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的婚姻》有感800字(精选11篇)
本月阅读书籍是《幸福的婚姻》。婚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尽管是夫妻关系,也属于人际关系中的一项,夫妻关系的处理关系到婚姻是否幸福。在这本书中,作者为读者阐明了“婚姻末日四骑士”的概念,同时提供了7条法则,帮助人们正确的处理夫妻关系,建立幸福的婚姻,并且尽可能的避免婚姻的解体。
“末日四骑士”来自《圣经·启示录》中提到的世界末日时会出现的四个骑士,这四位骑士代表的其实是四种态度,这四种态度是具有毁灭性的,它们会严重破坏人际关机。所谓“婚姻末日四骑士”也就是指会破坏我们婚姻生活的四种恶劣态度。我们都知道恶劣的态度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我们却经常在婚姻中运用这四种态度,所以夫妻关系会不断恶化。这四种态度分别是:批评、轻蔑、反击和筑起围墙。我们在表达自己的委屈时,经常伴随着对对方的批评;同时,我们有时会从语气和面部表情中传达出嘲笑和轻蔑,这是非常伤害人的态度,导致双方无法心平气和的解决矛盾;再者,就是反击,在出现矛盾的时候,人们会有两种反应,第一就是反击,今儿矛盾升级,夫妻关系四分五裂;第二种反应也就是最后的第四骑士:筑起围墙,它的意思相当于逃避和退缩,我们都知道,逃避和退缩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筑起围墙”同样不会带给人幸福的婚姻。
第二个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7法则,运用7条法则,获得良好沟通,建立幸福家庭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这7条法则分别是:改进你的“爱情图谱”、培养你的喜欢赞赏、彼此关注、让配偶影响你、解决可解决问题、克服固步自封、寻求共同意义。这7条法则总体就是提醒读者,要投入精力去经营婚姻,练习着建立双方亲密的关系,真正投身于爱人的需求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互相尊重,增进情感,形成良性循环,收获幸福婚姻。
这本书之所以是一本好书,是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事例都是作者根据多年追踪的真实案例,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的从别人的婚姻中看到自己婚姻的问题,因此,我们也能找到相对的解决方法。婚姻大事关乎一生的幸福,婚姻与恋爱不同,柴米油盐能消磨浪漫和热情,当甜蜜后出现矛盾冲突,当爱人转变为亲人,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将感情保鲜。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能让每一个身处婚姻中的人都应该利用它,让自己的婚姻永远幸福。
关键词: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婚姻发展序列,私有制作用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 而组建家庭就要涉及到婚姻关系和供养关系。供养关系所代表的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婚姻, 但笔者认为婚姻的方式并不单单取决于所有制的影响。如在中国古代尧舜时期, 当时社会的状态依然为原始公有制, 按婚姻发展分层, 当时应属于对偶婚时期, 而尧的两个女儿却同时嫁给了帝舜为妻, 成就一段佳话。可见一夫多妻制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这种婚姻嫁娶制度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制度、封建王朝, 一直到近代清王朝的覆灭, 它才走向了终结。中国古代婚姻的特殊性显然不符合恩格斯所叙述的一般婚姻序列发展规律。
恩格斯认为一夫多妻制是对偶制向专偶制发展的一种过渡, 宽泛意义上讲算是一种特殊的专偶制, 因为专偶针对的对象只是女性, 如果妻子不忠, 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 赶走妻子。而男子则不受这方面的束缚。在谈到获得多妻的途径时, 恩格斯在书中提到“一夫多妻制显然是奴隶制度的产物, 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 多妻主要是用购买女奴隶的方法获得的。”而西方的历史则验证此观点的正确性, 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希腊神话中, 地位尊崇的英雄们都会与年轻、漂亮的女奴隶发生关系, 但生下的孩子都会被归结到“非婚生”一类, 只有与正式夫人的爱情结晶才能继承自己的财产。
