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精选5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篇1

2l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得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初步认识到: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在安徽省宁国市农村小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可能。我校自20XX年以来,以农远资源的应用为选题,先后申报了宁国市级课题《农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宣城市《合理利用农远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均已结题。

但随着农村小学农远资源配置的提高和不断更新,学校的布局调整,优秀教师的流动等诸多原因,实施并提升资源应用的效益仍为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农远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性效益理解还不透彻,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有效推广,教师在农远资源应用及多媒体的应用上大多还处于浅层次,未能真正将农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源应用于学与教的策略与方法上值得积极探索与提高,有效把握课改方向,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0XX年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即将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无一例外的把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的运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譬如 “……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是我校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现化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及现代远程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案例研究,开发使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学与教”方式是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而形成的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各种方式的总称,也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即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应对现代课堂转型。

二、 研究内容及预设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通过研究,力求使课题组成员在所教学科中将先进信息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并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师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共享现代教学资源。重点是如何将“学与教”方式有效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取得预期目标,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更为有效的使用范式及运用技能,并有效地促成农村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素养的协调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秀课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农村远程接收IP资源中的学科教学的内容,主要通过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实践应用研究,对学与教的策略与方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摸索,具体表现:

1. 有效促进教师的备课方式。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使之农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2.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形成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性的正确观念和认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在虚拟环境下探究学习,真正使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现代课堂的转型。

3.强化农远资源应用的策略性,注重多媒体课件实效性,避免目前多媒体教学注重外表,忽视实质的问题,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并使学生在视频、音频资料、课件作用下,刺激多种感官参与,达到学与教效果最大化,并努力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鉴别使用能力及制作水平。

4.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与现今的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应用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本课题既是对我校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目的仍是为解决我镇青年教师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又为广大农村学校农远资源应用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因此本课题研究涉及本校16名青年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课题组通过校本研修,采取以教师自主研修为主结合中心教研组教师团队合作为辅的方式实现课题的目标。通过学习相关的资源,观看培训课程和课例,同时学校利用校本研修针对教师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组织参加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确保教师教育理论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树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标准(课程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以促进教师应用技术成为日常教学行为为目的”的理念。以教师的自主研修为主、团队合作为辅,突出团队协作。分析存在问题和了解教师需求,按照课题统一部署,自主、多元地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方法为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叙事、班级试点研究。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主要用于确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内容,以此调整教师校本研修实施计划。

行动研究法:指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文献研究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途径,获取国内相关课题的资料信息,了解研究现状,调整研究措施,充实研究内容。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班级试点研究:在学校内开辟试点班级,配备简易多媒体,与普通班级进行实验对比,提炼试点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

本课题是中溪中心小学“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课题。课题实施全面纳入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其教科研活动经课题组提出,由教科室纳入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保证课题组活动的常态化落实。

五、课题研究预期进展与成果表现形式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20XX.5~20XX.3)检索国内、外最新资料、文献;搜集、整理远教资源中的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和组织培训,统一观点,统一认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组织准备。具体内容有:1、成立课题组;2、自主申报参与课题研究;3.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4、撰写课题实验方案;5、课题的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3~20XX.12)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细化、分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内化、落实。具体内容有:1、开展农远课件制作和农远资源应用培训。2、集中组织教师观看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有效整合典型课例、新课程小学学科使用教学策略,聘请专家讲座,开展交流讨论。3、各教师结合本年级的教学实际自主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应用实践探索,开展课题研究。4、撰写教学设计与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论文。5、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及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论证阶段:(20XX.1~20XX.12)由课题主持人主持对研究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践论证,并总结上报形成结论并推广。具体内容有:1.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2.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3.申请结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篇2

一、高中化学结合信息技术这个“催化剂”的必然性

高中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数据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高中化学只是依据课本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讲解, 学生根本不能真正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靠的只是对化学公式的死记硬背。而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具体等特点, 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将书本的内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易理解, 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和具体事物有机结合, 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实用和明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催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改进

