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精选15篇)
洛龙区第二十小学
一、指导思想
在全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随着《中华经典诵读导引》课题开展的系统而扎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华经典诵读导引》,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让学生从小诵读《中华经典诵读导引》,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无论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考虑,还是基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责无旁贷地要重视起经典作品、古诗词的教学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导引”的研究和探讨,要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背诵经典作品、古诗文,共同发展成长,是国学经典穿越千年时空,琅琅书声继承中华文明,全面展示“多元课程管理”理论引领下我们第二十小学教育的盎然生机。
二、经典诵读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 : 冀要朋(校 长)副组长 : 姚艳花(副校长)
组 员 : 王爱芝 李敬娟 赵丹丹 陈素玲
张瑞琴 李婷婷 孔润芳
(二)检查小组 组 长 : 王爱芝
副组长 : 伊艳梅(五年级)
组 员 :马旭旭(六年级)陈 沛(一年级)张青荷(四年级)
张苏莹(三年级)王一硕(二年级)
三、制定诵读内容
为了在六年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优秀的古诗文,我们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学段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导引》的诵读。
一、二年级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诵读导引》(低年级版)。
三、四年级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诵读导引》(中年级版)。
五、六年级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诵读导引》(高年级版)。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一)诵读时间
1、各年级各班每天上、下午预备后10分钟为经典诵读时间,进行本周诵读任务的诵读,并进行内容的理解。
2、每周语文教师有一节讲读课。
3、每天上、下午大课间全校学生进行队列行进时学生说成语接龙。
4、每天早晨学校广播诵读内容。
5、学校利用每周一升旗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本周所诵读的内容。
6、建议学生每天回家诵读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7、校园张贴经典诵读成语小故事。
8、学校听教师讲经典诵读课。
(二)诵读要求
1、一、二年级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诵读《中华经典诵读导引》(低年级版)。
2、三、四年级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中华经典诵读导引》(中年级版)。
3、五、六年级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有韵味、有节奏诵读《中华经典诵读导引》(高年级版)。
4、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5、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6、《中华经典诵读导引》:
诵读、背诵时要做到“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三)诵读措施
1、创造“三条途径”
听,即听广播。学校开设“校园之声经典诵读小广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抄,让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办黑板报、制诗文集。
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
2、班主任要积极协调科任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与学生合作、竞争、交流,多发现典型,做好校内宣传,树立身边的榜样。要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开辟“古诗角”,争创书香班级。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古诗中收获更多的益处,(例如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各班组织学生成立“古诗配画”小组,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对于他们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而一些适合于表演的诗,可组成“诗词表演组”,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文;还可以由师生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文。有一些古诗文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诗文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对于书法爱好者,可以指导其用宣纸写成的古诗文条幅。举办古诗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3、让学生会读、会吟、会唱、会舞中华经典古诗文。
4、让高年级学生写出诵读感悟。
(四)诵读评价
1、检查学生参与朗读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2、检查学生背诵情况,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口头表达朗读后的感悟。
五、六年级的学生能书写自己朗读后的心得体会或感悟。
3、每周五下午,检查小组进入班级检查背诵情况,整班背诵或抽部分学生进行诵读或背诵。
4、每周一升旗仪式上,作总结发言,检查小组组长公布检查结果和下周诵读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经典诵读,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中华经典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古代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诵读经典催人修身,诵读经典使人睿智,努力做好我们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工作,对学生终身益处甚大。
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2011年10月)
一、营造诵读氛围, 激发阅读欲望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校园环境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让学生长期浸染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 能影响学生的内心, 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经典的欲望。
1. 从环境入手, 让学生置身于国学经典的海洋。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我们精心设计并布置了校园文化环境, 在学校橱窗、板报、走廊和楼梯的墙壁上悬挂上了许多国学经典的片段和名句;在教室文化布置上, 以古典贤文为主题来美化教室, 图文结合, 精美优雅。走进校园, 就如同走进了国学经典的海洋,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方便学生记诵和理解。
2. 从听觉入手, 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优美。
为了传承古典文化, 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每周三都有一个固定栏目“国学经典推荐”, 内容有名人朗诵经典、古诗词吟唱等。音乐旋律和诗词优美的文字打动了学生的心, 这么美的句子又有谁不愿意亲近呢?
