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规则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作文素材规则(共9篇)

高考作文素材规则 篇1

一、何为规则

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二、例文

向规则低头

人是离不开规则的。规则一般是在道德层面上的某种约束,需要人们精神的自制、意志的自觉去遵守,而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准也正是人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如不要践踏草坪、乱倒垃圾、在公共场合吸烟等。(第一步定位:立论。提出观点:人是离不开规则的。)中国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循规蹈矩,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几个大学生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分别写上“男”“女”的字样,然后就躲在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样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德国人,看到“男”“女”的标志后,都毫不犹豫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时“女亭”这边电话闲置,“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进入“女亭”。甚至这所大学的校长来这里打电话,也默默地排在“男亭”的队伍里。

大学生们十分惊讶,想不到德国人竟然呆板到这种程度。他们问校长,我们总觉得您平时很傲慢,怎么也和普通学生一起排队?校长平静地耸耸肩膀:在规则面前,再高傲的人也要低头的。(第二步定位:入据。举德国人打电话的事例,为观点“人是离不开规则的”找到了历史依据。)这位校长的话让我深思。中外道德水准和文明习惯应该差别不大,可为什么偏偏在遵守规则这个问题上相去甚远?关键在于我们对规则的认同和敬畏感不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认为人是活的,不应死守规则,因而漠视规则,甚至贪赃枉法。(第三步定位:结承。对上文所举事例进行分析总结,指出现实生活中漠视规则,贪赃枉法的现象,转入下文。)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的法律法规该是大规则了吧,但仍有人不屑一顾,铤而走险。某巨贪在省政府任要职两年多,平均每天敛财超万元,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试想,连法律法规都视如儿戏的人,在他们眼中哪能还有那些无关痛痒的规则!(第四步定位:迭据。联系现实社会中贪赃枉法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本文的观点。)假如真有世人所谓的天堂和地狱,我想,能上天堂的人必定是遵守人间规则的人,到了天堂,他们也该是遵守那里规则的典范,否则也会被贬下地狱!

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有许许多多,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自制和自觉,更缺少在规则面前低头的敬畏精神。(第五步定位:归纳。针对前面的两重论据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在规则面前应有低头的敬畏精神。)简评:本文在联想列据之后进一步联系

实际进行推选式论证,突出了“人是离不开规则的”的观点,论证有深度,有现实意义。第三步定位的结承恰当,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三、素材积累:

1、让校规看守哈佛

当年,哈佛牧师立遗嘱时,把自己的一块地皮和20本古书。赠给当地的一所学院。哈佛大学一直把牧师的这批书籍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二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作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规则是对所有人的,规则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即使校长不想开除这个学生都不可能。因为校规有规定,所以这位校长没有网开一面,没有下不为例。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

2、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在一次世乒赛上,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对方每一记失误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分胜算,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扣杀都会给胜利加上砝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着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

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3、她是一位真正的医者,温润却坚韧,温和而坚定。医者的责任让她知难而上,她打破虚假,还原真相。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她不惧怕死亡,用生命还医疗行业一片纯洁的天空。

陈晓兰,一个与假劣医疗器械斗争了10年的白衣天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用规则作盾,以正义为枪,划破了企图阻挡阳光的那抹阴霾,驱散了模糊时代精神的尘埃。同事笑她傻,面对巨额的红包、封口费竟然丝毫不动心,反而默默承受黑心商人的打击报复;家人骂她傻,为了取得证据,竟不惜假扮病人,以身犯险,以身试针。

可是她说:“既然身穿白大褂,就不该对不起医生这两个字。”神圣的医德让她无法眼看着黑心商人用假劣医疗器械欺骗病人而默不作声,纯净的良知让她无法忽视病人被病人被病魔折磨后却得不到治疗的痛苦。于是,她选择站起来,去戳穿那些肮脏的谎言,为维护白大褂的纯净。

这不是不知变通的愚昧,也不是跟不上潮流的落魄,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私,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坚毅,虽然这条路很难走,可她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为社会找到了方向。

4、遵循法律规则的律师

张思之,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中国最有威望的法律人,一个按法律规则做事的人。

他是盾,矗立在道德的前沿,寸步不让;他是剑,扬眉出鞘,直指邪恶,绝不姑息。烈火锻造铁血律师,两袖清风忠诚卫士。

他一生做一个“驯服者”,但从未屈服,从未向所谓的真理低头。在那个已经不把高尚当做墓志铭的时代,他选择为良知而辩论,他铿锵有力的辩词如烈火一般烧透黎明前的黑夜,那是荆棘丛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震撼心灵的辩词,这一起,只是按法律的规则行事。

张思之,他用自己的热血,在中国的大地上犁出前进的血脉和希望,滋润了我们日渐枯萎的良心。他的存在和执着,承载着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制梦想。

5、今天,如果有人大叫“吃亏了,买到了注水牛肉!”别人一定会说他大惊小怪,因为国人已对注水肉见怪不怪了。事实上,从红心鸭蛋事件到不少食品行业被指添加苏丹红,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多家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从霸王洗发水被检出超标二恶烷,从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制作到日化行业秘密曝光,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似乎每个行业都有着只做不说的公开秘密,这就是饱受诟病的“行业潜规则”。【相关链接】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哈佛大学图书馆不慎遭遇火灾,使这所

