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通用10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1

2008-12-31 10:21:32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风险,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和具体形式出发,通过对我国商业银...[摘要] 银行操作风险在我国是仅次于信用风险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频繁暴露出各种操作风险,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本文从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和具体形式出发,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中经评论·北京)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和金融行业竞争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操作风险的日益严重,使商业银行即便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资本计量与监管范围,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水平。这标志着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但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仍然问题颇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案件层出不穷,损失相当惨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2007年1月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与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及具体形式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主要形式:

1、组织风险。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组织风险包括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外包、持续经营和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此类风险主要由于管理层的变化、项目管理行为、企业文化和沟通等方面原因引起。

2、管理风险。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3、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

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在银行业的应用,在便利普及用户同时,风险也不断增加。

4、法律及制度风险。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

5、外部风险。包括实际环境、诉讼和欺诈等导致的风险。风险来源于欺诈或外部机构对本公司的起诉以及机构及其代表缺乏人身安全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因素分布

综合来看操作风险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风险,国内的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违法行为(31%)、流程设计不合理(26%)、外部欺诈(22%)和操作失误(10%)这四个方面,其中最大比例的是违法行为,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分布除此四个之外还有越权行为、系统失灵、突发事件等。可见,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所有产品、所有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所有机构和岗位的人员都是操作风险的控制对象。操作风险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的管理、对流程环节的管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紧随这种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存在着一系列认识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疏于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制度规则、认识水平都比较低,尚未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风险来认识,既不了解操作风险的内涵,也不掌握操作风险的边界。将操作风险仅仅停留在内控和审计的层次上,从未量化计算度量。银行内部缺乏严格的风控机制,对引发操作风险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

(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亟待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定性管理阶段,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对如何定量计算分析操作风险知之甚少,在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上基本属于空白。国内目前采用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其权威性的不足致使对总行、分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

(三)操作风险控制体系亟待完善

大多数银行往往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总分支行制下的直线职能制削弱了内控力度,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四)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一是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二是电子化手段缺乏,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由于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另外,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行业数据和公共外部数据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也影响到风险计量和管理决策。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的策略分析

鉴于我国金融业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特征和现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当前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覆盖并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应当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重新对操作风险进行认识,并不断建立健全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一)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须逐步构建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科学规范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合理的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次,接受银监会的监督管理。最后,接受来自市场上的存款客户、投资者和有关债权人的压力。这其中,银行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往往在于其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不当管理或运作习惯,而这些都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所以,首先要健全内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每一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监控,每一种业务都有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其次,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报告系统,对银行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在有效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银行应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

(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资本约束

经济资本是相对于监管资本而言的,是一种最后的保障机制。它需要对风险精确度量,但在实践中这是最薄弱的环节。巴塞尔委员会考虑到目前银行的实际风险管理水平,要求使用初级度量法提取监管资本。伴随着对操作风险研究的深入,度量法应用的拓展,银行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及管理程序的特点,建立使用的模型,是自己的历史数据,计算出自身操作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以抵补损失,这样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四)通过采取风险转移的措施缓解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损失事件以一定的费用转移给外部团体或者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来抵御风险。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合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改变资本结构的具体措施可以是提供更多的资本、降低债务水平、降低操作杠杆、经营分散化、自我保险等。操作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如抵押、担保、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保险、融资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转移技术。

(华北金融,齐国宝)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2

当前, 我国正在积极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也日益突现出来。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 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 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利率市场化将会对银行的财务效益和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冲击, 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风险。因此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迫在眉睫。

1 利率风险管理问题浅析

1.1 利率管理体制尚需完善

由于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产生利率管理的滞后, 从而转化为利率风险。一方面, 商业银行缺乏管理的动力。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管理, 主要关注的是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管, 因此, 商业银行难以形成有效的经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难有动力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也缺乏管理能力。长期的金融抑制使现行的银行信贷结构仍留有计划体制的惯性, 同时, 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下, 银行进行缺口调整管理难度大, 在管理工具选择和管理技术运用上面临困难。

