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通用8篇)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篇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及价值观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基本格局与态势的冲突、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的冲突.全球化借助网络技术与语言,加剧了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呈全方位态势.这一冲突对中国文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尤为重要.

作 者:李学丽 王鹤岩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4)分类号:B019.1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价值冲突 价值观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篇2

一、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冲突的表现及根源

(一)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先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在这个定义中, 文化被视为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复合体。无论我们从广义上把文化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 抑或从狭义上把文化视为单纯的符号系统, 我们都可以发现文化并非是自然生成的, 而是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外界环境, 以控制各种自然力量, 过有组织的群体生活, 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文化是人类社会性的产物。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也不难看出, 在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不否认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推动作用。

(二) 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其根源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一种表现, 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错误解读就是西方中心主义主张的强势文化支配、吞噬其他弱势文化, 建立文化霸权以推行文化殖民, 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政治效益,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世界。这种文化霸权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主体间不平等的文化交往, 是当代国际军事、政治、经济、技术不平等格局的反映, 也是当代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所散布的“全球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全球化”也是我们必须予以抨击和坚决反对的。

另一种表现即是价值观上的冲突。我们暂时把时间拉回到全球化之前的世界历史。各民族各国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稳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用这种价值观念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指导和规约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发展自己。直到有一天, 经济的发展打破一国的界限,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都被不同程度地联系在一起。各个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也都交织在一起, 从文化的交流开始就注定会产生文化的碰撞甚至是冲突。

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文化冲突究其根源不外乎与经济的事实中。正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阐述的那样:“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那么由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自然离不开经济因素的作用, 全球化给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带来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再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以及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因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会给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也不利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如果任由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的发展, 必然会导致冲突加剧, 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和世界性的战争。因此,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寻找各种不同文化间的共生将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共生”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看, 任何一种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发生、发展、衰退、再生的过程, 这是一个客观的普遍规律。文化发展就是选择、吸纳、同化不同系统的文化成分并将其变成自己的构成性要素, 这在中国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都是屡见不鲜。因此, 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 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这也正是使“文化冲突”走向“文化共生”成为可能的重要前提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按照这一思想,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 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一思想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任何由于担心全球化会带来文化冲击和消极后果而主张在文化上“闭关自守”的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 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相反, 为了把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壮大成真正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 来改革更新传统文化中一切过时的价值观念。

因此, 如何从当前这种“文化冲突”转向“文化共生”, 关键是各民族国家要转变观念, 放弃那种企图同化其他异类文化, 以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观念,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创造出的全世界“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局面。只有这样, 各民族国家才能既发展自己的文化又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各种不同的文化也必然面临着程度不同的碰撞甚至冲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摆在各民族国家面前的是如何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站稳脚跟并且不断发展自己。因此,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文化共生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冲突,文化共生

参考文献

[1]王德胜.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的陷阱[J].东方文化, 2000, (5)

[2]段伟.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2)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外宣翻译;中西文化差异

1 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

21世纪是全球化进入深水区的一个世纪,各个国家的经济资本、信息技术和资源配置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这使得各国经济互相融合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已经深入全球化进程,它给我国带来多方面的便利,是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了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也使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自我调整。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多种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安全性和社会价值观方面,而且由此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我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全球经济低迷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的输入使我国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大改变,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1]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机遇也是世界发展需面临的一个挑战。

2 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对我国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国外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外宣工作在我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外宣工作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向世界的各国人民、外籍华人或港澳台同胞宣传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方针政策,改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方式,让我国在世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外宣工作对一个国家或组织而言,是其提高自身影响力、增加知名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而对整个外宣工作而言,外宣翻译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外宣翻译工作带有明显的文化交流现象,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外的交流能力和文化输出水平。整个国家的各个层面都能够体现外宣翻译的存在,上至政府机关,下到企业洽谈、经贸交流或者街头广告等,都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外宣翻译水平。[2]外宣翻译必然是建立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的,外界对一个国家的理解多是建立在语言理解上。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外宣成效的结果,同时对受众的理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多方较量下,中国要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須做好自己的外宣工作,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让各方更好的理解中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正确的宣传,反而被其他国家恶意攻击歪曲利用,就会毁掉我国的传统文化,并给中国在国际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我国外宣工作就是要让更多的世界受众准确的了解中国所要向世界传达的信息,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各个方面体现我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让世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让中国“走出去”战略取得良好成效。

