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合理用药探讨(精选9篇)
药剂科
刘祥瑞
主讲内容:
1、抗生素滥用现象
2、抗生素滥用主要危害及后果
3、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及基本要求
4、我国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措施
5、如何正确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6、我院开展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动态
一、抗生素滥用现象
(一)、医疗机构滥用现象: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等,都属于抗生素滥用。滥用原因主要是因为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对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行政与法律的界定。导致医院不重视病原学检查,抗生素药敏试验过少;抗生素适应症掌握不严,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偏多,联合用药过多,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不了解抗生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途径、间隔时间上存在不规范操作。
调查医疗机构滥用抗生素存在现象:
1、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美国对抗菌药物控制很严格,定期考核医生的抗菌药知识,不及格者将停止其处方权。)
2、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3、外科手术则高达95%。
4、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住院病人使用抗生素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30%)。
我院上次合理用药检查情况:抽查病历35份,其中有100%的病历使用抗生素;有90%的病历使用安士杰;外一科外伤患者使用安士杰长达11天;有无感染匀使用抗生素;把安士杰当作万能药等。
(二)、药店滥用现象:抗生素到处可买,药学界流传着一句话:“美国枪支容易买得到,抗生素很难买得到,而中国恰好相反。”用这句话来形容抗生素的重要性和在中国的滥用程度再恰当不过了。
(三)、畜牧养殖业滥用现象: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这已是养殖业内通行的做法。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在环境中大量的抗生素释放和耐药细菌的驯化与进化。在农场周围的空气和土壤中、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零售的肉和禽类中,甚至是野生动物体内到处都充斥着抗生素。国家药监局有人统计“在中国,每年有一半的抗生素用于养殖业。”。
二、抗生素滥用主要危害及后果:
(一)、社会后果:
1:产生大量的耐药菌,使有效的抗生素效果变差,或者完全无效。耐药性可以交叉耐药,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同时亦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而且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的细菌、人体正常菌群的细菌与致病菌之间,通过耐药基因相互传播,使细菌耐药性复杂化。结核病包括抗生素在内的化疗药物已经不少,本来非常有效,如今因耐多药结核菌的流行使得结核病成为更加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而一批抗生素失去疗效,则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2、资源浪费:
3、医疗机构信誉损失:
(二)、临床后果: 1:是毒副作用
任何抗生素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反应。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在医学上,他们被称为“药源性致死”。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药吃死的。这当中40%死于抗生素的滥用,中国三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听力残疾,而60%到80%的致聋原因与使用抗生素有关。
(1)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任何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洁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
(2)肝损害。通过直接损害或过敏机制导致肝细胞损害或胆汁郁滞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3)肾损害。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主要有氨基贰类(庆大毒素等)、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一代)、多粘菌素B、二性霉素B等。
(4)神经系统损害。可表现为头痛、失眠、抑郁、耳鸣、耳聋、头晕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甚至神经肌肉传导阻滞。多见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反应。较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素、新霉素、头孢氨苯等。
(6)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见于氯霉素、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等)、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7)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
2:造成正常菌群失调,产生免疫力下降和医源性感染或药源性疾病。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既可以杀灭致病菌,也可以消灭人体肠道或鼻咽部的正常菌群,而正常菌群是维持正常功能和免疫力的卫士,它们减少到一定程度时,致病菌就会乘虚而入,或者体内原来的非致病菌也会引起感染,严重的甚至可以致命。3:是造成感染的病原诊断失效。
只要发烧就用抗生素,即使普通感冒也用,把抗生素看成是万能的退热药、消炎药。在病人需要做病原诊断时常常就检查不出来。我国医院里感染性疾病细菌培养阳性率极低,明显的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就是培养不出细菌,以致影响正确选用抗生素治疗,正是由于滥用了抗生素。结果造成恶性循环,临床上不能做出病原诊断,反过来又使盲目应用抗生素增加。
三、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及基本要求
目前尚无一个公认明确的合理用药定义。绝对合理用药也是难以达到的,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只是相对的,当今比较公认的合理用药是应包含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这4个基本要素。其中适当性是基本要求,即将适当的药品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病人、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要求:
1、对症开药、2、供药适时、3、价格低廉、4、配药准确、5、剂量、用药间隔和用药时间均正确无误、6、药品必须质量合格等。
四、我国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措施
