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80后怎样做教师(精选9篇)
我们80后怎样做教师
10月06日 25年前,教师节刚刚设立时,他们中最大的才5岁;今天,他们中已有一些人走上三尺讲台,成为年轻的“灵魂工程师”。他们,被称为“80后教师”。 与所有曾经年轻的教师群体一样,80后教师给课堂带来的,有朝气和锐气,也有探索和困惑。但与50后、60后、70后等教师群体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成长于一个更宽容和鼓励个性、更讲究“潮”和“范儿”的年代。时代的变革、教职的神圣、青春的热情、个性的张扬……他们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又会带来哪些冲击和思考? 今天,我们选取了他们中的几位代表,近间隔感受他们的梦想、奋斗和期待。个体故事并非那么重要,但他们身上,担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未来。 80后教师风采: 80后教师蒋涛在“游戏”课堂中追梦 80后教师王淑一:“我的野心是不是有点大” 80后教师施鹏鹏“激情”教授也传统 》 在质疑声中长大的80后一代人,已经开始“奔三”。我作为倒数第二批的80后,从大学校园走向小学校园,从爬在桌子上的学生转身成为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个性张扬、思想开放”是我们这代人的标签。刊载文章《三尺讲台“立”起新生一代80后教师》,文章中先容了几位80后教师。其中有的从事中学教育,有的从事特殊教育,有的从事大学教育。这篇文章很好,展示了80后教师的风采,但是我发现缺乏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代表。今天我毛遂自荐,代表80后的小学教师,且看我们是如何谱写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老歌。 一 语文是我国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科目。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题目,依然没有改变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少、慢、差、费”的状况。只要翻阅一下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就可以看到,大多数语文教师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题目,即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题目。关于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题目,大多数语文教师似乎并不关注。实在这是一个误区。只有先解决教什么的题目,才有必要讨论怎么教的题目,否则本末颠倒。那么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应该是三角语文,即国标语文、人文语文、考试语文。 国标语文即语文课本的教学。这也是最传统的语文。虽说教无定法,但我还是有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给课堂40分钟一个简单的加法: 40=10+10+15+5。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简单的式子: 四个数字课堂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第二个阶段:分组研讨,交流合作(10分钟)。 第三个阶段:师生互动,展示提升(15分钟)。 第四个阶段:盘点总结,查漏补缺(5分钟)。 在这个式子中,一定程度上融进了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这个式子的核心内容是“练习式”教学法。在讲授新课时,将一篇文章根据教学目标化解为各种题型的练习题,像做阅读一样。教师在第一阶段将练习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在第二阶段分组研讨,交流合作。当学生完成这些习题时,进进第三阶段,教师当堂评讲。这种模式的最大上风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语文教材也就二十多篇文章,仅靠这些文章,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无法得到大的提升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学好语文需要多加几个例子,人文语文应运而生。 人文语文即中国古典文化和现当代文化精选的教学。人文语文是三角语文的亮点。人文语文包括两个方面:文化讲堂和自由阅读。 文化讲堂类似校园版“百家讲坛”,为学生讲解古典名著、历史人物。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学期《百家姓》。《百家姓》的姓氏很多,但我只挑选与学校老师、学生有关的几十个姓氏讲解,而且主要从得姓始祖和姓氏名人两个方面讲解。我还讲过一学期《西游记》,主要从教育的角度讲解,题为《西游记》教育解密》,该书稿已经过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像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有时我也给学生讲一些现当代作家的名篇,讲一些杂志上、报纸上好的文章。但是这样一来,就占用了大量语文教材的教学课时。我通常将两课时的教学压缩为一课时,将三课时的教学压缩为两课时。但是这样做,心中究竟有几分不安,怕领导批评。直到我看到《中国教师报》204月28日刊登这样的文章《跳出课本教语文》。文章先容: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在语文教学的结构上采取了大胆的改革,他们打破了‘教语文就是教课本’的传统思想,把原本占语文总课时80%以上的国标教材的教学压缩到50%以下,剩下的课时教学优美的时文和作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教材以外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多、更活、更有效。而且这一教学改革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无锡、丹阳、绍兴等地的教育部分纷纷来学习取经。” 看到这篇文章,我倍感欣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训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写诗之外下功夫。学诗如此,学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文语文的另一方面是“自由阅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我每周设置了一节课为“自由阅读”,让学生读一些童话、寓言、作文书。增长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做好读书笔记(写)。 