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传奇(精选8篇)
——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新英雄主义”小说的赏析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凡 燕
1925年,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计划因弟弟杨立青的顽皮而失败,生来性格相冲的兄弟俩先后背井离乡前往广州找寻各自的前途。立青在姐姐立华和共产党员瞿恩、瞿霞兄妹的帮助下,考入黄埔军校。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以及经过东征和北伐的历练,立青成为了优秀的军人,他与进入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层工作的立仁产生信仰之争,兄弟俩在“四一二”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阵营,隔阂日渐加深。抗日战争爆发,立青在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上战功卓著,立仁则在重庆开展情报工作,兄弟俩暗自较劲。抗日胜利后,内战爆发。立青先从事我军后勤保障工作,后转至一线战场,直接面对立仁和黄埔旧同窗。国民党失道寡助,兵败如山倒,立仁从战场上狼狈撤退并带着立华等杨家眷属逃往台湾……
“新英雄主义”小说的前世今生
新时期以来,现实生活与历史讲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1950-1970年的“革命历史小说”,尤其是发展到极端的“三突出”创作原则使得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成为一种谎言,所谓“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不再被受众所接受。80年代后期,一批被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作品把革命历史、理想、信念或信仰作为消解的对象,其基本策略在于把革命历史偶然化、庸俗化,非崇高化、“去革命化”,比如《红高粱》、《白鹿原》等作品,在这种“去革命化”的历史叙述中,革命历史中的英雄由为国为民为党的道德典范变成具有传奇色彩的血性汉子。
直到2002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出人意料地获得好评,石光荣式的英雄形象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讲述革命历史的叙述方式才被确立下来。使革命历 史重新进入人们的历史记忆,革命“激情”以遗产而不是债务的形态被受众所接受。《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暗算》、《士兵突击》、《闯关东》,一部部军旅题材小说把传奇式的人物与现当代的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带有英雄史诗的色彩,开创了一个“新英雄主义”时代。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作,它选取了从上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复杂、最为惨烈也最为动人的历史,描写了瞿家和杨家两个家族在其间的浮沉、兴衰和变异。以家族的兴衰直接融进历史的宏大叙事,让两个家族直接进入革命的历程,在革命的历程中完成家族叙事,同时两个家族的命运沧桑也表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在其构思上,《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大叙事和小叙事的完美结合,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瞿家和杨家是完全不同的家庭类型。杨家是一个旧式的官僚家庭,父亲杨廷鹤从政当过厅长,能接受新的事物,但内心比较保守。长子杨立仁年轻时热血激进,曾试图刺杀吴佩孚的三省巡阅使,次子杨立青则顽皮狡黠,但富有正义感。女儿杨立华善良软弱。瞿家没有杨家的世袭的旧式官僚的气息,瞿恩作为瞿家的长子在年轻时为了追求进步、向往理想,带着自己裹着小脚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去法国留学,并让自己的妹妹也加入了共产党,是典型的革命家庭。
瞿家和杨家因为大革命的原因发生了错综复杂难以分割的联系,曾经的兄弟和曾经的情侣在历史的浪潮中发生着令人揪心的裂变和错位,家庭的和谐和亲人间的真挚在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演绎出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剧和故事。生死恩怨,光明黑暗,敌友情仇,交织成一部激烈而精彩的历史活剧和 2 家族悲剧。杨家兄弟的分道扬镳,国共生死抉择的震荡,都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得到充分表现。
“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探索和突破
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新英雄主义”小说相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并不是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现复杂多变的历史事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人间》摒弃了人物描写“高大全”的脸谱化形象、正邪善恶分明的关系设置。在书中,立青与立仁的对立的根源在于他们各自忠于的信仰,各自秉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国”——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这是一种“家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不惜动用残杀亲人的手段,也认为此乃“家国”。在主义面前,情感不可能泯灭,情感面前,主义不可能背叛。然而“一个丧失情感的人不能称之为人”,剔除掉主义和信仰之争,立青与立仁骨子里都烙着“重家庭,认血亲,讲义气,尊师长”的印迹。《人间》在人物塑造中引入了家族、血缘、亲情、伦理、新旧、师生、同学等关系元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无论是加入共产党的杨立青,瞿恩,瞿霞,林娥,还是加入国民党的杨立仁,杨立华,范希亮,吴融,汤慕禹,董建昌,抑或是中立的杨廷鹤,个个性格鲜明、涵义丰富,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华儿女,他们在家与国之间、在信仰与现实之间,演绎出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相较于之前的“新英雄主义”小说而言,《人间》在人物刻画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对人物的成长给予了更细腻更全面的关注。在《亮剑》等小说中,民族英雄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成长。抗日、不当汉奸是他们天生的 底色。而所谓成长,更多地体现在学习文化上,这就涉及到这些英雄最重要的特征,出身农民和没有文化。和以往的英雄人物不同,本书中杨立青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他少年时属于家庭的不肖子孙,经常惹出事端,乃至只能离家出走。在瞿恩、瞿霞的帮助和影响下,杨立青慢慢从他的家庭文化脱胎换骨,虽然他哥哥一直想制约他、牵制他,但底层士兵的生活和血淋淋的事实,让他坚定地选择了和哥哥杨立仁截然相反的道路,并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者。
“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时代解读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什么这些“新英雄主义”小说会在21世纪红透半边天,根据这些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会一再成为当下社会讨论的热点?我想,除了历史记忆、国族神话这些宏大话语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更为切近的理由。
“新英雄主义”小说成功地找到了一种与当下嫁接的更有效方式。例如《激情燃烧的岁月》达到了“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下,它再次证明了理想的价值和激情的含义”,这或许是这个功利主义时代最缺乏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从上世纪下载激情”。《亮剑》则贡献了“亮剑”精神,这种精神很快被成功地转化为团队精神、职业培训和励志教育,“亮剑”已成为流行语被挪用到各个领域。同样,《闯关东》中的闯关东精神,《士兵突击》中的“不抛弃、不放弃”也可以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挣扎、竞争获得某种想象性表述。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主人公们为了信仰为了理想的忠诚、勇敢和执着,同样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时代。可以说,这些“新英雄主义”小说的文字里,澎湃激荡着我们这个时代亟需的意志和精神。另外一种和当下观众更为契合的意识形态表述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故事。“新英雄主义”小说中的英雄们,一方面他们的成功与国家、民族利益有关;另一方面这种获得成功的方式更多的是他们个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消弭掉小说中的军旅成份和敌我双方的意识形态之争,《人间》更像是励志题材的小说。为了理想为了信仰,杨立青在一个又一个的考验和较量中脱颖而出,最终在革命的熔炉里百炼成钢。从这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中,观众找寻着自己何以失败的原因,并心悦诚服地认可这种成功的逻辑,尽管只有成功者才有机会讲述成功的故事。因此,恰如一篇报道中指出:“二战’以来,美国最著名的三所军校:西点军校、海军学院和空军学院,已经培养了1531位500强级首席执行官、2012位公司总裁、五千多位副总裁,以及数以千计小公司企业家。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以及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被问及同一个问题:在培养领导者方面,谁做得最好?他们的答案都是是美国军队。”也许石光荣、李云龙、杨立青都是“军队”这个商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中国戏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 它在历经汉朝百戏、隋、唐歌舞戏和角抵戏之后, 进入两宋杂剧, 为元杂剧的辉煌鼎盛打下了基础。但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却不是宋杂剧, 而是与其基本同期的南戏, 它也是明清传奇的前身。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 在浙江温州 (古称永嘉) 一带的民间产生了南戏 (也称戏文) 。它源自于民间歌舞小戏, 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宋杂剧、诸宫调及其他民间伎艺的成分, 又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它的形式比较自由, 故事多与爱情有关, 常见的主题是对于“负心汉”的批判, 它是中国古代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正因为它与宋杂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南戏在形成之初也叫“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宋代尽管其声威不及汉、唐、明、清, 但由于多年没有内乱, 因而经济发达, 城市异常繁荣, 而城市娱乐业的繁荣一定是要以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 宋朝正具有这样的条件。南戏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的。
