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虽然我从部队转业到基层工商工作时间只有两年多,对基层工商工作了解不说十知八九,也有百分之六七十,通过本人耳闻目染,调查发现,近年来工商基层干部建设在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一些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引起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基层工商干部队伍的现状。

从现在工商基层干部队伍的表面情况看,当前工商干部的主流是好的,总体上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以高标准来衡量、来要求,那就还存在不少与新形势下的工商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学习作风不过硬。在现在工商基层干部队伍的中,大部分来自工转干、军队干部转业安置、退伍士兵转干,甚至还有农转干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也高低不平。业务能力不过硬。少数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与办事能力较差,但又不愿加强学习,对局里面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各类培训都敷衍应付。学历高,水平低。从目前基层干部的学历来看,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干部较多,甚至连研究生类的高学历干部也有。但实际情况却是实际文化水平远没有达到所拥有学历的文化水平,存在“学历高、水低平”现象。众所周知,在某些培训中心获得的后学历又代表着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所取得的文凭又有多少分量呢?重娱乐,轻学习。基层干部队伍中忽视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的倾向十分严重,没有把学风问题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来对待。既不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也缺乏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业余时间热衷于各类娱乐活动,即使部分干部在学习,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习不注意联系实际,难以虚实相结合,效果不佳。

(二)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一些干部职工没有上进心,对工作只有畏难情绪,没有创新精神,特别是当前工商职能转型,没有清醒的认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表现在精神状态较差。个别工商干部对学习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单位建设,对一切都麻木茫然。有的工商人员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缺乏正确的辨别和判断,不是针锋相对、坚持抵制,而是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有些人工作无头绪,无思路,无计划,办事拖拉;有些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安心工作,有事不请假,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有些人到岗不出力,自由散漫,上班不做事,上班办私事、串岗聊天、上网打游戏、上班时间吃早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动力不够,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欠缺。目前工商工作在转型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广大基层工商干部去思考、去研究、去探讨,在实践中开拓新思路,摸索新办法,制定新举措。但有的工商干部缺乏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固步自封,不求进取。进取精神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员素质的提高。一些基层工商人员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在日常监管中疏于管理,把关不严,或者禁不住金钱、亲情的诱惑,乱开口子;或者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不得罪人,从而致使监管执法不到位。

(四)工作能力不强。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些基层干部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适应工商转型的需要;有的基层干部虽然长期在基层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工作就是打不开局面;有的基层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守摊子、过日子;基层工商所年龄普遍偏大,再加上工作很多监管任务重,少有时间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从事监管执法的能力不是很强。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基层工商所建设的瓶颈问题。

(五)创新意识不浓。一些基层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有些保守,行动有些迟缓。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一些基层工商所的干部职工,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工作被动应付多,主动创新少,缺乏主动干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干好工作了。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干部管理缺乏科学性。满足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处理,不能由点到面,防治结合,往往是“亡羊补牢”。一些制度、方案制定多、落实少,严重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管理手段滞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仅仅依赖于考核的扣分扣款,而忽视了日常管理的重要性;另外,职责划分科学性不强,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导致在责任追究中存在着工作干得越多、责任追究得越多,工作干得越少、责任追究得越少的现象,极大地压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致使部分干部干工作满足于应付,怕担责任、逃避责任,边缘工作无人过问,需要协调共同解决的问题相互推诿。

(二)重业务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滞后,教育培训手段落后。60%以上的干部在观念上存在着重业务、轻思想的意识,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的工作,可有可无。教育形式上有走过场现象,工作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能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激发不起干部职工对政治理论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队伍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更不能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干部培训教育内容多以业务知识为主,忽视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往往是学历与能力很难划上等号,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干部综合素质没有明显提高,符合新形势要求的讲政治、懂经济、会查账、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

(三)工作压力大,设施不完善,基层干部工作不安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何事情都要基层工商所完成。基层工作的每一名同志都肩负多项工作和任务,工作压力很大。现在大部分基层工商所的办公条件都比较差,更谈不上解决干部的住宿问题。现在大部分基层工商所的干部家都在城区,到基层去工作没有吃住的地方。每月租房都要几百元,还有交通费,本来我们工商部门,与地方职能部门相比,经济收入只能算在中偏下,根本不能和税务、电信等部门相比,所以在同等的工作环境里,不一样的收入,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基层工商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重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思想建设处在干部建设的首位,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干部的政治思想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包括对上级组织的认识,对群众的认识,对自身工作和责任的认识。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土壤。为此,除了要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外,还应通过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努力发现并深层挖掘各种思想问题的根源,以达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权力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抗得起风浪、站得住脚跟、经得住考验。

(二)加大干部交流,激发工作活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干部交流。有交流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干部交流既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又是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大干部交流,激发工作活力。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干部的长期“静止”,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和精神不振,通过建立干部交流特别是一般干部的交流制度,使一般干部3至5年异地交流一次,并形成制度,既分化“小团体”,又消除了排外思想,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创新机制,激励干部发挥应有的潜力。工商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配合状态,以此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体内的潜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化效益。在工商行政管理中,通过各种措施和保障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首先要建立健全激励奖励机制。每一个干部都有一种潜在的能力,作为领导,要注意激发和唤起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运用榜样力量引导激励的基础上,给后进一个争当先进的机会,要对由后进成为先进的干部予以奖励,并将政治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使全体干部的潜能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其次是建立循环有序的干部交流机制。通过缩短城乡差别,提高基层待遇,建立岗位限时轮换的循环交流机制,增强干部管理的灵活机动性。三是改革分配机制,实行干部素质评估。将公务员素质提升与干部考评融为一体,通过采取自我测评、理论测试、同事评价、社会评议和组织评定等多种形式,把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细化、量化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估每位同志的德、能、勤、绩,将评估结果作为干部奖励、提拔等的重要依据。同时,改变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建立机动的能级差别新型分配机制,鼓起干部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四)大量引进人才,加强人才工作。大量引进人才,招录公务员。我觉得:目前正是政通人和的最佳时机,增编招录和缺额补员本身也不复杂,均可以在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人员。市局应原则上规定几个便于操作的条件,统一审核招录。加强人才工作,大胆培养和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优秀干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认真地做好人才工作,营造“善于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每位干部都想争当人才、成为人才。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周期短, 干部更替频繁