3. 从理解入手, 让学生认识到国学经典的内涵。
在班级文化展板上, 我们每周都会张贴国学经典解读的相关内容, 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经典的博大精深, 它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 以此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
二、创新阅读方式, 丰富学生积累
1. 教给阅读方法, 消除畏难情绪。
教给学生诵读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真正“学会阅读”。
(1) 读准字音。抓住关键字词, 帮助学生扫除阅读经典中的“拦路虎”。
(2) 读出节奏。教学生学会断句, 准确掌握停顿规律, 对理解古诗文大有帮助。
(3) 读出韵味。“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 更要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
2. 合理安排时间, 重视自我感悟。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 在家读书缺乏氛围和家长的督促, 因此我们就在有限的在校时间上做文章。为避免认知疲劳, 提高诵读效率, 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 把经典诵读的时间分散到每天的不同时段:早读课最后10分钟, 每天上下午第二节课前5分钟, 下午放学前5分钟。每周安排一节地方课程用于诵读经典、交流诵读感悟及收获。
3. 经典融入课堂, 加深学生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材进行经典诵读的课外拓展,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可以加深其对经典的感悟。
教学《学与问》一课, 读到“哥白尼善于提问”这个事例时, 我问学生:“这让老师想到了《论语》中的一些句子, 你知道是哪些句子吗?”学生回答:“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没有过多的讲解, 却让学生对《论语》中的这两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创设展示平台, 深化阅读效果
要想让经典诵读更有效, 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平台, 让他们学以致用。
1. 开展阅读竞赛。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 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 让学生在竞争中成长。
2. 定期进行展示。
教室的黑板报、文化展板等宣传阵地属于每个学生, 定期展示学生们阅读经典的成果, 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3. 融入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多姿多彩的, 只要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各种活动融合起来, 就可以不断扩大经典诵读活动的影响。如, 在举办“庆六一”“庆元旦”文艺汇演的时候, 可以安排诗词联唱、古诗文配乐朗诵;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时, 进行诵读经典专项比赛等等。这样的阅读更加充满活力, 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经典诵读”的活动中。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品行的规范、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的关键部分,在学生思想萌芽时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本文详细叙述如何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营造浓郁好学的人文环境
1.1校园中:营造“大家一起学国学”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生学习兴趣最浓厚的地方。因此,要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国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校方可以从视觉方面将学校打造成人文校园的感觉。比如,从学生进入大门开始,可以将大门设计成书本的形式,让学生在进入大门时如同翻开书本的大门,进入知识文化的国度,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可以在校园内摆设一些名人作家的雕像,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作者本人,拉近与经典名著的关系,提高阅读积极性。另外,学校可以在走廊边悬挂名人画像或者名人语录,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
1.2家庭中:创造“全家国学总动员”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带动孩子一起学习国学文化,营造共同欣赏经典文化的氛围。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比如要为孩子购买教材中要求诵读的名作,购买一些漫画、光碟等助于孩子理解名著的内容。父母还可以对房间进行装饰,悬挂古诗词或者名人名言等,为孩子提供温馨舒适同时具有文化气息的诵读环境。
1.3社会中:呈现“国学花儿朵朵开”社会风向。
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的。虽然小学生年龄幼小,但依然与社会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是不能忽视社会的力量的。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负责人协商可以在社区举办一些经典诵读比赛,或者国学文化讲座,让小学生感受到国学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学生家长也可以一起举办文化交流会,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感受文化的魅力。
2.筛选高质量经典文化名著
2.1大纲教材为主。
教材是教育专家为实现适龄孩子的教育目标而精心筛选出来的,也是新课改教学的基础用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需要学生细细研读、扎实掌握的。只有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教材上诗词的挑选,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在难易程度上是比较适合各年龄层的学生的。比如小学一年级的《锄禾》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简单的四句话,却将农民种田的辛苦描述得淋漓尽致,教育了孩子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道理。
2.2课外参考教材为辅。
在新课标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列入教学要求后,小学课程的设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太大难度的,老师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教学认知,适当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类型。
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参考教材,对学生因材施教。争取在最大限度内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的亲身参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彰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3.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3.1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诵读积极性。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远计划。教师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诵读时间,保证学生慢慢将阅读书籍变成习惯。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家长)一起制订诵读计划。要注意让学生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依据,估计一天的时间分配,初步安排诵读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要按照正相关的原则设定诵读时间,也就是年龄越大诵读时间越长。例如,小学一年级每天的诵读时间10分钟为宜,小学二年级要逐渐增加到20分钟,而到了小学三年级要达到30分钟以上,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识字量增加、理解力提高得都比较快,学生在语言上的感知能力基本成型,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没有太大难度。
3.2指导正确方法,体会经典文化。
阅读并非简单的识字过程,它需要正确、科学的诵读方法。老师在引导学生热爱诵读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式。首先要为学生做示范,为学生播放标准的录音,让学生尽量模仿录音的节奏诵读。其次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在诵读时要带有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3.3规范诵读标准,书写读后感悟。
老师要明确诵读时的标准,要教导学生注意停顿、强调、平仄等。感情是诵读的灵魂,古人写诗为抒情,在诵读时要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出来。老师要适当解释诗文的大意及感情基调,以便学生理解和更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及心得写出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总之,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奠基性作用,是提高文学修养的一种长效的方式,是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的途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亭.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4,(20):305-305,308.
[2]何全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2):177.