二、南戏的形式与主题
与元杂剧相比, 南戏最重要的特征是形式自由。因为它来自于民间, 一切以吸引观众为已任, 没有元杂剧那么多的束缚。其戏剧结构可长可短, 曲与曲的连缀不拘定则。元杂剧多为一人主唱到底, 而南戏则“无一定之宫调……各色皆有白有唱”, 演唱与科白相结合, 完全视剧情内容决定, 因而能随心所欲地敷演短至数出, 长至数十出的戏剧故事。“此则南戏之一大进步, 而不得不大书特书以表之者也”。
因为南戏主要是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 徐谓在《南词叙录》中也说“语多尘下, 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不叶宫调, 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所以保留下的有关资料及剧本极其有限。根据现有资料看, 论成就, 早期南戏的翘楚首推《赵贞女》与《王魁负桂英》 (《猥谈》和《南词叙录》等称之为“戏文之首”) 。南戏的主题常见对“负心汉”的批判。《赵贞女》与《王魁负桂英》就都是这样的作品。前者写蔡伯喈“弃亲背妇, 为暴雷震死” (《南词叙录》) , 后者则叙述了王魁中状元后, 负妓女桂英, 又被桂英鬼魂活捉的故事。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南戏剧本, 是被收录在《永乐大典》第13991卷内,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张协状元》, 其故事从诸宫调里移植。它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南戏在表演形态、剧本体制等方面的大量信息, 弥足珍贵。像副末开场唱诸宫调;无处不见的插科打诨等, 对研究戏曲演化的过程非常有意义, 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
《张协状元》讲述了南宋时代张协高中状元为官后, 弃糟糠之妻王贫女的故事, 全剧二三十人, 五十几场, 在故事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宋杂剧。这个故事在结构上采取了生 (张协) 和旦 (贫女) 两条线交替向前推进, 再加上其它次要角色补充点缀的方法, 整个剧本层次分明, 后来传奇剧本的基本结构方式, 在这里就已见端倪了。《张协状元》在开场时首先演唱一段诸宫调, 介绍作者创作意图和剧情梗概, 以后, 这种开场方法逐渐成为南戏固定的“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 并明代传奇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三、“四大南戏” (也称为四大传奇) 和《琵琶记》:南戏向明清传奇演变的临界作品
在元、明、清三代, 杂剧与南戏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元灭南宋以后, 元杂剧的影响扩展到长江以南, 在它的光芒之下, 南戏显然相形见绌, 进入了低谷期。南戏在有元一代大约有创作作品180部左右, 许多都湮没无闻, 其中有五部作品得以长期流传:即有“四大传奇”之称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和南戏之祖《琵琶记》。这五部作品几乎是南戏向明清传奇演变的临界作品。尤其是元末高明的《琵琶记》的出现, 标志着文人开始参与南戏的创作, 提高了南戏剧本的文学性, 从而奠定了后世传奇体制的基础。从称谓中我们也可知一斑:它们既称为南戏, 又叫传奇。
四、传奇的由来
明、清时期, 杂剧依然存在, 篇幅仍然短小 (元杂剧一般为“四折一楔子”, 《西厢记》等较为特殊) , 但已“律残声冷”, 观者了了。而南戏则走出了低谷, 取得了戏曲霸主的地位。此时的南戏, 其取材多出自传奇故事, 剧情又颇具传奇性, 故专称为传奇。明代是传奇的璀璨时期。古代戏曲“至明乃称完美……至其编制与演法, 与元曲相比较, 则固有显著突飞之进步”。由于剧情的需要, 传奇一般都为四、五十出左右, 有明一代传奇作家近400人, 作品共计800多部, 可惜今天大部分已失传。由于剧情比较复杂, 可以说, 中国戏曲的角色体系至此基本完成。
五、明清传奇的代表作
明代传奇较之南戏, 在戏曲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更加完善。戏曲角色的分类也更加细致:从南戏的七种角色发展到十二种角色分工。但极为突出的是它在音乐声腔方面的贡献。以前的元杂剧在北方流行, 基本上只有一种北曲声腔体系, 到明朝时, 南戏发展成了四大声腔:先后流行的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继承了南戏的传统, 又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数经过魏良辅改造之后, “流丽悠远, 出乎三腔之上” (《南词叙录》) 的昆山腔。而梁辰渔与《浣纱记》成为第一部以昆山腔 (今昆曲) 谱曲的传奇大戏, 昆山腔最终传遍全国, 盛极一时。
明代戏曲的颠峰之作当推汤显祖的《牡丹亭》,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女主人公杜丽娘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 而作者也赋予了爱情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只要是至情,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清初, 昆曲在康熙年间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作品: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前者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但同时也通过李杨的悲剧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面。《桃花扇》则是一部历史剧, 作者借李香君与候方域的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它们的出现, 被称为清代戏曲的双璧。清中叶以后, 传奇走过了它的繁盛期而日益衰落, 传奇领域就再没有出现过夺人眼目的作品与人物了。此时, 各种地方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传奇时代消失在地方戏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南戏虽然形成于宋元时期, 但其流传与发展并没有因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而停止, 明清传奇便是南戏的延续。这也与南戏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成就 (特别是元杂剧) 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任何一种艺术想要生生不息的必由之路。
摘要:中国戏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 而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它最终演变为明清传奇。“四大传奇”和《琵琶记》是南戏向明清传奇演变的临界作品, 清中叶以后, 传奇时代消失在地方戏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关键词:宋元南戏,琵琶记,明清传奇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113.
[2][明]徐谓.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三)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3]徐慕云.中国戏剧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63.
然而,谁又能想到,10余年前,这位能干的年轻女子还在监狱服刑。从囚犯到百万富姐,刘艳霞的传奇人生令人感动。
求富心切,犯法入狱
刘艳霞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大福镇一个偏僻贫穷的乡村,母亲连她一共生了四个,在那个靠鸡蛋换盐巴的年代,父母一年到头的劳作填不饱一家6口人的肚子。
自小,刘艳霞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初中还差半学期毕业,她被迫辍学回家务农。1990年2月,春寒料峭,大地复苏,村里不断传来大山外面改革开放搞活的消息。封闭自守的安化人也开始躁动起来。那年刘艳霞17岁,她毅然走出家乡,直奔云南昆明,据说投靠在那儿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的表哥。当时,她只有一个想法:让表哥给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
事与愿违,表哥将她安排到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每天要干14个小时以上,每月工资才200元。刚开始,从小就吃过苦的刘艳霞每天在饭店不辞劳苦地干活,并无什么怨言。但时间长了,她看到表哥经常游手好闲,却吃香喝辣自在得很,渐渐便有些沉不住气,心理开始失衡。
一天下班后,刘艳霞到表哥住处去玩,正碰上几个男人围着表哥要“货”。表哥从床底下掏出一包白色粉末,来人便递过来一大叠钞票,足有5万元。顿时,刘艳霞看得眼花瞭乱。她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赚这么多钱!既可以减轻父母负担,又能资助弟妹上学。表哥看出了刘艳霞的心思,趁机劝导她说:“表妹,天天做工挣不了大钱,要发财还得发横财。我这里暂缺人手,你不如辞去饭店里的工作来帮我送送‘货’,包你能赚10万元以上。”刘艳霞不知那些“货”是什么东西,只想能赚钱就干。
