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初探(推荐12篇)
敦煌市七里镇学区三号桥幼儿园 段海凤
【概 述】信息化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 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人们信息素养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学在我国的许多大中 城市的教育教学中已广为普及,但进入乡镇教室,尤其是进入乡村幼儿园,尚不多见。因此,如何合理进行幼儿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其教育效率与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与社会各方面都 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 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由此引发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手段,已成为幼儿园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幼儿园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重要性 内涵 策略
一、幼儿实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通过不断地更新创造发展,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信息时代所必需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智力与能力开发,是培育未来人才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以及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和窗口,作为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历史使命的幼儿园,必须在幼儿接受人生知识启蒙的过程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关注信息化教育的前沿动态,结合我国幼儿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研究及应用,为培养适应下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准备。
二、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应坚持实效原则,对具体实践服务时注重信息技术的实效、稳定性,而不必追求技术的复杂及尖端,当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正确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后,则会其表现出便利高效以及合理科学的特性,理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是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灵活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并在实际实践中,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加强家园共育、营造幼儿园文化等方面充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教育中的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宜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幼儿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形式包括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认识事物等,应该让愉快的、朝气蓬勃的氛围包围着幼儿。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媒介的选择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上作用事半功倍。如利用计算机媒介进行听音乐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的深入中不自觉地跟着学唱起来;在认知事物环节中,通过把事物的具体形态以及与其他事物比较的异同以图片等形式在计算机等媒介中展现,可以让幼儿构成思考和获得启发。
2.借助信息技术渲染活动气氛,有效提升活动效果 不论是园内组织大型活动还是班级进行的主题活动,我们都可以活用信息技术来巧妙地渲染活动气氛,提升活动效果。比如:园内组织的大型活动,需要频繁换背景内容的,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分割,再运用 premiere、edius、绘声绘影、photo shop等软件给分割好的内容设计背景,从而很便捷地使活动内容与背景显示相对应,加之音响效果来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再如:在班级进行主题活动时,可以把事先运用powerpoint 或者flash软件制作好的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展示给幼儿、家长,让人们快速地融入活动中,这样做,不仅烘托了活动气氛,而且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活动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等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 认知兴趣,还能够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利用幼儿的学习动机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数学活动“认识梯形”,让幼儿认识了梯形后,教师提问:“梯形真调皮,它会变成大小不同模样出现在不同的物品当中,你们想想,看看什么样的物品当中藏着梯形呢?”这一问题立即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不同的物品,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可以用梯形这种图形制造很多物品。这时,还可以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把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梯形呢?”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想象,让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动画将四边形切割补成梯形,让幼儿也学着做一做。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得了较好的多元化教学效果。
4.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观下教师是教与研的集合,教研相长是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途径,然而,幼儿教师需要全天候地 与幼儿在一起,缺乏集中教研的时间,同时,在我国,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段教育,幼儿园教育经费紧缺,造成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较少,这一现实状况在当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很难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
在信息技术广为运用的今天,我们可以搭建以园内局域网为纬度,以园外各类网站为经度的立体式网络的沟通平台,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老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做 教研的窘境,还为幼儿园节省了大笔经费。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业务水平与各方面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切教育手段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幼儿信息化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与普及,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才能科学合理的实施多媒体进行教育活动,才能更好的为幼儿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1 信息化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 有时也称企业精神, 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信息化下的企业文化则是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 深化企业文化理念, 传播企业重要思想, 是企业文化建设革命性的发展, 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在当今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人们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需要坚强的技术支持和传播载体, 因此, 信息化是企业文化“落地”最强有力的支持。 (2) 信息化是当今和未来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企业员工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是满足当今时代企业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必然要求。 (3) 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是强化企业核心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文化信息化推进过程中, 广大员工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探索新方式、新方法, 不断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发展。
企业形象靠文化来塑造, 企业声誉靠文化来传播, 企业的素质靠文化来提高。信息化就是当今企业塑造形象、传播声誉、提高素质的重要武器, 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创新求变, 加强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适应企业、员工、社会的发展需求,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持续发展。
2 信息化下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企业文化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企业文化信息化认识浅薄, 认为只要配齐电脑、联通网络, 能将企业信息在互联网发布就算是信息化了。有的员工则认为企业文化信息化是领导层需要规划考虑的事情, 并不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 与自己的实际的工作无关。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信息化只是形式上的改变, 换汤不换药, 并不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2 企业文化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欠缺
目前, 大多单位的企业文化信息化人员仍然是企业文化部门的原班人马, 他们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不高, 对信息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够, 加上企业又缺乏针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系统性学习与培训, 导致企业文化与信息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 制约了企业文化信息化的发展。部分企业虽然配齐了企业文化管理的员工队伍, 但他们在传统的企业文化环境中难以放开手脚, 企业文化信息化发展受到制约。
2.3 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按部就班、形式单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改革创新的新机遇。然而就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程度来看, 仍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 具体表现在:当今很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停留在文书材料、报纸期刊、座谈宣讲等方式, 大多数的企业文化体系流于形式, 实际工作没有持续深入下去, 执行不到位,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落地"。信息化浪潮的推进虽然猛烈, 但并没有对企业文化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2.4 企业文化信息化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并应用, 企业文化建设早已不仅仅是该领域专职人员的工作, 任何一名企业员工、社会人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发表言论, 这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如果对网络安全控制不当, 容易导致企业重要信息和机密信息的泄露, 给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甚至破坏企业的正常发展秩序。
2.5 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与企业发展融合难度较高
