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600字(推荐10篇)
三十多年前,曾经读过他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斯汤达、托尔斯泰等人写的传记,可惜几乎都没读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从外孙女的书架上看到的。说来惭愧,我小学六年,除了教科书,几乎没接触过课外书;到初中,也只读过很少几本书,如《薛仁贵征东》《七侠五义》《珍珠塔》《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之类。可外孙女刚进初中,读过的书比我进大学之前读书的总和还要多。她书架上放着的许多书,我至今也没读过,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了不起的盖茨比》《苏菲日记》《明朝那些事儿》、《中国通史》、《可怕的哲学》、《目送》等等。
多年来,读书养成一些习惯,比如从序言或前言读起,一篇一篇往后读,很少“跳”着读;还有一旦拿起一本书,无论喜欢与否,都会从头读到尾,即使不喜欢的或读得很困难的书,也会硬着头皮往下读。这样的习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可既成习惯,想改也难了。
这次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也是这样。全书两篇序(一篇是作者序,一篇是译者序),12篇正文。读过两篇序,兴趣甚浓,再读正文,前两篇是《不朽的逃亡者》《拜占庭的陷落》。读完这两篇,心里有点嘀咕:似乎不怎么样嘛。第一篇写的是逃亡者,第二篇写的是入侵者,赞扬歌颂这样的人,作者是怎样的历史观呢?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从第三篇《亨德尔的复活》起,渐渐地被吸引住了,渐渐地激动起来了,渐渐地有点儿懂作者了,渐渐地欲罢不能、难以释手了。
这几年读书,纯为“消遣”,再无功利。过去或为长些知识,或为传道授业,读书的目的性很强;如今退休了,读书就是为兴趣,为消闲,或者说就是一种习惯。可既然读过了,就会有些感受,有些想法,也算是“消遣”之外的别样收获。这次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它能这样吸引我,以至兴奋激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选材。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值得书写的何其多,可作者选中这“12幅历史袖珍画”,主旨很明确。作者认为:“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样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戏剧性的时刻”正是作者选中这些事件的原因,如巴尔博亚发现太平洋,祖特尔发现黄金国,都是这样。正如译者所言:“仅仅想到能有幸一窥世界史上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伟人名家传奇一生中极具戏剧性的插曲,便足以令人怦然心跳”。这本书,就是容易让人“心跳”。
其次是别具一格的写法。它不是传记,却如传记一样真实;它不是小说,却比一般小说更加扣人心弦;它特别擅长运用渲染、铺垫、对比、反衬等手法,加速读者的心跳。《亨德尔的复活》写的是世界名曲《弥赛亚》创作诞生的过程,写的是一个音乐家肉体与心灵复活的经历。濒临死亡的亨德尔又从地狱归来了,心如槁木、灰心绝望的亨德尔又完成了不可言说的壮举。“被点燃的灵魂又一次成就了意志的奇迹,一如先前瘫痪的躯体成就了复活的奇迹。”从绝望的深谷,又回到高山之巅,反差之大,几乎令读者窒息,谁能抗拒它的魅力呢?《封闭的列车》写革命家列宁十月革命前夕潜回俄国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开头一节标题是“修鞋匠家中的房客”,瑞士这座和平小岛复杂、喧闹、紧张、危机四伏的场景,与修鞋匠家中平静、冷落、没人注意的气氛形成极大的反差,充分表现出列宁革命家的睿智、气度、沉着和勇敢。
最后是极富表现力语言。据说,当年这本书出版之后,一时洛阳纸贵,德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语言具有极大的魅力。《一夜天才》写的是鲁日上尉创作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经过。“鲁日奋笔疾书歌词、乐谱,越写越快,犹如笔录别人的口授——一场他那狭隘的市民心灵从未经历过的风暴已经向他袭来。一种极度兴奋,一种本非他所有的激情,而是凝聚于唯一的一秒钟的魔幻伟力,把这可怜的业余作者千百倍地拔高,把他像一枚火箭似的射出去,直抵星辰,刹那间闪耀着灿烂的光华和火焰。鲁日上尉一夜之间跻身于不朽人物行列:街头和报刊最初的呼声被吸收、被借用,形成创造性的歌词,并升华为一诗节,其词永世长存,一如曲调不朽。”这类激动人心的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只要你翻开它,你就一定会被他形象、热烈、华丽、煽情的语言所打动、所吸引、所感动,欲罢不能。
这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这本书共收入了他的历史特写12篇,向我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在这12个故事里,我最感兴趣同时也让我最感叹的一篇文章就是《黄金国的发现》了。
苏特尔在自己的土地中发现了混在泥沙里的黄金,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人们不再劳作,拼命的淘金,期待自己能一夜暴富。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涌入到苏特尔的土地上,他们霸占了属于苏特尔的.财产和土地。最终他们使苏特尔家破人亡。
可以说挖到黄金的那一铁锹,改变了苏特尔及他的家庭的整个人生。黄金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这些金子让他家破人亡。人们在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的时候,真的还能遵守道德吗?不!他们甚至会无视法律。苏特尔的控诉在我看来不会有任何作用,人们已经被这笔巨额的财富m、simayi、net蒙蔽了双眼。一个人的利益怎么比得上一群人的利益?说不定法官也想从中大捞一笔呢?怎么可能让他成功?最后的下场也是意料之中的了。如果苏特尔的控诉成功了,那么淘金者的财富就会化为乌有,所以他不可能成功。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还有多少人能保持本心?
