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精选8篇)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1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多媒体技术把知识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

一、枯燥的知识传递方法。我还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让知识作用于学生的视听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想象力。

1、兴趣入门,自觉学习。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喜欢画画的小学生,他们就愿意上美术课;喜欢唱歌的,就愿意上音乐课。并且,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爱画画的学生制作自己的卡通画,让爱唱歌的同学编辑自己的小歌曲,让爱写作的同学在电脑上编辑自己的小文章......一切从兴趣入手,激发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也就不再感觉困难。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让学生聆听一些以前学习过的古诗,引导他们想象古诗所描绘的图画,然后出示一些以往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 罗增泉 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计算机的操作,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英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规范使用计算机》时,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要教育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2

一、备自我、备教材、备学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 就能争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准备愈充分, 主动性就愈大, 教学效果就愈显著。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

11.备备自自我我,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拓展教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并结合所教学内容, 转化成课堂上的新课题、新方法、新知识, 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结合课本探讨实际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路、新创作, 彻底改变学生只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教师丰富知识产生崇敬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期待和惊喜的学习过程。

22.备备教教材材, 深入研究新教材, 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 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才能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钻研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33.备备学学生生,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教材、落实课程标准外,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要对所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加以细化, 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所选择的教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预设并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了好的素材、知识储备, 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上,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11.精精心心设设计计教教学学环环节节, 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教学目标, 就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过程, 就解决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从上课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认识课堂活动,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2.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享受快乐学习

“我要学与要我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较难解决的一个矛盾, 究其根源, 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通俗等。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享受。

三、以主题任务探究,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任务探究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以主题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提升信息素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在策划、组织与调控, 放手给学生表现。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触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

22.实实现现角角色色转转换换,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独白式”教学, 一节课40分钟, 教师会从头讲到尾, 毫无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这其实是一种“专制性”教学,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进行有效评价,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超越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效果和任务作品的自评、互评, 点评、答疑, 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

11.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性, 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 联想、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 提出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兴趣;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起到及时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它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 学习他人的长处, 拓展自己的思路, 取长补短, 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我。

五、注重反思教学,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生长点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才能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更有效。因此, 要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定期进行教学调整, 并及时统计分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加以回顾、梳理, 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从中找到教学的突破方法,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 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自我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创设高效课堂, 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点。当然, 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教学在、学生在, 它永远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新教材, 针对现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从教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主题任务探究及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 篇3

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计算机课程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对于开设好计算机课,使其“好学”、“乐学”尤为重要。

1. 展示计算机的作用,激发兴趣。第一节计算机课,就给学生介绍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电脑打字、激光照排的广告;银行里,存取款业务等;再利用教师事先选好的软件介绍一遍,大量的事实,生动的影音资料都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2. 精心挑选教学软件,激发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所以游戏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如果内容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具有游戏效果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兴致盎然。

二、探索科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

新课程的出现,要求教师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向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针对传统的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针对学生理论课上不能认真听课而导致上机课盲目操作的问题,本人采取了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这是交流互动的前提。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精美卡通画》一课时,先出示教师画好的由卡通画组成的精美图画,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任務:怎样找到卡通画?如何插入卡通画?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2. 学生自学:这是交流互动的基础。在新授课之前,老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在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方法后,由学生根据任务个人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 小组讨论:这是交流互动的主体。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由好、中、差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长汇报给老师,在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思考、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调控,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解答。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答疑过程就能够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4. 练习评定:这是交流互动的检测。在小组交流后,教师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采取课时小竞赛和阶段性的小竞赛相结合的形式,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评选出“绘画小能手”,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这既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水平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4

【摘要】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多种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语文教学;不足;改进

世界已经进入全新的科技发展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科技和多媒体科技成为现代的信息技术主要内容。而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也有了改革进化的物质基础。

一、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存在的不足

在数字化的网络时代,教学情境再没有课堂的界限,使中学语文教育的偶然性、多样性、整体性大大强化。在我国目前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信息化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师资培训

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不足,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不高,信息技术没有真正与中学语文课程结合,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处在较低水平。

(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不足 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的来说有所提高,而在信息化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模式等诸问题的认识更有待深化和具体化。

(三)信息化校园信息陈旧

信息交流是“校园网”最基本的功能,但是目前多数网站的信息陈旧,信息更新维护工作效率低下。结果是大量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闲置,仅仅用来作为参观时的展品,宝贵的资源浪费和长期的资金积压,让信息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困难。

