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共8篇)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 篇1

文章来源:天津事业单位考试http:///tianjin/?wt.mc_id=bk19213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个人缴费约600元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进入实操 核心摘要

目前多省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并表态年内要启动实施改革;有的省份流程已走到了省级层面,实施方案不日便可对外发布。

特约记者 张梦洁 北京报道

时至8月,距离年初国务院发文终结养老保险双轨制,已过去将近半年时间。而随着地方实施方案的逐渐成熟以及基本工资调整的完成,养老保险并轨将正式迈入实施阶段。

7月29日,山东省率先发布《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江苏省养老保险并轨的实施意见也于日前出台。而早在今年两会上,这项改革就被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列为了年度任务。

与之同步,作为养老保险并轨的一项配套措施,截至7月底,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基本工资标准的兑现工作已全面完成。

“此次工资调整,其实不是涨工资,实际是变为当期工资加未来延期支付的薪酬,是针对养老保险并轨做的一次结构调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 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保险并轨揭开了中国养老金深入改革的序幕,先行理顺机关事业单位薪酬体 系,有利于为后续实施改革铺路。但此次并轨只是实现了起点公平,三大群体合并为两大群体:职工一个计划,居民一个计划,但后续遗留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并 轨后的结构缺陷亟待解决。

年内实施养老保险并轨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号文)后,青海、四川等地陆续出台贯彻意见,湖北、青海等地还专门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工作领导小组。

山东省更是率先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定下时间表:9月底前,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要按照《实施办法》组织参保缴费、计发待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认为,山东之所以有条件率先实施改革,是因为山东社保比较健康,到今年6月底,山东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550亿元,在全国排名前几位。

为了确保地方落实执行好这项改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国务院文件发布次日,人社部便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3月,人社部、财政部下发 通知,要求各地区“抓紧

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并在今年5月底前把实施办法、工作方案向两部委备案。经两部委备案批准后,方启动实施这项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多省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并表态年内要启动实施改革;有的省份流程已走到了省级层面,实施方案不日便可对外发布。

以东部省份福建为例,按照部署,福州市已于7月初基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人员摸底、财政测算、政策宣传等,预计10月份将全面启动改革。

在西部省份贵州、陕西,这项改革都被列入了下半年任务清单中,要求“尽早推进和完成改革,确保年底前按时“销号”。

这意味着,以山东率先启动实施改革为序,在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整完毕后,呼吁10余年之久的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个人缴费约600元

养老保险双轨制之所以称为“双轨”,不仅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待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更因为这种高标准是建立在前者不用缴费的基础上。因而,养老保险的并轨,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也要和企业员工一样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根据国发2号文要求,养老保险缴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个人所需缴费项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职业年金费用,比例共计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2%。

缴费比例确定后,个人缴费工资又该以什么为基准?根据《通知》,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 收入中的四部分: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员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则由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三部分构 成,分别是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

“这明确了养老保险缴费的大基数,因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本来工资结构就不一样,加之前几年事业单位进行了绩效改革,所以两大群体的缴费基数构成 不尽相同。”杨燕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资部分抵扣社保缴费后,有部分人反而工资下降了,所以后来针对这部分人群补加了100元。

那具体到个人,月均缴费到底是多少?陕西财政厅在年初解读国发2号文时,曾透露了中央设计的缴费水平。其称,为实现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 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中央确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月人均将提高1200元左右(平均数据,具体到个 人会有所不同),其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缴费600元左右(缴纳个人账户养老金400元左右,个人缴纳职业年金200元左右),从津补贴或绩效工资中 纳入300元左右,实际净增资300元左右。

这也就是说,12%的机关事业单位缴费比例,个人对应平均约600元的缴费水平,其中涵盖8%的基本养老金400元,4%的职业年金200元。

这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平均工资,进而测算出来的数据基本一致。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346元,核算下来月平均工资4778.8元。若按此,则机关事业单位12%的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为573.5元。

但实施方案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后续仍需要一系列人事、工资等配套改革方案。“并轨陆续实施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中人’待遇的衔接问题。”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入企业 职工系统中,待在职的“中人”在改革后退休,“未来他们的待遇会不会向企业看齐而有所下降,之前视同缴费年限的部分又该如何计算,基本工资调整什么时候 调、怎么调?这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让参保人员有明确的预期。”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 篇2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企业并轨,技术难点,措施

现阶段, 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针对养老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保险制度, 并且对基本养老金也进行了有效的划定, 而企业在基本养老金的问题上, 主要实施的就是基本养老金制度, 相较于企业来说, 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额度相对更高, 在社会养老金双轨制逐渐被解除的情况下, 如何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实现并轨的问题, 就成为了相关人员讨论的重点问题, 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并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养老金并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养老金并轨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实施养老金的并轨, 就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有效的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社会保险所具有的主要手段, 然而, 现阶段的养老金并轨发展的还不够全面, 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而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公平。所以,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以及将双轨制取消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就使得实行养老金并轨显得尤为重要。