1.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果在没有任何兴趣去强迫学生学习,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静态的化学反应变成生动形象的动态反应, 增加化学反应的表现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 在教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网上或者图书馆寻找一些关于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 然后让大家进行探讨,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和归纳,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又增加了对知识的了解,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的,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在讲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国内外关于酸雨的最新的研究资料,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上面的几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班级的网上聊天室和论坛上进行讨论, 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在这种学习氛围中, 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 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引导者。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催化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现象都是要经过实验才能观察出来的。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很多实验过程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 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够提高实验的效率。一些受环境、器材等的影响不易观察到现象的化学实验, 一些对环境有较大污染、损害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实验, 一些难度大、耗时长的实验, 一些药品和仪器受到限制的实验, 在正常情况下都很难实验成功, 如果使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就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如在“研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时候, 如果在普通的实验中, 由于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转变现象不是很明显, 只能发现加压使得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淡, 而不能明显地发现其颜色在慢慢地变淡, 这给学生对课本上关于颜色变淡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 有意识地将气体的颜色突出, 增强颜色的递变性, 让学生能够看清实验现象的全过程, 实验和课本内容相吻合, 使得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计算机还能模拟出一些因为错误的实验操作造成对人生、财产安全的影响的实验, 从而使学生能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这个平台对错误的实验操作引起极大地重视。如在进行乙酸乙酯制取的实验时, 将乙醇倒入到硫酸中如果不加碎瓷片会使浓硫酸飞溅出来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4. 信息技术催化下加快了高中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渗透的步伐

信息技术加快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渗透,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 也要将教材内容和各个学科知识相互联系, 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加快高中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得学生更易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合理使用 多媒体 教学环境 优化 适当运用 互联网搜索 教学方法 改革 充分应用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 教学模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5-01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 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这一课题摆在我们中职教育的面前。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本人长期实践,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逐步实现着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点滴变革。

一、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合理使用,实现了教学环境的优化。

曾几何时,枯燥的教材,冰冷的作业,成为学生课堂的全部。这些远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的知识,被威严的老师灌输式地传给学生,教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学得毫无趣味可言。

当我们学校所有教室均配备起了多媒体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等设备后。我试着发挥起了多媒体教室系统的优势,利用它们图文、声音、视频并茂的特点,用课前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完美呈现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课堂教学。有时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接入校园网的特点,登录到各种教学网站和各种教学资源库,点播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下载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进行呈现。

多媒体的直观性,突破了视觉的限制,学生可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则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其交互性,则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诸多特点,让我们大大地改变了教学环境。比如:上WORD排版课,我在制作的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精美的报刊杂志排版效果图,加上POWERPOINT动画效果,学生刚一接触,就马上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被教学内容紧紧抓住。

二、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的适当运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互联网上海量、鱼龙混杂的知识极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将学生引入歧途。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自由开放互联网,教师很难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和管理学生,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而,使用互联网教学并不多见。

但是,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的适当运用,却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有些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的学科,如:计算机专业课、电子专业课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这根线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CORELDRAW X3基础与案例教程第5章图形的交互式处理教案设计[案例18]世界建筑摄影(透视)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上课时,我首先通过网络教室将参考网址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阅关于透视图的详细文字讲解及图解,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接着,我用课件展示课前制作的[案例18]世界建筑摄影(透视)》效果图,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再次,我用案例驱动,让学生通过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课件学习、查阅本节课教材学习、同学讨论学习、特别是通过老师发下的网址在网上学习,为下一步操作任务的完成扫清学习障碍。再接下来,我要求两位同学协作完成世界建筑摄影案例制作的学习任务。最后,我要求要求同学们在网上学习3D文字的制作方法,并合作完成3D文字制作拓展练习。同学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透视等工具,都完成了漂亮的3D立体文字制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创新、审美、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小结与反馈:教师将所有学生的作品通过网络教室收集在一起,并通过网络教室发放回每位学生的电脑上,使得每位学生能欣赏到其他所有同学的作品。教师展示两件最好的作品,并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学生在欣赏到其他作品后,进行讨论、点评并修改自己的作品,教师可将好的作品发到互联网上,让学生感受小小的成功。这样的教学,以互联网搜索为主线,从概念的理解到案例的制作步骤及拓展练习,都通过互联网学习,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充分应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为我们变革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我个人非常喜欢应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教学。比如,像我们学校,有的机房安装了伽卡他卡电子教室、有的机房安装了NETOP SCHOOL电子教室……我们上课时,可以利用电子教室实现内容演示、过程控制、师生互动和动态评价。比如,我校推行的无纸化考试,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所有学科外,电子专业的PROTEL、学前教育专业的弹唱录音、讲故事录音等等,都可以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系统环境下进行测试。测试收上的电子答卷,可以由教师利用电脑客观评判,并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将电子稿分发回学生,让他们拥有所有同学的电子答卷,引导他们进行互评,并一次次地比较、改进,教师则可对每个学生的改进进行动态评价。利用电子教室进行考试不仅是无纸化考试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推行过程评价的考核方法的一种尝试。

