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贺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贺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荐4篇)

2024年贺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1

贺州市代市长 李宏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宏观经济的复杂形势和下行压力,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科学发展,重点工作亮点频现,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经济总量有新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9亿元,增长8.7%。财政收入35.76亿元,增长11.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7.3亿元,增长9.8%。各县(区、管理区)全部迈上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台阶。

——产业结构有新优化。

二、三产业比重达7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达115亿元,增长16.5%;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达1030万人次,增长26.8%;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达101.6亿元,增长39.3%。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

——重点企业有新贡献。兆鑫五金制品公司产值达42.77亿元,被评为自治区强优企业。华润(贺州)电厂产值达48亿元。信都工业区产值已超百亿元,达11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22.1亿元。

——居民收入有新提升。全面实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民收入“三个倍增计划”,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68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6557元,增长12.6%。

——多项工作有新佳绩。广贺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出省通道建设实现新突破。贺州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31个资源成长型城市之一;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功举办富川瑶族自治县30周年县庆;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投资扩规模,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不断壮大。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3.2亿元,增长18%。争取到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项目417项,获国家资金12.17亿元。金利稀土新材料、扬翔饲料、平桂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标准厂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华润雪花啤酒、漓源食品、恒希陶瓷、高峰桂山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1187项,自治区和市级层面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1.8亿元和140亿元。支柱产业规模扩张。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2家。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和碳酸钙、食品药品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4%。农业产业化提速。粮食总产量达73.55万吨,实现“十连增”。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厅市共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工作,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71.5万亩。八步区、平桂管理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富川脐橙、英家大头菜、贺街淮山、芳林马蹄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昭平茶获得质检总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完成造林面积30.9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7.99亿元。新增规模农业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60家。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6.41亿元,增长4.5%。旅游带动效应明显。出台实施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扶持政策,举办2013′贺州特色美食评选活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作通过验收,南乡森林温泉度假村项目顺利推进。在旅游业带动下,零售、物流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9亿元,增长11.9%。

(二)护生态建新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成效显现。“绿满八桂”工程持续推进。加强对姑婆山等五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昭平七冲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龟石水库湿地公园项目通过国家评审。在全区率先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贺州”活动,探索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好措施、好机制,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所改观。果断应对贺江水污染事件,仅用14天时间就终止了Ⅱ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并铲除近千家作坊式的“五小”窝点,马尾河、西湾河等水质明显改善。试行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市县乡三级“河长制”管理制度。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点35个。昭平县、钟山县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称号,富川瑶族自治县荣获“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县”称号。交通路网构建提速。景观大道、西南环路建成投入使用,贺州至姑婆山公路改扩建工程竣工。贵广高铁贺州段、平桂至富川一级公路(平桂至望高段)、贺州港马江作业区建设稳步推进,北环路、国道323贺州至钟山段改造工程、大汤经南乡至广东福堂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贺州支线机场项目被国家民航部门列为“十二五”新建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启动编制“生态新城”核心区概念性规划。望高至担杆岭水厂第二条原水输水管道、路花水库第二水源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及各县城的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和污水收集处理率逐步提高。依法集中拆除城东新区连片“两违”建筑,绿洲家园、贺州大酒店、城东新区路网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31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1.02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至36平方公里,各县城、建制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41%。

(三)抢机遇扩开放,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逆势攀升。完成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桂贺一体化发展规划通过自治区发改委评审。成功举办第七届广西贺州农产品展销会、贺州市(南安水头)石材产业推介会。与华润集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合作项目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含续建)项目到位资金31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74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达1.99亿美元,增长27.9%。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小微企业标准厂房建设用地试点等项目获自治区批准,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85万亩。“营改增”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贺达纸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深入推进“扩权强县”,下放管理事项落实到位。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基本完成,监管工作得到强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进展顺利。第三批事业单位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出台旺高工业区、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等重点园区财政收入分配办法。整合国有投融资平台,组建广西贺州正赢发展集团。启动实施万家成长型小企业信贷扶持工程,支持农发行贺州支行、建设银行贺州支行升格工作。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04.8亿元和242亿元,分别增长16.1%和18.2%,增速分别排全区第3位和第4位。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46.05亿元,负债率为10.9%。行政效能有所提高。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100%。实行政府常务会集中学法、重大项目联合审批等制度,强化行政复议审理及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精简市级审批事项113项,积极开展“政务公开日”活动,严格政府采购招投标机制,“一服务两公开”向基层延伸,实现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全覆盖。

(四)惠民生强保障,社会建设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全市民生领域财政支出84.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9%。其中,筹措资金20.8亿元兴办10大项48小项惠民工程,除1个项目因受贵广高铁建设影响暂时无法完成外,其余均已完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新增就业168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281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6%。稳步推进“诚信计生”、“幸福计生”工作,荣获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特别先进奖,并在全区率先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任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参保率达95.5%,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8.95%,城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86.09%。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房开工5462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17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2万户。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5项,解决15.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竣工,贺州被确定为全区农村社区幸福院建设试点市。教育基础持续夯实。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项目开工267项,已竣工168项,新增公办幼儿园114所,市属小学筹建项目全面启动。贺高迁建、二高扩建、平桂高中迁建等教育项目加快推进。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贺州学院初步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文化先进城创建步伐加快。市文化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市级“三馆”列入国家“十二五”支持建设项目,8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如期竣工。贺街镇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成功组织开展“贺江欢歌”、“我来露一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客家山歌剧《连心店》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贺州籍运动员钟雪纯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勇夺女子自由摔跤55公斤级冠军。创新驱动初显成效。获自治区认定科技研发中心2家、创新型企业2家。长城矿山机械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直接参与两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科隆粉体公司参与修订五项国家行业标准。钟山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社会综合治理持续深入。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及时妥善处置了相关应急事件。全市各级调解组织调解纠纷16380件,调解成功率98%。治安状况呈现发案率下降、破案率上升的态势,“打盗抢、保民安”专项工作成效排全区第2位。

一年来,工会、共青团、妇联、驻梧管理、机构编制、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发展研究、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统计、农机、广电、扶贫、残联、供销合作、二轻联社、工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地震、气象、水文、保险、邮政、烟草、通信、人防、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驻贺部队和武警官兵在支持地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下,我们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虽然增长略低于年初预期,增速有所放缓,但质量效益有所提升,结构有所优化,为我市调结构、促改革、强后劲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亲切关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贺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贺州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不高;改革开放深度广度还不够,一些体制性障碍尚待破解;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如去年7月发生的贺江水污染事件,表明我市环境保护累积问题不少,日常监管工作还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教训惨痛而深刻。对此,我们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更加努力做好工作,全力加快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重,同时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此外,我们还面临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国家支持广西打造我国中南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交通、能源、工业、旅游和生态健康产业集群、城建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贺州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将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增添新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松劲、不懈怠,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努力开创一个更加崭新的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为引领,以建设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信都)和生态新城为新的驱动力,着力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转型、保持增速、突出特色、做大总量,当好科学发展的“特长生”和加快发展的“上进生”,努力打造贺州经济社会“升级版”。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4%以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4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十二五”目标年均增幅范围内。

各位代表,实现上述目标,有机遇、有条件、有潜力,但也有挑战、有难度、有压力,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努力工作,争取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交通能源为重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实则支撑牢。我们要紧抓“高铁时代”的新机遇,突出交通重点,推进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交通优先发展。举全市之力加快打造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铁路方面,努力促成今年上半年开通运营南宁至梧州高铁动车,实现贺州经梧州转乘,3个半小时左右到达南宁的目标;协调加快贵广高铁建设,力争年底前建成通车,实现贺州1小时到达广州、50分钟到达桂林的目标,并力争实现开通运营贺州直达南宁高铁动车。同时,抓紧洛湛铁路扩能改造、贺州至梧州城际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布局合理、便捷通畅的“高铁时代”交通枢纽网络建设。公路方面,加快推进永贺高速公路贺州段、昭平富裕至马江二级公路、国道323线贺州至钟山改造工程、广贺高速贺州东出口至贺街一级公路、大汤经南乡至广东福堂二级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贺州至来宾高速公路、信都至梧州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机场方面,加快落实贺州支线机场选址工作和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尽快开展支线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开工建设。内河水运方面,加快推进贺江扩能工程,疏浚贺江“八步至厦岛段”航道,协调推进桂江航道工程和马江作业区建设,推动航运物流与旅游观光深度融合发展。