第二天一大早,刘艳霞洗漱完毕后,便按照表哥的吩咐将一包同样的白色粉末送到指定地点。回来时,表哥给了她1000元辛苦费。接到钱的那一刻,刘艳霞心潮澎湃,这相当于在饭店干5个月的收入。这也许就叫做赚大钱吧!刘艳霞打心眼里夸赞表哥能干!她决定跟定表哥“赚大钱”。
1990年的大年三十将近,熙熙攘攘的昆明,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吞吐着急于团聚的人流。但刘艳霞为了赚“大钱”,依然留在昆明替表哥送“货”。那天,当刘艳霞刚准备拿出“货”时,“你被逮捕了”,突然间公安干警出现在她的面前。顿时,刘艳霞被戴上手铐,押上了警车。在公安局接受审讯时,刘艳霞才知道,表哥原来在云南干的是毒品买卖。刘艳霞作为从犯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法院宣判的那一刻,刘艳霞感到天塌下来了,心想这一辈子完了,就像一场恶梦,她甚至想过自杀。为了使她重树立生活的信心,监狱领导多次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教育她好好改造。在监狱领导的帮助与鼓励下,刘艳霞重新鼓起了新生的勇气,从此,积极肯干,认真改造,每天6点起床,和狱友一起去劳动。由于表现出色,她被减刑1年。
谋生创业,再遭挫折
1993年8月,刘艳霞出狱回到家乡,当见到那四壁空空的家和头发花白的父母时,刘艳霞的心里十分酸痛。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暗暗对自己说:我这么年轻,应该有能力自立,要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正在这时,镇司法所所长李汉民找到她,鼓励她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面对昔日的错误,鼓励她东山再起。在李所长和乡亲们的鼓励下,刘艳霞决心跌倒了爬起来,干出一番事业来。
当年9月,刘艳霞收拾几身换洗衣服后又踏上了打工创业的征途。然而,一个弱女子要靠打工发财致富谈何容易啊!由于没有可靠的熟人,刘艳霞找不到事做,她在益阳街头流浪了20多天。她当过乞丐,饥饿的时候曾跪在人前讨残饭、剩菜。她还做过小偷,在乡村偷过黄瓜、豆角、花生充饥,还偷过几件蔽体御寒的衣裤。她受尽白眼,被乡村的狗咬得鲜血淋漓,被顽童砸得浑身污泥,多少次差点被鳏夫地痞施暴。夜里,她睡过猪棚、桥洞、车站、码头。20多天的流浪,刘艳霞尝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若干年后,她一闭上眼,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构成她惨痛的回忆。
有一天,她打听到不远的沅江市砍芦苇可以赚钱,刘艳霞提着大纤维袋便往沅江赶去。
她用几根树枝和几把芦苇搭在一起,撑了个棚子,又找来一些牛毛毡和一些砖头石块,在地上支起一口铁锅,这就勉强算是一个临时的家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刘艳霞以星光为灯,沙滩为床,与江风作伴。常常在半夜之间,狂风把飘摇不定的芦苇棚子击倒,她被盖了个严严实实。
沅江的水很浑浊,吃水也成了件头痛的事。找到江边,刘艳霞才发现“水源”:江边有几个被水牛睡成的水坑,虽然分明可见一大堆牛粪,但囤积的水却很清。刘艳霞拨开水面上的漂浮物,小心翼翼地舀水、沉淀。水装满了一盆,就煮一锅红薯,放几个干辣椒,砍芦苇饿得慌时,就钻进棚子里盛一碗红薯撑一撑肚子。那口粗糙得割手的铁锅,由于长期未沾过油水,以致于生出几圈红锈来。
尽管这活计相当艰苦,刘艳霞依然快活得很,因为一天能赚到10块钱,并且慢慢有了积蓄。当积蓄突破三位数后,刘艳霞改进了打工的方式,用全部积蓄买了一辆人力车,白天砍芦苇,晚上运到纸厂,一天下来,可赚30块钱。苦干巧干了好多个月,她口袋里攒了上万元钱。她想,有这点本钱可经营些小生意了。
刘艳霞来到邻近的桃江县,这里有一个铅锌矿冶炼厂,生产很红火。因为冶炼厂的原材料需要到千里之外的永兴县去采购,所以供应老是脱钩。刘艳霞得知这个信息后,马上敏锐地意识到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她咬咬牙,取出用自己的血和汗提炼成的1.2万元钱,赶赴永兴县进了两车铅锌矿石。可是,当她把矿石运到桃江,冶炼厂质检员检验后告诉她:这些矿石不合格。
刘艳霞惊呆了!她抢过质检员的量杯,一边抖动一边大喊:“不可能,这不可能!”她进货前曾拿过样品来检验,当时,检验的结果是符合要求的啊!原来,当初矿石贩子给她提供的样品确实含有丰富的二氧化三铁,符合冶炼要求,而这次给她的铅锌矿却与样品不是出自同一处,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铁,按厂里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根本无法冶炼。
血汗钱换来的两车矿石竟是一堆废渣,这犹如晴天霹雳,炸得刘艳霞眼冒金星、神情恍惚。那几天,刘艳霞望着两堆矿石面容憔悴,哭了一场又一场。1.2万元,相当于全村人一年的收入!1.2万元,对于农村人来说,就是一仓谷和6条牛啊!1.2万元,系着刘艳霞的命根子!刘艳霞颤抖着双手翻开钱包,只剩下11元钱了。她一屁股坐下来,她想起了家中的白发父母,想起了砍芦苇时的辛酸,不禁泪如雨下。
昔日女囚,终成百萬款姐
多少个不眠之夜,刘艳霞的眼泪总像家乡永不枯竭的资江水。但冷峻的现实是不同情眼泪的,每当太阳露出地平线的时候,她不得不拭去泪痕,又为一天的果腹而忙碌。一个偶然的日子,她闲得无聊感觉空虚,花了4元钱,在一个地摊上买了一本书消遣,那是夏·勃朗特的名著——《简·爱》。在初中读书时,刘艳霞曾经在《中学生》杂志上看过缩写为2000多字的《简·爱》,而花4元钱买这本书时,可想而知当时身上仅剩11块钱的刘艳霞为此付出怎样的勇气。
刘艳霞漫不经心地翻阅书本,后来,不知不觉入迷了。故事中那个叫简·爱的女孩,竟与她有着类似遭遇。简·爱也曾命运多舛,从乡村到修道院,也曾经历练狱般的磨难,但她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简·爱的精神鼓舞着刘艳霞,使她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简·爱说得对,沦落到现在的境况并不是我的错,我为什么要自卑,自贱,自惭形秽呢?刘艳霞顿然醒悟:哭是没有用的,她恨那些拿假样品欺骗她的矿石贩子,也得出一个惨痛的教训:不懂行,不识货,难免不被人骗。上当了,跌倒了,只有爬起来重新干。她继续打工挣钱,同时也时时寻找生意机会。她十分注意电视、杂志上的每一条信息。1995年,有消息说,珠海要修建飞机场,刘艳霞眼前一亮,因为珠海机场建设肯定需要大量施工队伍和运输队伍。
接受了運销矿石的教训,刘艳霞这回变得谨慎多了。她先跑到珠海实地了解情况,弄清楚机场工地有什么活可以干。她发现,工地用的沙石,都被当地的老板分包了,但是,由于用量大,这些老板的运力不足。她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运沙石。她连一只车轱辘都没有,怎办?当时,安化的个体运输户不少,但当地的运量有限。于是,她想出一个两地互利的办法,自己来当中间人。她先到信用社软磨硬泡贷了1.5万元,到夜市购置了几件像样的衣服,去温泉美美地沐浴了一番,修剪指甲,头发,把自己打扮得很有些来头的样子,和珠海的一些沙石老板取得联系,说她可以承担运输业务。然后回湖南安化,说服了10个车主,组织了20辆大货车,取名为“湖南安化车队”,由她当包工头。经过3天3夜的奔波,车队到达珠海的施工工地。随着一阵轰隆隆的爆破声之后,一车车泥土依次运往江边。刘艳霞的淘金梦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她带来的车每运一方河石可赚13元,但刚刚起步的日子异常艰难,为了节约开支,她与工人们同吃一锅饭,同租一间房(中间拉一块布隔开),睡的是地板,出门跑业务骑的是旧货市场的二手自行车。刘艳霞手脚勤快,待人和善,一有空闲,她又成了工地上的主妇,洗衣补衣,做饭打水。车队的工人很受感动,更加卖力干。那些沙石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觉得她是个实在人,把业务交给她做放心。有了口碑,越来越多的老板愿意把沙石交给刘艳霞组织的车队去运。风里来雨中去,一年过去了,刘艳霞的手上已有了20余万元的资金,而且熟悉了这一行,业务关系、人际关系也建立起来。
具备了这些条件,刘艳霞便自己当老板承包土方,实行爆破、运输、平地一条龙作业。这样一来,每天的收入差不多可以翻一番。
业务在发展,效益在提高,有过教训的刘艳霞,丝毫不敢放松脑子里的每一根弦。她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实:一位拥有500多万元资产的老板,由于从不下工地过问施工情况,工地上一盘散沙,结果竟被手下人蒙得账上赤字,不到一年时间,这位老板成了四处躲债的流浪汉。因此,她当老板后,在管理上从小处着眼,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
市场经济竞争的“皮鞭”抽打得刘艳霞如飞速旋转的陀螺,风风火火的生活和无情的市场搏杀,消融了她的女性温柔,不了解的人说刘艳霞:“缺乏温柔,像个男人。”
以前运土方,有的工人为了省工图快,车厢不满装,也不关后门,一路“泼洒”,返工率较高。刘艳霞细算了一下,这样做每天至少要少运20方土,减少200多元钱的收入。这种到了嘴边又掉了的饭实在令人心痛。对此,刘艳霞每天坐镇工地,严加监督。当老板的办事认真、精明,工人们自然也不敢打折扣了。
经过10余年摔打,刘艳霞的足迹遍布了珠海机场、拱北大桥、湾仔街道等30余个工地,她的工程队添置了两台价值130万元的大型挖土机,并积累了300余万元的资金。这个曾经有过炼狱般生活的女子,初创起自己的事业,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款姐。
刘艳霞虽然赚的都是血汗钱,但她很热心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和贫困村民。刘艳霞所在的村庄和外界的联系是一条一尺来宽的羊肠小道,多年来村民们一直过着肩挑背扛的生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3年10月,刘艳霞回家探亲时,捐款5万元,带领村里的小青年儿把羊肠小道改建成了3公里长的宽阔马路。
2005年8月,家乡遭受特大水灾,刘艳霞立即给灾民汇去了3万元。2006年,村里修建希望小学因资金没到位而难于竣工时,刘艳霞又送去了3万元。除了关心、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刘艳霞对家乡的特困村民更是热心帮助,哪里有困难,她就向哪里伸出援助之手。2007年9月,村里刘吉标考上北京科技大学,因为家庭贫困无法上学,刘艳霞得知其情况后给他送去了5000元。接到钱的那一刻,刘吉标全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2008年10月,刘艳霞从珠海赶回家看望父母。路过洞山村时,听说该村特困村民宁秀英患子宫炎因无钱去医院医治,刘艳霞赶到宁秀英家里,给她送去了3000元,使她的病及时得到诊治。刘艳霞关心村民及资助公益事业的好人好事说不完、数不尽,村民们记在心里,看在眼里,无不为之感动。至今,她共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达80万元以上。日前,安化县修建黄柘公路、硬化农村公路,运输车队与挖土机紧缺。为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刘艳霞毫不犹豫地把她的车队开回了湖南安化。她的感人事迹犹如朵朵浪花传骗了千家万户,人们对她的举动大加赞赏。在事业走向成功的同时,她也赢得了一份美好的爱情。2008年10月1日,她与一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现在,刘艳霞与丈夫生活得和和美美。她表示,今后他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家乡贫穷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两年后她将修建一栋社会福利院,帮助那些需要关心、照顾的老年乡亲们安度晚年。
