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地理教案(精选12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提问〕我们在初一地理课中已经学过有关亚洲和东亚的地形知识。亚洲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特点?东亚大陆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地势高低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板书〕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地形概况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xxxx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米
〔指图讲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山川壮丽地形多样
〔讲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讲述〕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地形概况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l.山川壮丽地形多样
在《中国的地形》教学中, 课标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非常明确而又具体地要求教学必须运用中国地形图。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材相应地给出了“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等地图。有效运用这些地图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但是针对这些地图的读图学习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 因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再加工而导致容易快速遗忘, 从而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能够共同对学习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再次加工, 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利用绘制地理简图的方式不仅可以深化教材, 还可以提升地理学习的技能。
在“中国的地势特征”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 在用好教材的正文以及“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基础上, 边讲授边在黑板板画两幅简图。
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结合所学并观察图1 和图2 哪个更能反映出中国的地势特征, 学生会选择图1, 让学生利用对比简图的方式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关注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而忽视了“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同时避免出现中国的地貌总轮廓是和缓地降低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利用图1 进一步讲述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分析中国地势对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边分析边画两幅简图。
图3 包括了中国的地势特征、阶梯分界线、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图文并茂地使知识体系化, 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图4 是在了解阶梯分界线的基础上按照这些山脉的相对位置和走向绘制而成, 绘制这样的简图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山脉是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
在“中国的地形特征”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 知识点主要包括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内容。如何在中国地形图中准确找到并记住这些地形区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仅仅按照往常一样让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中查找并识记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 我一般是在讲授完上一环节的知识后, 首先引导学生一起绘制图4, 边绘边讲授绘图时要注意山脉的走向、山脉的相对位置以及山脉的大小等注意事项, 同时观察学生绘的简图, 及时点出学生在绘图时存在的问题, 并将共性的问题做全面的讲解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先读“中国地形分布”图, 按照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顺序依次找到并填写在简图4 中。再请学生将这11 个地形区分别写填写在黑板上的简图4 中。最后师生一起共同修改确保简图的准确性, 也可在简图上写出一些地形区的典型特征, 如图5。通过读图、绘图的方式学生也就理解了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的的特征。
通过对教材的运用和再加工, 《中国的地形》的主要内容最后就体现在图3和图5 中了, 当后面学习《中国的河流》时还可以在图5 的基础上加画上长江和黄河以及河流流经的省市, 最后那幅图被学生戏称为“中华山河一统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 第3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中国的地形
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4、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使自己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放映一段反映祖国秀丽山河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片中展示的各类地形。(2)认一认,下面分别是哪种地形的景观(请把各自的地形类型名称写在图下
面的横线上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3)请说出你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二、新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课件演示:出现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沿北纬320 画出一条地形剖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下列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1)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哪种地形?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部位?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部位?代表的是哪几种地形?(2)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图表解析: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的是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指的是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具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板书: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引导学生读2.2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画一张简略示意图,完成以
下活动。填写表格(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三级阶梯的海拔高低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
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
3、转折过渡: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其水深一般不足200米,总体来看,我国近海大陆架非常宽广,并且我国近海中还散布着众多岛屿,因此,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实际是一直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陆架。板书:近海大陆架
4、提问:我国的哪些海域属于大陆架?大陆架有什么利用价值?
5、承转过渡: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板书: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
6、教师出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研究,每组选派代表阐述观点,接受质疑,师生成果共享)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课堂小实验)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7、课后探究:①比较我国的地势与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异同,并画出地形剖面图。②出示海南岛“等高线地形图”,并画出地形剖面图,探讨海南岛的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多媒体演示:“两种(盆地、山地)”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判读出它们分别表示哪一种地形?
