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语文教学心得(精选8篇)
百度中这样介绍余老师:“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虽然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真心觉得自己的储备还是很匮乏。对于上课的各个环节,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如果支离破碎的肢解开,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但是,假使把一个课堂就这样丢给我,我肯会手足无措,不到十分钟就会冷场。台下的学生角色和台上的教师角色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试过的。可能是场合不对,可能是不够正式,也可能是真的没准备好。感觉距离一名上课教师得距离还差很远很远。
观看名师讲课,也许是快速弥补过失的有效途径。这是我观看余映潮先生讲课后的真实想法。
对于散文和小说,我们已经有课初步的把握,即使不是很连贯,还是可以蒙混过的。但是观看过余映潮先生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夸父逐日》后,取代我空白的脑海的,是他那满满的课堂内容。一篇课文居然可以讲出那么多的内容,我真是拜倒了。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如果我上台讲,我可能在导读环节让同学回顾自己喜欢的诗歌短句,再用多媒体演示。之后就是诗歌的学习,学习诗歌的语言美、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时代背景,给出完满揭示。课文学习主要围绕本诗的朗读揣摩。但是这完全不够一堂课的内容,接下来如何安排就会陷入困境。
而余老师把一节课上的生动活泼,内容饱满,并且学生也真正学习到了知识,不得不令人叹服。
首先就是独特的导语设置。从作者入手是我们熟悉的设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实际操作却很少。因为很少的案例供我们学习,我们更习惯直接从内容入手。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扩展课文太少了。其次框架也很合理紧凑,序曲——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尾声,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朗诵、感悟、交流,以生活为主体,“你”作为客体,体会双方的独特联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又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你”作为主体,生活作为客体,二者又有了不一样的地位。再拔高角度,《假如生活重新开始》,“你”和生活还会互相欺骗吗?单单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么,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被局限,视野也不会被打开。
余老师还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善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把听、说、读、写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还是很少注重把朗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也不知道低怎样联系。而像余老师这样,用朗读把课堂串联起来,更是鲜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余老师用齐读、再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读法,使课堂情趣盎然。又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是同学更容易贴近作者的心灵深处。不可忽略的还有教师范读,给同学更准确的定位。
这篇诗歌,让我看到了朗读的独特魅力,也见识到了一位优秀教师如何把一首简短的诗歌,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不得不佩服名师的知识和技巧。
二《夸父逐日》
文言文教学的套路,在我的脑海里,就是读课文,纠正字音字义,解释文章大意,介绍语法现象,文章主旨,就不甚了了了。余老师的这篇课文视频,又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
余老师习惯从大处导入,比如这篇课文,从“神话”开始,再缩小到“夸父逐日”,循序渐进,引到课文学习。
可上共让学生做了三次笔记。第一次笔记——“美妙成语”:在认识省略句的语法现象后,让同学想出带“渴”、“化”、“道”等紫的成语,并写下来。这不仅让同学更深的理解文言文字义,还发散思维,学习迁移。第二次笔记——“巧妙结构”:同学齐读课文,体会悲壮美、雄浑美。不同的读法,时间段的文章错落有致,从而划分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第三次笔记——“其妙观点”:引用不同观点,解读文章主旨。有人说,这是远古对自然的不理解做出的幻想;有人说,逐日的目的是测量日影及黄河涨落情况;有人说,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最终悲剧的失败的部落迁徙等。三次笔记形成了课文学习的三个发面,既有语言、语法积累又有主旨传达,很有语文课堂的气氛。
更高明的是,他以一句神话阅读的经典格言收尾:“借助神话在幻想中征服自然”,激励学生以此句学习接下来的文言文。短小精悍,回味无穷。
关键词: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散步》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漫步在余老师精心营造的课堂语言之中, 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里有巧妙自然的过渡, 有凝练精确的板块小结, 有细腻深入的教学讲解, 还有让人信服的点评。下面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 谈谈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过渡:言之有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老师的独创, 也是他教学艺术的最大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板块式教学语言的过渡, 成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散步》中“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这三个富有诗意的板块, 既体现了每个板块的特色, 也体现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有序性,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始终, 流畅自然。
其次, 余老师还通过巧妙的过渡性语句, 提出相应板块的问题, 让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看似建议性语句, 其实是余老师语言的精髓之处。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氛围中, 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 通过理解、品味来达到对课文的掌握。
除此之前, 在余老师的课堂上, 也会发现一些平实的过渡性语句, 比如说“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这个环节, 我们就学习到这。下面……”这样简单性的过渡句, 照顾到了各个环节的连贯性, 也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利用时间, 让课堂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二.讲授:言之有导
讲授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还得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余老师是这样带着学生进入“朗读课文”的模块中的:
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 你是作者,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 好像在欣赏《散步》, 我自己写出的《散步》, 我要朗读它, 我要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 按照老师的建议, 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 开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 开始大声地、深情地朗诵)
师:好, 再来读, (大屏幕显示) “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这个故事就是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 你就背着我, ”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好, 开始吧, 你就是这个几个角色, 孩子是孩子的语调, “我”是“我”的语调, 妈妈是妈妈的语调, 好, 开始读起来!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 再来读: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大屏幕显示) “好像你是带着深深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先酝酿一下感情, 过一会儿哪几位起来, 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一段, 好像你是在给人家作示范一样。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吧, 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 这个时候你就是小老师了, 请举手。好, 请你!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 余老师是在给学生进行导“读”, 用他的话来说应该是“美读”。他认为“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所进行的朗读, 一定是诗意的朗读。”余老师细腻的语言化指导, 教会了学生怎么读, 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诗味, 同时语言各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得到很大的帮助。因此, 教师的指导作用, 不仅仅是给学生行为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余老师这种引导行为, 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像这样的指导不止一处地出现, 在品味语言板块中, 也渗透着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授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受益。
