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作文(共9篇)
1)谐音:就是利用数字、英语或汉语谐音来表示某种含义,如“1314”一生一世;“5646”无聊死了;“伊妹儿”电子邮箱;“果酱”过奖;“童鞋”同学。
2)缩略词:英文字母或汉字的缩写,如“CU”seeyou;“NP”Noproblem;“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3)符号系统: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表示笑;:-(表示生气;:-0表示惊讶;8-)表示带着眼镜;:-P表示吐舌头;zzz...表示正在睡觉;orz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
4)杂糅:数字、英文、符号的杂糅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如:u2(youtoo你也是)、me2(metoo我也是)、3ku(thankyou谢谢你)、CBA(Coolbila酷毙啦)
5)幽默诙谐:网友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达到一种讽刺的效果或表明一定道理,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
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之所以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首要原因就是提高效率,简洁方便。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时间的宝贵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语言文字上的缩写无疑是一种省时省力,又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好方法。于是,各式各样的缩略词变应于而生了。其次是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时尚与新潮显然成为社会的一种趋势,网络流行词语便是其中一种。用网络词语进行聊天,再网友看来是一种非常fashion的表现,不然就会显得自己out了。这样不仅起到了张扬个性的效果,还推动了网络语言的盛行。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网络语言的盛行使得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新奇、简单、幽默,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特点。不仅节省时间而且彰显个性。正因为网络语言有上述所说的有点才可以盛行。当然网络语言也给规范汉语的运用带来不小的冲击。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不仅如此,这些网络流行语一旦出现在需要使用规范语言的地方,就显得格格不入。处于中小学阶段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一但受到网络词语影响过深,学生们很难把握网络流行词与规范用语的使用。常常混淆不清,弊大于利。
网络语言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规范使用网络语言,不滥用网络语言,不片面追求新奇,是我们对待网络语言的正确途径。
网络作为新型媒体, 大有赶超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趋势。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交互, 传播速度的确惊人, 网络流行语汇亦是层出不穷, 令人应接不暇。继2008年冒出“山寨”、“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雷人”等流行词语后, 在2009年, 新的更有影响力的语汇横空出世。本文以从百度、谷歌等多家网络媒体总结出的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 探讨网络流行语盛行状态下受众的心理。
求新与求异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你自己, 如何在数以万计的网络受众中脱颖而出, 吸引别人的注意, 就要看是否有酷酷的造型、标新立异的网名和另类的网络语言。因此, 网络受众会用另类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网络流行语已成为网络受众表现其个性的标志和象征。
此外, 网络流行语的这种求新与求异也受到注意力经济的影响。注意力经济也叫“眼球经济”, 是指网络用吸引注意力的方法, 赢得经济效益。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 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 他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网站最大的资源, 谁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 “注意力经济”成为国内网络内容提供商 (TCP) 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甚至有人将“注意力经济”直白地称为“眼球经济”, 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 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赢家。众多的TCP为吸引注意力而倾尽心力, 甚至发展到了哗众取宠的地步。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句式被反复模仿, 不难看出网络受众求新求异追求时尚的心理。
“别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起源于猫扑大杂烩, 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恶搞, 其中PS和恶搞的图片蜂拥而至, 许多猫扑高管也参与了其中的恶搞活动。此流行语颇有些“囧”的意味。
“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在2009年7月初, 百度贴吧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 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有受众相继模仿“哥×的不是×, 是寂寞”的句式。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方式, 正是目前网络恶搞的新流行———句式模仿。看似平淡的句子被网络受众瞄上并竞相模仿, 立即显示出极大的爆发力, 其像病毒一样强大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为广大受众所青睐。
娱乐与消遣
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中, 庄严、理想、神圣的事物成了游戏, 而金钱的力量却无所不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主义应运而生。消费主义的观念是娱乐性、消遣性、商业性, 只要能够满足娱乐、消遣和商业的需要, 任何经典的、神圣的东西都可以被戏弄和篡改。人们的政治热情和宏大理想开始被一种游戏化的、娱乐化的文化体验和诉求所淹没, 我们只要从电视媒体中那些轻松搞笑的娱乐性、游戏性节目越来越得到受众欢迎的现象中, 就不难看出这种体验和诉求的蔓延趋势。
“不差钱。”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不差钱》播出后, 不但穿着苏格兰裙的小沈阳红得发紫, “不差钱”更是附带着“这个可以有”、“感谢八辈祖宗”、“跑偏了”等Pia Pia地都成了流行语。
“××,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2009年7月中旬, 在百度贴吧里, 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没有任何内容的空帖, 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 点击数百万次, 回帖数十万条, 引发了一场网络受众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 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 就有人喊出了“台湾,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口号, 得到了普遍认同。
宣泄与释放
网络亚文化对网络流行语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在网上发表帖子, 以补偿现实中的失落, 网络给了社会边缘群体空前的自由, 给他们带来现实所不能给予的满足感。在工业化、都市化的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人们经常感到生活的紧张和压力, 因而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 以舒缓精神生活。信息时代的信息爆发给人一种随意的空间和能力, 它代表了一种被压抑的心理的解放。广大网络受众就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宣泄各种情绪, 释放现实社会带给他们的压力与不满。