2、引导学生读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 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因此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地形复杂多样。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五种地形齐全
3、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1)、承转过渡: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山脉多沿一定的方向延伸分布,这就是山脉的走向。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2)多媒体出示山脉走向示意图,结合课堂活动1,指图帮助学生确定山脉走向,而后教师结合示意图,学生小组间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在帮助学生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完成教材26页活动2,为后面的学习准备。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拓展阅读: 珠峰探险:自1959年以来,中国科学家与登山家合作,先后于1959~1960、1966~1968、1975、1980年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登山科学探险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登山家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潘多、侯生福、索南罗布、大平措、罗则等12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不仅创造了世界上从珠峰北坡第一登顶男女记录,而且配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
首先,从珠峰至绒布河谷的十多个高度上,取得了冰雪、岩石、土壤等样品数百件,为研究珠峰地区的环境、本地状况和珠峰地质发展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其次,女子登山家潘多在峰顶作为监测对象,提供了人类在世界最高峰的心电图,为研究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问题提供了科学数据。第三,1975年之前,世界各国地图上标注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是由外国人测量的8882米。1975年5月27日,9名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树起测量觇标,测绘科学工作者对珠峰高程交汇测量,于1976年由国家测绘总局向世界公布了珠峰的精确高程为8848.13米。
科学家测出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1.27厘米。它现在的高度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数十厘米。珠穆朗玛峰增高的原因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把珠穆朗玛峰往上挤。
(3)学生读图连线
在图2.6 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山脉也往往成为我国地形区或省区的大致分界线。在确定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并提及价值观的教育,后完成课堂活动3。山脉(分界线)两侧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
云贵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太行山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山脉 两侧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3、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1)视频播放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景观,介绍、了解高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如“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这是我们中国人给世界创造的奇迹!,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应该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学生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展开讨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主要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观察各类地形的分布。
2、引导学生读2.8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说出我国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其中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
3、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地形类型 百分比/% 对应的圆心角 山地 33
高原 26
盆地 19 平原 12
丘陵 10 36°
4、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以山地、高原为主
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3)人们在开发利用山区时,除了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还要预防和避免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呢?又应怎样防治灾害呢?(引导学生读图2.10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6、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30活动3。(请你上网或搜集报刊资料查阅)
(三)拓展探究:出示本区地形图,引导学生判断本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析本地区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
五种地形齐全,以山地、高原为主
直观化教学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实物、教具、多媒体演示以及语言的直观化等方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将深奥的理论知识通过直观教学变得通俗易懂。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直观化教学方法包括地理教具演示、现场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 (如模拟实验演示、图片等资料的展示等) 和实地参观等。对于有条件的学校, 教师通常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但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有时, 采用地理教具, 特别是自制的地理教具演示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二、教学案例
在《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中, “山地不同部位及其等高线特征”部分内容是重点, 也是难点, 教学时笔者就是采用简单教具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教具有两个———自制山体模型和自己的手 (手背和拳头)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 学生对这种“直观化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突破了重难点, 且印象深刻。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片段一:自制山体模型———把“山”搬到教室
…… (承上启下略)
师:同学们, 老师今天把山搬到教室来了。你们可要看仔细了哦。
(教师出示自制的山体模型, 该山体模型参考教材上的图片, 用泡沫切割, 并在不同“高度”涂上不同颜色以区分。山体模型一出示,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纷纷抬头仔细观看教师手中的模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出老师所指“山”的不同部位的名称来。
当教师指山体模型的鞍部位置时, 学生先是顿了一小会儿, 续而有学生回答“山腰”, 也有学生回答“山间”, 有少数学生回答“鞍部”。
师:总体上, 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 不过, 有些同学的定义比较口语化, 在地理学上, 这些部位都是有特定名称的。它们分别是……
(教师指着“山体”讲解不同部位的名称。在讲解完各种部位名称后让学生也自制山体模型。)
师:同学们, 你们希不希望也“造”一座山出来呢?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带来的橡皮泥也造出一座“山”来, 要求“造”出来的山要和老师的一样, 山体的不同部位都能找到。
……
自制山体模型从制作来看, 模型的材料易得, 制作过程简单;从教学效果来看, 该模型在教学中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段二:用手形象演示山体不同部位及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特点
……
师:为了又快又准确地掌握好不同部位及其等高线特点, 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来进行记忆。请同学们看! (教师伸出自己的左手。)
师:当我紧握拳头时, 这就是一座山体模型。
(这时, 不少学生也拿出自己的手并握成拳。)
师:它就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山”!这里 (教师指手关节突起部位) 就是山峰, 这里 (教师指手背两手关节之间部位) 是鞍部, 这里 (教师指手指部位) 是山脊, 同样, 这里 (教师指两手指缝间位置) 该是什么?