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启动华润电厂二期、华润富川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强电网建设,重点推进旺高、信都等重点工业园区输变电站和贵广高铁牵引站外部电源配套工程、顺景送变电工程、桂鑫变电站工程、楚越(富川)变电站工程、浦发变电站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和“县县通天然气工程”,争取年底实现市区管道供气。抓好电力保障,做好电力供应调度管理;积极探索以发电企业、用电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协商购电价格机制;试行峰谷电价监管机制,鼓励用电大户错峰用电,确保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0亿千瓦时以上。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完成9个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河段总长33公里。开展3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抓好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着力解决1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以现代工业为主导,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强则贺州强。要加快实施“18812工程”和“十大行动计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园区建设大会战,坚持新上项目、城市改造迁移项目都要入园建设的原则,鼓励“园中园”和“飞地工业”等开发建设模式,推进钨钛锡、稀土、碳酸钙产业等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突出抓好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旺高工业区、西湾(平桂)工业区、信都工业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筑巢引凤”,力争年内五大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完成产业项目投资40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继续培育具有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县域产业集群和县域工业集中区,支持八步区建成全市首个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的县域单位。力争全市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75%。

壮大提升工业支柱产业。着重巩固提高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等五大优势支柱产业和提升碳酸钙、食品药品产业,确保“5+2”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0亿元。碳酸钙产业方面,紧紧抓住自治区将碳酸钙产业纳入千亿元产业的发展机遇,推动贺州市石材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落地,加快发展高档涂料、人造岗石、纳米碳酸钙材料项目,延伸产业链,力争“十二五”期末碳酸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电力产业方面,确保富川龙头、长春风电场(一期)竣工投产,推进富川金子岭、朝东、石家和钟山东岭、昭平北陀等风电场项目建设;林产产业方面,确保高峰桂山刨花板项目达标达产,着力引进高档家具精加工项目;矿业产业方面,着重抓好中冶矿产加工、美仪瓷业异地技改升级、恒希建材二期工程建设;电子产业方面,确保桂东电子三期工程、桂海铝业电子铝箔一期工程、润大科技光盘生产线项目如期新增产值,桂东电子四期、日轻桂银高纯铝、尼吉光电子、百翔硅溶胶蓄电池等项目开工;新材料产业方面,加快金源稀土、金广稀土和金利稀土发展,推进平桂飞碟钨技改项目建设;食品药品产业方面,力争扬翔饲料公司年产20万吨饲料项目竣工投产。同时,抓好新帅数控年产7000台数控设备、钟山正菱机械装备制造等项目,力争装备制造业完成产业投资7亿元以上。要注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建设技术进步和创新体系。支持华润(贺州)电厂、平桂飞碟、桂东电子等企业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深入实施“质量兴贺”战略,推进广西铝电子质检中心、自治区级重质碳酸钙产品研发检测中心、桂东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年内新增规模农业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实施“粮安”工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5万亩以上、总产量71.5万吨以上。抓好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守全市耕地16.77万公顷耕地保有量和14.4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强化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农作物综合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3.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茶叶、烟叶、蔬菜、水果、马蹄、生猪、奶牛、家禽等特色主导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联手粤港澳发展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富硒农产品基地,推进供港蔬菜基地建设。支持钟山县、昭平县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进“万元增收工程”,培育一批万元片区、万元村屯和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示范农户”,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培育发展以旅游、金融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方面,紧紧抓住国家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自治区推动桂贺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和“粤港澳后花园”。以创A级景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年内完成黄姚古镇和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景区提升规划,力争“十二五”期末完成5A级景区创建工作,并积极抓好玉石林、大桂山、秀水状元村、桂江生态园等景区提A和创A工作,推进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建设,推动旅游由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分批次推进全市56个重点旅游项目,重点推进南乡森林温泉度假村、大桂山旅游开发、贺州·正和城世界风情文化旅游度假区、百姓源文化城、临贺故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等16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接待游客11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8亿元。金融业方面,深入实施“引金入贺”战略,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加强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探索。规范做好市城投集团12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力争融资性担保公司新增担保贷款30亿元以上,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3亿元以上。力争年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新增50亿元以上,增长12.5%以上;各项贷款余额新增35亿元以上,增长14.5%以上。文化产业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深入挖掘茶文化、莲文化、瑶族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提高客家山歌剧、瑶族歌舞等创作水平。稳步推进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桂台客属联谊会暨客家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化品牌。

(三)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要进一步抓好项目管理,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

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市四家班子联系重点项目建设制度、“六个一”等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模式。实施市级统筹推进重点项目213项,完成计划投资157亿元。其中,新开工79项重点项目,力争完成投资72.5亿元;推进74项续建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68.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5项,完成投资16.3亿元。

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工作。继续整合各行业中央及自治区投资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设及后续经营管理,加大百翔公司起动型硅溶胶蓄电池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争取年内有实质性进展。高度重视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工作,提前谋划一批符合中央资金投向的项目,力争全年获中央和自治区项目资金15亿元以上。强化市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职能,统筹全市项目联合审批工作,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下大力气抓好要素保障。抓好资金保障,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抓好用地用矿保障,积极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及修改工作,探索推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突出工业、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个优先”,统筹保障自治区和市级层面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的用地需求。特别要抓好低丘缓坡开发、土地增减挂钩、小微企业标准厂房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改革试点工作。

(四)以东靠战略为导向,掀起开放合作新高潮。

抓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深化以东靠战略为重点的开放合作,让开放成为贺州当好科学发展“特长生”和加快发展“上进生”的最强引擎。

规划建设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信都)。依托国家级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与广佛肇经济合作区、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信都工业区扩容提质,高标准规划建设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今年要以创新跨省(区)产业发展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在信都工业区原有基础上,加快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合作共建,努力将示范区建成粤桂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重点推进八桂产业区路网工程、信都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开工建设桂航精密铸造等一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亿元以上,加快形成以信都工业区为核心,辐射灵峰、铺门、仁义、步头等协同发展的工业转型与区域开放相融合的新增长极。

加快拓展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美丽广西香港行、桂台经贸合作论坛等平台,拓展与东盟、香港、台湾等地合作交流。同时,积极培育进出口经营主体,加强日用陶瓷、农副产品、工业原材料等外贸企业的跟踪服务。争取新增5家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的企业;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0.8亿美元,进口总额1.46亿美元。

努力推进更富成效的招商引资。切实加强项目谋划,围绕“5+2”产业和生态健康产业,筛选一批重点产业和产业链条延伸项目向外推介,招引一批关联产业快速聚集,打造我市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区、管理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积极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抓好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紧盯行业龙头,抓好与重点企业合作,完善招商项目跟踪服务、督促检查机制,提高招商成功率、合同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竣工率。力争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300亿元以上,其中外资项目到位资金9000万美元。

(五)以生态新城为龙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索实践产城互动发展新路径,强化市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加快县城、集镇健康发展,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

启动实施生态新城规划建设。抓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特色立城”要求,将生态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把贺州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生态新城规划总面积为7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围绕生态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保健和生态健康晚年四大业态规划布局生态健康产业集群示范区、贺州园博园、新型特色小镇、都市会展中心、旅游地产、新城中央商务区等产业项目。

加强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市职教中心片区排水工程、市污泥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推进城镇防洪排涝、给排水管网建设。推进望高至担杆岭水厂第二条原水输水管道、担杆岭水厂二期及配套管网、路花水库第二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提高城镇供水能力,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规划建设火车站公交枢纽,推进北环路、城东新区路网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主骨架路网。完善城东新区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太白湖公园、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将绿化环卫、城市照明、户外广告等纳入监管范围,加大“两违”查处力度,加强农贸市场环境治理,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突出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大力实施大县城战略,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强化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聚集功能,有序推进老城改造、新区建设,把各县城建成服务城乡、带动县域的重要节点城市。抓好城区、乡镇、村屯以及县际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周边等层面的风貌塑造,支持贺街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实施“强镇兴村富民”工程,抓好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加快推进17个重点镇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逐步扩权强镇,重心下移,按照“宜工、宜农、宜居、宜游”原则,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向特色小城市转型。

