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知识点(通用12篇)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 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
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4、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
1.板块设计
“板块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整体思考的逻辑结构设计, 强调学生学习任务的板块结构, 表达为“学习任务性”板块结构。针对此结构, 现提供一个具体案例作说明。
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口技》第二板块“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的学习任务时, 设计以下四个教学任务展开教学活动:【任务一】听读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任务二】读准字音 (少顷;犬吠;惊觉欠伸;呓语;齁声;意少舒;曵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中间力拉) 【任务三】读准节奏 ( (1)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2) 夫齁声起,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3)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任务四】朗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字正腔圆 (2) 读清节奏, 缓急有致 (3) 读出韵味, 抑扬顿挫) 。
这种以学习任务为逻辑的板块结构是对教材进行整体思考和编排之后形成的学习任务板块。
2.三串设计
“三串设计”就是针对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任务, 思考如何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具体设计, 可以分成: (1) 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 (2) 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 (3) 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针对每一个板块学习内容 (学习材料或者学习任务) 以及目标, 设计具体的师生开展学习的核心问题 (或者叫主问题) , 也就是具体的能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问题。上述《口技》案例中四个教学任务是学生完成“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板块的四个学习渐进过程, 是学习目标层次的逐步提升, 它是学生训练语感的具体分解和可操作化实施。所以, 这种问题串设计不但能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层次, 而且也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是在教师的有效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采取哪种学习方式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 学生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 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因此, 教师应针对每一个语文教学任务,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基础, 选取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效活动。同时, 教师还要给出相关的明确的活动要求, 明确在语文课堂活动过程中, 教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支持。在上述《口技》第二板块教学任务中, 针对第一个任务:设计先由学生倾听录音朗读, 听清字音、节奏, 再圈点勾画后自由朗读以正确巩固的学生活动;针对第二个任务, 设计学生同伴间互读互纠后, 全班齐读两遍以正强化;针对第三个任务, 学习方式设计为学生自由朗读后小组内互助明确, 再全班齐读加强正确记忆;针对第四个任务, 对学生明确朗读要求即根据学习任务要达成的目标, 设计由学生按要求依次独立完成朗读任务, 再按照朗读要求组织学生评价, 及时反馈朗读情况后再展读、演读等, 以达成训练语感的目的。这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多样化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是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不考虑的重要环节。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后, 用什么方式来评测活动效果的设计。“目标达成反馈”方式一般有: (1) 学生代表发言反馈方式。 (2) 教师巡视及时解决的反馈方式。 (3) 同伴互帮互助的反馈方式。 (4) 学生台前表达讲授学习结果的反馈方式。 (5) 由个别学生 (或者小组) 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式生生交流。同样在上述《口技》第二板块教学设计中, 针对第一个任务, 由于该学习目标较易达成, 因此只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时做圈点勾画, 语文教师巡察学生的倾听和圈点勾画来反馈其学习;针对第二个任务, 在前面基础上, 语文老师关注学生互读互纠过程, 及时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针对第三个任务, 在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后, 如果出现节奏朗读分歧情况, 在本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话, 交由全班分析明确后, 全班齐读加强巩固来反馈;第四个任务是对前三个学习任务的进一步拓宽和综合, 也是对前三个任务学习效果的及时检验与反馈, 这对于部分同学有难度, 所以反馈方式是采用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倾听后按要求评价, 语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学生依照指导完善朗读并在小组内及时训练, 然后小组内择优在全班竞赛式朗读, 最后全班朗读, 其实学到这里有不少同学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 这也为以后背诵任务教学树立了典型。
以“板块三串式”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即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划分教学板块,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呈现语文板块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清晰呈现语文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使语文教学流程更清晰, 语文教学设计更高效, 能真正检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怎样的教学本质。
摘要:以“板块三串式”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即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划分教学板块,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呈现语文板块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清晰呈现语文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使语文教学流程更清晰, 语文教学设计更高效。
关键词:板块三串式,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2]刘晋生.《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启示》.晋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一、书写整洁美观。(5分)
二、把下面的题目默读一分钟,然后听老师读短文(两遍)。注意,听仔细了!最后完成填空题。(7分)
(附短文: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这是作者站在____看瀑布。(远处、近处)
2.因为瀑布的水花是____色的,而且闪着一__,所以瀑布是一座____的屏。
3.作者把被风吹起的水汽比喻成___、___、
三、乍一看,这些字很相似,请你仔细辨一辨再组词。(5分)
析( )蜓()键( )疗( )
折( )蜒()健( )辽( )
四、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填一填,幂谁积累的词语多。(8+3+1分)
游人如()望而生()喜出()外
不()为然谈笑风()星罗棋()栩栩如() 一()风顺
你在课外一定也积累了许多成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出三个就能得满分。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上面的哪个成语?请用上它写一两句话。
五、仔细阅读下列要求,然后填空。如果你能很顺利地写下来,那你一定是读书认真的同学。(9+10分)
1.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上我们在课文《庐山的云雾》《荷花》《望庐山瀑布》中学到的优美词句。
shǔjià
pàn wàng
( )里,爸爸带我到()已久的庐山游玩。
xiù lìlong zhao庐山的景色真()呀!那些()在山头的云
chán ràn雾,像是____;那些()在半山腰的云、
qiānzǐ bǎi tài雾,又像是____……真是()。看,那香炉峰上的瀑布,好像是银河从天上飞流而下,我不由得想起李白写的这么一句诗:“____,____。”山道上,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得十分热闹,它们有的____,有的____,
mì fēng有的____。成群的()和蝴蝶在花piān piān pǐ wǔ间()。这么美的庐山真令人()。
六、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六首古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
你能将课外积累的古诗挑选一首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分)
七、平时你有收听收看新闻的习惯吗?试着填填空。(4分)
1.2005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中,__球神童丁俊晖打败了世界排名第二的苏格兰名将,获得世界冠军。同时这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得斯诺克世界冠军。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国家主席是__,国务院总理是__。
八、口语交际:学会商量。(4分)
学校开设兴趣班了,有舞蹈班、写作班、田径班、书法班、脑培训班等。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参加哪个组呢?回家怎样跟妈妈商量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你准备参加哪个小组呢?