一、活动宗旨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以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二、活动时间
活动于2011年4月29日上午举行。
三、参赛对象
本次活动以一至六年级各班为单位参赛。
四、比赛流程
报名:由学校大队部组织报名。各班于4月15日之前将参赛节目的名称、串词等信息告知校大队部。(注:表演时间4—7分钟)
五、诵读篇目
古今中华经典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可参考本校的经典诵读篇目之《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古诗》《童谣》《大学·中庸》等。
六、评分标准(总分10分)
1、主题内容(2分)
含义深刻,富有感召力和警醒作用。
主题鲜明,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感。
2、普通话(3分)
语音准确;语速恰当、声音洪亮;节奏优美。
3、表达(3分)
表达自然流畅,与文本内容协调一致,动作设计合理,表演自然大方。富有感情色彩。富有感染力创意、诵读引人入胜。
4、台风(1分)
上、下场致意、答谢。服装得体、自然大方。
5、整体印象(1分)
舞台表演优美和谐,整体效果很好。
七、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将按高(五、六年级)、中(三、四年级)、低(一、二年级)年级参赛组别进行分组比赛,每组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纪念奖4名。全场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最佳文明观众、最佳综合素质等若干单项奖。
遵义市汇川区育才小学大队部
一、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二、活动意义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系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定于6月22日举办“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活动,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回民小学的学生从小开始,在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为培养具有“刚毅之气 厚实之学 强健之体”的现代合格公民发挥积极作用。
三、活动内容
1、比赛时间:初步定于6日22日
2、比赛地点:另定
3、比赛要求:
(1)诵读内容:一年级《三字经》(人之初——夫妇顺)
二年级《三字经》(人之初——孝经通)
三、四年级《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悌)五年级《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悌、信)六年级《论语》20则
(2)诵读要求:艺术形式新颖,正确把握经文内容,配乐选择符合作品意境,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讲普通话,感情丰富,语调处理得当,脱稿朗诵,动作表情协调自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参赛人数及时间:每班参赛人数不得少于20人,参赛表演时间为6分钟内。
(4)比赛形式: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为内容,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每班自定诵读形式,参加比赛活动。
(5)着装要求:服装统一,整齐大方。
四、评比奖励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参赛年级组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五、评分标准:10分为满分
1.内容:选择《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部分段落进行展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2分)
2、诵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朗读流利,感情处理得当,感染力强,普通话标准,朗读无误。(3分)
3、形式:形式新颖多样,配乐恰当。(3分)
4、服装:服装整齐,美观,自然大方,符合诵读内容。(2分)超时或者过于简单的酌情扣分。
六、相关事宜
1、各组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选材和诵读形式的编排训练工作。
2、请各班在正式比赛前自行带本组学生前往比赛场地进行彩排。
3、未尽事宜,另行通知,希望各组要明确目标,落实职责,规定时限,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小学大队部
实施方案
十堰市房县青峰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让学生从小多读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应该倍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回归传统,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这需要我们将经典文学内容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弥补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享受快乐人生。将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让学生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通过“陶冶”、“熏
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语文教学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认读写。小学一、二年级是认识汉字重要时期;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
五、六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诗经》、《国学读本》、《三字经》等诵读经典可以增加识字量,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三、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人人热爱祖国,以经典诗文自幼陶冶儿童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记忆力,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吸取最具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髓,并能学以致用,口语、阅读、习作水平明显提升。
3、通过读中华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校园文化,形成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整合的研究。将经典诵读与一、二年级的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培养学生品读、赏析能力和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让学生积累经典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4、经典诵读内容精选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辅性的研究。通过经典诵读来陶冶学生情操,端正学生品行。
五、课题研究遵循原则
1、经典性。阅读的作品,一是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二是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精神,让读者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三是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四是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例如,《三字经》、《诗经》是经典,诸子百家的散文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元曲明清小说是经典,现代文化长河中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经典,而当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样是经典。让孩子的诵读不但既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与时俱进。
3、适宜性。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应当做出精心选择。一是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二是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有过多色情、暴力、阴谋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也应当让它们远离孩子的书桌;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诵读讲究的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要谨防当前教科研实验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今天搞实验,明天就结出硕果;今天诵读经典诗文,明天就希望孩子的读写能力
有一个大的飞跃,这既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影响诵读的积极性。
5、持久性。经典诗文诵读必须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为孩子储备一生的文化积淀。随着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文化的冰山逐渐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借鉴国内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七、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该项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从2011年6月开始,至2014年8月结束,历时三年完成。各阶段时间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8月,课题申报、立项。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举行学校新经典诵读实验启动仪式,制定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活动计划,组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开展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整合的有前测。
