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精选8篇)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

本文转载自金锤求石《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参与省内外各类地质项目评审、检查与验收,笔者总结近几年来地质勘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立项阶段

地质前期工作欠缺,选点不负责任,前人已有成果资料搜集不齐或未加综合分析,野外踏勘工作草率,立项依据不可靠,工作部署随意性大,导致项目批准后设计工作量变化很大,预期成果不能实现。

二、设计阶段

1、设计前未进行实地踏勘,对已往地质勘查工作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成果反映不全,工程布置不合理,设计依据不充分,导致一实施就调整工作任务。

2、设计资料不齐全。未严格按设计编写要求编写,附件如任务书、资格证书、矿权证明等不齐。附图不完整,常缺剖面图或资源量预估图。

3、设计工作方法叙述偏简单,技术要求不明确,不可指导实施中具体操作。

4、经费预算存在高定工程手段技术条件和高套预算标准的情况,预算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预算未经严格审查,预算格式存在问题,甚至存在计算错误。

三、实施阶段

1、未按批准的设计及专家审查意见实施项目。工作程序颠倒,不遵循由面到点、由稀到密、由浅入深的原则,常有地表工作与深部工作同时进行;样品测试结果报出很迟,不能及时指导勘查工作;物化探以完成工作量为目的,没有起到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性依据的作用;工程布置随意性大,钻孔位置及工作量调整没有正常的申报审批手续;甚至出现越界施工、擅自与社会资金合作实施坑探、边探边采等违法行为。

2、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欠合理;导线点及界线点等现场无标志;记录简单,产状稀少,计算不完全;分层不清楚或不合理;标本采集不系统;剖面与平面图不吻合;岩矿鉴定及采样结果未及时补充进剖面记录中,导致岩矿定名、分层等出现错误;实测剖面中的地层划分单元、岩矿石名称、描述与矿区地质图及其他原始资料出现不一致;未及时按实测剖面编制地层柱状图。

3、地质填图观测点现场没有标志;实际观测点位与图上不一致,测量坐标误差大;实际材料图与设计地形地质图内容相差不大,与手图有不一致;实测地质界线与推测界线不分;有效点偏稀;记录格式不规范,观察不仔细,描述偏简单,没有路线描述,应有的地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反映;缺乏现场素描图或照相资料。

4、槽井探布置间距不够均匀;施工未达地质目的的较多,见矿率低;规格不达标,多数壁底不平整,未揭露到清楚的基岩界线,缺乏质量验收记录;地质观察、素描简单,记录不全;槽端、井口及基点均无标志,采样位置不清楚。

5、钻孔布置不合理;控制矿体斜深不够,导致大量工作量节余;观察、素描简单,记录不全;岩性定名不准、分层位置不清;缺测斜、校正孔深记录;岩心与岩心箱标识不合要求;缺岩心签、分层签、样品签或者三签使用不规范,个别数据不对应;岩心处置未经请示擅自进行;岩矿心保管未按要求入库验收后保管;钻孔竣工验收不规范,无钻孔质量验收报告;无封孔设计及封孔质量记录;孔口未设水泥标志或设置标志不合格。

6、采样方法不合要求,探槽与坑道中基分样不得用拣块法;分样不合理,未按矿种、矿石类型、肉眼判断的矿化均匀程度、夹石厚度、与围岩接触关系等情况划分样段;样长不合理,一般不应超过可采厚度;矿体顶底板没有样品控制;刻槽样槽不清楚或根本找不到样槽,样槽不平整,规格不合要求;岩矿心样应采用钜心法或劈半法;样品野外称重马虎随意甚至未称重;样品分析结果报出不及时;样品内、外检数量及单位不规范。

7、综合研究不够,资料整理不及时,野外验收时没有一套完整的资料,缺资料清单、详细的工作总结、初步综合研究成果图表;资料未分类装订,不便检查核对;野外描述的内容(图文)与实物有不一致现象;各类签名不全;三级检查不严格或流于形式;缺项目任务书、经评审通过的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及工作任务调整批准文件。

四、报告阶段

1、各类报告是地质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但很多报告没有全面反映完成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工作手段与质量评述、资源储量估算过程及结果、综合研究与综合整理的成果,提出的结论与建议毫无建设性意义;报告格式未严格按有关报告内容的技术标准来编写,包括报告题名、责任页、摘要、附图附表附件和内容要求都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存在。

2、报告内容很多雷同,没有变化,机械套用他人成果,有的甚至出现甲项目名称用在乙报告中,就是套用格式所致。

3、不同报告有不同侧重要求,比如资源储量报告、储量检测报告、储量核实报告、地质勘查报告等,报告名称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要注意区别,应按不同报告编写提纲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来编写。

4、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各类标准与规范文件。其他如资源储量估算中的问题,再另文叙述。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2