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能否与企业各项工作相融合, 关系到企业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必须依附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条例, 只有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企业文化的信息化发展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这也是当今企业文化信息化难以得到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 信息化下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企业在信息化加速发展推进过程中, 企业文化将担负起内部和谐与外部竞争的双重作用, 它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指标。面向内部, 企业文化将促进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生根“落地”, 规范企业内部机制和行为准则, 增强员工团结, 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向心力, 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面对外部, 企业文化则是外部市场竞争的武器与动力, 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宣传战略, 对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创造企业品牌价值, 全面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和持续地向前发展。无论何种目标,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都不失为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3.1 以信息化构建企业文化平台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 企业文化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企业声誉和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企业文化信息化平台是企业文化深入推进的基础, 以企业发展战略远景目标为指引, 从审视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 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目标和战略, 制定适应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系统架构、搭建企业文化信息传媒系统,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方式转变, 形成覆盖全系统的企业文化信息网络体系, 从硬件到软件、制度到实践上为企业文化构建全方位、多渠道、长时效的发展平台, 使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 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文化资源。
3.2 以信息化传播企业文化内容
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其传播高效迅速、形式多样, 更在于它良好的受众体验。传统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虽仍有效, 但并非是最理想、最易于接受的形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甚至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获得最新信息。通过信息化的传播方式, 企业很容易将企业精神、文化理念、信息咨询第一时间、图文并茂地传播给受众。因此, 信息化传播方式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为的改变, 更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3.3 以信息化强化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在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验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 (1) 提高效率。企业文化信息化过程, 就是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 优化工作流程, 整合信息资源, 减少多余环节, 降低成本费用, 提升企业文化管理水平与效率。 (2) 强化效果。信息化企业文化管理较传统管理活动形式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明显, 通过信息化途径, 促进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 达到良好的效果。
3.4 以信息化助推企业综合实力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感教育;教学环境;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17-03
引言
情感是人重要的主体机能之一,它同“知”、“意”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个生理性和社会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及个性特征集合。但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尤其就当前的教育实际来看,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一直是在加强对德育(意)和智育(知)的重视,而情感教育则像灰姑娘一样,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随着对人情感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一些社会现象,如马加爵事件、硫酸泼熊事件的深入分析,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已迫在眉睫。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就明确提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即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情感教学目标已被明确列入课堂教学目标当中。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对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的方式,引起了教育的重大变革。本文将着重从情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实现。
一、情感及其形成的心理机制
1. 情感与情感教育
德育专家朱小蔓对情感内涵做出这样的界定:情感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其中,以需要满足和价值体现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和前提;以大脑皮层和丘脑网络调节及腺体激活、各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为情感的生理基础;以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为情感活动的内在机制;以语言、行为、表情反应形式为情感的态度表现。[1]这一界定不但阐释了情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情感形成的内在机制,还揭示了情感的本质。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情感一定程度上虽然是一种先天条件和素质,但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质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引导的。其中,生活实践是情感培养的根本途径,而文化传统与教育对于情感培养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后者在人的情感特征形成与情感品质的提升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一种教育。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又相融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下发生新的质变,达到人的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帮助学生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2] 这三个目标都最终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2. 情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卢家楣教授在关于人的情感和情操的心理机制形成中提到四点:一是社会性需要的发展,二是认知的深化,三是情绪性体验的积累,四是情感的迁移泛化。[3]人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随着探索、求知等社会性需要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预期、主客观关系的认知评价以及对事物和自身的认知水平的深化而深化,随着情绪性体验的积累而触发、记忆、强化、巩固,随着情感的迁移、泛化而发展和升华。
从情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基点是学生的需求。[4]情感产生于需求的满足,任何真正的需求满足都有助于个人的改进、完善和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情感的作用既可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表现为消极的破坏作用,因此,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缩技术等。
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领域后,使传统教学过程的要素的个数及其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部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后,其教学过程要素就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部分。教学媒体的加入使得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和丰富,也势必给整个教学系统带来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说明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它可以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等等,学生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2. 媒体作用扩大化
传统的教学媒体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主要包括黑板、粉笔、模型、挂图、实物等。这些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信息化的教学媒体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它不仅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成为学生认知工具的一部分,还可以是维系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3. 评价手段过程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是面向结果的,以测验为主,调查和观察也偶尔用于教学评价。由于媒体的引入,使得教学过程、师生角色等因素发生了变化,其评价手段也必须相应地变化。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强调以面向过程的评价为主,常用的方法有:学习契约、电子学档、概念地图、范例展示、绩效评估、自我评价等。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策略
1. 利用信息差,激发学习动机
信息差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人类好奇的心理趋向和探究、领会、应付环境的心理素质是与生俱来的,通常表现为对获得信息的需要。需要的缺失能够引发内驱力,促使个体做出反应。这种内驱力一旦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和内容,个体便会形成需求,一旦付诸于行动,即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信息差就是一种需要的缺失,这种缺失可引发学生通过交际获取信息的内驱力。
探索和求知等社会性需要是情感形成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差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为学习者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提供多种途径、也能为同时同地、同时异地、异时异地的协商学习提供可能,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从林黛玉的视角描绘了贾府的豪华、富丽堂皇以及王熙凤装扮的张扬、华贵。但由于作者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读这些文字时,往往会觉得太繁琐而不愿意读下去。这时如果教师能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声画结合,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观看完视频材料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人物形象,收集相关信息,揣摩人物的个性特征,选取其中的一段台词进行表演。这样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激发情感。
2. 搭建多维沟通渠道,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距