不论道德还是法律,最后都在利益之下露出丑恶的本性,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而去。”而在这种关键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变的决定,他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然而,谁抓住了这些关键时刻,历史就把他捧为了英雄和天才,化作了不朽的丰碑;失去了,则成为了永恒的悲剧,始终让后人叹惋。
历史就是如此,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我想这些讨论是无谓的。茨威格先生用12篇历史人物的特写,上演的一部部历史戏剧,足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曾经,开辟新航路和地理大发现是那一个时代的人们都认为的不朽的事业,而且那也是一个人们心灵坑脏,追逐黄金的时代。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杀戮与暴力,也充满了自由和信仰。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被历史遗忘在一个无多少人知晓的角落。他是一个叛乱者和亡命之徒,为了逃遁和自由的追求,他逃到煊赫的行动中去,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然而,为什么他会那么有历史使命的崇高意识,无畏无惧的冒险的同时,竟以上帝的名义干出许多最卑鄙最无耻、非人道的事呢?可以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亦或者说这是历史的必然的要求和偶然的结果?信仰,是信仰要求英雄和天才们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牺牲他人甚至自己?
正是信仰的力量,使几经被命运打败的德国作曲家韩德尔重获新生,做出了《弥赛亚》这部旷世的不朽之作。他在上帝面前演奏出最感人而又最虔诚的乐章。他用生命的原动力证明了“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快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信仰是生命的支柱,但走向信仰的道路却往往是充满挫折和承担着巨大的痛苦。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是以生命的代价走向信仰之路。当他在死神将要降临之际,突然刑场的赦免,使“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和“又不得不为受难而爱生活。”然而这是一种贪生怕死还是说敬畏生命?
还有同样是俄国的作家,托尔斯泰,其离家出走的思想是复杂的,但他始终怀有博爱的信仰,“通过暴力是不可能建立一种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都会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于是,他为了这样一种信念而去受苦难。但在我看来,不是苦难就有意义的,羊群式的服从苦难只会为维护专制者的统治更加巩固。革命,不是违背博爱,是为了更好的践行博爱的精神,尤其是大学生,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为了国家、人民而勇敢、坚强、乐于献生和抛弃生命,那一份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是否会在和平时代淹没消逝呢?