3 我国外宣翻译所面临的挑战

3.1 国外媒体对我国负面报道过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各方面的开放力度,世界开始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中国。但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了解基本都是来自于西方媒体所报道的资料,而这些报道几乎都戴着有色眼镜,他们没有经过深入调查分析,仅凭媒体固有的思维定式来解读中国的政策方针或国内大事件,抱着批评者的态度进行负面新闻的挖掘。一些意识形态的观点也常常被西方各大媒体放大,甚至妖魔化中国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我国社会基本情况根本不了解,没有深入中国底层彻底研究中国国情。也由于我国外宣工作没有到位,国际社会很难听到来自中国的真实声音,就只能任凭别人胡乱涂抹中国了。在2001年中美南海装机事件中,美国媒体就使用了带有很强挑衅意味的措辞,如“intercept”这种带有强烈战争意识的词汇;还有一些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词汇,如“Communist China”共产主义中国。[3]这些词汇带有强烈的歪曲和误解的意图,想用这些词汇来抹黑中国,给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3.2 汉语中新词误译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事物,这些事物引发了一波新型词汇的出现,其代表着中国各个领域的新现象、新观念。但是这些新词汇在英语中不能找到对应的直译单词,如何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这些新词汇翻译成地道的英语,成为摆在外宣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例如,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翻译成“three stage strategy for modernization,”这种翻译是不准确的,因为“stage”一词并不能将几件事囊括在一起。

3.3 许多专有名词不统一

如果我国不对国内一些专有名词进行集中统一,国外人员就会造成很大的误解,甚至根本无法理解。例如,河南少林寺,有些人翻译为“buddhist monastery”,有些人则可以翻译为“Shaolin Temple”,诸如这类的专有名词必须有专门的统一规定。只有让受众接触到的同样的信息,才不会产生误解。[4]

3.4 回译外来词汇不到位

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当我国外宣翻译工作者回译这些词汇时最好能表达出在中国社会所包含的意思。例如,黑马一词应该是“dark horse”而并非“Black horse”。

4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已经离不开世界,外宣翻译在公司日常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从这个阶段来看,我国外宣翻译工作依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或改进的问题。通过分析具体示例,我们对问题直观化、明朗化,勇于面对问题、面对挑战,并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要准确把握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消除文化之间的语言障碍,不断提高翻译工作人员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科学语言水平,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外宣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栗宗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戴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刑事侦查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2003(2).

[3] 郭劲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D].河海大学,2004

[4] 袁定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篇4

摘 要

全球化的深入,使国际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以文化安全为核心的非传统安全观念日益凸显。我国正处在改革与转型、发展与复兴的关键期,维护文化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技术手段,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和技术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确立“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改革文化安全

目录

引言..............................................1 1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1

1.1 全球化的概念.................................................................................................2 1.2 文化安全的概念.............................................................................................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3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3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4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5

3.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6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6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Ⅲ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引言

引言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大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转型,内部文化遇到外来文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出现了强烈的动荡。思想多元化对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西方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安全遭遇空前威胁。因此,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独立性而不受外来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复兴中华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也是日前国内学术界高度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列强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开始,全球化进程便得以启动并日益加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1.2文化安全的概念

