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1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进入课堂

1.猜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你们来猜猜,好不好?

师:“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造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生猜。引入课题:落花生。

3.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落花生”吗?

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做落花生。

4.简介作者:(根据预习交流——自读课后作者简介)

这篇课文的作者笔名“落花生”,他之所以起如此的笔名,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那么,小时候,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主识字:

(1)大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

(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交流学习新字词心得。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词,讲解交流自己的学法。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加强巩固学生的生字学习。

小结: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记词典中的解释。

2.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顺。

(2)有学生互相推荐读课文,老师在旁边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分段?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落花生是本文的中心事物,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小组内部讨论,教师引导明确分段。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1.分开层次,确定重点

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是怎样过收获节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今天,我们来跟他们一起过收获节,收获节里一家人——吃花生,一边吃一边——谈花生大家再看书,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两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二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吃花生”略写,“谈花生”详写)

2.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句子:

(1)“赞花生”。

父亲的话很重要,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他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炫耀自己,而是深埋地中,并给人们带来好处。

(2)“学花生”。

六个字讲了两个方面,“不好看,很有用。”父亲在这又说了花生的特点,父亲提出要求,不要做“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的人。而要做谦虚朴实,不记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当然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的人,当然更好。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3)“看目的”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的议论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有用的人。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话说明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三、体会全文,深化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2.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总结写法,随堂练习

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父亲谈话的教学中,学习详写和略写。

2.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只是根据各自的生长特点将果实挂在枝头,由此,体会到花生不求虚名,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可贵的品质。学习这种是借助花生讲明道理的写法叫做“借物喻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2

一、解析教材, 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 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 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 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 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 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 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 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 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培养诵读、积累文言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 制造矛盾, 直视中心。

开课伊始, 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 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 来去无踪, 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 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 遇事就会疑神疑鬼”, 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 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 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 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 深情范读, 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 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 韵律之和谐, 意味之深长, 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 导入之后, 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 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 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 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 再让学生充分练读, 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 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 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 教为浓妆, 学宜淡抹。

(三) 文白对译, 感悟精练。

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 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 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 对于译文能用则用, 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 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 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 学愈浓妆。

(四) 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 借小喻大, 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 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 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 (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 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 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3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篇4

班级姓名分数

一、基础知识(37分)

1.看拼音,用你最满意的字体写词语(5分)

yuānbó zōngzhǐ xùrì zhēndì áo yóubùlǚshùnjiān

áoyóu bùlǚ yúlèpāishè shùnjiān qīnqishùnjiān

shùnjiānqīnqijiāyùguān

2.成语填空(11分)

(1)补充成语难不倒我。(5分)

至()无上()风()雨金()献瑞质()无()

一()如洗()然无()转()即()心()神()

数不()数()马()花

(2)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耳闻心记,你一定知道一些带有“龙”的成语和寓言吧,请你在括号里填入一个字,构成成语。在横线上填写关于龙的寓言。(6分)

①龙()()跃——()龙()睛——()()龙()——()()()龙

②寓言:

3.火眼金睛,辨析词语组词(7分)

峪()浴()趟()倘()遨()傲()魂

()魄()

裁()载()糊()湖()旨()指()

4.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改为陈述句)

(2)海浪冲上来,又害羞似的退回去。(仿照修辞手法写句子)

(3)我想念王老师。(扩句)

(4)千家万户都高高兴兴地在傍晚时分贴上了象征吉祥幸福的春联。(缩句)

5.下面的破折号有何作用?请选择(6分)

A.话题转移B.解释说明C.声音延长

(1)我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

(2)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3)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

二、才华横溢,积累运用(10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没有(),能像()把我们带到();也没有(),能像

()带我们领略()。

(2)《忆读书》的作者是()。

(3)《微笑》一文诗人把微笑比喻成()。

(4)中国的龙象征着(),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

(5)《献你一束花》的作者是()。

2.在括号里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语(5分)

(1)()世上每个人都有一本书,()一本书,我相信,世界上()会少点麻烦。

(2)()风雨多大,我们()要按时上学。

(3)()有了新课程改革,()我们的个性才得以施展。

(4)你()在这儿等待,还()先走。

(5)爷爷()年龄很大,()身体还是很硬朗。

三、阅读游乐园(18分)

(一)(11分)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给这则寓言加个题目:。(1分)

2.在括号里给带点的字注音。(1分)

3.解释题目的意思:(2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叶公子高好龙。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2分)

6.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1分)

(二)(7分)

礼 物

教师节前,好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给老师送礼。二(2)班的讲桌上,一大早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

上课铃响了。

门开了,何老师像往常一样,微笑着向讲台走去„„她看见了那小百货商店似的礼物,脸上的笑容凝固了。

“同学们,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的?”