还有,我很感慨英国的斯科特和他的南极考察队员,为了探索地球的最后一块处女之地,他们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很感慨俄国的革命导师列宁,为了革命利益的胜利完成,把自己的荣辱毁誉置之度外。很感慨美国实业家菲尔德为了完成越过大洋通话的梦想,仅靠纯朴的勇气承受着所有失败的压力和耻笑。
当然,我也很惋惜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胜败竟由一个窝囊废主宰着,而且只用一分钟的决定,格鲁西将军的一个决定,就把欧洲历史改写了。可见,命运是鄙视那些畏首畏尾的人的,它只会把勇敢者高高举起。而那些被举起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英雄和天才们。
那关键的一秒钟的犹豫,便得到了如此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它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到那属于英雄们的天堂.文字高贵,直入心灵,喜悦处欢呼雀跃,失落处呜呼哀叹。漫漫历史长河中,决定历史走向的,表象上也就那么几个人和几个点;但从深层看,往某个方向不断的小步走和某些突变因素的出现,历史把机会给到了这几个人和几个点,另外,那些能超越时代超越政治的关怀人类终极价值的灿烂群星,往往悲剧性地失意于时代,而又照耀后人。
茨威格描写的不都是历史上的成功人物,如英国斯科特队长,他看重人性在事件中的刹那光辉,摆史实,不说教,以旁衬笔法令读者得到感悟启迪。茨威格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有他博大的历史观,对历史关键时刻偶然性或必然性展开思辩,对人类永久和平的追寻和无奈,虽有理想主义的局限性,但这不正是代代历史人物毕生的价值追求吗?这显然是领先于时代潮流、对后世仍有伟大指导意义的不朽作品的重要征兆。
史学家为历史而写的历史,他们也许永远不愿意花过多笔墨记述茨威格那种捡拾后耐心擦亮的故事,不会在其中注入如此充满激情的笃热情感与理想,唯有这个希望写出“每一页都保持着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的深受唯美主义与象征派诗歌影响的小说家,才能如此出色地将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完美地融合。而这些历史特写,又是如此出人意料地——
“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因为历史本身在那些非常时刻已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于是我由衷地惊叹于历史的魅力:它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谁都别想超越它,诚然如是。
茨威格并不属于典型的传记作家,首先在于他的关注点。他在本书中的几篇文章,都将目光聚焦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漫长时光中的一瞬,譬如《攻克拜占庭》、《一夜之间的天才》、《滑铁卢的一分钟》,另外,他也着力歌颂那种影响历史的决定,使文章充斥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如《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逃向苍天》、《封闭的列车》。这种选材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
他的选材并不常常是成功者,甚至往往是一些悲剧人物,但他向我们展现了悲剧英雄的高光时刻及其身后的伟大光芒。《黄金国的发现》中苏特尔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而茨威格讴歌着他的坚持不懈与执著;《南极探险的斗争》选段是课文,可谓印象深刻,他选择了斯科特作为文章的主角,抛却了这场竞争中人的决策因素,而高光了斯科特队伍作为失败的一方如何壮烈地陨落,正如他自己所写: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新增的两篇《西塞罗》和《威尔逊的理想与失败》,则其中主角境遇对自我的影射显而易见。最终,在法西斯猖獗之时,这位期盼和平却不见的理想主义者用死亡践行了道义。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个急性子。
依愚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代原因,茨威格确实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没有对当时被小看的非西方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又因为他的英雄主义情怀,在对史实的议论方面颇有西方中心的思想倾向。不过,他用丰富的学殖与笃热的情感展现给我们的闪耀群星业已足够,我们还能对这位伟大的学者要求什么呢?他讴歌的人性、良知对抗暴力以及对历史的反思,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西方,人们代代相传着一句古老谚语:“地上每死一个人,天上便多一颗星星”。而小时候,奶奶常指着浩瀚的星空告诉我们,“地上每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西方的古老谚语,是比喻人死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的民间传说,是强调人活着对社会的价值。相比而言,我更愿接受中国的传说。
其实,每一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父母眼里耀眼的明星。差别就在于成长的时代不同,获得的能量不同,衰变的速度差异。伟人的能量大些、影响远些,光照的强度就大、闪耀的时间就长;普通人能量一般,发出的光和热很难达到耀眼的程度,但也不排除普通人的光和热在瞬间爆发,同样能照亮历史的天空。
发出光和热,是星星的天性;传递爱和恨,是人类的本能。相传上帝最初造人时,都会告诉每个人他的寿命,于是农夫不再耕种,渔夫不再下海,大家都早早地等着死期的来临,不去爱、不去恨,甚至连传种接代的愿望都没有,生命自然平平淡淡。后来,上帝改变了规则,不告诉人们什么时候死亡。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会长生不老,安心的劳动,快乐的生活,努力让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出精彩、演绎人生不朽的神话,直到死亡突然降临。于是,便有了神话,有了传说,有了历史……
是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成就了人。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如果把人比作星星,那么历史就是给予星星光和热的太阳。没有了太阳,星星将是暗淡无光;但如果没有了星星,苍茫的太空就剩下孤独的太阳,尤其到了夜晚,将成漆黑一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那些必然就如浩澣的天空,而偶然出现的人物和事件犹如浩澣天空的闪耀的星星。如果没有这些像星星一样闪耀的历史人物,历史就是一张普通的时刻表;有了这些耀眼的群星般的人物,历史就成了一部生动的悲喜剧。茨威格说: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地流逝。群星的闪耀必然经过能量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漫长,更是痛苦的、孤独的、煎熬的,要遭受世人的冷嘲热讽、白眼恶语,甚至是飞镖投枪。就像朗朗星空时不时会飘来乌云、下起阵雨。唯一能期待的就是云开雨散。
