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精选10篇)

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 篇1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教育的新体制、教师专业化的新思维、教育信息化的新平台,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带来了教育理念层次上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反思和重新定位,教师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使命、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技术与评价等,都存在着对培训者更新观念、创新模式的要求。教育改革、教师的成长需求呼唤教师培训的理论创新的实践创新,呼唤教师培训者角色的转变。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对教师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同样作为教师的培训者应率先是学习者,这既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是教师成长的需求,也是培训者自身发展的途径。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长者为师”、“学高为师”的师者地位已经动摇,要求培训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课程,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新概念、新理念,自觉地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保持教师培训的先进性。这一切意味着培训者的学习观念要超前、学习内容要前沿、学习范围要综合与宽泛。目前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是培训者的任务,那么,培训者必须先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等内容进行学习、理解与内化,才能达到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的培训目标。

开展多层次的远程培训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者的信息技术素质关系着教师培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培训者面临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是学习。学习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才能把握网络教育的走向,对网络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增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育研究进行整合的能力,更新信息观、知识观、价值观、教育技术观,创新培训模式,在情感态度上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潮流。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研究型课程走进了中小学,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根据教师发展的需求,培训者应是研究者。用开放的、研究的、积极的姿态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才能使学习更主动,更有效,才能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经验加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培训者能以研究的态度反观自我,反思现状,才能明得失,定是非。作为研究者,要善于有实践后回顾性的反思,有实践过程中的反思,还要有突出总结经验教训的实践前的反思。确定“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模式时,既要对“九五”继续教育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对教师的学习感受进行调查研究,又要对新的教育形势与教师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才能使培训真正为教育服务、为教师欢迎。

经验中学习,反思中成长的最有效方式是结合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因此培训者更是行动者。培训者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世界,培训内容要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培训理念的实施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培训的成果由教师的发展来验证。决定了培训者必须身体力行,走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是把自认为有价值的理念与知识传给教师,教师心理上认同,但在现实中无法实践,存在着培训者的理想化与教师现实之间的严重脱节,其结果自然是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不难,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理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培训者给其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实践指导,让其能共鸣、能看见、能操作、能感受。如针对新课程的培训,培训者对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后,要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与教师一起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才能说真正在实施新课程,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行动后,培训者才可以继续进行更具说服力、更让人信服、更高效的培训。

教师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培训目标的多样性,为满足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培训者还是培训课程的开发者、培训环境与资源的建设者。培训者要真正为教师所想,为教师所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开发出适合本地区各级各类教师需要的培训课程。如适应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的架设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课程,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性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教师教育的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等。还要针对本地区中小学教育和教师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创设中小学教师综合发展、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训者担当着培训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就目前而言,培训者不仅要开发不断更新和扩展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课程,还要开发教会人准确而有效地搜索、收集、管理利用知识的“人力的知识”课程。就专业能力而言,要予以关注的教师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与实践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等。把国家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个人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每个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培训的目标,建立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是实现此目标的保证,培训者在开放的培训体系中,是组织者与管理者。参与式培训、协同式培训、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诸多的培训模式中,培训者的组织与管理角色是显而易见的。

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 篇2

一、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

1. 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 小学德育教师总是以“道德灌输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将道德教育工具化, 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灌输给学生一些僵死的、固化的道德知识。毋庸置疑, 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对学生获得固有的道德常识知识是高效率的, 但对于抽象思维与理解能力尚欠缺的小学生而言, 要达到课程的目标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德育教师角色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 已无法满足德育新课程的需要, 小学德育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成为了新时期的期待角色。

对思想道德水平尚处于较浅层状况的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道德成长需要德育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德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创设符合小学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 来教授学生基本的道德知识和各种道德规范, 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然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不断深化, 直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 最后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克服坏习惯, 最终达到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2. 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德育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是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即德育教师只是把专家或学者预先制定的德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材料付诸实施。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德育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求, 德育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小学德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 因此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应是一个固定过程, 而应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作为德育过程中的教师也不应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更应是德育课程的主动挖掘者或开发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对于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而言, 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内容, 小学德育教师应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来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或内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 因此德育教材只是教师的参考资料, 教师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及其周边课程资源, 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来开展德育课程教学。

3. 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主要是由课程专家以及学校制定和安排的, 德育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自由处置德育这门课程的权利, 在整个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传声器的角色, 学生往往被置于被动的境地。实际上,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 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了充当道德知识灌输者的角色, 即使学校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教师也无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从而使得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最终导致德育课程形同虚设。课程标准对小学德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者成为了新的期待。

