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课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缠”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后,让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紧抓“浸”字,学生把桂花的香气读得相当到位。接着便引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疑问:“桂花只在八九月开放,为什么说“全年”呢?”,让生去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这些句子
提示:桂花摇落以后,母亲。
当有乡亲来家里串门,父亲。
过年时,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
最后学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从“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还感到浓浓的乡情,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故乡那桂花雨,还培养了语文能力。
二、略读课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
本次学校“百家讲坛”活动金老师提到“略读课,要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我深表赞同。该课从伊始对琦君作品风格及作品的介绍、学完“摇花乐”片段后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内容深化感受,到最后以《乡愁》后记的话作为总结,对学生品味作者那如丝般的思乡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间接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渗透强化表达方法,进一步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个教学重点是想想作者的思乡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该知识点。因此课伊始便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分别了写了什么事、物和人来理清文章思路,板书设计如下,让生一目了然。
事摇花乐。
思乡情物桂花香。
人母亲善。
琦君《桂花雨》原文
教学实录
……师:为什么说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 (“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来写的呢?
生:因为就像是“神仙世界”。
师:神仙世界有烦恼吗?
生:没有。
师:全是什么?
生:快乐、幸福!
师:这就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故乡的感觉。
师:快乐、幸福的神仙世界, 这就是让我魂牵梦萦的———
生:故乡。
师:你们这么读“故乡”, 我不满意。到下课时, 我一定让你们心中“故乡”这颗种子发芽。还有哪些地方是表现“魂牵梦萦”的?
生:“一提到桂花, 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这句话是说“魂牵梦萦”的。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魂牵梦萦”?
生:“一提到”和“仿佛”。
师:有人说加个“就”更好了, 要把那个有“就”的感觉读出来。
生:“一提到桂花, 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师:有点魂牵梦萦的感觉了。我们继续学习, 还有吗?
生:“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 这是凌霄花, 这是叮咚花, 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还是桂花。”
师:还有哪个词?
生:“除了”“最”。
师:“除了”“最”“还是”。我觉得你读的时候没感觉, 再读一遍。 (生读)
师:哦, 快了, “种子”快发芽了!再找———
生:我觉得还有最后第二自然段。“我回家时, 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为什么说这段话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的呢?
生:“再香”和“还是”两个词表现出来的。
师:这是谁说的?
生:母亲说的。
师: (板书“母亲语”) 你把这句话好好读一读。当时母亲已经从老家搬到了杭州, 你们想想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想起了什么?作者40年后把它写下来时, 又想起来什么?我相信你们也想到了, 把它读出来。
生:“我回家时, 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知道母亲想到什么了?
生:故乡。
师:作者写下来的时候仅仅是说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香吗?她想到了什么?
生:故乡。
师:让她想起故乡的还有什么?
生:“于是父亲诗兴发了, 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把后面的三个字读得慢一点就更好了!花雨缤纷——
生:入———梦——甜!
师:为什么说这个地方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的呢?
生:因为父亲的诗是写桂花的。
师:对, 这里写了父亲的诗。作者60岁的时候还记得那么清楚, 父亲是口占一绝的, 没有写在纸上。60岁的老人想起了10岁时父亲写的诗, 她想起了什么?
生:故乡。
师:味道还没有读出来, 还差那么一点。知道为什么吗?在第一段里面找。哪个词是围绕“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的?那句话、那个词你找到了, 读“故乡”的情味就解决了。
(生找相关语句)
生:我觉得是“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一个60岁的老人想起了她童年的故乡的桂花, 你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句话再读读, 想一想, 60岁的老人这时候在哪里?
生:台湾。
师:她老家是哪里?
生:浙江。
师:她的童年在哪里?
生:浙江。
师:她出生在温州, 她的少年是在杭州, 现在却到了台湾。一个垂暮老人, 在异地他乡, 远隔重洋, 到了海峡那一岸, 闻到了桂花……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虽然她说得很普通很普通, 但在这普通的句子里却有着别样的故乡情味。读———
生:“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哪个字最动情?
