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精选7篇)
(2007年12月20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2006年5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七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12月20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选择特许经营者,在特定范围和期限内经营市政公用事业某项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遵循公共利益、公共安全优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五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行共享。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投入。
特许经营者因承担政府指令任务造成经济损失的,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的建设、市政公用、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
发展和改革、监察、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监、价格、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特许经营者应当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向用户提供安全、优质、稳定的产品与服务,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特许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取得合理回报,并承担相应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第九条 社会公众享有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及其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提出意见的权利;有权对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自身利益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加强公众对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及时研究解决公众提出的意见和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采取听取专项报告,组织代表视察、调查等形式,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情况的监督。
第二章 特许经营许可
第十一条 下列市政公用事业项目,条件成熟的,可以依法实施特许经营:(一)供水、供气、供热;(二)公共交通;(三)生活垃圾清扫、清运,路面保洁;(四)城市道路、桥涵、路灯、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养护;(五)污水、垃圾处理;(六)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市政公用事业项目。
第十二条 第十一条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后决定。
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由城市人民政府决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供水项目是否实施特许经营及其实施时间,由城市人民政府决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第一款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应当有专家、企业代表、社会公众代表等参加,其中社会公众代表的比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三条 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实施特许经营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项目名称。(二)项目基本经济技术指标和服务标准;(三)选址和其他规划条件;(四)特许经营期限;(五)净资产收益、投资收益、成本收益、价格和收费标准测算及调整;(六)特许经营者的选择方式;(七)政府承诺的范围;(八)保障措施;(九)城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从事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特许经营:(一)银行资信、财务状况良好;(二)有满足该项目经营必需的资金、设备和设施;(三)有相应数量和从业资格的技术、管理、财务人员;(四)有相应的经营方案和保证提供持续、稳定、方便、及时、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可以采取招标、有偿转让、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与特许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新建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应当依法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通过招标方式未能确定特许经营者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
现有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资产有偿转让或者委托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有偿转让所得资金应当用于同类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第十六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可以将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建设权、经营权一并赋予特许经营者,也可以将经营权单独赋予特许经营者。将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建设权、经营权一并赋予特许经营者的,应当结合收回投资所需期限、行业特点、规模、经营方式确定特许经营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30年。
将特许经营项目的经营权单独赋予特许经营者的,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
第十七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招标投标情况和拟确定的特许经营者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公示期满,对拟确定的特许经营者没有异议或者异议不大的,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赋予特许经营权。
第十八条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载明下列内容:(一)特许经营项目名称、特许经营许可主体、特许经营者;(二)特许经营的方式、区域和有效期限;(三)产品、服务的质量标准,以及保证持续提供产品、服务的措施;(四)产品、服务的价格及其调整程序;(五)技术改造,设施、设备的权属、处置、移交、养护、维修与更新;(六)特许经营者的收益方式、利润率及政府补贴、补偿的方式和数额;(七)市政公用设施使用费的收取或者减免;(八)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及责任;(九)履约担保和违约责任;(十)特许经营权的变更和终止;(十一)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特许经营合同内容发生变更的,合同双方应当签订补充协议。因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需要变更合同的,应当保证特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特许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特许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有关人民政府及其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不得擅自撤回或者改变。
第二十一条 特许经营者享有下列权利:(一)依法自主经营;(二)依法获取收益;(三)请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止和排除侵害特许经营权的行为;(四)建议对发展规划和价格等进行调整;(五)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补偿;(六)拒绝和抵制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集资、摊派行为;(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 特许经营者新建、更新、改造、维护市政公用设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符合城市规划和专业规划;(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三)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四)因紧急情况需要抢修时,应当先抢修,并报告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五)新建、更新、改造完成后,按照国家规定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六)法律、法规的其他有关规定。
前款第二项规定的方案,应当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并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三条 新增用户连接、使用特许经营的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特许经营者签订连接、使用合同。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特许经营者补贴、补偿:(一)因政府确定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因素造成亏损的;(二)因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需要,依法征用市政公用设施的;(三)特许经营者承担政府的指令任务增加支出的。
补贴、补偿的具体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十五条 特许经营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根据特许经营合同,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和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备案;(二)按照特许经营合同,根据政府确定的价格,提供数量充足和质量合格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并向社会公示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标准;(三)按照城市规划和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建设、更新、改造和维护相关市政公用设施;(四)接受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产品、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安全状况等的监督检查;(五)经营期满或者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后,向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指定的单位完整移交市政公用设施、设备、图纸和养护、维修、更新改造记录以及用户档案等资料;(六)特许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不到规定标准或者合同约定标准的,应当减收或者免收相关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六条 特许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一)转让或者以承包经营、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二)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或者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三)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四)降低所提供的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质量,减少应当提供的市政公用产品、服务数量,延误提供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时间,擅自提高市政公用产品、服务的价格;(五)违反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用户收取费用;(六)擅自停业、歇业;(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依法制定行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建设计划和产品、服务质量标准;(二)建立特许经营检测和评估制度,加强对特许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示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检测、评估结果和整改情况;(三)监督特许经营者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义务;(四)监督特许经营者制定并执行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五)监督特许经营者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六)受理公众的投诉;(七)依法查处特许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八)向城市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提交对特许经营者的监督检查报告;(九)制定应急预案,并在出现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或者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十)每年初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报告上一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情况;(十一)向经营出现异常的特许经营者派驻市政公用事业监管员;(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八条 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特许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
