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精选8篇)

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1

1、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明确了个人股权转让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判定方法。除文件规定外,还有哪些情形也可判定为正当理由?

除了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第二条规定情形外,由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内部职工股,在按规定转让时可认定为具有正当理由。

上述“职工持股会”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内部职工股的管理,代表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行使股东权利并以公司工会社团法人名义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内部职工股是指由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特定股份,由职工个人自愿货币出资与企业用历年工资结余派给职工的股份两部分组成。

2、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情形下转让个人股权的,纳税人应向税务机关提供哪些申报资料?

上述情形下,应参照财税〔2009〕78号文第二条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具体为:

(1)双方股权转让合同;

(2)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3)将股权转让给直系亲属的,须提供能够证明转让双方直系亲属关系的有效法律文书,不能提供的应由公证机构出具转让双方当事人直系亲属关系的公证书(原件)。

(4)将股权转让给抚养人或赡养人的,须提供包括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在内的有权机关出具的关于转让双方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的证明,不能提供的应由公证机构出具转让双方抚养关系或者赡养关系公证书(原件)。

(二)利息股息红利有关涉税问题

1、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后,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的计算公式应做哪些调整?

根据苏地税函〔2009〕283号文件规定,日常经营项目是以“收入额”进行申报,而非日常经营项目是以“所得额”申报,而目前我市“利息股息红利”核定预征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以“收入总额”为计税依据,因此需将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修改如下: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15%)×税率(20%)×个人投资比例

注:日常经营项目收入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2、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税款的补缴和抵扣方法是什么?

根据常地税二〔2009〕6号文件规定,要求对个人投资者“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实行核定预征的办法,现将核定预征的补抵方法明确如下:

当以后发生实际分配利息、股息、红利等情形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与以前已经核定预征的税款进行比较,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大于其预征税款的,则以前已预征税款予以全部抵扣,差额部分进行补缴税款。当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等于或小于预征税款的,预征税款予以全部抵扣或者部分抵扣(抵扣本次按实计算的税款金额),剩余的预征税款留作待抵税款。

对个人投资企业的征收方式出现“反复”的情况,如:从2001年开始,其征收方式先后为核定、查账、核定等情况,也按上述方法进行补抵。

3、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税款的补缴和抵扣对象是什么?

由于核定预征税款是以扣缴义务人为单位进行扣缴申报,因此税款的补缴和抵扣也以扣缴义务人为对象进行操作。

(三)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关问题

1、某个人合伙企业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合伙人对剩余资产能否自行分配?如:分配现金或者购买房屋等,是否涉及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剩余的资产都可以分配,不涉及个人所得税。前提是合伙人的分配或消费不能在企业账上税前扣除,如果在企业账上税前扣除了,则应重新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并计征税款。

2、关于“借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为个人购买房屋或其他财产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财税〔2008〕83号)文件提到的“借款时间”按借款之日后的12个月来确认。

企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向企业借款用于购买房屋及其他财产,将所有权登记为投资者、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且借款终了后未归还借款的。(财税〔2008〕83 号)

3、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将企业资产投资给有限公司,换取股权后,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单位,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该独资合伙企业是以企业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获取股权,之后再进行股权转让,应将该笔财产转让收入并入企业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计算征税。

如果不是以企业资产对外投资,而是以个人的资产投资并获取股权,则对该个人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4、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合伙人)转让其持有的该企业出资份额,是否适用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投资人或合伙人是否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转让出资份额,应根据“转让收入”减除转让者的“原始出资成本”及其“对应的留存收益”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其他个人所得税事项

1、关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扣除的要求和条件有哪些?

对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是否可以扣除,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看捐赠的实质是否属于公益性捐赠。二是看捐赠政策是全额扣除还是按一定比例扣除,直接捐赠不得扣除。三是看捐赠机构是否具备税前扣除的资质和资格。四是看捐赠取得的票据是否符合要求。

捐赠机构是否具备税前扣除资格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进行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不需要认定。公益性社会团体的税前扣除资格,需由财政、税务和民政等部门每年分别联合公布名单。

1、关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扣除的要求和条件有哪些?(续)

对于通过公益性团体发生的捐赠支出,主管机关应按对照省级以上财政、税务部门联合认定的名单予以处理,即企业或个人向捐赠的认定名单内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税前扣除;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在名单内,或虽在名单内但企业或个人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属于名单所属,不得扣除。

捐赠票据是否符合要求是指: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或个人应提供省级以上(含)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方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2、企业员工曾经因公负伤造成残疾,当用人单位与这类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须按“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9号)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且金额较大,有几万至十几万元不等。这类补助金是否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否并入“解除劳动合同一次性补偿金”一起计算税款?

