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教学中(精选10篇)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互评,学生能更好地对照自己的表现,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学习地过程中,重视学前调查、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后的评价,使评价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历史图表在教学中运用广泛, 可以以图表切入, 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以图表分析, 突破重难点;可以以图表反思小结, 巩固教学内容。
一、以图表切入,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相当关键。一些教师不注意导入环节的设计, 平铺直叙, 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利用图册设计导入, 效果非常明显。通过简单的一张图表, 精练简洁的语言, 就把学生引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笔者就采用一张“美、德、英、法”四国工业总产值和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913~1914年) 的图表导入, 并问学生:下列表格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存在必然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可避免了, 这样一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一战的导火线做了铺垫。
二、以图表分析, 突破重难点
与新编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 囊括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重要人物、重要历史事件。图册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 以图册为抓手, 对图册进行深入分析、理解, 能突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笔者就紧扣“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一图, 帮助学生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目的、交战的双方, 以及交战的性质、影响等重点和难点;教学《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 教学重点是贯穿南北的动脉——大运河,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概况, 体会其大动脉的作用, 可以出示地图, 指出大运河的中心———洛阳, 两个点———涿郡和余杭, 四段水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以及连接的五大水系, 并指导学生依据地图, 自己画一画大运河概况的示意图, 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三、以图表小结, 巩固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课堂小结是减少知识遗忘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教学中包含大量的史实记忆要求, 教学内容完成后, 借助历史图表进行课堂小结, 使抽象的历史概念更加形象直观,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巩固课堂的重难点。例如, 在教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 讲完清朝对西藏、新疆、蒙古、台湾等地区的管理后, 出示清朝疆域图,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重点, 牢牢把握清政府在解决了台湾问题和结束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之后, 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而基本奠定了祖国的版图。以图表小结, 既对课堂进行了归纳总结, 又巩固了当堂课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图表在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那如何教会学生借用图表来帮助学习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识别方向、图例、比例尺、注记等基本要素。特别要让他们掌握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地名对照。例如, 《隋朝的大运河》图中标示的涿郡、余杭等古地名通过古今对照表, 学生对涿郡 (今北京) 、余杭 (今杭州) 的确切位置就有了明确的概念。历史图表, 是进行直观教学的重要材料, 学生只要掌握其基本知识, 会用它帮助学习, 就能学得愉快, 记得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历史材料;历史教学;作用价值;灵活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9-01
历史材料,是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材料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历史材料既能丰富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使用历史材料能够很好的帮助历史教学。
一、历史材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材料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材料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
3、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材料例如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比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学生不但要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而且要能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课本有“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就是帮助突破这个重、难点的好帮手。尤其是可以根据战国形势图中各国的地理位置变成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样学生既记住了七国的名称,又记住了它们的在地图上的位置。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
历史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试可言”。可见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出发。我们经常使用的历史材料的形式有:
1、课文中除黑体字之外引用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一课中,课文引用了唐太宗“周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来说明唐太宗时如何看待君王与人民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唐太宗在贞观之治时为何采取一系列发展生产减轻劳役赋税的措施。
2、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历史遗址等。图片史料过去中学教材一直使用,目前在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中,还可以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如在重庆谈判的内容中,放映漫画《磨好刀再杀》让学生充分理解蒋介石的真实目的。
三、如何引领学生应用史料
历史材料的使用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而学生在接触到材料的时候往往出现各种困难,教师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引导学生。
1、首先让学生认知史料。这是史料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不需要学生过多分析,史料本身就很清楚,多朗读、多接触史料是了解史料的最好方法。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中这段材料: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奏稿》
这段材料学生很容易读懂,左宗棠对于边塞问题的立场所以这类史料在应用时,教师尽管放手,任学生们去理解。
2、理解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以“左宗棠《奏稿》”为例。在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了左宗棠的态度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去分析:为何不可放弃塞防,这就要求学生们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地出结论。
3、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较高的层次,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这也是相对于前一个层次的一个提高。例如在做综合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不抵抗命令: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与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抗日通电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
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蒋介石前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中共对日态度及影响等问题。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通过层层训练,最后是学生能够做到,逐条分析史料,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图片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图片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所有用于研究、解说历史的图片都是历史图片。而任何图片,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图片与所有的文字、人物、事件一样,一经产生就己经成为历史,它的身上就己经直接或间接带有历史信息。比如一张宣传海报、一张时装照片、一张普通的家庭合影,在它们产生的时候很难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但在若干年以后,倘若它们还能够保存下来的话,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就会显现出来。”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图片,历史图片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改中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图片史料的功能及教材中图片的运用。我们不再使用插图‟的说法,而将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的组成部分,以提升图片的功能;还要注意挖掘静态图片资料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注重对图片资料寻疑设问,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那么,历史图片教学都有何作用呢?
