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通用8篇)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1

课型:新授 总序第1个教案 章节:第一章 编写时间:2011/9/1 执行时间:2011/9/14 任课教师:郴州师范学校 彭敏利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

2.掌握并理解三个具体的要求: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幼儿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具体的要求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幼儿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像施加影响,使他们在思想、感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

二.基本部分

导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幼儿保育与教育的总体要求确定的,它是幼儿教育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教育目标的制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三个依据。

1、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本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的人。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思考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虑有关社会的要求。(1)教育目标应该当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现阶段的价值观念和取向。

(2)教育目标要适应我国生产了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3)教育目标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今天的幼儿语言教育是为了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主力军,因此教育目标要考虑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素质的要求。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请学生分析并理解以下三点。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促进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因些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对像的兴趣与需要、谁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和个性养成等。

(2)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期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幼儿的行为表现及其原因,幼儿的兴趣及幼儿发展的普遍性特征和个体差异。

(1)

(3)了解和掌握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进程、特点和机制等,使我们在制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确立促进他们语言发展的方向。

3、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思考]:根据前面两点的理解和学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下对第三点的看法呢?请学生反馈,老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小结]:语言用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逻辑结构,幼儿学习语言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因此,我们在制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语言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语言学习的心理学习特点,制定符合幼儿语言学习特点的、恰当的教育目标。

三.结束部分

师小结: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初中已经证明,只有根据社会要求、儿童语言发展和学习的规律以及语言的学科性质等制定教育目标,才能使这种教育真正成为有的放矢、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教育。

四、布置作业: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三个依据的理解。

作业批改情况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2

关键词:幼儿园,防灾减灾,教育目标,依据

所谓“目标”, 是对预期效果的描述。幼儿园防灾减灾教育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宏观上讲, 对于幼儿这个未成年群体而言最重要的无疑就是避险、自救和求救, 具体描述可以是:在灾害事件发生时, 幼儿能够尽可能安全、快速、有效地撤离和保护自己并寻求帮助, 减少伤亡。那么具体到幼儿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情感和社会性品质等方面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需要从科学的安全观、灾害事件的特征、幼儿发展的要求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科学的安全观

所谓“安全”, 最早的提出是源自工业生产中, 认为“无危而安, 无损则全”。但事实上, 绝对的安全是一种极端理想的状态, 根本不存在, 现实中的安全应该是指“将伤害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状态”。[1]因此, 当我们需要把握在何种程度上保护幼儿安全的时候, 我们至少应该认清安全的两方面特征, 第一, 安全是动态的, 安全与否的状态是可控制的, 而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人的行为, 不是物或者环境。那么我们对幼儿的安全保护和安全教育都应该更关注教师和幼儿的行为, 而不是为其创造绝对不受伤害的客观环境。第二, 安全是一种心理上的可接受水平, 也就是说对于是否安全的评价可能因人而异, 那么作为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慎重权衡伤害与发展之间的得失利弊, 另一方面也要与幼儿家长有充分的沟通, 了解家长的态度, 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

二、灾害事件的特征

幼儿可能遭遇的不安全事件包括三种:常见意外伤害、人为恶意伤害、突发重大灾害。三者在发生的可能性、过程的应对及后果的严重程度上有明显差异。

我们这里讨论的防灾减灾教育主要是针对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安全教育。这里“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定义与国际国内在救援中提及的紧急事件、紧急情况、紧急状态 (public emergency) 、非常状态、危机等定义基本一致, 在相关研究中对其特征的描述包括:突发性、危害性、[2]公共性、严重性、复杂性、[3]紧迫性、破坏性、模糊性、[4]未来性、不确定性[5]等。我们认为幼儿园可能遇到的突发重大灾害事件包括四个主要特征。

(一) 发生的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

重大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低、可能性小, 很多人一生只遇到一次甚至没遇到过, 所以遇险的人群往往经验缺乏、准备不足。但是灾害事件的诱发原因复杂多变, 想要彻底防范和杜绝是基本不可能的。同时, 由于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在其时间、规模、态势、影响中某些方面超越常规且难预测, 因此其破坏性、危害性大, 不可忽视。对这类后果严重的灾害, 有足够的重视、具备必要的认识、掌握基本的防灾自救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二) 受灾对象具有群体性

灾害事件发生时, 险情往往涉及到一个群体, 人数众多, 容易导致群死群伤。避险、救援任务也因对象数量众多而增加难度, 同时由于受灾群体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 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大家脱离危险, 一旦产生负面影响, 将会给避险施救工作增加新的障碍。因此积极地自救和互助非常重要, 这个过程中守秩序、听指挥、传递信息也是获得救援的有效措施。

