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新发现作文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新发现作文(共15篇)

写新发现作文 篇1

池塘东边,一丛水草密密的,在黄叶与经之间长出了嫩绿的新芽。细细一看,水草中,一个个圆圆的、软软的、黑乎乎的东西连在一起,一大片,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我心想:在这池塘里蠕动着的是什么东西?是龙虾,是小鱼,还是青蛙呢?我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啊!青蛙卵子。”我惊讶叫起来。

顺着池塘边走,我发现前方的一处水面微微颤动,像天上的星星忽明忽暗,又仿佛是一群孩童在不停地眨动着眼睛。我心想:这会不会是鱼在青蛙卵子,青蛙是益虫,不能让小鱼吃掉,我要赶走他们。我走过去,只见动的不是小鱼,而是浑身乌黑,脑袋大大的,尾巴长长细细的小蝌蚪。他们有的结伴而行;有的小脑袋靠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你追我赶,像在玩游戏;有的一下潜入水里,一下又浮上来;有的在草边一动不动,睡得很香…….

极端生命新发现 篇2

冰冻的生命

沃斯托克湖是位于南极俄罗斯沃斯托克科考站附近的一个液态湖泊,其大小相当于美国的安大略湖。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湖面上覆盖着厚达3600米的冰层,由于地热和冰层的隔热作用,湖水的温度仅比冰点低几摄氏度,并且由于冰层产生的巨大压力,湖水仍能保持液态。该湖于20世纪70年代被机载声测雷达发现,但其大小直到1996年才被弄清,多年来科学家们很想弄清楚湖水中是否存在生命。1999年,一个国际合作小组对沃斯托克湖进行了研究,为了不污染湖水,他们并未凿穿冰层,而是在距湖面50米处取出了一些由湖水结成的冰芯样品来分析。在电子显微镜下,冰芯上一幅幅微生物生活的生动画面呈现在人们眼中。据推测,沃斯托克表层湖水中的微生物浓度大约是每毫升十万到百万个,这个数字虽然是相当可观的,但微生物的种类却显得不那么丰富,主要是一些细菌和放线菌。这些微生物也许与世隔绝了上百万年。

沃斯托克湖中生命的发现大大激起了科学家们对欧罗巴星球存在生命的信心。欧罗巴星是木星的第二颗卫星,多年来科学家们就一直猜测由于地热和来自木星巨大引力引起的潮汐揉搓的作用,在其表层厚达三四千米的冰层下很可能是一个奔涌浩瀚的液态海洋。自1995年以来,多次掠过欧罗巴星的“伽利略”号探测器提供了许多关于它拥有一个盐水液态海洋的新证据,并且“伽利略”号传回的信息同时还表明它的邻居木卫四甚至木卫三也可能拥有一个类似的海洋。在科学家眼中,欧罗巴无疑是一个被放大的沃斯托克湖,既然沃斯托克湖能够支撑生命的生存,那欧罗巴又为什么不能呢?

不朽的生命

很多细菌在遇到恶劣环境时,菌体可以形成一种叫芽孢的休眠体,它对热、干燥、辐射都有很强的抗性;当环境重新变得适宜细菌生活时,芽孢又萌发为菌体。芽孢的休眠能力相当惊人,休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芽孢重新萌发的例子并不鲜见。迄今为止,最为罕见的例子是分离自一只埋在琥珀中的2500万年前的蜜蜂身上的芽孢仍然可以萌发。但前不久,一组美国科学家却宣称,他们唤醒了“休眠”了2.5亿年的芽孢,这些芽孢原本沉睡在一个古老的地下岩洞的一些盐结晶体中。科学家们小心地在无菌状态下将它们取出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很快它们便“苏醒”过来并进行代谢活动和繁殖。它们十分喜欢盐分,必须在含有20%盐分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这些古老的细菌非常类似今天的芽孢杆菌,可能二者存在亲缘关系。目前,这组美国科学家正在分析5亿年前甚至8亿年前的盐晶体,以期有更惊人的发现。

这一惊人的发现似乎为生命来自太空提供了佐证。生命的种子要从一个星球向另一个星球撒播,必须经受住漫长太空旅行的考验。它们能否经受住如此严酷的考验的确也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美国科学家的发现似乎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来自深层地下的生命

在深层地下也存在生命是勿庸置疑的,很早以前人们就从深层矿井中分离到微生物。科学家们曾在南非的一个金矿下3.2千米处发现微生物,但这可能并不算是深层地下生命的极限。一些科学家曾指出,地层深度对微生物来说也许根本不是一个限制,真正的限制可能是温度。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耐热的生命是一种超嗜热古菌——热叶菌,它可在113℃下生存,这相当于地下5千米处的温度。深层地下生命生存的地方除了光秃秃的岩石和一些水外,就是高温和无边的黑暗,那么这些微生物是靠什么生存的呢?

深层地下显然缺乏大部分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有机物,即使存在的少量有机物也不足以维持相对繁荣的微生物群落,于是人们自然把目光转移到地球上的一类独特的生物——利用化学能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的生存不依赖于阳光,仅靠氧化某些还原性物质(如氢气、硫化氢、亚铁离子)来获得能量进而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自身的物质,深层地下生命系统或许就是以这类微生物作为初级生产者。不久前,一组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微生物群落,DNA的分析表明这些地下微生物属于一类产甲烷的古菌,它们在严格厌氧的条件下靠氧化溶解在水中的氢气获得能量,在利用二氧化碳的同时产生甲烷这种副产品。它们生存所需的氢气据推测来自岩石和水的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

地下生命的发现无疑证明了地下也可能是生命的乐土,这可能为我们寻找外星生命指示了方向。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我们的近邻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和生命的踪影,但火星表面明显有被洪水冲刷的痕迹,这证明至少在其历史上水是很充裕的。现在的疑问是:这些水上哪里去了?火星上是否还残存有水?一个可能的答案是部分水渗到了火星地表下并且保留到了今天。最近奥德赛探测器在火星南半球浅表层发现了大量水冰,这似乎也证实了这种猜想。如果真是如此,火星地下少量的液态水就足以维持一个生机勃勃的“食氢”细菌世界。

嗜压生命

以前人们早已从大洋底部、深层矿井这些地方分离到嗜压或耐压的微生物,但它们能承受1000个大气压就相当了不起了。近期的一篇报告让科学家们大跌眼镜:在科学家们制造的超过10000个大气压的环境中,100万个受试大肠杆菌和另外一种细菌中的1%居然仍能够存活并完成正常的代谢活动。这似乎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因为这个压力相当于地壳下30千米或一个假想的海面下100千米处的压力,而大肠杆菌在人们眼中可是最普通的细菌啊!这一发现表明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等星球的深水及冰层,以及火星的极地冰盖下的超高压并不一定能阻碍细菌的正常生长。