三.点评:言之有拨
如何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余老师来说,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激励性鼓励, 比如“真好”, “对, 很好”, “是啊”等等这些肯定性的词句。更重要的是, 他会在学生的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点拨, 提升主题, 达到教学效果。品味语言板块有这么一段:
生4:我找的是第7节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一开始没有听从“我”的话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 “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也表现出母亲对小孙儿的疼爱。还有, 这个“吧”字, 写出了母亲的语气, 整句话表现出一家人亲情的温暖。
师:对, 这里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 作者说———妈妈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但是作者说:走大路!妈妈这个时候没有听他的话了, 说“还是走小路吧”。———这样一位老人, 她是温柔的, 同时她对小孩也是非常关爱的。所以这个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
生5:我找的是第6节的那一句“一霎间,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 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所以, 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责任重大。
师:是啊, 责任重大!作为中年人来讲, 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中年人一定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亲情也好, 真情也好, 责任感也好, 在这篇文章里表现的就是两个成熟的生命———他和他的妻子, 一定要呵护好下一代同时要非常好地善待上一代。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 余老师的语言既注重了学生“文本意识”———爱和责任, 也关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呵护下一代, 善待上一代。余老师在点评中, 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学会了“爱”“责任”“善待”。“点”中有“评”, “评”中有“拨”, “拨”中传“意”, 这种点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汲取。
四.小结:言之有力
板块式的教学, 就有板块式的小结。他用精妙的语言, 总结每个小结的内容。第一板块理解文意中, 余老师建议“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在老师相机点拨后, 学生们一个个争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生活之美”, “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 “小路亲情”等等, 最后他给了一个总结:“你们看, 我们都这样理解了文意, 但是话说回来, 要说本文的标题呢, 还是散步好, 它简单、明确、有情味, 还有画面感, 有故事感, 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这样小结, 既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示范性答案, 也做到了教学中“收”与“放”结合。
第三板块中, 余老师对于品味文章语言给出了一个方法上的指导, 重点关注“句子”, 品味其“造型美”, “情趣美”, “蕴意美”。结语他说道:“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就感受到了语言美。同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这样美的人, 这样美的事, 这样美的意味要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板块的小结也是这一节课的结语, 语言概括而有力, 完美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高。平实中见绮丽, 美读中品诗意, 收放中显升华。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 值得我们去借鉴。
参考文献
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思想产生于对中学名家及时研究的前沿研究,产生于对国内中学语文教学名家经典案例长时间咀嚼揣摩的课例品评。余映潮在对徐振维的《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以来,到现在为止一直对“主问题”深有研究。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大量的语文课堂日常提问的分析可见,有些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提问,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把“满堂问”看成启发式的教学,其提问水平低,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
相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满堂问”,余映潮的“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是一种改变,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关键问题。“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是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了解学情,建立在课堂对话的基础上,精炼出问题,让教师简化教学的头绪,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在课文理解方面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品读,对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对整堂课的教学形成有力的支点,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井井有条。在余映潮执教过的课文中,几乎每个教学案例都由“主问题”支撑,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案例为例,来看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
二、案例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个提问: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2.请同学们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3.讨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既牵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性格?在这堂课上,余映潮在第一个主问题之前还有两个引入课文学习的小问题: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2.说说《战国策》的“策”字的意思。之后,进入第一个主问题: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然后讲成语“门庭如市”的来历。第二个主问题,编“词义辨析”的练习,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例如“若”、“于”、“臣”等。第三个主问题,你认为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牵引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学生发言有“私”、“欲”、“畏”、“善”、“谏”、“思”等字,通过师生讨论,最终确定“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善”字是对课文内容最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余映潮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门庭若市”,来梳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在第二个主问题中,完成了一词多义、比较近义词、难点语言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语言活动来加强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学习。在第三个主问题中,让学生在全面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并对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多角度、多视点的解读课文,强化学生活动,并且让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做到有理有据。
由案例可见,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紧扣课文,立足学习的要点进行设问,对于理解课文,学习要点有极大的作用,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通过问题的不断推进让学生不断深入理解课文。
三、案例分析
