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献综述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文文献综述(共8篇)

水文文献综述 篇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研究综述

本文通过国内、外背景的.叙述,提出了研究和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介绍了水情自动测报的一般组成,并综述了其发展历程,最后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 者:时京林 丁文学 付树卿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新疆,石河子,83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4)分类号:P64关键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系统组成 发展历程 前景展望

水文文献综述 篇2

为了获得水文地质资料和开发地下水所进行的钻探工作, 称为水文水井钻探。根据钻探的目的, 有些孔为了获取水文地质资料, 这样的钻孔称水文地质孔或水文勘探孔, 简称水文孔。而另一些直径大的井, 目的是为工农业供水, 这样的井叫做供水井。因此, 水文水井钻探可以分为水文钻探和水井钻探。

1. 水文钻探

水文钻探是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运动规律, 水质、水量以及水温等水文地质规律为目的的。达到普查、勘探地下水的储量, 为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或补给地下水提供所需的资料。以所处的水文地质勘探阶段、性质的不同, 水文孔又分为以下几类:

(1) 水文地质普查孔 (简称水文地质孔)

主要是获取地层情况, 如地层的岩性、结构、地质构造和含水层的埋藏深度、厚度、性质等。一般用于未进行过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通常采用常规的口径, 进行取心钻探, 满足钻探工程的六项指标——岩心采取率、校正孔深、孔斜、简易水文观测、原始记录和封孔等。

(2) 水文地质勘探孔 (简称勘探孔)

在普查后已初步掌握地层、构造等情况的基础上, 着重了解地下水的水量、水位、水质、水温等情况。为合理开发地下水及正确评价地下水而进行的工作, 这就需要分层观测, 分层抽试, 单、群孔抽水等, 借以达到正确划分含水层的组、段, 地下水流向, 补给关系, 地下水下降漏斗等。

(3) 探采结合孔

在取得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为了合理开发地下水, 进一步了解水文地质情况, 同时考虑工农业急需, 将已取得资料的孔 (或取得部分资料) 移交生产部门使用, 作为开发井, 同时在开采生产中进而取得地下水的资料。这样的孔既要满足收集水文地质资料的要求又要满足开采生产对水质、水量、卫生以及永久开采的要求。

2. 水井钻探

为了供水的需要而进行的钻凿管井的钻探工程称水井钻探。水井钻探所形成的孔径大, 因此称井。下井管专为供水的井称供水管井。随着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统管工作的发展, 水井钻探已超出了供水范围, 它与地下水的补给、污水的排除、城市地面沉降与回升等工程联系起来了。

二、水文、水井钻探的特点

1. 地层复杂

水文钻探大多工作在第四纪的卵砾层、砂层、粘土层或基岩裂隙层。这些地层给钻探工作带来的问题是塌坍、漏失和不易取芯等。故称为“复杂地层”, 即发生事故多, 效率低, 钻进和采芯都困难的地层。

2. 钻孔结构复杂

由于要获得分层水文地质资料, 就要求切断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因此, 下入套管的层次多;钻孔直径大;止水要求严格;井身结构复杂。

3. 钻进方法多

由于地层复杂, 即使在一个钻孔中, 往往会遇到迥然不同的几种地层, 因此, 使用多种钻进方法。

4. 设备型式多

由于钻进方法多, 要求钻进设备与之相适应。因此, 当前水文地质水井钻探所用的设备类型繁多。

5. 劳动强度大

由于水文地质水井钻探孔径大, 破碎岩屑多;因此, 给钻探工人增加了劳动强度。

三、水文、水井的钻孔结构

1. 水文孔下入孔内套管的类型

下入孔内的套管类型综合起来有五种:孔口管;导向管;开采管;过滤管;技术套管。

2. 水文与水井钻孔结构

水文、水井钻孔结构是高效施工和优质钻进的前提, 也是获取完整的水文地质资料的保证。在相同的地层条件下, 由于钻孔的功用不同, 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钻孔结构;而一个优良的钻孔结构设计, 可以适应相当范围的地层条件。因此, 钻探技术水平的高低, 也反映在钻孔结构设计上。

(1) 水文地质普查钻孔的结构

水文地质普查钻孔要求全孔取芯, 终孔直径一般为110mm岩芯采取率不低于75%, 直径127mm的套管是做为必要的护孔管。井口管直径146mm的套管或更大。

(2) 水文地质勘探钻孔的结构

水文地质勘探孔主要是获得水文地资料。因此, 钻孔必须进行抽水试验, 要求滤水管直径不小于108 mm。

(3) 探采结合钻孔的结构

探采结合孔其特点是既要满足勘探钻进的要求, 又要考虑成井的需要。探采结合钻孔的滤水管多采用直径146 mm或更大的滤水管。上部井管应根据下入井内的深井泵体直径的要求而定。一般井管直径比深井泵公称尺寸大一级。