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莱蒙特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培 根

未来的社会是规则性的社会,对于规则,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学会尊重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运用规则,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改变规则。

——辛向阳

生活不能没有规则。规则就是人生的红绿灯。这看起来是在限制,实质是在保护。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如果没有控制,整座城市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人也一样,没有“红绿灯”的限制,将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

——崔鹤同

四、例文导引:

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曾记得在一次世乒赛上,一名瑞典选手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着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规则与一切私利、人情和善良的愿望决不是一回事,它在理性的王国里应该成为绝缘体,成为我们思想原野上的一道坚固的长城。当然,在某些时候,它也不是不能兼顾,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就兼顾了两者,让马谡在人情的沐浴下,为了“军令如山”这条规则慷慨赴死,其家小则按月享受禄粮而让马谡“不必挂心”,而这一切都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失火案中,校方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体现了这一点。

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400本书毁于一旦,学

校蒙受的损失不可估量。庆幸的是,有一本

极其珍贵的书在着火前一天被一名学生带出图书馆,躲过了这场劫难。我们从感情上会认为这位学生应当受到褒扬,甚至应当给予什么奖励,但事实上,校方在对这位同学归还图书的行为作出表彰的同时,宣布了给予他开除学籍的决定,原因是他违反了该图书

馆的书不能带出的规定。

这件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进一步说明,在规则面前人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阜阳劣质奶粉”、“红

心蛋”等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的决不是颠覆规则,玩弄手段,恰恰相反,是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是要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正如经济学家所说:“市场经济越完善,法规应该更健全,市场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应该更强烈。”一些投机者为趋利而违规的行为,只能是饮鸩止渴,割肉补疮,终究要在文明的光辉下塌陷。

规则是最坚硬的石头,让一切试图亵渎它的人束手无策;规则是最芬芳的花朵,让一切坚守它的人分享到成功的蜂蜜。规则,让人别无选择,人们除了爱它,就是更爱它。何成方圆

何成方圆?答案好简单,君不闻先秦人已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老的汉漠拉比法典开始了人类文明之光;秦王用法家严律治世,打下秦朝江山一统;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打下汉朝开国基石;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始令蜀国三军一心,敌于强魏。而项羽乱封诸候,天下叛之。古来兵法之首必须严明军纪,如周亚夫细柳治军,不难看出规则的重要。

然而,以之规矩,定成方圆乎?武王伐纣后封天下诸候,姜尚封于齐,改革旧制,变易风俗,不半载政通人和;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上任,政令繁琐,无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周公闻此叹曰:鲁国日后服北面事齐。果然齐国跻身春秋五霸。鲁国却被人称之:周礼尽在鲁矣。国力每况愈下。可见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

当初篮球运动刚刚兴起,规则也不过几条,可随着比赛中各种现象的出现,新的规则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繁多条款,却使比赛愈加规范,成为最受人喜爱的体育运动。

可见,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

昔日汉人宽袍大袖,不免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千秋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诸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层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

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

即使今天我们描述死守旧制的“墨守成规”,也是当年墨子针对公输班攻城新法的创造之举。

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神州。真理正是我们需要的规则,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需要规则的真谛,“上胡不效法先王”是我们突破规则的有力依据。当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突破了唐诗庄重的笔法,宋代词章缠绵后世,我们也应明白突破规矩的重要。

何成方圆,以之规矩,应时而易,始成方圆。

尊重规则,享有幸福的权利

遥远的蛮荒年代,当部落首领将有限的食物按照年龄长幼在部族中分配时,文明与规律携手走进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当汉漠拉比法典竖起,当战乱的阴霾遮蔽了文明的光辉,当人类从战争与失序再次走向和平和安宁时,规则始终贯穿其中,从小曾因为野蛮的攻击而被摧毁,规则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文明的体现,是对人性最温和的关怀,文明永存而规则不灭!

规则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对集体的认知,来源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规则是于人有利的,但绝不仅是于私有利的,规则摈弃了人性中的褊狭与丑陋,它是在极力弘扬着平等和无私。在“9〃11”事件中,当双子塔中烟雾迷漫,每一个生命都在可危的死亡边缘挣扎时,人们会自动的让出一条路让消防员在人群中通过去救助身处险境地的人,人们的行进快速而有序。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任何一条明文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人性中最闪光的利他精神却自动的使人们在这样的时刻达成共识,于是规则形成了。文明带来了规则,善良与无私蕴育其中,规则自然而生,幸福自然而生。

如果说规则是一张网,那么它绝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保护,它是一张有弹性的网,并在不断的完备和发展。科举制度无疑也是一种规则,在它产生的初期,是为了选拔于国有利的人才而制定的规则,它打破了选拔世袭的枷锁,给了所有的人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它曾是当时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文明时代,让整个世界叹为观止,纷纷效法,它是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与为人修养的结晶。但官场的昏暗,争名逐利的风气使其不足渐渐彰显,渐渐的科举制度陷入了一种荒诞无聊的境地,所带来的尽是对人性的扭曲,对社会正常发展的挟制。于是它终于消亡了。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破灭而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中。“墨守成规”是—个贬义词,表达着人们地规则的深刻认识,并倡导着对规则发展与完善的追求。

