高中政治生活答题模板(精选8篇)
#一、公民做一件事#
1.为什么做
①必要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和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政治自由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②重要性:第一,有利于增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2.怎么做
(1)内容: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要求:依法有序的参与;(必要性: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3)意义:①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②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④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⑤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 二、政府做一件事#
1.为什么做
(1)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的需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具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职能的内在要求
(4)树立权威(A.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B.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C.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怎样做
(1)履行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依法行政:①原因;②重要性(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③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4)接受监督
①为什么。A.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B.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威信的政府。
②怎么办。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5)民主科学依法决策。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6)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简政放权,简体办事程序,取消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7)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创新行政管理与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附录:如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构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
②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③审慎行使权力,拓宽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④积极回应民众关切,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人大代表做一件事#
①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②是行使权力的表现,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a.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b.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四、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1.为什么做
(1)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
(2)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由党的作用决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是党加强自身的建设的需要;
(5)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怎样做?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经济工作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求真务实,细化落实政策,克服形式主义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5)在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5)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1. 必须过好基础关。
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课本中的知识做到细、熟、通。基础知识始终是做题的依据,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材料的时代性强, 选材多是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 但是答案始终来源于教材, 因此熟练地掌握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教材呢?这里有两个要求, 第一, 具体知识的记忆全面准确, 不能丢三落四, 缺字少字。第二, 教材体系要清楚, 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要了然于胸。例如:哲学中, 辩证法包括哪些部分, 认识论包括哪些部分, 角度要全面。
2. 答题中应注意的环节。
认真读材料, 要舍得在读材料审题时用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审题时间长会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写上两条答案。实际上恰恰相反。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题更是这样, 在做题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经常出现, 很多同学答案写得非常多, 结果多是无效的。因此, 审题环节可以说是关键环节, 那么审题是审哪些内容, 如何审呢?一般来说,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知识限定, 即试题设问所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就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课本知识而言, 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部分, 而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划分。例如, 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回答问题, 或者体现了政府的哪些知识, 等等。在规定的范围内回答问题, 设计答案。关键是基础知识要熟练。第二, 审清题型。政治主观题归纳为五种题型, 而每一种题型都有其基本的答题模式, 常见的有反映现象类、体现类、原因 (意义) 类、措施类、认识 (辨析) 类等,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 即使材料相同, 答案也会差别很大。第三, 审清材料。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 而且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情景材料在文字数量上逐年增大。因此, 能否审清材料, 提取出材料有效信息, 就成为能否梳理出答题要点, 解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节, 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归纳中心, 明主题。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 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 (2) 划分层次, 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 归纳出层意, 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3) 抓住关键, 理要点。挖掘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 梳理出答题要点。
3. 组织答案。
组织出的答案, 是学生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 也是判定学生试卷得分多少的唯一依据。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做到规范作答。 (1) 按试题题型的基本模式组织答案, 做到观点与分析有机结合;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只有理论, 不结合材料, 更不能只有材料而没有理论。 (2) 观点要表达准确, 分析要全面到位, 做到逻辑合理、思维严密、层次清晰;角度要分析得全面准确, 既不能要点太少, 又不能漫天撒网。 (3) 答案应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4) 书写要工整、文字要精练, 不能出现错别字。虽然不是语文题, 但是错别字会影响得分。 (5) 在书写过程中, 尽可能把明显体现出来的观点写在前面, 把可能体现的观点写在后面。还要根据分值进行考虑, 一般情况下, 分值大的问题相对来说, 答案内容较多。
二、例题分析
(2009山东文综)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 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 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均提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并于2008年制订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依据材料回答, 该规划的确立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上面这种题型就是“体现类”主观题,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 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政治、文化道理, 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一是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些原理的, 二是材料体现了哪些原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 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 要分层展开、具体化;第二种设问模式指向相对开放, 应指出观点, 往往两个以上。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解答此类问题, 关键有三点。一是明确知识。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 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 宏观上整体把握。可先将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做出简要罗列, 也可打腹稿。
二是研究材料。要详细分析材料, 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 甚至每一句话。
三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 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 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 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组织成答案。
例题答案: (1)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体现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
(2) 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行使了决定权。