2、当一节课剩下10分钟时,要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所读、所悟(说)。 3、让个别学生进行复述,以检验是否刚才认真听别人所讲的内容(听)。 4、要将好词佳句读出来,甚至背下来(读)。 以上四点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另外,在“自由阅读”课,教师要与学生同读,并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以感染学生。 考试语文也是三角语文必不可少的一角。如今,国人大张旗鼓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难道国人都错了吗?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考试语文就有存在的必要。只要想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语文就有存在的必要。考试语文不仅要测试国标语文的学习效果,还要测试人文语文的学习效果。考试语文与国标语文、人文语文三分天下;同时三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三角语文。 课改必须改课。这是10年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概括和判定。三角语文为改课提供了一种模式。三角语文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最大的发挥了语文的魅力! 二 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是“以阅读为核心”的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课文,课文的教学时间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三以上,每两周才写一篇作文,每学期才写七八篇作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一直未能真正体现。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是以“表达”为重点的结构。表达课的教学时间超过阅读课的教学时间。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光村版《国语》第2册教材共9个单元,有4个单元侧重于阅读,每单元一篇课文,全册教材编选课文仅4篇,而偏重于写作的单元有3个,偏重于语言知识学习和综合表达活动的单元各1个,写作和听说领域学习时间远远超过阅读领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凸显出作文教学?在“以阅读为核心”的教学现状下,作文教学时间超过阅读教学时间是尽对不可能的,只能走结合阅读的写作道路。结合阅读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读后感。学完一篇文章,或者学生读完一篇课外文章,写出自己读后的所思所想。我多次让学生写读后感。在写读后感时,我多次教育学生要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往写。在课文《半截烛炬》的读后感中,有学生赞扬文中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面对法西斯侵略者。有学生指出德国军官也很善良,也有父爱,也喜欢小朋友。由于小女儿杰奎琳就是德国军官的这一点成功帝拿走躲有情报的半截烛炬。在《牛郎织女》一文的读后感中,有学生痛恨王母娘娘的残忍,感慨牛郎织女不能在一起幸福地生活。有学生指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织女违反天条,私下凡间,王母娘娘并不由于织女是自己的外孙而置天规不顾。王母娘娘能够做到大义灭亲,值得赞扬。看到学生能够跳出标准答案,能够全方位思考题目,我很兴奋。写读后感,一定不要盲目地写,要写出自己特有的感想。 写读后感是日本中小学作文教学最基本的写作文体。在日本,几乎每篇课文教学都有写读后感的要求(日本教科书课文并未几,多的也就七八篇)。写读后感,不仅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练习了学生的思维。写读后感是结合阅读写作的最主要方式。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写读后感。 2、穿越式。在网络写作的今天,穿越小说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小说。穿越小说即故事的主人公穿越到过往或者穿越到未来。也可以是故事A的人物穿越到故事B中。在学生的穿越式写作中主要有:同类事物的穿越、异类事物的穿越、自我的穿越。同类事物的穿越即把不同课文中或故事中的同类角色通过穿越联系到一起,组合为新的故事。例如,课文《乌鸦喝水》中聪明乌鸦穿越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中,一只聪明的乌鸦和一只愚蠢的乌鸦在一起,会如何智斗狐狸,不妨写一篇《乌鸦兄弟斗狐狸》。异类事物的穿越即大胆想象,把不相关的事物串联到一起。例如,孙悟空穿越到《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写一写孙悟空如何帮助白雪公主的?李白穿越到《水浒传》中,和李逵成为兄弟,又会发生哪些有趣故事?自我的穿越就是写自己穿越到过往,穿越到未来,穿越到神话中,穿越到童话中,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3、改写与续写。将课文进行改写,可以改变的人称、文体、情节。在改写中变换角度,灵活表达。例如把课文《莫泊桑拜师》改写为第一人称记叙文,我即莫泊桑,莫泊桑即我。把《半截烛炬》改变为独幕剧。把古诗《示儿》改写为文包诗的形式。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改写成冻伤的小女孩
别乱猜,这些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不是在打游戏,而是在观看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据说真的有许多男生这样一口气在网上将28集全部看完了。
一部没有明星、没有爱情、没有美女的连续剧,引起的反响出人意料。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口中谈论的不是《魔兽》、《征途》……不是周杰伦、陈楚生……而是许三多、马小帅、袁朗……亲切的口吻,像谈论自己的兄弟。仰慕的神情,像注视心中的英雄。
一直对这些年轻的面容有所怀疑,他们在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中长大,所享受的物质和精神的爱前所未有,从小被娇宠甚至溺爱。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一点点自我,一点点自闭,一点点叛逆,一点点颓废。没有追求,没有信仰……是被抱大的、垮掉的一代……
他们是吗?或者只是他们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包括追求和信仰以及心中的英雄主义。
没错,他们不再崇拜雷锋、黄继光、邱少云……那是离他们太久远的英雄。他们更喜欢周杰伦、韩寒、姚明、刘翔、李想、董思阳……甚至一部影片中看起来傻乎乎的许三多。
他们的崇拜有错吗?
