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一、基本情况
2002年,在南崖、卫前、万坊、西摆四个居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宁红、凤凰山、南崖、西摆、万坊、衙前、卫前、百汇八个社区居委会,均属纯居民型社区,共有居民34120户,人口13万。一是社区办公用房情况。各社区均属租借其他单位或民房办公,既无会议室也无党员活动室。宁红社区租用民房办公,每月租金700元,其余七个社区的办公用房由国税局、财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宁州镇企办无偿提供,其中南崖社区在南崖景苑拥有一套120㎡的办公用房,但因无钱装修没有进去办公。二是社区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情况。干部工资县财政每月补贴书记、主任600元,一般干部500元;镇政府每月补贴300元;县民政局每月补贴书记、主任100元、一般干部90元。办公经费每年8000元。三是社区干部配备情况。八个社区均配有书记和主任,现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男性3名。大专学历以上12人,高中学历23人,初中学历3人;平均年龄40.1岁,45以上的5人,30-35岁32人,30岁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担17项行政性事务,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卫生费,工作负荷比较重。四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情况。各社区均成立了党组织,百汇社区为党总支,其他七个为党支部。共有党员1014名,其中流动党员287名、下岗党员375名、无法联系党员149名、60岁以上党员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城镇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区的快速扩张、人口的迅速增长,社区建设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畅,办公场所紧张,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党建基础薄弱和社区意识不强等六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畅。一是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工作以完成上级布置任务为主,除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县委县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交办的各种行政性任务。二是权责利不统一。部分职能部门本应下放给社区的权利没有下放,或名义上将职能下放,实际上是工作下放而权利不放,社区大量的时间花在“协助”部门工作上,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职责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单位的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的共享,听任单位领导意愿,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形成“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良好氛围。
2、办公场所紧张。一是办公用房紧缺。八个社区的办公条都比较差,办公面积平均61㎡,特别是西摆社区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区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动场所缺乏。各社区都没有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公益性娱乐场所几乎没有,平时搞活动、开会靠向其他单位租借。三是《修水县房产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修政办发[2005]38号)关于住宅小区按建筑面积0.08%提供社区用房的规定执行不到位。
3、经费保障不足。一是财政投入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社区作用凸显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经费难以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社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二是干部待遇相对偏低。书记、主任1000元/月、一般干部890元/月,与县城其他类似工作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三是办公经费相对短缺。随着城区居民增多、服务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办公经费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办公实际需要。经费短缺导致一些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市民服务难以落实,工作显得被动。
4、服务质量不高。受活动场所、办公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社区服务水平还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平时主要围绕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为主。对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服务还很欠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如万坊、宁红和南崖等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市民无法就近开展活动。三是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本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而新型社区服务业又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团、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5、党建基础薄弱。社区党建阵地建设非常滞后,大多数没有党员活动室,没有党建宣传栏。党建意识淡薄,党建氛围不浓,党内活动贫乏,党员管理缺位,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无”党员(无固定住所、无固定单位、无固定收入)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对 “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区意识不强。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挥为主导,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社区服务比较滞后。而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这种结果导致了市民对社区工作认识的模糊,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有事习惯找单位,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甚至有的国家干部连卫生费都不愿交。
三、意见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社区党员、干部和市民意见,广泛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修水社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进一步健全理顺社区管理机制。一是建议实行常委挂点联系社区工作制。一名常委联系一个社区,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系会,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二是建议建立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使用,单位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求居住在社区的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三是建议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职能部门凡拟将其组织机构、考核评比、专项调查等事项及社区职能以外的工作进社区的,应通过一定程序向社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执行。
2、逐步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一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政府规划。在政府建设廉租房、安置小区、公益服务设施时,将社区办公用房一并纳入考虑,同步规划建设。二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范围统筹考虑。在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的同时,县、乡财政每年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通过新建和购买等形式逐年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问题。三是建议将南迁单位闲置办公用房调配给社区使用。对搬迁至城南办公的单位闲置用房划拨给西摆等暂无适当办公场所的社区使用,对百汇和凤凰山等社区借用办公场所仍适应办公使用的,可将产权直接划拨给社区。四是建议按照(修政办发[2005]38号)文件规定,规模小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无偿提供不少于30-50㎡的社区用房;规模大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按总建筑面积0.08%无偿提供社区用房。
3、建立健全社区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纯居民型的社区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按社区人口比例划拨一定人头工作经费。二是建议按照“费随事转”要求,对超出社区职责范围又确需社区承担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解决相应的工作经费。三是建议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保健、娱乐、物业等有偿或低偿服务。四是建议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社区单位在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建设予以支持。五是建议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经济待遇。
