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信息技术考研经验
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基础考研大纲、参考书等相关信息,天津考研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消息。
天津大学测控技术基础硕士生入学考试业务课程大纲
课程编号:806课程名称:测控技术基础
一、测控技术基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测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测控技术基础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考试内容分为A、B两个模块,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模块。A模块为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B模块为传感技术与测控电路。
(一)A模块: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
1.精密测试理论
(1)测试系统
主要内容: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系统的组成,测试系统的静、动态特性。
基本要求:测试的基本概念,测量标准,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测试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频率响应函数;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频率特性;理想频率响应特性及不失真测试的条件;测量仪器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误差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误差的定义及表示法,精度(准确度)的概念,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基本要求:误差的定义及表示法,误差分类;精度的概念;数字的舍入规则和运算规则,能按要求设置有效数字的位数。
(3)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主要内容:随机误差的性质与处理方法,系统误差的性质与处理方法,粗大误差的性质与处理方法。
基本要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的产生原因和特征;正态分布的特征和处理方法;随机误差的其他分布;算术平均值、单次测量的标准差、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极限误差等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等精度及不等精度直接测量列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函数系统误差和函数随机误差的计算方法;误差合成的计算。
(4)测量不确定度
主要内容: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基本要求: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术语,不确定度的来源;标准不确定度的两类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的求取方法;不确定度报告
(5)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
主要内容:最小二乘法原理,正规方程,精度估计。
基本要求:等精度测量线性参数最小二乘法处理的正规方程,求解及精度估计。
(6)回归分析
主要内容: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
基本要求: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一元非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及精度分析。
2.精密测试技术
(1)长度及线位移测量
主要内容:长度测量的标准量和标准环境,阿贝原则,长度尺寸的测量,形位误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线位移的测量,纳米测量技术。
基本要求:长度测量的标准量和标准环境;阿贝原则;长度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方法及各种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结构形式,测头的种类及工作原理,坐标测量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加工中测量仪和自动补调仪的特点;形位误差测量的基本概念;直线度误差的概念和评定方法及常用测量方法和仪器;表面粗糙度常用的测量仪器和评定参数;双频激光干涉仪位移测量原理;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角度及角位移测量
主要内容:角度的自然基准、实物基准和圆周封闭原则,角度尺寸的测量,圆分度误差的测量。
基本要求:角度的自然基准、实物基准和圆周封闭原则;角度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圆分度误差的评定指标;圆分度误差的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方法。
(3)速度、转速和加速度测量
主要内容:速度、转速和加速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速度的测量方法、皮托管测速装置、多普勒测速、陀螺测量角速度;电子数字式转速表、频闪式转速表;压电式加速度计、伺服式加速度计。
(4)力、力矩和压力的测量
主要内容:力、力矩和压力测量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力的测量方法、各种力的测量装置;各种称重传感器、皮带秤;转矩的测量方法、传递法力矩测量装置;各种压力测量装置、各种真空测量装置。
(5)机械振动的测试
主要内容:机械振动的概念、类型,各种测振传感器,振动量的测量方法。
基本要求:机械振动的概念、类型及其表征参数;振动的激励方式、各种激振器;惯性式测振传感器的力学模型与特性分析、磁电式振动速度传感器;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量方法。
(6)温度的测量
主要内容:温标的概念及各种类型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基本要求:各种温标的定义;各种膨胀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基本定律和各种参比端处理方法;各种热电阻温度计及其引线误差的处理方法;热辐射基本定律及各种热辐射温度计。
(7)流量的测量
主要内容:流量的概念及各种类型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基本要求:流量的定义;椭圆齿轮流量计;差压式管道用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和靶式流量计;各种测速式流量计;振动式流量计;热式质量流量计和各种推导式质量流量计。
(二)B模块:传感技术与测控电路
1.传感技术
(1)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主要内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静态特性指标。
基本要求:传感器的定义及其组成;传感器静特性的主要技术指标。
(2)电阻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直流电桥,温度误差与补偿以及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基本要求: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压阻效应,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直流电桥、单臂电桥、差动电桥;温度误差及其补偿;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3)电容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基本转换电路,优化设计,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基本要求: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类型、主要特性;电容式传感器的转换电路、驱动电缆技术、等位环技术;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4)霍尔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误差与补偿,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基本要求:霍尔效应,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特性;霍尔式传感器的误差来源与补偿措施,电路模型;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
(5)光电式传感器
主要内容:光源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光电器件,光纤式传感器,激光式传感器以及光栅式传感器。
基本要求:典型光源的特性;光电器件工作效应、原理、特性及其应用;电荷耦合器件(CCD)的结构、工作过程及其应用;位置敏感器件(PSD)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光纤传光原理,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光纤式传感器的类型;莫尔条纹及其特性,光栅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2.测控电路
(1)绪论
主要内容:测控电路的类型、组成及功用;测控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
基本要求:测控电路的功用;对测控电路的主要要求;测控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测控电路的类型与组成。
(2)信号放大电路
主要内容:运算放大器;典型测控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功能;放大器的噪声。
基本要求:运算放大器的基础知识、运算放大器的误差及其补偿;典型测控放大电路包括同相放大电路,反相放大电路,基本差分放大电路,高共模拟制比放大电路,电桥放大电路,高输入阻抗放大电路,隔离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功能,了解放大器噪声的基础知识。
(3)信号调制解调电路
主要内容:信号的调制解调;调幅及检波;调频及鉴频;调相及鉴相;脉宽调制及解调。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双边带调幅信号及其表达式和波形以及载波信号频率与调制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几种调幅方法以及包络检波;精密检波电路作用;相敏检波电路的特点,与包络检波电路的比较;相敏检波电路的选频特性和鉴相特性;了解调频信号的表达式、波形;调频及鉴频方法;频率计工作原理;调相信号的表达式、波形;调相及鉴相方法;脉宽调制信号表达式、波形;脉宽调制及解调方法。
(4)信号分离电路
主要内容:滤波器的类型及特性指标;压控电压源型滤波电路及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型滤
波电路;滤波器的设计等。
基本要求:按不同方式分类的滤波器的类型及滤波器特性指标;压控电压源型滤波电路及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型滤波电路。不同类型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掌握不同滤波器传递函数的推导方法与频率特性分析等。
(5)信号运算电路
主要内容: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加减法运算电路;微分积分运算电路;常用特征值运算电路。
基本要求: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加减法运算电路,微分积分运算电路,常用特征值运算电路:绝对值电路、平均值运算电路、峰值运算电路、有效值运算电路。
(6)信号转换电路
主要内容:采样保持电路的组成;电压比较器;电压频率转换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D/A转换器;A/D转换器。
基本要求:采样保持电路的基本原理;模拟开关;采样保持电路;电压比较器包括电平比较电路、滞回比较电路、窗口比较电路;电压频率转换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D/A转换器包括加权电阻网络D/A转换器及R-2R梯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A/D转换器包括双积分式A/D、逐次逼近式A/D、并行比较式A/D的工作原理。
(7)信号细分与辩向电路
主要内容:直传式细分电路;平衡补偿式细分。
基本要求:直传式细分电路,主要包括单稳四细分辨向电路、电阻链分相细分、微型计算机细分、只读存储细分;平衡补偿式细分,主要包括相位跟踪细分和频率跟踪细分。
(8)逻辑控制电路
主要内容:二值可控元件驱动电路。
基本要求:二值可控元件驱动电路包括功率开关驱动电路、继电器与电磁阀驱动电路。
(9)连续信号控制电路
主要内容:导电角控制逆变器;脉宽调制(PWM)控制电路。
基本要求:了解导电角控制逆变器的基本原理; 掌握脉宽调制(PWM)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测控技术基础考试的题型及比例
选择题20%,填空题10%,简答题20%,分析说明题30%,设计计算题20%。试题反映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适当均匀分布在上述内容中。
四、测控技术基础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试时,考生可自行选择A模块或B模块进行答题。
五、测控技术基础主要参考书目