第二十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利润调节金,专项用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者利润的调控。
特许经营者净资产利润率超出国家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部分,存入其利润调节金专户。
利润调节金的提取、监管、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第三十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市政公用事业公众监督委员会,代表公众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委员会成员中非政府部门的专家和公众代表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公众监督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关系公共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公众监督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公众监督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第三十一条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报经同级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应当终止特许经营合同,撤销其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和强制措施:(一)转让、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的;(二)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的;(三)因转让股权或者财产而出现不符合许可资格条件的;(四)达不到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五)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六)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七)擅自停业、歇业的;(八)未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九)法律、法规规定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决定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书面通知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可以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提出书面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
特许经营者要求举行听证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特许经营者对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三条 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特许经营权被撤销后,在新的特许经营者接管前,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启动应急预案,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保证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
第三十四条 特许经营者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经营的,可以申请终止特许经营合同。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临时接管该项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保证该市政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正常提供,并于接管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确定新的特许经营者。
第三十五条 特许经营期满前6个月,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方案,组织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招标,选择新的特许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有相应从业经历和业绩良好的企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特许经营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撤销特许经营权的企业,3年内不得申请从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取得特许经营权,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二)转让、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以特许经营权设定担保的;(三)转让、出租、抵押特许经营的设施、设备的;(四)超出特许经营合同范围,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五)未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经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六)经营期满未按照约定移交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设备、图纸和养护、维修、更新改造记录以及用户档案等资料的。
第三十八条 特许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处以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转让股权或者财产而出现不符合许可资格条件的;(二)达不到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三)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质量、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影响公共利益的;(四)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五)擅自停业、歇业的。
第三十九条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督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同级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公众参与和公共利益保护
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 存在政府、经营者和公众多方利益主体, 改革中涉及各方利益的重新界定和调整。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缩减管理边界, 放松或取消某些不良的规制, 消除准入壁垒, 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 推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的竞争压力下, 民营企业受利益的驱动, 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并且产生诸多的消极外部性问题。这些都要求政府进行良好的监管, 维护市政公用事业的公共用途, 维护广大人民的公共利益;同时政府部门保护必须维护合作方的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和态度。如果民营企业不能获得与其所负风险相对应的利润, 甚至其合理合法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的话, 必会使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而不愿投资市政公用事业开发建设。因此, 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的监管涉及到监管机构、消费者、企业之间直接的和间接的互动关系。直接互动关系通过公开听证和规则制定过程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发生;间接互动关系则是指消费者和企业利益集团企图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渠道影响管制决策的活动。
市政公用事业直接关系社会公众生活成本及生活质量, 市政公用事业价格与质量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之后应当担负起保证公众利益不因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趋利性而受到侵害的职责, 但是这种监管也必须依托于公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决策中缺少与公众的沟通, 认为只要政府决策的初衷是善意的, 只要从长远和宏观上看有利于公众的根本利益, 就不需要过多的民意沟通。事实上, 这种忽略与公众沟通、不对公众解释而一意孤行的决策, 往往忽略了真正的民意。我们认为,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足, 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漠视, 进而造成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政府监管的失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博弈中, 任何一方主体的缺少, 都将导致其他方力量的失衡。仅凭政府一己之力, 是很难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进行有效监管的。因此, 必须构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使公众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管的全过程。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实施不仅要确保效率的提升, 还要使特许经营的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社会共享, 这就不仅要求有政府的监督, 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充分广泛的公众参与作保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公众参与在本质上是通过公众对监管全过程的主动参与, 更好地保证政府监管行为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使政府监管能切实体现公众利益的需要, 确保市政公用事业的顺利运行。公众参与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实现形式, 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参与模式强调公众的作用, 并认为他们的参与是监督公共部门的最佳手段。”然而, 在目前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践中, 社会公众的力量恰恰是被严重忽略的。市政公用事业监管是一项异常复杂的活动, 需要监管者掌握充足的信息、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就我国目前的行政机关而言, 确实普遍存在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即便在价格规制中吸收了公众的参与, 但与价格决策关系最密切的消费者群体却往往在价格听证的过程中被边缘化, 其微弱力量根本无法阻止市政公用事业价格的上涨, 以至于价格听证会形同虚设, 甚至蜕变为某些不法利益集团操纵民意的制度平台。
