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发工资合同(精选6篇)
1ABCHEB[2012]1031
代发工资合同
编号:
甲方:
乙方: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井陉县支行
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一致,就甲方委托乙方代发工资事宜达成如下协议,双方承诺共同遵守:
第一条乙方接受甲方委托,代理甲方按月/季/年以转账方式向甲方员工发放工资性款项,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收入,统称为工资。甲方对工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二条代发工资收费标准及结算方式
1、甲方支付乙方代发工资服务费标准为元/户/次,按照划转工资的户数和次数据实结算。
2、结算方式为第种:
(1)于每(年/季/月)日前支付。
(2)于每次代发工资成功后内支付。
(3)其他方式:
如遇节假日可顺延或提前天。
第三条代发工资期限
1、按以下第种方式确定:
(1)为年,自合同签订时起算。
(2)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3)其他方式确定:
2、到期,双方均无异议,本合同服务期自动延展年,延展次数不限。到期不同意延展的,应提前日通知对方。
第四条甲方应确保己方员工在乙方分别开立有人民币个人结算账户,作为代发工资转入账户。未在乙方开立上述账户的员工,甲方应督促其在代发前自行开立。
第五条根据员工自愿原则,甲方可收集员工开户资料向乙方提交,申请批量集中开户,账户类型为:。员工开户资料包括员工姓名、性别、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发证机关。甲方对所提供的开户资料真实、完整、有效性负责。
第六条批量开立的账户在取款或转出款项前应由户主本人到乙方柜台办理激活手续,提交与员工开户资料一致的有效身份证件及复印件,亲自填写开户申请书及相关协议。
第七条员工用于代发工资的账户一经提交或开立不得擅自销户和改变,如果员工存折或银行卡遗失可由员工本人办理挂失换折换卡,但办理挂失手续费及换卡工本费由挂失人本人承担;如
1果员工更换代发工资账户,则需由甲方修改员工相应代发工资账户并及时通知乙方,否则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甲方承担。
第八条甲方在乙方开立基本结算账户用于提前存足代发工资款项,乙方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对公活期存款利率向甲方付息。
账户名称为:,账号为。
甲方每次发放工资前保证上述账户中的资金足额,并授权乙方根据委托代发工资金额及明细从该账户自动扣划,乙方不负责垫付资金,否则,由此造成的工资迟延发放的责任由甲方承担。
若甲方未在乙方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代发工资款项必须由甲方基本存款账户转入在乙方开立的结算账户或内部账户,同时用途应当注明代发工资(福利费、劳动保护费、养老金等)。
第九条代发工资的方式
1、双方商定按以下第种方式代发工资:
(1)乙方每次收到甲方正确有效的发放工资指令后日内进行划款的账务处理。
(2)甲方提前向乙方发出正确有效的发放工资指令,乙方于每月日按照该指令进行划款的账务处理。甲方调整指令的应于下一个划款日前至少提前日向乙方发出新的指令。
2、正确有效的指令是指以下其一,双方商定按照第种提供代发工资指令:
(1)甲方向乙方提供有效支付凭证及加盖甲方预留银行印鉴的《中国农业银行批量代收付数据交接单》(以下简称交接单)和经乙方文件加密工具加密的电子文本,电子文本数据应为乙方要求的格式。同时甲方需选择转账校验标志A、校验账号、户名一致性;B、不校验。
(2)甲方向乙方提供有效支付凭证及加盖甲方预留银行印鉴的纸质工资数据清单,纸质工资数据清单格式应为乙方要求的格式。同时甲方需选择转账校验标志A、校验账号、户名一致性;B、不校验。
第十条 双方权利义务
1、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负责对代发工资各类信息进行维护,对于员工的增减、工资账号变更等及时通知乙方,否则因甲方延迟通知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甲方承担。
(2)甲方应保证提供给乙方开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并承担虚假、欺诈而引发的一切损失。
(3)甲方遵守各项工资及福利发放的法律、法规,自行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或代扣代缴税款。
(4)甲方应保证提交的交接单和电子文本数据(或纸质工资数据清单)中的账户信息及金额准确、真实。乙方根据电子文本数据发放的工资确与实际不符的,甲方应妥善与其员工协调解决,银行予以配合。