但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却不是这样。首先多妻的获得途径就有所不同, 举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皇帝作为中华最大的地主, 他的众多嫔妃就很少出现女奴隶这种情况, 天子的妻妾不仅要相貌出众, 而且还要系出名门。当发生政治联姻时, 女子不但代表自身, 还象征着背后的家族势力, 即使是皇帝都无法轻易欺晦。众妃子根据不同情况被封了称号, 有了贵贱, 所生的子嗣也有嫡庶之分。但嫡庶的区别远没有“婚生与非婚生”的差别大, 嫔妃的地位会跟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 庶出的孩子也有获取部分遗产的权利, 如果庶出的皇子是长子, 甚至会出现继承大统的可能。皇帝如此, 下面子民的婚姻也很相似, 大多数“一夫多妻”都是明媒正娶, 且有相应的名分。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与恩格斯在书中所提的制度有较大的差异, 不能算是宽泛意义上的专偶制,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真正存在。但正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分析的那样, 除非遇到战争等非常时期, 否则“不管社会制度如何, 男女比例迄今又差不多是相等的, 所以, 不论多妻制或是多夫制的婚姻形式都不能上升为普遍通行的形式。”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根深蒂固, 甚至在民间存在着溺女婴的习俗, 在太平年间, 男女比例持平, 甚至是男人多一点, 所以在部分人享受“一夫多妻”的同时, 大多数人还是维持着一夫一妻的生活, 甚至会有一些人一辈子无法娶妻。像牛郎织女、白蛇传、西厢记等爱情故事能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 我们就可以大概揣测出当时民间的主流风俗。在传统社会里, 男主外, 女主内。男人除了在迎娶新娘时要支付高额的婚嫁钱以外, 结婚后他还要负责家里的大部分经济来源与住房建设, 对女方家长承担一定的养老义务。经济条件的限制让大多数人不能实现“一夫多妻”的权利。且古人的交通不发达, 能活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 男人若想在一定生活圈子里, 找到多位门当户对的适龄婚嫁对象是比较困难的。但这种婚姻状况又不是一层不变, 如果女方不能生育, 那男方家族则会逼迫男子休掉妻子, 或干脆想尽办法再娶一房。再则男子通过读书或幸运等因素飞黄腾达, 那原本一夫一妻的标准也会改变。假如男方家男子较多, 但家境贫寒, 而女方家没有男丁, 可家境富裕, 那男方家庭则会考虑让一子以倒插门的形式入赘女方家庭, 换取一定的彩礼来让其它子嗣完成正常婚礼。这一切虽受经济与阶级的影响, 却更是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导向所致。
恩格斯认为“抢劫妇女的现象, 已经表现出向个体婚制过渡的迹象, 至少是以对偶婚的形式表现出这种迹象。”正如前文所提, 在和平年代, 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甚至男人多一点。一部分人“一夫多妻”, 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娶妻困难。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当传承出现问题时, 应发生在群婚和个体婚之间过渡时期的拐卖、抢劫妇女现象便在中华大地上找到了踪迹。一些男子或因年龄品行的问题, 或因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 或因家庭财产底子薄的事由, 总是在适婚年龄里无法完成婚配。为了解决传宗接代的问题, 男子本人以及他的家人都会日益疯狂的帮他寻找配偶, 而这种特殊的需求便带动了拐卖妇女这行的发展, 女子被拐卖到当地后, 基本都会有一个反抗的过程, 但当她慢慢顺从之后, 又有可能协助自己的儿子完成另一个悲剧的循环。这一现象在偏离文化中心的山沟出现频率更高, 时至今日依会发生。因为在中国古代, 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 当一个家庭家境贫寒而子女过多时, 有时为了生存和让儿子娶妻生子, 家族成员会考虑牺牲掉部分女孩子, 如果女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人卖给婆家, 那她就会被称之为“童养媳”。在封建社会里, 百姓的收成多看天时, 遇到灾害年间, 多数人无法果腹, 有时为了生存, 一些人便聚啸山林、占山为王。但古代官府对山贼的惩罚非常严厉, 动则要株连九族, 正常家庭一定不会把女儿嫁给落草为寇的人。但因传统观念的影响, 没有几个山大王可以忍受没有子嗣的痛苦, 这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主要靠抢劫妇女来进行缓解。