(1)有利于掌握历史知识 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要比对文字的信息接受来得直接,接受时间也比对文字的接受时间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解读图片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信息,记忆的效果也更佳。(2)有利于发展历史认知能力。(3)有利于培养历史情感 图片是凝固的历史,是对过去的高度浓缩和反映,但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利用历史学科丰富的情感因素,推动学生去感知、去想象、去思维,这比阐述抽象的道理,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4)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 历史资料是历史结论的依据和实证。历史图片是历史资料的一种,在教学中正确使用,1 通过对历史图片进行辨析、解读,探究历史真相,做出评价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增强证据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逻辑推理、思维和理论分析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图片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描绘法
这是以图示为主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如,指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先对《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初步的、一的、粗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局部如行人、商贩、河流、商铺、马车、桥梁等等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对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有整体的认识。再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这幅图体现了犹太妇女、小孩都胆战心惊地举着双手,被纳粹党驱赶、屠杀的惨况,使本来难以理解的“法西斯”这个概念,由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图中犹太人的悲惨境遇,这个晦涩难懂的词一下子就理解了。
(二)联想法
如演示《商代戴手铐的陶俑》时,可引导学生想像当时奴隶们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隶殉葬的罪恶。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此处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三)启发法
历史图片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又如,以1927年德国漫画《关于危机的预言》来说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组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①山下这批人的情形是什么意思?②危崖上那些人悠闲自在地宴会又是什么意思?③这幅漫画影射什么?它跟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有什么关系?
(四)悬念法
历史上颇多难解之谜,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头重达五吨,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他们究竟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搬运? ②修建金字塔时,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装置,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如何勘测并平整出五万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有兴趣的同学平时就会留意这些资料,对历史的奥秘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比较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复习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战后的欧洲 》这两幅图可以比较,以理解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波兰等八个国家新兴。
复习课中可以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黄海大战》《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等图进行比较,各图的特点明显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的强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六)概括法
使用概括法的图示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图片。例如《世界文明古国》这幅画,上面确切标有各国国名、各大河流,学 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发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内容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讲明朝营造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也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图片对于丰富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都有着单纯的文字叙述难以替代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图片带给大脑的刺激远远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强烈、直观得多。由于教科书具有其他信息载体无法替代的权威性,必然使教师和学生最信赖和最常用到的历史资源。
在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教科书中的历史图片的运用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加大对历史图片的重视力度。特别是在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为教材配备合适的图片、将文字叙述与图片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是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的今天,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图片也只有与其他资料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如何使用新版教科书成为历史一线老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很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必将会涌现,对历史图片的研究和探索必将进一步深入。
---浅谈网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 许淑红
摘 要: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网络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拟从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网络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 的几种方式、应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出发,谈谈让计算机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历史教学;应用 正文:
计算机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历史网络资源进行多项交流的历史教学方式。
一、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1、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教师的知识存储
