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共11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也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缔造者,实施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用教材,让学生在老师的创造劳动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往往是孕育教学特色的摇篮,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和整齐划一的不变规格,它要求教师能够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为其载体内容的多学科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其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高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解和鉴赏, 而且要学会创造性阅读。在小说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部分学生往往拘泥于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的分析, 把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的视角局限于作者的某个视角范围内, 有的甚至是简单的小说情节的分析。针对这一现状, 我想到了开展“阅读小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一研究性学习。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正是想通过这一主题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 将之前已学过的《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这三位女性形象展开对比, 分析她们之间的异同。我予以适当的点拨, 并将这些人物形象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通过两相对照, 让学生突破以前阅读小说拘泥于情节、人物、环境分析的方法, 懂得真正的小说阅读未必就是追寻小说的主旨意义, 而是一种从文本出发的创造性活动, 从而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最好的阅读方法, 提高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案例描述]
一、学生作业交流
师:同学们, 我们上节课布置大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关于杜十娘形象分析的鉴赏文, 下面请学号是5、15、25、35、45的同学给大家诵读自己的鉴赏文。
学生按序诵读。
师:杜十娘在小说中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她聪明、美丽、热情, 又刚强、坚定、勇敢。具体表现在:为了实现自己从良的心愿, 她攒聚了价值万金的珠宝, 可见她是个聪明、有心计的人;她爱李甲, 不惜跟鸨儿正面发生冲突, 可见她很勇敢;李甲“囊箧空虚”时, 她不仅没有“打发李甲出院”, 反而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这又可看出她的热情。她对爱情是执著的, 当她“连日不见公子进院”时, 就十分着急地派人到街上寻找;当李甲垂头丧气时, 她总是用纯真的爱情来鼓舞他。
杜十娘的性格特点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只是展示她美丽、善良、热情、聪明, 以及对爱情的坚贞等方面, 并没有全面地展示其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她的性格的另一方面才逐渐显露出来。当杜十娘听到李甲和孙富准备买卖她时, 像晴天霹雳一般, 突然醒悟:自己选错了人, 她想要寄托自己终生幸福的李甲并不能给自己真正的爱情, 自己只是一件商品, 随意被人买卖。她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在痛苦失望的同时她又坚而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打扮得整整齐齐, 催促公子快去兑换银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 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先后投入江中, 痛骂孙富“破人姻缘, 断人恩爱”, 又斥责李甲“相信不深, 惑于浮议”, 愤慨自己“中道见弃”, 更感叹自己的理想、幸福化为泡影, 最后她投江自尽, 以死来表达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 以死来控诉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她这种不屈的行为, 使我们进一步看出了她性格的刚强和坚定, 完整地了解了她的性格特点的全部。
师:杜十娘是一位生活在下层社会中的妇女, 但她追求忠贞的爱情和人身的自由。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妇女被“毁灭”的悲剧, 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 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显出了美学价值。杜十娘的悲剧, 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我们不能拘泥于文本, 甚至是人物个像分析, 而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 透析杜十娘这类形象的群像美学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堂课, 给大家的小说鉴赏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
二、对比鉴赏
师:请同学们在了解杜十娘这一形象悲剧意义的基础上, 将《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 挖掘这一组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进而分析其群像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交流发言:
(一) 同的层面
生一:这三个女性形象, 让我联想到了一组视频镜头:
(1) 一位活泼可爱、善良多情的女子因爱情的到来而幸福、陶醉, 又因被心爱之人抛弃而变得憔悴、愤恨, 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
(2) 一位美丽动人、富于才情的女子独坐船头, 弹着凄婉动人的琵琶, 倾诉着自己不幸的遭遇。
(3) 一位美丽善良、热情聪明的女子, 将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 毅然决然投江自尽。
师:你很好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种特色:空灵, 从而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生二:这一组合作品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故事结局:丈夫背信弃义, 妻子万分绝望。
师:多么凄婉的故事结局, 想象力很丰富。
生三:这一组合作品让我更了解了生活在中国旧社会的女人悲惨的命运, 是时代造就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统治者对她们的压迫是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师:讲得很精彩, 能以点连缀成面, 给大家提供阅读鉴赏的新方法和理解的新角度, 很有创意。
(二) 异的层面
学生一:这三个女人性格不尽相同, 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强烈程度也不同。相对而言, 杜十娘的性格最坚强, 在最后关头以死相抗, 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控诉;《氓》中抒情主人公在失望时选择毅然决然地离开, 表现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反抗;琵琶女只是用凄婉的琵琶声表达对丈夫“重利轻别离”的不满情绪。
师:分析很具体, 非常贴近人物性格特征。
生二:这三个女人境遇不大相同。《氓》中抒情主人公与丈夫是自由恋爱产生的婚姻, 因青春不再、容颜衰老, 丈夫“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而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遇使她不得不考虑后半生的生活寄托, 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 她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杜十娘与李甲情投意合, 两情相悦, 所以才把自己的终身幸福系于李甲一人, 但李甲却是一位懦弱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这就注定她的爱情会以悲剧而结束。
师:说得好, 与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吻合, 揭示了她们的悲剧事实上是时代的悲剧。
生三:这三个女人的出身不同。《氓》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普通家庭的女子, 而琵琶女和杜十娘均属名姬。身世不同的女人, 却有着近乎相同的遭遇, 不能不使人为她们悲惨的命运而叫屈, 也不得不让人对她们生活的时代充满憎恨。
师:情真意切, 颇能引发共鸣。
师小结:这个作品组合以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 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
三、学以致用
师:我们将《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了比较, 了解了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我们之前也学过其他的有关女性悲剧命运的小说, 请大家回忆还有哪些?