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的婚姻既有一夫多妻制, 也有一夫一妻制, 特殊情况还有拐卖、抢劫妇女的现象存在。而影响这一现实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发展外, 还包括当时的文化氛围、生存方式与人口结构。达官贵人们娶多个妻子而被社会广泛认可, 主要是因为子嗣传承的封建思想在起作用。老爷们即使有大量的财产可以继承, 但如果发妻无法产下男丁或干脆不能生育, 那这一切都只会是街坊们的笑话而已, 多娶几房就能大幅度降低这种可能性。中下层贫民因为生存方式的问题, 基本不能实现“一夫多妻”的权利, 多数人的婚姻还维持在专偶制的基础上, 所以在中国古代除了“娇妻美妾”的故事被人们接受以外, 忠贞不渝的爱情也被代代流传。除此以外, 人口结构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这婚姻的进行, 在战争年代, 男子数目锐减, 幸存下来的男子多妻的可能性则比和平时期大的多, 哪怕生产力发展到了今天, 这种现象也能找到踪迹。如在越南, 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多数的男丁, 虽然法律不允许, 但在战后的一段时间内, 国内依然存在着一夫有多妻的现象, 但这种风气随着男人数目的日益恢复, 又渐渐消散。又如古阿拉伯帝国在征服的过程中, 牺牲了很多战士, 又俘虏了不少妇女, 为了迅速壮大人口, 统治者规定一名成年男子最多可以同时娶四位老婆, 当时的战时政策又影响到了伊斯兰宗教, 因为信仰的影响, 时至今日, “一夫多妻”在多数中东国家里依旧是合法的。
恩格斯套用了摩尔根的分类, 将人类的发展分为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 并认为在不同时代里会有不同形式的婚姻存在。但笔者认为婚姻除了受到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外, 还会受制于当时文化氛围、生存方式与人口结构等具体情况的影响, 而呈现出一定超前或滞后的现象。并且社会里每个人的个人情感、遭遇也会改变自己婚姻的路线。社会进化论告诉了我们大体的发展方向, 指明了道路, 但过于机械的评判方式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建立在不断的更正和创新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因如此, 才能指导我们完成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徐国栋.对《古代社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批评之百年论述[J].厦门大学学报, 2002 (5) .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2003:47-48, 45-47, 49-50, 31-34.
[3]陈筱芳.中国古代婚姻研究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11) .
[4]姜大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大主题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2001 (9) .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许小念,许小念很内向,她五岁那年爸爸离开了小念和她的妈妈。因为没有爸爸,所以小念天天受人欺负,还被人叫做“哑巴”。于是小念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因为在那里,一直有一个茶色熊公仔陪她聊天,陪她生活。直到有一天,小念被车撞了,茶色熊公仔也永远地离她远去……但值得庆幸的是,小念认识了给她看病的林医生,还有好朋友霍雨欣,在他们的帮助下,小念变得越来越坚强。后来,小念的妈妈得了癌症,于是小念开始支撑这个家。为了给妈妈治病,她白天学习,晚上去打工,回家后还要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妈妈的病终于得到了控制。小念同时在“9.11”事件中,因救出了天才少年霍雨欣而被评为“市十佳优秀少年”。尽管后来妈妈因病情突然恶化而去世,但是小念在经历了风雨后,变得更加坚强,并收获了成功与幸福!
合上书,此时的夕阳像一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正在为周围的云朵染色呢。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而我的心却像波澜壮阔的长江一样,狂跳不已,久久不能平静。趴在桌上克制着自己不安的情绪,压抑着自己激动不已的心,领悟着这本书中给予我的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人生真谛:不歧视残疾人、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数不清的人生真谛,自己做到了几条呢?静静地回想着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上公交车时,明明是一位老爷爷先准备上车的,可我仗着自己人小,一不留神钻进了车门,顾不得旁人指指点点,上了车找了个好位置安稳地坐了下来;每次去姑姑家玩时,姑姑总是会买很多好吃的给我,我还嚷嚷不够,而姐姐只能站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我吃,有几次还一个人跑到角落里偷偷地哭呢,我看见了便告诉姑姑,姑姑把姐姐又是一阵破口大骂,我跑到外面偷偷地笑;一看到姐姐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就要占为己有,不给就抢,再不然就又哭又闹……我总认为这一条条人生真谛都做到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怎么也没想到以前自己竟一条也没做到!