(一)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正所谓: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习文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专业素养,应对挑战。教师不在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承担的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责任,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调到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之前的学习经验围绕现在的新知识进行深度的思考,让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研读教材,运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成为推动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教师通过桥梁和梯子的作用,引领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余映潮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课文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讲解。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从更加高远的视角、更加科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就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是否要改革的一根标尺。满堂灌、满堂讲,课堂上过多强调谈话、讲析等情况,基本上都没有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活动。在没有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上,各种先进的教学体系都不可能有充分展示身手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才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立足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来研究教学,在余映潮的课堂教学上非常重视学生活动,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并且注重学生的积累,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通过“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解课文,并且在课堂活动中有丰富的积累。除此之外,在余映潮课堂活动中,学生活动的种类丰富,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例如,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等。同时,学生的实践活动层次要高,例如,长篇课文信息的提取;从课文中学作文;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多角度比读;文本写作规律的发现与提炼等。并且,学生活动充分,也讲究形式的雅致、丰富、灵动,而不仅仅是机械单一的课堂“小组合作”。余映潮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在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以学生的听、说、读、写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活泼生动。“主问题”教学设计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来激活课堂,对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碎问碎答的现状进行反思,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组织学生的课中活动,是对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的一种突破,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通过减少教师的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绝——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0,(11).
4月14日,济源市文化城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全市的千余名教师齐聚在这里,观看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先生做关于如何做好一节好课的报告,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报告会。会后,想起报告会的精彩绝伦之处,总觉受益匪浅,惊叹不如。现在就我的几点感想简单发表一下见解。
如何做好一节“好课”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功夫:
一、关于好课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非常讲究课本研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课本的研读,没有优质的课文研读,就没有有质量的课堂教学。在报告中,余老师分别列举了《赫尔墨斯和雕塑者》《春雨的色彩》《荷叶圆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纸船》等课文,来说明不同的课文语言,在阅读中的技巧是不同的。比如说《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就是对话展开式的课文语言,在阅读时就需要找出文中的关键词,限定词等,对重点段落进行研读。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属于片段反复式的课文语言,在研读时就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细读,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语言美,从而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二)十分重视“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指的是课堂过程的展开,课时如何开始的,怎样铺垫的,又是怎样一步步的展开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似乎关注的不多。很多老师使用的都是“线性教学思路”,一段段的进行,一段段的分析展开。这种教学思路虽然符合学生的课文认识规律,但是整个课堂都是以提问来推进的,手法过于单一,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都没有什么变化。反思我自己的语文课堂,确实是以这样的线性结构在进行展开,教学手法也比较单一。余老师提出了更好的教学思路——“版块式思路”。每一个板块的教学思路都更加清晰,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以《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科普性的文章,在教学时应该以“选”作为课堂展开的关键。可以“选”一些字词,来进行读写背诵,让学生选出课文中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进行读写记背。“选”几个句子来浓缩课文中心,选出课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子,一般都是中心句,来浓缩全文。最后“选”一个段落,品读赏析,对精品段落进行展开分析。这个教学思路中的“三个选”都是有目的的进行的,第一个“选”是利用课文中的不明白的字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第二个“选”是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中心点,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第三个“选”则是把学生带入文章的写作手法中,从而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在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分层,讲解语文基础知识都是对课文的一种浓缩。在进行段落的精读时,要从以下九个美点来进行:①美在结构清晰 ②美在照应前文 ③美在句式工整 ④美在内容丰富 ⑤美在联想生动 ⑥美在语言精致 ⑦美在形神兼备 ⑧美在有实有虚 ⑨美在它是仿句仿段的范本。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句子和段落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品段落进行精读,在以精品段落为模板进行仿写,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关键在于“课堂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该有充分的课堂时间活动,比如说由学生进行的读写记背。教师应该舍得在每个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一般以三至五分钟为宜。在课堂中也必须要有安静的课堂活动,好的课堂是讲究动静结合的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有思考的空间。反思我平时的课堂,总是认为课堂气氛从始至终的活跃,才是成功的课堂,确实没有给学生安静的空间进行自学自悟。在课堂活动中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合理的安排,课堂活动的进行,学生是主体,但是老师是课堂的指导,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而应该在课堂活动中躲在学生中间走动,给学生以适时的指导。余老师还指出我们必须控制小组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小组活动不是每节课,每个环节都适用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有班级的整体意识,并不止于小组内的活动范畴。我们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这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的。我们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提倡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但要防止用集体的讨论代替个人的阅读”。这就很明确的告诫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使用要适时适量,不可漫无目的。在此余老师以课文《掌声》为例,设计了教学方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遍全班齐读,第二遍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总结本段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遍只读课文的首尾部分,了解课文的结构。这样就用阅读带动了课文的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五分钟字词积累,最后是对课文的第二板块进行阅读训练。在此教师不要做过多的提问,只以一句话来引导学生“同学们,这段话写的真好,请你任选一段进行分析,概括和仿写”。这样在三个环节的引导下,一节课就顺利完成了,学生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