(二) 养老金并轨的可行性

目前的社会舆论都偏向于实行养老金并轨, 而要求取消养老金双轨制, 这就为养老金并轨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同时, 部分事业单位在不断的针对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 所发放的基本养老金主要为基本退休费用以及津贴补助费用两种, 而基本退休费用的发放标准由国家来制定, 津贴补助发放标准则由地方自行制定。 最近几年,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水平一直保持没变, 然而, 企业的退休员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却得到了的相应的提升, 这就使得企业养老金水平高出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 这种情况下, 机关事业单位就有了可以进行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的空间, 使得养老金并轨实行的可能性提升。

二、“并轨”的技术难点

实行养老金并轨有着技术上的难点, 所谓的技术难点主要就是指如何处理相应的平衡关系。

首先, 如何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平衡关系进行处理。 现阶段,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根据相关的刚性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不可以进行降低, 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有限, 连续提升企业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也比较困难, 所以, 这两者之间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平衡关系处理就成为了一个技术难点。只有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次, 如何处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养老待遇的平衡关系。 按现行规定,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和退休费标准。 但事实上, 不同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实际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而职工退休之后, 相应的津补贴也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下来。 若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平稳过渡, 对这些基本退休费以外的津补贴也必须有妥善的安排。

三、“并轨”的具体措施

(一) 调整养老待遇结构

基本养老金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 必要时政府财政给予补助。缴费水平及基金统筹层次应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持一致, 而且应尽可能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核算。职业年金则应由各单位按国家规定的办法自行委托相关机构管理, 以体现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差别。其中, 资金来源相同的单位, 应看作一个“大单位”, 实行统一的职业年金标准。

( 二) 合理确定 “ 老人” 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首先, 要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以及机关单位的实际开展情况, 来确定老人的基本养老金水平。首先可以依照原有的标准以及支付方式来对老人的待遇进行支付, 这样的缴纳支付方式不需要进行基金的统筹缴纳, 从而就可以使得已经退休的单位员工可以在得到应有利益的前提下, 也可以使得单位的基本养老金统筹的压力相对减轻。 但是这样的方式, 却并不适应双轨制废除的要求, 这样的方式, 调整的对象仅仅是针对少数的老人, 而且还会提升在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缴纳压力, 使得堤防政府无法承受。

其次, 要将所有的退休待遇都转化为基本养老金。将所有的待遇都以基金的方式来进行实施和支付, 然后每年进行适当的递增。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有效的保障既有退休人员的利益, 也能够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基金统筹压力减轻。 但是同样的, 这样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 这样的实施方式, 会使得机关单位的养老金水平比企业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要高很多, 而每个不同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 基本养老金的水平也会存在较大的不同, 严重的就会导致待遇矛盾的激化。

因此, 要根据政府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适宜的老人基本养老金水平, 以保障退休员工的利益。

(三) 合理确定职业年金缴费基数

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 相关办法中明确, 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 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 由单位代扣。 相应的单位职业年金所缴费的具体基数就是单位所有员工工资总额。 在传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下, 事业单位缴纳养老保险是按员工档案工资标准作为缴费基数, 档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而这样的档案工资是按照国家的标准来制定的。因事业单位分类性质差异, 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 员工的实际工资除档案工资外还会包括其他奖金、差费等补助收入, 而这些收入没有纳入缴费基数中。 如果单位长期按档案工资进行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上缴, 势必造成退休后养老金偏低的情况, 员工应得的利益受到损失。

所以, 职业年金缴纳基数应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所有的实际收入。单位应对来年社会保险基数进行全面公示, 让职工了解个人缴费的基数和比例, 社保监管部门加强对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该纳入收入范围的都应计入缴费基数中, 确保职业年金缴费基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 四) 科学设计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及个人账户利率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过渡式的方式进行分析, 在这样的方式下, 个人账户利率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个人职位发生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个人工资的变化。 在养老金利率出现增长的前提下, 我国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养老金利率的计算, 使得计算所得的基本养老金待遇之间的差距在5%的范围内, 一句话来说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基本养老金实现了平稳过渡的目的。

然而, 随着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以及一系列的经济变化的影响, 使得企业基本养老金的增长率都较为固定, 而个人账户利率则主要是根据银行的一年期利率来进行计算, 所以, 很多的企业退休员工都出现被不公平待遇的情况, 前后不同时间退休的企业员工在基本养老金利率上一致, 所享受的待遇也相同, 这样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针对上述问题, 应该科学的进行基本养老金的设计, 使得企业前后退休员工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有着一定的水平差距, 制定出逐次递增的养老金利率制度, 将基本养老金过渡的方式设计全面, 这样就可以实现基本养老金的平稳过渡。要按照个人职位以及工资的实际情况, 来合理的进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提升。同时将个人账户利率的计算方式进行转变, 基本养老金增长率也要根据个人本身的账户利率以及个人上年度的工资状况来进行平均值的确定, 从而使得基本养老金增长率符合实际逐级递增的需求,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矛盾的出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并轨上, 确定并轨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全面分析并轨技术难点的基础上, 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并轨问题进行解决, 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过渡方式, 然后在保障原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基础上, 调节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企业的养老待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以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养老水平。

参考文献

[1]卢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理论探索, 2011 (05) .