根据省局对各类补偿款总的口径(“没有明文规定要求征税的各类补偿款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这类补助费用也比照执行,以有利于纳税人的方向处理,对这类补助费用暂不征税。

3、关于受赠房屋再转让能否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根据财税〔2009〕78号文件精神,对受赠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可以对其实行核定征税,即按纳税人转让收入的1%核定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4、对个人建筑安装涉及“甲供材料”的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个体户(本地或外地)从事建筑安装等活动涉及“甲供材料”和“安装设备”的,个税计税依据都不含材料费和设备费。

5、对于企业用“资本溢价”转增资本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取得由资本溢价转增资本的数额,不作为应税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处的资本溢价是指:该个人缴付企业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拥有份额的数额。

6、证券公司组织大客户旅游,应按什么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57号规定:部分单位和部门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及其它活动中,为其他单位和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现金、实物或有价证券。对个人取得该项所得,按“其他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所得的单位代扣代缴。

因此对证券公司组织大客户旅游,应按“其他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7、个人投资企业组织股东亲属外出旅游支付的旅游费,企业为投资者(担任职务)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问该怎么征税?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文件第一条规定,对个人投资企业组织股东亲属外出旅游支付的旅游费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企业为投资者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应分两种情况,股东任职的按“工薪”征收个人所得税,股东不任职按“利股红”征收个人所得税。

8、关于华侨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股息分配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经总局所得税司和国际税收司联合答复,华侨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不能比照外籍个人免税的规定,华侨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按税法规定征税。

关于华侨身份的界定和适用附加费用扣除问题,按国税发〔2009〕121号文件第三条执行。

9、个人取得交通费补贴、通讯费补贴的征免规定有哪些?

(1)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的交通费补贴、通讯费补贴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虽未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但企业制定(须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企业按制度规定,在合理范围内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按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在合理范围内按实报实销形式形式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按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超过制度规定标准报销或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应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的个人投资者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其他雇员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10、个人取得“差旅费”补贴的征免规定有哪些?

根据财行〔2006〕313号文规定: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补贴。

企业应建立差旅费报销制度,明确按实报销的费用项目和补贴项目,对补贴项目应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

企业在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的补贴标准内发放的补贴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标准发放的应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应建立的制度规范

1、《工资薪金制度》及工薪的税前扣除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通知》(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企业应建立较为规范的工资薪金制度。

企业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应明确工资薪金的发放范围、内容和标准,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企业按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发放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可以税前扣除。

企业超过工资薪金制度规定范围、内容和标准发放的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报酬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2、《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

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的交通补贴、通讯费补贴可以在税前扣除;

若未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但企业制定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且制度规定人人享有补贴权利,企业按规定在合理范围内为所有员工或部分员工定期定额报销或者发放现金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可以税前扣除;企业超过上述规定实报实销或现金发放的,不得税前扣除。

税前扣除时,交通补贴按职工福利费规定扣除,通讯费补贴按工资薪金费用项目扣除。

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在规定标准内,为员工报销的油类费、过路费、停车费、洗车费、修理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按照交通费补贴的规定执行。

3、《住房补贴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通知》(国税函〔2009〕3号)有关规定,企业按政府部门规定标准发放以及为所有员工或部分员工定期定额发放或报销的住房补贴(企业制定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住房补贴规章制度),应归属职工福利费范畴,在工资薪金总额14%限额内扣除。

4、《差旅费报销制度》

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按发放对象分别在成本、费用中直接扣除,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材料的,应能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凭证,否则,不得税前扣除。

根据财行〔2006〕313号文规定: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补贴。

企业应建立差旅费报销制度,明确按实报销的费用项目和补贴项目,对补贴项目应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企业超过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的补贴标准发放的补贴不得作为差旅费税前扣除。

差旅费的证明材料应包括:出差人员姓名、地点、时间、任务、支付凭证等。

5、差旅费补贴、误餐补贴等各类补贴的税前扣除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掌握?

(1)差旅费补贴:企业发放的差旅费补贴如符合上述差旅费开支范围的(伙食费补贴和公杂费补贴),则按差旅费的规定税前扣除,不符合上述范围的,但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

(2)误餐补贴:企业发放的误餐补贴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3)企业职工的餐费属于个人消费支出,应由职工个人承担,企业为员工提供就餐支出、发放现金或报销的餐费支出不得税前扣除。但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2015年5月12日,国家财政部网站公布了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保监会联合制发的《关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税[2015]56号)。这一通知改变了现行只有符合规定的三险一金、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及公益性捐赠等极少数支付项目可以在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历史,开启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先河。本文现对该“试点政策”作一解读。

一、适用地区

因对商业健康保险实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是一项全新的业务,为保证试点工作的平衡实施,财税[2015]56号文规定“在各地选择一个中心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具体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全市范围内展开试点。

第二层次:其他各省、自治区分别选择一个人口规模较大且具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的试点城市。当然,一般情况下,能达到“人口规模较大且具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的城市,非省会城市莫属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省、自治区选择其他符合条件的非省会城市了,如广东可以选择在深圳实施试点、福建可以选择在厦门实施试点,等等。

二、适用保险种类

财税[2015]56号规定,试点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由保监会研发并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也就是说,现行市场上销售的商业保险产品(包括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均不在试点扣除的范围之内,而由保监会研发全新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据专家预测,这个全新的保险产品可能是一个包括医疗、重疾、失能等不同责任范围的组合型产品。

财税[2015]56号发布时,保监会暂未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同时公布试点扣除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名称(或名单)。因而,财税[2015]56号通知规定的扣除政策暂时只是一个方案,向国人表明一个态度和方向。

