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精选8篇)
李景鹏
(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2008级,机械083,200802120930)
摘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介绍了其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 中国 农业机械化 发展史
回顾
前景
新中国已经成立61周年,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随之改变,在这61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中,新中国农业机械化战胜了多种困难以及挫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进入了农业机械化中级发展阶段,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1.1 第 1 阶段(1900~1949 年)20 世纪初学习西方兴业, 把机器作为改造社会的杠杆。20~30 年代, 中国出农村复兴论说,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进、改良、制广农机具。我国农业工程的开拓者刘仙洲于 1920 年研功了人力与畜力提井水的两种新型水车, 曾获得当时商部的奖状。1933 年唐志才在 《改良农器法》 一书中呼用适于我国的欧美农业机械。当时江苏省等成立了农造所, 重点在打稻机、碾米机、抽水机等;在北方, 尤其东北地区则侧重于田间耕作机具, 1930 年张鸿钧发明农具, 曾引起当时东北政务委员会长官张学良的重视年机械专家沈鸿主持在延安建起了边区农具厂, 在极苦的条件下, 不仅造出了犁铧、锄头, 还试制出了畜力弹棉机、纺纱机等, 解决了边区发展农业生产农具不足题。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是引进国外并进行适当的改造, 在农业上推广应用的较少。1.2 第 2 阶段(1949~1978 年)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为了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农村生产力, 在完成土地改革的过程中, 应从增补旧式农具, 推广新式农具抓起。政务院于1950 年 5 月起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为期 50 天的新式农具展览会, 当时的中央党政军领导人都去参观, 成为农机化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世界农业机械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1959年 4 月 29 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的论断,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许多部门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但农业机械化却是少有的在文革期间得到发展的部门之一。为了贯彻毛主席的指示,1966~1978 年召开了 3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 确立了 1980 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 化的目标, 使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78 年 10~11月, 在北京举办了 12 国农机展览会, 这是建国 30 年来首次举办大型国际农机展览会, 它在国人面前打开了一扇世界 现代农业的窗口, 使国人深受震撼;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放弃了 1980 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机械化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 也标志着农业机械化新的时期的到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农业机械化实行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对农业机械化理解比较简单, 对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社会、经济、技术多元系统工程缺乏认识。1.3 第 3 阶段(1978~2003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初, 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田到户, 土地经营规模小, 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 发展速度减慢, 甚至出现了倒退,“包产到户, 农机无路” 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1982 年国家允许农民私人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 并提出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构想;1984 年允许农民私人拖拉机从事营业性运输。这两项政策为农村机械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 90 年代后, 由于农机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使个体经营户迅猛发展, 农民逐步成为农机化事业的投资、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化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保护引导下, 农业机械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4 第 4 阶段(2004 年至今)2004 年,《农业机械化促进 法》 颁布实施, 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力量, 研究制定在 21 世纪中叶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规划, 明确农机化的发展目标、战略, 制定农机科技进步、农机工业、农机化服务的规划和 实施方案, 制定重大法规、政策, 指导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颁布实施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 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 经济快速发展, 人均 GDP 已经超过 1 000 美元,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 15.00 %, 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40.53 %, 全国税收已超过 2 万亿元, 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只有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增长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建国初期,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力劳动,机械化水平不到1。而2003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60943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40714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7360千公顷。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亿平方米,田园管理机达到4万台。
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和尢为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收小麦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看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一年一度的全国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形式,我们积极支持这样的活动在中国开展。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3.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紧密相关, 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工业、物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上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由于城市化加快,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村劳动力紧缺而形成对农业机械化的强烈需求, 使农业机械化的最终实现成为可能。韩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 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极快, 自 1962 年起, 仅用 30 年时间便完成了这一成长过程。韩国农业人口 1967 年为 1 607 万人, 占总人口的 53.4 %,之后, 农业人口开始减少, 到 1999 年减少到 421 万人, 占总人口的 9.0 %。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及日趋高龄化、妇女化,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仅相当于韩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水平。从发展阶段看, 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 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其实力的不断增强, 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3.2 农业机械化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受到重视 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农作物生产, 因而农业机械化的范畴也要相应扩展。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一提农业机械化就是种植业中的耕、翻、耙、播、管、收机械化, 很少顾及农业生产中的产前和产后领域, 更谈不上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渔业、林果业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在 70 %~92 %, 其产值是农业产值的 3 倍左右, 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 30%以上,我国仅占 2%~6 %。近几年来农机服务领域有所拓宽,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 人的认识逐渐脱离狭隘的观念, 对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了全面的认识, 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今后农机化全面、快速的发展。