3、不断学习,有效提升。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会、读书论坛等形式,组织好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新经典诵读文化的研究探索,以经典诵读文化的研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4、举办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推进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
5、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加强新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力争形成学学特色校本课程。
2、开展分学段开展研讨活动,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专题会,各子课题组每学期研讨、解决一个问题。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至8月
1、总结、鉴定实验成果,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有关论文,3、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具体操作策略
(一)营造氛围
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学生、教师、家长诵读的共识,提高他们参与诵读的“深度”和“广度”。
1、召开语文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参加的会议,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层面的老师讨论。
2、将诵读工程作为家长学校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家长就此话题进行对话,宣讲经典诵读的益处,宣传通过经典诵读获得成功的优秀学生案例,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己孩子诵读工程中来。
3、建立“经典诵读”管理机制。结合《课标》要求,确定各年级学生“保底”的诵读量,按照“每日一诵”的原则,在课表中设立读书诵读课,每天下午拿出15分钟的固定时间,大声诵读,争取熟读成诵,滚瓜烂熟,脱口而出;从中获取有关中华诗文知识、学习方法、典故等,以调动兴趣、开阔视野。
4、将“经典诵读”列入学校学生评价内容之一。
(二)建立评价保障机制
1、建立以班级为考核单位的评价激励机制。
由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负责具体考评,制定星级班级评价标准,每学期末评选一星诵读班级、二星诵读班级、三星诵读班级,进行表彰。
2、学校完善学生的评价。
把经典诵读的“量”和 “质”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记录表中。
(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1、各班级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读、背、吟、唱、画、说、写、改编、书写等一种或几种方式开展活动。
2、每学期班级开展一次“主题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名人、季节、时令、风格、色彩、不同品格、儿童生活等开展活动。
3、大队部组织班级办诗文小报。
4、将诗文诵读和学生的书法学习和美术教学在进行整合。
5、校每年组织一次“经典诵读节”,集中展示学生的诵读成绩,奖励经典诵读优秀的同学,表彰开展诗文诵读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
九、课题组成员工及分工
(一)课题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张贵桥
副组长:杜元江
指导:高洁
成员:高平、刘丹、宋仕蕾、江艳
(二)课题组成员分工
张贵桥: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明确阶段任务。高洁:理论与方法指导。
杜元江:课题方案的制定,课题常规管理,理论学习。
高平:负责低年级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整合的研究。
刘丹: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
宋仕蕾: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对经典诵读的重新认识
经典中所传承的人类文明,传递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与教育的本真追求一脉相承。一方面,学校需要这样一种文化去影响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另一方面,要使经典学习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关注人的塑造。
经典诵读,就是朗读背诵一些经典国学,其形式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简单的,不求甚解,只求感受过程,享受如同儿歌的乐趣,体会押韵、平仄的韵律美和语感美,这种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复杂的,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对经典的内涵和精神予以适时、适度的指导和点拨,这种更适合高年级学生。总之,怎么诵读,诵读到什么程度,要考虑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是在选择经典时要考虑的题中之义。经典国学厚重精深,也有轻松活泼、贴近生活的一面,其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都可以作为小学生的选择。这些经典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包罗了诸多故事、生活经验,易于为儿童接受乃至喜闻乐见。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程度和兴趣要求,适当安排更深层次一些的国学教材,如《大学》《论语》等。
实施经典诵读的操作策略
经典文化字字珠玑、句句凝练,不同于课文那样浅显通俗,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使国学经典得以在全校推行呢?对此,笔者所在学校采取了从培训教师开始的策略,逐步推进到学生,层层深入到全校,做到教师先行、学生跟进、师生协同发展。到目前为止,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接受过至少一次的经典培训,继而以点带面、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带动和组织学生学习。渐渐地,在校园里孕育了浓厚的经典氛围,即使本来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被感染和同化,加入经典诵读的大部队中来。
经典诵读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必须妥善安排时间,既不能影响正常学习,又不可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这样才能使经典诵读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成为一种容易实施的常态形式。同时,小学生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兴趣所指,才是主动积极学习的所向。经典的吸引力,决定着他们愿意主动的去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安排。
为此,学校在“读——背——唱——演”的实践模式中,去掉经典课程严肃庄重的外衣,融入声音、符号、色彩的特征,使经典变得更富有诱惑力。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读经典。全校班级每天午读15分钟,读的过程中讲究一张一弛,松紧有度,安排在具体的课程表之中,人称“天天读”。二是背经典。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同时,背诵经典也应该是创新的,譬如说有意义的学习、形象联想的学习等,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的、重复的死记硬背。背诵应避免硬性指标规定,学生背或不背,背多或背少,只能靠诱导启发,而不是处分惩罚。总之,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三是唱经典。每天午读时间,学校“金色童年”广播站播放15分钟的配乐古诗词及感恩歌曲。在学生们习惯了通俗流行歌曲的时候,古诗词的意境和它的文化深度,相信会给他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容易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且使其铭记不忘。四是演经典。这是一个使学生挑战自信、勇气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每周一的晨会,各班学生以“读、唱、讲、品、书、画”的形式将国学经典搬上舞台。教师鼓励学生自编自创,鼓励学生将每种演绎形式相互融合发展,既深化小演员们自身对于经典内涵的认识,又将经典以轻松愉快的形式输入其他学生的感官通道。
经典诵读实施的价值追求及效果
国学经典中凝聚了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精华,学生与其亲密接触,便构成了影响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因素,成为孕育学生成长的土壤。学生的意识、道德、情感随之得到不断改造、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也得到加强。在信息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年代,大家正需要国学经典这样一种文化来净化心灵,塑造个性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事实证明,经典诵读完全是一种适合时宜的教育。经典中的做人之本、治学之道,经典中的真善美取向,正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易普及又蕴涵人文价值。