1.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倪育才,《实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M].3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3.施文康,余晓芬,《检测技术》[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信息素质是由美国波尔于1974年提出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信息素质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从狭义上看,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广义上看, 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 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
信息素质可以分为: (一) 工具素质, 能使用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关工具, 如计算机、软件等; (二) 资源素质, 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和查找、检索方法; (三) 社会结构素质, 了解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 (四) 研究素质, 利用信息进行有关科学的研究; (五) 传媒信息素质, 运用文本或多媒体报告研究结果。
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 更是一种基础素质, 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素质。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必须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 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 精确地创造使用信息。
二、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
美国是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祥地, 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一, 制定信息素质教育标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标准的制定是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 (1) 应具备明确信息需要的内容及范围的能力。主要包括:形成信息需要, 识别多种类型与格式的潜在信息源, 获取信息产生的效益, 对所需信息内容及范围进行评价的能力; (2) 具备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系统, 获取所需信息, 构建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 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亲自使用一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 改进检索策略, 获取、记录、管理信息与信息源; (3) 能客观、审慎地评价信息及信息源, 并将其纳入信息库与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提炼信息主题的能力, 评估信息及信息源形成的标准, 复合主题概念以形成新的概念, 确定信息的附加值和新知识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 通过交流, 对信息的理解与解释的有效性加以判断, 修订初始的查询; (4) 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可获得的信息完成计划, 以及产生特定的信息产品或成果, 修订产生信息产品或成果的过程, 将信息产品、成果与他人交流; (5) 掌握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 获取与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经济问题, 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
第二,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加州州立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课, 主要学习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学生通过上课、实习及专题研究、课外阅读等方式, 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技能。1996年美国又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佛罗里达大学由教学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其中四个系列的课程是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 另外三个系列是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的, 并且将七个系列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 供学生上网具体操作。
第三, 重视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 在全美大学得以实施, 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 美国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越发凸现出来。从1994年开始, 普渡大学就实施了信息素质教育计划, 由教师讲授有关信息技术和信息利用课程, 并开发网络课件。他们把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级班, 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入门教育, 以学生通过互动式的课件自学为主;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班, 在初级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班, 培养学生把信息技能应用到专门学科中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掌握获益终身的信息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素质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
第四, 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为信息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 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讲授完成。美国大学图书馆把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视为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 对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并取得丰硕成果。近20年来, 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 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队伍, 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称职的教师。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 由图书馆和教学艺术研究所联合起来, 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包括通过讲座、讨论、实习、个别咨询等方式, 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和利用技能。
第五, 制定教育评估大纲。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结果评估大纲》, 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评估。加州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中, 先行了一步, 较早地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定为公共基础课, 为各类公共基础课的信息素质教育制定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在基础技能课程中, 主要讲授方法和技能。在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中, 主要讲授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及利用技能, 培训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源及信息工具来开展研究工作和科研活动。他们认为, 信息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并分入学时期、就读中期和毕业时期对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测试评估。1994~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全美3, 200多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1995年美国对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 该计划的基本组成是确定信息的需求、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这些计划和评估测评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保证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第一, 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信息人才大国地位, 得益于发达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和桥梁。因此, 要从培育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题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出素质教育, 使他们具有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 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学习者教育目标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动力, 因此必须确定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好的信息道德, 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搜索、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目标:一是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二是运用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组织和利用能力;四是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五是具有终身学习和信息创新能力。
第三, 完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信息素质内涵进行课程设计。在信息知识教育方面可设置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在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可设置信息的采集、鉴别、评价, 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 信息管理与决策, 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信息与科研设计, 信息语言有关知识;在信息意识方面可设置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的更新、信息的价值、人类社会与信息化;在信息道德方面可设置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合理利用, 为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质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四, 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学术环境优良、信息人才众多、信息技术先进的优势。因此, 美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员担当重要的角色。借鉴美国经验, 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把图书馆建设成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 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确保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美国是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祥地, 具有丰富的信息素质教育经验。借鉴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经验, 加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对于贯彻素质教育方针, 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美国,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信息素质评价表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7.2.