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市区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以社区为依托,建设完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

(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环境美好家园。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完善环保考核指标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清查大整治。推进贺江、桂江沿线6个水质监测自动站建设,加快建立市本级、八步区和平桂管理区固废管理中心,筹建重金属检测实验室,提升环保装备水平和环境检测能力。加大龟石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积极创建“广西园林城市”,扎实做好承办广西(贺州)园博会的筹备工作,支持富川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继续推进“绿满八桂”工程,突出抓好村屯绿化工作,力争森林覆盖率从72.46%提高到72.73%。深入实施“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贺州”活动。利用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成果,开展村镇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环境品质。按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及时启动实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第二阶段活动。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白色污染、农药和化肥残留污染。继续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和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开展全民节能减排和节能产品惠民行动。强化对全市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监管,全面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管理。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抓好冶炼、水泥等行业的脱硫脱硝工程建设。推进造纸行业提标改造,实施贺达纸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废气处理改造工程,尽快启动贺达纸业搬迁计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年内新建沼气池5000座,保持农村沼气池入户率居全区前列水平。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推进太阳能、风能、小型核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全面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稀土产业、钨钛产业、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平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等循环经济工程,支持富川争创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

(七)以改革创新为统领,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要坚决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让改革成为发展的最大红利。

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市县镇村的土地流转综合服务体系,推广富川“白牛模式”、“铁耕模式”等土地流转模式,以集中连片流转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冶炼总厂改革、市押运公司组建等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壮大贺州正赢发展集团。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深化财税改革创新,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稳步实施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想方设法变财政担保制为项目平衡制,最大限度地减轻财政负担;推进市本级预算绩效试点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公布2014市本级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抓好财源培植,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公共卫生、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等社会领域改革。完善“小财政办大民生”机制,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推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非公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建设“5+2”现代产业体系;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和市政设施、医疗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建设。落实企业家奖励办法,结合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培养引进一批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投资融资、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削减资质认定项目。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环境优化等措施,年内发展微型企业605家。

鼓励发展县域经济。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积极理顺市县乡三级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陶瓷、碳酸钙、林产、机械、风电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各县(区、管理区)争创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进步县。

(八)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统筹发展重大社会事业。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民生项目投入和推进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提高到24130元和7440元。加强市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年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2.3万人。加快“全民社保”建设,使城镇五险参保人数累计提高到60.61万人,确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加快市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优抚、救灾、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第五轮创新计划,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深入实施中心城区教育项目建设大会战,确保贺州高中在今年秋季学期搬入新校区办学;贺州二高加快扩建,扩大招生规模;市实验中学搬到贺州高中旧址办学;抓紧市属小学的筹办,力争今年秋季学期正式招生办学;八步三中、平桂三中、平桂第一幼儿园投入使用。深入开展“文化先进城”创建活动,继续抓好“扫黄打非”工作,加快市文化中心和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城东分院等卫生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稳步推进三县婚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实施好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城中新区体育场、游泳馆等体育项目建设,做好承办全区第八届农民运动会筹备工作。抓好全市17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实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三年帮扶行动”,推进省工委革命历史博物馆(钟山)、黄姚古镇广西省工委旧址、古柏山烈士陵园(八步)等项目建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城”,加强“平安贺州”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天网工程建设,集中整治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积极争创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工作。健全乡镇、村、屯三级信访维稳工作网络,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抓好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强化对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督促检查和应急处置。

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大力筹措资金,继续实施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1.社保惠民。继续做好孤儿生活保障、农村集中养老、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经济扶助力度。新建一批乡镇中心敬老院、农村社区幸福院和五保村。2.健康惠民。继续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推进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治项目、艾滋病防治项目等。力争全市村级门诊统筹覆盖率达80%以上、村级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达95%以上。3.教育惠民。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4.强基惠民。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涉及面广的水利工程建设。5.安居惠民。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3447套,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6.土地整治惠民。继续以申报实施整村推进、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7.农补惠民。全面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民补贴政策。8.生态惠民。全年完成植树造林2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650万株。9.文化惠民。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广播电视乡镇无线发射台站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任务,抓好乡镇、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10.通畅惠民。完成145.6公里的6个县乡道联网沥青(水泥)路工程,116公里的22个通村沥青(水泥)路工程。

三、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巩固和扩大履职尽责“回头看”活动成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深入推进“法治贺州”建设。加强行政执法规划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二)全面履职主动服务。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就业、物价等情况的研判,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薄弱环节。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对仍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化管理。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帮办、代办、领办等服务机制,年内实现50%村委(社区)建立政务服务站,完成县级电子政务外网横向城域网建设。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日”活动,通过便民窗口、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载体,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健全行政责任体系,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单位、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推动政府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三)树立清正廉洁形象。严格遵守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两规定一办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各项政策规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遏制“四风”现象。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反腐倡廉与改革发展力度统一,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天职。我们一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握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凝聚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攻坚克难,创新开拓,努力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名词解释

“五小”窝点:即无证无照违法生产的小采选、小冶炼、小造纸、小化工、小塑料等生产作坊、窝点。

低丘缓坡开发:即对广大低山丘陵区集中连片分布的、坡度25°以下且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缓坡地,从土地调查和评价入手,因地制宜地对低丘缓坡地进行开发和合理利用,是缓解人多地少、建设用地供应紧张、耕地保护压力巨大的重要途径。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指将一部分原来征收营业税的服务业务项目纳入征收增值税的范围,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

“18812工程”:市委、市政府在2013年9月全市工业发展大会上提出,从2013年至2015年,用三年时间实施贺州市工业跨越发展“18812工程”,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3年突破700亿,5年跨越1000亿,8年超过1500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即:“1”—突出抓好100项投资超5000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8”—重点打造8个纳入自治区管理的工业园区;“8”—培育发展8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1”—每年新增1万个就业岗位;“2”—实现2个年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的工业强县(区、管理区)。

“十大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在2013年9月全市工业发展大会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即:从2013年至2017年,实施工业结构优化调整振兴、深化开放合作、工业布局优化、项目建设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企业培育提升、创新驱动引领、产城互动发展、企业人才培养引进和工业富民等十大行动计划。

“5+2”产业:即做大做强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优势支柱产业和改造提升碳酸钙、食品药品两大传统特色产业,构建“5+2”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富硒农产品:即含有丰富硒元素的农产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目前,我国成人的硒日摄入量与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摄入量还相差很大,富硒农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六个一”:即我市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的“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倒排工作计划表,一揽子抓到底”项目推进模式。

土地增减挂钩: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特色小城市:也叫特色小城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优势独特、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建筑特色明显、地域特征突出、历史文化传统保存相对完整的乡镇,它们在产业、建筑、民族、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亳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2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氨氮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幅控制在3%以内。

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做强支柱产业。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实施“125工业振兴计划”,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2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新增规模企业150家。发挥“中华药都”品牌优势,确保年内医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50亿元。挖掘煤炭资源潜力,确保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年销售收入突破65亿元。以江淮安驰微车项目为重点,加快皖北汽车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扶持培育生物医药、绿色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全面推进全民创业,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战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持续推进5个省级开发区扩区,今年每个省级开发区再扩区3平方公里。大力发展市南部新区工业区。

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中心城市。今年主城区计划实施续建项目52个、计划投资28.7亿元,新开工项目66个、计划投资34.2亿元。在继续扎实推进在建项目的同时,突出抓好10项重点工程:(1)完善南部新区路网工程。(2)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和景观建设工程。(3)继续实施安置还原小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4)开工建设市城市规划展览馆。(5)开工建设亳州幼师新校区。(6)启动郑店子中华药都养生园建设工程。(7)实施劳动密集型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工程。(8)实施西部城区道路改造工程。(9)实施老城区道路改造工程。(10)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三县县城,全面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力争三县城区人口、面积扩容15%以上。创新城镇管理,建设宜居家园。推行“网格化”管理,坚决遏制私搭乱建,全面治理脏乱差。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筹建市出租车调度中心,着力解决市民乘车难、出行难问题。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执法力度,取缔非法采砂,逐步关停各类黏土砖厂,推进水系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

