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共11篇)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篇1

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推进浙江省工伤保险事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要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条例》的顺利实施。旨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业务水平,妥善处理工伤事故,及时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本通知中的各项规定自2011年8月17日起施行。原有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2011年1月1日以后至本通知下发前发生的与本通知内容有关的事项,参照本通知规定执行。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篇2

一是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将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

二是调整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将认定范围从原来的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伤害调整扩大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和火车事故伤害, 惠及了更多的职工群众。

三是简化了工伤认定程序。取消了工伤认定争议处理中行政复议前置的规定;设置了工伤认定的简易处理程序, 对于事实清楚、双方无争议的工伤认定申请的认定时限, 由原来规定的60天缩短为15天。

四是大幅度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 从原来的48~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提高至按上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发放;同时, 对伤残职工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做了调整。

五是增加了基金支出项目。将原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以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改由工伤保险基金统一支付。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篇3

最高可赔50万元

保费由银行买单

何为存款保险制度?以前,因为有国家信用隐形“兜底”,银行不会破产,储户也不用担心存在银行的钱受到损失。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银行若运营不善,将破产清算,由保险赔钱给储户。

根据《条例》规定,储户存在银行的人民币和外币存款都在被保险的范围内,保费由银行“买单”,无需储户掏腰包。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不过,这一上限并非一成不变。《条例》指出,将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

“储户不需太担心,50万元上限可以覆盖绝大多数人的存款。”昨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根据央行测算,这一标准可以覆盖99. 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只保储户的存款,在银行的其他金融资产不会受到保护。

银行不再“大而不倒”

存款记得“货比三家”

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银行“大而不倒”将成为历史。出于安全考虑,储户会不会把钱从小银行取出来,存入大银行?

“现在大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大多是3%,股份制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3%,3年期的差距更明显。”昨日,市民曹阿姨说,还是在小银行存款更划算,“反正我的存款也没超过50万,银行破产了也能全赔。”

家住徐东的赵先生则不这么认为:“我的工资卡是股份制银行的,以后还是把钱都转到大银行比较放心。”

董登新表示,该制度的推出会带来存款的再流动,但不会出现大范围的存款搬家。“储户会对银行存款风险进行预判,相对来说,大银行信誉度更高,城商行、农商行和民营银行的风险会更大一些”,不过,中小银行肯定会有相应对策,如提高存款利率等。“今后银行的利率差会越来越明显,市民存款应该货比三家,综合权衡风险与收益。”一位银行理财师建议。

未来三到五年内

不会有银行破产

“此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只待送利率市场化最后一程。”董登新分析,预计不久后,银行存款的利率上限也会被取消,届时,银行将拥有自主定价权,银行的存贷大战也将更加激烈。

对于存款超过50万元的储户来说,董登新建议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存款全部放在大型银行或上市银行,二是将存款分割成多个账户,分别存在不同银行以分散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将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冲击。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的1987 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左右银行倒闭。

不过,董登新表示,我国银行目前不良贷款率较低,估计未来3到5年内,都不会出现银行破产。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河南省) 篇4

第四十六条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由双方平均分担。

1.最新上海工伤保险赔偿标准

2.20最新工伤认定办法全文

3.年最新工伤赔付标准最新规定

4.2014年最高法审理工伤保险案件规定新闻发布稿全文

5.2014年最新工伤赔偿标准法律法规

6.2014最新十级工伤赔偿标准

7.2014上海工伤保险赔偿标准

8.解读2014年最高院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规定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篇5

丽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沈仁康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要求和本次会议议程安排,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贯彻执行《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浙江省职工失业保险条例》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贯彻执行两个《条例》的情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人大、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失业保险工作,省人大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颁布了《浙江省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和《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两个地方性法规,这对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提高基金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广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市政府高度重视两个《条例》的贯彻执行,严格按《条例》办事,做到依法行政,切实把两个《条例》贯彻好,实施好。

