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三个比喻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比喻(共7篇)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比喻 篇1

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作用之特殊、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正因为如此,班主任的工作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体会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应注意三个层次

一、班主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作为学校所有针对班级的任务的完成、问题的解决、活动的组织,最终都靠班主任落实。对于班级内部方方面面的日常管理,也都要班主任组织,实施和检查。因此,班主任必须同时承受来自学校、学生双边的压力。这些工作不仅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更使得身体、甚至精神遭受或大或小的折磨。但要使苦有所值,班主任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字:

(一)、细:即班主任对班级工作不能大而化之,简单粗暴。各项工作而应具体可行,深入细致。

1、班级的各项制度要细:比如早操及第五节课学生容易迟到,就规定寝室长必须提前5分钟锁门。比如我班教室在学校一楼,铃声几乎听不见,就规定值日生课间负责听铃声。再如寝室的内务整理是个老大难问题,就规定班主任、班长、团支书不定时进行寝室抽查,将其结果作为班内评文明寝室标准之一,而且还评出最佳及最差床铺,与个人量化考核挂钩,收到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女生公寓的24号寝室,物品摆放用绳子拉线。

2、观察学生动态要细:一是开学近一周到两周,应该记住班上所有学生的姓名及学习、纪律、爱好等情况。所采用的方法常有这样一些:召开来自不同毕业学校学生代表的座谈会;平时尽可能深入学生生活,尽量搜集学生资料,对学生进行大致分类;学生自我介绍班会;特殊学生尽可能联系家长等。二是要建立多方式、多渠道了解班级情况的制度。首先是班干部要敢于反映问题,班上出现的任何违纪,班干部必须边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反映,包括晚上12:00。凡是不能及时反映问题的班干部不仅要追究连带责任(个人量化考核乘以2扣分),而且还有被淘汰的危险。再就是委派部分有正义感、敢于说真话的学生,分寝室、分教室不同位置安插(单线联系)。这样班上的实际情况就基本上在班主任的掌握之中。

(二)、实:即班主任对班级工作不能浮光掠影,而应该用实实在在的措施狠抓落实,讲究实效。

1、日常管理制度必须落实

比如查寝,我一周有五天晚自习,基本上每天都查寝。白天基本上能保证每两天到一次寝室,并且特请宿舍管理员及学生会干部另加注意。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比如安全问题,不仅天天讲时时说,还专门成立了安全组,制定了严格可行的措施:不同区域(教室、寝室及操场等)都有负责人,如果负责人一旦离开该区,必须要委托其它班干部。特别规定学生不得近距离接近围墙,自习期间女生不得私自到花坛等暗处逗留。护送学生的成员必须当所有学生都安全到达指定区域后才能结束。

2、阶段性工作必须重点落实

比如学生周日上街,首先第四节课一下,班内安全组成员从校门口到一中旁的拐角处分散执勤半小时。一查班上同学是否按分组名单上街,二查是否有本班学生坐摩的。晚上第一节自习对上街情况进行检举,班长收取学生证,然后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比如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活动,首先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然后结合班级情况,细化成十二条,严格执行。如利用2月27日周日上街机会,班上头发较长的7名学生理短了头发。如规定班主任在任何场合听见说脏话的当作违纪。在3月2日查男寝时一次性提醒3名学生说脏话,现在基本上就很少了。

3、班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必须抓实

抽烟是班上第一大突出的问题。从我接受08机电(7)班的8月19日起。一周内,就发现经常买烟抽的有8人。不买烟但抽烟的就达19余人。也就是近半数男生抽烟。为此,首先是在网上下载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抽烟的危害。同时,把抽烟作为重大违纪,每发现一次就扣量化考核5分,并扫环境一个月。这样仍有同学偷偷零星抽烟,特别是本次放假学生到校当天又有几个同学竟然躲在7区后一个较偏僻的地方抽,当场被班上巡逻的安全组干部发现,并及时向我汇报。我立即到了学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软硬兼施,最终以周日第一节自习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给家长打电话,保证不再抽烟。并主动承包本班的环境清洁一周,还在他们的倡导下成立了“戒烟协会”。