4、努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根据市民生活需要,对社区内场地资源进行整合,鼓励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市民需要的体育、娱乐、文化等活动设施,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5、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议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一社区一总支”的原则和“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有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改”的要求,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设立八个社区党总支,下辖若干党支部。二是建议开展“社区党建基础工作建设年”活动。对社区党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行全面规范,力求做到党建氛围浓厚、布置美观大方、资料规范齐全、数据准确详实。三是建议继续深化“党员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和“受社区欢迎的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四是建议开展 “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 活动,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进行分类登记,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下岗党员实行“接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共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对居民党员、复转军人、毕业学生中的党员实行“统管”。五是建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延伸到每个社区。
一、大丰区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5年来,盐城市大丰区积极策应国家、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健全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截至目前,城镇化率达58.25%。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投入编制经费8000多万元,编制各类城乡规划,拓展发展空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编制完成了城市色彩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等专项规划。各镇已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并获批准实施。
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累计投资295.6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300多项,顺利完成区划调整工作。南翔大道、五一大道、健康路改造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档案馆等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西郊生态风貌区、东方湿地公园、银杏湖公园、幸福湖公园、五一河公园、团结河公园、常新公园等十大城市公园建成开放,城区绿化覆盖率36.3%,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一是征收拆迁扎实推进。全区完成征收拆迁8068户,拆除面积168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育红小区西侧、原市政府地块、大四河风光带沿线改造等地段的房屋征收拆迁,实施旧城改造,提升居民居住和生活质量。二是住房保障惠及民生。着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住房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4386套212.42万平方米,让2万多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三是民生工程加快实施。鸿基汇金购物广场改造工程、幸福菜场、城西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成,后街小巷实现黑色化全覆盖。在盐城首家建成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盐丰公交。
镇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各镇区完成集镇“六个一”(一条园林式街道、一个住宅小区、一块街头绿地、一幢标志性建筑、一条精品水景、改造一条老街道)和绿化“五个一”(新建一条林荫大道、一条园林式道路、一条河滨绿化带、一块森林公共绿化、一个街头游园)工程建设项目366项。城乡统筹深入推进,深入开展镇村环境整治,新建镇级污水管道130公里。全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村实施新村庄、新产业、党群服务中心等项目339个。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全到位、队伍网络全覆盖、长效机制全建成,村庄环境整治、城市环境整治、“清洁乡村”行动通过省、市考核验收。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城市建设的精品工程还不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足。城东新区、高新技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配套,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够。集镇基础设施投入不多,集镇形象提升速度还需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体档次不高,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备,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较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城镇化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由于近年来,受房地产大气候的影响,该区城建土地招商和集镇土地招商乏力,城建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大多数依靠融资平台融资。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缺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之一。
保障体制需进一步健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城市和集镇社区参与物业管理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还不够强,城市文明风尚还需进一步形成。
三、加强城市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做好下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我们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把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城市工作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大丰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更大突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海滨城市的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区建设,通过规划引领,集中组团发展,集中力量向东发展,策应大丰港沿海开发,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与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大丰新形象,提升大丰城市景观格调。按照现代商业都市标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等设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不断提升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等都市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地位。统筹城市中心城区改造,加快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提高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信等保障能力。
提升国际化、绿色化水平。围绕国际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强化老城区的商业中心职能,引导公共设施向“幸福路”城市发展轴线集聚,促进空间集约发展;积极建设城东新区的新商务、行政、文化中心,引导产业向疏港大道发展轴线集聚。推进港区职住平衡,建设宜居海港新城,打造成大丰港区重要的生活后勤基地、公共服务核心。积极发展“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城市规划上注重彰显“麋鹿故乡、湿地之都、黄海港城、上海飞地”四张名片,城市主要街路、地标建筑、园林小品、景观雕塑等突出麋鹿文化、湿地文化、知青文化、古盐文化,建设水绿风韵现代海滨城市。追求现代风格,实施杰出建筑和公共艺术精品计划,对城市整体风格、重点区域景观和主要街路沿线建筑造型、色彩、高度、广告设置等进行严格控制,打造地标性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加强建筑立面、形态、色彩等方面创作,深化城市细节设计,注重“现代·典雅”的城市色彩,精细管理“城市家具”,推动都市旅游、会展经济发展,全力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增强城市吸引力。