文化安全进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93年夏天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为标志,提出“在新世界里最普遍最重要最危险的冲突时属于不同文化实体人民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了国际政治领域对于文化问题的广泛探讨,不可否认,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家、民族交流、融合、碰撞。从而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影响了文化与国际政治的诸要素的关系,其中包含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究竟什么是文化安全?或者说文化安全的概念是什么?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对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关于文化安全的概念,胡惠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伦》一书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这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的一种价值判断。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文化的长处,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和创造了很多的优秀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运作技术等等。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得西方文明获取巨大的成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平台,借鉴西方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不足之处,更加解放我国人民的思想,增强人民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等。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当外国的思想家读到《老子》时,他们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奇思妙想,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根本;从《易经》中外国人了解到世界的千变万化,但变化总是遵守某种规律。从《孙子兵法》中他们学习到了真正的战略战术方法,影响着现代国际的战争方式。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3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资金实力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虽然我国有川菜鲁菜粤菜湘菜等各大菜系,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各个城市的繁华街区处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已经在深深的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饮食习惯。柏油马路上穿梭不息的各种外国汽车更是人们买车时的首选座驾。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外国产品的广告宣传,总是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我们的就是最好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导致了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争夺。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神话故事来表现美国的价值观念。在美国各地的商场百货、服装店、书店,带有中国元素的纪念品占有显著的地位。而韩国人也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警示着我们要重视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任意他人随意掠夺我们的文化。

再者,某些国家利用宗教主义文化来达到分裂我国的目的。宗教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之一,同时,宗教本身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塑造因素。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宗教运动以及宗教思潮正在影响着我国宗教的发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落实了宗教政策,各种宗教思潮及宗教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迅速而猛烈,意图不轨的敌对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宗教活动,在部分地区制造分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事实上,打的是宗教旗子,行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并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体系,从这些政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整合社会成员价值理念,凝聚国民思想。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建设力量和传播者。首先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要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保证、制定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任务,带领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其次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带领人民努力创造先进的文化。再者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向人民大众积极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科学知识,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人长期的历史任务,更是紧迫的现实任务。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破除了就文化论文化、认为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起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破除了就经济抓经济、就发展抓发展的观念,确立了“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认识到文化也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

“所谓文化安全预警制度,就是指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 的、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定和识别,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先性和警示性的反应。”在全球化时代十分复杂的文化环境里,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始终把握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应有的国际形象。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制度。之所以要强调这一方面,目的是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全球化”,加强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活动,认识到文化渗透的危害。有效的预警机制就是要在对中国的国情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文化发展的警戒线,对可能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要能及时、准确地做出有效的反应。在政府牢牢掌握国家文化主权的前提下,有选择、有步骤、积极、适度地引进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输入文化商品,以满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日益增长的人民文化消费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文化法律体系,根据关贸总协定及WTO有关文化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经营权,使各种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在中国境内、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合法经营。6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的重要组成,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我们应当自觉拒绝外国的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先进的平台来宣传祖国的文化。应创造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开拓新型传播渠道,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创新领域的先进性作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加强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树立我的良好形象。当我们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时要时刻为想到为祖国的文化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作品中多出现一些中国元素,让世界了解中国,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我国人民的和谐理念,展现我国和平崛起的强国之路。如果你是导演系的学生那就更加让你的作品反映出祖国人民的热情和气,反映出祖国的蓬勃发展。如果你是播音系的学生那就更加宣传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你是工科学生那就更要吸取祖国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思维,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科技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祖国文化武装自己。祖国文化的传承、维护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希望祖国文化明天更加灿烂。7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结束语

通过本文上述论述可以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深刻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8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 篇5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扩展,其内涵和外延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渗透到科技信息、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要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占有一定优势,就要制定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发展战略.对此,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卢玮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金融财政学院,云南,昆明,650222刊 名:学术探索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EXPLOR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03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 整合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 大学生 义利冲突 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葛恒阳(1964- ),男,江苏沭阳人,淮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2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由于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的体制已被打破,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并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一些资本主义思潮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也不断向我国渗透,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义利冲突中发生扭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义利冲突在大学生思想行为上的表现