高考作文素材规则 篇2

很多同学都喜欢在高考作文中使用课本素材,然而,在运用过程中因不会巧妙地“转弯”,以至于阅卷者认为该考生“只会死搬硬套,而没有开阔思路”,从而无法获得高分。其实,真正聪明的考生,能够将课本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巧妙“转弯”,为其赋予厚度。在此,我们就向大家介绍几种课本素材的“转弯”技巧,助大家轻松夺分。

“转弯”方法一:由此及彼

方法解说:由一则课本素材联想到多则课本素材,共同使用。

所以我要说的是:浅阅读,我们要乐意受之,完美用之。于午后捧一杯香茗,微风拂过,翻起页页泛黄的扉角,感受书的香蕴,这是何等惬意!是这传人经典,授人美德的书教会我们孔子的谦虚为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鲁迅傲骨呐喊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昂扬沸腾的革命情结,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鼓励着多少澎湃的心;是这豪放与婉约的孪生姐妹,教我们吟唱出易安的种种凄迷:“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教我们审度了东坡的傲岸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的,这人类的精神食粮,母语的浑厚精髓,我们不能遗弃,他是我们沸腾的热血,是我们不能丢的根。所以,那些斜倚在书店一角,默默地读书,不知天黑的日子不能丢,如果你丢了,要虔诚地捡拾那些日子。

(《“小议”浅阅读》)

名师点拨:文章在分析浅阅读的状态和作用时,由孔子的谦虚为德,联想到鲁迅的傲骨、易安的凄迷、苏轼的伟岸不羁。引用如此多的课本素材,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诠释了人物的品性,更点出了浅阅读的无穷乐趣,可谓一石三鸟。

“转弯”方法二:自然延伸

方法解说:由课本素材的内涵,联想到一个具体的“话题”,继续拓展深度,并联系非课本素材进行分析。

还记得隐藏在时间过往深处的刘兰芝,那位令后人叹息的美丽女子。在黑暗世界的漫漫长夜中,她以自身的美丽坚强与宿命抗争。那清池中层层的涟漪,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忠贞,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举身赴清池”这种凤凰涅槃式的悲壮,在那一瞬间穿越生与死,绽放爱与恨!

时间在流逝,但她的忠贞不减,坚强不减。我对她的敬仰,便为我的使命增添了一份高贵的坚强。

时间在流逝,但他的惆怅却丝毫未减。我希望自己能够替他保留那份孤傲,那份不羁,那份忧国忧民的伤感。我希望纳兰容若能够陪伴我的成长,为我指引方向。

还记得当时的那种心痛,仿佛当时的泪水仍在我脸上。我久久不能相信我所敬爱的史铁生,那位坐在轮椅上却异常高大的人,离我们远去。“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是他对自己说的,也是对我们说的。这份淡然与豁达,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用残疾的身体,表达出最丰满的思想;他用睿智的言辞,照亮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时间在流逝》)

名师点拨:由刘兰芝的素材,引出“时间在流逝,忠贞不减,坚强不减”的话题。选材典型,古今结合。文章既选择了纳兰容若等古代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又选用了2010年去世的当代文学大师史铁生的例子,古今结合的选材方法既具有典型性,又富有时代感。

“转弯”方法三:反驳课本

方法解说:课本素材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考生可以对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素材,进行佐证。让文章变得立体起来。

中国历来奉儒家为经典,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观。自古以来的隐士很多,他们真的从刚开始就安身立命于乡村野外吗?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隐逸之风大行是在魏晋时期,这与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以迄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这些隐士真的有难言之隐,他们的“隐”就是明哲保身。

与其说贤人自隐,不如说那个社会欲望、贪婪的加剧,让一些贤达的文人墨客感到这个世界正在堕落。因为努力想改变世界却无能为力,只好以隐居的方式来对抗世界!难道陶渊明不想为人民办事吗?他想,可是他的确改变不了什么,失望大于希望,所以隐遁自然,陶然忘机;范蠡难道不想继续为皇帝佬儿卖命?只是这个世界人的嫉妒心、猜忌心太重,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沉沦,所以人人自危。范公只好偕西子逍遥游!