提升城市规划标准。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注重引进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参与规划编制,突出水绿秀美、宜居宜业宜游、生态阳光的城市个性。高标准制定分区性规划、专项规划、控详规划,按照国际化的要求规划建设城市。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密切衔接,地下规划与地上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顶层设计水平。严格落实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设施配套、建筑风格、楼体色彩、天际线、建筑体量、停车泊位等方面规划与设计。严禁随意变更规划,把握好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审查、审批五个重点环节,确保所有项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其它相关规划。严肃执法监督,明确各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依法处理未批先建、擅自更改建设密度、占用公共绿地、改变建筑造型色彩、提高容积率等违规违建行为,维护规划权威。
完善城市功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城市建设具体行动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满足群众需求。健全完善城市各片区商贸商务、行政办公、康居服务、文教体卫、交通设施等功能。倡导城市修补,对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修补、出新;对城市道路标识标线出新。加快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为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依据。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计划实施老城区大华路(东宁路至康平路)和东风小区片区,工农西路及双拥路片区“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新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在项目规划评审时提出,提前设计。分期分批在城东新区菜场、港区日月湖大道、高新区碧桂园二期、集聚区西郊公园和荣润房地产项目等处片区实施“海绵城市”项目。部分项目审查确定后将按程序进行相关控源截污及“海绵城市”的专题设计、招标工作。
推进产城融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创业有机结合,加速人气集聚。住建、发改、经信、国土、交通等专业部门应加强衔接,从全区宏观调控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各区园优势,推动特色发展。通过规划引领、产业互补、交通一体化,加快产城融合步伐。二是引导产业发展。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城区重点发展三产服务业;城东新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高新技术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港区、港城重点发展临港产业。针对开发区、高新区、港区大量产业工人集聚产生的“吃、住、行、教、卫、娱”等需求,配套城市功能,深度做好产城融合文章。三是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总体思路,在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区关于供给侧改革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大丰实际,出台促进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房地产去库存的实施办法,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去库存、稳增长、促销售。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大新政宣传力度,严格控制房地产库存量较大、去化周期较长地区的土地供应。旧城改造、棚改推行货币化安置,针对非住宅库存量大的问题,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去库存。四是加快园区和集镇融合发展。通过规划调控、产业带动、市场引导、行政推动,积极稳妥推进园区和集镇融合发展。合理推动园镇一体化、功能片区化发展,选取合适的集镇作为片区中心镇,推进区镇合一,将片区中心镇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空间,与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动产镇融合发展。推进主城区周边镇新丰镇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创新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开发区、园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推动西团镇与经济开发区、三龙镇与港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区、园、镇合一管理体制,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强化城市管理。一是整治经营秩序。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和“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要求,重点加强主要道路、后街小巷、校园周边等占道经营集中区域和高发时段的整治、巡查和管理。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依法取缔流动占道经营摊点,查纠出店经营行为,清理移动广告牌。开展露天烧烤集中整治行动,净化城市空气。二是整治交通秩序。一方面对违规占道、逆向停车的行为,严肃查处到位。另一方面规范停车秩序。科学设置城市停车位,加快立体式停车场建设,增设单位庭院开放式停车位,下大力气解决停车乱、停车难等问题。合理规划路内停车区域及泊位标线,规范停车秩序。三是强化建筑工地管理,控制扬尘,推进绿色施工。在市区范围内的建筑工地围挡高度必须达2米以上,主要通道和施工场地必须“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必须设置门卫值班室、洗车台、标准沉淀池和高压冲洗设施。风力在5级以上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根据实际对工地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停止房屋拆除工程等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在靠近居民小区、学校等人口密集的施工工地,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噪音,做到不扰民。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砂、石等散体物料时,采用具有密闭车厢的运输车辆。四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老的违法建设必须逐步拆除,新的违法建设必须坚决遏制。建立违法建设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在主流媒体公布举报方式和举报电话,调动群众举报违法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执法部门加大查处和拆违力度,达到抓早、抓小、抓苗头的要求。五是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巡查考核力度,继续推行河道长、路道长制度,完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城市道路综合巡查,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无缝隙、常态化。
打造特色小城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城乡规划理念,合理确定城镇村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推动增量扩张性规划向存量调整性规划转变。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增强规划对城市、城镇、农村新型社区的空间发展和布局的引导,落实城乡统筹相关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新丰、刘庄、南阳3个重点中心镇,差异化推动三龙、西团、白驹、草堰、小海、万盈、草庙、大桥8个一般镇特色化发展。
推进美丽乡村、康居乡村建设。按照“全面整治提升、打造宜居乡村、实施长效管理”,扎实推进城乡统筹试点镇村建设,加大美丽乡村、康居乡村创建力度,实现省级生态镇全覆盖,努力争创国家级生态镇,让乡村留得住“乡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恒北村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为示范,实现居家养老、便民服务、医疗保障全覆盖,一产三产融合发展,旅游、电商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庄居民点建设工程,分类引导“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村庄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把规划延伸到农村。对各镇、村的规模、发展布局、功能定位、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研究,使各镇、村的功能定位准确,互为补充,规模适当,避免重复建设,使全区的城镇在规模、功能、资源配置协调统一,形成全区城镇体系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创新机制体制,将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把城乡分设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制度合一、服务衔接、功能配套”的保障体系。加快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户籍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党支部;基础建设;调研