我国政府非常观注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为了有效制止抗生素的滥用,积极采取有关措施: 1、2004年7月1日起,抗生素再次被明确规定为处方用药。并严格要求凭处方取药。2、2006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出台,制定了基本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等,要求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3、2008年3月24日印发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4、2005-2007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抗生素合理用药是重点检查项目。5、2009年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抗生素合理用药更是重点检查项目。
6、卫生部的卫办医政发„2009‟13号文件《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方案,要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方案。并制定了工作目标:截至2012年底,建立并全面运行覆盖全国二级以上医院的监测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抽样监测系统,完善药物合理使用和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增强对药物不良事件的敏感性并有效应对,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临床合理用药目标
7、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卫生部的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五、如何正确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原则上用一种有效时,尽量不要联用其他抗生素,只有针对严重感染、不明病原的重型感染、混合感染或复杂性感染避免耐药和毒副反应,单一抗生素无效或估计单用不能控制的感染,或在治疗感染类疾病,为增强抗生素的疗效,缩短用药疗程,减少细菌的耐药性,我们通常需同时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这就是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所起到的效果包括增强作用,相加作用,无关作用,拮抗作用。临床上将抗生素分为两类:杀菌剂和抑菌剂:
1、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类、万古霉素类,代表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苯唑西林,苄星青霉素,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先锋5号,先锋6号,头孢呋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等制剂。,2、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代表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卡,洛美沙星,左氧,等。
3、快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代表药物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白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制剂。
4、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配伍结果: 1+2:协同;
1+3拮抗;
1+4:无关或相加;
2+3相加或协同;
2+4:无关或相加;
3+4相加。
临床实践证明,两种杀菌剂合用一般会起到增强或协同作用。常见的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后表现为增强作用,因为青霉素抑制了敏感细菌繁殖期细胞壁的合成,而庆大霉素抑制了敏感菌静止期蛋白质的合成,二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细菌,加速细菌的死亡。两种快速抑菌剂合用会产生相加作用。如红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四环素+氯霉素等,因为他们通过抑制敏感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途径一致,起到相加作用。而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一般为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青霉素对繁殖期的细菌作用较强,而红,氯,四抑制敏感细菌的繁殖,他们与青霉素合用,就消弱了青霉素的杀菌能力,而青霉素也影响了他们的抑菌能力。
六、我院开展合理用药监测工作动态
目前处于未开展此项工作状态,仅每次为了应付检查完善一些资料。
1、要医务科及药剂科共同监管: 住院病历由医务科担任病历合理用药分析点评,处方由药剂科担任处方合理用药分析点评。
2、要医院领导重视: 送医务科有关人员及药剂科有关人员培训学习,或要培养临床药师,3、要转变工作模式: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主要的是治病人;药师的职责不仅是给病人发药,更主要的是给病人用药。
4、药剂科要开展临床药学: 临床药学的核心是研究药物的合理应用,要求药师从以药物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上来,而通过药学监护使临床药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09年9月4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
通
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1、掌握应用指征,2、按药敏选药(大于70%),3、围术期预防用药只用于泌尿系手术。
4、观注不良反应(18岁以下慎用。)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类别管理。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品种。
(一)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
(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
(四)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伏立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三级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我部将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适时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进行调整。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本辖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开展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和指导。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保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落实。