道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是纯粹单向度的道德知识传递, 更在于发展学生的德性, 满足学生道德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应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行, 德育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教育情境, 扭转学生的被动地位, 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教师通过以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合作者身份置身于活动中, 和学生一同探究, 共同成长, 最终达到师生同益的效果。

二、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难以实现的因素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小学德育教师新的角色期待,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难以实现。

1. 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限制了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首先, 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教师培训成了每个学校关注的焦点, 且国家的教研部门及相关机构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全方位的支持, 而唯独对小学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较为正式的、成规模的培训, 至多是区、县的研究所举行几节“公开课”罢了。又由于小学德育课的教师大多是语文、数学或英语课的教师“兼职”的, 在这少得可怜的“公开课”研讨中, 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腾”出时间、放弃“主科”的教学来参加作为“副科”之一的德育课程的研讨活动。在教师培训的“繁华”与“热闹”中, 大多数的小学德育教师却没有对新德育课程理念系统学习的机会。[1]其次, 对小学德育教师的期望过高。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德育教师要以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等期待身份出现。殊不知, 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现状, 这些新的角色要求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 我国如今仍处在一个以升学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的教育环境中, 小学德育课程并没有列入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范围。在家长、学校等多方要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 许多时候作为“副科”的德育课程只能退居其次成为主科教师的自习课或作业课。

2. 教师自身因素

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之所以难以实现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德育专业素质。新课程对教师的德育专业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及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要求相距甚远。

首先, 教师德育观念较为陈旧。受传统德育观念的影响, 小学德育教师习惯了对学生进行单向度的道德知识灌输。教师只是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学生也只好被动地接受, 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预设而成, 殊不知道德源于生活, 一切生活皆德育课程资源。其次, 教师普遍德育专业素养较低。一般而言, 小学德育教师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主科教师“兼职”担任, 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缺乏敏感的德育资源意识和德育育人意识。因此, 这样的德育教师上课也只是照搬书上的死知识, 不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课堂上的德育资源。再次, 德育教师缺乏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 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其实, 教师每一次上课的反思都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反思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而且还能很好地促进教学相长, 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正因为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 即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抱有再大的期望, 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促进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实现的途径

1. 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1) 转变小学教师的德育观念。要真正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教师首先必须拥有正确的德育观念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只有在正确德育观念的基础上, 通过激发德育主体 (即学生) 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 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是充当道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他们极度依赖教材, 上课照本宣科,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 完全不顾学生可否接收, 只是一味地往容器里倒空洞、无趣的道德知识, 如此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发展学生的德性、达到德育的目的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德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以生活为基础的现代德育观念。众所周知, 道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之中得以体现。因此德育教师要率先转变传统的脱离学生生活的德育观念, 做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识社会与道德, 体验社会, 将学生自己的道德认识与感悟融合在德育课程之中, 通过真实案例展示道德知识,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达到培养学生的品行和发展学生德性的目的。

(2) 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虽然德育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事实上专门的德育师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在升学时无须考核的“副科”, 其地位在学校受到冷落。小学德育课程一般由主科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教师“兼职”担任, 实际上德育课程常被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 就算要上, 大多也只是“照本宣科”, 德育课程成为了形式上的摆设而已。

而作为一名好的小学德育教师, 应该具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那么, 该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呢?第一步应当是在制度上建立职前教师教育、职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德育专业标准, 给德育教师设置一定的资格门槛, 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达到起码标准者, 就不能进入教师行业。一些国家, 例如日本, 在其教师资格获取的必要条件中明确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申请人必须获得道德教育、教育伦理等方面课程的学分。[2]政府应通过培训、培养等方式为各学校培养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 如在各师范院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 对德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德育专业知识训练, 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

(3) 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对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道德水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 德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道德教育活动中, 以便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新期待角色的实现要求德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德育教师要学会反思整个道德教育过程, 不能认为课上完了, 教学工作也跟着结束了。因为每一次的上课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师通过每次课后的思考发展自身的教学“问题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最优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在提高自身反思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

2. 外部环境或条件的支持

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提升, 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还需要外部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应为德育教师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所谓宽松的发展空间, 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课程权利问题, 教育部门或学校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较为充分的课程资源, 而且还有必要将课程权利合理下放, 给予德育教师足够的课程实施自主权,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培训和研讨课等, 让教师能真正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中来。其次, 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等方式来鼓励每位学生展示自我, 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

【注: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CX2012B397)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生梅.小学德育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适应性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0) .