小明: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
小明:________
九、向你推荐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一定很感兴趣,快细细地读一读吧!后面的题目你定能得心应手!(6+3+30分)
用砖瓦、木料、钢筋混凝土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材料、人力和时间。可是建造一座充气房屋那就方便多了。
在工厂里,人们根据图纸,用塑料薄膜做成各种各样的套子和管道,然后把它们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用一辆大卡车拉到工地上,再用空气压缩机把压缩空气打进去。不一会儿,这些套子的管道就被“吹”得鼓起来,一座美丽的房子就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了。
充气房屋很软,可以建得高高的。美国底特律有一座充气体育馆,有20多层楼房那么高,能容纳8万多位观众。
充气房屋搬起来很方便,只要把空气放出去,折叠好搬上汽车,就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做成展览馆、剧院、商店和住宅。
充气房屋造价低。建造一座和土木结构同等面积的充气房子,造价只是土木建筑的十五分之一。
可以相信,不远的将来,五光十色的充气建筑,会以它更新的奇妙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这篇有趣的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充气房屋的三个特点,它们分别是:
(1)__;(2)__;(3)__。
2.用心读一读短文,看哪些自然段分别有下列3个意思,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在括号里。
(1)建造充气房屋很方便。( )
(2)介绍充气房屋的特点。()
(3)展望未来的充气房屋。()
3.快张开想象的翅膀,你还知道或想发明哪些奇特的有用的东西?给大家介绍一种。要尽量把话写明白,写具体,让人一看就喜欢。(另加稿纸)
设计理念:
本次命题以新课标的精神和实验教材要求为依据,力求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从而使他们不仅能主动积累、感悟,并且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有意识地凸现出来,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等的融合。因此在试卷命题时,从内容上来说重“综合”。笔者不仅考查了课内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考查了课外语文学习情况;不仅考察了学习习惯(认真书写与阅读、主动积累语言与获取信息等)、基础知识,还考查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
本试卷从形式上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试卷中的第四题和习作题)。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和灵活性。例如题干用语既做到要求明确,又不失真切关爱;又如试卷中第四题,它需要在学生熟读成诵好词佳句的基础上根据语境正确运用所积,累的语言,体现了一定的实践性。
希望通过试卷的导向功能,引起广大教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不要只为命题而教书,而应当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答案:
二、1.近处 2.白,光泽,珍珠 3.烟、雾、尘。
四、游人如(织) 望而生(畏) 喜出(望)外不(以)为然 谈笑风(生) 星罗棋(布)栩栩如(生) 一(帆)风顺
五、shǔ jià pàn wàng xiùlì lǒngzhào(暑假)
(盼望)
(秀丽)
(笼罩)
chánrào
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缠绕)
piānzībǎitài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千姿百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都展开了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还是花骨朵儿mìfēng piānpiānqǐwǔ
liúliánwàngfǎn(蜜蜂) (翩翩起舞)
(流连忘返)
六、《望庐山瀑布》、《绝句》、《滁州西涧》、《明日歌》、《塞下曲》、《夏日田园杂兴》
七、1.台 2.胡锦涛温家宝 杨卫泽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猴、小牛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个人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
2、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小猪:憨厚可爱。 小牛:勤俭节约 小猴:聪明能干
3、理解“迫不及待”:着急的不能再等待。
4、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
参考:小猴的做法更值得提倡,因为他有长远打算,而且聪明能干。
小牛的做法可以赞成或不赞成,理由要成立。
5、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吃一半,种一半)
6、续写课文,想一想小猴会用丰收的麦子做什么?