生:乡愁。 (师板书)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魂牵梦萦。
师:是什么让她魂牵梦萦?
生:故乡, 桂花。
师:作者为什么说“台湾好像也有”?
生:“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师:所以她说———“好像”。“好像”“也有”,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家乡的金桂这儿也有, 可是家乡的金桂比这儿的香。
师:对了, 家乡的金桂比这里的香啊, 所以说“这里好像也有”。作者把台湾的金桂当作是安慰自己乡愁的咖啡。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读出60岁老人仿佛闻到了故乡桂花的香味。
生:“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有那么点味道了, “引起”后面停一停, 这样乡愁的味道就更足了。读的时候注意节奏、停顿。 (生齐读)
师:作者说“桂花有两种”, 说的是哪里的桂花?
生:故乡。
师:所以她这里文字虽然写得很朴素, 但因为融入了对故乡的感情, 所以读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亲人, 看到了自己喜欢的小东西。能不能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看来“种子”要发芽了!找找书上 (课本上的课文) 有这句话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看看, 哪些是发给你们的纸上有而书上没有的?这就是作业。看看那些句子和段落, 是不是也在写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看看你们的“种子”有没有发芽?把你们认为最动情的话再读一遍。
生: (齐读) “桂花有两种, 月月开的称木樨, 花朵较细小, 呈淡黄色, 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师:是啊, 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再读———
生:“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
师:把这个让你魂牵梦萦的词读出来———
生:故乡!
教学谈
要上《桂花雨》, 我习惯性地就把“课文”拿来读, 很失望。所以, 我很佩服祝校长和薛校长两位“高手”, 能把如此的课文讲得如此的精彩, 我自认为做不到。于是, 我找原文来读, 我就想试试看四年级的孩子能不能读明白。我加了一些注。课前跟学生见面, 问了一下, 原文中他们不认识的字大概有六七个吧, 都查了字典。我觉得不错, 学生能读懂。
一上课, 我用了将近10分钟朗读原文, 我觉得必须要读。为什么?学生很难理解这篇文章, 就像给中学生讲《背影》一样, 老师讲得泪流满面, 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所以, 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这样一种“乡愁”的情境, 我宁愿花10分钟去读, 放慢了读。
读完以后, 让学生比较课文和我发给他们的原文, 题目相差了3个字:故乡的。由此, 从“故乡”切入, 我的整个课堂就是从“故乡”到“乡愁”。一个在异乡的人想故乡的情感叫乡愁, 这句话我想了半天没讲, 为什么?我觉得对孩子心底的一颗还没发芽的“故乡”种子“催肥”不好, 所以我就从“故乡”开始, 让学生找作者说得最动情的话。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 就是“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散文最要紧的就是“文眼”, 教材在删改的时候却把最重要的“文眼”给删掉了。
这篇文章的“眼睛”就是这么一句话。当学生找到这句话的时候, 我让他们读, 读到动情。接着让学生再找:还有哪些动情的句子?这些动情的句子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是怎样围绕最动情的这句话来说的?从“文眼”到“关键词”, 从“关键词”到“结构”, 这是读散文的一种基本方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了。那么拓展开来, 让学生在全篇课文当中来找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还有哪些地方, 其实读完原文以后, 学生都能从任何一个段落、任何一个句子找到与“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有关联的地方, 这就是“神”。只要抓住了“神”, 让“形”散开去吧!学生开始到处去找, 只要是他们提到的我都能跟着走。
最后要回到找出的“神”, 还得有个收缩。我很“狡猾”地让学生去找:那“魂牵梦萦”的是什么?是故乡。紧扣这句话的还有一句话, 还有一个词, 学生很快找到“桂花有两种……”, 找到“乡愁”。在这个地方, 我有意地指导学生学习在散文细微处阅读的方法, 就是从平常的、朴素的文字中读出深蕴的情怀。“桂花有两种”, 这句话实际上带有说明性, 但是我引导学生“这就像描述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东西, 读出那样的情感”, 然后由此导出“乡愁”, 回归到“故乡的”“桂花雨”, 这就是“收神”———“神”怎么出来, 就是要靠“乡愁”收缩。“魂牵梦萦”的是什么, 是为了收缩作铺垫。
总之, 我觉得四年级的学生读这样一篇文章没有任何问题。学生之前不知道“魂牵梦萦”, 看了注释后他很容易就知道了, 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1.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乡情;
2.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姿态各异的桂花图、小诗、琦君资料等)
【教学流程】:
(课件展示一幅幅姿态各异的桂花图)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1.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时代,去沐浴一场奇妙——桂花雨。
2.让我们就在这缕缕幽香中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听写
桂花不与繁华争艳,可它香气真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朵朵完整、新鲜。
摇桂花时候,也是作者最快乐的,作者帮着铺竹席,帮着使劲摇,跑前跑后,乐不可支。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晒干后的桂花,可以泡茶,做桂花卤,还可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课件出示,生核对)齐读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1.作者多年来难忘家乡桂花,难忘摇桂花给她带来的快乐。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作者摇桂花的呢?浏览课文。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板书:乐)
2.交流,生畅所欲言。
3.“‘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为什么这能让你感受到摇桂花是件快乐的事?