[2]侯庆妍.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防冒领工作的探析[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04) .

[3]陈程, 李正龙.上海养老金支出的适度水平及负担状况分[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1 (08) .

[4]钱圣哲.被开半世纪竟得“养老金”[J].中国社会保障, 2011 (10) .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 篇3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悬念在于“何时改、如何改”,这是当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识,而“走一步看一步”则是他们的普遍心态。

“听说改革后,每月领到的钱会少一大截。如果现在‘内退了,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也不知是真是假。”面对即将到来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湖北荆州一位54岁的高级教师最近正在考虑提前退休。

“无所谓,反正怎么改也不可能辞职,担心有什么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一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小周对改革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事业单位还是有很多人想进的。怎么改,随它去吧。”

7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摸底统计工作也已悄然开始。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脚步声日益临近,公众有着怎样的期待?此前已经历过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人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改革感受?

风暴眼中的波澜不惊

尽管被视作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人数最多、争议最大、难度最高的“深水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话题,却并未如外界想象那般在事业单位“圈内”激起太多浪花。

一位29岁的某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员工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没有太多人关注此番出台的《条例》,多数人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仅是“有所耳闻”。“我还年轻,距离退休还有几十年,单位年轻人多,大家考虑不了那么远。长远来看,养老金并轨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并轨后养老金待遇会不会下降?个人、单位按什么比例缴费?要不要补缴之前的份额?”面对记者的连续发问,两年后即将从西安市属事业单位退休的一位女士语气平静。她表示自己不会提前退休,因为“未来如何改,方向尚不明确,没必要抢搭末班车。”

曾经历过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湖北宜昌一位退休人员,在担心改革后待遇下降的同时,也对此前改革的总体效果表示肯定。他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改制单位的退休人员全部参加了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发放与单位脱钩,纳入了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范围。“基本养老金能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用“波澜不惊”“静观其变”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但无论平静或情愿与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悬念在于“何时改、如何改”,这是当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识。“走一步看一步”,被受访者频频提及。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很快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一是因为它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前提;二是结束基本养老保险‘双轨制,已经得到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此情况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表达了对改革公平性的期待。“国家的标准表述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操作时却从事业单位‘下手,公务员没有一起改,显然有失公平。”陕西省咸阳市一位市属重点高中教师说,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停滞,会造成新的不公。

无法回避的改革之问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共有各类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人员3153万人,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果说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了‘人往哪去的问题,那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回答‘钱从哪来”,陕西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无论何种类型的事业单位都绕不开这个问题。受访专家表示,保费由谁承担,替代率几何,如何体现公平,是改革的几大难点。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温海红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意味着从“财政保障”走向“社会保险”,退休金将从过去财政负担改革为单位、个人和财政三方负担。

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职工个人需缴纳工资额的8%。若事业单位也据此改革,意味着要从个人工资中扣除8%建立个人账户。“工资待遇具有刚性,升易降难。从已有待遇中减少一部分,相当于工资少了,会影响生活水平,很多人无法接受。”陕西省一家省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李女士表示。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对多数提供公共服务、自身并无资金积累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由“单位”承担保费,意味着仍将是“财政兜底”。有专家担心,强制要求单位缴费,会不会把改革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

比如西安市自1997年以来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个人按照基本工资的8%缴纳保费建立个人账户,单位缴纳35%。但事实上,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这35%的保费依然由财政完全承担,在个别财政状况较好的区县,甚至个人8%的保费也由财政负担。

“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但并没有与退休后的待遇直接挂钩,只是退休后多了个人账户这一块。剩余部分依然是财政兜底,退休金标准和改革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陕西省人社厅副巡视员叶利朝坦言。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这样的改革只是改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但由于建立了个人账户,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调动时就不存在对接问题,有利于人员流动,“已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之难。

宜昌市人社局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湖北省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明确提出:“乡镇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参保时应从1995年1月起补建个人账户,补缴时以职工1995年以来历年档案工资为缴费基数,按有关规定,由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按11%的比例补缴个人账户资金。个人账户应由参保人员负担部分,由参保人员缴纳;应由单位缴纳部分,由单位划转。”

然而宜昌市养老保险管理处2008年的一份调研材料中却写道:“由于这项改革阻力较大,加上各地具体情况不一样,实际结果是形成了多种办法并存的状况,这样不仅从制度上没有达到规范统一的要求,而且还产生了执行新办法的县市与执行老办法的县市相互攀比的现象。”endprint