生:还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祝福》中的祥林嫂。
师:她们和《氓》中的抒情主人公、《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她们的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相同———封建社会的压迫。
师:说得真好。这些小说通过妇女被“毁灭”的悲剧, 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扼杀人性的罪恶, 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显示出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四、开放探究
师: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 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造成中国古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那么, 如何才能彻底改变女性受压迫、受迫害的命运呢?
生分组讨论, 交流。
生一:只有彻底推翻万恶的封建社会, 才能真正改变中国古代女性受迫害的命运。
师:“万恶”一词用得好, 准确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生二:女性应积极反抗, 努力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权利。教师:是啊,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嘛。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不足道的, 需要女同胞的共同努力。
生三:力主女性解放, 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师:说得好, 女性的幸福生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将“男女平等”真正付诸行动, 女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生四:女性也需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师:讲得真好, 这适宜于古代女性, 同样适宜于现代女性。
五、小结
师:在这堂语文课上,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文本知识, 而且有语文能力。通过热烈的讨论, 踊跃的发言, 我们感受了丰富的情境体验, 发现了自己更多的闪光点:我们有活跃的思维与心智, 我们有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这正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基本的素养。我们深信:只要勇于接受挑战, 我们就会站在新的起点。
[案例注解]
上完这堂课, 同学们无不感慨地对我说:“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为我们的小说鉴赏打开了一扇窗。”这里, 我也想说:我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也想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开一扇窗。
首先, 对这一堂探究性的学习课, 我觉得最值得总结的是: (一) 研究课题的切入角度要选得小。过大的方向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 反而能有真正大的收获。 (二) 研究过程要循序渐进。那种为研究而研究, 刻意跳过学生习以为常的思路, 或在开始阶段就提出过高的要求, 都是不合理的。
其次, 学生的研究潜能是很大的, 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当代学生真正对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了解较深的不多, 但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 不仅能扩展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 而且能挖掘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
当然, 作为一堂研究性的尝试课, 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性的课与一般的讲读课不完全一样, 它要求学生自己大胆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所以学生的每一个也许并不十分成熟的研究结果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指导, 哪怕是一点思想的火花, 教师也要及时表扬和肯定, 保护学生的研究热情。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深入地研究课题, 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案例扩展]
对于高中生来说, 了解一些古典小说, 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是一种必备的情感积累;学会鉴赏一些古典小说, 创造性地进行理解, 是一种应有的能力。这就是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原动力。世上的很多事情要做好, 都少不了最初的原动力和艰辛的努力。
关键词:庄子思想;自由精神;超越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0-02
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两大主要功能,教育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是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来实现的。当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快速前进的社会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因此,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其中,高校所承担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尤为迫切。个体创新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而任何实践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当前关于创新问题的相关研究就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学者们已经取得的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姚燕平对于创新问题的分析是很深刻的,他这样说: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它主要由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创新人格,属动力系统;二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三是创新技能,属工作系统。实质上,就这三个方面来说,工作系统的运作水平归根到底是由其智能系统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构成个体创新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即动力系统和智能系统。我们知道,所有运动器械的运行活动,都是由其动力系统首先启动之后再加上其智能系统来共同操作运行的。这就足见其动力系统的重要性。而在人的创新活动过程中,道理也应该如此。关于这一点,读古代思想家庄子的文章能使我们获得更加具体的认识。