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的诗歌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描写春的诗歌(精选8篇)

描写春的诗歌 篇1

春水在意象的诗歌中流经一个冬天

一路匍匐的长影一路格桑梅朵

让圣洁汇聚成月光

让所有未曾解化的心语归春

2、

春意绵柔雨花一般莅临夜晚

春天之前有一个故事背弃澄朗与真实

而被良知耕耘的田野正散发出泥土纯香

我是泅渡深水的诗人去找寻远古的春

3、

春无垠梦无影夜空薄脆如冰

远远近近的风声突然消声远遁

追溯光影或行或立由时间一路考证

谁拨开苦难在有雨时分走近了春

春天,祭悼叔叔

春的江南来了叔叔说走就走了

环村的蓝雨河骤然间变成冰

叔叔,你忍痛丢下马兰头的家园

描写春的诗歌 篇2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二、描写角度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调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定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三、描写技巧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技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浓墨重彩, 层层铺叙,以突出形象。在古体诗中, 诸如《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等,由于渲染技巧被大量使用,每每读来给人一种笔酣墨畅、痛快淋漓之感。

画家画画,如果只是孤零零地画出一轮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 月亮就会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 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 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 所谓“绿叶衬红花”, 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严酷的事实对比, 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盾。

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的是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它可以是动静相衬。

细节描写———是对人、事、景、物的细微之处的描写,它可以更加具体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能使作品产生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生动传神地表达了等客时的焦急无聊;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工夫。

浅析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描写技巧 篇3

一、抒情技巧

抒情技巧从大的方面看,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他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它具体包括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典抒情和说理抒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借景(物)抒情。

1.借景(物)抒情

借景(物)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李瑞的《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该诗将直接抒情和借景(物)抒情相结合,“那堪”是直抒胸臆,而“落日”“昏山”“暮雨”“猿”则是作者用来抒情的景物。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间接表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来表达纯洁无瑕的报国诚心。郑肖思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助宁可在枝头枯萎也不愿意飘落风中的菊花寄托了自己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夫差,凯旋后,便过起了荒淫奢侈的生活,已然忘记了当初的国耻。胜利、威武、富贵、荣华曾经存在,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李白在此诗中就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影射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道理。

4.借典抒情和说理抒情

借典抒情是指借用典故间接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说理抒情是指借助自然界中许许多多蕴含道理的事物来间接地表达情感。如宋朝徐照的《三峡吟》:“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该诗便是将借典抒情和说理抒情相结合,一方面借用了屈原《楚辞》中的典故写愁;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猿声”本身没有愁苦,只是因为人的内心充满愁绪罢了。

5.以景结情

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特殊的借景抒情,它是将景色的描写放在诗词的最后,这便是以景结情。如五代词人温庭筠的《梦江南》其一,“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该词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之景表现心绪不宁,以碧云斜落之景表瑰心情低落。

二、描写技巧

1.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它包括直接描写景物和人物。直接描写景物可以采用多角度、多结合、多色彩、选取典型景物、白描、细描等描写手法。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选取雨、月、松、泉、石等典型景物,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了一场秋雨之后,山中清新自然的美丽景色。直接描写人物就是直接对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语言、行动进行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通过杨玉环的肖像和神态写出其倾国倾城貌。

2.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它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如宋朝黄公度的《暮春山间》:“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诗人没有直接写桃花的形状、颜色等,而是间接地通过描写周围的人物在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来写桃花。又如宋朝张镃的《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人,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第二联描写精妙: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叶声轻逐篆烟来”一句中,将“叶声”人格化,它追逐着篆烟飞起,间接地写出了叶声与篆烟相伴升起的动态美。

春的脚步诗歌 篇4

(一)

天晴了,

鸟儿乐了。

叽叽喳喳吵醒了雪埋的春意。

阳光的温暖,

氲氤了晨曦,

雪儿也感动得流了泪,

小径掀开了细碎的晶莹,

坦露了泥土如初的细嫩。

我的足,

一次又一次地轻轻地吻,

似乎已饱尝了一次次,

与大地的热拥。

枝头,

布谷鸟催着布谷布谷,

田埂里,

小草也开始萌萌动

阳光下,

轻展着被冬冻僵的腰姿。

微微的风,

掠起它的笑意,

春灼灼的脚步,

敲开了冬深锁的宫门,

送给了大地。

那缕阳光,

那缕风还有那缕思念………

(二)丽园心语

等侍,

风捎来的花期,

我想与月光仙子

来一次偶遇,

那怕只是一颗,

流星雨的滑过,

仰慕你一瞬,

也够让我心依偎。

我想,

与月光仙子,

共酌一杯浅醉,

与幽墨的夜空,

一起烟花聚弥。

清浅的韵色里,

是谁?

