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和应用(共7篇)
不同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胶体微粒分散质的直径(1—100nm)在溶液(100nm)之间,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之所以能够稳定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胶粒相互排斥,胶粒间无法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次要原因是胶粒小质量轻,不停地作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AgX胶体(AgNO3过量)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如硅酸胶体、土壤胶体、As2S3胶体等。胶体粒子可以带电荷,但整个胶体一定呈电中性。胶粒是否带电荷,这取决于胶粒本身的性质,如可溶性淀粉溶于热水制成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但胶体中的分散质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个分子,不带有电荷,因而也无电泳现象。
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电解质溶液;②加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③长时间加热等。
胶体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改进材料的机械性能或光学性能,如有色玻璃;在医学上可以诊疗疾病,如血液透析;农业上用作土壤的保肥;在日常生活中的明矾净水、制豆腐;还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等。
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憎液胶体的性质,即胶体的凝聚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即亲液胶体)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例题分析
【例题1】已知有三种溶液:FeCl3的溶液、Na2SiO3溶液、盐酸,现有下列说法:①将FeCl3滴入冷水中,边滴边振荡,便可得FeCl3胶体;②在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可制的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③用光照射硅酸胶体时,胶体粒子会使光发生散射;④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⑤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⑥常温下,pH=2的FeCl3的溶液和pH=2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之比为1010: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制备Fe(OH)3胶体是将FeCl3的浓溶液(或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①错误;胶体粒子直径大小介于1~100nm之间,②正确;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具有的性质之一,是由于胶体粒子使光发生散射形成的,是鉴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③正确;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④正确;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⑤错误;强酸弱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浓度等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0-
2、10-12;⑥正确。
答案:C
点拨:胶体考查的重点是与常见分散系的比较与判断,以及胶体的概念、制备和性质,常将胶体的基础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进行命题。胶体在高考题中并不常见,有时会出现在选择题的某个选项中。复习时注意识记胶体的概念、性质,注意与其它分散系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2】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解析:胶体本身是不带电,只是其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而带了电荷,故A项错;溶液中的溶质,要看能否电离,若是非电解质,则不导电,也即不会移动,B项错;溶液中溶质粒子没有规律,C项错;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答案:D
【例题3】下列实验操作或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用丁达尔现象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B.欲制备Fe(OH)3胶体,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煮沸
C.利用渗析法可以分离除去淀粉溶液中的Na+和Cl-
D.称取10gCuSO4·5H2O晶体溶解在40g水中既得质量分数为20%的CuSO4溶液
解析: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即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应将FeCl3的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并加热煮沸而得到;胶体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和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即利用渗析法可以分离提纯胶体;D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2.8%
答案:C
点拨:正确把握胶体、溶液等分散系的概念以及其性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如胶体和溶液都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能通过半透膜,胶体粒子可以通过滤纸,而不能通过半透膜,浊液不能通过滤纸和半透膜;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分离提纯胶体可以利用渗析法等。
【例题4】“纳米材料”(1nm=10-9m)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领域及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对所得分散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是溶液②能全部通过半透膜③有丁达尔现象④可以全部通过滤纸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纳米材料”指的是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故“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是胶体,应具有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粒子可以通过滤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等。答案:D