(《谈隐士之隐》)

名师点拨:本选段反弹琵琶,作者认为“隐”是消极逃避,明哲保身,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在对“隐”的一种内涵进行构思时,不仅引述有关陶渊明的课本素材,而且引述了嵇康、张华、范蠡等相关课外素材,再对原素材进行拷问,使文章更有意蕴。

“转弯”方法四:联系热点

方法解说:谁说课本素材不能和热点联系?现在很多热点与课本素材上的经典有关,譬如鲁迅文章退出教材,我们就可以联系在教材中出现的鲁迅的文章,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他没有李白的那份豪气,但有着一份独一无二的坚毅。在时间面前,他没有低头,他的那种坚毅让时间记住他,让后人也记住他。他惨遭宫刑,痛不欲生,但完成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面对时间的流逝,面对人生的苦难,他选择跌倒后站起来,选择与时间搏斗。他成功了,没有被时间的潮水冲走,没有被时间的海洋淹没。他站起来是一尊雕塑,他倒下去是一座丰碑,让我们铭记他的名字———司马迁。

宋文骢,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他是我国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当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无人知晓的设计师。但他心存斗志,有一颗热血沸腾的心,他不甘为时间所湮没,他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融入战机,五十载春华秋月,二十年丹心铸剑,长剑出鞘,直指苍天,震惊寰宇。宋文骢将自己的心血与灵魂都熔于祖国的蓝天卫士,在时间流逝中,他把握当下,战胜困难,在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迎风搏击的画面。

(《时间在流逝》)

名师点拨:文章以司马迁素材为例,阐释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时间在流逝,只有把握自己,方可把握人生。作者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到位。文章又引述宋文骢的热点素材,文章正反结合、古今相照,且有引证,增强了说服力。

“转弯”方法五:同类挖掘

方法解说:如果课本中出现了肖邦,那我们完全可以避开“课本中的肖邦”不谈,而谈“我们认识的肖邦”;也可以既谈“课本肖邦”,也谈“课外肖邦”,显得知识面极广,素材积累极丰富。

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也曾面临过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贬往黄州的迁客。但黄州这个弯道,这个在众人眼中的荒凉小镇,给苏轼带来人生的坦途。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所有这一切不顺与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

你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你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你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你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长存民间;你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你刮起的一阵阵东坡风比任何潮流都来得猛烈,来得厚实!

(《站在文学的门口》)

名师点拨:苏轼坎坷的人生因作者笔调的灵动、思考的独特而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不仅介绍了苏轼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课本素材,也叙述了有关“东坡肉”等课外素材,使苏轼形象光辉夺目。

高考作文素材 篇3

“问文哪得妙如许,惟有素材活水来。”愿广大考生厚积薄发,活学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挥笔若行云。用生花妙笔,绘锦绣前程。

喷水池理论

□吴小莉

很多人都问过我是否一直像屏幕上一样总是精神满满的,其实没有,生活工作总有不如意和失落,但重要的是,无论遭遇什么,请努力保持明朗的笑容,积极上进的心态。

记得初到香港时,我刚结束一场长达七年的初恋。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粤语,连日常生活的沟通都成问题。尤其在情人节或圣诞节,我形单影只,繁华中更觉落寞。香港的工作生活节奏都很快,我也不适应,那种不合拍的感觉和噬人的孤独,让我无所适从。那时,我特别害怕下班,钥匙插开的房间空空荡荡,就是四面墙,家具一应俱“无”,只临时买了个床垫铺在地上。黄昏闻到楼下煎鸡蛋的香味,我就想到远方的家。从不失眠的我,开始整夜睡不着,频频想爬起来打电话回去,又怕家人担心,于是躺在黑暗中,一遍遍地跟自己说:“静下来,静下来,都会过去的,明天太阳照样升起。”早上起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打起精神来,今天又是新的一天。”

有次我在某大楼的喷水池前等个朋友,看到水花不断上涌,再形成美丽的透明图案,兴致盎然。喷水池的水怎样往上走的呢?并且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是因为水流被激射出来,形成水柱,这种力量一直往上推,才让顶端的水花永远盛开。

其实,伤害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痛苦,寻找来自内心的支持的力量。只要心底有力量,就会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否则,一分钟的懈怠都可能让顶端的水花一泻千里。喷水池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水柱,而对人心而言,学习才是最好的活水之源。

改变需要勇气,那段艰难的日子历历在目,我都笑着走过来了。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终其一生,都在斗争。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学习,不仅是多读书本,而且每一次采访,都能让我如同海绵吸收新鲜的东西。现在正在做的媒体经营管理工作,也需要我更多更新的知识去应对。

回望这十多年的职场生涯,走到今天,喷水池理论让我受益匪浅,是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我在千变万化中葆有了希望和人生事业的恒温。

适用话题:改变、勇气、面对伤害、心灵的力量

(袁一耀荐自《意汇》)

不赚钱就赚人生

□吴淡如

朱先生白手起家,是一个建筑公司老板。虽然目前家大业大,但创业过程并非无风无雨。他很会找地,很会想点子,所在地的政商关系也相当良好,才能耐住台湾建筑业所经历的长时间不景气。

朱先生没念过什么书,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学历高一点。不过,他的独子念的是现代艺术,看来跟家业没什么关系。孩子办展览时缺乏经费,他也都慷慨赞助。

很多人听说他没有努力安排孩子接班,问他:“你怎么没要求孩子继承家业?”他总是笑笑说:“当然有暗示过啦。希望他念商或是念建筑,可以把我拥有的资源都给他。不过,他从小就只对画画有兴趣,我也没办法。”“念艺术恐怕连吃饭都有问题吧?”好事者这样问的话,朱先生就会耸耸肩笑道:“也许赚不了钱,但应该会赚到他的人生。哈哈,我的工作也跟我爸不一样,我爸是种田的,如果我爸要求我继承家业,我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事业版图吧。上一代总想不到下一代的发展,说不定我儿子将来会开一个比‘皮克斯’更大的动画公司。”

以前,父亲越成功,儿子的未来越被局限,现在,已有不少开明家长,愿意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他们明白,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是很难成功的。万一不成功,还会怪父母误了他的选择,这种重担,现代父母应该难以消受。

我们的人生和金钱的关系,其实只有四种可能状况:赚钱也赚到人生;不赚钱却赚到人生;赚钱却赔上人生;不赚钱也赔上人生。

你属于哪一种?