2006年3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太原万狮京华大酒店金碧辉煌的会客大厅内,一个英俊整洁、意气风发的翻译官,正用熟练的英语向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解说着什么。也许你根本想不到,在这样两处天壤之别的场景里,竟是同一个主人公,他的名字叫郑敏,现任武警指挥学院太原分院英语教员。
“八一”前夕,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记者倾听了这位年轻军官的传奇故事。打工路上自学不辍
1975年5月,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寒的农家又添了第三个孩子,他就是郑敏。他的出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多少欢乐,因为家中缺衣少粮。
1992年7月,郑敏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贴补家用。高中三年来,郑敏一直对英语课情有独钟。那时,正是自学考试热方兴未艾的年月。一天,一个同乡女孩告诉他,参加自学考试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郑敏听后异常惊喜。他先是在同学的介绍下,参加了常德一所英语培训学校的考试,然后进入该校学习英语。一年后,他又报考了由长沙铁道学院主考的英语大专自学考试,他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回到租价低廉的出租屋里,又开始挑灯夜战,尽管学得很刻苦但效果一般。后来,经好友点拨,他来到了长沙,结识了几个长沙铁道学院的本科班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郑敏混入教室偷偷“旁听”,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从此,偷着“旁听”成了郑敏最兴奋也最幸福的事。
经过两年艰苦的学习,1994年6月,郑敏以13门课程均分85分的优秀成绩,读完了本来要三年才学完的课程,拿到了英语自考大专毕业证书。
同年7月,郑敏和同乡的小伙伴们来到广东深圳打工。他的行李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外,还有满满一箱子外语书籍,这是他的全部梦想。然而,一个没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要在人才济济的大都市安营扎寨,是异常艰难的。
打工之路遍布荆棘。不久,他又来到离深圳不远的惠州,住在亲戚给介绍的宿舍里,好不容易应聘到一家贸易公司做文员,人家答应每月给他800元工资。孰料,这是个“皮包公司”,他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半月后分文未得,不得不离开。这时,他出门所带的一千多元钱所剩无几。
屋漏偏逢连阴雨。落魄的他成了小偷下手的目标,不知什么时候,他身上仅有的200多元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了贼的口袋。当天晚上,他在车站广场游荡,本想找个地方将就一晚,可保安一声断喝“干什么的”,吓得他落荒而逃。无奈之下,他只好像众多的拾荒者一
样,找到市区一孔桥洞底下,铺了几张旧报纸,头枕着胳臂过了一夜。之后的日子里,他重复着千万个从农村来到城市淘金的打工者的故事,给餐馆刷盘子,到建筑工地打零工„„体力上的透支没有击倒这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仍然坚持着英语学习,然而,暗淡的前途却让他难以忍受。
参军入伍勤奋成才
两个月后,郑敏带着一箱书和一张大专文凭,失落地回到了家乡望城县。不久,经人介绍,他在本县白若乡白鹤中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代初二年级的英语课,每月工资180元。当民办教师的日子辛苦又快乐,学生们很喜欢郑敏讲的课。可大家都明白,这个小伙子在学校呆不长,他的梦想在远方。
那个年代,对于农村青年来说,跳出“农”门的路大抵有两种:一是考取大学,二是参军入伍。郑敏隐约知道,部队有一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怀着到部队后上外国语学院的梦想,他于1994年11月报名参军。没想到,体检时遇到了麻烦:县里的医生说,他有陈旧性肛裂,体检通不过。
他要与命运搏一搏,他找到了负责接兵的同志,这位同志了解了他的情况,又见他英武、聪慧,便带着他返回县医院,给医院签下了保证书,使他通过了体检,办理了入伍手续。1994年12月15日,郑敏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在大雪纷飞中来到了武警山西总队长治支队。
三个月的集训期,郑敏完成了从社会青年到武警战士的转变。当时,一天要做600个仰卧起坐,600个俯卧撑,10分钟端腹,练完规定动作,汗水在地下形成了一个人形。集训完成以后,郑敏被分到基层连队,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沟里值勤站岗。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郑敏也没有放松英语学习,在部队的三年间,他先后当过基层中队通信员、军械员、文书和班长。等到他肩上扛了三个“杠杠”的时候,他才知道,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不在武警部队招生。然而,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扎实的文化功底,1997年夏天,他考入了武警太原指挥学校,学习军事指挥专业。
这两年的专业学习彻底改变了他,郑敏由一名士兵成长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并返校任教,担任武警部队基层行政管理的教员。
也许一个人儿时的梦想真能成真。郑敏在担任管理课教员的两年里,最大的爱好还是自学英语。当周围许多人把时间花在棋牌娱乐、花前月下的时候,陪伴他的只有一盏灯,几本英语教材。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郑敏利用暑假自费赴京参加了“北京新东方学校”英语教师培训。随后,又参加了全国英语翻译资格统一考试,获得了翻译资格证书。随后几年来,郑敏又相继自修完成了大学英语本科的所有专业课,并逐渐拓展了社会交往。一到星期天,他就跑到太原市五一广场的“英语角”,与英语爱好者进行交流。
一年后,学院领导决定让郑敏改任文化教研室大学英语教员。担任英语教员后,郑敏如鱼得水,他踏踏实实备课,认认真真授课,朴实的教学风格和扎实的专业素养赢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首席翻译为国争光
2003年10月,从石家庄军队院校协作区发来的一份邀请函送到了学院。信函邀请一名青年英语教员参加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举行的“优质大课”评比竞赛。院领导集体研究后推荐了郑敏。经过短短15天的准备,郑敏带着4名配合教学的学员来到了石家庄。他面对的是众多高手,要与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等十余所院校的教学能手们同台竞技。在众多选手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可谓人才济济,但郑敏成竹在胸,一点都不紧张。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郑敏以《大学英语》中的一堂语法课为示范,沉着应战,最终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那一天,郑敏一夜无眠,回想起自己9年前刷盘子、睡涵洞、啃书本的日子,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小伙子流下了无声的泪水„„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郑敏在太原英语教学、翻译界声名鹊起,从2002年至今,郑敏不断在各类英语培训班上出现,他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
2005年暑假,他应邀担任太原电视台举办的“英语电视口语大赛”现场评委,受到了太原市教育局及广播电视总台的联合表彰。
2006年3月22日,应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玉臻大法官的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布恩率代表团一行21人来晋进行司法访问。这是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选谁来担任大法官的翻译呢?能够胜任这个“首席翻译官”,既是荣誉也是考验,名声在外的英语教学能手郑敏被山西省翻译协会极力举荐,担任了约翰·布恩的首席翻译。在历时5天的全程陪同期间,郑敏跟随外宾旁听了省高院一起故意杀人案的审判,在太原市万狮京华大酒店为李玉臻院长会见代表团作了现场翻译,还陪伴代表团成员到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王家大院、平遥古城、榆次老城等景点旅游,并担任导游。出色的讲解、得体的举止、流利的英语口语赢得了外国友人的一致称赞。临别之际,澳洲大法官约翰·布恩问了郑敏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阁下究竟在国外呆了几年?”
1998年,18岁的简阳小伙唐会忠,背负欠债,只身从简阳南下广州,进入鞋厂打工,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可是短短5年他却变身成为了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生意做到了欧美、中东等地,他到底把握住了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又是怎样缔造了一个普通农村娃的创业传奇?
打工之路,刻骨铭心
1998年正月初二,负债2800元唐会忠乘火车到了广州番禺,经过2个月时间才找到在鞋厂的工作,每天工作到半夜2点左右。尽管如此辛苦,唐会忠还是在鞋厂坚持工作了2年多。
采访中唐会忠回忆起初到广州的情形:那时候南方相当热,一个宿舍十几个同事住在一起,气温差不多都在30-40℃,只有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在宿舍里面,同事们都一样。那个过程很是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刻骨铭心。
天道酬勤,凭借异于常人的努力与坚持,他很快在成百上千的工人里脱颖而出,成为管理人员,工资也比工友们高了很多。但2000年,唐会忠不顾工友和朋友们的劝阻毅然辞职,放弃了这令人羡慕的管理工作,选择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学习技术,重新当起学徒。
珠宝是时尚、奢华和品味的代名词,行业门槛也很高。当时对此一窍不通的他怎么会想到去学做珠宝首饰呢?