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立法现状远不能满足发展的现实需要, 甚至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立法水平。因此, 我国有必要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学习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 尽早完善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公众参与制度立法。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像其他的权力运行模式一样, 市政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往往会逾越权力合理性的边界, 成为谋取私益的工具。目前,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运作过程中, 往往只有政府与企业的身影, 较少涉及作为主要用户的社会公众。公众利益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被虚置, 主要体现为公众根本无从了解特许经营的运作过程, 更无法直接参与其中。由于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及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采取什么方式经营市政公用事业, 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的经营, 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公众当然有权知悉并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作为组织者的政府, 并没有将特许经营的意图、方案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开并广泛地听取公众的意见, 并且在特许经营协议签订之后大多也不向社会进行公告。由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运作往往不为广大公众所知, 产生了较多的政府与企业相互勾结导致公众利益遭到巨大损失的现象。而当对现有资产进行估价时, 地方政府或者低价贱卖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或者选择报价最高者从事特许经营, 表面上高价出售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实则为特许经营者日后任意加价提供了有利的借口, 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公众成为这些费用的最终承担者。地方政府的大量暗箱操作行为严重侵害了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民营化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普通私有经济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尽相同, 它是由国家担保责任引申而出的概念。其中的消费者特指在原由国家作为直接给付主体时, 所对应的公民个人。在实践中, 与政府和民营企业相比, 作为消费者的公众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民营化所引发的行政任务由公到私的转变, 使这些公民由行政服务的相对人变为民营企业的消费者, 如何保障其原享有的权益不因民营化受损并有所扩展, 是衡量民营化成功是否的重要标志。市政公用事业的相关信息是公众的共同财产。政府作为管理者, 应当让公众知悉这些公共财产的状况。公开信息不仅是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管理人的义不容辞的法定职责, 也符合对权力进行制约的宪政要求, 更是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信息公开的实质是行政机关对自己与公民关系性质的认知和定位, 是指行政机关以民主、开放的精神从事行政管理, 依法保障公民知情权、知政权、参政权和监督权的活动原则和方式。信息公开的实施, 尤其是信息公开范围和事项的确定, 关系到知情权、参与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我们认为, 应该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来改变公众的在信息获取中的不利地位, 以吸引公众积极的参与, 从而克服市场失灵的现象, 保障公众利益。
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包括二类:一是行政机关, 主要指依法履行政府职责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的组成部门;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附则中专门规定:“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 参照本条例执行。”这就是说, 市政公用事业负有公开某些信息的义务。政府基于权力所具有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其拥有和掌握的各种信息, 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 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政府必须负有公开信息的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民对于部分垄断信息的知情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26条规定:“社会公众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享有知情权、建议权。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 保障公众能够对实施特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政府部门应当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鼓励公众参与。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 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完善公众咨询和监督机制, 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检查、监测结果和整改措施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让公众及时了解有关信息, 使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处于社会监督之下。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不被不当行使的信息公开行为所侵犯, 确保信息公开行为的公正性和公共利益的正义性, 要贯彻正当法律程序的理念, 必须用程序正义来保证实质正义的实现。一般来讲, 正当法律程序对于行政关系双方主要包括受告知权、听证权、公正作为义务、说明理由义务等内容。政府在拒绝公民信息公开的申请时, 应当严格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为政府机关设置程序性义务, 间接地为社会公众设置程序性权利, 确保信息公开制度沿着法制的轨道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政府权力的合法行使, 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政府行使权力对社会公众权利的侵害, 避免信息公开流于形式而陷入人治的误区。可以说, 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质正义, 任何肆意扩大或缩小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程度、范围的行政行为, 都是对社会整体利益和行政相对人具体利益的一种侵害。
总之, 基于公众参与的需要,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的信息公开包括:首先, 要公开除个别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之外的与产品和生产相关的信息、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风险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其次, 公开政府在民营化的准备、实施以及后续的监管等不同阶段的相关信息;再次, 还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鼓励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满足公众有效参与的需求。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 是公众参与权实现的首要前提, 是发挥公众在私人主体的公共职能方面的监督作用的关键所在。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公众参与的基本方式
当前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内也出现了一些零散的公众参与现象, 例如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用中的听证会、投诉、举报、提出异议等措施以平衡政府、民营企业和公众利益。但是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仍然存在目标和定位偏重于保护经营者, 缺乏按照市场体制要求着眼于保护用户利益等问题。我们认为,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机制, 完善公示和征求公众意见的程序, 并通过咨询、听证、论坛、对话等形式来实现。
推动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改革, 建立一套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 应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听证制度, 并积极地扩展到包括质量规制在内的其它监管领域。听证制度是确保监管机构公正行使市政公用事业监管职能的一项重要制度, 体现了一个民主国家对公民权益的重视程度, 只有规范听证制度, 才能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为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要规定切实可行的听证操作程序。对听证委员会的组成、听证内容、公告及通知、选择和邀请听证人、主持听证与参会的法定人数、询问与回答等内容作明确规定, 听证代表的选拔不能只看代表的身份或职业, 应把代表所代表的观点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作为考察重点。例如, 代表消费者利益集团的代表人不一定必须是受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政策影响的消费者, 可以是律师、专家等。其次, 明确公众参与听证会的费用分担方式。我国应当明确场地等公务成本由行政主体承担, 民营企业的参与费用由自己承担, 参与听证的公众的参与费用由民营企业承担, 这种费用分担方式比较合理, 有利于激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再次, 明确规定对待听证意见的态度和处理办法, 可以规定听证记录是法案形成的重要依据, 且要将听证意见公诸于众, 在最后公布监管法规时要说明哪些意见被采纳了, 哪些意见未被采纳及不被采纳的理由。
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公众参与还可以参照公司独立董事的立法, 考虑在立法中规定在市政公用事业的董事会中设立公益董事或监督员职位。根据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中规定“对于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行业, 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叫派遣人员驻场监管。2007年江苏省建设厅印发的《江苏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公益董事或监督员制度》也明确规定了这项制度。政府可以从熟悉特许经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工艺流程的相关行业或者经济、法律等人士中选择公益董事, 根据特许经营协议约定, 委派其进入公用企业的董事会, 代表政府行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对于公益董事或监督员的权力与职责, 立法应当明确公益董事可以代表公众利益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督察, 参与对企业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决策及经营活动对可能损害公众利益和危及公共安全的决策, 公益董事应行使否决权。政府还可以委派监管员对运营和作业活动进行检查, 监督员有权随时进入特许经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可能损害公众利益和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但是禁止监管员干预企业止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结语
市政公用事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 直接关系着社会公共利益, 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关系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改革过程中, 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使特许经营工具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法律规范体系下健康运作, 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设计来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卡罗尔·哈洛, 理查德·罗林斯[英].法律与行政 (下) [M].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丹尼尔·F·史博[美].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B·盖伊·彼得斯[美].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邢鸿飞, 徐金海.公用事业立法原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9.