1.强调自我价值,忽视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一方面是尊重价值规律,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才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则讲究平等交易,“奉献与索取等价”,不赞成“无私奉献”。有些学生甚至机械地把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尺度同社会道德尺度等同起来,误认为只有获取实实在在的金钱、物质,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自我实现意识增强,服从社会道德意识减弱。

2.讲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应的必然带来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深感欣慰,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到自我责任的重大,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淡化了当代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引起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不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盼享受,事事讲实惠,厌恶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勉强参加也要讲究报酬如何,从过去的“言不及利”变为现在的“言必及利”。

3.强调主体意识,忽视团队精神。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繁荣和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使大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思想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他们相信自身实力,注重自我发展。这种主体意识虽有强调自我的倾向,但它的觉醒和增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他们大多数能正视自我对社会的权利与义务,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但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导致他们全局观念淡薄,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团队协作精神下降。

4.注重竞争参与,忽视真才实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优胜劣汰,因而竞争机制引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身处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也跃跃欲试,一方面表现为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敢想敢做,勇于进取,凭借自身的才智,参与公平竞争,力求竞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则表现为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知足者常乐”;或是放任自由,谈情说爱,追求时尚,贪图玩乐;有的甚至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若作弊不成,则以香烟美酒之礼,换取满意的“成绩”;在评先选优、解决组织问题和毕业就业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竞争的手段和目的与社会主义的公平竞争格格不入。

5.强调个人奋斗,忽视社会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得许多大学生认为,在当代社会要取得竞争的胜利,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身的拼搏奋斗。他们不相信权贵而相信自己,不甘做好人,争做能人,敢于推销自我、敢为天下先的意识逐步取代了以往害怕“枪打出头鸟”的传统心理;另一方面,也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但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追求平等民主,忽视法制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关系促进了大学生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政治上要求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反对官僚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在对待问题上喜欢追根问底而不盲从,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明辨是非,接受真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人讲实惠、事事求平等,因而时下的权钱交易、按酬付劳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一些学生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人们可以享受无限的自由,导致其学习、生活自由散漫。

二、大学生在义和利中价值取向失衡的原因探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对传统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强大冲击波,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市场经济活动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等价交换的原则,无形中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样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货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被片面夸大,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出现金钱万能的倾向,从而引发道德贬值的危机。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重物质轻无私奉献,重金钱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轻真情付出,深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因而导致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一些大学生往往舍“义”取“利”。

2.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改革开放,西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思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不断向我国侵袭。由于我们的大学生思想上不够成熟,不太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在接收西方科技成就的同时不加分析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实用主义”成为一些大学生生活的指南,从而使一些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偏差。在义和利的矛盾中认为“义”是虚伪的,“利”才是实实在在的。

3.高校道德教育机制的缺陷。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的一套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利益分配多样化,大学生就业渠道多样化的局面。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需要,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三、对策