一、现状

靖远是一个半农半牧县, 畜禽饲养量大, 2009年末各类畜禽饲养量达740万只, 动物防疫工作量大。全县地域面积大, 除沿黄几个乡镇居住集中外, 其余居住分散, 不利于集中免疫。沿黄乡镇养猪、养鸡密度大, 人畜混杂, 隔离条件差, 饲养畜禽品种多, 免疫程序杂, 除集中免疫外, 需月月补针。另外, 有些养殖户盲目建场, 选址不正确, 布局不合理, 增加防疫难度。所以, 在县乡级动物防疫中存在人员少、经费缺等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从上世纪末到目前为止, 靖远县畜牧兽医系统再没有进过靠财政全额拨款供养的畜牧兽医人员。2004年我县针对乡镇兽医站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了15名乡镇兽医站工作人员, 这些人员至今每月只有600元的工资待遇。县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 50岁以上的占55%, 40岁以上的占25%, 所以县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几乎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乡镇兽医站人员年龄也偏大, 近几年退休人员较集中, 而且有的乡镇兽医站人员还是集体人员, 没有财政工资。村级防疫员也存在年龄偏大、专业水平低的问题。

㈡防疫经费投入不足县级政府用于动物防疫的经费相对过少, 根本保证不了工作需要。靖远县财政紧张, 所以近两年县财政拿不出经费来补贴村级防疫员工资, 村级防疫员拿到的是市财政补贴的30%, 即每人每年只有360元~500元的工资。这样的补助, 防疫质量如何保证?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要正常运转, 其经费来源就成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在疫病监测和疫苗过敏反应死亡补助等经费上也存在无法保障的问题。

㈢个别党政认识不足主要是一些乡镇领导不重视, 总认为动物防疫仍然是部门的事, 动物防疫只停留在“开一开会, 发一发文”上, 不组织开展工作, 不解决具体问题, 不提供后勤保障。

㈣科学防疫意识不强一是一些养殖户抱着只要打了防疫针, 就不会发病的认识, 而忽视其它综合性防制措施, 如选址不正确, 布局不合理, 设施简陋等, 导致小范围或零星发病。二是一些防疫人员只顾打针, 不向畜主讲解相关知识, 而导致免疫失败。三是一些规模养殖场免疫程序混乱, 所用疫苗来自非正规渠道, 乱用药物, 使免疫效果差。四是个别防疫人员不按操作规程免疫, 害怕免疫反应而减少疫苗注射剂量, 使抗体水平差。

㈤麻痹侥幸心理作怪一是业务部门领导不重视, 防疫人员认为本地无疫, 平安无事, 麻痹大意, 致使免疫质量降低。二是凭借天然屏障, 认为发病几率小, 可以马马虎虎, 工作疏漏, 潜藏隐患。三是主管领导不掌握防疫情况, 不检查工作, 使防疫工作失之于监督。麻痹侥幸心理存在, 很容易导致疫病发生。

三、建议

㈠政府要逐年补充防疫队伍县级实验室急需专业技术人员, 县乡动物防疫人员补充应选择畜牧兽医大中专毕业生 (偏重兽医专业) , 参照国家公务员报考程序, 公开招聘考试, 择优录用。只有这样, 充实了县级实验室人员, 才能确保疫情监测、疫病诊断等工作顺利开展, 才能真正建立健全县乡村疫情报网络。只有加强了村级防疫员队伍, 才能真正把免疫注射工作落到实处。

㈡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县、乡兽医工作机构属公共财政保证对象, 应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目前除国家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的经费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使用外, 其他如动物疫病监测、控制、扑灭等经费没有保障, 这些费用应由县财政纳入预算, 及时拨付。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国家要制定政策, 将村级防疫员的工资列入财政拨款范畴, 保证免疫注射工作有质有量进行。

㈢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有组织实施职责。所以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 要改变只是“会上说一说, 文件发一发”的敷衍行为, 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组织、参与动物防疫工作。政府要对防疫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特别是乡镇在春秋两季和非常时期应派得力领导挂帅, 要求村干部和村社干部必须到场, 抓好辖区内的动物防疫组织实施工作。同时政府要监督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探析

李永强 (1) , 马应超 (2)

( (1) 甘肃银广传媒公司, 甘肃白银730900; (2)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在分析我国现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现状、缺陷的基础上, 探讨了发达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税收政策;文化产业;经验与启示

一、我国现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现状及缺陷分析

㈠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水平受制于我国整体税收制度完善程度和税收征管能力的高低一国税收制度完善与否, 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成熟的税收制度在保障财政收入功能的同时会积极发挥其引导、控制和规范效应。相反, 则会扭曲产业发展。新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税收制度体系得到了较大完善, 税收征管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但从“优化税制结构, 公平税收负担,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促进经济健康”的总体要求来看, 还有差距。