点拨:解答该题关键是理解题给信息,获得相关知识,并迁移到胶体的相关性质来分析作答。掌握了胶体的性质就能顺利解决该题。
【例题5】已知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在土壤中施加含氮质量相同的下列化肥,肥效最差的是
A.(NH4)2SO4B.NH4HCO3C.NH4NO3D.NH4Cl
解析: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所以容易吸附阳离子,如果氮元素全部在阳离子中肥效就不会丢失。硝酸铵中有一部分氮元素在阴离子硝酸根中,而其它三个答案的氮元素全都在阳离子铵根中,故C答案肥效最差。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里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及其应用。只有对其原理理解透彻,才能作出正确选择。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因此胶粒可以吸附异性电荷。
【例题6】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这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凝聚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该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说明它带正电荷,蔗糖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镁属于电解质,硅酸胶体粒子带负电荷,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答案:B
【例题7】在Fe(OH)3溶胶溶液中,逐滴加入HI稀溶液,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1)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3)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稀盐酸代替HI稀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_______(写序号)
解析: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粒聚沉,H+能使其溶解,生成Fe3+又能氧化I-成I2;而稀盐酸中的Cl—不能还原Fe3+,只能使其先聚沉后再溶解,导致现象不同。解答此题时不要仅把HI当作“电解质”,也不要仅把HI当作酸,更不能忽略I-的还原性。特别是在非填空型问答题中,由于没有像本题一样分层次设问,而是仅问: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这样极易以偏概全。
答案:(1)HI是电解质,电解质能使胶体聚沉。
(2)Fe(OH)3+3H+==Fe3++3H2O
(3)有I2生成,2Fe3++2I-==2Fe2++I2
(4)(1)(2)。
【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电解质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部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能在外加电场下发生定向移动,即电泳,而有的胶体的胶粒因为不带电所以不发生电泳;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重要特征,可用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C
【练习2】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该溶液是 A.2mol·L-1H2SO4溶液B.2mol·L-1NaOH溶液C.2mol·L-1MgSO4溶液D.硅酸溶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20~81 (40.6±8.5) 岁;其中上消化道出血58例, 下消化道出血42例, 排除肛裂患者及月经期妇女。另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取新鲜大便标本, 分别用胶体金免疫法和化学法 (邻甲苯胺法) 进行大便潜血检查。胶体金免疫法采用北京万华普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胶体金检测试纸, 化学邻甲苯胺法采用上海远航试剂厂生产的试验卡片和配套试剂, 试验方法按照全国操作规程进行, 并参考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化学法阳性检出率高于免疫法阳性检查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免疫法阳性检出率为100%, 高于化学法阳性检出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阳性检出率均为0。见表1。
注:与下消化道出血比较, *P<0.05;与化学法比较, #P<0.05
3 讨论
化学邻甲苯胺法粪大便潜血试验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活性, 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 将受体邻甲苯胺氧化成联甲偶氮苯, 而呈蓝绿色的现象, 设计为简易的邻甲苯胺化学法大大便潜血试验。凡具有类似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均可影响此项检验结果, 如其他动物血红蛋白、维生素C、铁剂、绿色蔬菜等, 均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因此易受到饮食、药物的影响。
胶体金免疫法只对人类血红蛋白抗原产生反应, 而其他动物血红蛋白不反应, 具有高度特异性, 检验结果不受饮食和药物干扰, 未出现过假阳性报道。研究显示, 胶体金免疫法灵敏度高于邻甲苯胺化学法, 在少量出血时邻甲苯胺化学法呈现阴性, 而胶体金免疫法呈现阳性结果[2]。少量出血时粪便外观一般正常, 均为黄色。且胶体金免疫法对操作者无不良影响, 故被认为粪大便潜血试验的较为准确的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时, 血红蛋白因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而被细菌分解后, 其对于胶体金检测试纸上抗体的相应抗原遭到损坏, 此时即可出现假阴性, 而出血量在邻甲苯胺法检测范围内则会出现邻甲苯胺法阳性而胶体金免疫法阴性的结果。而当出血量超过胶体金免疫法检测范围时, 随着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多, 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反而减少, 出现后带现象, 此时因呈现弱阳性而导致假阴性, 而此时大便外观通常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如柏油样黑便、鲜红带血便或棕、褐色大便, 此时应联合化学邻甲苯胺法检查, 如为阳性, 建议排除饮食或药物影响后2~3d复查。大便外观有明显异常变化时, 将其稀释为一定浓度后再进行检测, 胶体金免疫法即可获得阳性结果。
综上所述, 胶体金免疫法和邻甲苯胺化学法各有利弊, 2种检验方法应同时开展, 相互对照补充, 以避免胶体金免疫法的假阴性结果, 以及邻甲苯胺化学法的假阳性结果, 准确地对消化道出血进行定性、定量检验,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建洲, 陆希明.三种便潜血试验测定方法的比较[J].哈尔滨医药, 2005, 25 (2) :1314.