人到中年,就像来到了阿尔法星球,小时候的幻想全都涌进了脑海。加速衰变的人生就像快要见底的烛芯,时不时也会爆发出噼噼啪啪的火星,等着油尽灯枯的那一刻。但愿那时能穿越到西方的谚语中,死后变成天上的星星,哪怕只发出一丝微弱的光,也能证明生命的永恒、精神的不灭。
于是,我信了:人无论高低贵贱贫富,尘世间的一切追求都来自爱。托尔斯泰追求低贱的死去,来自对人间平等的爱;亨德尔肉体与精神的复活,来自于对艺术的爱;歌德创作《浮士德》的灵感,来自对青春的爱;斯科特把自己葬在南极,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都是来自对人类未知世界的爱……。但愿这些群星能时时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我要去了。我要去的地方,你们不能抵达;我告诉你们一条救赎之路:你们要彼此相爱,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身边充斥着发动机的声响,好似催促我们“向前,再向前”。作为国科大的一名新生,我的生活也不例外,每天都要与同学们争着食堂,抢着座位,生怕落后于对方。生活节奏之快让我们忘记了许多事,好不容易有假期可以静一静地思考,却发现一旦静下来,却又不知所措,只好赶忙拿起行李周游各地,然后再疲惫地投入工作之中。也许我们不知所措的原因不在于没有时间静下来去思考,而是压根不知为何而忙碌。
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有过无数璀璨的群星照亮夜空。然而其中很多人也并非天生下来就是“英雄”。
谁会想到早就有人先于麦哲伦发现太平洋,而那个藏在行李箱中躲避债务的巴尔沃亚竟是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然而巴尔沃亚在发现太平洋的时候几乎是一名逃犯的身份,他把探险也当成一次出逃,而这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
谁会想到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久攻不下的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却被毁于一扇被遗忘的“凯尔卡门”,千年帝国拜占庭竟因此陷落。谁会想到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谁会想到年轻上尉鲁热在一夜创作了不朽的《马赛曲》,之后却永久的平庸。
谁会想到拿破仑的一世英名却因一个愚忠的格鲁希元帅一秒钟的犹豫而葬送。
谁会想到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
谁会想到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摧毁了一个最强大的专制帝国。
谁会想到那个发现了加利福尼亚金矿的瑞士男人苏特尔最后一贫如洗。
谁会想到在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三次失败后终于实现了越过大西洋的通话。
谁会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终于摆脱了束缚自己近30年的精神枷锁,离家出走,把自己的信仰和言论用行动来证明。
谁会想到在斯科特与阿蒙森争夺南极的斗争中,斯科特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我们不惊感叹,曾几何时有那样一些伟大的灵魂在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历史,而那永远改变了历史的人和他们的伟业也是在默默的,无人问津的孤独中上演的。
当然,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懦夫与英雄并非天生,在于自我选择”。无论是选择贝多芬式的“重”,还是选择巴门尼德式的“轻”,都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并非每一个人都必须选择贝多芬式的“重”,正如昆德拉先生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谈道,对于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无比的“重”的人,也许那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同样,没有适应这无比“轻”的人,也许那会成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每一个时代,无一不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一次的新发现无一不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无论是选择“重”还是“轻”都有可能成为上帝的宠儿,获得那短暂的机遇,抑或是那一瞬的灵感。人只有真正认清楚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如《滑铁卢决定胜利的一瞬》中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拿破仑的勇敢,有远见,英军主帅惠灵顿的机敏,格鲁希的怯弱,犹豫不决,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黄金国的发现》则表现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历史,以及祖特尔悲惨的人生经历。《南极争夺战》则是英格兰上校斯科特与挪威人阿蒙德森所带领的各自的队伍竞争谁是率先到达南极点的人,以及斯科特一行人在返回途中牺牲的事情,而我想重点评论的,就是《南极争夺战》了。
首先有一点,我们不能忘却,这本书的名字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那斯科特一行人为何能成为闪亮的星星,这就要在书中寻找答案了。
191月,斯科特一行人带着他们的物资在埃文斯的附近修了一座房子,他们先是稍事调整,但随后得知阿蒙德森比他们更进一步之时,斯科特说:“起来,去争取国家的荣誉”,没错,斯科特比谁都更加迫切地想要赢得胜利,为国争光,这样的国家荣誉感,敢于为此不惧风险,正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
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到达极点,却还是被挪威人抢先一步,他们很失望,但斯科特还是把证明挪威人先到达极点的证据(留在那儿的一封信)带了回去――这说明了斯科特的诚信,他完全可以不带这封信,可以尽力使世人相信他们仍然比阿蒙德森先到,但他没有,尽管他非常难受。而诚实守信正是人性身上闪耀的光辉,不是吗?