刷,刷,刷„„四十几只胳膊举了起来。

“好,请放下。”何老师低下头,一件一件翻看起礼物来:日记本、钢笔、画片„„她的手停住了,捏起一枚2分钱的硬币。

“这是谁的2分钱?”她抬起头问。

一个胖胖的女孩站了起来,下巴快贴到胸脯上了:“是我的。不,何老师,这不是送给您的,是——今天早上我在路上捡到的,我就放在讲台桌上了。”

这时,何老师又拿起一封信念了起来:“何老师:教师节快到了,我想起您对我的教育,十分对不起您,因为我的进步总是不大。何老师,从今天起,我一定改掉骂人的毛病,请你相信我吧。李冬冬。”何老师念着信,她的脸又红润,又喜人。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东西都拿回去吧,我只留下这封信和这枚2分硬币,因为这才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1.用“ ”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特点的一句话。(1分)

2.联系上下文想想:何老师为什么“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她此时此刻心情怎样?(2分)

3.何老师为什么认为“信”和“2分硬币”是最好的礼物?(2分)

4.其他同学看到上文描述的一幕,心里会怎么想?(1分)

5.教师节那天,你会送什么礼物给敬爱的老师?为什么?(1分)

四、妙笔生花(35分)

1.你爱读书吗?平时你是怎样读书的?学习了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出来。(5分)

2.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祝福,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妈妈要过生日了,你准备送给她什么礼物?自拟题目。(30分)

要求:(1)把送礼物的过程和心情写出来。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5

一单元 龙

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1、《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指每一位炎黄子孙,勤劳的、有智慧的对自由充满向往和追求。(1)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提示:中国人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龙集各种能力于一身,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2)开头与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首尾呼应。开头点题引入,篇末点题。作用:结构严谨、完整连贯。(3)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2、《大人们这样说》(1)体裁-散文诗

形散而神聚,具备诗歌的想象力及美感。(2)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的含义? 提示:科技、工业、农业、军事…… 现在的龙是正在腾飞、崛起的中国的象征。

3、《叶公好龙》(1)出处:汉《新序》

(2)寓意:不要弄虚作假、口是心非,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3)重点字词: 好:喜欢。

写:用刀、笔刻画。雕文:雕刻的花纹。窥(kuī):探望、偷看。牖(yǒu):窗户。施(yì):伸出、延伸。还(xuán)走:掉头逃跑。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由此看来……

4、听、默写

(1)带“龙”字的各位置成语。(2)默写《叶公好龙》(3)《大人们这样说》第二小节 二单元 书

1、《神奇的书》

(1)作家作品:(美)狄金森,浪漫主义诗人,《艾米莉书简集》。(2)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因为书能……;书能……;书能……。总之,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所以……

2、《忆读书》

(1)作家作品: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的翻译家、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诗集《繁星》、《春水》,通信集《寄小读者》,散文集《樱花赞》,儿童作品集《小橘灯》。(2)冰心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

酷爱,读书好(快乐,随着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获得享受;扩充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写作能力;获得以为人处事的道理。),多读书(多读各类大家、经典著作),读好书(读健康、积极,对自己产生深远影响的书----比较、选择性读书。)(3)“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的意思及作用。意思:总的来说。

作用:总结概括。(总括上文,强调不管怎样说都是如此这般这般。)

3、《走遍天下书为侣》(英)尤安•艾肯(1)为什么选择书作为伴侣?

