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5的倍数的特征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和5的倍数的特征(通用10篇)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篇1

题:2和5的倍数特征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数学四年级(下)74页~7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 概念。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 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合作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教具准备:写有数字的卡片。教学过程: 个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想看魔术吗?老师给你们变一个,老师左右手各有一些 小卡片,上面写着数字,随便你从一边抽出一张放到另一边,我都 知道你抽的是什么?(学生参与活动)

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你想知道吗?学习了下面的知识后你 也会变这个魔术的。

【设计意图:没有使用教材上的内容,而用魔术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把左右手的两副卡片贴在黑板上:

左手:5、10、15、20、25、30、40、50、55、70

右手:12、17、33、42、51、68、73、86、92、99 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得出:左手的数是5的倍数。

2、提问:是5的倍数个位一定是0或5吗?刚才我们发现了5 的倍数的特征,老师写几个数考考大家,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15、51、80、2□5、234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强化概念。】 你现在知道魔术的秘密了吗?

3、刚才我们共同探究了5的倍数的特征,还有一些数的倍数也 有规律,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1)学生写出2的倍数,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问:你们举的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2)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其他同学举手回答是否2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都能被2整除吗?

4、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也就是双数,不是2的倍数 的数叫奇数,如:1、3、5、7、9、11„„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

2、“想想做做”第2题(游戏:报数起立):如果这个数是2 的倍数,女生起立;是5的倍数,男生起立。然后在书上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巡视指导。

4、“想想做做” 4、5题。讨论理解: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2的倍数不一定是4的倍数。

【设计意图:引导反思、总结、提升。】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篇2

《探索5和2的倍数的特征》是小学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 陈继东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然后通过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总结等各种教与学的形式, 让学生发现和理解5和2的倍数特征。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课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经历了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 还能与师生交流和分享探索成果,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5和2的倍数规律的基本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是一堂体现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典型课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全面解析教材和分析学习者特征, 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思考“教什么”, 还要思考“如何教”。跨越式数学教学强调课堂的高效。教师要敢于为“高效课堂”进行创新试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的新颖性和灵活性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但是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却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下学期的教材拿到上学期来上, 这是很大胆的尝试, 也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从本节课的效果上看, 陈老师的这种大胆尝试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 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非常到位。第二, 教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很准确, 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使用的技能, 对于上机操作活动非常感兴趣, 乐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第三, 教师在课堂上具体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教材原定教授知识点的顺序 (先教授2的倍数的特征再教授5的特征) 来进行教学。而是在教授知识点的顺序上做了先后调整。这是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难易程度来做的调整。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样组织教学内容也遵循了知识先易后难的学习规律。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探究情境贯穿整个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信息技术媒体的介入, 使得数学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新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 让这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 包括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两方面的信息传递, 在教法上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以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学习意志、不断增强的学习自信心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既是学习的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 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学习产生作用, 甚至还会影响其今后人生。因此, 富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应贯穿于常态课堂教学中, 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相结合,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爱学习, 爱数学, 同时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课堂中, 学生置身于网络课件营造的探究性学习情境中, 亲自经历数学课堂中猜想假设、操作探索、验证结论、归纳总结等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 使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真正做到“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善用“探究型”网络资源, 课堂上实现“做”数学

在本节课中,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探究型”的网络学习资源, 完全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课件采用Flash的形式, 界面美观大方,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大量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交互式学习活动。例如,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 课件引导学生分别在这两个数的高位、中间位、低位上来添加数字, 然后再通过Flash脚本语言来验证学生的猜想, 这样通过学生不断的猜想验证, 对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汇报、教师引导、同伴之间分享交流, 学生最终能完整地归纳出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个过程便是在学习新知中利用“探究型”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的“做数学”的过程。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和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奇数和偶数。

2.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学会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规律过程中,留心观察,不断发现与感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体验数学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大赛情境图:四(1)班的圆圈舞与四(2)班的交谊舞。)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跳交谊舞有6组,每组2人,共12人;跳圆圈舞的有3组,每组5人,共有15人。

师:我们班要参加交谊舞大赛,现在请你当“导演”,你喜欢选几组参赛?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列式?

生:2×1=2;2×2=4;2×3=6……

师:这些参赛人数都与哪个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都与2有关系,是2的倍数。(教师板书:2的倍数)

师:谁能再说几个2的倍数?