如周杰伦和韩寒,才华横溢不说,周还是个孝顺的孩子,为母亲写歌,更因家族病史,生命注定不会走得太过顺利,却不悲哀、不颓废,努力地、积极地生活。姚明和刘翔,他们的优秀,征服的也不仅仅是同龄人。李想和董思阳,是上了排行榜的财富新贵,创业的辉煌,想必仅有运气也是不够的。许三多和他年轻的战友们,都有着80后的人生痕迹,他们平凡简单,也坚忍勇敢,懂是非、明情理,不畏惧生死的考验……他们是80后的楷模,也是他们中间平凡的一个。而这部电视剧,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得不承认,在他们身上,有着崭新的闪光点。他们本真、自立、善良、顽强、有道德感……不同的是,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英雄。
当我不叫许三多的时候
出场人物:演员散户王宝强
出生年份:1984年
个人描述:简单、内向、有点羞涩,执著到顽固……
1984年,王宝强出生在河北省南和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之前,家里已有一子一女,像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王宝强的出生,并没有得到更多关注的眼光,穿的是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还会经常受到来自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们的欺负。而当过兵的父亲,看不惯他的弱,便经常以打骂作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可是这个瘦弱的孩子,却天生倔强,即使被打得再狠也不哭,想要的东西,会缠着母亲千方百计得到。在父亲的打骂中度过童年的王宝强很早便产生了去少林寺学武的念头,因为学了武,就不会有人敢再欺负自己。因为他的倔强,也因为家里实在太穷,能少一个人吃饭就能省一点,父母最终同意了。
就这样,八岁的王宝强千里迢迢来到了少林寺,拜著名的武僧释延宏为师。在师傅的眼里,他有悟性,肯吃苦,比别的孩子训练的时间更多。在少林寺,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六年,每天练功、学习,生活简单却充实。十四岁那年,他下了山,想通过做影视来改变自己家境穷困的现状。
他揣着仅有的500元钱,带着梦想来到了北京。他去了北影厂,在大门口等待挑选演员的导演。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像他一样等待被挑选的人,他觉得和这些人很亲。他们一起住在地下室里,一个月二十块钱。可是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他在这里蹲了半个月,才等到了一个群众演员的活儿,之后的很长时间,钱都花光了,却再也没有被人选中过。为了生存,他只得和伙伴们一起去建筑工地上找活儿干。也许那些和他一起干活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弓着身子拼命拉沙子的黑瘦孩子,会有一天成为光彩照人的明星。
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王宝强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明星梦,即使饿着肚子,他洗照片的钱也不会吝啬,因为,第一张发出去的照片也许没有回音,可第一百张、第二百张呢?机会也许就在那个第二百张里。果然,机会让他等到了,导演李扬看中了他,请他出演《盲井》里的一个矿工。因为《盲井》是低成本的制作,后来资金又出了问题,很多演员都走了,可王宝强却坚持了下来,他懂得生活的不易,所以要拼命抓住每一个机会,把每一个机会当成最后的机会来对待。
《盲井》在台湾拿了金马奖,王宝强在等待了那么久之后,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之后他出演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他质朴本色的表演一下子征服了观众,从此傻根便成了他的代名词。而接下来的《士兵突击》则让他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使他站在了令大众瞩目的位置上。对于这些导演,王宝强把他们称为生命中的贵人,说:只要是他们让我演,就是演死尸我也愿意。
拿到《天下无贼》的片酬,王宝强回到家乡小镇,为母亲盖了一栋气派的房子。20岁的他,用一颗孝心,完成了自己首次的衣锦还乡。
怀揣着梦想的王宝强,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到达了理想的彼岸,而他身上如许三多一样的品质,是不是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像许三多所做的三百三十个腹部绕杠一样,靠着顽强的毅力完成别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并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少年的道德天分
出场人物:开封少年马豪坤
出生年份:1990年
个人描述:才华、坚强、乐观、勇敢、善良……
马豪坤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古城开封,如果活到现在,还不满18周岁。他从小性格开朗,街舞跳得好,吉他弹得好,长得还帅,15岁的时候,身高就快到一米八了。初中二年级,被送去首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学习。
北京有奥运,这下过瘾了。一门心思,马豪坤要做一名奥运志愿者。
体院的日子,蹦跳着过。一边学习一边训练。那日以为是累了,腰有些痛,休息了几天,没见好转,从那天起,就不停歇地痛起来,只得回家诊治。
父母带着他四下寻医,看了许多专家,最后诊断发现,有一种叫脊索瘤的肿瘤,贴在小豪坤的骶尾骨上,已经损坏了骨头,必须立即手术。
2006年6月9日,马豪坤被推上了手术台。
术后,在对肿瘤进行病理化验分析后确定:骶尾骨占位性病变,骶尾骨小细胞恶性肿瘤。
通俗地说,是骨癌。
晴天霹雳,一家人被这个噩耗惊呆。
之后,便是痛苦的治疗过程,住院、化疗,一次又一次。
不知道这个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面对自己渐生杂草的茂密青春,始终没有流露出任何悲哀。只要醒着,就会微笑。16岁少年的笑容,青春明媚。
化疗期间,有个三岁的小姑娘,亦被类似的病痛折磨。小姑娘家境极其贫寒,为了省钱,每次过来医院,小姑娘的父母要轮流抱着她走几十里路,没坐过一次车。那天,马豪坤无意中听到大夫说,这个孩子,如果有钱,可能会活下来……
夜深了,马豪坤在黑暗中睁着眼睛,无法入睡。第二天,他对母亲说,要资助那个小姑娘一次化疗。许久,母亲无言,工薪阶层的家庭,为了他的病,早已负债累累。可是,如何拒绝病痛中儿子这温暖的意愿?母亲回家取出马豪坤16年来全部的压岁钱两千块钱,看着儿子亲手把钱递给连谢谢都还不懂得说的小姑娘。
马豪坤积极配合治疗,16岁的孩子不信任生命的无常,更不畏惧病魔的无情,甚至漠视化疗的极大疼痛,相信自己的微笑,能战胜一切。可是……
2006年12月,古城开封正式进入寒冬,一次常规检查中,马豪坤被查出肺部出现问题,最后诊断为癌细胞扩散。过了这个冬天,马豪坤就17岁了。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冬天。
已经无法站立了,不管依旧充满稚气的微笑如何坚硬,身体还是被病魔击倒了。躺下来,17岁的少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思考心愿。
奥运志愿者。这是第一个心愿,所有人都已知晓。第二个心愿,却出人意料:捐献遗体。包括眼角膜和各个健康的器官。甚至,为了肌体能保持最后的健康,不被药物损害,他拒绝再做化疗。17岁的少年,不再逃避死亡,开始用这样的方式,同死亡做永恒的对抗。