如与朋友交谈;似和家人见面;令人回味无穷。每逢读书时……有趣的事。(2)背诵2、6小节。

4、听、默写

(1)默3句读书名言。

(2)默写《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你最喜欢的一小节。(2、6)三单元 角度 1《古诗二首》(1)《登飞来峰》 ①作家作品: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在神宗时代实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②重点词句:

闻说:听说。不畏:不怕。浮云:飘浮的云片。望眼:视野。只缘:只是因为,由于。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得高,看得远。(可用于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生活及个人修养。)(2)《题西林壁》 ①作家作品: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东坡文集》、《东坡乐府》、《赤壁赋》等。诗词豪放。②重点词句:

题:写。不识:看不清。真面目:真实的样子,全景、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用于对人、事、物进行分析时,要客观全面,切不可片面。)

2、《牛和鹅》

任大霖:儿童散文集《红泥岭故事》,儿童剧《桃子熟了》。

看待周围的人、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听、默写(1)名言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四单元真诚

1、《用目光倾听》

(1)金波: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会员。儿童诗集《回声》、儿童散文集《妈妈的爱》。

(2)说一说你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在与别人交流,听别人讲话时,要望着对方的眼睛。“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用目光最能表达真诚,也是一种尊重。“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递的是温暖的春天。”

2、《信任》

路边的指示牌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行文的线索。(1)告示牌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桃园;互相信任的最高境界,在那儿人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2)桃园主人并没出现,你是怎样了解他的性格的?

侧面描写主人的训练有素的猫狗,它们的动作、神态。烘托出桃园主人热情好客、善解人意、相信客人的美好品质。

3、《修鞋姑娘》

(1)“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还钱。送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承诺。(2)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地展现修鞋姑娘品质的?

怀疑------坦然、自信

同情------只收六角钱

担心------只收三角钱 纳闷------赞我诚实守信

一波三折、跌宕(dàng)起伏

诚实、善良、信任(3)写作方法:倒叙。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条理清晰。(4)听、默写。

名言、《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单元 心愿

1、《凡卡》

(1)作家作品:契诃(hē)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共称“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变色龙》、《凡卡》;莫泊桑的《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2)插叙

信中的两次插叙是与当时凡卡的现实生活及悲惨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成功的插叙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文章中心。

2、《种子的梦》

(1)作家作品:柯岩,冯恺,当代著名女诗人、女作家。《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2)种子的梦是什么?

在寒冷的冬季,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汲取养分,积蓄力量,梦想—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3、《对岸》

(1)作家作品:泰戈尔,印度,14岁写剧本,19岁写第一部小说,52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2)反复的修辞手法

主要用于诗歌,其作用是:反复的咏叹,以此表达强烈的情感。格式整齐,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感。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格式。

4、听、默写(1)名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代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六单元 劳动

1、《古诗二首》(1)《秋浦歌》 ①作家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诗圣”杜甫合称“李杜”,杜甫曾评价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重点词句

赧郎:被炉火照红脸庞的冶炼工人。

照:照红。

乱:飞溅。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被炉火照红脸庞的冶炼工人,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边劳动边歌唱,歌声使冰冷的河水荡漾起来。(2)《悯农》

①作家作品:李绅,唐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锄禾》。②重点词句

粟:谷子,泛指粮食种子。万颗子:许多粮食。闲:荒芜。田:良田。犹:依然还有。四海:全国各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这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试着写一写。

①冶炼工人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伴着熊熊炉火以及四溅的火星,热火朝天劳动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冶炼工人的热爱及敬佩之情(不怕苦与累、乐观忘我)。

②旧社会的农民受到的残酷的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之情。

2、《幸福在哪里》

(1)(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童话《扬•比比扬历险记》。(2)对比的手法表现十年前后的变化。

孩子们不知道幸福的真谛—在各个岗位做有益于人类的事 井旁荒草丛生—草木葱茏,人畜禽用水

好处:突出主题,说明幸福就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劳动的开端》(1)作家作品:

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是中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把一切献给党》。

(2)作者“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

第一次挑煤。半夜动身—办事员的冷漠、粗暴—天刚亮启程—越来越累—午后困累到极点—天黑空筐回家。

体会:劳动的艰难,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辛。(3)文中的“抽”字你体会到什么?