(生答略。)

[评析:2、5倍数的特征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课本中圆圈舞与交谊舞的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参加交谊舞的人数和组数引出2的倍数,并在交流中列举多个2的倍数,为研究2的倍数特征提供了素材。]

二、引导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组1:我们发现这些数都是双数。

师:这些双数有什么特征呢?哪个组能再说说你们的发现。

组2:我们发现2的倍数末尾是双数。

师:你所说的末尾是指什么位?双数是指哪个数?

生:末尾指一个数的个位。

师:谁能再说说这个发现?

生: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

师(课件出示“百数表”):百数表中涂色的数都是2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分别是几?(课件把2的倍数变红色。)

3.验证。

师:我们通过研究2的倍数,发现它们的个位上是0、2、4、6、8,那么,是不是具有这个特征的数,都是2的倍数呢?下面我们用大数验证:7920个位上是0,是2的倍数吗?请计算验证。

生:我用7920除以2得3960,所以7920是2的倍数。

师:谁还能说一个大数?请大家计算验证。

生举例(略)。

教师小结:经过验证,说明只要个位上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4.应用。

师: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

2,21,10,87,96,99,104,2008,73,955。

5.教学奇数、偶数。

师: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偶数?

生:一个数是2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偶数。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偶数。

师:所有符合2的倍数特征的数,都是偶数。

师:像21,87……这些数都不是2的倍数。你能说几个这样的数吗?

生举例(略)。

师:有同学从书上知道了这些数是奇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奇数?

生: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师:在跟偶数的对比中发现奇数,这是个好办法。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奇数。

6.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认识了奇数和偶数,还研究了2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的倍数特征的研究过程。(首先举出一些2的倍数的例子,然后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最后再举例来验证。板书:举例——发现——验证。)

[评析:这一教学环节的特点就是对教材适当的创新处理。教材中利用列举法和百数表两种方法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两种方法并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导过头,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下指令;二是素材重复,耗费双倍的时间不值得;三是实际效果不佳,引出百数表后,学生仅用一种方法——百数探究。鉴于此,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列举法进行研究,然后用百数表对研究结果做一个梳理和初步的验证,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探究5的倍数特征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选参加圆圈舞的人数,想一想,又必须是谁的倍数?(板书:5的倍数)那么,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有没有信心自己研究出来?

2.小组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先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些5的倍数,然后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进行验证。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能按照“举例——发现——验证”的顺序介绍一下你们的探究过程?

组1:我们先举出一些5的倍数:30、35、40、45、50、55……通过观察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者5,我们又举大数3450,6755验证,发现只要个位上是0或5就是5的倍数。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发现吗?谁能再说说5的倍数特征?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

师(小结):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是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自己卡片上的数,记住是哪个数的倍数,然后按老师的口令举卡片。口令:是2的倍数的,请举卡片;是5的倍数的,请举卡片。谁举了两次卡片?

(学生互相观察发现,持写有10、20、30卡片的同学分别举了两次,说明10、20、3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谁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数?

(学生举例说明。)

5.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评析:本节课2、5倍数特征的教学收放有度。教学2倍数特征,引导比较细致,提供素材——发现规律——举例验证,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的,目的是从知识和方法上为后面学生自主完成5的倍数特征的探究打好基础。因此教学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充分地“放”,从提供素材和发现特征到验证都放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为后面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理清了思路。]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是6,请猜一猜可能是哪些数;如果又是2的倍数现在可能是哪些数;假若同时还是5的倍数呢,谁能确定那些数马上说出来!

(2)一个两位数,它是5的倍数,并且十位上是2,还是2的倍数。请学生说出这个数。

[评析: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少而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练习题的利用率和趣味性。比如教学2的倍数特征后,让学生利用特征找出2的倍数,同时,将其作为教学偶数、奇数的例子。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后,设计了让学生举卡片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认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最后的猜数游戏,不仅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总之,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不断有新的发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小学

山东省胶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篇4

在现实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一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很容易达成,但是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现在“百数表”中找规律,再再比100大的数中举例验证。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果。经过于老师的倾心评课,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思考实践:

1、对学生已经发现的的问题不需再重复,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教学时间。

2、偶数的定义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对奇数的定义理解一定要讲解透彻,为以后分辨质数打下基础。