“楼脆脆。”2009年6月, 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在建的13层住宅楼, 突然在几秒钟内连根拔起并“卧倒”。有人称这种楼盘整体倒塌事件为“第9大建筑奇迹”, 许多上海市民和外国人都前往参观。有网友因此将这一“景点”命名为“楼脆脆”。继上海的“楼脆脆”后, 又有了南京的“楼裂裂”、成都的“楼歪歪”、浙江桐乡市的“楼薄薄”, 凡此种种, 无不表达了广大受众在面临高房价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时, 对中国楼市一大怪现象“房价高高在上, 房屋质量不怎么样”的一种悲愤情绪。
“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 (悲剧) 和餐具 (惨剧) 。”该流行语中的“悲剧”一词源出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讲演。“悲剧”代表的是一种真实的负面情绪。“杯具”的适用范围很广。网络受众恋爱受挫、心情郁闷或事业不顺, 凡日常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和感受, 都可借“杯具”一词仿造句式来宣泄情绪。
由于“杯具”具有日常用品的特性, 由此扩大了词语的适用范围, 不少受众借此设计出场景化的语言, 有人仿照张爱玲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 上面爬满了虱子”, 仿写出“人生是一张茶几, 上面放满了杯具”;也有人以“杯具”为灵感, 发明出洗具 (喜剧) 、餐具 (惨剧) 、茶具 (差距) 等等衍生词, 令“杯具”文化发扬光大。
质疑与批判
在传统的媒介时代, 民众的话语权常常无法得到保障。而通过网络流行语, 民众以极其智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立场, 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体现出了舆论的力量。看似笨拙的“不打酱油了, 改做俯卧撑”或呆板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却最为生动地体现了事件的本质。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活在我们这个矛盾已达极限的时代, 何妨任讽刺、挖苦成为真理的代言。” (2)
“躲猫猫。”躲猫猫事件是继2008年流行词“俯卧撑”之后, 又一个引起网络受众质疑和批判的社会新闻。话说云南玉溪一青年男子因盗伐林木被刑拘, 蹲看守所不到半个月就离奇死亡, 死因为“重度颅脑损伤”。公安机关给出的解释是, 该男子受伤, 是由于其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 遭到狱友踢打并撞到墙壁而导致。网络受众对这一带有戏谑口吻的解释普遍表示不信服, 才有了后来组织网民参与调查, 乃至最后真相大白等一系列的进展。在公众对社会问题日益关注的今天, 即使是很普通的事件都会被拿来批判社会问题。
“被就业, 被××。”网上一度流传一个非常形象而又搞笑的词“被自杀”, 以表示对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质疑。后来有高校毕业生发帖仿制了一个新词“被就业”, 意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已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随后, “被代表”、“被自愿”、“被捐款”等多种“被××”词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有网友戏言, 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
“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2009年初, 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 面对“天津市每年要偿还的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的提问时, 天津市政公路管理局官员回答说:“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在天涯、猫扑等论坛, 一些帖子下面, 常常跟有“这事楼主说得太细了, 下回注意”、“这事儿我不能说太细”之类的回帖, 网络受众以这样的方式持续表达自己对政府机构的质疑与不满、戏谑与批判。
“70码。”源于2009年5月7日杭州的一次交通事故, 杭州警方在案发后的事故通报时称, 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每小时70码左右”, 此事引发争议, 在掺混了复杂情怀的“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等这类词句持续风传之际, “70码”迅速成为一个新的顶级热词, 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 被用做网络受众对政府公众事件解释及处理不满时的一种反讽。
结语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 网络无疑是最有力的推动者和传播者。综观2009年网络流行语, 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创新, 广大网络受众也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对热门话题的见解。网络舆论对国家公共事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同时也体现出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正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盘点2009年出现的每一个网络流行语, 无一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生活中制造潮流, 也都在生活中追赶潮流, 玩的是新奇与刺激, 网络语言的流行可以看做是网络受众的集体狂欢, 是娱乐自己娱乐大众, 更是放松神经减轻生活压力的调味剂。但同时在仔细阅读那些诙谐甚至有些无厘头的网络流行语后, 我们不难发现广大受众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注释
1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流行语;价值评判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型媒介可以带给个人与社会巨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主要不在于媒介传递的内容本身。互联网的出现也是这样,它不仅代表了传播介质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传播内容的变化,也会带来新的语言形式、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念。
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互联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的特点渗透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由此就形成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衍生与建构,既与通过互联网所传播的内容息息相关,也与互联网这一全新的传播介质密不可分。任何文化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网络文化也不例外。
美国学者布赖特(J.B.Pride)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流行语是其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其存在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一、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景观
就人类文化整体而言,从历时性角度看,网络文化是一种新文化,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新潮流,属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从共时性角度看,网络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目前还处于“边缘”和“支流”地位。但随着网络本身的迅速发展以及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网络文化必然从“边缘”走向“中心”,由“支流”成为“主流”。[1]
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语言。如近五年来因为影视节目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差钱”“馒头”等,由社会草根事件而产生的“躲猫猫”“俯卧撑”“我爸是李刚”等,在一段时间的流行之后,可能还会影响到现实生活,特别是因为一些草根事件等引发的网络流行语言,更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民意的方式,也成为网络流行语进步的主要表现。所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也记述了时代的变迁。但是在之后的发展中,我们更要重视网络流行语所肩负的文化重担,要把网络流行语发展成为先进的网络文化的代表。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进网络流新语的生成机制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价值评判