教师职业角色期待比较研究 篇3

本文从实然的角度研究不同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问题,尝试补充过去只从理论应然的角度研究的不足。了解学生、家长、教师这三个与教师职业紧密联系的代表性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之间的异同情况,对于帮助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查阅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以及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与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获得深层次的资料。本研究采用作者以往研究中编制的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调查问卷,经过验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包括178个题项,包括九个维度:教师个人特征维度、教学过程、知识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地位、人际关系管理、教育目标、职业成长、教育管理。采用7级制赋值统计方法,被试根据各自的看法进行选择。

随机抽取苏州市6所中学的270名学生、270家长、65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及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完全了解本研究的人员主持,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42份,其中学生群体249份,家长群体230份,教师群体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2%、85.2%、96.9%。调查结果运用EXCEL2003、SPSS13.0软件进行输入和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信效度分析。通过SPSS中信度模块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a=0.904,显示问卷的信度比较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九个因子共能解释总变异量的61.20%,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高。

2、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比较。不同性别在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人际关系、教育管理这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特征维度上,男性对教师职业角色期望更注重于性格开朗、外向,而女性则更期望教师有亲和力、成熟稳重、举止文雅得体。教育目标维度上,男性更期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关注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帮助心理成长。人际关系维度,男性期望与教师平等相处,教师多给与学生鼓励,而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多关心学生、对待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等。教育管理维度上,男性期望教师能公平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善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用恰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而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积极关注学生的进步。

3、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比较分析。个人特征维度上,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期待教师平易近人、性格开朗活泼、自信、有活力,而家长则期待教师稳重、严肃、富有责任感。

教育目标维度上,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群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家长则期望教师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生活能力、学生的遵守纪律以及升学机会。学生群体则期望发展自己的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

专业知识维度上,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期望教师知识面广、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具备控制课堂气氛的技巧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家长则期望教师能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经验。

在职业成长维度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群体期待可以参加在职培训、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而学生则期望教师能够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扩展知识面、提升心理学相关知识,而家长则期望教师应多总结教学经验、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提升对升学考试的理解等。

教学过程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期望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计划完成每课的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等,而学生则期望能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根据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

教育管理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差异显著。教师期望能恰当地处理学生间矛盾、与家长合作管理学生、维持纪律,学生则期望教师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人际关系、教育管理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男女性别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差异。中学生、中学教师、家长三个群体对教师角色期待是多元的。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专业知识维度上,学生与家长之间差异显著。职业发展、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差异显著。职业道德、职业权利、人际关系维度上,群体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群体均认为教师应受到尊重、应有良好的福利待遇、教师应有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利等,同时也认为教师也应关心爱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发挥楷模的影响作用等。

社会角色与社会期待作文 篇4

有一位经济学教授,最近因上热门辩论类综艺节目而遭到人们的诟病:“教授不好好做学问,居然跑来综艺节目娱乐大众?”一位网友如是评论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学者,社会期待对于该社会角色,必然认定为,教授就应该写论文、作报告、教育大学生。但是,这样传统的期待无异于限制了个人能力的发挥,使人压抑自己的天性与爱好,规定其必须向“被赋予”的社会角色的人生道路上发展。社会期待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有时捆住你我。

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我认为,是淡化影响本身,而让期待成为审视自己行为的一种视角。当代的青年人,早已不满足于受限一种社会角色,从而发明出“斜杠青年”一词。白天可以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晚上可以是某酒吧的驻唱歌手。他们在两种或更多职业间来回转化。面对社会上人的非议或指责,他们“我行为素”;而对人们对他们的褒扬,他们一笑而过。为什么要让“期待”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让“角色”来限制自己的表演空间?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期待的影响或好或坏,但终究不应是我们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行路守则。

我们青少年和为祖国的花朵,被赋予了“学生”“新青年”等社会角色,社会寄予了接班人的期待。尽管人生的掌舵手一起是我们自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如此叛逆固执的态度行船。因为,我们有时并不能判断准确航线和天气,我们或许会陷入黑洞般的旋涡无法自持。社会期待是需要的一种角度、一种目光,来反思省察自我的行为,是否太过偏执,是否违反了道德标准,又是否是一场不切实际的青春期狂妄大梦?我们仍需要社会角色赋予的社会期待,包容并接纳异样的目光也是一种必要的成长。

