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的作文(精选7篇)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我国人们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不但要吃元宵,还要猜灯谜。
为了营造更加浓烈的节日气氛,我们小记者团组织了一次猜灯谜活动,是在临汾市规划展览馆的大厅里,我和姐姐都参加了。当我们走进大厅,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数不清的红灯笼挂满了大厅,每个灯笼下面都有一个谜语,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手,在向我们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快来猜我吧!我的谜底最好猜。”我赶紧走到370号谜语前“森林医生很忙碌,爱吃虫子爱敲木。”这不是我们课文里的啄木鸟吗?我赶紧带着谜语和谜底跑到礼物台领了一个中国结。然后我又到了327号谜语前,上面写着:“有方有圆像奶糖,文具盒里静静躺。”啊!这不是我们用的橡皮吗?我又领了一个中国结,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这次活动很有趣,使我知道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又复习了学过的知识。
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综合实践是目前比较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确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于写作文就会干巴巴没有真实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说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地预备方法, 走到这条路, 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写作文这件事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每个学生都很注重分数, 学校也都忙着应对各种分数达标考试。每个月会有一次小考, 半学期还会有检测, 期末还有综合检测, 区里统考, 市里大考等等。学生为了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各个补习班、特长班加点学习, 家长也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陪着孩子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只知道分, 而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没有了与社会的接触, 学生所学到都是在课堂听来的作文, 孩子们写的作者越来越相似, 思想已经被禁锢在那些条条框框中, 按照教师讲的去思考问题, 按照教师说得去写内容。学生的生活最多算是“忙碌”、哪里称得上“充实”!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充实学生的生活呢?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解决作文教学的困难, 弥补学生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 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笔者积极而认真地进行了相关研究, 以各种“节日”为主题,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指导孩子们进行写作, 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传统节日在国家的号召下被越来越重视, 孩子们在过节的过程中不仅能快快乐乐的玩耍, 而且也会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比如在社会实践课“元宵节的来历”一课中, 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制作精美的PPT, 并在课堂上挑选做得比较优秀的进行演示, 让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谈论, 争相回答问题。学生自己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让别的同学来回答, 回答正确了还有奖励。课堂上大家兴致盎然。在课堂中我还准备了元宵面和馅料, 让同学动手自己动手做元宵。学生一个个跃跃预试, 每个组都选出两个代表来进行做元宵比赛, 每个同学都兴奋的指手画脚, 小代表们也干得热火朝天, 虽然元宵包得不是那么好看, 但在参与中学生学会的合作, 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这节课后我让每个同学写了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孩子们在这次实践中充分了解了这个节日, 每个参与的孩子都表现出对这次以及后续综合实践活动的喜欢和向往, 收获都写在了他们的作文中, 说实话, 这次习作, 我没有提过多的要求, 也没有做过多的指导, 只是告知学生写作的题目, 而孩子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内容都超过了以往的习作水平, 令人出乎意料的满意, 这让我再次坚定:要想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 一定要先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要先让孩子们有丰富的“积蓄”, 孩子们才会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虚无, 孩子们才会有真情实意、而不是矫揉造作。
二、充分利用法定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我们可以利用国内的节日:元旦节、青年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 丰富孩子们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利用国外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引导孩子们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的节日:国际妇女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等, 开阔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引导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参与热情、参与方法或活动反思等。
三、大胆开发各种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当然, 我们可以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对象等大胆地开发各种节日, 如创立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节水节、变废为宝节等,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积累写作素材、真实情感, 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恰当设定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摘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这里所指向的节日文化,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作文资源,是能够让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以“建构者”的姿态共同创生的动态的生活经验。它一方面借助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寻找孩子能够理解和体会的人文信息,营造孩子向往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主题背景下,让他们充分感受、体验、想象,表达童真童趣;另一方面顺应学生们的精神需要,把准他们的兴趣脉搏,把他们的“快乐需求”迁移到作文中来,顺势利导,让作文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趣味化、主动化、实践化,让作文教学始终洋溢着快乐,充盈着“童味”,彰显着个性。
这里所设想的系列作文,就是围绕一个大主题,分解、细化为许多个成组成批的小题目(这些小题目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大题目的发挥),然后将它们分别写成多篇可能内容不同,可能类型不一,但都由同一主旨生发开去的系列化个性化的小篇章。它好比一棵大树生出许多枝丫,而这些“枝丫”都是对这“树干”的具体化、延伸化。写系列作文,目的是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学会全面、周密、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学会探索人生、探索社会,学会解剖自我、了解自我,塑造个性,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体验真善美、赞扬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一、用节日文化开掘主题