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四百工程”和农民收入赶超计划,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粮油高产高效优质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力争粮食总产达到95亿斤。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每县区规划建设1—2个农产品(食品)工业园区,培育一批在全省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特色农业。推动中药材种植向三县延伸,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确保菜总产量达到380万吨。继续开展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示范推广活动。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抓好水果生产,建设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奋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继续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确保年内谋划储备项目1000个、总投资2500亿元,谋划一批大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重点推进古井产业园等一批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加快推进济祁高速公路永城至利辛段、105国道涡河大桥建设工程,继续做好禹亳铁路、亳州机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石油、铁矿勘探工作。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继续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活动,集中精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要增长50%以上。

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速商业网点布局,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3家,培育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2个。加快发展旅游业,全年创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2家、3星级以上农家乐3家。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挖掘亳州养生文化内涵,完善养生服务链条,促进文化旅游业、商贸服务业、中医药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会展经济。

奋力推进改革开放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初创企业、小微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中小企业2500家、个体工商户2万户。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稳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大力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着力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制造、电子产品进出口基地,加快建立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出口基地,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发挥新医药创投基金和农业产业基金的作用,大力培育成长性企业。

奋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编制亳州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推动以梆子戏等为重点的艺术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文物古迹保护,高度重视二夹弦、五禽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大力弘扬亳州精神,切实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奋力推进社会建设

沈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好民生工程。坚持民生为先,确保完成33项民生工程任务。全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全面实施城镇居民收入倍增和农民收入赶超计划,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财政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五保供养水平。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强化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督执法,突出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办好亳州市首届体育运动会,推动档案、地方志、红十字会、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2014年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3

池州市市长 赵馨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生产总值465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83.58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2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944元,增长12%。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工业经济不断壮大。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工业发展,做强经济实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40亿元、增长27%,占总投资的52.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15.5%,增幅居全省前两位。区位优势加快凸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速,池州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开通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条航线;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试桩工程开工,济祁高速池州连接线西岸工程开工建设,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70公里。园区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入61亿元,新拉开框架5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260万平方米。江南产业集中区完成35平方公里起步区“七通一平”,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8个、总投资813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5亿元。市开发区功能日趋完善。池州高新区和东至、青阳开发区扩区获批。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集聚。电子信息产业新引进项目23个,安芯电子科技2条Gpp芯片生产线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60亿元,增长83%,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增长32%,增幅居全省第一,中恒天福泰动力40万台发动机等6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建成投产。科技创新进步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20%。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80%、居全省第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2件、居全省第六。云电子书包国际标准启动制订,新增省著名商标25件、名牌产品11个。东至、青阳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企业帮扶扎实有效。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新增国有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5.5亿元、市工投公司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3000万元,推进7家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资金1.3亿元。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32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1%。

(二)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积极争取池州在国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中的核心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综合实施景区景点打造、旅游环线建设、住宿餐饮配套、特色商品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0%。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有力保障了“地藏菩萨圣像开光活动”安全、有序、圆满,大愿文化园正式开园后四个月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完成总体规划,起步区初见雏形,成为吸引市场投资的新载体,“杏花古村”等3个项目签约落户。齐山——平天湖等3个景区创建4A景区、九华天池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验收。开业运营4家星级宾馆和6家经济型、快捷式酒店。新增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2个、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生产销售企业20家,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达到总量的30%以上。制定实施旅游市场营销、机场航线培育政策,举办旅游营销推介活动70场(次),兑现奖补资金950万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41万人次,旅游收入345亿元,分别增长30.3%、30.2%;新增省民营文化百强企业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25%。金融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社会融资总量120亿元,其中新增信贷投放70亿元。农商行、村镇银行实现县区全覆盖,九华农商行启动第三次增资扩股。引进设立3家创投基金和2家金融服务公司,市开发区10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贵池区9.5亿元、江南产业集中区15亿元企业债券分别获批和待批,九华股份基本完成上市发审程序,8家企业启动“新三板”、“四板”挂牌。现代服务业态不断丰富。制定商贸活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和激励政策,重点支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品牌建设等领域,新增限额以上流通企业49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增长14.5%。贵池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站前区入驻总部经济项目4个、楼宇经济和电子商务企业98家。全省首家市级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完工。

(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规划通过国家评审。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73个,完成投资16.6亿元。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排水(雨水)管网26公里,维修改建城市桥梁5座,整治老旧小区2个。市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建成开放。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综合开发有序推进。“数字池州”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基本建成。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管理不断加强。主城区房产开工、销售面积分别增长17.5%、16.5%。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整合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三权”确权登记率97%以上,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6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家庭农场103个、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个、“三品”认证25个。建设部级水稻、油菜万亩示范片24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新建蔬菜基地2000亩,新建和改造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粮食总产65.2万吨。兑现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7.7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35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入4615万元。美好乡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完成83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建成26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农村危房改造10790户。开工建设19座水库除险加固、7处中小河流治理、2处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解决14.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利投资6.3亿元。县乡公路升级改造106公里,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68座。新增110千伏变电站3座,农村电网改造2416公里。完成农村土地整理4.08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26万亩,开发复垦新增耕地8172亩。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东至、石台、青阳三县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县。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完成造林700亩,清溪河、平天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东污水处理厂改造完成。升金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62个。人工造林8.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完成地质灾害隐患避让搬迁治理工程8处,实施“矿山复绿”治理5家,整合减少矿权17个,整治关闭非煤矿山27家、小煤矿5家。

(四)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力度加大,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制定实施加强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全年民间投资320亿元,增长20%。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突出主导产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全领域招商、以商招商、领导带头招商,深化重点区域招商合作,成立市直六个产业招商组,加强培训、宣传,提升招商能力,营造招商氛围。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0个,建成投产项目238个,全年招商项目到位资金360亿元、增长20%。央企合作项目新开工15个,知名民营企业合作项目新签约64个。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开展两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减少286项,进驻政务中心196项、占总数的95%,项目平均办理时限压缩6个工作日,减、缓、免、降各类收费64项;加强土地、岸线、广告等公共资源管理,制定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投标交易等全过程规范管理制度,营造了外来资本、民间资本、本土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坚持放开搞活,市本级从2013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扶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1亿元,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孵化82家创业企业,全市培育创业实体7419户,净增私营企业1686户、个体工商户4900户,1家民企进入全省企业百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外经外贸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均增长22%。市开发区综合保税仓库建成使用。池州港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五)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压缩一般支出,将支出重点和新增财力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服务,民生类支出99.7亿元,增长18.7%,占财政总支出的76.3%。民生工程扎实实施。33项民生工程和9件惠民实事完成投入27.55亿元,增长20.7%。发放医疗、孤儿、贫困生、贫困残疾人、生活无着人员等各类补助救助资金8.72亿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一事一议”奖补等各类工程项目579个,投入工程项目后续管养资金6279万元。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组织多层次创业、就业技能培训1.1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1.5万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47.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人均月增149元,20种大病医疗报销比例上调15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实现省内即时结算。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326元和148元。建立普惠制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提高171元以上,新增社会养老服务床位1500张。实施主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保障性住房开工17935套、基本建成16689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5588户。社会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新改建幼儿园40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78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24所,新增1所省示范高中。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1个百分点,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完工,乡镇卫生院新改建13所。完成83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20个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绿运会、国际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赛事。《池州市志》完成编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人口自然增长率4.26‰。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审计、统计、物价、供销、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档案、保密、地方志、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

(六)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和谐池州建设深入推进。坚持理顺关系、重心下移,不断加强村和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促进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社区等基层服务平台逐步健全。按照为民服务统一进社区办理的目标,启动实施主城区标准化社区创建“三年计划”,推进就业、社保、综治、计生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进入社区平台,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发展家政、物业、中介等市场化服务,就近就地为居民服务,建立市场化服务日常监管和社区工作居民满意评价机制,建成标准化社区11个。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继续深化。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加快推进,“六五”普法通过省中期督查。信访秩序规范有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得分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质量强市活动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科学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成效明显,争创省文明城市“三连冠”取得良好成绩,创建省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