㈡文化产业税收政策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从理论上说, 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更适合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需要。文化产业属于创意性、技术性结构产业, 这就要求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税收体制应该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当前我国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双高”、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普遍征收营业税的现实不利于培育我国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产业主体, 而增值税类型的差异会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产品是否具备竞争性优势, 能否拓宽市场占有率都需要税收政策的积极回应、扶持和引导。

㈢1994年税制改革基于产品征收增值税, 劳务和服务征收营业税, 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制度性制约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后, 增值税制度又面临着征税范围过小等问题。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营业税的缺点成为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劳务和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制约因素。只有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制度安排得当, 特别是通

督促业务部门领导认真搞好工作, 对不负责任者追究相关责任。

㈣畜牧兽医部门要提高动物防疫能力, 克服麻痹侥幸心理, 保证防疫质量动物防疫不只是简单的打预防针、戴耳标等, 而是要充分利用县乡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配备的先进仪器设备, 全面开展疫病监测、抗体检测。通过疫病监测, 有效研究疫病发生规律, 对疫情作出正确评估, 制定防制方案, 从而减少疫病发生;通过抗体检测, 对抗体水平达不到保护率的, 书面下达通知到乡镇站和养殖大户, 提出要求, 限期整改, 监督免疫。过消除营业税的制度性障碍, 进而较好解决重复征税, 使得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处于同一起跑线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㈣总体上看, 我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但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比如税收政策对新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部分税收优惠有失公平, 优惠政策手段的运用落后, 管理制度不完善, 税收优惠分散、不系统, 优惠范围、手段缺乏协调配合, 导向不突出、方式单一、力度缺乏激励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税收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㈠准确定位,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经济学理论认为, 税收调节经济活动的能力是有限度的, 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正确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准确选择税收政策运用的领域、范围和力度大小。从发达国家实践来看, 增值税在文化产业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这除了与国外税制设置有关外, 还与其不重复征税、环环抵扣等优点密不可分。反观我国税收实践, 文化相关领域普遍实行营业税政策, 不仅造成我国文化企业税负较重, 还抑制了我国包括文化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后劲, 税收政策的逆向调节效应比较明显。

第一, 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应有步骤、有重点的扩大征税范围。文化产业领域内准确获取、监测增值额的信息需求非常复杂, 即文化企业相关增值额信息的获取成本将使税收征管部门望而却步。难怪税收学家艾伦·A·泰特将诸如租赁、代理、境外提供劳务、拍卖商和二手货、手艺人、金融服务业定位为“难以征税的货物和劳务”而列入征收增值税范围的禁区。因此, 理性而可行的选择是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本、创意成本, 把文化企业购买的技术设备、知识产权 (稿费、版权、专利等) 等无形资产的进项税额实行增值税抵扣政策,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包括对于文化产品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研发。

同时要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所有这些工作的落实, 关键要领导重视, 克服麻痹侥幸心理。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关键字:腐败;技术侦查;侦查情报;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非公共、非规范的运用。经过多年的治理,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当前的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的预防和惩治措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如今,社会的大变革使反贪侦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反贪工作实践,在此着重剖析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困难和问题,并试探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一、当前反贪侦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案件线索来源渠道不够通畅,且举报信件质量不高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主要依靠群众举报。但近几年来,因为实际情况,举报线索匮乏,且质量不高,内容的可靠性不强,可查性不大;直接通过举报线索调查案件的成案率不高。

(二)办案阻力依然很大

腐败犯罪大多是智能型犯罪,涉及高级官员的腐败行为更加隐蔽。腐败犯罪的主体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他们实施腐败犯罪总是想方设法地企图隐瞒犯罪行为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因而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从近些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例可以发现,一些腐败分子因为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大,往往是一边腐败堕落,一边还被提拔重用。并且,这些腐败案件的作案手段比较隐蔽,一般难以从正面侦破,大部分这类案件都是由于其他原因涉案或者由知情者举报,才被侦破的。同时,腐败分子总是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以种种理由欺骗组织,蒙蔽群众,以这样那样的借口中饱私囊,增强了腐败的欺骗性;甚至有些腐败分子以各种借口美化自己的腐败行为,以便蒙蔽组织和群众。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特别是大案中的嫌疑人不同于一般的公民犯罪,他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有的还手中握有重权,本身就有复杂的关系网,往往是案件一办理,关系找上门,千方百计为犯罪嫌疑人解脱,很少有哪个案件没有人说情的;甚至少数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以保护干部积极性和稳定干部队伍的名义想方设法干预反贪部门办案 所以反贪工作不仅仅要和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还要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才能使案件顺利办结。