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目标设想,必须用好节日文化的资源,精心选择和设计“作文生活”,用系列化的主题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让作文“有米可炊”,言之有物。
(1)用文化眼光挖掘节日内涵
该条主线力求通过接触并深刻了解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名人典故、节日民俗、生活娱乐、节日文学等多方面进行作文资源的开发。
A阅读有关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诗词歌赋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借鉴现代的经典名作、学生习作,利用他人的间接经验加深对节日的理解和感悟。
B了解与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很多的节日都是与历史名人或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屈原和端午节、嫦娥和中秋节等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或传奇故事,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C感受节日的民俗风情。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感受节日的人文魅力。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等。为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基础。
(2)用场景活动体验节日情味
该条主线以活动为中心,参与一些与节日民俗相关联的简单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A活动是对节日场景的再现。为了更好地让生活为习作表达服务,可以把节日生活的部分场景在学校范围甚至是课堂上得以再现。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再根据活动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形成系列性的“主题包”,增强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发挥活动育人的整合功能,形成习作表达的系列素材。而在整个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搜集信息、参观调查、设计操作、表演宣传等能力得到了提升,作文中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B活动是基于节日的再创造。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的提升是习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节日生活情境的体验,更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基于节日的活动再造和延伸。比如植树节,可以开展“我为春天照张相”的摄影活动,要求学生找新颖独特的题材拍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视野,克服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3)用主题探路创新节日类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基于学生的年龄小。认识浅,独立创造和自我建构的能力有限,所以要把这种埋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特别强烈的“需求”挖掘出来,需要一个探路的载体,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该主线侧重于从生活中的节日入手,模仿现有节日的表现形式,根据小团队的特色适度创新节日的类型,开展系列作文创新体验。
A同一主题的节日创新。从便于教师指导和宜于学生研究的角度入手,初期的创新节日活动以同一主题为主,比如环境类、娱乐类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研究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并指定组长,共同研究节日,比如由来、口号、意义,活动等等,设计出方案,甚至是具体的庆祝活动支撑。
B自定主题的节日创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设想确定主题,再由学生根据主题的相同、相似、相属自组“研究小组”。这样在同一个组内,学生彼此分工合作,交流讨论以求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以推动对节日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二、物化个性体验形成作文
三个并列的活动主题中,无论是寻找古韵幽香的节日文化资源的资料式作文生活,还是营造自由开放的节日生活环境的活动式作文生活,或者是开创灵动时尚的个性节日项目的主题式作文生活,都是以创设学生良好的习作心境为主旨的。一个节日的来临,按“作前准备——感受生活——品评节日——多元评价”实现作文系列训练,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产生系列作文。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即时的感悟,捕捉鲜活的信息,其物化的结果就是能形成系列化作文。
第一环节:确立话题,在生活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节日来临之际,对节日话题早作思考,从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节日的遐想、节日的生活、节日的氛围、节日的人事物等多个角度确立长效的话题。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兴趣,训练表达。
第二环节:感受生活,在活动中学会有选择地观察。围绕着事先确立的话题,对感兴趣的方面作重点的关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体验感悟,留意自己即时的心情,特别是培养将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能力,为习作积累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第三环节:品评节日,用系列片段练笔强化基本功。从来源于生活的各种感受人手,集体交流自己的体会,品悟评价自己的收获,用系列片段练笔的形式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练笔重于记叙式练笔,重于叙述描写,即记录一天中甚至是一次节日文化探究过程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强化基本功。
第四环节:多元评价,用应时应景素描实现个性化。借助“节日文化”主题,运用多种作文形式,鼓励素描式和个性化的习作的诞生,强调有个性地拟题,有个性地立意,有个性地评改。
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最显眼的就是对联了。我就来说说对联吧!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一般是在右侧,下联在左侧。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音,一般为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音,一般为一声或二声。横批贴在门框上。横批的字是从左往右写的,上下联和横批是古今结合的哦!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对联都是清一色的红色,红色代表喜迎。
和贴对联算组合的就是放鞭炮啦!春节这天,鞭炮声日夜不绝,午睡时都会被一次次惊醒,我有些害怕鞭炮声,在放鞭炮的时候,我都躲在房间里捂着耳朵。待天黑时,鞭炮、烟花同时放,“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不得不躲进被窝里。不过,放鞭炮也给春节增添了许多气氛。而且放鞭炮、贴对联来源于一个传说!从前有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那天就出来伤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年害怕响声和红色的东西,于是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红的对联和燃放烟花爆竹来吓走年。到现在这已经成了每年春节时的习惯。
还有一个就是舞狮了。因为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所以,每逢春节期间,各乡各村都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
过新年的前几天,我们要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再去买新衣服、新裤子,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的。再在门上贴上春联、倒“福”,你知道为什么要贴倒“福”吗?我告诉你吧:有些人看到你家门上福贴倒了,就会对你说:“你家的福‘倒’了!”我们就会说:“谢谢!我家的福‘到’了!”