我部于2008年3月24日印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同时废止。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附:《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注:1.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臵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臵入、人工关节臵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颅脑手术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乳腺手术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阑尾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
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
肟;可加用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结、直肠手术
肝胆系统手术 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
坦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心脏大血管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一般骨科手术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妇科手术 剖宫产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治疗
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是抗生素的诞生。抗生素是临床使用最多的药物, 被医师用来控制细菌的感染及传染。但随着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药物不良反应[1]。近年来, 人们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和滥用越趋严重, 在我国尤为突出。全球死亡人数中死于不合理用药约占1/7。而在我国, 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患者中有l/4是由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致。因此, 为有效、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 我院回顾性分析1986例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抗生素的的使用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1986例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病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2013年1~6月的876病例中, 男432例, 女444例, 年龄4d~88 (46.3±5.9) 岁;2013年7月-2014年1月的1110病例中, 男576例, 女534例, 年龄2d~87 (48.1±6.1) 岁。
1.2 方法
对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1986例临床使用抗生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情况认真记录, 且在收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如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结果、处方、给药途径、治疗前后临床病症的变化、治疗效果等。
1.3评定标准
国家卫生部所颁发的《临床用药须知》和《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03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
2 结果
2.1 不合理比例
在1986名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 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1906例 (95.97%)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80例 (4.03%) 。
2.2 不合理类型
在2013年1~6月, 存在疗程过长8例, 药物选择不当14例, 药物更换过快26例, 重复给药13例;在2013年7月-2014年1月存在疗程过长5例, 药物选择不当10例, 药物更换过快19例, 重复给药7例。
2.3 抗菌药物的选择取决因素
(1) 致病菌的实验室检验及药敏试验结果。 (2) 患者发病感染的部位。 (3) 患者个人全身情况及疾病。 (4) 药物间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 (5) 患者经济条件。
2.4 注意事项
(1) 明确疾病的临床指征。 (2) 在用药前, 先进行致病菌培养, 药敏检验。 (3) 进行药物选择, 应考虑用药是否安全、方便、实惠。 (4) 给予适当剂量及疗程。 (5) 若出现药物疗效不佳, 应再次进行致病菌培养及药敏检验, 同时考虑变更抗生素或采取多种联合药物治疗。
3 讨论
经本文探讨分析发现, 医院临床上抗生素的用药情况逐年趋向合理、谨慎, 但仍存在常用抗生素临床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仅是提高医院治疗水平、增强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耐菌株的产生、降低细菌耐药性, 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的关键;还是确保医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而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所有临床医师就必须要认真学习、熟悉抗生素用药指导原则, 并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特别是药物类型、给药剂量及次数、疗程、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等。
在临床上, 医师须严格按照临床指征和适应证慎重选择抗生素。特别是在对疾病进行抗感染治疗中, 根据诊断及检查结果选择最敏感抗生素是确保有效抗感染的关键。然而医师要正确选择抗生素, 则需要熟练掌握每种抗生素的药理。另外医师还要掌握患者的病史, 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情况选择抗生素。在临床上一旦选定抗生素, 就不随便变更抗生素。如果在治疗过程中, 出现疗效未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要检查是否是药物的剂量不足、用药时间不对、给药途径不合理及患者的全身免疫情况等, 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改进治疗。再者, 不随意变更抗生素的原因是随意变更抗生素会增加人体内耐药菌株, 加强耐药性, 从而影响后期疗效。因此, 严格规范抗生素用于预防性治疗, 应遵循能不用则不用, 用时少用的原则。这既能达到预防的作用, 又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上, 抗生素的使用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可能出现二重感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疗程长, 剂量大, 医师要密切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 定期将患者分泌物送去化验。若检测怀疑为真菌感染, 须马上停止抗生素的使用, 进行真菌培养检查。
参考文献
[1] 袁靖.我医院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J].健康之路, 2013, 12 (6) :417.