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国古代儒家圣贤在义利冲突中的价值取向是舍利取义,虽已历经数千年,但仍获得炎黄子孙的广泛认同,它已积淀在民族的深层心理,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具有活的载体的民族文化。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体现了社会的道德水准,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切实提高对倡导、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才能增强大学生对正确价值取向的认识,才能使大学生在义利冲突中不出现趋利避义的扭曲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一定要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三下乡”、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2.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物质财富与金钱在价值天平上沉重倾斜,要求大学生们完全取义舍利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义和利的关系,主要是社会规范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道义和功利的关系。在社会规范与个人利益,公利与私利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人是否健全,也关系到社会与个人的前途命运。大学生需要义和利,我们应该倡导大学生在义和利中得以平衡,鼓励大学生在“义”的规范下取“利”,做到“义”中有“利”,“利”在“义”中,达到义和利的统一。然而在义和利不可兼得时,要教育大学生恪守道义,舍利取义,否则就会受到义的惩罚。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符合现有形势的需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不能脱离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不能脱离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否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无水之鱼、无本之木。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手段上都需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实效意识。在内容体系上,要围绕学校改革、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等主题,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尤其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在方法手段上,要善于把握大学生思想的脉搏,在不同的时期、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管理、文化建设、师德建设、学风建设的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文化成果,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4.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处理不同价值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以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基调,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价值主体;实现关怀,世俗眷注与理想追求,终做关怀之统一为基调,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同时追求人的发展完善,成功幸福;以有利于个人与社会更好地生存维系、发展、完善为价值标准。以义利统一为基调,以“义”为上,以艰苦创业精神与科学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之统一为基调,更加凸显科学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2]杨中刚.论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3]许厚云.荣辱观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06(6).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篇7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处在偏远山区,许多民族村寨属于特困村寨,它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制约的瓶颈,迫切需要改变生活的处境和生存的质量。在对特困村的扶贫过程中,道义性的扶贫和救济式的扶贫根本不能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扶贫的关键在一个“人”字上,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贫困的根源。因而,扶贫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这就需要进行文化扶贫,而文化扶贫就迫切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 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土家族;特困村;文化扶贫;乡村文化建设

少数民族的乡村文化建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乡村文化是否繁荣,不仅关系着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乡村文明程度的高低,而且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协调发展,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处在偏远山区,许多民族村寨属于特困村寨,它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制约的瓶颈,迫切需要改变生活的处境和生存的质量。在对特困村的扶贫过程中,道义性的扶贫和救济式的扶贫根本不能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扶贫的关键在一个“人”字上,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贫困的根源。

一、湘西土家族特困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及主要问题

(一)湘西土家族双凤村扶贫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环境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该村为1953年3月潘光旦先生研究中国土家族的重点调查点,该村保存完整的土家语,风习和民族心理素质,为许多专家学者提供了详实实证资料,文化原生态的遗存,为土家族成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实证。多年来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是永顺县和平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永顺县城西南方,距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12公里。村落坐落在680米的山冈上,该村最高处海拔750米,最低处海拔300米。境内山峰突兀,坡陡沟深,山峦起伏,主体山为九龙山。

像双凤村这样基础条件差,村民受教育程度低的村寨,如果没有扶贫工作的开展。想要单独的实现发展的机会,成功的概率很小。双凤村除从外地嫁到双凤村的少数汉族、苗族妇女外,其他均为土家族。村内水利设施不完善,村民仍是靠天吃饭,科学种田水平低,水资源匮乏,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该村地处偏僻,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生产茶叶的条件,但面积少儿分散,规模根本上不去。土家族文化本身一个旅游资源,可是现在却没有得到怎么开发。双凤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较落后,村民生活困难。2000年,双凤村被评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90个特困村之一。基于这样的现实,扶贫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扶贫过程中是否能培养出村民自治的能力、是否能真正转变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和改变的现实途径就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因而,扶贫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这就需要进行文化扶贫,而文化扶贫就迫切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制度保证、资金投入、人才建设、市场化等方面,双凤村的乡村文化建设还面临诸多的制约瓶颈。