生:山谷。
师: (教师指拇指两侧) 那这里呢?
生:陡崖。
师:同学们看看, 哪里该是陡坡?哪里该是缓坡呢?
学生立即举起自己的手并指出陡坡和缓坡的“位置”来, 教师再强调。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好了, 我每隔一定的距离画上一条“等高线”。
(教师边说边画, 不少学生也开始动手画起来。)
师:现在我张开了手掌, 整个手背就成了一幅什么图了?
生:等高线地形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等高线地形图”, 对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在这幅“等高线地形图”上, 我们可以看出来: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梳。
……
以手作为教具在中学各科教学中都能见到, 而在地理教学中更是非常广泛。本次课中以手直接作为山体模型, 教具非常新颖, 且随时随地携带在身, 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纷纷亲自审视自己身上以前从未发现的“山和等高线”, 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自我发现中轻松突破。
三、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直观教学, 促使学生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有助于他们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发展抽象思维。通过教学的实际发现, 笔者觉得在利用直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教师应把演示与讲解有机结合起来, 在直观演示的同时有目的、有条理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运用直观教具的目的要明确, 呈现时机要适当, 间隔距离要得当, 要保持直观印象的整体性。直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因而要注意客观刺激强度对直观效果的影响, 要注意在整节课中对教具等直观事物的关注,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在演示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快慢适当, 过快达不到演示的目的;过慢学生会失去兴趣, 会降低直观演示的印象效果。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风土人情。2.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3.了解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4.初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5.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是祖国繁荣富强的保证。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教法:
阅读欣赏
总结 教学过程:
引:《爱我中华》歌曲 新:
一、56个民族
1.阅读P15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2)各民族比例 3)少数民族
4)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2.民族政策:无论人口多少,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大杂居与小聚居
1.学生读“中华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
汉族
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
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2.指导学生分析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图中不同符号代表不同民族,多种符号重叠说明大杂居的特点;各民族有主要集中的地区,说明小聚居的特点。
三、民族风情
1.学生阅读“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阅读材料 2.学生收集、交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板书:
一、56个民族
汉
平少数民族
等
二、大杂居与小聚居
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学情分析
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开展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开阔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个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多个民族节日片段的剪接)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将图片与其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维吾尔族
壮族
问题: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动二:大屏幕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人口)
3、活动三:大屏幕展示(中国 民族分布图)
4、讨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什么好处?
5、活动四:大屏幕展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
三、课堂小结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本节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在知识结构上层层递进;本节知识点众多,需了解的地名、特征很多,要多指导学生读图,根据学生以前学习掌握的方法从中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势和地形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地形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及其对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地理统计图标的分析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来学习本节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分析各地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1、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
第一阶梯包括: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1000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A、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B、河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C、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D、水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者丰富的水能。
二、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在各类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最大,约33%,平原面积仅占12%。
3、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交通
一、旅游交通概述(一)旅游交通内涵
同时,旅游交通又是构成现代旅游业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被称为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之一。
旅游交通,是“旅游媒介”,对旅游者和旅游对象起着联系纽带的作用。具体地说,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所需交通运输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与现象的总称。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联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给旅游者的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影响着其决策与选择;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旅游交通联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得以实现。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发达的旅游交通业才能使旅游者顺利、愉快地完成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旅游交通的特性
旅游交通是国民经济中整体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旅游交通的主要特性:
1、公共性
2、特殊性
3、层次性
旅游交通按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是指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跨国、跨省的大尺度空间;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和铁路交通。
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地或度假区的交通,它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小尺度的空间,其交通方式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如昆明到石林的铁路或公路,重庆到三峡的长江水路。
第三层次是内部交通,指风景区的交通,风景区内部主要靠步行或特种旅游交通,如滑竿、轿子、马车、游船、电瓶车、索道等。
4、季节性
(三)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现代旅游交通的发展,才有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旅游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2、旅游交通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