价值意义内在于文化中,是整个文化的核心。所以,文化的选择也即是文化的价值选择。文化的价值结构是由文化价值选择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决定的。文化的价值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它通常表现为对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理性反思与批判,其结果便是文化的价值取向。那么,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中,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呢,笔者从辩证法的角度,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义利的对立统一
义,在中国儒家学说中,指的是社会的一定的标准、人们行动的准绳;利,则指利益、功力。儒家认为义是立身之本,应重义轻利。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义,人之正路也”,还有我们现在所说的“舍生取义”意思也是一样的。这些现在用于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可以的,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义”和 “利”也应该有更广的引申意义。“义”也可以指“意义”,用许三多的话说我们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利”也可以指代具体的利益。在网络上进行表达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一时的好玩儿而做出一些有损大家利益的事情。在我们进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应该注重它的“义”,要有价值内涵,在大众狂欢的网络中更要代表正确的方向,尽量的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不顾其他人的感想说出一些有损大众利益的话,这样的话语一旦流行,很不利于事情的正确解决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所以,我们还是要秉着义利结合与统一的标准,要将自身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与统一。不要“见利忘义”要“见利思义”。
(二)理欲的对立统一
理,是指事物的条理,法则,泛指自然规律、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感应规律;欲,泛指人的个体性、生理性的希望、向往、需要、要求等。中国宋明理学家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将理欲两者对立起来。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罗钦顺、王夫之等则批评这种对立的观念,主张二者的统一。清代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不能如宋明理学那样“以理杀人”。后来,张岱年在谈理欲统一时说,“宋儒理欲之辨固然是片面的,而戴震之所谓‘理存于欲’也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人们的欲望是不可能无限地满足的,必须加以制约。我们提倡社会主义的人道精神,‘节欲’还是必要的”。
这些思想反映也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中,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从最初单纯的现象描述和影视节目的衍生到了现在社会现象的表达。在我们使用和传播一些网络语言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风潮,在追随之前,最好要有自己的价值评判,看这些语言有没有实际意义,能不能促成一定事件的解决。这样有助于我们的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含义,也赋予了网络流行语很大的现实意义。如“俯卧撑”“躲猫猫”“我爸是李刚”等流行语言都是由社会事件衍生的,因为网民的介入而促进了事件快速、公正地解决。
(三)德力的对立统一
中国儒家所讲的“德”,内容几乎包括了精神与思想上的一切,仁、义、理、智、信、忠、孝、恭敬、谦让都可以用德来概括。“德”又与“道”相提并论,“道”偏重于较为客观的天地万物总规律,“德”侧重指具体事物的总规律。因而品德、道德既指外界原则的遵从,又指内心的修养与约束。力,指力量,引申为实力、武功、武力。儒家自然不赞同“以力服人”而宣扬“以德服人”(孟子)。韩非则反之,重力轻德,认为“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辩证地讲,德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国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两面。网络的出现,衍生出了一个新生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流行语就是这种文化的一道独特的景观,那么在网络流行语在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先进的网络文化、立足于整个社会,缺少精神道德之文化引导和现实的发展基础,想要更好地发展是不可能的事。网民的修养和道德提高是提高网络文化层次的关键部分,他们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四)法教的对立统一
法,指法规、法律、刑罚、法治;教,指道德教养与教育、德治。中国儒法两家各执一端:儒家主张“德治”,法治其次;法家力主“法治”,德治没有实用价值。这当然有片面性,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两者不可偏颇。德治重在内心道德的规范,法治重在外在的社会规范,两者互补,共同促进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网络社会中所体现的文明程度直接反映出网民的网络文化素质。而道德自律与网络文化发展的关系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相互促进,又彼此存在矛盾,现在,网络上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和信息的极高透明度,很容易将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诱发出来并肆意张扬,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语言失范和道德失范现象,影响他们语言规范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对传统道德的传播和语言的规范性以及严肃性产生强烈的冲击。所以,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也要有着道德思想,不能一味地凭着自己的想法,还要考虑到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价值。
网络流行语现在的发展也有很不规范的地方,要解决网络流行语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有害内容泛滥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打击;另一方面要主动建设新的网络文明规范,主动创造健康文明鲜活的网络语言,惩恶与扬善并举,后者更为根本。[2]
价值观规定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准则、方式和方向,价值也体现着对人的主体性的确认,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对文化价值之本质的理解决定了文化的选择和建构。
三、结语
网络流行语和其他语言文化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害于民族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语言的垃圾,应当加以剔除和摒弃;而有的人认为,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如果流行语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综上所述,不论对网络流行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网络流行语今后将会在社会上更大范围内流行,并将对规范语言和语言规范产生更大的影响。
注释:
[1] 参见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2] 参见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2、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钱兮你要还。
3、活着买不起房,死了买不起墓,还是买张动车票吧,包埋哦,亲!