唐会忠这样解释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当时我觉得首饰行业相对比较有发展空间和潜力,而且广州是个大城市,对于时尚和奢华的东西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就选择加入珠宝首饰行业。”
一块钱的炒面,支撑学习之路
就在唐会忠领着微薄的学徒工资,认真学习制作珠宝首饰技术时,家中父亲重疾复发。
唐会忠回忆说:刚学做首饰的时候特别辛苦,当时父亲生病比较严重,一支针都要500块钱,找亲戚朋友借钱的时候,他们都劝我不要去学习了。但我还是坚定信心继续学习,我几乎把所有积蓄和收益给父亲治病,只给自己留很少的生活费。
2000年3块钱的快餐唐会忠基本不敢吃,每天吃一块钱的炒面,就是这一块钱的炒面支撑着唐会忠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后来在完成微镶技术学习后,他的收入也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日益增加。
艰苦创业,要做老板
从一个珠宝首饰学徒到一流微镶技术人才,唐会忠还是没有满足,他的创业热血再次沸腾——他决定自己做老板,可一无资金、二无人脉的他又是怎样挖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唐会忠的妻子王小丽讲述创业之初的故事:刚开始启动资金非常少,我们是租住一个小房间,找了几个朋友帮我们做第一批货,拿到市场上挨家挨户去卖。慢慢做了几年,就与人合伙搬到一个十几平米的地方做起了小作坊。
靠着小作坊起家,唐会忠挖掘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地随着他的定单越来越多,资金雪球越滚越大。
到2003年,不满足小打小闹的唐会忠在香港成功注册自己的公司——忠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仍在广州番禺。仅5年,唐会忠实现了他做老板的梦想。
仅有初中文化的唐会忠开始参加一些CEO总裁培训班学习现代化企业管理,并为自己聘请外教学习外语。很多同事、同行和老乡对于唐会忠的做法根本无法理解,有人甚至骂他是疯子。
应对危机,抢抓商机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广州的众多珠宝工厂,因失去了国际订单业务,一夜之间面临“断炊”局面,甚至一些珠宝工厂因为没有客户而被迫关门。
唐会忠并没有因此而乱了方寸,他在看到市场疲软的同时,也抓住了珠宝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新商机。
金融危机中,物价下降,原材料金、银成本都降低了一些。唐会忠就拿出资金做出了一些货库存,一方面可以满足、缓解市场,还能解决人员就业。
随着市场的逐渐转好,唐会忠不赔反赚,所有的库存货全部被抢订一空。在危难面前敢于担当、勇于担当,这让唐会忠在化解危机、收获财富的同时,也赢得了员工的真心拥护,公司内部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感恩家乡,返乡发展
善良的唐会忠是个懂得感恩家乡的人,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的“老乡”,公司资阳籍的员工就占到70%。黄小兵师傅是简阳人,尽管手指残疾,黄会忠还是破例将他招进了公司,学习珠宝微镶技术。现在黄小兵每个月至少有1万多元的收入,在当地买了房子和车子。
2009年,经受住金融风暴考验的唐会忠因为懂外语善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做到了中东、欧美等地,仅大的客户就有20几家。“我的珠宝公司吸引他们的秘诀,一是态度真诚,二是公司产品款式精美、质优价廉。”唐会忠如是说。
黄开湘,1901年出生,江西弋阳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赣东北苏区、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从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任赣东北赤色警卫团团长、红十军八十二团政治委员、红十一军二十师政治委员等职,功勋卓著。但由于黄开湘英年早逝,其英雄事迹鲜为人知。为了揭开黄开湘非同寻常的身世之谜,寻找到他的后人,不久前笔者专程来到他的家乡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黄家村采访,了解到了大量关于黄开湘烈士及其家人悲壮动人的传奇故事。
指挥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团长
1934年10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黄开湘接替耿飚,担任由中央红军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左路军前卫团红二师四团团长,杨成武担任政委。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军右路军前卫团红一师一团在安顺场胜利渡过了大渡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看到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桥,数万红军如果靠几只小船,不知要花费多少时日。此时,前方四川军阀杨森有数万兵力正在围堵大渡河,后面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周浑元诸部正在快速猛追。蒋介石飞抵成都,亲自指挥,妄图在大渡河畔一举消灭红军,使红军将领成为“石达开第二”。而要粉碎敌人的前后夹击,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左路军红四团,就是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受领夺取泸定桥任务的。
5月27日清晨,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红四团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泸定桥。全程320里,红四团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到。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峭壁,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官兵们无所畏惧,唯一的信念就是拿下泸定桥。
途中,先头连与敌军一个连遭遇,官兵们如虎入羊群,一个冲锋就把敌人打垮了。部队迎着零星的枪声,继续前进。突然,侦察员前来报告:在左前方的一个大山凹里,又发现约有一个营的敌人把守,堵住了部队的去路。团长黄开湘立即命令三营长曾庆林和团党总支书记罗华生带一个连从左边爬上去,并组织两个连正面佯攻。战斗结束,活捉敌营长、连长各1名,俘虏近200人。敌人本想凭险据守,结果被一个个击破。红军连续打了几个小胜仗,士气更加高涨,前进的速度加快了。
第二天,军委急电,军情有变,命令四团必须在29日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还有240里的路程必须在一天内赶到。
“向夺取安顺场的红一团学习,坚决拿下泸定桥!”任务是光荣的,但又是十分艰巨的!各营连纷纷表示,决心要在第二天早晨6时前赶到泸定桥。
红四团的行军队伍像一阵风一样席卷大渡河西岸。山洪从山头向大渡河倾泻,暴风骤雨扑打着每一个红军战士,本来就难走的小道,此刻更是寸步难行。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一边指挥部队,一边进行宣传鼓动,激励官兵们拼命奔袭。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全团官兵按时赶到了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从东岸到西岸有13根用粗铁环一个套一个连成的长铁索,每根都有普通的碗口粗。两边各2根,做成桥栏,底下并排9根,作为桥面。原来桥面上横铺着的木板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悬挂着的空荡荡的铁索。桥下,浑浊发红的河水从上游两山之间倾泻而下,撞击着露出河面的巨石,溅起丈把来高的浪花,轰轰隆隆的河水不停地咆哮着,惊天动地。
泸定桥险,泸定城也险。城墙高2丈余,西城门正对着桥头,过了桥,必须通过城门,别无他路。泸定桥的东端就是泸定城,泸定城半是城池半是山,一半贴着大渡河岸。泸定城里驻有两个团的国民党部队,有坚固的工事,桥头机枪密布,不断地向红军部队扫射。
看完地形后,黄开湘和杨成武分头到连队作夺桥的战斗动员。通过筛选,成立了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等22名官兵组成的夺桥突击队,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长。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在下午4时打响。黄开湘和杨成武在桥头指挥,全团10余名司号员齐吹冲锋号,听到这嘹亮整齐、雷鸣怒吼的号声,全体突击队员如下山猛虎冲向铁索桥,他们在队长廖大珠的率领下,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匍匐前进。紧随其后的是连长王有才率领的三连官兵,他们除携带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打得敌人几乎失去还手之力。
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西城门便燃起冲天大火,桥头被熊熊大火包围着,敌人企图用烈火把红军挡在桥上。危急关头,突击队长廖大珠对准城门,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所有队员紧跟着钻进火海向街心冲去。敌人疯狂地反扑过来,这时连长王有才带领的三连和黄开湘、杨成武带领的后续部队冲了上来。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红四团胜利攻占了泸定城。
晚上10时,右路军红一师三团赶到。黄开湘和杨成武立即迎接随红一师前进的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进入泸定城。之后,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千军万马,就从这铁索相连的泸定桥上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20世纪80年代,我在编辑《星火燎原》丛书时,编辑过杨成武同志的回忆录《飞夺泸定桥》。记得聂荣臻元帅在审阅这篇文章之后,对《星火燎原》编辑部的同志说,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奠定了长征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黄开湘和22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是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大功的大英雄。