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有很多方法。

(一)在网络上寻找丰富的课程资源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让学生以各种方法、各种形式接触和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感受和体验语言的魅力。应用网络这个平台,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更形象的表达工具。

(二)增加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升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传授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这种自主和创造能力比单纯获得知识要重要得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也更大。网络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平台,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语文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面

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单纯的课本阅读,枯燥而缺乏趣味性,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丰富语文知识,更好的配合教师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很好渠道。

(四)用网络作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只能通过家访和电话交流方式,有很多问题在课后无法很好解决。而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了论坛、博客、个人网站和聊天工具进行交流,教师和同学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总结

实践证明强化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效果,还可以让学会更好的了解祖国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真正应用能力。提高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5.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5

作者/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07-09-12

(征求意见稿)信息科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中学信息科技在进行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上,仍然有不少教师没有完全脱离计算机课程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落实课程目标以及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

一、制定准确、适切、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学习要求,参照教材体系与内容,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制定准确、具体、适切的的教学目标。

准确,是指要准确把握中学信息科技课程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不能将信息素养片面地只理解为具有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而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考虑。例如:对“资源管理器”的内容,不仅应将学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如:新建、复制、移动等操作)作为目标,也应将能否使用资源管理器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保存与管理等作为能力目标,同时,还应将是否养成良好的管理自己资源的行为规范与习惯作为重要的情感目标。此外,准确还意味着要准确把握信息素养的重点,例如: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其学习的重点既不是程序代码的编写,也不是单纯的算法,而是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尤其是要理解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

适切,是指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注意循序渐进,逐步达成。例如:信息收集,要从一种方法收集,逐步发展到多种方法收集,最后能够多种方法恰当地结合使用;要从简单地获取信息,逐步发展到经历明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类型和来源、确定收集方法等完整的过程,逐渐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和效率。

具体,是指制定的学习目标要重点体现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所制定的目标要清晰,特别要将信息素养中能力与情感目标分解成可以落实在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的具体要求,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或歧义。例如:不能笼统地提“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对所有课都适用的能力目标,而应把上述目标在本单元、项目、活动或本节课中的具体体现描述出来。三维目标的描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而非教师,通过描述他们完成学习后的行为表现来反映教学要求,行为表现尽可能易理解、可实现、能评估。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应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结果,学生的行为表现体现在对知识的熟悉、理解、掌握和对技能的了解、熟练、迁移等方面;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学生的行为表现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建构以及学习方法的了解、养成、应用等方面,而这又是以学生相关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为标志的,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应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情感的提升,态度的转变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学生的行为表现体现在对学习内容、过程、方法的判断、趋向、认同、升华等方面,而这又是以学生相应行为规范和是非准则的养成和遵循为标志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因素,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提供学生更快捷获取、传输、发布信息的同时,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的消极因素,要让学生理解新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影响的两面性,分清楚虚拟与现实,形成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功能的课型。不同的课型对信息科技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的差异,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教学功能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例如:以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课,要注意提高学生对于新的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能力、总结和发现规律的能力,联系已有基础进行认知迁移的能力,注重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功能以及应用的场合。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主的课,要注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合理地比较和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的能力;具备信息化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养成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并能自觉遵守的意识;形成自觉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倾向的习惯。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来领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意图,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中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安排这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的,结构是怎样的,各单元、节的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等。教师在把握教材实质的同时,又要不受教材束缚,把有先后顺序的教材整理成前后贯通、互相联系,鲜活生动的内容,结合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所制定的目标,重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加强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梳理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联系,合理安排顺序,使教学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孤立地罗列概念。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特别注意与能力培养的序列和情感形成的序列紧密结合,使内容组织既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能力培养和情感形成。充分挖掘信息科技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涵,要将信息科技与国家发展、国家安全、网络文明、知识产权等内容,形成序列,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落实,注重把握教育时机,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上海信息科技发展的过程、现状和前景,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将提高我国信息科技水平与祖国的安全、繁荣联系在一起。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加强体验、归纳、总结与反思,尽可能以项目或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的项目或活动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项目或活动的重点,除了包含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更要强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开放、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师应提供或部分提供必要的项目活动资源,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工具,并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学习、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前后项目的设计应有重点和侧重,并尽量注意通过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入形成序列,避免出现对问题解决环节和具体方法的简单重复。项目可以选择与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不至于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影响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

