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正确的评价
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成美妙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少批评,多赞美,但这并不是说不加辨析地肯定与赞扬。比如说:在辨析走失和丢失两词,当有学生把这两个词说混用时。
师:走失和丢失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是的,这两词都有不见了的意思,但真的一样吗?
生:我知道走失是人或家禽走着走着不见了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词语手册上看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呀!那谁能说说丢失的意思吗?
(没人回答)
师:那我们先来做一组练习吧!
出示练习,学生共同完成。
师:其时你们已经会用这两个词了,那谁来说说用时,有什么特点?
生:走失是指会走的不见了,丢失是指东西不见了。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
二、注重朗读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
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读。
在教学第一小段时,请学生轻声读,并想一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问大家?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商人丢了骆驼。
生2:我读懂了它心里很着急。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来的。
生3:还可以从着急、赶上去问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谁能读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而在教学第2——9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读等。
更有趣的是教学第十自然段时,学生学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老人话时,学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模仿力。
三、学习交流和总结
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作总结。学习、生活、工作需要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还要善于总结,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能力,我们应充分关注这种能力的生成。比如在引导学生该怎样朗读时,先指名学生读,然后大家一起评价后再指名读,全体各自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交流完之后还给予了自练的机会。在课将终了时,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有同学说:“遇事不要太急了,否则会像商人那样错怪老人的。”有同学说:“要仔细观察。”有同学说:“观察时还要动动脑筋。”……
疑问: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读”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一切交给学生了,老师的调控限度该如何把握。
2、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设计课的时候,又该如何去把握?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课文讲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 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蕴含了从小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 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 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经过近一年的学习, 学生的识字量大大提高, 基本上能读通课文, 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 教师要少讲, 让学生多读, 以读促悟, 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揭示课题
1. 昨天老师捡到一张“寻人启事”, 你们想看吗?
(多媒体出示寻人启事) 教师读:我是小蝌蚪, 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快乐地玩耍时, 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 她又在哪里呢?你们能帮一帮我吗?
2.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 (板书:34.小蝌蚪找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寻人启事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诧异和帮助小蝌蚪的热情中, 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 进入角色。
二、结合图画, 初读课文
1. 思考问题。
多媒体出示课文动画, 播放录音。学生思考问题:小蝌蚪为了找妈妈, 是向谁去打听的?小蝌蚪找到妈妈没有?是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2. 自读课文。
要求: (1) 边观察图画边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问同学或老师, 或者做上记号; (2) 标出自然段序号。
3. 教师巡视自读情况。
4. 师生合作互助, 检查自学情况, 识记生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8个生字。 (课件出示:灰、迎、阿、姨、追、顶、披、鼓。引导学生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灰”:找出同学身上的灰色衣服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灰色的东西。“追”或“迎”:谁愿意把追和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披”:这里有件衣服, 谁能把衣服披在身上?“阿姨”:什么人我们喊她阿姨?) (2) 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点字 (课件出示:有、在、什、么、变、条。) (1) 组织学生分小组互助学习, 看谁认的字多。 (2) 组词识字。 (3) 开火车检查识字效果。 (4) 小老师领读。
5. 指名读文, 检查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不带拼音,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 所以在读文之前要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 自主探索, 把课文读通顺。学习生字时, 通过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 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助学。) (1) 小蝌蚪长什么样? (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 它们在干什么? (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幅图, 引导观察, 男生读。) (1) 这时的小蝌蚪有了什么变化? (长出两条后腿。) (2) 小蝌蚪遇到了谁?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 (3) 师生对读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 (边读边做动作, 理解“迎上去”的意思。) (4) 从鲤鱼阿姨的话中, 小蝌蚪了解到妈妈有什么特点? (四条腿, 宽嘴巴。) (5) 过渡:小蝌蚪依照鲤鱼阿姨的话, 继续去找妈妈。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幅图, 引导观察, 女生读。) (1) 过了几天, 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 (长出了两条前腿。) (2) 这次, 小蝌蚪遇到了谁? (乌龟。) 小蝌蚪是怎样做的? (追上去喊妈妈。) (3) 指名上台表演, 理解“追上去”的意思。 (4) 小蝌蚪为什么叫乌龟为妈妈呢? (乌龟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 宽嘴巴。) 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乌龟是怎么对小蝌蚪说的? (指名读课文。) 小蝌蚪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大眼睛、绿衣服。) (5) 分角色朗读课文。 (6) 过渡: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妈妈, 它们又按照乌龟的话去找妈妈了。