三、适用的对象及所得项目

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可以在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适用对象及所得项目,包括:

1.取得工资薪金所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

2.取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

很明显,在《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11项个人所得项目中,个人除取得上述项目之外,取得的其他如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均不能扣除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出。

四、扣除限额

对于试点地区个人购买的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实行的是按年(月)限额据实扣除的办法,即:按年(月)予以税前限额扣除2400元/年(200元/月),但如果最后一个月的未扣除余额不足200元的,则只能据实扣除。

财税[2015]56号通知特别强调,2400元/年(200元/月)的限额扣除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减除费用标准之外的扣除。因此,以后实际发生个人购置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后,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就应该是(暂不考虑公益性捐赠及年金个人缴费部分):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收入-3500-“三险一金”-2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五、单位统一购买时操作方法

财税[2015]56号通知还明确了试点地区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并为员工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的税前扣除操作办法:“分别计入员工个人工资薪金,视同个人购买,按上述限额予以扣除”。

意思就是说,如发生单位统一为员工购买的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应视同员工个人自己购买的,并入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并按规定的限额(200元/月)实行税前扣除。

六、试点开始时间

如前文所述,因保监会暂未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研发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财税[2015]56号通知暂时只是一个态度和方向,因此也无法明确统一开始试点的时间,但授权由各省级财政、税务和保监部门研究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分别上报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于2015年6月30日前联合上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保监会审核备案。

不远的未来某个时候,保监会研发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正式发布后,纳税人即可按统一的政策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税务部门按规定执行。

七、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第一,何谓“连续性劳务报酬”?

财税[2015]56号通知中所说的“连续性劳务报酬”如何确认?除按月取得劳务报酬之外,按季、按年取得劳务报酬,或者同一个劳务项目在一个年度内不定期结算取得劳务报酬,哪些情况可以确认为“连续性劳务报酬”?再比如,某专家兼职一家杂志社的审稿劳务,每月审稿劳务的工作量是不确定的,有可能一个年度内某几个不连续的月份里没有接到审稿任务,其劳务报酬也不是按月结算,可能是按季或按年结算取得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可按通知规定扣除商业健康保险支出?

第二,如果一个人从多处同时取得多项所得,是否可以分别按限额扣除?

比如,老张本月除从所在的A公司取得工资、薪金之外,还从兼职的B公司取得当月劳务报酬(连续性劳务报酬);或者,老张除从所在的A公司取得工资、薪金之外,还从其举办的个人独资企业取得所得,等等。这种情况下,是否允许老张从所得项目、分别按限额扣除其购买的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出?

第三,对于取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在按月或按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是否允许扣除?抑或者预缴税款时不得扣除,只在年终汇算清缴时允许按2400元/年予以一次性扣除?

第四,对于单位统一为员工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在并入当月工资薪金计税时,是当期一次性并入还是分期并入?如实行分期并入,最长期限为多少月/年?

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3

私募股权投资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另一种是上市公司非公开交易股权。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逐渐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主流组织形式,已经发展出一定的规模。我国在新《合伙企业法》中第一次有了有限合伙制的概念。我国法律规定法人和其他的组织都可以担任合伙人。和其他的投资方式对比,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投资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资金募集、收入分配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另外这种投资方式的激励机制、组织成本以及监管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方便之处。

现行税法下合伙企业层面所得税处理

在有关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合伙企业的税务问题的法规中规定,我国的合伙企业税收方式参照个体税收的方式,合伙企业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是由合伙人分别缴纳。合伙人是纳税的义务者,如果合伙企业是自然人所有,则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合伙企业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则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我国税务可以分利之后再计算税额。这也是合伙企业独有的特点,透明纳税实体。

自然人合伙人的所得税处理。需要缴纳税款的包括自然人、合伙人投资所得的股息、红利等收益。我国相关规定对于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在对外的投资过程中获得的红利和股息等收益是不归纳为合伙企业的营业收入,所以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这类收入知识算作个人的投资所得,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然人、和合伙人收益的20%为税额,通常个人所得税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计算。

自然人合伙人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过程中的收入也需要缴纳收入所得税。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财税的相关规定,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然人合伙人投资企业的转让过程中的收入也需要根据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税务计算标准适用5%-35%的税率。

非自然人合伙所得税处理。新《合伙企业法》规定,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可以由自然人、合伙人、各企业或者民间组织、政府机构等法人都可以担任。和原来合伙企业税制仅对自然人组成的合伙企业税务问题进行规定不同,新的税制也适用于上述法人或者组织组成的合伙企业税务方面的问题。

根据税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是法人或者是其他的组织,缴纳的所得税为企业所得税。而对于其他的投资所得和合伙人分配时,对于这类型的所得收益的性质没有明确的定义。如果根据透明纳税实体的原则,合伙人分配所得的性质不变,企业股权转让所得按照25%的税率计算;如果是合伙企业对其他企业投资收益则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管理人层面所得税处理。在投资过程中可以选择合伙制或者公司制这两种法律形式,如果合伙人担任管理人员,那管理人员的收入除了收益分成之外,还包括企业管理费,支付给管理人员的费用大约为企业投资资本的所占比例的1.5%至2.0%。因为这类收入为管理者的服务性收入,根据先分利然后计算税额的原则。合伙制的法律形式下的企业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公司制的法律形式下的企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两种是有区别的。