返程的路上,他们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没日没月,无休无止的暴风雪,气温骤降,团队中被冻伤脚的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毅然选择走出营地,慷慨赴死,像勇士一样消失在暴风雪中,被埋在深深的冰雪下,或许永远不会被找到,奥茨的精神,难道不能被后人称为“星星”吗
1912年3月29日,剩下的斯科特等人也陷入绝望,当他们决定以英雄的姿态等待死神时,所有人的人格,在最后时刻都得以升华,为国家事业奋斗和牺牲,值得了。斯科特、威尔逊、鲍文斯、埃文斯,还有奥茨,他们都为此感到自豪,后世会记住他们,因为他们彼此都是那群星中的一颗。
不过,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不是纯历史的视角,这是对天才的礼赞,也是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他的这部作品中,涵盖了探险、战争、音乐、文学、哲学、社会等方方面面。他用自己的叙述与思考,对历史、对天才进行了思考,以此充实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情感,开拓人们的生活,服务人们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对历史进行定性,因为历史还在发展中,历史不是终结,而是持之以恒的延续着。历史青睐有准备的人,但是怎么准备?准备什么?历史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历史有偶然性,但是历史更有必然性。《人类群星闪耀时》给我们的是勇敢的担当,灵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需要实践更需要智慧。
其实在我们的观念中,一直也是如此的期待。正如古语所讲,“欲成非常之事,须待非常之人。”天才不仅仅是才华,更是把握机遇的能力。以付出和努力把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埋没,没有浪费。中国人的观念中很早就强调“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天才的坚毅和执着是成就功业,得“三不朽”的根本。
天才也有生逢其时,否则天才也会悄无声息的失去美好的时光。时代造就英雄,天才出于勤奋。正如《论语》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道理对于天才同样适用。
苏东坡早就讲过“高处不胜寒”。天才无不如此。孤独寂寞的先行者,需要忍受不理解,需要承受失败,需要面对冷嘲热讽,在这片境地里,凡夫俗子们绝不敢涉足。“雷池”真的不可越吗?对于天才没有禁区,没有不可能。当然,我不是指的社会的法律和道德。
《人类群星闪耀时》,闪耀过,还会再次闪耀。一个伟大的时代,不可能没有天才的诞生,也不可能没有天才的推动和创造。当群星再次闪耀时,我相信会有我们当中的一个、两个、三个……。
药剂科 成淼
男朋友嫌我文化底蕴不够,推荐我看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买到这本书翻了几页,并无兴趣,搁置在一边,后来分手了,整理东西,随手翻了一页,书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生命途中即在他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高考的失败让我无从选择自己的专业,听父母的话,选择成为一名医生。记得大四那年在心内科实习的第一个夜班,来了一个心梗的病人,冷汗淋漓,痛苦不已。跟家属沟通后签了病危通知单及手术同意书,第一次感受生命即将逝去,很怕,跟着主任和老师紧急做了PCI,很顺利,第二天查房,患者冲我笑,那一刻觉得很神奇,突然在想没有我他会不会死。因为历史长河中不管哪一个时间节点哪一个人物有了改变,整个进程都会改变。当然,他的抢救我并没有贡献一丝力量,反而是他的出现让我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医生之于病人。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可能改变别人的命运,也会在不断努力中默默推进世界的进程。
