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精选8篇)
——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要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纠纷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和网上闹得纷纷扬扬。作为普通的网民和消费者,好象有关知识产权纠纷的这些事情与我们没有切身关系,我们只有在边上看看热闹或发发牢骚的份。但是知识产权真的和我们无关吗?
知识产权确实与普通消费者无关!因为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立法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普通的消费者!(或者说普通的消费者在制定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言权)这里也不能说这些法律没有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的利益。首先,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范了知识产权拥有者和知识产权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其次,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最初的时候不是没有考虑到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为这种考虑,是包含在一个隐性的前提里边。也就是说,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对消费者保护的缺失是有一个隐藏的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促进了知识产权竞争者之间的公平、合理和自由竞争,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就能促进和保护了最终消费者的利益。这个前提条件在知识产权发展的初期是合理的,因为当时知识产权使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现对有限的,知识产权的最终消费者也是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极度庞大和知识产权的使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伴随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知识产权最终消费者的数量极度庞大,而且每个消费者对知识产权产品的消费次数和消费量不断增加,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缺失,已经造成很大的社会矛盾,而且必将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在这里我先说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必要的,但是值得商榷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以及对消费者保护的缺失。
通过制定规则和法律来获取超额利润,已经成为以知识资本为代表的资本家获取“合法”的超级利润主要手段。其中比尔
范围过大造就的。马克思当年描述资本家时指出:
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思那个时代冒那么大的风险了,他们可以通过手中能够控制的立法权来为知识资本赚取超额利润定制一身合法的外衣,而且这种剥夺更具有欺骗性,因为这些剥夺是“合法”的!也是消费者“自愿”的!(因为消费者
识产权保护法和反垄断法之间的争论,只不过是资本家之间分赃不均,·盖茨的暴富神话是知识产权保护“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愿意”购买),它就铤并不是 ”而现在的知识资本家不需要象马克现在的知
考虑普通消费者的利益。
造成的社会问题
1、加大知识产权大国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以美国、日本和西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吹嘘的所谓“绿色GDP”,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销售其直接的知识产品(软件、音像……)或销售间接的知识产权(各种标准、格式……)获得的,而且是合法的,但是这些法是知识产权大国制定的!由于这些法律没有对消费者给予相应保护,变成了知识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合法剥夺!量占92%,系统软件产量占微软公司的“视窗互联网用户总量的一半以上,电子信箱量占全球总量的球总额的75%国GDP占世界总额和人才优势,控制着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着制定标准和规范的实际权利。别的国家要参与竞争,就要遵守知识强国制定的游戏规则,竞争没有开始,知识不发达国家就处在极度不平等的位置。
2、“供给创造需求其名曰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同时也为了保护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深度和广度过大,通消费者的血汗钱!和手段,巧妙的将知识产品在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过大保护下,已经不屑于单个知识产品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当单个知识产品的利润下降到较低的程度时,知识资本就会停止生产和销售老产品,为具有超额利润的新知识产品让路。这确实是变相的推动了“知识”或科技的进步,付。
3、“法律制造鸿沟高了普通人进入知识产权门槛。只有让更多广大的人们群众加入知识产权的队伍,才能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出很大的成本,现在你站在知识商人的一亩三分地里也要缴费的,何况现代的普通人每走一步几乎都会碰到几个知识产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产权过分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说白了就是金钱作祟造就的鸿沟。解决的办法是限制单个知识产权获利空间200086%。美国28%的份额。信息技术的领先地位,使美国能以强大的经济”,大大加速社会的贫富差距。现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美“每次拥有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的更新,都凝聚了普”表面上看是民众的需要,知识产品经销商,利用各种方法“强加”给消费者。但每次知识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提高了普通消费者获得知识产权消费品的门槛,和抬注入强大的动力。IT产业投资占全球投资的95%,美国互联网用户占全球90%。目上述关键数据,均大大超过美
“知识资本追求超额利润的冲动,过去“站在巨人的肩膀造成“知识鸿沟
41.5%,美国58%,电子商务额占全都由普通消费者来支”上不用付”或“数字鸿沟”的并年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美国中央处理器的产”系统占全球操作平台应用量的,商业网站占全球总数的1、采取杜比授权的方式
实际上,中外知识产权之争也曾有过很好的解决办法,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就是“杜比模式”。早在2000年,拥有近300家会员的中国电子音像工业协会(CAIA)就曾与杜比公司就知识产权权益金提成费问题进行过谈判,业界对此次谈判的结果给予高度评价,其被称为“中国DVD产业和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的首次成功谈判。”
当时CAIA与杜比的谈判焦点集中在杜比Dolby AC-35.1声道的使用专利费上。杜比AC-3 5.1声道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码环绕立体声效果。是一种全数字化音频编码技术,它同以往的不同,是全新的一种声音技术,它提供的声道外,还有一个效果声道,用来表现如爆炸声等特殊效果,俗称全称5.1声道。由于5.1声道提供6企业分6块支付专利费,并且价格不菲。国内企业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专利费。为此,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曾与美国杜比公司就专利费问题进行了持久的谈判。经协商,CAIA终于为中国企业争取到了最大利益的付款模式:第一,杜比公司以CAIA会员单位销量总和确定付费档次。当时所有会员销量加在一起总量超过几百万台,由每个企业按台数分摊专利费。第二,按销量设八个消费段,付费标准按档次递减。销量每台收取专利费11.5美元,10000至付费,最后一个档次每台收取6美元多。第三,按销售季节分为旺季和淡季,采取不同标准付费。当年月为旺季,专利费为每台6美元多,当年台7美元多。
第四,杜比专利费由10000万美元降至第五,杜比公司在追溯问题上做出让步,放弃对此前国内企业使用杜比声道专利使用费的追溯。
由此,谈判结果大大减轻了国内企业的负担,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产品竞争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得到提高加强。
2、“杜比授权”的广义化。对于新的知识产权产品,就让有钱的公司和个人按知识产品正常定价购买和优先使用,当知识产品销售到一定数量时,逐步限价销售,或降低对该产品的保护程度,这样既保障了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又让低端消费者也能够购买和使用更多的知识产品。让这样的规则在整个世界上执行,是“杜比授权”广义化的本义。但是却应该是全体普通消费者努力的方向!也是构建中国提出的杜比AC-3hi-fi立体声和DOLBY SURROUND6个完全独立的声道,除了5个全频带0.1声道,1至10000台,30000台每台下降0.5美元,每个档次递减
9月到来年34月到来年8月为淡季,专利费为每5000万美元。
5.1
“和谐世界”的个完全独立的声道,所以杜比公司要求中国虽然现在这样的立法和执行方式还有难度,努力方向!