我们过年的时候是吃年夜饭的,年夜饭里要有鱼、芋头、年糕,鱼和芋头象征年年有余,年糕是因为年糕年糕年年高。可北方人跟我们吃的不一样,他们是吃饺子的。吃完年夜饭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他们会给我压岁钱。开始放烟花了,我看着一发发烟花升上天空散开来,可漂亮了。看完烟花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第二天早上,人们会说:“恭喜!恭喜!”
一、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 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包含:
(一) 送灶君
越南的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腊月二十三过灶君节, 即灶王节。灶君也称为“灶神” (灶王爷) 。越南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与中国的版本相似: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在地上的各路神灵都要回天上去报告这一年的情况, 灶王爷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 也要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情况。灶王爷一走, 就没有神在家看管了, 这个时候, 就可以洒扫庭除, 改建家里一些平时不敢动的地方, 准备过年。这一天也称之为入除。在腊月二十三, 人们除供奉灶君, 还要供上一条活鲤鱼, 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奉完毕, 人们把鲤鱼放生到河里, 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二) 置办年货
入除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 幡旗爆竹绿粽子”。这句民谣说明了在过去物质条件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 越南过春节置办年货的情况。然而, 随着越南经济与革新事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春节年货品种不断得到更新、丰富, 一般都有下面几样:
1. 绿年粽和糯米糕
越南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方形的年粽和圆形的糯米糕, 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同时也是春节祭祖的供品。
年粽跟中国的粽子基本一样,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用猪肉、绿豆沙做成, 用一种叫苇叶的粽叶或芭蕉叶包捆。不同的是越南北方的年粽呈方形, 个头比中国的粽子大得多, 每个有两、三斤重, 而南方的年粽则呈圆柱形。放在锅里要煮上七、八个钟头, 打开后糯米呈青绿色, 吃起来清香可口, 别具风味。因此, 粽子不仅是越南春节的传统食品, 也是人们春节互相馈赠的礼品。
糯米糕类似于中国南方的糯米糍粑, 呈圆形, 但没有馅, 吃的时候一般中间常放上肉饼两个夹起来一起吃。
越南人认为, 方形的年粽象征着大地, 绿色显示生机勃勃, 猪肉和绿豆表示大地上有飞禽走兽, 草木繁生。圆形的糯米糕象征着天, 和年粽一起, 取天圆地方之意。
2. 红对联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 喜欢在大门两旁贴上一对大红春联。红色的春联寓意着勃勃生机, 与越南的绿粽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联最早是用汉字书写的, 越南的文字实行拼音化以后, 现在用汉字写的春联已不多见了, 大部分春联逐渐改用拼音文字, 但是在书写时, 仍然按照方块字的格式, 从上往下逐字书写, 每个拼音字成一个方块, 自成风格。
此外, 越南人也喜欢在家门口张贴门神, 以此把守门户, 阻止大小恶鬼入门为害;在家里贴上“福”、“囍”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 还有各种传统年画, 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3. 爆竹
越南过春节也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人们认为, 放爆竹是为了驱邪, 把过去一年所有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统统崩掉, 迎接一个充满吉祥和希望的新年。
在越南民间流传着春节燃放爆竹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怪物, 名叫山臊, 身子长约30厘米, 只有一条腿。他喜欢找人的麻烦, 人一遇见它, 就会发寒热 (发烧) 。可是山臊有个弱点, 非常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劈啪”响声。一听到这种声音, 山臊就会远远地躲起来。人们知道后, 每逢节日就在院子里烧竹子发出响声来吓唬它。后来人们发明了爆竹, 就用燃放爆竹代替烧竹子。这种习俗延续下来, 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一项内容。
在河内, 除夕之夜, 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 带上鞭炮, 不约而同地到街上燃放, 这已成为一种习惯。等到午夜的钟声响起, 所有鞭炮一齐燃放, 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 连成一片, 震耳欲聋。以至两个人面对面讲话, 都很难听见。