企业采取合伙制形式时,企业收益分成部分的收入合伙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公司制形式,企业如果是以公司制的形式存在,根据透明纳税实体的原则,企业合伙人的个人所得的性质不变,企业股权转让所得按照25%的税率计算;如果是合伙企业对其他企业投资收益则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投资者通过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过程中,需要满足的条件要求比较低,发展门槛不高,同时这种企业管理机构结构简单,可变动性强,运行便捷高效,利益分配结构灵活性较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这也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为主流投资基金组织的重要条件。但是对于合伙制企业的收入纳税法规没有形成明确规定,税务缴纳没有实际的法规可以参照。在合伙企业收入税务方面急需得到立法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法律法规尚需完善。根据我国当前税法规定,自然人合伙人担负的税务偏重。在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过程中,最具争议的应该是自然人合伙人转让投资企业获取的收入的税务缴纳方案。在我国出台相关税收政策前,合伙企业大多是小规模企业,税收方式也根据5%至35%共五个等级划分采用累计税率,对于收入超过5万元以上的部分,按照35%的税率收取个人所得税。随着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的不断发展,投资金额不断增多,所以,合伙人的收入往往会超过5万,达到更多的金额,所以原来的35%税率相对过重,不利于这一行业的发展。也大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不同区域政策不统一。地方政策制定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部分地区实行投资转让所得收入按照全部收入的20%的比例收取所得税。因为个人所得税是地方和中央按照地方40%、中央60%的比例分配,地方为了发展当地的投资规模对税率模式进行修改,实行统一税率为20%以取代5%至35%的累进税率,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是降低税率,其应对资产变化的灵活性大大降低。目前这种税率依然需要改进。

国家税收标准是各地区参照的标准,相关规定的制定都是参照国家标准。比如上海地区,2008 年8 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自然人与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关于所得税税收政策说明的文件,这一文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出台政策存在的不足的一种补充,能够对当前税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自然人和有限合伙人不对合伙企业进行管理的合伙人,他们的个人收入包括利息、股息和红利,税务缴纳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参与管理合伙企业的自然人和普通合伙人则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相关规定,按照5%-35% 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种纳税模式是五级超额累进税模式。上海地区这一政策反而比国家对普通合伙人的税收标准更为严格。政策依然没有区分普通合伙人的收入性质,收税标准依然根据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

根据上述政策出台后的知道精神,随后上海地区又出台了新的法规文件,实施新的税收办法。主要是根据上海地区颁布的法规,主要鼓励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积极向新区进行投资,加大对新区项目的开发。对于投资的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收入所得税减免50%的税收,相当于把税收的50%的收入奖励给投资企业。同时对于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企业的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以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外,对企业在对应区域给予一定的投资建设补贴,例如房租补贴和购房补贴等。

建议

建立完善的合伙企业税收制度。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还存在诸多问题,许多方面对税务问题的规定并不明确。我国对合伙企业的税务问题立法低、稳定性差,所以,需要政府加大立法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合伙企业税收制度,完善当前收税方案。对于国家税收过程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和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进行规范,不断完善税收制度。例如对于企业中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根据他们的职责和收入性质,区分他们的位置,从而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制定合适的税务政策,虽然,实行统一税收方便政府税务工作的管理工作,但是这种收税方式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一种制度,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加大税收扶持力度。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转变过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地位举足轻重。而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所以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进行规范,不断加大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我国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已经落实了相关政策,对投资企业有很大的优惠作用。但是新的《企业所得税》并不适用于合伙制企业,所以出台的优惠政策无法扶持到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政府要积极推出更新的政策以满足投资市场发展的需要。

根据不同地区出台的不同政策进行改革,比如上海地区在出台政策之后不断出台新的法规文件,实施新的税收办法,对原有的不足进行改进。主要是根据上海地区颁布的法规,主要鼓励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积极向新区进行投资,加大对新区项目的开发。对于投资的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收入所得税减免50%的税收,相当于把税收的50%的收入奖励给投资企业。同时对于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企业的人员进行一次性奖励,以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外,对企业在对应区域给予一定的投资建设补贴,例如房租补贴和购房补贴等。

虽然部分地区出台过关于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也仅仅是小区域的实验实行,另外加上政府推广力不足,政策实施起来也存在不稳定等现象。所以这一优惠政策并没有给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者带来多大益处。所以,需要政府从全面的角度出台统一的、合理的适用于有限合伙制私募的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在合伙企业有关的税收立法方面还存在不足的问题,法律建设明显滞后,在处理合伙人的税务问题上并没有完善的处理机制,各地税务机关的处理方式也得不到统一。需要不断加强在合伙制私募股权方面的法律约束和引导,不断合理化、规范化市场投资过程,保证私募股权投资方式的健康稳定发展。