(四)精心考虑“知识积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一定的知识积累,除了字词外,还应该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积累。在课堂中不断地给学生以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可以有实有虚,可以使具体的写作手法,描写方法的积累,也可以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总之,我们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积累知识。
(五)时时关注“能力训练”。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这是一种课文境界,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文章解读式”的训练,仅仅只是在分析课文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的提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好课”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线条简单。在教学中,每一步都清楚的展示在自己和学生的面前,这里要尤其注意简洁明了的过渡语的使用,使课文的思路清晰。
(二)教材处理精致。在教材的处理上,一定要体现重点和难点,并且要突出讲解,而不是从头讲到尾。
(三)训练活动有力。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训练活动要有力,不能漫无目的的训练,或者说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活动有要有力度,更要有效果。
“好课”应该是一节有知识性的课,有训练的课,有深度的课,有美度的课,真正让学生有收获的课。我们在进行好课的设计时,应该掌握八个方面的技巧。
三、“好课”的八个设计技巧
(一)充分有效的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的有效活动。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出课文分析提纲,让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分析课文的语言表现力等等。在教学创意上多注意情节的分析,语言的分析和课文寓意的分析。
(二)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要让学生真正的有收获,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如自读课文,课堂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以课文《颐和园》为例,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展开全篇:课文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段落写作,语句表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三)关注语言教学,关注能力训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课程,我们作为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字,词,句,段以及全篇课文上来进行语言的教学。
(四)得体,得法。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实际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方法应该高雅,体现语文的教学技巧。这个要求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老师都没有做到。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在得体,得法上也没有落到实处,这将是以后课堂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五)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在课堂上,教师的思路首先应该是清晰地,提出的问题应该简洁明了,不要提问简单的没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更多的体现课文的内在。
(六)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注重学习的深入,不能浅尝辄止,这样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三读”: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精要的品读。
(七)注重细化角度,注重优化方法。
(八)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教学艺术。作为青年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我们成长的必要养分,我们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
师: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敬礼,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现在一起来进入课文。这节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赏析,教你怎么分析课文。第二,在这里面进行我们阅读能力的训练。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该怎么说呢,有什么呢? 生1:这里有一家人。师:有散步的三代人。
生2: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景。师: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生3:这里有浓浓的亲情。师:你告诉了我情感。
生4:这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还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师:那样美好,那样光明啊!这样,一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读。
生齐读: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齐读:——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课文赏析。品情,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怎么做呢,老师告诉你。(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拿起笔,根据全文的内容,欣赏文中的一个句子。好,开始各自的认真思考。生在书中勾画,思考。
师:刚才我观察到了两个聪明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划下来;第二个动作,写旁批。好,现在谁来说说。好,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谢谢你。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一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说‘走大路’。这句话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孝敬。师:申请渗透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之上。好!
生2:我觉得深情渗透在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上。我觉得这里不仅写出了儿子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还写出了散步时祥和的气氛以及浓浓的情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师:作者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景物,写得那样得美好啊!生3: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深情渗透在这句话:“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还有和睦感。
师:好像让我们听见了那个小家伙的可爱的,快乐的,幼稚的叫喊声。
生4: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话体会到了深深的真情。我从“熬”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在冬天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我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担忧,但同时又庆幸母亲熬过了这个严冬。师:“熬”字用得好啊!妈妈在过严冬,而我们的心,也在伴着妈妈的健康而跳动。这个“熬”字为什么用得好啊?这要联系到我们的南方。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所以“熬”字用得恰当。
生5: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吧’”,我从这句体会到,母亲疼爱孙儿,虽然自己不愿意走小路,但还是依着孩子,说明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
师:还要说的细一点。“摸摸”这个词用得好啊,多么温柔,多么疼爱的样子!