4. 桃花和金橘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 桃花有辟邪的作用, 同时也象征着幸运。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人过春节, 不管家庭是贫困还是富有, 在北方都要插上一株桃花, 而在南方则是梅花, 以求新年吉祥如意。为此, 首都河内郊区有一部分农民专门种植桃树,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 可以确保桃枝在除夕前后开花。
在越南, 金橘寓意着大吉大利, 这跟中国是一样的, 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金橘基本都是盆栽, 每棵都结有橙黄色的累累果实, 大盆的有一人多高, 被修剪得像一座小金山, 象征着吉祥如意, 财源滚滚。
5. 五果盘
越南人过春节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摆设桃花、金橘和五果盘三样物品, 象征新年吉利, 欣欣向荣。
“五果盘”是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 越南人在春节用来供奉祖先。这五种水果南北方各有不同, 北方是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 南方则是西瓜、香蕉、橙子、柿子饼、桔子, 象征着年年有余。
(三) 除夕守岁
越南过春节最难忘的是除夕。这天, 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会不远千里万里往家里赶, 为了全家能围坐在一起, 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然后一起守岁。
除夕既是新旧交替的时刻, 也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时刻。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如猪头、鸡、粽子、果脯、糖果、槟榔、水果以及香和酒等祭品于零点整祭拜神灵、祖先, 以求来年兴旺、健康、幸福。
与中国不同的是除夕之夜越南人在家祭拜之后, 还常常一起到寺庙去祭祀神佛, 以求神佛保佑。到寺庙祭祀人们有一个“求禄”的传统风俗。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香禄”, 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上一把或一支大香, 站在祭坛前祷拜, 然后把点燃的香带回家供奉在祖先祭坛的香炉上。传说, 香火象征着兴旺发达。若返回时, 遇上刮风, 香火燃烧加快, 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另一种则称为“采绿”, 因为在越南语中, “绿”和“禄”同音, “采绿”即“采禄”。人们从寺庙祭祀返回时, 随手采摘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回家, 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 插在家里的神龛前, 直到树叶枯残为止。“采禄”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官运亨通、吉祥如意。这样, 每年除夕都会有许多树木遭到破坏。为此,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生前曾呼吁移风易俗, 将“采禄”改为植树。至今“采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 但除夕过后仍可看到不少树枝被折断。
(四) 新年拜年
在越南春节既是法定节假日, 又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全国放假四天: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越南民间有句俗语:“初一给婆家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三向老师拜年”。从初一开始, 人们互相串门给亲朋好友拜年, 互致节日问候, 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越南大年初一头一个到家拜年的客人, 传说他将给主人家里带来好运, 人们非常看重, 称之为“冲家”、“冲地”、“冲年喜”。“冲年喜”是越南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除夕夜全家到寺庙祭祀神佛时, 从家中挑出一个有福分的人, 让其祭拜神佛之后手持“香禄”或“采禄”回到家第一个进门, 此时已是新年, 那么视其为给自家“冲年喜”之人, 他将给家庭带来好运。另一种是有的家庭年前会请一位忠厚善良、有福分的朋友, 作为家里新年的第一位客人来“冲年喜”, 以求新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五) 娱乐活动
越南春节期间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 统称为“赏春”。如赏水仙花、闹花灯、演出民间传统戏剧、民歌对唱、荡秋千、水上木偶戏、祭拜寺庙、游览名胜古迹等。
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 北方人喜欢桃花, 南方人则喜欢梅花。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参加各种游戏:斗鸡、套圈、射击、插花比赛、摔跤比赛等。越南人过春节都有正月初一赶庙会的习惯, 在庙会上, 长龙队、狮子队聚集在一起, 金龙狂舞、雄狮相戏, 场面热闹非凡。
