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篇1

为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群众观念,2014年初,万年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干部结合“创业服务年”活动,下乡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万年县人保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局干部分成三组分别到**村,通过民情调查、上门访谈等形式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及法律知识;发现矛盾与纠纷,积极协助基层干部进行调解,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矛盾;协助基层党组织抓好基层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围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这一中心,为发展出谋划策,促进群众增收。配合基层做好防灾减灾、项目推进和群众工作。本文为局干部在对**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形成的调研报告。

**地处梓埠镇东南方,东面、北面与**接壤,是进入梓埠镇的东大门。全村辖10个村小组,800户,农业人口4000人。实有耕地面积**亩,山林6000多亩。近年来,该村根据《土地承包法》及有关政策精神,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率先在全县实行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村土地流转始于2003年,在全县属于较早实行土地经营权转包的行政村。经过6年来的不断探索,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在全村土地流转中,以出租形式流转1210亩,占流转面积的46%;以转包形式流转1420亩,占流转面积的54%。

2、土地流转类型多为耕地流转。到目前为止,全村3420亩耕地面积,用于土地流转面积达2630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77%;涉及全村719户农户,占家庭承包户的93%。从土地流转的类型上看,主要是耕地流转,占流转总面积的100%;6000多亩林地和“四荒地”流转较少。

3、土地发包以党员“首议制”制度集中发包。该村在土地经营权转让中按照“党员先酝酿、支委定方向、两委拿意见、群众作决定”的党员“首议制”原则集中发包,增加了土地转包过程中的透明度,土地租金逐年提高。2013年,土地转包租金平均达到300元/亩。

4、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维权意识较强。流转合同都以书面形式签订,据调查统计,全村所有流转耕地均签订了正式的书面合同,占总流转面积的100%。

二、椒源村土地流转产生的成效

1、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民专业化。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小组,由村小组统一发包给经营大户。土地经营权的转变,既解决了土地季节性抛荒的难题,又使土地经营权向大户集聚。随着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批新型的专业农民正在形成。

2、促进了村集体事业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椒源村在土地流转中实行土地租金归集体所有,国家对土地的补贴归家庭承包户所有,使村集体建设有了经济来源。全村2630亩土地参与流转,每年给全村带来70多万元的财务总收入,村里把这部分钱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全村10个村小组都对道路进行了硬化。几年时间,使乡村道路变通畅了、环境变得优美了。如:椒上村建起了村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硬化了近10公里的村内道路;毛公山村建起了村小组办公场所。

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村内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实现了就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一是外出务工。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860多人,每个务工农民一年可增加收入近万元;二是从事养殖业。该村养殖20头母猪以上的家庭有30多户,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带动了生猪养殖的发展;三是从事废品收购。在村废品收购协会的帮助下,目前从业人员已达600多人,遍布省、内外十多个城市,已成为椒源村民重要的创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700元年增到2013年的46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调查中发现,在所有的承包户中还是依靠较为传统的方式种植,大多没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民种田、养殖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要建设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2、缺乏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我县目前尚无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更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信息渠道少而不畅。

3、规模经营效益不高。目前,承包户规模还不大,20多家承包户共承包了2630亩耕地,最多的承包了210亩,最少的只有10多亩。承包户不敢大规模搞农业开发,土地规模经营效益不高。

4、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据调查,全村转包的土地中种植的农作物大多是水稻,蔬菜、花卉等其它高产值的经济作物种植较少,土地收益率不高。

5、租赁期限较短,投资回报率不高,不敢大胆投入。全村所有出租和转包的土地期限都是一年时间,期限短,承包户不敢加大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得不到有效建设,影响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对策及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既是当前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解决农民收入不高、增长不快的关键所在。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业生产比较收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促进资本进村、科技和信息进村,农村劳动力出村、农产品出村的“双进双出”,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成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组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及时提供和更新土地流转、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消息,确保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畅通。

2、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管理,积极引导农民在进行土地流转时签订书面协议,制定切合实际的流转合同样本,并加强对签订合同的指导,明确双方的责、权、利,避免因此造成的纠纷隐患。

3、建议制定全县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的暂行办法,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

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篇2

一、武威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武威市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 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 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有93个乡镇、1125个行政村、7个城区街道办, 总人口191.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59.2万人。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272.85亿元, 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15.53亿元。2011年全市共流转农村土地0.98万公顷, 较2009年、2010年分别增加0.202万公顷、0.06万公顷。截至目前,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34万公顷。从流转形式看, 转包面积0.80万公顷, 占流转面积的34.4%;互换1.07万公顷, 占45.2%;出租0.38万公顷, 占15.7%;转让0.05万公顷, 占1.9%;股份合作0.007万公顷, 占0.3%;其他形式0.06万公顷, 占2.5%。

总体上看,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有五大特征:一是流转规模加大、步伐加快。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 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 涉及的农户越来越多, 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二是流转方式呈现多样化, 由以前的以互换为主, 向转包、出租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转变。三是流转主体趋向多元化。近年来,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一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 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主体。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量中, 约占90%的流向农户, 10%的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其他经营主体。四是流转范围主要从经济较快发展的城郊向偏远地区全面扩展。五是土地流转由较单一的种植结构, 向多种、特色、高效、节水农业及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也有工商企业参与了进来。