嗜酸生命

自然界中有许多喜欢酸性环境的细菌,科学家们称之为嗜酸菌,它们在酸性条件下旺盛生长,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最近,美国科学家们的发现却堪称这类细菌的极限。他们在测量一个废弃铜矿的酸矿水深度时意外发现水中充满了细菌,这些细菌生长的最适应pH值是1.2,但它们最低可以耐受到pH值为0(氢离子浓度比普通细胞正常生长所需高出100万倍)的酸度,在酸度超过pH值为2.5后便不再生长。更奇妙的是,这些细菌居然没有普通细菌都有的保护性外壳——细胞壁,而只裹了一层细胞膜。它们是如何靠这层薄薄的细胞膜抵御强酸和酸矿水中的大量重金属离子的毒害还不得而知,但据推测,这些细菌在酸矿水的形成和铁、硫的矿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科学家们已在其他矿场中发现了类似的细菌,可见它们有可能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

可以肯定,在我们的星球上还有许多极端生命尚未被人类发现,要完全揭开这些生命的奥秘尚需漫长和艰巨的工作,但目前的这些发现意义毕竟重大,它大大拓展了生命生存的疆域,无疑也支持了20世纪微生物学家布劳克提出的“只要水保持液态就有发生生命的可能”的观点。这些都必将为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带来质的飞跃,为我们寻找外星生命带来无穷的信心。

【热门】新发现作文 篇3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发现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发现作文 篇1

清晨,我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天空是那么的明朗,如一条蓝色的绸缎一样挂在上面儿,因为昨夜刚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所以每片叶子上面都有几粒宝石般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闪耀的光芒。

这时,一丝轻微而又不易察觉的香味围绕着我,我寻着这香味,快步上前,看见了一个小水洼。我正准备不假思索地踩上去时,发现我的脚下有一个幼小的生命在挣扎,我缓慢地蹲了下去,发现是一只美丽的白蝴蝶……

我出神地看着这只可怜而又美丽的白蝴蝶,它的翅膀是乳白色的,正微微的动着,它是多么的美丽动人啊!不过,因为昨天的大雨,它的翅膀被打折了,只剩一个翅膀在顽强地挣扎着,它是多么渴望这碧蓝的天空,我爱怜地将它从小水洼里救了出来,正准备拿出纸巾擦拭它被雨水打湿的翅膀时,它被我这一连串的举动吓着了,在我的手中拼命地挣扎。从我的手中挣脱了出来,它踉跄了一下,又掉落到了这个十分肮脏小水洼里,似乎是累了,掉到了那里一动也没有动。

我被它的这种倔强所生气,气愤地将纸巾丢下,转身,离去。在路上时,我的脑子里出现了很多问题,“要是他被人踩死了怎么办?要是他们一些孩子制作成了叫标本怎么办?”我在心里念叨着,这时我的脑子里又出现了一个念头,我应该再一次拯救它,而不是因为我的自私而放弃了这个弱小的生命。我快速地向前跑去,心里静静地祈祷着,希望它还活着。

到了地方,我寻找着它,这个美丽的白蝴蝶。这时,我在一个小水洼里找到了它,它还是一动也没动,我不争气的眼泪又滴到了这个白蝴蝶上。“是我害了它”。我在脑海里反复地想着,这时,它的翅膀动了动,我连忙跑到信阳的地方停了下来,不过好像一切都晚了,它已经奄奄一息了。我把它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抚摸着它,心里叹着气。

正当我准备离开时,它站了起来,缓缓地在空中飞了起来,虽然只有一个翅膀,但它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坚持着,它一次又一次地落了下来,却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着,坚持着,渴望回到天空,但是却又一次地落了下来。真的,我以为它要放弃时,它这一次似乎充满了力量,竟飞到了天空,在天空飞翔的,虽然缓慢,但十分美丽……

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就连一只小小的白蝴蝶,在困难的时候都坚持不懈的努力着,克服了困难,回到了属于它的家园。所以我遇到困难时也要坚持努力,奋勇向上,顽强的拼搏,直到克服了困难。

新发现作文 篇2

有一天,外婆在炒菜时,我出于好奇,凑上去想看看外婆怎么炒的菜。这时,锅里的油溅了出来,正好溅到我手指上。“啊!”我大叫一声,马上低头看了看手指,只见烫伤的地方已经起了一个小小的红包。外婆看见了,马上拿烫伤膏给我擦手指。见不起效果,外婆又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轻轻地磕碎,然后剥下鸡蛋上的一层薄薄的膜给我敷在我隐隐作痛的手指上。顿时,我觉得手指不痛了,而且还有点凉凉的感觉。我立即问外婆:“这是什么东西?敷上去烫伤的地方一点都不痛了!”外婆说:“你不懂了吧?这层膜叫蛋膜,敷到烫伤的地方上可以缓解疼痛。”“这是为什么呢?”我好奇地问。外婆外婆笑了笑,说:“你自己到电脑上查查看。”

事后,我在电脑上查了资料。原来,用鸡蛋膜治烧烫伤是因蛋膜贴附后占位性很强,不易分离,对创面起保护作用。在鸡蛋壳的里面有一层薄薄的蛋膜,当身体的某一部位被烫伤后,可轻轻磕打一只鸡蛋,揭下蛋膜,敷在伤口上。经过几天,伤口就会愈合了。它的另一个优点是敷上后能止痛。这个方法真好!不到几天,我手指上的红包就消失了,也不再觉得痛了。

看来以后我们要留心观察周边的事物,说不定你身边的`某样东西就有很大的用处呢!

新发现作文 篇3

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扫墓。

来到老太太的坟前,我发现一丛丛油菜花开了,金黄的一片,非常美丽!在油菜花丛中,有一群群蜜蜂采蜜。

油菜花和蜜蜂互相帮助。因为油菜花需要传播花粉,而蜜蜂需要花粉做蜂蜜,所以说它们俩个互相帮助。

这就是我在田野里的发现。

新发现作文 篇4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之中,总是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随着这些发现,我们就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不断的成长。

记得那是春季,一片绿树红花,大家都很高兴。那时候玩耍的人很多,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大堤上面玩耍,看到了很多人在大堤上面放风筝。看着那一只只漂亮多彩的风筝在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那时候我看着风筝心里在想,为什么风筝可以飞向天空。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于是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这些风筝可以在天空上面风的那么高,那么远啊?”妈妈告诉我:“孩子,那是因为天空之中存在着气流,气流使得风筝飞翔。飞机飞行也是因为这个远离啊!”我接着问妈妈:“那气流是什么东西啊!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呢?”妈妈回答我I说:“气流是一种气体,它是热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所产生的气体。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的空气之中还存在着这种热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所产生的气体,它可以使物体飞翔。

新发现作文 篇4

原来在古代,有一位叫元宵的宫女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但是宫女们又不能随便出宫。元宵的父母也不能随便进宫。宫女因为太思念父母都想过跳井。东方朔知道元宵非常思念父母,于是愿意帮助元宵。