庄子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对于解牛的劳动过程这样描写:“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进行得是这样的轻松而有节奏,在我们的想象中,解牛应该是一项很费力气的劳动,而庖丁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不仅具备“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技艺,还能做到“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在具体的解牛过程中,这两者是相统一的,庖丁之所以能“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是因为他把握的不是现象,而是客体的规律,是该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固然”。在解牛之前,因为庖丁用心领会了牛体的“固然”,作为主体的他就与客体的牛达到了相融相通的境地,这之后庖丁对牛的分解就是有章可循、有隙可入的,因而就显得游刃有余,容易而轻松。这种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就是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体现主体精神自由的活动。所以,庖丁在完成解牛的劳动之后,没有丝毫的疲倦,而是体现出一种心满意足,“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这种创造性劳动的自由境界如何才能实现呢?庄子还通过梓庆作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当鲁侯问梓庆这种鬼斧神工的技艺如何才能获得时?梓庆回答说:“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刑体也。”(《庄子·达生》)梓庆在经历了一番精神修养的过程,排除了功名利禄、是非美恶对心灵的困扰,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之时,“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身已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庄子·达生》)也就是说鬼斧神工般的鐻是在心性自然的精神状态下,精巧工艺的结晶,排除了所有外界干扰的心性自然状态,是展现精巧技艺的前提。在这里,庄子对个体为实现创造性劳动所应具备的精神境界做出了具体的描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华夏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关于个体创造性自由境界的描述所揭示的哲理同样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首先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注重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培养
在专家们已经取得的关于创新问题研究的成果中,我们看到,个性培养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虽然我国学生的智力水平极高,但创造力倾向并不出众,因此除了正规教育,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个性教育,“主要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质和资质的唤醒和发展,其着力点在于个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使我们懂得,个体创造性的培养要以其内在潜能的唤醒为前提,而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分析,我们又能够认识到,个体只有成为独立的存在,获得精神的自由,其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才能够被唤醒,然后再被导入到创新的活动之中,也就是说,自由个性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缘于此,在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个性培养的着力点应是个体的自由精神的唤醒,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思想意识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重视群体,忽视个体,主张个体只有把自我消融在群体之中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忽视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养成的传统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人独立自由的个性的形成;第二,“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界在讲到把握世界的方式时似乎只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最终推崇的只是理性认识,只是思维。”这种忽视感性存在,只推崇理性思维的哲学思想,是在“主—客二分”式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这种世界观引导人们只把自我视为主体,把他人、他物视为客体,主张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认识与利用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种执着于自我、对有效用的东西不停地追逐的人生观,只能使主体被异化为外部力量的奴隶,而难以获得精神境界的自主与自由。这样的人生观至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人人格的构筑。
二、要注重大学生超越意识的培养
庄子告诉我们,主体只有在排除了外界的功名利禄以及自我欲望的种种束缚之后,才能使自我的精神达到自由的境界,而这种排除的过程就是自我的精神境界不断超越、不断提升的过程。张世英先生曾经按照在世结构的不同,把人的精神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它们分别是:“欲求的境界”“求实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创新能力的形成所需要的自由精神境界就是“审美境界”,主体只有达到了审美的精神境界,才能够走进“天人合一”的在世存在结构,才能够获得自由。“超越存在者,进到世界中去,让人与存在者整体相关联,这就叫做自由”。这时,获得了与存在者整体相联的自由主体,就能够把自我作为窗口,使周围的世界得以“去弊”,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示自己,这种使外在世界“去弊”的过程,就是主体创新能力展示的过程。而要达到“审美的境界”,就必须超越“欲求”,“求实”以及“道德境界”对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束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儒家重群体的文化,以及“主客二分”式世界观的不利影响,他们的心灵始终承受着来自于外部力量的种种束缚,因而,培养他们形成超越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了超越意识,他们才能做到,既生存于现世之中,又能超脱于现世之外,既在积极面对以主客关系为主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的心灵走进“天人合一”的境域,找到自由的家园,从而使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质得以唤醒、迸发。
参考文献:
[1]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0,(3).