期待教师节的作文 篇5

国家设立教师节的初衷,无非是唤起全体国民尊师重教。毋庸置疑,这一举措高屋建瓴,深得人心。回顾1985年之后的几个教师节,都是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欢欣鼓舞,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但反观近几年的教师节,已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氛围,也没有庆祝节日的活动,更没有给教师奖励的措施。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还有“教师节”这个节日,教师节我们教师早已没有任何期待。难道是我们忘了教育?没有。那还是说,我们的教师企图借助教师节盗名获利?更不是。几年来,我们取消了教师节放假的惯例,依然坚持正常上课,这不正是默默奉献不求索取的最好诠释吗?那么,教师节,我们教师还将期待些啥呢?

期待今年的教师节,一个个可爱的学生,用双手献上一束鲜花与一张精美的贺卡,真诚地道一声: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我们才真正领悟作为一名教师的全部。期待已毕业的学生用电话或短信对我们老师节日的问候。这样,我们老师就心满意足了。

【九月有奖征文】期待教师节 篇6

新的学期开始了,教师节也快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在她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中,又有多少祖国的花朵成为九州华夏的栋梁之材!谁又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也许老师那丝丝白发,斑斑皱纹是最好的见证。

老师,您是辛劳的,为了我们,您宁愿做一位甘愿受苦的园丁,栽培我们这些懵懂的种子。您宁愿牺牲您的时间,也要为我们而每天劳苦上课。老师,您为我们的牺牲还不够多吗?

您为我们牺牲——老师,您在我们心里撒播下了快乐,于是,我们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因老师的爱而起。一切的欢乐都是老师的辛苦撒播。

您为我们牺牲——老师,您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正是这样,苦心培育我们在这成长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

“感谢您,老师——您让我们成为自信的,能超越自己的人。你用事实向我们证明: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和责任,一把通向我们从未知道的天地的钥匙。您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大胆探索,去寻找和发现,让生活充满惊喜。感谢您,老师——您是一个我们能永远信赖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便会去求救的人。你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能把一切向您倾诉。你常说你也曾是个孩子,因此你能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更感谢您,老师——您让我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风雨过后总会是彩虹”。让我们能从失败中

汲取教训,在困难中积聚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当我们失败时,您在鼓励:成功是从这里起步的;当我们悲伤时,您在安慰:同学们振作起来呀!您给我们勇气去开动脑筋,同时要求我们襟怀坦荡。您给我们教诲、见识和想象,由此营造我们的一生。不管我们建造什么,你总帮助我们垒好基础,你为成长的我们做到了最好!

更感谢您,老师——当我们尝试时,您总是殷切关注着,即使结果是那么微不足道,也总是让我们明白您已看到了我们的成绩。是您让我们懂得生活能像一张纸一样轻薄,也可以像大海一样深邃,向天空一样辽阔,而我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您带领我们所经历的每个问题,每个发现中都能体验到着迷,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在知识海洋中的闪烁。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学习,来报达您。报答您的辛苦培养,报答您的辛勤颂歌!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 篇7

时至今日, 网络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把网络引用到教育领域中, 便催生了网络课程教育这一全新教育模式。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 网络课程教育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推广和应用, 尤其是在国外已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我国高校来说, 网络课程教育也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尤其是慕课 (MOOCs) 的出现。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 中文译为“慕课”。“慕课”兴起于2011 年, 来自美国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几所知名高校的几名教师把自己学校制作的精品课程上传到网上, 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地大学生的兴趣, 注册人数迅速突破百万。与时下盛行的网络公开课不同, “慕课”基于大数据技术, 是实现了包括学习进度管理、实时在线交流答疑、作业批改等在内的, 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新型在线教育。“慕课”的兴起引发了全球高等教育界的革新热潮, 各国知名大学相继加入, 我国也不例外。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知名学府都先后推出了自已的“慕课”, 新一轮在线教育革命已经掀起, 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和教师角色都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并倒逼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校教师如何从传统教育中的“旧”角色脱胎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教育背景下的“新”角色。