近期,结合深入推进运输一线党支部建设“三年基础工程”,我们对苏家屯机务段85个党支部进行了调研。总的来说,通过近两年持续不断地抓党建基础工程建设,党建各项基础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党支部书记就抓好党建工作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苏家屯机务段在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支部建设模式化。有的新职党支部书记不熟悉党支部工作的内容、任务和职责,对党务工作及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在一些具体工作中,往往由于对上级精神领会不深、研究不透,贯彻执行时简单机械,为了创建抓创建、为了活动抓活动、为了基础抓基础、为了教育抓教育,而没有结合单位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落实,导致工作不顾实际“一刀切”、照抄照搬“一般粗”,模式呆板、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有的党支部贯彻执行党内制度的力度不够,注重形式比较多,讲求实效比较少,存在着制度挂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问题。有的党支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性强,在制度落实上存在以工作会议代替支部会议,以业务培训代替党课教育的问题。有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自我批评轻描淡写,相互批评泛泛而谈,根本到不到解决自身问题目的。
(三)教育管理简单化。有的党支部书记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手段落后、方法简单,导致党员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部分党员对到底应该是“多干活、多拿钱”,还是应该讲奉献产生了“质疑”。有的党员缺乏先进意识,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大局观念,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职工,放松自身要求,对涉及自身利益问题有时乱发牢骚。有的党员群众观念淡薄,当身边职工出现思想波动和生活困难时不能主动关心帮助,而是袖手旁观。
(四)党建工作边缘化。有的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片面地认为中心工作是“实”的,党建工作是“虚”的,对运输、安全、经营等硬指标抓得紧,对党建工作思考得少。少数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对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荒废了“自留地”。有的党支部书记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工作经验和基本做法上都是靠传、帮、带,缺乏系统培训和内涵式教育,影响了党建工作效果,造成党建工作与运输生产不协调。
二、几点思考
加强党支部基础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党支部建设“三年基础工程”各项要求,坚持以“抓支部、打基础、增活力、强作用”为目标,着力提升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强化党支部基本制度落实、创新党内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配强书记队伍,提升执行力。严把党支部书记的“入口关”,明确党支部书记任职条件和基本素质要求,真正把政治素质过硬、精通技术业务的党员骨干选拔到党支部书记岗位。针对不同类型党支部书记的不同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采取现场指导、专人包保、观摩交流等形式,对专兼职党支部书记进行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做好党支部工作的能力。把党支部工作与运输安全任务一起纳入考核,采取民主测评、考察谈话、查看资料、现场检查、综合评定的方式,对党支部书记的思想素质、组织能力、业务水平、工作业绩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定期全面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发生严重安全问题以及评定为“较差”、“不称职”的专兼职党支部书记进行淘汰;对工作缺乏激情、打不开局面或由于年龄、能力、性格等原因不适合现岗位的,按程序交流调整,促进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职尽责。同时,按照1:1比例建立专职党支部书记后备队伍,做到“近期有人选、长期有储备”。
(二)落实基本制度,强化约束力。党内生活松一分,党员队伍就散一片;党内生活严一尺,党员干部就强一丈。严格党支部各项制度的落实,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党支部和党员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工作要一项一项的抓,制度要一项一项的落。要按照“务实、求效、管用”的原则,合理规范党总支、党支部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完善组织生活、日常工作、党内活动、考核评价等机制,形成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要认真抓好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和“三会一课”,坚决克服党内生活的自由化、形式化,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实效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党员的作用,形成从严治党和加强党建基础工作的新常态。
(三)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当前,职工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需求等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党支部工作方式和活动方法提出了新挑战新考验。要探索建立“党员登记积分制”考核办法,对党员作用情况进行积分评定,凡通过党员大会测评合格率在60%以上,或党员“三无”率在90%以上的党员进行登记统计,积分累积运用,让党员看到自身履职的“明白帐”,使党员管理更加具体。要创新党课教育方式,建立党员微信群,根据党员教育需求,及时将时事政治、形势任务等内容纳入党课教材。做到“手机党课”短信平台全覆盖,党员工作动态、党务知识解疑释惑等信息随时发布,扩大宣传教育范围,确保党员教育质量。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党员“入党纪念日”活动、革命传统教育、观看身边先进人物事迹专题片等方法,加大党员理想信念、安全思想、形势任务的教育力度,提高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兴趣。
建城[2004]15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天津市建委,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上海市水务局:
为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督与管理,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改善水环境,现就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九五” 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对于缓解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地方政府监管职能不到位,监管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不高,运行管理不规范,影响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国家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加强监管,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城镇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的监管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的监管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城镇污水处理厂是城市重要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镇供水、节水、治污工作的重要方面,与城市规划、管理密不可分,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管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把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必须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明确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的责权,使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逐步成为产权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经营实体。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管,不直接参与污水处理厂运行与作业的具体管理工作。
四、大力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城市政府要通过其授权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签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于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特许经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可在核定实际污水处理量及处理成本的基础上,由行政主管部门与运营单位签定委托经营协议及污水处理厂服务合同。
五、要严格实施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城市排水许可制度的要求,加强对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主要排放口特别是重点工业排放口水量水质的监督和监测,保障各类城镇排水设施的安全运行,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
六、加快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益。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的实际处理负荷,在一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
七、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特别要加强对自备水用户的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对自备水用户,可由污水处理费征收部门核定污水排放量,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协议方式委托银行直接划拨污水处理费。各地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应优先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