心理距离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布洛提出来的。布洛认为在审美过程中只有当主体和对象之间保持一种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对象对于主体才是美的。套用美学中的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理解为学习者对于自己和教师、同学之间的心理空间的一个估计。通俗地说,心理距离就是一种感受。学习者感受到被周围的人(在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和同学)所认识、所关注,感受到被认可、被欣赏、被鼓励,也可以是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或竞争,感受到置疑和批评,甚至看不起。[5]
心理距离的远近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一些认知判断和情感的迁移与泛化。比如,有同学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成绩不好,可能仅仅是因为不喜欢任课教师(不完全因为教师课讲得不好),并且感觉教师也不喜欢他。“厌屋及乌”,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甚至对喜欢这位教师的同学产生排他心理。
心理距离不是实物之间的距离,而是一种意识的距离。有些人的空间距离近在咫尺,心理距离却远在千里;而关系亲密的人远在千里,却有一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影响心理距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主客体间的地位,二是主客体间交流的强度。其中主客体间地位的平等是缩短心理距离的基础,增加主客体间交流的强度是缩短心理距离的有效工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逐渐淡化。同时,当教学媒体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后,也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来源渠道多了,对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等也有了一定的控制权,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化对于构建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媒体的加入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有人人交互、人机交互;面对面的交流、在线交流、离线交流;基于文本的交流、基于声音的交流、基于视频的交流等等。师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可以通过组建虚拟学习社区(小组)、适当控制同时交流的人数、交流过程中使用实名制等手段来增强师生间交流的强度和效度。
3. 记录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积累学习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种体验,包括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时的快感,有所困惑时的烦恼,有所发现时的惊喜,有所追求时的信心等等,都是形成情感的心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情感的触发、记忆、强化、巩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其评价手段是面向结果的,成者王,败者寇。以至于很多学生急功近利,功利思想严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当目的达到时,趾高气扬;如果目的没有达到,则自暴自弃。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倡使用面向过程的评价方法。面向过程的评价着重于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采用特定的测量程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各阶段的成效所进行的描述和判断的过程。例如,电子学档就是一种常用的面向过程的评价方法。它是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展示其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活动、成果、付出、进步以及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一种集合体,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作品、学习参与、学习选择、学习策略、学习自省等材料。通过电子学档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为,记录学习的喜、怒、哀、乐,这些体验是形成情感的重要心理机制。
结束语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调节、强化、迁移、协调等作用也日渐明显。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日渐深入,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同样,我们也希望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能为情感教育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在知、情、意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55-60.
[2]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3-54.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5-196.
[4]韩华.情感教育的心理机制[J].社会心理科学,2003,(2):28-30.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1―0019―01
2014年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督查组对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甘肃教育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措施,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督查。2015年全省着重就督察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改落实、查缺补漏,并按照督查组结合甘肃经济社会实际状况提出的发展思路重新进行顶层思考和设计,加速了“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进程,为“十三五”发展规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甘肃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而形成。
一、总体思路
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依然要定位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在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要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五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规划。
未来五年的重点,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二、规划设计
规划,意为制定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需要对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员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整体性、全局性问题的问题进行分析;需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区分各项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标准,并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笔者认为,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依然要密切关注以下核心问题。
一是将学生视为能力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力度建设能够促进并完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平台和工具,丰富“班班通”“人人通”的内涵,建设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空间、课件工具、融合平台。
二是强调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达标,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通过各种培训形式,使所有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建设集资源平台、研修平台和管理平台于一体的平台体系,形成完全具有真实学校功能的网上教师专业发展社区,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过程性评价,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机制、产业发展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依托高校、研究所、企业等社会机构,建立产、学、研相互衔接创新与扩散体系,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
四是加大行政推动力,要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纳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信息化配备水平、“三通两平台”建设配备情况等列为政府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是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明确信息化发展任务与管理职责;要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对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落后政策观念进行调整。要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六是推进机构整合,强调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机构,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
三、内涵创新
“十三五”规划要继续在推动创新上做文章,教育信息化需要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现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之间还需要从产业、科研、行政、教学等多个渠道去推进,要有开放的心态,向社会开放,发展教育信息化产业是最有效的推动力量(市场的无形之手),教育本身不能市场化,但教育信息化服务应该充分市场化,只有市场化,才能整体推动信息化服务效能提升。要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制订教育信息化消费管理办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靠政策,个性特色服务靠市场”的机制,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的推动,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紧缺人才,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服务。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 者:陈艳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连云港,22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27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学生 学习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初探
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达到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的目的.
作 者:张占平 作者单位:大同煤矿集团铁峰煤业公司 刊 名:同煤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DATONG COAL MINING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4 “”(3) 分类号:F270 关键词:企业经济 企业管理信息化 问题 对策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育,电教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和我们实际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要想在小学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必须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信息教学是小学教育的辅助工具 , 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的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方式也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的效果有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只是一种借助于先进教学工具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具体分析教学的内容, 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特点, 这样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教师要把各种教学因素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这个平台上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更加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 加强教学现状的调查, 进行科学的决策