治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十分庞大,涉及的问题也很复杂,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对知识产权和法律没有太多的研究,我上面所列举的方法也不全面,还有许多没有考虑的地方,在这里抛砖引玉,请大家多指正!文中引用了许多别人的数据和例子,在此表示感谢!
在西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非常盛行, 需要贷款的企业将其所有的计算机软件、电影、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担保, 银行在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之后决定贷款金额。融资难很久以来是我国中小企业所需面对的重大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继续上升。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后, 中小企业如何摆脱融资难, 政府应该对其应该高度重视。此背景下, 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逐渐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渠道。阻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原因是多角度的, 应该从多方面分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 然后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
2 案例分析
在2009年, 政府规定南昌市知识产权局为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城市之看到了希望, 南昌市是全国第一批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试点, 南昌市有很多资金不足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看到了希望。当前来看, 有很多地方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而且明确确定了第一批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的银行, 对那些符合质押贷款标准的企业发放了贷款资金, 使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真正能够为企业所用, 变成企业作为融资的质押物。南昌市政府的相关机构为了能够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颁布了《南昌市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 (洪府厅字[2009]502号) , 这样能够帮助符合标准的企业能够尽快通过知识产权的质押获得资金。到2012年, 南昌市大概有3500多家科技企业, 但是真正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的企业就仅仅只有7家。大多数缺乏资金的企业还是很难得到贷款。阻碍这些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最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的价值很难确定, 知识产权的价值决定着银行给企业发放多少贷款。由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自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价值评估面临着很多风险。对有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较为容易, 但是因为知识产权其自身的特性, 所以在对知识产权评估时, 其价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融资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在法律上, 知识产权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的权利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与后续权利的处置和其他人知识产权冲突的可能性等方面是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相比较于其他的有形资产, 知识产权的权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中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不能通过拥有将其法律状态明确是因为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性;其次是知识产权在权利取得以后, 在其存续期内, 很有可能会随时间和地域等原因使其权利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动。
2.2 在经济上, 知识产权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是国家为了推进技术创新, 因此国家会给予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一定的权利, 使其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具有排他性。知识产权的价值, 主要是作为其客体的知识产品处于法律赋予的排他期限以内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
因此, 在权利存续期内主要考虑的是知识产权将来能够带来多少经济价值, 是其作为贷款质押物关键性因素。大致上有以下风险:其一是强制许可风险。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在某些情况下, 由国家签署强制许可, 在没有专利权人同意的情况下, 允许其他人实施相关专利。最早实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不是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而是发达国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签发许多专利的强制许可。现在, 各国专利法都包括强制许可的规定。中国专利法第六章和专利实施细则第五章就专利强制许可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如果他人盗用了其知识产权, 则权利人可以根据其排他性权利通过法律或仲裁, 能够获得相应金额的补偿。其二是技术替代风险, 主要是因为科技腾飞或技术路线改变, 因此其替代技术的出现, 这样就会到导致原有的技术迅速贬值。在具体的实践中, 由于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换, 会导致知识产权迅速贬值。然后是市场化风险、知识产权会跟谁着市场的风险一同起作用, 如果不是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创造经济价值的效用会大打折扣, 像权利人对商标的运营策划与商标权的价值有很密切的关系。其三是侵权行为是一种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 因此侵权行为也可以称为一种侵害行为, 这可以从词源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侵权行为在我国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有很多高仿产品充斥着我国的市场。因此使知识产权真正能为企业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少之又少。
2.3 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较差
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的作用是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可以用知识产权相抵, 来偿还所欠的金额, 债权人可以将知识产权变现来获得相应的资金, 用来弥补其损失。因此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价值评估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应该高度重视:首先是知识产权因为是无形资产, 所以其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因此必须和相关的有形资产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较为稳定的经济价值。最终导致知识产权变现的能力极差。其次能否有一个完善成熟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处置知识产权的道路不够通畅, 有可能会使其价值降低。根据统计, 我国企业对专利权的利用率普遍不高, 并且企业在使用其专利权的权利时, 只是通过以专利转让或专利许可的方式来实现其权利。因此表现出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变现能力很长。
2.4 作为专业的评估人员存在一定的主管决断的风险
目前来看, 国际上还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体系。我国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协会制定的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 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 在某种程度上给无形资产的评估带来了的一定依据和标准, 因为知识产权的评估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因此在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较为详细的评估准则还是不够完善。在评估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的过程当中, 针对知识产权的依附的性特, 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估方法的实施, 然后选择的收入分成率。因此会带来评估人的主观判断, 这样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 使其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3 结论建议
3.1 完善资产评估制度, 制定较为详细的评估准则
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主要包括重置成本法, 收益法和市场法。知识产权的评估, 其中重置成本法相对较为简易, 但是重置成本法和知识产权未来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没有密切的联系。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的详细准则, 对那些质押资产的价值评估, 在不存在市场的情况下, 应该把相似的资产作为参照, 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在有市场的情况下, 当然应该参照市场价格进行定值;因此, 从政策上来看, 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 评估其价值时, 用市场法进行评估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前提条件是应该存在一个较为活跃成熟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因此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不太容易能够达到此等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资产评估起步很晚。在评估理论、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基本是借鉴或沿用了发达国家的最新成果, 因而起步较高, 在评估理论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基本处于相近水平。因此, 对于基本评估方法中收益法的评估原理、指标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认识也基本上相同, 但是在评估实践中对于收益法的应用却存在巨大差异。收益法是预计估价对象未来的正常净收益, 选择适当的报酬率或资本化率、收益乘数将其折现到估价时点后累加, 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因此收益法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完善资产评估制度, 制定较为详细的评估准则, 来提升对知识产权评估的准确性和公允性。