日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对职工过去参加工作而没有实际缴费的年限,做了视同缴费年限的处理,“可以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解决同类问题的一个思考”。这一表态亦引起业内人士担心——“视同缴纳”无法回避资金缺口问题,现行事业单位养老制度运转多年形成的巨大空账,将是改革面对的最大难题。

“虽然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财务可持续性,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资金的长期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国家和单位都难以长期独立承担该缺口。”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导封铁英表示。

“并轨”并非“高就低”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制度“并轨”并非简单意义的待遇“趋同”或“一刀切”。“要促进改革顺利推行,避免像试点省份那样无疾而终,就需要确保待遇在短期内不出现明显下降。‘并轨是必然的,但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高就低式的并轨,而是缴费和待遇计发办法统一。”张盈华表示。

多位事业单位和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坦言,现在的状况“不是事业单位退休金太高,而是企业养老金太低”,改革要“控高”更要“提低”。叶利朝表示,参照国际成熟经验,改革的理想状态是建立三角支撑的养老体系,即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以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目前事业单位退休工资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差别不大,待遇差出现在生活津贴上。国外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制度,即职业年金。如果企业没有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账户,那么职工退休后必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有明显差距。因此,缩小差距的主要方式便是尽快发展企业年金,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年金计划,购买养老金产品。”张盈华表示。

然而,目前各地企业年金制度建立情况并不乐观。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6.6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056万人,分别占全国各类企业数和城镇就业人数的0.04%和0.54%。

在陕西,能够建立年金的企业不足5%。温海红建议,应当适当降低企业的养老保险费率,减轻企业和劳动者的缴费负担,加大对企业举办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弥补与事业单位因替代率不同而带来的待遇差异。与之相对应,事业单位应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代替现行退休金制度中的生活津贴,由事后的待遇发放“财政兜底”责任,改为事前的“雇主缴费”责任。

当然,困难将很有可能出现于区县财政负担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原则确立后,事业单位作为“雇主”必须履行按时足额缴费的责任。而一些贫困区县无力缴费,逃缴、少缴、欠缴的现象难以避免,这就需要改革设计者充分考虑到缴费下限的设置。

封铁英建议,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过渡做法,设立相对统一并可弹性调整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方式和养老金及替代率水平。为避免养老金水平的大幅下滑,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和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迅速开启实质性改革进程。

“由于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养老待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果过急地将两个制度合并运行,将会加大制度摩擦和分配矛盾。”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学者杨伶认为,“可以考虑为‘并轨设置一个合理的过渡期,并注意确保改革前后待遇的合理衔接。”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 篇4

事业单位应依法参加社保

【条例】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

暂不会统一参保将加快并轨

【解读】目前,在多地进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进展并不顺利,企业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较大,因此广受诟病。

原人社部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介绍,国内曾出台相关规定,并在一些事业单位试点,让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条例》的出台,应该说更多的意义在于通过立法形式,再次确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保这一方向性问题。

他提出,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密不可分性,建议在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时,应该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并轨尽量同步推进。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也认为,新政的出台并不会使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今年7月同步参加社会保险。他介绍,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条例》并未明确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举措,以及各类事业单位如何让其工作人员参保的细致步骤。

褚福灵认为,虽然新政使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方向更加明确,对并轨工作的开展有完善规范的意义,但并轨尚需一系列配套实施文件的出台。不过新政还是会对加快推进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焦点3

新聘用人员实施公开招聘

【条例】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公开招聘可预防“近亲繁殖”

【解读】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了事业单位招聘中因人设岗的所谓“萝卜招聘”、“内部招聘”,受到强烈谴责。实际上,,原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报名应聘。

“《条例》的出台,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从部门规定上升为行政法规,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从而有效杜绝事业单位违规招聘。”人社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负责人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微博)认为,公开招聘漏洞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缺位,导致个别领导干部用权力破坏公开、平等的人事制度。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4月25日提出,规范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可预防事业单位“近亲繁殖”问题。

□其他

聘用合同期一般不低于3年

【条例】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解读】《条例》并没有对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进行分类,而是统一规定聘用期一般不低于3年。

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指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不同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既有短期的,也有无固定期限的。她说:“聘用合同期限定在3年以上,主要考虑到事业单位人员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订立比较长期的合同有利于保持科学研究、公益服务等事业的延续性,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 篇5

2014年芜湖事业单位交流群:119499091

2014年芜湖事业单位面试辅导课程【面授】

2014年安徽事业单位面试辅导简章【网校】

中新网6月30日电(财经频道秦辰)2014年上半年,引发社会热议的养老金并轨问题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该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4年也因此成为养老金并轨破题之年。

千呼万唤养老金并轨政策迈出关键第一步

早在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然而6年过去了,试点地区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4年,这一誉为“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之年被寄予厚望。新年伊始,即有媒体在前瞻大事时表示,饱受争议的养老金双规制有望在今年破题。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去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2014年在社会保障方面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双轨制”、“待遇差”问题。