生6:我觉得是第二自然段“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里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还有小时候我很听母亲的话就写出了他对母亲深深的爱。师:这句话容量很大。“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写了漫长的年代里的母子之情。
生7:我认为第八自然段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写出了母亲和儿子对我们的重要性,好像世间万物一样。这里写出了他们的亲情比任何的事物都要重要。师:“背着”,背的是世界,背的是整个世界,多重要啊,多么的有责任啊!
生8:请大家看到第八自然段的第二句“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的无穷意味。
师:要细一点。这个“蹲”字用得好啊,蹲得稳稳当当的。这个味道出来了没?好,谢谢大家!有个非常美丽的句子,我们没有看出来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者没有说“我们三代人散步”。就这样富有诗意的表达,显得意味深长。大家看到了它的奥妙没有啊?从孝敬的角度讲,他应该说“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但是作者把我放在了前面。你觉得为什么啊? 生1:我觉得他是因为我的责任最大,我的母亲已经老了。我的妻子对儿子的责任也很大。所以就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我,上有老,下有小,我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我要呵护老的还要照顾小的,所以把我放在前头。下面的内容,就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命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情意浓浓。师:“相映成趣”,好,把它写在旁边。好了,继续读。生齐读:“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师:又是四个字“生活情趣”,请大家把它记在旁边。好,再念出来,“母亲——” 生齐读:“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多么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多么无私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儿的深深疼爱。” 师:这句话可以看出“深深的疼爱”,深深疼爱之情,渗透在这一句。还有一句话,读起来—— 生齐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写出了呵护,写出来温馨,写出来责任感。
师:五个字——呵护与温馨。这就是一副画面,温馨之情荡漾在画面之外。给大家一个奖励的词,你们,能干!继续。继续我们的学习。赏景。哪一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赏的内容呢?对,“南方初春的田野”,就是我们要欣赏的内容。(品析能力训练之二)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念一下这一段景物描写。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师:语速慢一点,语调轻快一点。(教师范读了两小句)。这南方——起。学生按指导又读了一遍。
师:现在考大家一下。这边这一组读第一层,这边这一组读第二层。观察一下。心里有底了吗?敢不敢?同起读。你们读完第一层最后一个字,你们就马上接着读。“这”——读。生齐读至分号。
师:啊,非常遗憾!再思考一下。好,再来一次。生齐读至“水泡”。啊,这一遍对了。你们观察这标点符号:“有的浓,有的淡”,分号,“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分号,一句话都没有说完,怎么能分开呢?现在弄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师:好,“这”——读。生分层朗读。
师:这一遍就对了。为什么这样读呢?第一层是„„ 生:写景。
师:第二层是„„ 生:抒情。
师: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或者第一层写景,第二层议论。很多很多的文章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请你用竖线把它的层次划开,这样你就能明显地看出它的层次。各位现在的任务是,把这一段背下来吧。(生准备)好了,新绿,嫩芽,冬水,分号,把这句话的层次写得清清楚楚,然后一句抒情的话。好背起来,“这南方——”(生背诵)。好了,下面就要开始写你的欣赏文字。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美好在哪里呢?写上一两个句子吧。生准备。我刚刚观察了一下,每位同学都在用心地作旁批,咱们现在交流。好,从这一组开始。
生1:我认为景物描写写出来春天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一切都刚开始就生机勃勃的,生命刚开始的样子。
师:生命的美好,在这里是不是也能表现心情的美好和快乐呢。
生2:这句话我觉得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衬托,它衬托了散步时气氛的祥和,第二个是暗示,它暗示了母亲熬过了严冬,获得了生命的美好。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一个很重要的词——作用,扣住了作用来谈。两个层次的作用,说得多好啊。那么是不是说,这一个新春,暗示着妈妈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呢?也许有那么一点意味,但更重要的是向我们表现生命力的美好和可贵啊!
生3:我觉得通过这一段写出了生命的美好,更能衬托我们一家浓浓的亲情,和那种温馨。师:“衬托”这个词语用得好!我觉得这更是一个散步的背景,这绿色,充满生命力的背景,衬托着我们走在田野上的一家人。
生4:我觉得这段话既写出了春天的到来,也写出了冬天的离去。并且我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并且嗅到了生命的气息。
师:优雅的表达。冬天终于过去了,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呼应着前面的一句话,春天终于来到了。
生5:这里体现出了初春生命的跳动,而且走在田野上,我觉得很幸福。
师:生命力的律动。一家人走在这样的充满绿色的田野上,亲情也是明朗的。
生6:我觉得中间也有个过程的。终于熬过了一个严冬,迎来了春天,在春天到来之后春意盎然的感觉。
师: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这个画面没有人,但是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画面后的人,他们的温馨,他们的安详。
生7:这里面写的新绿,嫩芽,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预示着冬天已经结束了,和第三段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里的“严冬”形成了对比,说明现在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同时这样一幅很美的画面也同我们一家人,祖宗三代去散步的心情一样温馨。师:“祖孙三代”,我很敏锐地听出了你的一个字。哈哈!注意,一定要注意她所说的一个对比:冬天是那样的严酷,春天是那样的温馨,这里就是散步啊!我们走出了我们的家,来到了美丽的田野,这个画面,写的不就是散步吗?还有吗?大家往后面看看。“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什么呀?