动作粗暴、态度冷漠,不管别人的感受。穷人没有地位,受欺侮。

(4)蒲松龄,清朝,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人称“聊斋先生”,文学家。《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歌颂人间真、善、美,抨击假、恶、丑。(5)听、默写

①古诗二首

②陶行知《自立立人歌》 七单元 尊严 1《囚歌》

(1)叶挺,新四军军长,遭遇国民党长期羁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六面碰壁居士”(2)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

背叛信仰,出卖组织、同志,放弃理想及尊严,苟且偷生换取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革命胜利,人民解放,过上幸福的生活。(3)重点词 活棺材:监狱,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烈火:革命的熊熊大火。

(3)宁可为理想而死,也不愿像狗一样换取没有尊严的自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晏子使楚》

(1)体会“侮辱”、“尊重”含义。

使人的尊严、人格、名誉受损(楚国仗着国势强大,想显摆,故意刁难、羞辱,目的是要使晏子和齐国蒙羞。)

尊敬,敬重。(经过几番较量,楚王不敢取笑晏子,很敬重他。)

3、《为了他的尊严》

(1)独臂乞丐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原来:同情与施舍。

实际:通过劳动,得到做人的尊严。(2)写“双手健全的乞丐”用意?

对比。揭示中心(只有通过劳动取得报酬,才会有尊严,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毫无尊严可谈。)4《竹石》

郑燮(xiè),号板桥,清代文学家,字克柔,人称“板桥先生”,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5《嗟来之食》 带有侮辱性的施舍。食:shí(名词)sì(动词)

6、听、默写

(1)囚歌(2)竹石(3)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德)席勒 八单元 火与光

1、《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

(1)英雄行为表现在哪?

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人类,面对惩罚毫不屈服。2《奇异的激光》 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

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大的书(),最准的尺()。3《灯光》

(1)王愿坚,当代作家,剧本《闪闪的红星》(2)“多好啊”三次各个含义? 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发出的感叹— 赞叹天安门夜景。

郝副营长对书中的插图发出的感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议电灯时的感叹—渴望胜利,向往美好生活。(3)“灯光”为题,开头结尾写天安门灯光的用意。

线索。首尾呼应,结构清晰,强调文章主旨:告诉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要忘记革命先烈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幸福。4《灯塔》 灯塔: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不畏强暴。海鸥:胆小。5听、默写 “火”

“光” 九单元 破除迷信 1《西门豹治邺》

(1)西门豹是如何治理邺的?

发现问题—调查了解—弄清真相

惩治坏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修渠引水—灌溉庄稼(2)评价西门豹

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造福百姓,智慧非凡,管理能力。2《活见鬼》

(1)冯梦龙,明代文学家和戏曲家,《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2)重点词句

值:碰到,赶上。盖:伞。俄顷:马上,很短的时间。踉跄:走路不稳的样子。愕然:吃惊的样子。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互疑为鬼的两个人,看到对方不是鬼时,真相大白,感到吃惊。笑自己的无中生有,对迷信的讥讽。

(3)寓意:要相信科学,不要无中生有,否则会闹出笑话。

3、听、默写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或观察事物—爱因斯坦 引号:

1、直接引用

2、着重论述

3、特殊含义

4、引号中的引号用单引号 省略号:

1、省略列举内容

2、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3、省略引文内容 破折号:

1、解释说明

2、话题突然转变

3、声音延长

4、事项的列举分承 十单元 我们去旅行 1《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徐霞客,明末清初杰出的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1)“奇人”表现在哪儿?

淡泊名利,锲而不舍,立志考察,志向高远,不畏艰险,卓尔不群,求真求实,毅力超凡。写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2)“奇书”表现在哪儿?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及文学价值。“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3)积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2、《少年旅行队》

(1)柯蓝: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当代散文诗杰出的先行者、带头人,散文诗大师。

(2)一组散文诗,由《出发》、《老师》、《小纸船》、《听广播》、《标本》、《旅行者之歌》。

3、听、默写(1)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刘义庆《世说新语》(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枫桥夜泊》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

明喻:像、似、如、犹如、宛如、仿佛…… 暗喻:是、成为、变成、成了……

2、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

4、设问:强调问题,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6、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7、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表达的效果。