杨成武曾经深情地回忆说,为了夺取长征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好战友黄开湘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只要一谈及长征,所有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都对黄开湘表示了无限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深受军委领导器重的“斧头将军”
无论是在创建赣东北苏区的艰苦斗争中,还是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黄开湘勇猛过人,他身高一米八几,常用一把斧头和敌人肉搏,勇猛无比,威震敌胆,人称“斧头将军”。
1933年初,为了支援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黄开湘和邵式平、周建屏率领红十军南渡信江开往中央苏区参加反“围剿”作战,并带去大量的枪支弹药、药品、粮食等重要战备物资。到达中央苏区后,周恩来和朱德对黄开湘十分器重,朱德将心爱的德制左轮手枪送给他并亲切地说:以后就不要用斧头和敌人肉搏了。周恩来也将自己的怀表送给黄开湘,对他说道:我这块怀表就送给“斧头将军”做装备了。
1933年6月,红十军改编成红七军团。黄开湘被派到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红七军团十九师师长。9月,中央红军开始第五次反“围剿”,部队供给极度困难。黄开湘被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政委,在他的首创下,红军定点建立了一批兵站,为中央红军的作战和生活及时提供武器装备、粮食等必需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消耗很大,供给越来越困难,军事顾问李德在生活上要求反而越来越高,每天要吃洋面粉和牛肉罐头。当时战士连饭都吃不饱,李德竟不顾部队的艰苦,提出这些过分的要求,黄开湘经常不客气地拒绝他。黄开湘因此与李德的矛盾越来越深,李德说黄开湘就像一头好斗的公牛。后来,军委命令黄开湘接替谭政,担任红一军团一师政委,参加了广昌保卫战、石城阻击战、老营盘穿插战。
长征路上,黄开湘和杨成武指挥前卫团打了许多漂亮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保卫遵义会议,松坑战斗……在土城阻击战中,黄开湘率领一个排的兵力,坚决阻击敌人,顺利地掩护朱德总司令的安全撤退。
黄开湘任团长的红四团是左路军的前卫团,被称作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始终走在中央纵队的最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飞夺泸定桥之后,红四团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为中央红军的顺利北上打开了一条又一条通道。其后,他们最先率领部队爬过了雪山,过了草地,为中央红军大部队通过雪山草地趟开了路子。到达甘肃迭部县,又担负了突破腊子口天险的战斗任务。黄开湘亲自率领突击连爬上悬崖峭壁,从上往下攻击敌人,用手榴弹把敌人的碉堡全部炸毁,腊子口天险终被红军控制,为红军北上通路又破除了一道障碍。
毛主席对红四团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非常满意,曾多次表扬黄开湘和杨成武率领的先锋团。毛主席说:有“斧头将军”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杨成武,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黄开湘有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黄开湘与著名的革命先烈、红军将领方志敏同为江西弋阳县漆工镇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母亲郑梅莲养育了5个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
1933年初,黄开湘去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出发之前,他留给母亲一枚闽浙赣苏区的铜元。临走时,他对母亲说:“姆妈,儿子要走了,不能再孝敬您了。儿子不在家,您要好好保重身体。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回来的。”母亲紧紧拉着他的手说:“开湘,你四个兄弟都牺牲了,你又要离开姆妈,姆妈实在舍不得你,你一定要活着回来。”那时,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才7岁,黄开湘流着眼泪抱起年幼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好好听奶奶的话,要自强自立,长大后照顾好奶奶。”此后,黄开湘再也没有回家。
黄开湘跟随红军走了以后,白军就经常到村里来骚扰,搜查红军家属。黄开湘的妻子安顿好女儿,怀揣着对丈夫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希望,踏上了寻夫之路。艰辛、痛苦、彷徨、悲伤,最终她没有找到丈夫,而是客死他乡。
为躲避白军的追杀,黄开湘的母亲带着外孙女黄菊花,和许多红军家属一起,躲到了山上,靠吃野菜、竹笋过日子。后来,连野菜、竹笋都吃完了,乡亲们就吃草根、树叶。白军还经常放火烧山,让红军家属无处可躲。后来,在山上实在躲不下去了,黄开湘的母亲就带着外孙女半夜偷偷下山,一老一小以乞讨为生。后来,讨饭路过弋阳曹溪村的时候,因黄开湘的母亲年纪大又有病,只好把小外孙女送到别人家做了童养媳。
之后,黄开湘的母亲独自一人讨饭回到老家,家里的房子已被白军烧掉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她用稻草搭了一个小茅屋来安身。每天靠讨饭和好心人的接济过日子。但老人非常坚强,每当敌人找到她、威胁她,她坚决不向敌人低头,始终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儿子黄开湘也一定会回来。她每天到村口望着儿子随红军出发的方向。每次有人从外地回来,她都要打听有没有她儿子黄开湘的消息?老人天天等,有时一等就是一整天。可是,一直到她去世,也没有等到儿子的身影。
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道,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与徐海东、刘志丹会师。因为在长征路上染上伤寒,黄开湘于1935年11月在罗汉川的红军医院不幸去世。当他得知黄开湘去世的消息后,顶风冒雪走了十几里路,来到黄开湘坟前大哭了一场,并用木头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道:红军团长黄开湘之墓。
朴实无华的烈士女儿黄菊花
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是黄家五位红军烈士留下的唯一后代。她年幼时,每次想起参加红军的父亲,都会一个人偷偷流泪。她在做童养媳时,吃了很多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挑水、做饭、洗衣服,还要到地里干农活。后来,她做童养媳的那户人家的儿子因病去世,黄菊花就嫁给了邵坂村的邵育科,夫妻俩养育了6个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黄菊花千方百计打听父亲的消息未果。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她看到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后,才得知父亲已经牺牲。
乡亲们听说黄菊花的父亲是红军英雄团的团长,为革命立下了大功,便鼓励她找政府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都遭到黄菊花的拒绝。她说,家中的这些困难算什么,与父亲的牺牲相比,与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相比,我家算什么困难,我向党伸手、向国家伸手,就是给父亲丢脸,给革命先烈丢脸。
后来,杨成武得知黄开湘还有一个女儿,曾两次派人到弋阳寻找。找到黄菊花后,来人给她留下了杨成武的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并对她说,你是英雄黄开湘唯一的后代,你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每次黄菊花都婉言谢绝,从未给杨成武打过电话,更没有到北京找过杨成武,一直在农村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直到去世。
黄开湘离开弋阳去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前,留给母亲一枚铜元,家人在最困难时都没舍得用。黄开湘的母亲去世前,把这枚铜元留给了黄菊花。黄菊花又将这枚铜元交给儿子邵爱福,并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保管,这是外公留下来的唯一念想,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黄菊花的丈夫邵育科,14岁就参加了红军的儿童团,他给红军送过信、站过岗、传递过情报。土改时当过弋阳县邵坂乡的乡长,后来任弋阳县公安局副局长、物资局局长、水利局局长等职,但他从未利用手中权力给6个子女安排过一份工作。
黄菊花去世后,她的子女遵照母亲的遗愿,做好革命后代,绝不向党、向政府伸手。6个子女都是普通农民,默默地过着平淡的生活。儿子邵爱福在外打工30多年,搬砖,挑水泥,清理下水道,再苦再累的活儿他都干过,现在弋阳方志敏干部学院当保安。
深秋之际,当我来到黄开湘的家乡漆工镇黄家村时,正值阴雨连绵,但见满目青翠、山雾缭绕,大有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所说“雾满龙冈千嶂暗”的氛围,虽不是其时其地,但七八十年前,这里和井冈山的龙冈一样,户户有红军,到处是战场。而今天的黄家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生活。老乡们见到北京来人,非常热情,他们一遍遍地跟我说:感谢总书记,感谢这个好时代!
村上的人家都姓黄,和黄开湘是同宗。黄开湘的英雄事迹,在这里家喻户晓。在乡亲们的陪伴下,我专门拜谒了黄开湘的母亲在荒草中的土坟。年纪大的老乡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黄开湘的母亲成了红军烈属,除了享受五保户的补贴以外,多余的补贴老人一分都不要。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老了,既然不能替政府出力,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听到这里,我满含热泪向这位革命老人的坟墓三鞠躬,表达深深的敬意。
一、修炼起因的比较
在唐代传奇《杜子春》中杜子春为周隋间人, 与身为道士的老人于一冬日傍晚在长安城相遇。道士分别直接给予杜子春三百万、一千万、三千万钱财, 前两次杜子春挥霍一空。在老人第三次施予时, 不胜其愧, 收下后用于善行义举, 因感恩于老人的三次施金而决定“唯叟所使”, 随老人前往华山云台峰炼丹修仙。而芥川笔下的杜子春为唐代人, 与已成仙人的老者铁冠子在春日黄昏时结识于洛阳城, 在仙人的指点下, 先后自己去挖掘头部、胸部、肚子三处夕阳照射地下影子之处, 有满车黄金, 前两次也是极尽奢华导致身无分文, 正是这种前后境遇的迥异引发的世人对其态度的对比, 让他体会到了人的薄情寡义, 厌倦了人世, 于是拒绝了仙人的第三次赠予, 主动请求向老人学习仙术, 以逃避现世, 进入理想的神仙世界, 前往峨眉山修炼。可见两作品中的时空背景、钱财的授受方式不同, 主人公的求仙动机也明显不同。