3.3 现代科技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将成为其发展方向 目前, 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新产品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日益广泛和深刻, 农业机械使用的方便性、舒适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智能化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系统的量化、规范和集成程度, 减少了时空变异产生的负面影响;数据库、网络、信息服务技术的应用克服了农业的分散性所导致的信息获取、应用障碍;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农业资源环境、生产状况、气象和生物灾害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测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 精准农业将有进一步的发展。目前, 在欧美等国 3S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机械上, 农业生产机械上也必将更广泛地应用现代科技, 向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4 构建 WTO 框架下的国内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体系正在实现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农业生产将与世界接轨。我国将根据 WTO规则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法规, 将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 “黄箱” 政策、“绿箱” 政策对农机化给予适当的补贴。从国际上看,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对农业进行保护时, 美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份额已经降到 12 %以下;日本 60 年代初对农业保护时, 农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份额已经降到 13 %以下;目前, 我国人均国民产值已经超过 1 000 美元, 农业占 GDP 的比重已经下降到 15 %以下, 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目前 “三农” 问题受到重视, 国家已经调整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更加支持农村建设, 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采取投入补贴形式, 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规定要求, 属于 WTO 农业协议的 “黄箱”政策范畴, 对此我国面对的主要约束是财政能力, 而不是“黄箱” 政策本身的限制。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这一支持政策的空间大约在 1 500 亿~2 000 亿元, 目前利用的空间很小;同时在 “黄箱” 政策范围内, 还可以加大政策性贷款、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 强化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 增加农技设备的保有量,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5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成为遵循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幅员辽阔, 自然、农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水平也各有差异,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步骤、方法、途径有所不同, 因此各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要有自己的特点, 不能一个模式。大中城市郊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实现种植业机械化的同时, 要抓好 花卉、果蔬、设施农业机械化, 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外向型农业。粮食主产区要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牧区、渔业要加快实现畜牧业机械化, 渔业机械化;北方干旱地区还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此外农业机械化也要适合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东北地区的玉米带、大豆 带、中部地区的小麦, 南方的水稻等都是有特色的专业地区, 要促进优势农作物产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产区农业管理水平, 促进优势农作物产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总之,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农机化道路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装备质量上下功夫, 加快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化, 并向产前、产后延伸,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创汇农业,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参考文献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
1.1 原始时期
原始社会的简易农具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的起源, 在《齐民要术》、《耒耜经》等古籍中有所记载。耒耜——一种早期的耕地工具,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5000—前3000) 出现。发展到公元前13世纪, 拥有了铜犁头为主的牛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铁、木制农具已经在农业的耕种、收获、生产与加工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一些原始社会农具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在部分农业机械中应用。
1.2 建国至今
1.2.1 建国1949—1980年, 初始发展进程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与方针引导下, 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保障服务体系, 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应用农用机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积极投身农业机械的初始建设当中, 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有了基础性的进步。这其中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等一批早期的农业机械制造骨干企业。
1.2.2 1981—1995年, 体制转变进程
土地经营权的主体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变成了农民本人。由于国家在农业机械上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慢慢降低, 农业机械的发展步入暂时的“窘境”。1983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个体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来改变这种情况。此后, 农业机械的发展又步入正轨。根据当时农民购买、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有限以及农业机械应用小型化的特点, 农业机械的生产模式有所侧重, 重点生产小型、应用广泛的农业机械, 因此这一类农业机械在该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3 1996—2003年, 跟随市场进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 农村出现“进城热”的现象, 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 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短缺。为改善此类情况, 经过国家农业部等部委的决策, 在1996年, 开始对小麦进行规模化的跨区域机械收割。市场引导下, 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道路形成了。
1.2.4 2004年以来, 法治引导进程