8、反复:强调内容及感情。

9、对比:突出强调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6

《修鞋姑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真诚”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的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修鞋。一开始受到了“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地感动。赞扬了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运用了倒叙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范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修鞋姑娘真诚、善良的美好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编写作提纲。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情境式、启发式”的基本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学法指导,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同时以教师的情带动学生的情,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指导,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协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揭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2、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师板书。

二、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1、生默读课文,用“--”勾画出描写姑娘的句子,并在旁边标出描写方法,想想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并填表格,表格如下:

动作      (      )

外貌      (      )

神态      (      )  的修鞋姑娘

语言      (      )

心理活动

2、学生交流,并让学生把体会到的姑娘的特点写在黑板上的括号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3、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描写方法中体会到姑娘这样的特点的,师将对应的描写方法与姑娘的特点连起来。

【在学生已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思考题: (    )的修鞋姑娘,让学生填表格,并让学生说你是从哪些描写方法中体会出姑娘的这些特点的。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使同学们从多个方面去认识这位修鞋姑娘,而不是一味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尊重了学生阅读的多元特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4、学习描写姑娘的句子,体会姑娘的特点。(师相机出示语句):

(1)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从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体会出姑娘的自信和真诚,并指导朗读

(2)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从动作描写中的几个重点词语体会姑娘技术娴熟(吧吧吧、钉、拽着、扯着、扯了扯),并指导朗读。

(3)、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从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中体会出姑娘生活艰辛和工作认真。想象姑娘会经历哪些风霜艰辛?并指导朗读。

(4)、从姑娘和“我”的对话中体会姑娘诚实、善良的品质,理解两个“相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并读出不同,分角色朗读姑娘和“我”的对话。

(5)、学生自主交流,还从课文中其它描写姑娘的句子中体会到姑娘的什么特点。

【品味精读环节主要抓住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老师引导品读重点词句、启发想象、引读、评读等方式,体会姑娘的特点,这样,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情感的熏陶。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写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对修鞋姑娘的语言、神态、外貌、动作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特点,把一位真诚、善良的姑娘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学习了写作方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谈写作收获,读写结合

1、生谈谈从这节课中收获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师归纳总结。

2、让学生设想如果让你写一个人,你会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哪些特点,并让学生填提纲表格,表格如下:

动作      (      )

外貌      (      )

神态      (      )的(      )

语言      (      )

心理活动  (      )

3、生上台展示表格并交流。

【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让学生设想如果让你写一个人,你会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哪些特点,并让学生填表格,此处设计主要是使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板书:

动作      (      )

外貌      (      ) 的修鞋姑娘

神态      (      )

语言      (      )

心理活动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7

[课文说明]

本文是一篇构思奇巧,意蕴深长的讽刺小说。课文讲述了一个叫王七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的故事。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明好逸恶劳、动机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只有不畏艰辛才可能取得成就。

本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采取了双线交织的方法。课文共13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故事的开始:王七慕道,去劳山拜一道士为师。第三至第十二自然段记叙了故事的发展:王七不堪“早出晚归,砍柴割草”的艰苦生活,打算回家。看到师父显神通,归念暂息。后来他还是忍受不了,向师父辞行,求授法术。第十三自然段交代故事的结局:王七回家夸耀,头上撞了个大包。整个故事是按拜师求法、看师演法、缠师授法、演法失败的线索来写的,这是明线。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有一条暗线,就是王七不愿吃苦。明暗线交织得巧妙自然,使情节波澜起伏,峰回路转,曲尽其妙;特别是悬念的运用,奇幻的细节,令人欲罢不能。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神采奕奕、羡慕、犹豫、倾慕、珠圆玉润。会认8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3、从故事中领悟,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事先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不少同学喜欢看神鬼故事书,其实神鬼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二、学生汇报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预设要点: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耗费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让我们先睹为快,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吧。

四、交流

1、你读懂了哪些词,或者哪些字词需要大家帮助你理解?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倾慕:倾心爱慕。

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这里形容歌声婉转优美。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一两句话概括。

王七在劳山学法术,不想吃苦,结果什么也没学会。

五、快速阅读,理清脉络

1、哪几段写他山中的学法经历?(3到12段)

2、山中学法时有两天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儿,说说。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给1到2自然段取个小标题吗?