(4) 水文地质长期观测钻孔的结构

水文地质长期观测钻孔的任务是在取得水文地质资料后, 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地下水的活动情况。因此, 水文地质长期观测钻孔要有较好的成井工作, 钻孔结构要设计得合理。

(5) 供水水井的井身结构

供水水井在井径上要求要大一些, 其管外止水密封采用永久性的封固。供水水井由于用户要求不一, 使用的目的也各异, 井管种类繁多。因此, 在设计井身结构时都应加以考虑。

(1) 浅供水井 (浅井) :浅供水井是指深度在60m以内的农田灌溉井。井径一般大于400mm的口径, 井管采用铸铁管、混凝土管等。井身结构多为一径到底。

(2) 中深供水井的结构:当井深超过l00m、小于300m时称中深井。井管以钢管、塑料管和铸铁管居多;井管内径多在200—300 mm。

(3) 深供水井的结构:超过300 m的供水井称深井。多用于城市供水、工业供水和一些浅部地下热水的水井。这种井要求管外严格牢固地密封, 且中间采用多层的技术套管, 结构比较复杂。

(4) 基岩水井的结构:当开发基岩中水时, 必须将上部地表水或第四纪的含水层加以封隔, 以保护基岩中水质和量。

结束语

水文水井钻探是勘探和开发地下水的重要手段。无论轻重工业、水电工程、矿山开采、农田灌溉、国防交通等都要查明地下水的埋葬条件, 活动规律和含水层的性质、水量, 以便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刘万, 曹福德, 葛和旺.中国水文水井钻探技术及装备应用现状[J].探矿工程.

水文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地球物理测井;水文地质勘察;应用原理;种类分析

水资源匮乏是全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很多的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是全球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水资源的短缺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水资源的匮乏也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地下水由于储藏的位置较深,因此给水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应用与研究对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缺乏的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球物理测井法是众多勘探区方法中的一种,地球物理测井法主要包含了人工地震 、电法、重力勘探以及磁性等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电法。

一、应用原理分析

在水文地质勘查中,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是一项有效的水资源测量手段,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在分析地层构造、地下水质量的评价、探测岩溶、分析地下水的分布以及寻找含水层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拥有严密的物理数学原理基础,同时还具备很多完整、健全的材料能够提供参考。

(一)、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划分

正确的划分出隔水层与含水层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首先应该做的一步工作,并且应该对隔水层与含水层的厚度进行 仔细的分析,同时还应该进一步的 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的研究。进行隔水层与含水层的划分的主要测井方式包含:伽玛-伽玛 测井、声波测井、井液电阻率测井以及中子测井等等,其中的某些测井技术同样也能够用于对隔水层以及含水层的厚度的测量。这是因为含水层的电阻率在一般的情况下要比围岩的电阻率要小,并且含水层的密度以及孔隙度都相对较小,因此在进行隔水层与含水层 的划分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精确的划分。

(二)、地下水矿化度的测量

在一般的情况下地层的电阻率的值越低就代表地层水的矿化度越高,因此之前便有人提出利用石油测井 的数据进行地层水的矿化度的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存在的异常值来取出地层水的电阻率,然后在根据测出的电阻率与矿化度的反比关系进一步的得出地层水的矿化度。石油测井数据在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推广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依靠水文取样的方法,但是该项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由于缺乏样点,因此进一步的降低了地层水矿化度测量的精确度。

(三)、泥质含量的判断以及裂隙判断

裂隙在测井技术上的响应的具体表现为密度偏低、声波时差较大以及电阻率较小等等,一旦出现裂缝,裂缝中所填充 的泥质量就会越来越多,这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伽玛测井值会越来越大。

(四)、钻孔地层的岩性分析

岩石种类的不同,岩石的孔隙度 、电阻率、波阻抗以及密度等参数都会存在着一定 的 差异,根据岩石与岩石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便可以通过中子孔隙度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以及电阻率测井的方法的综合利用进行钻孔的言行剖面划分。

(五)、勘察岩溶水

声波的曲线可以对裂隙的层位进行直接的反映,如果溶洞中含有水,那么伽玛曲线的幅值便会降低,这样就可以根据曲线的变化情况进一步的得出其富水性,同时由于岩溶以及裂隙的发育的部分很可能出现井陉扩大的现象,因此利用井陉曲线也能对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进行判断。

二、物探方法的主要种类

(一)、高密度电阻率法

决定岩石的电阻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孔隙度、水的矿化度、含水量、矿物成分以及颗粒结构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其中岩石的含水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电阻率的数值。利用电阻率的物探方式进行水文地质情况的勘查,就是通过对岩石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电阻率进一步的分析和发现含水层在空间上的具体分布,同时还能对含水层的储水条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确定,从而达到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效果 。高密度的电阻率方法是一种间接的找水手段。