1.1 建立专业的调研机构和组织
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产物, 这个也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国家的教育部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 围绕这个新的课题进行全面专业的调查研究, 这样需要专业的人士对教学的内容、过程、目标和模式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 对于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并且对方案进行多种验证。及时的发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制定出合情合理的方针策略,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 同时专业的调研结果也可以为政府部分做出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更好的引导教育行业的发展, 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1.2 重视人才培养, 建立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范围。信息技术也走进了课题, 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传统模式有着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计算机教学方法为主, 突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把计算机当成新的教学工具,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有选择地接触新事物, 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1.3 重视信息技术中所用到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和管理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 不仅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改变, 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使用资源也要有所变化, 专业的网络资源和办公用品是学校应该给教师配备的基本教学用品, 网络化办公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使用网络资源, 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些有经验教师的讲课方法和讲课过程直接呈现在教师的面前, 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学习先进的讲课经验和讲课方法, 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让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使用比重的加大, 国家应该研究制定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政策,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 不管技术支持方面, 还是软件建设方面, 都需要各级政府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促进和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良性发展。
2 加强政府行为, 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2.1 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能否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者的重视以及正确的决策可以使得政府做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由于领导的认识、设备配置的经费以及当前的教育体制, 使得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中,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应该采用适合当前状况的有效措施, 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服务。
2.2 经费投入的问题
学校进行有序的信息技术教学, 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资金的持续稳定。对此, 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 专款专用, 进行信息技术建设, 可以采用奖金或者校园建设等多种方式发放到各个小学。同时, 政府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建设中, 社会企业在学校或者教育专管部分在采购信息技术设备时应给予低价或者折扣, 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建设和规划时, 要做好全面的考虑, 在硬件个软件建设, 技术人员培训分配中要有机结合, 使得资金和人力能发挥最好的整体效果。教育主管部分再进行经济投入和整体规划的时候, 也要尽量照顾到经济条件比较差和基础设施不好的中小学, 尽量地缩小教育上的地区差异。
2.3 硬件问题
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决定着这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 所以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中, 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从实际出发, 确定自己需要的基础教育设备, 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 也使得新的建设和原有的教学设备更好地融合。除此之外, 还要对硬件维修和维护工作上做出有效合理的安排, 以便保证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转, 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2.4 软件问题
新技术要能够被教师所利用, 并运用在课堂当中改善教学质量, 这就少不了开发新的软件。所以, 相关部门要专门建立开发软件的部门, 并依照科学的质量标准来执行, 开发出来的软件需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目标
为使园际合作更具目的性、成效性,经双方协商,试图通过学校、团队、教师三个方面的合作,最终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包括以下合作目标:在学校发展方面,两园通过合作互动,加深了解,取长补短,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地处农村的南丰幼儿园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逐步树立品牌意识,在张家港市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儿园。在教师团队成长方面,注重相互交流,通过教科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学习,使两园的教师团队合作能力、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并利用团队力量促使教师个人发展,使团队学习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途径。在教师个人发展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开展课例研讨、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网上交流等活动,拓宽教师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二、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际合作主要实践
(一)园际合作,转变观念
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要靠教师去理解与落实,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办园理念的支撑。农村幼儿园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办园理念的提炼与落实、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方面与城市幼儿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借助园际合作的机会,借鉴城市幼儿园相对先进的办园思想及方法,转变思路,调整策略,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办园特色,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1.理念提升。
办园理念是幼儿园办园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幼儿园的办学目标与发展方向起着引导与规范的作用。[2]在与苏州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合作过程中,两园确定了以理念提升为主要内容、以现场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每月一次活动。在办园理念方面,两园园长带领骨干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理念提炼、教职工行为的外显以及物质、心理环境的创设等,开展了参观环境、观摩教科研活动、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园长到教师,都对办园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课程理念的把握上,两园通过骨干集体讨论,使现有的课程更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升课程的可执行度;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更新教师教育思想,提高课程执行力;通过定点坐诊剖析,挖掘课程亮点与不足,以便继承与反思。
2.特色提炼。
有学者强调,幼儿园特色是指在幼儿园发展历程中,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幼儿园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3]由于发展历程、所处地域的不同,每所幼儿园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办园特色的提炼上,两园首先对办园特色的理解进行了分享,随后回顾了办园历程中的特色亮点,并根据南丰幼儿园地处农村、乡土材料十分丰富的优势,确定了以沙艺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导的特色项目,并将目标进行了分解,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在特色实施过程中,两园区不断交流与分享、反思与调整,形成了开放互动、相互探讨、不断提升的特色发展格局。
3.资源共享。
休斯在《协作走向合作》一书中具体阐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让大家了解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在城市与农村幼儿园的园际合作之中,资源共享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其中包含了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共享。硬件资源的共享包括幼儿园的图书资源、设备资源等,软件资源包括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两园采用园长讲座、教师短时流动、开放式备课管理、课件同步等方式,使教师有更多相互交流、学习他人之长、提升自我素养的机会。
(二)团队合作,夯实基础
有研究指出,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教师养成主动教研的习惯,拓展各类教师的认知广度,提升工作能力。[5]经协商,两园将全体教师重组,形成了两地一体的各类教师团队,有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并通过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不断丰富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原则上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
1.各类团队的自主活动。
在各类教师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两园鼓励教师克服交通、地域、时间等困难,通过现场研讨、视频会议、网上论坛等形式,定期组织年级组、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学科组等团队学习活动。现场研讨每月一次,一般利用两园团队碰面的机会进行,视频会议两周一次,网上论坛每周一次。通过以上活动形式,两园的各团队围绕教育教学计划开展话题沙龙、案例分享、问题剖析等活动,在团队学习中分享与交流,学习与成长,增强团队意识的同时,又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2.农村教师的跟岗学习。