提示:本着小猴聪明能干的品质进行续写,参考例文《小猴卖烧
第一单元
1、《让我们荡起双桨》:抒发了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学会查“无字词典”》:“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学会查“无字词典”即学会留心观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课文告诉我们: 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虚心好学、一点就通的聪聪 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爸爸
3、《山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三首诗都写的是秋天。
《山行》写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重点词语: 石径:石头小路。斜:曲折。
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坐:因为。于:比。
《枫桥夜泊》写了看到的景物: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是:乌啼、钟声。描写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心情。重点词语:
泊:停船靠岸。到:传到。
《夜书所见》写的景物:梧叶、篱笆、灯光。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4、《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单元
1、《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祖国山河如此壮美,读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看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我们仿佛来到风景秀丽的西湖边,欣赏了白天的西湖和月光下的西湖。拉萨的湛蓝、透亮的天空更是让我们神往。
3、写景文概括内容的方法:抓住文章的总起句,总结句。
4、色彩(名+色):银灰、血红、橘黄、金黄、草绿、火红、雪白、土黄、天蓝
5、会写比喻句、拟人句(见书见练习)
第三单元
1、在《三袋麦子》中,我们认识了憨厚可爱的小猪、勤劳节俭的小牛、聪明能干的小猴;在《哪吒闹海》中,我们还认识了机灵勇敢的小哪吒,胡作非为的龙王父子,心狠手辣的夜叉。
2、《蒲公英》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脚踏实地。
3、《三袋麦子》告诉我们:遇事要动脑,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4、本单元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拓展文题,加上起因、经过、结果:如《哪吒闹海》以人物事件为题。写了起因:东海龙王称霸一方,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定治一治他们。经过:哪吒大闹东海,打死夜叉,制服龙王三太子。结果:哪吒制服东海龙王,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第四单元
1、《第八次》:写了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告诉我们:只有永不放弃才能成功。我们认识了坚持不懈的布鲁斯王子。
2、《卧薪尝胆》:写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失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成功。我们认识了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的勾践。
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主要写了雷奈克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经过反复地试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实践,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我们认识了善于观察、潜心研究的雷奈克。
4、布鲁斯、勾践、雷奈克最后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成功的道路却不一样: 布鲁斯:永不放弃 勾践:忍辱负重
雷奈克:善于观察、潜心研究
5、本单元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些题目都从一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概括时要把文题带到内容中去。
第五单元
1、《“东方之珠”》一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美丽的城市,读着课文,我们仿佛来到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描写香港的成语: 举世闻名 车水马龙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3、题目《“东方之珠”》把香港比作一颗明珠,不但写出了香港的位置在世界的东方,更写出了香港的繁华美丽,像明珠一样耀眼。
4、掌握段首概括的构段方法。
5、《小露珠》中小动物们非常喜爱小露珠,因为它像钻石、水晶、珍珠一样闪亮、透明、圆润,多美啊。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更是因为小露珠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生机。
6、《石榴》一课按时间的顺序(石榴生长的顺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
7、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比喻句把石榴花比作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不但写出了石榴花的形状,而且写出石榴花开得旺,开得热闹,可以体会到作者多喜爱石榴花啊!
8、(1)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2)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拟人句,把石榴当作人来写,写了石榴丰收的情景,也写出了人们的喜悦。
第六单元
1、文题《学会查“无字词典”》《做一片美的叶子》《“东方之珠”》《石头书》在取题上都用了打比方的手法。
2、《石头书》一文文题中把“石头”比作“书”。雨痕、波痕、矿物等就相当于书上的字;
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等就相当于石头书上的画。
我们读懂石头书能了解地壳变化的过程,了解各个时期地质特点,知道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3、石头书里的学问这么大啊,其实大自然就是一本打开的书,里面蕴藏着无穷的知识,比如,看到大树的年轮,我们就知道树的年龄;看到蜻蜓低飞,就知道要下雨了……
4、人物提示语不同位置,引号的不同用法,另见《学会查“无字词典”》 提示语在前用“:” 提示语在中用“,” 提示语在后,用“。” 例如: 叔叔说:“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叔叔说。“石头就是书。”叔叔说,“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5、人物的提示语较好地写出了川川、磊磊热爱科学的特点。
6、学习写好人物提示语,方法: a好奇地说(人物心理)
b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书,感到很奇怪说(人物动作、心理)c不禁笑了起来,说(人物动作)
d老槐树亲切地说:“我今年150岁了。”(语气)
e老槐树笑着说:“这是因为南面见阳光多,枝叶就长得茂盛……”(神态)f老槐树向四周看了一眼,神秘地说:“我们是靠年轮的宽窄变化记录气候的……”(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7、《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群杂草去抢小稻秧的营养,喷雾器大夫喷洒除草剂帮小稻秧除掉了杂草。
8、《航天飞机》这篇生动的科普童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一些知识,体形大、飞得高、飞得快、本领大的特点。启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列数字: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
作比较: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
9、学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应知道:生活处处皆科学,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第七单元
1、《军神》:讲了刘伯承将军年轻时一次眼睛负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的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会从文中找句子,找关键词)意志坚强的刘伯承