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管理创新,加强效能建设,坚持廉洁自律,树立为民、务实、清廉良好形象。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注意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47件和政协委员提案311件。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开通政务微博,回复办理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网民留言1912条。认真贯彻落实作风建设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和处置长效机制,强化政府投资、经济责任、公共财政绩效等审计监督,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发展历程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池州建设的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市政府高度信任和倾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县域经济实力仍然较弱,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型发展同步推进的难度加大,财政增收的制约因素增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与民生改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社会治理基础仍较薄弱;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快,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两点论”,运用“底线思维”,从最关键、最薄弱、最基础的环节抓起,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当前,各项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新的支撑带,我市“三区”建设战略平台效应更加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支撑。同时,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性呈现常态化,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必须牢牢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坚定信心,积极作为,提质提效,奋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推进“三区”发展为主线,以幸福池州建设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工业、旅游两大产业支撑,突出人居城市、新型城镇化、美好乡村三大重点建设,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一)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进一步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两高一首”产业,在工业强市、转型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紧盯产业链高端,突出关键环节,强化上下游配套,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严格落实各类开发区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预期亩均税收等标准,首位产业力争新引进项目40个、建成投产20个、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重点加快80个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40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0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制定各类开发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推进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提高首位产业集中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用地;推进前江工业园加快向材料深加工发展、今后禁止新上冶炼项目,东至经济开发区由化工向生物医药材料产业升级,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向现代服务业发展,青阳经济开发区由机械加工向装备制造产业转型,主导产业集中度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江南产业集中区工业首发区、梅龙中心城建设,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0个,建成投产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江南产业集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8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0%以上,创建省著名商标10件、名牌产品5个。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以下提供201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二)坚持特色发展,大力拓展提升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围绕推进实施即将出台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在建设世界佛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上迈出新步伐,加快发展以旅游文化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56万人次、旅游收入412亿元,分别增长20%、2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快完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力争九华山机场启动国际直航包机和航线申报,全年旅客吞吐量15万人次以上。开工建设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完成宁安城际铁路池州段、济祁高速连接线建设,推进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池州港旅游口岸等项目建设,加快九华山旅游环线、高岭—牛头山、东流—尧渡、青阳—木镇、香源线二期、贵铜公路改线等国省干线建设,推进池州—九华山—黄山城际、池州—九江城际、殷汇—石台高速、过江通道、市域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启动鹅毛洲右汊航道、青通河、秋浦河、九华河等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完成交通投资40亿元。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进一步发挥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市场主体,重点推进大愿文化园“九华大典”、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杏花古村”等20个5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九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步伐,提升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升金湖的旅游功能,建成一批经济型、快捷式酒店和停车场、旅游购物品牌连锁店,开发一批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加大景区品牌创建力度,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启动石台牯牛降5A级景区创建,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4星级以上农家乐10家。开展旅游系列宣传营销活动,提升整体营销策划和宣传水平,建立景区、景点、机场、酒店、农家乐、旅行社等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推动市场主体之间联动互补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态。进一步落实商贸活市战略政策措施,新增亿元流通企业2家、限额以上流通企业40户、千万美元进出口实绩企业3家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机场、高速、铁路、港口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以配套园区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综合物流园,积极培育航空物流,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站前区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积极创建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会展企业,推进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各类咨询、评估、认证、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三)坚持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美丽池州建设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在机制创新和品牌创建上跨上新台阶,加快打造城市品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城市影响力和集聚力。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市本级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87项,计划投资24.5亿元。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排水除涝等专项规划,新改建城市主次干道13.5公里、雨污分流管网27公里、燃气管线95公里。深入实施清溪河、平天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清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谋划推进主城区池口片长江岸线整治工程,加快实施新港新湖等2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推进天堂湖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新改建绿色建筑90万平方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数字池州”建设,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培育居住和休闲养生业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抢抓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围绕“人的城镇化”新理念,推进东至、青阳两县的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新一轮市域及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与修编,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质达标行动,保护自然山水,留住城市记忆,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促进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自愿、分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3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加快建设美好乡村。调整完善美好乡村建设布点与规划,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建设34个中心村,完善以垃圾污水处理、村庄道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开工建设5处中小河流治理、2座排涝站更新改造、1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7.6万亩,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以上。升级改造县乡公路8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1000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60座。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引进5个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发展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个、家庭农场80个,新增“三品”认证10个。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强品牌整合,粮食总产稳定在65万吨以上,新建和改造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1万亩。加强“菜篮子”工程体系建设,引导蔬菜基地产品优先供应本地市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边界,落实用途管制。加快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创建,确保市辖三县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县。推进升金湖国家级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强化大气、水体监测,优化主城区能源结构,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规划。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人工造林7.3万亩。整顿关闭非煤矿山36家。

(四)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落实好中央和省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今年再减少市级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对保留的审批事项除涉及和影响国家公共安全以外的全部进政务中心办理,办理程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不断改进。制定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成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执法和服务水平。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国有资产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性资金和债务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严格使用标准和程序,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运行的绩效评估。继续推进国有房产、土地、矿产、岸线、采砂、广告、保障性住房、特许经营等资产资源配置管理规范化,实行标准公开、程序公开、市场竞争配置,进一步加强招投标交易管理,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机制,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进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营改增”扩围试点。巩固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符合实际的住房保障标准体系。统筹推进教育、文化、科技、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

(五)坚持开放发展,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三区”发展的第一要事,更好地发挥金融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热潮。推进招商工作提质提效。聚焦“两高一首”产业,立足规划布局,招真商、引实资、聚人才,确保全年引进项目410个,投产项目250个,到位资金420亿元、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15%。坚持领导靠前招商,强化主要领导招商工作负责制,建立招商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和领导联系调度制度。完善招商引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升金融支撑力。社会融资总量130亿元,其中新增信贷投放80亿元以上。积极跟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新三板”扩容,运用企业债、中期票据、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融资方式,推进市工投公司按市场机制参股基金,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投基金合作实施股份制改造,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九华股份上市发行、6家企业进入“新三板”、“四板”挂牌融资。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大力引进股份制银行、基金、证券及融资租赁等域外金融机构,力争交通银行池州分行开业运营,推进九华农商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丰富和创新“三农”、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搭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加强分层分类帮扶指导,推进项目、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对接,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减负政策,净增私营企业1500户、个体工商户5500户。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强各类创业园、创业市场、孵化基地建设,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整贷直发,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个,创业培训2300人,培育创业实体7000户。

(六)坚持为民发展,不断提高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水平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升民生工程实效。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上下同步、协调一致,突出保障基本民生,组织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和市10件惠民实事,强化民生工程项目绩效和运行质量管理,推进分类管养,提高民生工程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政策帮扶、城乡统筹“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依托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9000人,政府补助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做好医疗救助、孤儿救助、临时救助工作。建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和居家养老服务,建成市老年公寓。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8242套,基本建成15903套,发放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5000户,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确保公共资源公平善用。强化基层基础服务功能。继续开展主城区标准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平台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把社区工作考核权交给社区居民,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倡导发展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70所,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基本医保覆盖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建成运营市第三人民医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加强血防工程建设,抓好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巩固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版发行《池州市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外事、侨务、对台、物价、供销、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积极发展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深化平安池州建设。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和正面引导。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巩固超限超载治理成果,推进科技治超。依法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稳定。积极支持驻池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巩固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抢抓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切实增强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能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市场机制、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广泛征求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群众广泛参与决策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办好对当前有用、对长远有利的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着力提升依法行政和有效治理水平。完善政府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诚恳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工作。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行“正面标杆”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严格绩效管理,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查问责,提升工作效能,推进工作高效落实。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网络监督。

(四)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各项条例规定,压缩“三公”经费,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支持发展、改善民生上。加强对政府班子自身和公务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改革时不我待,发展永无止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三区”大发展,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而努力奋斗!