(三)调查取证难度加大

当前贪污贿赂犯罪较之于过去,手段更趋隐蔽、更为"合法化",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更强,调查取证、指证犯罪的要求和成本更高。特别是贿赂犯罪,行受贿双方"一对一"的格局难于打破,佐证获取艰难,行贿方的口供更难突破,有时受贿方已经供认不讳,而行贿方仍拒不交代,还有的嫌疑人传唤前已受"高人"指点,抱着"只要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的顽抗、侥幸心理来对付审讯。而我们的侦查工作却还是多沿袭传统的办案模式,靠的是"一支笔、一张嘴",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运用科技手段获取和固定证据的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四)没有建立专门化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和自己的技术侦查网络

目前,反贪部门中没有设立专门的情报机构和相应的工作人员,情报信息工作基本停留在侦查人员各自为战阶段。侦查人员凭借个人的经验,通过对社会观察、人际交往等方式获取情报信息,并自行相应处理。这种模式对办案人员的社会经验要求较高,年轻的、社会阅历较少的侦查人员是很难摸排到成案线索的。同时,侦查人员在了解到大量的信息和情报后,由于没有专门化的情报信息工作处理,这些情报信息只能停留在侦查人员个人的头脑中,无法与人交流共享,导致信息资源的分散,并可能导致无法利用而浪费。最终,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社会阅历,都只能是个人的侦查资本,而不能成为集体的财富而延续。在技术侦查手段上当前只有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拥有自已的技术侦查网络,而检察机关如需要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在经过严格审批手续后,必须借助于公安机关技术侦查网络来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侦查活动的正常快速的开展,同时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

二、解决反贪侦查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反贪侦查工作机制的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立法层面、更新司法观念等方面的改革,又有组织体制方面的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在日常的侦查工作中逐步加以推进和完善。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反贪侦查工作面临的这些困难与挑战,笔者作一些粗浅的应对策略和思路:

(一)多管齐下破解案源枯竭问题,加强案件线索来源机制建设。案件线索是反贪办案的源泉,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案源枯竭问题。第一,在线索的获取途径上,一靠群众举报,二靠主动摸查,三要加强与纪检、审计、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第二,深挖窝案串案,扩大线索初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建立多渠道获取案源机制。完善初查工作机制,提高案件线索成案率。初查是立案前进行的活动,是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初始.初查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初查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案多线的择重点线查,一案多罪的择重点罪查。初查必须严格保密,失密就失去主动权。"初查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在立案侦查前的调查活动,能否做好初查工作是顺利开展整个侦查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把初查作为立案的基础性环节来抓,坚持做到秘密初查与放开初查相结合,牢固树立初查就获取足够证据的观念,以堵住犯罪嫌疑人串供、翻供的退路。初查时不惊动初查对象,并严格限制知情人员范围,防止说情泄密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同时,采取"三放开"的方法,即不受举报内容的限制,放开初查的时间、放开初查的对象、放开初查的范围,拓宽初查视野,对尚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线索,仍有扩大空间的,由专人负责,长线经营,在条件成熟时,继续开展初查,力争一查成案。

(二)建立反贪侦查情报管理机制,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在反贪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情报信息机构,配备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人员,建立动态性情报信息库,保持数据的适时更新,同时对外在各行业秘密聘请情报信息联络员(也就是俗称"线人"),构建社会化的情报信息收集、处理网络。对所获取的信息要改变过去侦查人员将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报信息记在笔记本上的模式,要把相关的涉案信息录入信息库,以避免在侦查人员调动、轮岗等情况下导至情报信息的流失。

(三)加强侦查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成为侦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增长点,应当着力加强侦查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建设,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构筑信息资源平台。可以通过现今已经使用的组织机构代码查询和民航信息查询,通信信息联网、银行系统联网、公安网联网、人事信息联网等方式构筑信息资源平台。第二,加大投入,引进设备。可以考虑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购买一系列反贪侦查亟需的设备设施。第三,加强培训,培养侦查技术人才。应当培养专门人才,熟练掌握各项信息和设备,推进反贪侦查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沪宁.反腐败:中国的实验[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6.

[2]王太广、王玉如.权力腐败的危害与遏制对策[J].领导科学,2006,(23).

[3]林喆等.腐败犯罪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9.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执行是司法公正的最终体现,又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每个执行案件是否正确处理,依法执行,直接影响到法院的形象及各界对法院的评价,为此,院党组高度重视执行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和规范了执行工作管理,有力推进了执行工作整体提升。法院加强执行联动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案件执结率大幅提高,执行到位率稳步提升。执行质效明显提升,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一、当前执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评查情况看,当前执行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立案环节法律文书未送达执行义务人;执行环节错误执行案外人财产问题;错误适用司法拘留措施问题;执行不作为问题;法院无正当理由不给付执行款问题;执行超审限问题。

这些问题在这次执行案件专项评查活动中依然是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中的不作为。主要表现为怠予执行、拖延执行等。