在墨的荷池里,

泼香描眉。

是谁?

许了仙子今生的灵气,

来绣我尺素的诗意,

是谁,

许我在网海里,

打捞到月光的清辉。

一首诗,

就让我醉倒在你的苏堤,

我的指尖,

已触摸到你的心语,

我要寻着你墨香的痕迹,

领略你。

刨词剥句的精悴,

一箴言,

便参透我夙愿的神奇。

是谁?

点缀了我的秋窗,

兰铃儿的馨香,

熏醉了微凉。

是谁?

阑珊摇橹起,

我内心幽深的.波澜。

漠上一眸秋意的眷顾,

浸染了窗外那枫的颜色。

我的窗,

由此而拉开帷幕,

芳香,

邂逅了我的鼻息,

花浓,

缭乱了我的情意。

你的一米阳光,

坠入了我的窗扉,

一瞬间,

便浸沐了我所有的妩媚。

微寒的春风,

牵惹了我相思的飞絮。

我的心,

吻湿了窗下兰心的回忆,

那个兰铃依旧逶迤。

眼眸里,

荡漾起的涟漪,

和你的热烈融为一体。

搂着那缕阳光,

把残红香消成泥,

窗下花萼独颤,

春的注脚诗歌 篇5

春韵

春风渡水而来

一支瘦荷,妄想只手撑开春天

有多少绿落入水中

她就有多少幽梦落于水中

人间葳蕤的草木

是她的旧伤

而温柔的莲朵还未盛开

趁群鸟未归,春水才涨

忘记从前的寸寸结

记取春天的浅浅笑

家有双喜

是不是那本书充满魔力

双喜,你小憩的地方

总是这么出人意料

我们不介入你的睡眠

不问你的来历,你的家庭史

亦不问你的姓氏,你有没有小脾气

你只负责存在,我们负责来爱

春光会为我们证明

何曾一定要分开?黑的诱惑,白的粉饰

风吹不动他们,这些尘世的疯子

虚无、困顿,让我们身陷乌有之乡

妄自揣测,只会让人说你来历不详

就算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愤世嫉俗的`瞳对着我

有些事,我咬紧牙关也不承认

我不承认世间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

如果你被居心叵测者命名

那么,金色的音符、银色的月光、灰色的章节,将如何自处?