八、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委托有资格的检测单位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水量和污泥进行定期监测,并监督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可采用委派监管员的方式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实行监管。在严格监管和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营费拨付的核定工作。
九、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应按规定接受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必须在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位置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对进出水量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建立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制度,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对进出水的水质、水量和污泥进行检测。完善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按期(月、季、年)向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进出水的水质、水量、污泥处置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及运行成本等。
十、对于进水水质、水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其运营单位应将发生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及时报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因进行设备设施检修、维护需暂停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或导致处理能力明显下降的,运营单位必须提前报告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取得同意后方可进行此类活动。对于因突发事件或事故造成关键设备停运的,运营单位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抢修恢复正常运行,之后应及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十一、要加强对主要管理人员的培训。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后上岗。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要进一步规范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应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的要求,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和水质管理,切实保障污水处理厂安全正常运行。
十二、对于谎报实际运行数据以及制造虚假数据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特许经营协议或委托经营协议,限期整改;对情节严重的,应终止特许经营权或委托经营权,取消运营资格;对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严重经济损失的,要对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主要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并按规定做出处罚。
十三、切实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工作。鼓励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污泥进行综合利用,对不能进行综合利用的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十四、要逐步扩大城镇污水处理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社会和公众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作用。
一、湖北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6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湖北省现有小城镇942个,其中建制镇735个,乡集镇207个。
(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镇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近年来,湖北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宜昌龙泉、荆州容城、襄樊双沟、阳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城镇。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如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紧镑长江的著名历史古镇。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委、镇政府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机械、化肥、造纸、陶瓷、铸造、棉纺、毛纺、制药、食品、酿酒、木材加工、电器仪表等行业生产的优质主导产品驰名省内外。目前,该镇城内各村拥有较大规模的村办、组办企业,市场、商店等经济实体近100家,城区大部分村级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全镇经济规模效益明显,已率先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格局。同样,夷陵龙泉镇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实现龙泉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城镇工业化、农村集镇化、镇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他们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强以三峡泵业为龙头的机电工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魏家畈轻工业园。20xx年该镇规模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97家,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5.9%;税收入库额完成4354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10757元,同比增长10.3%,成为夷陵区经济重镇、全市工业第一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小城镇的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全省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三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的分数布局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20xx年全省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如近年来,钟祥市以中小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6家,拥有7个省级农产品名牌产品,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8个绿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粮集团为主的粮油加工集群,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集群,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食品加工集群,以进鑫公司为主的棉纺加工集群。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去年全钟祥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78元,增长14.4%。
(三)小城镇的产业经营,夯实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20xx年,湖北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6060亿元,增长14.0%,增速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其中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前年新增10个,仙桃、潜江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45.1%。同时,县域和农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北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