适用话题:开明、期望与压力、爱好引导成功

(冷洪波荐自《恋爱婚姻家庭》)

眼光决定生死

□张小平

春秋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曹僖氏是有名的贤内助。

有一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国寻求避难,曹国的大臣不仅拒绝了他,还处处为难他。唯独曹僖氏眼光独到,对丈夫说:“我看重耳迟早要当晋国的君王,那时,他定会讨伐曾对他无礼的曹国,我们也会跟着一起遭殃啊。”

僖负羁一惊,疑惑地问:“你为何这么说?”曹僖氏答:“难道你没注意他带的三个随从?他们长途逃难而来,重耳累得坐都坐不稳,而随从们却站得笔直。在重耳受到羞辱时,他们也没擅自行动,而是照样守在主公身旁等待命令,可见这三人的克制力有多强!有这么优秀的从者,重耳不当国君都难呀。”

僖负羁觉得有道理,忙问该怎么办?曹僖氏接着说:“不妨在他落难时我们帮一把,日后就不会被报复了。”

僖负羁接受了建议,马上安排好饭菜宴请重耳。那三个从者仍然守在重耳身边一动不动,僖负羁心生敬佩,又赠了重耳一面玉璧。果然,不久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并带兵讨伐曹国。念在往日恩情,重耳下令士兵不准进僖负羁家骚扰。僖负羁躲过一劫,对妻子的眼力也钦佩不已。

通常,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与之密切关联的人和物来观察和判断,会有更为全面的发现。

适用话题:细节、角度、善意

(涂红阁荐自《国学》)

平视是一种尊重

□秦 湖

首届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作为首位演讲嘉宾出场,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

在演讲开始前,很多学子见到白岩松本人后,都显得非常激动,他们忙着拍照片、发微博,并想方设法问白岩松要签名、求合影。对此,白岩松在演讲开始后,实事求是地说:“我刚才看到有一条微博写着‘就要见到白岩松老师了!!!!!!!!’用了八个感叹号!我非常替你可惜,当你拥有一个表达空间的时候,你却把权利用在感叹上,而不是提出你的问题。我想如果今天的论坛首先要让我们拥有一点什么的话,那就从平视开始,从去掉你的相机、探头一样的心态的改变开始。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去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比你低的位置,都不该去俯视。平视是一种尊重,是我们永远的职责。”

随后,白岩松谈到了在他上大学的那个年代,不管是哪位名人或大师的讲座,学生从来不会用求签名或者照相的姿态去面对他,而是带着深深的怀疑。如果他讲得好,大家会回到宿舍一聊就是一宿,成为他思想的传播者;如果他讲得不好,不管他多么声名显赫,大家都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名字的光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其中有多少思考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能够带来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强。”白岩松意味深长地总结说道。学子们听了,都自觉地放下手中的相机、停下微博的直播,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平视,既是一种自信,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适用话题:平等、崇拜、偶像、光环

(冯诗韵荐自《润·文摘》)

规则与变通的作文素材 篇4

“一个足够的规范性行为模式的框架,是社会关系能够获得必要存续期限与稳定的前提,也是人类能够在团体、组织和国家中和平共处与协作的前提。另一方面,规范的结构具备一个与生俱来的特有的硬度。那些通过这一硬度所赋予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是以墨守成规、规则的僵化以及对新情况缺乏适应能力为代价换取的。” ——托马斯·莱塞尔

这是今天上午我读《法律社会学导论》时看到的的一句话。而看到这句话的同时,我突然想到了前两天听说的一件事。某大学某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网站上,有考生留言。该考生初试英语考了41分,两门专业课也十分不理想,但他在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如何爱这个专业之后,说,我相信名校的著名院系将灵活的录取学生我肯定是中了职业病,否则不会在听说这件事之后的第一时间说了一句:“难怪中国的法治进程推进如此困难,一个已经要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居然都对规则如此的漠视。”

的确,当时英语分数线还没有确定,但对于一个仅仅考了41分的人,我实在不明白他有什么理由“相信”学校会灵活录取,而他所谓的“灵活”又是什么?

和这个逻辑相类似,我们或许可以想象,有人会对法官说,“虽然我杀了××,但是我还是相信法官会灵活地裁判我无罪!”没有法官会这样灵活,考官也一样。是的,我的例子太极端,因为司法实践中的灵活实在是不少。“机械执法”已经成为当下司法实践乃至执法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法官和执法人员都被领导和法学家们教育,只不过法学家们说,要领会法律的本意;而领导们说,要顾全大局。

据说,所谓“机械执法”是指过于严格遵守法律条文办案,不考虑社会效果。

但是我们不是一直提倡要严格执法吗?又或者存在着不严格遵守法律条文和不遵守法律条文的区别吗?遵守法律这件事儿也要划定一个刻度尺,去掉头尾,只取中间吗?