3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国家层面的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仍在综合研究,另外还会按照分步实施的方式,哪方面改革条件成熟,就会马上推行实施。对于养老金“双轨制”何时并轨的问题,胡晓义表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已给出答案”。报告里有一句话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它是列在2014年重点工作里面,所以是已给出时间表了。

3月底,有媒体传出消息称,人社部已经完成养老金并轨方案的制定,目前进入论证阶段,其核心内容是根据公务员的工龄进行一系列计算来确定如何补齐养老保险。但当天下午消息即被辟谣。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徐延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务员养老金并轨方案还在讨论中,并没有定论,所谓“公务员养老金将按工龄补齐保险”也只是其中一个意见和观点,“这些传出的消息不可靠”。

4月中旬,尽管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最终的方案还没有出炉,但媒体报道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需要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的原则已经确定了”。

5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自7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至此,养老金并轨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相较2011年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而言,“终稿”减少了24条。

6月上旬,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陈蓓表示,今年北京市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了解本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情况,同时从制度完善、基金

收支平衡、财政投入、经办能力建设等方面统筹研究,待国家颁布具体政策后,本市将按要求并结合实际进行落实。

谋篇布局 15省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已经完成2月2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此后,各省纷纷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或意见。截至5月中旬,山东、云南、上海、四川、天津等15个省份完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合并。合并后各地缴费档次均有所调整,另有部分地区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水平。

以山东省为例,两保合并后,缴费档次已经在全省统一为100元至5000元12个缴费档次。与此前新农保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相比,参保人的缴费选择更加多元化。不仅如此,自今年5月1日起,山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65元提高到75元,提高后比国家规定水平高出20元。

有专家表示,全国范围内完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合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应该不会迟于2015年。

影响深远 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下月参加社保

据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于5月15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按照《条例》的要求,有分析预计,随着新规于7月1日开始实施,逾三千万的事业编制人员将开始参加社会保险。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条例》只作出原则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李建忠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误读的存在,说明有些人对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改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此番的事业单位社保改革,诸如“养老金并轨怎么并?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并没有给出可操作性规定。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养老金并轨的最大难题是从哪里找钱,养老金制度有3个环节:找钱、管钱、发钱,而这3个环节首先是要找到钱,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然后才是如何确定待遇,如何发放待遇。(中新网财经频道)

(中国新闻网)

养老金并轨 篇6

—— 《南方周末》 一再错过时机之后,中国的养老金“并轨”改革,进入了不得不改却又极为艰难的复杂时刻。尽管这项改革在官方文件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要触动利益永远是做比说更难。

2014年1月1日开始,全国7400万企业退休人员迎来了一个福音——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他们的养老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依然大有差距。社会保障制度里的养老金“并轨”问题,尽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呼唤到现在,也一直未能让社会满意。

“并轨”一词来源于养老金的“双轨”制。在中国,长期以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执行的是全然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后者是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运转,前者主要是由国家财政负担。

“双轨”制下,企业和职工需要承担养老保险缴费义务,退休人员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只是其退休前月工资的五六成。并且,他们还须面对养老保险资金出现缺口的风险。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则不需缴费,养老金直接由国库负担,退休收入也相对优厚,可达其收入的八成乃至更高。

这两个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落差状况,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的阶层矛盾,也正在成为新一届政府的挑战。

十年:19个字到16个字

“应当从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为人民网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社会保险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

在这份决定里,写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6个字。在十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写的是“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个字。十年过去,“积极探索”变成了“推进”。

关于这件事情的最新进展,可以参见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2013年12月中旬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从上届政府提出这个题目,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多部门组成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而且给了明确命题“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这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改委、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同时还组织了七家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平行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几份分报告,七家平行研究机构各自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我们正在进行全面的汇总和归纳……形成总体方案后,会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几个月前另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追问了“并轨”的“时间表”,胡晓义说,“没有办法回答”。

对于社会的焦虑,胡晓义给出的最新解释是,这牵动各类群体数以亿计人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全面综合平衡。

“减少职工矛盾”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说,如果最初改革时就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彻底改革,有这个离决策层更近的群体的推动,或许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能改得更好一些。

可惜,不论是1950年代,还是1980年代,中国都错过了时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国效仿苏联建立了一套劳动保险制度。这个制度从诞生起,就不适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退休金由国库开支。

1950年代中期,国务院曾发文把这个人群的退休金约定为工资的50%-80%,“特殊贡献”者可更高。这总体略高于企业职工的待遇水平,一度“在群众中造成影响”。

1957年,周恩来就在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提出过,全国总工会建议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同企业实行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以“减少职工中的矛盾”,但“这个建议”只是“交由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后决定”。而次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时,只是统一了两者的退休待遇标准,退休金都调整为工资的40%-70%。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待遇趋同,两个群体依然分属两套资金来源体系。