2010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篇4

您知道个人所得税有哪些优惠政策吗?您知道哪些所得属于法定免税所得和暂时免税所得吗?您知道哪些所得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吗?您知道公益捐赠如何扣除吗?您知道针对外籍人员、短期居民和短期非居民有哪些优惠政策吗?您知道针对特殊所得和特殊群体有哪些优惠政策吗?本部分将帮助您回答上述问题。

一、法定免税所得

哪些所得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

(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国债利息,是指个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是指个人持有经国务院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其他补贴、津贴。

(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救济金,是指国家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4条所说的从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

友情提示 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①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②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③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 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5)保险赔款。

(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对按《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务院1983年9月12日发布国发[1983]14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1991年7月5日发布国办发[1991]40号)精神,达到离休、退休年龄,但确因工作需要,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指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其在延长离休退休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视同退休工资、离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8)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1986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1986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4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1990年10月30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5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免税的所得。(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10)华侨从海外汇入我国境内赡养其家属的侨汇;继承国外遗产从海外调入的外汇;取回解冻在美资金汇入的外汇。

(11)个人举报、协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奖金;个人办理代扣代缴税款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

(12)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了便于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奖励单位或获奖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科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科发政字[1997]326号)和科学技术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办法》(国科发政字[1998]171号)出具的《出资人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的企业登记手续及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评估机构的技术成果价值评估报告和确认书。不提供上述资料的,不得享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上述科研机构是指按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科研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审批事项的通知》(中编办发[1997]14号)的规定设置审批的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机构。上述高等学校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科技人员必须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在编正式职工。(13)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生活中的案例

张先生2008获得五年前购买国债的利息5 000元,同时,获得两年前的银行存款利息1 000元。请问张先生是否需要就上述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解答:购买国债利息属于免税收入,不缴纳个人所得税。银行存款利息所得属于应税收入,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免税奖金有哪些?

目前免税奖金包括以下项目:

(1)对个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的奖金,可视为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教育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2)对个人获得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的奖金,可视为国务院部委颁发的教育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3)对个人取得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视同从国际组织取得的教育、文化方面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4)对教育部颁发的“特聘教授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5)对学生个人参与“长江小小科学家”活动并获得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6)对学生个人参与“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获得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7)为了支持和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十四所支援高校派往西部地区高校教学的任课教师取得的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8)个人取得的“母亲河(波司登)奖”奖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9)对教育部组织评选颁发的“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10)对第二届“中华环境奖”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所得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1)对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和“中华环境奖一绿色东方奖”获奖者个人所获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12)对“陈嘉庚科学奖”获奖者个人取得的奖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13)对“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免税津贴有哪些? 下列项目属于免税津贴:

(1)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前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院士津贴(以前称学部委员津贴),按每人每月200元发给,并免征个人所得税。

(2)发给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每人每年10 000元的资深院士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暂时免税所得

暂时免税的所得有哪些?

下列所得暂时免征个人所得税:

(1)个人举报、协查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获得的奖金。

(2)个人办理代扣代缴税款手续,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

(3)个人转让自用达5年以上,并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

(4)对按国发[1983]141号《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办发[1991]4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问题的通知》精神,达到离休、退休年龄,但确因工作需要,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指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其在延长离休退休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视同退休工资、离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5)对个人购买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奖券一次中奖收入不超过10 000元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一次中奖收入超过10 000元的,应按税法规定全额征税。

(6)对乡、镇(含乡、镇)以上人民政府或经县(含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有机构、有章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类似组织,奖励见义勇为者的奖金或奖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7)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8)个人购买体育彩票中奖收入,凡一次中奖收入不超过10 000元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10 000元的,应按税法规定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9)对个人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10)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国债利息以及买卖股票价差收入,在国债利息收入以及个人买卖股票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所得税。

(11)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时,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2)对于个人自己缴纳有关商业保险费(保费全部返还个人的保险除外)而取得的无赔款优待收入,不作为个人的应纳税收入,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13)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所称教育储蓄是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开户、存人规定数额资金、用于教育目的的专项储蓄。

友情提示个人为其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非义务教育(指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全日制高中、大中专、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储蓄机构开立教育储蓄专户,并享受利率优惠的存款,其所取得的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利息税)。开立教育储蓄的对象(即储户)为在校小学4年级(含4年级)以上学生;享受免征利息税优惠政策的对象必须是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其在就读全日制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时,每个学习阶段可分别享受一次2万元教育储蓄的免税优惠。教育储蓄采用实名制,办理开户时,须凭储户本人户口簿(户籍证明)或居民身份证到储蓄机构以储户本人的姓名开立存款账户。教育储蓄为1年、3年和6年期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每份本金合计不得超过2万元;每份本金合计超过2万元或一次性趸存本金的,一律不得享受教育储蓄免税的优惠政策,其取得的利息,应征收利息税。不按规定计付利息的教育储蓄,不得享受免税优惠,应按支付的利息全额征收利息税。教育储蓄到期前,储户必须持存折、户口簿(户籍证明)或身份证到所在学校开具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以下简称“证明”)。“证明”样式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印制,由学校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领取。“证明”一式三联(样式见附件),第一联学校留存;第二、第三联由储户在支取本息时提供给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应将第二联留存备查,第三联在每月办理扣缴税申报时一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储户到所在学校开具“证明”时,应在“证明”中填列本人居民身份证号码;无居民身份证号码的,应持本人户口簿(户籍证明)复印件三份,分别附在三联“证明”之后。教育储蓄到期时,储户必须持存折、身份证或户口簿(户籍证明)和“证明”支取本息。储蓄机构应认真审核储户所持存折、身份证或户口簿(户籍 证明)和“证明”,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免税优惠,并在“证明”(第二、第三联)