关于诵读经典之路,本校仍然在探索、发现和完善的路上。如何让传统文化持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怎样扬长避短地让经典契合每个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仍是学校每个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问题。
班名:诵读经典
班训:
阅读浸润童年,经典伴我成长
创建目标:
1.诵读古今经典诗词、美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与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同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开展“日有所诵”“诗词朗诵”等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典诗词、美文,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4.读写结合,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大量诵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体验创作的快乐。
具体方案:
1.营造读书氛围
不定期地丰富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利用一、三、五的时间进行自由借阅,为每一位学生学生建立“阅读档案”,记录学生读书情况,为学期末评选班级、校级“读书之星”作好准备。每天挤出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孩子畅游书海。
2.开展诵读活动
班级坚持开展“日有所诵”“诵读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促使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3.发挥家校合力
每周布置相应的经典诵读任务,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学生的指导、检查工作,并且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交流心得,力争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将利用家长会、校信通、班级博客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取得沟通。
4.创建班级博客
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实施方案
来
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实施方案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三)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四)各学校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五)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六)各学校要定期更换篇目,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朱子家训》和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弟子规》。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三字经》。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千字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朱子家训》。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大学》、《中庸》、《论语》部分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孟子》、《论语》部分篇章等。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等篇章。
四、活动安排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一)编写校本教材。学校要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鼓励教师本着“扬弃”的原则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诵读教材。
(二)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1—2节课的时间和晨读进行诵读、赏析、评点。
(三)教学师资。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重任,充分利用语文和校本课时引导学生诵读;音乐教师可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指导等。
(四)诵读方式。学校除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外,还通过晨读、课间操、活动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学习沙龙、专题经典讲座、评比诵读等形式开展诵读活动。
五、组织开展全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羊头镇中小学校教师和中小学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初赛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进行。各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初赛,确定决赛参加对象(见各校师生名额分配表),并于11月30日前把决赛报名表上交到中心学校办公室黎立林处。
2.决赛
决赛由羊头镇中心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教师组12月16日;学生组12月17日,决赛地点:羊头镇中学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选手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4.每位参赛选手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5.评分标准: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六、奖项设置
比赛奖项设置分教师组和学生组。
教师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学生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1.参赛教师和学生奖:①荣誉证书 ②奖品
2.指导教师奖:荣誉证书
七、组织领导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广大教育干部、教师要怀抱历史使命感,增强时代责任感,积极组织,真抓实干,确保此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经研究决定,成立羊头镇中心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卢恒山
副组长:黎立林 徐春丽
组 员:马启胜 黄家繁 潘有胜 黄少铭
马启色 黄 俊 黄瑞贤 梁荣福
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做到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责任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诵读活动顺利进行;要严格初赛选拔,不得随意指定参赛人选;要以这次比赛活动为契机,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掀起中华经典诵读的热潮,真正让广大师生阅读经典,亲近经典,热爱经典。
经典诵读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经典诵读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更是打下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诵读活动不应该只是个别教师的自觉自主行为,应该是全面铺开的教师群体的行为。
学校层面必须确立经典诵读去功利化的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学校不以学生背诵篇目的多少来评价教师的付出,鼓励教师创新诵读形式,将诵读活动艺术化,唱经典、演经典;提倡经典和养成教育的结合,让经典指导学生的言行;推荐优秀的古诗文赏析活动和好的经验。
适度的指导必不可少。学校要求各年级制定诵读目标,诵读有计划,有实施方案,重在落实;诵读有内容,读有所获。固定学生诵读时间,让诵读活动常态化。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呈现经典内容,学习诵读的方法,欣赏经典的魅力。
二、 经典诵读要有内容
中华文化经典篇章浩如烟海,要合理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农村学校开展诵读起点低,缺少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基于现实情况,濉溪县推进“一主两翼”的内容选择方法,避免了内容选择的盲目和重复。“一主”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为主,让学生诵读、积累这些篇目内容;“两翼”是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为“一翼”,学校自主选择的主题诵读篇目为另“一翼”。
学习经典,可以打牢做人的根基,利于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做好“助读”,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价值解释;解释经典的内容大意,让学生不畏惧古文,从而激发诵读的兴趣。
学校可以开展主题诵读。诵读活动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利用“我们的节日”“书香校园”“践行《弟子规》”等活动,创造诵读氛围,让学生诵、比、演,有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诵读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个性化阅读,追求在诵读中熏陶他们的情感,浸润他们的心灵。
三、 经典诵读要有方法
经典诵读要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方法是诵读。低年级学生乐于诵读,感受诗文的优美;中年级学生,诵读力求字正腔圆、语调自然,初步体验诗文蕴含的感情;高年级诵读要把握诗文的语调、节奏,体会作品情感,感受诗文意境,逐步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可见,小学阶段重在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把握诵读的腔调、节奏,体会情感,主要方法是读。在推进古诗文诵读时要注意方法的使用,即熟读成诵,诵中积累。