这个故事真实感人,读完时,我的泪水把书都湿透了,读后感《读《拥抱幸福的小熊》有感作文1600字》。现实是残酷的,父母的离异,亲人病故,他人陷害,家境贫寒……让人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小熊看来是多么地近,但实际却是多么遥远,让人永远都追赶不上它的步伐。可是,小念做到了。她忍声吞气,受到挫折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去战胜它。她像野火烧不尽的小草,向着太阳,勇敢地成长!因为她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读了这个温馨而浪漫的故事,感动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索绕在我的心头。我被善良的林医生,聪明可爱的霍雨欣,坚强的小念的妈妈,善良执着的小念,深深地感动了。这个美丽的故事,唤起了我那颗原本麻木冰冷的心。我曾以为世间说到底都是钱的关系,一切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不过是沽名钓誉……可是《拥抱幸福的小熊.》让我明白,世间还是有真情在,总有像林医生,霍雨欣他们那样不计个人利益,没有任何私心,不求回报的帮助有困难的人。我们要怀着一颗澄澈的心,对生活抱有像童话般的憧憬。我们把自己都幻想成书中的主角,去体味书中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相反,再看看我们现在这些学生,有多少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多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这样又怎能拥抱幸福的小熊呢?
小念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因为她总是会想象出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对泰迪熊的那份喜爱,更说明她是多么的单纯。她不会对生活中的物质,像其他孩子一样,贪婪地叫着要。她想要的只是那份简单的幸福。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孩子,甚至是许多成人们,都会认为拥有许多金钱财富才会有幸福,但通过小念,我明白了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或许是身边的小熊,或许是家庭的和睦,或许是亲人之间的关心与温暖……因为,人世间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在生活中,并不是每次都能顺顺利利通过,必将有失败与挫折。但是,只要笑一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就是说,面对困难,我们要保持着那份乐观的心情,要学会坚强。要知道,笑声是一切的动力,笑声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
同时,善良的林医生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份感情——叫做真情。林医生与小念素不相识,两个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场车祸让他们认识了。林医生本着一颗善良的心,不求回报地帮助着小念。要是人人都能像林医生那样乐于助人,那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小熊,象征着幸福。但是,更多的幸福,需要我们更多的发现,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拥抱幸福的小熊》教会了我许多,让我们也一齐来拥抱幸福的小熊吧!
雨燕
读了此书,我认识到了现代生活中早起的益处,但也不能绝对地说,早起有益而晚起有害。
首先,谈一谈此书给我的帮助。最近,我跳出时间管理的思维禁锢,转向精力管理的研究。在《精力管理》一书中有句话写道:“人生是阶段性短跑冲刺的累加,而并不是一场马拉松。”如果要保持短跑冲刺的良好状态,一定要在休息阶段调整好身体、放松好心情。在保持良好状态时,我们对专注力要求较高,“沉浸”一词用在此处非常恰当:沉浸于工作学习、沉浸于休息放松都是指专注于某件事情。这本《早起的奇迹》教会我的新技能有两项:一是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二是保持“目的性心静”.这第一项技能知易而行难,不过贴心的作者给出了行动指南。第二项技能实践难度大一些,但只要坚持也不是太难。