4.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出示第四、五幅图, 提问助学。) (1) 现在, 小蝌蚪变成什么样了? (尾巴变短了。) 它们又遇到了谁? (青蛙。) 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四条腿, 宽嘴巴, 披着绿衣裳, 鼓着一对大眼睛。) (2) 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 (3) 小蝌蚪现在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4) 指名上台表演朗读。
5. 齐读第六自然段。
(出示第六幅图, 观察。) (1)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 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2) 我会说话: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生:我已经长大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多种形式的朗读,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表演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四、巩固练习, 深化教育
1. 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 过了几天, 长出两条_____, 又过了几天, _____变短了, 成了_____。
2. 思想教育。
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 它们和妈妈一起捉害虫了。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 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呢, 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 实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
五、巧设悬念, 拓展延伸
1. 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找妈妈不那么辛苦, 她决定写一份留言条, 请你告诉她怎么写。
2. 通过阅读课外书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
《小松鼠找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地告诉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教学时要以朗读为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悟,要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生字。并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体会小松鼠的天真可爱,做到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小朋友,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瞧,它下来了!大家看看是谁啊?(出示小松鼠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你好,小松鼠!)今天,小松鼠一脸疑惑,怎么啦?是不是遇到了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吗?哦,原来它在找花生呢!同学们愿意帮助它找吗?好!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找花生吧。
2.板书课题。16.小松鼠找花生(学生齐读课题。认一认“找”“生”这两个字,先指名读,纠正字音后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的天性就是乐于助人,通过学生们喜爱的动物(小松鼠)的求助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感知课文内容。观看动画课件,听教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要求: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巡视学生自读情况,进行指导。
3.学习生字生词。注意读准“找、种、生、格外、鲜艳、自言自语”,同桌互相正音。
4.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范读课文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并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在互帮互助中达到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识记字词的要求。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插图自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思考问题。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1、2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开花,3、4、5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结果)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思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细读感悟,发挥想象
1.品读第一自然段。(1)花生种在哪里呢?(出示大树旁边的画面)我们和小松鼠一起来到大树旁,看到了什么?(2)出示第一自然段,观察插图。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鲜艳)①理解“鲜艳”。“鲜艳”就是颜色亮丽好看。②想想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用上“鲜艳”来形容的,口头填空,鲜艳的( )。③提问:“格外鲜艳”怎么理解?出示课件:花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鲜艳,跟“鲜艳”比较,让学生体会“格外鲜艳”的意思。(3)这鲜艳的小花只有一朵吗?一朵朵说明花很多,像“一朵朵,一个个”这类词都是形容很多的意思,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吗?(4)朗读句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你能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品读第二自然段。(1)这些花真美,我们看到了,小松鼠和鼹鼠也看到了,听他们在说什么呢?(学生分角色朗读)(2)指导朗读。“这是什么花呀?”——要突出问话的语气。“花生可好吃啦!”——要突出感叹的语气。(采用同桌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读出儿童的童真童趣。)(3)听了鼹鼠的话,小松鼠可真高兴,它想:等花结了果,我就把花生摘下来,留在冬天吃。它还可能想些什么呢?(指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4)是啊,小松鼠越想越高兴,那它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又怎样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采用抓重点词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进入文本,做到“入境”“悟情”,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互帮互助,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生、里、果”,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2.学生介紹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醒学生竖在竖中线上;比较“里”与“果”,(“里”与“果”这两个字都有个“日”字,在写这两个字时,注意“里”字先写“日”,要写扁一些,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而“果”字的第五笔是横,写撇、捺要伸展。)
4.教师范写。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6.小组互评。展示学生的字,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字点赞。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因为今年的春天来的比较晚,课前无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但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春天,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去体会春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从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春天的美景,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情趣。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媒体辅助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等。
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展示课文朗读。
二、朗读感悟。
1.思考:小朋友们是采用哪些方法找到的春天的?