4、看不见的东西固然可怕,但人心不是更可怕吗
5、回忆在岁月的痕迹里,沉淀出好看的样子。
6、姐不是客服人员,你没权要求姐答这答那。
7、很多事介于不说憋屈和说了矫情之间。
8、哭给自己听,笑给别人看,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9、将来就娶唐僧做老公,能玩就玩一玩,不能玩就把他吃掉。
10、爱的反义词不是不爱而是曾经爱过。
11、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
12、就算再想哭,也要微笑着说一句:你大爷的!
13、你问我有没有宗教信仰,我说:“自恋算不算 ”
14、和对自己有恶意的人绝交。人有绝交,才有至交。
15、好名声是女人最体面的嫁妆。
16、孩子,人傻不能复生。
17、等我说伤不起的时候,就是你家被火烧的日子。
18、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19、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20、懂得美食的人,不会吃全熟的牛排;懂得爱情的人,不会许诺天长地久。
21、都是水何必装醇,都是色狼又何必装羊!
22、都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可惜青春是只壁虎。
23、对牛弹琴不算什么能耐,对牛谈情才叫真本事。
24、反正我这命老和他们算的不一样,不知道是他们没算对,还是我活错了。
25、爱情让人痹,婚姻让人麻木。
26、爱情实话+爱情谎话=爱情神话。
27、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28、当时间和耐心都已经变为奢侈,我们只能靠星座了解彼此。
29、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
30、跟你很熟吗 没事弹个视频,你当是你家电视啊,一按就出人。
31、没什么事就不要找我,有事了更不要找我。
32、你瞧你吧!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转过头吓退百万雄狮。
33、你太矮了!借你望远镜吧,再看清楚点,我不帅吗?
34、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小三代表我的心。
35、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去打的。
36、脸先着地,无力回天。
37、连贝克汉姆都不知道,你丫还有什么资格敢跟我谈篮球!
38、老板有没有可乐?给我拿瓶雪碧。
39、孔子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子能帮你解决,孙子你也学着点!
40、看见你就好像看见市场上快下市的小青菜,5毛钱一大把。
41、红豆不长南国,长我脸上了,真-相思!
42、哗众可以取宠,也可以失宠。
43、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44、毁谁不是毁,灭谁不是灭。
45、婚姻的难处在于我们是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却和她的缺点生活在一起。
46、混社会是个体力活儿,讲究四门功课:闪转腾挪。
47、将薪比薪想一下,算了,不想活了。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
1、文明互鉴
互鉴,即相互借鉴,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
2、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
3、硬核
硬核,译自英语“hardcore”,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等
4、融梗
梗,来源于“哏” 本指艺术作品中的笑点,也指故事的情节、片段及创意等,融梗 即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
5、××千万条,××第一条
影片《流浪地球》中 反复出现的行车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一下流传开来,随后,使用范围扩大,衍生出了新的造句。
6、柠檬精
柠檬精的字面意思是“柠檬成精”,近来,它的贬义色彩在不断淡化,有时也用在自己身上,即用于自嘲,表达对他人或外貌或才华,或物质条件或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羡慕。
7、996
“996”指一种工作制度,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
8、我太难/南了
“我太难了”出自一个“土味视频”,“我太难/南了”的流行,是普通网民希望释放生活压力的心理表现。
9、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出自年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的嘉宾黄晓明之口,反映了人们对霸道、蛮横人格的嘲笑和反感。
10、霸凌主义
霸凌,音译自英语“bully”,指横行霸道、恃强凌弱,霸凌主义 指用“霸凌”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浅谈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作 者:陈~ CHEN Xiao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0822(1)分类号:H109・4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分类 特征 影响
其所透视的社会镜像进行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 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首先,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的网络社区, 作为这一社区的主要成员, 年轻人特有的灵感和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 就是一些新鲜、时尚的词语开始风靡网络, 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例如, “雷”一词就被网民别出心裁地对现有词义进行了扩大, 从而造就了网络热词“被雷到”, 用来形容极度震惊和无奈 (1) 。其次, 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也为一些词语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时代, 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交流信息成为网民热衷的事情,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洁、省略的语言形式, 以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例如, 在英文网络聊天中, 人们通常使用“ASL” (Age、Sex、Location的缩略形式) 询问对方的年龄、性别和处所, 这不仅与使用键盘打字的网络交流习惯有关, 而且也便于信息交流速度的提高。