高等职业学院目前招收的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学历层次属于专科。因为总共三年的学制, 同时职业内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实践操作性人才, 培养方案中通常都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训等大量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这其中工学交替一般在二年级, 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书本的知识后进入实践环节进行相关实际操作, 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 进行进一步提升。顶岗实习在最后一学期, 是毕业前的专业岗位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 毕业后达到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这样一来, 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的连续学习时间一般即为四个学期, 并往往会对连续的学习进行分段。这样给学生干部的培养造成了无法避免的现状就是要频繁的进行更替。以笔者所在的院系为例, 共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与策划、文秘四个专业, 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 在学生干部培养的时候无论怎样考虑到专业、年级的平衡, 一直会有滚动的班级外出实习, 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是干部的频繁更替。

(二) 各学生组织的发展不平衡, 干部对各组织的认同感不一致

目前, 无论本科还是专科学校, 学生干部队伍的组织架构基本还是一致的, 即团委指导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公寓团工委、大学生科技联合会、大学生艺术团等等, 各个院校有差异, 但是差异不大。但是在学生中, 对学生干部的选择却又了一种划分, 往往学院团委或者系部团委的各部门、各级学生会组织被同学认为是高校的主流组织。确实, 团组织、学生会组织是高校学生组织的中坚力量, 但是其他组织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 随着我们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职能转变像青年志愿者组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学生干部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更愿意去一个有吸引力的组织, 这就从源头上形成了各个学生组织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的学生组织力量强大、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有的学生组织人丁稀少、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

(三) 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往往是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是通过学生干部这个平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走入社会做好铺垫;其二是为了更好地服同学。但是目前还有些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功利追求, 认为学生干部是个学生中的“官”了, 可以指挥别人, 而不是服务别人。动机不纯的同学往往会形成他自己的工作风格, 在部门内或者担任一个组织的负责人, 就会发号施令、指使他人。学生干部各方面的工作很多是需要集体参与, 发挥团队精神和力量的, 但不少学生干部在工作时缺少与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搞本位主义, 自以为是, 最后是孤军作战, 效果甚微。学生干部的这种意识还是比较普遍的, 只不过是程度的大小。因为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 过去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常见, 团队的协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当面对困难和遇到问题的时候, 这部分学生干部往往会追问责任, 而不是团结起来把眼前的困难克服了, 把问题解决了。

(四) 学生干部理论的学习不够, 还需进一步提升自我理论素养

由于学生组织种类多, 学生干部队伍目前在高校中所占人数还是较多的, 从校级到系级

再到班级, 这其中还有各个组织的各类干部, 以我校为例, 占学生总数近10%。他们是学生中的骨干, 是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群体。但是, 在学生干部岗位工作上的自主学习还是不够的, 特别是主动的理论学习。他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办活动, 可以在同学中一呼百应。而理论学习, 在他们看来可能是枯燥的, 但是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作为学生干部, 理论学习的欠缺, 意味着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只有华丽的外表, 但是溯及目的、意义、和本质的时候就要显的单薄与干枯了。这里的理论包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涉及青年思想建设的纯理论知识, 同时也包括各类学生组织建设的工作事务、能力提升方面的实操指导。这些都是对我们日常工作非常有力的指导, 也是充实我们思想的重要武器。

(五) 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不纯

大多数学生担任高校学生干部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还有些同学因为有热情, 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或者是以前担任学生干部被老师看重后引导培养的。但是目前有不少学生担任工作干部的初衷不在于此, 而是把当学生干部看作是今后自己成功的捷径和老师套近乎的渠道, 为了得各种荣誉、奖学金、入党、找到好工作。这些学生干部刚一开始就有较强的目的性, 一旦得到了想要的荣誉和利益, 就开始表现得懒散, 丧失了学生干部的先进性。这种现象会蔓延、影响到他人, 形成非常不好的工作氛围。慢慢的, 团队成员都会变得有所求, 学会争了, 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社会和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

(六) 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个别学生干部的素质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团队的形象, 特别是主要的学生干部, 他的示范效应很强。在选拔、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个别学生干部干起活了非常积极, 群众基础也比较好, 但是, 他或许有习惯说脏话的习惯, 这让不了解他的人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反感, 更是影响到了我们这个组织的声誉。这只是一个例子, 但是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缺点, 你担任了学生干部, 这些缺点就会被放大, 同学们都会关注。所以说学生干部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 坚决不做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 不做任何和自己学生干部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有些学生干部做了一段时间后就没有热情了, 总想把工作推诿给他人, 拈轻怕重, 捞个证书了事, 因而就影响到总体工作计划的运行。

担任学生干部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但有时学习和工作却“二者不能兼得”, 有些学生干部工作干得很出色, 学习成绩却挂了红灯, 有的则是成绩优异, 但是工作却总是出错。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可以相互影响, 所以学生干部还是要分配好这两者所占的比重, 和时间, 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

二、加强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 早选苗、早培养

我们常说, 大学生们进校的时候气质和样子的是相差不大的, 但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个性, 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这就说明, 大学时期是一个青年人思想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们, 争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早选好的苗子, 早培养。组建一支学生干部队伍, 要考虑到干部结构, 专业、年级、性别、个人性格都要考虑进去, 尽量做到优劣互补、相互平衡, 这样才能呢在队伍建设伊始就可以做到结构合理, 框架是十分重要的。