2007年3月23日,中华奥运小记者系列活动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峰,破格授予17岁少年马豪坤“中华奥运少年”称号。随后,马豪坤和父母在编号为00188的公民生前志愿捐献遗体眼球(角膜)申请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走在生命边缘的少年,用尽全部的力量来微笑,而在场所有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2007年7月26日,马豪坤离开了,三天后,他的眼角膜成功地分别移植给了一个15岁的少年和一位农民,让两个和他素不相识的人,重新看见了光明。他用这种永恒的方式,战胜了死亡,让属于他的生命之光,依旧灼灼地留在世上。
画坛巨匠黄永玉老先生说过,一个人的道德,是他的天分。
那么17岁的少年马豪坤,他的道德天分和良知天分,过于饱满……他是少年英雄。
22岁的美女企业家和她的有机蓝图
出场人物:董思阳
出生年份:1985年
个人描述:美貌、睿智、张扬、成熟……
个人名片:香港凤博国际集团董事长、上海凤博餐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国喜客多连锁餐饮公司执行总裁、美国民族大学MBA管理学硕士、亚洲智慧女性协会副会长
她是坊间鼎沸流传的80后最年轻的美女企业家,她睿智、张扬,阳光飞洒的面庞、成熟的语调,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还不到23岁的女人。
1985年出生,7岁到台湾读书,13岁留学新加坡,17岁的她开始接触成功学,并陆续成为陈安之、艾莫等人的得意弟子。她被国际最有名望的大师艾莫誉为“少女企业家之最”。
董思阳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医师家庭,却有着良好的教育底蕴。祖辈都是医生,父亲在她两岁时弃医从商。因为外婆在台北,把她接到台北读完幼稚园和小学,13岁她留学新加坡读中学,直到考入全世界排名第15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由于国外的大学教育都是学分制,这让勤奋聪慧的思阳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就读完大学。而且,大学半天制的教育制度,让她能拿出剩余的半天时间打工赚零用钱。从小饰品推销员一直干到保险行销和办公室助理,上学期间,走过了当时很多大学生需要结业后再去经历的人生历程。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年幼的她,从一个说话发抖的小姑娘,很快成长为一个深谙顾客需求的交际高手。
16岁时,董思阳偶读的一本《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打开了她立志创业的心扉,做华人史上最杰出的女企业家成了她的理想。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独立经营自己仅有两平方米的小店,大一下学期,17岁半的她亲临浙江义乌购买新加坡罕见的小饰品;发现海南鸡饭的商机后,又努力奔波游说商家为学校送货,自己赚取差价……在学校的小试牛刀为她积累了宝贵的经商经验,也培养了她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董思阳又一次人生转变来源于结识国际著名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通过成功学环境的熏陶,她深深地迷恋上了成功学课程,并有机会参加各种招商会和商务名流宴会。她的第一桶金便是来自一次贸易招商会结识的一位马来西亚园林商。
新加坡人过年的时候买橘子树摆放在家里企盼吉祥。但是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橘子树也就非常少。每逢新年,很多橘子树经销商,都会从周边的一些国家进口大量的橘子树。董思阳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商机,她很快与这位园林商达成了协议:两天进一次橘子树,每一次50株。后来,她在橘子树上装些跟圣诞树一样的小饰品,在网上出售。因为产品的创意以及便捷的送货服务,让她的生意忙得不亦乐乎。
新年到来的时候,她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她开始与人合开贸易公司,做电脑PC贸易,几年后,这家公司发展成今天的香港凤博国际集团公司。
在美国一位营养师的课堂上,董思阳初次接触到有机食品知识,并认识到食用纯天然的有机食品对健康的重要性。对于整个世界蓬勃发展的有机产业来说,中国还是一块有着广阔前景的处女地。于是,率先在国内推出有机餐饮新理念,倡导有机生活新方式,成为她新的有机蓝图……
娱乐链接——
“80后”的一些特征:
★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笔;
★永远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
★尽量使用自助办理业务;
★使用最多的称呼是同学;
★喜欢玩小孩但不喜欢生小孩;
★熟人面前话多,生人面前一言不发;
★业余爱好中必有一项是睡觉;
★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蔑视或者相反;
★永远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
★不问问题,只查百度;
★有一款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
★任何工作都和电脑有关且电脑里一定有聊天工具;
…… ……
给80后的一点建议:
◆也许你很优秀,但要知道这优秀是你的父母遗传给你的;
◆也许彩色头发真的很好看,但要知道染发有害健康;
◆如果可能,给父母打电话而不是发短信或网上留言;
◆网上的字体再漂亮,不是你写的,书法是一种艺术,不喜欢,请不要蔑视;
◆汉堡也许好吃,绝对不如馒头有营养;
◆游戏中的人死了可以复活,现实生活中,不可以;
◆医学上,睡觉睡得太多,也叫失眠;
◆图书馆的书,不一定比手机下载的小说难看;
◆为了腿部健康,尽量别总穿短裤去上班;
◆盖着被子吹空调,并不是真正的生活需要;
……
80后精彩语录:
“人年轻的时候可以张狂一点,因为年轻人不怕犯错误,错了还有机会重来。老了就不行,错了就是错了,再也没有机会。”
——篮球运动员姚明 生于1980年
“我想我的时代来了,我那时候特别高兴。我从不感觉压力,我等待这么多年,终于来到,我不会错过每一个机会。”
——钢琴家郎朗 生于1982年
“汽车比赛赛场很远,拉力赛尤其远,交通住宿很不方便。希望支持我的朋友不要去现场看我比赛,谢谢。”
——作家、车手韩寒 生于1982年
“偶尔我也担心是否会突然摔倒,但是只要我站在起跑线上,我就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相信我的技术和节奏。就算摔倒了,我也决不会趴在那里不起来,我肯定会站起来,继续往前跑。在哪儿跌倒,我一定在哪儿爬起来。一定。”
——奥运冠军刘翔 生于1983年
“我觉得‘垮掉的一代’挺颓废的,我受不了那么颓废的样子。我喜欢参与生活的入世,坚持自己的理解,该有的都不想抛弃,并且想得到最好的。”
——作家春树 生于1983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但是生活并不是理想化的,你得到一部分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失去一些,这很公平。”
——歌手李宇春 生于1984年
“我为什么要成名?成名了,我能飞吗?”