(一)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我市城镇各类企业共4642家,已参保2090家,企业参保率为45%(其中私营企业2418家,已参保809家,企业参保率为33.5%)。我市总人口为248万人,劳动力138万人(其中居民户口劳动力16万人,农村户口劳动力122万人)。这些劳动力在城镇各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的有17.5万人,除省部属企业由条条统筹和一些超龄或流动性较大等原因不能参保外,应参保的为14万人,已参保9.18万人,参保率为66%。其中,各类企业从业人员11万人,应参保 9.1万人,已参保6.28万人,参保率为69%(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4万人,应参保2.5万人,已参保0.36万人,参保率为14%);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6.5万人,应参保4.9万人,已参保2.9万人(其中“两低”人数2.7万人),参保率为59%。2001年,全市应征养老金〖HT3,4〗1.68〖HT3〗亿元,实征养老金1.61亿元,收缴率为95.6%,离退休职工2.3万人,支出养老金1.72亿元,基金总收入2.03亿元,当期结余3104万元,累计结余1.43亿元,支付能力10.3个月,莲都、龙泉、青田、庆元等四个县(市、区)当期赤字1361.7万元(不含调剂金和财政转移支付)。市本级参保职工8538人,2001年应征养老金1767万元,实征1678万元,收缴率为95%。离退休职工1863人,支出养老金1420万元,基金总收入2668万元,当期结余1248万元,累计结余2344万元,支付能力20.6个月。

2、失业保险。全市应参保13.87万人,已参保10.46万人,参保率为75.4%。其中,原国有集体企业应参保6.55万人,已参保5.48万人,参保率为〖HT3,4〗83.7%;〖HT3〗事业单位应参保4.82万人,已参保 4.7万人,参保率为 97.5%;私营企业应参保 2.5万人,已参保0.28万人,参保率为11.2%。2001年,应征基金2158万元,实征2054万元,收缴率为95.2%。享受失业保险待遇3009人,支付金额2069万元,基金总收入2381万元,当期结余312万元,累计结余2969万元。其中遂昌、松阳、龙泉、景宁四个县(市)当期赤字816万元(不含调剂金和财政转移支付)。市本级参保职工1.5万人,2001年应征基金342万元,实征332万元,收缴率为97%。享受失业保险待遇350人,支付金额99万元,基金总收入347万元,当期结余248万元,累计结余870万元。

(二)着重抓的主要工作。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我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开展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该看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市政府认为必须坚持克服把依法参保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从维护各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稳定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职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企业形象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做到每年专题讨论全市社会保障工作1-2次,对全年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要求各级政府要算好帐,下大决心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要有一个统盘的计划,周密部署,有重点的推进社会保险的各项工作。

2、认真学习《条例》,深刻领会《条例》精神。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条例》的具体内容。一是将《条例》列入中心组的学习内容,采取专题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使领导干部都受到了一次《条例》教育。二是狠抓业务部门干部对《条例》的学习,提高业务部门的操作水平。三是组织企业领导干部学习《条例》,增强企业领导干部的责任感。使企业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贯彻《条例》的意义和贯彻《条例》与企业改革、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关系,以及企业应负的责任。四是要求职工自觉学习《条例》,提高职工参加养老失业保险的自觉性。使职工明确应享受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

3、广泛宣传《条例》,使《条例》精神深入人心。为了扩大影响,为全面贯彻实施《条例》打下良好基础,一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条例》进行广泛宣传。制作了“话说养老保险”等电视专题节目;在电台开设两个《条例》咨询热线,为职工解答问题;各地都在报纸上刊登了《条例》的主要内容。二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市已多次举办了贯彻《条例》宣传周活动,统一组织上街咨询,共发放宣传资料43000余份。

4、抓住两个《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从我市实际出发,做好企业职工养老失业保险的各项工作,真正把《条例》的精神、内容落到实处。

(1)从我市实际出发,及时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为《条例》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的通知》(丽政发„2002‟20号),对参保范围作了进一步明确,确定市本级“两低”缴费比例为19%。其中单位12%,个人7%,选择“双低”的范围是已参保及今后新参保的个私企业职工。制定了《关于企业破产、改制分流人员社会保险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内的人员可一次性缴费至退休年龄;其它人员从领取的安臵费用中一次性扣缴三年的养老保险费。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严格按照《条例》规定,要求建制镇以上的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都必须依法参保。同时将所有事业单位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促使事业单位按时足额缴费。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征缴主体,确定社会保险费征缴机关为地税部门,并按《条例》规定将原按当年工资总额作为征缴基数改按上工资总额征收。三是进一步促进了续保工作。使大部分改制分流人员都续接了养老保险关系,中断缴费人数由99年的4千多人,下降为目前的737人。

(2)采取相应措施,把《条例》贯彻好,实施好。一是市政府每年召开两次分管县(市、区)长和主管部门参加的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年初布臵任务,下达指标,并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书,年终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分解指标。政府将任务指标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列入职能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年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特别是龙泉市从1999年开始将扩面任务分解到各机关部门,而且要求财政供养人员每人每年至少完成一个扩面指标。

三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劳动执法检查,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保和按时缴费;另外还通过监察、审计、地税等部门对一些重点单位的贯彻《条例》情况进步督促和检查。