[2]王汉清,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3]吴家兵,等.个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
得了“设计病”的程序员干活很慢。你看那些刚毕业的年轻同志,拿到任务后立刻打开开发工具,又是点又是敲的,一会儿就能看到界面,程序功能一个一个地不断被实现,速度快的很。得了“设计病”的程序员就不能这样。拿到任务后左思右想,总觉得这样也行,那样也不错,一个小程序他能想出几百种方法来,光权衡就得半天。写程序通常也不从界面开始做,闷着头在键盘上狂按了好久,程序还是不能运行,搞得项目经理直冒汗。
“设计病”的程序员写的程序,写着费劲,看起来劳神。通常别人写一个函数的,“设计病”人非要写成好几个。使用面向对象开发语言的更是如此。“设计病”人写的程序里,类特别多。人家用两三个类就可以实现的功能,“设计病”人要用五六个类,甚至更多。还弄一些个类,一堆虚函数,一个成员变量也没有。稍大一点的程序就有几十上百的类挤在一起,关系也很复杂,一般人还真看不懂。
和“设计病”人讨论问题也不容易。通常大家都在谈这是个什么功能,某个功能怎么样才能实现,而“设计病”人常常不讨论这个,嘴上总挂着什么“复用”、“耦合”、“模式”等一类莫名其妙的词汇,
就算“设计病”人在讨论功能的时候,听起来也和程序的实际功能相差很远。比如当大家在讨论使用多线程实现的时候,他就讨论线程管理类的接口;当大家讨论发送数据要缓冲的时候,“设计病”人却在研究如何实现一个快速的数据队列。
事实上“设计病”人自己也很痛苦。他们对现有的方案总是不满意,甚至昨天他自己写的方案,今天再看时也觉得不满。自己费尽心机设计出来的可复用的类,却从来都没有被复用过。自己好不容易设计出的松耦合的模块结构,在增加新功能时,却不得不在很多层次的类上做修改。
“设计病”也很难治好。“设计病”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做设计,不愿意用直接的方式实现程序,总想把程序一点点剥开、分解。怎么劝都不会有用。他们相信迟早有一天自己的设计会发挥作用。
“设计病”人写出过很多烂程序。要么设计失败,考虑不周,程序结构有问题,要么过度设计,简单的功能,大堆的类,还不如不做设计。
不由自主地去设计,努力去写出烂程序,不是一种病又是什么?
如果您觉得也得了“设计病”了,也别太着急,办法有一个,就是继续“病”下去,努力做设计。直到有一天,能平衡完美和实用了,这病也就好了。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知道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会对逆反心理进行具体分析,理解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危害。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的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亲子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能力,认识逆反心理危害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悔意和耻辱,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于两代人的矛盾,关于逆反心理。(2)难点:正确理解 “严也是一种爱”。
二、学情分析 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家长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面对的竞争压力,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其问题突发的特点,不可避免地表现于家庭生活的亲子交往之中。初中生亲子之间的差异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其予以正确的引导。
三、教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谈话式为主,启发、点拔、讨论、探究、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具体做法:
1、对话法:运用身边实例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讨论法:结合自身实际和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归纳。
3、比较法:把握特点,分析异同,把握关系。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图用学生自身和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乐于观察、善于总结。通过一些动脑、动口的活动,使学生在教师为他们铺设的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自信地面对一切。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划的读书习惯。
五、教具的应用:多媒体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活素材、教材、影像作品。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课前调查
1、从记事至今从无与父母发生过争吵的有没有?
2、进入中学后父母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并板书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成长也会有烦恼
这一环节通过两幅漫画的对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多媒体:出示漫画一并提出问题:(1)画中表现了什么?(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幅漫画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有所回忆,充分感受父母的关心、关爱、与后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
2、多媒体:出示漫画二并提出问题:(1)与图1相比什么变了?(2)什么时候变的?(3)为什么有变化?(4)什么没变?(这幅漫画的设置是使学生明显感到父母的严厉并由此而造成的矛盾、冲突,点出“成长也有烦恼”。引出“严也是一种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第二板块:关于两代人的矛盾
1、一吐为快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与父母间发生的不愉快说出来,释放学生的压抑心理,顺势引导,强调父母这样做的目的,进一步点出“严也是爱”,并指出我们与父母间的不理解,不和谐,格格不入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
2、探究: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以父母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并指导学生结合下表,探讨造成两代人隔阂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父母