3、0,2,5排能够被5整除的数要说说排序方法,以免丢漏数。

4、第一题的问题要求再明确一些,学生答题可能会更快。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2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我有个秘诀——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秘诀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号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3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体会运用特征解题的优越性,明白优化知识的便捷性。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六一儿童节学生表演三种集体舞这一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3、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5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4)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2、5倍数的特征灵活解决问题。第(5)题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4

这堂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经历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总结及概括能力,初步体会“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课前独立研究前,我首先布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思考“我们怎样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去找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在百数图中独立的找出100以内2和5的所有倍数。这样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几个2的倍数来看看”,孩子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百数图上找2的倍数,找到这些数之后,也会自发地去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而不会像牵线的木偶任我们摆布。在预习作业中我还布置了另两个问题:自学书本,弄清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但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课始,我问学生,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将会研究什么问题吗?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两个班中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研究偶数和奇数”,有同学在位置上窃笑,我没有立即否定,接着问,那你知道什么叫偶数和奇数吗?(我的本意是在让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再顺势而导,偶数和奇数都是与哪个数有关,哪我们这节课只是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吗?让他自己发现回答的不全面)可没想到的是又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数是偶数,5的倍数是奇数。既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此不理想,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策略,跳出“学程导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让学生在课上再一次经历探索的过程。但是从课堂的练习看,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于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学安排出现了问题,还是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中语言的交代上不够清楚呢?我们虽然主张“先学后教”,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提倡整体预习。但我还是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让孩子独立研究,而老师又不在旁边加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而在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旦在认识上有偏差产生错误的结论,再想反它纠正过来往往是很困难的,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现在强调课前预习我并不反对,毕竟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了,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肯定会得到提高,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总觉得知识的习得过于直接,学生容易遗忘。因此,数学预习应因学习内容而宜,因年级而宜。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5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2和5的倍数特征,这是一节概念课,对学生来说是极其枯燥无味。于是我在备课时深入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通过观察百数表,用 ○和△分别划出5和2的倍数,通过与同桌讨论来交流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然后请同学总结各自的发现。在这样的观察——发现——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很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练习时,我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游戏,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我任意说一个数字,请同学们通过击掌迅速判断出它是不是5的倍数,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一个个全神关注的听我报数,迅速做出反应,学习的气氛非常活跃。趁着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又让同桌间一个报数,一个做出反应,来判断出2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6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除此之外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啰嗦。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7

这节课新授知识较为简单,很适合让学生预习。所以课前我印制了百数表让学生圈出5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设计了两个问题:

1、观察5的倍数,想想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2、观察2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一上课就小组交流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兴致高涨,足以看出预习效果是很好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课堂作业可以当堂完成。从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做得还不错。一小部分同学运用知识的能力欠佳,比如:写出5个奇数是这样写的:5、15、25、35、45.虽然这样写不能算错,但是这些学生可能对5的倍数与奇数的概念有些混淆。在0、1、5、8,四张卡片中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两位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的有()。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的有()。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

2、5的倍数特征 篇5

大家好!我叫孙琪,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数学系,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5的倍数的特征》,它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说学情:在新课程沐浴下的五年级小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经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再加上上一节已经接触了倍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已有的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有条理的思考,培养类推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预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我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和学生玩一个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学们可以随便说一个数,老师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5或2的倍数。有的学生持怀疑态度,我们就来试一试。就请同学们说出几个数我做判断。指出如果他们有疑问可以用计算器验证„„学生可能说出几个特别大的数,我来做判断,然后请学生验证。验证后发现我的回答全部正确,学生对于我的快速判断非常好奇,我会告诉他们并不是老师本领高,而是5的倍数、2的倍数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老师掌握了这个特征所以判断快,询问他们是否也想掌握这个特征,进而引出课题5、2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第二环节 商讨目标、选择方法

在学生学习欲望高涨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同时也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 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首先在黑板上给出一组数字,都是100以内的,由学生圈出5的倍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很容易发现100以内的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观察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小组交流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对于学生给出的结论产生疑问“因为都是100以内数,结果是不是偶然呢”,引导学生换更大的数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学生验证后再次汇报结论:各位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对于学生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指出在研究5的倍数时,先选取数据,寻找规律发现特征,再来验证这个特征是不是适合其他数,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了解这种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一些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2的倍数特征的研究同样依照上述程序,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一个新概念,即: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并给出一些数,让学生指出奇数、偶数,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六、巩固练习,应用总结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每组10个人,每个人在0至9中抽一个数字,我说组成2或5的倍数且是一个三位数,落单的一位就淘汰了(设计意图:在游戏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给出一道例题:食品店运来85个面包,每两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5个装一袋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同学们或是你自己表现的怎样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这样不仅理清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七、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的另一种语言形式,它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2、5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篇6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2、5的倍数特征有共同之处,就是都要关注个位上的数字。我在教学2的倍数特征时,按照“找倍数——观察特征——验证发现——得出结论”的步骤来教学,每一环节都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找到学习方法。