3.2 对知识产权的质押的风险进行控制
首先银行对知识产权的质押的风险进行控制, 主要有以下两点建议措施:第一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经验, 建立起较为完善知识产权的动态数据库;然后由国家规定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权利, 明确其专利所有权。动态数据的建立能够帮助质权人及早地清楚知识产权的相关情况。以及能通过动态数据库更好地监督其知识产权。第二、知识产权如果被其他人盗用或者在在市场上出现类似的知识产品, 质权人能够向这些人提出承担相应赔偿的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面对其知识产权可能贬值的情况下, 应该向出质人提出, 并要求其增加担保物的相对应贬值的价值, 使其能够弥补贬值;如果出质人不答应, 那么质权人有权将其知识产权进行变现, 接下来和出质人进行协商将知识产权变现所得进行清偿。
其次, 应该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和一定的有形资产相结合一起作为质押物。企业将一定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 银行因此能够对借款企业进行有效地监管, 这样能够对知识产权的质押的风险进行控制, 降低了银行的贷款的风险。
3.3 应根据企业的价值来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地评估
银行将企业的知识产权视为质押物是为了当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 然后将其变现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这样当一些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没有偿还能力时, 贷款银行必须要借助质押物将其变现来收回贷款金额。因此, 银行在决定是否要向企业进行贷款时, 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 分析企业将来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 对质押品的经济价值接下来要考虑的因素。在此情况下, 应该把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与企业价值相联系然后再进行分析。
判断企业的价值主要是依据其盈利能力, 资产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 杜邦分析等诸多相关的财务指标, 根据其指标来确定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目前来看, 银行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时, 主要的是看这些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看重的是他们将来的发展的潜力, 银行应该对企业整体及知识产权自身的经济价值进行细致的评估。银行必须要根据企业的价值来对知识产权的进行有效地评估, 这样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将来的发展潜力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系统性评价, 这既能够保证贷款发放的方向, 还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 降低其不良贷款的额度。
3.4 建立信用联保机制
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信用联保机制, 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目前,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 距离银行的贷款标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 政府应该鼓励行业协会其建立信用联保机制, 把那些经营较好, 信誉度较高,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视为主要会员。如果会员企业需要用知识产权作质押进行贷款, 那么该协会应该出具一份正规的担保协议书对此企业进行适当的担保, 这么一来就能够帮助企业顺利地得到银行贷款, 而且还能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
4 结束语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正在逐渐地受到银行的认可,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够更好的提高知识产权的利用率, 能够更好地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 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但是, 完善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制度, 建立有效的相关机制, 在较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 政府机构, 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应该肩负起各自的责任, 为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做出努力。这样才能够尽快地解决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的问题, 才能全面推进我国家发展战略, 实现我国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目前比较常用一项融资工具, 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积极意义, 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破解科技型企业贷款难题的重要举措, 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技型企业的积极响应。提出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当中遇到一些问题, 并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使其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力。
关键词:融资,价值评估,风险,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杨晨, 陶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政府政策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7) .
[2]何敏峰, 陈凯.开辟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渠道——以无锡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为例[J].中国金融, 2011, (3) .
[3]唐雯, 陈爱祖.以科技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7) .
[4]陈杰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 2012, (8) .
一适用走私罪罪名的问题
如果要对进出口侵权货物案件的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适用走私罪的相关罪名,而只能适用侵犯知识产权罪的规定。因为,目前海关查处的案件基本上是在出口环节。涉案货物均不是应缴纳税款的货物,也就不存在偷逃税款的情节,无法适用走私普通货物罪。而且侵权货物的种类很多,多为轻工、服装鞋帽等,又不在《刑法》列明的构成犯罪的禁止进出口货物名单中。所以除了极个别进出口侵权货物且有偷逃税或者侵权货物属于《刑法》列明的、存在法条竞合的情况以外,对于进出口侵权货物的人员,如果要追究刑事责任,只可能按照侵犯知识产权罪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世博会标志保护条例》的规定,海关对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以及邻接权、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和世博会标志专有权实施边境保护,因此也就相应地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几个罪名。
二适用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根据《刑法》第214条规定,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指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且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
1构成本罪的主体,按照法律规定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向海关申报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也符合这种规定。
2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犯罪对象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3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也就是法律规定的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予以销售。对于是否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本罪,存在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本罪,理由一种是行为人的目的是获取非法利润,在我国刑法中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中。另一种是行为人认识到销售的对象可能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就意味着只要确是假冒商品,就必定发生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危害结果,因此该危害结果具有必然性,也就谈不上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问题。二是认为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所经销的商品可能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仍放任销售,获取利益的,即间接故意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应当只有直接故意才能构成本罪,因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其目的在于获取非法利益,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其认识因素是明知这种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意志因素是持有一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才能符合刑法规定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的规定。这一点结合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将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法律对于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成立要求各不相同。在知识产权的民事立法中,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人追究民事责任,并没有按照民法中确定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来予以认定,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通常为4项,即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存在侵权损害事实和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按照《商标法》的规定,认定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不要求具备存在损害事实这一要件。海关对进出口侵权货物追究行政责任,按照《条例》规定应予以没收处罚,实际上也不考虑是否有损害结果发生的因素。但是按照刑法关于故意的规定和有关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规定,如果行为人明知该货物是属于假冒货物,但同时又明知其销售行为不可能对权利人造成危害后果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理?涉及对“故意”以及商标权地域性的理解,不能认为只要是销售假冒商品,就必定发生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危害结果,从而使该危害结果具有必然性。对此,笔者认为海关查发出口侵犯注册商标权的货物时,如果追究刑事责任,应当理解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直接故意,而且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对上述案件,不应当移送追究刑事责任。