四是注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财政、地税、审计、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好依法参保这道关。同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如龙泉市针对本市竹木加工行业,特别是太阳伞行业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税、林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在开辟“绿色通道”的同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依法参保。五是转变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待参保为上门服务,真正做到“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

六是进一步完善个人帐户的建帐工作,提高社会保险的透明度,增强广大职工的参保信心。

七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化发放率,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八是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就业门路,出台政策措施,全市已基本实现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

(3)经常督促检查。一是每年年终对各县(市、区)任务完成进行考核,重点考核两个《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二是每年都开展一次社会保险费征缴专项稽核和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

5、抓住重点,自查自纠。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对“两条例”执法检查的要求,市政府及时部署了贯彻执行“两条例”的自查自纠工作。在工作中,突出6个方面重点,坚持自查与自纠相结合,边整边改,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该汇报的及时汇报,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把自纠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通过自查自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养老保险扩面一季度全市净增1027人,实现了“开门红”。二是清理回收违规违纪资金162.94万元。莲都区以物抵费的520万资产目前也正在处理之中。全市违规违纪动用的资金仅剩遂昌县于1998年4月底前委托金融机构贷款80万元和庆元县于1998年4月底前用于购建办公用房动用的20万元及云和县就业处为劳服企业担保后被工商银行从基金帐户强行划款5.5万元。因发生时间较早,又历经几届政府,解决的难度较大,这次开展《条例》执法检查工作以来,已引起了三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研究,明确表态,年内要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三是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全市2001年为4423名失业职工进行了免费培训,有1533名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四是加快了下岗职工出中心步伐,到2001年底在中心下岗职工为131人,全市(除龙泉、遂昌外)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

二、两个《条例》在我市贯彻执行情况的基本估价(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贯彻执行两个《条例》在思想上是重视的,在工作中能够从丽水实际出发知难而进,勇于进取,总体上两个《条例》在我市的实施情况是好的。特别是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两个《条例》在我市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为保障我市广大离退休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扩面、基金征缴工作成效明显。我市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扩面、征缴难度相对较大。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强调依法参保、依法缴费,使扩面、征缴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从1998年的7.01万人,增长到2001年底的9.05万人,到今年3月底又进一步增长到9.18万人,参保率达66%,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从1998年的8.4万人,增长到2001年底的10.4万人,到今年3月底又进一步增长到10.46万人,参保率达75.4%。基金征缴率保持在95%以上,累计结余养老保险基金达1.43亿元,支撑能力达10.3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月。连续3年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两项保险工作势头良好,各项指标目前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应该肯定,在丽水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是可喜的。

2、《条例》的宣传工作成效明显,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近年来,狠抓了两个《条例》的宣传工作,使《条例》精神落到实处,《条例》内容深入人心,主动参保,积极缴费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领导贯彻执行《条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了搞好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明确了搞好社会保险与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关系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二是企业职工知道了参加社会保险是自己的权利。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关心自己的参保问题。如景宁县公路段、莲都区农村合作基金会、原处州宾馆等单位的临时工,通过劳动仲裁和法院判决等途径来解决自己的养老保险问题,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企业经营者依法为职工参保缴费的意识在增强,充分认识到了企业为职工参保的法律责任、重要意义。四是个体工商户主动参加养老保险不断增加。前几年我们动员个体户参保,工作做了不少,但效果甚微。通过《条例》的宣传与实施,广大个体工商户从原来的“要我保”变成了“我要保”。

3、两个“确保”进一步得以巩固,社会化发放情况较好。到目前为止,我市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养老金都能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没有发生拖欠现象,全市参保的离退休职工共23115人,人均月养老金617元,都能做到按时足额发放。职工的失业保险金也得到了按时足额发放。

4、基金管理较规范,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市的基金管理总体上比较规范,基本上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在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加大社会保障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2001年全市财政投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资金共计〖HT3,4〗663.5〖HT3〗万元,比上年增长16.7%。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扩面工作越来越困难。尽管各级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扩面工作的成效还达不到我们预期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执法环境还不够理想。少数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和职工对“两条例”及有关规定还不十分了解。不少企业经营者还不清楚企业参保是一项法定义务,认为给职工缴纳保险费是对职工的一种“福利”,由“老板”说了算。广大职工对如何参保、怎样缴费、缴多少费、如何享受、享受多少等了解得还不深不透。养老保险依法扩面存在“四怕”现象:一是个别领导思想认识不足,怕严格执法会影响经济发展,影响投资环境和增加当地财政负担;二是少数干部怕做工作,认为动员企业参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人难找,一些干部对社保扩面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畏难情绪;三是部分企业主怕增加负担,认为为职工参保缴费是额外负担,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企业成本的的提高,是从经营者的口袋里掏钱。只要能正常给职工发出工资就尽到义务了,管不了职工以后的事情。还有一些企业在等待观望,相互攀比,认为谁先参保谁吃亏;四是一些职工怕影响当前收入,养老金发放最少需参保15年,怕工作干不长领不到养老金。