[2]李爱武.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4.
第一,要把握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基于对信息技术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它同传统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有着其鲜明的自身特点。
1.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则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
对于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我们直接教他学习如何上网,去浏览一个网站,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下载、打印出来,这样手把手一教,他几下就学会了。
2.传统学科缺乏“随机性”,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中小学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
第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对许多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如果能及时把握住由计算机而引发的兴趣,就会迁移到所教的主题中来。所以我们在利用计算机教学时,通过游戏等有趣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使计算机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为辅导”的情境式教学法,力求通过动画、音乐、声音、文字、教学情节、游戏、练习、测试以及真实世界的情感教育等创造出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计算机学习与真实世界知识学习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为自己建构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
第四,在教学中注意几项原则
1.情境性原则:一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光盘教材的课件设计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的效果,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二是指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是一种真实的人类感情即情感教育(EQ),这是再好的信息技术光盘教材也无法创造出来的。
2.针对性原则:不仅只针对学习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教学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尽力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
3.开放性原则:在针对性原则的指导下,教材的编制应是自主型的,要开放灵活,不能是课堂教学的封闭直线式,也不能是电子书刊信息简单的罗列呈现式,老师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过程中即兴创造、突破预定目标的束缚,使教学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4.合作性原则: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的闭门造车,不是没有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老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老师可组织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成果,从中选择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俗话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由兴趣到能力,先动手后明理,由熟练到创新,先起步再放眼”。学生的知识在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而获得的。教师被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最有益、最有利、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他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在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时,将起到最大的限制和控制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积极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同化总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要把情境建设看成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第一,关于考研的选择
每次经常在819群里看到学弟学妹们在讨论关于交大各个方向的报录比啊,保研人数之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人问我“交大电院难不难考?”、“我现在准备是不是太晚了?”、“我考不上能调剂工程硕士嘛?”这样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当然关注一下考研难度,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过多的精力都在用来纠结这些问题,就太不应该了。如果你决定考交大电院,难道我说电院很难考,你准备的有点晚,你就放弃了么?如果是这么容易就动摇的话还是趁早选择一个简单一点的学校,或者干脆不要考研了,因为你这么不坚定,考研大半年的日子你肯定会受到各种事情的影响,肯定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选择很重要,但是一旦自己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我建议大家就好好的静下心来,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开始努力学习,即便从暑假开始,6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能好好把握住,相信你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即便像我一样,第一年没考上,这段考研历程也绝对你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一次考研失利在你这一生中最多算个小浪花吧,只要你自己努力,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住你的人生。