好,现在你们就是小琦君,我来当母亲谁来缠缠我?
点评:一个“缠”表现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板书:缠)
过渡: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小琦君会是什么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⑴读读,想想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快乐?(我可乐了、使劲地摇、帮着)
⑵“使劲地摇”使出多大劲?为什么?
⑶从这两个“帮着”中你怎么看出作者快乐的?(板书:帮)
⑷齐读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画面情境中、音乐声中描述、朗读)
(课件)描述:摇啊摇,摇得桂花纷纷落下,摇啊摇,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鼻子嗅嗅呢?(生说,师评)
摇桂花对作者来说可是期盼已久的事,置身于这如雨的桂花世界里,小琦君有何表现?(自由读)(指名读)(板书:喊)
齐读。
4.摇桂花对我是件快乐的事,对大人们同样是一种喜悦。
父亲随口就作了一首诗(引齐读)
(出示诗句)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引齐说)这两行描写了儿童摇桂花非常——(快乐),快乐得甚至晚上回去还会——(做梦)那么小琦君会做些什么梦呢?(点击出示)夜晚,小琦君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她梦见_____。谁来说说。
(相机回读)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翻那缤纷的桂花雨吧!“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正如你们所说的,作者梦见了桂花的丰收,摇桂花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读(配乐)
5.读中品味桂花的“香”。
过渡:摇桂花,摇花乐,摇得花雨缤纷,摇得满树生香,弥散四方。文章又有哪些句子是描写桂花那迷人的香味儿的呢?(板书:香)浏览课文,找句子。
“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两句话中各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浸 沉浸)
(指第一句)这句话中,老师想听你说说桂花怎么个香法?
(你闻到了吗?有树的——没树的——整个村子——)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槐乡五月》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里的浸和没有不浸在桂花里的浸都是写花那迷人的——香气。这个“浸”字,让人觉得前后左右十几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前屋后到处流淌着桂花那迷人的香味。谁来读?
