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和负能量
今天我们老师讲了正负能量,让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带有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这是很正常的。我最近做了一件事,可以说是正负能量的结合体。
上个星期六因为多次发现小A和小B之间有抄作业行为,我就在聊天本上记载了下来,事后老师就找了那两位同学谈话。我看到了心里挺矛盾的,看到他们被老师教育,是我与恶势力抗争而胜利的结果,这是一种正能量。而事实上,我是因为自己没有对答案看到他们在互抄,觉得不公平,心生嫉妒的而举报,细想这种嫉妒心是一种负能量。但我这种行为被那些人群起而攻之,那些人拥有的就是一种负能量。
他们抄作业的行为就是在传播负能量,而我敢举报他们,哪怕其中一位还是班委。因为她在传播负能量,不符合班委的身份,这样一想我的行为就是一种和负能量做斗争的正能量。他们这样负能量不断,比如抄作业就会让自己迷信抄别人的,自己不动脑子,只为了获得一些好看的分数,而我虽然每次都会被老师领出去讲题目,试卷上也是叉叉多过勾勾,但是我没有去抄,老师因此而表扬过我。
后来小A因为这事跟我绝交了,因为他在仇恨我,就因那件小事,使得他所有的行为带上了负能量,使他变得不讲理,对真正帮助他的.人心生恶意,这就是负能量过多带来的恶果。值得高兴的是,过几天他的正能量就会吞噬负能量,他会忘掉那仇恨,因为他一直是一个乐观的人。
情绪与行为
詹姆斯认为情绪完成是人们观察自己表情后产生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微笑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快乐;相反,人们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在微笑……当代许多对于詹姆斯理论的阐释都认为:情绪和行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正如正能量和负能量也会相互转化一样。举例来说,人们微笑是因为快乐,同时人们也会因为微笑而变得更加快乐。
对于“表现”原理的研究表明:与在脑海中想象一些快乐的事情相比,表现得快乐更加快捷、高效。所以,请尽情微笑,让脚步轻快起来,高昂起头,快乐地说话、跳舞、谈笑、歌唱,做任何你喜欢的事情,这样正能量才能被驱动,将所有好的情境、人和事件带入你的生命中!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变得快乐,那就先得感觉美好,这样才能有吸引美好事物的能量。
——摘自《正能量》,第10~11,36页
我们通常认为行为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因为幸福所以微笑,因为害怕所以逃离。然而,詹姆斯颠覆了这种错误的“常识”,他告诉我们其实更通常的情况是,我们因为微笑所以幸福,因为逃离所以害怕。这种观点对习惯于前一种因果思维的我们来说,无疑有振聋发聩般的效果。在怀斯曼的口中,詹姆斯是一个“戴着绸帽,拄着手杖,身穿长袍和红格纹裤子,游荡在哈佛校园里爱开玩笑的教授”,他做的心理学实验在前辈冯特看来不够严密专业。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却在后面的一百年里不断得以验证,詹姆斯本人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在詹姆斯看来,情绪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是个双向的过程。在我们的身体中,千百万电脉冲正在神经通道里飞过,而这些川流不息的电脉冲有两个方向,即一个通路是从大脑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另一个通路是从身体的感官感受器传递到大脑。如果行动真与情绪有关,那么按照推理而言,人的行动越少,情绪也会随之越少。为此,心理学家奥曼研究了亚利桑那州的脊髓受伤的退伍军人后发现,脊柱受伤位置越高的病人,越少感受到情绪,一些病人提及,受伤后怒火中烧的生气感觉已经不复存在。这就验证了上面的推论,因为脊柱的受伤位置越高,人的活动能力越差,可见行动会影响情绪。而皮肤科医生芬奇则发现注射肉毒杆菌除了可以消除皱纹外,竟然还有一个附带的效应,即缓和抑郁和悲伤。也就是说,不能暴跳如雷就不会怒不可遏,不再皱眉让人不复抑郁,可见行动能转变情绪。
对行为和情绪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了对如何转变情绪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詹姆斯在这点上截然不同。在弗洛伊德看来,情绪是主导的,行为是从属于情绪的,因此当人们生气时,应该释放“生气”,宣泄自己的“愤懑”。而詹姆斯则认为,人们之所以生气,恰恰是因为他们表现得很生气,如果鼓励他们继续生气,那么只会传输更多的负能量,让人更加愤怒。那么,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观点究竟谁对谁错呢?后来对此问题饶有兴趣的心理学家们,分别对伴侣、员工和球赛观众做了调查和实验,发现恶言相向会发展为伴侣间的拳打脚踢,咆哮叫嚷会增强员工对公司的敌对情绪,而在球队比赛时,双方的支持者会因为特殊的信仰和历史问题让球场上的紧张气氛达到剑拔弩张的状态,互相谩骂。2011年,苏格兰警方比较了赛前和赛后的犯罪率后发现,赛后的格拉斯哥地区的暴力犯罪量是平常的三倍,家庭暴力量是平常的两倍。以上实验都强有力地说明,詹姆斯的观点胜出。
而哥伦比亚学者沙克特的研究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来解释詹姆斯的理论。我们常常认为,不同的情绪对应不同的身体感受,比如紧张焦虑常常带来口干舌燥,高兴时心率下降、呼吸放缓。但是经过一系列实验,沙克特发现人体并没有一个如此复杂和精密的情绪反应系统,人体内的确存在着一个心理系统,他形象地把这种心理系统的运作模式比作拔河比赛,一边是红队,一边是蓝队,当红队发力时,你会感觉到身体被唤醒一样,包括肾上腺素、血液速度、糖分、心跳都有更加活跃积极的表现。而当蓝队发力时,则一切活动都会放缓。一般情况下,你的身体就在红队和蓝队的较量中达到平衡。这一心理系统影响着我们体内能量运作,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时,会有不同强度而不是不同类型的身体感受。