农村教师有教学研究的热情,但却缺乏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跟岗学习,能够让教师近距离地观察骨干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团队管理方法,深刻感受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体验并领悟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实践智慧。因此,在园际合作过程中,南丰幼儿园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需要,定期派出教师到苏州实小附幼跟岗学习。在跟岗前,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在跟岗中,做好观察笔记,发展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跟岗后,写好心得体会,并运用模仿课、情境再现等方式,将学到的经验运用于实践,提升实践反思的能力。
3.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
相对于跟岗学习来说,另一提升农村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是城市教师的跟踪指导活动。一对一的跟踪指导,能够让城市教师站在另一角度审视农村幼儿园在团队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现状,寻找与城市园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一到两次的现场跟踪指导,要求在跟踪前,向被指导对象了解团队管理的理念以及团队学习的方式;跟踪期间作好观察记录,敏锐地发现问题;跟踪后及时与被指导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跟踪指导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团队活动的方式,提高效率。
(三)师徒合作,提升能力
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求有职业资格认证等外在的条件和制度的保障,更是一个从业者群体和教师个体的自学的内在追求,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6]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与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结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由于距离上的限制,两园教师面对面跟踪指导的机会并不多,师徒结对活动主要依靠论坛、QQ等方式进行。首先,徒弟对自我发展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内容涉及骨干称号、科研水平、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接着师徒根据发展方向,制定活动方案,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科研指导、课堂观摩等几个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包含了课堂教学的案例、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案例、幼儿发展个案等多方面的内容。徒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案例,在网络上与师傅一起针对案例中的情况,围绕教育理论、幼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方法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后更新教育理念。这样的形式,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学会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为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科研指导。
大多数农村教师满足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而不善于将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凭着个人经验来进行的,重模仿轻创新,重积累轻发展。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重视科研能力的发展。因此,科研工作的指导成了师徒结对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课题研究上,师徒之间利用面谈、网络的形式,直面研究的困惑,开展充分的讨论,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在写作能力方面,师傅定期为徒弟修改论文、随笔、案例等,提出写作的建议与要求。从两方面进行的科研指导,使农村教师转变了科研的观念,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
3.课堂观摩。
由于两园相距较远,现场活动的时间较少,因此,除了一学期两至三次的现场课堂观摩之外,大多数时间采用的是录像观摩的方式。徒弟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通过网络发送给师傅,师傅利用空余时间观看录像,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师幼互动、如何利用幼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当然,师傅也会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拍成录像,与徒弟分享,师徒共同寻找其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的课堂研讨形式,增加了师徒间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农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学会从多方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园际合作实践,两园在合作策略上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合作经验,农村园的办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一)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在双方园长带领下,骨干教师们经过多次研讨,为南丰幼儿园理清了办园思路,形成了“输出优质教育,打造一流窗口”的办园宗旨,并以“蒙以养正,启以新知”为办园思想,在特色提炼上下功夫,打造“沙艺术”教育特色,并以此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及品牌发展方向,扩大了知名度。在物质环境上,以“沙艺术”为抓手,创设了“三馆三厅”:沙雕展览馆、沙画创作馆、沙艺主题馆、沙瓶展示厅、沙艺理念厅、沙艺探索厅。在特色发展及环境之路上,南丰幼儿园将课题研究融入于幼儿生活、游戏、环境之中,开展沙艺教学研究、沙艺区域探索、沙艺种植园地、沙艺韵律体操等活动,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想象、艺术化创作和拓展性实践;开展沙画才艺秀,沙画故事节、沙雕创意展等活动,展现沙艺术教育魅力;开展了“我说,我的世界”沙艺术讲述,“我想,我的世界”沙艺术感知,“我看,我的世界”沙艺术欣赏,“我建,我的世界”沙艺术创造四大课程行动,使得“沙艺术”教育园本特色更加鲜亮。
(二)团队成长,效果凸显
教师团队在园际合作之下的成长显而易见。通过团队的多通道合作,南丰幼儿园的年级组、备课组、学科组、教研组等团队的工作氛围更加浓厚,创新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师在团队中有了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例如教师们原来认为教研组活动就是一群人严肃地坐在一起,板着脸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但在一年的园际合作中,教师们主动创新,改变了这种沉闷的活动形式,开展了“教学游戏”、“开心词典”、“名师作坊”等活动,教师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日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在逐步增长,专业素养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与提升。
(三)个体发展,突飞猛进
园际合作之下的师徒结对,给教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犹如一对隐形的翅膀,带领她们在专业的海洋里遨游。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们改变了以往凭经验管理的模式,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从幼儿发展规律及内在需要出发,让孩子们生活愉快,学习轻松高效;在骨干教师成长方面,南丰幼儿园新增加了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共七人;在各类竞赛方面,有三名教师获得了市评优课一、二等奖,一名老师获得市电教评优课一等奖;在论文发表方面,一学年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另有二十多篇文章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从取得的成绩来看,教师们在专业成长方面有了更积极的需求,也在实际的园际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晓晓.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丁翎.办园理念与幼儿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3]王成刚.提升办园品质,彰显办园特色[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4]刘杨,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其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5]徐斌.构建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发展[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2,(7-8).
情感教育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不论是对人的智力培养还是对于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幼儿认知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情感的易变性、冲动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只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幼儿情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在幼儿与情感教育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技术金桥。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不仅是促进人智力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以促进人自身和谐发展及生活幸福为目的教育活动。情感教育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它不论是对人的智力培养,还是对于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关注个人情感生活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处理情感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创造良好的心境。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指出情感具有动力、强化、调节、信号、感染、迁移、疏导、保健、协调等九大功能。人的情感是原生性的,它力量大,开发早,教育如果忽视了人的情感,那就等于放弃了最重要、最强大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在人的动机系统中可以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同时,情感还能从深层次、内在地影响人的爱好、趣味、鉴赏力等,进而逐渐影响到人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教育对人身心的成长、人生观的树立、行为举止的规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情感教育过程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从小受过良好情感教育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正确,也一定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一个人对父母、对同伴、对周围的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心理学家又认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 “三商”,即情商(EQ)、智商(IQ)和财商(FQ),而在这三者之中情商最为重要,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它两个因素的发展。这些都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优势
根据价值目标指向的不同,人类情感的基本模式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以及对特殊事物的情感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单凭传统的文字、图片、讲解等形式是根本无法表现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但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易,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直观化。通过媒体演示,可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给幼儿,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进入幼儿的情感世界,与其产生共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项科技能像信息技术一样,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现现实中无法感受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融图、文、视、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多方面、多角度地将信息传播到幼儿的大脑,使其在看、听、读、说、想、做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激发情感火花。