2、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到2001年底止,企业累计欠费达2172万元,由于我市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企业困难的确很多。应当说,地税部门征收的力度也很大,能收的基本上都收上来了,没有收上来的就是其他税收也收不上来。一些破产企业资产一时难以变现,致使企业拖欠养老金现象一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如市本级原省改革月报集团下属企业浙南药厂和皮革总厂等破产企业未到位的养老保险基金就高达6448万元。虽然市本级目前仍有20.6个月的基金积累,但如剔除破产改制企业165名退休人员(不包括浙南药厂等企业)已一次性计提的基金1062万元,支撑能力仅为12.5个月,如浙南药厂、皮革总厂等企业计提基金不能及时到位,支付能力将进一步下降。

3、养老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市企业离退休职工增速加快,国家增资政策出台频繁,人均养老金增长过快,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加大。我市支付能力去年底还有10.3个月,到今年一季度,由于增资补发等因素,造成支付能力下降为8.8个月,龙泉、青田、莲都、庆元4个县(市、区)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当期赤字,今年一季度当期赤字530万元,最严重的龙泉市每月发放养老金都要靠财政借款,今年该市预算赤字1463万元。全市今年养老金收入目标是2个亿,经测算如要保持10个月的支付能力,基金缺口达5100万元。全市现有结余基金的三分之二是近年来破产、改制企业一次性计提的基金,预计5年后将进入养老保险支付高峰期,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将越来越大。

4、养老金因历史欠帐缺口数额较大。全市个人帐户总额已达2.1亿元,目前仍处于空转。如要做实个人帐户,现有的积累基金仅够填实70%,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历史欠债,基金缺口非常巨大。

5、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存在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少数事业单位由于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距给征缴工作带来难度。部分县(市、区)由于地方财政较为困难致使列入财政预算的两个百分点的单位缴纳部分难以到位。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职工大量流向社会,而参保人数呈下降趋势,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01年全市有龙泉、松阳、遂昌、景宁等四个县市当年失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赤字为816万元。

6、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缴费的随意性较大,欠费现象较严重,存在缴费工资基数与实际工资收入不符,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与参加企业保险人数不符,少数企业长年欠费,多年欠费,欠费数额巨大,直接威胁到个别地方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各级社保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差,不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要求,个人帐户的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基金冒领现象仍有发生,人员队伍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贯彻两个《条例》,把《条例》精神落到实处。一是对这次《条例》的执法检查进行认真总结,根据省人大执法检查组的反馈意见,抓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加以研究,逐一分析解决,不断整顿提高。二是今后每年年终都要对两个《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研究对策,解决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进一步宣传《条例》,使《条例》精神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明确每个企业、企业主及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不按《条例》规定参保、缴费,经教育不改的,依照《条例》严肃处理。五是加强劳动、财税、工商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六是经常向人大汇报社会保障工作,及时听取人大的意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二)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清欠力度。一是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为重点,抓好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对确定的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骨干和外地引进人才五类必保对象年内必须依法参保。对其他人员,允许职工分层次、分步骤参保,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全员参保。二是依法加大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学习借鉴义乌等地“银税联网”、“税保挂钩”的做法,夯实缴费基数,对欠费企业进行分类分析,制订清欠计划,采取不同措施,特别是对一些有能力缴而欠缴的单位要加大依法征缴、清欠的力度,采取新闻曝光、强制执行等措施,督促企业限期缴清。做到应收尽收,尽量减少新的欠费。三是建立多渠道、稳定的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机制。采取财政预算、土地出让金划拨、破产改制计提、建筑施工管理费征收等多种途径筹措基金,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建设好社会“安全网”工程。

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篇6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250号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职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三条 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的工伤保险工作。

市、县(市、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公安、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卫生和计划生育、煤炭工业、工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 社会保险行政及有关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工会组织应当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 险工作实行监督。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采取措施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用人单位应当自参保缴费之日起30日内或者参保缴费情况变更之日起15日内,在本单位公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参保时间、缴费情况等。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项目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延迟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滞纳金;