茨威格的书中只包含了短短十几篇历史特写,但却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人类的.历史是怎样在关键的一瞬间被改写,这些人类的群星普照着暂时的黑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并没有能力去照亮哪怕一块小小的方地,但方向很坚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或者早已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使命感之前看到过一段话,说做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够看好别人的病。这只能说明你是医务工作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你不仅看好别人的病,你还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第三种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我希望我能做到第三重,不懈地努力着,渴望自己成为照亮患者的新星。
“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的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的出现…我把它们称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因为在这个人类难以企及不朽的时间黑夜里,它们宛若星辰,刺破了黑暗,放射出永恒的光芒!”怀着那份追逐星光的热切,茨威格提起手中的笔。大卫用石头击败格利亚,而他仅用墨水便击散了历史的阴霾,当字迹在纸上晕染,作家定未曾料到,他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璀璨星辰。
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如同枝头最后一瓣花落,凄美是血色中萦绕着新时代的曙光。玛丽思巴德恰似一团燃烧至尾声的火焰,熄灭后的灰烬圣洁又宁静。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依靠的不仅是电线,深沉的大海记录下了人的毅力与勇气。托尔斯泰的逝去哀而不伤,一位文学巨匠终于不再挣扎于尘世的泥泞,而是飞向梦想中的天堂。历史如戏,上帝是唯一的 书写者。幸而有次威格,让他不再是唯一的观赏者。在我眼中,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亨德尔的复活”。
这是一个一个强韧不输贝多芬的灵魂,同样是音乐家,贝多芬失去了听力,他却失去了整个右半身,这
个曾强壮如雄狮一般的人,一夜之间仅剩半个能自主的躯壳和一个不屈服的大脑。52岁的他就着滚烫的泉水与中风斗争,冒着生命危险,一泡便是九个小时,终于又再度掌握了自己的生活。可人生的残酷不止如斯,痊愈后的亨德尔压榨自己的每一份精力写了数部歌剧却无人赏识,以至于负债累累为人讥笑,于其这般活着,尚不如半身瘫痪!他在黑夜中徘徊,无声的怒吼。创作激情日益消散,生活的空虚与寒冷另他无力招架。倘若他当时有着艺术家惯有的软弱,便会干脆自我了断,逃避这喜怒无常的命运。
幸而他的信仰拯救了他,上帝借朋友之手为他送来了一份歌词并邀他谱曲。这是一部清唱剧,主题便是对神的赞美。一行行歌词奇迹般的抚慰了他的心灵。一瞬间,亨德尔干涸的音乐才能再度汩汩流淌,奔腾万丈。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歌词,灰色的情绪逐渐消融。他的心胸豁然开朗,一时竟觉喜乐无比圣乐自发萦绕,似能上达天听。从那时起亨德尔不再在乎白天或黑夜,一心专注于《弥赛亚》的创作,或许真有神灵的指引,他仅用了3个星期便完成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工作。当它终于响彻世人的耳畔,整个欧洲不禁为为之震动。一个人站起身来,于是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于是他的余身响彻“哈利路亚”的赞美。亨德尔于4月13日第一次中风,《米赛尔》亦于4月13日首演,而他同样病逝于4月13日——向着他歌颂的地方去了。巧合的是,那一年的4月13日正是复活节的前一天。茨威格将亨德尔奇迹一般的一生归结为上帝的旨意。自然,这其中有诸多神妙之处无法用科学来解答;自然,生而为人便永远无法否认神的存在。但我们也不应忘记,它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便是自由意志,人类精神。我们无法永远只盼着神灵将我们推至高处,一味的空想只会让我们跌得更低。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才华卓尔不群,他的意志常人难及,他的谦逊又让他把一切赞美奉献给上帝,给自己的信仰。亨德尔为音乐而生,他的使命便是将自己的慈悲,自己的勇气,自己的意志于思想灌注于音乐,从而将自己的救赎转化为他人的救赎。有多少人从这《弥赛亚》中获得力量与新生早已无从考证,它对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进行了洗礼永不停息地传递着喜乐,抚慰着众生。
亨德尔想必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在世时,《弥赛亚》的演出分文不取。他以这种方式尊崇上帝,谁又能说他的上帝不存在?他创造了自己的上帝,一个属于他的纯净而美好的世界。在自己忍受痛苦的历练后带给大众无尽的欢乐。