应该说,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过程监控、分层式教学分类指导、过程评价等方面都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被充分重视、全面应用和普遍推广。

总之,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并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科特点,立足课堂, 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学习,通过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收获知识、学会技能、学会创新、学会学习,最终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篇4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应把握好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辅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品的评价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美术课堂应该本着以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智能、提高艺术鉴赏力、陶冶生活情趣、启发艺术潜能为目的。

我国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进入教室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理论上讲,这必将带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的深刻变革。

有效教学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有效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教师互动交流,使学生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中。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呢?

一、美术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的艺术教育逐渐被提上了日程。作为美术课,在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学生感受、想象、创造、审美等能力上凸显了引导作用。所以,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上得成功,新课导入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导入方法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导入新课才有效呢?

(1)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新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设计等。有些学生活泼好动、爱听故事,可以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导入。如在导入《各种各样的鱼》一课时,我在PPT上让学生猜谜语: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手也没脚,能在水中游。瞬间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学生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比较强,可以采用联想类比、启发谈话等方法导入。同样的教材,针对不同的

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导入要有启发性。在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倡他们大胆、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探索,让学生主动地分析、比较、动脑、动手实践,表达自己的见解,寻找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如“看谁想法妙”、“谁的想法更精彩”,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导入要有新颖性。新颖的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这样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强化他们的感知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结合其他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美术元素,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在美术课中,制造出“新鲜“的氛围。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探究发现是在教师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发现未知的知识,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美术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在“自然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当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音乐与美术课相结合,就形成了视觉与听觉共通的音画效果,创设了更具体、更可感知的美的意境,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与捕捉能力。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他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

二、美术课堂中有效教学的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呢?

(一)游戏是增强美术课堂中有效教学的内驱力

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猜测、交流,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许多同学对美术课不太感兴趣,就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课堂上重现电视节目“非常6+1”:把美术课上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让学生抢答的问题,通过游戏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生来说没有用的美术课在这样的游戏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是增强美术课堂中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就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充分地利用竞争机制,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让六位同学为一组围在一起上课,在这六个人中,有组长,有副组长,有专管记录的同学,发言是轮流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疑解疑的过程中真正体现集体的力量,让大家明白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的美术课,很多时候是需要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所以这样的座位排列让我们在美术课堂上更能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我们要在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科学有效的进行美术课堂教学。

(三)教学评价是美术课堂中有效教学的成功砝码

美术课程已由原来过于强调等级化考试、比赛获奖选拔,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美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在这样的转化中,我们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并充分利用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所以,我们更关注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注意调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采用这些评价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实践活动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结合学校各个部门多举行和美术学科有关的活动,如庆元旦书法比赛、教师节我为老师送祝福、我爱我的校园速写比赛等。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借此向学生传递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同事还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参加社会美术展览和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阅历,并借此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以强大的信息化资源为背景,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效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篇5

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操作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 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有效整合的策略如下。