(四)政府在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不足时依法给予的补贴;

(五)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第九条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登记的业务范围,按照行业基准费率确定用人单位初次缴费费率;业务范围跨行业的,按照用人单位主业所适用的行业费率标准确定。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情况、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在所属行业费率档次内,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

难以按照工资总额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建筑施工企业、小型服务企业、小型矿山企业等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下列项目的支出: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九)工伤认定调查核实费和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 统筹地区应当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工伤保险储备金应当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储备金的提取比例,根据统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生重大事故工伤保险费用占工伤保险总费用的比例确定,一般不超过当年基金征缴总额的20%。储备金滚存结余总额不应超过当年基金应征缴总额的30%。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垫付。储备金的使用办法,由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十二条 中央驻晋和省直用人单位的职工的工伤认定,按照属 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办理。

其他用人单位的职工的工伤认定,由用人单位参保登记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办理。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发生事故伤害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有工伤认定管辖权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特殊情况,经报有工伤认定管辖权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90日。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有工伤认定管辖权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

(二)受伤害职工的社会保障卡或者居民身份证等其他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送达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经办机构。

第十六条 省和设区的市应当依法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设立办事机构,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和劳动能力鉴定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对下列事项进行鉴定和确认: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初次鉴定和复查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初次鉴定和复查鉴定;

(三)停工留薪期和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四)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五)旧伤复发的确认;

(六)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的鉴定;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鉴定和确认事项。

第十八条 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对下列事项进行鉴定: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再次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再次鉴定;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鉴定事项。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复印件;

(二)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资料;

(三)工伤职工的社会保障卡或者居民身份证等其他身份证明复印件;

(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再次鉴定的还需提交劳动能力初次或者复查鉴定结论复印件。

第二十条 初次劳动能力鉴定和确认所需费用,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的,鉴定结论与原鉴定结论一致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鉴定结论与原鉴定结论不一致的,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鉴定费用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能力鉴定和确认的收费标准,由省价格管理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和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经收治的医疗机构出具证明,由用人单位派人陪护。经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同意,用人单位可以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一人的标准按月支付陪护费。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经复查鉴定,伤残等级发生变化的,以复查鉴定结论为依据,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但不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经复查鉴定,符合领取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的,伤残津贴以复查鉴定结论作出之日前12个月本人平均月缴费工资为基数核定,生活护理费以复查鉴定结论作出前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核定。

第二十三条 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自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次月起计发。供养亲属抚恤金从职工因工死亡的次月起计发。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和六级伤残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五条 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对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进行调整。调整时间和幅度参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进行。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的,按照《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聘用关系的,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之日前12个月的本人平均月缴费工资为基数,按下列标准计发:

(一)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五级伤残为3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33个月的本人工资,七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15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五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七级伤残为15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5年为基数每少1年递减10%。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期间多次发生工伤的,按照职工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七条 职工在用人单位工作不满1年发生工伤的,经办机构应当以职工实际工作月数的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核定其工伤保险待遇。

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其职工发生工伤的,经办机构在核定工伤保险待遇时,有本人工资的,以本人工资为基数;难以确定本人工资的,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

第二十八条 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该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

第二十九条 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第三十条 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聘用关系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应当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确定劳动、聘用关系。依法定程序处理人事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工伤保险基金损失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基金损失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冒充参保职工骗取工伤保险待遇的;

(二)编造住院、康复、配置辅助器具事实,制作虚假病历、档案的;

(三)将不符合基金支付的药品或者诊疗、康复服务、配置伤残辅助器具项目纳入基金结算的;

(四)采取其他方式骗取工伤保险待遇或者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

第三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伤保险管理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工伤保险基金损失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追回损失的工伤保险基金;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篇7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看懂工伤保险条例 篇8

保障范围难界定

小张在一家公司任车间机床操作工。今年五一期间,小张的公司根据国家规定5月1~3日全体员工放假3天,但由于工作进度灵活,放假期间自愿上班者可照常工作。

考虑到回老家需要一笔费用,且放假时间较短,而公司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还能消磨无聊时间,小张选择了照常上班。不料在5月1日下午,由于机床零件突然飞落,导致小张右手臂被割伤,需入院治疗。经过住院治疗之后,小张向公司申请工伤赔偿,但公司拒绝支付任何医疗费用,理由是小张是自愿要求上班,而非公司规定的工作时间,因此小张所受伤害不能构成工伤,无权要求公司承担任何费用。