其实, 芥川对时空的改写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将季节由冬改为春而言, 本就带有“希望”的寓意。人世虽有凶险薄情, 只要有希望, 就有生命的春天。这与原作杜子春在冬日茫然中舍弃冷寂的人世而求取仙境的永恒有所不同。地点的长安和洛阳皆为历史古都, 但在文人眼中, 长安代表政治和军事, 洛阳代表生活和故乡, 从李白的两首诗:“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可感受到。而日本文人与政治相比更喜欢描述个人的世界。另外, 把仙人居住的地方从华山云台峰变成了峨眉山, 少了以山势奇险著称的华山的雄伟险峻, 却多了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的朦胧美, 这也符合日本人追求纤细、精致、秀气美的思维方式。文中特意让杜子春自己去挖掘黄金, 正是要告诉杜子春, 即使脚踏之地蕴含宝藏, 也必须自己去挖掘, 人生真谛也必须在人间自行寻觅, 即使近在咫尺的母爱。另外, 按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不愿以恩人自居, 让别人有被施恩的感觉和负担, 所以一般不会直接赠送对方钱财, 芥川表现了这一日本式的赠送习惯。可见, 看似简单的改动, 其实蕴含着芥川的苦心。
二、修炼过程的比较
原典《杜子春》将整部作品的中心放在试炼过程上, 描写得详尽细致, 以表明从世俗世界进入神圣世界的艰难。老人告诫杜子春说:“慎勿语, 虽尊神、恶鬼、夜叉、猛兽、地狱, 及君之亲属为所囚缚, 万苦皆非真实, 但当不动不语耳, 安心莫惧, 终无所苦, 当一心念吾所言。”接着在幻像中, 杜子春先后经受住了凶神恶煞、毒虫猛兽、雷电洪水的“生死”考验, 在相侍十余年的妻子受苦哀求时做到“不顾之”。后又受尽了所有的地狱酷刑和轮回转世时的千劫万苦, 都能够“慎勿语”, 最后却在转生为妇人时, 因儿子被摔死而“噫”了一声。这里存在着与利益、情爱等相关的、短暂的世俗世界, 还有一个神圣而虚无的、永恒的神仙世界。但是要到达神圣世界必须超越世俗世界,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历程, 要克服喜怒哀惧恶欲, 要舍弃爱, 包括夫妻之爱、亲情之爱等。杜子春试炼失败正是因为“喜怒哀惧恶欲, 皆能忘也。所未臻者, 爱而已”。道士在修炼失败后懊恼:“向使子无噫声, 吾之药成, 子亦上仙矣。”叹息“仙才难得”, 杜子春也“愧其忘誓”。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 《杜子春》问世的时期正处于唐王朝从繁盛走向衰退的阶段。以安史之乱为标志, 唐代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人心惶惶, 焦躁不安, 梦想一夜暴富, 有了钱财, 立即游玩挥霍, 追求瞬间的享乐。有些人一贫如洗、垂死挣扎, 有些人成为新的暴发户。人们处于这种社会, 开始走向颓废, 但当发觉其享乐将瞬间消失, 脚下却已经步入逃避这个社会的边缘, 于是开始求助神仙。当时在唐代以天子为主, 求神拜仙风行一时。文中佛教用语频出, 道士的一心炼丹求仙, 包括他对杜子春的施予, 都是为了“觅仙才”, 具有修炼成仙的出世目的, 带有施恩回报性质。但在此, 老人与杜子春的意图呈现了有趣的背离:道士需要杜子春忘却喜怒哀乐等才能功德圆满, 羽化成仙, 然而能牵制杜子春参与修炼, 逐步克服幻境考验的原由, 却是自发的“感恩之心”, 这固然有碍七情六欲的克服。即使没有亲情之爱的“咦”声, 也难以舍弃对道士的“感恩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也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芥川小说中的杜子春也经历了试炼过程, 但作品重点不在于描写修练过程如何艰难, 而是通过试炼表现杜子春自身的蜕变过程。芥川在作品中, 删掉了原作中炼丹成仙的“药炉”这一重要道具, 也就表明芥川写这篇小说不再以仙道修炼为主旨。没有了妻子受辱哀求及轮回转世后投胎为哑女的情节, 而是设计了杜子春与双亲相见于地狱的场面。杜子春为了成为仙人, 铭记老人的训诫“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都绝不可以出声”, 他经受住了各种艰难困苦、被杀后入地狱后灵魂受到的痛苦折磨。但是, 当他在地狱里亲眼看见经过残酷拷打已被变成马的双亲, 即便在皮开肉绽、奄奄一息的时候, 还为孩子着想, 在母亲对他说“不要担心我们, 只要你能得到幸福比什么都强”时, 杜子春感动于母爱而忘记了老人的告诫, 双手抱住了变得半死的马头, 喊出了“妈妈”。从表面看, 这是一场母子之爱与成仙欲望之战, 但杜子春成仙是由于厌倦人世, 而现在他感受到了温情所在, 则成仙之念也至此打消。从这种意义上说, 这场战斗又是母子之爱的美好人性与人情淡薄的丑陋人性之战。面对修炼失败, 铁冠子没有原作中道士的懊恼叹息, 反而对杜子春说:“如果你还是沉默的话, 我想我会马上要你的命。”而杜子春也没有遗憾、懊悔, “虽然没有成为仙人, 但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决定“做个真实的人, 过着真正的生活”。重回人世经营生命, 也许是铁冠子藉由幻境所让其达到的目标。芥川这样的安排, 也体现了自己的“人性观”。他曾经在信中写道:“我但愿照旧长大, 照旧茁壮。那些使我痛苦的虚荣心、性欲与私欲心, 我希望都能使它走向正当化之途。只要为了爱, 即使不被爱, 希望也能抚慰生存之苦……这无所谓悲, 亦无所谓喜。然而, 迷梦致死, 情何以堪。不能再点起人性之火则尤不能忍受。我只想彻底坚持人性的伟大。”由此段私密的自我剖白中我们可以得知, 那爱的付出及不求回报, 才是牵绊芥川犹然挂心于凡间的理由, 也促使他作品中想传递温馨的感受。作者通过老人的这句话希望人能为爱而感动, 都拥有一颗爱心。
对于重要主题思想的“爱”, 芥川把父母与孩子的立场颠倒了。原作是让杜子春身为母亲, 基于母爱之情而发声, 侧重父母对孩子的慈爱, 这样的互动是单向的。与之相对, 芥川改写的杜子春身为儿子, 在人世薄情的失望中, 感知到母爱温情的光茫, 作为子女的爱也油然而生, 其所呈现的是母、子双向天伦之爱。文学即人学, 这样的情节安排也离不开芥川特殊的人生经历。芥川龙之介出生八个月后由于母亲精神失常, 被寄养于外祖父母家, 所以从小到大, 芥川是一个没有享受过亲生母亲的母爱的人, 他曾在作品写道:“我也是在孤独地狱里, 受苦受难的人。”他在乎母亲的发狂, 而母爱的寻求也成为他作品里反映出的一种潜意识。故有的研究家才会指出:“当杜子春在地狱里抱着的是半死的母亲变成的马的脖颈, 而把父亲除外, 必须注意到的是母亲发出的几乎听不到的微弱的声音的直接表现, 确实是母亲的声音亲切地传到了他的心田。”
三、修炼失败后归宿的比较
在原作《杜子春》中, 道士对杜子春的发声遗憾惋惜, 并“遥指路使归”。杜子春也在意自己违背誓言, 未能报恩, 叹恨而归。杜子春并不能自觉地了解自己所要的人生为何, 虽说他曾接受三千万广施人间善事, “恩者煦之, 仇者复之”, 依然是欠债还报的心理。他并没有从善事中领悟到自己的人生归处, 而是将生命决定权交给老人, 茫然中“唯叟是从”。他既没有在人间建功立业的企图, 又没有离开红尘修道成仙的意趣, 他的人生意义与生命方向并不明了。换句话说, 仙道修行既非他所愿, 老人恩情不能望却又还报无门, 经此“愧其忘誓, 自劾以谢其过, 叹恨而归”的冲击, 他的余生大约会在虚无、遗憾中度过。这也反映出当时多数人的矛盾与无奈, 身处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乱世, 既怨恨生的艰辛、人情的淡漠, 又无法彻底了断红尘精心修佛,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观, 茫然度日, 消沉颓废。
在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中, 除了前面提到的肯定人性的主题外, 作者在主人公身上还寄托了自己的身影。最后杜子春下决心弃绝成仙, 过正常人的生活, 与其说是杜子春的选择, 不如说是芥川对现代人哲理的思考及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芥川深刻理解现代社会的人类的苦恼, 作为人生应该酸甜苦辣俱全。但仙人在与杜子春告别时, 让杜子春去泰山脚下桃花盛开的地方, 决心重新开始生活的杜子春, 回归的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化的地方。这样作者无意识中流露出了逃避现实的思想。他痛恨人情冷淡, 宣扬母子温情, 并期望以此战胜人性的弱点, 但对此又没有自信。这一点与芥川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观有关。生母的发疯、寄养的生活、23岁时初恋的失意, 给他带来了身心带来极大痛苦, 特别是1918年后, 芥川由严重的失眠发展到了由错觉和幻觉的精神疾病, 而《杜子春》发表于1920年, 正是作者精神极度崩溃的时候, 但作者依然借助童话表达了自己在绝望人生中的希望。生活中苦恼的芥川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寄托于文学作品中, 希望在艺术的世界、梦幻的世界里找到幸福的感觉。正如文中的杜子春, 对人世间感到厌恶, 试图超脱现世, 请求老人教他神奇的仙术, 让他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神仙世界。他一方面向往艺术世界, 试图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幸福。另一方面又很困惑:抛弃一切 (甚至于爱) 而完全沉溺于艺术世界真的是正确的吗?而在《杜子春》中, 主人公道出了芥川的心声:真正的幸福或许并不在于超凡脱俗, 而在于平淡真实。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虚无的艺术世界, 最终要回到现实生活轨道, 平静而又积极地面对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 芥川对于现实与理想的挣扎是强烈且矛盾的, 他后来因为某种“恍惚的不安”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年仅35岁。日本文艺评论家荒正人曾评论说:“杜子春开悟了, 但芥川龙之介没能悟透, 正是这种内心的矛盾、痛苦才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
异时空下的这两部作品, 主人公相同、故事情节相似, 但所表现的主题却相去甚远。原作的故事承袭自佛教, 以摒弃七情六欲而静心修仙炼道为主题, 而芥川更深化了杜子春内心世界的探索, 肯定了人性中爱之伟大, 让杜子春在人性的抉择与超越中, 眺望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所以有学者研究认为:“虽然基本情节与原作相同之处颇多, 但是在立意和写作技巧上是芥川所独有的, 这种创造主要不是体现在变动的文字的量上, 而是在质上。”原作中杜子春茫然不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到了芥川笔下, 他看到了人性美, 选择了充满期待的新生活, 平凡而真实地活下去, 虽然世外桃源有些浪漫与不现实, 但这种主题的变奏, 我们可以说芥川完成了杜子春的现代化转变, 让我们重温人性之美好一面。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杜子春[M].芥川龙之介集 (28卷) [M].集英社, 1966.