接下去,沙克特做了一个重要的实验来研究身体感受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他打着研究“沙普乐星(一种维生素化合物)对视力的影响”的幌子,找来两组被试者,给他们注射了肾上腺素,这会导致被试者心跳加速、双手颤抖、嘴唇发干。第一组被试者中则混入了一个“快乐先生”,几分钟之后,这位“快乐先生”在墙角玩起呼啦圈,开始讲笑话,时不时捧腹大笑。而第二组被试者中则混入了一个“愤怒先生”,他不断地抱怨和发怒,最后甚至扬长而去。实验结束后,沙克特让被试者们汇报自己的情绪,发现第一组被试者在“快乐先生”的鼓舞下,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因为注射肾上腺素所引发的心跳加快,他们普遍感到快乐,激发出了体内的正能量,而第二组被试者则在“愤怒先生”的刺激下,从消极角度来诠释自己的心跳加快,他们普遍感到恼怒,产生负能量。因此,沙克特坦言我们不是“看到一头奔向你的狮子→感到害怕→紧张冒汗”而是“看到一头奔向你的狮子→紧张冒汗→情境解释→感到害怕(在野外)或者感到兴奋(在动物园)”。由此可见,同样的行动当有了不同的解释之后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比如,当我们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而感觉到“心跳加速”时,许多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感到焦虑”,进而暗示这种焦虑会影响临场的发挥,那么结果可能真的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看做是“适当的兴奋”,它会有助于激发和调动能量,那么反而可能会让你更好地发挥。
综合詹姆斯的理论和沙克特的理论,如果你要摆脱坏情绪,拥有好情绪,单在情绪的漩涡里打转是行不通的,因为这可能会越缠越紧,形成一个打不开的死结,即使最后能自我解脱,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可能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愉快的旅行、一场倾心的交谈甚至一顿美餐就让你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中抽身,正能量会充盈在你的体内。此外,对行动或身体反应的解释也很重要,如果你习惯从“正面积极、充满希望”的角度来解释,那么一切苦难、疼痛都是暂时的,因为这样的解释会盘活体内的正能量,让眼前的困难变得可以超越。
奖励是一种负能量
艾尔·菲科恩在其《用奖赏来处罚》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证据,分类说明了奖励的负面作用,认为它甚至阻挡了正面能量流向我们。
……
这些实验的结果相当显著。通过奖励学生、吸烟者和开车者,实验人员其实是在鼓励他们表现得仿佛自己并不喜欢读书,并不想戒烟,并不想系安全带一样。结果,如果不再有奖励的话,人们往往不会再做那些之前获得过奖励的行为,奖励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短期看来,奖励机制是有效的。但是,长期看来,相关组织不得不持续提供特别的优待、糖果、礼物、奖金等奖励措施;一旦奖励没了,人们的动力也会烟消云散。
——摘自《正能量》,第140~141,143~144页
有一个故事,内容讲的是有一群顽皮的孩子喜欢往一个老人家里扔石头,老人想了各种办法都不奏效。后来老人灵机一动,他对孩子们说,谢谢你们来我家扔石头,可以让我不那么寂寞,为了感谢你们,我愿意付钱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孩子们开心极了,石头扔得更欢了。过了几天,老人又召集了所有的孩子,告诉他们,抱歉,我最近手头有些紧,所以,只能给你们每人每天五毛钱,孩子们有些不悦,但还是坚持来扔石头。再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对不起,我想我以后恐怕不能给你们钱了。结果,孩子们走了,他们再也不来扔石头了。这是因为人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别人让做的=自己不喜欢做的”。行动可以引发相应的思考和情绪,在这里奖励产生的是一种负能量,既然这事需要奖励,就是我不喜欢做的。的确,鸽子可以因为谷物而拼命地学习啄开关。人类也是一样,奖励有激励的作用,但是,它只能是短期有效的。不仅如此,它在无形中还埋下了负能量的种子,就长期而言,它的效用是负面的,而且带有持久的负面性。
以下几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如研究戒烟的问题,实验人员以“去夏威夷旅游”为诱饵,在三个月内实验组成员戒烟的热情非常高,远高于对照组,而一年后,实验组重新抽烟的人比对照组更高。德西则做过另一个类似的实验,他邀请志愿者来玩一种非常有趣的“苏马”游戏,实验组被要求拼出一定形状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照组则没有任何奖励。三十分钟过去,德西假装有事要离开十分钟,这十分钟志愿者们可以随意活动。事后的调查表明,那些先前没有被允诺奖励的志愿者更愿意玩拼图游戏。斯坦福大学的莱珀则来到学校让孩子们画画,其中有一些孩子能因此得到“好孩子奖章”,几周后,莱珀返回学校,发现那些得到奖章的孩子画画的时间反而缩短了。以上这些实验结果都证明了从长远来看,奖励积聚的是一种负能量。不仅如此,奖励还特别挫伤涉及创造性的高级能力。如果你认为给钱就能让人才思泉涌、灵感迸发那就错了,阿布马勒邀请了一批专业艺术家,请他们评判受客户委托和自发创作的一批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结果发现,后者受到的评价更高。为了排除客户委托造成限制,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这一无关因素,阿布马勒做了一个更加严密的实验,她招募了一批作家新人以“欢笑”为主题请他们写诗,对实验组诗人她鼓励他们畅想成名后的鲜花、掌声和金钱,而对照组诗人阿布马勒则希望他们沉下心体味在创作中的乐趣。请专业诗人评判后发现,实验组表现出的创造性明显逊色许多。所以,即使仅仅是想象获得奖励也会产生负能量,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这不由让我们想到了教育中的“小红花”现象,许多学校都在绞尽脑汁地构建严密的奖励系统,特别是在高年级阶段,教师会发现“小红花”已经不管用了,更糟的是,“小红花”还有负能量的隐患,在未来才会表现出来。的确,在教育中“奖励和惩罚”都是我们常用的教育手法,关于“惩罚”我们的讨论已经有许多,我们都意识到,惩罚不是简单的要或不要的问题,而是要仔细地探讨“什么是该惩罚的?”“何时何地惩罚?”“如何惩罚?”等一系列的问题。相比惩罚,对于奖励我们关注得更少些,其实仅仅是“奖励隐含负能量”这点就提醒我们大有必要对奖励这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和惩罚一样,在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奖励也必不可少,“奖励如果得当,未必一定产生负能量”,和惩罚一样,我们首要明确的问题是奖励的目的是引导,指向孩子更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短时间内的控制。