计算机网络以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与共享,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网上资源浩如烟海,极为丰富,各教育教学网站提供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科技史、军事史及文化、历史人物、史学理论、史学动态、试卷交流、课件下载等众多内容,它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好奇心,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绚丽的画卷,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过程,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例如,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一课时,在屏幕上一边显示开国大典的图片,一边显示有关动画、声音,甚至可以通过超级链接显示有关电影片断等,这样既体现出了教学的直观性、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而更主要的是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3、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习历史。
网络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
4、网络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新的重要渠道
书本是学习的唯一源泉,学校和课堂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这种情况在如今网络时代已被彻底颠覆。学生新知识的获得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网络提供了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关于中国钱币发展的篇幅非常有限,但在网络上有大量相关网站,提供了钱币起源、发展、变革的全面知识,不但有文字介绍,还有精美的图片。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整个中国钱币史,大大丰富对于钱币的认识。
5、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材的知识领域
课堂上,教师只需点击鼠标,生动的课件就能将大量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如讲授《辉煌的唐文化》一课时,由于它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仅以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课前有选择地收集有关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图片,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作品图片及莫高窟的大量壁画、塑像的图片及音像资料等,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可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总之,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它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活动集视、听、触多感官作用于一体,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而达到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普及又为我们历史教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网络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种方式
1、利用已知的历史专门网站查询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知识平台。比如网上有许多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而且大多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在初一历史的序言课上,我就引导学生到网上浏览这些网站,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产生好奇心(这个东西怎么造出来的呢?在这个著名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利用搜索引擎查询,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具体教授某一课的难点或重点时,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关键词、网上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相关内容来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把即时检索到的相关材料保存在收藏夹里,老师则可利用电子教室之类的课堂教学软件,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向全班展示或直接投放在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难点重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教学初一历史新教材的《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一课时,课本中用到了《清明上河图》,由于原画很长,教材只是选取了局部,显然学生对此画的了解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课上,我先给了学生一个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让他们自己利用搜索引擎去找《清明上河图》的全图,使他们对这幅名画产生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在讲到宋代市民生活时,考虑到学生对1000年前宋人的生活风俗很感兴趣,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讨论概括出宋代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的特点,然后分别给四个组提供四个关键词“宋代服饰、宋代斗茶、宋代家具、宋代蹴鞠”,让他们分组上网搜索,以解决四个问题:宋代男女服饰有何共同特点?宋代的斗茶是怎么回事?宋代为什么流行高足家具?宋代蹴鞠和现代足球有何区别?第一组学生找到了大量宋代服饰的图片,并尝试从中概括宋代男子、妇女服饰的不同特点;第二组学生通过搜索了解了一种他们从未听说过的饮茶方式——斗茶;第三组学生找了不少宋代家具的图片,了解了古人坐姿的不同带来的家具变化;第四组学生了解了宋代蹴鞠的规则,还找到了一张《宋代蹴鞠沙盘图》,对这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有了感性认识。通过网上搜索,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对宋代市民生活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3、网络课件的应用
在具体教学某一课内容时,网上可能没有这方面内容的专门网站,或者内容分布比较分散。老师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制作网页课件,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网页课件中。除了教材相关内容外,还可以包括大量的相关史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动画、录像、课堂练习等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互联网上一些相关网站的链接。学生通过自己浏览网页课件,完全自主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根据自身的能力差异可以选择循序渐进学习,也可以选择跳跃式学习,来达到学习目的。如在设计初二历史《义和团运动》一课的过程中,我将课件分为首页、课前提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屈辱的《辛丑条约》、课后练习六大部分,在课前提示中,列出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框架,使学生在自学之前先对本课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屈辱的《辛丑条约》就是教材三个目的标题,因而这三部分也是课件的主体,每一部分又分成课文、图片、地图、史料、影片等小栏目。课文是教材内容,以便于学生学习;图片、地图栏目共使用了近100张历史图片,且大多带有文字说明,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以培养学生利用有关地图资料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史料则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文章,使课件内容更为丰富,扩大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分析史料的能力;影片是有关义和团、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的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练习则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评估,采用做练习题和数据统计的方式,使老师能够迅速了解学生自学程度,并及时进行纠正。