(二)湘西土家族双凤村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我们强调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但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载体和立足点。没有配套的文化设施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文化建设也是一句空话。文化建设必须依托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的稳定收入,特困村的人们长期在为温饱而努力的时候,文化建设就会形同虚设。但如果不从文化上改变土家族特困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文化的落后又会使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全村面积6400亩,总耕地面积186亩,其中旱地26亩,水田160亩,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3亩。全村下辖3个组,攻96户,325人,其中男性161人,女性164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全村有39户共143人迁往外地。全村人口除从外地嫁到双凤村的少数汉族、苗族妇女外,其他均为土家族。村内水利设施不完善,村民仍是靠天吃饭,科学种田水平低,水资源匮乏,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该村地处偏僻,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生产茶叶的条件,但面积少儿分散,规模根本上不去。土家族文化本身一个旅游资源,可是现在却没有得到怎么开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长期被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了温饱而劳作,文化建设就显得极为苍白无力。经济与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经济对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由于经济的薄弱所带来的文化的落后也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影响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思想观念落后。当地居民还存在大量不适应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我国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计划经济的实行,使乡村居民形成了小农意识和小生产的习惯,同时,由于城市是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因此,随着距离城市的渐远,受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影响的力度要小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其特点是听天由命、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狭隘自私、胆小怕事、小进则满、小富则安,它与现代农业、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提倡的市场观念、合作观念、纪律观念、效益观念、民主意识等是格格不入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乡村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导致私有意识的膨胀,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倾向,集体主义思想有所淡漠,朴素的同情心、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受到冲击。

第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双凤村人口文盲和半文盲率高,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观念作为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由于经济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缺乏和信息的不便,使得当地村民更新知识的速度明显过慢。

第四,文化市场发展不规范。乡村文化市场不规范首先表现在文化产品鱼龙混杂。近几年,随着城市加大净化文化市场、清除黄、赌、毒工作的力度,许多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开始转向农村。由于广大乡村地域广阔,管理难度大,加上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相关部门对此缺乏严格监督管理,对文化市场引导和培育乏力,从而造成不健康文化产品在乡村呈蔓延的趋势。目前广大的乡村,呈现出一种形形色色的文化特质胶着一起的状态。其次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不够丰富,符合乡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乡村居民多样化需求。乡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贫乏且单一,许多村民现今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

二、湘西土家族双凤村乡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双凤村经济和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除了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各种社会因素外,文化建设的落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双凤村乡村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进程,就要统筹城乡文化,提高对乡村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从制度保证、资金投入、人才建设、市场化等方面,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和认识,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高度去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主体和载体是人。这就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己向世人昭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关健,而人的现代化主要是观念现代化,即价值尺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感情方式等文化心理方面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除了产生于生产实践当中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和社会交往的产物。由于经济水平低、教育资源的落后和交通的不利条件导致当地村民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经济的大潮将任何小农意识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遐想都打破了,所以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市场之中融入开放的大环境之中,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但要想真正融入并从中分享到共同发展的成果,思想观念的转变极为重要。市场经济所确立的开放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等都是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的,是不可能在偏远的山区由农民自身创造出来。

第二,建立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首先,村文化建设领导、考核和监督制度。针对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乡村文化建设领导责任制,同时实行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在考核中不仅要看任职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看任职地社会的进步程度,要看干部在任期内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此外,文化建设的考核要力避形式主义,考核依据和标准要明确,考核内容要具体、细化;坚持平时检查和年终检查相结合的原则,考核的结果要与奖惩挂钩,确保干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进行体制创新。由于文化建设是由多部门参与的,因此要建立多部门协商平台和协商机制,确保所有部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从制度上保证各个部门共建共享乡村文化。再次,建立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财政对乡村文化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投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的增量向乡村倾斜,建立健全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应采取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的方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减免税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乡村文化产业。