45-55岁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段,正如金色的秋天,意味着收获的喜悦,步入中年的人生也会伴随着更多的成熟、智慧和感悟。但与此同时,无论男女,身体都会或多或少地开始出现一些变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更年期。
更年期(来源于希腊语:梯子的一级)指妇女从卵巢功能旺盛逐渐衰退到老年的一段过渡时期,是每位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一般女性都有两个卵巢,具有维持生育能力和性活动能力,维持女性特征的重要作用。女性到45岁左右卵巢功能逐渐减退以致完全消失,月经发生改变、逐渐减少,以致停止,性器官进行性萎缩和逐渐衰老,到60岁左右妇女步入到老年期。更年期大约10-15年左右。而男性更年期则更加隐蔽,而且年龄跨度更大。
这一特殊时间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多种变化。如月经紊乱、情志异常、多忧多虑、血压不稳、烦躁不安、烘热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头痛、失眠多梦、浮肿便溏、骨质疏松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尽管有1/3的人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能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但仍有2/3左右的人会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其中重症发病率可达30%,如调理不当会影响日后几十年的生活质量。
目前国际上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以激素补充和对症治疗为主。而在我国由于中医中药对这种疾病的丰富经验使得治疗手段更加丰富完善。
中医看来,无论男性女性进入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月经将绝,冲任两脉虚损,或精血不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肾阴阳失和,主要分型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类,以肾阴虚型更多见。肾阴虚患者除上述“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外,还有热象,比如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肾阳虚患者则有形寒肢冷、尿频、夜尿多;可供鉴别。肾阴虚者选用更年安,肾阳虚者可选用二仙汤或二至丸。
由天津乐仁堂首研生产的更年安片,是从事更年期综合征研究多年专家,根据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大量临床及药理实验研制而成,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7.4%,男女均可服用。除了对肝肾阴虚型效果明显外,还对心肾不交、肝气郁结等症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孙冰)
云南白药新用途
治冻疮 将药粉用酒精调成糊状敷于患部。若已破溃,则将药粉撒在溃破处,以溃疡面全部盖上药粉为度,再用消毒纱布包扎,面积较大的多撒些药末,以免结痂粘连纱布。治疗期间宜保暖。一般用药2-3次愈合。
治慢性胃炎 成人每次口服0.2克,1日6次。必须连续服用,即使疼痛消失,仍要坚持用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治带状疱疹 取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5次,同时口服白药0.3克,每日4次,连用1-3天开始结痂,疼痛减轻,一般3-8天即可痊愈。
治婴儿脐炎 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清洗局部分泌物,然后取1克云南白药撒于脐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包扎即可。
治口疮 用云南白药粉吹敷溃疡面,每日2-3次。一般用药1天症状即明显减轻,3天后口腔溃疡可愈合。
维生素E可助老年人抗感冒
维生素E既可抗衰老,又能防感冒,物美价廉。中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经常服用,对保健是有益处的。
美国波士顿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吃维生素E可以降低患感冒的危险。
参加试验的617位老人年龄都在65岁以上,来自33个不同的敬老院,大约一半老人每天吃200单位的维生素E,其他人则只服不含实验成分的“安慰剂”。
研究结果表明,服用维生素E的老人患呼吸道感染的比例降低了20%,同时患感冒的人数也降低了22%。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引起患者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使用途径主要为四大途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其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占总例数的64.3%(36/5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占44.6%(25/56)。主要药物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以及消化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的占51.8%(29/56)。此56例患者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其中痊愈患者52例,减轻患者4例。结论:在西药的使用中,必须对医护人员普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安全、更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用药。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西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药物组合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在临床上,西药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药联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药物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减弱
【1】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对我院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6例;年龄为5至70岁,平均年龄为(37.52±32.85)岁。此56例患者均属于因西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2 方法
对此56例患者的西药用药类型、临床表现症状、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1.3 观察指标
对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在这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2.结果
2.1 患者不良反应的基本状况
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34例中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60.7%,在各个年龄阶段中,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4例婴幼儿患者,占总例数的7.1%。其中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36/56);男患者占35.7%(20/56),经过对比发现,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2.2组织系统与临床表现
西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有很多,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腹痛、意识不清晰、消化系统不适、呼吸困难、头疼以及发热等。在这些不良反应的症状中,皮肤瘙痒及皮疹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约占总比例的64.3%,最为少见的症状为呼吸系统,仅占总比例的1.8%(见表1)。