这一进程从2004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 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 在促进和保障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系列的法治保障, 根本上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我国的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我国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在过去的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趋势的增强, 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发生改变。结合市场需求, 我国的农业机械向着高效智能、节约环保、舒适便捷和个性、专用性方向发展, 是必然的选择。
2.1 向节能环保发展
一直以来, 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一种高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依赖传统的设计方法, 以高能源、资源消耗来得到较低的生产效益, 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未来的农业机械通过增加环保节能设计, 向低能耗、环保型方向发展,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使用成本, 实现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2 向智能高效发展
农用机械的发展技术将呈现以下特点:马力系统将向无级变速转变, 实现更平稳的驾驶;GPS定位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 将使农业实现导航作业、精准定位;“互联网+现代农机”模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 以信息化技术引导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的创新。
2.3 向舒适便捷发展
在农用机械的操作中, 劳动强度比较大, 驾驶员相对比较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 农民在注重其生产效率的同时, 也逐渐增加了对其舒适度的关注。在这方面, 我国已有初步探索。中国一拖的大轮拖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同时, 增加了先进的换挡系统和人性化设计, 在2013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带给参观者舒适的驾驶体验, 曾获得“优秀新产品奖”。
2.4 向个性、专用性发展
当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产品, 但大都结构相似, 功能单一。现在农业机械的“多拉快跑”已不再是农民选择的唯一标准, 农业机械的个性、专用性也同样重要。比如蔬菜、禽类等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 山地、高原等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作业, 所需要的农业机械也不同。未来的农业机械必须综合用户的使用范围、使用习惯及地域等方面进行设计研发。
摘要: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 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水平有差异,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变化。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06-02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1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業。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泰国有80%的人口从事农业,享有“东南亚粮仓”的美名,是亚洲惟一的粮食净出口国和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农业在泰国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泰国主要农产品有大米、木薯等,是世界头号大米和木薯出口国,出口的大米和木薯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5%和85%。农业收入的60%来自农作物,其余来自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粗加工和农业服务。在泰国的10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6个,占出口总值的40%。现在,泰国已成为世界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之一。泰国农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带动了泰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相对美国、日本等国而言,泰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除手扶拖拉机和水泵在本国生产能力较强、应用较广外,其他农业机械大部分靠进口,保有量也较低。近几年来,泰国的农业机械化也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泰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泰国正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时期。为了克服劳动力短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泰国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基于此,泰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机化政策。
一、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加速农机化发展
在泰国,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是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主管农业科技工作的是农业合作部的农业科技厅,厅下有6个直属研究所、园艺研究所、橡胶研究所、蚕业研究所、农业工程研究所。泰国的农机管理部门是农业工程处,它隶属于泰国农业与合作组织部农业局,成立于1955年。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农业机械和农业加工的研究与发展;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机械和技术服务;协调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向农业部内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农业工程处下设4个科、3个研究组和5个农业工程中心。研究组又分为农作物生产工程研究组、产后工程研究组和农机试验和开发研究组。其主要职能分别是:进行农业生产各环节机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对产中和收获机械进行试验鉴定工作;进行产后机械和加工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包括干燥、储藏和农产品加工的工艺和设备;负责调查研究和综合处理,研究农业机械制造和生产的标准,对农机进行鉴定和改进,对农业机械生产商和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农机生产的监督和技术指导。泰国农业部推广局职能之一是对农业机械的改良、生产技术的推广以及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泰国共有76个府,每府都有农机推广机构。这些推广机构直属于泰国农业部,实行垂直管理。农机工程研究所的职能是设计农机具,并对从国外引进的农机具进行消化吸收,把设计的图纸无偿转让给农机具制造企业,帮助企业改进产品。泰国工业标准局是负责制订工业标准的官方机构,农业机械标准的制订也由其负责。农业工程处是经授权的农机检验机构,每种农机都要经其鉴定检验,获得认证书后方可生产。
农业工程处提供两种培训,一是内燃机、电机及机械工具技术培训,二是产中、收获及产后机械的使用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由各级政府选派,个人有兴趣的也可以直接向培训中心申请参加。农业工程处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泰国的生产需求和消费特点,研究推广了各种旋耕机、播种机、去壳机、收割机、脱粒机和烘干机等,很受欢迎。
二、组建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为农民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服务
泰国每年对农业投资占国家预算的8%—10%。此外,从1975年以来,国家利用商业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政策,作为辅助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等的一种手段。泰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泰国法律要求政府不要插手企业的经营,所以农机的生产掌握在私有企业手中,政府干预很少。政府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对标准化的农机进行大力推广,实行优惠贷款,支持农产购买,同时政府也积极寻求外来的技术援助。
泰国政府要求金融机构扩大农业长期贷款业务,支持农民购买农业机械。1975年,泰国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农业信贷条例》,规定商业银行的农业信贷放款额必须以2%的比率逐年递增。1983年又实施了“面向农业和农村信贷政策”,规定无论本国或外国商业银行,每年投入的农业贷款不得低于上年存款额的20%,其中的13%必须直接贷给农产和地方农业企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东北部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的情况,泰国政府提出了绿化东北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因地制宜,发展集约型农业;发放农业低息贷款,降低或免收进入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设备的入门税等。
现在,仅农村合作社每年用于农机的贷款已超过11亿铢(折合人民币2.31亿元)。总投入超过15亿铢(折合人民币3.15亿元)。农业银行的贷款中,用于购买农机的比例也有大的增长。
三、农机作业委托和集约化经营