第二,关于复习的方法
先介绍下自己的情况:我第一年数学专业课各120+、130+,政治70,英语40,第二年数学130+,专业100+,英语70+政治70+。2010年第一年复习,我是正儿八经的好好学习的,结果当年英语考试被一个“文 化火锅”给祸害了,10年英语感觉真是最难的一次了,当时被吓蒙了,考完英语就知道自己考不上了,当时差点第二天没去考。第二年复习有点打酱油,不过没想到还考的不错。由于家里面不支持我二战,自己在上海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也做做兼职什么的,做做专业课辅导(很搞笑的是考研前1星期,我还在水源里面看到帖子找专业课家教,100RMB/H,当时还去辅导别人,现在想想太囧了),卖卖考研资料什么的(大家不要鄙视我额),因为这边复习经济上压力的确挺大的,家里不支持,我自己选择二战就没想让家人帮我多承担什么,当时就想着不进学校便不会跟家里要钱,不过话虽这么说,最后老爸老妈还是给了挺大的支持,否则估计自己也不可能最后几个月那么安心的考研了。第二年由于英语的压力,每天的英语学习必不可少,后来开始全面复习后每天要有5个小时来学英语。今年英语的确给力了,考71分,一方面有我进步的原因,一方面也是今年英语特别简单,作文考环境保护,嘴边套话一大堆。要是去年考今年的英语也肯定过了,不过这就是destiny呀,呵呵。由于自己英语学习是在没效率,也没什么好方法,这里就不做介绍了。下面我就数学来发表下观点吧。
数学复习:
我当年复习数学所有的书就是二李的复习全书,数学教材,推荐:高数是同济的,线代是清华的,概率是浙大的。然后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我又搞了下400题。还有历年的真题。这些搞透了感觉数学保证130以上应该没问题。还有不少人建议那个600题的,我没做过,但是看别人评价貌似都很好,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复习有不少同学会想着在复习全书前先拿教材把上面的题做了,然后再去复习全书,我感觉这样可能时间会太仓促,没时间好好的去看全书了,因为教材毕竟是重基础,全书才是针对考研的,所以全书才是重头。我的建议是大家先复习高数,看一章教材,看看例题及一些公式推导再随便练两个题目就去看全书,这样一章一章的过。
复习到线代时,强烈建议大家去看那个清华的线代黄皮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居于马著,第二版),把上面的考研大纲内的内容好好看,几乎每个例题都有必要看,这本书重基础的推导,把上面的定理什么的一定要尽可能的会推导。因为线代这门课就是变来变去,换来换去的,你把公式都推导弄透彻了,它再怎么变花样对你都是小菜了。把黄皮书看完了再去做全书,这时候基本上可以说是浏览全书了,你会发现全书看着很轻松,但是有不少全书上的方法还是你需要学习,线代那部分好多题目都有不下于3种解法,自己都看看,研究下,学一学总是有好处的。
概率嘛,看什么资料都可以了。不过到了后面有几章,那3个特殊的分布(F分布T分布X分布吧,有点忘了,哈哈,考完就忘)那里,还是要看教材,全书上一些知识点(比如X分布的方差期望)和技巧没涉及到,也许12年的全书会更新吧。我复习数学真的挺不错的,我第一年感觉全书又几个地方写的不太好标记下来的,后来发现11年的全书都有改正,当时特别有成就感。
第一遍全书大家如果能成功在的9月前认认真真的过一遍,我感觉就可以了。我说的一定是要每一题都认真的看过来,如果你第一遍复习就感觉简单的题可以划去,这样以后就不用看他了,有心得体会的题和难题一定要做好标记。我当时3轮复习下来数学全书用各种符号各种颜色标记不下5种。
你复习完第一遍全书是9月前,然后肯定复习着后面的前面也忘的差不多了,这时候还不适合做真题。9月-10月中旬来复习全书第二遍,这时候复习就有侧重点了,就是你第一年留下记号的东西。第二遍速度肯定比第一遍快很多。一个多月的时间第二遍结束,对知识点又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时候可以做几套真题了。可以先做00年-05年前面一些年份的。每一套真题严格按照考场时间来做,不要翻书,遇到知识点忘记的也不要翻书。做完后消化真题,分析不会的题和做错的题,标注原因,是因为公式忘记啊、粗心大意啊还是思路没想到,然后做好笔记。由于知识点遗漏的把这些遗漏的知识点做下笔记。以便总复习时用。真题做了一部分以后,如果你每套能做个130分左右(历年真题能做高分是因为里面的题目你很多都在全书上做过了,所以容易考高分)可以去做400题。如果真题你发现自己做不到100分就不建议你去做400题了。应该用其他基础一点的复习资料。400题一共是10套模拟吧,用20天时间搞完,刚一开始肯定不适应那个难度,时间也不够用(可能有大牛的存在,莫鄙视我)。等你做到第5.6套的时候就差不多了,400题会帮你发现你的知识体系里不完善的地方,通过它来查缺补漏。做完400题就是11月多了,这时候你再做两套真题就会发现难度骤降,做着真题会感觉很简单,留两套真题到12月练手。剩下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来安排复习时间了。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一、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怎么样?
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复旦大学管理学下设的一个学科,该系的前身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该系以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为目标,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主要专业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模型与模拟、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等。
二、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考研考什么? 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考试科目需要查看招生专业目录,根据报考的学院与专业了解初试科目,如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初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60微观经济学 复试科目:
1、综合素质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评分(包括申请表、推荐信、研究计划和相关研究成果证明等)
考试方式: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评分
2、学科综合知识与能力 考试方式:口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宏观经济学 考试方式:笔试 管理学导论 考试方式:笔试
三、复旦大学管理学考研复试基本成绩线要求是什么? 以2011和2012两年为例:
四、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生毕业去向如何?