二、武威市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㈠土地流转不规范, 不能有效保障经营者的权利在流转中, 大部分农户土地流转过程中未签订正式的流转合同, 农户间土地流转大多是口头协议, 私下进行自发性的流转, 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 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个别签订了书面流转合同, 也是内容不完整, 权责关系不明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流转者的经营存在一定的隐患, 使经营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㈡农民的“恋地”意识强, 土地流转难于形成规模经营武威市人多地少, 截止2011年底, 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36万公顷, 较2009年、2010年分别减少1.19万公顷、0.84万公顷。农民的经营观念还是停留在自家经营自家承包的土地上, 对实行流转认识不够也不愿意改变自家土地的经营模式, 不愿将土地流转。一是随着粮食定购、村提留、农业税的取消及粮价的持续上涨, 农民保留土地经营权后无任何负担, 种田效益明显提高, 农户不肯轻易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 农户对土地普遍有增值预期和保障心理, 宁愿抛荒也不肯进行流转。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农民非农就业难度增加, 相当多的农民不能彻底离开土地, 而是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 不愿意轻易放弃土地使用权。

㈢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是少数地方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村社集体收入的手段和突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 用行政手段干预农民的土地流转, 损害农民的利益。二是农民应得的流转收益存在较大的风险。首先, 业主因投资失败和市场变化等原因, 不能及时兑现农户的租金;其次, 少数业主租赁的土地迟迟不投入、不进行开发, 而是等待时机再流转给他人, 以获取转让差价。其间不按时支付农民和集体的租赁金;最后, 流转土地到期后, 如数复耕困难。无论是短期, 还是长期流转土地, 业主在租赁土地后都要修建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临时性建筑, 并对土地进行整理, 这将减少耕地面积和打乱原有农户土地的承包界线, 期满后难以如数复耕和原样退还给农户, 使农民心存疑虑, 长远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加快武威市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㈠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维护经营者权益目前, 针对流转中土地流转不规范, 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一是要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在不改变承包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 大力提倡流转, 积极指导土地流转, 规范流转程序, 保护双方的权益。二是要规范流转手续。土地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书面流转合同, 明确流转土地的面积、期限、起止日期、用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流转合同到期后地面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的处理和违约责任等。三是要完善土地流转工作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 及时办理申请、登记、备案等相关手续, 建立土地流转纠纷信访制度, 妥善解决土地流转纠纷, 积极做好农户的思想动员及宣传解释工作。

㈡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 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可以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并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 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 拓宽就业门路。二是要继续深化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打破农民身份的限制, 改变农民的“恋地”观念, 鼓励农民离土离乡, 进入城镇安家入户, 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

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篇3

摘要:土地是现代农业要素配置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对宿迁市农村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介绍了宿迁市农村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现状和农村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工作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农村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宿迁农村土地资源流转速度,提高其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宿迁 土地资源 流转 规模经营

土地是现代农业要素配置的基础和关键,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也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实课题和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必然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提高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如何引导、完善、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成为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宿迁市农村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现状

近几年来,宿迁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不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并相继出台了《农业适度规模2012—2015年工作计划》、《宿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等相关文件全面指导全市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统筹试验区改革的契机,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实现当年新增土地流转98.77万亩,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达3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85%;累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12.9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34%。

二、宿迁市农村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工作的成果

2013年,宿迁市全面实施农民合作社“十百千”培育工程,着力加大“五好”示范社培育力度,提高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市共发展各类合作社990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42家,市级五好示范社266家。新增农民合作联社75个,新增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112个,新培育市级“五好”示范社100家、县区级“五好”示范社200家,新增入社农户12.46万户。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是农村土地使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也是进行土地流转的前提。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也是我国农村近几年必须做好的一件事。据宿迁市有关领导介绍,3年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宿迁2013年仅用半年时间就率先完成了这项宏大工程。目前,全市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0万本,各县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结束。

目前,宿迁市农业大户达到7376户,家庭农场4031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591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244.46万亩。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性、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71.35%。

三、宿迁市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数农民以种地为生,无其他谋生技能

宿迁全市耕地面积45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8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水产、畜禽种类繁多。宿迁是典型的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占重要比重的城市。农业用地在当地不仅仅是作为耕地存在,同时农业生产也是当地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除却农业耕作再无其他谋生技能的农民更是无法获得相应的收入来维持家庭开支。因而,这一现象就成为了阻碍土地资源合理使用与规模流转的首要难题。

(二)部分地区流转土地转作非农用途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农用地规模流转后,滞留为荒地或是用于其它非农用途,个别人为了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好处,而扩大土地征用规模,致使部分地区流转后的土地闲置、转作建设厂房或是商业住宅区,这种现象在市县城区的周边地区时有发生。这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相背离,更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规定的“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确保15.60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相违背。