2015年3月27日下午,一位市民將自己拍摄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后引发了全国网友的热议。视频内容显示:27日下午5点30分左右,在北京海淀区双安商场西侧的天桥附近,有三女一男四个成年人围着一名初中生争吵。视频发布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双方最开始起争执的时候她并不在场。发视频是因为这几个大人说话太无理。这几个人一直在质问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并称这名学生读书读傻了。一名中年女子咄咄逼人地对着这名学生说:“你哪个学校的,有病吧。”她身后的一名女子则大声说,是人大附中的,“除了人大附中,哪有这样的书呆子”。被同行者拉走后,这名女子仍然在不停地说:“孩子你脑子真学坏了,你有什么权利啊,读书读坏了。”而这名学生则表示,是对方的车占用了自行车道,挡了他的道,并称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这名学生对着路人解释说,他是在自行车道行驶,对方挡着他道了,还骂他。随着争议继续升级,四名成年人都来到孩子跟前,一名身穿保安制服的男子赶到现场后,挡在了这名学生身前,随后这四个人乘车离开现场。
【适用角度】
角度一:自觉意识
四个成年人,没有意识到机动车不能占用非机动车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增加了交通秩序的混乱,没有意识到这么做侵害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竟然还对中学生的阻拦和拍照感觉很不理解,很气愤,并最终得出对方“读书读傻了”的结论来。这说明“自觉意识”离我们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
角度二:勇气
孩子勇气可嘉,此外令人欣慰的是,当被斥责声吞没时,有穿制服的保安上前“挡在了这名学生身前”,还有旁人指责“你们怎么能够这么跟孩子说话?”
角度三:打破潜规则
对违规现象进行拍照,不过是任何一名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一种方式,却遭遇到“傻气”的斥责。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不过是一种世俗化的潜规则对于明规则的压倒性胜利。乱占车道现象太过普遍,这辆私家车不过是从众的那一辆,被“特殊对待”当然会“叫屈”。
角度四:强化法制
新加坡的严厉法制全球闻名,但在我国却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当地为什么那么多机动车占用了非机动车道?因为他们的交通违法行为没有得到任何的约束和惩戒,没有付出任何的代价。如果有关部门能够严格执法,对这类行为发现一起处罚一起,该罚款罚款,该扣分扣分,情况必然会好转。
角度五:教育的目的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刘瑜讲过一句话:其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人变得深奥,而在于让人变得天真。“天真”不是让你幼稚,而是回归本真,让你能够坦诚、真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个被成年人斥责为“读书读傻了”的中学生,之所以能够指出一辆私家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的不正常之处,正是因为其接受的规则教育,激发了他内心对这个世界本然的想象,且还未被社会的世俗化所淹没。
【热点时评】
为监督占道乱停的少年公民点赞
王石川
私家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反过来辱骂拍照的初中生,这是多么是非不分、以耻为荣和枉为成人的做法。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对垒中,舆论和正义站在了孩子这一边,正如有网友所称:孩子做得对!全社会都应该养成随手拍不文明行为的习惯!普通市民没有权力执法,但我们可以拿起手机捍卫我们的权益!感谢替孩子说话的路人!
是的,该为这个孩子点赞,更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他。这名孩子是初中生,也是一名公民,他身上有责任有担当有凛然正气,更知行合一。环顾四周,不少人的公民精神匮乏是不争的事实,这体现在缺少权利意识、不敢维护自身合法权利;面对丑恶现象时不敢说“不”,往往选择沉默;还包括过于圆滑、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等。
如果多一些上面那样的人大附中的初中生,如果成人敢于承担、不混淆是非,国人的公民意识无疑会增强很多。旅美作家林达曾谈到,美国很多学校都使用《公民读本》的教材,它们重点谈到了公民意识的培养、民主性格的养成等。比如,要改造社会吗?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而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公民准备,又是在使“你”和他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再比如,一个好的公民是忠于自己国家的,这意味着你对国家是持建设性而不是毁坏的态度。假如政府做错事,你严厉批评政府,那是希望它改善,这就是建设性。这种方式可否为我们所用,值得一议,但其传递的思路,如做好公民、培育批判精神,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上述初中生看不惯私家车占道而拍视频,也许可归于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可贵认知,无论是哪种情形,都表明其价值观是健康的。这样的初中生还有很多。但是,让人疑惑和担忧的是,他长大后是否仍不忘初心?当他遭遇不公时,是否仍葆有公民精神?