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的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比如营销总监、营销主管、管理培训生、销售培训生等,还有物流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职位。
专业:吉林大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调剂条件:
1 本科系全日制“211”院校,专业为化学。
2 参加教育学[04]考试,总分为310分以上(含310,下同),其中政治50分以上,外语50以上,专业课150以上
调剂名额:4名
满足以上2个条件者可联系王老师
电话:13844141266
邮箱:wangbzh_20069988@126.com
专业:吉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文)”
基本条件:
1 本科系全日制“211”工程院校。
2 参加教育学[04]考试,总分为310分以上(含310,下同),其中政治50分以上,外语50以上,专业课150以上
调剂名额:6名
满足以上2个条件者可联系韩老师
电话:0431-85186979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中数学教学,普高教材,整合
0 引言
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 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及语言实验室等。现代进入了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教育技术所推动的数学教学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笔者从97年以来一直在探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的更好方法。
1 反思过去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做法。
1.1 教学案例
(1)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现场会上, 笔者利用洪图软件制作课件《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幼教版。用动画刻划了抛物线轨迹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定义。在同一屏幕采用列表、图象、焦点、准线、标准方程、呈现抛物线四种形式, 鼠标点击任一单元格可放大该表格内容, 动感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 (2) 《向量的加法》 (职中教材) 用POWERPOINT制作以一幅中国地图为背景, 通过箭头在各城市之间指向连接来讲解位移, 以此引入“和向量”的定义, 学生很容易明白。再以《几何画板》制作了向量加法的作图课件。在作图过程中, 由于该软件的平移速度调整的限制, 学生对平移过程的观察产生误解, 使得学生动手作图时产生偏差。这是教师的疏忽, 也是计算机不尽人意的地方。 (3) 用《几何画板》制作的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正弦函数等课件, 通过设置函数形式的参数变化来连续展现函数图像的变化过程, 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1.2 反思案例
前期的教学中, 教师多是通过技术的应用来创设教学情景, 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来突破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只考虑怎样教而很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
2 在职中美术专业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2.1 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1) 智力的解放与开发。数学包括了发现、模型确认、应用、概念、关系建立、数据推理、问题解答和抽象思维。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过去花费在乏味的算术和代数操作上的时间, 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数学理解力、推理能力、数字观念和应用的开发上。 (2) 以数字、图形、符号的方式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可以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 数学问题也可以用这三种方式加以解决。学生可以在这些表示法之间进行自由转换, 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内容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 逻辑框图、符号表示、计算机语言、程序等新的知识点已出现在数学教材中。 (4) 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5) 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 (6) 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与能力。
2.2 实施的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工具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也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3 实施的教学案例
对几个初等函数的教学, 在原有的课件的基础上, 以学生较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为入门课, 教会学生学习函数的基本套路, 怎样看图识性质。只有迈好了第一步, 才能为后面的函数教学找到真正出路。在讲《对数的换底公式》时, 学生明白计算器通常只能对常对数或自然对数进行计算。通过让学生运用计算器尝试验证课本例题, 来掌握其它对数值的求法, 从而掌握换底公式。在没有说明书的情况下, 如何利用计算器上的统计函数计算平均值、标准差, 对笔者而言是陌生的, 试问过其他老师一时也找不到解决途径, 上网和去校图书馆也找不到资料, 于是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标准差的公式, 给学生一组已知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函数, 帮助学生为问题的探索准备条件, 并要求写出操作的步骤供其他同学参照, 这样既解决了该问题, 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探索。
在《统计》一章教学中, 提供学生班级各科期末成绩表, 让学生分小组去输入数据。利用EXCEL的功能去处理数据, 并能采用恰当的方式绘出统计图。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模拟掷硬币的试验。通过示例方法, 假定奇数代表“正面朝上”, 偶数代表“反面朝上”, 如果计算器产生的随机数是0.503, 取三位有效数字, 那么可以认为三次抛掷顺次的结果为“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正面朝上”, 这样可以更科学地获得大量数据, 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概率定义。图形欣赏是《立体几何》的入门课。在立体几何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几何图形, 先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愉悦, 再鼓励学生拿起画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素描。通过多次的观察、思考, 帮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建立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想象力。
2.4 反思教学案例
与前期相比, 近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 主动创新, 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 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3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3.1 注重整合的基本原则
(1) 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 (2) 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3) 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认知工具的原则。 (4) 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
3.2 采纳并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1)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 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 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 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2)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同时也是认知的对象。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学会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 学会相关软件如POWERPOINT、EXCEL、WORD, 这些应成为每位职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几何画板》可作为选修课的内容开设。这些将为现代数学教学提供有效工具, 也成为学生学数学与做数学的有力助手。 (3) 信息技术强调师生互动, 更要培养生生互动。学生教学生, 让学生相互传授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互动式的表达。会教导别人的学习者, 真正能够从教导过程中学到知识。当学生可以向他人解释所学内容时, 才会真正理解内容, 并且不会很快遗忘。
3.3 吸取国外数学课程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近年来, 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六条原理包括技术原理, 认为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要素。技术、计算器与计算机是教数学、学数学与做数学的必要工具。日本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在处理内容时, 要注意对于各门课程, 灵活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教学仪器, 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数的计算时, 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使用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仪器, 以提高学习效果。法国认为在高中各班的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 其目的不仅仅是进行运算, 还用以检验计算结果, 有助于研究工作, 为以后的计算机使用打下基础。英国数学课程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3.4 整合需要研究, 更需要注重开发
教育部门应使用影像技术采集各校的优秀课进行研究和系统整理, 提供给广大教师, 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 2004, 5.