2、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负责向甲方提供开展代发工资业务所需的文件加密工具和电子文本格式。
(2)为保证甲方委托款项的安全、乙方不得擅自修改甲方数据,乙方负责按甲方指令办理代发工资业务。
(3)乙方在每个工作日均可受理甲方的代发工资业务申请(特殊情况如系统故障除外)。对甲
方提交的指令,确保代发工资款项及时入账,不得无故延误处理。
(4)乙方在代发工资业务处理完后,应及时将工资代发情况(含成功、不成功明细)以文本文件形式送交甲方。并协助甲方对代发不成功的工资户进行工资补发工作。
(5)乙方应为甲方提供代发工资查询服务,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第十一条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如出现未履行协议的行为,另一方均有权解除协议;因未履行协议造成的责任与后果均由违约方承担。
2、在协议履行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甲方或乙方无法继续履行协议时,甲方或乙方在取得有关部门证明后,可以免于承担不可抗力所造成的相应的违约责任,但双方应尽力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3、未经双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变更或修改本协议。
第十二条甲乙双方应共同遵守为储户保密的原则,不随意查询、透露存款人工资收入情况。第十三条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执行过程中若有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如无法协商解决,应采取以下第种方式解决。
1、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2、提交仲裁委员会(全称)裁决。
第十四条其他事项
本合同经双方盖章并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份,双方各执份,份,效力相同。
甲方:
负责人(授权代理人):
签订日期:
签订地点: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的工资。
公司在2009年2月~2009年6月间未与你签订劳动合同, 应向你支付2009年3月~2009年6月期间的双倍工资。若你与公司补签合同并以用工初始日期作为签署日期, 将为你主张双倍工资制造障碍。
市场分割特征体现在何处?
要确切地描述劳动力的市场分割特征,必须从统计数据入手。为此,我们首先要从统计指标的角度界定三个概念:正规部门、内部人和外部人。我们将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单位视为正规部门,将“职工”视为内部人,将从业人员中扣减职工的部分视为外部人。另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现有统计资料中没有分产业的国有单位平均工资或劳动报酬数据,只有分细行业资料。我们固然可以通过以就业量为权数对各细行业数据进行加权平均来求得分产业的平均工资数据,但考虑到这样求出的数据往往掩盖了很多差异,所以本文采取选取典型行业的办法进行分析。选择的标准是既要能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雇佣单位又要有一定的垄断力,还要考虑到统计资料的一致性,囿于篇幅所限,这里以“采掘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代表性行业,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第三产业代表性行业。下图反映了上述两个代表性行业中工资水平的市场分割特征:
图1和图2清晰地显示出:第一,上述两个行业都显示出明显的内外部工资差距,这一差距表现在自1994年以来,职工的平均工资显著高于就业人员的平均报酬,且自2000年以来,这一差距正呈逐年扩大势头;第二,同一行业不同登记注册类型单位的工资差距并不是太大,通常是国有单位高于集体单位,但又低于其它单位。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国有单位工资水平在整个工资决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据此,我们大体上可以断言,我国的工资决定机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市场分割特征,内部人的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外部人。
劳动合同法如何影响市场格局?