(三)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无法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乡镇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加之经过几次土地承包流转,农户手中的田地不断被零分细划,农户的承包地面积小且比较分散,集中连片流转的较少,大部分都是户与户之间零散的、小面积的流转。并且,全市很多农民一直都是“各自为政”,种植的作物品种五花八门,形不成规模,灌溉设施、农机工具也有所缺乏,对土地的管理也欠缺科学规范,没有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正确引导,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农民常常都是“看天吃饭”。

(四)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土地规模流转缺少相应保障机制

调查发现,宿迁目前的土地流转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全市较多乡镇仍缺少流转土地的有效机制,缺少相应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不畅,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自行流转,没有到当地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报批、备案及申请变更登记,其中:口头约定的占23.8%,书面形式的占67.6%,而通过法律形式的只占8.6%。由此可见,就当前的土地流转形式而言,约定不明的多,约定明确的少;而书面协议也是内容不规范的多,内容规范的少。有些村还存在连锁流转现象,接受流转的农户又将自己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形成锁链式流转。由于这些流转不具备合法的法律效力,流转双方的责权不明确,例如流转后的土地用途、使用年限、能否转包等都没有得到确认。一方面导致土地流转的纠纷不断,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掠夺式经营。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地流转的纠纷多发生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其中53%的纠纷是“村委会调解”解决,47%是“双方和解”解决。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土地流转机制仍不够完善,这也就成为了制约土地进一步规模流转的主要因素。endprint

(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稍显不足

所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土地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目前宿迁的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主,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租赁形式,先由村委会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再租赁给种粮大户或农业企业承包经营,面积较小的直接由种粮大户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承包过来。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那是为了专门应付上级部门考核检查的,至多行使的是村集体的职责,将土地集中起来再租赁出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搞土地股份合作,更不要说农民能按股分红了。

四、加快宿迁农村土地资源流转速度,提高使用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组织对“失地”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政府应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这一过程应遵循“劳动者自主选择、市场适当调节、政府合理促进”的方针,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多渠道多层次转移就业的办法进行。政府可出面联系当地一些需要劳动者而又不需要过高劳动技能的企业接收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失业”农民,促进农民在收取地租的同时也能通过“再就业”以获得劳动报酬。政府还可以定期组织劳动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失地”农户学习另外的谋生技能,使得农户增收。同时政府还应做好“失地”农民的思想工作,使其改变就业、生活观念,并在一定范围内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自主创业,在解决自身再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实现再就业过程中的“一带多”。

(二)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建立土地流转长效监管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成立相应的监管小组,监督被流转土地的使用。国土部门应当收紧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审批权,从法律政策方面来控制农用地转作商业的现象。此外,政府部门在监管土地使用的时候应严格实行“三不得、三禁止”原则。即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还可以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从法律上保护土地资源的使用。

(三)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要解决四个前提:“一是加快修订法律法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来修订《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二是土地流转与征地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协调推进;三是建立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四是实现土地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制。”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规模效应,没有经营的集约化,也就没有现代化。要突破农业的自身瓶颈,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首先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分散、零碎的土地从千家万户置换出来集中连片,然后按市场经济规律重新安排使用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生产集中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大大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没有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规模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国家目前正在培育农业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产生、成长和发展,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方式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一个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壮大,它的能力和生命力不断增强,同时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未来通过确权、通过颁证、流转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土地流转形成的结果就是规模化,因而,唯有扩大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才能促使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越来越成熟,包括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等多元化的这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成长,再加上农业生产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流转,未来农业生产的这种模式,无论是对粮食生产的效率、质量或是农业生产的效益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四)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在我们的调查中,要求“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农户的比例占到40.8%。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资源规范合理流动,这既有利于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又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进入市场。农村土地流转必然涉及相关制度和政策衔接,如土地征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收益分配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保证土地流转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体现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国家土地政策的衔接,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要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一是建立合理有序的运行模式,形成以政府部门服务、社会中介参与的土地流转体制。二是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强化中介服务的功能,为土地流转提供土地政策、流转方式、信息传递、法律咨询等服务。三是开展土地定等和土地价格评估工作。合理地确定各类农地的质量等级,客观公正地评估其市场价格,为公平地交易提供参考,为政府科学地加强对农地市场的价格管理奠定基础,为经营者合理地选择经营项目提供依据。

(五)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加大优势项目扶持力度,整合各项农业帮扶资金,优先扶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各类农业项目,并优先安排财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各职能部门对于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产量较低的农田的改造、新型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和新型农作物品种、新农业种植技术应用推广等各级财政专项补助项目;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对流转后用于高效农业建设的土地,各级财政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逐年进行完善;加大配套服务建设力度,各乡镇要加快组建劳务、农机、农业技术等形式的合作社,积极开展土地规模整治、新型品种推广、灌溉设施配套、农业新技术应用等工作,健全新型农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政府.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试行)[Z].2012—09—17

[2]曹蒙等.苏北五市农村土地流转——以沭阳县为例[J].中国农资,2013(16)

[3]尚艳琼.苏北农村流转土地承包大户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牛立业等.依法有序流转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基于甘肃省平凉市的典型调查与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09(4)

〔本文系全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苏北五市农村土地资源使用和流转情况调查”,(项目编号:GCX2012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内容概要】