学生抢答: 看、听、闻、触。
2.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
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三、练习背诵。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四、拓展。
1.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指导学生观察并交流。
2.“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读读、抄抄、写写、背背。)
2.背诵课文。
3.画一画自己眼里的初春景象,并且写一写。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 野花 嫩芽 小溪
(眉毛)(眼睛)(音符)(琴声)
《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说明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带领学生“找春天”,感受到了春天风光的无限美好,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2、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并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特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灵活。
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贯穿始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朗读、感悟、想象,变静态的文本为动态的文本,变清一色的课堂为多姿多彩的课堂,使课堂形式活了,情趣浓了,效率高了,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扎实地训练了语言,使课堂充满春天般的活力。
教学策略
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在儿童眼前展现了有美感的春天,由此产生渴望“找春天”的急切心情。课堂上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品味词句,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天女散花:
学生随着花飘落认字:羞、遮、掩、躲
(课件演示:飞落的春花中带生字徐徐飘落(渐快))
2、连字组词:
(课件演示:野、芽、树、草、桃、枝、柳、花、嫩)
3、找寻春景:
⑴ 学生意愿选景,找读生词:探、野花、嫩芽、小溪
(课件演示;在春景中藏生词,点击春景显生词)
⑵ 你能不能用以上这几个词来说话?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春天的情境,利用这种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字词、并由字连词再说话,有坡度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又自然地过渡到学文环节。
1、配乐范读,感受春天:
(课件演示;播放音乐配上春天的画面)
设计意图:在声画结合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阅读文本。
读后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春姑娘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儿呢?让我们在文中找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吧!
2、自由读文,找寻春天:
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1、朗读体验:
根据学生找出的语句,指导朗读感悟: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课件演示;随机分别出示以上句子,点击重点词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用课件帮助学生体会小草和眉毛、野花和眼睛、嫩芽和音符、小溪和琴声的相似,从而领悟春天的美和课文语言的精妙。
3、美读成诵:
整体出示以上语句,美读后填空练习背诵:
小草(),那是春天的()吧?
()野花(),那是春天的()吧?
树木(),那是春天的()吧?
()小溪(),那是春天的()吧?
(课件演示:出示以上练习,随着学生的背诵,点出括号内的词句。)
设计意图:用文字片帮助学生高效背诵课文。
1、教师引读第八自然段:
春天来了!我们──,我们──,我们──,我们──。她在──,在──;她在──,在──……
2、发散补白: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我们闻到了……,我们听到了……
(课件演示;放映各种春光图,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设计意图:此处对文本进行补白的练习,是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说话练习。
3、想象续说:
春天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过渡:同学们说出了这么美的句子,你们真像小诗人,看黑板上的词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春天还像美丽的画,像动听的歌,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春天吧!
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其中一项:
1、写一写春天;
2、画一画春天;
3、唱一唱春天。
(课件演示:播放春景图和春天的音乐。)
设计意图:美好的视听效果,使学生愉悦了身心,激发了想象,从而主动地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2、背诵课文。
3、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寻找春天,把它拍下来,配上文字说明,举办“春光美”摄影展。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探头野花开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年月日
课题 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找规律
画想算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1、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2、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26÷4=6(组)……2(枚)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3、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教和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1.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对石榴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你能准确地认读以下的词语吗?(出示:郁郁葱葱 热闹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清爽无比)你们可以自己先轻声读一读。
2. 老师把这几组词语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简要描绘石榴的叶子、花朵与果实)
【点评】在导入环节,借助词语复习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不同部分,发现词语的排列规律,并借助词语简单描绘各部分的特征,看似普通的设计,却包含了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读书习惯。
二、 精读课文
1. 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石榴花开得热闹的。
2. 组织学生交流,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花的热闹。
(1) 从“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这句话中的“满”字能看出石榴花很多,“满”字说明枝头上花很密,不留缝隙。
(2) 从“密”和“盛”感受到花多,只有花长得茂盛、长得多才会一朵挨着一朵,密密麻麻。
(3) 这么多的石榴花,这么热闹的情景,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4) 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怎样就是鼓着劲儿地吹呀?自己试着表演一下。
(5) 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这段话。