板书:拜师求法

4、王七学法,结果如何,试根据13自然段内容写小标题。

板书:演法失败

5、根据小标题,理清故事脉络。

六、重点探究

1、分还有疑难,或者你想重点研读哪部分?三读课文。

2、交流。预设:

①学生可能对王七最后演法失败百思不得其解。此疑问可暂不作答。

②可能有不少学生对“看师演法”一部分兴趣浓厚,可引导进一步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看师演法”一段的确精彩。有几大奇迹?试拟个节目单。举例:

纸月光满屋 壶酒饮不尽 筷子化嫦娥 酒席移月中

七、拓展

1、演故事:

劳山道士精彩演法,几大奇迹中,各小组任选其一,合作编一编,演一演。

提示:文中动作语言不多,要想表现他们的法术奇妙,可借助众徒弟的神态表情、指点议论来表现。

2、抛出问题。

这一切多么不可思议!可根据上一节课我们对故事的整体把握--故事是写王七学法,写他拜师求法、看师演法、缠师授法、演法失败。但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道士施法的每一个细节呢?

3、细读全文,自找答案。

4、读到这里,你一定有不少感悟--

预设:王七就如《蜀鄙之僧》中的富者,有志向,但志向不坚,半途而废。

王七太过浅薄,眼高手低,既想取得大成就,又不想付出艰苦的努力,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王七去学仙术,没有学到真正的仙术,就回家了。做事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

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5、我们可不能步其后尘。让我们写下对自己最有警醒作用的相关名言,以激励自己(自创与积累均可)。

八、发散感悟

1、.一个故事,你们感悟到了这么多,真会读书。再读读,也许还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2、交流,各抒己见。

预设:王七好不容易学到了一点本事,却又好显示,所以“穿墙术”一到家就不灵了。我们要记住不可骄傲自大。

特别可悲的是,失败后,他一点也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责骂师父。失败后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3、故事给我们这么多启示,如果从主人公王七的角度,可以取个什么标题呢?试命题。

九、自选拓展活动

1、蒲松龄真大家也!“鬼狐成性格,笑骂皆文章”,你可以读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佳作。

2、如果王七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七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出一些新的含义?你可以练练笔。

3、请你练习讲这个故事,一定会为你赢得不少“粉丝”。

板书:

劳山道士

拜师求法 看师演法 缠师授法 演法失败

不畏艰辛,才获成功

投机取巧,终究成空

[教学反思]

授课结束了,我和学生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们惊叹于道士们玄妙的法术,也为王七的半途而废而惋惜,我及时的推荐《聊斋志异》这部著作,把学生带入大家的境界。此堂课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效果非常好。

1、导入。本故事一波三折,奇幻的细节更是令人浮想连连,学生多会主动提前预习。借这篇优秀作品帮学生认识又一部经典作品。因此在导入阶段可让学生交流对《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了解,有意识地用优美的语言对《聊斋志异》进行介绍。同时也逐步培养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

2、快速阅读,理清情节。文章长,可指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不过文章虽然较长,但线索清晰,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成效,可在自读时交给明确的学习任务,如以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章脉络。

3、引导欣赏精彩段落。劳山道士身上显示出奇妙的神话色彩,发光的纸月亮,饮不尽的酒,筷子化嫦娥,酒席移月中。这体现了人们千百年来对神仙境界的向往,爱幻想的少年儿童会喜欢。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可从此处切入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而且,这一部分看似与批评王七的主题无关,实则为王七归念暂息和急于求法以至回家夸耀埋下伏笔,反衬出王七的可悲,突出了主题。实际上这一段确实笔墨丰繁,写得很精彩,值得欣赏。拟小标题,讲故事,合作演一演,这些形式都是学生感兴趣的。

4、辨明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这里不要求千篇 一律的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既要尊重学生个性,更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可联系前一篇课文《蜀鄙之僧》感悟,从王七有志向但没有学到真正的仙术就回家了,感悟做事应该坚持到底,有恒心、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可从王七见人就吹嘘结果出了丑,领悟我们宜“洁身自守”,不可骄傲自大。也可从王七不知反省、责骂师父,感悟失败后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重点引导感悟“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分数乘法