(二) 定期的培训和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每一名学生干部的成长都是由一张白纸开始的, 这个培养的过程, 有组织的培养、有指导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有学长、学姐的传、帮、带。良好的培训机制可以使学生干部迅速成长起来, 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对干部进行助理、干事培训、部长培训等阶梯式培训。同时还应开展应用文写作、学生干部应会礼仪、人文素质提升等专题培训。在工作机制上应该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和办事流程, 这样干部的成长也会比较迅速, 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老师应该支持学生干部的一些新思路、新创意, 让学生大胆的尝试, 这样才能使学生干部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同时, 我们老师也要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使学生干部能以更高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三) 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服务意识是学生干部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既然选择了当学生干部, 理所当然地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 这就必然要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学生干部就是要做到认认真真做事, 勤勤恳恳地为学生服务。有服务意识的同学才是能真正沉下心来, 为同学们真正做一点事情的同学, 他们的目标不宏大, 但是他们的付出其他同学都可以看得到, 可以让更多的同学认同我们学生干部这个群体。有服务意识的同学多了, 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风气也就好了, 大家服务意识都强了, 这支学生干部队伍的战斗力自然就强了, 工作过程中考虑的其他因素就少了。

(四) 探索有效的激励方法

学生干部都很辛苦, 在物质上基本没有回报, 都是付出, 在精神上, 除了各种荣誉外, 其他的目前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比如在发展入党在同等条件下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有一定优先、在校内设置学生干部明星墙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激励正在任职的学生干部同时给正在培养的学生干部起到了榜样作用。

总之, 我们面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一直产生着变化,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 并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通过一些列的举措把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整体素质高、战斗执行力强的一支学生管理的生力军。

摘要:当前,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周期短, 干部更替频繁;各学生组织的发展不平衡, 干部对各组织的认同感不一致;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干部理论的学习不够;某些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不纯;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面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要善于发现问题, 并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尽量做到干部队伍结构合理, 定期的培训和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提高学生干部的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探索有效的激励方法, 从而真正使学生干部起到榜样作用, 把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整体素质高、战斗执行力强的一支学生管理的生力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干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铮, 洪坚.导入与创新:自我效能感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 2009 (6)

[2]王敏丽.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4)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一、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断层面继续扩大。

档案管理人才断层面,在新世纪不仅没有得到愈合反而继续扩大,影响到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还比较重视“老中青三结合”,保证了档案干部队伍梯次递进、自然轮换、有机衔接的发展态势。而当前许多单位的档案干部队伍,早已是老者无、中者少、青者多的非正常年龄结构。其原因是企业减员增效,裁撤档案部门,大幅度压缩档案人员定编。本世纪初期,又在职工内退中大搞“一刀切”政策,使大多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同志提前退出工作岗位。如笔者在某铁路系统企业中调查得知,6个处级档案馆、28个科(或股)级档案室全部撤销,档案工作并人相关部门;各单位档案干部按照男50岁、女45岁“一刀切”内退,档案人员定编由上个世纪末期的152人压缩到目前的57人(现岗只有兼职人员37人)。

2、档案干部流动过于频繁。

过去,从事档案工作十几年的人比比皆是,许多人是几十年,甚至终生与档案工作相伴。而现在,许多人只干三五年,有的甚至是一年或几个月,七八年以上的档案人员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一些大型企业档案馆中,竟然没有超过五年档案工作年限的人。由此可见,档案干部流动非常频繁。据笔者从铁路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得知,从事档案工作的现岗人员平均年限(加权计算)已由上个世纪末期的15年锐减到2007年的不足3年。其客观原因是某些单位配置档案干部不经过任何考察评估,随意更换,还有一些单位将难以搭配出去的“三无”(无学历、无专业、无聘用部门)的干部安置在档案部门,在不引人注目的档案部门干上一年或几个月,然后再堂而皇之地进入公司重要部门。其主观原因是价值观多元化和价值导向问题,世界观的虚无化和自私自利狭隘观念的扩大化使得一些人不甘心档案部门“三等科室”、“四等公民”地位,纷纷“跳槽”、“下海”,其间的负面效应在档案干部队伍中的影响是非常普遍与深刻的。

3、档案干部培训困难。

过去老中青三代人承上启下,即使不培训也能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熟悉业务,适应工作需要。而人才断层与人才流失,使得档案干部新老自然交替的机制荡然无存,管理经验传递的链条中断。过去按部委、按行业定期举办的档案业务培训班几近消失。档案业务培训社会化、效益化,由追求培训效果的急功近利演变到培训收费的急功近利,最后变成了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短平快”的炒鱿鱼式的培训。培训办班方为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盈利性培训,往往将培训班举办在旅游风景点,以档案培训为幌子,行公费旅游之实。变了味道的档案业务培训班使得缺乏管理经验和基本业务技能的新上岗人员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无人顾及。

二、改善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总之,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是严重的、普遍的并迅速扩大着的,许多问题盘根错节、积重难返,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举措予以解决。