从语言自身的特点看,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反映了语言演变的自然过程。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表明, 语言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总是在使用中发生变化。网络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语域, 反映了这一特定语境下语言使用的变化, 其中一些新词新义必然会冲破语言现有的规范。需要指出的是, 语言系统自身拥有一种过滤功能, 并非所有的网络词语都能成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许多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临时性的网络聊天, 脱离了这一语境就无法被人们所理解。例如, 在网络语言中, “天才”可指“天生的蠢材”、“不错”可以表示“长成这样子真的不是你的错”等。这些网络语言极具诙谐意味, 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人们使用语言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心态。不过, 尽管人们在网络聊天时可以借此表达一种轻松幽默的心情, 但却很难真正用于现实的语言交际之中, 如果一味挖空心思追求新奇, 就会违背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 (2) 。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与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首先, 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 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为私人提供了话语权, 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虽然网民的身份是虚拟的, 但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与传统的信息载体不同, 网络具有互动性, 众多网民对同一事件的关注往往会将一个简单的词语在网络上迅速流传, 在这个过程中, 网民一方面是流行语的传播受众, 另一方面也是流行语的广泛传播者, 这与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次, 流行语的传播也与网络文化中的模因效应有关。所谓模因是指一种可复制的因子, 与生物学的基因有着类似的性质,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 而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3) 。模因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个因子进行大量复制,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一些新出现的词语通过网络被迅速模仿和传播, 从而形成网络流行语的独特传播方式。例如, 上海闽行区的楼房倒塌事故发生后, 网络上开始出现“楼倒倒”这一流行语, 随着其他地方建筑质量问题的频发, 人们迅速模制出了“楼歪歪”、“楼脆脆”、“楼断断”、“楼薄薄”等。由此可见, 模因的复制功能不仅有利于信息的记忆和储存, 而且能够引发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联想, 是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潜在动力。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是偶然的, 而是一个特定时期社会群体心理的反映, 同时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一种现实状态。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网络流行语这一独特的社会镜像呢?首先, 透过网络流行语的表面含义, 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所揭示的某种集体情绪。例如,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出现了下滑, 然而, 2009年7月, 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 自己“被就业”了, 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4) 。原来, 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的统计数字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从此, “被就业”一词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实际上, 汉语中的“就业”一词是不能用于被动结构的, 这种调侃的用法恰恰说明了当下人们对许多社会现象的不满。近来, 一些类似的“被”字结构也频频出现在网络上, 如“被全勤”、“被小康”、“被自杀”、“被痊愈”以及“被增长”等, 模因的复制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们的不满情绪。不过从另一方面看, 网络流行语也具有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为公众的情绪提供了表达的方式和渠道。网民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 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公民意识的觉醒, 与传统社会相比, 显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不能采取一味的否定态度, 而应当予以正面的舆论引导。另外, 虽然许多网络流行语不符合语言的规范和逻辑, 我们也应当对此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人们遗忘, 而一些记录社会典型事件的流行语则可能会进入语言的词汇系统, 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注%释:
参考文献
[1]顾源:《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 《理论界》, 2009 (7) 。
[2]彭嘉强:《尊重创新讲究规范》, 《语文建设》, 2001 (8) 。
[3]武小燕:《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研究生论文专刊) 。
关键词:咖 类词缀 语法功能 语用功能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特别是网络技术及应用推动的交流渠道和方式的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语交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对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网络上对“咖”的使用早已存在,特别是近两年该字屡现各种娱乐新闻标题,使用热度不减反增,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但是对该流行语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对其来龙去脉也没有系统的梳理。本文以“咖”为例,对该用语的兴起、发展做简要梳理,并针对现有语料,对其性质、功能进行探究,以揭示该用语流行的原因及其所体现出的语言活力,为该流行语的相关研究做铺垫。
二、“咖”的来源与兴起
在现代汉语中,“咖”不是新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词典”)中“咖”是多音字,一音为[KhA55],一音为[KA55]。本文分析的“咖”为[KhA55]音。词典中仅列了5个具体词语及各词语的相应解释来帮助理解“咖”[KhA55]字,分别是:【咖啡】、【咖啡碱】、【咖啡色】、【咖啡厅】、【咖啡因】。“咖啡”是英语“coffee”的汉译,“咖”只是构词音节。另外,还有“玛咖”“酚氨咖敏片”等医学上的用法也较为常见,但也仅作为构词音节而出现。由此可见,“咖”字只有和其他字搭配时才有意义,即单字“咖”不是构词语素,没有独立意义,也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近几年“咖”字的使用在网络上火热异常,并持续至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港澳台篇”将“咖”列为2012年台湾校园新词语之一,但此“咖”非彼“咖”,两者不存在亲属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解释说:~咖,指某一类角色,“咖”是闽南话“角”“脚”的发音,源自于电视“金钟奖”上艺人高凌风与康康颁奖的台词。(《中国语言生活质量状况报告》,2013:320) “金钟奖”2007年(第42届)颁奖典礼上,高凌风、康康颁奖时首用“A咖、B咖”论,生动风趣,笑翻全场,收到了很好的娱乐效果,自此,按照语言传播的一般发展规律,“咖”作为“某一类角色”的意义跳出闽南方言区,开始进入到大众的交际视野;但“咖”字的普遍流行还是在2012年7月之后,随着湖南卫视一档名为“百变大咖秀”娱乐节目的开播而广为人知。娱乐创新性的发达与网络传播流畅性的良好利用,使“咖”字频现各种时尚、娱乐新闻,被广泛接受并使用开来。随着时间的推进,作为“某一类角色”意义的“咖”在网络使用中,语义负载越来越大,语义功能越来越强。此“咖”即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三、“咖”的语法性质
总体而言,和传统的彼“咖”用法相似,作为“某一类角色”意义的“咖”在结构上也很少单用,总是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或短语使用,但这里的“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类词缀化倾向。
词缀的性质与范围问题一向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关于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标准虽然一直存有争议,但以下几条判定标准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即意义的虚化、构词位置的固化、构词的类化性和能产性。因此,在语言使用中,某些词或语素在构词上表现出以上特点,显现出词缀化倾向,即可称之为“类词缀”。研究发现,本文研究对象“咖”在使用和具体构词上表现出的新特点,有词缀化倾向,下面分别从“意义虚化、位置固化、类化性、能产性”这四个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意义虚化
研究表明,“咖”的虚化主要表现为语义趋于泛化,即指称范围的扩大。如前文所述,“咖”最早用于娱乐圈不同级别明星的称呼,如“A咖、B咖”。后来出现意义包含“A咖”的“大咖”代行“A咖”的职能。发展至今,“咖”的使用范围由最初的娱乐圈扩大至体育、科学、文艺、日常生活等不同的领域,如“体育咖、科学大咖、陶瓷大咖、社会咖”等的出现和使用。同时,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性和跨领域影响也在这里有所体现,伴随“咖”的意义泛化,产生了“怪咖、酷咖”等一系列新用法,语义由具体实在的明星角色义向一般角色扩大,语义的适用范围更广,意义虚化倾向明显。
(二)位置固化
位置固化是确定类词缀的重要标准之一,汉语中绝大多数类词缀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若位置可前可后,不固定,那我们一般认为这个语素是实义语素,还没有转化成类词缀或词缀(邹晓玲,2011),也就失去了类词缀的意义。而对“咖”出现的场合进行总结发现,“咖”在构词时,通常位于后面,如“大咖”“怪咖”“A咖”“电影咖”,位置比较固定,符合类后缀的特点。
(三)类化性