花开总有花谢时,收桂花只有一个季节,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讨论回答)
小结: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卤送给邻居们,桂花卤就可以泡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引齐读)
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板书:浓浓的乡情)
6.然而,作者11岁那年,就跟随父母亲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给她全家带来无限欢乐的桂花树。带着这份桂花情结,作者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点击出示)(引齐说)
从母亲的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32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为了寻根,在她84岁时曾回到了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名花,桂花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桂花的名称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丛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开花时芬芳扑鼻,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桂花变得很多,一般把开黄白色或淡黄色花的称银桂;开黄色花的称金桂;开橙色花的称丹桂。其中八月桂香气最烈,是桂花中的上品。此外还有花香较淡,但能多次连续开花的四季桂。
中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喜温暖,抗逆性强,既耐高温,也耐寒,所以分布很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有野生资源,尤以成都、武汉、南京、桂林、杭州、苏州等地栽培最多,湖北咸宁、广西桂林更是盛产。
桂花树高可达10米,树冠球形,树干粗糙,叶大浓绿,四季常青,树姿挺秀,可称得上是重要的庭院观赏花木,也可盆栽或插瓶观赏。每到仲秋时节,桂花开放,花香浓郁,让人心情舒畅。桂花的`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桂花除了能供人观赏外,还有多种用途:桂花具有镇静止痛、通气健胃的作用。桂花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桂花食品主要是吃花瓣。桂花还能入茶、酿酒。桂花茶是我国特产,历史悠久;桂花酒甜中带香,嫩黄的酒色中带着淡淡的翠绿,晶莹剔透,让人惊奇。
二、课文理解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赏析]通过双重否定句式“不说……没有不……”,间接写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浓郁的香味;而一个“浸”字,更是将桂花香的无形却无处不在展示得淋漓尽致。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赏析]作者的高喊,直接点出了桂花香,虽然没有下面描写桂花的多,但是透过桂花从枝头落下来,落得满头满身都是,真像下雨一般,可见桂花的多与香。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赏析]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个“沉浸”,说明桂花让全村人分享它的香,共享它的花。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和甜蜜,让人魂牵梦萦的桂花,在全村人心目中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摇花乐的。
4、“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赏析]作者没有一下子描写摇桂花,而是欲擒故纵,采用铺垫的手法。“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这就为下文“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埋下了伏笔。
5、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赏析]作者摇桂花和摇桂花后的“铺、抱、摇、拣、铺、晒、收、泡、做”等一系列动词,充分体现了摇桂花和吃桂花的无穷乐趣。
6、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的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赏析]檀香与桂花的香混合在一起,让人的心灵非常沉静,就像进入了仙境一般。父亲的诗虽不见得有多高明,但在作者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诗中的“甜”字直接点出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带给小作者心中的甜蜜,连做的梦都是甜的!可以说,桂花伴随作者尽享美好的童年生活。父亲的诗从侧面反映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和心灵祥和的美好境界。
7、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赏析]通过对比,显示出家乡金桂的香。其实,外地的桂花未必真的香不过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金桂的母亲心中的地位是他乡的桂花无法取代的。那摇花的快乐,那父亲的诗歌,以及全村人的甜蜜,都融在金桂的香味之中了。母亲心中那份金桂的甜蜜、寻份家庭甜甜的和睦情、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是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见到桂花,闻到桂花的香味,引起的是母亲的乡愁,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的极乐世界。
8、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碧()顽()芒()牲()
壁()玩()茫()性()
载()架()挡()稳()
栽()驾()铛()隐()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
极目远()()态端庄骠()强壮
()然自得绿()盎然舒缓平()
()()无言()阔无垠腿粗如()
三、在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后面打“√”。
⒈玩皮牲畜挡板闪烁()
⒉勃子装载漆黑马蹄()
⒊田园骏马严肃遮掩()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草原()的骏马
()的低地()的牲畜
()的原野()的小鸡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
(师板书:桂花)(修改:导入语过于直接,课前可与学生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并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原因。接着引入课题---有一位作家,她不喜欢姿态优美的梅花,只喜欢笨笨拙拙的桂花,你们知道她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琦君写的《桂花雨》)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
(师板书:雨
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补充:再读课文时,注意指导文中长句子的停顿与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补充: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以读促思,通过朗读感受全年村子里的人都沉浸在桂花香里。)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补充: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2.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修改:第二课时的导入我觉得可以通过问题进入文本。1.课文写了“我”与桂花的哪些事情?2.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快乐的场景?)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⒈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补充:在这一环节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假设让你离开家去外地,你最思念什么?想一想,母亲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出示句式“望着这些桂花,母亲不禁想起了故乡的。”)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补充:在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4-6节,再次体会同年时摇桂花的快乐。)(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修改:这一环节处理完,课让学生交流我们学过的与思念有关的古诗)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爱桂花
桂花雨
摇花乐
片片桂花雨
浓浓思乡情