小学生每天早晨应该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下午有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选择阅读。课余可以布置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学字识词、掌握文本的节奏和韵律,体悟情感。
四、 经典诵读要有活动
诵读活动要课内外衔接。通过教材的经典诗文学习,有目的地推荐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或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以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诵读。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感受语言的丰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题材或别具一格的形式,可以在古诗文推介课中欣赏,带领学生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此外,诵读活动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时间开展诵读检查活动。让校园文化墙会讲古诗词,让“课前一诵”和各门功课相互联系,让放学路队响起诵读的声音,让诵读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学校还可以组织专项的诗词展示会、朗诵会,让诵读活动艺术化,增强诵读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诵读。
关键词: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有效策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一部中国文化史, 犹如一条滚滚长河,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 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 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 可时至今日, 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些华夏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现阶段的小学生, 他们生活条件优越, 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大量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表现出, 而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所以, 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培养健全人格, 培育民族精神, 非常有必要。 而开发校本课程, 诵读经典诗文, 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性。
1.从理论角度讲: 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其一,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经典非一时之存在, 人类的和睦相处, 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其二, 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 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 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 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 譬如, 敬业爱人、敦厚朴实、心地坦荡等人文精神, 都是一般的心性修养。 儿童诵读, 为读而读, 是纯心之读, 有特殊功效。 童子之功, 一日成诵, 终身具有, 这是成人读经所不能企及的。 所以让儿童以一定时间诵读经典, 使其渐渐具有经典精神是必要的。
2.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其发展曲线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 一至三岁便有显著发展, 三至六岁更显著, 六至十三岁, 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 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 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 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 但无明显进展, 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 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 理解力会一生维持上升趋势。 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 少年时期的儿童, 处于既有能力记忆又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 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 将具有一生的修养意义, 也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果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 但是, 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 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 而一旦开发出来, 不但现在记忆超人, 而且可以伴其一生。 从这个层面讲, 经典诵读挖掘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 同时, 诵读经典, 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诵读经典诗文意义远大, 我校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策略。
一、科学而有选择的选编校本教材。
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把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 古典名著等文化积淀中的精华作为课程内容, 以诵 (吟诵、熟读、背诵) 读 (朗读、默读、略读、精读) 为课程实施和组织的主要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丰厚文化底蕴, 启迪品性灵气, 全方位地以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涵养为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课程实践过程。 经典诵读向来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 从秦汉至清末, 从私塾到学堂, 熟读精思, 口诵心唯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 经典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内容。
经典教育之初, 我们主要接受王财贵教授的理念, 在全校开展背诵经典活动。 我们先后背诵了经过科研组删减的《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等,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一是学生兴趣度不高, 易记易忘, 往往要靠强制, 这违背了教育初衷。 二是全校背诵相同的内容, 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 不科学。 三是没有连续性, 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有效且有序地进行, 我们确定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古诗词》、《论语》、《经典名言》等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配上译文后编印成册。 校本教材紧紧围绕“修身、养性、励志、劝学”这根主线选定适合学生背诵的经典内容, 按照年级分类, 每学期一册, 6年共12册。每学期安排16周的学习量, 每册除了必背的经典内容外, 还增加了格言、谚语、古诗词等选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处于识字阶段, 教材中童谣、歌谣占了很大比例, 二、三年级以较浅显的蒙学为主要内容, 四、五年级以《四书》中的精华为主要内容, 按照主题进行编撰。 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考试, 内容选取侧重于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内容涉及诸子百家。
我们对读经的内容、授课模式、读经的时间、经典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了规划, 并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水韵书香》, 使读经诵典教育走上可操作、可量化的轨道。
二、开设课程, 保障学生诵读时间。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形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 不忘帮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深意, 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的道德原则,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 学校将课程排入课表, 每班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 由班主任老师负责。 要求每位老师在上校本课前认真备课, 分门别类地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学生的积累容量。