1、千方百计弥合人才断层面,度过困难时期。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四五十岁的业务骨干提前退休,对档案工作都是一种损失。档案工作对于管理经验依赖性很强,缺乏经验而想搞好档案工作只是一厢情愿。首先是吸收老同志。在许多企事业档案管理水平严重下降势态难以遏制之时,返聘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利用三五年时间带出一批年富力强的接班人,对档案工作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其次是稳定中年人。这些人虽然经验比老同志少一些,但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有些已经成为本单位业务骨干。想方设法稳定中年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将青年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以增强档案工作凝聚力,度过人才断裂层造成的困难时期,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档案事业。再次是努力培养年轻人,让他们早成才,快成才,顶起档案事业一片蓝天,是本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想方设法稳定档案干部队伍,把人才留住。人心浮动、见异思迁,是当前一些单位档案管理干部思想的现状。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价值导向之下,谁不想借着宽松政策,在青春年华时多挣钱呢?以清冷寂寞贫寒著称的档案部门,要稳定档案干部队伍谈何容易,要留住人才困难重重。但是,为了档案事业长远发展,为了本单位档案工作大局需要,创造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得发展的局部环境,应当采取相应举措:一是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档案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立志为档案工作贡献出自己的才华。二是组织政策向人才倾斜,如破格提拔青年人才,使他们早日走上领导岗位,觉得在档案部门有奔头。三是尽快使符合条件的人获得中高级职称,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四是奖励政策向人才倾斜,缩小部门之间的收入鸿沟,让人才得到实惠,使得档案干部队伍逐步稳定下来。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文化程度偏低。从村“两委”成员知识结构来看,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村干部比较普遍,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凤毛麟角,小学文化程度的也大有人在。二是年龄老化严重。以某市为例,目前村(居)三职干部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50岁以上的超过了30%。三是素质偏低。一方面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较大的年龄,影响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接收;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更替不快,老的村干部在经验丰富的同时带来了经验办事、创新不够。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突出问题。

(二)工作能力不强。

一是服务不到位。表现在服务手段相对弱化,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到村干部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引导不够强。部分村干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尤其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项目、推广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强,带动作用不够。三是方法不新颖。部分村干部工作方法、领导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不少村干部仍沿用原有的工作方法,很少用经济规律指导本村经济工作,用示范、引导、服务的办法推动工作,用法制的手段解决工作中的阻力和障碍。

(三)各种待遇偏低。

在经济上,虽然近年来各级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村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据调查,目前村主职干部年工资最高的可达万元以上,最低的仅为3000余元,大多数在5000元左右。在政治上,民选村干部提拔较少,本事再大、工作再好,当上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也就到头了,很难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在生活上,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村干部心理不平衡,特别是通过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村干部大幅精减,工作量明显增加,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村级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各项工作全靠村干部组织落实,村干部由“半脱产”变成了“全脱产”。由于待遇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村干部辞职外出打工,影响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在社会保障上,不少村干部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退下来后生活补贴远远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少数镇村由于经济拮据,对退职村干部没有任何补助。

(四)作风上存有差距。

一是纪律较涣散。少数村干部受生产生活条件限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生产或经营项目上,把管理村务当作兼职,工作随心所欲。个别村干部作风软、散、拖,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积极、不主动,靠镇干部的指派和协助才去开展工作。二是方法较简单。部分村干部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工作态度冷、横、硬,有的甚至违法行政,滥用职权。个别村干部遇到问题只看表面现象,缺少理性思考,不做深层次分析,处理问题简单。三是民主意识淡薄。有些村干部习惯于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缺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能力。四是为政不够清廉。少数村干部缺乏管理知识,村务、财务管理混乱。个别村干部在处理村务上优亲厚友,甚至假公济私。

(五)后备力量缺乏。

尽管近几年各地都拓宽了选人范围,但由于农村优秀人才多数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加上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能任职者寥寥无几,导致村干部选择余地较少,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缺少活力。有的在职村干部怕培养后备干部影响自己的连选连任,长期不发展党员,长期不培养后备干部。从村级干部任职来看,连任的占90%左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备干部的成长。目前农村有一些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可以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但这部分人不甘落后,一有机会就选择外出打工,大都不愿意留在家乡发展,导致村级后备干部严重缺乏。

二、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着眼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目标任务。现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必须首先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前要在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考核、后备培养等五个机制上作文章。

(一)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选好配强村干部。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首要的是解决好选人用人的问题。一是扩大选任工作民主化程度。体现民主、竞争、择优原则,完善村党组织书记“两推一选”的程序和办法,真正把那些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尤其是观念新、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有本领”的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增强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二是改革农村干部组织结构。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合法程序与村主任职务实现“一肩挑”,村“两委”成员尽量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村群团组织干部尽量由村三职干部兼任。三是拓宽农村干部选拔渠道。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选人渠道,扩大选拔村干部的视野。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职业界限,采取内举、下派、外聘、回请等多种形式,选贤任能,特别是注重从科技能手、致富能手和其他经济能人中选拔村干部,加快带头富、带民富的“双带”型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四是改革农村干部组成结构。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选派优秀大学生和市直部门、镇(街道)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淡化村干部的宗族派性和地域狭隘性,优化村干部的知识和学历结构。要充分发挥选派干部的智力资源和外向资源优势,注重发挥其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鼓励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干事创业。

(二)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

从整体上看,现在村干部主要缺的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真本领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好思路。因此,对村干部的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把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全面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一是改进村干部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县级党校在村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由县级党校直接培训村三职干部,变过去三年培训一次为一年轮训一次。建立村干部培训档案,保证村三职干部每年集中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对新选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必须进行10天以上的岗前任职培训。二是创新村干部培训模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培训村干部,力戒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做到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村干部自身的实际出发,强调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在形式上,可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观看电教片、走出去参观、请进来辅导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方式。在内容上,主要强化政治理论、岗位业务、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加快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一方面要通过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干事创业;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送现任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尽快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知识结构,保证每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从事村务工作。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村干部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促进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上挂锻炼和异地学习制度。