1.2 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困乏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甚高, 而我国银行界目前接受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 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利率走势预测工作的薄弱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指导, 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

2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2.1 理顺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 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 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 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 (或负债) 的市场价值, 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 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 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 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 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 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 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 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 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 再利用缺口管理, 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 可考虑选择权风险, 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 帮助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 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 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 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 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 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 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 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 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 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 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2 完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基层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控制力较为薄弱, 一方面要依赖信息技术建立整个银行共享的风险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预警体系, 既要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的变化, 又要了解行业经济的波动;既要审慎对待地区风险, 又要防范客户自身和授信产品存在的风险, 实现五个层次的预警, 及职能改革经济走势的预警、行业风险指数的预警、品种风险指数的预警、地区风险指数的预警和客户风险指数的预警。

2.3 完善利率管理的外部环境

2.3.1 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

要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 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 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 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要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 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2.3.2 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 使证券市场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其次, 要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市场。为银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还要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等现有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健全, 加快金融市场整体建设, 从而为银行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手段。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

2.3.3 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金融监管。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一、前言

多元化的市场环境,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强调商业银行在“谋发展”的同时,应强化经营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对银行战略性发展的影响。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从信贷管理制度,到信贷管理机制,都存在一定不足与问题,进而弱化了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增加信贷风险对银行发展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就新时期如何深化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设性意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过程管理缺乏规范化,信贷后管理落实不到位

信贷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信贷后管理落实到位,是构建完善信贷管理流程体系的重要保障。但从实际来看:(1)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管理中,由于对客户信用等调查不充分,导致信贷前的调查工作流于形式,加之过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建设,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信贷风险的发生;(2)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无序竞争不良因素导致银行对信贷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客户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全面分析,以至于信贷出现大量呆账的发生;(3)信贷审批制度不完善,且信贷后管理落实不到位,“重营销、轻管理”的信贷现状,导致款项回收受到影响,期间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都会对银行信贷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影响。

2.信贷品种“盲目”投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多元化压力

激烈的金融市场,强调银行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构建市场竞争优势,不断推出信贷品种,以契合客户的信贷需求。但是,信贷品种开发的“盲目性”问题,也日益成为信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些商业银行在传统汽车、教育等信贷产品的基础之上,不断推出迎合大众需求的信贷产品,并在信贷“最高限额”、“还款期限”等方面,做出调整与改变。虽然这样的营销方式为银行增加信贷活力,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商业产品的开发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而是盲目追求信贷量,这显然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带来更加多元化的管理压力。

3.评价授信制度尚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授信资产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管理中,评价授信工作尤为重要,是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失信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多达几千亿元,这充分说明,建立健全评价授信制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实际上,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以至于在评价授信中,无法对用户的真实情况(如资产、财产收入等)进行有效评估,进而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在信贷中的风险。此外,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是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举措,但商业银行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中,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不仅风险预警机制欠缺,而且对授信资产的风险反应比较迟钝。

三、新时期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是新时期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内在需求,更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之举。首先,创造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银行着力于良好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构建更加完善的内控管理环境;其次,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信贷管理涉及信贷前、中、后的全程管理,健全信贷业务过程的内部控制、细化信贷操作规则、完善行为规章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信贷过程管理,规避来自操作、市场及信用等方面的风险,提高信贷风险控制水平;再次,建立完善的授信制度。为更好地满足信贷工作的开展,应提高授信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评价授信工作的科学性,从源头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2.紧扣市场动态变化,优化与调整信贷结构与投入

信贷结构与投入的优化与调整,是银行信贷风险管控中的重要抓手。(1)信贷投入应具有导向性。明确性,对行业前景开阔、信用等级高的行业,银行应加大信贷投入;对于政府政策性复制的项目或大型企业,应作为重点信贷投入,降低信贷风险;(2)强化对行业风险分析,能够准确抓住市场动态变化,通过对客户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以实现对信贷结构的调整;(3)信贷资产的安全分析是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信贷风险有效控制的重要基础。因此,行业银行应重视信贷资产安全风险工作的开展,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因素。