本次调查自2010年7月1日期施行至2010年8月30日结束,主要针对当地农村地区土地流转或非流转情况饿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地农户现有土地大多为非流转土地。这种结果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决定的,下面就其产生原因以及当地土地现有状况进行概述和总结,从而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可行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以使农村地区更好更块的发展。

一、土地现状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自1983年农村大批分地到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开始时,农村户口分地土地保持30年不变,这里的人们大多都保持着原有土地现状。也可以说,他们大多数的土地都是集成沿袭下来的。而关于土地很少有流转或承包的现象,经调查,原因有三:

一、土地分散

农户虽有土地总面积达十几亩,但都比较分散,甚至被分散成七到八块,而且各个农户各块地的面积也不相当,这就导致了交换无法完成。很多农户想要换地的原因也有三:一是为下一代盖筑新房,需要一个地质平坦而又离村子较近沿着公路的地方。二是为了方便耕种,也许最初开始分地时地离家比较远,但当换过地之后,距离变近了,各自都获得

了方便。三是根据土质的不同,有的在离山较近的地方,有的在平地上,但为了某些特殊植物的生长需要,如花生等,适合在高岗上土壤比较干燥沙化的土地(比如山荒地)上生长,所以需要换地满足各自所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农民土地即使流转理由也很简单,与麦蒂臵办企业厂房相差太远。

表一:农户所持有土地与块数对比

二、文化程度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学历水平低,这直接影响了人们观念及思想的进步与创新,我们所提倡的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发展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什么臵办企业开办工厂了。所以,也就几乎没有人(至少在当地)懂得把周围的土地承包下来,即使那样做了,那么如何经营,如何解决实际土地所有者的无地状况也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表二:农村受教育水平

三、平均个人土地数量少

在分地开始的时候,人口受到限制,一般家庭里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分到哪了土地之后,接下来的孩子是没有地可分的,但往往有些农民家里还是生了四五个孩子。这就导致了平均到每个人的土地大大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视土地为一家人糊口的救命稻草,用心经营还来不及,是不会轻易将它转让或流转给他人的。

二、农民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土地

一、农业税从有到无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赋税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制度保障,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自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以来,国家的赋税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特别是对农村。第十届全国人民都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除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从此长达近50年的农民赋税终于石沉大海,中国近9亿农民的日子更好过了,对经营自己的土地更有信心更有激情了。谁还愿意出卖土地给别人呢?

表三:农业税从有到无

年******2002002020份 6年 7年 8年 9年 0年 1年 5年 6年 7年 9年 2年 3年 04 05 计745,税

349土

亩 地 计税58,417总

千常

公产

斤 量

734,494亩 58,002千公斤

700,996亩 55,391千公斤

700,448亩 55,347千公斤

700,448亩 54,788千公斤

700,900亩 58,424千公斤

700,900亩 55,324千公斤

696,240亩 55,064千公斤

695,189亩 55,064千公斤

694,436亩 55,562千公斤

666,886亩 53,330千公斤

545,026亩 58,165千公斤

免免征 征

二、当地土地生产结构单一

当地农村逼近土地面积小生产五种也相当单一,甚至没有一片果园,一个大棚,这种单一的以粮为主的小农经济结构直接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而也正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没有其他的丰衣足食的方式,所以不得不重视珍惜那仅有的土地。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地少人多,交通阻隔,农民目光狭隘,观念闭塞。没有外来企业愿意到当地投资建厂,买办臵业。从而加剧了农村的生产落后状态,拉大了城乡差距。

三、总结与建议

一、农民需要一起合作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和国家。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农村人口都会十分地庞大,不仅农民缺少转移进入城市的就业机会,而且那些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因收入太低,而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所以农民应自发组织进行合作生产,共同建设共同富裕,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二、大学生、机关干部下乡指导农村建设工作

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篇5

近年来,**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

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百神庙镇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报告 篇6

百神庙镇农业服务中心 彭观勤

农村土地流转实质就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在农户与集体间的承包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的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自2009年以来,百神庙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稳步推行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的范围和规模不断在扩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为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我镇土地流转工作概况

(一)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百神庙镇现有18个村、一个居委会、农业人口4.7万,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不足1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等原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22595.27亩(1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其中流转耕地种植粮食14893.27亩、流转耕地种植蔬菜2062亩,这两块占耕地总面积37.7%。流转山场种植油茶及园艺苗木的5640亩。全镇流转1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4户,1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4户。

(二)我镇土地流转主要特征。

1、土地流转增长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底,全镇土地流转的总面积为1.03万亩,今年已达到2.2万亩,增长幅度达到113.6%。土地规模化在进一步增强。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劳务输出人数稳定并逐年增加,有1万多农村富余人口外出务工,还有土地流转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入,一家一户种田成本高,不划算,都纷纷交给大农户经营,这样为土地流转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空间。2、100亩以上的流转都签订了规范的租赁合同,农户委托书,目前全镇土地流转土地中,以转包和租赁形式流转为主。