时任劳动部长马文曾在《人民日报》上说明,“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根据新的情况和经验,将《条例》(指1951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编者注)作适当的修改后,扩大实施范围,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同样实行。” 在中国随后的“大跃进”、反“右倾”以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等**中,此事再无下文,中国就此错失了第一次养老金“并轨”的机会。

不过,30年后原劳动部干部恽务生撰文披露了一个细节:在“文革”之前,劳动部曾把“并轨”方案纳入一份准备上报国务院的《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但遭到“有的部门”强烈反对而作罢。

“文革”结束后,为了解决“文革”混乱造成的260万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应退未退”等问题,国家出台多个文件,对两个群体的退休待遇作了重新安排。

从当时的政策看,在这个中国亟待凝聚人心的节骨眼上,两个群体的退休金发放标准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按照工作年限,退休金为工资的60%-90%。但这种表面趋同的政策,并未触及养老的资金运作体系——机关事业单位依然是财政开销,职工则仍是企业发放。

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体系,复旦大学教授封进认为,当时企业盈亏也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不管是哪种运行方式,并无本质差异。

“时机不成熟”

等到1980年代,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也“倒逼”着进入改革节奏。1986年,国务院下发多个文件,改革劳动制度,其中即包括建立和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目的是解决下岗企业职工的保障问题。

这个捆绑了企业改革的养老制度,自然也就和机关、事业单位无关。时任劳动人事部部长的赵东宛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1986年改革之前,理论界、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提出,为什么只在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不在干部中也实行呢?但他称当时“时机不成熟”。

在那个阶段,企业改革,而不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

但这个问题并未被官方忘记。1992年,时任人事部副部长的程连昌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要尽快建立和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养老保险费用从财政预算中分离出来,他还提出了要和企业养老水平大致相当等指导思想。

在那之后,上海、海南和辽宁等个别地方,开始试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但并未被扩大至更高、更广的层面。

这个时候,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属人事部管,而企业的养老制度归口劳动部。

其实,对于改革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90年代中国曾有过一轮轰轰烈烈的政界、学界大讨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在那个时期形成,但在这个议题上,代表政府的参与者,基本都是劳动部。而当时由人事部管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很少出现在讨论范畴内。

终于写进了文件

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停滞和失语,2000年以后,“并轨”问题越来越被官方提及,开始一次次出现在重要文件里。

2000年初,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障的文件里,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还比较保守:“公务员和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维持原来的养老制度”,以及原有试点地区要巩固成果、“不要退保”。

在这一年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写进政策方案,但未被采纳。

直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终于出现了19个字——“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这之后出现的进展,依然是个别地区的试点。

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曾在书里透露过这种试点的实质:“这些试点里,只有个别地区是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其他都是在另外一个盘子里,参照企业改革模式,但缴费率和计发办法完全不同,这个体系的运转差额,由财政拨款。”

好消息是,至少在2003年之后,十七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十二五规划等多份统领全局的重要官方文件,甚至是公务员法,都把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写了进去。这也与近十年来,社会对“并轨”的强烈呼唤有关,每年“两会”,这都是必然出现的热门话题。

不过,实质性动作和操作性文件依然少有。直到2007年,国务院也只是通过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在广东、上海等五个地方试点,但以上海为例,其实1993年就已开始了试点。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试点并不算顺利,有的地方甚至引发摩擦。

而且,这种对事业单位的试点,往往还招来了就职于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们的反问:为什么不在机关试点?

在政府体系内部,反对声音也很大。一位参与过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的官员坦言,自己曾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反对“并轨”。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1998年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住房和医疗改革已经展开,如若很快连养老也改革,冲击太大。

“如果缺乏深思熟虑而仓促上阵,就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胡晓义2013年年中在《人民日报》的部长访谈中也说: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六十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

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最新 篇7

(一) 企业养老保险概况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实行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责, “统账结合”的制度。在河北省,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2005]38号) 、《河北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和《河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规定, 目前河北省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职工个人按照本人上月实发工资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个人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 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 高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 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企业按照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于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和不能核定工资总额的企业, 可按职工缴费基数之和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财政保险” (全额拨款单位) 、“单位保险” (自收自支单位) 或“国家财政与单位共同保险” (差额拨款单位) 的制度。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通常由国家财政负担或单位自理, 按照职工退休时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 个人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些地区已经对事业单位的聘用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 但缴费标准不一, 全国各地事业单位个人缴费的比例为2%-8%, 多数地方为2%左右, 但仍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河北省对于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有建立个人账户及缴费比例的相关规定, 但多数事业单位职工并没有个人账户, 退休待遇依照工作年限和退休前工资待遇决定。

(三)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比较

1、资金来源不同。

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由财政支付, 个人并不缴费, 主要来源是国家税收。每年各级财政根据支退休费的实际需要直接做出预算安排。虽然这样的资金来源稳定性、保险性高, 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而且直接的负担。