——网络红兔“兔斯基”掌门王卯卯 生于1987年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是我们该怎么去爱学生,这个主题引起了我对今后教学的思考。在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热爱学生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要求,如果说一个教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热爱,那么这个教师无疑是不合格的,他不仅玷污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也玷污了自己的灵魂,他拿什么去教导别人呢?可是现在关键的不是有没有爱学生,而是应该如何去爱学生?怎样爱学生才是合理的,才会使学生受益?这本书的作者就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怎么样科学理性的去爱学生。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只是说说而不会付诸于实践之中,像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人是应该被批评的,如果我们将一切都停留在表面,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我们十分的浮夸、虚伪,不可以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因而也不会信服我们。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不停地说我好爱我的学生,可是并没有什么行动来证明,那算是爱吗?不,不是的。真正的爱应该渗透到行为之中,渗进每一件小事之中,可以让学生们如坐春风,也可以让他们醍醐灌顶。比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营造合适的氛围来影响他,使他耳濡目染,把他当成是花朵一样精心地去呵护他,最终他成了伟大的音乐家;儿一代音乐巨人贝多芬,他没有温馨的氛围,也没有被当做是花朵般的对待,他的父亲就对他要求十分的严厉甚至还会折磨他,但是他最终也轰动了整个音乐界。其实,虽然两种父亲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是用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真的热爱自己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从我们的行动中感觉到,而不是只听到我们的言语,看不到我们行动。
其次,爱学生,不等同于要溺爱,我们需要做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用心去了解他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本书里面的王老师对很多给他写信的人都回复了这样的话:你了解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吗?是的,要是你连他们想干什么,为何要这么做都不清楚,何来说的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有怎么可以帮他们分担忧愁和苦恼呢?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学生,去和他们交流,这样才可以知道问题,才可以知道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情感,觉得学生怎么可以这样做,内心十分地生气,并指责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每个人包括自己的成长的道路是崎岖的,不可能不会犯错误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控制他们,让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也许那很幼稚,可是那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因此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他们,去感染他们,是他们可以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
最后,爱学生,让他们知道老师十分的爱他们,同时也要加强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知道“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只有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也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被学生接受。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也要随时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只要这样才能渲染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到课堂里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这节课才是成功的一节课。同时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就算不是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然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也来越远,正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可能会不清楚学生是怎么想的,不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不清楚学生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激动,不理解学生为什么不赞同老师的做法。因此我们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到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声,以便“对症下药”。
读《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有感
大一班潘欣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杀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
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没有了年少的轻狂,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成一种人生的阅历,试着去包容,试着去忍耐;我很崇尚的一句话,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其实很现实!
回想起以前,咱们做过了太多的错事,走了太多的弯路,咱们总在后悔,但是咱们回不去了,回不去那个以前纯真的年代了。当咱们被社会上无形的压力压的喘但是气的时候,咱们渴望以前的那份爱,渴望每一天下班了能有个人一齐吃饭,一齐看电影,咱们需要一个人来为咱们分担些东西。咱们在1条伟大的航路上,咱们需要有人为咱们鼓劲,也许咱们偶尔累到会想放下,但是当咱们想到身边还有一些让咱们牵挂的人,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走,我坚信总有一个能够停靠的彼岸。
今后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基础教育阶段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学习积累,难以开展探究性学习,认为它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呢?欢迎来稿参与讨论。
与“请君为我倾耳听”的满堂灌和“请君入瓮”式的满堂引相比,让学生自由、忠实地描述个人的阅读体验,可真实地呈现他们的阅读能力,使教师了解他们的阅读起点。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超越自己的阅读起点。阅读是一种对话,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那么,在课堂中,当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出现偏差时,教师该如何确定自己的角色,该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进行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呢?