表1: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 皮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全身反应
2.3 药物情况
在所有药品中,不良反应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品,占总例数的51.8%;最低的为神经系统类药品,占总例数的1.8%(见表2)。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 意识不清晰、头疼 腹痛、恶心呕吐
心慌 呼吸困难 发热、抽搐
患者例数(例)
4 8 2 1 5
总比例(%)
64.3 7.1 14.3 3.6 1.8 8.9
表2: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
药物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 心血管类药品 血液类药品 中药类药品 呼吸系统类药品 神经系统类药品
3.讨论
合理的对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对治疗效率及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中,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预防【2】
患者例数(例)4 10 5 7 1
总比例(%)
51.8 7.1 17.9 8.9 12.5 1.8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综合职业素质、责任感以及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是给患者开药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对每种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用药。②若患者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对药物的药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药物联用的使用范围进行掌握,避免超出药物之间的度。③医院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医护人员中。在临床中,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大多是由于输液而导致,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及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西药用药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不良反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男性较高;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
综合以上所述,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在实际的护理中,必须对药物的存放进行严格的规范,并且在患者进行输液前要严格检查输液的质量,运用正确、合理方式对药物的搭配进行选择,杜绝错误搭配的发生。同时,在患者进行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监督,若患者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停止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必要可给予抗结剂进行治疗,充分保障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开展流通领域抗菌药物专项检查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抗菌药物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制定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
二、组织领导及工作分工
为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以副局长王锡军任组长,副局长吴文坤、纪检组长王秦琴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药品医疗器械监督股,负责日常工作。
三、整治工作内容
(一)继续加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药品分类管理,通过严格处方药管理,规范处方药经营行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要以加强对公众自我药疗存在的安全隐患、易造成滥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为重点,消除公众用药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合理用药。
(二)依法加大对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的日常监督检查,依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促进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监管工作的实施。一要加强零售企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柜摆放情况和专有标识规范情况的检查。
二要加强对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须凭处方销售监管,结合此次专项检查工作,组织开展一次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的专项检查,对药品零售企业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行为要依法处理。
三要加强执业药师或驻店药师配备及在岗情况,以及处方审核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进一步完善执业药师或驻店药师配备制度和处方审核制度。
四要加强对已明确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的药品品种的监督检查,对违规经营的,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出处理。
五要探索建立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监管的长效机制。通过此次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措施,逐步建立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六要切实做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督促有关单位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送。
(三)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切实把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实施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的监管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充分认识此次专项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药品从业人员的教育,增强企业执行药品分类管理政策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警示滥用药物带 来的严重后果,正确引导消费者合理用药,使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理解支持配合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切实把抗菌药物流通领域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四、整治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4月29日-5月5日)对全县流通流域的抗菌药物监管工作进行部署。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组织分工、活动安排,落实各项活动内容。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3月-6月)
1.药品经营企业整改。将本工作方案的有关精神及时传达到连锁公司和单位药店,要求其开展自查自纠。