(三)、速:就是指处理问题不能拖,尽量第一时间处理。特别是下午到晚上发生的问题不能过夜。

比如2月25日晚接校务值日通知18号寝室有学生赌博。我随即赶到学校,当时他们正站在寝室门口。考虑其中三人是旧犯,都承认自小学到初中一直赌。其实他们其它方面的表现还不错,这就说明他们对抽烟属于那种知错难改的类型。所以决定利用这一时机“下一剂猛药“。一进大门。就是高声训斥,同时借机喝令蹲下,在整个处理过程中,一方面静观事态发展,另一方面不时语重心长,甚至心情沉重的进行虽语气柔和,但言词锋利的批评,一直到0:43分结束。他们深受震动。

(四)、耐:就是处理学生问题有时在时间上不能一味求速,力度上不能一味求猛,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机动,刚柔相济,打持久战。

06公关的宋**,本身就是父母从宜昌找回来逼进学校的,课堂上无精打采,就是对最喜欢的打篮球也毫无生机,但身上的烟味刺鼻,寝室讲话,骂人,上网经常发生。为此,首先把他确定为班主任的帮扶对象。规定开始每两日一次谈心,当有一定效果后每周或半月进行一次谈话。每次都坐下来。心平气和,但每次犯错误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班规。如扫地、义务打开水等。还找了一个宋**不在教室的机会,动员全班同学对他加以帮助、监督。再就是让他有事做,班上成立篮球队,鼓励他参加。召开运动会时,把他确定为运动员。中专部进行计算机比赛,全班同学推举他参加。我也亲自教他练字,借此磨练他爆燥、草率的性格。同时不忘对他的进步给予真诚的表扬,即使每次批评后都给他一个恰当的期望值。为了增进彼此信任,有一段时间他明显极度苦闷,有学生告诉我他父母离婚了,我又和他谈了很久很久……凡此种种不仅宋**没有流失,而且在校期间能不断进步。宋**在2008年秋入伍后,还要求他的父母备酒感谢我,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就通一次电话。

二、班主任是一项科学的工作

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这一特殊现状,再加上现今教育本身存在的偏颇。导致我们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又特别是中职生。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强烈地意识到,今天的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责任心的问题,更是一个高度智慧的问题。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防止“费力不讨好”的可悲结果。

(一)、抓实常规管理

1、不同阶段的常规管理。

新生入学必须迅速上路,首先是观念制度教育:(1)专业及就业情况介绍,树立学习信心。(2)班主任工作承诺,给学生以感召力。(3)下达本班学习、纪律、活动目标,让学生有班级责任心和凝聚力。(4)强调相关组织纪律。(5)对结业、补考、毕业、就业相关规定的说明。然后就是与学生摸爬滚打两至三周。坚持每日查寝,随时深入学生,特别是周六、周日下午到校了解情况。平时严格督促班干部的工作。让学生一进校就能焕然一新。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就是个别、特殊学生的攻坚战。到了毕业班,就强调学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进行情感加纪律教育。

2、抓好班干部的组建、培养和考核,完善班级各项日常管理,做到事情有人管,问题有人报,处理有执行。比如清洁委员下设负责人,固定到区到组到人。

(二)、突出重点工作

1、学习和日常行为。我们都清楚,那些喜欢违纪的学生其本质并不都是道德败坏,心灵肮脏。大多数违纪学生无非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同时在日常行为中又我行我素而心灵空虚造成的。因此,必须用学习来促管理,千万不要说中专生不抓教学,一节课上下来就不错了,这是大错特错。这点我深有体会,经过问卷调查,我班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两年的心态到校的,而且还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应届初中毕生,情况复杂。正因为如此,我在班上明确提出一个观念:学习是我们一切行为的中心,并且还细化了学习的具体内容,即文化课,专业课,爱好特长,人际沟通等四个方面。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方案,不知不觉中,学风浓了,班风正了。对于日常行为,向学生阐述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然后就是把日常行为作为学生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再辅之以平时的常抓不懈,应该说对预防大的违纪事件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校组织各类活动

活动是班主任普遍感到头痛的事情,认为费时费力费心,难以组织,不如关在教室里简单。但我认为,活动至少有这样一些重要作用:一是可以缓解平时单调、紧张的教育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理、心理得到一种调节,减少矛盾的发生。二是平时师生关系紧张的,可以借此机会使之缓和。三是班上一段时间出现问题较多的,正好借此机会提升班主任的威信,促使问题的强化处理。四是活动结果通常要与班级考核挂钩,也是增强学生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大好时机。因此,对于活动的动员,组织,训练及奖励等各个方面,班主任都应充分准备,精心指导,严格督查。