一、教师应做一个先行的读者
比起学生,教师更早接触文本。如果他在备课这一环节中不照搬资料,不人云亦云,不让他人的分析取代自己的阅读实践,不缩短阅读过程获取现成的结论,那么,他将体验阅读的全过程,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教师必须先进行个性化阅读,否则,无法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帮助。
二、教师应做一个成熟的读者
教师在认知水平、阅读素养、语感能力等方面比学生更强一些,因此,即使师生接触了同一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思考。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经验较为丰富的先行者,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指导方法、启发思考,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欣赏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时,一学生提出:“饥饿艺术家究竟为什么要坚持饿下去,不就是哗众取宠吗?饥饿艺术难道称得上艺术吗?”教师在了解学生阅读起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进行深入的阅读。
1.理清小说的情节思路。使学生理解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伤害是步步加深的:怀疑—亵渎—遗忘—践踏。饥饿艺术家的反应是:沉默—暴怒—绝望—自杀。
2.补充材料。
(1)卡夫卡在去世前一个多月,在病榻上校阅本篇小说时泪流满面。
(2)卡夫卡拒绝发表自己的作品,甚至要求销毁自己所有的手稿。
(3)卡夫卡说:“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又马上开始写作。”
(4)卡夫卡说:“精神只有在不成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5)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
3.探究思考:为什么饥饿艺术家的艺术与生命不可兼得?
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正因为艺术太容易伪造,所以要想分辨真伪,只有让艺术与一切利益绝缘,包括生命。真正的艺术能让人付出一切,《饥饿艺术家》也可看做卡夫卡追求艺术的一则寓言。”
由此可见,作为先行的成熟的读者,教师适时地提供材料,补充阅读积累,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其个性化阅读更有深度。
三、教师要做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读者
在对话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由阐释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这样他才可能从学生那里汲取灵感,获得新的启示。
在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景物描写时,学生拿起笔对“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圈点勾画,苦思冥想。一个女生沉吟着说:“这使我想到了‘天阶夜色凉如水’这句诗。作者把月光下的庭院比做一个水潭,月光就是积水,竹柏的影子就是水里的水草……”话音未落,旁边一个调皮的男生接过话头:“那作者和张怀民就是两条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同学们哈哈大笑。月光如水,苏轼是鱼?教师愣了一下,显然,这个比喻无论在课文中还是在教参中都未出现过,可贵的是,这位教师随即微笑着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那位男生说:“多好的联想啊!此情此景,东坡和他的朋友真的像两条鱼,自由的鱼啊!不错,经历了重重打击的苏轼特别渴望摆脱内心的痛苦,摆脱束缚,让心灵像秋水一样空明,像鱼儿一样自由。”
我是一个80后。现场是80后的示意下,和我一样举起你们的双手好吗。我们80后不是人们所讲的那样“是垮掉的一代”,请自信的举起你右手,大声说出“我们是80后公路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们是80后养路人》。
“80后”不仅是一个群体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打下的烙印。这一个群体给你什么印象?还是不懂世事、骄纵傲气、没有担当的纨绔形象吗?今天我要演讲的主人公是一群工作在公路养护战线上的80后们,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
他叫苏贵敢,别看他年纪轻轻,个头小小的,但他参加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了。每次铺油时,干活仔细的他总是被领导委以负责平整度的重任,头顶着炎炎烈日,脚踏滚烫的油石籽,手操十来斤重的铁耙,反反复复地拉来推去,只见他一会儿操平,一会儿挂线,整日拖着一双油疙瘩胶鞋不停的忙碌着,没几天,一双崭新的胶鞋就拧成了麻花儿。平日里看起来有些马马虎虎的他,在工作的时候却总是一丝不苟,甚至有些严肃。看着铺油时脏乎乎的他,如果你要问他,你不介意自己的这个“造型”吗?他会露出憨厚的微笑告诉你,他嫌弃过这些黑糊糊的沥青,但是只要每当看到天南海北的车辆平稳地通过修补的油路时,什么辛苦、不开心都忘了,心里面只有成就感!作为一个公路人的成就感!