(四)小城镇的园区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xx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78.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小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镇的城郊经济,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全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一批重要城镇的城郊经济发展迅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帮助了农民增收。如十堰市张湾区立足城郊优势,围绕丰富城区市民“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茶杯子”、“钱袋子”,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科技助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打工经济”为主导的“四个亿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区仅蔬菜专业村达到43个,菜农达到3万多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年蔬菜上市量85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目前,全省734个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多数建制镇不足1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仅千余人。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2004年、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在20xx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南有17个、而湖北有11个,与湖北在全国和中部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全省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三)环境设施不全,生态污染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工业废水有专门处理装置的镇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只占49.4%,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周围的大部分水体制质量在三类水以下,大气、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上小城镇受财力所限,环境治理差。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06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03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03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xx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政府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融资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五)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全省小城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镇的建设应重点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效应,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小城镇,通过重点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当前,中小城镇的发展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梯次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二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建设小城镇工业集中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生产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四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五是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提升小城镇的品位。坚持在“好”优先的前提下注重小城镇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小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一、基本现状
天星城镇位于洛泽河岸边,距县政府所在地31公里,距国道213线公路和滇川要道昆水公路10公里。内昆铁路、大(关)彝(良)公路沿洛泽河临街而过,境内有全县最大的物资集散基地和年客流量达18万人次的大关火车站。镇政府所在地有城镇居民及外来人口8000余人,主要生存方式为经商、外出打临工、贩卖小农产品,集镇主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集镇长远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天星集镇已被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近年来,党委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促进了天星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一)领导有力,规划到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城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严格机关干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组织机构网络,使集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紧紧抓住我镇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和被县委、政府列为全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的机遇,制订城镇建设长远规划,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完成了《大关县天星镇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五年规划》;委托重
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田坝小区、朝营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制作完毕。
(二)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天星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臵,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膨胀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
1.加快大关站物资集散基地建设。把建设作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带动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2.加快市政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新办公大楼建设主体工程封顶,办公条件很快会得到改善;投资300余万元的集镇净水处理厂完成工程总进度98%,实施集镇供水二期管网改造工程即将设施;天星镇政府驻地至镇完小路面硬化工程进度过半;委托昭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天星集镇、田坝小区、朝营小区1:500地形图测绘。
3.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朝营新区和田坝新区建设性详规已初具雏形,随着招商信息的发布,积极引进投资商开发建设,水富县城建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对田坝新区的开发已经破土动工,新区的建设将有效使集镇面貌及配套设施将逐渐得到改善;正式启用个体户出资建设的南马砍临时停车场和临时农贸市场,有效缓解集镇交通和市场压力;积极协助县政府申报彝岔二级专线建设,进一步提高我镇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4.环境卫生逐步改善,城镇面貌彰显发展活力。一是组织水管站等单位对全镇范围内的饮水资源和河道安全隐患做了初步统计和全面检查;二是加大山体、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治理,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对矿山、企业、工厂排污设施进行实体检查,有效查处和整治不达标排污单位;三是成立了15人组成的天星镇综合执法大队,每天实行8小时巡逻,对集镇交通主干道实行综合管制,对乱停、乱放、乱堆、乱占等现象进行了彻底整治,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改变集镇面貌。
二、存在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天星镇经过领导换届,负责人调离等情况,一些未及时解决的问题,造成和累积成了难以解决的纠纷和矛盾,给城镇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镇政府财政首要任务是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小城镇投入缺口较大,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断断续续的投入现象普遍。
(三)市场发育程度低。
虽然市场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足,销售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
(四)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不强。
(五)城镇管理和环境建设还需加强。
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文化推动力。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城镇文化底蕴不足。
(六)集镇基础建设薄弱,小城镇建面临许多困难。
三、对策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天星镇将把发展旅游业,壮大特色产业、建设物资集散基地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来抓,把小城镇建设与改善投资环境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相结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提升城镇品位,开发旅游产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全镇总体规划,搞好村庄整合。
把全镇16个行政村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以城镇居住区为中心,以点带面,加强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开启镇村交融的大门,使之成为镇村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有效地促进镇村信息交流,较好地发挥镇村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促进镇村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形成。
