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物习语中英翻译技巧(精选3篇)
一、引言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各异,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本文拟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看一下它们的差异:语言语法词汇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文化差异,然后再探讨一些翻译方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
1.语言词汇文化方面的差异
汉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石,是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而“moon”,美国人看到“moon”则往往联想到登月、太空人等。
2.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文化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所共享。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4.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汉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翻译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注意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two-part sayi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由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首先看看是什么导致中西习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三、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岛国,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
西方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中国
挥金如土
瓜熟蒂落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瑞雪兆丰年
2.民俗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狗偏爱有加,把它视做人的伴侣和爱物,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
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
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4.历史神话典故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神话典故。例如:
西方
the heel of Achilles比喻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希腊神话故事)
Judas’ 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
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诗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源于《论语》)
世界上的国家如此之多,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 英汉之间也是如此, 其文化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所以动物习语的使用有时也是不同的。因此, 对于动物习语的理解应基于其国家文化, 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 对于翻译动物习语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也是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有效途径。
2、动物习语中翻译的不对等现象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方法, 它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是有差异的。所以, 同一动物形象的意义可能也是有差异的。一方面, 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却不同;另一方面, 动物名称在源语中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目标语中却没有。因此, 动物习语的翻译要基于英汉文化差异, 即动物习语文化上的不对等。下面, 简述几方面导致动物习语翻译不对等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差异导致的不对等
不同的社会地理环境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产物, 同一种动物形象可能在西方人和中国人眼中的认同感是不同的。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从而导致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思维方式或方法不同。
中国主要是一个陆地国家, 人民主要从事于农耕劳作, 其农耕文化为习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牛"在农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以, 出现了许多关于"牛"的习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 九牛二虎之力, 风牛马不相及, 对牛弹琴, 多如牛毛等。
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 渔业在该国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所以产生了许多与"鱼"相关的习语。例如:big fi sh (大亨) cool fi sh (厚脸皮的人) dull fi sh (枯燥无味的人)
Fresh fi sh (新囚犯) loose fi sh (放荡的人) shy fi sh (羞怯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 形容一个人固执于一件事情, 即使告诉其会导致不良后果, 仍不改正时, 汉语中会说“像牛一样倔强”;英语中则说“as stubborn as a donkey”。
2.2 风俗习惯差异导致的不对等
风俗习惯是意识文化的反映, 风俗习惯的多样性也为习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动物习语都源于风俗习惯。英汉中, 风俗习惯的不同体现在多方面。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例如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钟爱的讨厌的动物。
在汉语中, 狗被赋予了贬义的情感色彩。有类似于这样的习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这些足以表明了中国人对于"狗"这一动物的消极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 "狗"是一种宠物, 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许多关于狗的习语并没有贬义色彩, 例如:“clever dog” (聪明的小孩) “lucky dog” (幸运儿) “a sea dog” (老练水手) 。
2.3 宗教信仰差异导致的不对等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的不同反映了文化差异。以蝙蝠为例:西方人认为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它象征着丑陋和罪恶;而在中国文化中, 蝙蝠的"蝠"与"福"同音, 被中国人看成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在中国, "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被中国人视为一种文化图腾。以"龙"为象征的习语有很多, 如"东方巨龙"“望子成龙”等, 其暗含了一种积极的文化色彩。而在西方国家中, dragon被看成是罪恶的象征, 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怪兽, 为西方人所厌恶。
3、动物习语的翻译方法
3.1 直译法
基于英汉语言中对某些动物的共识, 某些动物习语在英汉语中的形象和比喻意义是相同的, 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直译法, 既保留了原语形象又体现了深层意义。例如:
然而, 这一方法也存在缺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 英汉习语中的动物形象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所以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其他的翻译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3.2 形象替代法
由于语言上的文化差异, 相同的喻义被赋予到不同的动物身上。对于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形象替代法, 即将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
汉语中, 形容人胆小, 没有勇气时, 用老鼠这一动物形象来打比方, 有"胆小如鼠"一说;然而, 在英语中, 人们使用as timid as a rabbit来表达同一意义。两个习语有着相同的内涵, 却使用了不同的动物形象。
使用不同的动物形象, 会破坏原习语中的氛围, 损坏原习语中形象的整体性, 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3.3 直译加注法
有一些动物形象无法在另一语言中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其形象直译后不能为目标读者所理解, 若采取意译法又会失去原有的形象性2, 对此, 可以采取直译加注法, 即直译出其字面意思后, 再解释其深层意思。如: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 (塞的像沙丁鱼罐头一样, 拥挤不堪) 。
结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语言都能反映出独有的文化内容。在文化的视角下研究语言, 更有助于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与交流。动物习语作为语言中的一部分, 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丰富了语言。在文化视角下探讨动物习语的翻译, 更有助于把握习语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锡麟.英语成语谚语趣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语句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字面意思,更要留意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那是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积淀现象.文章从分析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列举英汉动物习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来分析英汉动物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作 者:白杨 BAI Yang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 21(10) 分类号:H313.3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 动物形象【浅析动物习语中英翻译技巧】推荐阅读: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浅析12-10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1-28
动物作文500字-动物作文01-23
歧义现象浅析06-01
浅析红旗颂06-13
法律案件浅析07-05
浅析赏识教育07-20
三公费用浅析10-05
浅析礼记大学11-07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