东方朔找到皇上,他对皇上说:“天神发怒,会大火烧了这里。”皇上问东方朔有什么好办法?东方朔说:“我们在宫城里挂满花灯,让百姓们进来观赏花灯,这样天神以为已经有大火烧宫城就不会再放火了。”皇上很喜欢这个点子。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元宵和父母相见了。为了纪念元宵和父母的团聚,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听到这里我明白了和家人团聚是多么幸福。

今年的元宵节,我们班举行了“斗花灯”的活动。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灯有很多种,面灯、纸灯、宫灯。其中历史悠久的是宫灯,宫灯以前是皇上用的,慢慢传到宫城外,后来到处都是宫灯了。而且有的灯上还会挂灯谜,比如“语言不通难开囗”打一数字,你们猜对了吗?答案是:五。

经过激烈的“斗灯”,我们选出了一个“灯王”,那就是郭依晨的“万福灯”,他做的这个灯是环保纸袋做的,特别大,需要两个人才能抱起来,我真是心服口服。

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元宵节的古诗,“桂花香馅衷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诗便是符曾写的《上元竹枝词》。诗里提到了花灯,元宵。真是首好诗,其中写到了元宵的做法,还有提到马家元宵的好和卖元宵的辛苦。

新发现作文 篇5

那天,我无聊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有一只小鸡大叫起来,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站在后面看着他们,突然,我看见一只小鸡在吃小石子,我正想阻止,不让它们再吃小石子了,但我又很害怕,所以,我大叫起来:“奶奶,奶奶,你快来呀,小鸡们正在吃小石子呢,快点儿。”奶奶还以为出了什么事了呢,飞奔了过来,我又回了回头,呀!更多小鸡在吃小石子呢!奶奶

还在慢吞吞的走着,我又大叫了一声:“奶奶,怎么那么慢呢?更多小鸡在吃小石子,如果他们再吃小石子的话,就会死的。”我紧张的望着奶奶。没想到奶奶笑了,她抚摸着我的头,不慌不忙地给我解释说:“孩子,不管是大鸡还是小鸡,都会吃小石子的,至于它们为什么会吃小石子,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他们吃小石子是不会死的。”奶奶转身去干自己的活了。我听了奶奶的解释,就更加糊涂了,呆呆的站在那里,心想:鸡每天都要吃小石子吗?鸡为什么要吃小石子呢?鸡不吃小石子可以吗?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连忙翻开《十万个为什么》,终于知道了鸡为什么要吃小石子了。原来,鸡没有牙齿,不能咀嚼食物,鸡把小石子吃下去,存储到一个“小口袋”里,石子和食物混合在一起,慢慢地把食物磨碎,食物磨碎以后进入肠道很容易消化。

弄懂了这个问题,我开心极了!我赶紧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去告诉奶奶,奶奶听了直说好。

土豆基因新发现 篇6

寻找致病基因

爱尔兰大饥荒的原因有很多。不过,研究人员一直在探讨是什么样的致病菌导致了当时的土豆歉收。导致土豆大量死亡的元凶是一种病菌。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它的基因。这种探索有点像追踪1914年至1918年导致4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大流感的病毒基因一样。致使农作物患病的病原菌如同致人患病的病菌一样,都可以从基因上探索它们致病力的强与弱、传播的途径和危害性。尽管农作物患病歉收导致人类的灾害是间接的,但有时候并不亚于直接致人以死亡的疾病,爱尔兰的大饥荒就是如此。因此,这样的研究在今天可以为防止这两类大灾难提供有益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爱尔兰大饥荒中的土豆歉收过去一直认为是农作物的晚疫病菌(一种真菌)所引起。晚疫病菌是卵菌或水霉菌的一个成员,在遗传上它与疟原虫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

今天,研究人员终于发现这种晚疫病菌的遗传秘码,并将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的《自然》杂志上。晚疫病菌的基因组要比一般的真菌大很多,它的外部装裹了额外的DNA,使得它能很快适应环境,以进攻宿主,如土豆,造成作物大量死亡。

进行这项研究的美国麻省理工和哈佛联合学院的查得·努斯鲍姆指出,晚疫病菌的基因组比它的一些同类细菌还要大得多,原因在于它拥有一些复制其自身的跳跃基因。

晚疫病菌的基因组约75%充满了重复的DNA,这好像是一种快速的进化。这种进化使得病菌能迅速演化出可以进攻植物宿主的基因。这也能解释为何晚疫病菌能毁坏在遗传上对晚疫病有抵抗力的土豆。多年来,晚疫病一直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即使在今天人们可以使用大量的杀虫剂,但也只有少数杀虫剂能对付它们。

晚疫病通过孢子传播,对全球的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在美国,从迈阿密到俄亥俄州,晚疫病是目前家庭花园中土豆和西红柿的主要杀手,并威胁到这些地方的商业和农场。这种病导致土豆绿叶上环形的绿霉或棕色斑点,并且让杆茎发黑,在几天之内就让庄稼毁灭。

基因的比较

为了弄清晚疫病菌为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研究人员破译了它的基因组并与其两种亲属——大豆疫霉病菌(P.sojae)和橡树疫霉病菌(P.ramorun)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大豆疫霉病菌主要是感染大豆,而橡树疫霉病菌则会导致橡树和其他树突然死亡。

研究人员发现。晚疫病菌的基因组是它的两个亲属的基因组的2.5到4倍大,而且有两个显著的区域成全了它的攻击性。一个区域充满了产生迅速变化的DNA拷贝,是一个富含重复基因的区域。这个基因密集区域也包含大量对感染植物起重要作用的基因,例如它们与损害作物的霉菌属基因有共同点。而另一个区域则包含着数百万年进化以来所保留的基因。

由于晚疫病菌的基因变异非常迅速,它们能对作物产生更大的攻击性,对作物的致病力也更强。变异基因当中有一种关键基因称为“效应器”基因,它能瓦解和破坏作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因而能为自己的生存建立一个根据地。但是,晚疫病菌的这些基因也可能促发作物的免疫系统产生反应,从而把这些基因当作晚疫病菌感染的最初目标来防御。

正是由于作物的免疫系统的抵抗作用,使得晚疫病菌启动了基因的快速变化来反制作物的免疫系统。晚疫病菌的富含大量重复基因的区域就像一个孵化器,使得能对作物感染的病菌的关键基因快速地产生,又迅速地死亡。结果,这些致病的关键基因就既能随时起作用,又随时丢失,作物的免疫系统也就难以识别和打击它们,因而难以抗御病菌的入侵。

对晚疫病菌基因的分析和对比也发现,可以通过它们的“效应器”基因来识别以前尚不知的其他致病“效应器”基因,特别是可以识别两组重要的致病基因,如RXLR基因和哥伦比亚根癌线虫(CRN)基因。RXLR基因是镰刀形疟原虫向人类红细胞中转移所需要的基因,而CRN基因也能导致土豆染病并歉收。这对今天防止土豆、西红柿和橡树等植物的病害也有重要意义。