台湾散文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 经过删改后入选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桂花雨》这篇课文具有散文特有的两大特点:一是立意独特。它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写出了作家的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所产生的感悟。作为客居他乡的60多岁老作家, 她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 以自己深厚的感情, 丰富的想象, 深沉的思索, 表现自己童年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 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使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 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使我们的感情更为纯洁。教学时, 教师要捕捉文章这一让人心灵颤动, 让人思想闪光的立意亮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与作者、文本、编者形成有效地互动, 从心灵上感受那浓浓的思乡情。二是意境深邃。散文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 是意与境的统一。这篇文章散发着浓浓的挂花香, 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细品文中几次提到的桂花香, 作家将“香”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把花香逐渐升华为浓浓的思乡情。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为桂花着迷了, 因为它独香其身,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独具君子的美德。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的香是幽香而不露, 清雅高洁, 香气浓郁, 令人久闻不厌。3.“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琦君使劲地摇着桂花树, 桂花落得她‘满头满身’”。此时此刻, 她的心里一定也是满满的, 是满满芳香四溢的———桂花, 是满满的———快乐!4.“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如梦甜。”琦君的父亲看着摇花女儿憨态可掬, 天真烂漫, 看着妻子燃香时的轻柔秀美, 端庄娴静, 自然触景生情, 不禁吟之咏之, 口占一绝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5.“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香, 吃着桂花卤、桂花糕点, 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的桂花已经成为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唯有家乡的桂花树才能承载她无尽的情思。而写《桂花雨》时, 琦君还正在美国生活, 她是借母亲的口, 道出了自己千缠百结的思乡情啊!这千般思绪, 万般情结, 琦君没有声嘶力竭地发泄, 没有豪言壮语地高歌, 只把这无尽的思念悄悄揣到桂花香里。这意境, 应是诗的意境, 即所谓的“诗情画意”, 它充分地体现了散文特有的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
散文作者为了使文章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选材上更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桂花雨》的作者以“我”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桂花雨”为线索, 以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来写“我”的所做所闻和所思所感, 侃侃而谈, 自由畅达, 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文章第一部分开篇明旨, 写自己小时候最喜欢桂花, 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部分写自己童年的“摇花乐”;第三部分, 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 同时点题。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桂花雨”散发出的浓浓的挂花香和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一、整体感知, 初闻桂花香
《桂花雨》是一篇记叙性散文, 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写作思路, 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促教, 让学生自读自悟, 质疑问难,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入课文后,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台湾散文家琦君的相关资料, 以及有关描写桂花的名句;2.ppt出示桂花图, 简介桂花。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4.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5.请带着问题读读、画画、写写, 说说课文那些段落写了“桂花雨”;并想一想, 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这样导读, 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多方对话, 走近作者, 了解作者, 感知作者, 然后再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桂花。同时, 让学生在多次的轻声朗读课文中,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学生在读课文中通过画没有读懂的生字词, 画自己读课文时不理解的句子中, 激起质疑问难的欲望。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旁边批注想法, 既能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二、品味花香, 感受摇花乐
人们常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散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 教师要让学生对话文本, 品出文本的语言美。所谓“品”, 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咬文嚼字, 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如重点段教学, 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我”与母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体会它们在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品味桂花香时, 可以这样导读:1.默读课文, 画出桂花香的句子。2.出示句子:“可是, 桂花的香气, 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3.让学生说说这些课文句子, 那个字形象地体现出桂花真的好香啊? (“浸”) 这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呢?让学生在语境中, 从品“浸”字来感受到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香, 它香在人们的心里。因为它的香, 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 香甜了四季, 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接着, 导读摇花乐, 让学生说一说:1.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理解“总是”)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3.从“老是”、“缠”这些词, 你说“我”当时的心情怎样?4.看插图,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时, 会怎么想, 会怎么说, 会怎么做呢?5.当桂花纷纷落下, 这桂花像什么呀?6.“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 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在品味中明白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 “我”怎么能不兴奋、不快乐呢。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 这心满意足的快乐, 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即使几十年过去了, 回想起童年这快乐的一幕幕, 依然是那样的清晰, 那样的意味深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让他们畅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这其实就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阅读反思”的过程。当然, 教师还应重视以读促理解, 以各种形式的读, 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 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读书, 在读、悟、说、想中去感悟去发现作者的写作心迹, 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潜心会文, 体验乡情浓
1导入:桂花雨是作者童年记忆里最安的雨,美就美在它的雨点儿是——桂花。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生答:想)那就快去读一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老师提醒你们:不光要用眼睛仔细看,还要用鼻子“闻一闻”。
2教师组织交流:你对桂花有了哪些了解?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这句话中,哪个字最能看出“香”?