对于保持“目的性心静”,这本书的作者与《晨间日记的奇迹》的作者思路一致,那就是早上起床后写一篇晨间日记。自2018年1月1日开始我已在坚持做这件事,每天早晨跟随意识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我实践后的发现与两位作者所说的效果一致:我能更多地捕捉到自己的意识或者说是想法,理顺大脑里面杂乱无序的想法已是向“目的性心静”迈出了一大步。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书中建议通过冥想或练瑜伽来达到心静,这些建议很好,我决定在我的健身课程里加入瑜伽课。
另外,这本书中推荐了大量书单,针对睡眠问题、个人发展等焦点话题,读者可以自行拓展阅读。我在阅读本书时,觉得书中有条建议特别适用于青年人,书中建议:想要取得良好个人发展的读者可以把个人发展类经典书籍都读一遍,类比归纳出自己的方法。书中反复提到的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值得一读,我已在当当上下了单。在此,插一句:年轻时千万不要吝啬买书的钱,很多道理早知道早受益。
最后,我想为此书附上使用说明,我觉得早起的奇迹是在当前朝九晚五或晚六的工作节奏前提下适用,我们不能忽视夜猫型人的感受,因为生物钟的缘故,有一部分人早晨是起不了早的。开个玩笑的说法就是,晨型人有“早起的奇迹”,那么夜猫型人有着“熬夜的奇迹”,尤其是夜猫型人从事自由职业时,晚睡晚起更有效率。个人认为,此书更适用的是非夜猫型生物钟的人。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童年或正在幸福地享受着童年。在所有人的眼中,童年似乎都是美好的、有趣的,无忧无虑而自由自在的。可是在高尔基的《童年》中,却反映出了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悲惨童年。
这部自传体小说是高尔基根据自己小时童年经历创作的。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恐怖的、凄惨的非人环境中,饱受欺凌的他应该再不会有什么所谓的“童年乐趣”了吧?但其实他的童年比我们现在大多数儿童的童年更加充实、有意义!正是这些“艰辛”“磨刀石”,将高尔基磨炼出了与人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毅力和不同的天地!正是那些艰苦因素才造就了一位前苏联的伟大作家。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挥金如土而且受到了百般溺爱。俗话说:“真金在烈火中炼成,勇气在困难中培养。”我们现在的童年太“幸福”了。因此,这些光滑的“鹅卵石”乘虚而入,将我们身上的坚强性格几乎磨灭,更加造就了我们娇生惯养的懦弱性格。
从今天起,从我们读完《童年》起,让我们学会尊敬长辈,不要再让宝贵的童年白白溜走,在我们自己手中创造辉煌而美好的明天吧!
在小白的女主人家里有一把油纸伞,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伞,它可以上窜下跳,更加神奇的是它能转动时光。这把伞在不觉意间被笑猫和球球老老鼠找到了,这把伞的神奇功能也在不觉意被笑猫和球球老老鼠发现了。于是笑猫就利用这把伞看到了虎皮猫、球球老老鼠、马小跳等们的往事与未来。
这本书以幽默好玩的语言、美妙温暖的文字把我带进了这本书的世界:四个调皮且机灵的男生,几年之后,学业都已有小成,西装革履、锃亮的皮鞋理是主他们显得风度翩翩的了。马小跳,年少时虽让老师头痛不已,长大之后,却成为了一位市长,兼带着是设计了不少建筑的设计师。安琪儿,马小跳小时候的邻居,长大之后,已是一位老师和童书作家了。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沉浸在“转动时光的伞”里,做什么事都不起劲。里面的每一件事都有好像在我的眼前发生着,仿佛身临其境,奇妙无比。要是我也拥有这样的伞,那该多好啊!那样我就可以回到过去,看看我小时候是不是像爸爸妈妈说的那么可爱,那么机灵;穿越未来,看看我未来是干什么工作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
妈妈询问我的情况后,微笑着问我:“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未来是干什么工作的,你的生活是怎样的,那你还觉得现在的生活有意义吗?”我迷惑不解地皱起眉头。妈妈笑了笑,继续说:“这就好像上一阵子奥运会中林丹与李宗伟的那场比赛,如果你知道了结果,你还会享受看比赛的过程吗?如果李宗伟知道他最后会赢,他还会那么努力去打球吗?”