在我们年少时,也常常正义在胸,路见不平敢出手,可年龄大了似乎越来越世故,面对不平事时可能不再怒吼了,面对别人的苦难有时可能背过脸去。是的,这是某种成熟的体现,可也未免可悲。事关权利,就该较真;事关正义,不能妥协。
对监督占道的初中生,我们别止于点赞和声援,更应该做个像他那样有正义感、有赤子之心的公民,敢行动,敢嫉恶如仇。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笔者最后关心的是,报道中的私家车主会被处理吗?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社会进步需要更多“读书的傻子”
杨慧婧
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短时间内能引发舆论强烈回响,恐怕还是“读书读傻了”这句诟骂戳中了社会共识的敏感点。这句话也许并不十分难听,但却格外刺耳。“读书读傻了”这句话,非常直白地体现了说出者的是非不分。明明道路交通法规就摆在那,自己不去读,却责怪别人“读傻了”,这种做法为整个事件平添了几分荒诞。
不知道在这几位成年人的眼中,这位“读书读傻了”的中学生究竟傻在何处?可能在他们看来,所谓“读傻了”,是因为学生不明白在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相互矛盾冲突时,应该选择社会的潜规则,而不应该遵守明文法规。违规占道即使有悖规定,但执法部门管不过来或干脆少管、不管,你一名中学生又何必多管闲事?对在公开场合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大多数人不都是绕行而过吗,一个中学生又何必较真地掏出手机拍摄?
这几名当事人甚至很多旁觀者,在这位中学生较真以前,都忽略了个体为了公共利益其实是可以在违法违规现象面前不低头、“冒傻气”的。学生的行为之所以被大多数网民点赞,是因为这种较真在当前建设法治社会的大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法治并不只是一纸规定,也并不是只有执法者才能参与。在法治建设中,每一个公民的行为都有其意义,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法律遭到违反时站出来捍卫法律的尊严。
之所以有“读书读傻了”这种言论脱口而出,甚至令不少人都感到似曾相识,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还不够牢固,变通、歪曲、法不责众、情有可原等潜规则依然有其盛行的土壤。而社会的进步,正有待越来越多“读书的傻子”参与。倘若有越来越多的公民为了公共利益做一些“傻事”,那么社会上自然会筑牢一道保护公共利益的防线。人们对这道防线起初或许是慑于舆论的谴责、媒体的曝光而不敢触碰,长此以往,则会内化为对法治的敬畏、对规则的恪守,一旦面临一己之私与公众利益的冲突时,就会有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的自觉。
古语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意就是不把读书局限为一种自我体验,而是把读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如今,一名未成年人的较真,凸显了当书本知识施之于严肃现实时遭遇的尴尬。希望在今后,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傻子”出现,一点点扭转那些所谓“聪明”的潜规则,让书本上的大道理真正成为社会上的明规则、硬规则。
(摘编自《光明日报》)
我们都曾是那名“傻气”的中学生
朱昌俊
一句“读书读傻了”的指责,令人五味杂陈。私家车占据非机动车道,明是自己违规,怎还骂对方“傻”?这或是因为这种事情在现实中被指责的概率太低了;又或是,乱占车道现象太过普遍,这辆私家车不过是从众的那一辆,被“特殊对待”当然会“叫屈”,甚至因为见怪不怪,而被默许其现实合理性。那么,被拍照当然就很可能被理解为“找茬”“多管闲事”,是傻气。
对违规现象进行拍照,不过是任何一名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一种方式。却遭遇到“傻气”的斥责,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不过是一种世俗化的潜规则对于明规则的压倒性胜利。尤其对一名中学生而言,敢于指出“皇帝未穿衣服”,不过是心中的原始性规则意识还未在现实中妥协。事实上,如果将观察的对象定位为包括中学生群体在内的年轻人,他们在踏出校门或走向社会前,其实都会经历一段易被人称为“傻气”的阶段,譬如实习生拒绝为导演订盒饭会被称为“不懂事”;再譬如刚入职场不愿意拍领导马屁,会被认为“不成熟”,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何尝不都曾是那名身上带着“傻气”的年轻人?
但正如这位中学生所遭遇的指责一样,大多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后都很容易在这样的指责中被磨掉年轻时的那一份“初心”与对规则和权利的认定之心,继而变为那个指责年轻人傻气的过来人,并构成对于年轻人的现实吞噬力。因此可以说,在这件事中,其实我们都扮演了指责者的角色——如果乱占车道并未成为一种常态,如果向乱占车道较真的,不只有这位中学生落寞的身影,那声指向他的“傻气”,还会如此理直气壮吗?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刘瑜曾经的一句话,或许在此能恰到好处地回应这句“读书读傻了”的谬论:其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人变得深奥,而在于让人变得天真。“天真”不是让你幼稚,而是回归本真,让你能够坦诚、真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这个纷杂喧嚣的世界。这里的“深奥”,或可以被理解为“世俗”,这个被成年人斥责为“读书读傻了”的中学生,不过正是因为其接受的规则教育,激发了他内心对这个世界本然的想象,且还未被社会的世俗化所淹没,因此,他才能够坦诚、真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与社会本然的规则,指出一辆私家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的不正常之处。
令人欣慰的是,当被斥责吞没时,有穿制服的保安上前“挡在了这名学生身前”,还有旁人指责“你怎么能够这么跟孩子说话?”在一个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正是因为还有这些人存在,提醒着世界本来应该具有的模样,也让人感受到多一点的温情与希望。只是,令我稍许感到悲观的是,作为成人,我们能够真正接纳并呵护这些孩子的较真与“傻气”吗?
或许,我们都应该对那名中学生说一句:小伙子,你不傻。并且请你无论年岁如何增长,都能尽力葆有那份“傻气”。
(摘编自《西安晚报》)
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中便海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
这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有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罢了。
有高水平的集体,才有高水平的个人。
四分学识智,三心细耐恒,二成应试法,一片平常心。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天道酬勤。
热爱可以创造奇迹。如果我们热爱登山,我们可以不顾旅途的危险与劳顿,勇往直前;如果我们热爱文学,我们可以废寝忘食,夜灯长明;如果我们热爱高考呢?那么,一切都将变得简单而和谐!