4、网络讨论的应用
在开展讨论或研究性学习时,可以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利用论坛,组织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以师生共同在论坛上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这种方式的一大好处是,在虚拟的网络论坛平台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辞表达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中。如在设计一节历史探究课《评说历史人物》时,我做了一个“评说历史人物”的网上论坛作为教学平台。该论坛的置顶贴是“投票:你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里面的选项有秦始皇、项羽、刘邦等许多学生学过的历史人物。我给学生的任务是:登陆论坛后,先投票,然后根据你对哪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去查找他的相关资料及评价,然后根据别人对他的评价,得出一个自己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观点,以发帖子的形式发到论坛上,让大家共享。在完成后,可以浏览其他同学发的帖子,并可以回帖的形式与同学讨论。由于论坛开放式的特点,老师可以马上知道投票的结果,也可以同步获得学生的反馈,并加入与学生共同讨论,甚至一对一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老师对学生发的帖子进行点评,并在点评中穿插介绍一些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论坛的另一优势是,学生在课下仍然可以在论坛上与老师交流,真正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三、应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获取获取资源的问题。网络资源很多,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一些对历史教学有用的材料。
2、应注意教师角色的问题。在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导学者。
3、应教学定位的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辅助或补充。
4、应注意学生“只看不想”的问题的问题。
在网络学习中,学生不受老师的严格控制,因此,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应该让学生跟随着问题去自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一方面打破了死板的教学传统,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而在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当中,受到格外重视的则是情境教学法,它的巧妙应用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知识形象更加生动,学生理解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也被点燃。结合历史教学实践,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加以科学和艺术的加工,借用情境教学,让初中历史变得妙趣横生。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实践;趣味性
教学专家李吉林首次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并且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得到了更大的完善和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琐碎、呆板、无趣和低效的特点,借鉴古代教学概念中“意境教学”的理论,将语言、行为、环境等融为一体,共同为教学服务。而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讲,历史知识表现为琐碎、片段、复杂,这需要学生很强的记忆力。但是最好的记忆就是理解,或者是将这些知识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脑海中。所以情境教学能够改变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兴趣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合理设定历史情境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感,通过此纽带来连接学生的心理,并运用生活语言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变得更加敏捷。这样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学生因为和历史没有情感而感觉到的枯燥,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有所提升。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应当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使他们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获得了快乐和喜悦的体验。所以老师要设定合理的情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将历史教学导向一个新的境界,给学生全新的视角和不同的体验。其目标的设定除了要考虑课本大纲的要求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喜好放在首位,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创设情境,而不是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二、优化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实感受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就要结合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设计和选择,这些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却不可复制。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创设都不可能代替现实,但是历史的真实性要求我们以史实为依据,突出历史的不可变性。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反传统的教学当中的,它强调的是按照社会的真实去改造课堂,让学生在其中能有真切的感受。所以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进行优化,尽可能贴近于事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所学和积累,通过收集各种信息,构建真实的故事骨架,把生活融入实际的情境创设当中,提高信息的传输量,让教学面向生活,让学生直面历史。为了能让历史情境可以更加逼真,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背景视频,插入背景音乐或者是一些背景图片。一些自制的小道具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带入情感的作用。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集大家的力量使历史情境教学更加有趣。
三、主张故事导入,设身处地学习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人为创造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自己是主人公来“感同身受”,了解一些史实和对人物的影响。而情境教学则将这种想象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叙述历史故事的时候,明白历史人物的一些抉择,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历史事件更加具象化,还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其他的优秀品质。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鸦片战争的相关故事,然后在故事的讲解中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多的则是,学生对当时历史的了解,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通过语言来创设情境,简单迅速