(二)执行中的乱作为

(三)执行工作流程落实不力通过抽查执行卷宗,发现从立案到归档存在诸多问题,卷宗合格率及其低下,竟不足3%。

1、立案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申请人的身份审查不严,尤其是代理人的身份确定存在严重漏洞。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损害赔偿等受益人为多人的情况下,由于对申请人和代理人的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当事人信访。二是立案信息填写不完整。有的卷宗中地址确认书和送达回证中当事人和案由都是空白的。这次共评查114件中,存在这种情况的18件,占15.8%。三是对执行依据缺乏必要的审查。有些案件没有办案法官生效证明,如有的案件判决尚未生效,即执行完毕;有的案件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没有到期,就立案执行。

更有甚者,申请执行的文书根本不存在。

2、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大事项未进行合议。就评查的法院执行卷宗看,共评查30件,未进行合议的17件,占评查的 56.7%;二是送达不严谨。执行通知书、财产报告令、拘留、罚款决定书,查封、扣押、冻结裁定未向当事人送达。就这次评查的三个法院执行卷共计114件,存在以上问题的18件,占评查总数的15.8% ;三是违规开展对外的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经中院司法辅助室对基层法院的对外委托评估拍卖案件进行评查,违规操作20件,其中多起引发信访,四是对执行款物的管理不到位。有的法院执行款没有纳入统一管理,存在私设账号现象,执行回来的款物不能及时给付申请人,有的卷宗缺少执行款来往单据,有的缺少执行款物支取审批表。有的法院对执行回来的款物既不返还当事人也不上交标的户,长期在个人手中,确有贪污挪用的嫌疑。

3、结案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扎口管理不统一。有的基层法院的结案审查不在审管办,由各庭室各自负责。因此,对实际结案数缺

2少监督,导致虚报结案数、结案审查流于形式。上半年我们检查的执行结案情况,已报结案的188件中,竟然虚假报结80件,将近一半。正因为存在虚假报结,所以存在重复立案情况,上报结,下一只能重新立案。二是“四查一告知”落实不力。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没有落实四查一告知的要求 便退出执行程序结案。

4、归档环节存在的问题:

(1)、不按要求收集、装订卷宗,卷宗材料繁简不分,重复装订,如裁判文书重复装订多份;主要材料缺失,如结案报告或结案审批表。

(2)、结案不归档。不按规定的三个月时间内及时归档,有的甚至几年的卷宗都没有归档,审管办开展超过三个月未归档案件检查发现,多数法院存在执行案件归档不及时。评查中有的卷宗根本不能及时调取,有的法院多数卷宗仍然在个人手中保管,甚至执行员退休,其手中到底有多少卷谁也不清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宗旨观念淡薄。政法委通报的这些案件均是没有坚持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工作方法所致,面对群众的求助、诉求总是有万般推辞的理由,为人民司法、为人民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专业水平低下。部分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甚至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执行实务中,不知如何审阅案件、如何展开执行调查、如何实施执行措施,不懂执行的基本程序,甚至连裁定书都不会写。造成对案件的处理马虎应付,不按程序办案,不按要求工作,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上半年调度一个案件,我们的一个老

3执行员居然说出:人家提异议了,就不能执行了,也不能答复。这种状况怎能不让人担忧?

(三)监督管理缺失

1、个别主管领导还没有负起对执行工作的管理之责。有些基层法院主管执行的领导居然不知道这些年执行案件的底数,案子上有多少存在问题不清楚,基本底数不清楚,有多少案子结了,多少没结,标的物执行了多少,标的户管理的怎么样,卷宗归档了没有都不清楚,官僚主义严重。面对上述问题,有些可以说是低级的错误,我们自己却发现不了,一把手失察,分管领导失职!

2、审判管理部门作用发挥不大。从我们专项评查的效果看,审管部门没有在案件质量的把关上、流程管理的监控上发挥作用。中院要求每案必评,但再次抽查时发现问题多多,比如案件的合格率、超审限案件、长期结案不归档、卷宗质量差等问题,长期发现不了,造成误差的积累,主管审判管理的领导也难辞其咎!

3、内部相关的工作流程不健全。主管领导对执行工作如何监督、控制,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流程?审管办作用发挥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流程、怎么评查、评查结果如何运用,谁来监督这项工作的开展,工作干得怎么样、如何兑现奖惩等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程序和措施来保证。

三、今后的要求 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不同,具有准垂直化领导、准军事化管理的特点。执行工作要以更新理念为先导,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抓住

4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强化执行人员素质提升,抓好规范办案这个关键,促进执行工作规范有序、良性发展。

(一)不断提升执行队伍整体素质。基层法院党组要高度重视执行局班子和执行队伍建设,科学合理调配人员结构,既保证人员数量达标,又确保人员素质过硬,在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达标年”活动基础上,搞好“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学习教育,切实解决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群众观念、廉洁司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定期组织全体执行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培训,特别是学习好已有法律法规,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办案竞赛等活动,着力抓好能力素质建设,切实提高执行案件质量,切实减少涉执信访案件数量。确保实际执结率、实际到位率、自动履行率、和解率、结案均衡度等重要指标的全面提升。