生齐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师:好了,没有这一段春意的描写,后面这一段出来是不是很突然啊?这就叫“铺垫”和“照应”。没有前面的描写,哪里有后面眼随小路望去这样重要的照应呢?啊,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啊!好,老师给大家小结一下,作课堂笔记,把这些内容全部批在这段旁边。这一段描写洋溢着春的气息,它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它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增加文章美感,讴歌生命力,表现一家人欢愉的心情。最有味道的是,这里暗扣“散步”作者没有写“我们走在田野上,我们看见了„„”,直接地抒写,直接地抒发感受,这里真巧妙啊!还有我们刚才所说的,和前后文的照应啊,这里照应着前后文,实在是美妙的一笔。读《散步》一文不好好地品味这一段,那真是太可惜了。好,继续我们的学习。析意——品味揣摩一个段落的意味,(品析能力训练之三)话题: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这是对大家的第三次训练,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大家看出了那段文字吗?一起读起来——
生齐读: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嗯,我终于又发现了一个你们朗读的弱点了:情未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语速快,还有几个地方没有注意读好。现在拿起你们的笔,把这样一些地方圈下来:两个蹲字要读得稍微重一点,很神圣的蹲字。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两个蹲字要读好。还有两个短语,慢慢地,稳稳地,就是要读得慢慢地,稳稳地,你读快了就不好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虚词,走得很仔细,这个“很”,要强调。最难读的地方是最后四个字,要读得如梦如幻,要读得很重却轻。(教师范读)似重若轻,好像重,其实轻轻的。最后两个字要轻轻地拖一下,这就有了悠长的韵味了。好,我们来一起试一下。生再次齐读。
师:多好啊,这就叫做“以声传情”。好了,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就简单了。这一段文字意味在于„„同学们的手马上举起来了。
生1:我感觉这一段话师想告诉我们母亲和儿子都不是很重,但是我们后面再看一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那母亲和儿子又非常地重。其实这里的重,是写出来我们对于母亲和儿子所给予的亲情,以及我们之间的亲情。师:意味在于责任很重大。
生2:作者认为母亲和儿子很重要,走得很仔细,体现出了深深的关爱之情。师:意味在于关爱与呵护。
生3:我认为意味在于尊老爱幼,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们感到温馨。师:责任自需背负啊!这也可以说是意味。
生4:慢慢地,稳稳地,和一个很字,可以体会到儿子和母亲就是我和妻子的珍宝。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所以走得十分得慢,十分得仔细。师:意味在于呵护与无微不至。生5:“我”是我的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的儿子又是我的妻子身上的一块肉,他们就非常珍惜,珍爱,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师: 你说的都是家常话,但是很好听啊!