我被安妮天真活泼的性格吸引住了,特别是她喜欢幻想的爱好。安妮刚来绿山墙农场,,跟着玛修坐马车时,路两旁正值花季的樱花树和修长的白桦都能让她喋喋不休地幻想着它们的名字。当玛修去世时,安妮不假思索的退了学,放弃了学业与梦想,回家照顾玛瑞拉。这个瘦小的女孩,是那么坚强乐观,知恩图报。
相比之下,现在的小孩在父母娇宠下,显得那么自私脆弱。一旦碰到些小挫折,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一心依赖于父母。在感恩这个问题上,我们和安妮也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都像安妮一样,对学习有积极上进之心,笑对社会,有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失败,感恩对待亲人......那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温暖。
大胡子荷西与三毛在婚前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大胡子问三毛“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三毛叹口气说。
“如果跟我呢?”荷西很自然地问。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看到这一句我总是忍不住想象着大胡子小心翼翼的表情和谨慎的语调)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这之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没有经历一般情侣的海誓山盟,轻怜蜜爱就结了婚,回想起来也并不怎么遗憾。虽然结了婚,但是两个人都不承认有另一半的存在,因为两个人都把自己看做是一整片儿的,没有另一半。
我倒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另一半的问题倒是不值得计较,也计较不清楚。谁是谁的另一半哦?谁有不是谁的另一半呢?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也就无所谓你和我了。当然我明白,三毛想要讲得是婚姻中的自由的问题。
她说:“自由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心灵的自由更是我们牢牢要把握住的;不然有爱情仍然是不够的。”
偶尔的孤独对一个人呢来说是很重要的,三毛也坦言,这是她“最最重视的”。她说:“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所不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去坦诚的爱对方。所付出的爱仍然是纯粹的,赤裸裸的。只不过会留给自己一个呼吸的空间,可以自顾自的生活,只对自己好。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忘记爱自己,这很重要。在爱情中迷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不要再次经历这种痛苦。所以,如果可以,我愿意再次去爱一个人,彻底的爱他,并爱自己。在爱情中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迷失自己。
三毛一直活得很真,是真诚的真,婚前婚后都是一个样子,没有矫揉造作,没有逢场作戏。我也愿自己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真真切切的爱,真真切切的感受被爱。不需要对方多么有钱,只要两个人努力工作可以孝敬老人并养活自己就好。不需要对方有多体贴心细,哪怕偶尔粗心些甚至像荷西那样的大男子主义都没有关系,只要他懂得我的心意,真的把我放心上,爱护我,呵护我们的爱情、亲情和家庭就好。也不需要他多有成就,或者多么有名气,像生活在风口浪尖的那种风云人物,这些都不需要,这些都违背了我对幸福的定义。在我眼中,幸福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了你的手,就是一辈子一起走的承诺。辛苦些没有关系,有小的争执和矛盾也可以轻松化解,在日子里把彼此磨出一个式样来,不要磨平,只要不会撞痛对方就好。我要的只是这样一种平和的幸福。
我所祈盼的也不过如此,可以有难得的假期,靠在你的身边,捧着书看或者不看都是好的,都是轻松的。
有时候觉得外面的世界都很假,只有你在身边才是真实的。当我无聊的时候就会拿起笔,写字告诉你今天我忙的开不开心,告诉你我总是在挂念你,一直一直……
初读《活着》,并没有网友所说的撕心裂肺、百感交集之感,只是觉得这部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角色是被时代的大潮裹挟的活着,一路走来失去了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战友,最后与牛为伴,孤独终老。若说感慨,我感慨在当时时代大背景下生存的步履维艰的所有人,只是福贵的磨难更多更令人同情。
作品的时间跨度从内战到三反五反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
福贵年少轻狂输光了家业,直接导致了父母的离世。刚开始看的时候奇怪主人公怎会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痞子富二代?生活中我最厌恶的就是这种坐吃山空、想不劳而获的败家子,所以对福贵没有任何怜悯之心,心里暗暗骂了一句“活该”!
后来,福贵迷途知返,但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参与内战,险象环生,万幸最终又回到了妻儿的身边。残酷的生活让他面临养家糊口的重担,为了让儿子上学将来能有出息,福贵把聋哑女儿卖了(读到这里好担心会出现童养媳、性虐待之类的情节,万幸并没有)。
儿子在学校踊跃为校长(县长的女儿)献血,结果被无良医生抽血抽到血尽人亡,看到这里我就彻底不淡定了,人性呢?医德呢?怎么可以如此丧尽天良?县长女儿的命就比农民孩子的命高贵吗?