应注意新技术的发展对于现有教学内容的影响,分辨随技术发展而变化的内容,以及始终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容特点和实际情况及时删除、增加或调整一些内容,与时俱进。应根据新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把握好知识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因片面理解而产生歧义或误导。

要注意不同年段之间的衔接。衔接既包含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也包含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衔接,同时还要注意衔接的方式,例如:从小学阶段简单尝试、观察总结软硬件的规律向初中阶段能善于总结规律过渡时,应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如提供各种具体的软硬件比较对象,以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归纳软硬件的规律;要从教师示范逐渐到学生模仿,再到能够自主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初中和小学提供了统一的基础性课程内容,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择性,应提供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三、切实改善教学设计

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目标定向的原则。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制订检验目标落实的评价指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确定可行的学习过程;最后,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用精心设计的项目或活动代替简单的操作任务时,尤其要深入研究项目、活动实现的策略与过程,合理划分项目的各个阶段、确立各个阶段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个人和小组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并自觉地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导师、伙伴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等角度发挥作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创设让学生“想学”的情景,提供让学生“会学”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坚持学”的信心,实现学生从“主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

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或活动的学习中,通过主动的探究,逐步加深对信息科技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养成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规范。

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总结信息技术中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单纯地从活动到活动、从问题到问题,而忽视深入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解决问题之后,体验和总结各种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情景,藉此揭示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导中学生在小学信息科技学习的基础上,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构建成前后连贯的、灵活地、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

组织小组合作式学习。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环境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自觉遵守小组团队合作的规则,愿意并善于沟通和交流,明确并能自觉履行自己在小组中个人的责任。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宜于合作的活动或项目,鼓励协作思维,指导学生规范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在信息化环境中合作学习、善于吸取他人观点的良好习惯,要强化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并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合理更换个人的角色,根据问题的需要分解项目任务,再落实到小组与个人,达到既使学生体验完整的过程又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有效进行教学实施

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实施,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体验、实践和感悟。讲授和实践体验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融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可以集中进行讲解和实践,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分散练习,逐步提高。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讲解应准确、严谨,同时要通俗易懂,又不影响概念、原理的科学性。

教学巡视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反馈信息,既要抓住普遍问题,以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也要抓特例,将其变成对教学有用的鲜活的资源,进行引导、应变与拓展。教学指导要及时,从学生的讨论、回答、操作、作品、练习中,敏锐的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与指导;教学指导要以启发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指导要全面,不仅包含对知识的解释、对操作的示范和指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和规范的指导,例如: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技巧、交流的规范等;教学指导要有针对性,个别指导与共同指导相结合。此外,要充分考虑机房环境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调控课堂氛围和纪律。

练习以课堂练习为主,不仅要重视技能的练习,还要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基本能力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形成的练习;练习的形式不仅有操作练习和习题演练,还应编制设计制作、口头表达、观察对比、归纳总结、集体讨论、新技术探究、情景运用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有学生单独完成的练习,还应设计合作完成的练习;练习要从简单的技能操作练习、事实性知识的检查,逐渐发展到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范性、独创性,避免知识和技能的重复练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例如:正面引导、价值判断、调查比较、语言熏陶、实践体验、榜样启迪等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倡使用国产软件,安装安全软件,过滤和抵御不良信息。重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身心健康,防止网瘾,引导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五、不断改进教学评价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单一的注重结果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表现与提高,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树立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的教学评价观。应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尤其要将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同步进行,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要积极推进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针对整个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日志或成长档案袋纪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应该防止将过程性评价片面理解为过程中的结果评价,而应突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描述,要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过程性评价中的自评和互评过程,既应注意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也应注意培养客观、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以及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诚信意识。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6

信息技术课,旁人看来总是冷硬无趣的一门学科,而我走上信息技术的讲台这几年,却深深感到,这门学科同样需要有语言艺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着重在课堂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探索和提炼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课堂教学用语严谨规范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Word 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 “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 1 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二、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例如在讲初二年级“网页制作”一节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通过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坐看世界风云变幻,尽揽祖国气象万千。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网上的浏览,纷纷制作出自己的网页,并在Internet上发布。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你,难道还能任凭风浪起、我自不开船吗?你是否也想在Internet 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三、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 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话教育学生:“咱们班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7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不断地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渐渐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逐渐地成为中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 教育系统在初级中学里开设了这样一门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课。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但担当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合格四有人才的重任, 而且掌握信息技术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深化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更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则要本着以教材为基础的原则, 走出传统, 寻求创新, 敢于突破, 为祖国的信息教育事业多做贡献。虽然信息技术的教育质量在不断提高, 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具体如下:

(1) 教育者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考试制度设置中, 存在缺陷, 导致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认识不足。在以中考为基础的传统教育考试模式的影响下, 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很普遍。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新兴课程, 在初中教育阶段, 众多教师都没有在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 没有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计划进行教学,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思想上不重视, 最终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误解。

(2) 被教育者认识上的误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考中地位的不太重要, 加上教师上课时的态度不端正, 导致学生没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在大多初中生看来, 信息技术课程对他们来说, 就是上网、玩游戏, 这种误区, 导致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多停留在娱乐层次, 而不是实用方面。这显然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相悖。

(3) 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缺乏。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惊人, 知识体系涵盖众多思想, 其庞大的知识体系涵盖了众多方面, 如新思想、方法等。这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从当下的形式来看, 许多老师对知识的储备不足,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单一, 差异较大, 不能够做到“对号入座”。特别是在一些偏僻地区, 设施设备缺乏, 更加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教学。

(4) 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低下。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没有与理论相结合。单方面的追求知识, 加上设备的缺乏, 导致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根据《信息技术》课的一些特点, 以及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摸索的一些教学措施, 提出了以下几个意见来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希望能和更多初中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地研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 以达到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共同目标。

(1) 要及时更新教师的观念, 使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并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通过培训, 向教师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 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活动, 依据课程主线进行教学, 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 还要重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 完善考核制度。

(2) 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因此, 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这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可以通过改换桌面的图案, 运用工具栏做一些简单的操作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枯燥的局面。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学习生活的帮手, 集实用与娱乐为一体的课程。

(3) 不断提高专业师资水平, 完善配套设施。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通过定期的技能培训, 保证教师的技术水平, 并完善相应的配套人员与设施, 如维修保修人员、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等。

(4)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 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如在课堂问答、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演示等。

四、结语

改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设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老师们已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改进了师生备课方式

近年来,学校大胆地进行了教师备课改革,教师不需花大量的时间将教案长篇地抄写在备课本上,而是让教师自己选定一本参考教案,花更多的时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上网、查录象、文字资料等多途径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已有的教案进行改进,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案。老师们可以把事先查找到的知识的相应的网站保留在收藏夹里,上课时直接进行网上搜索。比如:老师在上“秒的认识”一节课时,师生互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人刘翔吗?(生:知道)。师:刘翔在100米跨栏时,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为我们的国家挣得了荣誉。想不想感受这激动人心时刻啊?(生:想)。于是,老师就搜索出了视频,令人激动的画面,让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改进了学生的预习方式

在老师们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总是多了这样的题目:回家上网,查一查有关×××的知识。数学呢,一般就上网查一查某些数学知识产生背景,或者一些知识在历史上相关的一写链接。例如:在学习了时、分、秒之后,我们布置学生回家收集从古至今,人类使用了哪些计时方式;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查一查圆周率的相关知识等等。上网查资料,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其学习真正由课内走到了课外。从而让学生学会处理(塞选)、吸收、汇集、储存信息,学会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加工和创造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现代的教学不仅要学习好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生除了在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外,更多的信息要通过书籍、互联网络自学得到。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是信息技术。数学教师注重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教师自做的课件以图片、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教师所设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通过网络和资源共享等途径让学生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和信息,然后通过多媒体、实物展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能力。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上课教师用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入,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看课件——这样的引入到处可见。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出示3捆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捆8根小棒表示28,整捆的与整捆的对齐,单根的与单根的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演示把计算过程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课中,,在建立秒的概念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钟面,一边让学生用眼看秒针一秒一秒的走,一边听那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声,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在一秒钟内能完成的动作,这样调用了多种感官真正的去感受一秒钟的长短。(课件:秒的认识)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刘老师在网上收集了很多呈轴对称的实物图片(课件展示),试想,有哪种方式能有这样效果。

5、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组织学生的练习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课件:求面积 平移展示)诸如这样的习题,有了课件就方便多了。

6、课外,师生还可以利用QQ平台,微信平台进行时时对话,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不难看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信息技术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四、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时方式要灵活,对较难的问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而较容易的问题可独立完成,教师只充当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总之,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合理的运用到课堂中,是实施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只要我们正确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功能,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宏 孙月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5月

[2]《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上一篇:代办车牌委托书下一篇:秋季运动会致运动员的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