3、流转主体的土地,种粮的大多为经过整理的土地整理区项目土地。主要原因是经过整理后的土地集中连片,地块规则,田间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配套,方便管理并适合机械化作业。还有就是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田块没有真正分到户,农户只有田亩数据,整块流转给大户经营。

4、部分流转主体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自发流转土地逐渐被有组织的流转所取代。如香泽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面积已经从去年的1382.6亩,今年发展到4388.5亩,和平蔬菜合作社流转种植蔬菜面积达到2062亩,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大户,起到联系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保证大户可以安心从事经营活动。

5、流转对象趋于多元化,流转租金逐年攀升。流转对象从初始本村农户之间的流转,逐步流向能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流转租金逐年攀升。税费改革前,农户间土地流转往往“两不找”,流入方代流出方缴纳农业税费。甚至农业税都是由流出方缴纳,土地成了农民的包袱,农业税免除后,由于大户和公司的介入,土地流转租金呈明显上升趋势,呈现出租金竞涨势头,由过去的几十元逐步攀高到目前的每亩近400元,且仍有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土地成了农民的资产,每年都能得到稳定的租金收益。

6、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双方实现“双赢”。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都会给经营者和农户双方带来良好的收益,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

二、农村土地流转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随着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公司(大户)通过土地流转介入农业领域,推动了我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发展,也是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如安徽帅旺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在我镇土地整理区一次流转土地4020.36亩,用于粮食生产,所有土地经过整理,地势变平坦,田块变规则,每年一麦一稻两季种满种足,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规模效应得以显现。

(二)因地制宜,变荒山为园林聚宝山,促进土地全面开发

我镇自然条件优越,岗、圩、畈等各种地形齐全,我镇金桥、官塘、百神庙等村有近6000亩荒岗地,杂草丛生,几乎没有生产经营活动,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拉动,发展油茶产业是一个阳光产业,省农科院园艺所丁增成先生在我镇承包荒岗地4600多亩,用于种植油茶和发展园艺苗木,并注册安徽金桥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生产,截至目前,已平整土地3500亩,改造荒岗3000多亩,改造废弃塘口200亩,开辟园区生产道路4.2km,深挖排水沟渠1.4km,培植苗木花卉1500亩,放养野生鱼5万尾,建成水稻生产示范区680亩。形成了粮油种植、水产养殖、苗木花卉和园林绿化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出自然资源的综合产出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三)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1、从种植业看:企业增效方面,如安徽帅旺食品有限公司流转的土地,租金是每亩每年300斤稻谷,在稻谷收获前兑现全部租金。在正常年景下,水稻收成可达每亩550公斤,每亩成本450元;小麦每亩可收300公斤,成本每亩260元;两季在一起,加上政府补贴,每亩可得纯利200元左右,2009年该企业实现收益80余万元。农民增收方面,农户的土地流转出去后,每年租金是固定的,实现旱涝保收,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再就地做工或者外出创业,每个劳动力每年务工所得工资在8000元左右。

2、从油茶产业看:安徽金桥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油茶园艺生产基地,集中流转4600亩荒岗地。山场租金每亩60元,租期70年,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到900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30%以上。同时广大群众也切实尝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实惠,如农户为公司油茶管理提供劳务可得工资收入1800元,收益在1700元左右。

3、从和平蔬菜流转土地情况看:位于舒房村的和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400元的租金,流转了舒房、团结村2062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签订合同租期为15年,租金按年付清。今年4月建成使用,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430多万元,收益170万元,公司优先使用流转土地的农民工60人,每月工资达1800元。

(四)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规模种植最大的优点就是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效益得到提高,例如我镇流转前的一家一户经营,基本上都是以一季稻种植为主,稻子收获后,大部分田块闲臵,秋冬种很少,小麦面积几乎为零,土地流转以后,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流转主体全部形成了一稻一麦的种植模式,也带动了全镇种植模式的调整,小农户也迅速发展一稻一麦,这样全镇小麦种植面积从零发展到现在的3.2万亩,仅这一块就直接增加粮食总产960万公斤,复种指数得到提高,土地效益发挥到了最大化。另外流转主体大多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实现了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条拉长了,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效益提升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步走进我市广阔的农村。

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化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运作的方法、流程有待成熟规范。一是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我镇传统农业主导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二是土地流转形式复杂,协议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是通过私下协商达成口头协议(如农村现在广泛存在的代耕现象,一般在30-50亩左右,租金还是很少),有的是转入大户和一家一户签订协议,有的是大户和合作社签协议,再由合作社和农户签。有的是村级包办,由于大量农民举家外出务工,一家一户签订委托书工作任务繁重,农户没有真正签订土地流转委托书,甚至还存在代签合同所形成的无效合同,协议或合同随意性及不规范性较为严重,容易导致监督和约束的缺失,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权益纠纷埋下了祸根。三是土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依然很低,大部分土地流转后仍旧处于零星分散状态,以小块土地为主体,无法集中连片,没有形成土地集中的态势,形成不了规模经营和效益。