小张之所以在申请工伤赔偿时遇阻,主要因为他发生工伤的时间较为特殊,小张与他所在的单位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但根据他的情形,此次事故应属于工伤的认定范围。《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鉴于小张属于在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决定了事故构成工伤的关键。而关于公司表示小张的工作期间不属于“工作时间”,因为公司明确表示假期内自愿上班者可照常工作,表明公司不仅已同意员工照常工作,且为员工提供了上班的条件。否则小张也无法实现在假期内上班,并因此受伤。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第13条规定: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支付加班工资。这意味着,在实行计件工资制的情况下,同样存在加班的情况,因此公司对于此次事故无权免除责任,应按照规定给予员工应有的工伤赔偿。

“48小时”规定引争议

在工伤保险的条款中,一项“48小时”的规定时常引发争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中第15条规定: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超过48小时则无法认定为工伤。两种不同的认定结果,家属所能获得的赔偿金相差10倍之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多种医学手段延长患者的生命,由此“48小时”工伤认定的限制引发了“保命还是保工伤赔偿”的伦理冲突。

2010年8月,深圳一名高级工程师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77小时后不治身亡,家属与其所在工作单位沟通后,单位因该员工死亡时间超过48小时未认定此次事故为工伤。其妻子当即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以当事人从入院到死亡超过48小时,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为由,一审判决家属败诉。

2011年3月5日晚,河北农民工宋某在工地加班过程中突发脑溢血,到达当地县医院后经抢救无效,于3月8日凌晨1时死亡。家属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但该建筑公司以员工发病到死亡时间为51个小时,超出法定的48小时3个小时为由,认为员工的发病不应视同工伤。

类似的因为超出“48小时”而无法认定工伤的案例有很多,对此有专家指出,《工伤保险条例》中对工作期间因疾病死亡纳入工伤进行时间上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人的死亡原因具有复杂性,对于是否因工作导致很难准确判断。另一方面,在条例中加入“48小时”的时间限定,目的是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障区分开,如果将所有工作期间发生的因疾病死亡,都无条件地认定为工伤,对用人单位存在不公平现象。

随着有关“48小时”争议案例的增多,公众纷纷对此提出质疑,认为“48小时”的限制虽然对可操作性进行了规范化,但规定过于机械,甚至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曾有人提出:迫于时间限制,为了索赔,家属需要在48小时内放弃对亲人的抢救;为了不赔,企业用呼吸机恶意拖延已脑死亡员工的性命。

在各界的质疑声中,要求修改相关条文的呼声日涨。专家表示,“48小时”规定的不合理之处在于,仅仅突出了死亡时间,而未对死亡原因做出限制。公众认为,由于这样的规定,即使是1秒钟的差异也可能让家属获得的赔偿金发生天壤之别,现行规定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等都可以通过药物及设备加以维持,而我国一直不认定脑死亡为真正死亡,但在工伤认定中可酌情考虑采用,避免因规定过于机械化而造成争议。

适当关注有关条例

就工伤保险来说,各项认定范围是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多关注出台的相关政策,便能有效避免矛盾的发生,同时也能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规定是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例如,由于某些工作的环境、性质较为特殊,员工长期从事该岗位容易患上职业病,因此职业病也包含在工伤保险条例的认定中。2013年5月,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相关意见中明确规定:“离岗后被认定为职业病的员工,也可申请工伤赔付。”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篇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者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及聘用人员(含农民工,以下统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职工康复,使其能从事与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工作。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六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四)社会捐款;

(五)其他资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八条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计算公式: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数额=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单位缴费费率。

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难以确定的,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数额=统筹地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单位职工人数×单位缴费费率。

第九条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首次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时,应当根据用人单位依法登记的生产经营范围所对应的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跨行业生产经营的,按其最高风险行业所对应的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

第十条 工伤认定费和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可以在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一条 统筹地区按照当月工伤保险基金征收总额的12% 提取储备金。储备金用于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二条 工伤认定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工伤认定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第十三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和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一)受到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二)因工作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文书;

(三)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四)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记录和死亡证明;

(五)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六)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退役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7 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3 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需要跨统筹地区调查核实的,可委托当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六条 依法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用人单位应当在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举证通知书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举证;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必须以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的处理结论为依据的,不受60 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期限限制,但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八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下列鉴定或者确认工作:

(一)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

(二)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

(三)职工因病或非因工伤残的劳动能力鉴定;

(四)工伤职工其他疾病与其工伤的因果关系的确认;

(五)配置、更换辅助器具的确认;

(六)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七)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确认;

(八)康复性治疗时间的确认;

(九)其他受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或者确认。

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相应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被鉴定人身份证明;