在较长的时间里,泰国农业主要依靠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生产的。其耕作方式也主要是依靠人力和畜力。因此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效率低效,农业区划差。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泰国农民资金欠缺、技术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泰国政府大力推广农机作业委托。农机作业委托作为农作业委托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泛指委托人把部分作业委托农机户(组织)用农业机械来承担,它在农业机械化过程十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文题目:现代农业中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课程名称:农业设施工程学学院:园艺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
2011 年 12月 02日
摘要:现代农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只有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国家农业生产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国家生产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及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确定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关系作用政策措施
正文: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现代农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只有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进而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始终是核心,始终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核心能力,而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则决定着能否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或是实现进程的快慢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二者相铺相成,相互关联,紧密不分,缺一不可。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三个方面。而生产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化,即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取代手工和人畜为主的劳动形式。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在整个农业系统中是硬件,是重要武器,是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催化剂,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促进生产方式不断转换的重要措施。实现农业机械化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过程。
总之,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能利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保障社会需求、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还可将部分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使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现代农机装备和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基本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现代农机装备实行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实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建立了蓄水保墒的“土壤水库”。马力大、先进科学的农业机械使抢农时、争主动变为现实。
通过深松整地广泛实施,有效地建立了土壤水库,极大地增强了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土壤耕作制度,改变了过去连年翻耕的做法,建立了以深松耙茬为主的松、翻、旋、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百分之百的耕地轻松实现秋整地、秋起垄“黑色越冬”,春季全部实现不动土播种,奠定了农业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效地保护了黑土地。现代化农机装备的普及,成为实施先进农艺技术措施的主要载体,使农业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成为可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首先: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次: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再次: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 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
第五: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3.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第一:农业机械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农业装备水平相对低下。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第二:农业机械化区域 范围相对不足,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第三: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水平低。一方面,由于现有的农机安全监理配套法规、规章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出现法律空白,因此在开展农机安全检查、违章处罚、农机事故处理等工作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来执行,极易出现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依据不足等现象,不利于农机安全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受经费和编制的影响,农机管理单位长期过着“只出不进”、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日子,导致了农机监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监理手段和监理设备落后,进而严重影响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3.2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3.2.1 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a.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b.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需要。
c.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d.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
e.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
f.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问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3.2.2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
(2010)22号)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a、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
b、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c、促进农机工业发展。提升农机制造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d、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机研究开发载体建设、建立农机产学研推协作创新机制。
e、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f、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积极培育农机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
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总结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应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增加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柳叶.关于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讨论[J].现业.2011(8).-110-111,[2]: 朱艳玲.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352-352
[3]: 王连霞,田景泉,田伟.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关系[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3).-15-15