2.组织检查。我局执法人员要根据本方案的有关要求,加强本辖区抗菌药物监管,督促经营企业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同时,对本辖区内药品零售企业开展全面检查,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处理。
3.总结上报。相关股室要及时将本辖区内开展专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检查结果和工作总结上报市局市场科,同时总结和推广整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有序推进,确保成效。
五、有关要求
此次抗菌药物整治工作体现了国家治理抗菌药物滥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决心。各执法人员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确保专项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并以此为契机,规范药品流通环节处方药的经营行为,提高我县抗菌药 物合理使用水平,提升药品经营企业正确指导用药能力。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不同科室的住院病例3000例。将各个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及相应的用药情况录入已提前设计好的调查统计表, 其中男1900份占总抽查病例数的63.3%, 女1100份占总抽查病例数的36.7%, 年龄在2个月~89岁。其中2107份病历使用了抗生素, 占70.2%, 高于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抗生素使用应低于50%的标准要求[2]。根据患者的诊断及相应的抗生素使用的类别、疗程和剂量进行整理分析。
2 结 果
在所抽取的病例中, 根据疾病的不同诊断, 在我院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抗生素有以下几种:青霉素类如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用阿洛西林等;第2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克洛等;第3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唑肟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具体抗生素统计结果见表1。
3 用药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 我院临床使用抗生素以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主, 其中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为我院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5版中规定:药物利用指数为约定日剂量与用药天数的比值, 当药物利用指数≤1时为达到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要求。药物利用指数是客观评价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一项指标[3]。可看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结合其他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于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总结如下。
3.1 盲目使用抗生素
患者在临床上应用抗生素前, 医师忽视了用药前的细菌培养, 未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对应的抗生素, 而只是盲目的或凭借自己的用药习惯选用抗生素, 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
3.2 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临床医师诊断患者存在抗生素的治疗指征时, 未根据细菌的培养结果, 直接给予广谱、高效抗生素,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3.3 二联或三联使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 某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检测结果, 并未达到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指征, 或虽有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但病情未达到必须应用二联或三联抗生素进行治疗, 医师过多的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滥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4 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感染疾病的“万能胶”
结果造成了机体菌群失调, 形成了“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细菌耐药性而形成新的耐药菌群→使用更高级别的抗菌药”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因此, 著名的药理学家Kunin强调, 每种新型抗菌药物都难逃“被发明→被滥用→被淘汰”的厄运[4]。
4 对 策
4.1 制定出抗生素使用的法则, 并加强监督力度
如定期检查各科室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同时举行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论知识学习, 开展用药点评, 对于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医务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4.2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 如年龄、体质、感染的轻重、肝肾的功能及特定人群 (妊娠、新生儿) , 并结合患者经济状况和药物价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合理调整。
4.3 注意疗程和剂量问题
在临床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时, 如抗菌药物的剂量不足或用药疗程不够, 就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疾病病情的迁延。如抗生素剂量过大则会造成药物毒性反应和浪费。
4.4 尽量使用窄谱、普通及单一种类的抗生素
要求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时, 能使用窄谱抗生素的就勿使用广谱抗生素, 能用低级抗生素的就勿用高级抗生素, 能用一种抗生素达到治疗效果时就勿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杜海燕.抗生素临床使用误区和应用基本原则[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 :4-5.
[2]吕粤俊, 左斯为, 陈美玲.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与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 (6) :1004-1005.
[3]张鲜利, 霍花, 翟力.我院2年来处方评价的实践与体会[J].药学实践杂志, 2010, 28 (2) :140-142.
【关键词】 药剂人员;干预;临床用药;合理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4-01
药物治疗,是进行疾病治疗最常用而且最简单的方案,而其治疗效果又与合理用药分不开。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物的品种、数量都呈现出了一种飞跃式的增加趋势,在进行实际治疗时,繁多的药物选择方案使得合理用药的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稍有不慎,轻则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重则诱发各种不良反应,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对临床用药进行药剂人员干预,能有效保证用药的合理化[1],然而相关的临床验证还嫌不够。基于此,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了一项研究,挑选对临床用药进行药剂人员干预前后的门诊处方各200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验证这一手段的合理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都来源于本院资料数据库,A组处方的开具时间均为2011年9月前,我院对临床用药进行药剂人员干预前,B组处方的开具时间均为2011年9月后。所开具处方中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均有差别,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会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探究造成影响,故具有研究价值。