(二)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小城镇镇经济发展。
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和加工生产,提高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培育煤焦化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二是依托农业、养殖业,发展特色城镇。发展小城镇,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依托自身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搞好发展定位,避免雷同化,小而全。三是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务工经商,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增强城镇自身的经济活力,发挥其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完善市场体系的作用。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城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现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集中供水、供气率70%以上。
(四)认真实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小城镇人口聚集的速度。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进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与城市对接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进镇务工、转为城镇户籍后的农民,实行与城镇劳动者一样的就业政策,准予参加城镇社会保险。
(五)探索良好的投资体制。
实行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变。树立“面向市场,依靠社会”的筹资新观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
经济机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资公司,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它生产经营项目的经营。
(六)加强和改进城镇管理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市民的评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专业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积极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加强文化理念设计,营造蕴含个性文化气息的空间。
(七)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
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适度扩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一是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搞好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的衔接,在土地利用计划中应优先单列和安排重点小城镇建设的用地指标。二是鼓励和支持对城乡和工矿企业土地进行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健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四是逐步完善土地租赁以及土地臵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八)尽快落实政策指导意见。
建议尽快正式出台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为城镇建设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对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理有据的予以解决。
天星镇人民政府
一、城镇燃气管网概述
燃气管网系统是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其建设效果代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 同时更是在根本上决定了居民生活质量。对于城镇燃气管网来说, 为满足实际需求, 现在系统结构越发复杂, 涉及到的部分更多, 在对其进行设计时, 需要确定关键部分, 有侧重点的采取措施优化。
一般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 低压、中压以及高压等不同压力燃气管网, 其中低压燃气管道压力小于0.01MPa, 中压B燃气管道压力为0.01MPa~0.2MPa, 中压A燃气管道压力为0.2MPa~0.4MPa, 高压B燃气管道压力为1.6MPa~2.4MPa, 以及高压A燃气管道压力为2.4MPa~4.0MPa。第二, 储气站。第三, 城市燃气分配站或者压送机站、调压计量站以及区域调压室。第四, 电讯自动设备, 以及电子计算机中心。
二、城镇燃气管网设计原则分析
1 自动化原则
为满足城镇发展实际需求, 必须要基于现代化以及自动化要求进行研究, 从自动化角度出发, 针对燃气管网实现自动化控制。想要有效实现自动化控制, 下一控制单元操作需要经过上一控制单元运行情况决定, 这样在进行管网设计时, 就需要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来进行, 做好各项参数的计算与控制, 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含量。尤其是要重点分析操作单元运行参数, 在满足管网输送工艺要求前提下, 将整体费用作为目标, 对调压站入气口流量、压缩机数量以及调压站出气口流量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2 目标化原则
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 还需要遵循目标化原则, 即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综合分析燃气管网运营、建设费用以及结构运行可靠性等因素, 取代传统余量设计方法中忽略成本的做法。由原有的校对分析, 转变为多目标化的综合优选, 提高资源利用率, 将管网热力能耗指标、管网投资成本指标以及管网动力能耗指标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同时确保系统运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强度以及刚度, 在整体上提高系统建设综合效益。
3 速度化原则
如果城镇燃气管网因为设计不当而出现泄露、火灾甚至爆炸等事故, 势必会对居民乃至社会带来重大不良影响, 产生严重损失。因此, 在对燃气管网进行设计时, 除了要保证其能够正常运行, 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同时, 根据管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设计阶段结合实践经验, 建立快速反应与处理安全事故机制。同时, 还需要确定专业工程技术措施, 选择用快速可靠性的优化算法, 提高管网设计综合效果。
三、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措施分析
1 合理选择设计算法
算法是影响燃气管网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实现管网系统布局的全面优化, 需要保证所选算法的合理性。目前所用备选算法为Prim算法与受限最小生成树算法, 对应的实际需求不同, 相应的最终实施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以某新建居民小区燃气管网设计为例, 首先选择用Prim算法,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此算法重点分析管线长度因素, 对节点度分析不到位, 最终导致节点度较大, 会对管段流量产生一定限制。为确保燃气管网正常运行, 最终选择用扩大管径施工技术, 比设计超出项目费用。其次选择用受限最小生成树算法, 在考虑管网长度的同时, 也可以分析节点的度问题, 具有更高的可实施性。
2 重视设计参数优化
城镇燃气管网设计时, 会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现在城镇建设速度加快, 管网系统设计时很容易与其他专业产生交叉, 这样务必要保证各项参数的合理性与专业性。燃气管网设计基本参数包括管网内径、压力差以及节点输出流量等, 同时还包括管网路径主要城镇街区参数以及燃气管段途经区域参数设计等。对于各项参数的选择必须要合理、科学, 且与实际情况相符。例如在确定管网途经城镇街道参数时, 应包括实际街区面积、街区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密度等, 且各项参数要真实有效。通过对各项设计参数的优化, 来提高燃气管网设计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3 管线选材与布置优化
所选管线性能必须要满足实际运行需求, 因为燃气管道施工后需要长时间处于地下封闭状态运行, 很容易受地下水腐蚀。为避免出现腐蚀泄露问题, 在选择用钢管作为基础管道时, 需要对其进行全方面防腐处理。为降低设计成本, 应尽量选择用新型管材, 如PE管, 可以有效减少腐蚀问题, 延长管道服务寿命, 在根本上降低维修难度与工作量, 缩减施工成本。另外, 在布置管线时, 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充分分析工程所在地资源分布情况, 使得管线布局最优化, 控制管网建设成本。
结语
现在居民生活燃气需求量不断增加,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燃气管网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优化分析。对于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 应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 做好工程当地资源分布分析, 确保应用最少的成本来完成最优的配置, 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在满足管网工程基础功能运行的前提下, 控制建设成本, 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君来, 王敏, 胡涛, 冯宇涵.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3 (02) :69-70.