(6) 你们读得真美,我仿佛看到了一簇簇石榴花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喇叭声此起彼伏,还有那郁郁葱葱的叶子也在使劲地长呀长呀,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场面吗?(热闹)
(7) 的确是“热闹”,咱们一起来读,感受石榴园里的热闹。
(8) 生齐读第2自然段。
(9) 当我们把词语、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的时候,书就会读得有滋有味。
【点评】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石榴花的多,感受石榴花挂满枝头的美,让学生从言与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同时辅以模仿性的动作,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同时也相机渗透读书与想象、思考相结合的技巧。
3. 出示第3自然段,默读,想想石榴的热闹结束了吗?作者描写石榴的果实时,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热闹”了,请你把它们画下来。生交流,师出示: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1) 出示:“石榴成长的过程中,先是____色,逐渐变得____,最后变成____。”说一说,这些表示颜色词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2) 想象着画面,把自己当成石榴娃娃,再读一读。
(3) 生再读第3自然段。
(4) 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们还会怎样报告喜讯呢?试着模仿说一说。
•石榴娃娃兴奋地跳着舞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激动地挥舞着双臂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欢呼雀跃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点评】感受石榴果实的热闹,引导孩子注意颜色的变化,并利用课文中的拟人句,帮助学生模仿,从而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老师想请大家尝尝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的石榴。边剥边留意,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词?(红白相间、紧偎等)
【点评】通过看、尝的环节,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切感受石榴的果实,同时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仿写埋下伏笔。
三、 指导仿写
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水果,看一看颜色、形状,摸一摸,说一说,自己再尝尝什么滋味。最后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二)结合语句,理解词义。
(三)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清“塘、迎、龟、裳、鼓”的字形。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部首。
羊、扌、辶、石、支。
2、熟字。
火、柳、电、党、王、白、豆。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1)出示学法: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②根据汉字的特点分析字形。
③看看生字在课文什么词中?想想词的意思。
④组词。
(2)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3组看拼音读生字。
(2)指3组不看拼音读生字。
(3)指名打乱次序读。
(4)分析字形,老师重点指导。
塘:共13笔,第8笔的横右边要出头,第10笔的竖要上下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里边的“ ”不要多写一撇。与“柳”字的右半边不同。
龟:共7笔,下半部不要写成“电”。
裳:共 14笔,下部是“衣”。
鼓:右边是“支”,不要写成“攵”。
(5)说词义。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捕食:捉取食物。
碧绿:青绿色。
(三)巩固生字。
1、把下面的字换一部分,变成本课生字。
糖( ) 伙( ) 堂( )
2、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
欢迎(y0ng y6ng) 衣裳(sh1ng shang)
捕捉(b( p() 一群(qu6n q*n)
(四)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找骆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设计理念:
开展课堂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以“找”骆驼为线索,通过朗读对话,层层深入探究,最终追寻到骆驼的踪迹而揭露真相。学习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关注后进生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联系提示语,学习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朗读;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教学过程
一、对话巧引,导入新课。
1、示片段,指导练习朗读对话。
2、揭示题目,引入新课。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拼读字词,理解词义。
3、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结。
三、真情对话,探究真知。
(一)读对话,了解骆驼的特点。(读一至八段)
1、划出提示语,练习对话。
2、设问思考: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3、汇报,板书。
4、设疑引入下文。
(读“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问:听了老人说的话,如果你是那个商人,你会怎样?)
(二)细读对话,追寻骆驼的踪迹。(读九至十一段)
1、朗读商人的话儿,理解“忿忿”的意思。
2、读文设疑:老人是怎么知道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3、汇报,板书,小结。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真情演绎对话,体会情感。
2、回顾过程,学习方法。
五、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趣谈生活情景。
2、谈话结束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脚有点跛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左驮着蜜、右驮着米
树叶上留下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小说《祝福》列在《彷徨》集的首篇,可见鲁迅对其重视的程度。分析这篇课文时,大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其实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典型环境——鲁镇及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描绘的同样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对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自然也就加深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情节模式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2.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完成了两个小的任务,一是疏通了字词,二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者始终把祥林嫂放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下来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看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细节解读
(1)年末的时候,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准备什么?
明确: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在小说中找一找,“祝福”主要是谁在忙?
明确:鲁镇的女人们。
(3)那么当拜鬼神、拜祖宗的时候女人们干什么?