(三)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干部的激励保障问题,急需建立健全以保障机制为核心的涵盖目标责任、考核评价、竞争选入、奖励激励等多项内容的农村干部科学管理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机制的能动作用。在经济待遇方面,一是保证和逐步提高在职村干部的工资性收入。采取“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的办法,通过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确定具体发放方式和工资额度。全面推行村干部基础工资按月发放,即在银行(信用社)按人开户建帐,村干部持卡按月到银行(信用社)领取。绩效工资与绩效考评挂钩,实行年终一次性发放到人。市、镇(街道)要专门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村干部奖励。同时,对村干部的交通、通讯等方面应给予适当补贴。在可承受的前提下,市、镇(街道)财政应逐年增加一部分支出用于提高现任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使村干部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村党组织书记要至少高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1.5倍,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二是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要把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作为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的着力点,可采取“市财政补一点、镇村拿一点、自己交一点”的方法,抓好村“两委”主职干部养老保险的落实,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组织开展村干部健康体检,建立村干部个人健康档案。三是发放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生活补助金可由市、镇(街道)财政筹措,根据具体人数和补助金额统一发放。同时,按照规定对达到“三老”条件的离任村干部,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保证“三老”村干部享受定额生活补助。四是设立特困村干部救济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机关单位出一点的办法,对严重疾病或生活困难的村干部予以补助,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待遇方面,要建立从村干部中招聘国家公职人员制度。一是继续执行好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二是重视从优秀村干部中培养、选拔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可拿出一部分名额,通过公开招考,从优秀年轻村干部中招聘到镇(街道)任职,或录用为公职人员。三是对特别优秀、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采取“升职不挪位”的方式,可提拔为镇(街道)行政副职领导干部。四是重视从镇(街道)和市直机关下派到村任职干部、选派到村任职大学生的使用,对工作成绩特别突出、深受群众拥护和上级组织肯定的,及时提拔任用,以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在工作环境方面,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村干部,要大力支持和表彰;对家庭有困难的村干部,要给予关心和照顾;对村干部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工作权利,要依法予以保障。

(四)建立和完善管理考核机制,规范约束村干部从政行为。

要把村干部的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必须在健全制度、强化监督约束、规范工作行为上下功夫。一是全面推行村支部、村委会每周联席办公例会、重大村务村党支部村委会合签联章制度,村委会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重大村务决策前听证制、决策中村民代表公决制和决策后公开接待日制度,实现党的领导、群众意愿、民主论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在村民自治中的高度统一。二是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民主议政日、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完善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村级事务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党员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三是全面推行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和任期目标综合考核制度。在考核对象上,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文书为主要对象,突出岗位职责考核。在考核内容上,突出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和谐创建、党风廉政建设、惠农政策落实、产业项目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重点。在考核方式上,实行自查自评、组织考核和群众测评相结合,推行村干部任期目标公开承诺制、述职评议制和考核结果公示制,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经济、政治待遇挂钩。四是规范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推行村干部任免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村干部工作民主评议制度,使其行为更加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符合党章党纪规定,符合群众愿望。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定期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和作风建设集中整顿活动,着力解决他们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建立和完善后备队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治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审判秩序,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基层法院法警队伍状况与其担负的职责和作用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在队伍建设、人员素质和警务装备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着司法警察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

1、警力不足,难以适应审判工作需要。按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按法院总人数的12%配备法警,法警押解人犯按2:1押解。事实上,由于许多基层法院绝对人数少,因此在基层法院,有的法警的人数没能达到此要求;有的虽然达到要求,但专职少、兼职多;有的法警虽已编队管理,但部分法警长期做一些超出法警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这些现象造成法警大队本身警力不足,难以统一指挥和调动,难以形成整体战斗力,难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

2、政治待遇差,缺乏激励机制。法警的职级晋升与行政干部一样,按法院总人数确定比例。绝大多数基层法院科级非领导职数已基本占满,部分法院甚至超职数,难以晋升。一些四、五十岁的法警还是科员级,与审判人员相比,政治待遇较差,缺乏激励机制,影响队伍的积极性。

3、警务装备比较落后。目前基层法院法警大队警务装备符合上级要求的标准的并不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与要求相差甚远,一些法警大队只有手铐、警棍等一些最基本的警务装备。同时,有些的基层法院警务装备不归法警队管理,甚至连囚车和指挥车都由其他庭室负责,给这些法警队应对和处置突发情况准备带来困难,影响、制约训练和任务的完成。

4、训练不正规化,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由于法警工作任务繁重、经费紧张的原因,基层法院法警的训练很难做到经常化、正规化。有的法警大队常年不训练,有的 只是在上级检查、应付考核时才临时集中训练几天应付了事;有的训练内容流于形式,时间无法保证,效果很不理想;有的法警队没有训练场地和设施,组织训练无处可训。由于训练不正规化,导致一些司法警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不高。

5、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即司法警察接受所在人民法院院长的领导,同时,还接受所在上级法院法警支队的管理。但目前,基层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管理仍然由所在法院实行块块管理,没有落实双重领导体制。无法实现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垂直管理,导致司法警察无法接受专业管理。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的对策

1、法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要充分认识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法警机构。一方面严格按照比例确定法警的人数,控制兼职法警比例,不能让受衔法警从事超出法警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造成警力不足、削弱战斗力的状况存在。另一方面,应认真落实司法警察的编队管理,对所有法警都归口编队管理,由法警队统一管理使用,确保法警的集中统一。同时,完善垂直领导体系,保证区城内的法警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形成整体战斗力。

2、在政治、工作和生活上从优待警。要在政治上关心法警的成长进步,进一步明确司法警察的警衔、职级,逐步解决法警的职级问题,提升司法警察的职级、工资待遇,切实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从而大大增强法警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在提高司法警察素质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政治敏感性,做到爱岗敬业,忠诚于宪法和法律,树立新时期法警工作理念;二是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应付突发事件能力;三是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注重训练实用性,从实际工作出发进行训练,尽量适合法警的工作特点、贴近审判工作需要,使广大法警掌握履行本职工作的技能,另一方面要改进训练方法,针对法警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多利用空余零星时间以及进行晨练,积少成多,遂步提高。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福建公安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技术处高级工程师 王刚