上加盖“已享受教育储蓄优惠”印章;不能提供“证明”的,均应按有关规定扣 缴利息税。(14)按照国家或省级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下列专项基金或资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

(15)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仅作为分红依据,不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不征收个人所得税。(16)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17)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数额内,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免征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规定。(18)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19)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20)对个人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取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1)对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5

201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即将启动,这是广大纳税人在完成会计年报后对企业所得税的全面汇算。小编将2011企业所得税主要政策变化点整理、解读,以帮助广大纳税人更好地完成该项工作。

企业发生的财产损失不再需要报批

从2011起,企业发生的各类财产损失不再需要主管税务部门的审批,而由企业自行申报后在税前扣除。但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财产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二是企业自行申报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一)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

(二)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三)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四)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五)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除上述外的资产实行专项申报。企业未向主管税务部门申报的财产,不得税前扣除。三是企业申报时必须按规定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死亡、变质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声明。

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必须备案

除少数项目外,企业对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能在2011享受优惠政策的,应在汇算清缴期内向主管税务部门申请备案,未经备案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实行自行申报而不需备案的优惠政策有: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小型微利企业(20%税率含减半征收)。纳税人享受备案类税收优惠的,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备案资料,提请备案。主管税务机关在登记备案出具书面告知书后,由纳税人执行。具体的备案资料,请询问主管税务部门。实行自行申报或备案后,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优惠政策规定条件的,或采用欺骗手段获取优惠的,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纳税人取得的财政性资金不必纳税

2011年,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应作为不征税收入,不再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缴纳的财政性资金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分别是:

(一)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

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二是财政性资金包括: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三是这部分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四是企业将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享受减半征收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扩大

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高于6万元而低于30万元的,仍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

(一)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二)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融资租赁房产如何缴纳房产税

某公司会计问:我公司2011年11月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幢房产,合同约定自2012年1月起开始使用,请问房产税应由哪方缴纳以及如何缴纳?

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篇6

地区

中央国家机关

国税发【1994】089号

青地税二函【2014】2号

闽地税所便函【2013】1号

桂地税公告2014年第6号政策

伙食补助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计算,按规定标准包干使用。财政部分地区制定伙食补助费标准。

市内交通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计算,每人每天80元包干使用。

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征税。

伙食补助费:出差人员的伙食补助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实行定额包干的办法,每人每天补助标准为市外50元,市内(青岛四市)20元。公杂费:出差人员的公杂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实行定额包干的办法,每人每天补助标准为市外50元,市内(青岛四市)10元,用于补助市内外交通、通讯等支出。

企业不超过上述标准且凭借相关出差票据据实发放给个人的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部分,不征收个税;对超标准部分和以此为名义发放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要依法征收个税。

根据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和有关政策,企业参照国家机关规定标准发放的出差人员交通费、餐费补贴,不征收个税。驻村干部按规定取得的驻村补贴,应属于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不属于工薪所得应税项目,不征收个税。

对于除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出差人员,其差旅费的税前扣除限额按以下规定办理:差旅费实行实报实销办法的,出差人员取得的出差补助在以下限额内免征个税:区内出差的每人每天100元、区外出差的每人每天120元。超出限额的部分,并入当月发放的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税;差旅费实行包干使用办法的,出差人员在凭合法票据扣除实际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和市内交通费后,取得的出差补助在以下限额内免征个税:区内出差的每人每天430元、区外出差的每人每天470元。超出限额的部分,并入当月发放的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税

备注 该政策并非直接的个税标准,但实务中往往是税务机关参考确定个税标准的依据 确立了差旅费津贴不征收个税的基础

强调出差补助需要凭相关出差票据实际发放,但并未说清楚就是指补助对应的发票

参照国家机关标准发放

相对2012年文件,实行实报实销办法的,出差补助免税标准每天提高40元。包干使用的,区内提高150元,区外提高170元。

对企业按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标准、根据职工实际出差天数或误餐顿数发放给出差人员的差旅费甬地税一函【2010】20号 津贴、误餐补助,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津贴和补贴,不征收个税;对一些单位超过财政部门规定标准发放给职工的差旅费津贴和误餐补助以及其它借差旅费津贴和误餐补助等名目发放给职工的补贴、津贴,均应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税。

冀地税发【2009】46号 对实行差旅费包干的企业,其经销人员按差旅费包干收入办法取得的收入,按扣除据实报销差旅费用后的差额,与当月工薪所得项目合并计算征收个税。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粤财行[2007]229号规定,以出差自然(日历)天数和标准(每人每天50元)计算,为穗地税发【2009】148号 自行负担出差伙食费的员工发放或报销的出差伙食补助费,不计入员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收入。对超标准发放或报销的出差伙食费补助,则应将超标准的部分并入员工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税;对出差期间个人未负担伙食费用的,应将出差伙食补助费全额并入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税