(3) 省政府制订出台发展规划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4) 政府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体现了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一、政治学科规范化答题的要求
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对考生能力的五个层次的要求。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2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4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5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根据上述规定规范化答题的要求应是:1使用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去答题。2使用专业术语时一定要做到准确到位、表述严谨。3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语言精练,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尽可能科学又全面。
二、答题不规范的表现
1﹒答题的方向性错误,即答非所问、答走题。例如问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学生却答成了我国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是什么。
2﹒没有使用政治学科的专业术语分析、回答。例如在分析企业经济效益时,却用日常生活口语表述:“公司要赚钱”。
3﹒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国家的职能”表述成“国家负责管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表述成“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4﹒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主要表现有:答不出或答不全要点;总担心答不全,画蛇添足,有用无用的写了一大篇,让老师去找答案和要点,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描述,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
三、学生答题不规范的原因
答题技巧不足、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方言的干扰是学生答题不规范的三大直接原因,但这只是表面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例如,答非所问从表面来看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其实是因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差,根本就无法发现材料中所包含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局限,使他们的知识面很窄,对材料中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或者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對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导致读不懂题。这些才是答非所问的真正原因。关于不使用专业术语答题的问题,表面原因可以归结为答题技巧问题或受方言的干扰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复习得不够扎实,其知识储备中根本就漏掉了用于解答该题所需的专业术语;也可能是其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条理性;不懂得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其知识体系像一个堆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答题时根本就不知如何提取有效信息。
总之,造成学生答题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结构的缺陷,既有老师的原因,如教学方法陈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如缺乏坚韧的品质,没有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功利,方法简单等。
四、培养学生答题规范的策略
1﹒夯实基础,使基础知识系统化,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就是指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准确掌握是规范化答题的必需的前提。面对高中政治庞大的知识系统,不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能准确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解答问题,就必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就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并找出其相连、相似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形成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在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针对我们学校政治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特别重视第一轮复习,给它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系统完整地完成整个复习内容。我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索一些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复习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记忆知识、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任何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复习中,我与学生常用的方法是“梳辫子”和“画蜘蛛”,就是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联系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前者多用于一个知识的变化形式,后者多用于知识点的内容整理和与相关知识点的对比,便于学生形象地记忆。
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符合政治学科特点的思维能力。面对高中政治庞大的知识系统,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是不可能学好的。但任何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已有老师归纳的答题“3W”原则(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做how)就是提高答题针对性和条理性的很好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在复习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先从学生规范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入手;辅以精选的典型试题进行思维训练;对照参考答案反复分析、比较,对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及时纠正,并帮助学生自我反省。
3﹒掌握规范化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要善于排除干扰,发掘隐含条件,提取有效信息。我要求学生审题先从提问入手,即先看提出的问题,并在提问语句中找出主体(即此题要我回答分析“谁”?),再找出关键词(即此题要我分析主体的那些方面内容?是含义还是其意义或作用?是要求用经济学常识去分析还是要求运用哲学原理?)。有了对提问的有效信息的把握,再带着提问去阅读背景材料,分析材料的层次,结合所学的内容,一层一层地写明要点。(2)要完成规范性答题,必须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简洁性。缩小范围,目标明确。必须根据问题设计的主体和规定的范围来回答,切忌东拉西扯,泛泛而谈,浪费时间。其次是术语规范,原理准确。政治科的答题毕竟不是语文科写作文,因此切忌分析问题时用语口语化、描述化、抒情化。其三是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学生平时就把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点作为答案的第一点,并做详细阐述;而对不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原理则可略写,只要准确表述其原理内容就可以了,由重到轻,由详到略,合理布局。(3)要完成规范性答题,还要排除定势思维,越是似曾相识的试题越要小心,切忌忽略材料的差别,用已做过的题目的思维去解答。(4)掌握规范性答题方法,既要反对题海战术,又不能忽视必要的训练。因为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训练,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训练题的材料要新、数量要精、设问要巧、质量要高。定时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应考的心理素质。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做法对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是十分有效的。但是,无论哪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此也要充分重视,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中,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六、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答题模板大全
从各个角度来看待经济生活
①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③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⑤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①要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②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就业人员,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①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积极参加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③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
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经济生活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制度与体制保障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1、如果出题角度从有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
例1、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直接体现。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问:试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税收收入稳定增长。(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其原因有三:A、我国国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B、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C、我国广大公民依法纳税、自觉纳税意识的增强,是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使财政收入得到了切实保证,为国家职能行使奠定了物质基础。(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
2、如果题干从不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④“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