(二)、激光极化法

用一直流脉冲△Vl供入地下地质体时,在确保电流稳定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观测到一下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使用的测量电极的地位差会逐渐 的趋向于稳定值,但是在断开电源的一瞬间,电极间的电位差迅速的进行衰减,并且会逐渐 的减到零,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激光极化效应。激光极化效应主要是根据岩石以及矿石的激发极化效益时的具体反映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激光极化法又分为直流激光极化法以及交流激光极化法。人们通过利用激光极化法可以进行地下水源的寻找、地质结构的研究,同时伴随着高精度的激发找水仪器的研制成功,利用激光极化法进行水资源的探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复杂的地质结构 ,应该根据环境以及地质条件的不同,将不同的勘查方法进行有效的组合,进而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孔令敏.论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综合作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4):993-993.DOI:10.3969/j.issn.2095-6630.2014.14.928.

[2] 贤世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0).

[3] 张家艮,冯进.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综合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3.03.080.

[4] 孙继平.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24-24.DOI:10.3969/j.issn.1673-9957.2012.05.020.

[5] 徐有杰.综合地球物理测井在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3,32(7):106-107.DOI:10.3969/j.issn.1008-8725.2013.07.054.

有效教学文献综述 篇4

摘 要: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颇丰,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有效教学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梳理。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三个角度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1.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育心理学里,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动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2.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即发展性教学)。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目的和归宿,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因此,发展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

3.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论,有效教学论以有效知识论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二、有效教学的概念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济学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2)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3)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环节“链接”。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全方位发展为本。有效教学是对“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的主动调适。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有效教学与有效评价相互依存。

四、有效教学的分析模型

有效教学是通过相应的教学行为及其过程实现的。从总体上来看,有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宜(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行为,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和效率的过程;而适宜(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行为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观念与能力,对教学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学情等)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选择和设计的。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有效教学的分析模型:

从上述分析框架中可以看出影响有效教学的变量众多,对于观察有效教学而言,至少可以区分出以下三种变量:学习结果与效率;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学情。

五、有效教学策略的综述

国内研究者对教学策略的含义、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策略即教学主体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有研究者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情知互补,培养新人;实施多种教学变量组合;因材施教,适应需求多样化;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学者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三个阶段的策略:教学的准备策略、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教学的评价策略。也有学者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包含: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还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一般倾向于将支持学习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主要分为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

六、结论与反思

关于有效教学研究,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有效教学的涵义、重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克服这些缺陷和不足,是今后相关研究努力的方向。

1.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难以统一,今后相关研究要厘清基本概念。

2.有效教学研究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但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相对匮乏。

3.研究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同时,由于量化研究的缺乏,以及研究视角缺乏新意,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显得深度不足,未能体现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利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运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第2期).[2]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第4期).[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第1A期)

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篇5

前言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一直将内功心法列为上乘,视拳脚功夫为皮毛,素有内功杀人于无形、摄敌于千里之说。试观各绝世武功,不论是九阳神功还是九阴真经,不管是葵花宝典还是如来神掌,无不注重提升内力,研习心法,可见这内功的重要性。以上或许是作家们的杜撰,但就现今的各路武术,也都尊崇着一定的理念原理,并将其融入拳脚套路中去,使得功夫拥有灵魂,不至于死板乏力。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推崇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因此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带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特点。

功夫如此,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庞大,赢利如何丰厚,支配其运转的还是企业的文化。这里我说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企业、企业的分支或者一个团队内部共有的价值观、标志、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范畴,因此并不容易去建立、完善和把握。正是如此,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难能可贵的,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各国企业文化综述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归纳为民族特性、企业家理念、员工认同等方面,而这些因素无不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不同,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亦有不同。接下来我将按国家划分描述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

一、美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创立于1914年的IBM,一直贯彻着他们的“沃森哲学”即:

1、必须尊重个人;

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正是老托马斯·沃森的这几条行为准则,促成了今天IBM年收入逾千亿美元,雇员近40万的庞大商业帝国。

微软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企业文化:

1、汇聚优秀专才,注重才尽其用;

2、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待留住员工;

3、聘用人才方针,须符微软精神;

4、管理方式:长期性的承诺和支持;使命和大方向的启发;自由、真诚、平等;雇用最有才华的人。同时微软还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形成了独特的理念,例如尊重失败,释放信息,不需要再开一次会,工作任意小时,建立电子邮件系统,无等级的安排。

作为世界排名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其框架为:

1、信仰、法则与理念

沃尔玛追求“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等理念,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总结了“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

2、原则、规范与行动

沃尔玛有一套十分健全的企业文化制度,保证了“口号与行动一致性”。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日落”原则、“比满意更满意”、“十步服务”、“薄利多销”等原则。