至于“明知”问题。明知是指行为人对其所销售的商品具有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这一事实具有明确的认识,即行为人知道所销售的是假货,至于所假冒的注册商标属于何人,以及假冒的情况,则不属于行为人明知的范畴。笔者认为,在海关执法实践中,可以参考以下因素综合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明知情节:一是从买卖行为本身看,如买卖、交接假冒商品的方式、方法、时间地点以及进货渠道等,或者买卖双方的价格,如果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就能认定行为人可能属于“明知”;二是行为人对该种商品的认知程度,是否是专门经营或者是长期经营该类商品的公司,如果行为人的认知程度较高,就应认定为“明知”;三是行为人对被假冒商标的认知程度,如果被假冒的商标属于社会上或者为本行业普遍知晓的,行为人对此的认知度就应当高,“明知”的可能性就高。
4本罪的客观方面是销售假冒商品,销售数额较大。首先看进出口行为能否视为“销售”以移送追究刑事责任。“销售”是一种买卖行为,就是卖出商品,收汇货款。对于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方式是以海关监管方式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反映了各自在商业运作中的不同特点。列入海关统计范围的贸易方式有18种,如一般贸易,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寄售、代销贸易,边境小额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进口的设备,租赁贸易,出料加工,易货贸易,免税外汇商品,保税区进出境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都属于海关监管的进出口货物范畴。因此,结合销售的特征,货物收发货人的进出口行为并不必然为销售行为,而应当按照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性质进行区分。
其次看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问题。《解释》第二条、第十五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个人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单位销售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何谓“销售金额”?就是卖出商品的数额,因其是以人民币计算的,所以就是卖出商品所得的货币数额,是指犯罪指向数额(即经济犯罪所指向的金钱和物品的数量),而不是犯罪所得数额(即行为人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实际得到的非法利益的数量)。结合海关的执法实践,海关在判断进出口假冒货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嫌疑,所涉及的进出口货物的销售数额如果表现为金额时,应当与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相一致。笔者认为应当区分收发货人如实申报货物品名和伪报货物品名的两种情况。对于收发货人如实申报货物品名的,海关在不掌握其他证据前,应当承认其申报价格就是货物的成交价格。对于伪报品名的,应当由海关认定成交价格,但收发货人能够向海关提交有关真实价格资料的除外。由于对侵权货物的估价,是在案件有关货物侵权情况的调查结束环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侵权货物是不可能与真品的价格一致的,因此,对于侵权货物应当允许按照假品估价,也就是其实际销售金额,这一金额也就是海关确定是否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
5关于该罪是否存在未遂犯和中止犯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不存在未遂犯和中止犯,销售应当有两个环节,即卖出产品和收回价值,即使已经卖出在还未收回货款时,也不能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原因是行为人只交付了假冒货物而未收回价款,购买人就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合法拒付价款。也有认为,本罪存在未遂犯,因为在上述情况下,行为人之所以未能取得货款是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不影响犯罪的构成,只是在处罚时可以从轻或者减轻。但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是一种法定刑较低的行政犯,而且刑法明文规定只有“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犯罪,这意味着本罪应当属于情节犯,情节犯不存在犯罪的未遂形态,因为该类犯罪的构成,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要件具备的基础上,还需要客观方面的实行行为和法定的“情节”两个要件,仅有实行行为而不具备“情节”要件,可能构成某种违法,却不构成犯罪,因此该“情节”要件既是构成这类犯罪的必备要件,同时又是其构成要件齐备的标志,所以这类以情节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无未遂存在的可能。而被海关查发的出口侵权货物的案件,行为人的申报出口行为虽已完成,但销售行为却未完成,也就不存在销售金额数额较大,似乎也就不存在未遂犯的问题。但我国刑法没有像有的国家一样对于未遂犯、中止犯的处罚以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为限,而只在总则中予以原则规定,所以从理论上讲,所有故意犯罪都存在未遂犯和中止犯等未完成状态,在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时,海关是不宜认为销售假冒侵犯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不存在未遂犯,而对符合该犯罪构成要件的案件不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
因此,海关对于符合上述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构成要件的进出口侵权货物的行为人应当移送有关机关进行处理。
三适用假冒注册商标罪
该罪名犯罪构成中涉及海关执法的主要是其主体,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移送的涉嫌犯罪主体应当是报关单上的经营单位还是收发货单位的问题。我们认为海关是国家进出境管理机关,应当管理进出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经营单位是以自己的名义履行向海关申报的义务,并对外与客户签约,收付汇,因而应当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海关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在追究走私犯罪过程中,也将经营单位视为主要的走私罪嫌疑人,除收货单位倒卖进口加工料件等案件外一般都追究经营单位的法律责任。所以海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也不应当以生产单位作为移送对象,即使海关能够查明该假冒货物的生产企业,也只能按照销售假冒货物的罪名向有关机关移交。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事项是新保密规定 商业秘密 , 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 ,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 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事项是新保密规定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商业秘密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不为公众所知悉,指该有关信息不为其信息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该信息在通常情形下不容易从公开或半公开的场合获得。凡是公众所知晓的信息都不属商业秘密范围。
其二,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商业秘密必须具有商业价值,可以是现实的商业价值,也可以是潜在的商业价值,这些商业价值可以给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
其三,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此种措施包括限定秘密公开范围,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识或者采取保密码,签有保密协议,对于涉密的场所限制来访者等。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事项”是《劳动合同法》新提出的一项保密内容,是指尚未依法取得知识产权,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需要保密的事项。知识产权(Intellectud Property)原意是指“知识财产”或“知识所有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根据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下列各项知识财产的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总之,知识产权涉及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从法律上看,知识产权具有三个特征:
(1)地域性,即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协定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
(2)独占性或专有性,即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
第一章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
三、知识产权的特征
四、知识产权法的概念
五、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一、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体系
三、我国参加的有关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国际公约 第三章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
一、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概述
二、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要素
课件知识点汇总
T01:知识产权的概念 T02:知识产权的性质 T03:知识产权的特征 T04:知识产权法的概念 T05: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T06: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T07: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体系
T08:我国参加的有关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国际公约 T09: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概述 T10: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要素
正文