(三)鉴定供养亲属劳动能力的,提交死亡职工与供养亲属关系证明;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

(五)职业病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

(六)相关病历及医学检查结论;

(七)与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费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拖欠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二)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改变原鉴定结论的,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没有改变原鉴定结论的由申请人承担;

(三)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能力鉴定费标准由自治区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应当由协议医疗机构提出建议,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签订工伤保险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配置的辅助器具应当采用国内市场的普及型产品,所需费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 定的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职工选择其他型号产品,费用高出普及型部分,由个人支付。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或者职工对停工留薪期有异议的,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确认。

第二十四条 五级至六级伤残职工经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七级至十级伤残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按照下列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一)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本人工资为计发基数:五级伤残计发18 个月,六级伤残计发16 个月,七级伤残计发14 个月,八级伤残计发12 个月,九级伤残计发10 个月,十级伤残计发8 个月。

(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本人工资为计发基数:五级伤残计发16 个月,六级伤残计发14 个月,七级伤残计发12 个月,八级伤残计发10 个月,九级伤残计发8 个月,十级伤残计发6 个月。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死亡的,其直系亲属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为54 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因工死亡职工的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供养关系的身份证明文件;

(三)供养亲属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济状况证明;

(四)无劳动能力的供养亲属,提交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作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五)供养亲属为养父母、养子女的,提交公证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六)供养亲属为孤寡老人或者孤儿的,提交民政部门的证明;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经劳动能力复查鉴定,伤残等级发生变化的,从作出复查鉴定结论的次月起,按新的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供养亲属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条件发生变化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供养亲属应当在30 日内报告经办机构,经办机构从条件发生变化的次月起调整工伤保险有关待遇。

职工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应当退还已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领取的职工因工死亡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第二十九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统筹地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步调整,并报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被依法撤销、解散、破产、注销的,工伤保险费及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旧伤复发医疗费的费用,按上年度实际支出标准的1.3 倍计算,一次性拨付10 年的费用给经办机构,由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和发放。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按照统筹地区规定应当由原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次性划拨给经办机构,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二)五级至十级伤残职工,由原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三)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按上年度实际支出标准的1.2 倍计算,预留费用至统筹地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未满18 周岁的,预留至年满18 周岁),由原用人单位一次性拨付给经办机构,由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和发放。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工伤职工不转入承继单位的,有关工伤保险费用及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职工在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的,工伤发生单位为工伤保险责任用人单位。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承包方属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其职工发生工伤,承包方为工伤保险责任用人 8 单位;承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的,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发生工伤,发包方为工伤保险责任用人单位。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的法定住所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在法定住所地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在参加工伤保险地办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工伤保险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在生产经营地办理。

第三十五条 中央驻桂单位、自治区直属单位的工伤保险参加自治区本级统筹。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拖欠工伤保险费期间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的职工工伤待遇及处理,按照当时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浙江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篇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资料的管理,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权益,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对资源保护、开发与经济建设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依照《条例》规定应当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其汇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是指为满足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开展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地质勘查(察)、水文地质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质资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以下简称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和验收工作。

发展改革、经贸、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应当协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政府出资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承担有关地质工作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前二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汇交人可以委托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直接汇交。有多个出资人的,各出资人共同承担地质资料汇交义务。

第七条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依照本办法附件所确定的范围执行。

除成果地质资料(包括文字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等)、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外,其他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由汇交义务承担人汇交地质资料目录。

原始地质资料已在成果地质资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质资料复印件。

依照《条例》第九条规定,应当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将其地质资料目录同时抄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四)项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工作已先行通过验收或者分阶段验收的,自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第九条汇交人应当汇交两份纸质资料以及相应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电子文档资料内容应当一致。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地质资料时,应当随附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

汇交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应当随附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十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对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更正后,在60日内重新汇交。

第三章 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汇交的地质资料由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自行归档保管,其目录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的馆舍建造以及设施配置参照国家有关档案馆设计规范执行。

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维护史实,遵纪守法,具备相应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

第十三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至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止对资料内容予以保护;有效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将其资料内容予以公开。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予以公开。对资料内容需要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汇交时办理保护登记手续,保护期自办理保护登记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5年;需要延续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保护期届满前30日内,到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未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的,不再予以保护。

第十四条政府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不得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前款所称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按照国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发布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的公告》执行。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补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补交时未提出保护申请的,不再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只公开资料目录。但是汇交人书面同意提前公开其汇交的地质资料的,自收到书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有偿利用的具体事项由利用人与地质资料汇交人协商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救灾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查阅人应当持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有关部门出具的介绍信、查阅人工作证,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也可以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提供查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规划、决策、行政管理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经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