3、激励、沟通与氛围。

总的来说,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关注客户利益,力求达到双赢。

二、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了“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不断进取、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企业精神,它们至今仍然是指导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价值体系。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强相互的理解。”这是著名的“本田精神”。

从整体上看,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日本企业注重家国观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为家、国家至上,重视创新与借鉴学习。

三、德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务实的员工培训,牢固的质量意识,优质的服务。

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它立于小败之地;凯乐玛公司提出:“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戴姆勒克莱斯勒一条很有气魄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一万美金。”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应了德国企业的文化。

大众汽车公司在经营当中尤为强调服务:首先,大众汽车公司服务客户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以好的质量来体现好的服务;其次,注重在营销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获得顾客的信赖,让顾客放心;第三是服务的快捷。

这些无不与德国文化密切相关,即相互尊重但不亲密、重视私人空间、严谨、创新。

我国企业文化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开展,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能够跨入国际大公司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无疑为之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以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房地产巨头——万科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海信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其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从而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些优秀企业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的文化可大致归纳为: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保证质量,追求创新;尊重员工,赏罚分明。

然后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似乎只是一个口号,每一个企业都在对外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然后这些文化要么只是空乏之谈毫无实施意义,要么就是抄袭一气没有创新。因

此我们会失望地看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要知道企业竞争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只有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若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独特而有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IBM的企业文化》

2、《奔驰的企业文化》

3、《德国企业文化的四大特色》

4、《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5、《微软的企业文化》

6、《沃尔玛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启示》

7、《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文献综述写作参考 篇6

文献综述又可以称为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目的是要了解研究选题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以及确立本研究的起点。文献综述内容包括某一主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学生在选定题目后,要围绕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归纳、整理。文献综述字数一般要求1000-3000字。

参考范文附后

文献综述:

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综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各种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纷纷抢滩旅游市场,因此各个旅游企业竞相推出各类产品促销,吸引旅游者购买。营业推广作为旅游促销方式中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辅助性的促销方式,它将成为最有效最简单的市场竞争手段和最强大的品牌传播手段。营业推广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不仅因为旅游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特征、业务流程还是组织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性,也是其顺应社会环境变化之后的必然结果。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意义

营业推广是营销活动的一个关键要素(科特勒,1999)。长期以来,由于翻译等原因,营业推广有很多叫法。在国内早期市场营销及相关著述中,它被翻译成“促进销售、营业提升、促销推广、促销”等等,但营业推广在旅游行业中运用一般称为旅游营业推广。

由于营业推广有着众多的工具,因此,在市场营销实践中,随着企业和营销人员对它在产品与服务销售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加深,它已成为企业和商界最重要的工具(Ken Peattie,1996)。不仅如此,在许多包装类消费品促销组合中,营业推广早已取代广告,成为企业营销费用“开支大户”。因此,在企业越来越依赖营业推广,甚至是“滥用” 营业推广(乔治等,2000)的今天,如何解决旅游营业推广理论研究中的非系统性及其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显得既迫切又非常有必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现状,那么就是分歧与成果并存。如果片面地接受某些研究成果,我们甚至可以拒绝它的存在。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而且对旅游企业在运用营业推广时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内容

从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围绕营业推广的纷争主要集中在营业推广定义、基本类型以及营业推广负面作用与实际效果等重要层面上,并且在这些研究内容上也是各执一词,存在众多分歧。2.1 旅游营业推广定义与基本类型的研究

迄今为止,营业推广还没有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且“一统江湖”的定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据我们对现有营销理论和促销组合的研究和分析,有关营业推广定义的分歧既反映了不同学者对营业推广功能、作用、内涵和形式的看法差异,同时也反映了现有市场营销理论对营业推广基本类型的研究不足。

Haugh(1983)在对营业推广再定义时认为:“营业推广是一种直接的诱惑,它向购买产品的销售人员、分销商或者最终的使用者提供一种额外的价值或者激励,其首要的目标是创造即刻的销售”。

科特勒(1999)认为:“营业推广包括各种多数属于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消费者和贸易商迅速和,或较大量地购买某一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2003)认为营业推广是人员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以外的,用以增进消费者购买和交易效益的那些促销活动,诸如陈列、展览会、规则的、非周期性发生的销售努力。

而在国内相关著述中,李先国(1998)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他认为,“营业推广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购买或销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促销活动”。

中国的于由(2005)认为旅游销售促进也成为旅游营业推广,它是指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旅游者或旅游中间商提供临时性激励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促使其尽快或大量购买某些特定产品。

吴金林(2009)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旅游企业在特定时间、在一定的预算内,对某一目标旅游市场所采取的能够迅速刺激购买欲望以达成交易放入临时性促销措施。旅游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方式等不同的是,旅游营业推广限定时间和地点,以对购买者一定奖励的形式促进其购买。这些奖励或是金钱或是实物产品或是附加服务,以此快速激发需求。