火灾事故调查是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重要职责,是公安消防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较为广泛的工作之一,又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做好火灾事故的勘察与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各级公安消防机构的火灾事故调查(简称“火调”)干部立足本职,积极钻研,认真实践,为掌握火灾规律,预防火灾事故,加强消防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火调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还存在许多与当前消防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火调工作实践和思考,谈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借此引起各方重视和关注,推进火调干部队伍建设。

一、当前火调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火调干部队伍量少质弱且不够稳定,难以完成越来越繁重、复杂的火灾事故调查任务。目前,全国消防部队除总队和少数省会支队外,绝大多数支队、大队都没有专职的火调人员。由于火调干部岗位高度分散,火调工作专业性、实践性很强,一些从中队或其他岗位调来的干部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和胜任火调工作,加之火调工作经常与 灰、烟、气、尸体等打交道,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岗位缺乏吸引力,造成多数单位培养火调业务骨干非常困难,现有的火调干部也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利用,队伍思想不够稳定,业务水平层

次较低,量少质弱的问题非常突出。据统计,如大小火灾都严格按程序调查、立卷等规范操作,现有“人马”根本无力完成。

(二)火调干部法制意识不够强,潜在着大量的败诉隐患。基层消防部门的火灾案卷当中,普遍存在调查程序不全、缺乏证据支持、原因认定不准等问题。有的火调人员甚至不会现场制图、拍照、访问、取证等。有的地方因工作失误留下“后遗症”,火灾案件几年后又被提起诉讼,消防部门非常被动。

(三)火调干部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消极不作为。面对复杂、繁重的火灾事故调查任务,火调干部疲于应付,难以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一是许多火调干部迫于政府、单位的压力,人为造成火灾调查、统计不实,尤其是火灾核损偏差很大,难以全面分析火灾形势,了解火灾特点和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防火、灭火工作。二是现场调查不及时。一旦贻误时机,事后无法挽回。三是部分火调人员面对杂乱的火灾现场畏难情绪较重,因脏、累、危险等原因,不去做深入勘查和分析研究。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和现实的,也有客观和主观的,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现行技术干部管理机制不利于火调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由于火调工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干部岗位的相

对稳定,但目前干部队伍普遍实行干部交流制度,岗位轮换较快,不利于实践积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加之火调岗位由于比较辛苦等,缺乏吸引力,一些火调专业的干部不在火调岗位,用非所学,一些非正常调动也造成火调人才流失,制约了火调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各自为战,火调人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利用。由于火调工作相对独立和分散,大队、支队之间调查火灾事故,互不往来、各自为政,大队缺乏主动请示、报告,支队缺乏主动协助、指导,各支队之间也很少有技术交流。其结果:一是没能集中骨干力量提高火灾原因查清率,留下难以解决的“后遗症”;二是没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火调业务骨干作用发挥不出来,火调工作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三)火调工作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科学的考核办法。火灾事故是否进行立案调查,调查能否深入,是否出具法律文书都可由基层单位领导或火调干部自行决定,调查也可,不调查也行,随意性较大;调查到什么程度是尽职尽责,哪些情况是故意不负责任,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有些支队现行考核办法不合理,工作“少干问题少,多干问题多”,客观上导致基层干部,报喜不报忧,少报火灾起数、少立火灾案卷,甚至弄虚作假。

(四)培训方式方法单一,不适合提高火调人员业务能力的需要。多年来,我们一直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员讲、学员听,缺少良性互动,火调干部们反映“听了之后用不上,感觉很抽象,印象不深”,多数干部希望进行火灾现

场的直观式、问答式和互动式的教学。

(五)领导干部对火调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部分支队领导对火调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性、复杂性、艰苦性以及火调干部培养成长的长期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表现在火调干部使用、调动的随意性,对火调干部技术职务、技术级别晋升关心不够,对诸如火灾统计报告、火灾事故调查、业务工作考核办法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重视不够,对当地由此引起不良后果的火灾案件也是就事论事,很少做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部分单位有临时思想和短期行为,不愿投入,火调基础工作薄弱。

三、加强火灾事故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整技术干部管理机制,稳定、壮大火调干部队伍。一是延长火调岗位干部交流周期,保持火调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二是做到才为所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学火调专业的干部原由上要安排在火调岗位上发挥作用、施展才能。三是对火调岗位在晋职、评审、补助待遇等实行优惠政策,提高岗位吸引力。四是大力表彰在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增强火调干部的荣誉感,稳定和充实火调干部队伍。五是拓宽干部生长渠道。从去年开始,武警学院重新恢复了火调专业的本科招生,为培养专门人才创造了条件,由于招生数量有限,火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分布面还非常窄,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有效的火调力量,消防指挥学校做为业务干部生长的另一重要“摇蓝”,也应在部分防火专业开设火调专业课程,在培养火调干部工

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二)整合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火调业务骨干的作用。一是在总队、支队建立由火调业务骨干组成松散型的火灾事故调查组。平时,火灾事故调查组成员分别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发生重特大或疑难火灾时,根据需要赶赴火场开展工作。二是总队、支队也可有意识地开展“会诊式”的调查工作。按地域划分若干片区,组织干部到有代表性的火灾现场进行痕迹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拉近实践距离。三是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分片区举行案例研讨会,有讲解、有点评、有案卷展示,总结和借鉴好的经验。通过举办火调论文征集等活动,促进广大火调干部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有条件的单位可组织业务骨干赴国内、外有关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四是实现火调信息共享。建立总队级单位典型火调档案资料库。

(三)制定《火灾事故调查工作规定》和相关的考核标准。制定涵盖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组织、工作任务、工作程序、立案标准、警种协作、案件管辖、器材装备、人员培训、奖励惩罚等内容的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火调工作和干部队伍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四)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保障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火调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克服临时思想和短期行为,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投入上给予倾斜,为火调人员的工作、学习、培训、生活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妥善处理事关火调干部切

身利益的问题,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项火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心理的变化, 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创新学生的管理思路, 转变学生的管理观念,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一、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从学校对学生干部培养使用的角度看。