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目前已经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支付, 国家负担部分一方面是对企业缴费部分的税收减免 (税前列支) 形式体现;另一方面是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 国家财政予以兜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来源主要还是靠个人和企业的缴费。

2、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同。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模式, 几乎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 不存在对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运营。而由现收现付制逐渐转向基金积累制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大量的基金积累。现实生活中, 需要对其进行投资运营, 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目前企业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了社会化管理, 当企业职工退休之后, 将在当地社会经办机构领取养老金, 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仍然在原单位领取退休金, 还未实现社会化的发放与管理。

3、企事业单位职工待遇不同。

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取决于其工作年限及退休前的工资水平, 与缴费无关。而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险待遇取决于职工缴费年限和缴费工资基数。缴费年限长、缴费工资基数高, 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就高, 缴费年限短、缴费工资基数低, 退休后的养老待遇就低。

在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下, 传统的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是单一层次的制度安排, 退休人员只能从一个渠道获得退休养老金, 其老年生活也就完全依赖这一制度的保障。事业单位曾经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 职工工资长期偏低, 自己积累的养老基金较少, 因此, 除了提高退休养老金替代率很难找到能够确保退休人员老年生活的替代办法。许多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替代率几乎达到了90%, 部分获得有关荣誉称号及有特殊贡献者的退休金替代率达到100%。而相对照的是企业的退休金替代率在70%左右。

二、河北省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的障碍

(一) 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

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各省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由于各种原因也迟迟未能实施, 出现养老保险改革难, 养老保险费征缴难、管理不统一、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有改革的成本, 如果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 必然会使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损, 在没有法律强制力和约束力的情况下, 既得利益者会阻挠改革的发展, 阻碍改革。

(二) 待遇下降与福利刚性的矛盾

企业的替代率相对于事业单位较低, 如果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 那么根据目前国情和目前状况, 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会下降, 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待遇也会大幅缩水。福利是存在刚性的, 原来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职工如果因为改革而导致待遇下降, 那么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会非常低, 并且具有抵触心理, 这会增加改革的难度。

(三) 巨大的转制成本

目前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保障模式, 个人无需缴费。如果和企业并轨, 向基金积累制转变, 那么目前退休的老人和即将退休的职工没有个人账户, 财政需要为他们的日后生活考虑, 这笔资金数额巨大。同时, 在职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后, 其资金积累时间不足也会影响其日后养老保险待遇, 这同样需要资金支持。在保证替代率不会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这笔资金将更为庞大。

目前, 河北省企业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还未消化, 如果事业单位没有统筹规划的话, 河北省财政将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 经济不够发达的市县将无法支撑。

三、河北省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构想

(一)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河北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应该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一致, 减少运行成本, 防止政策碎片化。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养老保险, 这个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一样的, 其制度设计、计发办法、替代率水平、调整机制应和企业养老保险保持一致, 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养老保险的公平原则, 目的定位于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其养老工资目标替代率建议在40%-50%。

职业年金属于补充养老保险, 属于养老保险三支柱中的第二支柱, 与企业年金相对应。但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可以定为强制性的, 而非像企业年金一样为选择性的。这是因为在制度设计时, 降低了第一层次的替代率, 离退休人员若要保证生活与在职时差距不大并同时减少福利刚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第二支柱将是必要的。另外, 公益性事业单位职工在职时工资不及企业, 退休后仅凭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较低, 通过职业年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差距。这一支柱的养老工资目标替代率建议在20%-30%之间。

(二) 建立个人账户, 参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运营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应为事业单位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个人每月按一定比例缴费, 所缴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 事业单位也按照一定比例为职工缴费, 进入社会统筹账户, 费率参照企业费率执行, 保持一致, 即正常工资水平内实发工资的8%, 国家提供将缴费税前列支等税惠政策。转型时期, 国家负责弥补转制成本。针对改革时已经或马上退休 (老人) 、在职职工 (中人) 和新入职人员 (新人) 三类不同人群, 个人账户在建立时有所差别。

已经退休的人群不参与改革, 仍旧按照原有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即将退休的人群, 建立个人账户, 待遇参照已经退休的人群, 由国家对其账户进行做实。对于在职职工, 建立个人账户的同时, 按规定费率进行缴费, 国家根据工龄提供转制时期的补充资金。对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 建立个人账户的同时个人和单位按费率进行缴费。

职业年金按照工资一定比例也打入个人账户, 但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分开管理。个人账户内资金应进行专业的资本运作, 实现保值增值, 在投资运营时期实行针对其运营环节和增值情况给予免税政策, 但在未来作为养老金提取使用时, 应进行课税。

中人和新人日后退休时, 其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和其缴费金额及年限挂钩, 职业年金待遇与其职业年金的缴费与账户内资金保值增值情况相联系。