在总结各种定义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指旅游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与空间范围内通过刺激和鼓励交易双方,并促使旅游者尽快购买或大量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而采取的一系列促销措施和手段。同广告和公共关系等都属于大众促销工具,但是广告更多产生的是购买理由,而营业推广带来的是购买刺激。旅游营业推广是行为导向型,是为获得旅游者的立即购买二设计的。营销推广与其他促销策略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以强烈的呈现和特殊的优惠为特征,给消费者以不同寻常的刺激,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为取得最佳销售效果,在实际中营业推广和其他促销方式常常协同使用。

2.2 旅游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的研究

Peattie等(1997)介绍促销竞赛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存在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研究中的诸多分歧。他们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销售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的一系列“偏见”及坚定的信念。研究者通常认为营业推广是成本高的、作用有限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战术性工具。因此它只会引起短期销售的繁荣,不会产生长期的效果

但是一些研究者却认为,营业推广可以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乔治等,2000),可以为企业宣传或者其他长期目的服务,而且营业推广效果比广告快,也易于吸引追求交易优惠的消费者,易于控制渠道,易于小企业与大企业展开灵活的竞争(科特勒,1999)。David R.等(200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营业推广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增长。Peattiv等(1997)认为上述有关营业推广的偏见是以偏概全,是将所有的工具都认作是价格性销售促进工具的错误看法。

但总体而言,各种关于旅游营业推广作用的研究中关于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可以有效地加速新的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的进程;可以有效地抵御和击败竞争者的营业推广促销活动;有利于增加旅游产品的消费,提高销售额,并带动关联产品的销售;提升产品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发掘新客户,强化、巩固老客户;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主要成果。

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在对营业推广最优策略探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营业推广策略制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中诸要素的影响。“在某地、某时等特定的环境下,针对某产品,最优的促销策略只有一种”(贺福升,1996)“而选择营业推广主要考虑市场类型,目标和竞争情况、促销预算以及每一种工具的成本效益”(李先国,1998)。研究者指出营业推广运用不当会对产品销售会产生致命打击,因此科学的营业推广策略必须包括以下一套流程,即建立销售促进目标、确定预算,充分考虑促销对象,并据此“确定范围,什么该打折;确定程度,打折程度和让利幅度;确定时机,在什么时候打折;确定期间,促销应该持续多长时间:确定频率,即一年内打折次数;确定方式,即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李先国等,2002)。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指出、营业推广的成功与企业执行能力有关(陈长明,2002)。尽管研究者普遍对营业推广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也认为营业推广在增加短期利润、应对竞争以及获得市场份额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显得非常“零散”,但这并非说现有研究就一无可取。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

事实上,这也是笔者选择“旅游营业推广”作为研究内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希望能在探究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旅游营业推广研究体制,并向企业提供更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不足

3.1 对旅游营业推广存在偏见,相关研究不重视

营业推广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由于研究者对营业推广功能和效用认识上存在各种“偏见”,诚如Baker(1993)所说,直到现在,它还是学术界内不为人重视的“灰姑娘”。KenPeattie(1997)指出:尽管在许多企业的营销沟通中,营业推广数量、范围以及技巧在不断增长,但是市场营销研究却未能把握住这个现实。由于缺乏广告在建立品牌资产方面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同广告相比,营业推广明显受到了学术界的冷落。

不仅如此,旅游营业推广所有工具还被看成是具有“理论经济缺点”的工具,并被贴上了“战术性”工具的标签。旅游营业推广在理论界受到的冷落反映到体制建设上,就是缺乏系统研究且纷争不断。

由于缺乏统一的框架且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不仅造成了研究者在探索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框架上的止步不前,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在面对诸多旅游营业推广工具、组织实施策略时缺乏必要理论指导的不利局面。

3.2 旅游营业推广的国内研究起步晚,缺少实证研究

比照国外研究,国内研究水平还显得非常“稚嫩”,且研究大多是理论推演和国外研究的转述,极少有实证性文章。没有任何文献综述,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因此其结论总显得有些“武断和苍白”。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在这期间,大量国外市场营销知识和理论纷至沓来,人们在“拿来主义”的大旗下,以坦然的心情接受科特勒等人智慧的同时,基于国内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旅游企业实践的市场营销理论或基本框架却寥若晨星。

由于翻译和其他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译自其他国家的销售促进研究专著。在诸多国外文献中,我们只发现ScottA.Neslin(1990)一本专著《营业推广:概念、方法和策略》。同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涉猎非常广泛。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包装类消费品上。本论文课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

4.1 研究内容

4.1.1理论方面

整合现有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重视程度,理顺旅游营业推广工具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克服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的矛盾。

