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促进(限制)个性发展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纪律促进(限制)个性发展(精选8篇)

纪律促进(限制)个性发展 篇1

1、纪律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

2、纪律限制的是共性的东西,而个性不会受到限制的。

3、纪律和个性是相互促进的,当纪律阻碍了人们个性的发展,那么纪律就会不断的改进。

4、如果没有纪律的规范之下,人人都得到绝对的自由,那一些人所要发展的个性就会防碍到其他人的发展,使整体变的混乱,最终限制自己个性的发展。就好象红绿灯有时是会暂时让你个人的交通不便,但是如果没有了红绿灯,你或许能得到一时的快感,但很快就会出现更多的事故防碍他人,也限制了自己等等。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保证整个组织运行顺畅的前提,纪律不等于束缚。个性也不是为所欲为,应该是共性基础上的特殊之处。纪律保证大家能有个性而又不相互产生不良影响。

所谓纪律,是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而个性发展,则是包括人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独特性的发展和人的自主性的发展。社会和学校都是靠一系列的纪律得以维持的,纪律能为个性好的方面的发展提供保障以及积极的影响。比如学生在自己的年龄阶段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偏激的作为,而纪律正是为了是学生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他更多的去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情。如果没有了纪律,那么不但学校管理没有任何办法保证,学生们的学习秩序也没有维持,更谈不上去促进个性的发展了。

一,纪律能给予我们个性发展需要的良好环境。纪律能为我们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环境,更好的促进个性的发展。就以学校的纪律为例,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维护公平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技能,品德等,都是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们的知识技能得到丰富,情操品德得到陶冶,个体得到尊重,我们的独特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纪律能为我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人的一生都是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溶入社会。学生的个性只有处在集体当中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说,衡量好和坏的标准在于社会,而纪律从来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适应的时候就会被破坏,而即使破坏了一个纪律,又会产生一个新纪律)。纪律一方面起着传递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从小让我们学会自我约束,知道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一方面规范着集体里面个人的行为,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朝着更有利于溶入集体与社会的方面发展。这样我们的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发展了。

纪律,是用来约束人们共有的东西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们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抹杀人的个性的规章条款都是有悖于法律规章设计的核心理念的。一个规章条文的制定就是为了使个人的个性发展不至于影响别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里就有关于自由与法规的讨论,其中就是说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使每个人都独立、自由。从这点上想,纪律并不是约束个人个性发展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律更能促进个人个性的健康成长。再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一直在鼓励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于是一些学生标榜自己的个性,从衣着打扮上模仿成人,模仿明星,有些学生甚至是大张旗鼓的张扬起来。我想这并非真正的个性,充其量是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作出的不成熟的举动而已。但是既然有纪律的约束,学生们自认为的个性必然受到限制,只是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要让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就好。这样来看纪律与个性发展是不矛盾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纪律的严明将磨砺一个人的思想,纪律的存在则更彰显了一个人的个性,而纪律的约束则会完善了一个人的人格。严明的纪律应当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而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先进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人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生目标;博文约礼、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泰而不骄、宽容敦厚的气度;修德摒金、献身社会的精神胆识,从而成为国家的栋梁。

大家知道,地球上没有两个指纹相同的人,树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人。每个人都与别人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别差异。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一个人怎样影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他的可被认识的内在和外在的品质全貌,称为个性。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正1:纪律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里就有关于自由与法规的讨论,其中就有说到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使每个人都独立、自由。从这点上想,法律并不是约束个性发展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纪律更能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组织纪律和个性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大学生需要培养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这些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人们只有在稳定和有序的 环境下,才能有实践自身的个性能力。组织纪律是个性发展的前提。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组织规矩就是一种规矩、规范、约束,是用来约束个人的某种行为。放眼去看,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无处都有纪律。个体的存在与发展,都在这个“方圆”的规矩内进行。如果没有这个“方圆”,我想这个世界将不成世界。在我们由一个个个体够成的社会中,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纪律,才能发展和进步。所以,组织纪律和个性发展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冲突,有好的组织纪律,才能有更好的空间给我们发挥个性。谢谢。

反方一辩:通过双方的辩论,我方还是坚持认为“纪律抑制个性发展”。我们不否定符合要求的纪律对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方辩友过分强调纪律促进个性发展,未免太偏激了以对方的观点,用纪律来促进我们的个性发展。纪律的本质是要求统一。以纪律作为个人成长的模式,那么足以想象,未来的使命承担者极有可能成为纪律的卫道者,保守主义的典范。所谓发展个性,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在学习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习内容、方法做科学的判断、准确地选择。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创新的能力,尽快找到后续学习的路径。并且能够学以至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