②“浸“字是什么意思?前后左右十几家都浸泡在桂花香里了,这说明了什么?
③齐读这句话,体会“桂花香”。
(2)作者喜欢桂花,仅仅因为桂花香吗?还有什么原因?
①“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这句话表明桂花具有什么特点?(不引人注目,不张扬自己)
②“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见桂花又有怎样的性格?(十分谦虚,不炫耀自己)
③“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从这你又能体会到什么?(桂花实实在在地把香味儿留给了人们)
(3)小结:刚才我们交流的都是桂花内在的美好品格,这也是作者喜欢它的重要原因。
(4)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桂花的内在品格。
[板块二]摇花乐
1我们感受了桂花的醉人清香和可贵品质之后,想不想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2跟作者一起“摇桂花”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乐)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了这种“乐”的?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3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天气突变,要提前“摇桂花”了,“我”都快乐地做了些什么?(“铺、抱、摇”,师生互动:教师读句子,学生模仿做动作)
②盼望已久的桂花雨终于飘落下来了,请你观察课本上的彩图,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这“雨”是怎样飘落的?看谁想象得优美动人?(学生想象说话)
③你能配上动作,表现出这种花雨纷纷飘落的动人美景吗?请大家在下面试一试。(学生动作模拟,然后教师指名台前演示)
④这么美的雨轻轻地落在你的头上有什么感受?落在你的脖子里呢?最后桂花落满全身,你就成了——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⑤多美的雨景!多么美妙的感受!“我”怎能不从心底里大喊?一齐喊——(生齐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⑥这里的三个感叹号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兴奋、惊喜、激动)带着这种心情再来齐喊一遍。
⑦指导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我”的这份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好人物的动作、语言。(自由练读、赛读、齐读)
4“摇桂花”真快乐!那“摇桂花”之前“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教师指名二生分角色朗读“我”和母亲的对话)
①“摇桂花”之前,“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样急切?(这里的“急”正是为了衬托、突出后面“摇桂花”时的“乐”)
②我们再来一起分享这份“摇花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5“摇桂花”不仅给“我”带来了欢乐,同样也给父亲带来了快乐。父亲的快乐体现在哪里呢?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
6出示: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人梦甜。
①这就是父亲的快乐所在。这欢乐的场景让父亲诗兴大发,他即兴赋诗一首,描绘了全家人“摇桂花”、收桂花时的真实情景,表达了全家人的喜悦之情。(指名读)
②你能给这首诗加上适当的题目吗?
③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试背、齐背)
7教师播放第3自然段录音,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摇花乐”。
8“摇桂花”还给全村人带来了什么?(丰收的喜悦、幸福的生活、甜美的希望)
[板块三]思乡情
1童年的“摇桂花”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令“我”难以忘怀。长大以后,“我”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这样说——
2出示第5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的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外地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的金桂香?母亲这句朴实的话语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对故乡的热爱与迷恋之情)
3齐读母亲的话,体会“思乡情”。
4母亲的这句话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齐读第6自然段。
5每当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我”就想起了——(学生回答:自己的童年生活、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
6教师补充介绍:作家琦君少小离家,几十年漂泊在外,晚年定居美国,身在异国他乡,这种思乡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桂花雨课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05-26
《散步》课文教学设计06-03
课文《论语》教学设计06-16
《祝福》课文教学设计07-04
《西亚》课文教学设计07-18
课文《桥》教学设计07-21
课文《雨点》教学设计10-12
匆匆课文教案设计06-21
课文《迟到》教学反思07-24
《日出》课文教案设计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