4.1.2现实方面

回应现实需求,赋予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更多的实践意义,综合回答并解释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理清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应注意的方面,以期概括出控制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和提升旅游营业推广效用的一些方式,帮助企业克服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投入产出倒挂的风险。

4.2研究方法

由于促销策略的选择受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科学技术和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并与目标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等有直接的联系(贺福升,1996),因此,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不仅需要从现有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理论中汲取营养,而且也需要从旅游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中借鉴相关工具和成熟理论。鉴于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对实践的要求,在课题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综合使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一方面,使用规范研究来构建旅游营业推广=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以保证所有的研究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使用实证研究来验证我们研究框架的实用性,保证研究对旅游营业推广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4.3研究意义

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研究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4.3.1理论方面

本文在吸取现代经济和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业的新的角度来研究营业推广问题,分析旅游营业推广的内涵、特征、方式及过程,丰富旅游营业推广的内容,同时延伸它的应用领域。

4.3.2帮助旅游企业选择正确的营业推广方式

有助于旅游企业准确地把握影响旅游营业推广竞争强度与具体效用的外部因素,并能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点、产品属性、消费者特征、渠道状况等重要因素选择恰当的旅游营业推广工具,规避不必要的竞争风险等等。为旅游企业产品选择促销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旅游企业制定一个切合旅游企业实际的、科学的旅游营业推广方式,不仅仅能提高旅游产品销售量,同时能够给予品牌资产带来一定程度的正增长,对旅游企业产品销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4.3.3有助于旅游企业制定合理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有助于国内旅游企业了解最新的旅游营业推广知识和理论,并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下消费人群的基本态度综合考虑旅游营业推广的范围、诱因的大小、参与条件、促销时间、促销频度、传播媒体制定相应的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参考文献

[1]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60-267. [2]吴金林.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6,258-264. [3]于由.旅游市场营销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3-184.

[4]贺福升.促销策略的最优化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6,18(6):15-20. [5]魏李鹏,施华淼.市场营销理论演进的制度分析[J].当代财经,2001,22(6):60-62. [6]李先国,任锅源.商家如何运用折价促销[J].成人高教学刊,2002,20(2):42-53. [7]马绝尘.会员制促销的方法、实例和技巧[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5):123-125. [8]卢长宝.企业销售促进行为研究[J].东南学术,2003,16(6):38-43. [9]卢长宝.销售促进强度研究[J].亚太经济,2004,21(1):63-66.

[10]蔡升桂.对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新思考[J].企业经济,2001,(6),12-13. [11]艾治国.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0,(12),158-160.

[12]华楠,约翰·奥尼尔,安娜·玛蒂拉.酒店市场营销:花得越多越好?[J].旅游学刊,2009,24(3):82-89.

[13]郭英之,张丽.旅游市场营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杜,2005:126-129. [14]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欧阳明校.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6-376.

[15]李晏墅,张永志.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382-389. [16]姜玉洁,纵清辉.促销策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0-285. [17]林成安.促销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13-231.

[18]陈觉.餐饮营销经典案例及点评[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6-158. [19]钱炜.饭店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4-65. [20]李晓.服务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67-380.

基于文献计量的科技文献共享综述 篇7

科技文献是记录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一切载体。 21 世纪, 伴随着数字化的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的出现,期刊订阅价格的上涨等都在推动着各文献机构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缓解各文献机构的经费不足的问题, 也能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订购。 数字环境下,传统的纸质化资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形式,新时代资源的共享不能再依赖于传统形式,也不能固步自封, 必须采用创新的方式并结合一切有力的措施, 推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二、数据收集与研究框架

共享文献一直是图情领域比较热门的话题。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清华同方的中国知网CNKI。 国内科技文献共享研究的研究框架图见图1。 笔者以篇名为“科技文献”并含主题为“共享”为检索式进行搜索(检索日期为2016 年3 月2 日),剔除会议报道、报纸、无作者、重复篇名期刊作者及不相关文献等,经筛选后共获得252篇文章。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文献的年代分布

在一段时期内所发表的关于某个研究热点的文章,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热点的发展状况以及所获得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为多少。国内对科技文献共享进行研究的第一篇文献是1988 年崔太运和王德昌发表的《搞好横向联合开发利用外文科技文献资料》, 并指出各文献机构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情报机构等系统进行横向联合,组成科技文献工作协作网。 图2 中,从1988~2003 年,此阶段发表的文章总和为24 篇,还在起步阶段。 随后,2000 年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的建立和开通, 便成为了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例如,杨克虎介绍了NSTL的宗旨、目标等。 NSTL是在国家层面上所建立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其所拥有的科技文献资源非常丰富,切面向全国用户提供服务。 自2004 年,文献正在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经过NSTL的发展,各区域也开始重视本地区的科技文献的开发利用,并为建立共享平台做准备。 孙薇和孙涛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陕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的建设思路,包括如何设计、建模、运行以及具体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等。冯毅等也介绍了建设山西省医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赵今明和孟海介绍了安徽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管理以及运行模式。各区域共享平台的建设充分表明了共享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可以推动当地的科技进步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期刊来源