1.2 药剂人员干预方法
1.2.1 处方监测 首先,在处方的开具过程中进行初步评判,根据经验判定其合理性之后再转交给下一部门;其次还应经常性进行回顾性调查,深入研究所调查处方的准确性,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正工作。
1.2.2 临床监测 临床监测主要针对于抗生素类药物,药剂人员需要深入用药实际,进行严格监控,杜绝任何不按处方用药或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出现,还可以以此对处方进行二次监测,进一步强化用药的合理性[2]。
1.2.3 加强协作 药剂人员需与相关医护人员,尤其是感染科、护理科以及检验科三部门的医护人员加强合作,密切关注患者的任何不良反应,从而提升自己的经验水平。
1.2.4 使用管理 这里的使用管理,主要包括药物的采购、出入库记录、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等方面。首先,在进行药物采购的时候,必须确保厂商、销售商、运输部门具备相关资质;其次,出入库管理必须做好相关的记录,以此严查各类药物的日常使用情况;最后,管理技术应做到信息化,将相关联用、配伍数据存入数据库,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在开具处方时进行查询。
1.3 对比数据 对比数据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处方合格率;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主要又分为应用种类、应用时间与药物费用三个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檢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处方合格率 A组处方中合格的份数仅为115份,合格率低至57.5%,远达不到B组91.5%(共183例合格处方)的高度,其差别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据统计显示,A组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平均就超过了两种,具体数据为2.54±0.69种,联用、配伍问题显著,且药物应用时间平均值就几乎是B组的一倍,为11.81±3.14的,药物费用平均值更是接近B组4倍,为1956.52±337.21元,为患者带来了极重的心理与经济压力,而B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仅为1.09±0.51种,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为6.01±2.08d,抗菌药物的费用仅为508.38±179.15元,两者差别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药物滥用的危害极大,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对患者心理造成压力、身体造成危害等方面,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这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影响更为严重,研究表明,滥用抗菌药物将导致病菌抗药性提升,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治疗情况[3]。传统意义上的临床合理用药,主要根据医护人员的相关经验来进行保障,效果一直不好,本例的研究显示,不进行药剂人员干预,处方合格率仅有57.5%,远远达不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实际应用中,抗菌药物平均应用种类就达到了2.54±0.69种的程度,这表示几乎所有患者都面临有抗菌药物的联用与配伍问题,而抗菌药物的平均应用时间也达到了11.81d,药物平均费用高达1956.52元,可谓触目惊心。
而本例的研究同时表明,药剂人员进行合理的干预,通过处方监测、临床监测,并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同时在药物的使用管理上加大力度,能有效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以处方合理率为例,就已经达到了91.5%的高度,而抗菌药物的平均应用种类也能下降到1.09种,平均应用时间下降到6.01d,患者的用药负担也能下降到508.38元的程度,充分显示了该方案的合理性。
究其本质原因,笔者认为这还是因为药剂人员是和药物直接相关的部门,对药物的合理利用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知识,只是在目前的条件下,无法闯入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化的第一线,所以直接导致了医院临床用药合理性不高,而强化其干预作用,是最基本而且最简单的保证手段,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语,聂绩.临床药师为提供药学服务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药房,2009(9):1519-1520.
[2] 邓体瑛,等.呼吸内科临床药师药物治疗的实践与药学服务[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20):145-147.
【摘要】:改革开放是个具有历史意义起点,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药品领域也无可例外,额外需要掌握的用药准则也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我国的老百姓在健康方面加强了空前的重视,这就要求相应的额外基本药物知识需要传播给大众。而基本药物常识的缺乏在我国是个普遍现象,本文就我国部分地区用药状况及合理用药的举措展开综述。【关键词】: 合理用药
医院用药医患
【正文】:WHO定义合理用药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而九七年WHO又提出了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性,使用,价格,对病人适宜;剂量,用法,疗程妥当;无禁忌症,用药对象适宜,不良反应小;调配无误;病人顺应性良好①。
看完定义和生物医学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周围人群违反该定义的现象比比皆是,现代社会的普通民众,除了没病滥用药物预防疾病外,他们用药时还易犯下列八个错误:轻信朋友熟人推荐购买药;滥用抗生素;迷信中药无毒无副作用;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儿童服用成人药;搞混药名,看错包装;保健品当糖吃;洋货一定好过国货(来自新浪微博)。
这就让我们这些医药相关行业的人非常心寒,新药研制是个艰难的任务,各种数据经过成千上万的反复验算,几百次的临床试验,十多年的漫长路程才成就了一款新药的出世,而普通民众却视严格的数据为草芥,形同儿戏,实在令人发指,让我们一起看看部分地区医患用药情况。