(三)、正面教育与强制约束的有效结合正面教育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情感教育、常识教育、体验教育等类型。强调了对学生的引导,多采用表扬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些单调而又言过其实的夸奖甚至是慌言,无法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打动作用。其实,一个人的成功大多是从挫折、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赏识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且让学生明白强制约束也是一种爱。

(四)、量化考核与《成长记录本》

量化考核是当今学校和班级管理通常采用的一种作法,但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量化考核不可能完全真实的对学生进行相当准确的评价。因此学生的自我约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各项制度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为此我除了在班上严格执行量化考核的同时,还推行了一种《成长记录本》的制度。要求学生在《成长记录本》里面记载这样一些内容:(1)个人档案,(2)一句名人名言,(3)十年后我在干什么,(4)毕业时的自己,(5)每学期我这样做,(6)成长见证。当有什么进步,有什么不足,甚至有什么思想体会、人生思索都可以记入《成长记录本》,一段时间后,班级情况发生了明显的进步。

三、班主任是一项艺术的工作

对于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更多的强调了他的艰苦性和科学性,这样只会使班主任处于一种非常压抑的境地,对学生的管理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况,这实际上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注意工作的艺术性。

(一)、班级的文化建设

从某个方面说,制度约束带来的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而文化建设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熏陶,把学习和守纪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我在08机电(7)班,首先是在教室前挂了一幅字:自强。同时办了很多栏目,如《班级因我而辉煌,我因班级而

自豪》、《才艺展示》、《每周一言》、《自我批评》等。还组织学生编写《美文集》,平时的班团活动,也找一些语言优美,意境高雅的文章组织学生学习。

(二)、适当处罚的艺术

在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体罚。不过在惩罚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同样是一种善意和友好。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中,有两幅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是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上小学时,他想亲眼观察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就偷偷把校长的狗杀了,校长知道后非常恼火,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惩罚:要他在一周内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后来他成了德国有名的解剖学家,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三)、沟通艺术

首先学生做错了事,班主任要就事论事,不应该牵扯上学生的品行个性。比如,早自习走读生把课本忘在家里,老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提醒、关爱和帮助,而不是借题发挥,说“学生丢三落四,还怎么能读好书”等。再就是不要冷嘲热讽,很多学生犯错误,其实并不是故意的,或者已经害怕,因此老师的“过度”批评只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班主任应该和学生一道仔细分析错误所在,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改正错误的方法和机会,甚至是相互约定一定的处罚措施。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比喻 篇2

在语言实践中,“像”“好像”的语义很灵活,可以表示比喻、比较、猜测、说明和举例等等。不论是在执教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还是去小学听语文课时,笔者都曾碰到过对“像字句”的表意判断错误或者争论不休等问题。其中争论比较多的,也是最难辨析的要数比较和比喻。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像字句”中的比较与比喻的辨析。

其实,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本来应该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可是,在语言实践中——尤其是在“像字句”中,它们经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至于混淆视听。

刘大为先生说:“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比喻却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严格地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它们并不在一个可以相提并论的层面上。任何一个比喻都包含了一个比较,没有比较,本体、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关系就无从确定。”[1]由此看来,比较和比喻虽然属于不同范畴,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比较,比喻就无法成立。

那么,究竟如何判断“A像B”是纯粹的比较还是包含了比较的比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去考量。

一、 看A、B是否本质不同

何为本质?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它对事物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他像一棵小草”,这里的“他”和“小草”的本质就不同,前者是人,是高级动物,后者是植物。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里说:“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2]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里强调“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3]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笔记体巨著《管锥编》里说:“凡喻必以非类”、“譬喻以不同类为类”。[4]

这里的“性质不同”“整体上极其不相同”“不同类”,说的就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类事物,简单理解为“不同类”。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判断“A像B”是比较还是比喻,简单的方法是:首先要看其中的A、B是不是本质不同。如果二者不是本质不同,而是本质相同,则是比较;如果二者的确本质不同则有可能是纯粹的比较,也有可能是含有比较的比喻,这还得结合下面的条件进一步分析。例如:

(1)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选我》

(2)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

(3)他还像过去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不马虎。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万年牢》