不耍小聪明,不作弊应当是我们学习的原则,也应当是我们做人的原则。这样做的根基在于——相信自己,不仅相信自己现有的实力,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取得的进步。
高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
名列前茅是银,日新月异是金。
说穿了,其实提高成绩并不难,就看你是不是肯下功夫积累——多做题,多总结。
心存感激,永不放弃!即使是在最猛烈的风雨中,我们也要有抬起头,直面前方的勇气。因为请相信:任何一次苦难的经历,只要不是毁灭,就是财富!
考前两个月就是冲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六月7、8、9日3天,是金色的日子,是成功的开始,因为我问心无愧,胸有成竹。
对于18岁的我们来说,有些事情的确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但是没有一件事能决定我们的一生!
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人生能有几次搏?莫到白发还未博。
越接近考试,往往越要在坚实上下功夫。
健康身体是基础,良好学风是条件,勤奋刻苦是前提,学习方法是关键,心理素质是保证。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全面复习:“地毯式轰炸”;查缺补漏:“精确制导”。
人生终有许多选择。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作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在前方。
面对高考,保持你心灵的善良与纯洁;保持你情感的热情与丰富;保持你精神的进取与激昂!
遇到会做的题:仔细;遇到不会做的题:冷静。
更快、更高、更强。领先就是金牌。
宁给强项少一些时间,不差弱项一分功夫。
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面对目标,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几次搏?面对成绩,心胸豁达,条条大陆通罗马。
理科生要重文,文科生要重理。文要天天看,理要天天练。
自信,是无尽智慧的凝聚。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
学习是要有坐稳“冷板凳”的毅力。只有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人才能在学习上闯出一片天。当我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凭着不屈的斗志,不懈地努力,就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我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高三是集体战斗与个人成就的时期。
“讲效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作不惜工本的事,二是作省时省力的事。动作快是讲效率;有条理是讲效率;聚精会神是讲效率;计划得当也是讲效率。
最难的题,对你而言,并不一定在于最后一道。
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高考是汇百万人参加的一次练习。
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高考是海,青涩的我们也曾惧怕它、试探它。然而当我们懂得人生的成长便是一次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跨越时,我们便可以接触它、拥抱它并超越它。回首向来萧瑟处,每一次日出、每一层涟漪都是美丽动人的;每一袭风浪、每一片乌云都是值得感激的。
开启高考成功之门,钥匙有三。其一:勤奋的精神;其二:科学的方法;其三:良好的心态。
高考是一个实现人生的省力杠杆,此时是你撬动它的最佳时机,并且以后你的人生会呈弧线上升。
练习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练习。
决定心理的那片天空是否阴霾甚至是乌云密布的唯一因素是你自己,不能让自己永远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心情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失败。
模拟的意义在于如何走下去。
勤思则得,善问则裕,广泛交流,深入切磋。
把容易题作对,难题就会变容易。
高考是比知识、比能力、比心理、比信心、比体力的一场综合考试。
书越读越薄。学习“网络化”,“严密化”。
不要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在学习之余,欣赏一下生活,会让你的心情像花儿一样绽放。
面对高考试卷的“前120分”,志在必得,细大不捐;“后30分”多多益善,失不足惜。
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
人有时是要勉强自己的。我们需要一种来自自身的强有力的能量推动自己闯出一个新的境界来。
学习与坐禅相似,须有一颗恒心。
高考着实是一种丰收,它包蕴着太多的内涵。无论高考成绩如何,你的成长与成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三年的辛勤走过,你获得的太多太多。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人都是在跌倒与爬起之间学会坚强,都是在风雨与阳光之间走过成长的路。失败所能带给你的只应是一些教训,一些冷静的思考,而不该有绝望、颓废、不知所措。
每天生活:12:9:3。12小时学习,9小时休息吃饭,3小时杂务和体育锻炼。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教师正能量演讲稿正能量演讲》的内容,具体内容:因为有爱,我们才懂得欣赏;因为有爱,我们才心怀感恩。爱,永远是生活中最大的正能量。有什么关于教师的正能量演讲稿?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教师正能量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教师正能量...因为有爱,我们才懂得欣赏;因为有爱,我们才心怀感恩。爱,永远是生活中最大的正能量。有什么关于教师的正能量演讲稿?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教师正能量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
教师正能量演讲稿篇一:汇聚正能量,奋勇前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可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汇聚正能量,奋勇前行》
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事业,我执着着我的追求。
学校是我钟情的天地,是我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天堂。那一双双传神透亮的眼睛,一张张微笑可亲的小脸,一个个欢蹦乱跳地来到我的身边,和我簇拥在一起。一天天、一年年,我们一起快乐的成长着。他们说,他们爱我,因为我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把光芒传递给了他们。我说,我也爱你们,你们在我微弱光芒的照耀下,焕发出你们内心的火热的阳光,茁壮的成长,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啊!