我当然不会像很多天真的法学家们那样把法律的规制作用想象的近乎完美,认为法治一建成,一切万事大吉。而只要我们按照那些经典的法治规律办事儿,按照那些经典的法律立法,按照那些经典的司法模式办案,就一切OK了。恰恰相反,正式因为这一套行不通,才有了20世纪以来的诸如法律社会学、现实主义法学,甚至批判法学这样的学派。就像他们说的:“纸面的法”不等于“行动的法”,指望法律条文解决所有问题,并因此而拘泥于法律条文的做法已经饱受批评;虽然修辞不同,但是实际上人们普遍相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不可避免的,执法中的变通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法律和现实发生严重断裂的时候。

但是这种变通可不等于我们那位“老兄”的灵活,实际上也不等于“领导们” 在很多时候的灵活。因为它们与其说是“灵活执法”不如说是“不执法”——当根本没有法律规则或则后规范在适用的时候,还有何执法而言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正是像批判法学这样的思潮的要害所在。近年来我的阅读和思考始终都针对既往接受僵化的法律教条主义进行清算,但这种清算始终有一条底线。因为无论如何清算,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的目标还是法治——无论法治前头的定语是什么,中心词还是一样的,而在一个短语中,起决定性的不是定语,而是中心词。所以当我们在对建构在形式理性上的司法模式进行批判的同时,我们不可忘记的是,至少目前,它仍然是我们人类所能发明的`最好的制度。的确,我也十分赞同,甚至在一些场合还十分强调形式理性司法的不足:这种司法必将导致为了迎合法律建构的模型而忽略很多其实对于纠纷解决十分重要的因素,即使是对于当事人之间的差异,一味的不予以考虑,事实上也是不公平的。但问题在于,因为这个制度有问题,我们就应当彻底把它抛弃?制度的变迁需要后备制度的替补,而后备制度起码应当是比现有制度更加有效。如果我们倒掉脏水,就没有任何水可供使用,而且有把孩子同时倒出去的风险,那么抱歉,那点脏水还是留着看看能不能想办法净化一下循环使用的好。

也因此,司法的灵活性必须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必须建立在保证“社会关系能够获得必要存续期限与稳定”,保证“人类能够在团体、组织和国家中和平共处与协作”。当然,这种关于“规则”和“变通”的平衡是困难的,依靠我们通常说的什么“把握××和××平衡”的原则根本无法实现目的。那种原则的本质上不是在控制灵活,而是制造灵活,本身就是在否定规则。真正的控制仍然是要通过规则,也就是尽管在实际操作中规则被变通了,但是这种变通的规则仍然要能够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寻找能够保证逻辑自足的例子。通过这一过程,灵活就带上了逻辑的枷锁,不能随意跳舞。

也因此,法条主义不是毫无用处的,逻辑虽然不是法律的生命,但起码法律也同样离不开逻辑。回到那位老兄的例子,事实上,不仅仅是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高考、硕士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只要是考试,就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考试不能反映水平云云。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如那位老兄那样抛弃了这一既定的制度,我们是否就能更加公平?就算那位老兄的确是一位不善于应试的学术奇才,我们如何能够保证其他不善于应试的人也在学术上是奇才。质言之,考试能力强固然不能说明学术水平高,但是考试能力不强就能说明吗?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今天,我始终认为,考试制度是最“相对公平”的制度,离开这个制度,我们有可能会恢复到那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六点规则 篇5

标题要注重音韵美、结构美、内蕴美、

开头一段要打草稿。文章的开头要简洁,入题要快,语言要有文彩,可先讲一个小故事、引用一本书上的`话或诗句等,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字数只能4-5行,一百多字。

预测高考作文:敬畏规则 篇6

这位女士感慨:没有任何纪律和约束,一个小孩的规则意识已根深蒂固。这种自觉行动,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二战时,苏联红军对德国柏林进行包围,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食物短缺、燃料匮乏。由于德国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导致许多居民冻死。为了生存,一些居民开始进山砍伐树木,以当作燃料取暖用。当时的德国,行政管理名存实亡,权力处于真空期,一切都处于无政府状态。

战争结束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全德国没有发生一起居民乱砍滥伐事件,德国人全部忠实地执行了规定:只砍枯藤朽木。

高考作文素材规则 篇7

一、通过时间或位移微分对概念的界定

高中物理第一次接触微分的思想始于瞬时速度的概念界定。必修1课本16页对瞬时速度定义是:“v=△t△x, 当△t非常非常小, 就可以认为△t△x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时间非常非常短, 也可理解为位移非常非常短, 这里时间非常非常短, 或位移非常非常小, 第一次向学生渗入取时间微元或位移微元的思想。

在必修2第18页“做一做”中, 提供了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推导过程。“……当a=△t△v中△t很小的时候就表示加速度”, 这种处理方法与瞬时速度完全相同。即在微小的时间段内, 可以用平均值来代替瞬时值, 从而得出瞬时值的概念。