2、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了一个典型的事例,抓住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写出了人物具有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这样一个特点。(正面描写)
3、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侧面写出了刘伯承具有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这样一个特点。(侧面描写)
4、《掌声》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1)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2)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鼓励、支持、赞美……)
5、《金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动脑并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真金”:获得成功的方法,即:只有善于动脑并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从中认识了一个勤劳而富有智慧的彼得。第八单元
1、《每逢佳节倍思亲》写了唐朝诗人王维15岁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忆:思念 异:另外的。佳:美好的。佳节:美好的节日。倍:更加。遥:远远地。
3、诗意:我独自一人远在他乡,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时总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3、思乡诗歌拓展: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端午、中秋等。
5、《孙中山破陋习》写出了孙中山对陋习的痛恨,写出了孙中山遇事独立思考,敢于同封建陋习作斗争。
6、课文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点。
7、“含着眼泪”写出了妈妈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深深地、幼小的”写出了妈妈给姐姐缠足这件事对孙中山伤害很深。
8.戏剧脸谱: 红脸代表忠勇,如刮骨疗毒的关羽 黑脸代表正直,如铁面无私的包公 白脸代表奸诈,如佞臣秦桧。学期积累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精卫填海、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夸父追日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井底之蛙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卧薪尝胆、纸上谈兵、望梅止渴、指鹿为马、草船借箭 同类词语:
AABB型:干干净净 高高兴兴平平安安 家家户户 ABB型: 蓝晶晶 金灿灿 气冲冲 乐呵呵 白花花 ABCC型:银花朵朵 金光闪闪 生机勃勃 气势汹汹 ABAC型:自由自在 各种各样 美轮美奂 大模大样 表示时间变化快的词语:转眼间 骤然间 顷刻间 眨眼间 关联词造句: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因果关系:因为......所以......递进关系:不仅......而且......不仅......还......既......又......不但.....而且......选择关系:不是......而是......假设关系:如果......就......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比喻句:(1)平静的湖面好像一面银镜。(2)树上的柿子好似一个个红灯笼。拟人句:(1)小青蛙在荷叶上唱歌。(2)太阳公公对着我们哈哈笑。学期重点成语
1.描写自然景色的成语: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 2.与根有关的成语:根深本固 浇树浇根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3.描绘建筑和风光的成语: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千岩竞秀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4.与动物有关的词语:老马识途 鱼贯而入 鸡飞狗跳 狼奔豕突 群龙无首
5.《卧薪尝胆》有关的词语:忍辱负重 以屈求伸 发奋图强 救亡图存 卧薪尝胆
6.描写城市繁华景象的词语:大街小巷 人头攒动 风驰电掣 车水马龙 华灯初上 流光溢彩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7.风 雨式的词语:和风细雨 春风化雨 呼风唤雨 栉风沐雨 未风先雨 见风是雨 凄风苦雨 暴风骤雨
8.表现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的词语:戎马一生 身经百战 刮骨疗毒 传为美谈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运筹帷幄 好谋善断 学期重点积累句
9.有关刻苦勤奋学习的词语:学海无涯 书山有路 九牛一毛 沧海一粟 孜孜以求 全力以赴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1.有关刻苦勤奋钻研(坚持不懈)的古训:(1)有志者事竟成。
(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有关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寸光阴。(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古今贤文 劝学篇(上):告诉我们勤学的重要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古今贤文 劝学篇(下):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要刻苦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4.尊老爱幼古训: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期默写古诗
1.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5.竹石(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梅花(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期默写生词
双桨 白塔 周围 轻轻 洒水 悄悄 倒映 推开 波浪 伙伴 飘荡 围墙 环绕 愉快 安排 查词典 波涛 词语 聪明 突然 岩石 声音 情景 石径 姑苏城 寒山寺 忧愁 钟声 霜叶 停泊 乳汁 飘零 回归 肥美 发现 做事 奉献 输送 茁壮 整体 形态 映照 顿时 脸庞 燃烧 银灰 北大荒 抖动 山岭 摇铃 挺拔 赞美 大豆 波纹 白茫茫 素有 浓淡 掩映 犹如 格外 轻柔 漂浮 悠扬 一般 令人 围绕 葱绿 纯净 蓝晶晶 映衬 视线 不忍 奇妙 透亮 窗帘 明洁 壮丽 雄伟 建造 圣地 湛蓝 绒球 降落伞 沙漠 表面 嘱咐 记住 迷惑 湖泊 金灿灿 亲切 富翁 泥巴 麦子 防止 拜访 抚摸 仍然 保存 食品 摇晃 原形 随即 砍刀 纵身 火焰 原形 水晶宫 掀起 气冲冲 夜叉 混合 两件 侵略 磨坊 打仗 失败 受伤 信心 招集 灰心 抵抗 动员 并且 战斗 激烈 吴国 奴仆 消灭 表示 谋臣 耻辱 免除 屈辱 建议 谋臣 后患 败仗 火柴 柴草 夫妇 努力 听诊器 克服
一些 沿着 仔细 分析 效果 异常 缓步 木管 形状 研究 如果 思索 繁华 倾听 舒服 沐浴 浅水湾 观赏 精彩 闪耀 一串串 夜晚 降临 珍珠 水晶 披着 俊俏 一股 爱戴 戴上 植物 吹奏 袭击 乐曲 感受 喜讯 甚至 活泼 急切 仿佛 甜晶晶 张望 扒开 抽出 肚皮 叔叔 队员 地壳 脚印 矿石
一册书 奇怪 好奇 足迹 矿物 贝壳 煤炭 脱险 争吵 激烈 拼命 跟谁 纷纷 欺负 杂草 突然 智慧 竟然 维修 卫星 打捞 药品 砍刀 承担
承受 苍白 镇定 俯身 俯冲 失声 班级 愿意 困境 轮流 逐渐 注视 讲述 情况 持久 低下 投降 珍惜 扫兴 彼此 甘心 附近即将 唯一 谋生 装扮 松软 买卖 实现 泥坑 佳节 加倍 重阳节 异乡 思念 兄弟 回忆 孤独
班级姓名
一、多音字
yīng(应该)tiǎo(挑战)kōng(天空)zhēng(正月)应挑空正
yìng(应用)tiāo(挑水)kòng(空白)zhâng(立正)
zhã(打折)qiáng(强大)piāo(漂泊)chōng(重新)折shã(折本)强qiǎng(勉强)漂piào(漂亮)重
zhē(折腾)jiàng(倔强)piǎo(漂白)zhòng(重要)
二、成语乐园
1.表现人间亲情、真情的成语:
手足之情舐犊之爱情深意重情同骨肉情投意合恩重如山
2.“兴”开头的成语: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兴师动众兴风作浪
3.与“孙中山破陋习”有关的成语:
陈规陋习除旧布新涤瑕荡秽移风易俗吐故纳新推陈出新
三、“思乡”诗句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5.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四、古诗积累
渭城曲相思
唐王维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红豆生南国,客舍青青柳色新。春来发几枝?