1. 提供情境化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落实信息素养教育, 要求不满足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 而是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教育, 教给学生单纯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与技能, 剥离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境, 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惰性知识, 也就是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知识, 却不会应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学生能在课堂上根据要求修改页面设置、修饰文字, 但却不会设计和打印电子板报;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讲解设计、修饰图片, 但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却束手无策等。如此, 不但不利于提升信息素养, 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挫伤。

在教学中, 应当结合真实的应用情境为学生展示新知识, 避免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有效解决问题所需的情境化知识, 利于将知识或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例如, 在如何进行电子报刊版面设计的情境中展示横排和竖排文本框的用法, 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框的操作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体验了文本框的用途与价值, 获得情境化知识, 十分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 系统化知识, 便于提取旧知识和构建新知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 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也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频繁地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 高效流畅的存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同时也需要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支撑。将知识系统化的目的是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为提升信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 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过分注重信息技术操作的细节, 会使知识与技能过于零散, 不利于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提炼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知识条理化, 可以减少提取旧知识的难度, 并为构建新知识打下基础。例如, 可以把Word中改变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等操作归纳为修饰文字的方法, 修饰表格可以从表格的文字、底纹颜色、边框线等方面下手等。如此, 将零散、孤立的知识赋予载体, 使学生不至于迷失在具体的操作步骤当中, 而忘记学习的初衷和目标。

3. 提炼方法性知识, 找到操作的规律和规则

牢固的知识与技能是能力的基石, 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离不开方法的支持。方法的获得更利于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事实上, 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不同的操作技能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共性的规则与规律。一个具体软件仅仅是一个载体, 通过它使学生学习到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方法才具有长远意义。由于小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较弱,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提示、帮助学生总结、提炼不同操作技能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系统之间建立联系, 使相关知识围绕某一主题联系起来, 形成一定的结构,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 在Word中移动一段文字、表格和图片, 可以在掌握移动一段文字的方法后, 让学生先回忆移动文字的方法, 学习移动表格、图片, 并在学习之后总结“移动”的方法;在Windows中复制或删除文件、文字、图片的方法大同小异。实践证明,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4. 引导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生活的需求, 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对于常用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 可以在课堂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适时做好详细的示范, 使学生掌握其中的要领。第一, 活用教材, 把教材变成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从教材获取知识, 把文字描述转化成操作技能, 需要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并有足够的耐心。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在课堂上, 适当安排自学课本的环节并给予鼓励,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二, 利用软件帮助菜单自学。软件自带的帮助菜单是获取软件操作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 设计必要的环节让学生养成用“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第三, 工具栏的使用。工具栏是操作软件的快捷方法, 把鼠标放在工具栏按钮上不动, 就会出现按钮的名称与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使人对软件快速上手。上述信息技术学习方法不但会授学生以“渔”, 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 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学会”, 学习信心大增, 容易养成敢动手、勤动手、爱动手的好习惯, 信息素养随之提升。

5.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内化知识技能与方法

有效的信息技术课不能停滞于单纯的模仿和记忆,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教学目标。开展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机会,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理解其用途和价值。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中, 学生可以自发地使用各种方法, 联系自己使用信息技术的感受和经验, 从中得到锻炼, 这种学习效果比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要好得多。但是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切不可盲目追求探究的过程, 过难的任务常常导致学习失败。比如, 自选主题, 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 利用Powerpoint为自己竞选某班级干部制作演示文稿等。在实践活动中, 对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要为其提供合理的“脚手架”, 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 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 知识、方法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落实。五个方面不分先后顺序, 一般可同时进行 (如图1所示) :第一, 提供情境化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第二, 系统化知识, 便于旧知识的提取和新知识的构建;第三, 提炼方法性知识, 找到操作计算机的规律和规则;第四, 学习方法的理解与体会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第五,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综合实践活动, 给学生创设由“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创新”转变的条件。这五个方面不是线性的, 是交叉融合的关系, 是立体结构。

上一篇: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下一篇:我对秘书工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