晚疫病菌的基因分布反映了它的生存战略,它能迅速产生成千上万的攻击性基因,这些基因又比其他寄宿于农作物的病菌进化得更快。因此,晚疫病菌有强大适应性和突变能力。

早在2001年6月7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琼·里泰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引起1845年到1850年间爱尔兰土豆大饥荒的不是过去所认为的来自墨西哥的US-1的菌株,而是另外一种菌株。里泰诺和同事们对英国保存的大饥荒土豆枯叶进行研究,分析了上面遗留的晚疫病菌的DNA,证明这些DNA特征与US-1菌株并不相同。今天,研究人员终于初步弄清了晚疫病菌的基因组,这对于防治今天的土豆疫情也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但是,仅仅弄清土豆的致病原因还不够,因为这不足以解释当时欧洲普遍出现土豆的晚疫病,但却只在爱尔兰产生大饥荒的现象。这就要从农业指导思想和社会关系上找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爱尔兰人把鸡蛋装在了一个篮子里,或者说,他们只有一种食物可以依赖,这就是土豆。

晚疫病菌的强致病基因固然是土豆歉收的重要原因,但种植的单一和经济的贫困才是爱尔兰大饥荒的更重要的原因。(文章代码:2106)

一个新发现作文 篇7

这学期我在王老师那儿学小提琴。第一节课王老师教我们怎样拿小提琴以及小提琴的保养。我学着老师的样子给弓毛擦松香,一不小心,松香从手里滑下来,“啪”地一声掉在地上,碎成了好几块。我把它们捡起来,小心翼翼地包好,想着回家该如何向爸爸交待。

回到家,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一向严厉的爸爸并没有责怪我。说,你跟我来。我跟着他来到厨房,他又让我拿出一个小瓷碗。我不知道爸爸要干什么,也只能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打开液化气,把碗放在上面,又把松香放进去。我疑惑地问爸爸:“这是干什么?”爸爸说:“你仔细看,一会儿就明白了。”随着温度的越来越高,松香慢慢地变软,直到最后全部变成了液体。爸爸急忙把溶化的液体倒进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铁盒里,让我耐心等待。

“哦,爸爸,我明白了。”我惊喜地喊道,“你把碎了的松香通过加温溶化成液体,然后慢慢冷却,最后就变成一块完好无损的松香了。”爸爸笑着说:“你终于明白了!”“可是爸爸,你怎么知道松香能溶化呢?”我不解地问。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所以你要学的知识还很多。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多读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还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爸爸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

科学新发现作文 篇8

顺着大蚂蚁往前找,竟然发现了一队蚂蚁。看见这些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我忍不住想捣乱,我轻轻地用手指头在地上一划,蚂蚁竟然跑来跑去,队伍乱了。这是为什么呢?翻了科学书才知道是我干扰了它们的信息素,所以我们看到蚂蚁时,尽量不要去打扰它们。

当我来到家门口的柳树下,又发现两只黑乎乎的.蚂蚁在争斗。我好心的把它们分开,可是它们没有停止,继续在一起斗来斗去。我很疑惑不解,又回到家找出科学书查了查,原来他们不是在争斗,是在交配,想繁殖后代。于是,我就不去打扰它们繁殖后代了。

性爱好处新发现 篇9

保护和检测视力。英国利物浦尖塔医院的性健康专家阿伦·戈什博士研究发现,性爱能让眼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有助于预防近视。同时,性爱后视力会比平时好些,如果出现视力模糊等状况,说明眼睛可能有问题,最好去做个检查。强壮女性骨骼。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的皮特·鲍恩·辛普金斯博士说,有规律的性爱可以增加雌激素分泌,而雌激素具有保持骨骼健康、降低骨关节炎风险的作用。

预防心脏疾病。爱尔兰女王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周三次性爱可将心脏病与中风风险减半。伦敦桥医院的心脏科医师格瑞姆·杰克逊同时提醒说,虽然性爱诱发的心脏病死亡率不到1%,不过就像做任何运动一样,50岁以上、超重、身体不健康者的确在性生活中面临一定的发作风险。

改善男性的精子质量。戈什博士表示,适当增加性爱频率,精子会更“新鲜”。道理很简单,如果精子在前列腺里待了三四天没有射出,质量肯定打折扣。

降低前列腺癌风险。戈什博士说,研究表明,禁欲者患前列腺癌的几率较高,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发现,50岁左右仍能享受规律性生活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降低。

帮助戒烟。英国布里斯托尔皇家医院医生瑞吉·泼塞德博士表示,想让男性戒烟,可以告诉他吸烟会使得海绵组织失去“弹性”,阴茎缩短。《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一项针对7000名中国男性的研究发现,每日吸烟数量越多的人患ED(勃起功能障碍)风险越高。

是天然镇静剂。戈什博士称,对于男性,一次强烈的5~10秒的性高潮相当于服用2~3毫克的安定,有助其快速入睡。而女性长达4~5分钟的性高潮愉悦其身心,有利心理健康。

帮助预防尿失禁。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的发言人吉莉安·范荷根称,性爱能很好地锻炼女性骨盆底肌肉,减少尿液渗漏与失禁次数。

预防性功能障碍。泼塞德博士说,阴茎如果老缺乏血流,一些组织就会退化或者死亡。芬兰研究也确认,性生活频率少于每周一次的男性,患ED的风险增加一倍。

据《生命时报》

开学新发现作文 篇10

我们二楼图书走廊锁了。我还以为里面在装修,装修好了就打开,给我们一个惊喜。可是听了别人的说法,我就认定是为了不让我们破坏图书才锁起来的。但想法终究是想法,真正的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

我们一楼大操场换成新的了,脚踩上去松松软软,像刚出炉的面包一样。但是当我用手摸时,No!好痛!像荆棘一样扎手。不过,仔细观察,地变平了,有弹性,上学期操场都是四分五裂的。

新学期新发现作文 篇11

暑假过了,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但这一次,我们抱着更多的期望来到了这新的一学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

想知道他的名字吗?我告诉你吧,他叫“刘滋牧”。他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酷爱玩机器人、看书等项目。他一来,就成了全班的焦点,同时,我也成了一个焦点,“刘滋牧”是他的名字,而“刘子牧”是我的名字,“刘滋牧”和“刘子牧”,这两个名字还真拗口。也随着他的出现,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惊喜,也给我带来了小小麻烦,不是指走错了教室,而是老师叫他时误会成了叫我,我实在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同学们,新学期,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呀?