(三) 灾害发生突然

灾害事件的发生有突发的和慢性发展的两种, 慢性发展的灾害如酸雨是在引起重视的前提下可以提前控制的, 但更多的灾害事件如地震、火灾则是突然发生, 且需要立即处理的, 具有紧迫性, 我们在此讨论的灾害事件也是指后者。灾害事件突然发生时, 人们的措手不及、杂乱无章是致使险情扩大的重要原因;冷静迅速的反应、有序的组织和必要的经验是减少伤亡和损失的重要条件。

(四) 应对过程有持续性且影响因素复杂。

重大灾害事件因其过程一般不会在瞬间结束, 且带来的后果难以在短时间恢复,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 问题都在解决过程中, 危机可能缓解, 也可能持续甚至发酵, 其变化趋势值得引起重视。2006年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应急机制包括预警、处置、善后等部分, 这提醒我们防灾避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要了解灾前如何判断、准备, 也要掌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技能, 还要清楚灾后值得警惕、关注的问题, 而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既包括初步的避险, 又包括陷入险情之后避免损失扩大的自救和求救。

综上, 从灾害事件的这些特征看来, 帮助每个人学会在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避险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与之相关的学习包括对灾害严重性的认识、判断与鉴别经验的丰富、行动能力的提升、心理素质的锻炼四个方面。

三、幼儿发展的要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在健康领域教育中提到“幼儿需要成人的呵护, 但不能剥夺其自主学习的机会, 要避免影响其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面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 幼儿除了接受成人非常有限的保护, 还必须尽可能地实现自我保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而一生的发展必须强调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来审视, 危机应对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和技能用于紧急避险和求救求助, 而并非像专业人员一样习得特殊技能, 因此防灾减灾教育也不能是一个孤立的教育内容,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各个方面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比如火灾逃生, 要求幼儿能够迅速地对教师的指令作出反应, 能够清楚地理解教师所给的信号, 能够稳跑快跑有序跑……这些都应该在常规活动中反复强化, 才能在紧急情况下起到更好的效果, 而不是专门的逃生演练实现的。因此防灾减灾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和其它发展目标相结合确定。《指南》为幼儿发展呈现出了最全面的目标, 我们也择其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的内容, 从建立自护行为、丰富认知经验、塑造良好情绪和意志品质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 建立安全自护行为

幼儿园健康领域的教育强调要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 顾荣芳解读《纲要》健康教育思想时指出:“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被视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6]而安全作为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也一定是以建立幼儿的安全自护行为为核心目标。尤其是低龄段的幼儿, 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 其认知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行动为指引, 才能去认识和思考, 因此, 行为方式的建立可以先于对隐患的辨识。另一方面, 即使幼儿对隐患有了清晰的认识, 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行动能力, 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比如火灾时幼儿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从规定路线逃生, 但由于运动的平衡性协调性不好, 跑步时总是摔跤, 也不能及时地转移到安全地点。《指南》在健康领域对3-4岁幼儿的发展目标表述当中多次出现“在帮助下”、“在提醒下”这样的提法, 充分说明该年龄段幼儿由于认知经验缺乏、认知能力有限, 要让其清楚辨识安全隐患, 做到主动避险, 是不太符合其年龄特征和水平的, 对该年龄段幼儿的安全教育应该强调“听从、跟随成人躲避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 幼儿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行动能力。因此, 安全自护行为的建立是防灾减灾教育的首要内容, 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反复强化中形成能够起到自我保护作用的一些习惯, 比如走路时自觉地靠右靠边行走不乱跑, 将行为变成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减少发生危险的可能性。[7]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行动能力, 比如通过锻炼帮助幼儿走得更稳、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跨得更远、力量更大以便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我保护。

(二) 丰富认知经验

《指南》在明确幼儿“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目标时, 主要提到对求助信息的掌握、对常见的安全隐患的辨别、对安全标志的认识、对基本规则的理解, 再结合《指南》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的目标表述仔细推敲, 可以发现对4岁以下幼儿发展目标的表述多以记住、复述为要求, 而对4岁以上的幼儿多以解释、表达、评述为要求, 可以看出, 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知经验的掌握有记忆和理解的不同侧重。那么, 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 我们也需要有相应的目标定位。4岁以下幼儿在获取知识经验方面以识记表面特征, 巩固记忆经验为主, 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低, 那么在丰富其避险、自救和求助经验时应以强化记忆无须变通的特定经验为目标, 比如对教师指令的记忆和反应, 对个人信息的准确复述等。4岁以上幼儿演绎推理思维有明显提高, 因此在丰富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应当以逐步提高理解性为目标, 让幼儿了解行为与后果、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能够主动避险的目标。这种发现关系的能力培养需要和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紧密结合, 比如科学领域中提到的“能够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 “能够探索发现常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都是幼儿学会辨识安全隐患时需要的能力。而“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是《指南》对5-6岁幼儿提出的目标, 也就是说对5岁以下的幼儿丰富的安全知识还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为主。