2024年贺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4

——2012年1月4日在永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会议上

永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魏旋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砥砺前行、开拓奋进,精诚团结、扎实苦干,胜利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永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

科学发展开创新局面。经济增幅明显加快,2011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940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13%,总量是2006年的2.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总量是2006年的4.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总量是2006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完成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7%,总量是2006年的3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总量是2006年的2.28倍,贷款余额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总量是2006年的2.29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全部实现五年翻番。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工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3%,比2006年提高4.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67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50家,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加工三大百亿产业形成,电子信息、光伏、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来势看好。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农产品加工全省领先,国家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31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加速提质,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消费持续旺盛,文化旅游产业加速融合,商贸物流、新型消费业态、房地产等发展较快。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关停和改造污染企业642家,建成污水处理厂11个、垃圾处理场9个,省定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绿色永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建设展现新风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6亿元,是前五年的4.47倍,实施重点项目213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30个,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建设速度均创历史新高。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洛湛铁路建成通车,湘桂复线路基工程基本完工,铁路总里程达到461公里,新增244公里;邵永、道贺高速建成投运,高速公路已建在建488公里,二级公路新建在建796公里,全市公路密度是2006年的1.74倍;永州机场通航能力逐步提升。城镇带动功能显著增强。中心城区一体化步伐加快,永州大道建成通车,生态新城建设加速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0.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5万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4%,比2006年提高7.2个百分点。2010年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农村基础条件大幅改善,改造新建农村公路1.58万公里,完成98座水库除险加固,新解决107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开发整理耕地56万亩。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奠基,水库移民后扶工作取得实效。能源信息建设全面加强,新增水电装机76万千瓦,建成110千伏以上变电站24座、500千伏变电站2座,新增供电容量548.6万千伏安,行政村通电话率和互联网开通率分别达到90.6%和62.3%,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5%。

改革开放焕发新活力。承接、对接、合作力度空前,外资、外经、外贸成效显著。五年审批外资企业167家,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内联引资636.3亿元、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分别为前五年的3.6倍、4.2倍和 1.7倍,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已建在建标准厂房515万平方米,设臵了海关、商检驻永州办事机构,招商引资工作五年都是全省先进,2008年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东盟工作全省领先,对东盟出口额增长9.4倍,引进东盟企业4家,到东盟投资企业6家。与央企省企合作实现重大突破,长丰与广汽、南岭民爆与神斧集团成功重组,中国五矿、神华集团、海螺集团、北控集团、中交集团等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金融创新迈出重大步伐,潇湘农村商业银行、江华农村商业银行、祁阳村镇银行挂牌营业,一批政府融资平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组建,市城建投10亿元企业债顺利发行,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全面启动,顺利进入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行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机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交通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文化强市、科技兴市战略,社会事业发展的协调性持续增强。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建设合格学校280所,改造中小学危房132万平方米,新增城区学位 7.1万个,永州四中顺利搬迁,湖南科技学院、潇湘技师学院建设加快,永州职院被评为国家级高职示范院校,永州工商职中和永州工贸中专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职业中专。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组织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253 项,申请专利3024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重大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市中心医院建成使用,8所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和189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完成。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77个、农家书屋3518家,新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6家、国家非遗项目5个。市体育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人口计生工作五年都是全省先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战备训练、现代营房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五五”普法全面完成,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人事、统计、审计、质监、药监、物价、工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贸促、对台、史志、档案、气象、水文、扶贫、人防、消防、残联、老龄、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都有新的进步。

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加大民生投入,2011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0%,五年累计支出425亿元,是前五年的2.4倍。积极扩大就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9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495.2万人次,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保试点扩展到10个县区,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8%,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济救助水平逐步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显现,新增廉租住房2.86万套,发放租赁补贴4.1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倒房重建 3.34万户。逐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2006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725元提高到171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54元提高到5668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1.4平方米提高到45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汽车拥有量由0.8辆提高到5.7辆,每百户农民家庭摩托车拥有量由8.1台提高到20.5台。安全生产四年获全省先进。依法信访得到加强,信访积案化解成效明显,维稳保安能力得到提升,命案侦破连续四年、命案积案侦破连续五年排名全省第一,追逃“清网行动”、社会管理创新和公众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前列,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依法行政迈出新步伐。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977件,市政协委员提案991件,办复率均为100%。市政府重大决策及时向市委报告,提请市人大审议,主动与市政协协商,市政府常务会议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军分区领导参加,并请群众代表列席。制定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听证、行政裁量权基准、政务信息公开和规范性文件管理等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推行并联审批、全程代理、打捆收费、限时办结和园区封闭管理,优化经济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市政府行政程序建设、政务公开工作连续四年全省先进。强化政府绩效考核、行政首长问责和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

不平凡的五年,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永州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过去五年,许多经验弥足珍贵。

——过去五年,我们立足赶超,抢抓机遇,赢得了发展先机。坚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在解放思想中捕捉机遇,在形势变化中用好政策,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中央和省里促进转型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湘南开放开发,把永州建成全省产业承接示范区、对接东盟桥头堡的机遇,大干快上,只争朝夕,建成了一批事关永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好事。

——过去五年,我们攻坚克难,创新求实,破解了发展难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目标,制定实施了抓项目、增投入、促消费等政策措施,全市经济逆势上扬,实现弯道超车,2008年至2010年,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面对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和严重旱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救灾安民,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化解矛盾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求实的精神推动加快发展,始终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过去五年,我们主攻重点,狠抓关键,谋求了发展优势。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突出以项目建设为统揽,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扩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突出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突出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大力实施“五百工程”、“四大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提升第三产业;突出以生态新城建设为龙头,强力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积极发展县城和中心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突出以承接对接为抓手,全面扩大开放引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市优势条件逐步发挥,发展特色日益显现。

——过去五年,我们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践行了发展宗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大民生投入,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民生之需;加快项目推进,一批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人民群众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感到,永州的发展变化,靠的是市委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靠的是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永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质量不够高,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一些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社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赶超崛起的攻坚时期,也是充满发展机遇、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时期。纵观国际宏观环境,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又要看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科技创新方兴未艾,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们扩大开放合作、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难得机遇。分析国内经济走势,既要看到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又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主要转向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立足现实基础条件,既要看到我市经济欠发达的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全省及周边城市迅猛发展,给我们加速提质发展带来竞争压力,又要看到我市经济发展前景很好,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深入实施,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增添了强劲动力。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争当排头兵。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赶超、开放崛起、富民强市,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总抓手,着力强基础、兴产业、建新城、重环保、惠民生,努力打造现代工业城市、湘粤桂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

(一)发展大工业,加快产业转型。实现富民强市,核心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必须坚持工业主导战略不动摇,以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壮大规模做强工业。加快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加速提质并举,壮大促优并重。狠抓大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扩大招商引资,强化资源整合,开发新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力争五年内实施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发展大企业,壮大企业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联合兼并,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力争五年内建成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00家以上,全力将长丰汽车、零陵烟厂、永州火电厂、达福鑫电子、湘龙铜业打造成永州工业的“航空母舰”。培育大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五年内建成江华稀土、零陵锰业等11个年产值过百亿的支柱产业,其中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光伏、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外向型加工贸易等五大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争创大品牌,力争五年打造15个以上省级名牌。构建大格局,打破行政壁垒,优化区域布局,在全市构建四大经济板块,即湘江千亿“两型”产业带、环阳明山绿色经济圈、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湘粤桂边界民族经济区,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

培育特色做优农业。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放大优势,做靓特色,创优品牌,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大力推进规模农业基地建设,全面实施粮食千亿产能工程和粮油百亿产业工程,着力建好450万亩优质稻、80万担优质烤烟、180万亩无公害蔬菜、320万亩油茶、150万亩水果、100万亩工业原料林、1000万头生猪、50万头肉牛、富硒香型农业等规模农业基地,打破地域界限,发挥优势条件,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粮油、果蔬、药材、畜禽开展精深加工,创建一批农业标志性企业和主导品牌,力争把永州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程,加大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着力将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创造条件,建设一批县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大力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水利建设管理,以及科技、金融、信息服务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升水平做大第三产业。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完成旅游“1010”工程,着力建好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高星级旅游饭店,打造几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抓好祭舜大典、江永女书节、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杜鹃花会、瑶族盘王节、周敦颐国际理学文化节、柳文化节、孝文化节、东安武术节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文娱演艺等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将帅影视城、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快发展大商贸大物流“1020”工程,突出抓好国际航空物流园、蓝宁道新保税物流中心、永州商务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各种新型服务业态发展壮大。