[关键词]高等教育 应用技术大学 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09-0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区域产业特色,符合社会和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优秀,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人才方面树立了典范。其注重应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推动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双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与作用
德国的高等教育由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等教育机构组成。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其他科学性职业的学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在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相关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学院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技能型人才。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主体,应用技术大学约占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分之二。应用技术大学为全德国工商界培养了三分之二的工程师和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与经验
(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分散在德国的各个州,隶属于联邦州,主要由州政府管理和资助,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针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布朗施维格/沃芬比特尔应用科学大学的一个校区地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沃尔夫斯堡,该校在这里专门设立了车辆技术学院,重点培养该地区需要的车辆制造行业的工程师。莱茵美茵应用科学大学利用地处德国著名的葡萄种植区,开设了全国唯一的葡萄种植和国际葡萄经济专业。
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专业。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就充分利用了港口城市的特色和近邻空中客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船舶制造、航海技术等特色专业。
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紧随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德国莱茵河流域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在20世纪70~80年代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以煤炭、钢铁为核心的粗放型产业,逐渐被由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代替。多特蒙德所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企业超过了11万家,各类电信公司达380多家。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采用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主要由理论课程、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理论课程一般是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性课程,采用课堂传授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践是从第2学期开始增加的课程类型。项目实践课程不是项目化课程,它不归属于任何其他课程,而是一些来自于企业的小型研究和技术应用课题。项目实践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校的实验仪器、生产设备或其他教学条件完成一定的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实践课程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后开展。企业实习要求学生进入企业或其他工作单位,参与实际工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职业尝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独立开展工作。毕业设计选题通常就是企业中的一项具体工作或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是否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是评定毕业设计和论文的重要标准。
(三)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性和应用性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了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培养途径的必然选择,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首先,两个学期的企业实习,企业要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签订合同,并与学校合作进行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学生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课题基本上都来自企业的实际技术项目。其次,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职教授比例约为40%,兼职教授比例约为60%。兼职教授主要是来自各企业的专业技术工程师、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对专业如何设置等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建议权,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决定权。通过兼职教授,企业参与了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四)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常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很多企业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研究经费,提出生产实践和企业技术研发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科研项目。应用技术大学则利用技术与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与宝马公司合作研发车内通信系统,与日产公司合作研发电动车的运行系统。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在一种新型火花塞的研发过程中与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贝鲁公司提供了购买关键设备所需资金并购买了火花塞专利,在工艺上与英飞凌、西门子等知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项目研究,学校建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发展网络,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项目、教学和人才培养相融合,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三、对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一)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应用技术专门人才的重任。应用型技术类高校要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服务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要发挥技术积累作用,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要对接支柱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以应用、特色、品牌为导向建设优势专业,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二)对接产业,建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通过参加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创建产业园、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站、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师工作室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评价、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等,使学院与企业在共建基地、共同育人、共同开发、共同服务、共同管理等方面形成紧密的多方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三)应用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技术应用、遵循教育规律、培养职业能力”的思路改革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项目实践课程,把企业中要解决的实际生产技术问题以研究项目的形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生产实习要变成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并要撰写顶岗实习报告,生产实习的时间增加到半年以上。毕业设计课题要来自于企业,是企业真正需要通过研究和开发才能解决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要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有用。毕业设计一般应该在企业进行,最好是在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进行顶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以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四)专兼结合,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聘请行业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即一个企业专业带头人和一个学校专业带头人,满足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对学校骨干教师,要增加其企业实践经历并提高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最好做到骨干教师每年有1-2个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每人都有一个和企业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
(五)创新技术研究,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的建设,以产业园、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形成研发团队。学校与企业合作兴办科技产业企业,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建立技术转移转让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力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支持科研成果的生产转化,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孙进.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办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1-67.
[2] 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62-64.
[3]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对很多2018年准备报考厦门大学研究生的小伙伴们来说,现在这个备考初期阶段很重要,需要尽早确定未来的奋斗专业和收集有效的考研资料。因此,聚英厦大考研网整理了厦大统计系的考研招生信息和复习备考资料推荐,欢迎参考。
一、院系简介:
厦门大学统计系由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等创办于195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和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统计、信息、投资分析类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其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完整,包括:统计学、国民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经济信息管理学四个博士点(均可招收博士后)与四个硕士点
二、统计系招生目录:
1、020201国民经济学、020209数量经济学、027000统计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6宏、微观经济学2、025200应用统计(专业学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432统计学
三、统计系参考书目: 1、806宏、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不包含各章带*号小节和书末附录1)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2、应用统计(专业学位):
《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中国统计出版,2008年版;
《统计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黄良文,中国统计出版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四、统计系复习资料:
《2018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题解析)
《2018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专业课全真模拟题与答案解析》
《2018厦门大学432统计学(专硕)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案)
《2018厦门大学432统计学(专硕)专业课全真模拟题与答案解析》
如样题中“how much trash is generated?”一段中:of the 210 million tons of trash, or solid waste, gener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ually, about 56 million tons, or 27 percent, is either recycled (glass, paper products, plastic, metals) or composted (做成堆肥) (yard waste).