劝君更尽一杯酒,愿君多采撷,西出阳关无故人。此物最相思。
五、课文内容。
1《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默写)
(1)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写自己思念家人,后两句推想家人也在思念自己,表达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2《孙中山破陋习》
(1)文章讴歌了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2)陋习指不好的风俗习惯,在文中指缠足,破是废除的意思。
为什么要废除?因为它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
(3)“姐姐缠了脚,还能下地干活吗?”(换一种说法)
姐姐缠了脚,不能下地干活了。
(4)“含着眼泪”更能表现妈妈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深深地刺痛”更能表现姐姐缠足这件事对孙中山幼小心灵的影响。
(5)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
3《练习8》
●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成语。(会背会默)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孜孜以求全力以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梅花》(会背会默)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学会写请假条
(1)第一行中间写“请假条”三个字;
(2)正文部分的第一行顶格写上自己对收请假条人的称呼;
(3)自第二行空两格起开始写请假的原因及要请多长时间;
(4)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后加“!”
1、课文《老山界》第一段“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30里高”?一公里等于一千米, 30里就是15公里, 15公里就是15千米, 即15000米。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誉的珠穆朗玛峰多高?8848.13米。老山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陆定一表述有误。那么, 老山界到底有多高呢?《辞海》 (1999年版,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介绍如下:
越城岭, “五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的总称) 之一。亦称始安岭、全义岭、越岭。在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真宝顶 (2123米) 在资源东北, 最高点苗儿山 (2142米) 在资源西南, 为广西最高峰。山势雄伟, 有原始森林, 并有珍贵树种铁衫。
老山界最高点2142米, 何来30里?研读课文, 以下几段文字值得注意:
打听前面的路程, 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 很陡, 上山30里, 下山15里, 再前面才是塘坊边。
这很短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 同他谈谈, 知道还差得远, 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下山15里, 也是很倾斜的。
原来, 作者陆定一要表达的是:从老山界山脚下爬上山顶一共有30里的路程。并非是说老山界的海拔高度是“30里”。
那么, 《老山界》第一段可以这样修改: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上山有30里路程的瑶山, 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如果要突出其高, 则可改为:我们决定要爬一座海拔2142米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揣摩作者意图, 第二种改法好些。
如此明显的一处失误, 编者偏偏要为尊者讳, 不但不改过来, 竟还在文后设计了“探究·练习”, 煞有介事、故作高深地说什么“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 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常会出错。阅读时除了要查字典、词典外, 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叫学生“根据语境”推导出“30里高”的“准确意思”。这简直是荒唐。
2、《<长征>节选》这篇课文中的问题更多。
第23页第4行的“特写”: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都成“烈士”了, 还能“拼命挣扎前进”?红军烈士还有“各种”?如果要凸显红军战士的“活”, 可以改为“草地上有许多倒在地上、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战士”;如果要突出红军战士的壮烈牺牲, 则可这样改:草地上倒着牺牲前还保持着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姿态的红军烈士。
这篇课文篇幅不太长, 2827个字。但文中4次出现“猝然”一词:
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 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 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这不是“反复”的修辞, 而是惊人的重复。暴露了作者语言的贫乏。而且这个词在这些语境中用得是否妥当, 值得商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编者竟在“探究·练习”中将“猝然”的意思理解为“表示事情虽说出乎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完全歪曲了“猝然”的含义, “猝然”意为“突然;出乎意外”, 哪有“在情理之中”的意思?编者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猝然”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这就更不应该了。编者用错误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作者使用得并不高明的词句进行分析, 其结果只能是坑害学生。
第30页, 有两段文字:
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年长的老红军也结伴起舞, 气氛相当热烈。
第一段文字有语病, “篝火”不可能是“舞台”, 只有“草地”才是“天然的舞台”。这句话可改为: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燃烧着篝火的草地变成天然的舞台。
第二段文字中的第一个顿号应改为“和”。毛泽东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过草地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的6-8月,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时年42岁, 董必武 (1886-1975) 49岁, 徐特立 (1877-1968) 58岁, 谢觉哉 (1884-1971) 51岁。与董老、徐老、谢老比, 毛泽东相对“年少”, 不应在“年长”的“老红军”之列。
3、课本第35页倒数第五行“题目的重点在‘新鲜’, 要写出事情的不一般化的地方”。这儿的“化”是后缀, 作为后缀的“化”的用法是: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显然, 此处“化”字冗余, 应去掉。
4、课文《最后一课》48页“个个人那么专心, 教室里那么安静。”中的“个个人”别扭, 可把“人”字去掉, 也可改为“每个人”或“人人”。
5、第十四课《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 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句话中的“流”用得不当, “汗珠”怎会“流”呢?应改为“滴”或“滚”。
还有,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 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里, “被窝”应为“被卧”。被窝:为睡觉叠成的长筒形的被子。被卧:被子。“向”应改为“在”。
像以上的错误在教材中还有不少, 在此仅举以上几例, 旨在抛砖引玉, 务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I’m hungry/sick/full/thirsty.
I like sandwiches.
Let’s clean up.
How old re you? I’m ten.
This is for you.
How old is your sister? She’s six.