新课程明确要求:美术课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在广泛的文化环境中认识美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课改以来广大教师根据要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要把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课堂结构用一个模式来概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套用以往规定的教学模式更是愚蠢的事。只有从课程结构的发展中探寻已经发现的规律,经过比较和分析并结合实践才能寻找出适合新课程的美术教学形式。所以如何创造性的设计一个动态的、随着教学的个性、不断展开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开放性的美术教学活动,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极为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只有作到如下几方面,才能实现创造性地设计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美术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中以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上课开始,需要创造一个环境、条件、场合, 尽快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比如利用文化资源拍成录像、图片欣赏,了解美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让美术走进生活,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例如在指导《纸雕塑》一课中采用的是
1、游戏.导入新课
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般都喜欢旅游,旅游时都喜欢在各地的著名建筑或雕塑前留影,(配给音乐)老师请大家猜猜看这几个雕塑是来自什么地方的。音乐结束后开始抢答。游戏导入是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进入到由著名雕塑装饰的美丽城市景色,使这些城市充满了诗情画意,使学生感受到如此美丽的雕塑就在我们身边,这个小游戏是让学生了解一个著名的雕塑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识,可以代表一个城市。
常用的引入技艺还有很多种方法。
2、音乐与绘画结合.引入新课 请同学听歌曲,说出歌曲的名字,通过交流对歌曲的感受,点出课的主题。例如指导的《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请同学听歌曲《龙的传人》理解龙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把学生带入到中华民族对龙特有的深厚情感和喜爱的情境中去,引出他们对龙文化的关注。3猜一猜.观察引入、4扮演角色.引入5感受材料.引入、6感悟联想.引入、7巧用魔术.引入8体验创造的乐趣.引入、9联系生活.引入、10姊妹艺术欣赏.引入11舞蹈.引入、12演示交流.引入、13欣赏探究.引入14比较发现.引入、15形象展示.引入、16设问解疑.引入.15揭示主题.引入、16讲故事.引入、17复习.引入、等等……
二、创设情境中以目标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堂教学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活跃、敏捷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发展。教材的面貌焕然一新,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是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活拨场面,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伴随着这些变化同时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三维目标疏离与教学目标的虚化,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的现象,探究学习浅层化,没有很好地利用教材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学目标设计不够明确,导致美术课变成了活动课,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的进行下去,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课程目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主线来展开,隐性目标常常作为人文主线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显性目标常常作为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线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里。例如:《纸雕塑》一课老师给大家带来有代表性的校园雕塑。校园的雕塑美化了校园环境,校园雕塑的创意离不开校园生活。我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让学生一起回顾校园生活的小片断(轻松30秒)。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请学生伴随老师给准备的音乐舞蹈、打球、看书等。音乐停止后表演的学生摆个POSE。让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同学摆的造型是否可以作为校园雕塑。设计理念: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依托于环境,为美化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雕塑的创意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地联系。接下来出示著名的抽象人物广场雕塑,获得具象、抽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活动体现了课标中对本课提出: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了解设计的类别和功能、关注现代雕塑中的设计, 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括 力及立体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活动中以知识技能目标为基础、展开师生互动