(4)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

(5)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

(6)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

例(1)中“我”和“他”的本质相同,都是具体的人,且两人有共同特点:爱劳动,爱集体,这是通过比较寻找相同点;例(2)中眼前的杨桃和平时看到的杨桃都是具体的杨桃,只是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呈现的状态不同而已,这里是通过比较寻找不同点;例(3)中今天的他与过去的他是同一个人,而且还是那样认真选料,一点儿不马虎,这也是通过比较寻找相同点;例(4)中雏鸟与它的母亲是都是同类鸟,本质相同,而且特点有同(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有异(一个有圆圆的白点,一个没有),这是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四个“像字句”中的A和B都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也不符合陈望道先生所说的“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的要求,因此这里只有比较,而没有比喻。

例(5)中,“桃子、石榴、苹果”属于水果,落花生不属于此类,因此,这个“像字句”中的A、B是“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的,属于本质不同的。例(6)中,雏鸟的“整个身子”与“蓬松的球儿”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是,这两个句子里的“像”“好像”究竟是表示比较还是比喻呢?这还得考虑另外的条件:A、B是否具有相似点。

二、 看A、B是否有相似点

“像字句”中的A、B是否具有相似点,是判断其是否表示比喻的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写道:“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这样界定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者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6]陈昌宁先生说:“相似点被称为比喻的灵魂,是比喻存在的基础。”“相似点是沟通本体、喻体的桥梁。”[7]刘大为先生说:“比喻利用的是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8]

综合分析上述著名论断,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比喻中的A、B是相似关系,而不是相同或者相异关系。如果将这一点与第一条结合起来,则可以这样说:“像字句”中的A、B不仅要是本质不同的事物,而且必须具有相似点,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是比喻,否则就不是比喻。

前文分析了例(5)中的“桃子、石榴、苹果”和落花生是“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的。那么他们之间是否有相似点呢?且看:作者拿落花生跟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为的是突出它们的不同点(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成熟了,人们也看不见;桃子、石榴、苹果则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是否成熟,一眼就能看见——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不是突出它们的相似点,所以这里的“像”表示比较,而不表示比喻。

在例(6)中,雏鸟的“整个身子”与“蓬松的球儿”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蓬松的球儿”,不仅圆圆的,而且软软的,很柔和,摸起来很舒服,看起来很养眼,整体非常可爱。雏鸟的“整个身子”究竟怎么样?作者没有明说,只告诉读者“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由此读者可以借助想像来感受雏鸟的体态之可爱:圆圆的身子,柔柔的绒毛……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似关系,而不是相同或者相异。所以说,例(6)里用了比喻。

三、 看A、B是否等值

对于有些“像字句”的表意,仅仅根据上述两条还不那么好确定,这时候就需要从A、B是否等值这个角度来考虑了。

所谓等值,《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的解释是:“(不同事物间)数值或价值相等。”[9]崔应贤先生说:“比较中的A和B,建立的基础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说‘A像B一样高(长、重、厚、黑……)’,理论上完全可以转换成‘B像A一样高(长、重、厚、黑……)’。实际运用中不能转换的,要么是表述中的主客体问题限制了这种自由;要么是否定性比较判断中形成的表述语义不对应造成的。比喻中的A和B情况就不一样了,通常都表现为‘一头沉’,也就是说在表达观念上两者之间是不等值的。”“如果比较的双方在认识前提预设上是等值的话,比喻却是不等值的。”[10]

例(1)是比较,不是比喻,句中“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如果不考虑主客体因素,说成“他要像我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是完全可以的。

同样道理,例(4)里“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如果不考虑主客体因素,说成“它的母亲多么像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也是可以的。

例(6),如果说成“它好肥,一个蓬松的球儿好像整个身子”,这就令人费解了。这个例句中的A、B本质不同、具有相似点且不等值,因此这里的“好像”表示比喻。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根据A、B是否等值来判断一部分“像字句”是表示比较还是比喻。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三个“像字句”:

(7)那孩子像书桌那么高。

(8)那孩子像门口的那棵小树一样高。

(9)那孩子像大山一样高。

这三个“像字句”中的A是“那孩子”,B分别是“书桌”“门口的那棵小树”“大山”,很显然,这里的A、B是本质不同的。从字面上看,三句都是通过A与B的比较来寻找相同点“高”,而不是相似点。能否就此判断它们仅仅只表示比较呢?不能。

例(7)、(8)里的“像”可以理解为“等同”、“差不多”,这两句可以分别说成“那孩子跟书桌差不多高”“那孩子跟门口的那棵小树差不多高”,这里的“那孩子”与“书桌”、“门口的那棵小树”是平等的关系,是等值的,理论上前后位置完全可以互换。因此,这两句都属于纯粹的比较。