3.积极推进信贷文化建设,营造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信贷文化建设,是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动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多元互的市场金融环境中,银行应注重信贷文化的建设,突出风险控制作为信贷文化核心的重要性。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岗位职与责统一。信贷工作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强调信贷人员应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要强,始终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信贷管理。而这些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强调风险控制文化的建设,在文化的熏陶与带动之下,强化银行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银行战略性发展的目标构建,是银行在发展中所需应对的管理重点。无论是当前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缺乏,还是信贷管理机制的欠缺,都强调新时期下的信贷风险管理,应逐步推进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立,积极推进信贷文化的建设,从本质上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3(0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4

(2)债券市场投资范围受到严格控制。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要求,银行可投资的债券类别有限。国债、金融债是最合规的,但是,鉴于企业债的发展,更高收益率的企业债以及可转换债券,也应当放开这种限制,毕竟,我国能够发行企业债的企业或者公司一定是大规模的企业,资信条件良好,盈利性也有保障。通过债券的评级,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债券的评级都是AAA级,主体信用都非常良好。

(3)各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能力参差不齐。小规模银行的债券投资收益的重要性高于大规模银行。这可能是由于竞争能力的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在贷款业务方面,小规模银行难以有实力和大规模银行竞争,因此,他们更多的致力于发展其他创收项目。因此,在债券投资业务上,小规模银行有着更充分的竞争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策略

(1)定期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商业银行应定期出具研究报告,就宏观经济景气状况、金融运行态势、利率趋势变动等情况进行详尽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银行自身资产负债配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对策方案。

(2)资产负债管理总规划。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进行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和比例控制,达到预定的经营管理目标。债券资产作为银行资产的一部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之一,必然要受到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影响。商业银行债券资产的规模还应进一步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当务之急的是处理好规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克服盲目扩张。应首先考虑流动性,综合考虑安全性、盈利性。

浅谈中小银行的舆情风险管理策略 篇5

近几年来,关于银行业的负面新闻报道数量持续增多。银行一直被社会舆论认为是“强势群体”,随着客户维权意识的增强,商业新闻媒体以及一些微博“大V”往往会在突发性金融事件报道中夸大金融机构的过失和错误引导大众判断来博取眼球,使得社会舆论对银行业的口诛笔伐几乎成为了一种常态。

银行业在舆论新常态中处于一种极度被动的地位,而地方性中小型地方银行由于规模、品牌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与大型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在突发性舆论事件时的处境尤其不利。在利率市场化下和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改革政策的影响下,以及一些地方性银行员工违规操作导致客户资金损失的报道的频现,“中小银行利率高风险大”、“在中小银行存款不安全”等言论早有耳闻。如何在这种舆论态势下守住品牌、管控好负面舆论以稳健经营发展,成为了中小型银行必须深入思考的战略性课题。

要做好舆情管控,先要做好舆情监控。正规的商业媒体的报道固然影响力大,但往往并不致命或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对银行来说,以微博微信转发信息为代表的网络媒介上负面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往往更加致命并更难及时作出有效反应,江苏射阳农商行挤兑事件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要应对网络信息媒介上的舆情威胁,必须以保证对相关信息监控的及时性为抓手。可与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监控机构加强沟通互助,并动员全行员工警惕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一旦发现及时汇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网络舆情监控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商业服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委托网络舆情监测公司来协助监控有关的网络舆情信息。

其次是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可在日常广告投放等业务中加强与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合作,使双方形成良好的关系与互信,以确保应对突发舆情危机时能通过媒体渠道作出有效回应;同时定期通过地方媒体、营业场所、社区服务等方式对金融知识教育、反假币反诈骗、银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等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增进公众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以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来提高银行对于声誉风险的抗风险能力。