第一章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我国民法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称之为“智力成果权”。作为正式的法律用语最早出现在民法通则中。在台湾地区称之为“智慧财产权”;日本曾称之为“无体财产权”,现在称作“知的所有权”(日本语)。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关于知识产权的概念,目前主要有三种表达方法:
(一)列举知识产权主要内容;
这是国内外著作普遍的方法,如知识产权传统上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三个法律领域;或者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一般结合在一起称之为知识产权。
(二)下定义;
主要表现在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法的论著或教科书中。如吴汉东的教材中的论述为“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三)完全列举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或划分的方法。
在《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以下项目的权利:(1)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2)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制品和广播节目;(3)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4)科学发现;(5)工业品外观设计;(6)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标记;(7)禁止不正当竞争;(8)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1)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2)商标权;(3)地理标记权;(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5)专利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7)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护权;(8)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
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目前已为《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所认可。
狭义的知识产权,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为两个类别:文学产权(literature property)和工业产权(industrial property)。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
(一)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这是因为它所反映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因而具备了民事权利最基本的特征。
(二)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的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与财产所有权的区别在于:
1、权利的对象和标的不同;物权的对象是: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其他实实在在存在的物理上的物;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不含物质实体的思想或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客观存在,却是非物理的虚拟的物。
2、物权与知识产权虽然同为绝对权利,但是在独占性、专有性和排他性上,知识产权要弱于物权;
3、物权往往可以通过事实占有实现,知识产权则须仰仗法律的保障;
4、当知识产权和物权发生冲突时,知识产权通常要让位于物权;
5、知识产权的期限不同于物权的期限;
6、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其价值无论质的规定性还是量的规定性,都不同于物权。
三、知识产权的特征
(一)无体性。有些大陆法系国家把知识产权称为“以权利为标的”的“物权”;有些英美法系国家则把它称为“诉讼中的动产”或“无形准动产”,即这种动产的存在只有通过诉讼才能体现出来。以专利权为例,专利权人的独占权包括许可或者禁止他人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如果有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了有关专利技术,专利权人有权到法院起诉,他的权利将通过法院的判决最终得到体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其他财产权尤其是有形财产权的特点。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体财产权,那么“无体性”就是知识产权区别于有形财产以及与之相关权利的最大特征,有的称之为无形性或非物质性。这一“无体性”表现在有形财产权的区别主要有:一则,能否对权利客体进行有形占有。有形财产权的客体是有形有体,权利人能够实际占有而对其进行控制和处分;知识产权的客体没有实体,权利人无法通过实际占有它而对之进行管理支配。二则,在权利的产生或取得上不同。有形财产的产生或者取得,通常来自于权利人通过事实行为或某种法律行为实现对有形财产的实际占有;而知识产品没有形体,往往表现为一种形式或信息,一旦被公开,则很难被权利人实际控制。所以,知识产权的产生或取得需要得到法律的确认。三是权利的标的不同。有形财产权的标的就是有形财产本身;而知识产权的标的则可能是一种权利或所谓的“权项”。四是被侵犯的可能性大有不同。除商业秘密等特例外,知识产权取得的前提是必须将知识产品公开,即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只要能够获悉这一知识产品,无论是否经过许可,若干主体就可以在事实上同时或重复使用该知识产品。而且,由于知识产权的“无体性”,也可能导致出现不知情的第三人无意中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形。
(二)专有性。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具有排他性或独占性的特点。这一特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权利人对其权利的客体享有独占权,非经权利人许可,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任意使用有关客体,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其二,对同一项无体财产,不允许有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
(三)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根据一国法律取得的知识产权,仅在该国领域内有效,在其他国家原则上不发生法律效力。知识产权的起源——欧洲封建国家末期的君主以恩赐的形式颁授的特许权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这种特权只能在该君主管辖的地域内行使并受到保护。到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依照国家主权原则,只对依本国法取得知识产权予以保护,“地域性”特征得以继续保留。但是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知识产权交易的国际市场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这样,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限制就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交易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先后签定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成立了一些全球性和地区性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形成了一整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中,国民待遇原则成为知识产权地域性特征的一个突破性的重要补充。
(四)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仅在一个法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定的期限,则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有关知识产权即进入公有领域,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知识产权产品。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终生及死亡后50年等。
四、知识产权法的概念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因智力成果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际上通行的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
与其他法律一样,知识产权法也有实质意义和形式意义之分。后者是指按照一定的体例编篆,并以法典形式命名的知识产权法典,如1992年颁布的《法国知识产权法典》。实质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即部门法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是指所有调整因知识产品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法典,而且还包括各知识产权单行法、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以及其他法律如宪法、民法、行政法中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我们通常是在实质意义上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的。
五、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知识产权法的法律地位,是指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即它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或它应该归属于哪一个部门法。由于知识产权法并没有独特的、仅属于它自己所有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因而不具有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条件。与知识产权的地位相联系,需要说明的是知识产权法与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关系问题。民法是一般法,知识产权法是特别法,这是两者关系的简单概括。但是,作为民法的特别法,由于其客体的无体性。知识产权法又有别于如物权法、合同法等其他民法特别法。其原因就在于即使考虑到例外的情况,民法的一般原则也不会完全适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在许多国家条约中都有所反映。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一、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知识产权法始终的根本法律规则,是作为该规则基础的指导性思想和总括性原理。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指知识产权法特有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其他什么法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指整个知识产权法在内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只适用其中某一具体法律的局部性原则。
一般来说,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鼓励和保护以智力创造为主的知识产品创新活动的原则