3、旅游交通本身也是旅游活动的组成部分
4、旅游交通促进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与发
二、旅游交通的发展历史(一)古代旅游交通(二)近代旅游交通(三)现代旅游交通 20世纪初,飞机的出现可以说开创了现代旅游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现代旅游交通的新纪元。现代旅游交通一个最大特点是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的综合运用。
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英国,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火车旅行团,从此才有了商业性的旅游业。第二次大战后,现代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化大型喷气客机的普及和不断更新换代,为战后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可能。一是加快了旅游速度,缩短了旅行时间;二是降低了旅行费用,使旅游活动的大众化成为可能;三是大大提高了舒适度,旅行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第二节
旅游线路设计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
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个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合理连接起来,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线路。完整的旅游线路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旅游时间(2)旅游目的地(3)旅游交通(4)旅游食宿(5)旅游活动安排(6)旅游服务(7)价格
二、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旅游线路的选定必须综合考虑旅游区的类型、品味、客源市场、交通条件、经济状况、旅游服务设施、接待能力和旅游季节等因素。选定的路线对游客来讲应该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省时,内容量丰富多彩,观览点分布合理、疏密相间,不走往返回头路,使整个旅程充满情趣、富节奏感。在设计上还要尽量达到客流平衡、冷热点兼顾。
旅游线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满足游客需求为中心的市场原则
(2)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主题。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NBA是美国乃至世界水平最高的篮球职业联赛,它的队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从外表看他们有哪些差异?为什么?
生:人种不同。
师: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人种和人口。
【板书】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与人口
第一课时一、三大人种
师:同学们,我们在电视节目上可以看到体质特征各异的人,主要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区别他们呢?
生:观察图A、B、c、D。(让个别学生来描述)
师:不错,他们的区别在于肤色、头发、脸型等三大方面,其中主要是肤色。
生:阅读课文,区别三种人种的体貌特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交替)
【板书小结】白种人体貌特征: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黄色人种体貌特征:皮肤呈淡、黄色面庞扁平、体毛中等。黑种人体貌特征:肤色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师:那么,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种呢?
生:黄色人种。
承转:不同人种之间有交往吗?(引导学生阅读“文化交流的见证”)
生:有。
师:其他人种又分布在什么地方?
生:阅读课文P50第1、2、3、4段,看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E,让学生指图说出不同人种的分布。
【板书小结】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
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美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北部。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气候不同。那么,人种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战其间,希特勒屠杀尢太人;美国的种族歧视。他们有没有优劣之分?(指导学生阅读“人种特征的形成”资料)
生:人种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在三大人种交界的地带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地区,还生活着混血儿,他们之间没有种族优劣之分,只有体貌的差异。
承转:人的生产与生活都受到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各异,那么,人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否平衡?
【板书】
二、人口的分布
师:指导学生读图F世界人口分布图,了解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
生: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人口密集(200人平方千米/以上)。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稀少(1人/平方千米)。
师:是什么因素影响人口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读课文P51页。是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素影响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条件好的人口密集。
师:指导学生读图G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
、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读图思考回答,1、在高纬度的地区人口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稠密。因为纬度越高得到的热量越少,自然条件越恶劣,人类生存困难。
2、北半球的人口多,南半球的人口少。因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世界各国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人口比南半球的人口要多。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了解人种的区别是依据体貌特征来分的,没有优劣之分。以及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种的形成与分布也不同,在自然条件优越和社会经济好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资料,了解各人种的其他特征现状,看看周边有没有其他种族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3.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4.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5.学会分析人口增长率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结合图表、地图分析问题,通过计算掌握问题
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咱们学过了世界的地形和气候,这一节我们开始学习世界的居民,你知道世界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1:标题
出示幻灯片2: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
学习新课: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
出示幻灯片3:《世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回答:
(1)1750—180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说明:曲线越平缓,说明人口增长越慢;曲线越陡,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由图可知,这一阶段的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180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如何?(逐渐加快)
(3)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怎样的?(快速增长)
出示幻灯片4: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人口增长逐渐加快;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
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世界6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
(60亿,1999年10月12日)
出示幻灯片5:“资料: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
活动
(一)P65页第1题,让学生读P65页《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并填左表,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示幻灯片6:《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及说明问题》并讲解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它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出示幻灯片7: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计算?