1.C 2.AB 3.BD 4,A 5,C 6.CD 7.C 8.B 9.C 10.B 11.C 12.B 13.B 14.B 15.B 16.BC
二、填空题
17.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逐渐溶解形成棕黄色溶液,Fe(OH),胶体遇电解质产生凝聚生成Fe(OH),沉淀,再加盐酸,沉淀溶解。
18.乙、丙
19. SO42- 胶体的凝聚
20.饱和FeCl3溶液,沸水,红褐色,Fe3++3H2O Fe(OH)3 (胶体)+3H+;丁达尔效应、渗析,取半透膜内剩余的少量液体,滴加硝酸银溶液(酸化),若无白色沉淀,证明胶体与C1-已完全分离。
21.带负电的胶体(粒子陶土) 带正电的胶体 (Fe2O3 )微粒) 电泳除杂
22.2Fe2++C12=2Fe3+2C1-
Fe3++3H2O Fe(OH)3 (胶体)+3H+
【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这节内容安排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等物质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之后,由于氯、溴、碘、钠等元素都是海水中获得的重要元素,且钠的有关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这就便于学生对钠的性质的进一步认识,这样的安排很自然地与学生认知领域相吻合。“钠”做为高中教材中元素化合物中的代表元素来学习,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功能,让学生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对反应本质的分析,为以后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起到了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金属元素,因此我将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钠与水的反应由于现象多而复杂,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钠与水的反应。
【学习者分析】第一专题学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子结构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接触到含钠的产品,但是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科学实验,归纳总结,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艰辛。就像奥苏贝尔所讲“以其所知,喻其未知,使其知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已的已有经验去主动而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只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保存、存在和用途。2.通过钠与氧气、水等实验的操作与探讨,初步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验证)→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的科学方法过程。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亲身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首先,上课一开始我会先给学生表演一个魔术——滴水生火,并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是黄色,得出那是钠的化合物,借此引出金属钠,并进入下一步教学。
2、新课教学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三个实验和一个视频录相,三个实验分别为: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根据教材P48页实验要求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在介绍金属钠加热的实验时,返回介绍刚开始上课时进行的魔术的原材料——过氧化钠,并对过氧化钠进行简单的介绍。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实验完后,由小组成员叙述实验现象,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屏幕和板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钠的物理性质小结,钠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在此期间,用谐音“芙蓉又想红”来巧记小结钠和水反应的现象。
②其次,在该实验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来检验NaOH,但是不能检验另一种产物氢气,故将钠和水的反应进行了改进。用u型管(两端分别是分液漏斗和带活塞的尖嘴玻璃管)为实验仪器,加入用红墨水染红的水,再在有尖嘴玻璃管的一端加入少量煤油,放入钠,塞上尖嘴玻璃管。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点燃气体,由此可以验证该气体为氢气。
(四)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各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必须紧紧抓住物质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官能团的结构。从官能团着手,理解物质的性质。
一、羟基的性质:
【问】我们知道醇、酚、羧酸分子结构中都有羟基。想一想:O—H键属哪一种类型的键?这三类物质中氢原子的活泼性有什么不同?而不同的原因又是怎样造成的?请举例分析说明。
练习1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反应的请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乙醇与金属钠
苯酚与金属钠 乙醇与氢氧化钠
苯酚与氢氧化钠 醋酸与碳酸钠
苯酚与碳酸钠
键断裂,可提供H+,使之与Na或NaOH反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小结】(1)的基团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其提供H+的能力有很大区别。烃的羟基衍生物比较
酸性:CH3COOH>C6H5OH>H2CO3>H2O>C2H5OH 羟基还具有什么性质?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请举例说明。脱水反应
练习2 请完成下列典型脱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其反应的机理。指出反应类型。乙醇分别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脱水反应。
乙醇和乙酸的反应。
(2)碳氧键断裂,脱去羟基,表现为被其它官能团取代或与分子内相邻碳原子上的氢结合脱去水(消去)成烯烃。
归纳:一般分子内含羟基的化合物,如:醇、羧酸、蔗糖、氨基酸、无机含氧酸、纤维素等。例1 烯键碳原子上连接的羟基中的氢原子,容易自动迁移到烯键的另一个碳原子上,形成较为稳定的碳基化合物:
有机分子内,有机分子间常可脱去水分子。下列反应图示中,就有6步可以看作是脱水反应。所有的反应条件和其它无机物都已略去。请从图中情景推断化合物为A、B、E、G的结构简式。
A是_____;
B是____;
E是____;
G(有6角环)是____。1)醇的(一元、二元)脱水反应
①一元羧酸与二元醇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酯。②一元羧酸分子间脱水生成酸酐。③二元醇分子内脱去1分子水生成醛。④二元醇分子间脱去1分子水生成醇醚。⑤二元醇分子间脱去2分子水生成环醚。⑥醇醚分子内去1分子水生成环醚。
二、脱水反应的本质
三、发生脱水反应的物质
四、脱水反应的类型
将单官能团的性质运用于双官能团,这是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此对于二元醇除上题的脱水形式外,分析判断还有没有其它形式的脱水?
乙二醇分子内脱二分子水、乙二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高分子。⑦二醇分子内脱2分子水生成乙炔
⑧二醇分子间脱水生成聚合物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大家分析下面物质是由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写出原物质的结构式。②CH3CH2OSO3H
③
④
⑤
⑥
⑦
(2)生成酯的脱水反应
⑧
①一元羧酸和一元醇
②无机酸和醇,如HNO3与甘油(无机酸去氢,醇去羟基)③二元羧酸和一元醇
④一元羧酸和二元醇 ⑤二元羧酸和二元醇
A:脱一分子水
B:脱二分子水
C:脱n分子水
指出:
是纤维素与硝酸脱掉n分子水而生成的。(3)含羟基的羧酸自身分子内脱水生成酯。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两题: 1.