丧子之痛随着时间淡化了,夫妻俩全寄希望于聋哑女儿,幸运的是找到了一位好女婿,不幸的是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了。这段深有感触的是,当医生问女婿保大保小时,女婿毫不犹豫的说保大。凤霞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
还有妻子,软骨症去世。妻子富家小姐出身,跟了他没享过一天福,想到这里我就对福贵充满了怨恨,害人害己啊!
同时,有了公社大炼钢,有了文化大革命,他的战友春生被迫害的生无可 恋最终寻了短见。这片历史的缩影,不知还包含了多少悲惨的故事。
没完,女婿干活出事故死了,外孙吃福贵自己做的豆子撑死了……
死了,都死了!家人并排躺在墓地里,只有垂暮之年的福贵一个人留在了人间,枕头下准备了10块钱作为村里给他收尸的人的酬劳。
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与大时代抗衡,当身处动荡年代,无边的苦难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活着如此艰难,活着才更具有深刻的意义。没有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情了。
牡丹区检察院 刘双
知道柴静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最近一次关注她是因为2015年由她制作的关于雾霾纪录片《穹底之下》在网络上的热播。除此之外并没看过她之前的节目,但偶然一次在书店里翻了几页《看见》,然后念念不忘,终于在今年世界读书日那天将此书收入囊中。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和琐事缠身,《看见》仍然没有看完,但仅仅读到一半就已经让我对她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因为她才真正活成了我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爱思考
有思想的人总是爱思考。柴静到了央视之后,工作总会不时地带来挑战。最早的时候柴静主持《时空连线》,由于跟之前的节目差别太大,和自己的文艺气息不符,她遭受到了很强的质疑和批评,一度让她很是沮丧,但这没有使她一蹶不振,她通过与同事、领导间沟通,不断地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和同事的认可。到后来,做两会的新闻节目,她对节目的形式、节目的意义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她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两会,她思考怎样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两会。每一个章节里,文字间都能感受到她不断地思考,不断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地过程。
勇 敢
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勇敢。2003年非典,可能因为不在北京,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好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所以无法了解那种紧张和恐惧的氛围。后来在北京上学,听老师讲北京当时的情况,学生都放假回家了,连大街上都看不见几个人,体温高一点就会被隔离起来,可见当时北京对于非典的恐惧。所以我特别敬佩柴静这个主动要求去一线非典病房采访,冒着生命危险去“探寻事实真相”的女记者。两会观察,她改变了传统的节目形式,以直播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两会,有老百姓的期望,有人大代表间的争论,还有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批评。这种直播形式含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电视节目中其实是很忌惮这种情况的,但柴静却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还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
柴静,让我敬佩的不只这两点,还有她的认真,她的坚持和她的善良,等等等等。正是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让我们跟着她一起看见了很多以前不曾看到的事情,也改变了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态度。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在最疼他的父亲去世后,跟随母亲去了外祖父家里。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自私自利的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而无休止境地争吵、打架。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寄人篱下的处境以及生活上的种.种不如意,让小小的他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冷漠、自私和丑恶,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打击,最终阿廖沙决定走向“人间”去寻找新的生活。
《童年》这部作品中语言十分生动活泼,把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的阿廖沙;善良、乐观、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自私、贪婪、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和聪明乐观的小茨冈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艺术上作者运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作品主要通过儿童的视角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生活片段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另一方面,作者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读《幸福的婚姻》有感800字】推荐阅读:
婚姻幸福的影响因素11-06
障碍婚姻幸福11-20
幸福在哪里---读Seligman《真实的幸福》有感09-17
读《教师的幸福资本》有感06-24
读《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有感10-21
读幸福中国有感06-08
读《幸福了吗?》有感06-01
奉献社会感悟幸福读《幸福就这么简单》有感12-12
读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07-12
幸福的滋味作文800字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