(三) 推迟退休年龄, 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事业单位主要是脑力劳动者, 对体力要求不及其他行业高。例如高校教师不仅从事脑力劳动, 而且其学历水平高, 受教育年限长。往往在25岁-35岁之间入职, 如果按照女55岁, 男60岁退休的话, 实际工作年限不到30年。而在退休后, 其身体状况往往可以继续讲课, 而且经验丰富、学识广博。对于这类事业单位, 应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 根据职工身体状况允许职工延迟退休, 这样也会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加速到来所引发的危机。

(四) 出台法律进行指引与规范

针对目前法律法规缺失的状况,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权威性较高的法律文件。厘清缴费基数、费率等问题, 对计发办法作出明确规定。当改革方式与程序确定之后应写入法律强制执行。

通过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年金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 有利于河北省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相互衔接。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一致可以在人员调动时, 账户随人走, 养老目标替代率基本一致, 不会引起因替代率陡然下降很多, 事业单位不愿去企业工作的现象。其次, 有利于控制提前退休的现象。一些事业单位职工前退休, 按照退休前工资待遇其养老金不比同龄在职职工少, 这样没有达到养老保险实际目的也不利于社会公平。而个人账户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有助于控制体现退休现象。再次, 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对自身养老保险基金的关注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职工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 既可有效地增强参保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法律意识, 又可增大参保职工对所在单位缴纳养老保险及本人养老金积累情况的关注, 并可以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仇建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DB/OL].中国社会保障网, 200910-29.

[2]、马英.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J].发展研究, 2006 (3) .

[3]、陈佳.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山东济南大学, 2009.

[4]、孙建民.对河北省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问题的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 2008 (7) .

养老并轨,谁来埋单? 篇8

青海省某高校教师说,《条例》出台后不久,学校就被通知,在青海持续工作满30年,女性达到50岁、男性55岁可以申请提前退休,提交报告者一时潮动,听闻仅青海大学一所学校就报了500多人。“不过,少数人冷静之后又把报告拿了回来,算了一下账,提前退休损失的工资跟进入社保后减少的退休金差不多。”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已成定局。不过,在具体方案出台之前,不同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同年龄层的员工如何差异化对待仍然未知。这也是让部分“老人”恐慌、猜度的原因。

试点失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启动,部分地方开始了养老机制转型的探索。“有的地方个人也缴费了,但机制没有理顺,结果又退回去了。”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曾坦言,改革的尝试并不成功。

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然而,数年过去,几个地方都无法交出一份合格的“试点经验”。即便实现了“破冰”的广东,也是“半吊子改革”——事业单位员工与普通企业职工一样,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但退休时,待遇依旧按原有标准执行。

“地方肯定是动力不足的,而且事业单位的人员会比较抵触——凭什么公务员不参加改革?”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中国劳动学会薪酬專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解释。除此之外,地方确实也有具体困难,如果当地事业单位的人数比较多,而从企业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又不够多,那么就等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要分掉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这样一来,现收现付自然会遇到较大的压力。

影响最大的群体

事实上,在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里,职工的工资水平也并不高,若让他们拿出一部分钱缴费,的确很难落实。而即便是实际收入较高的医疗机构、高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也对不充分的改革有怨言。 公益类事业单位以教师和医务人员为主体,他们将是受改革影响最大的群体。按照最新的统计数字,全国专任教师超过1400万;医务人员达到860万。他们不仅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而且教师群体更是有《教师法》作为法理依据,这使他们在反对并轨时,比其他人更迫切和公开。

“事业单位虽然退休工资高,但是在职收入比企业低。以我为例,读了很多年博士,又出国进修学习过,到现在工资才1万块钱左右,还不如我的学生研究生刚毕业的收入。而且,工资收入里只有3000元是财政给的。其他7000元是学校和学院发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教授刘听说。据他所知,退休后绩效工资和补贴就都没有了,只有五六干块。

改革由谁埋单

过去几年中,一直坚持先动事业单位,公务员暂时不动的思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无法走通。如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公务员养老纳入社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成败的关键便更依赖于改革的成本由谁来负担。

有学者估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中少缴费用达720亿。财政不可能为此全部埋单。

“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相对来说不会涉及很复杂的制度设计,而“中人中办法”则会产生欠缴费如何补、补多少的问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在养老基金本身就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如果筹资的办法不理顺,新涌入的事业单位人员无疑会使养老基金的负担加重。

而对于已经脱离了财政供养模式的自收自支单位来说,并轨之后要拿出一部分钱交养老保险是短期内最实际的问题。“有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不好,没什么创收渠道,而且当地财政一般不会为他们兜底,欠费需要单位自己拿钱去补,压力当然很大。”苏海南说。

不过,也有一些事业单位人员并不把进入社保看成坏事。据吉林省某重点中学教师万代远介绍,自己的收入中60%-70%是浮动工资。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制度,退休后只能拿到2000到3000元;但进入社保后,缴费基数如果按照实际收入算,退休后拿到的钱肯定会增加。

上一篇:三峡之秋上课教案下一篇:介绍收藏作文10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