长方体

(一)三

分数除法

数学与生活 四

长方体

(二)五

分数混合运算 六

百分数

数学与购物 七

统计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

(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分数除法

(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 = 0.9÷3 = 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 =(×)÷(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 = ×=(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 = =(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三.分数除法

(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活动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第二节课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二、心得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老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个新知识会和哪些旧知识有关,演算时想一想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巩固练习要寓教于乐。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一次给学生五道题,问题太多,有的学生就没有动手去分圆,没有观察,直接填出算式和结果。这样“分一分”的活动就形同虚设,失去操作的意义。

2、本节课学习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讨论。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缺少评价。

三.分数除法

(三)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在学习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难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不足。

(1)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扣,学生对应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的比较透。(2)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学生在用算式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虽然列出了算式6÷2/9时学生不能正确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6与2/9是对应关系,从而列出算式,在用方程解答时,找等量关系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及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反馈、引导。(3)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教师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深挖教材。如在作对比练习时,第二题第2小题篮球是足球的1/3,求篮球。在第一小题时已经用除法或方程求出了足球,一部分学生学生没有充分认真读题理解列式为9÷1/3=27(个)此时老师并没有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考虑、反思,有的学生从答案中发现问题“足球只有9个而篮球是足球的1/3,怎么能是27个呢?”从新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找到了问题,进行了正确解答。请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的自己的预案,体现了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对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疑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由于学生第一次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应用题,学生虽然列出了算式6÷2/9,不能正确理解6÷2/9含义,教学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还是感觉理解不够透。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用计算对比推出,6×9/2和6÷2/9相等,从而推出6÷2/9。还有的老师认为用已知两个数的积(6)与其中一个因数(2/9),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还是觉着不是很完美。

教学“数学与生活”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粉刷墙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再进行购买涂料,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我给带了米尺,先让学生思考:要准备粉刷墙壁,先得知道什么?生:教室的长、宽、高。师:还需要知道什么?生:前后黑板的大小,窗户和门的大小。师:教室的长10米、宽6米、高2.8米,窗户、黑板和门的大小由你们自己去解决。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话。生:需要测量,就得有工具。师:我这里有米尺一把。学生有的开始测量,有的开始计算。在测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在测量窗户的时候,先测量教室最前面的那个,因为那个窗户比较小,而其它五个一样大。只见他们测量了长和宽,而另个五个只测量了一个窗户的宽,而没有去测量长(高)。由于六个窗户的高低是一样的。在测量门的时候,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测量了窗户下面的那部分,又测量了门的宽度,测量结束了,学生把窗户和门的大小计算出来了,要粉刷的面积也知道了。师:现在该准备什么了?生:涂料。师:那准备多少涂料呢?怎么就知道了呢?生:问问装修工人。师:好主意!看教材有没有告诉我们。当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每平方米所需涂料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涂料。在计算粉刷第一遍需要多少涂料时,计算结果是个四位小数,学生很自觉就得保留了整数。在计算粉刷第二次需要多少涂料时,学生没看书就知道第二次肯定比第一次要用的少,具体少多少,没经验了。这时,就再看工人怎么告诉我们,从教材得知,第二次每平方米用的是第一次的2/3,学生很快就去计算第一次总涂料的2/3。

看着学生那机灵的动作,心里直觉得他们确实长大了,也有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了。有时候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什么也不会,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也长不大似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我深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确实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看在眼里,欣喜在心里,我的辛苦没有白付出啊。在以后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只要能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数学学好的。

四.长方体

(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反思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桃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桃和一个荔枝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五.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学生数学的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六.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与购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数学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教研室周老师的指导,让我对“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数学课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的三种问题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节课显得更有数学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等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为你自己发现的方法起名时”,同学们很有创意,有“魏式快估法” “去尾法”“聂式估算法”等„„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购物的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和它的应用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1)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小组活动的合理选择,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许多好方法,在进行个人汇报时已经汇报的很全面,但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显得这个环节很多余。

(3)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教材需深钻细研,难点重点需找到生长点;教学语言需幽默、科学、艺术、精练;教学应变能力要增强;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熟练使用;对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应付诸于实践。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统计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教学中成功之处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生进行学数学价值的教育,以激发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好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学习数学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处理好两个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

上一篇:社会现象写作下一篇:酒店质检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