对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有各种不同的解读,笔者以为,从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角度来说,着力于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是新劳动法的创新之处,也是当前的主要争议之处。这一争议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章第14条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的条款。批评者认为,这是大锅饭体制的变相复活,是对劳动者的过度保护。而拥护者认为,这是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误读,并举出欧美国家主要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事实作为反驳的经验证据。
事实上,无固定期限合同是提高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主要制度安排,但这一安排是否行之有效却取决于经济行为人对此的解读和预期,而预期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知识。不幸地是,我国的很对企业对此做了错误的解读,由此导致很多企业抢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前和员工重新订立合同,更糟糕地是,企业的这一错误解读得到了很多拙劣“学者”的支持。那么,这一错误解读会对当前劳动力市场格局造成什么影响呢?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加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会更加不愿意招聘职工,而热衷于采用种种非正规就业形式,比如所谓的劳务派遣制度,从而进一步加大工资的内外部差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图3和图4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图3和图4显示,尽管用人单位的主要用工形式仍然是具有正式身份的职工,但他们所占的比例呈稳步下降趋势,这反映了用人单位对用工形式的内在需求,即希望能进一步提高用工形式的灵活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1995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力市场分割格局的日益显性化。
市场分割如何影响工资决定机制
标准的经济学理论指出,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均质的,那么工资水平就是由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剪”出来的。但对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就不是经典理论所陈述的简单的静态决定机制,而是基于博弈论的动态谈判机制。下面,我简单描述下中国的这一工资谈判机制。
政府干预企业用工行为的制度考察
政府干预企业用工行为的传统手段是工资管制。但我国政府改革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的探索始于1978年,至今将近30年。这30年的历程清晰地显示出政府对国有企业工资干预思路的转变,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考察。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7年):由严格的工资总量控制转向工资水平控制。1978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1979年进行利润留成奖试点,1984年在第二步利改税的基础上,国有企业普遍推行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制度。1985年,国务院决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到1988年底,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实现了工效挂钩,对那些不宜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也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工效挂钩制度的推进标志着政府已经放弃了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严格控制,转而实施总量控制。1992年,国家劳动管理部门在部分企业试行在“两低于”前提下自主确定工资总额的办法。按照这一制度,职工的全部工资性收入都必须进入成本,不得再在利润中列支,对企业也不再实行上缴利润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93年,随着《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新税收制度的实施,我国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人工成本核算制度。1996年,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在北京市推行并很快在全國推广。至此,政府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国有企业总额的控制,转而控制企业的工资增长幅度。
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由对工资水平的微观管理转向收入政策的宏观管理。1997年,劳动部印发《试点地区工资指导线制度试行办法》,1999年劳动又推出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由此,我国“初步形成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三位一体的宏观工资监控指导体系”。笔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些政策属于宏观调控工具箱中的收入政策,而非传统的微观企业管制政策。劳动主管部门政府职能的这一转变说明政府对企业的工资决策已经不再干预了。
2008年新税法的颁行实施为国有企业工资控制权的彻底放开释放了一个更加强烈的信号。旧税法对内资企业和单位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即每月每人工资税前扣除限额最高为1600 元,超过部分不允许税前扣除;新税法统一按企业和单位实际发放的工资予以据实扣除。这实际上说明作为收入政策的工资调控力度也大大减轻了。总结上述分析,笔者以为,政府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企业用工的价格控制,那种认为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是政府与企业议价的观点是缺乏现实基础的。
企业用工行为的考察
对企业用工行为的考察基于对其目标函数的考察。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并无自己的独立利益,其目标函数通常由政府根据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或当时的经济社会形势决定,或者为产量最大化,或者为就业最大化。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已经有一些研究说明我国国有企业的目标已经调整为利润最大化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一次调查显示,以追求利润、企业成长和市场份额(实际上与利润最大化目标是相一致的)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已经占到调查总数的79.9%。1996举行的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则显示,98.6%的国有企业以利税指针、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增长、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加为其首要经营目标,集体企业的这一比例为99.1%。我们可以断言,经过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近20年的发展,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经完全调整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但对利润的追求同时意味着企业会尽力削减成本,尤其是在资本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有部门,由于资本的价格相对便宜,企业无疑会多使用资本而少雇佣劳动,但国有企业同时又面临着来自政府的提高就业的压力。企业需要在成本压力和政府压力寻找一个均衡点,这就导致当前我国企业的用工行为偏向于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以及临时用工,而尽量减少全日制合同用工的数量。