What are these? They’re pineapples.
Can I help you?
How many do you want? I want
How much is it? It’s one dollar.
Don’t do that. 1. be 9is, am, are)的运用
2. 可数名词的复数
3. 13-19的拼写
4. 口语表达
Unit
4 Red, yellow, blue, black, green, white, orange, box, hat, color, moon, sun, star(s), tiger, draw, put on What‘s in it? It’s a hat .
What color is it? It‘s red.
Can you draw a tiger? Yes, I can/No,I can’t.
Color it yellow and black.
You can see many stars. 1 color 的良种词性
2 can 引导的问句和回答
Unit
5 coat, shirt, skirt, pans, shoes, socks, pretty, show Can I help you? I want a shirt.
How about this shirt? I don’t like red.
You look great. Thanks.
Show me that blue cap, please.
Put it on. 祈使句
Unit
6 Thirty, forty, fifty, sixty, soap, time, light, sleep, turn on/off, get up, What time is it? It’s ten thirty.
It’s time to sleep.
Please turn on/of the light/water.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 six/seven. 1 几十的拼写
2 time的用法
3 祈使句
Unit
7
In, on, behind, under, next to, play, bed, door, table, ,chair, behind the door/chair, under the bed/table, in the hat Let’s play ‘Hide-n-Seek’.
Where are you? I’m in/on/behind/under/ next to
Where is she/he/it/Mike? He/She/It’s in 1 介词的意思和用法
Where 引导的问句.
Unit
8
Cold, hot, chocolate, snow, snowball, snowman, make a snowball/snowman Is it cold/hot? It’s very cold/hot.
Have some hot chocolate.
Do you like snow? Sure, I like it.
Let’s make a snowman. Great.
I’m making a snowman. 1 问天气的句式
2现在进行时
Unit
9
Sunday, Saturday, Monday, Wednesday, Tuesday, Thursday, Friday, skate(s), game(s)
Play computer games, say good-bye What day is it today? It’s Sunday.
What’s that? Skates.
Can you skate? Sure,/ No, I can’t.
I play computer games on Wednesday.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See you soon. 1 注意星期的开头字母大写
2 skate 的用法
3 口语表达
按单词词性划分:
1、名词(按名词类别划分)
食物和饮料:hot dog, sandwich(es), bread, pizza ,milk, water, orange juice,
水果:apple, banana, watermelon, pineapple, pear, orange
颜色:red,yellow, blue, black, green, white, orange,
衣服:coat, shirt, skirt, pans, shoes, socks
星期:Sunday, Saturday, Monday, Wednesday, Tuesday, Thursday, Friday
其他:cake, candle(s) ,dollar,box, hat, color, moon, sun, star(s), tiger,soap, time, light, bed, door, table, ,chair,chocolate, snow, snowball, snowman, skate(s), game(s)
2、形容词
hungry, thirsty, full, sick, pretty,cold, hot ,old, happy,
3、动词
draw, show, sleep, play, say,
4、动词短语
Clean up,put on,take off,turn on/off, get up, make a snowball/snowman,play computer games, say good-bye
5、其他短语
1、积的末尾0的个数不一定与乘数末尾0的个数相同。
2、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先把两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先把三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
写得数时用≈。
3、倍不是单位
(1)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列式:一个数÷另一个数(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一个数×几(3)求一个数是()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列式:一个数÷几 4、0与1(1)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任何数和1相乘还得这个数本身。(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4)0不能做除数
5、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积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积的数位最多只能比多位数多一位。(1)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例:104×3=312)
(2)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少于几个0,即:至少有这么多个零。例:200×5=1000(3)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6、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走了它的两个长度。
7、千克与克
(1)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1千克=1公斤=2斤(斤就是市斤)
(2)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8、常考物品的重量
①1包盐约500g 2包盐约1000g或1kg
②小学生体重大约在25~45kg之间(释义:从25到45的数都可以带上千克表示学生体重。)③鸡蛋约50g
鸭蛋约60g
一枚一分、二分硬币约1g
一枚一元硬币大约6g
货车承重约2000kg
一个苹果约200g 一个乒乓球约3g
9、单位转换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10、水+空杯=总重
总重-水=空杯
总重-空杯=水
油+空桶=总重
总重-油=空桶
总重-空桶=油 原来的重量-后来的重量=倒出的重量
11、比轻重的时候,不需要关心两者是什么,只需要先把它们的单位统一,再比数值大小即可,数字大的重。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一样重。5千克棉花和4千克铁块比,棉花重。
12、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1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14、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15、正方形是一种邻边相等的特殊长方形
16、一个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是求图形中所有边线相加的和。
17、长方形周长公式 ①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这一种方法必须会熟练应用
②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③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18、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9、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20、长+宽=长方形周长÷2
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周长÷2 ━宽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周长÷2 ━长
21、长方形剪(折)出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最大正方形的周长=原来长方形的宽×4
剩下图形的周长=(长━宽+宽)×2=长×2
22、有一个长方形菜地、鸡圈、花圃,在它周围围篱笆、栅栏等,求篱笆、栅栏的长度(1)不靠墙
篱笆的长度=(长+宽)×2(2)靠一面墙,求篱笆至少多少米、最多多少米(靠宽所在的墙时)篱笆最长=长×2+宽
(靠长所在的墙时)篱笆最短=宽×2+长 ;
22、画一个周长是多少的长方形,先让周长÷2,得到长加宽的和,然后再将和分成,确定长和宽,长要大于宽
23、把一个图形剪成两个图形之后,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肯定大于原来图形的周长。
24、把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小于原来两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周长的和。
25、围图形
(1)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它的周长就是正好围成它的铁丝的长度。(2)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
26、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先利用线段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转化到规则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中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7、跑圈在长方形操场上跑圈,跑一圈等于跑了长方形的一周,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跑几圈,就用长方形的周长乘几。
28、一个加数=和━ 另一个加数
一个乘数=积 ÷ 另一个乘数
几个几用乘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