鼓励和保护以智力创造为主的知识产品创新活动的原则,是指通过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调整有关社会关系,确认并保护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为知识产品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精神与物质条件,充分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这两条宪法规定是确立这一基本原则的直接根据。也就是说,这一基本原则是上述两条宪法的原则性规定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具体体现。
(二)知识产权法定的原则
知识产权法定原则,是指知识产权的种类和权利的内容必须由法律统一确定,除立法者在法律中有特别授权外,任何人不得在法律之外创设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法定原则最有力的支持就是,迄今为止,包括普通法系在内的各国均制定有成文法保护知识产权,先有知识产品,再有法律,后有知识产权,这是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一个规律和途径。我们认为,这一基本原则的确立是由知识产权的发展过程、知识产权的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共同决定的。
(三)知识产权公示公信原则
公示公信原则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知识产权的产生、内容及其变动、终止或撤销等情形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从而使他人能够获知该权利的真实情况。这一基本原则是由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特征及其客体——即知识产品的“无体性”和“公开性”特征决定的。
(四)知识产权权利限制原则
权利限制原则,是指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对知识产权的权利内容及其权利的行使等作出合理而适当的限制,以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知识产权是私权,受到以维护公平和正义为根本目的的法律的强力保护。但是知识产权及其客体又与包括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在内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法律在给予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经济利益以垄断性保护的同时,也对其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合理约束,以实现权利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均衡。
二、知识产权法的体系
实践已经证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具有开放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精深和细化以及人们相关认知水平的提高,新型知识产权产品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继产生,知识产权法的调整范围不断扩大,这些都决定了知识产权法难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而是始终处于一个不断改造旧事物、接受新鲜事物的动态过程之中。这已为我国和世界各国频繁修改已有的或颁布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实践所证明。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法律制度:一是著作权法律制度,其保护对象主要是著作权和邻接权。除此之外,至少还应当包括与传统知识或称为民间文学艺术有关的权利。二是专利权法律制度,其保护对象及为《专利法》所规定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是商业标识法律制度,其保护对象包括商标、商号、地理标志等。四是商业秘密权法律制度,其保护对象包括不为公众所知悉、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五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法律制度。六是生物多样化权法律制度,其保护对象至少应当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七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仅指通常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部分。八是其他知识产权制度,其保护对象为即将出现和还未出现的知识产品如科学发现、域名、知名形象、商誉和数据库等。
三、我国参加的有关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国际公约 除在国内制定有关单行的知识产权法规外,我国还缔结和参加了十几项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它们也是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重要依据,其中较为重要的国际条约有:
(一)《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我国从1980年6月3日起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国);
(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我国从1985年3月19日起成为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三)《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我国从1989年10月4日起成为马德里协定成员国);
(四)《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条约》(该条约于198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盛顿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我国是该条约的首批签字国之一);
(五)《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我国从1992年10月15日起成为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
(六)《世界版权公约》(我国从1992年10月30日起成为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
(七)《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日内瓦公约》(简称录音制品公约,我国从1993年4月30日起成为录音制品公约的成员国);
(八)《专利合作条约》(我国从1994年1月起成为专利合作条约的成员国)
(九)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我国从2001年12月11日起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第三章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
一、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概述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是指经知识产权法规范和调整而形成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我们认为,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相比,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有所不同。按照我们目前的立法和实践,民事法律关系是发生在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内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对于知识产权法律关系而言,虽然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但是,在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发生在不平等主体之间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和知识产权权利人、受让人、被许可人等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且由于知识产权及其客体的特殊性,在大多数知识产权的发生、转让、行使、撤销或终止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这种法律关系的产生与消灭。因此,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中主要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一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性质的主要因素,即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是(主要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二是发生在不平等主体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这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这一法律关系是前者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如果缺乏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确权、授权和公告、登记、备案,则平等主体之间的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很可能就无从发生。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这一特点和性质上的特殊之处,是由上述知识产权的特征、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及其调整方法共同决定的。知识产权是无体财产权,其权利的类型和内容均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其权利授予、转让或许可合同的审批等均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方法,体现在其所包括的法律规范的性质上。“就知识产权法而言,其法律规定既有民事法规范,又有行政法规范,还有少量的刑事法规范和程序法规范,因此,知识产权法在整体上是民事法、行政法、刑事法和程序法的综合表现。”那么,行政法规范的存在就意味着经其规范后整个知识产权法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行政法律关系,而且此一关系在整个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对于大多数知识产权来说,其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等,一般均有公告或者登记、备案形式的公示、即使是对以合同形式订立的转让、许可使用合同亦不例外。除了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以外,其他人可以从有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和公告中获知权利的具体情况。而对于物权法律关系以外的一般民事法律关系来说,其发生、变更或消灭通常不伴有公示的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如合同的定理和变更就不具有公示性。其一般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并为其所知,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无从知晓合同的具体情况。
二、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