一些小的历史事实不需要大型的模仿和情境创设,通过小的对话进行则是最省时省力又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语言是最普通,但却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没有重视到其教育意义,甚至认为它和传统的教学没什么两样。用语言来创设情境不仅体现教学的灵动性,还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改变教学方向。所以重视语言的传播魅力,是情境课堂成功的关键。学习历史,不是将历史事件记住,或是了解发生了什么,而应该是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语言有很强的教育作用,能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收获情感,如在《甲午战争》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低沉的语言去读一些慷慨激昂的语句,先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将课堂笼罩于这种气氛当中,让教学更加有趣、精彩。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要准确结合历史背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真实为准绳,以情感为烘托,将学习历史变成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典故,中学历史教学,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形成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与认同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逐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 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科学的精神方面有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 中学历史课堂要实现真正的改革, 就要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如何让学生改变对历史厌烦, 甚至是不想学的现状, 转变学生的思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呢?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知识, 采取一切手段, 丰富有限的教学资源。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书籍丰富, 有一种东西至今令每个人朗朗上口, 记忆犹新。那就是有丰富内涵的中国历史典故。一个典故蕴含一段历史。有些中学生即使厌学, 也能随便说出几个历史典故。对于典故背后蕴含的哲理, 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如果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巧妙地运用历史知识中的典故, 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感受历史知识中的人文力量, 有心理的体验与精神的震撼, 从而达到历史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巧用典故, 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基础知识, 加深记忆。如在教学秦末农民战争时, 可以扣住典故“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让学生充分想象农民起义的场景, 起义准备仓促, 装备简陋。再如, 分析“淝水之战”中双方力量的对比及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如果从前秦拥军八十七万与东晋八万士兵的敌对、双方军队的具体组成来分析的话, 则效果不如用一个典故“投鞭断流”来得好。投鞭断流典故, 具体讲述的是淝水之战前, 前秦皇帝站在淝水之边, 说了一句话, 从此成为典故。即“以吾之众旅, 投鞭于江, 足断其流”。引用这一典故既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势, 前秦人马众多, 兵力雄厚, 又形象地描绘出前秦皇帝的骄纵自大。在讲到战后时, 如果用一个成语“草木皆兵”补充, 则更能说明当时以少胜多的情况。“草木皆兵”正是双方对阵时, 前秦皇帝登城时看到的场景。东晋部队整齐而精锐, 又看见八公山的草木好像人形, “此亦勃敌也, 何谓少乎?”他以为那也是东晋的军队。这样, 仅仅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部分情节诠释得淋漓尽致。有人, 有事, 有前奏, 有结果, 有败因。学生不仅轻松记忆, 而且记忆得比较牢固。
二、巧设典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历史教材中的典故生动有趣,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大量的历史课堂教学事实表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 很多老师只注重被列入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 只强调对考试知识点的机械化记忆。对教材上的历史典故和相关的史料, 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或是作为课外阅读, 这就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上产生重记忆、轻理解的情况, 引起重接受轻思考的一连串反应。这不但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还使得学生难以摆脱受传统教育模式束缚而滋生的惰性心理。学生对历史课内外的典故十分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通过设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创新, 敢于发言。此外, 除了对课本的现有典故进行设计外, 还把搜集资料和典故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在课外历史典故的搜集过程中, 增进师生友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动脑, 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
三、运用典故,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列宁说过,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对祖国的深刻了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东西, 如丝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引以为豪的东西。同时, 在这段岁月中, 还涌现出许多为国奋斗、捐躯的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故中, 可以见到他们留下的身影。如勾践“卧薪尝胆”, 蔺相如“怒发冲冠、完璧归赵”, 廉颇“负荆请罪”, 岳飞“精忠报国”, 班超“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等等。这些英雄人物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心中对祖国的热爱是深沉而饱满的。他们的英雄感人事迹正是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学,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典故, 让学生用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升华爱国主义情操, 从而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地补充历史典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热情, 健全学生的人格,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 在运用典故时, 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 不要画蛇添足, 不要事事补充, 拖泥带水。其二, 切忌喧嚣兵夺主。盲目补充典故, 忽略了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运用典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家颐.历史教学中运用成语典故的点滴体会[J].历史教学, 1983 (09) .
[2]曾维丽.“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 2005 (06) .