细菌耐药新发现 篇12

细菌耐药古已有之

毫无疑问,细菌的耐药远远早于人类的诞生和进化。早在人类产生以前,细菌就已经生存于自然界,并根据生存的需要而拥有耐药的特性。由于抗菌药物(抗生素)大多属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据此可把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为二类,一类是产生抗菌药物的微生物(主要是放线菌和链霉菌),另一类是不能产生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大多数细菌属于此类)。

在自然界中这两类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具有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而获得生存优势,不产生抗菌药物的细菌则需要获得抵抗抗菌药物的能力,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因此,无论是哪种细菌,为了更好地生存,都需要有耐药性,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也就成为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

细菌的耐药通常是通过一系列方式产生的,可以用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耐药机理来说明。细菌耐药首先是具有多种耐药性外排泵,这些外排泵可以直接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重金属或其他毒性分子排出细胞外,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转运分子把抗生素排出细胞外。其次,细菌可以让自己的细胞膜产生非渗透性,从而让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菌而起作用。第三,细菌还可以改变抗生素结合位点的构型,使抗生素不能识别自己,从而失去作用。最后,细菌还可以通过一些酶,如钝化酶对抗生素进行共价修饰,让抗生素失效,或者分泌某些灭活酶直接将抗生素降解。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细菌的这些耐药特性早在临床使用抗生素之前就普遍存在了。研究人员对加拿大育空地区永冻土中发现的3万年前的细菌DNA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杰勒德?赖特的研究小组从地表下约20英尺处的一层泥土里收集了DNA。这层泥土曾是一个古老湖泊的湖畔沉积物,上方覆盖着3万年前落下的火山灰。这个地点显然没有受到污染,因为它包含冰河时代生物的DNA,但却没有当代物种的DNA。

对这些古代细菌的DNA进行分析后发现,沉积物中的古代细菌含有现代细菌抵抗抗生素的所有主要基因。这说明细菌的耐药性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同时意味着,抗生素与抵御抗生素是微生物生存的一种针锋相对的矛盾,在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中,微生物不断进化。抗生素是真菌、藻类和细菌制造的用以发出信号和保卫自己的物质。反过来,微生物通过进化也逐渐获得了抵抗抗生素的基因。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两类复杂的基因出现了,一类制造抗生素,另一类抵抗抗生素。

独特的耐药基因

但是,随着人类使用抗生素的范围扩大和使用量的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也相应变得更为强大起来,而且产生了一些新的耐药基因。

最近的研究发现,超级细菌MRSA之所以对所有抗生素都有耐药性,是因为它拥有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是由该种酶的基因编码的,拥有了这种酶就能对甲氧西林等抗生素进行降解,使抗生素失去药效。编码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位于细菌的质体上。质体也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但是,却独立于染色体DNA 之外,是一种环状小分子DNA,通常只有数千个碱基对,也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质体可以在细菌之间广泛转染,因此,超级细菌MRSA也可能把超级耐药性传递给其他细菌,哪怕是大肠杆菌含有这种质体都能让人致命。

除了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外,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又有一种新的基因可以让细菌产生耐药性,或增强耐药性。早在几年前,研究人员就发现,松鼠葡萄球菌之所以耐药是因为这种细菌进化生成了一种称为Cfr的新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细菌产生耐药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斯奎尔?布克的研究小组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也有相同的Cfr基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寄居在人类鼻部和皮肤上,是一种最常见的细菌,也是目前能耐受多种抗生素的细菌。布克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均发现了这一基因,证实它能促使细菌对7种类型的抗生素产生耐受。尽管研究人员还不完全清楚这一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如何让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即Cfr基因可以通过感染动物的细菌转移到感染人的细菌上面,从而对人类使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不过,布克的研究小组在对Cfr蛋白的甲基化功能进行研究时,发现了这种基因导致细菌耐药的一些线索。甲基化是指通过特异的甲基转移酶催化作用,在某些蛋白质或核酸的特殊位点添加甲基基团(一种分子)的化学修饰过程。很多抗生素对细菌产生作用是通过结合到细菌中的核糖体上,破坏核糖体的正常功能来杀死细菌。而细菌的一种称为RlmN的蛋白在甲基化后可以促使细菌核糖体发挥正常的功能。碰巧的是,Cfr蛋白与RlmN蛋白有相同的功能,但是两种蛋白在核糖体上添加甲基基团的位置却迥然相异。这就构成了细菌耐药的基础。

由于Cfr蛋白在细菌核糖体上添加甲基基团的位置不同,这种不同的甲基化过程就会阻断抗生素与核糖体的结合,从而破坏抗生素干扰细菌核糖体的效应,也就让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研究人员认为,知道了这种新基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线索或机理后,就可能研制新的药物,这样的药物可以阻断Cfr蛋白在细菌核糖体上甲基化的过程,以破除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的水平基因转移更广泛

研究人员早就知道,细菌的耐药是通过一种水平基因转移(HGT)现象实现的。这种水平基因转移是细菌的一种很古老的行为,能使来自不同谱系的细菌通过基因交换,获得从父辈那里得不到的遗传信息。这种基因交换形式不仅让细菌具有更顽强的生存能力,而且能把耐药性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到其他细菌。此外,细菌通过水平交换后的基因也能通过遗传的正向选择而传递给后代。

例如,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最早是在肺炎克雷伯氏菌中产生的,此后,编码这种酶的基因通过水平转移进入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才使得后者成为了超级细菌。

然而,细菌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到底有多广泛,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艾里克?阿尔姆的研究小组发现,全球2235种细菌基因组中的10000个基因,正以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自由流动。这意味着,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是一种广泛的现象。不仅如此,一些基因的水平转移更出人意料。

例如,一种耐药性基因在人类共生菌的六成细菌中获得转移。这种耐药性基因可能是在农业生产工业化的抗生素滥用中产生的。而且,牲畜共生菌和人类共生菌中出现了42个相同的耐药性基因,表明这两类细菌共享一个基因库。从理论上讲,10亿年的进化早该让牛身上的细菌和人身上的细菌分道扬镳。但是,现代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得牲畜共生菌和人类共生菌的一些基因,尤其是耐药性基因获得了转移和共享。

由于向动物的食物中加入预防疾病的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和防止高密度养殖的牲畜和家禽内部的疾病传播,世界各国对动物使用抗生素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大约21万吨,其中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报告称,2009年在美国销售的3.3千万磅抗生素中80%用于农业,其中就包括通常作为人类药物的青霉素、四环素。

阿尔姆的研究小组还发现,抗药性基因有43个出现了跨国转移。而且,同一宿主的细菌之间,水平基因转移发生的情况更频繁。因为,这些细菌具有相同的氧气耐受力或相同的致病性,使得它们占据了相同的环境生态位置,这比亲缘关系相近或地理位置相近更能决定一个转移基因是否能融入新的细菌基因组中。

这些情况表明,一旦一个基因携带某个特征进入人类共生菌的基因库,很快它就会传播到国界之外,而且,如果是一种耐药基因,也很快会让很多国家产生无药可用的局面。

少用或不用抗生素

研究人员认为,阻止细菌耐药除了针对特殊的耐药基因采取措施外,最根本的方法是减少或禁用抗生素,尤其是对养殖业禁用抗生素。因为,产生耐药性是细菌的天性之一。丹麦早就做出了榜样。2000年,丹麦政府下令,所有动物,不论大小,一律禁用抗生素饲料。当然,在禁用的当年,由于猪出现大量病患,动物医用抗生素使用量比1999年多了20多吨。