二、当前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教师角色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角色扮演是否成功到位, 最终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哈默将教师的角色定义为控制者、评估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和资源提供者。而王蔷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几个角色, 如激发者、引导者和研究者。当前我国高校不乏名师、专家, 能完美地诠释以上所提的一个或几个角色, 成为受大学生追棒和热爱的高校教师,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努力、在尝试、在挑战传统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和学科教学领域, 如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 崔其升的“自主学习”, 还有刘援等人提出的体验式外语教学等, 都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然而事实是, 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扮演好自已的角色, 尤其是在高校, 没有升学压力, 没有家长的要求和监督, 他们有的被大学生称为高校课堂的“糊弄者”;他们有的死守传统教育几十年如一日, 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未改变, 一直坚守“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的俗套;有的利用网络课程在课堂上整堂播放网络课, 不讲解, 不组织学生讨论, 不布置学生任务, 成为隐身教师;有的是纯粹的“课件”播放者, 由于“课件”具有信息承载量大、表现形式多样、便捷等多种优点, 颇受大学教师青睐, 其本意是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也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很多教师似乎太过注重其优势而形成了对它的依赖, 尤其是一些出版社的教材本身就有配套的课件, 这更为教师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他们在课堂上直接播放课件, 然后复述一下课件上面的内容, 沦为了一名纯粹的“课件”播放者;更有高校教师由于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 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只好借助考试和学分来要挟学生, 学生为了得到出勤分数, 为了不挂科才勉为其难地来听课, 但大多在课堂上睡觉, play mobilephone (玩手机) , 这样的教师沦为了高校学分制的工具。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一) “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的冲击

网络课程教育毫无疑问撬动了传统大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根基, “慕课”的出现更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思潮, 它如洪水猛兽一样冲击着高校课堂, 撼动着高校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因其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 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它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 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慕课”推出微证书后, 更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概念, 不同的进度、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时间和地点, 让自主学习者感受了充分的自由和多样的选择。这对当前的教育观念、教育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冲击。新的形势在倒逼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而教师也被迫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人们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高校教师还需要吗?课堂教学还需要吗?教师是不是要下岗了?高校将消失吗?专家和知名教授给了我们答案。来自恩波利州立大学的马库斯·D·柴尔德里斯教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认为未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并不能代替大学生的教学工作, 只是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体验。北京大学的尚俊杰教授认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流程再造, 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2013 年多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成为热点话题, 但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它的鲶鱼效应显而易见, 但别想让它解决一切问题。由此可见, 网络课程教育不能代替高校教育, 网络更不能代替高校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引导, 不能代替师生情感的培养, 不能实现同学之间的合作, 不能为同学们创造美好的大学生活记忆。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教育内涵的提升, 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而实现以上目标, 除了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外, 教师的角色转变才能最终践行一切教育革新。

(二) “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1.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评估者

“慕课”课程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上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 显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因此提高学习的效果。研究显示, 人的高度专注时间约在15 到20 分钟, 慕课课程的时长就是按这个规律来编排的, 它不需要学生拿整块的时间正襟危坐地进行学习, 而是闲暇时不经意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压力不大, 方式灵活。当学生听不懂时还可以反复学习, 反复观看, 这在实体课堂上是做不到的, 你不能要求教师为你个人重复讲一个知识点, 因为教师要照顾的是全体同学。另外, “慕课”区别于普通的网络课程的地方是在课程中间可以穿插问题、布置任务, 甚至随堂测试等。课后的在线测试可以了解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当一门课程的所有测试都过关后, 学生还可以获得微证书, 微证书的作用尽管不能等同于毕业证或资格证, 但它也能充分证明持证者自修过某门课程, 这对用人单位而言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当然, 这种近乎充分自由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学生最为缺乏的也就是这种自制力和自主性, 这就需要教师来设计和监控,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进行互相监督, 组长充当教师的助手,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和反馈, 教师也可根据慕课内容布置一定的任务, 促使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而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又将以一定的比例纳入学业成绩。

2.成为教学设计者和课堂教学导演

“慕课”的出现无疑挑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同样的课程, 当学生能在网上找到教学方法更生动、内容更丰富、讲解更清晰、时间更灵活、费用同样低廉甚至免费的课程的时候, 课堂教学便有危机了。在此情况下, 大学教师若想继续保持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教师可顺应形势, 利用“慕课”的平台, 搜罗全球的优质课程, 拿过来供自已所用, 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 加上当前大学生上网机会无处不在, 教师可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 布置学生在课外先“听课”, 课堂上着重分享、讨论和拓展延伸, 采用课内课外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这种“翻转课堂”的模式也促使教师从一名讲授者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导演者。