明确:“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们是没有资格的,她们不被看作是正式的家庭成员。
小结:其实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是一个沿袭着男尊女卑性别秩序的地方,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地方,这就是祥林嫂生存的现实环境。
3.合作探究
(1)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存在一种“看——被看”的情节模式,请你想一想,鲁镇的男女(鲁四老爷、四婶等)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①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觉得是寡妇不吉利,而鲁镇的人们称赞的是她的勤快。
②祥林嫂被婆婆劫去,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四婶的抱怨只觉得失了大户人家的体面,人们很快像忘记孔乙己一样忘记了祥林嫂,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之后的命运。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头,与上次不同的是还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因为祥林嫂再嫁在他看来是“败坏风俗”,是不符合三纲五常的,四婶则严格地执行了鲁四老爷的吩咐。
鲁镇的人们也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评判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善女人柳妈还间接给祥林嫂制造了巨大的精神恐惧。
(2)阿毛的故事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鲁镇的人们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阿毛的故事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四婶,四婶的眼圈红了,这里面有真实的同情成分。
第二次出现阿毛的故事,作者准确地描绘了鲁镇人们的反应:男人们本来是打算调笑祥林嫂,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瞬间以“宽容”之心怜悯起她;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还要“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的地位其实与祥林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她们却不自知地伤害着自己的同类,通过赏鉴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第三次出现阿毛的故事,鲁镇的人们连赏鉴的兴趣都失去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和她的悲惨故事完全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小结: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对待这样一位死了儿子,又两次死了丈夫,精神上孤苦无依的女人,鲁镇的人们的表现是冷漠的、嘲讽的、助虐的,这对祥林嫂来说无疑是给她的生存之路制造了更艰难的困境。
4.能力拓展
通过之前我们的种种分析,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下?
明确:环境和人物都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作者将祥林嫂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预示在鲁镇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浓厚、“看客”云集的地方,祥林嫂一定不能逃脱她的厄运,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认为尽管鲁镇的人们“正常”地按照他们所以为的准则来“看”祥林嫂的“失节”行为,但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鲁迅曾称这些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于祥林嫂的死,这些人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内容,试以祥林嫂的口吻描述一下她再次来到鲁镇以后面对鲁镇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板书设计】
看 被看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祥林嫂
鲁镇→“祝福”
→鲁镇的女人们
(四婶、柳妈等)
鲁镇的男人们
(鲁四老爷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调动不太够,学生有所思考但是未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不能着急收尾。
(纵薇薇 安徽淮南二中 232001)
1.学习文中凡卡回忆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体会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痛恨黑暗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回忆内容的作用及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凡卡写信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他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让爷爷带他回家?让我们再读凡卡的信,了解他苦在哪里,惨在哪里。
(出示第8自然段) 抓住关键字,读出凡卡的悲惨生活。(学生读文)
读得真好,老师似乎看见凡卡被打得遍体鳞伤。你看到了什么?(预设:凡卡的脸青一块紫一块;凡卡饿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凡卡睡在过道里冷得缩成一团儿,直打哆嗦。)
2.凡卡在城市里遭受到了这样的折磨 (挨打、挨饿、挨困),于是他在信里一次又一次地乞求爷爷———(生: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吧……),甚至是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学生深情地呼喊)
离开这儿,到哪里去呢?凡卡的乡村是什么样儿的?
二、感知凡卡的回忆,感受凡卡的快乐
1.(出示图片)乡村的夜晚是安静的,那让我们静静地读一读。(天气真好……干冷干冷的。)乡村的夜晚是美的,那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全看得见。)欣赏着乡村的美景,凡卡的心情是快乐的,那又该怎么读呢?(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洁白的雪擦亮了天河,似乎也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和凡卡一起陶醉在这诗一般的画面里吧。
2.凡卡仅仅是因为思念家乡才想要回来吗?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第5自然段。(提示:要抓住爷爷的神态、动作)
学生交流。
爷爷穿着不合身的羊皮袄,睡在大厨房里,冻得缩成一团,却仍是“笑眯眯”的。这么风趣、乐观、慈祥的爷爷,怎能不让凡卡思念呢? 可是,最让凡卡记忆犹新的还是跟爷爷在一起的生活。
3.(出示森林雪景) 凡卡正和爷爷在这片森林里砍圣诞树。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的逗笑声) 忽然,你看到了什么?(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读出爷爷的幽默、风趣)。森林里回荡着爷孙俩的欢声笑语。
乡村的生活就真的那么幸福、美好吗? 其实乡村的生活也很苦,可在凡卡的眼里却是那么快乐,他们是在———苦中作乐。
三、续写故事的结局,感受人物的命运
凡卡终于把那封信塞进了邮筒,连同他的希望也塞了进去。凡卡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的愿望能实现吗?小凡卡面带微笑 ,怀着甜蜜 的希望睡熟了……
师读最后一自然段:“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突然,他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凡卡睁开双眼,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接下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续写,展示成果)
四、激情总结
本文改编自阿拉伯故事,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方式,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遇到事情很少能做到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然后做出判断的。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的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你们来猜一猜好吗?(好)
出示谜语: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
生:骆驼(回答正确)
2、指名说说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出示课件
1、播放骆驼的图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
2、提出自学要求并回答问题。
1)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老人说出了这只骆驼的哪些情况?