[5].杨欣.民营化的行政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一、推动特许经营制度实施的几个因素
所谓特许经营,是指由政府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或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力,即特许经营权。政府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明确政府与获得特许权的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特许经营涉及到公用事业产业和价格等多方面问题,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实施特许经营制度有它的必然性,也考虑了北京的实际情况。
第一,特许经营制度是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要求。长期以来,市政公用事业一直由国家通过设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随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加速,市政公用事业对政府投资、补贴依赖性大,运营效率不高,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凸现。一方面,由于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而政府投资能力相对有限,全部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会导致公用事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足,限制了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公用事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市政公用行业完全由政府负责,不可避免造成产品和服务的垄断,致使创新动力不足,整体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会投资,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的建设、运营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市政公用事业的公益性选择了特许经营方式。市政公用行业通常包括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公共交通等行业,它们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属于纯公益性质或准公益性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需要有一定的界限,是需要将公共资源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市场化。特许经营正好处于两者之间,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了。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不断实践,近年来,特许经营逐渐成为我国市政公用产品或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一种重要模式。
第三,国家相关立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第一个特许经营项目始于1984年,是由香港合和实业公司以BOT方式投资建设的深圳沙角B电厂。1995年,国家计委、电力部和交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国内运作特许经营项目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依据。2002年,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和外国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明确提出了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2004年,我国颁布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编制了供水、污水、燃气行业特许经营协议参考文本。这对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实施特许经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适应北京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开展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干分离等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同时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搭建了投融资平台,鼓励多种形式的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培育竞争性的市场秩序,为特许经营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取得的成效
近十年来,北京市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方面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不仅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还在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在特许经营立法方面,通过吸收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从2003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第134号令)、《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2005年12月1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者招标投标程序性规定》(京发改〔2006〕1180号)。这些政策法规规定了特许经营的内涵、适用范围和方式,明确了特许经营的实施机关、授予程序和特许经营者的确定方式等内容。规定相对细致和全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些规定的出台,使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有法可依,保障了特许经营项目的合法实施。
在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面,1999初年国家计委批准了北京市第十水厂项目,通过国际公开选择BOT项目投资人并授予特许经营权。这是北京市第一个特许经营项目。截至到目前,北京市陆续运作了十多个市政公用行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供水和燃气等行业。按照《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规定,市、区两级政府分别审批权限范围内的特许经营项目。目前已经实施的特许经营项目多数由市级政府授予,已实施的项目有肖家河污水处理厂、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定福庄污水处理厂等5座污水处理厂,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高安屯医疗垃圾处理项目、地铁4号线项目、亦庄东区天然气特许经营项目等。各区县政府也开始着手实施特许经营项目,主要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源污水处理厂,通州区卫星城污水处理厂等项目。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这些项目处于建设和运营的初期阶段,对特许经营的研究工作也在逐步深入开展,如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开展了对项目运营后情况的追踪调查工作,编制了项目监管手册,就政府如何加强监管进行深入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市政公用事业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已实施的特许经营项目招标过程中,吸引了多家民营企业包括国外资本参加竞标。如法国威立雅水务与嘉里公用事业公司的联合体参与了卢沟桥污水处理厂竞标并最终中标,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和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取得地铁4号线的特许经营权。
二是吸收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投资建设,降低政府投入和项目建设、运营成本,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北京地铁4号线为例,项目总投资约153亿元。根据协议,北京市政府和特许经营者按照7∶3的比例进行投资,特许经营者承担了项目建设期46亿元的建设投资,节约了市政府财力投入。
三是规范了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和运营。通过签署《特许协议》,运用法律契约关系使“软约束”变成“硬约束”,明确各环节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各环节有机结合,良性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下,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和运营逐步步入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是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市政管理水平。在实施特许经营过程中,政府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和制度、法规、选取特许经营者、对项目实施监管,从而使政府部门实现从间接经营者向监管者的职能转变,有利于加强对特许经营项目的监管和市政公用事业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之,通过实施特许经营,吸引了多元投资,可以逐步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规范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建设和运营。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完善政府监管确保运营的安全,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共利益。
三、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现状分析
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在实施特许经营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明确了以下几个关系,推动了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一是明晰了市场化和公益性的关系。市政公用行业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特点,使它一直处于自然垄断的状态,特许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对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涉及有限公共资源配置的市政公用行业,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投资者或者经营者,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这就把市场机制和公用事业结合在一起。
二是明确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通过签署特许经营协议,明确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允许企业通过BOT(建设-运营-移交)、BT(建设-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中来,改变了以往市政公用行业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或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另一方面,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改革思路,政府工作职能和重心逐渐由投资、建设和运营,转变到制定规划标准、选取特许经营者和对项目实施监管等方面来。
三是明确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特许经营改变以往直接谈判方式选取投资者,而是通过公开招标等公开竞争方式优选项目法人,由他们提供向政府承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项目法人为项目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态好氧发酵”工艺技术,运行后将大大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有利于设施周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从项目具体实施情况来看,部分项目进展缓慢,在投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些曲折,需要及时总结,不断加以完善。