总结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论断: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自主决定用工数量。在用工形式的选择上,企业更偏向于选择报酬较低和流动性较高的非全日制用工和临时用工,或者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而尽量少雇佣报酬较高和流动性较低的全日制合同用工。
劳动者的行为考察
在工资决定机制方面的一个主流看法是,“缺乏足够的理由用职工与企业之间的议价模型来分析中国转轨时期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形成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在中国至今未建立有效的工资集体谈判机制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所处的绝对强势地位导致劳动者在劳动者市场上几乎没有谈判力量。
这一观点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犯了低估劳动者谈判能力的错误。实际上,劳动者在任何类型的劳动力市场上都是有谈判能力的,差别只在于谈判能力的强弱和实现形式。已有研究的不足在于:首先,将劳动者谈判能力的弱小简单视为无谈判能力;其次,西方国家的工资谈判多由工会达成,而我国没有类似的劳动者集体组织,研究者往往据此认为工资水平是由企业单方面决定的,劳动者只能被动接受。
但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国家,劳动者仍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同企业进行工资谈判。第一种方式是“用脚投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劳动者的工作决策是基于机会成本作出的,是在收入和闲暇之间的一种抉择;发展经济学也指出,就业本质上是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因此,如果企业确定的工资水平太低,劳动者依然有多种选择。对于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来说,由于他可以选择去别的单位或行业,因而劳动者可以利用市场竞争的压力同用人单位进行工资谈判。事实上,现在招聘网站上在所提供职位的薪资水平方面通常标以“面议”。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可以选择自愿失业,也可以选择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务工农民还可以选择回到农村。一个生动的事例就是2002年至今的“民工荒”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以为这并非预示着所谓的“劳动力短缺”,而是因为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水平过低,理性人在进行成本收益核算之后,选择“用脚投票”。事实上,务工农民的这一理性的“集体选择”已经迫使很多用人单位提高了工资水平。2008年颁行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劳动者退出权的保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劳动者的工资谈判能力。
另一种谈判方式是基于效率工资理论给出的。劳动者可以根据已经决定的工资水平决定自己付出多少努力,理论上,职工所付出的有效劳动是工资水平的一个反应函数。企业当然可以通过实施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目标管理,360度评价等)来强制提高劳动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但对劳动者真实生产能力的评估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企业也会面临监督成本过高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高工资产生的内在激励的效果往往优于各种形式的外在激励。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还是具有谈判能力的。
总而言之,由于当前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事实上已经取消了政府对于微观个体的工资水平的干预权,工资决定机制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统管转变为企业主导的谈判机制。不幸地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特征短时期内不可能改變,加之企业和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读,导致当前劳动力市场分割格局日显强化,内部人相对外部人的工资水平越来越高,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也越来越偏好工资低的灵活用工方式,这实际上就是造成当前企业用工纠纷不断的主要原因。
如何应对新的工资决定机制
首先,需要给经济行为人一个正确的预期。具体而言就是要尽早出台2008年颁行的劳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让企业和劳动者都能准确理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涵义,从而避免劳动力市场分化的进一步加深;
甲方:
乙方:XX单位
为提高甲方财务工作效率,确保甲方职工及时、安全地领取工资,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代理发放职工工资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代理本单位职工在乙方开立职工个人结算账户(□卡折合一户 □单折户),由甲方提供开户信息清单并在清单上盖章后交乙方处理。
第二条乙方在开户时严格执行人民银行《个人存款实名制》的相关规定。甲方向乙方提供开户职工有效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在日后办理业务过程中,遇需要确认职工身份的,甲方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及证明。
第三条活期存折和绿卡由乙方设置初始密码,甲方收到存折和绿卡后必须通知职工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尽快到XX网点修改存折和绿卡的初始密码。否则存折和绿卡中资金安全风险责任由甲方承担。
第四条甲方在每月代发工资前应提前三个工作日将工资款足额转入乙方指定账户(遇节假日按实际情况适当提前或顺延),并将工资清单(必须加盖财务专用章)转交乙方,乙方在确认上述款项准确入账后方可为甲方办理代发业务。
账户名称:
银行账号:
开户银行:
第五条乙方在收到甲方工资清单和工资款后在甲方工资发放日(每月日)前完成代发工作,不能无故拖延代发工资时间。
第六条甲方职工的个人所得税由甲方负责代扣代缴。乙方无审查代发款项是否完税的义务。
第七条为保证代发工资的准确性,甲、乙双方应于每月代发工资结束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完成代发工资的对账,对账内容包括代发户数、代发金额等。
第八条甲方参加代发工资的人员,因存折或绿卡丢失、被盗、密码遗忘等原因不能使用时,应及时到邮政储蓄网点办理挂失手续。因其他原因需改换存折的,持有人需将新发存折的账号报单位财务部门,由单位财务部门书面通知乙方进行代发工资账户的变更。
第九条若甲方职工在领取工资时发现有误,应向甲方进行查询。若是因为甲方提供清单或电子文档差错造成的,则由乙方负责进行调账,若调账失败则由甲、乙双方共同妥善处理。