分子内脱水。
2. 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写出它与乙酸、乙醇酯化的化学方程式及2分子乳酸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小结:①羟基酸可自身分子内脱1分子水生成环酯。②羟基酸可分子间脱2分子水生成环酯。③羟基酸既可与酸又可与醇分别脱水生成酯。④羟基酸分子间也可脱去n个水,而生成高分子。
氨基酸同羟基酸有类似的脱水反应,当脱水成环时,一般生成五元环、六元环稳定。请写出① ②
(4)脱水成环的反应
①二元醇分子脱水反应生成环醚化合物。指出:二元醇由于分子内有两个羟基,因此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一般生成较稳定的五元环醚或六元环醚。②多元羧酸可形成酸酐。
分子间脱水的化学方程式。
分子内脱水的化学方程式。
请写出 在一定条件下脱水的化学方程式。
③二元羧酸与二元醇酯化脱水生成环脂化合物。
如: 与乙二醇反应。
④含羟基的羧酸和含氨基的羧酸它们可以分子内、也可以分子间形成环状化合物。(5)其它形式的脱水反应①含氧酸分子内脱水:如H2CO3②含氧酸分子间脱水 如:磷酸分子间脱水③苯的硝化反应和磺化反应:
如: 的硝化,的磺化。
小结:今天我们围绕羟基的性质,复习归纳了脱水反应。有机物的脱水反应很多。①醇分子内脱水成烯烃(消去反应)。②醇分子间脱水成醚(取代反应)。③醉与羧酸间酯化生成酯。④羧酸与羧酸之间脱水生成酸酐。
⑤二元醇之间脱水可生成链状、环状或高分子化合物。
⑥二元醇和二元羧酸之间通过酯化的形式生成链状和环状的酯,也可缩聚成高分子化合物。⑦羟基羧酸可自身脱水生成内酯,也可以生成链状、环状的酯,也可以生成高分子化合物。⑧氨基酸也可自身脱水生成环状化合物,也可以生成链状,可以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精选题
一、选择题
1.ag某有机物与过量钠反应得到VaL气体;ag该有机物与过量小苏打反应得同条件下的气体也是VaL,则此有机物是下列的
A.HO(CH2)2COOH
B.
C.
D.
2.下列哪种化合物能缩聚成高分子化合物
A.CH3—CH2Cl
B.CH2=CH2
C.
D.CH2=CH—COOH 5 3.今有CH4O和C3H8O的烃的衍生物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可能得到的有机物的种类数为
A.5
B.6
C.7
D.8 4.尼龙-6是一种含有酰胺键
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可能是
A.
B.
C.H2N—(CH2)5—CH3
D.
5.分子式为C4H8O3的有机物,在浓H2SO4存在时具有下列性质:①能分别与乙醇及乙酸反应;②能生成一种无侧链的环状化合物;③能脱水生成一种且只能生成一种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则该有机物C4H8O3的结构简式是
A.HOCH2COOCH2CH
3B.CH3—CH(OH)—CH2—COOH C.HOCH2CH2CH2COOH
D.CH3CH2CH(OH)COOH 6.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它可以发生反应的类型有:①取代,②加成,③消去,④水解,⑤酯化,⑥中和,⑦氧化,⑧加聚,下列正确的有
A.①②③⑤⑥④
B.②③①⑥⑧
C.①②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⑦⑧ 7.下列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同种分子间能发生缩聚反应,且在适当条件下自身分子能形成环状结构的是
A.
B.CH2=CH—OH 6 C.
D.
8.某组成为C3H5O2Cl的纯净的含氯有机物A与NaOH水溶液共热,产物酸化后可得到分子组成为C3H6O3的有机物B,在适当条件下,每两分子的B可相互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一分子C,那么C的结构不可能是()
A.CH3CH(OH)COOCH(CH3)COOH
B.CH3CH(OH)COOHCH2CH2COOH C.
D.