三、信息技术与幼儿情感教育的整合2009年上半年,民勤县幼儿园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与幼儿情感、养成教育课堂教学比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全园教师深切感觉到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优势,首先,教师必须较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否则运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便是纸上谈兵。其次,掌握了信息技术之后,要在幼儿情感教育中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在尝试中寻求方法,在探索中总结经验,从而找到信息技术与幼儿情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拓展情感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可以承载和传输各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具体形式包括课件、教学资源库、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材、电子
书刊、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虚拟科技馆等。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的无限的网络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解决教学内容的陈旧性和有限性,使教学的空间扩展到一个更广、更深的层次。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情感教育的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中许多教学资源,如动画故事专辑《爱的教育》,视频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妈妈的爱》等,都是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好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然后,运用电脑技术加以处理,最后应用到教学中。如:我在进行《小乌鸦爱妈妈》的情感教育主题活动时,在网络世界中遨游了好几个小时,才找到了与此相关的图片、歌曲、教案、Flash动画、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Flash8,超级解霸、电影魔方、AdobeAudition等电脑软件,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剪辑和重组。运用到教学中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化教学资源还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如:一直以来,总有家长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吃一些袋装的麻辣条,既不卫生,又影响食欲。对此,我采用强制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但我发现这种教育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许多孩子在幼儿园时,不吃这些“垃圾食品”,可回到家中照吃不误。后来,我在上网时,发现一则新闻曝光了有些场家生产这些袋装麻辣食品的过程,看后令我大为吃惊。于是,我将这段视频下载后,带给孩子们观看时,有的显出了吃惊状,有的显出了呕吐状,有的连声说“太脏了!太脏了!”从此以后,孩子们无论在园在家几乎不吃麻辣条等“低级”食品了。
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总说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化情感教育资源,一方面可能是电脑操作技术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可能是在上网查寻时还不够细致和耐心。其实只要我们运用熟练的电脑技术,耐心地去上网查寻,总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情感教育资源,正所谓: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事物人性化,寓情于物
我们发现幼儿经常会对着一些物品说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美女与野兽》中的小茶壶能唱会说,蜡烛会自己走路,他们百看不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说明幼儿非常喜欢人性化的事物,这也正是幼儿为什么特别喜欢看动画片的原因。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富于幼儿身边的事物以生命,使它们具有喜怒哀乐,能说会唱。如;我在教育幼儿爱惜学习用品时,刚开始无论我怎样言传身教都收效甚微,丢失铅笔、橡皮,随意撕掉本子的现象屡屡发生。后来我想,孩子们之所以不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问题出在情感上,他们还没有对自己的学习用品产生珍爱之情。于是我灵机一动,运用Flash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动画故事:蜜蜂贝贝来参观幼儿活动室,遇到了被小主人丢弃,而躺在地上哭泣的铅笔宝宝。当蜜蜂贝贝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时,铅笔宝宝说:“小朋友把我扔到了这儿,现在我回不了家,也见不到我的小伙伴了,怎么办呀?”看到这儿,我立刻对孩子们说:“看,铅笔宝宝被小主人丢弃后多伤心呀,当小朋友回不了家、找不到自己的小伙伴时,是怎样的心情呀?”孩子们纷纷说:难过、伤心、着急、害怕……我趁热打铁说:“铅笔宝宝也跟你们一样呀,回不了家,见不到同伴也会着急、害怕……”这时,我发现一些经常丢失学习用品的幼儿惭愧的低下了头,许多幼儿激动地说:“老师,我们再也不能让铅笔宝宝丢失,要保护好它。”动之以情的画面,晓之以理的语音,极大地触动了幼儿心灵深处那根爱的琴弦,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产生了要爱惜学习用品的想法。之后,孩子们丢失学习用品的现象大有好转。
(三)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生活中的情感世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中人的情感是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而信息技术几乎囊括了这一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现实生活。它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可以储存往
事,它还可以展显真实的生活场景。我们幼儿园现用的大班建构式课程中有《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课,其教育目的就在于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单凭书中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说教,是根本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况且我们是不可能带着幼儿亲自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信息技术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在网络资源库中搜索相关内容,如图片、导游讲解、旅游实况录像等,通过电教媒体显现在幼儿面前,面对色彩斑斓的画面、倾听着导游员或教师的亲切讲解,幼儿如身临其境,喜爱、自豪之情洋溢在脸上。再如,我在进行《妈妈的爱》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时,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在你特别小也就是零至两岁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养育你的吗?”孩子们都说不知道,我预设到了这点,随即将自己用 Photoshop 制作好的妈妈养育宝宝的电子相册呈现在幼儿面前,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解说,幼儿很自然地了解到了妈妈在扶养宝宝的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深切地感觉到了伟大而真挚的母爱。
(四)利用信息技术,稳定和调整幼儿情绪
人的行为、语言受情绪的制约和支配,行为、语言只是情感世界的外在表现,而不同的环境和事物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与成人相对而言,幼儿的情感不仅富有易变性,冲动性,而且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支配。他们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决不加以掩饰和隐瞒,高兴时,他们会开怀大笑、手舞足蹈,生气时会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这些为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方便,因为我们可以从幼儿的表情和行为上很快而准确地判断出他此刻的心情,从而对症下药。许多幼儿在新入园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的甚至会号啕大哭,这时除了为幼儿提供许多新奇的玩具外,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播放他们喜爱的动画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天线宝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由于这些动画片都是幼儿百看不厌的,他们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从哭闹中转移到动画片上,紧张、焦虑的情绪也随之消失。再如: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幼儿虽然不会欣赏音乐,但音乐的旋律、情感变化会无形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我们可能从网络资源库中,下载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速度、不同情感的歌曲和轻音乐。当幼儿焦躁不安时,我们可以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在音乐旋律和情感的感染下,他们会慢慢地安静下来,这样远比你大声命令“请安静!”要有效得多,既陶冶了幼儿情操,又稳定了幼儿情绪。当幼儿处于消沉、混沌状态,思维不够灵活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听一段快速、激昂的曲子,以激发他们思绪的灵活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运用媒体特技,通过视听感官的传递刺激大脑皮层,使幼儿在兴奋优势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快乐的情绪。这种快乐情绪不仅有助于理智情感的发展,而且本身也有利于审美感的陶冶。
介绍目前国际上刚刚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对其定义、特点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研究方向和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作 者:何宗宜 刘政荣 HE Zong-yi LIU Zheng-ro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测绘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8) 分类号:P208 关键词:公众参与 地理信息系统 PPGIS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性;层次化
信息技术教学如果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来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学生的主体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被压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技能只有在动手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口若悬河讲得越多,学生反而没有吸收多少,还不如自己动手探究记忆深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地发现和探索过程中,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生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文件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照着教材上的步骤做,一是插入剪贴画、二是插入外部图片、三是插入自选图形,操作完成后再做练习。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挥。相反,如果我们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从被动地接受变得充满乐趣、积极主动。
二、层次化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语文、英语等科目,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而学生接触计算机的起点不同,有的学生在家里经常玩游戏或者上网,操作比较熟练,而有一些女学生对计算机一窍不同,连最基础的打字都不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是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学生的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呢?