每份数=总数÷份数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是优化文本阅读教学的首要一步。小语教材中的“知识卡片”言简意赅,是文本与学生的间接对话,是点燃学生阅读文本热情的“催化剂”。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时,我首先出示文本之后的“名著便览—《简·爱》”。由于在小学阶段阅读过《简·爱》的学生不多,对其情节、人物了解的就更少。读过“知识卡片”,我就抓住文字中“灰姑娘”一词调动学生的积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大家一定读过童话故事《丑小鸭》和《灰姑娘》,谁能说说这些故事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自己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我趁机话锋一转:“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简·爱》的主人公为什么被人称为‘灰姑娘’呢?”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便相机导人新课:“这本书的作者也曾经是位‘灰姑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巧用“知识卡片”进行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走近文本人物作了“热身活动”。
二、解读点化,走进文本
“知识卡片”承载着作者创作与读者解读文本的作用,是学生解读文本的“助推器”,它是紧紧围绕文本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编写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充分利用“知识卡片”解读、点化文本的功能,引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内心体验和共鸣,实现“作者——文本——读者”之间零距离对话。如《夹竹桃》一课中的“作家卡片”是这样介绍季羡林的:“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在学生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和给“我”带来的许多美妙幻想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这一段话。对照文本,让学生找一找文中体现这些风格的词句,说一说这些词句带给自己的感受;再读文本,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文本“入乎其内”的深层对话,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多元链接,走出文本
小语教材中的“知识卡片”,就是一张张具有强烈宣传效应的“名片”,它把文本、学生和课外读物三者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在学生学习文本意犹未尽的同时,又呈现给学生一道道丰富精美的“精神大餐”,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徜徉在更为广阔的名家名作的文学海洋里,从而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文本之后的“名著便览”是这样介绍《水浒传》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落实这样的介绍,学完文本后開展“水浒故事会”“水浒人物脸谱展”“水浒知识擂台”等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经典,感受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又强化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让他们更为精细地咀嚼经典。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浸润自己的人生。
四、体情悟道,超越文本
关键词:差异教学,概念数学,结构流程,概念理解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研究的“差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概念教学,其目的在于努力形成概念教学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结构流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预学查异,感知概念”、“初学适异,理解概念”、“研学导异,运用概念”、“拓学展异, 提升概念”四大模块结构。接下来将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面积的意义》作为课例,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研究的行与思。
《面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相关周长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面积”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1-3学段的数学学习中,“面”都是不定义概念,教材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只是到了高中或更高的阶段才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它的“面”,才能严格地谈及它的大小)。由于小学教材在安排“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时,学生先认识周长,后学习面积,而面积与周长又同时存在,密不可分,所以学生很容易将面积和周长混淆。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感知和适当区分什么是“线”(长度、周长)、什么是“面”(面积) 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明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教学时,先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理解的“地面的面积”入手,让学生感受面积就在他们身边。然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面积”这一环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多视角地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接着在寻找数学中的“面积”这一环节,通过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变化过程,感受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从一维图形向二维图形的过渡。 并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明确“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该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面积意义的理解更为全面。然后在“观察地图、 比较面积大小”、“赛眼力,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等一系列练习情境中,通过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推理、并言而有据地作出判断,从而真正形成面积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预学——依托经验,感知面积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面积”两个字,并提问 :听说过“面积”这个词吗?
学生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对面积的认识。
电脑出示下图:
提问 :知道上面这三句话里所说的“面积”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 :同学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说出对面积的理解,其实这里的面积指的都是地面的大小。地面的大小就是地面的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与大家一起来认识面积。
【教学思考】:课前调查问卷表明 :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有67.5%的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为此,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一方面开章明义,直接切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到“面积”就在我们身边, 另一方面通过“面积是什么意思”的设问, 了解学生对“面积”概念理解上的差异,明确概念形成的侧重点。
二、初学——动手实践,理解面积
提问 :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 谁能用动作表示一下,黑板面指的是哪些地方?
请学生上台表示黑板的面(如果学生沿黑板的边用手画一个框,这时教师进行反问 :这是黑板的面吗?引发其他学生的讨论, 初次让学生意识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课桌面,以及数学书的封面。并让学生将数学书放在课桌上,提问 :能不能看出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的大小?(数学书的封面小于课桌面)为什么? (因为数学书的封面相当于课桌面的一部分)
接着拿起粉笔盒,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注意 :提醒学生粉笔盒的表面应该是六个面)
提问 :地面的大小是地面的面积 ;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什么是粉笔盒表面的面积?师生交流,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着物体的面积。
【教学思考】:“初学”的核心要素是尝试。在现实的物品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动手实践去找“面”, 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并充分利用出现的差异资源(将周长指成面积的),初步让学生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然后通过模仿说“面”,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最后概括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这样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好感性认识的基础。
屏幕上出现一个点,如果把这个点向一个确定的方向移动,就形成了一条线段,想一想,在数学中我们比较两条线段,一般比较它们的什么啊?(长度)。如果把这条线段向适当的方向平移,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同学们,再看这条线段,如果将它的一端固定不动,将线段在平面内绕着这个定点旋转一圈,会得到什么?(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与圆,谁围的平面部分大一些?为什么?由于这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明确,从互照差异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进行回答。并由此引导学生感知 :长方形与圆围出的平面部分是有大,有小的,并明确在数学上,我们把长方形围出的平面部分的大小叫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圆的面积?