[4]: 乔志荣,戴治平,崔广成,赵发胜.推进农业机械化 发展现代农业[J].新农村
(CN23-1552/S).2011(4).-173-173
[5]: 张蓝水.现代农业内动力催促农业机械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3).-8-9
[6]: 仇贵富.论农业机械化在恳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
息.2010(19).-122-122
6月20-21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与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召开,这是首次大规模举办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内容的专门论坛,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盛会。
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24个省区市的农机管理、科研、教育、生产、鉴定、推广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深入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认识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2008、2009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表明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已上升到重要位置,中央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丘陵山区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50%以上,但GDP只占全国的30%。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麻类作物、糖料、烟叶、蔬菜瓜果、青饲料生产基地,特别是水稻种植大部分集中在丘陵山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季节性劳动力严重短缺,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建议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努力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由于丘陵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难度比平原地区更大,更为艰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中级阶段,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5%。平原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水平较高,发展较快。丘陵山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5%左右,明显落后,水平较低,发展较慢,与平原地区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进程。
建议加强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及战略研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科学区划,明确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发展模式与主推机型,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突出抓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区耕地面积较少,地块小而分散,机耕道建设滞后,机具田间作业及转移都比平原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
建议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专项投入,对丘陵山区农田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项目建设范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对机耕道及机电提灌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为农机作业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规格不一。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及技术有效供给不足,装备结构不合理,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培训力度不够,资金极其缺乏。
建议重视先进适用中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创新,将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研发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计划,如948、863、科技支撑、行业科技等项目计划,强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科研创新力度;加强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及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培训,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和试验示范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改良丘陵山区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促进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购机补贴政策适当向丘陵山区倾斜
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都比平原地区低,农民购买力弱,投入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有限,中央财政投入及政策倾斜度不够。
建议扩大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购机补贴范围,将具有通用性的中小型农机具纳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规模;实行补贴比率区域性差别的方法,对丘陵山区一些特定种类机具,如旋耕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小四轮拖拉机、植保机械、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全喂入式水稻收割机,购置补贴比例提高到50%左右;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扩大资金扶持与投入渠道。
大力扶持丘陵山区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目前已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丘陵山区农机服务组织甚少,有的地区甚至没有。根据2008年对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问题的调查(调查了全国17个省份的38个市的49个县,涉及150个乡镇的242个行政村,共回收问卷553份),调查对象中8.0%的人为文盲,24.9%为小学文化,45.6%为初中文化,仅有16.1%为高中文化。调查的村庄,大部分还没有农机服务组织,农民收入较低,仅有数量极少的微耕机、联合收割机、打谷机、碾米机等,手工劳动还占有相当比重。在这一类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购置农业机械和开展社会化服务都存在一定困难,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1 甘孜州农机化发展现状
1.1 农机化总体水平现状
甘孜州有耕地面积8.87万hm2,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8.23万hm2,主要农作物有青稞、玉米、马铃薯及油菜。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相关项目的实施,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入甘孜州,甘孜州农机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截至2015年底,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96.7万k W,主要农业机械有大、中、小型拖拉机共34 319台(配套农机具20 634部)、耕整机15 511台、机引双铧犁9 234台、旋耕机5 633台、播种机2 316台、机动喷雾机3 155台、联合收割机305台、割晒机11 071台、机动脱粒机11 401台、畜牧养殖机械8 506台(套)等,作业服务已涵盖甘孜州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2015年,甘孜州主要农作物机耕作业面积共计5.27万hm2、作业水平达64.07%,机播作业面积2.10万hm2、作业水平达25.58%,机收作业面积2.54万hm2、作业水平达30.9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57%。
1.2 区域及各种植环节农机化发展现状
1.2.1 区域农机化发展现状
1)山原地貌区。主要是康定以西,道孚、炉霍、甘孜、新龙、白玉、理塘等县以及稻城县部分乡镇为代表的区域,该区主要农作物为青稞、马铃薯、油菜。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连片程度高,适宜农机作业,主要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如耕整机、旋耕机、机引犁、麦类播种机、少量的油菜和马铃薯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割晒机、少量的马铃薯挖掘机等。该区域机耕、机播、机收农机化程度较高,是州内综合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高山峡谷区。主要是康定以东,泸定、丹巴、九龙、雅江、得荣等为代表的区域,该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青稞、马铃薯、油菜。由于地块小、坡度大,制约了农业机械作用的最大发挥,农业机械以小型机具为主,主要有耕整地机械,如微耕机、机引犁,在机耕作业方面机械化程度较好,在机播、机收作业方面机械化程度较差,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