进行课堂教学的体验与发现活动设计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一定要在学生展开活动之前向学生明确提出来,以本课的知识目标作为活动的要求。魔术.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用纸材进行雕塑。学生首先观察雕塑的材料是由石料或金属制成的。那么让我们一起说说除了这两种材料还有哪些:玻璃、塑料、纸、木等。今天同学们就选用其中一种材料制作雕塑。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雕塑的制作材料,引出课题。学习纸立体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出具有三维空间的纸雕塑作品。老师用纸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怎样把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呢?教师利用美比尔丝带翻转把一个完整的平面构成了一种奇妙的空间现象。然后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感受着有韵律感的纸雕塑,找出排列的规律。接着再请大家欣赏更多的纸雕塑,通过观察让学生谈谈究竟什么叫纸雕塑。教师演示一个纸雕塑的制作方法。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纸雕塑后,就请同学们来研究纸雕塑都有哪些制作方法,请各组同学看看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小纸条,告诉大家上面写的是什么。老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按照要求制作小纸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分别是:
1、把老师给准备的小立方体组成假山;
2、给草地摆上供人们休息的椅子;
3、给草地上添些小动物;
4、把平面的剪纸变成立体的来装饰在草坪周围。学生做好后放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草地上并总结制作方法。设计理念:看教师演示时会激发学生创作欲,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和自己亲手尝试摸索出了很多制作方法,通过师生互动提供学习指导,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些雕塑吗?沈阳都有那些更好的雕塑、不足的地方有哪些、你能否提些建议?这是培养学生反思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看教师演示时会激发学生创作欲,并让学生了解制作方法。选择小组完成作品,共同探索制作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设计体验于发现的活动形式。欣赏.体验设计
四、在教学活动中以三维目标为 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设计 教学评价活动
同学们做的纸雕都非常不错,鼓励学生问他们想不想做得更好?因为学生的头脑中还缺少一些理念和想法,对于造型还没有太多地认识,为了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给学生欣赏一些国内外有特色的雕塑,让学生开阔眼界,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让学生了解到纸雕塑浓缩了的城市雕塑。组织变式训练
教师给学生特定一个环境:美丽的夏威夷海滩。让学生动脑动手尝试为这个环境设计一个雕塑。
鼓励与评价:把学生的作品放到“广场”上,让小设计师们说说他们的设计理念。最后选出最适合这个广场的雕塑,以班级的名义献给沈阳市的广场。
一、在教学活动中以过程、方法目标为指导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
(一)走进创作之旅,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势自己设想一个环境并为它设计一个雕塑。教师假设自己是投资商,学生是竞标的设计师,让学生大胆的创作。学生制作时放轻声的、轻松的音乐。因为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发达,美术和音乐是促进右脑进一步发展的最好选择。及时辅导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个自主、合作和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正在形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纠正合作学习走过场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品的制作。
二、在教学活动中 以联想、创新、发展 为拓展
进行课堂教学提升活动设计
通过媒体播放一首歌、一首诗 一幅作品
他的设计亦如个性,真实随性。从身边触发灵感,让T台时装生活化一直是卡宾先生的设计原则。所以,在他的秀场上,你看不到那些所谓的极具艺术感却华而不实的时装,模特身上的每一套衣服你都可以从容地穿着走在路上,当然会带来不少艳羡的眼神,但绝不是诧异。
“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去热爱它。”
创业容易守业难,从1997年创立Cabbeen品牌到现在,Cabbeen旗下已经拥有Cabbeen Lifestyle、Cabbeen Urban以及Cabbeen Chic三个品牌。Cabbeen在不断的发展的时尚浪潮中找到自我的定位,而且也在不断的自我提升,创造出今天的卡宾,今天的设计。
多元化的发展并没有湮灭Cabbeen的个性,而是为了让男装的个性得到更加细分化的体现。其中Cabbeen Lifestyle立足时尚休闲的定位,年轻化的轻松设计休闲感十足。Cabbeen Urban则服务于稍正式的场合或偏严谨的中产人群,为职场和商务生活提供优雅基调下的个性表达。Cabbeen Chic是设计师2007年受纽约社交圈启发而开辟的精品个性正装系列,以出色的立体裁剪和大手笔的结构设计为特色,为那些不甘守旧的时尚人士提供了自我个性的绝佳表达,一经推出,就受到明星、时尚名流及高端人士的追捧。
有人说,设计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设计师需要沉淀,人生也需要沉淀。很多年前CCTV对我的第一次采访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经历是人生的财富。同时作为一个设计师,你要有很多的经历才能去体会和总结。‘对市场的洞察就是对人生的洞察’,其实做设计也是对人性的了解,才能有更好的作品。”
不是科班出身,凭借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不懈努力,卡宾先生在这个圈子混了十几年,没有疲倦、没有抵触,没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反而用他的话说“越来越觉得工作有激情了”。创作对他来说,就跟衣食住行一样,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设计需要生命
卡宾从小在一个服装制作的家庭作坊里长大,做设计这件事是很自然的。服装也是他热爱的职业。“当然设计能表现我的想法,能够实现我的梦想,所以对我来说很重要。”
卡宾还记得他的第一件衣服是做给我自己穿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所有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为自己设计的。我对男性足够了解,对自己足够了解。所以我会更理性地选择这项工作,也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
于是他开始专研于创作,四处选找灵感。渐渐地他发现其实人和人的交流更有意思,来自不同传统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融合更有意思。他发现很多民族对他们的传统和文化一直在坚持保护和不断发扬,包括在服装上。但是,是以当代的方式,是以能融入时尚的手法。在时尚之都巴黎,各种鲜明的民族文化被国际时尚所接受,但无不是倔强地坚持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之所以卡宾一如既往的坚持设计男装因为他自身的原因。身为追赶潮流的男士更知道男人需要什么样的服装。男装设计的局限性,又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男装相对于女装来说变化不大,可以表现的地方不多,所以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一直以来都在面料的材质和工艺,西装外套的领型,上衣的长度,裤型的变化等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这也是我希望达到的标准。”