3.成为一名学习者和在线教育革命的主动参与者

当危机来临时, 我们只有勇敢面对, 主动参与, 而不是逃避, 才不至手足无措。两年多的时间, “慕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被称为“慕课”的“三驾马车”的Coursera与edX、udacity三个平台注册人数与日俱增。单Coursera, 全球就有81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 共享386门课程, 注册学生超过400万。

“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 ‘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 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 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 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7 月9 日,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也认为“‘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 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在他看来, “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 翻转课堂, 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因此, 如果我们不主动参与, 我们终将在这一轮教育革命中被冲刷、淘汰。如何参与?教师们应该加紧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并熟练运用, 同时整合本单位优质资源, 通过团队合作和课程组合形式, 尝试制作自已的网络课程, 设计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估机制, 让自已和学生共同融入这个新的教育大潮中。

4.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新的教育形势促使高校教师对自身惯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这显然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一个课堂的管理者和讲授者, 转变为研究者和反思者。陆昉认为, 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以“慕课”为契机, 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从容面对, 要参与其中, 但不是赶热闹。事实上, 在线教育是不能代替学校教育的, 更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教师们目前该做的是研究如何在新的在线教育革命中想办法突破当前教学的瓶颈, 解决教学中存的问题, 借以提高教育质量。

5.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和导师

“慕课”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学生能够通过在线学习掌握知识, 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的或是最主要的渠道时, 教师应该考虑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成为学生生活和心理上的引导者, 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指引学生朝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

四、结语

正如前文提及的, “慕课”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二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对于教师来说, 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职业标准的要求反而更高。无论是Ipad教学还是“慕课”的汹涌而至, 都只是一种教学的形式和工具, 教育永远不只是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 教育要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大学要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成产生知识的地方, 这样, 师生在头脑风暴中思维碰撞, 在心灵交流中生成智慧, 才不再是一种愿景。教师角色的转换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李曼丽, 张羽, 黄振中.慕课正酝酿着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 2013-5-23.

[2]曹继军, 颜维奇.慕课来了, 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 2013-7-16.

高校教师社会角色的自我定位 篇8

关键词:角色定位高校教师师德

一、引言

我们常听人们将老师比喻成春蚕,比喻成蜡烛,教师固然伟大,但总觉得这种比喻过于悲壮,总觉得有些问题。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公众应该如何看待教师这一职业,老师应该如何自我定位,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找到自己为师之道,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与动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这些都是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评价。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些比喻与评价其实也是公众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社会职业千千万万,教师只不过是这千万种职业当中的一种,她与很多其他职业一样平凡,其他职业的人员同教师一样在为社会做贡献。人不能分为三六九等、职业也无高低贵贱之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应赋予教师这个职业太多的光环,更不应该给其戴上太多的高帽子。强调奉献精神固然没错,但脱离实际的期望除了带给教师过高的压力以外,对社会、对教育并无好处。然而又不可否认,这些比喻与评价有其合理的成分。虽然同为贡献,但教师这个职业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其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谓“中国梦,少年梦;少年强,中国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正因如此,社会公众又必然会对教师持有与其他职业人员不同的期望与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我们不应该赋予其太多的色彩与含义,教师是一群很平凡的人,我们不应该以圣人的眼光去看待它。更不应该一出现就将之归为中国教育的失败。我们不能扭曲教师的角色,否者这颗社会的螺丝钉终究会不堪重负,扭曲变形而影响社会这台大机器的运转。

二、 教师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我们确实很平凡,我们走在大街上并无特别之处。因此我们应该低调,我们应该刻于职守,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教师这个职业固然伟大,在经济学家看来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往往高于社会给予的报酬。高于我们报酬的部分正是我们无私奉献的程度。我们不能因自身价值被低估而新生抱怨,因为公众已经给予教师高于旁人的尊重与敬爱。同时我们确实的职业确实又与众不同,我们的责任确实比一般工种要大,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影响影响祖国的未来。因此,作为未来生力军的灯塔与引路人,每位园丁都要“照照镜子,正正衣冠”,为人师表,做好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我们平凡,但任道而重远。我们奉献,但不是牺牲。我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教师育人很难使人大富大贵。如果你是为了赚大钱而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那么建议你尽早改行,因为那是商人的本性。如果你选择高校教师是为了使自己手握重权,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那是政治家的奋斗目标。如果你想通过教师这个职业来使自己地位显赫,那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学术科研,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的人。我们要以宰相的度量做平凡人的事情。“耐住寂寞,方有所成”,这是我的恩师四年前送给我的一句话。