有研究者对南京六合区的城市、城镇、乡村的用药状况作了细致的调查① 抽取了六家医院,对960个处方,通过文献法、访谈、问卷调查、对所得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对药物费用、注射剂、抗生素等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发现医生、药师、患者三者都有原因导致不合理用药,医生会受利益驱使、专业水平不够等影响,药师因为不能直接参与临床,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地区性的政策原因,由此该研究者对百姓提出建议:病人应该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剂量、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并且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用药了。⑤要做到安全合理选用药品,首先应当确诊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患者自我感觉就随便用药。比如发烧、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不能简单地服一些止痛退烧药就完事;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症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止痛药,就会掩盖一些急腹症的症状,贻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要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而卫计委今年2014年用几句简短的话也提出了几点鸡汤: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处方药要严格遵守医嘱,切勿擅自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医院内的相关科室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看一下相关研究。有消化内科的医生对医院内20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②,并得出相关结论:该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为抑制胃酸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使药效降低、药物拮抗、药物连用毒副作用增强。作者由此提出希冀:消化内科是医院中较大的科室,其合理使用药物是保证患者能够得到良好治疗的前提,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医生要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医院药剂科是个重点管理的科室,药剂师应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规范和约束医师的用药行为。医院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师的医嘱和处方进行严格的控制,坚决制止大处方、多种类合并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建立健全处方分析制度,药剂科每天清理出不合格处方,每月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分析,并上报领导,反馈信息给医师,从而提高处方合格率。加强调剂工作中的审方、配方工作,防范不合理用药。审方能及时检查出医师的错误处方,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用错药物而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发现药物的配伍禁忌,确保合理应用药物;发药时向患者详细交待用药时间、用药方法和用药禁忌,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的疑虑。保证调配处方的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处方合理用药③。
在护理领域,因为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害也是颇为常见的,诸如粉针剂溶解后放置时间过长、静脉滴注速度不合理、药物存放环境不合理、临床新药联合用药时没注意配伍禁忌、肌肉注射过浅或过深、有些如胰岛素类的药物没有时刻注意临床监测、血糖检测和临床观察护理。
而在特殊人群的用药情况看,则更加不乐观,尤以老年人为典型,④老年人疾病复杂,用药种类多、老年人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加上老年人用药依从性不佳及处方中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一般人的基础上,开展老年人合理用药评估十分必要,包括:制定中国老年人高风险药品目录,提出高风险药品的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建立合理用药评估体系,保证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目前,我国对已经上市的所有药品都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计划⑥。虽然我国正在通过全国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对上市后药品进行风险再评估,但距离一套成熟完善的药物上市后风险管理体系仍有差距。
从以上研究者总结起来,造成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是这几点:(1)患者方面:错误的药物信息、信任被误导、不恰当要求。④(2)医生方面:缺少教育和培训、角色不适当、缺少客观的药物信息、经验缺乏、药物疗效的认识被错误引导。(3)医疗机构方面:患者太多、开处方的压力、化验室能力不足、人手不足。(4)药物供应系统方面:不可靠的供应商、药品短缺、供应过期药物。(5)药品法规方面:处方药未正式注册、法规执行不力。(6)企业方面:推销活动、误导消费者
要想解决这些不合理现象或原因,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临床药师制的建立,它对药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药学人员由传统的对药物的管理到直接面对患者的工作模式的转变,从此,临床药师将活跃于临床各科室,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对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⑦
在广大农村方面,要真正发挥基本药物制度的积极作用,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需要政府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各相关部门高度协作,形成良性发展的联动机制]。尤其是村卫生室是公共卫生的基础,更要落实其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完善多渠道畅销补偿机制。尤其是在“零差率”的销售机制下,村医收入大幅度减少,部分村医为增加收入可能多开药,甚至开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所以政府及管理部门应该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村医参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积极性。
对患者则要加强宣传,运用现代媒体例如微博、空间、报纸、手机等进行相关宣传,在进行宣传时,要注意传播主体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不能让一些没有医师执业证或药师执业证的人四处宣传未经证实的所谓攻略或偏方,要让百姓正确认识广告产商,保健品等知识;对药品零售商店要进行内部管理的强化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作为零售药店来讲,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推行,深化认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参考文献】:
① 潘希.南京市六合区医院门诊合理用药情况调查研究「D」 硕士论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54)② 伍晓剑.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研究分析「J」当代医学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医院内科 2011,17(33)
③ 王玉兰 刘岭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指标分析「J」医疗论坛成都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No.03 2011 ④ 刘琛,王育琴老年人合理用药研究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
国家卫生专项201002011编号
⑤ 邹士宗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20126(17)
【抗生素合理用药探讨】推荐阅读: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解析01-04
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07-21
抗生素使用规范11-10
抗生素分级管理规范11-18
抗生素使用知情同意书12-31
浅谈滥用抗生素对养猪业的危害05-28
抗生素在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的应用11-08
维生素c说明书01-07
维生素E胶丸说明书06-06
维生素B2片说明书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