境内、外差旅费津贴标准,执行纳税人所在单位大地税发【2003】222号 的董事会决议(或内部管理方案)规定的标准。没有董事会决议(或内部管理方案)的,比照大财文字【1996】250号和财行【2001】73号规定的标准执行。标准内津贴不并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税。

差旅费津贴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收入,不予计征个税。上述差旅费津贴是指按照或参照厦财文厦地税函【2002】76号 【2001】85号和财行【2001】73号规定的限额发放的伙食费、公杂费(含市内交通费、通讯费等)。采取以有效凭证实报实销方式报销伙食费及公杂费 的,其另外取得的差旅费津贴,以及超过上述两份文件规定限额发放的部分必须并入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税。

寿险公司个人所得税涉税政策解析 篇7

一、员工工资薪金所得

由于个税计征方法属于硬性规定范畴, 能够帮助工薪族合理节税的方式就是合理安排个人的收入方式。工资薪金收入一般包括月薪和年终奖, 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 要达到合理节税需考虑到很多因素。

(一) 合理分配奖金数额, 选择最佳纳税区间。

一般来说, 月薪和年终奖的比例应该调整到两者的个税税率接近时的节税效果更加明显。例如:甲某月薪9000元 (已扣除三险一金) , 年终一次性奖金12万元, 全年应缴个税= ( (9000-3500) ×20%-555) ×12+120000×25%-1005=35535元;若将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一部分13200元按月发放, 将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率调整到20%, 则全年应缴个税= ( (9000+13200/12-3500) ×20%-555) ×12+ (120000-13200) ×20%-555=29985元, 相比原方案节税35535-29985=5550元。根据所处不用的年薪区间, 将年薪在月薪与年终奖之间合理分配, 将税负降低, 可增加职工的实际收入。

根据国税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5]9号) , 将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 按其商数确定所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此计算方法会产生无效区段, 即在此区段多发年终奖金, 而实际领取数比未多发更少, 应避免在无效区段发放年终奖金。例如:乙某年终一次性奖金18100元 (当月工资超出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 ,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缴个税=18100×10%-105=1705元;如少发100元或将100元并入月工资发放,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缴个税=18000×3%=540元, 相比原方案多发奖金= (18000-540) - (18100-1705) =1065元。

(二) 缴纳年金按月缴费税负低。

国税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694号) 规定:“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部分是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所得, 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 在计入个人账户时, 应视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 (不与正常工资薪金合并) , 不扣除任何费用, 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当期应纳个人所得税, 并由企业在缴费时代扣代缴。对企业按季度、半年或年度缴纳企业缴费的, 在计税时不得还原至所属月份, 均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 不扣除任何费用, 按照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按月缴费因金额较小, 所以适用的个税税率较低, 税负最轻。例如:丙某单位为其缴纳的企业年金全年为10000元, 若一次性缴纳, 应缴纳的个税=10000×25%-1005=1495元;若按月缴纳, 应缴纳的个税=10000/12×3%×12=300元, 按月缴纳年金比一次性缴纳节税1495-300=1195元。

(三) 巧用公积金节税。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 住房公积金是可以从税前扣除的, 同时可以按照政府有关规定提高公积金的缴存比例, 工薪纳税人巧用公积金节税是合理可行的, 但住房公积金不能随意支取, 固化了个人资产。财税[2006]10号文中第二条规定,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 (建金管[2005]5号) 等规定精神, 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 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 具体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执行。单位和个人超过上述规定比例和标准缴付的住房公积金, 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 计征个人所得税。第三条规定个人实际领取原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时, 免征个人所得税。

(四) 利用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防暑降温费、取暖费等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根据《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 (冀地税发[2009]46号) 的有关规定, 各单位向职工个人发放的交通补贴 (包括报销、现金等形式) , 按交通补贴全额的30%作为个人收入并入当月工资计征个人所得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当地政府 (县以上) 规定标准向职工个人发放的通讯补贴 (包括报销、现金等形式) 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超过标准部分并入当月工资计征个人所得税;各类企业单位参照当地行政事业单位标准执行, 但企业职工个人取得通讯补贴的标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月500元。各单位按照当地政府 (县以上) 规定标准向职工个人发放的防暑降温费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超过标准部分并入当月工资计征个人所得税。根据《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取暖补贴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冀地税函[2008]236号) 的有关规定, 当地政府对企业的取暖补贴发放标准有具体规定的, 按政府规定执行;没有具体标准的可参照当地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取暖补贴标准执行, 但企业职工取得取暖补贴的标准最高不得超过3, 500元, 超过规定标准或超过3, 500元最高限额的取暖补贴, 分摊到取暖期所属月份计征个税。公司在安排员工福利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上述税收政策, 争取在税前扣除的项目金额最大化。

二、支付给保险营销员的佣金收入

解读个人基本养老保险新规 篇8

李文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新规定),这个关乎城镇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的文件受到热切关注,因为与1997年政府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旧规定)相比,新规导致在基金积累和将来养老金计发公式以及养老金领取额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调整后对于个人来说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影响呢?