一是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许经营的特点及其法律特征决定了它对法律保障的要求更为严格和迫切。目前国家和北京市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使特许经营项目的运作具备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在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例如《特许协议》究竟适用于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尚无权威明确的界定,协议性质的不同直接导致项目融资结构中政府与投资者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决定项目运作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二是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发展培育。培育产权明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塑造适度竞争的投资者市场,是实现特许经营项目运作的基础。而目前市政公用行业市场还不完全成熟,不能实现完全充分、有效的竞争。以北京市供热行业为例,全市共有供热单位中90%是非企业法人的社会团体及单位后勤部门下属的供热单位,导致这些供热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
三是特许经营项目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从北京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管上看,一方面监管主体涉及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财政、审计、监察等多个行政部门,这使得监管主体分散,要实现全面监管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协商、配合和协调统一,会造成监管成本较高,监管效果难以保证等缺点,进而会影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对项目的投资、建设阶段,相关部门履行了各自的监管职责,但对于项目运营后的监管力度小、需要对如何加强监管、保障项目运行进行认真研究。
虽然在特许经营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就会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特许经营项目的监管,培育投资开放、运做规范、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发展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从而使特许经营成为推动市政公用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关于印发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建发[2006]15号
各市建委(建设局)、市政(城管)局:
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具有显著的公用性和自然垄断性。为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均应当提交经营许可申请及规定的申请材料,经审查合格,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新设立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外地外行业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投标的企业,必须首先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特许经营权投标。
第四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称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工作。
第五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按生产、经营或服务规模大小,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许可等级分为一、二级,具体分级标准另行制定。一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15日内将批准文件和有关资料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标准和分级经营范围按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不同行业分别制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
第六条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已经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到异地经营的,应到当地市政公用事业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申请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
(四)有良好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生产、服务、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负责人具备相应的从业经历和业绩,其他关键岗位人员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
(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及服务承诺,有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七)有健全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检测和抢险抢修、应急处置能力;
(八)无行业不良记录,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或群体性投诉事件;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经营许可的企业,应提供下列材料: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表》一式4份及相应的电子文档、附件材料1份。附件材料包括: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企业章程;
(三)企业法人代表和安全、技术、经营、财务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身份证;
(四)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
(五)企业拥有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社会保险凭证,企业关键和需持证上岗人员上岗证书、社会保险证明;
(六)专业机构出具的企业验资报告;
(七)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所必须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抢修机械的购置凭证;
(八)根据行业特点,需要出具的其他证件、资料。
第九条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必须在20日内做出初审决定;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决定和直接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查、审批决定;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决定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批准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条因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扩大,需要经营许可升级的,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第十二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企业需要延续已取得的经营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照审批程序向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延续申请的程序和要求与许可证申请相同。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申请,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许可决定。
第十三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符合国家有关市政公用事业法律、法规及经营管理规定的,应当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不改正或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许可。
第十四条建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报告制度。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的月底前,向给其发放《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企业上一个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等情况。必要的内容,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的,应当在上述行为生效30日前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原《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作废。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后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请办理《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六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等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未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无资格获得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任何单位或机构都不得与其签署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经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由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 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按本办法要求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集中审查,集中审批发证。
第十九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依据本办法办理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时,严重渎职、失职、索贿受贿或者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第二十条 城市供气、供热经营许可,按照《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供热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___市城市管理局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行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市政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公用事业的建设管理、市容和城管执法、环境卫生管理、城区防汛等项工作。局直属企事业单位共有13个,其中企业性质的单位有2个:市供水总公司、市公交总公司;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4个
:市道桥管理处、排水管理处、市政建设管理处、夜景照明管理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4个:市二环路管理处、市政建设总公司、市政设计研究院、市政综合开发公司;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3个:市城管监察支队、环境卫生管理处、垃圾无害化处理总场。全局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5万人,资产总额约32亿元(含给排水管网),净资产约15亿元。
2002年市城管局成立以来,根据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的政策文件,通过学习研究,我们逐步明确了局系统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思路,03年开始初步启动了局属单位的改革工作。一年多来,省建设厅领导多次深入我局调研市政公用改革情况,对我局改革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这次接到省建设厅召开“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工作会议”的通知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组织专门人员,将近年来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汇总整理,并认真研究了2005年的工作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局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主要做法