例2、2005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前在收入分配领域内出现了一种偏向,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不同地区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有些问题已经到了危险警戒线。
问:试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地区、行业存在不可忽略的收入差距问题。(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这种差距的出现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
一、学情分析, 找出症结
分析说明题一般都是由集中反映某一社会热点或现实问题的背景材料和依据背景材料所设置的问题两大部分组成。依据材料形式和问题类别的不同, 可将它分为不同的具体类型。一般来说, 分析说明题的难度成阶梯形, 从低到高, 学生都能得一部分分数。但要想答好, 得高分就比较难, 需要考生重视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相对来说, 高一、高二学生针对此题型答题综合素质较低。
正因为材料分析题注重考查学生能力, 所以, 它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点所在。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 并不尽如人意。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 有的迷茫困惑, 百思不解, 无从下笔;有的不得要领, 隔靴搔痒, 答非所问;有的思维混乱, 丢三落四, 文理不通。学生材料分析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 这已是多年来困扰中学政治教学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解题的方法指导不力, 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解题的过程、步骤、方法和技巧。
二、明确题型分类, 准确链接课本知识点
首先让学生明确分析说明题的分类, 初步掌握如何审题, 如何与课本知识链接起来。
1.从所供材料的形式来看, 分析说明题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 文字式
背景材料由一段或几段文字组成, 这类题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文字式说明题, 第一步要认真阅读全部材料;第二步带着问题研究材料, 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三步将有效信息回归课本, 明确其所涉及的原理、观点是什么;第四步将课本中的原理、观点与材料一一对应, 用理论分析材料。
(2) 图示式
背景材料由漫画、图表等丰富、生动、优美的图示构成。这类题目形式新颖、灵活性大, 重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性的图示, 最常用的是漫画和图表。A漫画类。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以漫画为载体命题, 使卷面活泼、美观。解答漫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准确。观察漫画, 一定要透过漫画挖掘其深层含义, 要对漫画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个准确的认识, 即要找出漫画的寓意所在。然后回归课本, 运用政治观点或原理, 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来分析漫画。B图表类。解答图表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学会比较, 即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 要能从图表中看出变化或发展趋势, 即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量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上升或下降) 。然后用政治术语概括出来, 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答题。
2.从问题设置来看, 分析说明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归纳式
主要是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 归纳出一个结论, 即判断“是什么”的问题, 它重在考查归纳概括能力。这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等。我们可以借用语文学科中的概括段落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材料的表层意思, 然后再透过表层看实质。
(2) 自我参与式
主要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 重在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想觉悟情况。根据所谈内容的不同, 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A启示类。谈启示并非漫无边际, 要有针对性。在答题时关键是要找出材料所述问题或现象发生的原因, 或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 然后以此为基准去模仿, 即好的要学习, 坏的要摒弃。B打算类。即要求考生针对背景材料中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计划、安排。C建议类。这类题重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大胆参与。解答建议类题目, 要注意选好角度, 找出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另外, 建议要具体, 且切实可行。
(3) 应用文体式
主要是以应用文体的形式进行设问。对于这类题, 我们首先要从应用文的角度掌握其正确写法, 以保证形式准确;其次在具体内容上, 要能体现政治观点或原理。
三、规范答题的基本要求, 提高答题技巧
逐渐规范学生答题的基本要求, 逐步提高学生答题的综合素质。每一章教师都要给学生出一套练习题, 做专项练习与讲解。
答题基本要求是:仔细阅读材料, 抓住“关键词”, 扣准题眼, 把握试题的突破口。仔细审看问题, 明确题目要求, 把题目与材料的题眼挂钩。联系教材理论知识, 深入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根据题意列出答案要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分析说明题,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来解答, 学生只有具备以下综合素质, 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1) 认真阅读背景材料, 要看懂、看透, 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2) 仔细审题, 精心思考背景材料与所要回答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明确题意。 (3) 注意知识对应, 事理结合, 即观点和材料要有机统一。 (4) 答题时所用的观点要准确无误, 语言要简练准确, 语句要通顺。 (5) 答案要有逻辑性, 涉及多个知识点的, 要考虑其主次和先后, 要做到条理清楚, 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56-02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我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能更好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这一过程反映在高中试卷中表现为措施类的题很多。掌握措施类解题技巧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研究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这四种能力,进而能极大提高高考成绩。本文着重分析措施类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设问(锻炼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政治的主观题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组成,先审设问再有针对性地解读材料,有利于提高做题的效率与准确率。设问主要审以下六个因素:①材料范围;②模块范围(用必修几的知识答题);③知识点范围(用哪一个知识点答题);④主体(谁去做);⑤客体(做什么);⑥问题类型:(“措施类”问答题的设问方式: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如:XX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样)坚持XXX的。)
例1:材料一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了中国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的税收,并创造了中国80%的城镇就业。然而2013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愈加突显:人工成本上升,企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贵;市场需求回升乏力;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税费负担重等等。
材料二 2013年7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从8月1日起,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7月25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周四出台指导意见,通过扩大相关企业发债规模,规范清理商业银行收费,加大信贷支持等方式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在为小微企业做好“减法”的同时,政府还在深化改革上努力做好“加法”,从制度设计、项目引导、产业集聚、场所安排、专业人员培育等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切实的扶持,为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设问:结合材料,从公司经营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面对困境应怎样实现自身发展。
①材料范围:上述所有材料。
②模块范围:必修一:经济生活。
⑧知识点范围:用公司经营的相关知识答题。
④主体:公司。所以本题不能从国家或消费者的角度答。
⑤客体:实现自身发展。
⑥问题类型:措施类。
第二步:选用适合的解题技巧解析并组织答案(锻炼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研究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据第一步审出的信息结合以卜三种技巧答题,以下三种技巧可单独选用也可交叉使用。
技巧一:材料定位法(主要适用于材料信息比较多的题目中)
得分的关键是:一定要将材料中寻找到的“存在问题”“不足”作为措施类答题的主要方向。
①用课本知识来分析,得出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办法。
②如果材料旱现的是错误做法,其反向就是正确做法。
⑧如果材料中早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解析】解读材料一,找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3个困境:人工成本上升,企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贵;市场需求回升乏力;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税费负担重等等。
针对人工成本上升,企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贵这一困境得出措施①;
针对市场需求回升乏力这一困境得出措施②;
针对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税费负担重等等这一困境得出措施③;
解读材料二得到信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针对这一信息得出措施④。
答案: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于段,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②加强市场研究,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⑧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④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技巧二:主体定位法(主要适用于设问中没有提示主体是谁的试题)