但是,动物抗生素(包括含抗生素饲料和动物医用抗生素)的年使用量,却从1995年的210吨,降至2000年的96吨。更好的结果是,禁止对动物使用抗生素后,细菌的耐药性大大下降,丹麦人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不断减少,也让丹麦的猪肉和其他肉类食品质量更好,更安全。

另一项新研究表明,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对人和生物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尤其是可以保障生殖安全。美国内华达大学的珍妮?齐赫研究小组用传统抗生素——四环素对动物进行试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动物可以把四环素毒性传递给它们的后代。研究人员以三代伪蝎为研究对象,将21窝伪蝎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不对其使用四环素,另一组则从出生到成年对其使用四环素,以便控制第一代中的遗传影响。随后几代不用四环素处理。

结果发现,四环素对雄性伪蝎生殖功能和精子活力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可将精子活力降低25%,并且这种影响可传至子代,但在子代后的世代中没有观察到这种影响。不过,四环素对雄性或雌性的身体大小、对雄性的精子数量和雌性的生殖功能没有影响。研究人员认为,四环素可能诱导雄性生殖组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传递给子代。这些变化不改变基因序列,却改变基因表达方式,也就是说,是从表观遗传上对后代产生影响。

四环素是一种传统的抗生素,现在仍然在许多国家的临床上使用,并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和对动物的抗感染治疗。但是,过去的研究早就发现,四环素对动物生殖力有负面作用。罗非鱼的精子暴露于高浓度的四环素可降低精子的活力和线粒体的功能。对小鼠的研究发现,四环素可导致小鼠精子形状畸形,同时减少精子计数,降低精子的活动性和生育力。对人的精子体外试验发现,四环素可以降低精子的活动性和生育力。

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对伪蝎的试验进一步证明,四环素可以把毒力传递给子代,这说明抗生素有跨代影响的副作用。因此,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对包括动物和人的生殖力是大有益处的。

新发现作文400字 篇13

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前,()老师问:“把一个鸡蛋放进一个有水的杯子里,鸡蛋会浮起来吗?”有的同学说会,有的同学说不会,我站起来说:“如果在水中放入盐,鸡蛋就会浮起来了。如果水中不放盐,鸡蛋就不会浮起来。”老师听了,笑容满面地说:“那我们就做个实验吧。”

老师先把一个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慢慢地沉下去,乖乖地呆在杯底。然后,老师把一勺盐放入水中, 筷子搅了搅,鸡蛋一头翘了起来。老师放入第二勺盐,用筷子搅了搅,那个鸡蛋立了起来,活像一个陀螺。老师再加入第三勺盐的时候,鸡蛋就浮起来了。老师加入第四勺盐时,鸡蛋的小脑袋露出了水面。同学们看到了这一切,大吃一惊地说:“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加入盐之后,使水的浮力增大了,鸡蛋就浮起来了。”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实验!

春天的新发现作文 篇14

在公园里我发现树木披上了青装,山坡上的小草探出了绿色的脑袋,鸟儿们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地歌唱,池塘中央的鱼儿在快活地游来游去,鸭子也在池塘中与小鱼们捉迷藏,还溅起了许多水花呢!把小蝌蚪吓得四处逃窜,真是有趣极了!还有遍地盛开的花儿都像是在迎接我们。春天真是太美了!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第一个报告春天来临的迎春花,它没有玫瑰那么妩媚,也没有牡丹那样的富贵,可它却不畏早春的严寒,早早地泛出了黄绿,有的已经吐蕾开花了,它向大地喊到:春天来啦!

丝路考古新发现 篇15

帕米尔高原:发现拜火教遗址

吉尔赞喀勒墓地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东北塔什库尔干河西岸的吉尔赞喀勒台地上,海拔3050米左右。因所在地村落名为曲曼,故又称曲曼黑白石条古墓地。墓地墓葬形制为新疆南北地区青铜时代晚期、早铁器时代前后常见的石围竖穴墓葬。石围分单圈、双圈两种,大多数墓葬均见棚木和尸床,墓道为常见现象。特殊之处在于,墓葬地表一侧方向铺设有大面积用黑白鹅卵石摆放而成的黑白石条带。

铺设大规模黑白石条的墓地形制独特为新疆地区首次发现之遗迹现象。石条黑白相间,相互错落,给人以强烈的明、暗光线感觉。黑白石条的铺设只位于墓葬的一端,黑白寓意明暗,用以表达光线。同样类型的古墓葬,调查之后又在帕米尔地区另外发现还有7处。分别位于帕米尔高原提孜那甫乡北部河谷台地、班迪尔乡塔什库尔干河谷台地、科克亚乡河谷台地、热斯卡木乡河谷台地等地。在如此广阔的帕米尔高原地域,多地分别发现铺设黑白石条的古墓地,表明这种铺设黑白石条的文化遗迹绝非帕米尔高原个别古代文化代表,而应该是墓葬所在时期曾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墓地分为ABC三区,A区与B区墓葬均为带黑白石条墓葬,大部分墓葬均已完成发掘工作。C区地表没有黑白石条,墓葬发掘中多项线索表明它很可能是早期拜火教信徒的天葬台(Dakma)。发掘工作分为2013年5-9月、2014年5-8月两期,总计发掘墓葬39座。

无限的光明:拜火教起源新说

拜火教起源阶段早期遗址发现为亚欧大陆范围内首次发现距今2500年左右的拜火教遗迹;遗迹规模巨大,地表表现明暗光线的遗迹现象(明暗黑白石条)清晰,分布地域特殊,且有多处,为亚欧大陆仅见古代文化现象;拜火教起源有波斯或中亚说,这一发现支持了中亚起源说,并有可能把中亚起源地定于塔里木盆地周缘或直接定在帕米尔高原;众多出土文物表明距今2500年左右,帕米尔作为世界文明十字路口在亚欧大陆各文明之间活跃交流中突出的无可替代作用。

拜火教,又称为祆教、火祆教,西方学术界一般称为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以及中亚、我国新疆等地,为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佛教、犹太教、基督教诞生之前亚欧大陆最有影响的宗教,并对上述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界因其在世界历史文化上的突出贡献而称其为“世界第五大宗教”。

拜火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拜火教把拜火作最神圣职责。

拜火教起源于中亚地区(包括新疆)历史久远的火崇拜、光明崇拜、善神崇拜。公元前6世纪初,琐罗亚斯德进行了一神论性质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马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主神光明神,并开始传教。公元前522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执政后,出于统一波斯的需要,独尊阿胡拉·马兹达,大力贬低中亚、西亚各势力强大部落的氏族神。其继任者也都自称为阿胡拉·马兹达的使者,声称以神的意志宣示教义于人世。继续强制推行拜火教信仰,以宗教帮助扩张领土和维持统治。