1.学校和相关组织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缺乏长期、细致的规划, 培养目标不明确, 制度不健全。学生在校时间短暂, 任职时间有限, 重应用轻培养。

2.干部培养的投入不足, 高校团组织活动经费少、专职人员少, 很难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 也很难抽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干部的培养或更多地关注开展大型系列活动。由此, 势必造成活动简单重复, 工作被动, 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 久而久之, 失去兴趣和热情, 导致学生干部队伍不稳定。

3.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学生干部政治理论基础薄弱, 工作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在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不足, 相关的培训班比较少, 模式不够新颖, 加上学生干部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 学习效果不明显, 甚至一些学生干部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缺乏政治敏锐性。不少学生干部对自身缺乏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干部角色认识错位。在工作和生活中, 以“干部”自居, 与同学相处表现出“高人一等”, 有时甚至凌驾于老师之上, 没有群众基础。

4.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 创新意识不够, 造成培养效果不理想。单调的学生干部培训与锻炼方式, 每年活动开展大同小异, 缺乏创新, 造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不够。

(二) 从学生自身思想和素质的角度看。

1.部分学生干部自我定位不明确。部分学生干部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不清, 未能认识到自身处于“服务同学、做好表率”的位置, 部分学生干部动机不纯, 存在追名逐利的思想, 对工作产生浮躁、虚荣的心态, 把当学生会干部看作加分、评先、要求照顾、追求个人利益的敲门砖。还有部分学生有虚荣心、要面子, 不是把学生干部看作一种义务和责任, 而是看作一种荣誉。这些学生没有责任感, 缺乏对同学的服务意识, 缺少工作动力和明确的目标, 继而影响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2.部分学生干部重实践、轻理论, 忽视理论学习, 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够。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倾向, 认为学生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政治素质提高是软任务, 最重要的是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工作任务, 这是硬任务。他们往往不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经典理论, 不肯多花时间学习、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因而也就无法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思想浮躁、目光短浅, 只注重近期利益、忽视科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等问题。还有些学生干部认为, 学生干部只要能力强, 热心于本职工作, 至于思想道德品质, 则采取一种自我宽容的心态。也就是说, 不能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 缺少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3.部分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不佳, 缺乏学习意识, 不能很好地起到表率作用。有些学生干部错误地认为工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特别是在择业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忽视专业的学习地位, 而投入主要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 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 甚至挂“红灯”。我的一项调查发现学生会等团体中学生干部成绩不及格甚至重修的比例非常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干部不仅在同学中缺乏较高的威信, 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发展, 很难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新形势下学生干部培养的对策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执行者和有效实施者, 如何搭建好学生干部的工作平台, 打造好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不仅关系到整个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而且对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管理者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为本,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好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评价培养等程序, 不断加强学生干部的各方面能力, 在促进学生干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促进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 从学生干部的选拔入手, 把好干部质量关。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积极分子, 是学生工作中的榜样和带头人, 学生干部的品质、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工作开展的效果。因此, 选拔学生干部应坚持原则、把握标准。学生干部尤其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无私奉献精神, 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 还要有突出的学习能力。在选拔过程中, 要做到程序公正、公开, 保证结果令大家信服。在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上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多方考察、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方式。个人自愿报名, 有利于保证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 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质量。多方考察, 可以通过身边的同学、任课老师、辅导员等了解学生干部候选人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公开竞聘, 就是召开选举大会, 学生干部候选人发表自己的竞选演讲, 学生代表投票选举, 这有利于了解学生于部候选人的思想情况、工作思路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择优录用, 是指在综合学生干部候选人各方面素质、学生投票情况等, 最终确定学生干部。

(二) 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锻炼和培养。

重点培养学生干部的思想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按需设职, 按才分配, 让每位学生干部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努力, 在服务同学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有计划地在重要岗位上锻炼干部, 适时地提拔干部, 培养干部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进行定期培训。可通过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 每学期组织学生干部进行一到两次的集中培训, 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 培养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立足本职, 勤勤恳恳地为同学服务。还可积极开展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全体学生干部座谈会, 相互交流工作经验, 以促进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如让低年级的学生干部参加高年级的班委会、团组织生活;由高年级的学生干部或院系学生会、团总支学生干部, 向新生干部介绍工作经验。

(三) 建立完善的干部队伍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 并实行激励机制绩效考评是组织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 要做好考核工作, 建立一套合理、易干操作的考核体系, 运用目标责任制、过程考核、阶段考核等了解学生干部的状况, 加强对学生干部工作业绩、工作作风的考评, 从学生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进行立体交叉的综合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干部档案, 及时向其本人反馈意见,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调整。

(四) 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

要加强学生干部自身建设, 构建一个学习型干部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并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干部全面发展, 不但服务好, 而且注重自身发展, 做好表率。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高校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多途径、多方面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以便让学生干部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当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 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郑晓丹.浅谈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3) .

[2]杨得利.浅议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教书育人, 2007, (10) .