(让学生阅读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
出示幻灯片8: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减少。
出示幻灯片9:举例计算人口增长率
活动
(二)P65页第2题,让学生回答并提问: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高?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出示幻灯片10:图《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提问: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哪一个地区?最慢的是哪一个地区?
出示幻灯片1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必须同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果增长率过高,可能会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贫困人口增加;如果增长率过低,可能会造成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出示幻灯片12: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愈来愈快。活动
(三)让学生完成P66页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并巡视,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名画折线图,一名画曲线图。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板书)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一个地方人口疏密的程度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出示幻灯13:什么是人口密度?它是如何计算的?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地区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出示幻灯片14:计算临盘地区的人口密度
活动
(四)让学生填P67页第1题:世界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让学生读P66页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回答:
.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大于200人)
2.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有哪些?(每平方千米小于1人)
出示幻灯片15:指图讲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出示幻灯片16: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
至于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原因我们下一节再讲。
小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世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率情况、人口曲线图的绘制、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等知识,希望对同学的日常生活有用。
出示幻灯片17、18:
巩固性测试题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
和
决定的。
2.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3.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的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上看,亚洲的 和
部
洲和
洲的东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5.某城市总人口为100万,1999年出生并成活婴儿25000人,死亡15000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6.我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那么,我国的人口密度为
(人/平方千米)。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查找“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说出六大语种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查找“世界宗教分布”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图文对照,完成板书表格的填写。
2、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图片资料及不同宗教信仰文字资料,展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2、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
三、教学关键:通过读图,分组完成。
四、教学方法:读书法、读图指导法等。
五、学法:读图查找法、填表比较法、练习法等。
六、教师准备: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
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课前交流用英语宣布上课并提问。
1、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2、画表格,指导生读图。
2、图文对照、查找答案、填表格(写语言分布)
3、组织活动。
3、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插入北京之行实例。
4、生配合听并回答师提问。
5、组织学生读图。
5、自画表格完成三大宗教学习内容。
6、达标练习。
6、知识运用能力提高。
7、总结并板书课题。
7、生总结所学内容(语言和宗教)。
九、达标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感交流,精彩过渡
师以闲聊的方式与学生就单元测试情况进行交流,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干劲,展现学习风彩,恰到好处时用英语宣布上课。
2师宣布:(classbegin。Goodmrningclass)
、生听,并群情激昂的表示一展自己的风彩。
2、Goodmrningteacher.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同学们,我们刚才的课前交流和相互问候共用了哪几种语言?你学到或听到的还有哪种语言?你会说吗?全世界主要使用语言有哪几种?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的主要语言”(师板书世界主要语言)
3、指名做答:我们用了两种语言分别是汉语和英语。
4、还有俄语、蒙语……
5、生试说蒙语
6、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图,进入学习状态。
<二>、世界主要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图B“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提问:世界主要语言有哪几种?
2、师画表,师生共同完成汉语、英语的分布,其它四种语言的分布区,生分组完成。
世界主要语言
语种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阿拉伯语
西班牙语
3、能力培养
(1)
美国以南的美洲为何称拉丁美洲?
(2)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语言?为什么?
(3)
讨论:怎样让汉语分布到全世界?
4、师小结,鼓励学生的观点。
5、师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
999年,我和五名同志被奈曼旗教研室派到首都北京学习。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到天安门广场游玩。那时有很多老外,随行中有一人提出和老外照像做为留念。但苦于不会外语,无法沟通。我初中学过英语,便自告奋勇地与老外打招呼。
我:Howdoyoudo!
老外:Howdoyoudo!
我与老外握手。
我:canyouhelpme?
老外:yesIcan!
同学们,谁来翻译我与老外的对话?