(二)切实加强执行工作规范管理。

中院执行局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出台规范执行流程的具体意见,对立案、采取强制措施、委托评估、拍卖、变卖、听证、执行款物管理、文书规范、结案手续等执行环节进行规范。要通过检查、考评和讲评、通报等手段,加强对下指导,促进基层法院对执行工作有关制度的落实;基层法院要督促执行人员充分发挥集体作用,严格落实好重大事项合议制、执行日志、款物管理、信息录入、卷宗归档等各项制度;要从基础工作和日常工作抓起,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发生,通过抓制度的落实来提高执行工作的质效和水平;通过深入查找评查中发现问题的原因,认真制定措施,扎实进行整改,5并按照考核指标要求,适时自行组织进行案件评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三)加大责任倒查力度。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并针对办案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主要问题,采取“一案一整改”、“警示教育”、“专项整顿”等措施进行教育整顿,培养严谨细致、公正高效的工作作风。对当事人反映执行中的不作为、乱作为、拖延执行等问题,及时核查,严肃处理;强化考核,加大责任倒查力度,采取诫勉谈话、离岗培训、给予纪律处分等组织手段,坚决保证执行工作的科学发展。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5

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是党建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群众关注的大事,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度,要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首先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才能够对症下药。对于存在问题及原因,归纳如下几点: 一是领导干部考察全面真实难。目前干部考察通常采用一次性集中考察,考察中又偏重个别谈话、民主测评、查看资料等方法,致使考察者对干部的了解较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几年来,在干部考核问题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趋向,认为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就是经济指标考核,存在着就绩论绩的现象,往往只注重收集各种指标完成情况,缺乏德、能、勤、廉的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分析。这样评价干部明显存在片面性,考核结果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干部的实际表现,缺乏较系统、科学性的考核评价办法。

二是干部进出渠道不畅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尚不健全。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由于单位编制、财政供养、引进渠道等问题,导致想干事的没位子,占着位子的不尽责。如一些领导干部因各种原因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占着单位的编制又没达到退休年龄,在工作中又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为单位的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选人用人视野不够开阔。《公务员法》实施后,由于身份限制导致地方党政干部来源单一,干部梯次结构不合理,干部选拔任用的范围比较窄。按照目前现行的制度,充实公务员队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选调生、招录公务员、从企事业单位调任等方式。而通过招录进入乡镇工作的选调生或新招录的公务员,他们大都不愿到乡镇基层工作,虽然他们有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面对的是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适应能力不够强,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总是一心想调到县级以上部门工作,因而,作为党政干部选拔重要来源的选调生及其他机关年轻干部,缺乏到基层艰苦环境的磨炼意志,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不够深厚。一部分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的选调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各项分管工作开展能力比较差,给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四是公务员调任规定不够具体、细化,给执行带来一定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因工作的需要,拟从企事业单位中提拔调任一些有专业技术,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又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公务员岗位时,由于《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中只是规定了一些基本资格条件,具体执行的细则没见出台,导致在选人用人时尺度不好掌握,如调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这个“原则上”怎么把握?还有对调任人员职务上有什么具体要求,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调任应该怎样执行等等,如果能出台一份具体执行标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五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发展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在政治理论水平、岗位职业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优化,企业管理、营销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城镇规划人才紧缺,党政机关的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一、申请文件、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责任不落实(不明确)。申请文件、材料由安全评价单位(或其他单位)的人提交。

(二)申请文件、材料不规范(重点)1.《申请书》格式不规范。2.《申请书》内容不完善。

二、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责任不落实(不明确)

1.《安全条件论证报告》往往由安全评价单位(或其他单位)的人介绍。

2.审查中,依赖安全评价单位(或其他单位)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

1.建设单位参加审查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内容不了解,对《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和结论不了解。

2.《安全条件论证报告》内容与《安全评价报告》内容似乎一模一样。

3.《申请书》、《安全条件论证报告》和《安全评价报告》 1 中关于危险、有害物质的理化指标数据相差很大,引用的来源不准确、不正确

4.《安全评价报告》有粘贴的痕迹。

5.建设单位、安全评价单位(或其他单位)所提供(或掌握)的技术标准已经过时。

6.建设单位、安全评价单位(或其他单位)所提供材料不是最新的,已经发生变化情况没有及时说明。

7.建设单位、安全评价单位(或其他单位)对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阶段审查的目的不清楚(见121号文的“十”P61)。

(三)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

由于国家总局仅进行了一个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发现的问题还不算太多,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或其他单位)所提供(或掌握)的技术标准已经过时;二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或其他单位)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阶段审查的目的和范围不清楚。

(四)建设项目试生产方案备案

1.建设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提交材料;

2.根据121号文的规定,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确认。但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确认的内容不准确、不明确;建议按以下内容确认:

设计单位

第一层意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第二层意思:按照建设项目有关文件进行设计; 第三层意思:建设项目按照设计进行建设(施工); 第四层意思:建设项目建设(施工)中所有改动是经设计单位同意的;

第五层意思:同意建设单位编制的《试生产方案》 施工单位

第一层意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 第二层意思:建设项目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第三层意思:建设项目施工中所有改动是经设计单位同意的;

第四层意思:同意建设单位编制的《试生产方案》 监理单位

第一层意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监理; 第二层意思:建设项目按照设计进行建设(施工); 第三层意思:建设项目建设(施工)中所有改动是经设计单位同意的;

第四层意思:同意建设单位编制的《试生产方案》 3.建设单位编制的《试生产方案》不完善。例如: ⑴没有明确注明试生产起始时间;

⑵应急救援预案经常用全厂的,针对性不强; ⑶缺少“清净下水”措施。

(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1.建设单位竣工验收现场组织的不好;

2.《验收安全评价报告》编的过早,与现场实际不符; 3.专家提出的问题得不到理解或认同;

针对以上问题,在这里向在座的中央企业提出以下要求:

一、从这次宣贯后,严格按照8号令以及配套文件的要求执行。

二、所有申请文件、资料均由中央企业总部及其下属单位(建设单位)提交,并事先填好“申请文件、资料清单”(一式三份)。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7

一、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 是各单位人事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而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更是人事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样也受到人事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管理意识淡薄。

在众多的管理体制中, 档案管理是贯穿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系到人事制度的完善与否, 是各单位值得重视的问题,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 在人事档案收集工作中, 管理人员意识较为淡薄是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的普遍问题。这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使管理者意识普遍淡薄, 尤其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思想非常严重, 导致档案收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下降, 对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以至于对人事档案收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不明晰。另外, 由于人事档案所有者对档案归档工作不重视、意识差, 疏忽了人事档案是当事人组织关系以及个人考核培训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因而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消极态度, 甚至使得有些个人档案长时间的脱档, 而最终影响了档案当事人的个人前途和职业发展, 也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造成了较大损害, 给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 存档材料缺失严重。

在人事档案的信息收集过程中, 档案收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的规定来进行档案收集, 不能遗漏或者缺失。但是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发现,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事情, 并非是分割开来的。换言之, 人事档案的信息内容上存在着连贯性和融合性, 并不是每个阶段独立存在的, 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尽管如此, 情况仍不容乐观, 从档案信息所显示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出,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如:一份档案中, 有的缺少学历材料, 有的缺少入党材料, 有的缺少工作经历等基本状况材料, 这对各个部门人事档案的入档管理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再加之目前档案收集工作基本处于被动收集状态, 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向其所在单位组织 (人事) 部门或者档案当事人收集材料, 一般都是等档案当事人主动把自己的档案上交单位;或者是单位不进行档案的定期监督和检查, 这些又为人事档案的遗失找到了借口。因此对以上发现情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为这关系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实和质量的提升。

(三) 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有其自身的一套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体系化体现了我国人事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 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尽管如此, 但在这种体制的实践中仍体现了它不健全的一面, 尤其是在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上, 许多单位并没有设置严格且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 而是由综合管理部门进行协管, 为人事档案缺失埋下了不安全隐患。而在人员的配备上也存在极其不足的现象, 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 但在实际中却往往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 不仅没有设置专业的管理人员, 甚至基本的综合管理人员都没有设置, 这给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可见档案收集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大缺憾。

(四) 档案收集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有限。

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但在实际中有些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并不到位, 工作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多半是由人员配备机制上的不健全而导致的。还有些在人员配备较为健全的部门, 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准也存在着较大问题。通常情况下, 对人事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应该是由具有一定专业的工作人员来采集, 但实际上这些管理人员却并非档案管理专业人员, 或者说是并没有上岗资格的人员, 这非常不利于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由此看来, 档案在整理、归档、装订方面都需要专业性强的工作人员来承担, 否则会给人事档案管理的收集工作带来较大的阻碍。

二、完善我国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的基本措施

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关系到部门单位人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为人事的日常管理提供个人信息资料, 如何使收集工作与人事管理能完美的衔接, 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要增强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及档案当事人的归档意识。

人事档案管理是我国部门单位进行人事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对于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 经分析, 多半是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差的原因, 因此强化档案收集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是关键的环节, 使其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部门单位的人事档案的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形成完善档案的管理意识, 为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先导。另外,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注意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不断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本部门人事档案管理的宣传, 把人事档案和当事人的前途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并以此唤起档案当事人的归档意识, 让其认识到档案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 使其能主动及时上交档案材料, 让档案管理工作成为当事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见证, 以体现人事档案对当事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