卡宾先生一如既往的用他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热爱服装的人。设计是有灵魂的,服装就是承载着设计的灵魂的载体。服装设计师就是我们生活的艺术家,我们也就成了艺术的传播者。设计师与消费者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相互交融。
生活中的卡宾,用他的话来说:“我是射手座男人,性格算是比较奔放,可以说什么都喜欢。除了设计,小时候还学了拳击,中学时成为了最轻重量级的拳击运动员;后来又开起了赛车,因为我热爱那过程中释放的感觉……好像从未想过有什么是不敢玩的。”也就是这样玩味的性格,让卡宾的设计没有了设计的拘束,也造就了卡宾时尚的风格。
卡宾说他崇拜的偶像就好像他的性格一样。“我有很广泛的爱好,所以各个领域里我都会有我喜欢的偶像。我崇拜袁隆平、钱学森,因为他们的工作给人类创造了价值;我也会崇拜黄永玉,他是画家作家雕塑家书法家,也可以说是全才鬼才;当然还有皮尔卡丹,因为他是全球第一个把品牌商品化的人,在这个领域里有创新,给我很多的启发。”
我认为优质服务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是应该贯穿在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里的。它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它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中,只有大家提高了对服务的认识,增强了服务的意识,激发起人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性,搞好服务才有思想基础。优质服务让单位、市民和每一位同事实现三赢。
我们应该以市民为中心,探询市民的需求,为市民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面对市民的问题,千万不要说出疑惑性的感想,这种处理方式只会对市民产生极差的效果,让市民对自己失去信心与肯定,我们应该肯定的告知市民遇到类似的问题,市民首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通常这也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听不到华丽的语言,却有亲切的态度,听不到讽刺的嘲笑,却有倾心的聆听;听不到嚣张的气焰,却有诚挚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市民满意是每一位员工的责任。每次当市民对我的回答感到满意而致谢时,我就会感到很满足,那种满足就像幸福感,像暖流一般地涌入我的心坎。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当部分市民对我们服务还是不满意,政策不是很完善等。我们必须自我反省,不能只看到功劳,而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掉以轻心。问题出现了,我们就要认真去检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进步。
19、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行走在人群中,我们总是感觉有无数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飞短流长的冷言,最终乱了心神,渐渐被缚于自己编织一团乱麻中。其实你是活给自己看,没有多少人能够把你留在心上。
20、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软弱展现给别人看;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狼狈述说给别人听;因为根本没有人会觉的你很可怜,只会觉的你很无能很没用。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承担,因为没有人会帮你。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坚强,因为凡事都靠自己!
1.YAANG平衡茶托
2.YAANG双喜烛台
她的设计产品完美融汇中西方文化,用西方奢华的外部形态,传达出内在的东方传统精神以及自身独特的生活品位。作为中国香港“40 under 40”大中华区卓越设计师大奖的获得者,王杨的设计日臻代表一种风潮。
《淑媛》:是国画科班毕业,转行设计可谓“半路出家”,同那些科班毕业的设计师相比,您觉得您有什么优势呢?
王杨:我觉得做设计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跟个人的知识、阅历等息息相关,设计师设计的产品综合反映了他本身的生活阅历,就像以前我在学画国画的时候,老师就一直教导我们“功夫在画外”。我认为我在设计之外的知识储备比较丰富,而多年的艺术学习经验也让我在设计方面更游刃有余。
《淑媛》:您的作品中运用了诸如“红双喜”、“东方明珠”等充满中国味的图案元素,您认为“中国元素”的精髓应该如何在设计中体现?
王杨:我的设计作品中的这些中国元素,跟我旅居国外的经历、学习国画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东西是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中国文化其实是相当含蓄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元素的精髓也应该体现在“含蓄”上。但如果单纯地将古代图腾照搬在设计产品上,在当代社会是行不通的,我希望通过一些夸张的视觉效果、张扬的手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含蓄”表达出来,表象上是夺人眼球的,实际的精神层面则是传统的、中国的。
《淑媛》:YAANG品牌的顾客是什么样的人?您对品牌将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王杨:目前来说有很大一部分顾客是老外和外籍华人,再就是一些有着较好的收入,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的人。我一直想把YANG做成一个有着自己设计语言的商业品牌。目前我们很多产品已经量产化了,具体落实到要开多少店还没有具体的计划。我们目前正在筹备一家新店,这将是一家放大YANG品牌概念的、整合生活方式的概念性店铺,里面不光有家居用品,还会有服装、咖啡、书籍等等。已经在装修了,计划于9月份在上海黄浦江边上的“老码头”开业。
《淑媛》:将产品量产化,是否意味着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和产品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
王杨:这几乎是所有设计师的一个美好愿望,大众的审美情趣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很多设计师都在坚持,希望能够引导大众,让他们愿意去选择有设计感的东西。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一点一滴的累计。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从一小部分人开始,慢慢扩大影响力,从而起到引导大众的作用。
《淑媛》:如果抛开任何限制,您想设计一款什么样的作品?