与塔里木盆地古代文化关联的主要内容:拜火教教义、习俗、仪轨均与塔里木盆地伊斯兰教文化有承继关系。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居民至今仍然保留众多拜火文化习俗。帕米尔高原中国塔吉克人是中亚、新疆拜火教文化、习俗的主要传承者。古代西域崇尚白色的文化是拜火教文化广为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底蕴。龟兹王姓白,也是这样的文化影响。古代拜火教文化是西域最为重要的文化,太阳崇拜、拜火文化还应该是新疆、中亚其他地区古代本土文化。

拜火教起源阶段古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帕米尔高原是亚欧大陆历史上各古代主要文明相互交流的主要通道枢纽,是世界各大文明相互沟通的十字路口。

黑白石条:表达明暗光线,寓意明确

塔什库尔干河的河谷地区是帕米尔区域古今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其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2013年黑白石条墓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的文化内容明确为早期拜火教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并非帕米尔高原的个别现象,而是那个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文化。

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许多文化现象,目前看来均与拜火教(祆教)有关。墓葬地表铺设了大规模的黑白石条,用以表达明暗光线。形制独特,寓意明确,为亚欧大陆极为罕见之文化现象。初步的16个年代数据是用由已经发掘的10座墓葬中分别提取的人骨、木质样本在美国贝塔(Beta)实验室分析得出,大致的年代为距今2500年左右。

埋葬方式,有拜火教天葬二次葬和一次葬。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采用一次葬葬俗的墓葬,几乎所有的入葬人体都是裸身下葬。这样的习俗也与拜火教教义要求一致,其实就是天葬最初形式的表现。同一墓地两种葬俗共同存在,与墓葬年代处于拜火教发展初期情况也大致相符。

出土器物数百件,其中以木制火坛、陶制火坛的出土最为重要。木质火坛中部圆形空穴被强烈烧灼,并存留有厚达近1厘米的碳化层,外形则完好无任何过火痕迹。烧灼由内部15粒烧红后放入的圆形石子所致,强烈燃烧的木火坛放入墓穴填土被埋后熄灭。这是亚欧大陆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最原始的明火入葬火坛。15粒石子又为半月之数,也为一个明暗周期。均与拜火教圣典《阿维斯塔》记载习俗相符。

人类学意义:集中反映了拜火教的文化特征

初步的人骨材料分析表明,这批墓葬出土人骨年龄上主要是青壮年,还有部分未成年个体。他们的体质特征与塔县青铜时代其他遗址出土的人骨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尤其是与塔县下坂地墓地、香宝宝墓地出土人骨形态上较为一致,属于欧罗巴人种的地中海东支类型。个别个体的体质特征上显示面部扁平度较大等特征,似乎与蒙古人种的混血等有关,可能与文化交流或商贸以及人群迁徙等有关,尚需进一步的古DNA分析。这样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塔吉克族的体质特征就有较强的相似性。多个墓葬为多人合葬墓,并存在成年女性与婴/幼/胎儿合葬的现象,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古DNA分析。同时,在个别个体上有严重关节炎导致的骨质摩擦以及“象牙面”等古病理现象,反映当时生活相对恶劣。在个别头骨上发现有新疆古代居民常见的头骨穿孔现象,应与当时的风俗或信仰等有关。此外,发现个别骨骼上有致死的砍砸痕迹,可能与特殊文化习俗或社会冲突等有关。

青铜器无损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存在纯铜、锡青铜、砷铜混杂使用现象,但以锡青铜为主的现象。可能说明该遗址处于东西方交流通道的重要位置上,显示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迹象。出土铜器以铜镜、手镯、铜泡饰件为主。其中手镯在新疆同时代墓葬中较为常见,铜镜下部短柄带穿,则有西亚以及中亚斯基泰同时代文化特点。

动物考古初步分析表明,墓葬中随葬有绵羊、山羊、狐狸、狗、兔、盘羊、鹰等动物。随葬的动物既有完整的,也有身体的某一部位,性别有雌雄之别,随葬的羊多为未成年个体,而野生动物一般为成年个体。同时还有打磨后穿孔的羊距骨作为随葬品的现象。这些动物骨骼材料对于研究该遗址古代居民的葬俗、畜牧业经济形态、社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祭祀坑,出现以单独埋葬的鹰头骨为主的现象,表明其鹰崇拜文化特点,也与拜火教葬俗文化内涵相符。出土的竹梳子、木制弦乐器和玻璃料珠则反映出相隔万里以上距离、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质性存在。出土方形、亚腰形片状玛瑙串饰上三角形与变形三角形纹饰具有典型亚欧草原青铜时代文化特征,而十字形纹饰则为西亚文化特点。

出土带共鸣箱木质弦乐器是帕米尔区域迄今发现最早的木质乐器文物标本,与吐鲁番、且末等地发现类似乐器形成对比,对古代西域乐器源流与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竖琴的首次发现也反映了同样的东西文化交流底蕴。

出土一批粮食作物种子标本,首次在帕米尔高原发现距今2500年左右的粮食作物标本,鉴定工作尚未完成。

出土陶器总体为圜底器,新疆常见,尤其在南疆昆仑山北缘地带青铜时代文化中多见。和静察吾乎、伊犁等地墓葬中都有相近的器形。与之前做过考古发掘的帕米尔地区墓葬遗址相比较,此次出土的陶器与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墓地出土陶器器形相似的较多,与下坂地墓地出土陶器器形相似的较少。

考古学意义:为世界拜火教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公元前5世纪希腊希罗多德记载:“据说波斯人的尸体只有在被狗或禽类撕食之后才埋葬。麻葛僧(专指拜火教祭司)有这种风俗是自然的,因为他们公然这样做。”公元1世纪希腊人斯特拉波(Strabo)记载:“他们不但信仰古波斯神祇,设立火坛;并且严格遵从琐罗亚斯德教教律,暴弃王族尸体,以供鹰犬,这是先前阿契美尼德朝都未能施行的”。这一记载说明波斯拜火教天葬习俗并非起始就得到完全严格的执行,有一段时期是天葬与其他葬俗并行的。这个多种葬俗并行的时期最迟也应该是到阿契美尼德王朝覆亡的公元前330年。波斯萨珊时期“即使原来没有习惯天葬的波斯人,也都遵从教法,改为天葬,并习以为常了”。公元4世纪编定的拜火教圣典《阿维斯塔》文迪达德(Vendidad)篇作为律法严格规定天葬。

在圣典《阿维斯塔》亚斯纳(Yasna)篇中,太阳被视为天上的火,同样为教徒所尊崇。墓地地表用黑白卵石铺成单方向条带,可以解释为拜火教徒死亡后对火——光明崇拜的一种具象表达。除我们正在发掘和已调查的遗址外,以规则摆放的黑白卵石为装饰的墓地仅见于塔吉克斯坦东部的帕米尔地区,如Karaart, Shurali, Jarty Gumbez, 和Ak-Beit遗址。与吉尔赞喀勒遗址的黑白石条带状不同的是,塔吉克斯坦境内遗址的黑、白卵石各自构成三角形,相邻排列构成一个更大的三角形。发掘者认为,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墓葬建造于公元前3-8世纪拜火教盛行的塞人(Saka)时期。