他叫万耀森,是个爱车一族,用他的话说,从小就喜欢听汽车的马达声,就爱闻汽油味儿,工作之后,更是对机化站的养护机械“疼爱有加”,如今他通过我们段开展的“师带徒”活动,已经熟练掌握了驾驶挖掘机技术。同时,他还是一个电子产品控。对于那些年纪大的养路工而言,手机、电脑还是不可捉摸的高科技产品,然而它们却只是他的“玩具”,机化站的电脑或者同事的手机有什么小问题,总是会被他庖丁解牛般地捣鼓一会就好了,他笑称自己是“兼职”电脑维修员。
还有他,他叫董波,他的父亲也是一名一线的养路工。在父亲的影响下,毕业后的他就选择到公路行业做了一名临时养护工。9月,通过工勤人员考试,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公路人。这个会弹吉他,喜欢摇滚乐,爱“臭美”,绝对的“潮男”,结束一天辛苦的工作之后,总会在宿舍里精心穿着打扮一番。但是面对工作,他从不嫌脏、不怕累、且能吃苦耐劳。每次到太平镇附近清理堵塞满生活垃圾的边沟时,面对让人作呕的恶臭,他总是二话不说,挽起裤管,跳进边沟,将垃圾一锹一锹地扔到边沟外,还时不时地冲着大家扮着鬼脸。但这也只是他在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很多时候,他都是大家工作之余的开心果,在他的脸上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丝不快。我有一次问他,为什么这么乐观、辛苦地工作,他给我的理由很简单:“如果能笑着面对,为什么要拉着个脸呢?!”说完还习惯性地朝我做了个鬼脸。
同样作为80后的我,今天,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我也想表达一点我的体会。12月,我进入盈江公路管理段后被分配到机化站进行锻炼。跟大多数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对工作满怀好奇,对未来充满梦想。但日子不长就腻烦了,超长的工作时间、单调枯燥地操作、头顶的太阳、脚下的热浪……短暂的新鲜感过去,剩下的只有枯燥、寂寞、劳累和无聊,年轻的心开始躁动,()不安的性子开始长苗。我的青春不应该这样浪费、我的生活也不该这样单调…….
领导看出来了,同事也看出来了。收工后的深夜,他们来到我的床边,带着冰冰的绿豆汤。问我习不习惯、累不累….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内打转,我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牢骚。他们开始给我讲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单位的发展历程和肩负的社会责任。逐渐地,我慢慢地明白,学到过硬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资本,才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我开始平静下来,明确地知道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日子里,虽然每天都是做着同样的工作,但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在这平平淡淡的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3月10日,盈江发生5.8级地震后,盈江公路管理段灾后重建迫在眉睫。此时,由于自己平时工作扎实,领导信任,领导把灾后重建这个巨大的工程交由刚刚工作不到一年的我管理,我感到非常荣幸。此后,每天我都坚守在工地上。经过18个月的努力,64套职工住房和1栋综合楼、1栋招待所和1栋商住楼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作为公路人,我无比自豪。
借此,我想说,我们盈江公路管理段61名职工中的20名80后养路人,在工龄比我们年龄还长的前辈们的精神感召下,会始终坚守在管养的道路上,以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养护战线上默默地奉献我们的青春;会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养护作业管理工作之中,对所管养路段的每一个路况、每一座桥梁、甚至每一个标志都了如指掌;会在遇到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情况下冲在养护作业的最前方;会毅然不顾家中身怀六甲身孕的爱人或蹒跚学步的儿女,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偏僻的施工工地上。80后的我们,会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一名养护作业工作者对公路事业的忠诚,传递出一份正能量!
现场的80后们,请你们再次举起你们的右手,大声说出“我们是80后公路人”!
有时候我们坐在一起聊天,会谈起来单身的话题,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找一个人恋爱就那么难么?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的父母正值青春的那个年代,或许一见钟情还可以相信,学校、社区,工作中、生活中可能一不小心就能遇到喜欢的他(她),可以以诚相待,可以真心相对。而今,不管是因为时代变数还是人们的想法在慢慢改变,想找一个真诚相待的人都很难,何况是一辈子相濡以沫的爱人。
我们“单”着,因为我们的处境相同。工作、食堂、家里,偶尔周末娱乐时间基本泡在慢摇吧、KTV、酒吧,这些地方纯属为了卸下一周来身上背负的担子,和朋友去,和朋友归,在这样的地方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梦想碰到值得喜欢的人,人群结构复杂,不小心可能就会碰到散片。
脱“单”必须寻找更合适的地点认识更多的人,图书馆、球场、和充电的课堂都留下了“单”者的足迹,但是本来能够使“单”者喜欢的人就为数甚少,何况真是碰到了,还要悄悄瞄一眼他(她)手上的戒指(无名指戴戒指说明已婚),即使人家真的单身,还要再寻找找合适的时间,在频繁的接触中寻找默契,而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是一面之缘。
“单”者沉思,必须借鉴恋爱成功者的经验,取经于朋友们中 “婚”者或“恋”者,而他们的恋人(爱人)都是当时上学的同学或者单位的同事,又或者经家人、朋友介绍认识的。
“单”者自我分析,上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去恋爱,毕业后一起上学的同学早已经没有了联系,哎早知道原来恋爱最好的时间是上学的时候,当初就应该早早的给自己先霸占一个,哭死。
同事嘛,单位规定不准搞办公室恋情,说真的,就是没有规定,办公室的不是老头就是老太,想搞也搞不成啊!汗颜!上学离家很远,父母亲戚都远在家乡,怎么去由家人操办相亲呐。
大龄的你可能一样会有所感悟,或许你我的情况大同小异。又或许你的故事听起来更是令人感慨。
电影的情节总是会有意无意转到爱情的话题,一件事情,一次会面就可能成就一段或是凄美或者美满的恋情,而我只能坐在屏幕前静静的看,痴痴的想,淡淡的渴望。
再忙也要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圈子,自己认识的或多或少的人,其中也有我们喜欢的,而最终我们却还是选择了单身。
你会相信吗?80后结不起婚。试想在西安,两个白领的结合收入总共为4-6千元/月,先要考虑到两个人是否有存款能否付首付,还要考虑装修,家具 家电物业费生活费照顾父母的费用以后养孩子的费用,你还会结婚吗?如果你住的房子是父母帮你买了,你先不要发言,因为我是没有父母做经济支持的 80后,而且我相信像我一样的“单”者不在少数。
你更不会相信,临近30岁的“单”者已经无法接受爱情背后的伤痛,他们身上多多少少留着曾经年少轻狂时留下爱的伤痕,为了不再受伤,为了保持主动,他们对爱的付出不再那么执着,对爱的追求不再那么狂热,能够轻易的放弃身边任何一个有一些缺点的异性,不再去学会包容,因为即使今天你包容了他 (她),为了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而明天那个其实根本不怎样的他(她)回头却来挑剔你的过失,一样会一拍两散。
即使有一天碰到一个自己非常非常喜欢喜欢的异性,“单”者“单”惯了,再也做不到持久的相恋,一件事情,一句话就可能改变我们对他(她)的认可。你会笑“单”者轻浮,笑“单”者太容易喜欢一个人,太容易放弃一个人。
其实,在“单”者眼中所谓的喜欢就是刚刚觉得这个人可以接触试试,而所谓的放弃则是接触中发现他不够大度,不够绅士,不够男人,而她不够温柔,不够乖,不够女人。于是“单”者很快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收回自己前进的脚步,回到单身的队伍。
事实证明:没有信任,是因为对方或许不值得信任;没有付出,是因为没有找到值得付出的人;没有执着,是因为不觉得眼前的爱情值得去执着。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杨东平口述 ◎周大平整理怎样做父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19鲁迅曾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呼吁“救救孩子”,当时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要以割除陈旧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条新路。斗转星移,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又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文科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东平,就这个话题在一次教育沙龙中针对城市的家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特别提到,家庭教育在城市是过度了、在农村则缺失了。输在了起跑线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具体表现包括: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钟,在全球范围内排在最后。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儿童的生长激素主要在深夜的睡眠时间分泌。日睡眠不足9个小时的小学生,发生肥胖的概率是对照组孩子的4倍。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许多孩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些15岁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10岁、8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作基本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却没有帮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我们与日本作比较就会看到一些差距:日本幼儿园秋冬季节都要求孩子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3年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和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通过过各种节日,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人格养成教育的缺失中国的家庭教育究竟缺了什么?