类化性是指一个词缀在构成新词时,有标志词性的作用。类化性是汉语词缀的一个特点,也应是类词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汉语中的类词缀一般都具有表明词性的作用(邹晓玲,2011),特别是由类后缀构成的语言单位,词性的类化程度都比较高,不管原先是什么性质都转化为名词性,在对“咖”字的研究中,这一现象也得到了论证。分析发现,一般带类词缀“咖”的词均为名词,如“体育咖”“社会咖”“吃货咖”等,而即使本来含义并非名词,在后缀为“咖”时,也转变为名词性,如“大咖”—形容词转为名词、“玩咖”—动词转为名词等。
(四)能产性
“类词缀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即能产性。”(邹晓玲,2011)“咖”的能产性非常高,一方面,它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成新词,如“玩咖”“酷咖”“电影咖”“吃货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在由“咖”构成的双音节词汇的基础上和语素、词构成新的语言单位,且新的语言单位在组合时不受位置、音节数的限制,组合位置有前加型、插入型和后加型,与之搭配的音节个数任意。以双音节词“大咖、怪咖”的组合为例,具体说明如下。
四、“咖”的语言功能
对“咖”的语言功能进行分析,作为类词缀,“咖”在使用时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两方面功能的存在是其流行的重要原因,因此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咖”结构的语法功能
从语法功能看,“咖”可与名词、形容词等自由搭配,组成名词性结构,并在句子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
1.语法搭配
由于“咖”具有类词缀性质,故一般不单用,都是与其他语词组合使用。综合分析“咖”的使用情形,我们把“咖”的主要搭配类型归纳如下:
1)名词+咖
电影咖(喜爱电影并对电影有一定认知的人)
吃货咖(爱吃也会吃的人)
体坛咖(体育界的明星或名人)
社会咖(在社会上混得圆滑、有势力的人)
2)形容词+咖
大咖(大腕、有威望的人)
怪咖(搞怪、另类的人)
酷咖(做某事很酷的人,使用多受具体语境的限制)
小咖(不出名、微不足道的角色)
3)A/B+咖
该用法多见于台湾演艺圈,是将各类明星按大牌等级由高到低分称为A咖、B咖……F咖。“A咖”相当于“大咖”,“B咖”相当于“小咖”。目前,“A咖、B咖”使用较多,“F咖”使用较少,“C咖、D咖、E咖”鲜有使用。由于A、B、C、D、E、F……是一个开放的序列,虽然现在没有“C咖、D咖、E咖”的说法,但根据语言的递归性特点和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将来有可能出现“C咖、D咖、E咖”的用法。
2.句法功能
研究显示,“咖”很少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常与其他词语组成“XX+咖”结构,这也是类词缀特性的表现。组合后的“咖”结构均为名词性质,在句中充当相应的句法成分。
(1)电影咖必学:与电影密切相关的英语词汇。
(2)他还不太有名,在演艺界只是个B咖。(转引自《中国语言生活质量状况报告》,2013:320)
(3)只要是A咖的当红艺人,每天通告就接不完。(转引自《中国语言生活质量状况报告》,2013:320)
分析例句不难看出,名词性的“咖”结构在句子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另外,“咖”结构也有复数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复数性质一致,即或者自身兼具单复数两种语法功能,具体语法意义由语境提供,或后加汉语复数标记词“们”。例如:
(4)大咖纷纷进军手机界 周杰伦手机接档。
(5)盘点彩妆界的“怪咖”们。
(二)“咖”结构的语用功能
语用是观察语言的一个窗口,“咖”的语义、搭配等在语用层面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性,侧面说明了“咖”在网络上流行的原因。
1.语义概括化——填补语义空缺
从语义角度看,“咖”一方面表现出语义泛化的特点,即上文提到的类词缀的评判标准之一,在此不再赘述;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语义趋于概括化、抽象化,在语用上起填补语义空缺的作用。我们观察发现,“咖”的语义负载能力、概括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在构成词语“大咖”之后,该特点更明显。例如:
(6)时尚圈怪咖层出不穷 越怪越大咖
(娱乐圈→时尚圈-大牌)
(7)海内外科学大咖齐聚中国科协年会 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创新
(娱乐圈→科学界—知名科学家)
(8)布冯将第五次出征世界杯 堪称真正“大咖”
(娱乐圈→体育界—体坛名将)
(9)首届中陶展开幕 一线陶瓷大咖云集
(娱乐圈→陶艺界—陶艺名家)
(10)今日主题:唱而优则演的大咖
(影视歌三方面都很优秀的三栖艺人)
由例句可以明显看出,“咖”在组合成双音节词“大咖”后,其语义范围扩大,概括能力增强,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大咖=大牌、知名科学家、体坛名将、陶艺名家、优秀艺人等等,“大咖”几乎可以用来指称所有的表褒义,至少是中性的一类或一个人,表义能力强大;“大咖”与所替代的不同领域的指称构成了上下位范畴的关系,“大咖”是上位范畴,填补了这一语义空缺,具体语境中只要搭配合适的修饰成分就能恰当地表达某一类或一个具体的下位范畴,表义准确,而目前来看,还没有出现可以完全与“咖”结构的语义功能等同的语言单位。
2.语体色彩独特——体现娱乐、调侃意味
“咖”的使用现在虽然较频繁,但就使用语境而言,“咖”多出现在体坛、影视、文艺的娱乐新闻、广告宣传等语境中,究其使用高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在语言应用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娱乐、调侃的意味。娱乐中伴有调侃,借调侃以传达娱乐,由此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如:
(11)体育咖上节目:李小鹏为生意 姚明三个月上三档
(12)各路大咖玩转最强群戏 梁咏琪杨千嬅献最破格演出
运动员的本职工作与上节目原本毫不相干,但该新闻标题借“咖”将看似不相干的人与事联系在一起,调侃体育明星李小鹏竟然是为了生意而非本职工作需要来上节目,而另一位体坛明星姚明则以上节目的档数多而被大家调侃,如此一来体育明星与上节目便有了冲突,冲突的关联点便是新闻的核心,而这样的冲突使整个新闻标题充斥着娱乐、调侃的意味,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以此达到提高新闻点击率的目的。