(三) 塑造良好个性及社会性品质

情绪情感及意志品质往往是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 因此塑造良好的情绪情感及意志品质有助于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紧急情况下的冷静和积极应对是迅速避险的条件之一, 但纵观《指南》全文, 未见“冷静”这一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冷静对于幼儿而言是不太现实的要求, 从人的心理状态分析, 与冷静相反的状态是冲动, 导致冲动的诱因往往和焦虑、恐惧有关, 而引起焦虑的内因包括胆小、不自信、能力不足、人际亲密度低等, 要减少幼儿在面对危机时的惊慌失措, 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提升幼儿的能力和增加勇气, 以此建立自信, 积极应对遇到的困难。同时增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 让幼儿在焦虑时能够信任教师, 也是避免惊慌的手段之一。其次, 在群体避险的过程中, 集体行动、听从指挥、遵守共同规则也是成功避险和获得救援的有效策略, 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让师幼沟通变得真正有效, 在紧急情况下保证教师的指令能够起到作用。此外, 帮助幼儿形成集体意识、理解并习惯于遵守规则, 按照《指南》社会领域目标“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提到的轮流、分享、合作等要求, 在集体行动中增强秩序性、合作性, 也对自救和互助有积极意义。

综上, 我们将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 以此为依据, 进一步梳理幼儿园防灾避险教育的具体目标, 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叶龙, 李森.安全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7页.

[2]赵廷彦, 赵江华.风险社会视角下突发事件概念的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

[3]马颖.对突发事件的认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12) .

[4]柳妍.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突发事件疏散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倪长健, 王杰.再论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J].灾害学, 2012 (7) .

[6]顾荣芳.保护幼儿生命, 促进幼儿健康——《纲要》幼儿健康教育思想解读[A].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C].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版) .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种表现形式;审美

在本文中“多种表现形式”特指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多种表现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如,音乐领域中不同形式的唱歌、跳舞和美术领域的不同用材和表现手法。下文就从多种表现形式在幼儿艺术教育应用中的依据展开。

一、艺术教育的取材和表现形式的选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

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可以被利用的艺术教育素材内容丰富、林林总总,可以被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符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强调: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三个原则,即“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由此我们认为,在选取幼儿艺术教育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时,教师应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幼儿能够凭借已有的审美基础和经验去理解、感悟、欣赏美好的人、事、物,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和爱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并能引发他们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以及他们能够掌握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技巧,充分认识、判断、尊重和把握好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审美基础和需要,切实贯彻《纲要》强调的三个原则,这样才能引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浓厚兴趣。

二、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必须借助富有浓厚艺术气息的环境

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说过:“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得多了,读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显然,人的艺术修养只有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纲要》的“组织与实施”部分也强调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显然,在开展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创设适宜于幼儿审美需要的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她的教育中把“给幼儿提供准备好的教学环境”作为其核心思想。她强调教师应成为环境的准备者、保护者和管理者。所有的环境创设都必须是在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它既是用来幼儿欣赏的优美环境,又是激发幼儿自由创造的乐园。因此,应将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环境中充分体现出来,努力营造一个能让幼儿充分欣赏美、感受美的环境,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启示幼儿的审美兴趣和艺术创意。

三、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根植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教育家乌索娃曾说:“正确地组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就意味着正确地教育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游戏时的各种相互关系中,能够实现有效的教育过程,正因为儿童在这里不是学习生活,而是过自己的生活。”《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指导要点”也强调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就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在活动中他们边模仿边探索实践,在获得情感体验和经验的同时,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发展了创造性能力和潜在的艺术智慧,因此活动就成为他们实现审美情趣发展和艺术表现能力提高的基础。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和发展需要有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应善于发现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点,正确把握幼儿的审美基础,从而有效指导幼儿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切实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

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技巧的。开始时,教师应该允许幼儿尽量自然地去探索其表现媒介,然后通过仔细指导,为创造满意的表现效果而提供接触技巧的机会,最后,在幼儿有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和目标意识之后,让他们去接触伟大的艺术作品,并鼓励他们去研究与模仿。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4

试论《太平经》教育思想的人性论依据

<太平经>以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人类的本原、功能和人性的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主导者和教育的目的,即人类完全可以通过君师的教育提升道德水准和认识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角色,从而提高个体的生存状态,实现群体的太平理想.