得分的关键是根据不同行为主体列出不同措施。
例2: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回答:如何解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设问没有指明谁去做?作答时要从多角度去考虑,围绕经济活动的常见行为主体(国家、企业、消费者)分别归纳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如下: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于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信用)建设,促进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完善各种制度和政策;
经营者(企业):依法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展正当竞争,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技巧三:客体定位法(主要适用于行为主体比较单一的设问题目)
得分的关键是从客体角度思考问题,依据特定对象归纳应采取的措施。
例3: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该设问中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很显然是国家,而客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时,如果仪从国家角度思考,答案只能是靠死记知识点的无序罗列,而如果从客体角度思考,围绕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两个方面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组织答案,就会有规可循,使结论富有逻辑性。
参考答案如下: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生产、生产力角度)
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角度)
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互利共赢得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交换、消费角度)
④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角度)
◆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图索骥”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是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其错误在于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部分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的哲理是: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体现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古歌旧曲请君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唐朝诗人杜苟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嶓动,仁者心动”这两句话都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却否认了是物质在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首诗体现了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的哲学思考是: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添烦恼,只缘护盾米挝并、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的错误在于幻想没有予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讳疾忌医”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告诫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告诉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
◆毛泽东说过:“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告诉我们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兵来将挡,火来水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的错误在于抹杀了事物的特点,没有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宋代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列宁说:“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共同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人先擒王”,杜甫这首诗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体现的哲理是:虽然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产生影响作用,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吹毛求疵”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练》;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材料中例举的人和事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就所产生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影响着其奋斗方向和最终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这段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作用,不能忽视外因。
◆“名师出高徒”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欲速则不达”,“少时偷针,长大偷金。”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过犹不及”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哲理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是: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8课)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故事,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和能力的歌颂,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要求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是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人在客观规律、客观条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了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隔行如隔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体现,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和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要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这几句话共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要求我们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有认识是变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⑪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精神;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第四部分 人生价值观(6、7课)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范仲庵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评价刘胡兰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说明了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高考政治万能公式
(一)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二)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三)政党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和高考中,经常出现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一些政治现象。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用以下知识点考虑: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⑥加强党的建设;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⑨我国的政党制度。
(四)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⑪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⑫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⑬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⑭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⑪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⑫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⑬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⑮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⑪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⑫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⑬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⑭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⑮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六)《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
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⑪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⑫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⑬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⑭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⑮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⑯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⑰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及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第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三、思想文化意义
【高中政治生活答题模板】推荐阅读:
高中经济生活答题09-29
高中政治课本05-31
高中政治面试07-04
高中政治哲理10-06
高中政治教学11-10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政治常识)11-25
高中政治经济学06-12
高中政治教师简历06-18
2019高中政治试题07-12
高中政治高考分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