(二)推动大开放,构筑承接高地。全力以赴抓好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突出“产业承接、绿色引领、文化创新”三大特色,以科学承接、互利承接、绿色承接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拓展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努力把永州建成产业承接新平台、区域合作引领区、加工贸易集聚区、转型发展试验区,争当全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突出承接重点。在空间布局上,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五带”,即凤凰园经济开发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湘江千亿“两型”产业带、二广高速、泉南高速、厦蓉高速和道贺高速沿线发展带。在产业建设上,着力引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和光伏产业、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着力实现六个转变,即从承接低端产品生产企业为主向承接高端产品生产企业为主转变,从承接配件生产企业为主向承接总装生产企业为主转变,从承接单个企业向承接产业集群转变,从承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向承接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转变,从以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承接为主向全市范围全面承接转变,从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主向承接全国、东盟乃至国际产业转移转变,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产业承接格局。

夯实承接平台。加快交通平台建设,着眼对外大通畅、对内大循环,开展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全力打通南下北上、东进西拓大通道,尽快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力争五年内凤凰园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建成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技工贸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基础较好的县区工业园建成产值过百亿园区。五年全市新增标准厂房800万平方米。采取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与沿海城市、企业、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引导各县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整合资源、联动发展。加快通关平台建设,设立永州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建成永州铁海联运口岸,开通永州至广州、深圳、湛江等地的“五定”班列,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空物流港,争取在广西钦州设立永州对接东盟的出海港口基地。

创优承接环境。着力推进观念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创新,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广阔的胸襟、更加高远的眼光,确定示范区发展目标,编制示范区建设规划。着力推进政策创新。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政策,紧密结合永州实际,制定出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金融服务、土地管理、户籍制度、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法制、诚信和人文环境建设,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培育大城市,打造宜居之都。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把永州作为100-2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进行培育的历史性机遇,突出规划引领,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努力把永州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要以零冷两区一体化为核心,以生态新城建设为重点,尽快拉开“一圈两轴两带三组团”的基本框架,到2016年,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80万。按照“生态理念建城、基础设施连城、高端产业融城、古韵新貌靓城”的思路,加快生态新城建设步伐,力争三年出骨架、五年成规模,构建零陵古城区、冷水滩现代城区和生态新城交相辉映的中心城区新格局。依托中心城区,以祁阳—冷水滩—东安为横轴,以冷水滩—零陵—双牌为纵轴,以两区和三个县城为节点,构建“T”字型中心城市群,南部逐步发展以六个县城为节点的副中心城市群。

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切实增强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高速外环线、城际快速通道和阳明大道、潇湘大道等城区主干道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注重城市功能的配套性、整体性和服务性,重点推进一批城市公交、市政设施、住房保障、教育卫生、商贸服务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精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城市更加净化、美化、亮化。

彰显生态人文特色。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突出“两型”引领,坚持环保优先,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加快实施湘江潇水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着力抓好湘江两岸风光带建设、“三边”植树造林、20万棵大苗进城和部门联村建绿,新建改造一批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建好一批生态旅游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加强山水景观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充分展现山水洲城形象,努力建设绿色永州。围绕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加强零陵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开发,新建一批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推动人文资源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

(四)主攻大交通,强化基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事关长远、影响全局,要始终坚持打基础、增后劲不动摇,以交通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交通建设。围绕打造湘粤桂省际交通枢纽,着力构建以“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井”字型铁路网、国际航空港、湘江航运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湘桂铁路复线和永蓝、厦蓉两条高速公路,打通省际断头路,争取洛湛铁路扩能项目、永郴铁路、桂永郴赣铁路和永郴、祁道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强永州机场改造维修,启动永州机场搬迁前期工作,开辟10条以上空中航线。实施湘江航道改扩建工程,在永州境内形成千吨级航运能力。积极开展湘桂运河建设前期工作。全力构筑以干线公路、城际快线、农村公路为主的市域循环网络,打造北五县区半小时经济圈、中心城区至南部六县两小时经济圈,以及南六县区域间一小时经济圈。

加快推进能源建设。全力支持神华集团永州火电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出成效,着力抓好涔天河、湘祁、白滩河等骨干水电站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切实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扎实推进管道天然气工程和能源储备库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和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工作力度,按时优质完成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规划建设何仙观、晨光、毛俊、金钩挂、芦江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及配套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等五项改革,切实增强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加快推进数字永州建设。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切实加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联网、地理数据、公共应急指挥中心、网上供销社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扶持发展新型信息服务业。坚持以集约共享为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的信息化。

(五)促进大和谐,建设幸福永州。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让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共建共享幸福永州。

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全民创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创业,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和劳动报酬。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民族政策落实力度,抓好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后扶工作,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山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

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不断提高救济救助水平,实现“城乡困难群众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切实抓好农村合格学校和城区学位建设。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把永州一中、永州四中打造成省内名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启动建设潇湘大学,支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潇湘技师学院做大做强,推进县区职教中心建设。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永州。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五年引进2000名以上优秀人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培育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文化精品,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应急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切实做好老龄工作,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切实加强“双拥”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和驻永部队建设,完成县区人武部营房建设任务,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和水平,抓好人民防空工作。加快推进法治永州建设,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治安防控和民主自治机制,加强源头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管理虚拟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群众工作总揽信访工作,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臵、事故救援和抗灾救灾能力。

三、2012年的工作重点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进出口总额增长25%,财政总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三个一千”,即地方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均突破1000亿元。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一)着力抓好工业发展。坚持项目兴工,通过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和促进工业发展,力争全年开工新建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竣工投产100个。积极协调化解各类矛盾,力促去年竣工的一批工业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狠抓企业挖潜增效,确保产品有市场、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满负荷生产,重点抓好零烟、湘纸结构调整,力促长丰CP2轿车三季度建成投产,稳步扩大湘龙铜业、奔腾彩印等企业生产规模。按照“一企一策”办法,扶持困难企业恢复发展生产。做好规模企业入统工作,确保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0家以上。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市里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由市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实行定点联系、挂牌服务。

(二)着力抓好农业农村经济。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扎实推进规模农业基地建设,耕地总量稳定在491.7万亩,基本农田总量稳定在43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24万亩,烤烟种植28万亩、收购75万担,水果低改扩园30万亩,新增造林面积48万亩。新建1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新建农村沼气池6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203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5万台(套)。提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年内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4家,新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专业合作社100家,创建11个省级示范社。抓好涔天河水库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启动2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11个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鼓励引导农村相对集中建房。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落实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全面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要建设一批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基地和乡村旅游景点,新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三)着力抓好城镇建设和管理。精心制定中心城区战略发展规划,全面完成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编制,加快生态新城建设步伐,抓紧实施永州大道景观带、湘江两岸风光带、玫瑰湾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国际航空物流园、影视文化中心等项目。加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九嶷大道、梧桐东路、零陵区沿江大道以及零陵工业园、火车站配套路网建设,打通舜皇路、银象路、潇湘大道等断头路,改造珍珠路、梅湾路,开工建设湘江东路、湘江西路、城南大道和城南大桥,加快城中村、河西旧城区、湘江西路棚户区以及背街小巷改造,全面提升建成区配套功能和水平,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大力实施县城建设“八个一”工程,突出抓好路网管网配套、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区公园和绿地建设,全面开展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切实抓好乡镇所在地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乡镇,以此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推动“五城同创”工作向纵深开展。

(四)着力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蓝宁道新保税物流园、潇湘汽贸城、粮油综合批发大市场、永州新商城、矿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仓储超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年内要在冷水滩区河东、河西各开工建设一个城市综合体。全面提升商贸流通、邮政快递、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九嶷山舜帝陵创5A和柳子景区、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创4A工作,完成李达故居、周敦颐故里、新田谈文溪村创3A旅游区工作,年内冷水滩、零陵、道县、宁远、祁阳力争各建成一家五星级宾馆,其它县力争各建成一家四星级宾馆。