例(9)里“他孩子”和“大山”就不等值了,谁家孩子有“大山”那么高啊?别说“大山”,就是“小山”也得有个几十上百米高吧?甭说小孩,吉利斯世界记录里最高的自然人也不到三米啊。显然这里的A、B是非常明显的“一头沉”。如果将A、B对调,说成“大山像他孩子一样高”,那还叫“大山”吗?这里的AB之间从字面上看具有相同点“高”,实际上是相似关系。因此,这里用了比喻,是包含了比较的比喻(比喻是否贴切,另当别论)。

总而言之,判断一个“像字句”究竟是表示比较还是比喻,要从上面三个方面综合考量。这三点可以作为判断“像字句”中的比较与比喻的“试金石”,而且可以触类旁通,用以分析含有“仿佛、犹如”等词语的句子,判断它们究竟表示纯粹的比较还是包含了比较的比喻。

参考文献

[1][8] 刘大为.“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质疑与比喻理论的建构[J].修辞学习,2004(2).

[2][6]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钱钟书.管锥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陈昌宁.从相似点看比喻与比较的区别[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9]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0] 崔应贤.也谈比喻和比较的区别[J].修辞学,2005(6).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比喻 篇3

如何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正确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抓好高中生心理辅导应切实把握好“三个关键”。关键一:全面了解高中生心理特征

当前高中生最常见的心理表现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独立性与日俱增。现在的学校多属于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高中生开始独立生活,加速独立意识形成,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而且,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丰富、稳定,并带有闭锁性。

第二,自我调节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意志薄弱、惧怕挫折,承受不了打击。

第三,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同时,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

第四,虚荣心理不断膨胀。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喜欢显摆,不挣钱却乱花钱,特别在男、女学生之间花钱出手不凡,来显示自己。关键二:重点关注形成原因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既是一个发人深省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造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缺乏困境磨炼。现在的家庭都是少子女家庭,不少学生还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没有得到锻炼。第二,缺乏沟通与交流。特别是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正的思想交流相当少,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抓好课程学习,没能及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第三,缺乏减压机制。现在的家庭都把孩子看得重,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压力感,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以致压得他们气都喘不过气来。然而,当前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生减压机制,长期抑郁得不到很好宣泄,导致学生心境低落,学习兴趣日衷、学习效果逾差,甚至走到社会反面。

关键三: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国家、学校、老师和家庭应当特别注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心理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多形式的心理、法律等知识讲座,安排优秀学子介绍经验,全力帮助学生树立不畏艰难、自强自立、志存高远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提升学生讲文明、有诚信、守法律意识。

第二,经常进行师生思想交流。多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逐步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水准,正确引导他们认知社会、判断是非,牢固树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意识。

第三,实施人文关怀。一方面,不断加强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美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舒缓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另外,要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确保全体学生“同在蓝天下,雨露共成长”。

班主任落实“三个一”教育思路 篇4

在新的学年里,我将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有力切入点,以教育局提出的“三个一”为主要内容,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经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针对班主任如何落实“三个一”活动,我的思路如下:

一、每天背诵一个励志警句。

这一环节要做到将励志警句的内容牢牢记住,将含义理解透彻,让它们指导行为。首先,每天利用课前十分钟读两个励志警句,并试着讲解这两个警句的深层含义,教师适当补充。做到让全班学生在一天内学习两个名言警句。其次,我班从开学初就设计了课前十分钟、午间五分钟、放学十分钟,利用这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可以将小学生行为规范、语文、数学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名言警句和古诗用背诵的形式温习三次。最后,每一位同学将一个月中感触最深刻的名言警句抄写下来,并写清楚喜欢的原因,形成习惯。让手册的内容伴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更加丰富,随时激励自己健康成长。

二、每周学习一个感恩故事。

本校少先大队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各班级的学习角等方式,在全校宣传 “感恩”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鹿乳奉亲”“陆绩怀橘”的典故,更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之恩。通过宣传,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号召同学懂得感恩,从知恩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从尊敬老师开始,更从热爱学习生活开始。

一、为了开辟教育途径,学校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中让出五分钟的感恩时段,供学生讲感恩故事,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搜集感恩故事,可以从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搜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为了更好落实“三个一”,我们每一周都讲校本教研中的感恩故事,找同学读一读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感受深刻的语句,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