在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中, 最具特色的要数下人棋。它是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画在地面上, 手执木牌 (木牌上刻有与棋子对应的车、马、炮等) 的人充当棋子坐在场中。对弈时, 由棋手调遣, 旁人以鼓声催行, 颇似金戈铁马的沙场, 人棋下起来很有趣, 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六) 过年的禁忌
越南春节期间也有很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吵架、不能讲粗话、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 也不能干农活, 否则会惊动土地神, 庄稼会遭殃;正月头三天不能扫地, 即使扫了地也不能扒垃圾, 要等三天后能动土时再清理;过年忌穿白色衣服, 避免家里有丧事等。
二、清明节———扫墓、踏青的日子
同中国一样, 清明节也是越南的传统节日,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 扫墓时, 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 清除坟墓上的杂草,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焚香烧纸, 献上鲜花,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果品才回家。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
越南人在大年初一和端午节的祭拜比较隆重, 而过清明节的气氛就没有那么浓厚。越南不同地区清明节的气氛有所不同, 北部靠近中国广西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清明气氛较浓, 中部南部则较淡化。由于时代的发展, 来自城市的青年一代比较淡化清明节, 也很少参加清明节的活动, 所以许多年轻人并不是很了解。而父辈或年纪大的人才注重清明节祭祖。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 (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 所以越南也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三、端午节———越南的驱虫节
端午节在越南受到重视, 是春节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民间传统节日。越南端午节的时间、意义与传说跟中国基本相似, 越南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意为开端, “午”为中午, “端午”意为从中午开始。它最早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但如今越南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已不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 而逐渐演变成祭拜祖先, 此外还增加了如端午驱虫、端午采药等新内容, 因此, 在越南还把端午节称为驱虫节。
越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起源于中国。越南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粽子跟春节的粽子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咸粽,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为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上半只咸蛋;另一种是碱粽, 用糯米加上椰丝、虾米、绿豆包成, 呈菱形, 吃时蘸糖;还有一种是肥肉粽, 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 吃时需煮熟后剥壳切成片食用。
在越南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的习俗, 还有驱虫的习俗。一般采用水果和糯米酿酒等食物来驱虫。具体做法:清晨起来, 洗漱完毕立即进行驱虫。先食一碗糯米酿酒, 后吃水果把肚子里的寄生虫杀死。而对于孩子, 更好的做法是在他们的太阳穴和肚脐处涂上一些辰砂、朱砂或给他们喝冲有辰砂、朱砂的水。此外, 为了辟邪还给孩子们佩戴五色线绳以及装有雄黄的亮色小锦囊护身符;用指甲草涂染孩子们的手甲和足甲, 因人们认为食指和第二个脚趾是神指 (趾) , 不能涂染, 所以在涂染时只涂这两个之外的手甲和足甲。
端午采药也是越南端午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从中午十二点整 (午时) 开始。按传统说法, 人们认为午时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刻, 此时采的药最为灵验, 可治百病, 尤其是治疗外感、阴虚等病症。人们在园子或山上采的药不管数量多少, 够一百种就行。以具有祛风益气功效的草药居多, 如益母、紫苏、竹叶、柚子叶、柠檬叶、芒果叶、葱、姜、蒜、蒲公英等。因此, 端午节越南许多集市上都有草药的专卖摊。
四、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也是越南的儿童节
跟中国一样, 越南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主要活动是赏月、吃月饼。但不同的是, 越南的中秋节除了有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 主要以儿童为主, 因此, 又称为儿童节。