3)老人是怎样知道这只骆驼的情况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4、交流第一个问题;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情。
5、交流第二个问题;
老人说出了这只骆驼的哪些情况?(学生画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学生说,老师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齿
6、交流第三个问题
老人又是怎么知道商人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1)指名读一读相关段落。
2)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边读边思考,老人是怎样分析、判断的?用上“因为……所以……”说说。
师板书:脚印左浅右深
路上左边蜜、右边米
树叶上面留下的牙齿印
老人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知道的。
4)你想对老人说什么?
生1:你真厉害!
生2:你太牛了!
7、经过老人的指点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课文中那个词能体现出来?
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果然”一词。
三、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
一天,商人牵着骆驼走,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他又会怎么做?怎么说?以《再遇老人》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写上一段话。
四、总结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
出示课题,33、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进行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出示)老人看见(),就知道();又看见(),想到();还看见(),所以知道()。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齿()忿()
玻()龄()芬()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板书设计:
33找骆驼
看到思考知道
(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教学后记:
1.指导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泗水河畔浓浓的春意, 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3.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泗水河畔的春景及孔子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想象, 仿写练说。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说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扣题导入
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去泗水河畔游春。 (板书课题:孔子游春)
2.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 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篇课文大体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相机总结: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谈志向)
【设计意图】课伊始, 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回顾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结构, 较好地架设起一二课时的桥梁。
二、创设情境, 学习“赏景”篇
1.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去泗水河畔游春, 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春景呢? (板书:赏景)
2. 出示第2节内容。
(1)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一节, 看看通过朗读,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春景?
学生自读, 交流。
看到那迷人的景象了吗?能把你看到的景象说出来一起分享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仿佛看到的景象, 师相机评价)
(2) 景美, 作者的语言更美。请女同学一齐来美美地朗读这一节, 再来感受一下这迷人的春景。 (女生齐读)
(3) 作者之所以能把景色写得这么美, 是因为作者把大自然当作 (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你的眼中, 大自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学生思考互说, 交流。
美丽的母亲、慈爱的母亲、温柔的母亲…… (相机指导朗读)
(4) 指导仿写。
你们的语言很美, 朗读更美, 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样一位美丽、温柔、慈爱的母亲。大家注意了没有, 在这段话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 它的作用大家肯定明白, 你们能通过想象, 仿照文中的句式, 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吗?