第三,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大力倡导乡村“精英”返乡。农村文化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要改革乡村文化干部的任用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为保证文化干部的人才质量,严把进入关,凡进必考,实行聘任制;在分配上要扩大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自主权,以此调动文化干部深入基层,生产更多文化产品的积极性。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乡村文化人才给予人文关怀。对乡村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种是将乡村文化干部送到文化院校进行深造,另外一种是从艺术团派人到农村办文化人才培训班,对乡村文化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要十分珍惜现有农村文化人才这个稀缺资源,要保护民间老艺人,通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办法,使他们的文艺绝活后继有人,并把文艺绝活变为文化品牌。再次,国家还要制定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扎根创业,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土壤条件。在借助知识分子下乡从事乡村教育和建设的同时,更为关键的途径是吸引更多的离村人员返乡,形成本土的新“精英”。乡村精英的存在既是农村自治的依托,更是农村文化当然,这种构想却在城市生活的巨大拉力的尴很难实现。从双凤村的情况看,所有毕业的大学生、高中生,没有一个在村中任职或居住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宁肯在城市里做二等公民也不愿回乡发展,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和乡村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外流,流走的是欠发达地区几年、十几年后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希望。这既是农村发展环境不利的结果,也是外出人员出于经济考虑的本能选择。农民务工的去向多为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在这些地方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有利于乡村文化观念的转变。各级政府要在外出打工农民中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在打工的同时要注重吸收所在地区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同时,对回乡创业者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奖励和扶持,以期尽快形成一个返乡潮流,为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总之,在村民自治尚未真正实现之前,乡村治理需要“国家在场”,只有国家政权的参与和组织加大投入,大力倡导,强化教育,努力构建乡村文化网络,这样有了人才,就相当于给当地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乡村文化建设也才能真正有了长远的保障。

第四,完善乡村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和核心内容是:围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的需求,培养新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技素养和专业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乡村教育是解决乡村人才问题,提高乡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其基本手段是内部挖潜,外部借援。内部挖潜就是从自身做起,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和教育格局,强化职业培训教育,以发掘草根文化、培育乡土精英。外部借援就是要借助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有利时机,把急需的智力援助请进村,为我所用。只有通过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才可能有一个好的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是运用本民族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以获取自然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民族自身利益的能力。

第五,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时代的潮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我国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我国乡村文化产业,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放弃包办心理,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要通过公共文化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等,为乡村文化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在当前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改革农村文化运行机制、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基层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再次,对文化站和文化室进行改革,促进其向产业方向发展;要大力培养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经纪人才,通过支持他们领办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户和其它经营性文化实体的办法,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在文化产业化中的带头作用。在乡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中,要促进乡村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抓龙头产业,抓支柱产业,走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突出特色,实施精品战略,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民族的孤立状态,使每个民族共同体及其每一个成员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确立了世界民族的统一构架”,每个民族已经不可能继续封闭而独自存在。少数民族地区山寨大多处于较偏远的地区,双凤村就属于特别典型的一种。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村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局面,外界的扶贫显得极为重要,乡村文化建设在文化扶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理应着眼于文化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重视教育、交往、文化产业等外界因素的作用。同时要致力于提高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改变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参考文献: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路径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不仅面临着教育系统本身的挑战,而且青少年自身也面临着心理的多重选择和冲击。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复杂,形势严峻,给青少年自身的价值选择带来极大困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想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就必须树立科学教育理念、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内容、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第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理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也就是既坚持主导文化又兼顾其他多元文化,使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两者相互补充来共同服务于青少年的认同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教育指导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猎奇心理、他们的求知欲望都非常强烈,仅仅只用主导文化来引导他们,难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在尊重青少年个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用多元文化来开阔他们的思维、满足他们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第二,积极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也就是既坚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坚持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学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采取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以承认和认可青少年自己选择为基础,以帮助青少年分析并引导为手段,使得青少年可以自己发现丰富的多层面的社会,进而自己选择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一定要结合青少年自身感官的反应和社会实情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硬式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设立网站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价值观的讨论中来,真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多种观点的交流中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各种价值的利弊取舍。

二、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内容

第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少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帮助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入青少年头脑,在学习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在学习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帮助青少年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坚持共同理想的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帮助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目标。在共同理想教育中,应引导青少年明确自身的价值追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共同理想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理想。强化青少年在行动选择中承担起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地把为国家作贡献、为他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幸福作为人生的追求,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三,提高道德素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目标。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巩固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正确的看待荣誉与耻辱,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地认识,对真善美、假恶丑有清醒地辨别,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

三、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路径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一致的,抓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抓住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问题。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青少年在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上一篇:民政局行风建设汇报下一篇:全面小康社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