作 者:张鸿 ZHANG Hong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年,卷(期):2009 10(4) 分类号:G40 关键词:太平经   教育思想   人性论   道教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5

儿童教育学的理论同样告诉了我们: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一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而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阅读,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来识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自主识字与阅读学习整合起来,把字、词、句、段、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这种阅读必须是快乐的,是二年级学生所感兴趣的,因为只有快乐,才能认识更多的字,只有认识更多的字,才能获得阅读的快乐。因此,教师要时刻为孩子们营造快乐阅读的氛围。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而且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在阅读事物中不断地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我便开始向他们推荐相应的有趣的拼音读物:《幼儿古诗》、《儿童诗歌》、《安格生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在班上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比赛。我剪了许多漂亮的剪纸奖励那些多读书的学生。这样,儿童既会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生查字典后,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识字的习惯,从而多渠道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但是,随着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如何将识字与阅读进行整合,使其二者为一?如何抓好时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在加强快乐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自主识字?

“在阅读中识字”,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其优点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易于理解,避免了死记硬背。一开始阅读生字较少的短课文,一边讲读课文,一边教学生字词,在通过朗读、书写等进行巩固。以后阅读生字较多的长课文,可以先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提出来集中教学,然后讲读课文。但总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其基本理论是,儿童识字的初期,主要问题是字音和字形;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阅读写作的需要,识字的主要问题是字义,儿童理解字义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际运用,而不是靠记忆字典上的解释。而且识字是为了阅读和写作,所以识字教学一定要和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尽早进入阅读,多识字、快识字,做到识字、阅读和语言共同发展。

面对“在阅读中识字”的新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究竟有哪些做法呢? 1 .生字学习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

识字是小学语文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开篇阅读是为学生提供了识字的具体语言环境,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语境,借助文本将识字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改变过去先识字再阅读的状况,把识字与阅读相结合,识字与整个课堂相结合。如徐老师执教的《蜘蛛织网》一课,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合理分布、分步落实。本课安排了三次小集中组织教学:在导入揭题这一环节中就进入生字的学习,引出课题的同时学习了“蜘、蛛、网”三个生字。接下来听课文录音,采用填空练习整体感知,及时融入生字的学习。此后在细读课文时,教师采用集中识字的办法把剩下的生字学习了,再把生字送回课文,送回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朗读、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生字的认识、巩固,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完课文教师设计的说话练习也与课文内容、所学字词紧密结合,在表达中巩固、运用,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产生一种成功感,更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最后的读词语以及指导书写这两个环节更是进一步巩固和复习生字,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这样将识字“贯穿始终,分步落实”,降低了识字的难度,提高了阅读的效益。2.生字学习紧密结合语言环境

生字教学要紧密结合环境,可以是文章,可以是词句,还可以是图片、实物。关键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建立联系,不要孤立地识字。如《蜘蛛织网》这一课: 师:小动物们对蜘蛛是怎么说的? 生边交流师边出示相关语句。

师:小朋友们找得真准确!自己把这些话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小动物们说的这些话里有几个红色的字宝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你会记哪个字,怎么记的? 生交流。

师:咱们把字宝宝送回去再读读小动物对蜘蛛说的话。

徐老师在初读课文后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对蜘蛛是怎样说的”,让学生边读边找,然后把学生交流的语句出示在屏幕上,生字则用醒目的颜色标志,并注上拼音,在这样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集中学习生字,学生不觉得困难、乏味,而且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在集中识字时还要注意对生字进行一定的归类,后鼻音的放在一起,三拼音的归为一类或者根据字的结构归类等等,这样更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3.生字识记自主化、多样化、精确化(1)以新带旧识记生字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识字量大,要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应主动地把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加深对学过生字的巩固。徐老师在执教《蜘蛛织网》这一课时就做得很好。在学“蜘、蛛”这两个虫字旁的字时,师适时引出“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虫字旁的”,一下子就唤醒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说出了很多其它虫字旁的字,老师就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得更真切。在学习“网”时,老师又与前面课文学过的象形字结合在一起,学生兴致盎然。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又复习了学过的生字,真是一箭双雕。

(2)比较辨析中识记生字

大量识字造成学生对那些字形相象、音同而字不同的字常常混淆,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由形象记忆向结构记忆过渡,生字的识记应由模糊逐步走向精确。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老师有必要对以字形相似的字可以加以比较。例如《蜘蛛织网》在交流“散”时,学生用“错”来记,徐老师及时把“错”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书空“散”的左边与“错”的右边,发现虽然相似却不一样。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比一比”等练习,把形相似、同音不同形的字放在一起比一比再组词,从字形、字意上加以区别;也可以设计选词填空的练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运用中对形近字进行区别。如《诸葛亮和小皮匠》这一课中有三个提手旁表示动作的生字:挡、撞、揭,学了生字后,为了能让学生巩固、理解,老师出示一个选词填空的练习:小明()住了他的去路;明明不小心()到了一棵小树上;明明回到家,()开锅盖一看,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样在理解运用中帮助学生清晰了字形。