学生练写、互说, 交流:
薄薄的雾霭是她神秘的面纱;
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声;
巍峨的山峰是她挺直的脊梁;
清澈的泉水是她甘甜的乳汁;
……
(5) 总结范读。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是的, 春天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 你们看:金色的阳光、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柔柳、和煦的清风、青青的小草, 再加上泗水的绿波, 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多迷人啊!闭上眼睛, 再一次用心去感受这迷人的春景。 (师配乐范读)
(6) 美吗?想赞美大自然迷人的春景, 赞美这伟大的母亲吗?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朗读这一节, 来赞美这迷人的春景, 赞美伟大的母亲。 (生齐读)
【设计意图】“入境始为亲”,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 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到了春意盎然的泗水河畔,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给课文“留白”处“补白”。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还使他们学会了用语言去表达美、创造美, 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体情悟道, 学习“论水”篇
过渡:弟子们都沉醉在这迷人的春景当中, 而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 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 陷入了沉思。这时孔子在思考什么呢?这司空见惯的流水在孔子的眼中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 (板书:论水)
1. 出示第八节内容。
(1) 请同学们默读孔子的这段话,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 学生自读后小组交流学习心得。
(3) 全班交流讨论:“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水是真君子, 是因为水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3) 孔子说水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结合对水的了解以及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来理解。)
水有德行是因为。
水有情义是因为。
水有志向是因为。
水善施教化是因为。
(4) 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深刻, 带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齐读)
(5) 真君子除了这些品质之外, 还有哪些呢?你能联系水的特点, 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出示:水, 它好像。
学生思考, 同桌之间先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
(6) 你们论水的本领和孔子不相上下。这些都是真君子的品质, 那么,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弟子做人) 是的,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教育学生做像水那样的真君子。他并没有简单地说教, 而是借水喻人, 发人深省,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点拨。
(7)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 感受得很深刻, 是呀, 孔子的确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不单单要求他的弟子们做真君子, 同时也时时以真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我们一起再把孔子的这段宏论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感受一下, 并铭记在心, 作为我们做人的准则。 (齐读)
【设计意图】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究讨论, 而后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水 (君子) 还有哪些特点?→孔子论水的用意) 。这样, 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同时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 及时进行扩散思维训练,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朗读, 实现师生、生生及文本之间的对话, 将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引向深入, 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升华, 学习“言志”篇
过渡:同学们都明白了孔子的用意, 那么弟子们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了吗?读10~17节画出相关语句。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板书:言志)
(1) 子路是个急性子:“……同享嘛!”
从这句看出子路乐善好施, 有如水的哺育众生, 真不愧有情有义。从他的志向里我们确实能看出子路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指导朗读子路的话。 (分角色朗读, 重点抓住“急性子”、“话音未落就开了腔”)
(2) 温文尔雅的颜回:“……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颜回希望成为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他的谦虚沉稳正如水的和顺温柔。
指导朗读颜回的话。 (重点抓住“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
2. 拓展。
(1) 文中颜回把他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 想知道颜回的志向歌的内容吗?
出示颜回的“志向歌”。
学生自读。
颜回拿利剑、美玉、猛虎、凤凰自比, 告诉我们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非常希望建功立业, 为国做出贡献, 却无用武之地。但他并不悲观失望, 也不高傲自负, 正如他所说的“用之则……舍之则不卑不亢”。
(2) 孔子的弟子们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说明了自己的志向, 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志向。
3. 感悟春意。
过渡:听了你们的志向, 老师非常高兴。老师觉得我们课堂上的春意和泗水河畔的春意一样更浓了。
(1) 出示“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理解“春意更浓”的意思。 (相机板书与师生情有关的带有“春”字的成语)
(2) 总结:弟子们不仅沐浴在春风中, 更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里, 沐浴在美好的人生里。大自然浓浓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真情互相交融, 令人叹为观止。因此 (齐读)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方式, 体会子路的急性子和颜回的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 进行适度的拓展“颜回把他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 想知道颜回志向歌的内容吗?”“孔子的弟子们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说明了自己的志向, 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吗?”从学生谈自己志向的话语中, 体现出学生对孔子的话有了进一步体悟, 最后, 引导学生领会“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的含义——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浓浓的情谊, 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五、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 与孔子这位圣人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触摸到了他那颗伟大的灵魂, 领略了他的智慧及博大精深的思想, 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让我们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
【设计意图】让教学活动与课外阅读“手牵手”, 让我们的学生与经典常对话。
板书设计:
12孔子游春
赏景 春意盎然
论水 春色满园
【设计理念】
《长城》-文文字简洁,却气势不凡,构篇也极具特点。我采取紧扣中心句,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长城这一伟大奇迹,奇在何处。力图通过资料旁证、合理想象、情景营造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吟诵词作,激情导入 1.教师朗诵: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清甲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口长缨在手,何口缚住苍龙?”