[2]邱帆.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26) :141+283.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文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样,文化也是城镇之魂,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城镇是缺乏魅力的。就城镇发展水平来讲,普遍的认识是:城镇是否具有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取决于其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建设不仅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同时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空间。
在江苏省新沂市城镇化过程中,本人对“如何将新沂市基层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化建设中、把基层文化建设转化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形式,本人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新沂市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做一调研。笔者把新沂市当作社会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剖析新沂市城镇化进程,探讨“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这一命题。
一、新沂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新沂市各地群众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对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新沂市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抓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建设,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新沂市宣传文化部门利用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各镇在夏季纳凉、中秋赏月以及新春佳节之际组织多次新沂市文艺汇演,不少农民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登台献艺,创作出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好作品。新沂市文广新体局还经常邀请抽调各镇农民业余演出队轮流到新沂市里演出,不仅充实了新沂市的文化活动内容,而且锻炼了一大批农民业余演员,深受新沂市各镇基层群众欢迎。
二是新沂市新安镇、棋盘镇等许多镇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资。例如,棋盘镇克服各种困难,投资120多万元建造高标准文化场所,内设图书阅览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各种棋类室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新沂市马陵山镇投资2000万元,大手笔建设的长安文体广场占地80余亩,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当地群众文化、健身、娱乐需求。
三是新沂市各镇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扶持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及数字化电影放映工作。新沂市各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不断扩大,收视率逐年提高;部分镇采取多种方式调动电影放映人员的积极性,其中合沟镇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数字化电影放映广场规划用地已经划定,不久将进行开工建设。目前新沂市基本上能完成江苏省文化厅提出的“2131”工程任务指标。
二、当前基层文化工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沂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却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步伐,表现在:
一是新沂市基层文化设施总体上还比较陈旧落后。现有各镇文广中心由于经费投入不多,无法开展文化活动。各镇图书室普遍缺乏专人管理,图书室里面摆放的图书流通率很小。
二是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主要是电视的普及,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主要还是看看电视、打打小牌。由于受乡镇机构改革、人员数量、经费开支等方面的制约,各镇文化站组织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普遍偏少,个别地方的农民甚至在封建迷信活动上花费时间、消耗钱财。
三是新沂市各镇文广中心编制仅限定为2人,人员配备不全,从业人员缺乏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各镇文化干部在镇政府其他部门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偏少。各镇文化干部单位时间内用于文化工作的时间很少,长时间游离于文化工作之外。各镇农村一些群众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存在年龄老化现象,农村文化人才的匮乏,使新沂市基层文化事业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三、影响新沂市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和体制不很健全,是制约新沂市基层文化工作的根本原因。
调研中本人感受到:无论是市级机关还是镇级组织,没有领导不谈文化工作重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把文化工作摆到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有的镇近期和远期的文化建设规划井然有序,却很难看到落实成效;有的镇基层文化工作即使摆上日程,也只是纸上谈兵。经济条件好的镇存在“经济搞好了,文化就上去了”的思想,对上级部署的文化活动应付了事;经济条件较差的镇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个别领导甚至对文化工作不屑一顾、置若罔闻。
2、基层文化单位活动经费大多无保障,是制约新沂市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也使得基层文化干部精神状态不佳,缺乏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数文化人没有专业文化知识,很难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工作推一推,方才动一动,甚至推也不动。基层文化工作的不景气导致基层文化干部的思想滑坡;基层文化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又导致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继而导致基层文化工作的不景气。
四、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笔者的几点建议:
1、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大局,坚持基层文化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发展。
新沂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认识到抓好文化建设与抓好城镇建设同等重要,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干部与培养高水平的党政干部同等重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同等重要,发挥好文化艺术人才的作用与发挥好经济工作人才的作用同等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应该有繁荣的物质文明,也应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面对不断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须认清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重要性,须增强抓好基层文化工作迫切性,须坚持抓好基层文化工作的经常性。
2、要健全机制,促进新沂市基层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要建立考核机制。对基层文化工作也要同经济工作一样,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实行量化管理,做到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文化工作也要细化、量化,纳入考核新沂市各镇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关键性指标,用制度保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二要明确激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很好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在政治待遇和生活条件上都应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奖励;三要强化管理机制,在抓好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同时,要管好农村文化市场,以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方式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3、增加投入,培养基层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保证新沂市基层文化事业稳步推进。
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必须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做保证。这是维护群众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大对新沂市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应是城镇化进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调研报告06-26
关于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报告12-11
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9-27
关于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07-21
关于加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09-15
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思考讲解11-16
关于加强社区管理05-31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
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07-12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