二、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活动,我还施机抓住各种节日和重大事件的契机,大力宣传感恩的美德。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5·12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等多个可以触发学生感恩之心的节日和事件。努力挖掘节日本身的教育因素,讲述关于特殊事件的相关故事等,并让学生在这些节日为父母、老师和身边的人做一些小事,表达感恩之情;为身边的人献上一片爱心,表达对同胞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例如:“感恩节”班级可以开设对应的班会,进行感恩故事比赛、感恩诗歌朗诵、感恩歌曲表演等,借此来丰富学生的阅历,促进学生的深思。切实的将感恩这一活动抓牢、抓实。

三、一月一个新亮点,每月一个好习惯。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个人很喜欢这句话。

事实上,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对每个人来说,懒惰都曾经是天经地义的——谁都得经历或长或短那么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期才可能长大。在那段时间里,谁都是随心所欲的。然而,没有人可以总是“随心所欲”。一度确实可能的“随心所欲”只不过是幼年时的真实,少年时幻想,成年时的苦恼,老年时的绝望。所以我要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每个月克服掉一个懒惰的习惯。

每月重点培养的一个好习惯,通过对励志名言和感恩故事的学习,从中总结出优良的民族传统习惯,教师重点介绍这一值得培养的好习惯,让学生相信改变对自己有帮助,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停止旧的行为模式,不断调整新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一个好的活动离不开严谨而又公平的评价和表彰机制。为了更好的落实好习惯计划,每月末,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进行班内行为习惯评比,切实的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校本教研的本子上,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得到了肯定。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有很多时候,学生坏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纵容和忽视,因此,应教师积极开发家长评价别人孩子的职能,鼓励家长发现家庭以外、校园以外等等别人的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现象的成因和表现。并鼓励家长积极总结整理,以身示范。进一步使家校双方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的载体,从而更好的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合力。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比喻 篇5

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赵连有 庄伟民

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分鲜明地反映了我们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是对我们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电大教学中更好的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就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基地之一,其政治理论工作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要全面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使电大学生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由此三句话所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是集中概括,它并非就是三句话所包含的内容,而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基于此,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不动摇,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用伟大的理论指导电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意义十分重大。

二、引导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为“三进”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当代大学生从上小学起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邓小平理论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则是近几年的提法,它在党十六大被写入党章,并于二00四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写入了宪法。所以,为学生阐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实事求是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精髓;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它们的根本宗旨。它们都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绳,这也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它们都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最后,它们的奋斗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从上可以看出,它们就是作为创立于不同时期,形成于不同时代,解决不同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而也必然地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的具体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三、“三进”工作的具体探索与实践。

1、“进课堂”

这里所指的课堂不仅包括课上给学生讲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原则,而且还包括课外的第二课堂。它包括: ①组织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最近出版的《江泽民文选》,并相应做出读书笔记。②开展一些讨论会、座谈会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当今发生在中国、世界上的一些事情。比如分析青岛海尔集团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也正是它密切了公司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每个海尔人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海尔产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③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使得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例如,去年暑假,我带领学生到我国著名的企业——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去进行考察。多年来,该公司狠练内功,严把质量关,靠良好的信誉和优秀的品质在国内外市场站稳了脚跟。近几年,公司在学习“三个代表”中,走出了一条“公司加农户”的路子,这就是公司同周边怀来、涿鹿两县的葡萄种植户签定合同,每年大量定期收购农户的优质葡萄,这一方面解决了公司的生产原料问题,另外也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后,不忘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里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有得还参加了省、市级的演出,获得了各种奖励,这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实践,使学生亲历“三个代表”实践的伟大作用。

2、“进教材”

我国现阶段大学中的“两课”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相关课程,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我们把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单行本作为补充教材充实到教课书中,除此之外,还把新闻媒体中提到的“三个代表”的伟大实践,以及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如全国优秀公安局长任长霞、贴心为民的好干部周国知、领导干部的好榜样郑培民等作为活生生的教材,他们正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三个代表”的伟大实践,把他们作为榜样,必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起到书本不能起的作用。过后,许多学生深为感动,热泪盈眶,更加明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课后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思想和学习体会,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另外,我们开展了“三个代表”在校园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院报和校园网上开辟了理论学习专栏,张家口电大网站也开辟了网上专题讨论,我们还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及其他重要文献。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大学,我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聘请学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多媒体制作能手对全体“两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现在大多数老师可动手制作课件,并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增强视觉冲击力,教师们也全身心投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进学生头脑”