老师随手在黑板画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图形,提问 :你能用红色的粉笔涂一下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上台操作,最后得出 :其实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将这些平面上的图形统称为平面图形。通过刚才的认识我们知道 :平面图形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就是该图形的面积。
【教学思考】: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空间形式的认识上经历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并通过对规则平面图形大小的比一比,说一说,涂一涂等活动, 延伸到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聚焦这些面的大小,凸显“面积”这一概念的核心, 丰富学生对面积的印象,促使学生对“面积” 的认识走向深入。
三、研学——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1.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出示一个涂色的三角形。
电脑动画将三角形内填充的颜色去掉, 只剩下围成它的三条线段,引导学生讨论 : 它还有面积吗?(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指这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与涂不涂色无关。)
追问 :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总长, 其实是什么啊?(三角形的周长)
电脑进一步动画 :去掉一条线段,提问 : 现在是什么图形?它还有面积吗?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因为没有封闭, 没有确定的平面部分,所以就确定不了它的大小,没有面积。最后得出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学思考】:通过初学环节的尝试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面积有了一个较为浅显的认识,为照顾学生差异,凸显面积的内涵, 在此通过“去除填充色”、“去掉一条线段”这样的教学环节,达到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面积概念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对“周长”与“面积”产生混淆,当学生指出“面积”时将“围出的平面部分”进行闪动,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当学生说是“三角形周长”时将围成它的三条线段进行闪动加以区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周长”是指三边长度的和,而“面积”是指围起来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面积的大小比较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平面图形,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 。
相差悬殊的两个面积的大小比较,凭观察就能直觉地作出判断,这是直观几何在起的作用。但当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时,单凭直觉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学(异质分组),探究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大小的策略。
由于是异质分组,所以组内的成员开始分工协作,有动脑筋思考策略的、有动手操作剪拼的、还有测量数量画方格的。最后, 大组交流研究成果。
策略1 :数格子。将两个图形都放在方格纸上,发现长方形占15格,而正方形占16格,所以可以判断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点明 :当原图形无法直接比较大小时,将大图形转成同一标准的小方块的面积, 然后通过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就可以比较了。
策略2 :叠合法。将两个图形重叠起来, 发现不能完全重合,再将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正方形去掉同样部分后多出的部分比长方形去掉同样多部分后多出的部分面积要大,从而得出 :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小结 :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大小不能通过观察直接来比较的时候,我们把两个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然后数一数小方格即可。还可以通过重叠法,将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
【教学思考】: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他们的思考力、操作力都各不一样,为此在探究面积大小策略时,采用异质分组的合作方式, 充分发挥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让所有人都能在探究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无论是开始的观察法,还是接下来数格子或是叠合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差异思维,在多样化的比较中进一步明晰面积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感悟到用相同的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
3.在应用中深刻
(1)看地图,比较面积大小。在江苏省地图中让学生找一找扬州,再找一找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那里?(盐城)。在全国的分省地图中,让学生看一看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哪里?面积最小的在哪里?
师 :其实中国还有很多面积比较小的地方,在这幅地图上都看不见,如位于宝岛台湾省东北部的钓鱼岛,但它仍然存在,不管它的面积有多小,它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思考】:比较地区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体会“面积”就在我们身边的同时,体会面积大小的相对性,即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物体或图形的面积相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在此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玩转七巧板,体会面积公理。出示七巧板,让学生说一说这七个图形的面积关系,并让学生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观点, 从而得出面积最大的图形是什么?面积最小的图形是什么?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哪些图形面积的面积存在着倍数关系?
【教学思考】:只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并不表示已经明确了“面积”的概念。只有懂得了 “全等形等积”与“面积的可加性”,并能在思维实践中灵活地、正确地运用,才能说真正形成了(建立了)面积概念。因此,这里利用七巧板中7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通过巧妙的设问,让学生思考、推理、 并言而有据地作出判断,从而真正、清晰的形成面积概念。
四、拓学——激活思维,提升概念
1.赛眼力,辨别面积与周长
(1)谁的面积大?为什么?(先有格子)
(2)谁的面积大?为什么?(没有格子)
(3)在方格纸,你还能画一个面积等于6个方格的图形吗?
学生操作,反馈时,让学生观察这些面积都是6格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周长也不等。
【教学思考】:这三个游戏一个比一个难度大一些。从有格到无格,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渗透面积单位的意识。最后一个游戏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示出各种图形,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相同面积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周长也可能不同。
2.比智慧,体会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出示两个被毛巾盖着的图形,告诉学生A图形的面积占4格,B图形面积占6格,你能判断出那个图形面积大吗?
引导学生先进行判断,然后进行讨论, 得出“方格大小不确定,无法判断”的结果。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知识点】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09-18
三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01-2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1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小露珠》教案09-1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教案12-1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资料12-21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01-13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苏教版06-29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生字组词09-2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补充习题答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