第十七条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持单位证明或者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以查阅、摘录、复制。复制地质资料的,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可以收取复制工本费。工本费的具体标准由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四款和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补充、更正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二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披露、提供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阅、摘录、复制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的;

(三)未按规定保管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损毁、散失或者保密地质资料泄密的;

(四)超过核定的标准收取复制工本费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的原始档案,由各级城市建设档案机构按照《浙江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接收和管理,汇交人应当将其复制件汇交至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实施前,汇交人依法应当汇交而没有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查后,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补充汇交;其他由各承担地质工作单位自行归档保管的地质资料的目录,于本办法实施后180日内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工伤保险条例》有哪些新规定 篇11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第一,所覆盖的企业范围扩大了。《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原《试行办法》第二条虽然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但原劳动部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中要求,“工伤保险应当覆盖所有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在乡镇企业开展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可见,在工伤保险所覆盖企业的范围上,《条例》的范围扩大了。最重要的是真正把乡镇企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纳入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另外,根据《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大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撕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企业,这三项保险所覆盖的企业主要是城镇各类企业。将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是今后立法的方向。

第二,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参加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原《试行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办法”。通过比较可见,《条例》和原《试行办法》在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方面存在两点区别:首先,《条例》对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照条例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即所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工伤保险,为其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只是考虑到中国地域广大,地区间的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差异很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条例》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其次,按照《条例》的规定,不仅城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乡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第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制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原《试行办法》没有规定企业以外其他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条例》将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社会保险立法的又一巨大进步。

第四,对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的工伤赔付问题做出了规定。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违法用工主体是指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单位,包括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备案的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等。这类无用工资格的“单位”,实际上并不成其为单位。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常出现这类“单位”违法用工,甚至导致所雇人员因工负伤、致残、死亡、患职业病的事件,而且,由于这类“单位”是违法经营,违法用工,更不注意安全生产,工伤发生率远高于正常的合法经营单位。这些单位从法律上说不具备从事民事活动的主体资格,因而不得招用人员,但他们却违法招用了人员。虽然从合同法原理上讲,这种劳动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但是劳动合同具有无法恢复原状的特点,由此造成的对职工的伤害理应得到赔偿,因此,《条例》对这类“单位”的工伤问题的处理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第五,对出境工作人员工伤保险的规定更有利于劳动者。《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这一规定与原《试行办法》的规定有较大变化。两相比较,《条例》的规定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更有利于保障外派劳务人员的利益。这样规定,既可以保证外派劳务人员避免双重或多重参加工伤保险,又可以保证劳动者能被工伤保险制度所覆盖。

二、扩大了工伤保险所覆盖的事故范围

原《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了属于工伤事故的十种情形,而《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将属于工伤的事故分为应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两类,具体情形也是十类。《条例》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有些属于工伤的情形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例如,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有些规定比原《试行办法》更为精确,例如,原《试行办法》规定的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属于工伤。《条例》改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这样规定显然更具操作性。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条例》实际上扩大了工伤事故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而原《试行办法》对此是这样规定的: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属于工伤;《条例》的规定取消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二是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取消这两个因素,说明只要是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不管时间和路线,也不管是否是受害职工本人的责任,都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明确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交通事故不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而是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事故是发生在交通道路上的,非道路交通事故不在此列。

第二,《条例》第十六条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的情形比原《试行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减少了。一是将原规定的“犯罪或者违法”改为“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两相比较,将违法不属于工伤缩小为因违反治安而伤亡,这样规定,将使大量按原规定因违法而初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之外的事故,纳入到工伤事故之中;二是取消了原规定不属于工伤的因斗殴或者因蓄意违章而受伤的情肠三是将因酗酒导致伤亡的改为因醉酒导致伤亡的。这样规定,更科学合理,因为醉酒是一种喝酒所造成的状态,是可以界定的,而酗酒则是一种行为,并不一定导致醉酒的状态。

三、有关工伤认定的问题更明确

关于工伤认定,与原《试行办法》相比,《条例》明确规定了几个事项。

第一,工伤认定申请人。《条例》规定,工伤认定的第一申请人为职工所在单位,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的第二申请人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条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二,工伤认定机构。工伤认定机构为用人单位所在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实行省级统筹的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就是由区或者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这一规定,取消了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权。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重新做出认定决定。

第三,提出申请的时效。提出申请的时效,工伤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为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为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年内。超过了这个时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

上一篇: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一篇:关于为他人着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