首先,是人格养成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功利面前被逐渐淡化了。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人们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比如女生家长选女婿,比如企业招聘员工,都会把好的人品放在第一位。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一个好人。其次,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点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和高学历,而是靠他们的综合素质或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等。再次,情商大于智商。美国有人对1000名成功企业家做过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说到自己的成功,一部分说是出于爱好,一部分说是由于坚持。20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调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出现了七八十位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他们妥善的为人处世方式、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持他们达到了成功的高度。第四,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第一要看他青少年时期是否与书为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就可以保证他不会学坏。第二要看他在高中阶段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若形成,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的基础。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他们对家长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印象非常深刻。其中,父亲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和改变男孩今后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出足够的时间。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了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尽管还没有一用即灵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改变,但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他们仍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选择。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那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首先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安徽休宁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状元县,历史上出过17名状元,现在正在大力打造状元文化,而那17名状元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的跟踪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的“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这个代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累死”在起跑线上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专家,曾面试过许多到美国考试的中国学生。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创造的教育奇迹,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续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想看看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在美国16到24岁的亚裔女性中,华人的自杀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裔本科生的自杀率是全美大学生平均自杀率的3倍。究其根源,他们是在一种高压模式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缺乏为自己负责的意识,缺乏选择、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不愿求助于心理医生,因而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当高。确立平民教育价值取向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人往往把教育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让教育仅仅停留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上。关于幸福,周国平有一个观点:8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且能够干好的事,8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并跟他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这句话实际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的一条准则。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针对的是封建主义对儿童的束缚。今天已进入现代社会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只重视应试教育,会对儿童造成怎样的压制和束缚呢?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已进入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今天就应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摆脱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通过终生学习来提高和充实自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名人的家庭教育观有一个现象尚未引起家长们关注:很多名人之后都比较普通,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而且名人作为家长也不要求子女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第三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儿子舒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主要做一些文学研究和评论,退休后开始画画,所画的非常个性化的国画,经常提供给公益活动,他是个有丰富色彩的人。傅雷是家庭教育中严父的典型,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由于对子女要求非常之高,他的家庭教育差一点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对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聪与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儿童,都是在家长的“捆绑”下长大的。于是“天才不打他也能成为天才,否则打死他也成不了天才”又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话题。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非常发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不完全由家长的意志决定。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善待儿童的最好做法是顺其自然,家长的智慧应该在这里。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我们80后怎样做教师】推荐阅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10-04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读后感05-26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0-25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07-27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0-18
我们怎样更聪明的阅读12-31
我们需要怎样的职称论文?06-29
我们怎样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06-01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阅读答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