[3]周向红.浅论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2) .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源于真实的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枯燥乏味的氛围中去。而故事性教学法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把历史事实呈献给学生,则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能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郑和下西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搜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对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知识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时间、到过哪些地方、历史意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通过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将新课导入进来
一堂课的开始对于上好一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那么从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而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例如在讲授岳麓版七年级《西周的分封》一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述与周武王相关的故事。例如《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及周武王是如何推翻商朝建立西周,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治理西周的呢?通过悬念设置来讲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然后再将相关的课本知识导入进来。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历史学习更充满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
三、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往往成功的课前导入只能短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节课整整四十分钟,要想让学生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改变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全民族的抗战”时,学生要能说出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叙述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抽象地用理论性的语言描述,则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当时经典的小故事。如杨靖宇,王二小、南京大屠杀等故事片。“抗日战争”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教师讲述这些主题的历史小故事不但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学生,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四、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堂结尾。潦草敷衍的结尾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隋唐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时,教师可以举出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比如唐三彩制作的故事、诗仙李白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五、总结
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形式:判断启发、类比启发、对比启发、情景启发、观察启发、反问启发、扩散启发.最终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作 者:李秀坤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县龙凤中学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3)分类号:G63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形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进入中学校园,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开始尝试寻找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相整合的途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育专家指出,现在的教学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正好能为学科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平台。本文拟就网络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浅见。
一、利用网络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约束,改变“滿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选应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笔者在《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几个问题:“(1)了解联合国的发展历程。(2)了解和评价联合国的中东事务,同时分析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应起到什么作用。(3)了解和评价联合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并研讨联合国与其他组织的差别,例如北约、WTO等。(4)了解和评价联合国在环境与发展,文化和遗产保护,人道主义援助等多方面正在从事工作和发挥的作用。(5)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应采取什么样的姿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原则,其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语言、教具、问题,组织各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来实现。在网络教学中,此原则仍然非常重要。同时,由于网络教学师生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要求我们制作网络软件是在学习资源,问题的设计上必须加以注意。如在高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局限》网络软件中,设计者准备了大量的郑和船队的图片,文字资料,西方航海航行情况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从而能够全面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交互性原则
由于网络教学采用一人一机的对话方式,计算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历史信息,而学习者又能够将自己的思考反馈给计算机,因此在网络软件的设计中,应注意设计出对学生反应进行适当评价的导学提示。
4、合作性原则
网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网络作为信息来源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一堂课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小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解决,最后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历史教学的BBS,网上留言等栏目,使学生在课后也能进入论坛,将自己的心得在网上进行交流,从而使教学的空间更为广阔。
5、开放性原则
网络教学实验一般能通过学校局域网并入互联网,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网络教学必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而具体的做法,可以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网上历史的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例如,笔者在制作《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网络软件中时,结合不同的问题,直接链接到联合国官方网站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
二、中学历史进行网络教学的方式
1、网上参观
向学生提供有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页,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浏览,“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与历史场景,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利用网络技术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观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事物,掌握更多信息,使“死”历史变为“活”历史。
2、网上阅读
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找到相关的资料,堂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检索到相关的阅读材料,投影到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
3、网上搜索
结合教学的内容与重点,利用网上提供的搜索引擎(一般可利用 )等进行搜索,指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加工处理,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活动。
4、网上论坛
本文前面已经谈到网络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通过在网站设立聊天室、BBS、留言板等方式,组织学生围绕相关的历史问题,以发帖与跟帖的方式,无时间限制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制作网络软件
这一方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根据教材情况及学生情况制作出比较合适的网络教学软件(一般为网页形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登陆该网页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对课堂进行指导。
三、中学历史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关系
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下,高注意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事通”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而且网络所适合的应该是那些信息量较大的内容,对于那些内容少,思维要求简单的历史课,还是应该以常规教学为主,要不然劳神费力还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2、注意语言交流
由于网络课堂上学生主要是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人机交互,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较少,笔者认为,在网络课堂上必须适当增加语言交流,才能使学习更有效果。比如,在《郑和下西洋》一课中,设计者专门设计了辩论题目,“郑和的远航其功绩是否超过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方法有机结合。
【在历史的教学中】推荐阅读: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5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2-21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10-25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11-23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7-26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6
浅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2-07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7-27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