经统计发现,252 篇文章共涉及105种期刊(未包括9 所大学的硕博士论文)。前10 种期刊共发表论文86 篇,占统计文献的34.11%。 这11 种期刊可以被看作是国内科技文献共享研究方面的重要情报源。 其中,图情类核心期刊有16 种,其载文量为63 篇。 从表中可看出,大部分文献都出版于图情或是与科技相关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是科技文献的使用大户,而共享也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 因科技的进步,相关文献也不断更新且价格也是逐年上涨,机构无法独自收全所有文献,通过共享可以削减预算且能加强机构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各机构的服务能力,乃至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三)作者分析

1. 高产作者分析

国内科技文献共享研究的作者统计见表2,共420 位。 根据洛特卡定律,某领域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时,其核心作者群便会形成。 国内科技文献共享发文一篇的作者高达85.71%,其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根据普赖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 公式为是统计年限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 根据表2 可算出N=1.83,即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为2 篇。 由表2 可得共48人,占总量11.43%,累积发文102 篇,占总量40.48%。 虽然并未达到普赖斯定律的标准(50%),但其所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2. 作者合作分析

科研合作关系是连接科研生产力诸要素的中介。 本文利用Node XL软件对文献中作者的出现频次不小于2 的81 名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3,作者的合作关系是由节点和连线所表示的。 科技文献共享研究的作者间大多数存在合作关系,81名作者的合作关系共有126 对, 他们的合作强度几乎在2 以上。 其中,合作子网中节点数为2 的有11 个,节点数为3~6 的有5个,节点数在6 以上的有2 个。 以此看出,科技文献共享研究的文献多数是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 3~6 个节点数中,方小洵、刘小琳、刘启强和陈恩强4 人组以及师刚、肖婉蓉和张龙3 人组分别合作过两次;6 个节点数以上的,以屈宝强和贺培风为核心,其中,屈宝强和赵伟合作过3 次,屈宝强、吴家喜和刘圣君组,吕艳华和贺培风组,贺培风和冯毅组分别合作过2 次。

3. 主题分析

通过对某研究领域的主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而可以分析其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通过统计分析,关于科技文献共享研究方面的主题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文献共享的作用意义。 坚持共享发展,可以增强发展动力。 李显尧认为建立或扩大地区性各种类型图书的馆际互借,可缓解馆-馆之间供需矛盾,也可为地区性的横向联合做准备。 张立成等人认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中所记录的科技研究活动、成果等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张敏认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整合分散的资源, 减少重复购置等。 各文献机构可联合协作, 统筹规划,加强资源共享的建设。

(2)科技文献共享的建设和发展思考。由于观念、体制、技术方面的原因,科技文献的共享并是一蹴而就的。 各文献机构仍倾向于 “极尽收藏”“自给自足” 的发展模式。 另外,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多数科技文献资源都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而在其产生,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知识产权问题。李励认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进行组织管理并协调的机构,其次与出版界合作,以规避版权,并能够充分利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最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根本进行保障。 杨帆提到, 因共享意识方面的问题和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 使得湘西区域的一些图书情报机构“各自为营”,追求在藏书方面的大而全,以至重复建设。师刚等提出了科技文献资源在共享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包括管理、资金、共享意识、数字化、标准化、知识产权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障碍。

(3)具体实践介绍和分析。 NSTL的建立使得各区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或是体系系统。部分研究者们针对本地区的平台构建提出设想、建议等,以期为后期的平台建设做出充足准备。 孙振领对国内各省、市平台以及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等进行调查。 彭奕介绍了贵州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的共享方式、发展过程等。范文介绍了安徽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及信息资源中心和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方案。张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其平台建设程度也不同。 袁红军调查了27个省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和资源。

三、结论与展望

贵州瑶族文献综述 篇8

摘 要:贵州瑶族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等地。目前对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并不多,而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果能够大力挖掘瑶族文化,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地方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瑶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1-02

在贵州,瑶族人口为4.18万人,点状分布于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及铜仁、安顺两地的荔波、榕江、从江、雷山、三都等16个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都自成村寨,现全省有瑶族乡7个。瑶族支系众多、服饰各别、习俗独具、语言差异、自称不同[1]。目前,学术界对于瑶族的研究以研究广西瑶族的最多,毕竟在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这个省份。另外,还有专门介绍瑶族的网站,一个是中国瑶族网,由全国瑶族研究学会主办,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开网。网站以瑶族为主要报道对象,兼顾其他民族的报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瑶族资讯门户网站。还有2010年12月底上线测试,2011年6月6日正式上线的瑶族网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民族地区综合门户网站。足见瑶族受关注的程度之高,被研究的范围之广。但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还很薄弱,事实上还可以对贵州瑶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于学术界关于贵州瑶族的研究做一点补充。