(一)组建专门机构,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并制定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及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局连续两年将改革列为全局工作重点,成立了由局长崔金刚挂帅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成立专门机构。为推进局改革工作,近两年来,就市政公用产业化经营、供水公交等公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出让、市政维护及环卫作业方式等问题,我们多次有针对性地赴外地调查研究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局及所属各单位提出具体改革设想和方案,初步启动了全局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二)以供水公交两家企业改制为突破口,摸索积累经验,推动全局公用事业改革
2003年开始,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我们明确了以供水、公交两家公用企业的改制工作为突破口,带动全局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工作的思路,开始积极探索供水、公交两家公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通过省市经贸洽谈会和省香港投洽会以及各种渠道,供水、公交开始同国内外投资商广泛接触。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供水、公交分别确定了合作伙伴,两家企业改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供水总公司于2004年4月与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签定了合作意向书,并于04年12月26日正式签定了出资协议书。2003年11月初,在我市首界投洽谈会上,公交总公司与香港仲良签定了合作意向书,确定市公交总公司整体改制。
(三)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全面启动局属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04年6月和9月,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省政府33号)及《关于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04]61号)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市政公用行业及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时间、配套政策及改革程序等,对推进我局改革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机遇,采取分类指导、一事一策、依法推进的办法,启动了局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四)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创新内部机制,改变作业方式,全面深化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
在以公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启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同时,我们在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也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是在改革环卫及市政养护作业方式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初步探索了管干、管养分离。市环卫管理处大力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去年共完成了600万平方米民办道路清扫保洁权的拍卖,从而在民办道路清扫保洁领域结束了过去政府部门统揽包干、管干一体、运动员裁判员不分的历史,提高了城市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清扫质量。去年我局还创新了道路维修管理办法,对市政设施日常维修实行项目管理,通过改革过去沿袭多年的维修模式,大大提高了维护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市政设施的完好水平,实现了市政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带动事业发展。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总场积极谋划了沼气收集利用项目,将填埋气体收集后发电,经过几轮洽谈,已和韩国东国珠式会社达成了初步投资意向,该公司拟投资48亿韩元(3000万人民币)。若合作成功,初步计划今年底完成一期工程。
三是在部分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推向市场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从改革内部分配、用人
用工制度入手,创新机制,为将来走向市场打下基础。二环路管理处面对二环路收费暂停、大量人员无事可干、冗员过多的形势,没有上交矛盾,而是将管理处、收费站两个机关进行了合并,压缩机关人员,充实一线;用人上,实行了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分配上,采取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将干部职工的工资卡收回,根据绩效进行二次分配;用工上实行流动式管理,极大地激
活了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提高了干部队伍应对市场、谋求发展的能力。
三、市政公用各单位改革进展
1、供水总公司
市供水总公司属国有大型二级企业,截止2003年底,共有职工3391人,资产总额14.68亿元,总负债6.51亿元,净资产8.17亿元。2003年6月,改制方案正式形成,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其基本框架是:成立母子公司式的供水集团公司,下设供水有限公司、供水实业有限公司、水业科技有限公司、给排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和供水物资有限公司。通过引资和职工持股相结合的方法,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多元化运作,初步拟定占公司资产量最大的主业子公司,即供水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及比例为:国有51,社会投资者33~35,内部职工14~16。完成国有资产的产权置换后,可盘活国有资产4.67亿元,占供水集团公司净资产总额的49%。
2003年10月,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论证和修改,原市体改委预批了供水总公司的改制申请。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工作,除不良资产的核消正在按程序进行及部分土地未办完手续外,资产评估工作基本完成。经过多轮的磋商洽谈,合作伙伴已确定,由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购买供水总公司33的国有资产,2004年12月26日,___市供水总公司、省建设投资公司及供水总公司职工代表三方正式签定出资协议书,臧市长、艾书记、蒋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供水总公司的改革工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目前,新公司正式改制方案和集团公司章程已拟定,并报国资委审核。劳动合同和子公司章程等正在同律师共同审议修改,近期就劳动合同事宜与劳动部门协商。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企改革有关程序加紧后续工作。
2、公交总公司
市公交总公司属国有中型企业,截止2004年底共有职工5411人,营运车辆1619辆。公交总公司通过外方控股的方式进行改制。2003年11月初,公交公司与香港仲良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确定市公交总公司整体改制。基本框架是:利用外资和职工出资,将公交总公司的国有资产进行置换,整体改为由外资控股的集团公司。改制后香港仲良持股51%,公司职工持股29%,国有参股20%。香港仲良以人民币等值外汇出资,公交职工以现金出资,国有以实物出资。
公交总公司的改制方案04年6月17日由市国资委进行了预批,改制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已经过公司职代会通过。目前清产核资工作已基本完成,国资委对清产核资损失核销情况作了批复,专项审计报告已报国资委。资产评估工作正在进行,除土地额两块涉及分割的问题外,其余现场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按国企改革程序继续进行:一是尽快完成土地评估和资产评估工作。二是与香港仲良公司尽快研究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注册资金、权利和义务等合资企业合同和章程有关内容,为完善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职工持股方案奠定基础。三是律师事务所完成改制文件后,尽快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3、市政建设总公司
根据省市有关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指导意见及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件精神,借鉴省内外市政同行转企改制的实践经验,结合公司实际,采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一步到位,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改制为民营公益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拟定4000万元,经营范围不变。改制后的新公司将按照经营者持大股、骨干多持股、职工自愿参股入股的原则设置股权结构。
市政建设总公司的改制请示经我局初审后已报市政府,发改委同意后,主管市长已批示同意,我局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程序已预批同意筹备,今年我们将按照程序进行下步工作。
4、市政设计研究院
市政设计研究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改制设想。一种方案是国有资本完全退出,设计院整体改制为民营科技型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拟定200万元,经营范围以市政工程设计咨询为主,改制后的新公司按照管理层持大股、骨干层持中股、员工自愿入股的原则设置股权结构。另一种方案是在现有人员基础上,重新组建设计公司、造价咨询公司、监理公司、审图公司、综合服务公司等几个公司。目前,最后方案尚未确定。
5、桥西污水处理厂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污水处理行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局排水管理处所属的桥西污水处理厂计划进行改制,04年底以来,排水管理处与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进行了多次接洽,双方就合资合作事宜进行了多次会谈,并初步达成了一致。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兼顾国家、单位、职工三者利益的原则,拟由省建投、排水总公司(排水管理处)、职工共同投资经营桥西污水处理厂,三方原则上按照6:2.5:1.5的股本比例合资组建污水处理公司,由新公司收购桥西污水处理厂固定资产净值,并投资建设桥西污水二期工程。这个方案我们已报市政府待批。
另外,市环卫处下属的环卫机械厂、服务公司、洗车公司等经营性事业单位也已研究制定了本单位改制方案,改革设想为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转企改制一次完成,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正进一步修定完善。
四、存在问题
省政府33号文件和市政府61号文件印发的非常及时,也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在个别地方也存在衔接问题。比如33号文第十九条规定:“城市市政公用各行业国有资产处置、变现的收益,应首先用于支付本行业的改革费用,剩余或不足部分,在城市市政公用各行业之间统一调剂使用,行业之间统一调剂仍不够的,用改革专项资金解决。”但在市政府61号文件中关于改制成本支付上没有这样的精神。单位效益较好的,能如数上缴各种费用的按照程序进行没有问题。但我局市政建设总公司等单位,家底薄、效益差或无净资产,无力支付改制成本,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改革整体进程。另外,我局各单位普遍担心相关部门对文件执行问题,尤其是劳动保障部门。
五、2005年工作设想
2005年全局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总体设想是: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市政公用行业经营市场以及养护维修和环卫作业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途径多样化,初步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政企分离、管干分离、经营与执法分离,创新市政公用行业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提高市政公用行业整体效益;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督体系、有效的监管措施,发挥好政府监督调控作用,调动起投资者积极性,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05年具体目标为:
1、按照国企改革程序,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供水总公司和公交总公司两家企业的改制工作。
2、争取年内完成桥西污水处理厂改革工作。
3、全面推进局系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争取完成市政建设总公司、市政设计研究院及市环卫处所属环卫机械厂、社会卫生服务公司、机动车清洗公司的转企改制工作。
4、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局属部分具有一定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出台道桥、排水等单位政企分开、管干分离的指导性意见,为06年全面推进做好准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监督管理,提高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能力,保障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行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防,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市政公用设施,是指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含桥梁)、城市轨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照明等设施及附属设施。
本规定所称抗灾设防是指针对地震、台风、雨雪冰冻、暴雨、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所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第三条 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实行预防为主、平灾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____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下简称____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负责全国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 ____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防灾要求,制定、修订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将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防要求和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措施纳入工程建设标准。
第六条 国家鼓励采用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材料设备,进行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计与施工。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用可能影响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且无相应工程建设标准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准。
第七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以及从事市政公用设施抗灾抗震鉴定、工程检测活动的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建设工程抗灾设防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条 城乡规划中的防灾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在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对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抗灾性能、功能失效影响和灾时保障能力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根据各类灾害的发生概率、城镇规模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性、使用功能、修复难易程度、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等,提出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建设和改造的抗灾设防要求和主要措施;
(三)避开可能产生滑坡、塌陷、水淹危险或者周边有危险源的地带,充分考虑人们及时、就近避难的要求,利用广场、停车场、公园绿地等设立避难场所,配备应急供水、排水、供电、消防、通讯、交通等设施。
第九条 城乡规划中的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一)快速路、主干道以及对抗灾救灾有重要影响的道路应当与周边建筑和设施设置足够的间距,广场、停车场、公园绿地、城市轨道交通应当符合发生灾害时能尽快疏散人群和救灾的要求;
(二)水源、气源和热源设置,供水、燃气、热力干线的设计以及相应厂站的布置,应当满足抗灾和灾后迅速恢复供应的要求,符合防止和控制爆炸、火灾等次生灾害的要求,重要厂站应当配有自备电源和必要的应急储备;
(三)排水设施应当充分考虑下沉式立交桥下、地下工程和其他低洼地段的排水要求,防止次生洪涝灾害;
(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应当符合灾后恢复运营和预防二次污染的要求,环境卫生设施配置应当满足灾后垃圾清运的要求;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和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以及防灾专项规划、市政公用设施各项专业规划和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
位于抗震设防区、洪涝易发区或者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和建设还应当分别符合城市抗震防灾、洪涝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的要求。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市政公用设施应当按照有关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抗灾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降低抗灾设防标准。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市政公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安全监测、健康监测、应急自动处置和防灾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安全监测、健康监测、应急自动处置和防灾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预算。
第十三条 对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工程选址和设计方案进行抗灾设防专项论证。
第十四条 对抗震设防区的下列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抗震专项论证:
(一)属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的市政公用设施;
(二)结构复杂或者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大型城镇桥梁和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直接作为地面建筑或者桥梁基础以及处于可能液化或者软粘土层的隧道;
(三)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工程设施;
(四)震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共同沟工程、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五)超出现行工程建设标准适用范围的市政公用设施。
国家或者地方对抗震设防区的市政公用设施还有其他规定的,还应当符合其规定。
第十五条 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的内容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采用、场地类型和场地抗震性能、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抗震及防止次生灾害措施、基础抗震性能等。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还应当论证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和健康监测方案设计。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组织抗震专项论证时,应当有三名以上国家或者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成员参加。
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政公用设施抗震专项论证专家库成员分别由____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公布。
第十七条 对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城镇桥梁和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抗风专项论证。
第十八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时,应当审查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内容。
对应当进行抗灾设防专项论证、抗震专项论证、抗风专项论证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施工图的同时将专项论证意见送施工图审查机构。
对应当进行而未进行抗灾设防专项论证、抗震专项论证、抗风专项论证的市政公用设施,或者进行了抗灾设防专项论证、抗震专项论证、抗风专项论证的市政公用设施,其设计图纸未执行专项论证意见的,施工图审查结论为不合格。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针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期间的防灾薄弱环节,组织制定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定期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护、检查和更新,确保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能力。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加强对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关键部位和关键设备的安全监测、健康监测工作,定期对土建工程和运营设施的抗灾性能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保存有关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资料和维护、检查、监测、评价、鉴定、修复、加固、更新、拆除等记录,建立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将有关资料报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动或者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防灾设施、抗震抗风构件、隔震或者振动控制装置、安全监测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应急自动处置系统以及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设施。
第二十二条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和应急措施,设置安全报警、监控电视、漏电报警、燃气等易燃易爆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报警、防汛、消防、逃生、紧急疏散照明、应急发电、应急通讯、救援等器材和设备,定期维护、检查、更新,并保持正常运行。
第二十三条 市政公用设施超出合理使用年限,或者在合理使用年限内,但因环境、人为等各种因素抗灾能力受损的,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评估,需要进行修复或者加固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修复或者加固。
第二十四条 抗震设防区内已建成的下列市政公用设施,原设计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改造、改建、拆除计划的,市政公用设施的产权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按照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抗震鉴定:
(一)属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的城镇桥梁,城市轨道交通,燃气、供水、排水、热力设施;
(二)第(一)项之外的其他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
(三)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市政公用设施;
(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政公用设施。