(二) 要多渠道收集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料。

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部门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各部门在聘用工作人员时对应聘人员的考察、考核、学历、学位、各种培训、专业技术晋升等信息的需要不断增多, 这给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再比如人才流动, 档案在未随着人员流动转移的情况下, 也给档案收集带来难度。因此, 建议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档案信息材料时, 应做到内部收集与外部收集相结合, 尤其是在收到外单位所调入人员的档案时, 应认真清查、核实, 一旦发现有缺漏材料现象, 应该千方百计与外部单位进行联系, 并及时的追补和补充新的资料。另外要把档案收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被动的收集档案信息往往会造成档案材料的不健全, 因而档案收集管理人员只有主动行动, 才能把收集工作做得更全、更细、更好, 以为人事档案的材料收集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三) 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部门单位的发展相适宜, 应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业务知识的档案管理队伍。强化和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专业技能, 使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并从各种渠道引进具有一定档案管理经验的人才。还要加强对本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学习和教育, 使其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 接受相关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素质教育, 使其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成为专业人才, 既懂得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又能体现个人的修养和业务素质, 并能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是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 也是用人单位进行人事考核的重要内容, 因而加强人事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工作, 对保持我国档案信息管理的完善、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落实、档案当事人利益维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对此提出建议和策略。

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8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细化。按照规定,各部门收支及以前年度的各项结余都应在预算编制中全面体现,但部分单位的各项收入和结余资金未全部纳入预算。如部分单位的上级补助资金,由于对口下拨,不通过财政,财政难以全面掌握;部分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未将所有的附属单位包含在内;部分单位未将房屋租赁收入等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部门预算。“打包切块”资金预算编制较粗,项目具体使用单位以及所需资金未能在预算编制中体现,给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留有调剂资金的空间,这些部门在二次分配过程中,往往会挤占挪用、滞留应拨未拨资金,同时也会造成部分项目资金分配过小过散,重点不突出,资金效益不明显。而由于“打包切块”资金本身编制内容就不够细化,使得财政部门的监督难以到位,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二是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多年来,预算编制采取的是“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虽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总量控制的优势,但实际操作中,为满足“财政控制数”和部门争取资金的要求,一些部门拿资金找项目,高标准编制预算,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部分项目未实施或相互调剂、宽打窄用产生差额,导致结余。部门预算改革虽然提出了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逐步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的综合预算要求,但因多年惯性以及零基预算需做大量的核实确认工作,财政力量无从保证,实际仍延续了传统方法。

三是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如业务招待类预算编制标准较低,实际支出普遍存在超标准现象。目前,业务招待费按照单位公务费2%编制,预算金额通常在千余元到几万元间不等,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随着部门间跨地域的业务交流活动的增多,招待费用需求明显加大。为兼顾标准与实际,一些单位多采取在会议费、业务费中列支,有些单位甚至挤占项目支出,造成核算不实。

此外对会议、物业管理、办公楼装修等公用经费无统一的编制标准。目前,对此类费用主要是按单位单项核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造成部门间差距较大及资金效益不高,同时,加大了资金控制与管理的难度。

四是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尚未建立。由于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能和分工不同,财政部门很难准确了解各部门全年所需的资金额度。另一方面各部门为了确保自己的资金使用,往往在年初编制预算时从自身利益出发过高预估某些项目。财政虽进行了一些削减,但有些项目的资金预算仍然高于实际需要,造成部门预算调整过大。而部门预算改革已推广多年,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如何,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的差异程度有多大,却鲜有人对此进行详细考究。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年初部门预算编制中项目经费虽单独编制,但多数部门未单独归集项目支出,而是与日常公用经费中的会议费、购置费、业务费等相混淆。造成实际的项目支出难以归集,部门预算也失去了约束效力。而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各部门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专业性较强,因此财政对其预算安排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核也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加以解决:

(一)逐步落实和推进零基预算,加大综合预算力度。预算单位应加强年度预算收支计划的论证,特别是专项预算,力求准确、细化;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部门或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期调查、指导与审核,重点调查和审核专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收入与支出的完整性,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切块资金由主管部门提出分配方案,纳入单位部门预算,财政统一拨款;规范上级补助资金拨付渠道,对垂直部门资金拨付行为作出限制性规定。

(二)研究确定编制标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预算编制标准的调研,特别是对于低标准和无标准的项目加紧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既要考虑工作需要,也要考虑地区财力可能以及可操作性,不易一刀切,切实发挥预算编制标准的指导作用。

(三)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制衡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约束力。采取预算执行季报、实地检查、重点项目跟踪等形式,加强对部门或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与检查,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在确保预算资金到位的前提下,避免或减少资金在部门滞留的可能。加强对决算环节的审核,逐步建立健全决算审签制度,在确保决算信息的真实、可靠的同时,充分体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部门预算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财政部门加大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宣传,并根据客观情况制定科学的立项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预算部门提高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各部门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其他财政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才能使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

上一篇: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下一篇:描写春节习俗的初三周记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