除了每周一节课外, 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每天上午的一次课间十分钟为全校校本诵读时间, 伴随悠扬的乐曲诵读溢满校园。 在朗读上, 老师时刻尊重孩子们的朗读个性, 不拘一格, 赛读、唱读、摇头读, 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彰显个性, 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大课间活动, 让学生将校本诵读贯穿跳皮筋、跳绳等各种活动中, 将《三字经》等内容编成游戏边玩耍边背诵, 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因地制宜, 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集中指导。 每天的必背篇目,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
2.分散训练, 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诗文背诵作业, 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 进行背诵。
3.一、二年级学生可将当天要求背诵的诗文当做家庭作业来完成。
4.拓展诗文诵读的外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对精典诗文的独特理解。
(1) 画诗文, 我们让学生根据对经典诗文的理解, 想象诗文的意境, 用绘画的形式把诗文的内容画出来。
(2) 查诗文, 由小组长定期检查本组诵读情况。
(3) 改诗文, 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将其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5.加强指导, 领会诵读方法。
(1) 寓背诵于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动中读背。
①把诵读与传统的跳橡皮筋、跳绳等课间游戏结合起来, 让那些古奥的诗句伴随着跳动的轻快身影, 像儿歌一样从孩子的嘴里脱口而出。
②在动态的表演中进行背诵。 把诵读与武术、舞蹈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经典与传统的和谐融合。
(2) 据意而背, 分门别类, 在横向的对比中进行背诵。
诗文按内容分, 有写景的, 有叙事的, 有抒情的, 在背诵过程中, 可以把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整合到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理解上的难度,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感悟诗的情韵。 例如让师生搜集以“送别”题材的诗, 如《别董大》、《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 亲人》、《赠汪伦》等诗归纳到一起。
(3) 据时而背, 借助季节变化, 跨越时空界线, 面对自然风光, 身临诗中境界, 把诗人所绘之景, 所抒之情化为眼前大千世界。 这种方法是根据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 例如春天来临, 万物复苏, 花红柳绿, 春光烂漫, 就可以让学生背诵与春季有关的诗文《春》、《清明》、《草原》等, 让学生浸润于自然风光与翩翩诗情之中。 当盛夏来临之际, 可让学生背诵与夏季有关的诗文, 如《小池》、《夏日》、《荷塘月色》等;步入了秋的高远, 让学生背诵《秋思》、《我与地坛》、《明月几时有》;当隆冬到来时, 可让学生背诵《梅花》、《济南的冬天》、《江雪 》……
(4) 创设背诵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音乐走进课堂, 用音乐烘托情感, 为学生配乐诵读;要用动态的画面展示诗文中描绘的风光, 让学生看图背诵……
(5) 多种形式综合背, 走出机械背诵的狭窄胡同。
为了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 可以采用两人赛、 小组赛, 可以限时背、师生背、轮换背、接龙背, 可以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 可以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 让多种形式的综合背, 交织于学生背诵的过程之中, 让灵活多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6) 适应家长的意愿, 简单易诵的诗文可要求家长和学生同读同背, 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榜样。
四、拓展活动, 激发师生诵读热情。
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类型诵读活动, 活动内容年年有新招, 年年收获丰。 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 促进学生的诵读向乐读延伸, 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家庭。
1.举办校本教材诵读比赛, 激发热情。
为使活动有效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 我们每学期都进行校本诵读竞赛, 形式丰富:归类对诗竞赛, 使学生对同一类古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有充分感悟;千字文接龙、说唱,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经典学习的热情;韵文对歌竞赛, 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经典故事表演,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些竞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 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 更好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2.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学校定期举行 “古诗诵读大王评选”、“古诗文手抄报评选”、“经典诗文书画展览”、“经典诗文临摹”、“经典诗文摘抄”、“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节日诵诗”、“诗词情景剧表演”、“亲子共读一刻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活动, 犹如春雨, 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在经典美文中, 他们体味到“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领悟到“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胸怀;感受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学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领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蕴含的真情。 这些, 必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3.诵读与节日庆典结合。
利用节日庆典, 结合美术、手工等课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图文兼美的诗文书签、名言贺卡等, 做到学以致用, 使节日生活因校本课程而更丰富多彩。
4.强化素质培养。
我们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摘录诗文名篇, 记录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等, 进行笔记、心得体会等评比, 对优秀的诵读笔记进行表扬与奖励, 并对全校学生展览;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期手抄报比赛, 促使学生多读书, 多搜集资料, 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 名篇佳句等办成手抄报, 学校评出优秀手抄报, 并给予表彰奖励。
五、创设科学、多元的经典诵读评价机制。
经典诵读评价的目的, 是要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 如果评价没有教育性, 即对学生、教师无所教益, 那么评价就没有任何价值。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不断进步, 最后积淀为厚实的素养, 达到学生高尚人格塑造和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从而达到评价的效果。
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评价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诵读数量和质量、活动的评价外, 更重要的要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中。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积累篇目, 将古诗文诵读纳入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当中,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给出相应等级, 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情况 (兴趣、态度、背诵篇目等方面) , 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多角度、多层面、易操作的评价,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行多元激励性评价, 做到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 让学生看到通过诵读古诗文而取得的进步, 同时寻找不足, 更多地感受到同伴、家长、老师的提醒、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情。
一、活动目的: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积累,厚实学生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打造书香校园,特举办本次活动。
二、评比时间:
1、4月6日经典诵读时间:六年级2、4月7日经典诵读时间:五年级3、4月8日经典诵读时间:四年级4、4月11日经典诵读时间:三年级5、4月12日经典诵读时间:二年级6、4月13日经典诵读时间:一年级
三、评比地点:各班教室
四、活动准备:
1.根据各年级经典诵读材料,每个年级确定3 篇为展示评比材料,由评委组从展示材料中任选一篇。
2、全校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经典诵读展示、评比活动。