(3)游戏中巧识生字

一年级的小朋友好动,游戏是他们喜爱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儿童乐于学习,喜欢学习,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方式,其实质就是一种活动化的学习语境。

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来说,他们认的字还不多,采用叫号游戏学习巩固生字,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收到了实效。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识字方法的多样,又可采用“猜谜语、编顺口溜、帮生字宝宝找妈妈”等游戏学习生字。例如在教“姓”时,让学生猜谜语“一个女生”,学生马上动脑筋想,猜出是“姓”,这个字也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又如在教“碧”时,给它编了句顺口溜:王大娘白大娘一同坐在石头上,既生动形象,又方便学生记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调动起来。

4.识字巩固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识字后,会产生遗忘,因此,在识字教学中,需要有个巩固识字的环节。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一年级的学生能字字过目朗读课文”,就是力求借助文本,利用各种朗读活动,以达到复习巩固识字的目的,体现“对识字的巩固必须有语言环境”的思想。教学时,我们常采用先听录音读或老师范读课文的方式,目的在于让学生听清课文每个字的读音,然后提供机会尝试自己读文,使学生能较正确地读课文,最后采用多种朗读的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我们感到在反复读文的同时,生字也会不停地复现,这是复习巩固生字较为有效的方法。

(2)创设新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靠课本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根据教材中生字、词语或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达到巩固所学生字的目的,进一步体现阅读中识字的有效性,给不同的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又如《坐井观天》这一课,学完课文后,创设情境进行说话练习: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一跳跳出井口,抬头一看,说:“

”。不难发现大多学生的回答中能用上“弄错、无边无际、相信”这些文中的词语。这既是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在说话中巩固了所学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进一步体现了在阅读中识字的理念。

四、几点思考:

(1)阅读文本的进一步开发

在阅读中识字,除了借助文本识好字外,我们还应进一步开拓新的语言环境,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生活中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纸杂志,都可以成为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学生剪剪、画画、贴贴后,编成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文本开拓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每一环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二年级结束时,学生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因此,我们要致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达到课标要求,目前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教学生字的音、形、义,方法比较传统,讲得多,教得死,阻碍了学生自主发展;有的老师没有发挥文本的作用,仍然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按部就班指导学生识字;有的老师对教材钻研不深,组织教材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面对新理念,新要求,我们要从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设计新教法着手,将小学低年级语文字、词、句、文的教学有机整合、融为一体,真正提高小学语文学习的效率。

(3)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

“阅读中识字”的教学目标比较多元,导致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为了达成目标,预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首先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

一、读(读课文)

二、标(标小节)

三、圈(圈生字)、四、想(想识字的好办法);其次要有检查反馈,督促孩子努力去做;当然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识字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教会学生查字典后,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识字的习惯,从而多渠道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一、课题名称

开辟识字乐园,搭建识字平台

二、研究概况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面对新的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而学会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就是阅读能力,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而要使学生能够尽早阅读,就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历来受到相当的重视,识字教学研究异常活跃,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识字教学方法。每一种方法,尽管视角、起点不同,其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快速识字,尽早读写。尽管他们都自成派系,但彼此之间没有“封闭起来”,都在不断地吸收、取长补短,坚持特色,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或识字教学体系),虽然方法不

一、各具特色,但其效果优劣不同、利弊共存。因而都应注意互相融合和渗透,学习和借鉴。为此,如何在综合各家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找到一条既能为不同层次、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所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的识字教学的新路,这是我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也成为了我研究的课题。

三、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要研究开发识字教学的各项有效教学资源,组织好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主识字、主动学习的热情,积极引导,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认读速度,体现一个学习过程,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目标的达成。

四、研究目标

1、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优化各种识字方法,构建科学高速高效的识字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

3、能够借助拼音阅读,并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4、打好写字基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途径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和汉字是重点也是难点,要使学生顺利过这一难关,在内容上要体现活、灵、动、新四大特点:

一是“活”,即运用情境识字,使教学充满活力;

二是“灵”,即运用拼音识字,使教学透有灵气;

三是“动”,即运用游戏识字,使教学更为生动;

四是“新”,即运用开放识字,使教学不断创新。

首先,从识字的空间上开放,识字不光有校内、校外、还有家庭、社会等。

第二、识字量开放,一册教材要求会认400个字,这个量是针对普通的学生,对于那些记忆力好,吸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家长、老师的引导下加大识字量。

第三、识字的学习方法开放,过去学生识字是被动为主,现在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一些游戏,搞一些活动,倡导是自主识字,师生互动学习。

第四、识字的内容开放,不光是教材上的字会认,还涉及到动物、家电、日常用品、标牌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六、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12——2006、2)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①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②集体论证完善本课题,提请领导、专家审定。

③通过教学实践,探索识字教学方法。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2—— 2007、8)