同理,明星大咖本来是演技过硬的演员,但是在遇到了群戏扎堆上映的时候,即使是优秀的演员也要借助夸张、破格、牺牲形象等表演手段来为自己的戏增加高收视率的筹码,调侃即便大咖也有无奈时,调侃的意味不言而喻,而其借调侃大牌明星来娱乐大众的新闻目的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3.符合大众心理需求——伴有新潮、时尚意味
绝大多数流行语具有时尚新潮的属性,“咖”也不例外。如前文所述,类词缀“咖”发展至今,其语义概括能力显著增强,“大咖、玩咖、酷咖、A咖”等一系列词应运而生,用两个音节就能准确地表达出“大腕、很会自娱自乐的人、很酷的人、大牌明星”等意思。“咖”的用法,一方面节省了人们费力去搜寻大脑储备中的各式各样的词语的时间和脑力,只要在“咖”结构前后冠以限制成分即可,有时候连限制成分也不需要,语境自身即可限制,符合语用经济原则;另一方面,这种用法简单明了,易于类推,便于大家仿写,具有迅速传播的潜质,且这一用法充满新鲜的时代气息,与大众推崇新奇时尚的意愿相吻合,极易获得人们的青睐。如:
表2:“咖”结构的类推仿写
咖→A咖、大咖→怪咖、酷咖、玩咖、导咖
娱乐大咖—→设计大咖、科学大咖→模仿怪咖、时尚怪咖、古典怪咖
大咖秀、大咖范、大咖汇、A咖时尚→怪咖装、怪咖选手、怪咖女王
由上表可以看出,随着类词缀“咖”构成的双音节词“A咖、大咖”的流行,为满足表达需求,类推仿造出“怪咖、酷咖、玩咖、导咖”等词。为精确表义,使用者开始给“咖”结构冠以限制成分,便发展出“娱乐大咖”,继而类推仿写出“设计大咖、科学大咖、陶瓷大咖”等。前文提到与“咖”结构组合搭配的成分自由,为满足表达需要,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大咖秀、大咖范、大咖汇、A咖时尚”等。因为“怪咖”与“大咖”的性质功能都相同,由此可以类推仿写出“模仿怪咖、怪咖装、怪咖选手”等结构,据此该结构便可以随时生成新朝、时尚的结构而无限发展下去。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网络流行语“咖”的兴起、发展、性质和功能,梳理了现今网络上高频使用的“咖”的来源与发展。“咖”在发展过程中,语义泛化明显、语义概括能力增强,显现出类词缀特性。为了进一步解释“咖”在网络上流行的原因,文章还从语法、语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其作为类后缀可与名词、形容词、英文字母A、B等搭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的语法功能和在使用中表现出填补语义空缺、表达娱乐、调侃和新潮、时尚意味的语用功能,特别是其便于类推仿写的强大生成功能,更是迎合了当今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类词缀“咖”是否会完全虚化成词缀,在网络上是否会出现新用法,“咖”的用法是否会从网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网络流行语的共有弊端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
参考文献:
[1]曹大为.“族”的类词缀化使用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语言与文化研究),2007,(5).
[2]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R].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李红印.互联网新媒体中的字词语使用考察[A].石定栩,周荐,董琨.基于华语教学的语言文字研究—第七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邹晓玲.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的界定标准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有些人,去死都和我没关系。有些人,弄死我我都放不下。
3、春眠不觉晓,挂Q莫骚扰。突闻QQ声,实话有多少?
4、我恨秦始皇,他烧书,竟然没有烧完。
5、这世道,整死Q宠比整死一个人还要难!
6、有些人放在Q里,不聊天不打扰,并不是不在乎,只不过不知道如何提起那一起有过的曾经!
7、所谓兄弟就是,发财不见面。受难大团圆。
8、你说我是你的优乐美,好!我就值三块五啊!
9、得苦中苦,才能开路虎。少壮不努力,只能开夏利!
10、DOTA毁一生,魔兽穷三代,两者皆不沾,必成高富帅!
11、如果我死了,我的第一句话是:终于不用怕鬼了。
12、生命中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每个人都会死。
13、口袋里钞票的颜色决定今天的心情!
14、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当初决定来地球,到底是对是错!
15、人这世界什么都可以是假的,但是我唯一不能容忍的是我手上的钱是假的!
16、中分看鼻子,齐刘海看脸型,斜刘海看气质,无刘海看五官!我适合蒙面!!!!
17、找对象、不要看对方人有多好、而是看对方对你有多好。
18、男人苦点没关系 别苦了跟你一辈子的女人。
19、早知道找个女朋友这么难,我就定娃娃亲了!
20、昨天看电视说 ” 吸烟导致猝死 " 吓的我心里哆嗦!我一咬牙一跺脚下定决心!“以后不看电视了”。
21、爱不是恨,可我偏偏对你又爱又恨。
22、我相信时间就是解药 总有一天,我会忘了你 ,做回我自己。
23、回忆不过是孟婆素手熬制的一碗汤,那穿肠而过的新痕旧伤,可曾痛断了谁人的肝肠?
24、如果感情是强求,我宁愿一辈子孑然一身。
25、一个人太久都带着假面生活,会渐渐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26、有些记忆就算是忘不掉,也要假装记不起。
27、爱恨是玻璃板上的两滴水,有时混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有时经过时间的蒸发,全不见了。
28、心上的纠葛,解的开,是结,解不开,是劫。
29、就算是放弃也要带着傲气。
【网络流行语作文】推荐阅读:
网络流行语的作文01-05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文07-05
谈论网络流行语的作文03-06
十大网络流行语口头禅10-11
经典网络流行语录04-23
网络流行的经典句子个性签名01-20
网络流行的经典幽默笑话03-17
网络中流行的爱情的经典语句02-28
流行音乐作文英语12-04
当代流行语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