1.2.2 各种植环节农机化发展现状
1)机耕环节。近几年来,尤其是2007年通过实施“铁牛代耕牛”计划以来,耕整地机械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新增耕整机7 700台、机引犁4 300台、旋耕机3 460台,机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其作业水平达64.07%,成为甘孜州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作业环节。
2)机播环节。甘孜州人均耕地面积大(部分地区达0.33 hm2),对机械的使用程度本应较高,但之前推广的播种机中,被农民接受使用的机具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麦类7行播种机,这些机具损坏老化严重,配件缺乏,数量正逐年减少;而东、南部高山峡谷区受地形、地貌、田块大小的制约,及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人工撒播)影响,机播水平相对较低。为缓解这一状况,2010年起,甘孜州加大机具结构调整力度,利用州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播种机按照50%的标准进行补贴,引进推广了新型麦类、马铃薯和油菜播种机,基本稳住了播种机具拥有数量下滑的趋势,机播水平尤其是山原地貌区在止住下滑的情况下正逐年上升,目前全州机播作业水平为25.58%。
3)机收环节。甘孜州机收作业起步较晚,1993年才开始示范推广割晒机,由于起步晚,加之受地形、地貌、田块大小的制约,机收作业水平较低。截至2015年,甘孜州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国补、省补的基础上,通过州级财政累加补贴、县级财政配套补贴,同时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年、农业科技深化年等项目,大力引进推广农机与农艺结合紧密型收获机械,一机两用联合收割机已成规模地进入甘孜州,马铃薯挖掘机也试验成功。截至2015年,新增联合收割机291台,机收水平提升较快,其作业水平达到30.9%。
甘孜州农机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机化引领着农作物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栽培模式转变方向,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也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业机械化为甘孜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甘孜州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甘孜州地域辽阔,各地地理地貌条件差异大,农艺对农机的要求较高且各不相同,导致农机化发展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区域上发展不平衡,山原区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高山峡谷区发展较慢。二是作业环节上发展不平衡,机耕水平较高,机播、机收水平较低。三是种植方式上不平衡,以青稞为主的平作方式机械化水平较高,以马铃薯为代表的垄作方式机械化水平低。四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在甘孜州新发展种植了油菜,但适合甘孜州应用的油菜播种机械较少,诸如此类急需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造成以上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慢的原因除地理、地形的限制外,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以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也是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一是部分作物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二是甘孜州各地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粗放、良种不良法,标准化种植程度低。三是引进推广的农业机械不适应农艺技术要求。四是在种植中土地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给农机作业带来困难。五是甘孜州广大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在购买农机时重动力、轻配套,造成动力机械(拖拉机)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装备结构不合理。六是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体系建设滞后;科技人员严重断层,农民综合素质差、接受程度低,造成农机推广应用难度大。七是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不够高。
3 推进发展的措施建议
要推动甘孜州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就要充分考虑甘孜州农机化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粮食作物关键薄弱环节农机化为突破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资金支持下,多措并举推动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使农机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3.1 根据不同地貌引进推广适合的机型
在山原地貌区,主推拖拉机、三铧犁、7行以上新型麦类播种机、6行及以上油菜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单(双)行马铃薯播种和挖掘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在高山峡谷区,主推耕整机、微耕机、割晒机、小麦精少量播种机、4行油菜播种机、单行马铃薯播种和挖掘机、单(双)行玉米播种机及收获机、机械铺膜机等自走式中小型农业机械。
3.2 以惠民政策为引导,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调控作用,对购买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的进行优先补贴,并加大补贴力度,对列入补贴范围的机具在利用好国补、省补政策的同时,通过州、县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进行累加补贴;对没有列入补贴范围而在甘孜州适用性强的机具则利用州级财政补贴资金实行高标准补贴,以此调动农民购买作业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农机具的积极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甘孜州农机装备结构。
3.3 培育主体、引导社会化服务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甘孜州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引导政策、资金和技术向这些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把合作社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针对当前土地分散到户的现状,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加强土地流转,逐步将土地向这些组织集中,走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此解决土地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作业通道缺少、地块不平等制约甘孜州农机作业的问题,提高农机化水平。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等服务,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既能解决无机户困难和家家户户购机的经济性差、利用率低的问题,达到节本增效,又能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在甘孜州推广应用,如山原地貌区适用的大型拖拉机、既能收割小麦又能收割油菜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双行马铃薯播种和挖掘机、9行及以上麦类播种机、大型植保机械等。
3.4 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与农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农机要满足农艺要求,要根据不同作物的农艺要求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地选择农机具;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要靠农机来实现,因此,在制定农艺技术措施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可行性并保持农业技术的相对稳定性;组织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农作物区域布局上应尽可能按照集中成片的要求,在品种选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上(如按照统一的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等开展种植)尽可能地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只有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也才能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5 建立健全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推手。要从机构、办公条件、人员及素质、经费等多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甘孜州的州、县、乡(镇)各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州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县、乡(镇)两级农机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县、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机化组织的管理、技术推广等职能,并发挥藏语言优势,在与甘孜州农民用藏语直接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各县区域内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现场示范推广及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机具的接受程度,推动甘孜州农机的推广应用。甘孜州属民族地区且幅员辽阔,仅有州级农机推广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全州需求的,当前县、乡(镇)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6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关键词:农业工程;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59-1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难得的机遇期。但是这一段机遇期也给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准、更全面的要求。所以,作为有关人士,需要抓好这一机遇,把握好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规划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与措施。