课本在提出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平均感应电动势和瞬时感应电动势、平均电流和瞬时电流概念这些概念时虽然没有再一一讨论, 但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些概念的建立与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建立进行类比, 对时间进行微元化, 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而且能为学生学习微元法提供机会。

二、对运动轨迹微分“化曲为圆”

必修2第21页课本在介绍一般的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时说:“……可以将这条曲线分割成的很多小段, 质点在每小段的运动都可以看做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段分析就采用了微分轨迹将本来不属于圆周运动的过程转化为符合物理规律的理想模型, 为运用已有的物理规律解决“超出适用条件”的物理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三、对运动轨迹微分“化曲为直”

必修2课本59页指出:“先将整个路径分为很多的间隔……得WG=mg△h1+mg△h2+mg△h3……=mgh1-mgh2。”

选修3-1课本16页指出:“……我们可以用无数组跟静电力垂直和平行的折线来逼近曲线ANB……”这两处对轨迹的微分为我们理解“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提供思路。这种方法可迁移到动生电动势及安培力中“有效长度L”的理解。

必修2课本53页指出:“当力与位移垂直时不做功。”选修3-1课本99页又指出:“……洛仑兹力不对带电粒子做功。”这两个结论同样是利用微分轨迹得出在每一小段过程中力与位移垂直不做功, 然后得出整个过程不做功的结论。

四、先微分再求和求出过程量

1. 必修1课本38页第一次采用了先微分再求和的方法从而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

将运动过程分为很多很多的小段, 设某一时刻的速度为v, 则每一小段中的位移△x=v△t, 所以位移之和就是整个过程中的位移, 用v-t图像表示出来就是与横轴围成的“面积”。

2. 必修2课本64页又对如何计算大小不断变化的弹力做

功进行了论述, 还提出了让学生结合F—x图像独立推导弹力做功的计算。通过对弹力做功的计算, 学生能学到“面积法”的求解变力做功的方法。

3. 选修3-1课本32页教材先微分再求和计算电容器容纳的电量。

教材呈现了电容器放电的电流图像, 还在图中绘制了网格。教师不妨让学生思考此处面积的含义, 有了“面积法”的铺垫, 学生应该不难得出“面积”就是电荷量。

五、微分法在电磁感应中的综合应用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导体棒的运动通常是变加速运动, 这时微元法就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而且运用微分法求解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类问题的解题步骤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相似。首先, 受力分析;其次, 列出加速度的表达式;再次, 从该时刻起取一段微小的时间, 则速度增量为△v=a△t、位移增量为△x=v△t、流动的电荷量为△q=I△t;最后, 根据∑△v=∑a△t=v末-v初;∑△x=∑v△t=x;∑△q=∑I△t=q得出待求量。

六、结语

高考作文:如何积累真正的素材 篇8

让学生淹没在这些作文“葵花宝典”中,机械地记忆、复制,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究竟有多少作用?一些人吹嘘的“万能”素材真的“万能”吗?表面看它们好像使学生作文内容充实了,其实违背了阅读、写作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走上了一条作文提高的不归路,反而增加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其实,无论是写作还是积累素材,都应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而那些所谓的“万能”素材都远离个人特长与兴趣,为写而用,为用而用,在写作的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感而发。那么,哪些素材是适合自己的“万能”素材,如何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素材库,如何使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呢?

一、做好书本素材的积累,适当拓展延伸

高考语文与课本脱节,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看法,所以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没有多大的区别。教师马马虎虎地教,学生昏昏沉沉地学。殊不知课本本身就是—座巨大的素材库。课本中除了有孔子、孟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之外,还有曹雪芹、施耐庵,还有汪曾祺、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还有海子、舒婷,还有川端康成、罗曼·罗兰……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本接触这些伟大作家作品的,如果教师用心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点面素材积累,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作家或作品拓展延伸,学生就能跟随教师的指导,用心选择,用心研读,用心写作,就不用费尽心思捧着“金饭碗”去行乞。2009年湖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是《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全文不动声色地化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语句,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文章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j”读完不禁为小作者对课文的熟悉、化用的巧妙而惊叹。显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已经进驻作者的心田,绽放出另一番美丽。

再如笔者一名学生,因在语文课本上接触了海子,从而痴迷于海子,找了很多关于海子的介绍和海子的诗集,认真投入地阅读、写作,平时的作文训练,只要可以用上海子这个材料,她就全力运用,对她而言,海子就是一个“万能”素材,是她投入了时间和情感,用心去体会和积累的素材。当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为“好奇心”,所有同学都认为“好奇”这个很具体很现实的命题,怎么也不会与浪漫感性的诗歌和愤怒与苦难的海子联系起来,可是这名同学仍旧巧妙地使用海子这个素材演绎了这个话题,作文赢得了满分,被刊载在《扬子晚报》上,作文开头两段是这样的:

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一颗好奇心,而所有的诗人都像一个孩子,在那些分行的句子中,他们纯粹地奉献着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还有那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好奇心。