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①继续探索优化识字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②在总结前一阶段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题实施过程。③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9——2008、1)

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①完成实验材料的分类整理。

②回顾整个课题实施阶段,写出结题报告

七、具体实施步骤

(一)、第一次指导学生认识汉字,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汉字的第一印象。

(二)、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巩固汉字最好的方法是复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重视在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发扬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

(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指导学生自创“识字乐园”、“识字百箱”等;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剪贴成册;或写成卡片装进识字箱,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识字。

(四)、开展“好书伴我读”,利用闲暇时间读书、读报、讲故事,把课堂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在口头组词中、在生活各种场合中,留意学生的复现,做巩固认字的有心人。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6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显行为的研究。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环境的控制,目标设计中要拟定行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行为的变化和强化,在媒体设计中强调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等。

认知主义理论着眼于认知结构及过程,探究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操作方式的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也由行为主义的重视外部环境及行为的控制研究转向重视学习者内部的变化。在学科内容上更多考虑如何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形成“结构”,让其呈现方式与学生内部心理加工方式相对应。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在媒体设计中强调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及学习内容的分析,以确保学科结构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协调性。

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只起到帮助和促进的指导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同的学习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认知主义尤其是建构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而,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也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一个内在结构的整体系统.应从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说明了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说明了在使学生最容易学到知识的原则之下,宜采用何种方法来选择和组织教材;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程序呈现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总之,教学理论为在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中,合理安排教学情境,从而为达到学校预设的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传播就是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受到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输出量,还有来自其他的讯道。也就是说,教学信息在传输与转换过程中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播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通过对传播模式、传播者、受播者、传播的信息、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也是信息传输过程,而且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

除此之外,传播理论还研究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教学设计也十分重视教学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因为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通道。哪些通道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教学信息,哪些通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考虑的。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7

1 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1.1 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小班指较少班级学员额数的教学班, 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班级学员额数有不同的说法。按当代发达国家的小班化教学配置和我国具体情况, 一般认为班级学员额数以20~30人左右为宜。小班教育指在班级规模缩小的条件下, 开展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 与大班教学没有什么不同, 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所以这种教育只称为小班教育。小班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内涵是在小班配置条件下, 以促进学员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 在缩减班级学员规模的基础上, 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 教育的重心转向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主体的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员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体现了等高、等距、等爱的小班精神。

1.2 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2.1 班级规模小:班级人数控制在20~30人之间, 这样的班级额度显然比过去的传统教学班少多了。

1.2.2 全纳性:小班化教学是面向全体学员的教育, “不让一个学员落后”, 成为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指南。

1.2.3全面性。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全面发展学员的政治、军事、专业和身体四个方面素质, 使之成为具有为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 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的合格军人。

1.2.4个别化:是一种注重学员的个别差异, 根据学员发展水平与需要, 寻求其最近发展区, 创造条件让每个学员进步的教育机制。

1.2.5情感性:小班化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要素的变化, 使得教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员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流露的更加直接, 更加明白。这易于教员调节学员的情绪, 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1.2.6主体性:小班化教学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军队职业教育推行小班化教学, 不仅要重视军队的发展需要, 也要重视学员的发展需要, 把培养学员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让学员拥有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成为真正学习意义上的建构者。

七是交互性:交互是教员和学员在教与学活动中的操作方式问题。其中有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还有人员与机器之间的交互。

2 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全面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军队职业教育推行小班化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 目的是全面发展, 基本原则是协调发展, 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转变发展观念,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把满足官兵的发展需要、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 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员为中心, 强调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是把知识从教员头脑中传送到学员的笔记本上。以学员为中心, 强调的是“学”;以教员为中心, 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 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员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3 素质教育论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员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员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全员普训的基础上, 在统筹考虑个体差异训练, 重视现实能力素质的同时, 要着眼武器装备、作战样式、保障方式变化特点, 注重知识更新、拓宽和深化, 把学员潜在的能力素质开发出来。要按照全面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的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排训练内容、实现模拟化教学、虚拟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化教学等手段, 科学确定训练和考核方法, 让学员充分享受教育资源, 进行导与学相结合,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所以说, 素质教育论是小班化教学得以推广实施的一项重要理论依据, 是适应新时期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 小班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军队职业教育推行小班化教学旨在为学员提供平等的、充分的、个别化的教育, 使每个学员各方面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这不是一般的班级学员人数的变化, 而是一种教育形态的变化。从大班教育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 涉及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到一系列的变革, 其中首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为此, 正确认识小班化教学, 形成与小班化教学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是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前提。从小班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及特征来看, 其教育理念应该包括:

3.1 教育均等的理念

教育均等是指每个学员都享有均等参与学习、接受教育以及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它不仅针对教育对象数量而言, 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员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得到充分的教育。比之大班教育, 小班化教学更有可能、更加应该关注每一个学员, 满足每一个学员的发展需要。新大纲明确要求“要按照全面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的要求,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排训练内容、优选组训方式、科学确定训练和考核方法。”并对学员的实习带教作了具体说明:“实习带教应当根据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需要, 逐个科目进行带教。实际操作科目的带教应当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式, 先讲解示范, 后指导作业, 再反复练习。”这说明新大纲在指导思想上强调的是大众教育, 以教育均等观为基础, 赋予学员均等的教育机会与发展权利。而小班化教学正是为每一个学员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使“不让一个学员落后”的目标实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所以说, 教育均等的理念无疑是小班化教学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

3.2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员为主体, 以为学员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员思维的参与和内驱力的调动, 更加注重学员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终身学习以及全面发展。学员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 而建立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基础上的小班化教学正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把班级还给学员, 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 把课堂还给学员,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充分体现人的个体性、充分性与主体性,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打好学员政治、军事、专业和身体四个方面素质基础, 使之成为具有为国防事业献身精神, 能够担任所本专业工作, 职业技能等级达到相应水平, 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的合格军人。这也弥补了大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有助于健全学员的人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贯穿于小班化教学的始终。

3.3 因材施教的理念

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一个个在家庭教养、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的学员时, 必须针对每名学员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育, 使每一个体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古今中外对因材施教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并躬行之。国外有实证研究表明, 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 为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原则并赋予了新的涵义。小班化教学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 教员在深入地了解学员的个性差异的同时, 不仅可以扩大“照顾面”, 而且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均可因材施教, 进行全员全程分类教学,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 从而达到促进学员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的教学目的。

3.4 学员主体的理念

小班化教学以学员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不是要学员去适应教员既定的教育环境, 而是强调让学习环境去适应学员发展的需要。比之大班教育, 小班化教学更强调以学员的学习活动为主, 而教员的任务则是保证配合、催化学员的学习活动。因此, 小班化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以学员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 以主动探索行动对象为特征的;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上在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中, 教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交往频繁, 是一种新形态的教学关系。

3.5 个性发展的理念

以学员为主体、尊重学员个性的小班化教学是小班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比之大班教学, 小班化教学既能充分考虑到学员的差异, 根据不同学员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情绪状态, 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使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又能够根据学员的各自需求调整学习目标, 保护和发展学员的个性倾向。个别化教学是小班化教学区别于大班教学的最重要特征。

3.6 全面发展的理念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把学员的发展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并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 使学员的发展与部队发展需要相协调、相一致。小班化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每一个学员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书不是其最终目的, 育人才是目的。课堂上教员不仅关注学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 更关注学员情感、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另外, 有意识的专业学科与信息化技术间的融合和综合性的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都将使小班化教学在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摘要:本文剖析了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深入探讨了军队职业教育推行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教育理念, 对军队职业教育训练机构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小班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小班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教育评论, 2002, (1)

[2]罗晴, 张仲豪.对我国小班化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0)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依据 篇8

(二)培训评估的基本内容

1、培训组织准备工作评估

培训组织准备工作应至少由四个要素组成:培训目标是否明确;培训环境是否适宜;培训资料是否充分;培训者(教师)的准备如何。

培训目标是否明确。培训目标是指在培训后,希望参与者能达到的能力。它描述的是培训的结果,而不是培训的过程。明确的目标可以增强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一个模糊的或没有期限的目标,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应注意按照受训者想要达到的预想进行设计,这一方面容易引起参训者的兴趣,同时注意避免目标听起来成就很大,但实际意义上含糊不清。最后,要注意分清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知识目标通常容易实现,而且不需要很多时间,只要“知道”就可以了。而技能目标则需要较多时间,因为要通过相当的实践,才能使受训者掌握。

培训环境是否适宜

所谓培训环境涉及到两个方面:培训场所和培训工具。为确保培训效果,在场所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培训场所噪音较小或可以控制;与住宿或吃饭地点的距离在短时间内可以到达;培训教室的结构和空间符合培训要求;设备齐全,经过调试应能符合要求。

培训工具的保证也是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提高培训效果至关重要。因为培训效果的好坏来自于学员的听觉、视觉和心理的共同接收效果。培训工具应有如下功能:能够集中学员的注意力;能够提高学员的记忆力;有助于学员的理解力;有助于展示和理解关系图;能够促进学员思考。

培训资料是否充分

培训资料主要包括培训教材、讨论资料、测试资料、培训说明性资料、有关培训评估工具等。其中尤以培训教材的制作最为重要。对培训教材的内容要求是详细并具有逻辑性,与讲师的授课思路相一致,印刷要清晰,装订要精致,大小要便于携带。同时,不要把几节课的教材装订到一起,以免在讲前面的内容时学员翻看其它内容,影响讲课效果。也要注意不能将讨论资料与授课资料装订在一起,防止学员看到讨论资料后思想溜号。