1 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目前,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农业机械。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化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装备水平,从最根本中改善生产条件,也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迅速提升。考虑到我国目前农业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小、经营过于分散、没有较强的组织力度等特点,让每一家来单独完成农业机械化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想要做好农业机械的起步很难,普及更难,我们所需要的是将农业机械与分散型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行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如果跨过农业机械发展的起步阶段,那将会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一片崭新的天空。想要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与发展,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出推广体系,而这一个技术推广体系需要拥有高效、健全、服务周到、充满活力以及有利的推广支撑。想要普及其技术发展,需要的是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为了能够及时的满足农田的需求,对于灌溉、排放的农业机械设备则需要及时的更新、改造,并且要做到安全、高效和节能。
2 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速度、方向出现了偏差
对于小型的农业机械来说,其发展的速度较快,而且数量较多;大中型的农业机械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但是其发展却过于缓慢。主要存在的原因则是农户经济条件的限制,一家一户单一的很难买得起。
小型的农业机械可以合资购买,但是大中型的农业机械则必须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够购买。现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政府在农业补助方面也没有多少良好的措施,导致农户难以筹集到购买资金。这样,不仅不能为农田生产带来较好的效益,如果农机出现了故障问题,也很难修理。最终使得发展水平和生产需求出现了不适应,进而产生了矛盾。
2.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初期阶段到目前,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一直影响着农机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存在着地理环境、气候等较大差异,也使得不同的区域所使用的农机也会出现不同。部分地区还存在土地使用量不足以及劳动力过剩等问题,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过低。也正是这样的因素,才导致了农业机械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其发展也会相对不平衡。
据笔者几年来的数据统计所得:对于沿海一带,农业机械发展相对迅速、农民收入偏高,也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其中我国东部地区所占有的耕地面积达到了32%左右,但是农机拥有量却在50%左右。西部由于其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机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机拥有率还达不到耕地拥有率。
3 应对方法
3.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笔者认为,考虑到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地区的经济实力,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措施,走不同的技术路线,以满足其不一样的需求,尽量做到在有能力的地方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但是,就算是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不能够有丝毫的松懈,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对于西部这相对落后的地区,就需要懂得抓住发展机遇,合理的调整其产业结构,抓好以技术的突破作为重点,争取做到粮食主产区达到大宗农作物机械化,并且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高效的、快速的、全面的发展。
3.2 发挥农机在生产中的作用
在生产的环节当中,农业存在着安排不够合理而导致农机出现大量闲置的局面,或者说农机出现了问题,但是没有及时的解决和修理而出现了闲置,进而导致农机经济效益得不到正常的发挥。积极的推广农机是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生活质量。所以,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体现出农机的主导地位,在农业的生产环节与工艺上尽量多使用农机,减少人力使用,确保农机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3.3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从最近几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来看,具有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多数是大中型)增长的幅度相对较快,但是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却跟不上增长幅度,导致出现了“有机无处使用、机坏无处修理、闲暇时无处搁置”等尴尬的局面出现。所以,笔者认为想要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其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了首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有利于农机长远发展、提高内需、确保增长的关键,只有能够抓好机遇,才能够有效的实施一批能够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工程。其次,争取发展资金,确保农业机械通行。争取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给予农机的场、仓库、维修站等设施一定的扶持政策,其中尤为要注意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
4 未来的展望
农业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尤其是中国这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形势要求了我国农业必须要发展,而且还需要快速的发展。而在发展中,农机的使用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发展,农业机械必将走上自动化、智能化的道路。在发展方向上,则趋向于更加经济、更加合理和更加能够适应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把更多的新东西整合进去,才是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未来的发展,才是我国农业机械未来应走的道路。
总之,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只是针对自身遇见情况做出了简要的介绍。对于以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需要广大农业机械化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方可完成。
参考文献
[1] 章正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0,(07) .
[2] 陈博.农业机械的发展及未来[J].吉林农业,2011,(03)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推荐阅读:
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07-02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10-20
宁波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题报告09-19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09-26
新泰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11-01
农业机械化管理06-07
新疆农业机械化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