这是“三进”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前面提到的进课堂也好,进教材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学生头脑。我们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进大学生头脑,就先要进“两课”教师的头脑。因此,“两课”教师必须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好一点,学深一点,这是高质量上好“两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首先,要教育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只有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因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她是由积极分子组成,具有先进性、革命彻底性的特征。

其次,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个社会的文化反映了它的文明程度,我党的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此可以看出,文化建设要靠共产党来领导,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其提出的根本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再次,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我党从建立时起,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多少优秀的共产党员;之后,党又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我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完全是为了国富民强,人民生活美满幸福,最后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最后,大学生在掌握“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后,还要让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利益才能有物质保障,先进文化才能落到实处;最广大人民利益是核心,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先进文化是动力,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几点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阐明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指导方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后,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有几点体会。

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突出重点。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也要遵循这个方针。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内容应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点。因为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目的在于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两课”的许多课程都涉及这些内容,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应该集中起来把这些问题讲深讲透。同时,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新的理论概括、新的理论要求和新的理论视野,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通过“两课”教学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之处。

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有针对性。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非常关注,有不少困惑之处,特别是对收入差距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两课”教学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更应该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面回答。尽管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只要向学生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说明,也能够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讲究学术性。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教育要收到效果,必须有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要有学术的严谨和思想的深度,增加信息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工作中不得不问的三个问题 篇6

学长曰:人们讨厌的只是那些愚蠢的问题而已。

▲ ▲ ▲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问过上司一个很低级的问题,上司气不过来,就说了我一句:

你不要带着问题过来,要带着方案过来,公司请你来是解决问题的。

哇,至理名言啊。听到这句话我当场就懵了,羞愧难当,说不出话来。后来上司一挥手说把方案写好了再过来。我才灰溜溜地逃离上司的办公室。

我一直觉得,我的职场生涯是从听到那句话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在那句话之前,我都还在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去做一名公司的员工,说不上称职。

后来我就开始有点抗拒问问题了。遇到什么状况也是上网查,网上查不到就自己死磕,反正问上司就不是选项之一,毕竟问上司上司也不喜欢,又显得自己能力不足,不够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当然也不好,做出来的方案根本解决不了公司的问题,然后上司又气不过,又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终生的话:

傻呀你,这件事你不懂怎么不问?

那是我人生中最想说脏话的一次。

但现在回想起来,上司说得句句在理,并没有什么不对。错的,只是当时惰于思考,爱钻牛角尖的我罢了。

实际上上司并不介意我提问,他当初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问的问题太愚蠢,太低级了。

我当时问的是:这个项目怎么做?

这个问题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这个项目我不会做,你教我。

上司根本就没法回答我,要从头到尾教我做好一个项目岂是在办公室说个十来分钟就能实现的?况且我这样问还暴露了我根本就没有细心想过项目怎么做的事实,不然我的问题不会那么笼统和简单。不会做事是能力问题,但问这种低级问题就是态度问题了。上司也没有迟疑,当场就训了我一顿。

结果我死脑筋,认定是问问题的错而不是问的问题的错,这才引发了第二次的训话。

想要成长,提问是必备的一项技能。有些事情问一下有经验的同事很快就可以得到解决,自己也可以收获一些行业经验。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把问问题想得太过简单,问的问题既愚蠢又傲慢,最后非但没有获得成长还惹人嫌弃。也有的人像以前的我一样问错一次就不太敢问了,但是不问肯定又会挨骂的。真正要做的,是学会问一些聪明的问题。

◆聪明的问题 ◆

怎样的问题才算是聪明呢?两个字:具体。

❶ 为什么要具体?

我们问问题的目的就是要从对方那里得到答案。首先,我们需要对方要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表明我们事前在问题上下的功夫,而且就像低级问题会透露傲慢的态度一般,具体的问题也可以透露出我们的诚意,这样对方会更加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

其次是我们需要对方能够回答我们的问题,问题不够具体会带来两种情况:一是回答过剩,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其中的一点点信息就够了;二是回答不准,根本就没有答到我们想要的点。问题越具体,我们传达的信息就越清晰,对方就越容易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❷ 如何做到具体?