所谓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享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参加者。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要与知识产权的主体分开来,一般来说,知识产权的主体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不仅包括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而且还包括因知识产权的行使、转让和许可等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发生关系的民事主体,其基本特征是知识产权的主体均为平等的民事权利主体。而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则包括了知识产权的主体和执行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各种行政主体,如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总署、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国家机构。从外延上来看,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要宽于知识产权的主体。
从以上可以知道,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知识产权的主体,其一般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只能成为知识产权中财产性权利的主体。与一般财产权制度相比,知识产权主体制度具有下述特点:1.知识产权的原始取得,以创造者的身份资格为基础,以国家认可或授予为条件;2.知识产权的继受取得,往往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取得,从而产生数个权利主体对同一知识产品分享利益的情形;3.知识产权法对外国人的主体资格,主要奉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有别于一般财产法所采取的“有限制国民待遇原则”。二是执行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各种行政主体。
(二)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1.知识产权法律的客体的概念。所谓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必须指出,与主体不同,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和知识产权的客体是重合的,两者都指称同样的事物。无论是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还是在不平等的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之间,其据以发生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对象都是相同的,都是民事主体智力创造活动所取得成果和工商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以及其他一些无体财产,如知名形象、域名等。
2.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客体的称谓和范围。我们认为,要找到或创造一个与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的所有客体之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对应的概念,至少在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且这已经被争议不休的理论争辩和界定不清的法律实践所证明。“如何用一个简练的术语来表达和概括知识产权的各种客体,至今尚未达成共识。”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在已有的概念中做一个相对合理的选择。我们认为,尽管有些知识产权的客体如工商业标记等与智力成果或知识无关或关系不大,但相比之下,“知识产品”这一语词可能更恰当一些,因为,知识产品范畴的建立不仅有理论基础和法律根据,而且较之其他概念,知识产品更能概括知识产权客体的本质特征。
3.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一是无体性。无体性就是指知识产权的客体没有实体,或是表现为一种形式,或是表现为一定的信息。二是创造性和识别性。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复杂多样,仅仅用创造性来概括其特征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故我们认为,知识产权的客体或者具有创造性或具有识别性或兼而有之。因此,可以把知识产品分为三类:一类是只具有创造性,如作品、发明专利、技术秘密等。第二类是之具有识别性,如商号、商誉、原产地名称,其他与反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的标记。再有一类是同时具有识别性和创造性,如商标、域名、知名形象等。在第三类中,应当承认商标和域名都包含了一定的创造性劳动,但仍以识别性为其主要特征;而对于知名形象来说,如果只是以其本身而存在,则该知名形象只具有创造性;如果将知名形象用于商业目的,则该知名形象就具备了创造性和识别性。三是公开性。这一特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向社会公开知识产品的有关信息是知识产权确权和授权的前提条件。其二是对于不同的知识产品,公开性的程度要求是不同的。一方面,对于某些知识产品,必须是绝对的公开才能获得法律的充分保护。另一方面,对于另外一些知识产品,只能是相对的公开才能获得法律的充分保护,如果采取绝对公开,则会使法律的保护落空。典型的例子就是专利权的客体,作为一种技术方案,如果全面公开其技术信息,严重损害专利权人的经济利益,大大增加了专利权的“可侵犯性”和权利人的维权难度,法律的保护很可能落空。所以,对有关专利技术方案只能相对公开,只需满足法律授权的需要即可。在这一方面,商业秘密的要求最低。
链接信息
《知识产权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复制权:是指采用一定的形式把作品复制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2、强制许可:是指著作权法规定的、由著作权主管机关在特定条件下,强制性地许可 他人使用著作权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制度。
3、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 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 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4、初步审查: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在受理专利申请案后对其所作的形式审查。
5、自愿注册原则:是指法律允许商标使用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决定是否申请注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确定作品发表应具备的条件。
答:一是著作权人主观上有发表自己作品的意愿,作品被发表符合作者的意志;
二是著作权人客观上实施了发表行为,并且产生了使作品公之于众的结果。
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属作品已发表,作者依法享有发表权。
2、简述发明人的特征。
答:(1)发明人须是直接参加发明创造活动的人;
(2)须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有创造性贡献的人;
(3)须是自然人。
3、简述职务发明创造的构成条件。
答:职务发明创造的构成条件依专利法规定,下列发明属于职务发明创造:(1)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2)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
4、简述我国商标注册的原则。
答:(1)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原则;(2)集中注册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方式。
答: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 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 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 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图书馆、档 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免费表演 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对设置或者陈列
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将已经 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上述规定也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 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2、试述商标的特征。
答:商标是商品的标志,它象征着商品的质量、信誉、评价和名声,通过对商标本质的分析 可看出商标具有如下特征:
1.商标具有依附于商品的从属性,即商标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社会上大多数人自己自足,仅有少数产品用于出售交换,“其出售之商家,亦有于商品上附加图记或仿单者。此种图记或仿单虽亦有商标之部分功能,但在事实上,该等图记或仿单,乃是表彰营业之标记,与现代所谓商标之意义不尽相同”。[1]唯有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科技进步,商品种类及数量繁多,购买时需选择,则商标成为不可缺,商标制度由此建立和发展。因而可以说,没有商品就谈不上商标,商标与商品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标具有财产属性
商标经选择、设计使用和创牌,使该商标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并且经过商标注册取得法律所保障的商标专用权后,该商标就成为商标权利人拥有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它与权利人的有形财产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财富。商标所代表的商品品质越优良,销售量越大,所具有的财产价值越高,例如国际驰名商标“可口可乐”(cocacola)、“万宝路”(marlboro)的商标价值就远远大于公司的固定资产和销售额。
3.商标具有竞争性
商标能够最直观地标明商品的来源,而使消费者认牌选购,所以一个商标也最能代表某一商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各市场主体通过争创名牌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可以说商标起源于市场竞争。同时,因为商标能够促进生产,繁荣市场,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商标又能够保证和促进合法竞争。
4.商标具有排他性
一、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相关概述
关于知识产权, 其实质为自然人、法人或组织依法在工商科技、文学艺术等各领域, 通过创造性智力劳动所取得的成果, 而该成果所涉及的版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等都将可纳入知识产权范畴中。而在其基础上提出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 强调三方面内容, 包括:第一, 知识产权本体问题如权利归属、效力、内容等需适用权利授予国法律, 在知识产权法律冲突情况下, 法院首选参考适用权利授予国的法律。第二, 知识产权合同关系, 有单一制、区分制观点, 其中单一制观点认为应以合同关系法律适用原则为依据, 其既可防止出现人为分割与破坏法律适用情况, 也可使诉讼成本节约, 相比之下, 区分制观点则可能出现明显分割问题。第三, 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对于某地使用的知识产权成果是否合法, 应以行为地法为依据[1]。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为研究当前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 本文选取英国、美国、韩国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情况进行研究。
首先, 以英国为例, 所采用的方式更主要为适用保护国法, 理论依据得为分割论。同时,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在英国也注重成文法、判例法的应用。其中分割论应用下, 注重对被请求保护国法给予关注, 而判例法、成文法在对其补充的同时, 兼顾本国特殊国情国际组织知识产权案法律体系, 有利于本国利益的保护, 也达到平衡本土化、国际化, 且结合知识产权共性与个性的目标。