生6:慢慢地,稳稳地,可以看出我们不光背着他们对我们的爱,还有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整个世界”也可以看出,他们就是我的全部,是我的生命力最重要的东西。生7:他们没说前面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两个蹲字,很细致,表现了我和妻子对他们的关心,构成了一副充满亲情温馨的画面。师:一个呵护,一个关爱。这个动词,平实而又美好的动词。好同学们,继续作笔记,这一 4
段话,意味在于担负责任,意味在于尊老爱幼,意味在于走向美好,意味在于一路同行,意味在于生命的传承,意味在于对于中年人,老人和小孩,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意味在于升华了文章的意境。所以这个结尾给我们回味无尽的味道。同学们,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深情地吟诵着文中的最后一段。生齐读。
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
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 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
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
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
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 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篇二:【教学 艺术】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
【教学 艺术】余映潮:教学设计板块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下面请看两个教学设计实例。
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1.识词实践(约8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
消遣 装潢 运筹 偏执 愚鲁 挑剔 吹嘘 炫耀 揣摩 梗概 蒸馏 博学 狡黠 掩饰 2.背读实践(约8分钟)
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
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
3.析读实践(约8分钟)
讲析课文中重要的一个段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这一段中运 用的修辞手法是,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 4.学用实践(约13分钟)
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如: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学习之后,同学们自选内容,就“青春”(或“书”“时间”“学习”“读书”)等,每人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或者段落。
这个设计的特点是线条简洁,内容朴实。教师将课文中重要的语言训练内容分为四个学习的板块,较完美地覆盖了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例二:《卖油翁》教学简案。
教学板块:四读 四说——全课教学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1.导入,初读课文。(约6分钟)
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现在江西省永丰县)人,著名文学家。
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2.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译文(约10分钟)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学生自读自译。
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
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学生再读课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析文句。(约10分钟)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教师示范: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文章开篇就用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的特有技能以及他对自己的欣赏。
学生们发言,老师点拨。如: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这句话写卖油翁看射箭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示他对陈尧咨射技不是十分地肯定,这就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
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品字词。(约10分钟)篇三:郑振铎《猫》_说课稿
《猫》说课稿 大通五中 史朝萍
阅读经典,光亮人生。尊敬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先生的《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开发、说评价七个方面来说一下自己的设计:
一、说教材
《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写作方面的启示。
二、说学情
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孤独往往让他们对小动物情有独钟,所以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对这类记叙类散文,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学习起来也不很困难。
三、说模式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自读”为主,所以决定采用“初读—细读—悟读—对比读”的“四读”模式。初读正字音,通文意;细读理思路,赏细节;悟读说要旨,谈感悟;对比读品差异,采众长。
四、说设计
(一)导入
“许多同学家里一定有过养小动物的经历,哪位同学愿意讲一讲自己家的小动物的故事呢?”“刚才xx同学讲述了自己家的小动物的故事,下面咱们来一起看一看郑振铎先生家里的猫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家的养小动物经历,一方面可以唤起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和记忆,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生活化”理念。(2—3分钟)
(二)初读文章,正音正字(5—8分钟)
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第一遍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也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三)再读文章,赏析细节(10—12分钟)
孙绍振教在其《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等著作中提出:“语文学习既要有宏观的感悟,更要有微观的文本细读。”(大意如此)本环节的设置以学生细读文本为主,通过细读,读出文章的思路,读出文章的细节之美,并以表格的形式
(四)三读课文,读出感悟(5—8分钟)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能从文本中获得一定的感悟,能够欣赏和评价文章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这一环节我借鉴了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法,以“说说自己的感悟”一个问题唤起学生的表达欲,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在此环节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四读课文,拓展对比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比较是人在认识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老舍先生的《猫》,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各自的精彩之处。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在对比中感悟,在对比中生成。
五、说板书 遵循着“层次分明,简洁实用”的原则,我设计板书如下:
猫
一、初读
二、细读→
三、悟读
四、对比读
余老师的课堂流程是这样的:
一、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二、朗读课文
(1)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2) 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3)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三、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说这节课是余老师“拿手”的好课, 是因为这节课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余式”风格:板块式教学 (全课分成三个板块) ;教给学生基本方法 (换题目以“整体感知”、美读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点评等。
但我总觉得这节课缺了点什么关键性的东西, 虽然一节课45分钟是不可能将文本所有内容一网打尽, 但关键性的东西是不能忽略的, 这是什么呢?
那就是主题。
“主题”是散文的“灵魂”,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 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夏雨舟) 更准确地说是在颂扬“孝道”。
先是“我”孝:出门散步不忘带上母亲, 此一孝;母亲要走大路, 儿子要走小路, 我选择了母亲的选择, 此二孝。再是“妻子”孝, 支持我带上母亲散步, 支持我“走大路”的选择。三是“儿子”孝, “小路有意思”, 但遵从了“我”的选择。
“母亲”呢?我们看看这两个细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 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真的是“身体不好”怕出来吗?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怕给儿女“添麻烦”呢?她“变了主意”不就是“爱幼”吗?
这是多么和谐而充满着人性美的画图, 读完这篇文章, 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使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是为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慨”, 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谈话。
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大加赞赏, 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 是“文化的精髓”, 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 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 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 如获至宝, 这使我感慨不已, 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我们学习别人的文章, 只见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而漠视文章的“魂”, 是不是一种“不尊重文本”的表现呢?
恕我直言, 一节课、一篇散文、一篇伦理散文, 没有去抓“魂”或者说没有很好的去抓, 这节课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 余下的再精致的设计也只不过是技术主义的表演而已。从新课程的角度,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关于亲情的:《风筝》———兄弟情、《羚羊木雕》———同学情、《诗两首》———母爱、《散步》———亲情。忽视单元的主题安排是否也是对文本的不尊重呢?