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很好,是个翻译家的料!但后来,老外又说了一些外语,我就听不懂了。于是我拉住老外,又指一指照相机,做出合影的姿势。老外恍然大悟,便大声地说了句“原来是合影啊!来来,都来吧……”原来老外会汉语。我听后很是吃惊,也很脸红。……通过交谈,我知道他原来是加拿大的,专门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于是我又非常自豪,因为我看到了希望。同学们,你们说一说,我看到了什么希望?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生读图回答: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2、共同读图,并完成表格中汉语、英语的分布区。
3、生分四组完成其它四种语言的分布。
4、学生读图填表,分组合作。
5、指四名学生代表完成俄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表格的填写。
6、生填写西班牙语分布区后,师提出此问题,生读“探索”“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回答问题(1)。
7、生读课文回答问题(2)。主要是由英国人的迁移和海外殖民扩张。
8、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9、生认真听。(与5对应)
0、生翻译:“初次见面很高兴”,相互握手后,老师问老外:“你能帮助我吗?”老外说:“我能”。
1、看到了汉语传播到全世界的希望。
生坚定信念,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三>、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过渡:同学们,全世界有60多亿人,这些人操着不同的语言,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在科学技术落后的过去,人们无法解释超自然的现象,于是便产生了对超自然现象的崇拜,后来便产生了宗教。那么世界主要宗教有哪几种?它们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主要分布区、典型建筑各是什么?请同学们读书并读“世界宗教分布”图,自行列表完成学习任务。
2、师巡视后板书列表
宗教名称
产生地区
分布地区
典型建筑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3、能力提高:怎样处理宗教问题?引导生读“尊重宗教习俗”,从而进行德育教育。、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图并列表做答。
2、生对照、完成填表任务。
3、生阅读P61尊重宗教习俗一段文字。
<四>、整理小结,知识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下面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一下笔记,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师根据生回答完成课题“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的书写。
2、知识运用:(投影出示)
(1)海尔集团想在埃及建立分厂,拟聘一名管理人员,该人员应会几种语言。
(2)三大宗教各起源于什么时间?
(3)以水均益的“高端访问”为例,说水均益所有语种……
(4)……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语言和宗教”。
2、生答:(1)该人员应会汉语、阿拉伯语和英语。……
<五>、反馈矫正
<六>、课外作业:搜集有关宗教习俗的材料,同学间合作交流。
<七>、附板书设计。
十、课后记:、本节课,老师采用创设情景,并用英语宣布上课和相互问候的方法,直接过渡到“世界主要语言”知识的教学,形象生动,水到渠成。
2、在德育教育“怎样把汉语发扬兴大“中,师发动学生说,此后结合自己在北京与外国人照相之事,提出汉语走向世界正成为可能,从而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很实用。
3、本节采用表格引领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读文读图,自主合作、控究,完成了所学内容,实用性强。
第三节聚落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比较读图举例讲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我们四川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一生中有三大喜事: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可见,居住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新课教学]
第三节
聚落(板书)
一
城市和乡村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
.
什么是聚落?
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
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那么,乡村是这样形成的呢?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63页第1、2自然段。补充讲解:自然段。补充讲解: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可以构成聚居。最早的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或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当时的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方。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乡村聚落。
承转:当乡村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城市。
讲解:世界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这段时间,差不多与定居农业同时出现。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在城市出现之前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出现了闲余的劳动力。这部分闲余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种植业,而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为主,于是乡村就演变成为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进一步扩大,集市便发展成为城市。
承转: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差异呢?
讨论: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3页的两幅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城市和乡村在景观和职能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后,列表比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聚落
类型
景
观
差
异
主
要
职
能
房屋
道路
广场
农田
乡村
低矮稀疏
土路
无
有
以发展农业为主
城市
高楼密集
马路
有
无
工商业、服务业等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和乡村之间不但景观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主要职能也不相同。这就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承转:无论是城市聚落还是乡村聚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具备不同的职能,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聚落。
指导学生看书65页的文字和景观图。想一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各自有哪些类型?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在乡村聚落里,既有农业村庄,又有牧民聚落,既有渔民之港,也有猎户之家。在城市聚落里有的偏重工业,有的偏重文化教育,有的偏重贸易,因此被人们冠以“工业重镇”、“文化之城”、“商贸中心”等美名。世界上还有许多具备多种职能的大城市,例如东京、纽约、巴黎、伦敦、墨西哥城等。
承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聚落与环境
指导学生速读课本67、68页,并看图B、c、D、E、F思考:、聚落与环境到底什么关系
2、影响聚落的环境有哪些?