韵律

此命属水

我并不喜欢穿金戴银

红色的浏阳河,黑色的十面埋伏

金色的渔舟唱晚

或者你可以闭门在禅院钟声中修禅

只是,请别对我拨响琴弦

那一弦一柱,是我的逝水流年……

池塘春色

时光这会儿是湿漉漉的

春天的手帕自愿落进池塘

那上面不绣花朵和小姑娘

只绣几缕草和几尾从冬天游来的鱼

鱼儿倔强,想偷藏起旧年的水波

关心则乱,水草温柔地打着掩护

画面被光击碎,还有更多的光要进入

还要溯向更深处么

新绿的小池塘

已藏不下一丁点儿忧伤

不用点亮一盏灯就能看见

光阴斑驳的痕迹

此时,适合怀旧,适合跌入风景

适合一声长叹

也许会忘记

譬如时光会走过我们留下的

片刻相拥,纵然弥足珍贵

长久的凝望,是不是更刻骨铭心

哪里才是春这个主题的入口

譬如小草的高度,野花铺开的路

春天被白色的花,黄色的花占领

略显苍白的天空下

一个人的镜头打开风景

那风景打又开了一棵树的身体

树木羞涩、愉悦、缄默

读书人

不说你前途无量

怕你在学海中迷失方向

不说你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高高的书山难爬难攀

也不说你必定金榜题名

当困顿与浮华交织成的光阴的白发

纵然,一寸光阴一寸金

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一个健康的身体

春雨

春雨贵如油

这是很多年前母亲告诉我的

在这之前,一直觉得春雨寻常见

无非是润了春山,湿了春花,催长几株禾苗

直到有很多幽梦在春雨中滋长

成捆成捆的寄给春天

这些人间秘而不宣的病,无人能治疗

我就不打听春雨的来龙去脉了

容我手卷珠帘,看水外山,山外天

旅途

路在脚下

路在光影中跃动

然而,路在路上,光在光中

没人能停止这场旅行

就像旅者始终盘踞在路上,私藏了光和影子

春的诗歌欣赏 篇6

初春的风很冷,

人们总喜欢用春风似猛虎

来形容初春的风。

所以春总是淡淡的来,

刚开始让你感觉不到,

以为冬天还未离开。

一声清脆的雷炸响,

大地从睡梦中复苏,

唤醒了世间万物。

一场潇潇的细雨悄无声息的飘落,

似轻纱在空中飘渺,

洗涤着世间每一个角落。

一阵轻轻柔柔的风掠过,

吹融了残雪,弄醒了池水,

跳跃着给大江南北换上新装。

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

绚烂的嫣然绽放,

远远望去似给大地穿上了华美的彩缎。

炸响的春雷,

唤起尘封已久的.往事,

时间并没有忘却记忆,

只是把她封存于心底的一个角落。

潇潇的春雨,

冲刷着久远延绵的心事,

凝眸处,一片温热的潮湿,

不知是喜极而泣,还是因为伤心落泪。

轻轻柔柔的风,

无声无息的拂过每一寸肌肤,

微凉的轻顫中,

感知着生命里磨灭掉的棱角。

娇艳的春花,

沁人心脾的舒畅,

握一袖暗香盈盈,

呼吸着生命盛开的芳香。

记忆原来如此唯美,

她不会输给流年,

只是时间会将她封存,

思绪若将她打开,

原来,

描写春的诗歌 篇7

一、起兴, 孕育诗人情感。

起兴, 又叫“兴”。《毛诗训诂传》说:“兴, 起也。”即由景物引发情思。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 是一种借物言情, 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大量存在, 如我们熟知的《蒹葭》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关雎》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氓》中“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等意蕴丰厚的诗句, 此时诗人的情感尽在酝酿之中, 有时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当然, 后来诗词也多有效法, 在此谨举一例: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本诗作者旨在咏叹人生苦闷, 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 以水流方向的不一, 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为后文诗人命途多舛做伏笔。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生动形象, 耐人寻味, 诗人情感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二、烘托, 渲染诗人情感。

烘托, 在此主要指用景物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 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这三句写的是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 一对恋人在长亭惜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而且就凄切的蝉鸣、阴惨的暮雨, 烘托出一种浓郁沉重的悲凉气氛, 浓墨重彩式地为诗人在后文中抒发的离情别绪做了深深地渲染。

此种手法在诗歌中不胜枚举, 权举我们所熟悉的一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短短28字的小令中, 诗人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 通过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十种寻常景物巧妙连缀, 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渲染气氛, 显示主题, 淋漓尽致地传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

三、反衬, 彰显诗人情感。

所谓反衬, 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 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使其得以彰显。例如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王籍《入若邪溪》中“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都是反衬的名句。在借景抒情诗中, 则主要体现为“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两方面, 这在以下两首诗中分别得以很好体现: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 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 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 南朝旧曲, 司马泪痕多。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前一首中, 前三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欢快的水乡图, 但下片随之一转, 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后一首, 景物折射悲情尽显, 但细细品来, 不难发现诗人虽怀才不遇、流落天涯, 依然心忧天下、壮心不已, 其精神, 令人赞叹钦佩。

四、收束, 升华诗人情感。

很多诗歌以景收束, 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我们尽可信手拈来。其实这就是“以景结情”的诗歌创作手法。

所谓“以景结情”, 就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 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往往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具张力, 是诗人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的体现, 同时也给读者“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美的享受和“余情袅袅, 萦怀三日不绝”的感知体验。

最后, 我们具体感知一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的踪迹 篇8

操场围墙边的蔷薇竞相绽放,红的,粉的,白的,一朵比一朵艳丽,一朵比一朵馥郁。闻一闻,神清气爽,精神百倍。细细品味,花瓣摸起来滑滑的,软软的,像丝绸一样;黄色的花蕊在春风中微微颤动,像在对我们点头。从远处看,一朵朵花儿密密匝匝的,组成了一堵密密实实的“花墙”,又如同一道流泻而下的瀑布。

看蔷薇花开得这么艳丽,樱花也不甘示弱,纷纷聚在一起,在春风中开得烂漫。小小的花儿,有的含苞欲放,藏在绿叶后面,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三五朵凑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有的挺立枝头,迎风展示着风采。当蜜蜂飞来,樱花们那触角似的花蕊微微颤动,好像在欢迎小蜜蜂的来访。微风吹来,一朵朵花儿跳起了芭蕾,粉白的花瓣旋转起来,从树上跳到地上,好似下了一场樱花雨。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我找到了一把巨大的“太阳伞”——一棵高大的黄葛树。黄葛树新长出来的叶子,像一片片漂亮的翡翠,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得发亮,像要滴出水来。透过树叶间隙看天空,天空好像被树叶给揉碎了。

草坪上,有小孩儿在打滚儿,像一只只顽皮的小猫。三五成群的同学,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捉蝴蝶,有的在跳绳……

我仔细地寻找春的踪迹,不放过每一点细节。我终于找到了,原来,她就在我们的校园里。

上一篇:法制宣传与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四个专题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