如何对已出现的舆情危机进行应对是舆情管控的核心内容。和大型银行一样,中小银行也应拥有自己的专门进行舆情应对和形象公关的工作队伍,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对舆情态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使之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服务。要经常性对负面舆情案例进行反思,针对自身存在问题以及可能出现或容易出现的风险实例要提前做好预案,便于今后有的放矢控制舆情。在第一时间监测到负面舆情的前提下,要抢占先机及时向公众澄清事实,并发动员工或雇佣专业的网评队伍,与正面宣传、新闻引导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负面舆情。对于造谣者或内部泄密者要坚决追究责任,用有效的威慑来减少谣言与负面信息的出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6

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把握好以下四点就可以了。

首先,我们要通过银行发放的资料,了解产品的类型。当下而言,银行发放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保本类的,一类是非保本类的。在这两大类理财产品中,又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保本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所以,大妈们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首先要看产品,看自己适合和需要哪种类型的理财产品。

其次,我们要看各类理财产品的期限以及收益。通常来说,理财者在短期内有闲散资金,选择短期理财产品比较合适;反之,则适宜选择长期理财产品。这主要就要看大家的了。但是,恒昌理财顾问要提醒大家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在募集期间的收益只相当于活期收益,因此大家最好晚点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样更为合算。期限选好以后,我们就要看产品的收益了。一般来说,收益要选择合适的,因为过高和过低的收益对大家而言都不合适。过高收益,风险性也会增加;过低收益,不合适。

最后,通过询问银行相关人员,了解资金的去向。资金安全与否不仅取决于所选择的机构,也取决于资金的流向。如果说这笔资金主要投向股票类高风险领域,那么大家资金的风险也比较大。反之,则风险性比较小。所以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方面。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7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一种相对简单和落后的状态, 与国内外成熟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整体来说风险管理意识相当淡薄, 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文化氛围, 从而积累了较多的风险资产。

(二) 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风险管理机构不完善, 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往往都是以信贷管理为主, 对法律、市场、操作风险等其它种类的风险不够重视。

(三) 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体系, 涉及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处理等,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许多定量和定性技术, 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及技术都较落后, 一般只是简单的定量分析, 如缺口管理、指标分析等, 不能准确的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度量, 也不具备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对资产风险组合分析的能力。

(四) 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直偏低, 而不良贷款率偏高。往往基于速度、规模情结, 缺少资本约束及观念, 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和账面利润, 不惜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导致资产虽增长很快, 但盈利却有限, 经营风险的不断积累和不良资产的高居不下。与此同时, 又缺乏有效的注资渠道, 所以长期以来资本充足率偏低。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外银行界普遍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简称ERM) , ERM的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 目的不仅仅是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某一种风险, 而是将银行的各种风险全部综合在一起, 考虑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的相关性, 并且采用组合管理等方法, 对银行风险进行统一的管理。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定价与处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处理和报告、事后评价和持续改进八个相互联系的因素, 这些因素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方式, 并作为衡量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 与其他管理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几大因素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这一有机系统。可见, 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 更符合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要求。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一)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首先,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一种严密的程序分析总风险在交易、资产组合和各种经营活动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 以及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怎样进行合理控制致力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并且消化由此带来的成本, 从而确立适合中小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二) 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

作为银行核心竞争力基本要素的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商业银行应付风险能力的强弱, 是现代银行的生命线, 关系到其国际信用评级、未来市场份额、融资成本等问题。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资本补充的自我实现机制, 实现风险资本优化配置, 这不仅是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小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物质基础。

(三) 建立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的一体化分析模型

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绩效评估即RAROC系统, 实现风险组合管理。RAROC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体现了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内在统一, 克服了传统绩效考核中盈利目标与风险成本在不同时期反映的相对错位的问题, 实现了经营目标与业绩考核的统一、股东利益与经营者行为的统一, 使银行更理性的扩张, 真正敢于理性的承担风险。

(四)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表现为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 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进行组织结构变革。风险管理应从宏观到微观覆盖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 涵盖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落实风险、管理到位。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流程都应渗透风险管理意识, 每一个部门都应承担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风险管理责任。不能仅满足于决策环节的“审贷分离”, 应完善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方法, 保证所有环节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 加强全面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Barry Eichengreen&Ashoka.How the Subprime Crisis Went Global:[J]Evidence from Bank Credit Default Swap Spreads, 2009, (4) .