3、不同时期影响聚落的环境因素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老师做总结:、聚落与环境要相适应。比如,图B中的村落依河而建,是因为这是干旱地区,村落要建在水源充足且用水方便的地方。图c中的村落为了避免洪涝的威胁,村落就建在高地上。
2、影响聚落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如地形、河流、土壤、气候条件等)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世界上一些河流冲击平原地区,由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所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和聚落密集。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和冲击平原上。
在人类聚落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人们仍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们建筑城堡时,都非常关注城堡的安全和防卫。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与外界的联系都更密切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较小,而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日益明显。例如,大城市更容易出现在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商业发达的地区。
承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聚落被保存下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聚落。那么,我们对待传统聚落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三
保护传统聚落
对于传统聚落中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以下是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学生角色表演:请四位同学扮演四个不的角色,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
角色1:北京城建局领导
角色2:北京某房地产开发商。
角色3:文化局局长
角色4:四合院的老住户
学生活动后老师引导: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因此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中,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有许多传统聚落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西班牙的古城托莱多(图H)、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图I)、中国云南丽江古城(图j)。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同学们对传统聚落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
作业
:教材69页的复习题
第四章
发展与合作
第一节国家和地区
【教学目标】
.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
3.了解世界上国家及地区的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维护国际和平、全不共同发展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为5~10个小组,各组分别代表一些国家和地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提问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你们同学之间有过冲突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之间发生冲突的呢?
过程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曾经有过的冲突及原因。
讲述国家之间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也经常发生一些冲突。
板书国家和地区。
§活动一:认识国家和地区
设计意图: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国家及地区,熟悉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过程:让全体学生查找世界政区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⑵哪些大洲现在还没有国家?⑶在《世界政治地图》查出:1)地跨两洲的国家;2)地跨南北半球 的国家;3)地跨东西半球的国家;4)内陆国、邻海国、岛国。⑷国家之间的界线有些什么差异?学生看完图后,引导学生完成教材
活动2的内容,让学生能正确区分国界、领土的概念。国界往往是引起国家之间争端的主要因素,例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印巴战争。
§活动二:国家及地区间的差异
过程:⑴学生按组别分别代表中国、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威特、伊拉克等国。
⑵结合教材上图5.1,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查出以上国家,并仔细观察,同时结合自己对这些国家已有的认识探讨一下它们的特点,作好记录。(提示学生注意找出面积较大的前六个国家)
⑶讨论:这此国家之间有哪些方面的差异。⑷各组代表发言。(学生的答案可能集中在:军事、经济、科技的强弱,文化、资源……)
教师总结:国家之间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时补充在位置、资源、文化、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宗教信仰往往也是引起民族纠纷的主要因素)
板书:面积、人口、政治制度、位置、资源、文化、经济、宗教信仰
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完成下表。(出示表格)
按面积排名
国
名
面
积
人
口
人口密度
教师补充:补充一些袖珍国家的资料。如梵蒂冈的面积为0.44平方千米,1999年人口只有1380人。
过程:⑴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查出部分袖珍国。⑵动手计算:俄罗苍白面积是梵蒂冈的多少倍?中国的人口是梵蒂冈的多少倍?
⑶学生结合上表资料和袖珍国资料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会(也能够)回答出这些资料体现了世界上的国家有面积大小、人口多少之分,而且差距很大。
内容:政治制度的不同。
过程:⑴学生说出中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⑵学生解释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含义。
内容:自由地说出国家及地区间其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板书:其他:自然环境、社会文化
§活动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设计意图:打开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树立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⑴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⑵讨论:应如何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⑶提出自己的建设,教师作鼓励性评价。⑷你希望未来是怎样一个世界。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集(下)
第二节:国际合作
【教学目标】
.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国际合作(活动前已板书)
①很重要:
②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③联合国的作用:
【中国的地形地理教案】推荐阅读: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07-16
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10-21
中学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0-28
500地形测量技术总结06-30
地形测量实习心得体会10-16
地形图测绘方案设计10-03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09-20
中国地理全套教案10-31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