(二)政策性制约因素,成为土地流转发展过程中较大的障碍。一是贷款融资困难,由于流转的土地不算大户本身的固定资产,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导致转入大户普遍贷款无门,只能靠自身积累或亲朋拆借来实现发展。二是土地流转期限束缚了公司或大户发展手脚。由于受二轮土地承包总体期限限制,有些大户在考虑长远发展规划时顾虑重重。还有部分从事农业种植的大户,由于流转土地期限只有三、四年,因此不愿也不敢在农机购臵、稻场、库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上投入过多资金,从而导致生产能力在低水平徘徊。三是土地流转依赖于土地整理政策。我镇土地流转尤其是耕地流转,均为先整理后流转,几千万元的土地整理工程,非地方政府或流转大户能力所及,必须依赖国家土地整理政策、项目及资金,因此,土地流转“看菜吃饭”、“等米下锅”的局面一时难以扭转。换句话说,土地流转进度取决于国家土地整理资金注入的进度。四是二轮承期承包土地田块分散,不但增加了农户本身经营难度,而且给土地流转带来不便和阻力。在农村各地的二轮承包工作中,各地村组为了减少矛盾纠纷,以田块好坏搭配按比例对现有耕地进行了调整,使得相当多的农户面临着土地分散于不同片块区域的现状,难以做到协调耕作和集约化经营。从表面上看,土地的分配是公平的,但这种分配并没有从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考虑,也无形中为农户的土地经营增加了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土地的规模流转经营。

(三)土地流转主体规模不断扩张,而目前的生产水平,一个劳动力最多只能管理500亩土地,一次性流转几千亩,由于不可能几千亩集中连片,集中经营管理难度很大,往往流转主体为了降低风险,减少麻烦,层层转包现象较为严重,租金存在层层加码现象,这样一来,流转主体(签订流转合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租金差价,政策性奖补资金,实际从事农业规模生产的农民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他们不是流转主体,签订合同不是他们,所以他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土地流转直接奖励补助资金,还要承担着相对高额的租金,这当中租金差价被流转主体拿去了,作为真正经营主体,他们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形成了不健康的流转市场,这样不利于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例如一个流转主体流转5000亩土地,合同签订租金360元每亩,他拿到土地后,分解转包给实际从事生产者,租金要到380元每亩,差价20元每亩,国家奖励补贴资金50元每亩,这样一来,流转主体就稳定得到70元每亩的收益,5000亩自己不种,一年就能稳定得到35万元。而实际种田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实际农业生产。

(四)农民的传统思想及过高的期望值,不同程度干扰了土地的流转及经营。部分农民虽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但其思想意识并没有真正扭转,干预大户经营并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也有发生,影响了大户的生产经营。此外,随着近几年的流转土地租金的逐渐提高,部分农民等待和观望思想较为严重,期望值过高,使得土地流转难度不断加大。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依法按章办事,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双边合法权益。土地流转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依法按章有序推进。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稳制活田”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下硬性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群众意愿;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地位,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四是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二)政府加大投入,培育扶植流转大户,切实发挥其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中的主力军以及示范带动作用。

1、积极为大户流转土地创造条件。一是创造大环境。土地流转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依赖土地而生,可以洗脚上岸,离开土地,只有这样,才能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有需求的人。如何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工业的兴起,促进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吸纳更多离土不离乡的农民,使土地流转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营造小环境。就是要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把土地流转的政策,向农民讲清说透,使他们在政策的引导下参与土地流转,避免随意性、盲目性,规范流转行为。提高广大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帮助他们把土地作为资产引入市场,实现土地使用价值的提升。还可以结合推介土地流转的成功范例,让农民亲眼目睹土地流转带来的益处,用事实教育和带动农民。

2、积极为大户经营排忧解难。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工作中,一是要根据流转大户或公司融资艰难的实际,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他们贷款无门的困难,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好经营。二是化解土地流转中的各种纠纷和矛盾,做好在土地流转全过程中的服务工作,使得大户或公司可以专心经营。三是要在土地流转政策的稳定性以及流转期限的持续性上让大户吃“定心丸”,切实消除公司或大户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放心经营。

3、积极争取国家土地整理项目。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争取土地整理项目,优化耕地质量,保证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其次,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把零散的农户迁进新的农庄,结合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实际面积,为扩大粮食生产打好基础。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特别是对于大宗土地流转要加强服务、监督和指导,依法制定流转合同,确保农民合法利益不受损害。村一级要成立土地流转工作站,严格把好土地流转的第一关,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对于采取口头协议或签订不规范合同进行流转土地的农户,要耐心做好工作,引导他们重新签订规范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登记。

二是制订土地流转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完善和出台指导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文件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登记备案、信息建设、纠纷调处、监督管理等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

三是加强监管,防止滋生腐败和侵占农民利益。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权在村一级,而村级决策和管理并不那么透明和民主,加上部分村干部和农民法制意识淡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过于草率简单,很容易留下各种隐患,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土地流转,只要需求土地一方私下活动,就容易产生腐败,损害转让土地一方农民利益。因此,要加大监管力度,从制度建立和土地流转决策、程序上做到阳光、透明,确保土地流转健康稳步发展。