浅析工商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新医改以来,福建省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在缓解基层人才薄弱问题上,福建省陆续实施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如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千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根据福建省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855 人,比2009年增长113.17%;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001 人,比2009年增长 35.62%。基本医疗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人次数10818.9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1415.6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511.28万人次,增长56.54%,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6.7%;卫生院诊疗人次为2416.9万人次,比2009增加419.89万人次,增长21.23%,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11.4%。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数1368.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61.75%;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2356.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21.23%。[1]

可见,2009年以来,在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人才保障机制滞后,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全省普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总量不足。 2013年福建省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8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3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0.312人。而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9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2.05人。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差距甚远。访谈中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医技人员,有了医疗设备,也没有人懂得操作,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人次14.01人次,比2013年增加0.41人次。卫生院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10.03人次,比2013年增加0.71人次,卫技人员工作负荷量大。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尽管每年都提供大量编制用于对外公开招聘卫技人员,实施“五个一批”措施,并放宽招聘条件,将招收人员学历要求从本科下降至大学专科,同时为稳定新录(聘)卫技人员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福州市要求“新录(聘)用人员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自录(聘)用之日起计算,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原则不予办理辞职相关手续。如特殊情况,须经组织研究同意方可辞职或解除聘用合同。若未经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照自动离职处理”。但每年实际招收数仍与计划招收数相距甚远。每年计划招收的卫技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放射医生、超声医生)及检验医生等紧缺型卫生技术岗位,大多数医师岗位没有招到人员。紧缺岗位如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几乎无人报考。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中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偏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取决于各自的职称等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的职称比例不合理,缺少高级职称人员,限制了医护人员发展空间。比如福州市事业单位一般的高、中、初级岗位总体结构比例为9:36: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5:28:67,比例少于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主体是近年来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龄相近,三、四年后都将取得中级职称资格,中级职数竞争激烈,且有限的中级职称职数用满后就无法聘任,更无法报考高级职称资格考试。据调查,目前福建省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职称岗位已聘满。受高、中级岗位职数的限制,卫技人员考取高、中级资格后却难以评聘上岗。许多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现行规定的职称职数总数太少,而初、中、高职称比例也不合理。机构存在大量的中级、高级待聘人员,而副高级职称人员也觉得自己已到顶点,没什么奔头了,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无法安心在基层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机会少,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少,目前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门诊人次数逐年攀升,致使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业务量激增。医务人员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65岁及以上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按户籍人口予以核编,即:每万人核编7-10名卫技人员。但福建省是人口流入大省,因此,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服务人口远远超出了核编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无法安排医技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外出培训多数为短期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客观上影响了卫技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多数设置不够齐全,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就医环境普遍简陋,到基层就诊病源数大大减少,且基本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单位卫技人员临床经验积累不足,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滞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福建省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由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总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 营养咨询等相关知识、技能则相对欠缺;全科医生多数为各科室的骨干医生,忙于开展日常业务工作,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基层医疗机构员工收入偏低,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绩效总量限制下,与其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偏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扣除个人所需缴交的社医保、住房公积金,高级职称医师实际工资为5572元/月,中级职称医师为4392元/月,初级职称为3382元/月。据了解,在同样有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保障的情况下,有B超资质医生市场月收入水平在10000元左右,省市医院的护理岗位平均工资均达7000-8000元,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全额拨付的机构绩效工资较平均,无法拉开骨干医生和一般医生收入差距,造成骨干医生收入下降,更是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研的机构普遍认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相比之前,很多病现在能看也不看了,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无形中又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空编现象突出,临聘人员多。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人员正式编制少和大量聘用临时人员问题。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总编制人数 354人,其中在编在岗人数 221 人,占编制人数的 62.42%,实际在岗人数 329人,其中临时聘用人员

88人,占实际在岗人数的 26.74%。在调查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除了两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编,其他均存在空编现象,其中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的原因是之前是企业的医院转型而来,人员太多,但其中许多不是医疗技术人员,而是辅助人员,更是增加机构的负担。临聘人员一般都面临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因此,这些人员更不安心工作,流动性大。这更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低,卫生院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乡村医生没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社保医保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村医不愿意纳入药品零差价管理,公共卫生实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村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

此外,由于近年来卫技专业毕业生资源紧缺,而省市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建吸引了大量的卫技专业毕业生,而每年为数不多的新进人员还需参加为期2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致使基层卫技人员极度短缺。

总之,由于基层硬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受限等不利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对工作不满意,鲜有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不到、留不住”医疗人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北京大学李玲(医改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说,在中国,只要激励机制正确,基层医务人员和院长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当然,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方向和目标要准确[2]。因此,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国外,医院的人员支出一般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30%。[3]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总量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确定在本地区基准线的150%。[4]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疗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办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3)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主任)一定的自主权,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其管理责任。

(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比例

(1)增加基层正高职称和中、高级职称职数。根据工作量和实际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如果编制零增长,建议空编内专技临聘人员享受与在编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工资福利均按在职同类人员职称每年的平均工资标准发放,基层财政根据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按空编内实际外聘人员数补助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2)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个人表现等经考核通过后可以单位内聘的形式聘任高、中级职称,并享有相应职称的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补助予以下拨(解决)。同时规定,凡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试;而对于在基层评完职称服务未满5年的到二、三级医院就职给予降级使用。

(3)为了保障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允许各地区为村医核定专门编制,用于引进医学生和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组织开展空编问题专题调研督查,督促空编地区对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纳入编制管理。[5]

(三)加大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1)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医学本科生难以下沉到基层,可考虑定向培养大专“3+2”,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另一方面,建立医疗联合体。县(市)级医院招聘的本科医学生在县(市)级医院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其关系仍隶属于县(市)级医院,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服务。

(2)加大培训力度。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许多医务人员得到了培训机会,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少无法外出培训等原因,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他们反映护理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培训的机会更少。因此,今后政府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和长远的培训计划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盘活现有基层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院镇(街)协作,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讲座、传授医学新知识、解惑疑难病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医技、药剂、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专业特点,进行短期培训,有效促进现有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深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及医学学历教育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积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着力转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推广以人为本,树立“亦医亦友,亲情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文理念。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社区(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全科医生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咨询等方面医疗技术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二是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家庭医生的考核管理,完善家庭医生岗位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多劳多得。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表示,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都尽量把病人往上级医院转,造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有背于新医改的精神。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增加医疗透明度,使社会给予医务人员真诚的尊重和认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的良好风气。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只有重视并不断加强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据福建省2014年卫生统计提要整理.

[2]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

[3]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4]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上一篇:住宅建筑设计方案下一篇:卫生学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