[2]黄玉婷.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究[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9, (20) .

[3]牟怡楠.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的启示:风险联动与ERM[M].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5) .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成因 策略

一、引言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非系统性、数据稀缺性是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银行信用风险基本上包括信用违约风险(Default Risk)和信用息差风险(Spread Risk)两大类型。信用违约风险是指在商业交易中由于交易一方的违约,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少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息差风险是指在商业交易中,交易一方信用质量的变化(包括违约)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预期现金的现值面临不确定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银行危机的困扰,我国也不例外。虽然我国还没有出现大量银行倒闭,但存在单个银行危机,存在银行经营危机,国有银行已经出现了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产流动性差的高风险症状,银行危机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文深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并提出控制的策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从经营的业务范围来说,商业银行存在信用风险有其一般性的成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也不例外;从我国经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因此,笔者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般性成因

(1)信用风险的广泛存在性。现代经济是契约式经济。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导致了信用的不断扩展。由于现代信用的大量使用,信用风险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中。信用风险产生于市场经济中交易的双方,当交易双方采用非现金交易时,即采用了信用的支付方式,同时面临着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所以说信用风险具有社会的普遍存在性。就本文所研究的银行信用风险来说,主要是存在于银行的信贷过程,银行每发放一笔贷款,就承担了来自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并且一直持续到贷款被收回。

(2)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源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现代经济活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导致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时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是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信用活动中,不确定性包括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两种。外在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外,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随机性、偶然性的变化或不可预测的趋势,如宏观经济走势、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政治局势、技术和资源条件等等。一般来说,外在不确定性对整个市场都会带来影响,所以,外在不确定性导致的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又称为系统风险。内在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内,它是由行为人主观决策及获取信息的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例如,企业管理能力、产品竞争能力、生产规模、财务状况、信用品质等的变化都直接关系着其履约能力。内在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又称为非系统风险。

(3)交易双方的信息非对称性。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交易的双方信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其中某一方知道另外一方未知或无法知道的信息。在金融投资活动中,对称信息是相对的,信息非对称是普遍的,由于存在信息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的问题,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都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了解,即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的完全信息,因而各国都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技术性不良贷款。我国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被监管方(商业银行)一般乐于汇报好的业绩和消息,而回避对自己形象不好的坏信息,这些坏信息就会不断的积累起来,最后放大,从而演变成不可弥补的风险,监管机构由于不能充分掌握这些信息,因此也没能及时采取化解风险的措施,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倒闭;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银行贷款发放之后,信贷资金纳入企业资金循环,企业对于自身资金的运营状况掌握充分信息,但对于银行来说则产生“灰箱”效应,对于资金运营情况的信息处于劣势地位,有的企业随意篡改会计报表,提供对自己有利的项目论证和有关数据,有些甚至提供虚假材料和虚假证明以骗取银行的信用,有些企业随意更改贷款用途。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殊性成因

(1)经济改革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在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金融工具和企业体制改革的“润滑剂”,因此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被政府的政策所左右,商业银行贷款的去向要符合政府的政策,要有利于经济的改革,这就出现了很多政策性贷款,出现了职能管理和商业经营界限的模糊,往往过多地从管理职能、政策性业务和社会效益出发,而削弱了经营职能商业原则和对银行的自身效益的追求,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负债不计成本、资产不计收益、经营不计盈利等现象,因此,银行很难从自身的经营要求出发,通过调整经营方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减少、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尚处初创阶段,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系统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这就造成企业对银行严重依赖,企业资金来源大多数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这就使得银行的大部分资金变成了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沉淀在企业内,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产业体系逐渐萎缩,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很多企业都资不抵债,基本丧失了还款能力,这就使银行不良资产加大,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2)失信的成本—收益不对称,缺少失信惩罚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缺少有效的违约惩罚机制,法律法规也尚未健全,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执法不严现象较严重,这使得市场的经营主体在衡量失信的成本—收益时出现不对称现象,失信的收益远大于失信的成本,因此有些企业或者个人出现有钱不愿还的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激励了违约的发生概率。