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篇7

一、临洮县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近年来, 临洮县把土地流转作为转变农村经营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举措, 从健全服务机构入手, 在城里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成立了18个乡镇的土地流转服务站, 并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以此为保障, 全县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一) 加速形成“集约化”流转格局

临洮县土地流转起步较早, 最初以土地置换、倒包的形式开展。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明显加快, 规模流转渐成气候。目前, 全县共流转土地23.9万亩,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2.39%。其中, 50亩以上的就有209户, 全县土地流转呈现大面积、规模化的特点。流转用途多以特色产业为主, 积极引导流转土地用于马铃薯良种繁育、蔬菜及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繁育等产业发展, 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目前, 全县流转土地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2个、7 610亩, 蔬菜种植基地植基地27个、7 481亩, 花卉苗木种植基地86个、26 042亩。流入主体呈多元型态势, 全县土地流转逐步从农户之间的流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据统计, 全县土地流转入合作社3.84万亩, 农业企业3.67万亩, 其他新型经营主体1.75万亩, 促进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性方向的转变, 逐渐形成农、林、畜、草多产业经营格局。

(二) 着力培育“多元化”增收体系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以土地流转为平台, 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增加土地产出率, 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 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 依托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 流转土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 推行机械化作业,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 解决了农民种不好地的问题。另一方面, 通过引导专业合作社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 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 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有效破解决了农民“不愿种地”的难题, 实现了既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共赢目标。目前, 全县通过土地流转新发展合作社91家, 农业龙头企业23个, 专业大户85个, 家庭农场9个。

(三) 有效助推“城镇化”发展步伐

临洮县在引导农户科学流转土地, 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 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世代耕作的土地上解脱出来, 加快了城镇化发展。一是培养了大批职业农民, 推进了农业现代化。通过土地流转, 将土地资源集中到有资本、懂技术的组织或“能人”手中, 培养了一大批的“职业农民”, 大大提高了利用率, 增加了产出效益。二是释放了大量劳动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流转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外出务工或就地转化为企业、合作社等流转大户的“产业工人”, 增加收入。三是解决了后顾之忧, 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有效解决耕地没人种、种不好和农民出不去的问题, 促使他们走向城镇, 或工或商, 逐步融入城镇, 梯次实现“工、房、人”的城镇化。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临洮县在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工作推进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土地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一) 思想观念陈旧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 大多数农民传统观念较强, 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 “恋土情结”和“小农意识”较强, 大多数群众把土地当做“命根子”, 对土地流转持反对或观望态度, 担心流转土地后会失去生活依靠。有的群众认为现在依附于土地的惠农政策较多, 对土地还存有增值预期, 认为保住土地至少有利无害, 在土地流转时“漫天要价”和“抱团死守”现象并存, 不愿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潮中, 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度。

(二) 土地流转不够规范

在当前的土地流转过程中, 由于政府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中介服务组织缺位,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的市场运作体系和相关服务平台不健全, 农民收入保障存在一定的风险, 流转后土地掠夺性经营严重, 造成土壤肥力流失。流转合同不规范, 流转双方主体资格不明确, 不符合法律规定, 在发生违约事件后, 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影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三) 带动作用不明显

土地流转形成的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实力不强、集约化水平不高、市场带动能力弱的问题。据统计, 全县流转的土地中, 种植大户占流转土地的59%, 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面积只占17%, 且大部分以自我发展为主, 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方面, 作用发挥不明显, 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部分新型经营主体是为了享受国家支持政策而注册, 争取到资金后没有发展生产而留作他用, 成了“空壳”, 造成土地资源和国家资金的浪费, 导致土地流转效益不高。

三、对全县土地流转的思考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具体工作中,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规模经营。

(一) 加强宣传引导, 解决思想上有顾虑的问题

充分利用专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 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 引导农民支持和参与土地流转。注重典型培育, 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对比等方式, 加强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方式、程序和意义的了解, 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强化政策培训, 开展以镇村干部为主体的土地流转培训班, 使其熟练掌握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规定和程序方法, 做好政策解释和咨询工作, 带头流转土地,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 狠抓确权登记进度, 解决流转中权属不清的问题

按照“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在新添镇机场、咀头两个村试点的基础上, 全面推开全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坚持尊重历史和尊重事实并重的原则, 综合运用调查了解、民主协商、基层调解等多种手段, 狠抓工作进度, 确保于年内完成全县181万亩 (航测面积)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实现记载的地块、地类、面积、四至界限“四统一”, 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承包经营权证登记薄“四相符”, 承包面积、承包位置、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基本农田标注“五到户”, 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权属不清的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 实现集约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强化服务管理, 解决流转手续不规范的问题

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网络, 健全县流转服务中心、乡镇流转服务站, 配齐工作人员, 在重点村设立流转服务点。加强对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收集,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网, 逐步实现信息发布、交易和管理的网络化。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 推行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 为流转工作提供规范的合同文本。加强流转纠纷调处, 依托县乡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基层组织, 采取协商、调解、仲裁、司法等多种渠道, 及时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程序不规范、权责不明确、资金不兑现等突出问题, 促进土地流转平稳有序推进。