首先,在知识的讲解和演示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可以粗略一些,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不会觉得太简单而不愿意听,基础差的同学又有了足够的时间自己探索,取得成功而增加信心。其次,布置层次性的操作任务。基本任务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而额外再布置一些扩展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深入的探究。最后,要注意随堂指导。对基础差的同学多给予关注和指导,也鼓励学生之间结成小的帮扶团队,操作熟练的同学能够及时帮助相对完成较慢的同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合作,使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性格爱好等都不同,应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5~6人为一组组建学习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定期轮换,以使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师的适当引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为学生制作好活动的相关表格、文件等,便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整理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在学生合作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适时、适当给予技术指导。在学生合作之后,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当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或电子作品时,以全班展示、共同点评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完成了对学习效果的检测。
1.生生评价
每位学生都是作品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学生在欣赏一个个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过程中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学会了审美。在评价的过程中看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促进了评价的合理、有效、公平和公正。
2.师生评价
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表扬和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许老师觉得很简单的操作,可是学生就是做不好。如果一味地斥责、嘲笑和批评,只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和厌学心理,不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哪怕是再小的一个作品也会有它的特色。教师要把握时机,用赏识、激励性的语言做出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感觉被认同,从而建立自信,提高兴趣。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1.调研设计与实施
为真实了解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 把握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新需求, 笔者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教师教育科研方面文献的基础上,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 设计了《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科研需求调研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三大部分: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技能调查;3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科研需求调查。在问卷的信度检验方面, 笔者采用再测法求稳定性系数, 先以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重复调查并进行信度检验, 问卷的相关系数r=0.94。在问卷的效度检验方面, 为确保问卷能够反映研究内容, 笔者将问卷分别呈送给3位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专家进行审核, 并对问卷进行“很有效”、“有效”、“基本有效”、“无效”4种标准的评价, 最终问卷的评价结果为:“很有效”的频次为2, 占66.67%, “有效”的频次为1, 占33.33%。
本次调研面向汕头市在职专任教师发放问卷75份, 回收73份问卷, 回收率达97.33%。经剔除无效问卷4份, 实际有效样本量为69份, 有效率达94.52%。
2.调研结果分析
(1) 教师渴求具备科研能力, 但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
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 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活动的成效。调查中发现, 七成左右的教师对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表现出迫切的需求 (如图1所示) ,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85.51%, 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占66.67%。但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少老师的确是有意识往这方面努力, 但在行动上仍然较为被动, 不清楚该如何提升, 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因此, 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的自身科研素养及能力是处于有心提高但收效甚微的状态[1]。
(2) 教育科研的开展过程中缺乏专家指导和团队帮助
开展教育科研既是教师个人行为, 也是学校的行为, 在强调教师自身科研素养的同时, 重视并完善学校提供的外部条件也是有效推进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调查发现, 不少中小学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水平不甚满意, 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往往会遇到难题而力不从心, 但苦于缺乏科研专家或者科研骨干在理论高度、实践经验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如图2所示) , 导致对课题的研究重点把握不准确, 科研进度缓慢, 科研成效不明显等状况。
(3) 教育科研的内容贴合信息化特点, 呈多样化发展, 又有所侧重
如图3所示, 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主题的关注和选择上, 已经能够紧紧贴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并且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为中心点, 辐射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 包括信息化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建设、网络教育科研等等, 呈现多样化发展。同时, 教师对于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科研主题的关注也是有所侧重的。一般而言, 老师们对于科研主题的关注主要是偏向于近期的热点话题, 例如区域性资源建设这一主题是个热点, 科研讯息经常有提到, 并且也是个比较新的研究主题。另外, 结合教学实际的研究主题, 比如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也是教师较多关注的。
(4) 教师对各研究方法的掌握存在不平衡性, 新型研究方法缺乏推广
如图4所示, 在科研方法的选取上, 案例分析、经验总结、问卷调查等较容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 因此掌握情况较好。而文献研究法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对其运用仍有相当大的困惑, 这一点值得深思和重视。此外, 行动研究、网络研修、叙事研究和实验研究这几种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不佳, 尤其是网络研修和叙事研究这两种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研究方法尚不能被教师们所认识和了解。
(5) 教师的信息获取意识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
现代信息社会, 互联网搜索成为了教师查阅科研信息和文献资料的最重要信息来源 (如图5所示) , 但事实上这种信息来源存在资源零散、杂乱、不够权威等缺点。很少教师会通过专业数据库 (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获取信息, 这种更加全面、系统且权威的信息获取来源得不到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研成效的提升。
(6) 教师对科研数据的深度分析较难驾驭
在处理研究数据或材料时, 多数教师采用Excel工具进行简单数据统计分析, 寥寥无几的教师采用SPSS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如图6所示) 。这说明,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基本能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简单运用, 但对于研究数据的深度分析较难驾驭。
(7) 科研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 科研成果的推广受忽略