经鉴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市政公用设施应当进行改造、改建,或者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按照有关工程建设标准依法进行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未进行改造、改建或者加固前,应当限制使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根据市政公用设施的具体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抢险和救援队伍,配备抢险、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定期演练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第二十六条 灾害发生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营、养护单位应当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应对响应。
第二十七条 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受灾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应急评估,并及时将市政公用设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报上级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同级人民政府民政主管部门。
经应急评估需进行抗灾鉴定的市政公用设施,其运营、养护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鉴定。经鉴定需修复、加固或者重建的,应当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进行修复、加固或者重建。
经应急评估可继续使用的市政公用设施,其运营、养护单位应当进行安全性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恢复运营、使用。
第二十八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破坏程度超出工程建设标准允许范围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对因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造成破坏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灾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恢复重建时,应当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
需易地重建的市政公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
地震后修复或者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应当以国家地震部门审定、发布的地震动参数复核结果,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
当发生超过当地设防标准的其他自然灾害时,灾后修复或者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应当以国家相关灾害预测、预报部门公布的灾害发生概率,作为抗灾设防的依据。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的监督管理,并对本行政区域内市政公用设施执行抗灾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提供有关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文件和资料;
(二)发现有影响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的问题时,责令相关责任人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鉴定,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擅自采用没有工程建设标准又未经核准的新技术、新材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擅自变动或者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防灾设施、抗震抗风构件、隔震或者振动控制装置、安全监测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应急自动处置系统以及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等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个人处以___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未对经鉴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改造、改建或者抗震加固,又未限制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对抗灾救灾有重要影响的城镇道路上的大型桥梁(含大型高架桥、立交桥)、隧道工程、城市广场、防灾公园绿地,公共地下停车场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镇水源工程、水厂、供水排水主干管、高压和次高压城镇燃气热力枢纽工程、城镇燃气热力管道主干管、城镇排水工程、大型污水处理中心、大型垃圾处理设施等。
本规定所称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公用设施,是指遭受破坏后可能引发强烈爆炸或者大面积的火灾、污染、水淹等情况的市政公用设施。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一、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点
(1)施工难度大。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市政公用工程因其特殊的使用功能导致了其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尤其是一般表现为露天工程,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2)施工过程中干扰因素多。基于市政公用工程的建筑规模大和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导致了在具体的施工活动中,市政公用工程比较容易受到来自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其中最显著的是原材料价格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以及施工中天气和气候因素的不确定。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工程的负责单位和管理部门就要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也给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带来了阻碍。(3)工程施工高标准,严要求。因为市政公用工程的使用者是全体的城市居民,这就使得市政工程的建设要求和标准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建筑和建设工程。
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不足
(1)目标管理不明确。我国普遍的市政公用施工的管理阶段都存在着一系列因为施工目标和目的不明确导致的各种问题,首先,忽视成本管理,即在工程的施工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工程成本的相关管理工作,导致了工程的资金调用和使用的各种问题;其次,对于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忽视,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忽视工程的质量直接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工程的使用问题;再次,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不到位。最后,施工进度的管理之滞后。(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的大部分的市政公用工程的工程管理负责人,并没有相应的学科知识或者是工程管理的经验,导致的结果是管理人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并不能综合全面的协调好各个施工项目的负责单位之间的工作,这样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各个部门的工作,也不利于工程的总体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才的选拔。(3)现场管理不规范。由于上述的各种工程管理上的问题,导致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管理上的不规范,主要的表现是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执行规范,这也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了工程质量的安全隐患。
三、关于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的改进意见
(1)严把工程材料关。材料作为构成工程主体结构的最主要的部分,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所以相关部门要做好严格的材料质量的管理工作。采购阶段要选用有经验的采购人员和团队进行采购,选择通过国家的相关质量认证的厂家进行购买。另外,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于特殊的工程材料的看管,以免其受到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降低质量。(2)加强施工工作人员的素质。素质的提高要从两个方面抓起,即思想政治方面和专业技能方面:首先,要使施工人员认识到市政公用工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对于该工程任务的正确认识,才能使各个项目的施工人员保质保量的完成分内工作。其次,明确各自施工中的权限和责任义务,可以有效的做到细节的监管。再次,实行适当的奖惩措施,利用一些奖励政策和惩罚方案来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3)控制施工环境。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工程技术环境,如水文、气象及工程地质;二是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三是劳动环境,如作业场所、劳动组合、工作面等。因此,必须根据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的特点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控制。(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施工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做到事事、时时、处处讲安全,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把各项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全力保证施工安全。(5)狠抓工程验收环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管理。对于市政公用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必须以国家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为依据,按规定的程序、标准和要求进行验收,由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单位在验收单上签字,以示负责。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我国的市政工程的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所以要加强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管理,这样不仅有助于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还有助于工程项目的低成本运行,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保证施工质量和工程效益,进一步促进城市管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韦玉冰.有关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J].大理周刊.2011(33)
[2]郑业进.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山西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推荐阅读:
山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探讨09-18
山西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10-30
山西省物业管理条例11-11
山西畜牧产品生产量与经营状况分析论文07-05
山西省校车管理办法11-19
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10-07
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09-10
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09-12
山西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制度10-11
山西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实施办法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