2.词句哪句提到“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已被雕成石碑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处。这句话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的名句,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好汉”,到课文中去神游长城。
3.板书课题,提示注意“长”字笔顺。
二、紧扣重点,中心突破
1.引导:看到“花”,我们就会想到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等词语,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哪些词呢?(气势磅礴、雄伟、高大、骄傲……)
2.课文中有一句赞美长城的话,找出来,大声朗读,全班齐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师强调:这句话非常重要,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写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这句话。
3.体会: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叹之情,自豪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4.理解:什么叫“奇迹”?(罕见的,少有的。)
5.自主探究: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把能说明这一问题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紧扣“奇迹”,逐层推进
(一)理解一“奇”——长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长,有气魄)
据宇航员报告,长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还有写长的句子吗?生读相关句子,体会一万三千多里是多长。
荆门——武汉有400多里,长城是这一距离的30多倍长。人步行要走270多天。所花的石料土方垒成一条2米厚、4米高的城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这个时候我们忍不住惊叹——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比较写法。同样是写长城的长,你发现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吗?(打比方、列数字) 4.过渡:长城远看是这样的壮观,气魄雄伟,近看又是怎样的感觉呢?
(二)理解二“奇”——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1.指名自由说:从哪些地方看出长城特别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理解重点: “巨大的条石”,联系后文体会有多“巨大”——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全班同学的重量。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通过画结构示意图帮助理解,并探讨这些设计起什么作用?
“呼应”,补充古代靠狼烟传递信息等资料。
2.激情: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如此精巧的设计,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是啊,不光同学们敬佩不已,每一个到此旅游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理解三“奇”——人工建成
1.课文中还有能说明长城是奇迹的吗?(单看这数不清……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透过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的艰辛、艰难、凄惨)
2.拓展:“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那我们还能看什么呢?
看建筑的土方,一定无法计算;看14米高的城墙,远比我们城池的城墙高大坚固;看成千上万的劳工,没口没夜的辛劳;看这崇山峻岭的险要环境,使建筑甲添无数困难……
3.面对这用生命垒砌的奇迹,作者感慨万千。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体会“多少”,表示无数的,很多的劳动人民。
体会“才”,表示不简单,不容易。
再读这一句,体会建筑的艰辛,百姓的不易。
四、赞我长城,颂我中华
昨天上午接到通知,说实话,我的心底是暖暖的,因为我即将获得一次进步的机会。即便知道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要到郑州师范学院进行小学语文国培,肯定和乡里的决赛无缘了。
很多时候,我都怕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在工作上碌碌无为。我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他们最常做的事情是:逛街、美容、闲聊。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悠闲地做着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三十来岁的青年把工作当成混口饭吃的工具,他们任何竞赛也不参与,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让我进步?我才不要求进步呢!”我怕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被岁月掩埋,“众口铄金”的力量,何况我还没有金的硬度呢,相信你懂的。
学校里没有人愿意讲公开课,语文组只剩下我和一位业务主任了,数学组只剩下组长和一位身孕在身的女教师了。本来安排进行两天的教研活动,最后一上午就结束“战斗”了。
预备铃响,听课老师们都陆续走进了我班教室。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时候的我还在厕所呢,忙里忙慌的我一路小跑赶进了教室,匆忙的问好后,我便开始顺着自己的思路开讲了。
谜语导入;引入课题;骆驼简介;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检查词语,分为个别读和齐读;第二遍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课文,思考骆驼的特点和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画出相关答案;第四遍接力读课文,共同找答案;标出自然段,共同总结答案,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总结老人的优秀品质;布置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整个流程,我也是自己零时拼凑起来的。没想到,错误百出。首先,谜语导入环节,我想最多用时一分钟。谁知,一上来请孩子把谜语读给大家听,谜语中的很多字,孩子不会读。即便我纠正了三个字的读音,很多孩子还是不能流利地读下来。所以,导入环节,我就用了三分多钟。接下来,各个环节还算理想,孩子们都很配合。但到后面我的课堂语言就有些乱了,标自然段应该在默读课文之前进行,而我把它放在了总结答案的前面,很明显,我的设计有点太“急功近利”。标自然段就是为了说明答案在第几段吗?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不着痕迹、不急不躁的。
找骆驼教学反思2《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骆驼的相关图片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还变换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这一课,我就采用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特点。
三、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四、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见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走着走着,商人看见___________,他____地说:“___________。”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欠佳。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找骆驼教学设计与反思09-28
公开课《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10-21
《找骆驼》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07-13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11-09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
《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7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3
《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3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7-20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