同样类型的墓地,发掘期间经调查在帕米尔河谷其它地带新发现5处,共计6处。表明这种遗迹所代表文化曾是该地区公元前6世纪左右帕米尔高原的普遍存在。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建立了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将版图扩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对外族宗教持宽容态度,铭文记载显示大流士一世及其继任者薛西斯已经接受了拜火(祆)教。那时拜火教传教地区主要在讲伊朗语诸民族定居的东北地区(今阿富汗、呼罗珊及其他中亚地区)。遗址所在地毗邻现今阿富汗,时代、地域、文化内容均与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所接受的早期拜火教相关。吉尔赞喀勒遗址将为研究世界祆教早期历史提供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同时也是喀什,乃至新疆古代宗教史和西域古代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要第一手实物资料。

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新疆是亚欧大陆唯一四个方向直接连接东亚、西亚、南亚、中亚几大区域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亚欧大陆巨大地理区域接界处,而且是几大语族的交汇点,也是人类主要古代文明交流的最大通道。当然,这里自然还是进行考古工作的资源富集区域。

人类古代各主要文明的发生、发展以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基本上是在亚欧大陆这片广阔大陆板块上展开的。现代文明的出现与形成也主要在亚欧大陆这个地理平台上进行。亚欧大陆各区域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对现代文明而言作用巨大,其中尤其以东亚古代文明(主体是中国文明)贡献卓著。但是由于近一、二百年西方的世界文化霸权,致使国际学界、舆论界无人正视东亚(主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乃至现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决定性贡献。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考古学学界的现实,表明我们在东亚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方面缺失话语权。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方面进步神速、成果巨大,但是中国文化、人文学术话语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声音,仍然处在“近期无能”的阶段。亚欧大陆地域广阔,古代文明内涵丰富多彩。作为亚欧大陆通道的关键区域,新疆特别是新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居功甚伟,世界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均在这个文明交流中介区域展开。可以说研究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中国新疆区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地域。

研究亚欧大陆古代文明交互影响方面,西方起步较早,研究工作较多,成果也相应较多,并进而配合军政强权形成世界范围的强势文化话语权优势。对东亚文明,尤其是东亚地区中国文明对人类古代文明发生、发展以及现代文明形成历史过程中的巨大贡献语焉不详。特别是对新疆这个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相互交流、彼此互动的文明中介区域的作用研究、说明不够。这也是中国学术主权和话语权缺失的一方面原因。

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我国边疆区域考古是国外学界难以进入的区块,故我国考古学者可以有选择地、目的性明确地进行自主学术研究。利用本土开拓性的、世界性考古新发现与最新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对话,争取话语权。在国际学术界取得引领性学术成果之同时,彰显与弘扬我国主权文化,并可以为维护国家主权、开拓我国文化影响等方面服务。

近两百年的西方文化话语霸权,致使西方文化几乎代表了所有正当性,西方文化霸权扩张成为天然的合理现象。甚至导致针对我国主权认同,在文化认同上形成人为的罪恶感操弄,从而在新疆区域某些特定人群中出现国家主权安全、国土完整等诸多方面文化认同的内部危机。可以说,我们的文化话语权安全“近期无能”“远期堪忧”,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寻求根本性解决途径。目前国际学术界中,中国在蒙、藏、疆,以及中亚其他地域几乎没有历史的叙事话语权。解决新疆区域国家主权文化的认同,以及建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提是搞好我们的中亚史叙事话语权。

这次早期拜火教遗址的发现以及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正好给我们一个通过最新也是最前沿的我国边疆考古学术研究资料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对话的机会,并彰显我们在世界主流学术领域这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优势性进展,进而争取话语权。

另外,目前新疆反对疆独、暴恐的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激烈斗争,更多地直观反映在文化方面。类似于曲曼遗址的考古发现还有很多,都是反对极端宗教邪说,说明新疆多元历史文化底蕴的好材料。所有的考古新发现,都深刻表明新疆历史文化与世界各大古代文明的密切关联性。因而十分有必要借助新疆历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利用每一次新的考古发现,推动实施新疆区域多元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弘扬与创新。进而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为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心做出考古学研究所应做的贡献,也为构建我国和谐稳定的边疆多元文化体系做出贡献。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链接:

亚欧文明的“十字路口”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马合木提·阿布都外力和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阿合买提.苏莱曼都认为,这个发现进一步将拜火教的发源地锁定在帕米尔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进一步证明了帕米尔作为亚欧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进一步证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这个遗址的发掘,不仅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013年5-9月至2014年5-8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对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黑白条石古墓葬遗址”进行了前期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并确定该遗址为2500年前拜火教的古墓葬遗址,这是亚欧大陆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拜火教遗址。这个发现进一步将拜火教的发源地锁定在帕米尔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进一步证明了帕米尔作为亚欧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进一步证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这个遗址的发掘,不仅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前,新疆有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拜火教盛行的时期,这充分证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

当时,拜火教在新疆的影响仅次于佛教,而且其传入新疆的时间,也比佛教要早。拜火教又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因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而得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又称之为祆教。拜火教以《阿维斯塔》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论,以阿胡拉·玛兹达为善神之首,故又被称为玛兹达教,而以安格拉·曼纽为恶神之首。拜火教将火认为是阿胡拉·玛兹达的化身,所以崇拜火以及日、月、星辰等发光的物体,而且有祭祀“圣火”的仪式。根据考古工作者在伊犁河、天山阿拉沟等地发掘出的古塞人墓葬中有拜火教的祭台来看,至少在公元4世纪,拜火教就已经传到了天山北坡一带。在唐代,甚至有伊州(哈密)的拜火教教主前往长安朝见唐朝皇帝的记载,可见在某些地区,拜火教徒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已经作为一种政治势力而被唐朝政府所重视。

维吾尔族在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有过比较长的信仰拜火教的历史,这充分证明了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历史上,维吾尔的先民曾有袁纥、回纥、回鹘等多种称谓。在回鹘人离开蒙古高原之前,就有为数不少的拜火教徒的存在。这些回鹘人迁到西域各地以后,一方面保留了原先信仰的萨满教以及摩尼教,另一方面在宗教上开始与当地居民结合,将佛教作为官方宗教,并受到拜火教的影响。经过100多年的宗教战争,到11世纪初,佛教与拜火教也最终退出了和田地区。当时其他地区的拜火教,则先后在高昌回鹘汗国、西辽以及蒙元等政权的庇护下,一直到16世纪时才完全绝迹。

维吾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以后,拜火教作为一种习俗依然保留下来,并成为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部分内容后来还被伊斯兰教吸收,成为宗教仪规的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维吾尔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上一篇:服务育人党员示范岗下一篇:幼儿园晨间户外混龄体育活动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