五、奖项设置:
每个年级评出一等奖1名(计14分),二等奖2名(计10分),其余各班为三等奖(计6分)
六、评分标准:
诵读整齐、正确流利(满分10分);
情感投入,声情并茂(满分10分);
师生共读,精神饱满(满分10分)
七:评委:
校长室、教导处相关领导,各语文教研组长
为使每一名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意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为促进学生做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人,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的书香校园,过一个有着别样意义的国庆节,在这庆祝建国6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校特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经典诵读活动意义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和激发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经典诵读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激发爱国热情,庆祝国庆佳节
在诵读熟背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尤其在国庆佳节到来之际,激发内心的爱国热忱。
3.陶冶性情品德
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德懿行。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培养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
三.经典诵读活动主题
活动以“庆祝国庆 诵读经典”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校广大学生诵读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经典诵读活动口号
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祖国,享受经典。2.营造诗意校园,建设精神家园。五.经典诵读篇目
一二年级:背诵《我们的祖国真大》《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诗篇
三四年级:背诵《祖**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篇
五六年级:背诵《满江红》《祖国,你是我心里的一首歌》等诗篇
六.经典诵读活动措施
(一)诵读活动准备
1.创造“四条途径”,激发诵读兴趣。
一听,即听广播。学校广播站朗诵、赏析有关经典的趣闻轶事等。二看,即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
三抄,让学生做经典卡、办手抄报、制经典集。
2.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的情况下,学校进行“经典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经典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3.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经典,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经典文化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给予支持,让他们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经典文化还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种景色,或在某个生活细节,引导孩子说出与之相映的经典名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经典文化“内化”。
5.总结评比
根据各班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情况,以个人和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奖励先进。
(二)诵读措施
1.活动开展之前,每天保证学生有二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每节语文课前的一两分钟,开展“课前一诵”活动,做到读而常诵之,同时利用每周早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
2.各班在班级内举行诵读表演。每个班评出诵读最优秀的学生,参加全校的集中汇报表演。
3.开展全校朗诵活动,评出诵读最优秀的班级,并给予荣誉和相应的物质奖励。
一、每日一诵读
四年级“每日一诵读”安排的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四本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大学》和《中庸》。其中《论语》编排了十六周, 《道德经》十周, 《大学》三周, 《中庸》三周。
我们建议使用方法是每日一句, 一周四句, 周五巩固复习。一学期下来就是64句, 一学年就能积累128句。单从背诵来说, 孩子们觉得比较简单。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更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交给学生诵读和理解的方法。
(一) 以读为主, 熟读成诵
我们主要是让孩子会读, 甚至熟烂于心。所以我们一般会在早上用十分钟读, 课前用五分钟读, 放学排队时整理队伍时背, 甚至还可安排周一国旗下诵读。
(二) 适当了解, 旁征博引
我们希望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一定要帮助孩子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教材上的“译文”和“简注”可以辅助老师们教学, 其作用是在阅读这些经典, 让孩子对人、对事的看法更加深刻。
我们可以以此书23页《论语》第七周来举例。深入学习句子: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 曰:“再, 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1.这句话中说到了一个人——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平时你做什么事, 长辈们也是这样教导你的, 要三思而后行?
2.孔子却怎么说的?“再”什么意思? (两次。) 举“再”在生活运用的例子。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惑?
3.补充介绍季文子资料。孔子曾说:“事有贵于刚决, 多思转多私。”谈谈你的理解。
4.深思熟虑——做一件事情, 咱们要仔细思考, 可以将事情分为正反两面。“思定而后行”, 反之就是光想不练, 如果机会来了你反反复复考虑的话, 犹豫不决, 可能机会就白白溜走了, 你再也不会去做了。
5.谈谈自己“三思而后行”的故事。
6.小结。补充类似名言:慎而思之, 勤而行之。多思无益, 再思即可。
7.再读本句。
(以上环节摘自本校老师在“国学大讲堂”上为四年级孩子上的“小学生经典诵读课”。)
(三) 周五分享, 活动穿插
本版块设计有趣, 内容广泛, 重在学与致用。主要有:把内容背给老师听或家长听、我会运用、小故事等, 主要体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家校共读达成孩子们最后的知行合一, 通过一个孩子, 辐射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提升整个民族的素养。“我会运用”和“小故事”版块也是有着精心设计意图的。与本周内容紧密相连, 并且突出学与致用的活性特色。如:38页的我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 () () () 。还有设计自我认识的:69页的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这句话, 知道了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的人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现在也有一种说法: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你能不能结合身边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最有意思的是“我会运用”环节, 此外还会补充一些跟本周内容贴合的小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平时, 我们还可以开展班级诵读接龙活动。这个活动孩子们既要熟记诵读内容, 同时训练了倾听能力和合作意识。我们还可以开展一期一次的国学周活动, 让孩子们自主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中的句子。
经过长期的诵读活动的开展, 《论语》等经典的句子在孩子的课堂上能灵活运用, 活动中能响彻耳旁, 习作中能常流于笔尖。
二、每周一大家
我们每周安排了一位名家的介绍, 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排列, 从东晋一直到民国。四年级上期先介绍顾恺之、吴道子等4位书画家, 再到汤显祖等16位大家;下期从冯梦龙到梁启超也是16位大家。其中明朝和清朝的较多, 折射出朝代的兴衰。涉及小说家、画家、戏曲家、诗人、剧作家等, 都是简单介绍了名、字、号、代表作或风格。有时会附上代表作品, 如有兴趣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对名家的进行深入了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读书活动开展讲名家故事、背名家代表作品等活动。
三、每月一名著
【二十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胜利小学第二十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10-01
小学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家乡10-03
邵庄逸夫小学经典诵读比赛方案06-02
小学生作文指导二十法07-21
青年路小学2012年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05-29
小学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家乡100字12-14
二十年后的校园小学优秀作文600字09-16
二十年后的房屋小学生作文400字12-05
小学五年级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600字12-14
小学生二十年后回故乡400字作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