正因如此,亨德尔必将复活。不是在天堂里,是在每一个听过《弥赛亚》之人的心中。闭上眼,乐声回想,他的痛苦与欢乐亦回想。他的容颜栩栩如生,他的灵魂永不腐朽。这便是艺术的魔力,亦是茨威格的魔力。他们亦或是它们与我产生的共鸣远远大于我从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有些经验不亲身经历永远无法获取,可人性是互通的无论平凡如我还是伟大如他,历经百年终得以平等交流。我窥见了浩瀚,借以丰富自己的浅薄;我窥见了广礴,使思想得以开阔。罗曼·罗兰认为这是在“登上高峰,呼吸新鲜空气”,我更愿将他与亨德尔的心愿连系——一次“复活”。对我而言一次不那么伟大,但确乎存在的“复活”。
李开复也是处于高知家庭,有一个有文化的爸爸,也是从小留,接受了中西方文化洗礼,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专家,教授。先后在世界顶级的公司任CEO、副总裁等,也是当代很成功的人。
谢丽尔・桑德伯格也是一位成功的女性,跟李开复差不多的职业定位,同样有一个经济学家的妈妈还是外婆。当然还有盖茨、乔布斯、爱因斯坦都并不是出生在寒门,不是富豪,但肯定也不是穷人的孩子。连这本书的作者,斯提芬茨威格都是出生在富有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这说明,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重要到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格局。读这本书其实有点类似读历史书的感觉,虽然对滑铁卢、拜占庭、发现印加帝国、马赛曲等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具体的、细节的了解,也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真想。历史都是由因果关系发展而来的。某一个人推动了某段历史,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偶然,但是对于历史确是必然。
历史上留名的大人物也并不都是十全十美的,当然除了我们的孔夫子。
拿破仑骁勇善战,但是却违背历史年轮要当皇帝;歌德创造了很多文学歌剧,但是年老的时候却在儿女等着分遗产中离去;毛爷爷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却在晚年发起了文革;列宁、斯大林也一样,建立了社会主义,却搞了个人崇拜;创作了马赛曲的鲁日,曲子流芳百世,人却活动潦倒落魄。
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真的可能就是天降神启一样不可思议,就在某一瞬间,担负了引领历史发展的责任,而后又回到了平凡、苦难重重的人间。
因为这些瞬间是属于全人类的。真正完成这件事的人似乎总没有事件本身来的震撼人心。人类从来都是狂热于这一刻。
那些伟大的事件,只有到日后才能了解他的伟大。出于责任,出于偶然,这些时刻被历史严格封锁,当事人完全不明白这项事业的伟大,而这些事件却推动了全人类的发展。
这些事件,与他们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但他们并没有对错。历史总是这样。你可以假设,你想假设,但你发现不能真正假设。如果每一个历史环节出现不同答案,世界将不是现在的世界。那些肩负重任,注定推动人类历史的人,他们的选择,当时仅关系到了自我,但日后,必定影响全人类。这注定不朽。
在历史面前做出决定,似乎是上帝的嘲讽,而在众多选项面前,历史与命运把神之宠儿一步步推向预定选项,其他选项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排除,最终只剩下一个选项,这时,历史在群星闪耀时,公正地做出决定,不管它多么不靠谱,只要它是历史与人类选择的唯一的答案,那它就是真理。
这些推动事件,决定了人类不同时期很长一段时间的进展,步步为营,最终,所有决定与可能因素写成了历史,人类终将为自己而负责,人类的历史由人类决定,而最终影响了人类。
而这种事件本应与所有平凡的事一样,但因为排除其他可能的所有因素都推事件于顶峰,有时,决定人类命运的时刻本身就注定影响全人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600字】推荐阅读:
人类的思考作文900字10-10
人类与动物感情作文500字10-25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500字06-14
鸟是人类的朋友作文500字07-08
给人类的一封信作文400字07-07
人类生存危机05-30
人类社会06-15
人类作文06-23
新新人类07-13
7 《人类的“老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