再如样题中“how is trash disposed of”一段中:the trash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most tripled since 1960. this trash is handled in various ways. about 27 percent of the trash is recycled or composted, 16 percent is burned and 57 percent is buried in landfills. the amount of trash buried in landfills has doubled since 1960.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大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4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已经是越来越严格,高等教育内容必须与社会发展接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优势,开展大学各个学科的教育。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能力及素养的提升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更好的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深入分析,找出其对策,逐步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及内容。
1 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质量问题
自高等学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三十多年以来,很多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内容编写思路与初高中趋同,与时代发展相悖,并且教学方式也相对落后,吸引力不够。从教材编写内容的角度來说,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听、说、读、写并没有完全渗透在教材中,只注重了阅读而忽视写作,最基本的听力与口语更是严重缺失。大学语文也应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并设置具体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是由各高校老师自行编写,各高校教师对语文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就导致语文教材风格迥异。
1.2 教学方法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属于公共课,由多班同学共同学习,因此在课堂上组织课堂教学互动相对较难,教师一人引领整个课堂,进行填鸭式学习。教师教学风格也不同,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整堂课都忙于纪录,缺乏课堂活动与互动,学生被动地学习,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课堂气氛低沉,师生无交流,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任何学科的课后指导与督促都是十分必要的,制定相应的课后考核体系对语文学习将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大学语文考试环节的设置也急需改善,很多期末考试内容完全照搬教科书原题目或课堂笔记,因此即使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不做笔记,到考试前用点时间对其他同学的笔记死记硬背,也可以轻松考过。这种测试形式也是直接导致学生忽视大学语文学习的原因之一。
1.3 课程设置问题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大学语文被设定为基础公共课程。但现状令人堪忧,大学语文没有如同思想政治课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考级压力后,学生学习状态可想而知。大学语文的科研方向也相对薄弱,很多高校把经验较少的教师安排教授大学语文,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教学质量提升不高的原因之一。
2 网络信息技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2.1 创新教学模式
面对大学生就业需求,我们在教授大学语文时,不能就课本而讲课本,就知识而讲知识,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教材的样本性,丰富教学内容,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开放其教学内容。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求不断改革偏、难、旧的内容,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知识的铺垫。社会发展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我们不能满足现状,满足基本语文知识的教授,要形成大教育观,融合各个学科知识,让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门综合的知识校验活动。必须改变单一的教教材这种形式,要学会用教材,通过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能力、教育知识、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基础性知识的整合,呈现基础与发展并存,能力与资源并用的教学形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跳出课本这口井,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创设新颖教学情景,满足差异性学习的现状,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自身的大学语文学习目标有所设计,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容量的延伸都由学生本人来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要由教学主体改变为主导,主要负责点拨、督促作用。
2.2 建立网络化教学环境
科技日益进步与发展,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子产品。人们间的交往模式也由书信、留言等方式逐步转变为电脑、手机、短信等方式。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缩短了人们交往的时间,也成为人们与外界接轨的重要媒介。其网络信息中的丰富信息知识也是不断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纽带,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逐步由接受的信息内容而构建成形,这些都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背景与基础。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的广泛素材的力量,让大学生在有范围限定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在新颖的教学互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通过网络信息的丰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体验,满足了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2.3 建构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不仅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大学语文课堂的理解与深化,并延伸学习内容,搜寻自己所需的个性化资料,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信息查找、传递、应用能力。这就改变了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其所需知识,学生充分调动兴趣进行学习,深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此同时,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就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在信息查找的同时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得出新信息,最后内化知识并且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丰富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还可以进行大学语文内容的某一专题研究。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落实,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等等。在构建网络信息辅助教学平台后,不仅可以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填充教学方式中的空白,提升教学质量。
2.4 建立良好教学氛围
在网络信息技术下,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由原有的知识输入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等角色。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思想与研究方向,辅助学生科学的设置自己的学习项目以及步骤,这样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最终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要求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学习方式与更高的学习能力,大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高效的指导学生构建大语文观,大教育观,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延伸学习内容,真正把大学语文基础知识建设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并推动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韵婷.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8).
[2]孟庆荣.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与大语文教学[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章文艳.大学语文真能被遗忘吗?—— 浅析提升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C].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4]张万仪.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