其实, 余老师没有在课堂很好体现《散步》的“魂”并不奇怪, 纵观他的课例, 大多“工具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教的法子”十分精致。我也赞成钱梦龙老先生说的“工具性”是语文的主要属性一说, 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是初中生, 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等教师不去刻意为之, 为语文而语文, 怕是有悖“传道授业”之师道也。
“主题”是散文的“魂”, 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课的“魂”, 失却了“魂”的课, 再精致, 也不过是漂亮的花瓶罢了!
关键词: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8-01
余映潮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所创建的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他的很多精彩的课例都给语文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大家学习的范例。他所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一首小诗,全诗只有10行。余映潮老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运用情境式手法,把整堂课分为三个乐章进行教学。他巧妙地设计课堂结构,有机地补充教学内容,加上他本人自然的诵读指导、简洁的问题统领、使整堂课如诗如歌、异彩纷呈,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运用联读式手法,先给学生带来两首诗,一首是本堂课要学习的目标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正好跟普希金的相反。第三乐章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写上几句说理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看余映潮老师对这堂课的一个教学安排。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的魅力在于它的得体的手法和丰富的细节。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到《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接着又联写了《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一过程的设计,非常有创意,且精彩、巧妙,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吟诵来感悟诗歌,联读其他诗歌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诗歌,活学活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下面,我们由课堂实录来看看执教者的教学艺术和独到之处所在。
学习新课之前,余老师要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字幕齐声朗读,屏幕上给出了几句介绍普希金的文字,一连用了七个“他”来介绍诗歌的作者。通过反复出现的“他”来加深学生对本诗作者的印象,让他们在学习诗歌之前就对作者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则,余老师给出作者的正面的、积极的介绍,把诗人的光辉形象均展示出来了。这种新课的导入方式,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效果,让学生对诗人产生敬仰之情。
导入结束后,就要进行新课的教授环节。余老师先给学生们念了几个成年人回忆自己当年初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由吟诵,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这里,由他人读这首诗的感受,进而引发到自己读过之后的感受。整个诵读过程,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读而感,由读后的感性思维上升到感后的理性思维。余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读、变着花样读的方法让学生们体味诗歌的情感,抓住诗歌的“灵魂”,通过读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经过前面的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余老师又引导学生紧扣诗歌本身,多角度、全方位地谈谈自己读过之后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畅谈自己的读后感。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被彻底激发,学习的潜能彻底释放,学习的热情也尽情地释放出来。余老师给每个学生的感受都做出了简短精要的评价。他的评语,都是积极的、肯定的、激励的,流露着对学生的褒扬、欣赏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生活的真谛、人生的哲理。课堂上,教师的评语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评语更应该富有艺术和文学上的色彩,不应落于浅薄和大俗之中。从余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高超的赞美艺术和语言才能。
接下来的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开篇又是要学生读。课上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余老师特别注重读的艺术,特别强调读文,把读文与析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过之后就让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这里跟第一乐章的教学程序是一样的。在这里,余老师别有用意地选了一篇与课文内容正好相反的说理诗,学生在朗读多遍的情况下能很快明白诗歌的主旨。课外诗歌的扩展阅读,既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丰富了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
最后,进入第三乐章,让学生用“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首句,自己动手来创作诗歌。在接触了名家的两首诗歌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诗歌,活学活用。学生创作完成后,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余老师给每个展示了自己作品的学生都给予中肯、积极的评价,他那对学生欣赏、肯定、亲切的态度,以及作为听众在听过学生诗作后的感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励,给了学生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勇气。这种当堂即兴的创作是学生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抒发,是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后的一种及时的反馈。在欣赏完学生们诗作后,余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大诗人邵燕祥的诗作《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进入美诗欣赏,让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有一种抛砖引玉的感觉,先让学生自己创作,然后再给出大诗人的作品。少年或许不识愁滋味,他们的人生阅历较少,但经过前面两个诗人的铺垫,感情基调定下来,创作诗歌自然也别有一番滋味。这个教学环节,触动了中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妙之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得融合起来,必然会使教学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如沐春风、收获颇丰。
余老师在本堂课的结尾处,对整个教学作了总结,把本堂课的教学主旨、所要教给大家的人生哲理都进行了总结,同时又对学生们在本堂课中的表现再次予以褒奖,给了学生充分的肯定。余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本课堂中余老师既教授课文中的诗,又拓展课外的两首诗,阅读、朗读的指导新颖、细致,评价的语言充满诗意,创作诗歌的环节把整个这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余映潮语文教学心得】推荐阅读:
余映潮教案06-24
《狼》 余映潮课堂实录07-23
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09-13
语文古诗教学心得点滴09-25
高中语文教学学习心得05-28
五年级语文教学心得07-01
中学语文听课心得05-24
低段语文写字教学心得09-09
六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06-09
语文大概念教学心得体会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