一、对贵州瑶族史和总体性的研究

谈到贵州瑶族,我们当然要先找出贵州瑶族的起源、历史问题说起。吴永章教授所著的《瑶族史》[2]一书,全面地介绍了瑶族的历史,从先秦一直写到清代,每一朝都大体罗列了他们的分布,当朝对于他们的政策,同时还描写了瑶族人的社会生活史和瑶族的民族关系史。此书既是一部关于瑶族总结性的书,也是一部开拓性的书。其中在文中讲到每一个朝代时都分别列出了瑶族在贵州省的分布情况及他们的活动组织和方方面面的情况。后来孙秋云专门在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3],不但从五个方面赞扬了吴教授的这部书,还提出了更好的研究措施,那就是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古资料、体质人类学资料等资料撰写一部纵观古今的瑶族通史幸甚。奉恒高编的《瑶族通史》(共分上、中、下三册),该书对瑶族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当然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贵州的瑶族,与别的少数民族通史只写到1949年不同,该书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历史也写了进去。还有专篇叙述瑶族向海外迁徙和在海外的发展。张民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4]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节从贵州瑶族的称谓、语言、族源等等作了简要的介绍。还有贵州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其中有专门的篇幅讲到瑶族,从贵州瑶族的概况、社会历史、经济、武术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三位学者所著的《贵州瑶族》[5]一书,从贵州瑶族的历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民族风情进行了介绍,也是一部非常全面介绍贵州瑶族的学术专著。

二、对贵州瑶族文化的研究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黄海(瑶族)所写的文章《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该文章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其实生活在贵州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也有相同的铜鼓文化,并且布依族也认为铜鼓是宝物、神物,具有祈福愿望的功用[6]。具体参见罗正副、王代莉于2008年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的文章《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7],这里的“送宁”是指当地送铜鼓和迎铜鼓两个仪式同时举行的合称。

三、对贵州瑶族族群进行的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纵多,有必要厘清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对他们进行归类。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所编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8]在第四章中专门提到了贵州瑶族的形成问题,当然本书主要是围绕民族与阶级的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不平等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等新论点。贵阳医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做的研究报告《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9],该文认为贵州瑶族父系遗传结构单一,具有典型的苗瑶族群特征,又存在与其他族群的融合。同时该文指出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相对复杂,9bp缺失是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特征。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州民族事务局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10],该文对贵州瑶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汉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约2000人的利手、利足、利眼、叠背、叠腿等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认为不对称行为特征分布具有群体遗传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的不对称行为特征间的亲和特征表现为同侧组合特征行为。

四、对贵州瑶族医药的研究

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上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学者撰写论文《贵州瑶族医药论要》[11],文章认为:贵州瑶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民间医药,贵州瑶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预防健身的药浴,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毒虫毒蛇咬伤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该文也提出了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贵州瑶族民族医药的总结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又较其他民族发展缓慢。

五、对贵州瑶族语言的研究

由张济民、徐志森、李珏伟三位学者发表的文章《贵州瑶族的语言》,文章认为:贵州瑶族讲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支派。从江、榕江的瑶语应该是瑶语系统的语言,荔波、黎平的瑶语应该属于苗语系统的语言。还有李珏伟的文章《从江高忙瑶语调查》[12],该文的原标题为《发展中的贵州从江高忙瑶语》,该文对贵州从江高忙这个地方的瑶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贵州瑶语的概况。

六、对贵州瑶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所的黄海研究员所写文章《“六山六水”调查与贵州瑶学学科建设》[13],文章说贵州的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有了国家的经济支持,瑶族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瑶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七、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研究中国瑶族和跨境瑶族问题的多。但具体涉及到区域研究研究的少,特别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太少,而且仅仅局限于贵州本土瑶族的研究,没有把贵州的瑶族与其他地方的瑶族进行比较性研究,没有充分挖掘出贵州瑶族的文化特色来,也未能打造出贵州瑶族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研究团队中来,让贵州瑶族研究热起来,特别是对于贵州本土的学者,在生与斯长于斯的地方能够比其他地方的学者体会得更深、看得更远。

注释:

[1]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吴永章.瑶族史[MJ].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

[3]孙秋云.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4]张民.贵州少数民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第225-239页.

[5]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贵州瑶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6]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7]罗正副,王代莉.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8]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9]褚迅,单可人等.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J].遗传.2006.

[10]曹显明,王克松.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2年9月.

[11]张朝卿等.贵州瑶族医药论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年.

[12]李珏.伟从江高忙瑶语调查[J].贵州民族调查,1986年.

上一篇:产前筛查筛查实施方案下一篇:说普通话,做文明人小学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