(3)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信贷规模多年来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单纯按行政区域和各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实行机械分配,而没有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择优放贷。贷款评估质量不高,审批不严。对贷款企业在市场的位置和发展前景,企业的资信状况调查不够深入,审批制度只在分析报表和文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即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制度,商业银行都重贷轻管,对企业贷款后很少进行跟踪检查贷款的使用和企业的效益,不能及时发现企业不良贷款滋生的苗头,无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对策,减少不良贷款。

(4)商业银行内部没有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大多都有一套比较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而且还有比较权威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定期对企业进行资信评级。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机构尚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对贷款的评级还停留在以专家判别法为主的定性分析手段,先进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没有在我国应用起来,这种定性的风险控制方法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策略

为了有效的防范及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明晰银行的权责。真正实现政银分离,使银行能够自主经营,减少银行的行政负担,消除企业的依赖心态。银行只有在以经济效益为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尽最大努力规避风险。

2.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一是制定适当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程序,明确贷款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是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机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行定性预防与定量监控相结合的管理。

3.健全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于债务人的违约,通过行政立法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完善有关的惩罚机制,各有关执法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到严格执法,这样就能产生一种警示效应。

4.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一方面,在整个社会背景下,宣扬儒家的诚信文化,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将失信扼杀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本身也应该将信用文化从最高层开始渗透至整个组织,影响组织内的每个人的行为,使银行内部员工形成一种以诚信为宗旨的工作态度。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信用文化根植于银行,融入银行的血液中,各项制度、方法、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吴 冲 吕静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企业经济, 2004(1)

商业银行存款营销有策略5 篇9

源头锁定策略。一是跟踪资金流向,寻找资金源头。要跟踪政府背景项下的资金流,特别要关注、把握财政、税务、社保等机构客户资金,招商引资项目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建镇、技术改造、堤防建设)项目资金等。要跟踪新兴产业市场带来的资金流,重点客户(项目)资金流,重点关注、把握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系统户、集团户的集并资金,生产性、商业性客户的销售资金,收费性客户的收费资金,上市公司的配股资金,新成立公司的注册资金、股本金,公司客户的代发工资资金,改制企业的“职工补偿(买断)”资金等。二是加强账户营销,锁定资金源头。要重点营销大系统、大集团、大项目客户的基本账户和一般结算账户,重点营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财政类客户的基本账户、零余额账户、专用账户、财政专户和非税收入收缴归集账户等五类账户。同时努力营销一批个人贵宾客户账户。通过代收代付锁定各种归集、收费类资金源头,通过信贷、卡电等产品锁定生产经营类的资金源头,通过理财产品锁定理财投资类的资金源头,通过结算手段锁定建设项目类的资金源头,要通过抓关键时机和重要关口的资金结算,锁定分流资金,确保年末工资、奖励、销售等各类结账兑现资金在商业银行体内循环。

“渠道蓄水”策略。一是拓宽投资理财渠道。一方面要通过基金、保险、理财等个人金融产品实现个人资金回流,另一方面要以投行业务、对公理财产品锁定对公客户存款。以现金管理系统产品拓展资金流量丰富的集团客户。以银财通产品深化财政国库支付业务,提高财政上线覆盖面。以银期转账业务实现资金在投资者银行结算账户和期货公司期货保证金账户间的流转。二是大力推进电子渠道建设。三是加强网点渠道建设。

服务跟进策略。二是把握客户需求类型,提供个性化服务。特别是对大中型客户,要在为其提供大众化批发式共性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新需求,提供诸如信息咨询、资信评估、公司理财等高附加值特色化服务。三是加强柜面服务。要依托网点转型和标准化服务导入等手段,切实提高柜面规范服务水平。四是加强客户关系维护,及时地给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最新动态,同时了解客户对产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夯实存款可持续增长基础。