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东西?多年前,那还是我在读本科的时候曾经在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素质大讲坛系列活动中听过中山大学任剑飞教授的一次讲座,其中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教育最大的错误在哪里?我们最大的错误在于一直在教学生如何做一个伟大的人,但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大,当一个人发现他做不了伟大的人的时候,他却又不知道正常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了”。这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人和事了。是的,我们可以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同时也必须学会做平凡的事。我们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更多的是要依靠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与其事倍功半地去教年轻人将来如何做一个伟大的人,还不如脚踏实地地教他们如何做好一颗社会的螺丝钉。我们经常指责批评年轻人好高骛远,虚而不实,但却忘了这正是社会和教育教给他们的,是我们自己让年轻人失去了务实的本性。我们总是喜欢将一些人神话,认为其说的每一句话与众不同,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伟人,这才是我们的标准。这只能使得大部分人都在邯郸学步,结果发现自己已经不会正常走路、正常说话了。对生命的敬畏,承认个体的平凡,认清真实的世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学生的。

三、研究结语

我们从来不缺乏鲜明的旗帜与鼓舞士气的口号,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者。我们重来就不乏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我们更需要以追求回报而努力工作的凡人。幸运的是,习主席是务实的、李总理实务的,我们的政府也已变得更为务实。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人民之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我们确实能够做到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我。因此,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教其所需,激其所能,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只有先教会学生“致知、明德”,他才有可能做到“经世、济国”。

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9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必然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物理教师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一、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营造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有趣的物理实验,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物理实验室中,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为学生创设良好实验环境氛围,使师生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探讨。

三、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激发潜能

论教师的社会角色 篇10

论教师的社会角色

豆豆

一、前言

作为社会的成员,任何一名教师在社会生活中都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与地位,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但是,在学校生活与教育情景中,教师的主导与基本的角色是教育者。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意识,担负教育、指导、管理等角色职责,表现出与角色相适应的行

为方式,形成与角色作用相适应的角色技能。由于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变性,学校教育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如果教师不能在教育活动中很好地适应角色,或难以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顺利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就会在心理上体验到角色冲突。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只有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答其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产生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

1、教书育人的角色教学角色──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教育角色──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教育教学过程是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培养新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社会有计划地使其新成员社会化的过程。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行为。这其中主要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是作为社会的代表而被“派”到课堂上来的。教师与学生的这种社会文化规定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的基本职责主要限于阐明事理,监督学生;而学生的主要职责当然就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言传身教在于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言行影响,有学习、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有知识有教养的人,是宣传伦理道德、社会政治原则的人,教师时常是以一个榜样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更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2、管理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学生在学校里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班级集体是学校里最主要的正式群体。由于教师的地位、知识、年龄等原因,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就是学生班级集体的领导者。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领导职能具体表现在: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正确地分配集体的职务,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集体;造成良好的集体气氛和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包括社会活动和劳动),形成优秀的班集体。当班集体形成后,学生追随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言听计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指导的教育。此外,要看到学生中还存在许多文艺的、体育的、学习的非正式小群体,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常常自觉地充当这些小群体的领导和顾问。即使班内有一些落后的非正式群体,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职责。二是纪律的执行者。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要充当课堂纪律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情境,制定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判断学生行为的正确与否,并施以奖励或惩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使每一个学生都遵守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最终能在班级里形成自觉的纪律。如果教师对课堂纪律问题处理不当,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要成为一个最佳的课堂纪律的管理者,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纪律的控制上。不要为学生的纪律问题唠叨不完,或者无情地训斥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教师似乎成了无情的教育警察。教师扮演的纪律执行者的角色超过了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这无疑是无成效教学的前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自信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是维持好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

3、心理辅导的角色

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身心发展方面,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等传统角色仍然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些角色的内涵会发生巨大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的流行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以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当然,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者,师生关系也不应当变成医患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进行咨询和治疗,而是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予以情感支持等等。

4、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

教师应是某一学科的行家或专家,是文人应该具有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学者是要不断学习的,所以教师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孔子曾要求教师是“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人。教师的知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要教好知识,就得不断的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一个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其次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关键。再次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渊博,知识面宽广,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学习,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科学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者。

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教师角色而言,这里的研究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教育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最佳途径。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则会更愿意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