教师是我的职业,教育是我的事业,选择这个职业,我矢志不渝,从事这份事业,我无怨无悔!我不停的在奋斗,奋斗!就是想超越自己,实现更崇高的人生目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卓越的无限追求。进步是永恒的话
题,别人进步,自己停滞,等于自己正在落后。自己比别人进步的慢,也等于自己正在落后。历史造就了这个给人民出彩机会的时代,造就了这个人人争着出彩的盛世,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我的班级,让我的内心时时充盈着感动。有一位叫李明波的孩子,患严重脑积水,9 岁的年龄却只有不到 90 厘米高的身材。严重的肢体残疾使得他连简单的上下板凳、够着黑板上写字、甚至上厕所都很困难。可现实是,他生活的很愉快,他是班上名都其实的优秀学生。
因为,在他的身后,有着我带着全班的孩子一起爱他,保护他,给他力量。我们对他的帮助从不抱怨,因为我们懂得:足够的正能量一定能消除一切负情绪。
我一直在要求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事就是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对我来说,有意义的事就是帮助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这些不争的事实让我更加醒悟,我的人生意义是和孩子绑在一起的,是和孩子的成长相偎相依的。我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老师和学生是“鱼和水”关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衷,才是教育工作者光荣之所在。
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今天这个繁荣的盛世,时代呼唤更加强大的中国。我们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缔造者,我们担负着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汇聚正能量,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正能量演讲稿篇二:学先进 弘师德 传递正能量
通过集体教研和个人研修,我认真观郑州教育信息网上 “弘扬师德大爱,传递教育正能量”的相关视频并阅读了相关报道和简介,结合自身的情况有所学习、有所感悟、有所反思,现在简单分享如下:
通过学习,我首先了解到:教师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美德的传播者,我们肩负着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的重任;我们肩负着振兴民族、富强国家、幸福人类的重任。德为师之本,师德师风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教师队伍的形象,以及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的达成度,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一论述充分体现出教师职业的伟大使命和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作用。反观自我,对于教育事业不能说不尽职尽责,但却偶尔还会有无谓的抱怨和牢骚的小火苗出现。这样一来,既影响我的实际教育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身心健康。今后我要提高对教师职业和师德师风的认识,进一步养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质和习惯,努力塑造自身优良的师德师风。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我们要把爱与责任放在师德的首位,时常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以德修身、以德立威,内铸师魂、外塑师表,在教师这一平凡而又神圣的岗位上,努力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志趣高尚、风度气质优雅的人。教师职业任重而道远,平凡而伟大。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反观自我,常常因为偷懒而缺少了“每日三省吾身”;多是关注了自身业务知识的丰富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淡化了对师德师魂师表的注意和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多是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了以德服人、以德立威;常常梦想卓越但不甘于从平凡人、平凡
事做起,从身边简单的点点滴滴做起。所以,在实际上,我往往是容易重复出现同样的失误,事与愿违,高不成、低不就。今后,我要进一步加强正反思,内铸师魂、外塑师表,敬业爱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积累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认真向报告团的师德先进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先进学习:学习他们热爱教育、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他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鞠躬尽瘁、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反观自我,这些先进人物的优点和善根在我身上多少有一点儿,但多是我的正确观念不够坚定,实际行动不能有效坚持。今后,我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坚定正确的信念,大胆实践、持之以恒。
同时,我还清醒地认识到,我要认真学习体会国家教育部部长提出的他心中的教育梦和郑州市教育局毛杰局长专门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梦,设计和践行自己的教育梦。对照毛杰局长提出的四点教育梦,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到位。如她所提到的第一点是应该充满爱心,充满生命的关怀。我往往是对学生关爱有加,而严厉不够或者管教方法不得力,反而影响对孩子们实际的关爱效果;在第二点,应该让学生身心自由方面,我一直在做有益的探索,但在对学生的收放尺度上把握得还不是很恰到好处;在第三点教育梦,它应该充满快乐方面,虽然我能引导孩子们一起为同伴的出色表现而喝彩,但经常方式单一、不够及时,又何谈能在教室里处处洋溢着笑脸?在她所提到的教育梦的第四点,它应该十分充实方面,我的设计和实
施不能真正面向全体,以至于有些孩子兴趣盎然,有的则无所事事,两极分化严重。所以,今后,我要在以上方面加以改进,并根据自身实际,设计和践行自己的美好教育梦。
总之,通过认真学习和反思,我发现自身在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志们:让我们一起永远告别遗憾的昨天,加倍珍惜奋进的今天,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从师德报告团的先进学起,从身边的师德师风先进学起,在优秀教师师德精神的感召下,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用爱和责任树立良好的师德,大力弘扬优秀师德,积极传递教育正能量,去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合力打造影响全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惠民教育品牌,去实现我们心中美好的教育梦、中国梦。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师正能量演讲稿篇三:爱,永远是生活中最大的正能量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荣耀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控者;也有人说,教师是孩子幸福的引路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永远都是亲切、智慧和奉献者的形象。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这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多年以后,我如愿以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职业最标准的定义。我用自己的理解和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观念,充实着自己的梦想。如今,我每天辛苦而努力地工作着,尽可能完美每一个细节,让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我每天被一群异想天开的小天使们包围着,我紧张着
也愉悦着,我生气着也享受着,我带领着他们也带领着自己,快乐生活,一起成长。虽然,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仅仅三年时间,可每当听到孩子们用无邪的声音叫喊“小鱼妈妈”时,我的心灵瞬间地就会被感化,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和回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爱是比学养和品德更重要的存在,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忘却自己,爱就是无私地奉献。高新幼儿园,这里就是一个滋养爱、传播爱和分享爱的天堂。这种爱每时每刻无不充斥在我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这种爱陪伴着我,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这种爱感化着我,让我懂得这种朴素感情的至真至诚;这种爱教育着我,让我明白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和能量。
秦颖老师,我的前任班长,温柔而漂亮。从她的身上我就学到了这种爱。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怕苦累,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用在工作上,细心妥帖地处理好每一个琐碎的事情。她的亲力亲为,她的诲人不倦,她的默默坚守,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我庆幸工作上遇到这样的战友,也感谢她对我的宽容、信任和鼓励。周围环境中很多的同事都让我更深层地去读懂爱、理解爱,并用这爱去教育、爱护和影响更多的人。或许,我现在并不完美,但我坚信,懂得爱、释放爱、传递爱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愉悦更顺畅。
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个单位,就是选择一种感受幸福的大环境。我庆幸选择了这份职业,也庆幸选择高新幼儿园这样的单位。我骄傲于我的职业,也感恩于我的单位。这职业和单位,不仅让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让我享受着每一天平凡而普通的日子。
因为有爱,我们才懂得欣赏;因为有爱,我们才心怀感恩;因为有爱,我们才享受幸福。爱,永远是生活中最大的正能量。
微商励志正能量语录,微商,一个创业的机会。微商励志语录,送给正在做微商的你!欢迎大家鉴赏微商早安心语励志_早安心语励志短语!