越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 但又与中国的中秋节不完全相同, 有人曾做过研究, 认为主要是由两国中秋节所起源的派别不同决定的。中国的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拜月活动, 后来赏月变成该活动的重点, 使得严肃认真的祭祀活动变成了轻松欢快的娱乐游戏, 加上随之而来文人骚客们的感情宣泄与发挥, 便成就了现代中国思乡团圆的中秋。而越南的中秋节则起源于中国古代中秋节的另一派, 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季节, 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拜祭土地神, 以表示对他们带来丰收的感谢, 中秋节可能就是这种秋报祭祀活动的遗俗。在丰收之前, 各家各户的大人们通常都忙于耕种, 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们玩耍, 于是就利用中秋节庆祝丰收的这一天多给孩子们一些补偿。这也正是现代越南中秋节的中心内容所在, 因此, 越南的中秋节也是儿童的节日。在这一天, 孩子们会收到很多的玩具礼物, 其中少不了各式传统的花灯。
越南也有类似中国嫦娥奔月的传说, 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阿桂的人。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阿桂的人因上山打柴, 偶然看见一个山洞内有四只虎仔正在戏耍, 阿桂举起手中的斧头每只砍了一下。母虎回来看见虎仔被人砍死, 就找来一种神奇的树叶把他们救活了。阿桂待母虎带着虎仔走后, 便寻找到那棵神树并将其连根挖出扛回家中。路上阿桂用树叶救活了一位老乞丐, 并向老人讲述了这棵神树的来历。老人听后告诉阿桂这是一棵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树, 他叮嘱阿桂要精心护理, 必须用清水浇灌, 不能用污水, 否则树会飞上天。回到家后, 阿桂把这棵神树种在自家菜园的东边, 并先后用树叶拯救了很多人和一条狗的生命。后来阿桂的妻子被人害死, 这条狗为了报答主人的救命之恩, 主动将自己的内脏捐出来救活了她的生命。但自从换了内脏, 阿桂的妻子性格大变, 说话说前忘后, 做事丢三落四, 十分健忘, 虽然阿桂曾反复叮嘱妻子不能把尿撒在那棵神树上, 否则它会飞上天。但是有一天在阿桂外出时, 其妻却把阿桂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尿急时便跑到东边那棵神树下撒了一泡尿, 于是神树慢慢地连根拔起, 向天上飞去。当阿桂回来时, 神树已经飞过了人头, 阿桂急忙跳起, 用手抱住树根往下拽, 想将其拽回地面, 可想不到树飞起的力量太强, 阿桂不仅没有将树拽回地面, 反而被树拖着一起飞上了月宫。后来人们将这棵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树称为榕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看到月宫里阿桂坐在榕树下的形象。
越南过中秋节主要是吃月饼和水果。中秋月饼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烤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广式月饼, 里面的馅料有很多种, 如椰蓉、蛋黄、莲蓉、豆沙、五仁、香肠、叉烧等;另一种为软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冰皮月饼, 用糯米做皮, 呈白色, 形状跟烤月饼差不多, 但口味却不一样。而水果主要是柚子、柿子、桔子等。
在越南中秋之夜还有点花灯的习俗。越南的花灯有鱼形、蝴蝶形、莲花形、菊花形等多种形状。不过最传统的花灯是外部用竹子扎成圆形, 以各色彩带装饰, 里面则是五角星形状, 五角星上铺着红色和绿色的玻璃纸。越南关于中秋点花灯有个传说, 它和我国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有关。相传过去有一条鲤鱼修炼多年成精, 夜晚常出来害人, 致使家家闭户, 不敢出门, 后来黑脸包公想出一个办法:教人们制作鲤鱼形的纸灯笼, 并在鲤鱼腹部插上一根棍子。夜晚人们挑灯出门, 妖精见后十分惧怕, 不敢再来危害百姓。从此, 每到中秋之夜孩子们都拿着各种形状的纸灯笼, 在月光下尽情嬉闹。
每年中秋节期间, 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 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 优胜者将获得奖励。此外, 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两晚组织舞狮, 农村则组织竞舟、祭龙等活动。人们过节时有的全家围坐在阳台上、院子里, 有的举家外出到郊外, 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 边赏月、边享用。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传统中秋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 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 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参考文献
[1]. (越南) 阮友爱、阮梅芳.越南传统风俗[M].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 2003.
[2]. (越南) 新越.越南风俗100例[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2003.
[3]. (越南) 潘继炳.越南风俗[M].河内出版社, 1999.
[4]. (越南) 段映.了解越南风俗[M].越南青年出版社, 1992.
[5].陈继章.越南研究[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3.
[6].张加祥, 俞培玲.越南[M].重庆出版社, 2004.