5、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教师在一定意义上是家长的代理人,尤其对于年幼学生来讲。但是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毕竟不一样,教师应像家长一样关爱和呵护学生的成长,而不应像保姆般包揽一切,或给予娇纵或失之严厉。与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比较,未来教育更加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一是由于朋友之间心理上的接受度更大,更容易达到心理的融合,体现真正的平等。二是未来的教学在形式上也将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做中学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教师将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作为朋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朋友,私人朋友完全受个人情感支配,而教师的这种朋友的身份,是有社会规定性的,即是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的朋友”,不能为追求情感的和谐而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以致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纵容。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诚如学生的角色要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向主动建构、参与者一样,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在于怎样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这些传统角色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进程中要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其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即能力的持久变化,而不是教以死的信息,让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即一支粉笔,一张嘴,独自一个人在讲台上坐而论道式的单向讲授将大大减少,而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大大增加甚或成为主导,比如“做中学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只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整体控制,而具体的教学活动,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变性和情境性,学生的各种不确定的随机的反应会被及时地、艺术地融入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产生和创造性的培养上。形式上,教师甚至可以“退居二线”,充当配角,完全让学生来唱主角,而只是在整个活动进程中产生方向性错误或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出现在活动的中心。比如,在未来教学中,就某一具体知识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言,学生教老师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就完全是一个配角。未来教学对教师的挑战不仅在于如何阐述知识,更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控制。

三、教师社会角色的可能冲突

4、教学内容的价值标准、学生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不一致

面向主体即关注普及,强调把每一个学生首先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课堂教学必须首先实现这一基本的价值趋向。课堂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潜能,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环境,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尊重学生这其中蕴含了三层含义:尊重个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包括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尊重兴趣,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尤其是相对稳定的、具有发展潜能的兴趣,善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兴趣,逐步形成其优秀的品质和健康的个性;尊重情感,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

保障权利即把尝试成功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实现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发现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情感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会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学生。

转换角色教师角色转换,这是成功构建学生主体的基本保障,而角色转换的核心是要变“主宰”为“主导”,以实现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四、教师的社会角色学习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只有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应答其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新型教师。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业务素质:

1.完善教师的知能结构,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日益融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一个专家型的教师须具有四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一是自我知识,即具有较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善于自知、自我评论的知识;二是普通知识,即基本的科学人文知识,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三是专业知识,精通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与掌握;四是教育科学知识,把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随着计算机媒体和网络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软件开发设计的能力,成为现代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同时,教师应具有有效把握教学情境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不仅能预期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根据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并最终导致教学目标的完成;能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陈述问题,引起学生各种思考,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获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推论学生知识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的建构。

2.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学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最具教育意义的,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教师自身,是教师的人格,只有具有和谐人格的教师才能造就一代人才。教师经由宁静的沉恩,潜心的创造,爱心的奉献,执著的追求,从容的表达,启迪智慧,张扬道义和公正,创获一种触及心灵的影响,使认知、交往和审美真正地培养人的精神,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生活准则的象征。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主体创造性的勃发使创新教育成为时代主旋律。现代教师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小心呵护学生即使很幼稚的想法,撤除人为设置的禁区限制,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一个能唤醒学生创新潜能的教师,必然自身也具有超越意识和创造能力。他能够自我判断,自我发展,自我觉察新事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出创造性教育智慧。

3.注重人文关怀,回归教师教育的本质教育面对人也关怀人,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目的在于培育出“真正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一方面又加重了人的精神困惑,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无法取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教师应成为传递情感关怀的使者,用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等文明成果武装学生,浸润学生,以期使之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从而使其人性在深度与广度上真正展现。人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现有的生存状态,从中寻找发展趋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塑造别人的灵魂中净化自己的灵魂,教师在为每个学生铺垫人生大厦的基石时,学生的人生价值中包含着教师的价值!

4.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已经重新置换,课堂和教室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只要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学习在时时处处皆可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主动迎接挑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最起码的素质。在现代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多媒体运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通晓和掌握现代教学要素的全部并做到科学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掌握电话答疑、电子信箱、参加网上教师联盟、网上讨论、CAI课件等网络技术,并能够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交互式的导学,使自己成为教育资源传输专家和教学过程组织专家。

参考文献:

2、《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河北出版社

3、《中国教育报》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项目研究》有关文件

上一篇:形容爱情美好的爱情经典语录下一篇:单位转正定级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