学校ICT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欧洲,现在平均每3~7个学生有1台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上网本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学校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均100多个学生共享1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也有投影仪。在欧洲,超过十分之九的学校均配有宽带,速度平均在2~30Mbps之间。大多数学校的网络连接至少可以达到基层水平(如有网站、局域网、虚拟学习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欧洲学校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为:4年级和8年级有25%~35%的学生、11年级有大概50%的学生,处于高水平配备的学校,如配备有高水平设施、高速宽带(10Mbps或以上)和具有高联通性等。这类学校的百分比在国家之间差异极大。
ICT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从教师层面来看,在这四个年级中,95%~97%的教师,在过去的12个月中,使用了电脑或网络备课,对应学生的比例较低一些,为81%~87%。在学生层面,整个欧洲,中学多于二分之一的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使用电脑进行学习。在8年级,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周至少有一次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11年级则为五分之一。10%的学生报告说,每周至少有一次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非常有趣的是,学生们声称,他们每周至少有两次使用自己的手机学习:8年级28%,普通教育11年级为35%,职业教育11年级则为46%。
教学和学习中使用ICT的阻碍因素
1.学校领导对于使用ICT的阻碍因素的看法
该调查为了探究使用ICT的阻碍因素,针对20个影响学校提供ICT教学能力的因素,要求学校领导回答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很多”(4分),“有点”(3分),“一点”(2分),“一点都没有”(1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三种主要及稍微次要的阻碍因素,按照得分排列如下:
(1)设备
即电脑、笔记本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的不足、过时或故障,以及缓慢的互联网连接速度。在欧洲,学生的年龄越小,设备的不足与无效被认为是使用ICT的障碍的学校领导比例越大。在这一方面,罗马尼亚、土耳其、希腊、拉脱维亚和意大利(11年级的比例较低)要高于平均水平。在卢森堡和马耳他的4年级,在葡萄牙、爱尔兰、捷克共和国和丹麦的8年级,在斯洛文尼亚和丹麦的普通教育11年级,以及在瑞典和芬兰的职业教育11年级,设备问题相对来说不重要。
(2)教学法
即缺乏教师技能、技术和教学法的支持,教学内容(包括当地语言)掌握不充分,ICT整合难度大,以及缺乏教学中ICT的使用模型。对于ICT在教学和学习使用障碍的调查中,“教学法”的得分范围从2.4(职业教育11年级)到2.5(8年级)。相对于其他国家(如挪威),卢森堡和希腊的学校领导更倾向于认为这一因素阻碍了ICT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使用。
(3)目标
即家长和教师反对使用ICT,使用ICT的益处不明确,教学中使用ICT不是学校的目标。在对ICT在教学和学习的使用障碍的调查中,在四种抑制因素中,“目标”的得分相对较小,分值在1.6和1.7之间。
(4)时间表的压力
平均7%(8年级)到12%(4年级)的学校领导认为,时间表的限制是使用ICT的主要障碍之一。在4年级,在塞浦路斯、法国、希腊、卢森堡、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这些国家,这一数值超过了20%,克罗地亚和希腊的8年级符合这一情况,奥地利、克罗地亚、希腊、芬兰和意大利的普通教育11年级,以及克罗地亚、芬兰和卢森堡的职业教育11年级也符合这一情况。
(5)空间问题
平均12%(8年级)到21%(4年级)的学校领导认为,空间限制(如教室大小、桌子的布局、建筑设计)是使用ICT的主要障碍之一,其阻碍程度要比时间的压力更强一些。相对于中学来说,小学更关注这一因素。
(6)校外考试的压力
毫无疑问的是,学校领导报告称,在校学生的比例,以及为学生准备考试和测试的压力,成为使用ICT的一个主要障碍,这一观点随不同年级而异:4年级的平均百分比为10%,8年级的为8%,普通教育11年级则上升到11%,职业教育的学生则下降到9%。
综上所述,在整个欧洲,“设备”缺乏是使用ICT的最大阻碍因素,其次为教学法(在职业教育11年级,“教学法”则被认为是最大的阻碍因素,如图1),然后是与“目标”相关的问题。“设备”在四个年级所涵盖的范围是一致的,分数在11年级的2.2到4年级的2.7之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在欧洲或者国家层面,计算机设备(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电脑,无论是在线还是离线)的水平与学生反映的使用频率之间没有相关性。这一发现说明,ICT整合的政策应该将重点集中在学习的管理上,而不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面。
2.教师对于使用ICT的阻碍因素的看法
与学校领导的看法相似,教师们认为,“设备”仍然是使用ICT最大的障碍,其次是“教学法”因素,“目标”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1)设备
教师们认为,教学和学习中ICT的使用,设备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在欧洲,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其他年级,设备问题在4年级的影响较大。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土耳其、希腊、塞浦路斯和罗马尼亚),设备问题的影响程度也要多于其他国家(如马耳他、爱尔兰),影响规模从不足1到多于4。在设备因素(电脑、上网电脑、宽带、交互式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过时的设备)中的诸多元素中,教师报告称,交互式电子白板(8年级平均34%,其他年级与该年级相似)和笔记本电脑(8年级平均值为37%)的不足,对于使用ICT学习的影响很大,超过了其他设备。
(2)教学法
在这次调查中,将“教学法”作为ICT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抑制因素的教师,相对于学校领导来说,观点没有那么强烈。在土耳其、希腊、塞浦路斯和罗马尼亚,相对于其他国家(如爱尔兰、葡萄牙和挪威)来说,认为这类因素对于ICT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教师较多一些。教师认为,改善技术和教学法不足,比其他的元素更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教师技能不足、教学内容掌握不充分、教学模型掌握不熟练、整合ICT难度太大等)。以职业教育11年级为例加以说明,如下页图2所示。
(3)目标
与目标相关的抑制因素(家长或教师的阻止、教师缺乏兴趣、好处不清楚、ICT使用在学校不是目标),希腊和罗马尼亚的教师特别关注这一点。尽管与上面提到的两个因素相比,教师支持率低一些,但是相对于其他障碍因素,ICT缺乏兴趣(8年级3.7%的教师评价认为阻碍使用ICT“很多”)和不明确使用ICT的益处(8年级3.3%的教师)这两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4)其他阻碍因素
大约20%的教师(欧洲平均值)认为学校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以及考试压力阻碍ICT的使用“很多”。在这一点上,教师所占的比率高于学校领导的比率。
对于上面提到的阻碍因素,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他们的观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意味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应该因国家而异。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的建议
1.中央、地方和制度层面
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仍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行动,使得所有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可以在配置了高水平数字化装备的学校上学。这些政策,把着眼点放在提供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上网本等)和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方面,将有助于克服这一障碍。为了促进ICT的使用,基础设施相关的政策应该附有配套的其他领域的措施,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学校拥有的自主权,国家、区域和地方政策制定者、或者学校领导,应位于实施这些政策的第一线;在这些不同层次间实施的各项活动中,他们达成一致并相互合作,对于成功实现变革来说非常重要。
2.欧洲层面
此次展开的多国家调查发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水平差异,特点也多种多样。制定配套政策时应考虑到这一点,制定多元化的支持活动,不仅要适合于配备齐全的教育系统,还要适应于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的教育系统。
3.学校层面
学校应制定并实施ICT与教学相整合的具体措施,包括针对各学科的整合措施,定期就此问题与教学人员讨论,落实在教学中使用ICT的奖励措施,促进教师ICT日常实践中的相互合作,并为教师们提供充足的时间。此外,特别是在制度层面上,这些政策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借助于ICT协调员,为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ICT提供支持。
对我国政策制定者的启示
【中山大学信息技术考研经验】推荐阅读:
2018中山大学应用统计初试学长经验分享09-18
大学信息技术复习资料06-19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文件07-11
中山大学背景11-12
广州中山大学11-0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11-05
中山大学环境工程10-01
中山大学无犯罪证明11-26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章程06-01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