1. 不管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正在为生活而奋斗的落魄人士,都应有一份豁达,一份宽容。做什么事情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刻意的掩饰自己的情绪,隐瞒自己的观点,伪装自己的做派,而应当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心底无私。
2. 成功与失败之间,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做人不失败,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3. 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有重整旗鼓的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要有保持本色的达观,面对赞扬和激励要有不断进取的力量,面对烦恼和忧愁,要有努力化解的境界。
4. 道路坎坷事不期,疾风劲草练男儿。
5.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6. 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
7. 生活就像秋高,把我给气爽了。
8. 想要拼命忘却,本身就是一种铭记。
9. 世上最难的三件事:保守秘密;忘记别人对你的伤害;不浪费时间。
解读:多鼓励工作热情高
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A、B两组, 并告诉饲养员, A组老鼠很聪明, B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 罗森塔尔对这些老鼠进行迷宫测试发现, A组老鼠比B组能更快地走出迷宫。对此, 罗森塔尔深受启发。他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 在学生名单上随机圈了几个名字, 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的智商很高。一段时间后, 奇迹发生了, 这几个随机选出来的学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人会被自己喜欢、钦佩的人所影响和暗示。如果常受到信任、赞美等积极暗示, 人们会由此获得向上的动力, 尽力使自己达到对方的期待。不过, “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的简单做法很难有效。管理者一定要相信下属的能力, 给他们支持、鼓励和温暖的氛围。比如, 在交办任务时, 不妨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困难是有, 不过你肯定会有办法的”……这样, 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反之, 如果上司总是对员工吼“笨蛋”、“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之类的话, 那他手下的员工就真可能变成笨蛋。
值得注意的是, 积极心理暗示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掌控力、任务是否在下属的能力范围内、员工会不会尽力等因素都应该考虑到。比如, 对于新员工, 领导者可以对其成长的过程给予关注和肯定;对于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老员工, 要在鼓励他们挑大梁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期望, 让他们觉得公司依然需要自己。
激发正能量的德西效应:
解读:用奖励激发成就感
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 让老人难以忍受。老人想了一个办法, 他给每个孩子10美分, 对他们说:“你们让我觉得自己年轻了, 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又来了, 但老人只给他们5美分。第三天, 孩子们只得到2美分, 令他们大怒, “一天才2美分, 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发誓, 再也不会为老人而玩了。寓言中, 老人将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奖赏而玩”, 他通过操纵外部因素掌控了孩子的行为。
企业中, 能促使员工奋斗的动机一般有4种:外在动机, 如加薪或补助;内在动机, 即对任务本身感兴趣;成就动机, 如工作受肯定;社会动机, 如获得人际肯定和支持。因此, 加薪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 比如美国IBM公司就有一句宣言:加薪非必然。近日, 美国一项针对5388名员工的研究发现, 如果员工能预见到2年内有晋升的可能, 那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和满意度, 效果相当于薪酬提升了69%。可见, 明确的职业发展空间, 能大幅提升员工的职场幸福感。
因此, 管理者应明确区分“该做”和“该鼓励”的行为。“该做”的是指分内职责, 不应设置物质奖励, 而应点到为止地给员工肯定, 以增强他们的内在成就感, 激发成就动机。过于频繁的表彰和评比活动并不可取, 尤其不能为了照顾某些人的情绪, 拿表彰送人情。只有对那些一般人难以做到, 或需要员工“踮着脚才能够着”的任务, 才能用物质奖励。
激发正能量的南风效应:
解读:重人情最能留住人
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寓言, 南风与北风打赌, 看谁能脱去一位农夫的衣服。北风自以为力气大, 使足了劲向农夫一顿猛吹, 瑟瑟发抖的农夫反而裹紧了外衣。南风却是向农夫轻抚慢拂, 送去温暖熏风, 让农夫遍体发热, 自己脱下了衣服。
这则寓言说明, “以人为本”的软性方法能顺应人的内在需求, 往往比生硬的“角力式”刚性方法好用得多。对管理者而言, 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重视情感上。为了留住老员工, 管理者除提供升职加薪的机会外, 应重视关心员工生活, 对有困难的员工伸出援助之手。近日, 武汉一家公司请老师给员工上恋爱指导课就是个例子。这位老板认为, 公司里许多技术员都没结婚, 也不会谈恋爱, 如果他们的感情生活不稳定, 则势必会影响工作, 所以这次活动很有必要。
专家同时给出8个能营造温暖氛围的小细节:1.真诚地说声“辛苦了”、“谢谢”、“你真棒”。2.由衷地赞美“这个主意太妙了”。3.拍拍下属的肩膀, 或给一个信任的眼神。4.分享下属成功时一个忘情的拥抱。5.一张鼓励的便条。6.及时回复下属的邮件。7.在下属的生日或纪念日时, 打个电话, 或送一件小礼物, 或发一条简短而温情的短信。8.一次无拘无束的郊游或团队聚会。
激发正能量的超限效应:
解读:批评人忌讳反复说
超限效应:一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去教堂听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 打算捐一大笔钱。可10分钟后, 牧师还没讲完, 他有些不耐烦了, 决定少捐点。又过了10分钟, 牧师还在喋喋不休, 让他1分钱都不想捐了。等牧师结束冗长的演讲时, 马克·吐温已经气愤难耐, 不仅没捐钱, 反倒从募捐盘里偷了2元。
超限效应给管理者4个启示:
曾有这样一首名为《春天不是读书天》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来冬已近,收拾书包待明年。”这首诗一直被那些不肯用功的读书人当做懒惰的借口。显然,它给人传递的是一种偷懒的“负能量”。很有意思的是,由教育家陶行知作词,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谱曲,共同创作了一首同名歌曲,则让人耳目一新。笔者暂且摘录前半部分如下:
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
春天不是读书天: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标题相同,意旨却迥然不同。这首歌里渗透着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倡导的是一种“活”的教育方式,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即便是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首《春天不是读书天》依旧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依旧能给我们的教育传递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正能量”。