第十条本协议有效期三年,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计算。协议到期后,若双方无异议,则合同期限自动顺延一年,不受顺延次数限制。
第十一条本协议双方均应严格履行,未尽事宜,需双方协商后修订;如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妥善协商解决有关争议。
第十二条本协议自双方负责人或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协议文本一式贰份,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公章)
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劳动仲裁机构支持了小王的仲裁请求, 要求该单位支付给小王自2010年5月2日起到2011年3月31日止的另外一倍工资共计66 000元。该单位支付款项时, 扣缴了个人所得税款8 700元, 将余下的57 300元支付给小王。由于补偿金的数额较大, 小王对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及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产生了疑问。
如果将小王获得的工资赔偿66 000元定性为工资、薪金, 则按照《个人所得税法》, 应先将66 000元平均到每个月份, 为:66 000÷12=5 500 (元) , 再将5 500元与原来的月工资6 000元合并征税。5 500元须另外交纳税款725元 (5 500×20%-375) , 则总共须交纳税款8 700元 (725×12) , 交纳完个人所得税小王可以领到57 300元。
但笔者认为, 小王所获得的工资赔偿并不应该认定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的“工资、薪金”, 因为它并不是劳动者在正常劳动中必然获得的劳动报酬。小王获得的超出双方约定的劳动报酬的部分, 是用人单位未按法律规定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应承担的赔偿, 应该认定为用人单位对小王的劳动补偿金才合理。在劳动仲裁及司法实践中, 双倍工资的基数往往按照双方约定的正常工作月工资来确定, 一般是排除将加班工资、非常规性奖励金、福利性、风险性等项目计入双倍工资的, 这也说明了另外一倍工资在性质上不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的“工资、薪金”, 而是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经济补偿金。
对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获得的经济补偿金, 我国目前是按照1999年9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9]178号) 及2001年9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字[2001]157号) 的规定进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在上述文件中, 对解除劳动合同后获得的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如下: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 (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 , 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 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 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 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 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 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上述文件计算的个人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 由支付单位在支付时一次性代扣, 并于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个人按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 (以下简称“四金”) 在计税时应予以扣除。
同意倒签 等于放弃二倍工资
【案例】罗虹是2013年1月2日入职到一家公司的,虽然彼此就岗位、职责、工资、期限等内容达成了一致并已经按部就班地操作,但一直到2013年10月3日,公司才提出与罗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且将劳动合同起始期限倒签到了2013年1月2日,罗虹当时并未提出异议。2014年1月,劳动合同到期后,罗虹要求公司支付2013年1月2日至10月2日间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因遭公司拒绝而成讼。但法院判决驳回了罗虹的诉讼请求。
【点评】 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倒签劳动合同,如果确属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上述规定,同样具有对应的效力。公司提出倒签劳动合同时,罗虹明知于己不利而没有提出异议,客观上公司也没有采取欺诈、胁迫、重大误解及其它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行性规定的行为,应当视为双方认可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认可倒签期间劳动合同存在, 认可罗虹已经放弃主张二倍工资差额的权利。
条款不全 不等于具有二倍要件
【案例】 2013年10月1日,危萍与一家公司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时,因公司成立不久还没有签约经验,而危萍也急于得到该工作,故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没有作出明确约定。此后,公司按2300/月向危萍发放了工资。但危萍认为工资太低而于2014年4月2日提出辞职,并以劳动合同未明确工资标准,不具备劳动合同的必备要件,应视为未签劳动合同为由,诉请法院判令公司支付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计4个月的双倍工资差额,但法院并未支持其诉讼请求。
【点评】 危萍的请求不能成立。的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属于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之一。但该法第十八条还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即是说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虽属劳动合同所应具备条款,但如果约定不明确,可以通过补充约定等方式补救,并不能因之否定劳动合同已经成立、生效。
超期请求 等于“过期作废”
【案例】郭颖是于2012年5月12日到一家公司就职的,但双方一直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13年1月10日,郭颖因另有高就而主动向公司提出将在一个月后离职。一个月后,郭颖办理了离职手续。2014年2月底,郭颖在时隔一年之后要求公司补付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由于遭到公司拒绝,郭颖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要求责令公司担责,被驳回后郭颖又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不料,法院也于近日判决驳回了其支付双倍工资差额的诉讼请求。
【代发工资合同】推荐阅读:
代发工资(通知)12-18
银行工资代发文件07-19
代发工资协议-中通人力10-10
农行代发工资操作流程12-19
工资银行代发承诺书11-10
代收代发合作协议10-27
委托银行代发业务协议07-17
建设银行企业代发代扣06-05
工资协商集体合同示本(工会)06-13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书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