王杨:我一直对国画有一种情结,前段时间我一直想做一个“山水沙发”。它的体量特别大,远看就好像是一幅山水画一般。其实设计图纸都已经做好了,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加工方式和形式来表现。这是我这段时间一直想做的东西,如果顺利的话,也许下半年就能问世了。
王杨
松果设计(上海/柏林)设计总监,
中德设计教育中心 艺术总监,YAANG品牌创始人设计总监,
科学的安排时间,能事半功倍,那么做为企业的中层领导人,我们应该怎么合理的安排时间?给下属做时间规划呢?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十五个法则,希望能帮助你,
法则一:制定时间管理计划
①计划每月、每周、每日的行程表,在计划上所花的每件事将在实际操作中节省至少3个小时,而且效果会更好。
②设定每项活动的完成期限或跟进日期。
③制定应急措施,帮助应付意外情况。
法则二:养成快速的节奏感:不仅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也能给人以良好的作风印象。
法则三:学会授权。大权在握并不是好事,事必躬亲,会让你更累,试着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法则四:高效的会议技巧
法则五:养成整洁、有条理的习惯
①据统计,一般公司职员每年要把6周时间浪费在寻找乱堆乱放的东西上面。
②保持桌面整洁,桌面上只放当天要用的文件和物品,其他所有文件,物品按固定位置存放,要用时才拿出来。
③建立良好的文书档案系统,方便存档及查阅。
法则六:专心致志,有始有终
①不要让突然而来的想法、主意,影响手头上的工作,应把它记录下来,在方便的时候再考虑。
②尽量完成一项工作才开始另一项,切忌有头无尾。
需时较长的重要项目,应安排大块完整的时间,避免时断时续的工作方式。一是停顿下来费时,二是重新工作时,还需要花时间来调整情绪、思路和状态,才能在停顿的地方接下去干。
法则七:简化工作流程
①消除不必要的任务或步骤。
②合并某些任务或步骤。
③同步进行两项或更多的任务或步骤。
④将任务或步骤进一步细分。
⑤重新安排工作流程,使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法则八:一次做好,次次做好
①所有文件、资料只经手一次便处理好,可以采取以下行动之一:
A.归档B.执行C.传阅D.废弃
②切记阅读后不做处理,留待下次再阅读、再处理的重复工作,
③保证工作的质量,避免返工带来的浪费。
法则九:克服拖延、现在就做
①“人并不是因为跑得不快而赶不上火车的,而是因为出发晚了才赶不上的。”
②应做而未做的事务不断给人压迫感,拖延者心头不空,因而时常感到时间的压力,使人心力交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③克服拖延的技巧,设定完成日期,制定具体的计划。
④安排跟进,设立奖励。
法则十:当日事当日毕
制定每日的工作时间表,每天都将目标、结果日清日新。
法则十一:善用零散时间
①滴水成河,用“分钟”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的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②零散的时间可用来从事零碎的工作。例如坐车、等人时,就可以学习、思考、阅读、更新工作日程、简短地计划下一个行动等等。
③没有利用不了的时间,只有自己不利用的时间。
法则十二:利用节省时间的工具
①电话、电子邮件、传真、语音系统、电脑等。
②使用电话时应开门见山,长话短说;打电话前应先列出讲话要点,以免遗漏。
③需要向一个以上的人传递信息时,应采用电子邮件,以避免重复浪费时间。
④提高使用日常电脑软件的技巧。
法则十三:高效的阅读法
①有目的地阅读。
②快速略读和重点详读相结合。
③归纳要点,在书上标记或记笔记。
④切忌逐字阅读。
⑤简化办公室的传阅资料。
法则十四:高质高效的.睡眠,能让精力更充沛
①培养随时随地入睡的能力。
②注重睡眠质量,不要只注重时间长短。
③利用白天瞬间睡眠,保持旺盛精力。
④心理训练,自我暗示与身心放松。
法则十五:学海无涯,要有一辈子学习的心态
通过学习提高本身的技能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①长期自学,定期参加各种研讨会。
②多方面搜集与专业有关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③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推荐阅读: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06-01
《欣赏是一种善良》教案设计06-11
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设计06-08
小学创造思维活动课12-22
春天是一本书活动设计06-22
剪纸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效果09-21
创造性学习八法12-04
创造性做好基层党建11-02
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01-09
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个性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