具体措施和变化

新规定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旧规定相比,单位和个人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负担没有发生变化,总共仍然占个人缴费工资的28%左右,其中单位负担20%左右,个人承担8%。不过,与旧规不同的是,自2006年1月1日起,过去由单位缴纳的个人工资3%的保险费不再进入个人账户,而是转存人社会统筹账户。

第二,根据旧规定,职工退休时领取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费满15年)。而新规规定,职工退休时领取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鼓励参保者缴满15年以后继续缴费,缴费35年就可在领取养老金时每月从统筹账户领到届时社会平均工资的35%。

第三,根据旧规定,职工退休时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标准为本人账户累积储存额除以120。而新规规定,职工退休时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60岁退休,届时预期寿命是75岁(不考虑利息因素),计发月数就是180,而不是此前规定的120。

养老金调整对个人的影响

国务院这次调整社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多缴费多领养老金

根据旧规定,职工退休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的标准领取基础养老金。也就是说,在旧办法下,职工多缴并不能多得,降低了职工努力工作和缴足15年保费后继续缴费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而根据新规定,职工在缴足15年的保费之后如果继续缴费,每多缴1年,退休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在月平均工资的基础上增加1%。而且,由于个人缴费标准不发生变化,以后年份中继续缴费对个人负担和生活水平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这一调整有利于激发职工为了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在工作期间努力工作和持续缴费的积极性。

“职工多缴费多领取基础养老金”这一办法的调整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纵向公平。除此之外,新规定将过去由单位负担的个人缴费工资3%的保费由个人账户调整到社会统筹账户,加强了不同效益的行业和单位之间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调剂力度,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基金的配置,更加凸显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横向公平。

降低财政负担保障安全

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在1997年才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之下,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难:老职工没有养老金储蓄,参保单位和个人既要为自我养老积累资金,又要承担老职工的缴费,负担过于沉重。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各项缴费比例已高达40%。为维系这一养老金制度的正常运转,政府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使大部分地区职工的“个人账户”是空账,实际上成为政府对这些职工的欠债。截至2005年末这笔债务估计约7400亿元,并且每年还在增长。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到2075年,空账规模将达到9.5万亿元。尽管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实施了国有股减持、划拨国有资产、发行彩票、增加中央转移支付等诸多措施,但一个现实的难题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在不断加速。2001年以来,在覆盖的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中,参保人数平均增速为4.04%,已经低于离退休职工人数的平均增速6.64%。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增加,实践证明各项措施的效果也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任其继续发展,终有一天必将使政府财政陷入危机之中。因此,当前政府必须同时运用多种措施来减轻和化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除了拓宽资金来源以外,还应该对制度设计本身重新审视,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和给付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旧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职工退休10年后将全部领完,而实际上当前我国职工退休后的平均余命在20岁以上。养老金支付水平的刚性决定了政府需要将余下的10年个人账户领取水平补齐。在这种制度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个人账户缺口的不断加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根据退休职工的实际余命,改革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领取标准,以减轻政府的不合理负担。

事实上,国际上有关组织和研究者对目前我国社会养老计划的可持续性持有异议,国际劳动组织根据他国经验,认为中国的个人账户太慷慨了。目前,新规定将企业负担的个人缴费工资3%的保费由存入个人账户调整为存入社会统筹账户,就能增加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来源,保障对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即可减轻和延缓现阶段财政的转移支付压力,也必定减轻政府将来养老金给付的压力。

到底新规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对个人账户的欠债,这里举一个例子。假设,2005年一位25岁的城镇职工,工资水平为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即月工资2000元,年收入24000元。社会平均工资假定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利率水平为5%,其连续缴费35年直至60岁退休,随后开始领取养老金。那么,如果按旧规定,退休当年其领取的养老金每月大约为6453元;按照新规定其将领取大约5096元,同旧规定相比,该退休职工按新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水平有所减少,但领取的绝对数额比现在的退休职工高多了。换句话说,按照新规定政府的财政负担或债务将减轻22%。而且,同旧规相比,新规更有利于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加快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保障职工养老金的实际领取

水平绝对额更高一些。

促进其他养老形式的发展

调整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另一个含义在于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鼓励居民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愿望,选择购买适合自己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使我国也像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一样,真正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基础,企业年金、个人年金和家庭养老为补充的合理的养老保障制度。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也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极不匹配,原因之一就是不少人的养老观念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同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例如个人账户积累比例较高。

汲取发达国家“福利陷阱”教训

瑞典、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等不少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普遍较高,其后几十年,这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养老金支付直线攀升,给政府财政带来了严重的压力,近些年来,瑞典、德国等国社会保障的开支已经占到财政预算的35%~40%左右,这不仅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也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这些高福利国家都设想和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降低养老金的支付水平。但是,养老保险支付水平具有刚性的特点,一点小的风吹草动就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例如,目前法国的缴费率已经高达47.7%,如果不加以改革,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年资金缺口在2040年仍然可达GDP的5%左右。并且,部门之间的待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2003年政府欲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立即引起法国国有部门员工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和抗议。

上一篇:良心进行曲散文下一篇:中天高级中学元旦文艺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