(四) 拓宽经营领域, 解决带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围绕全县产业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着力培育带动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组建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合作社, 积极引导各村致富能人和有资金、懂技术的村社干部, 牵头组建各村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合作社, 吸纳本村农民以土地折股入社, 创办养殖小区、蔬菜、苗木、花卉种植基地, 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不断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加大培育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养殖、畜禽屠宰、果蔬保鲜等农产品种养加工业, 积极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规模流转土地, 建立标准化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 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在转变土地经营方式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职业培育, 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转, 增强农民实用技能, 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或进入流转方生产基地务工, 成为产业工人, 增加收入。

(五) 完善体制机制, 解决扶持力度不大的问题

山东土地流转调查 篇8

在专家看来,中央拆掉了拦在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中间的一堵墙,使农民握紧土地承包权的同时,放活了土地经营权,这一放,奠定了活的基础。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和农民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农村建设路径上,资本和技术找到了一个更为合适的突破口,长久以来的传统农耕模式被改变。这是一种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谁在流转?

孙聚峰是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有土地2600亩,其中600亩种植的是绿色无公害大姜。朱里街道是山东大姜的主产区之一,此前,孙聚峰做的是农资销售业务,颇有积蓄,土地流转制度推行后,孙聚峰牵头成立了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现代的技术、管理手段,实现品牌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附加值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孙聚峰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土地流转主体大多数是类似孙聚峰一样做过生意,有积累、有眼光,近几年或者直接租地,或者以“能人回乡”模式带领村民,成为土地流转中的新型“地主”。

资料显示,目前土地流转主体基本以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主。这些经营主体根据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径。

以泰安新泰市为例,新泰市汶南镇益民核桃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多亩,由合作社组织社员统一种植核桃,实现了特色产业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全村人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收入55万元。

谷里镇于家枣林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了新泰市枣林峪土地流转社,每2.1亩为1股,除本村137户村民入股外,还吸收了周边老牛沟、牛枣林、柘子沟三个村民的80户村民入股536亩,合作社共吸纳入股土地1536亩。

此外还有两类流转主体,一类是企业,一类是外地农民或者其他成员组成的经营体。不同的流转主体,租地规模和用途不尽相同。

企业下乡规模更大,出手更大方。新泰市投资3.6亿元的长兴现代农业创新园,建成26跨28000平连栋温室、36个26400平冬暖式蔬菜大棚和7000平智能温室,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在租地用途上,企业大多以高效农作物、观光农业、苗木花卉或养殖业为主,较少种粮。

“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让企业、农民在这块土地上,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山东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569.5万亩,占家庭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27.3%,加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紧密型生产基地、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所覆盖的面积,全省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

目前全省有20个县(市、区)被国家确定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单位,有76个县(市、区)探索发放了土地经营权证,有43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为破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闯出了新路。

土地股份合作也随之加快。全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到4790个,经营面积达79.3万亩。这些土地制度改革,催生了山东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場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已建立起省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1个,市级3个,县级109个,累计实现交易额206亿元。据了解,目前,全省有1.01万个村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如何流转?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口头协议曾是土地流转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争议。

提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件事,昌邑市北孟镇前刘家营子村村民老刘满腹辛酸。前几年种大姜很赚钱,他忍不住想试一把,可自家包产到户的土地不太适合大姜种植。后来老刘便向离自己村不远的某村村民老李“求援”,承包了老李家3亩地种大姜,租期是5年,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老刘还租用了其他村民的“姜井”来储存大姜。

第一年大姜种得好,又赶上销售价格高,老刘一亩地纯收入30000多元。看着老刘一年赚了不少钱,老李眼红了,就想借各种理由终止跟老刘的合同,把土地收回来自己种大姜。

“老李跟我说他自己也想种大姜,就把地给收回去了。”老刘告诉记者,自己本想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在城里买房,谁知土地被收回去,种姜挣钱的梦想泡了汤。“当时觉得乡里乡亲的,就口头上说了一下怎么承包,也没立个字据啥的。”老刘说。

据记者了解,前些年的农村土地承包,多数情况都像老刘一样,只是个人之间的口头约定。“农民一般是地多了种不了的时候才往外承包,都是双方协商着来,一旦协商不好就会发生纠纷。”

为了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更多的农民愿意通过有政府背景的产权交易中心来完成土地流转。

设在潍坊市的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是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自成立以来,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依托总部所在地市潍坊市各县市区经管局及其乡镇街道经管站,在全市所有涉农县(市)区设立了15个县(市)区分中心和134个镇街办事处,完成了全潍坊市的“市、县、镇(街)”三级交易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为加快全省各区域市场的拓展步伐,齐鲁农交中心以参股和发展综合会员的形式,在济宁市、青岛市、烟台市及德州平原县、德州禹城市设立了5个省内分中心。

打开交易中心网站,供求信息历历在目:济宁市邹城市张庄镇出租土地120亩、潍坊市诸城市桃林镇出租林地651亩……“以前农民想流转土地找不到买家,工商资本下乡扶持农业发展找不到理想地块,这种供需不对接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裁李英华说。

上一篇:部队通信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下一篇:奶奶家的狗-小学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