调查发现, 不少教师会时不时地浏览一些教育科研的网站平台, 如本土的汕头教育信息网站上的教育科研频道。但该频道更新较慢, 资源偏少, 内容陈旧, 教师从中获益较少。如图7所示, 调查中多数教师表示, 希望能够加强平台的共享、交流、指导的应用建设。此外, 很少教师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推广自身科研成果。事实上, 我国很多科研结论或研究成果往往随着科研结题就被束之高阁, 严重脱离了“教育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这一根本目的。缺乏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正是我国很多教育科研成果“一旦结题就石沉大海”的直接原因[2]。
(8) 新型科研模式存在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利用博客撰写教育叙事这种新型科研模式在近年来已经逐渐推广, 但很多教师从不或者很少写原创的教育叙事, 而只是一味地转载别人的一些优秀博文 (如图8所示) ,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教师带来宝贵的启发和经验, 但毕竟经验是别人反思总结得出的, 若自身没有经历过, 很难将其真正内化, 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也大打折扣[3]。此外,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博客的质量层次不齐, 教育叙事的真实性很难分辨, 还有一些博文过分强调记录真实的教育生活, 使得叙事内容缺乏研究价值和反思意义[4]。
(9) 网络教育科研参与积极性不高, 氛围建设不足
网络科研关键是要营造好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 才能让网络科研实现真正的实效性。不少教师都参加过网络科研活动, 虽然大家讨论得还算比较积极, 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随意性较大, 研讨内容的学术成分不够, 缺乏上升到相互交流讨论的集体行为, 很难形成有效的互帮互动氛围 (如图9所示) 。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面临的新需求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现将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面临的新需求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发现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是教师最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掌握技能、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当前迫切希望得以培养和提升的几种技能或能力。因此, 实质性地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将是未来科研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2.教师呼唤专家指导的同时, 更渴求团队合作
七成以上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 渴望获得有针对性、情境性的专业指导, 但更有八成以上的教师希望建立科研团队, 两者在数据上的些微差别, 体现出教师开展研究的自主性已逐步在增强。
3. 聚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同时, 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对于“区域性资源建设”、“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科研”、“教师研修”等研究主题的关注度较高。因此, 聚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主题已不是教师的单一偏向, 与自身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师研修、网络科研等也成为了关注热点。
4. 区域性信息化资源建设、资源数据库平台建设备受关注
七成以上教师对于区域性信息化资源建设表现出迫切的需求, 六成以上教师对于科研信息平台上的教科研资源库表现出一定的需求。可见, “信息资源”已成为信息时代独有的需求特征。
5. 基于案例分析的研讨交流模式受到教师普遍欢迎, 研究方法的培训亟待完善
“基于案例分析的研讨交流模式”以及“导师指导下的专题实践模式”是教师普遍希望开展的培训模式。而培训内容方面, 研究方法的培训需求最高。
三、推进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策略
要促进教育科研蓬勃发展, 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 努力满足教师多层面的科研需求。根据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和新需求,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益, 促使教育科研工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蓬勃发展。
1. 信息化科研课题需专题化辅导, 潜移默化灌输科研信息
教师们习惯于日常的教学工作, 对于关注教育科研新动态这一方面并不积极。对信息化研究课题的不关注导致教师在开展研究时所选的主题颇为局限, 不能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 教育科研所追求的创新性也大打折扣[5]。因此, 学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科研信息系列专题, 让教师接触信息化科研课题的机会增多, 使信息化逐渐潜移默化融入到教师的工作生活当中。
2. 研究方法培训刻不容缓, 尤其要加强推广新型研究方法
开展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培训刻不容缓, 尤其需要根据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加强网络研修和叙事研究这类新型研究方法的推广培训, 使教师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更加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便捷的研究方法为科学研究服务。
3.构建校内跨学科合作团队, 营造互帮互带的研究氛围
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时, 适当让校内教师跨学科“结队”, 形成固定或不固定的研究团队, 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也使得教师们在团队里各自发挥特长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利用跨学科“结队”这一群体优势, 只要其中一个研究团队的规模建立完善, 就可以以其为中心, “以点带面”辐射其他团队, 带动整个学校的科研活动, 营造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科研氛围。
4.科研培训应增强实践性, 以真实课题项目贯穿始末
现有的教育科研培训的理论性过强, 实践性不够;所授的课程内容与自身实际教学研究情况有一定差距, 无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这种不注重教师个体参与的被动式进修学习, 往往导致教师们在接受培训之后仍然对科研无从下手[6]。因此, 解决教育科研培训实效性太低的重要方法就是增强培训的实践性, 通过一个真实的项目或者课题的实施, 将研究理念融入其中, 将科研方法贯穿始末, 使教师真实地体验科研开展的过程, 并在过程中内化理念。
5.分层化针对性指导, 满足个别化需求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 对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把握不深入, 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也不甚乐观;而对于具备一定教学教研经验的教师而言, 则往往更需要一些高阶的指导。因此, 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对教育科研培训的需求是不同的, 若不顾教师实际需求盲目开设笼统的填鸭式培训课程, 往往会降低培训的针对性。在开展教师培训之前, 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 开设小班培训, 分层化、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满足教师个别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莲.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2, (03) .
[2]曾天山, 高宝立.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现状及其影响力分析[J].教育研究, 2009, (08) .
[3]邹小英.教育叙事研究在中国[D].西南大学, 2009, (08) .
[4]郭琳.教育博客的现实问题与规范化管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9.
[5]李倡平.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素养与能力[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9 (5) .
【幼儿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初探】推荐阅读:
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初探09-17
幼儿园的发展策略09-26
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基本策略11-20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01-08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1-02
幼儿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0-10
对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有感12-23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