境由心生
佛家有“境由心生”一说,其意是说,有什么样的心情,眼前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如果用现代一句流行语来解释,则是“我无法改变环境,但我可以改变心境”。我们当下的教育,一方面是广受关注,另一方面则屡遭质疑;一方面是高喊素质,另一方面则精细应试;一方面是强力减负,另一方面则题海依旧……这便是我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这也是我们自己所实施的教育行为。我们把学生“豢养”在“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下,我们尽量减少课外活动以免发生“意外伤害”,我们把作息时间表精细到以分钟为单位,我们不惜挤占学生的“副科”时间,我们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解、不辞辛苦地批阅……
我们是如此的“爱岗敬业”,如此的“爱校如家”,如此的“热爱学生”,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种“正能量”还需要的一种“正方向”: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正方向,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生活、主动生长、热爱生命的正方向。这种正方向的指向,我们不妨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项“生活目标”来诠释:“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和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
作为一个教育人,“境由心生”中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事业心”,同时更应理解为“责任心”,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责任心。只有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之下,我们才可更清晰当下的教育环境,更明晰我们的教育使命;也只有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下,我们才可能一点点地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环境。
知行合一
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个教育人,尤其是作为学校的教管人员,我们或许都明确上述的“正方向”,也都具有那种“责任心”,但往往缺失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胆识和智慧,一种“集腋成裘”的执著与坚韧。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陶行知先生制订的《育才二十三常能》,或许对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个新的认识。它包括“初级十六常能”和“高级七常能”两大部分。
初级十六常能:会当书记;会说国语;会参加开会;会应对进退;会做小先生;会管账目;会管图书;会查字典;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种园;会布置;会修理;会游泳;会急救;会唱歌。
高级七常能: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接电;会担任翻译;会临时讲演;会领导工作。
无独有偶,在陶行知的弟子汪达之创办的淮安新安小学里,他们在《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里,对于“生活的方法”也做了具体的规定。比如,“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并且要观察各一种以上的生长过程及和人类的关系”“要认识每晚容易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并且能懂得风云雨露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要认识社会生活,并择一种构成社会生活之基本的工人生活,如种蒲田者、瓦匠、木匠、铁匠……的生活,详细观察,并加记载,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基础”等等。
当我们阅读上述“常能”与“大纲”后,我们会更深切地理解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涵义;我们会深切体悟到陶行知等人的良苦用心,他们试图由此来建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等的关系;我们也许还能真切感受到实施“生活教育”所需要的一种在寂寞中坚守的韧劲。
海滩捡鱼
下面这个故事,我们一定不会陌生:
每次退潮时,会有千万条小鱼遗留在海滩不能回海。有个孩子,每到退潮时,就在海边捡小鱼,一条条扔回海中。大人觉得好笑:“这么多的鱼,你又不能改变它们命运,扔不扔有何不同?”小孩看看手中的鱼回答说:“对这一条,我能改变它的命运。”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归咎于体制,也往往眼高手低,往往并非“不能为之”,而是“不愿为之”。比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唱上一首歌,他们也许能快乐好一会;课后,教师与学生聊上几句,他们也许倍感温暖;大课间,教师与学生一起运动,一起玩耍,学生一定会更加依恋老师、热爱学校;布置作业之前,教师不妨先看一看,做一做,这样便可减掉许多重复性的课业;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引导学生组成一个个兴趣小组,学生也许能受益终身;学校每周从课表里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室里徜徉书海;每月固定一天作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日”,让他们“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每个学期,组织学生户外运动一次,也让他们“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对这一条,我能改变它的命运。”许多时候,我们能改变的或许只有那么一个点、一个时刻,或者一个小方面,但我们只要沿着“正方向”,各自所产生的“正能量”,往往可以形成一个个温暖而润泽的“小气候”,进而逐渐地改变着这个时代或某个区域的“大环境”。
如果说,“正能量”是一种激情、一种心态,那么,“正方向”则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这种责任与情怀,便是切实把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起点与归属,让教育的每个时刻都名副其实地“生命在场”。
最后,让我们在《春天不是读书天》的后半部分中轻松地结束全文。
春天不是读书天: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春天不是读书天: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春天不是读书天:工罢游园,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焉,太讨人嫌!
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
【正能量和负能量】推荐阅读:
传播正能量的句子 正能量语录10-28
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区别09-17
集聚正能量05-26
幸福正能量09-13
传播正能量10-31
职场正能量人物05-29
奉献正能量语录06-26
正能量需要你07-09
正能量的名字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