因为2和5倍数的特征,都在个位数上,学生比较好理解和掌握,奇数、偶数的概念,学生掌握也并不困难,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上,我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有效:

1、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平等对话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在本节课的教学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让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的交流中是可以成熟的,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

3、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我设计的练习题有巩固练习的基本题和利用2、5倍数的特征灵活解决问题的习题。充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篇7

曙2-5-11区块杜家台油层的储油层是位于西面

斜坡中的细碎屑岩层。主物源方向为北西方向, 次物源为北东方向。曙2-5-11区块杜家台油层主要是在潜山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薄层砂沉积为主, 向潜山顶部砂体超覆至尖灭, 潜山基底起伏不平, 在潜山隆起部位砂体沉积不全, 顶部缺失, 在潜山的斜坡上, 沉积比较厚, 砂体较发育。

2 岩层中所含物质

2.1 岩层中含有的矿物和古代生物标本。

根据前期进行的地质勘测的报告显示, 这一地区含有的矿藏类型为锆石、石榴石、绿帘石、白太石、钛磁铁矿等矿类。根据出土的矿石标本显示, 在矿石中显示本地区在古代具有一定的轮藻、扁球藻等, 还显示在这一地区有古代的中华扁卷螺、高盘螺等古代生物存活, 还有显示古代气候状况是干旱或是温暖的麻黄粉属和杉粉属等。

从出土的岩矿样本的颜色上进行分析, 可以还原当时的植物分布情况, 根据样本显示出土的岩泥中含有多种颜色, 主要以灰和褐黑色等暗色为主。

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得出结论, 杜家台油层形成的时期为古代干旱和温湿交替出现的滨浅湖环境。

2.2 岩层相类型。

由于该块岩心资料较少, 所以借用周边块区岩心资料统计, 该处所含的岩石相成分较多, 构成复杂。含有6种不同类型的岩石相。

2.3 杜家台油层中的碎屑粒度。

碎屑颗粒的粒度、圆度、球度、表面特征及其定向分布等均具一定指相性。粒度参数鉴别沉积环境的判别函数, 不同沉积环境砂质沉积物的粒度概率特征, 以及不同沉积相的C一M图和粒度概率等

碎屑粒度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碎屑岩的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碎屑岩的粒度分布及分选性是搬运能力的度量尺度, 是判别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水动力条件的良好标志, 而且碎屑岩的储油物性与其粒度密切相关。因此粒度分析是碎屑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 应用粒度参数鉴别沉积相, 甚至三级相和微相, 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 就是碎屑沉积物主要有三种搬运模式:滚动的、跳动的和悬浮的。不同沉积环境具有不同搬运模式, 并形成不同的粒度分布持证。但也应注意下述方面: (1) 不同沉积环境可能具有类似的水动力条件, 形成近似的粒度参数; (2) 沉积环境变化多端, 有过渡, 也有极端情况, 因之粒度分布也常变得复杂; (3) 成岩作用也会影响粒度分布; (4) 它只能提供一般的水动力条件和判定滚动、跳动和悬浮的相对沉积作用比例, 所以不能过分强调粒度参数在相分析中的使用效果, 而应与其它相标志结合起来使用。

2.4 测井相特征。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从一组能够反映地特征的测井参数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 包括幅度特征, 形态特征, 数值大小, 变化特征等物性参数, 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将地层剖面解释划分为有限个测井沉积微相, 用岩心分析, 录井资料, 完井资料, 镜片等地质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刻度数字化, 用数学统计及逻辑推理确定各个测井相到沉积相的映射转换关系, 最终达到利用测井参数特征识别, 研究地层沉积相的目的。测井相是表征底层特征, 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他地层区别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集, 测井相有两种表述形式, 1.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和倾角测井成果图件定性表述。2.用一个n维数据向量经过运算后定量表述。不同的沉积环境下, 由于物源情况不同、水动力条件不同和水深不同, 必然造成沉积物组合形式的不同, 反应在测井曲线上就是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地层, 在纵向上有不同的岩相组合, 在横向上有不同的分布范围及沉积体的几何形态。下面就测井曲线的形态进行介绍:

2.4.1 钟形 (Sh) :

反应水流能量向上减弱, 它代表河道的侧向迁移或者逐渐废弃。

2.4.2 箱形 (T) :

反应沉积过程中能量的一致, 物源充足的供应条件, 是河道沙坝的曲线特征

2.4.3 漏斗型 (H) :

反映砂体向上部建筑时水流能量加强, 颗粒变粗分选加好, 代表砂体上部受波浪收造影响, 此外也代表砂体前积的结果。

2.4.4 薄层指型 (X)

代表强能量下的中层粗粒堆积, 如海滩、湖滩。

2.4.5

尖齿型 (C) 曲线由多个中、低幅齿状曲线组成, 单个砂岩层厚为1-2m, 出现于泛滥平原或分流间湾沉积中。

(7) 平直基线型 (M) 根据起伏大小可判别泥岩的纯度, 主要出现于浅湖泥岩中。

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1 沉积微相类型。

在研究区扇三角洲体系基础上, 进一步细分为水下辫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湖泥三个沉积微相, 其中以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占主体。

3.2 沉积微相特征。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在整个扇三角洲沉积中占有相当主要的地位。其由含砾砂岩和砂岩构成, 分选中等。垂向层序结构特征与陆上分流河道相似, 但砂岩颜色变暗, 以小型交错层理为主, 在其顶部可受后期水流和波浪改造, 有时出现脉状层理和水平层理。概率图由悬浮、跳跃、滚动三个次总体构成。跳跃总体发育, 分选中等, 斜率36度到60度, C_M图也反映了牵引流特征。本相中化石较少, 主要是浅水介形虫及淡水轮藻。SP曲线呈现顶底突变的箱形及钟形。整个砂体呈条带状分布, 横向剖面呈透镜状且很快尖灭。

3.3 沉积微相横向展布及砂体演化。

曙2-5-11区块杜家台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在平面上有以下的分布规律:杜家台油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河口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分流河间湾微相及部分远砂坝微相。

杜Ⅲ油组沉积时期: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 发育多条水下分支河道, 各分支河道之间以水下隆起分隔, 整体呈现北东向延伸。

杜Ⅱ油组沉积时期:是杜Ⅲ油组时期沉积环境的继承和发展, 水下分支河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无论是水下分支河道的长/宽比还是分岔、合并现象都明显增多, 在整个工区内沉积物源充足, 砂体发育, 沉积条件极为有利, 此时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和分流河道间沉积微相, 该时期也是杜家台油层最有利的沉积时期。

杜Ⅰ油组沉积时期:湖盆范围逐渐扩大, 物源供应相对不足,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的规模急剧减小。

摘要:杜家台油层是曙2-5-11区块的主要含油层系。杜家台油层具有较明显的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特征, 下文将就杜家台油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介绍。

关键词:杜家台油层,扇三角洲,沉积相

参考文献

[1]徐艳梅, 郭平, 黄伟岗.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0 (33) .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8

在这节课中我想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不是本节课的唯一目标,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从数学研究方法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并进行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感受数学的研究方法:

1、感受范围意识。

当时我是这样引导的:2的倍数有哪些?学生说:有2、4、6、8、10都是双数,有无数个?我接着问:既然有无数个,能不能全找出来?学生说:不能全部找出来,接着我又问:5的倍数能不能全找出来。学生说:也不能全找出来。“既然它们的倍数都找不全哪怎么去研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接着就有学生说:可以选择一个范围来研究。

这样学生就有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当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的时候。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自然数中都使用?还需要验证。在这样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特征,通过共同的验证,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有了一定的“范围”意识,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大范围,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感受“猜想”与“结论”的不同。

教学中,当学生找到百数表内5的倍数特征时,我追问学生,“是不是在所有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我告诉学生是不是有这个特征,我们没有研究过,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没有经过研究,怎么能知道是呢?有了这样的猜想,最后通过举例的方法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我才告诉学生,一开始的猜想现在变成了结论。虽然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经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验证后,猜想才可能变成结论。

相信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才会具备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贸然下结论。