(五)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交通项目实施,年内永蓝高速、厦蓉高速、二广高速双牌连接线、东安至广西全州、省道323新田至宁远、省道324蓝山段改造工程等建成通车,加快湘桂铁路复线、省道325道县祥林铺至江永龙虎关、国道207东安段和江华段、国道322零陵改线工程、国道322祁阳绕城公路、省道323宁远绕城公路、祁阳至冷水滩一级公路、江华白芒营至石碧塘等项目施工进度,新开工建设厦蓉高速宁远互通至九嶷山、祁阳木梓圩至金洞、新田邬下至金鸡岭、国道207零陵至双牌一级公路、东安芦洪市至小江口、省道326江华白芒营至码市分水岭等项目,抓紧做好永郴铁路、桂永郴赣铁路、祁道高速公路、永郴高速公路、冷东快速通道和萍岛至归阳航道改造前期工作。启动永州机场搬迁前期工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力抓好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加快推进52座小一型和116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2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11个中小河流治理、6个城市防洪工程和6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强清淤防渗和渠系配套。加强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完成河道采砂整治任务。抓好一批电源电网建设,争取永州火电项目一期工程今年四季度开工建设,加快湘祁和五里牌电站、江华风电等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双牌、江永、蓝山风电项目,扩建1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和续建3座110千伏变电站,抓好14座35千伏变电站建设,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推进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石油储备库和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加强各类信息传输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六)着力抓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上半年完成示范区区域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各项资金增幅不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内联引资达到250亿元。突出抓好引资重点,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光伏产业、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省企和东盟合作,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升发展工业园区,全年新增园区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新建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以上,新引进落户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今年对工业园区建设要制定严格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通关平台建设,争取省里支持我市在北部湾设立湖南对接东盟出海港口基地,建成蓝山公路口岸。完成海关大楼主体工程。降低门槛,拓宽领域,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七)着力抓好财税金融工作。加快财源建设,整合财政资金,全力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财税贡献大的企业加快发展;强化财税征管,进一步理顺市区税收征管体制,完善收入组织调度、非税收入征缴和目标考核机制,严格规范执收执罚和减免缓征行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加强财政监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加大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80亿元,力争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50%;完善金融体系,年内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新组建村镇银行1至2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2至3家,新组建双牌、东安、祁阳、蓝山等4家农村商业银行,以潇湘农村商业银行为基础,着力打造一家资产过百亿元的区域性银行,全面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做大做强城建投、交建投等融资平台;鼓励和推动上市融资,力争1至2家企业上报国家证监会发审委审批;深入开展金融创安活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力争创建1至2个省级金融安全区。

(八)着力抓好民生保障。重点实施十大惠民工程。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惠民工程。加快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万人以上。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0万人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8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二是科技惠民工程。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申请专利800件,授权专利300件,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三是教育惠民工程。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建好20所公办幼儿园,扶持40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快6所特殊学校建设,完成65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继续加强城区学位建设,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加快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潇湘技师学院建设,创建2个省级以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个省示范性县区职教中心。加快推进以校车为重点的学生安全工程建设。四是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将帅影视基地、凤凰影视城、萍洲文化广场等文化项目建设,承办好全省公祭舜帝大典活动,建好1684家农家书屋,全面推进“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工作,加强网吧整治和管理。五是卫生惠民工程。加快市中心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芝山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完成3所县区医院、11所县区卫生监督所、5所县区急救中心、4所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任务,实现全市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六是全民健身惠民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完成第二批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七是安居惠民工程。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建设廉租住房7100套、公共租赁住房51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600户,林区棚户区改造2626户,垦区危旧房改造2349户,农村危旧房改造8000户。八是计生惠民工程。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九是生态惠民工程。大力开展绿色永州五年行动、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十是维稳保安惠民工程。强化信访工作责任,严格落实接访、处访、下访制度,维护正常信访秩序。加强特殊群体的管控,高度重视禁毒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打“两抢一盗”、“打四黑除四害”、“命案必破”和“计量六进”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建成25个省、市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社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市技术视频防控网、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虚拟社会防控网建设,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三强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建设施工环境。各位代表,承载光荣使命,肩负历史重任,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全力凝聚科学赶超的智慧力量,朝夕勤勉,永不懈怠,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报告工作,依法接受监督,全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健全政府重大决策事项程序规则,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机制。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积极推行决策公开、审批公开、信息公开、办事公开。健全行政执法程序,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开展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切实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政府系统内部层级监督,支持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保持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头脑中时刻想着群众,感情上紧紧贴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做到重大决策顺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生,发展绩效为民而求,凡是违背民意的决策坚决不作、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干、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不上。始终做到勤政为民、务实干事,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坚持真抓实干。加快永州发展,关键要做实功、干实事、求实效。坚持从永州发展大局出发,紧紧围绕把事干成干好,想办法、出主意、作决策。勇于担责,敢于碰硬,只要是看准了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永州发展的事,就要雷厉风行,盯死看牢,一抓到底。深入推进“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扎实推进“一线工作法”。推行政府绩效考核,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严格行政问责制度,大力整治行政慢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坚持清正廉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做到有腐必反,有案必查。加强对政府性资金、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的财政、审计和社会监督,强化土地使用、矿山开发、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领域专项治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减少制度漏洞。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树立风正气顺、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须奋蹄。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实现科学赶超、开放崛起、富民强市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名词解释

1、承接对接,承接,主要是指承接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国内境外产业转移;对接,主要是指对接央企、省企以及其他战略投资者。

2、“五项保险”,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种保险。

3、“清网行动”,指从2011年5月26日起至2011年12月15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约7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

4、“五百工程”,指从2009年开始,全市集中力量发展一批百亿集群,壮大一批百亿产业,培育百家亿元企业,打造两个百亿园区,每年竣工、开工、储备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各100个,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翻番。

5、“四大战略”,指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着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园区”战略。

6、“四化两型”,“四化”指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两型”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7、“两个加快”,指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8、旅游“1010”工程,指在全市构筑十大旅游区、抓好十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十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创建十个4A以上等级旅游区、打造十条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办好十大主题节会活动、开发十大系列旅游商品、创建十家四星级以上宾馆、创建十家四星级以上旅行社、创建十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

9、大商贸大物流“1020”工程,指培育发展10个大型商贸企业,着力实施10个重大物流项目。

10、货运“五定”班列,指在主要城市、港口、口岸间铁路干线上组织开行的“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定价(运输价格)”的快速货物列车,它包括集装箱“五定”班列和普通货物“五定”班列两种组织形式。

11、中心城市“一圈两轴两带三组团”建设,“一圈”指环绕冷水滩区、零陵区的高速公路,“两轴”指永州大道、阳明大道,“两带”指湘江两岸风光带,“三组团”指冷水滩组团、生态新城组团、零陵组团。

12、“两高一资”,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

13、“三边”,指城边、路边、水边。

14、“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指二广、祁道、泉南、厦蓉四条高速公路。

15、“井”字型铁路网,指现有的湘桂铁路、洛湛铁路和规划中的永郴、桂郴铁路构成“井”字型。

16、“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17、县城建设“八个一”工程,指建设改造一个城中村、一条景观街、一个公园、一个广场、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四星级以上酒店、一个大型商场和一个标志性建筑。

18、“五城同创”,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19、“城市综合体”,指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它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20、“三馆一站”,指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

21、“两抢一盗”,指抢劫、抢夺、盗窃等三类多发性侵财案件。

22、“四黑四害”,“四黑”,指目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收赃销赃、涉黄涉赌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俗称“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四害”,指害百姓、害家庭、害社会、害国家。通俗的说法,将其归结为“四黑四害”。

23、“计量六进”,指诚信计量进市场、健康计量进医院、服务计量进社区乡镇(含学校)、光明计量进镜店、准确计量进油气站和公正计量进行业。

24、“三强行为”,指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行阻工。

25、“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指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项目;机关与贫困村、困难企业结对子,干部与贫困户、困难职工结对子;测评市、县区机关的群众满意度。

26、“一线工作法”,指民意在一线收集、工作在一线推进、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反思教学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