[2]杜子春传[A].太平广记卷十六《续玄怪录》[M].北京:中华局, 1961.
[3]王丽莉, 崔红花.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但华语流行乐也并不是全部都只能唯世界流行乐马首是瞻,偶尔,咱们的流行音乐也能影响到他国的音乐人:偶尔,他们也会翻唱我们的流行乐经典作品。而其中最著名的翻唱者,就当属来自丹麦的迈克学摇滚乐队了。
当年迈克学摇滚一曲翻唱自香港歌手张学友代表作《吻别》的《Take Me to Your Heart》,不仅把华语流行乐唱响了世界,也为他们的事业再造一春。而今年的12月3日,这只喜爱翻唱华语流行乐的国际乐队将再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再一次缔造华语流行乐的翻唱“传奇”!
迈克如何学摇滚
1987年,在丹麦的Ahrus,Jascha Richter成立了一只小型乐队,其中包括后来的两位成员:Kare Wanscher和Mikkel Lentz。尽管年龄都不大,但他们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摇滚音乐,且都有在其他乐队演出的经历。1988年5月,乐队正式以“MICHAEL LEARNSTO ROCK”(以下简称为MLTR)之名参加了一个在Ahrus举行的名为“DanskRockGrand Prix”的音乐大赛,最终赢得了冠军。这次成功使得他们在Ahrus地区小有名气。同年8月,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乐队遇到了后来的老板兼经纪人JP Andersen。Andersen意识到这个年轻的乐队将大有前途,便开始为他们“制造机会”。在其后的两年中,乐队在Andersen的帮助下出现在各种音乐节、俱乐部等场合。
1989年,乐队加入EMI唱片公司,开始逐步实现他们的梦想。首张唱片《Michael LearnsToRock》于1991年9月1日正式推出后,即成为丹麦的销量冠军,停留时间达5周之久。专辑中的单曲《The Actor》在1992年1月成为丹麦电台流行榜的冠军,其后这首作品迅速登上挪威、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流行榜首,并进入加拿大、德国等许多国家,使得MLTR以闪电般的速度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这片MLTR的热潮中,他们再次在丹麦开始巡回演出,并访问了一些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巩固在乐坛所取得的成绩。1997年7月,作为主要表演嘉宾之一,MLTR参加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庆祝音乐会。
到了1997年,MLTR已是一个出版了四张专辑、一张精选辑,全球总销量超过七百万张,拥有近十首冠军单曲的超级乐队了,在1997年的秋天,MLTR做了一次亚洲巡演。他们于11月带着他们优秀的作品先后访问了上海、北京。在北京的演出当晚,偌大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
1999年MLTR最新的唱片《Strange For-eign Beauty Remixed and More》推出后,四位成员决定暂时放下工作,放下他们热爱的摇滚音乐。2000年春,当MLTR开始制作他们的第五张专辑时,Soren Madsen决定离开乐队以作个人发展。虽然他的离开的确为MLTR带来相当冲击,但乐队的其他三位成员Richter、Lentz和Wanscher决心继续这段旅程,并于2000年末再次发行名为《Blue Night》的全新专辑,证明了他们是乐坛的常青树。
吻出个销售奇迹
接下来的四年中,MLTR都没有再出新的专辑,直到2004年4月,让乐迷等了四年之久的全新专辑《Take Me To Your Heart》终于再次出炉。新专辑中的《Don’t Have To Lose》成为法国电影《敢爱就来》(Lave Me If You Dare)的英文主题曲。但最让中国歌迷惊喜的是,这张专辑的标题曲,居然有着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旋律,那就是香港歌神张学友的那首代表作《吻别》!而这首歌,正是MLTR特意找人将张学友的这首《吻别》填上英文歌词,由此一举把他们热爱的亚洲情歌推向世界。由于《吻别》在整个华人圈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华人歌迷爱屋及乌,反过来,又为MLTR翻唱的这首英文版歌曲贡献出了25万的销量奇迹,并为他们挣得了一个EMI颁发的金唱片奖项。
这一年的9月,MLTR来到北京参加CCTV的MTV颁奖盛典,获得年度最佳外国歌手奖项,由此,他们跟中国的情缘就更加解不开了。
MLTR是第一支用西方人独特的表达方式翻唱中国流行歌曲的外国乐队,而且,他们的中国情结让他们的这种翻唱成了瘾,2007年,他们再次翻唱了另一华语经典歌曲,崔健的《一无所有》。这一次,“迈克”真正地“学”起了“摇滚”,但他们学的“摇滚”显然又不是摇滚,相反,他们把这首中国摇滚乐的开山典范之作完全唱成了一首婉约情歌,还融入了笛子等中国乐器,让人耳目一新,甚至匪夷所思。这是他们翻唱的第二首中国歌曲。
今年,当中国巡演的计划列入日程后,中国巡演主办方的负责人就想到,既然他们这么热爱中国的流行音乐,何不借着这些中国巡演,让他们再次缔造一个翻唱中文歌曲的传奇?想到这里,他们就想到了今年春晚上王菲翻唱李健的那首《传奇》,这首歌曲堪称华语流行乐上又一最新公认经典歌曲,当MLTR听到这首被推荐来的华语歌曲后,十分喜欢,并对李健的创作才华大加称赞,表示“《传奇》的旋律很国际化,非常好听且意境悠远,看得出作者出众的才华。”
于是,主办方的负责人就提出一个要求,必须指定当年把《吻别》改成英文词的那个填词人来为这首英文版的《传奇》填词!于是就有了MLTR翻唱的第三首中文歌曲的英文版《F—airy Tale(童话)》。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巡演发布会现场,迈克学摇滚主唱Jascha第一次现场自弹自唱了这首歌曲,获得了包括歌曲原作者李健在内的中国听众的认可,这首歌也将作为本次中国巡演的主打歌曲。有媒体质疑他们的这番行为是为了讨好中国歌迷,MLTR表示:“翻唱,是因为喜欢,其次,好的音乐应该属于全世界!”
据悉,MLTR已经接到BTV环球春晚的邀请,将有可能在这个环球春晚上与李健用中英文共同合作这首《传奇》!
将在北京现场首唱最新歌曲
MLTR曾经翻唱过的这三首中文歌曲自然将成为本次中国巡演的重点曲目,但一场演唱会不可能只有这三首歌曲。作为一支世界闻名的常青树乐队,此次中国巡演,也可以看作是他们成军23年来的一次音乐巡礼。
巡演中,MLTR除將演唱风靡世界的《T-hat’s why you go away》等原创歌曲外,最新消息显示,他们目前在世界著名音乐网站ReverbNation首次曝光了其全新12首单曲的小样,目前已经位列瑞典麦哥德堡榜单排名第一位。此次最新曝光的12首单曲,有望在明年三月推出最新专辑,翻唱自《传奇》的《FairyTale》将成为这张专辑的主打歌曲。乐队在他们的最新网络日志里已经透露,他们刚在丹麦一个叫做萨姆素的小岛上进行了演出,并第一次在现场演唱了这十二首歌曲中的一首《Anyway you want it》,这首歌是摇滚情歌风格,和他们之前的经典歌曲《t-hat's why》的风格很类似。而中国的歌迷,则有望在这次北京的演唱会上现场听到这十二首最新单曲,这对中国的MLTR迷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福音!
而这次的中国巡演,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乐队将全部采用不插电的方式进行演出,以纯正本色再现抒情摇滚的现场魅力。MLTR一直崇尚不插电的概念,此次中国巡演,特地挑选的都是规模不大的演出场馆,便于观众近距离享受器乐和人声的淳朴音色与质感。
外篇钢琴圣手马克西姆将来捧场
【从英雄到传奇】推荐阅读:
电气之传奇05-24
传奇的组诗09-26
传奇写家——老舍10-20
句容传奇故事09-07
超越自我成就传奇作文09-25
一年级的“传奇”作文10-02
心理学家传奇人生10-06
一切传奇的开始作文11-05
迈克尔传奇的一生06-03
张爱玲传奇读书笔记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