同业合作策略。同业存款是拓展金融同业市场的基础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农发行、保险公司等的同业合作,广泛开展金融同业在资金结算业务、现金代理业务、代收代付业务、资金存放业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同时积极开辟、拓展与创投、风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兴同业的业务合作领域,促使同业存款不断增长。

联动营销策略。一是部门联动。商业银行前、中、后台要协作配合,共同为存款营销出智使力。前台要加强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大额资金的高层营销和对等营销,切实提高营销效果。中、后台在做好对前台支持和保障的同时,要通过推介产品、优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存款营销中来。二是公私联动。加强客户需求多样性以及批零业务联动营销的方案研究,深化与优质客户的全面合作,逐步将个人金融服务领域扩展到客户的各经济单元、客户员工及关联客户,促进对公及个人业务的协调发展。三是资产、负债联动。发挥资产对负债业务的拉动作用,深化与客户合作,锁定客户资源,促进业务范围的扩展、现金流的增长。四是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联动。充分发挥中间业务的媒介作用,全面锁定客户存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篇10

一、保障各项存款稳步、协调增长

(1)加强维护

XX支行/储蓄所已制定了旺季服务存量客户挖潜考核方案,要求理财经理对所管辖客户分层进行电话联系或上门走访维护,特别是对50万元以上中高端客户,务求熟悉,以便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增强客户对网点的忠诚度、贡献度。

(2)拓展资金

利用晨会、夕会制定旺季营销揽存专项考核办法,明确任务和目标,引导理财经理、大堂经理、柜员等围绕各自岗位特点展开营销。大力宣传营销建行大额存单、保本型理财、结构性理财产品,外拓客户。另外,紧盯客户年终分红及征地补偿款项,确保早联系,早争揽。

(3)加强存款监测

旺季中资金进出频繁,要求网点全体员工坚守岗位,切实做好客户维护服务工作,对柜面大额汇出资金及时掌握挽留。同时,做好客户分流和分层服务工作,对高端客户和大额存款客户提供贵宾通道,确保网点存款及时归行,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促进中间业务收入提升

(1)代理保险业务

对不同属性的保险产品进行了认真分类和梳理,根据趸缴、期缴产品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级客户进行推荐。强化大堂经理、代理保险工作人员和前台柜员的联动,保障营销成功率。

(2)贵金属业务

一季度历来为贵金属营销旺季,计划利用晨会期间组织员工对旺季重点营销的几款贵金属产品进行培训,相互学习营销话术。网点充分利用LED滚动字幕、宣传折页和贵金属展示柜等多种渠道进行贵金属展品的宣传,重点向需要派送压岁钱的周边社区老年居民群体推销黄金产品。

(3)第三方存管

维护CTS签约客户,另外需紧紧抓住股市回暖的趋势,积极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客户中识别股民和有意向在股市投资的群体,为到该行开立第三方存管的客户提供精确服务。

(4)代理基金业务

利用晨会、夕会组织员工业务培训,保证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熟练掌握产品知识,对每只基金,特别是分行营业部重点推荐的核心基金,要知道其卖点,能够向客户精准推介,针对客户资产结构及投资风险偏好,向客户推介适合其需求的基金产品,做到精准营销。

(5)信用卡业务

利用新一代系统弹屏推荐功能,对每一位潜在办卡客户至少进行“一句话营销”的话术推荐,对年轻客户积极介绍热购卡特色功能,对“有车一族”派发苏通汽车卡宣传折页,确保信用卡每天均有进件。

(6)电子银行业务

根据新一代系统弹屏,对未开通电子渠道的客户,以及已开通电子渠道但未曾激活的客户介绍电子银行功能。依据分行下派的手机银行营销工作指导,确保手机银行日均新增5户以上。

三、加强内控防范风险方面

上一篇:金融资产会计处理下一篇:压力管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