想要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不简单,需要下许多功夫。我们举一个 “文章怎么写?” 的例子。首先我们要自己确定想写的是公众号文章还是散文等等,假如确定了公众号文章之后,我们写这篇公众号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吸粉,维持常规内容,还是和读者进行互动?我们思考一番,就可以问出 “一篇吸粉的公众号文章应该怎么写?” 的问题。

但这还不够具体,我们还只是想定了文章的外部结构,而内部元素我们却没有提及。一篇文章的内部元素包括文风、结构、遣词造句等等,如果不问清楚要问的是哪个内部元素,解答者要么就不想一次说那么多,要么就是会说漏一些,最后我们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所以想问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想要从外部把问题的范围限定小,然后自己再分析问题内部的元素,筛选出自己存疑的元素,最后再将疑问传达给对方。

很多时候,在我们试图把问题具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对问题越来越了解,看待问题也越来越透彻,最后甚至都不用问别人,我们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了。

◆必须要问的问题 ◆

工作中,仅仅是学会问一个具体的问题,有针对地填补自己的不足还不足以让我们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想要出色地完成工作,我们还需要问一些必须要问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必问问题:

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这张图你想要什么效果?

这件事情急不急?有多急?

我做这件事是为哪个项目服务的?

……

必须要问的问题集中发生在别人分配工作给你的时候,这种时候对方一般会无意地漏掉一些信息。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问清楚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事情,想要做好一个项目的前提就是要对项目有充分的了解。

糊里糊涂地做不是不能做,只是我们本来可以做 90 分,就没有必要用 70 分来应付分配工作的人。通过提问了解清楚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很有必要。

◆没有问题的问题 ◆

有的人工作了一阵子之后,技能熟练了,和同事也熟络了,工作有默契了,以前要加班一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能提前一小时完成了。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已经上了轨道,没有问题了。

我也有过这种状态,那段时间过得是一个逍遥自在。不过很快有了新的项目,暴露了我其它方面的不足,我才又有了能问的问题,努力的方向。

其实不是没有问题,只是问题还没有暴露,或者说自己不愿意去发现问题主动成长。

我们小时候都会有许多问题,天天缠着爸妈问这问那的,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问题就渐渐变少。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再发问,没有问题,也就停止了成长。

有的时候成长需要的,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所以假如你觉得自己每天都有许多问题,那该庆幸,这说明你有许多成长的方向,假如你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了,那便好好地审视自身,或者找些有挑战的事情,让问题自己暴露出来,不要让自己停止了成长。

最后请大家烧烧脑,想想下面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三个月的个人工作总结 篇7

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有很多的不适应,对很多工作都很陌生,课程也不是很熟悉,简直是一团糟啊!最开始的半个月的时候我基本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完全没有什么主动性,接着我开始接触前台,天啊,我简直要疯了,太多的零碎事,我根本记不住,所有的事都要记在本子上,一点都不夸张地说,我做梦都在处理前台的事,那几天我真的是焦头烂额!中国人就是惰性太强,就是需要逼,没过了几天,我就基本掌握了前台的事,也不会在手忙脚乱了!不说把所有的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也基本不会自乱阵脚了!慢慢的,我从不说话,也能和家长推销课了,思路也很清晰明确了!这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大的进步!

接着我开始接学生,才意识到,我的备课量真的不够,所以我每天的工作重心又回到备课,虽然我知道,我的能力和经验还远远不够,但是,只要学生和我学,我就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我要不断锻炼自己,晚自习答疑的时候,我最开始真的是很怕答不上学生的问题,好丢脸,好尴尬啊!但还是要逼迫自己去,丢脸是成长的过程,总之,慢慢的,我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不少。

在工作期间,我曾经一度怀疑我自己,我不是个自信的人,我对高中知识的掌握还远远不够,我自己也很着急,可是这些知识不可能一下子装进我的脑子里,我总是不敢做没有把握的事,所以我的学生基本都是高一的,看着其他人都那么厉害,我真的很着急,也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我觉得自己太没用,者的压力都受不了,总是把事情往后拖,我觉得自己甚至不适合出来工作。但是,我自己也常常开导自己,这就是人生,酸甜苦辣多必定会体会到的。所以我还在不断坚持着,我相信,一切的苦和累多会过去的,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工作中,我也遇到了很多事,虽然很多事我现在可能还处理的不是很好,不过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工作之后,才了解“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现在的我,只想努力工作,充实自己,只有我的能力足够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或者说,我才能放开活,活的恣意!

上一篇:雅思考试经验帖下一篇:中年级语文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