9.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有:①取代反应,②加成反应,③消去反应,④酯化反应,⑤加聚反应,⑥缩聚反应,⑦氧化反应,⑧还原反应,其中可能在有机物分子中生成羟基的反应类型有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⑦⑧
D.③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10.已知戊醇(C5H12O)共有8种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请回答:
(1)这些同分异构体中能氧化成醛的有4种,它们是:CH3(CH2)3CH2OH和(写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同分异构体脱水后可得______种烯烃。
(3)分子式为C5H12O的醇与分子式为C4H8O2的羧酸经酯化反应能生成____种酯。11.α-氨基酸能与HNO2反应得到α-羟基酸,如:
试写出下列各变化中(a)(b)(c)(d)(e)五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____。
答 案
一、选择题1.B
2.C
3.C
4.A
5.C
6.C
7.C、D
8.B
9.C
二、非选择题
10.(1)
(2)5
(3)16,因为C5H12O有8种属于醇的结构,C4H8O2有2种属于羧酸的结构。
【教学目标】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一、课前小测: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的基础自然科学。
2、写出下列元素符号:碳;氢;氧;钙。
3、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B.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C.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二、课堂探究:(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
1、教师演示P6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填P7表格
2、归纳:(1)、叫做物理变化,例如:、
(2)、叫做化学变化,例如:、
3、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见书本
4、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5、叫做物理性质,例如:
6、叫做化学性质,例如:
三、例题分析:(一)重点突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自行车胎充气过多而炸裂
C.放在衣物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矿石粉碎
例2、“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
(二)难点突破例3、(1)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中: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①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
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④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下列各组物质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鉴别它们,请写出鉴别方法。
①铁丝与铜丝:
②白糖与食盐:
③白酒与白醋:
④汽油与水:
(三)易错点突破:
例4、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塑料袋破碎B、煤气中毒C、干冰升华D、气体挥发
(四)渗透新课标理念的中考题
例5、下列成语足,一定包含化学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
四、针对性训练(课堂高效检测)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生锈B、冰融化C、矿石粉碎D、汽油挥发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燃烧B、食物腐烂C、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D、豆浆变酸
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B牛奶变酸C铜器生锈D木柴燃烧
4、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B.有良好延展性C.具有银白色光泽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B.米酿成醋C.矿石粉碎D.酒精挥发
6.我们每天都和化学变化打交道,以下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B.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D.人体吸收氨基酸后,结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
7.下列描叙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是化学变化B.铁丝燃烧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的熔、沸点低是物理变化D.金刚石的硬度大是化学性质
8、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气体生成B、有沉淀生成C、有其它物质生成D、颜色改变
9、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镁条是银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氧化镁固体,镁的密度是1.7g/cm3,熔点是648.8℃,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上述叙述中:属于镁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镁的化学性质的是
五、课外作业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B.木柴燃烧C.镁条燃烧D.胆矾研碎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块雕成石狮B.海水蒸发得到食盐C.铁生锈D.自行车轮胎受热爆炸
3、下列变化既包含有物理变化又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气化后跑到空气中去B.白糖熔化制做食品C.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D.布匹先剪裁后缝制衣服
5、我国古代有许多发明闻名于世,其中不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造纸B.烧瓷器C.指南针D.火药
6、下列变化有水生成且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B.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C.冰的融化D.镁条燃烧
7、下列叙述不属于镁条物理性质的是()
A.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B.镁易溶于水
C.镁不易传热导电D.镁可以燃烧,燃烧时发出耀眼强光
8、下列性质哪一条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
A.水在100℃时沸腾B.化肥碳酸氢铵受热时可以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C.木炭燃烧时发出白光D.冬天往厚玻璃杯内倒开水引起杯子炸裂
9、下列变化哪一条是由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引起的()
A.保险丝在电流负载过大时烧断B.纸张点燃后能燃烧
C.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时生成水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10、下列物质的用途哪一项应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A.我国从山顶洞人时期就知道燃烧木柴取暖B.人们利用象牙雕刻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C.把未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来确定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D.人们把麦子磨成面粉制成面条食用
六、课前预习纲要: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记元素符号:锌、铁、铜、汞、银
2、阅读书本并划出有关重点。
3化学学习的特点:
(1)
(2)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小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的呼吸作用等、炼铁。
【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下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成蜡油是物理变化;但是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其实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在变化中体现物质的性质,从而得以应用物质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样也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师讲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通过我们刚才看的实验视频,你能举出哪些物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等。
【教师讲解】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比如纸张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我们知道纸具有可燃性。
因此: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教师提问】举出你认为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碳可以燃烧、铁可以生锈、食物可以腐败等。
【对比归纳】其实变化描述的是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在描述性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能、会、可以、难、易等。
【教师讲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比如,我们要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往大理石中加入盐酸而不是氢氧化钠,是因为盐酸具有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性质。因此(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三、课堂小结
【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和应用】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高三化学归纳10-04
高三化学离子反应教案09-16
高三化学备考策略06-28
高三化学如何复习10-31
化学高三二轮复习要点05-31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方法07-23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10-09
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06-03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