[7]. (越南) 邓文珑, 阮松滔, 黄文柱.越南各民族风俗习惯[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1997.
[8]. (越南) 黄进就.越南民间故事评论[M].河内教育出版社, 1998.
关键字:传统节日、雄黄酒、菊花酒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饮酒的习俗千百年来也和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大年。春节活动有三个高潮,就是送灶、岁守、元宵。“送灶”日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中,灶神爷是玉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每家每户的所作所为,,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每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前,先要祭灶神,主人在灶神爷面前放上供品时,酒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为了使灶王爷醉,免得多舌。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祭祀就完成了。接着是送灶,要将灶神爷像从灶上恭恭敬敬地取下,放入事先扎好的竹马纸轿上,再由家中的小男上孩双手捧到天井里,燃上火焚化。焚化时,要以酒酹地,以示恭敬。
到了春节这天,一家人放过爆竹后便会欢聚一堂饮椒柏酒。我国古代人们相信春节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百病皆除,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道,“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魏晋以后,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是一种用许多味药材浸泡的酒,元旦时“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至于守岁的习俗,应当始于南北朝。梁代徐君倩作诗《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几乎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至于一般的文人墨客也往往有感而发,饮酒赋诗。到了宋代,除了“守岁”之外还有“别岁”、“馈岁”。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虽然花样不同,但都离不开酒。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 除夕夜喝的“年酒”,通常是“屠苏酒”、“椒柏酒”,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合家安康的美好愿望。除夕守岁时喝酒守岁,那么这酒就称守岁酒。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人们往往边喝边谈,有的甚至还行酒令,其乐融融。这一全家在除夕午夜的聚餐,也称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因为清明节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所以祭墓和踏青是主要习俗。而无论祭墓、踏青,酒都是少不了的。明人刘侗在《五杂组》中记载道:“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人们扫墓时须带酒菜供品至墓前整齐放好,小辈们点燃香烛叩首祷告。带去的酒菜供品一般都在祭祖后送给坟亲享用,这就叫吃上坟酒。此外,清明节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因为酒能舒缓人们祭墓之后悲痛的心情,而且在寒食节期间,人们不能生火吃热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许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時节饮酒并留下传世的诗作。如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既然五月是“恶月”,便要寻求辟恶祛邪毒的方法。因此每逢端午节,民间有饮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俗。《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古人认为病从口入,邪杂之气多经口鼻吸入。而雄黄被认为“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除了雄黄酒之外,民间还有饮用菖蒲、艾叶泡制的“菖蒲酒”来辟邪、除恶、保平安的习俗。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中写道:“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到了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在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因此又称团圆节。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汉代,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据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而饮酒赏月成俗是在宋代。据《东京梦华录》所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在中秋节前,城里城外的酒店皆卖新酒。所有的酒楼都重新装饰门面。到了八月十五的中午以前,所有的酒店都酒尽瓮空了,店主只好把悬挂在酒店门前用以招徕酒客的酒旗拿了下来。明清之时,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中秋之夜,看着皎洁、清辉的月光,许多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潜确类书》也记载道:诗人苏轼和朋友游览金山,恰逢中秋,众人便相呼相偕登上山顶的高台,酒酣之际,苏轼约请好友袁淘清唱《水调歌头》,他自己则随着节拍翩翩舞蹈起来。韩愈在被贬后也在中秋月夜饮酒释怀,写道:“……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的传统,许多地方都饮用菊花酿造的“菊花酒” 。在古人看来,菊花有“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的功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具有“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的奇效。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人们早有在重阳日佩茱萸的做法,认为茱萸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铒,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佩戴发展成为了用茱萸泡酒喝。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说法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而喝了这两种东西浸过的酒,便能消除阳九之厄。
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饮酒习俗与传统节日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传统节日不可分割的部分,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桥生,《诗酒风流》,华文出版社,1997
【节日习俗的作文】推荐阅读:
春节的习俗节日作文10-08
节日习俗小学作文11-02
节日习俗作文600字的07-18
节日习俗端午节的来历05-25
节日习俗教案01-08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11-25
中国节日文化各习俗12-20
节日习俗主题班会教案11-18
重庆端午的习俗作文01-08
【实用】端午的习俗作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