培训者(教师)的准备

总的来说,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可分为内部和外聘两大部分。根据总装继续教育中心多年的运行经验,要使培训卓有成效并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应特别注重外聘教员,即充分发挥地处北京的地理、社会优势,充分利用北京市各类机构、科研院所等人材、信息优势,经多次筛选后,聘请高层次、高水平的授课人员作为讲师。这样做,除了保持培训的高质量外,也是相对经济的一种办法。

2、培训形式和内容的评估

此评估是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涉及: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或培训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既定目标;培训形式是否得当;培训资料情况是否满足培训要求;授课教员的水平和技能;培训的组织情况等。

3、培训学员参与情况评估。培训中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学员的反应。它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学员在参加培训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学员参加培训的出席情况;学员在遵守时间、遵守纪律方面的表现如何;学员在完成培训中相关任务情况;培训结束进行考核时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最后,应征求培训组织者对学员在培训中的整体评价。在总装继续教育中心,由于管理模式的原因,上述因素分别由学员队、教研室、训练处及相关授课教员和带班教员给出。

4、培训教员的评估

对外聘教员和内部教员的使用(准备)应以以下原则来判别:

是否具有责任心。不管一个教员的授课水平高低,如果缺乏责任心,即缺乏对学员负责任的态度,培训本身是不可能搞好的。缺乏责任心有诸多表现,但为应付而授课,以及仅凭读几本书,编造一下授课内容就去讲课是其中两种主要表现。

是否具备授课的基础。其主要表现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所授课程内容相关的系统专业知识是对教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同时,要求授课教员要有职业工作经验。更为苛求一点,要具有与培训对象同行业或相似岗位工作过,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成功与失败的经验。1997年由笔者策划和参与组织的在总装继续教育中心进行的为载人航天工程所进行的培训中的教员,就全部是此工程与系统的总(副总)设计师们。

是否具有娴熟的授课技巧。这要求教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语言表达艺术,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等:同时也要具备应用“表演艺术”的能力和与学员交流的能力。

现代培训技术的掌握。现代培训设施在培训过程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并对授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网络在线、电脑投影、声控设备等。掌握并娴熟应用这些设备,会极大地提高授课效率,培训的效果也会相应好得多。

5、培训环境和现代培训设施应用评估

涉及培训地点的噪音、光线、教室的合理程度;教学场所及活动场所的安排,视听设备及多媒体器材的使用情况和对授课内容的帮助等。

(三)培训后的培训评估

培训后的培训评估主要关注培训效果是否达到预想的目标。即受训者是否实现了系统的行为变化,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戈得斯坦在1986年通过研究,提出了所谓“培训效度”的概念来表述培训的效果:培训期间受训人员的学习是否确有收获;培训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改进了工作绩效;有效的培训方案是否能成功地运用于其它组织。

宏观地看,直接询问或观察培训的效果有一定意义,但如果对效果的关注予以细化,将会使对效果的评估便于操作和易于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培训后的评估予以细化。

达到目标的程度。在培训实施前和培训计划中,我们已经列出了培训的目标。这就给培训后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对一些有形的、可度量的培训结果,我们通常是在培训期间(结束前)进行评估的。但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完成了对所学内容的应用之后,再次考察这些目标的实现更具有准确性。

所培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我们可以列出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围绕经培训后可能产生的变化列出问题。如果在培训前的状况是清楚的,那么将培训后与培训前的状况进行比较则更为恰当。

技能使用频度。这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讲尤为重要。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多年来确定的“需求牵引”的方针,就是对所有培训技能的“使用频度”进行多次评估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工作中的变化、改进与成就。在培训后的评估中,我们需要知道学员经培训后在工作中有哪些特定的活动发生了改变。以及从评价的意义上说,要了解受训人员能确认的、可衡量的成功是什么?即与培训直接相关的特定成就与改进。

培训资料的使用。继续教育培训所使用的资料,一般都可在工作中直接使用。因此,应该了解学员使用这些资料的情况。

臼培训相关性。当受训学员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之后,他们对培训项目诸多方面的有用程度最有发言权。了解这种相关性,可以帮助培训设计人员真正知道培训内容在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从而为后续培训提供真正价值。

培训成本。计算培训项目的成本非常重要,但极其困难。因为成本必须准确、可靠和真实。前面已经讲过,对总装备部(或军人)的继续教育培训来讲,只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对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从宏观、大局上来讲究效益的。但我们不能依此就不顾及培训的成本。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列出成本的意义在于可将其作为培训效率的指标之一(虽然不是重要指标)。

上一篇:我听见了春天的声音作文600字下一篇:临建工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