2n多年,累倦的海子停止了在灵魂世界里的沉溺与跋涉,让铁轨带他去了远方。当时人之骚动亦不知晓,人们惊讶于诗人这种极端的灵感,我想,海子只是好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是否盛开在天堂,于是,追逐着好奇心,他的灵魂伴着伸向远方的铁勒。通向了天堂。

二、做好课外个性化素材的积累,进行钻探式研究

笔者多年参加江苏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作文命题形式如何,总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目,笔者姑且将之称为“文化作文”。所谓“文化作文”,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在考场急就的作文中,”文化作文”显得卓尔不群。仔细研究,“文化作文”的核心是“经典”二字,小作者正是拥有了一些独到的个性化材料,才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这些“经典”材料主要源自三方面:经典名著、经典文化艺术、经典人物。

经典名著是写作样式、技巧,行文展开的思路、结构,描写的方法等等的肥沃土壤,甚至为文的风格、创作的灵感都可以在经典名著中获得。经典文化艺术,例如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建筑、坊间工艺等,如在作文时加以引用,将会让考场作文另具一格。伟人、名人等经典人物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研读,不仅给你的作文提供经久不衰的素材,而且还会给人思想与情感上的洗礼。江苏2004年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话题的佳作,有用周恩来总理阐述话题的,总理灵动又沉稳的性格非常契合话题。2005年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文艺短评《不看续集》,对时下文化快餐、文化垃圾进行批判,表现出小作者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责任感。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的一篇满分记叙文选材于“青花瓷的形成”:一个小男孩由于好奇,打开了未到时间未到火候的瓷炉,从而窥探到了一种横绝古今的“碎瓷”的诞生。2011年是“拒绝平庸”命题作文,成功与伟大的人总与“平凡、平庸”无缘,他们的一生就是拒绝平庸的一生。以上虽仅以江苏历年高考作文为例,但已经充分说明了对于经典素材的积累,能让考生在平时或考场的写作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做好时事新闻素材的积累,进行评论式练笔

在新课改的今天,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生活,关心生命,关心时事新闻。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紧贴时事的趋势:2008年全国I卷是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2009年江西卷是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话题的作文;2010年全国I卷是“有鱼吃还捉鼠”的讽刺现实的漫画作文;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世乒赛中国夺冠,全国新课标卷是有关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作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作文训练特别是作文素材积累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贴生活,关心新闻,感受社会。

2011年,一些经典的时事素材在高分作文中频频亮相,给考场作文带来时代气息,也反映了小作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比如:重庆一考生在《摒弃我们情有独钟的“偷”》一文中,针对国人喜欢的“偷菜”网络游戏,进行剖析,指出游戏的危害。天津一考生在《“药案”众生相》一文中,围绕药家鑫案,列举该案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分析其思想根源与危害,指出“药案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世间各色人等的扭曲、变形的各式嘴脸”,并希望人们“能把药家鑫作为一面镜子,一面能照出自己内心,令自己警醒的反光镜”。吉林一考生在《冷眼看“崛起”》中,分析中国崛起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引出何为真正的崛起的思考,提出中国社会存在的信用问题,比如“三聚氰胺””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立意高远,现实性强。

这些时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老师整天只知道教几个字音,做几篇阅读文章,印几则所谓“万能”素材让学生背,而不懂教导学生胸怀天下,引导学生放眼世界,那么,学生始终都不会有关注时事新闻、评论天下大事的习惯。而一旦学生有了自觉读书读报,自觉关注评论的习惯后,时事素材就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动笔写作不用苦思冥想,笔下自然汨汨而出。

优秀高考作文素材满分素材 篇9

能让人无所不知的万能芯片,不知道是多少人的梦想。有了芯片,我们不用再为考试疲于奔命,不必再为“之乎者也”头昏脑涨,也不用为天文地理绞尽脑汁,更不必....。.然而,有了智能芯片,就真的风光无限好么?

我们自以为大脑操纵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有史记载的东西,却在一个小小的智能芯片手里被玩弄,被操纵,于是,我们便像一条流水线上下来的“合格品”,被智能芯片放在手掌把玩,在芯片感叹自己惊人的复制力后,我们被无情地抛进这个叫做社会的大市场里。我不禁出了一身冷:将来的我们除了不同的皮囊,剩下的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将不再是我,或者说,我们都将不是我们,总之,我们是安装上同一主机的傀儡,对,是芯片的傀儡!“不!”我要疾呼,“不要做芯片的傀儡!”

向芯片说“不”!有了芯片,我们便失去了求索的意义。周国平曾说:“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可是,试想一下,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腹有诗书,最明显的便是嘴上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求索的道路上却无一人行走,或者就算是行走,那也是目光空洞,走到哪里都是流浪。

向芯片说“不”!有了芯片,我们便失去了独有的思想。芯片的到来给我们省了不少力气,就连思想这个问题,他都考虑到了。我们不会对事物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丧失了一项基本能力。如果把思维比作花,那满世界都是一种花,是一片花海,像汹涌的浪潮,朝我们扑过来,吞噬我们心中残存的思想,泯灭,消失。

上一篇:中国各省的简称下一篇:我为创城做贡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