3、感受学习两种“验证”方法。

验证的方法有很多种,举例法、不完全归纳法,推理法等等。根据孩子的特点,我认为最适合小学生的方法便是让他们学会举例的方法。这节课中,当学生 发现百数表中,5的倍数特征后,我引导学生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怎样去验证呢?在这里我预设的是学生可能会说出可以找一些个位上是5或0的数用除法来验证。但学生并没有出来,他们说的是用乘法来验证。于是我接着学生的想法,在这里引出了推理的方法,(但是在备课预设时我并没有想要引出推理)所以讲解的并不到位,这是我需要反思的。于是我又引导可以用举例的方法用除法来验证,寻找有没有不符合这一特征的例子,全班举了很多例子,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感受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

这节课中,当学生研究出5的倍数的特征后,我引导学生来回忆。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让学生体验经历“先确定研究范围——选择研究方法——发现——验证——结论”这一研究过程。然后在让学生独立去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再次体验2的倍数的特征研究过程,我想学生就有了更完整的体验。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篇9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倍数,那么什么是倍数?请举例说明。

2.你对倍数还有什么认识?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

师生进行猜数游戏,学生说出一个自然数,教师马上判断是否是2、5的倍数。由此引入学习的需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三、学生尝试

教师说数,学生判断。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老师告诉你们,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四、自主探索

1.出示1~100的自然数表,提出找2、5倍数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5的倍数、2的倍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86页,看一看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5的所有倍数,用红笔圈出来;再找出2的所有倍数,用蓝笔圈出来。

学生在1~100自然数表中用自己的方法找2、5的倍数,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先说一说是怎样找的,再说2的倍数有哪些数,5的倍数有哪些数。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2和5的倍数分别有哪些?

生1:我先利用乘法口诀找,一二得二,……,我发现偶数都是2的倍数。

生2:利用除法找,分别除以2或5,若没有余数就是它们的倍数。

生3:上节课找出了2、5的倍数,直接圈出来。

生4:5的倍数好找,除了5,几十5就是整十数。

3.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5的倍数、2的倍数分别有什么特征。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5的倍数个位上不是5就是0。

生: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0或5。

师:2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

生: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0、2、4、6、8。

生:2的倍数都是偶数……

教师予以肯定并随机指出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就是奇数。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刚才大家的发现,谁能总结一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可能会说: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5.师生再次进行猜数游戏,教师说数,让学生判断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

师: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篇10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展 旦 召 苏 木 中 心 小 学

讲课教师:丁春燕 讲课时间:2011.3.16

教学时间:2010.3.16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根据所学的因数和倍数知识,运用自己的学号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的学号是5,5是30的因数或5是1的倍数。

①同座互说 ②指名说。

2、游戏:(1)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2)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老师分别将2的倍数学号写在黑板左边,5的倍数学号写在黑板右边。

3、引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2、5倍数的特征)。

【反思: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学号引入,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确实兴趣浓厚,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提供学习素材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左边集合圈里的2的倍数学号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

2、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口答练习: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401,826,740,1000,6431。

4、奇数和偶数

老师指出: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习惯上称它们单数、双数。

5、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反思:数学思维的方法一般有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归结演绎等等。设计这个片断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根据素材,通过自主学习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但在实际中老师提问:“2的倍数学号有什么特点?”后,学生说:“2的倍数都是偶数”。对于这种生成,是我设计中没有预设到的,于是我反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是偶数呢?”学生又说“双数就是偶数”,于是我有些急了,不知所以。我只好进一步明确提问:“这些学号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这才说到我心中理想的答案:“个位上的数都是0、2、4、6、8等数字”,看来数学课的有些问题不能过于宽泛,要有所指向。同时设计问题时,还要多想想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多预设几个方案。】

【补充设计: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我临时补充了一个知识点的自然数分类的教学。老师提问:自然数有无数个,0、1、2、3、4、5、6、7……说说这些数分别是什么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自然数中,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指右黑板上集合圈: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2、学生自己动手在课本上找出5的倍数。

教师: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重点指出:个位数字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反思: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较强,特级老师张兴华大力提倡“为迁移而教”很有道理。什么是迁移呢?迁移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学科教学之中,先前学习中的知识、技能、积极情感对后继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的叫做正迁移,否则就是负迁移。5的倍数教学比较顺利,正是由于有前面2的倍数特征探索,学生较好地实现了学习方法的迁移。】

上一篇:人口普查人员工作表下一篇:海南大学思修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