其次, 以美国为例, 其涉及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 既考虑到国内法与国际公约关系问题, 且重视判例法、成文法结合。这种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情况的出现主要受美国长臂管辖权所影响, 其强调与该管辖权争议类别相同下, 才能适用。
再次, 以韩国为例, 在知识产权保护种类上被具体细化到商业机密、著作权、商标、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植物新品种等方面。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也较多。若需获得知识产权, 要求以权利授予国当地法为依据, 即根据韩国当地注册地与登记地法。
最后, 我国近年来在知识产权适用方面不断完善, 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都趋于完善, 但在国际私法研究缺失、立法滞后情况下,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仍较为突出。假若以英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为参考, 对我国当前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 可发现存在较多问题, 包括:第一, 立法模式主要以成文法为主, 判例法缺失, 需在日后完善中充分发挥判例法的补充作用。第二, 知识产权意识方面, 我国国民产权意识较差, 加上创新能力较弱, 难以保证本国利益的维护以及增加科技创新的贡献。第三, 对于不同权能、不同类型等知识产权, 应避免以“一刀切”方法为主, 而可选用分割论方法[2]。
三、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完善的相关策略
为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进一步完善, 可在现有立法基础上, 采取其他相关措施, 包括:首先, 做好知识产权范围明确工作, 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分类给予针对性的立法, 确保在法律冲突下有具体的参考依据, 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其次, 应对一般知识产权法律适用规则继承与发展, 可结合各国的通行做法以及保护原则, 切忌采用一刀切方式。再次,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 可将保护方法适用被请求保护国法、商标权保护范围、著作权保护情况等进一步明确。这样在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完善下, 解决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的解决是当前各国关注的重点。我国在该方面问题上可考虑借鉴欧美国家, 如英国、美国等在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方面采取的做法, 确保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相关立法不断完善, 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 尤其在各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往来日益频繁下, 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也逐渐增大。但值得注意的是, 国际知识产权领域下,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也日益严峻, 各国需密切合作采取相关的调整策略。本文将对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相关概述、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以及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完善的相关建议进行探析。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冲突,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1]裴丽.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湖南纲要》明确了湖南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确定了战略实施的六大专项工程和九个方面的主要措施,为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局的指导下,2009年,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按照“围绕一条主线、实施六大工程、落实九项举措、建设三个中心”的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条主线,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工程、长株潭城市群知识产权示范工程、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建设和打造知识产权人才培育中心、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强基础,抓落实,湖南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
三个中心的建设情况进展如下:
第一个是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中心。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知识产权已成为我们国家激励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制度基础。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对我国和我省的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世界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上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2009年10月,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落户湖南,田力普局长亲自为基地授牌。我认为,这个培训基地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为我国和本省培育人才,同时,也要面向全世界包括东南亚等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不仅可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在他们走出国门之后,也能将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成功经验传播出去,让世界也能学习和尊重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第二个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目前,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在全国有四个试点地区,湖南就是其中之一。湖南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目标是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立足本省特点和产业特色,建设一个资源丰富、覆盖全省、特色鲜明、专业高效、信息共享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数据库和开发、利用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提升全省知识产权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第三个是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专利制度最早在资本主义国家起源时主要目的是保护私权,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和潜力。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体制下,我们必须要将所有创新能力提升为一种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仅要保护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知识产权。打造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全国的无形资产,特别是商标、专利、版权和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使它们都能转变为商品,进行交易,推动其尽快转化为产品和有形资产,形成现实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建设当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经济、服务社会中的功效和作用。
在积极开展“三个中心”建设的同时,我们狠抓了几项重点工程的落实和推进。
首先是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2007年,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与湖南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计划在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培育100家左右知识产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目前共有3批73家企业进入了培育工程,第四批企业正在申报中。为确保培育经费用到实处,培育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大胆创新,对培育工程实行经费项目管理制,按照下发的《培育工程项目申报指南》,根据企业申报的项目有针对性地给予经费支持,年终组织考核验收。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其次是知识产权强县工程。2003年,湖南省启动了县市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省60多个县市中开展了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由省市延伸到区县,逐步扩大规模范围。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工作特色形成,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将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目前,这些知识产权示范县以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产业为主线,以培育和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已初步形成了具备一定优势和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提高了知识产权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发挥了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多年来,经过全省上下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湖南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和运用,带动了我省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钢铁有色、烟花陶瓷、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为我省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和知识产权支撑。
【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推荐阅读:
知识产权相关案例分析07-10
知识产权法考真题11-19
知识产权法自学考试06-19
知识产权法第二讲07-15
司考知识产权法习题10-08
知识产权法第二编11-19
知识产权专利知识06-30
知识产权法专升本试卷05-31
知识产权战略06-02
知识产权课件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