发明。教改就是为了是大学生得到教育更多自由空间、更宽松的环境,但那都为自由、自主的学习,从中发现、培养自己的特长,做学习的有心人。这样,大学生实际上需付出更艰辛的劳动,一边学习,一边想着用。要身在学校,眼看着社会与市场,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了解社会需求的动向,从而调整学习内容与方法。如果纪律是促进个性发展,那中国教育的一套体系如此神力促进个性发展何谈“教改”呢?我的小结完毕。

正方:对方辩友认为纪律限制个性的发展,那么是不是应该废除纪律呢?

反方:对方辩友,纪律好比一堵墙是阻止猛兽的进入。如果阻碍自己的发展是否应该把这堵墙拆毁呢? 正方:对方辩友,要知道每个城墙都有城门的啊!

反方:但是纪律是客观的,不能像门一样让人随意的开关。

正方:生物学上的飞禽走兽游鱼爬虫,也是受到纪律的束缚而造成。也许,对方辩友会说它们那样自由,那么请问它们的个性受到束缚了吗?

反方: 请对方辩友明白,飞禽走兽,游鱼爬虫,并不是受到纪律的束缚,而是它们特有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的,就像人肚子饿了就要吃饭,这只是生理需要,而并不是纪律规定人一定要吃饭的。

正方:一个国家有法律,一个社会有社会公德,一个政党有自己的组织纪律,一个学校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不是像原始社会一样,随心所郁,根据本能去做一件事,个性发展需要完整、规范的纪律来完善一样。

反方:对方说“纪律促进个性发展”,那么请具体描述一下,它是如何促进的呢?

正方:纪律就好象人的左手一样,个性就像人的右手,某些人觉得用左手比用右手更有用,而有某些人觉得右手比左手更有用,那到底是先用左手还是右手呢?当然都不是,需要左右相互配合,协调运用,才能发挥极至。所以纪律是促进个性的发展。那请对方辩友也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对方的观点!

反方:就像广州足球协会技术部主任黄渊说过,他在巴西当地的书店找不到任何一本关于训练足球的书籍,这说明,巴西人对足球的理解完全在脑子里,所以才能使巴西青少年足球队员的个性发挥到了极点,才会出现那些令人心醉神迷的绿茵桑巴舞。

正方:那么,对方辩友,足球场上是不是有相应的规则呢?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就不是球赛了,是肉搏战啊!按对方辩友所说纪律抑制个性发展,那么足球场上巴西队员的个性是不是被抑制了呢?如果被抑制,那巴西还会是足球王国吗?

反方:请问对方辩友,韩寒的个性是不是纪律塑造出来的呢?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首先明确一点,韩寒毕竟是少数的例子,大学校园都是有校纪校规的,对方辩友认为纪律会抑制个性发展,那你为何还要到大学求学,堂而皇之的站在辩论席上发挥你的个性,为何不卷卷铺盖,回家去发展你所谓的个性呢?

反方:如果“纪律促进个性发展”,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对幼稚园的小朋友是否也要严格纪律来发展他们个性呢?恐怕这样一来的话,我们现在就不再富有想象的大学生,而是书呆子了吧!请问对方辩友,你想成为富有想象的大学生还是书呆子呢?

正方四辩:各位观众、评委:你们好。在此我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的逻辑上的错误:反方二辩说:“或者叫‘促进个性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规范的发展’”,请问这难道不是在纪律促进下发展吗?而我方的观点正好是这个哦!反方三辩说:“当所有人都去遵守纪律时就会将个性抹杀”,和反方一辩说:“部队才要以严明的纪律来限制人性的发展!纪律会禁锢人的思想”那你难道就要为了发展个性可以违法犯罪了吗?从我方一辩的定义上来讲,趋向好的一方的运动才能叫发展,而衡量好和坏的标准在于社会,而纪律从来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适应的时候就会被破坏,而即使破坏了一个纪律,又会产生一个新纪律)。我们虽不能说纪律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个性的发展而作出来的,但是无疑纪律是为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做的,虽然这个会在某种方面限制个人的自由,但它大没有会起到阻碍个性发展的副作用。所谓的副作用,我觉得只是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做的辩护,如果其他人的所谓个性发展影响了他自己,我想他也许会理解纪律的作用。总之主观上不是促进而生,但也不能否认它客观促进的作用了。而个性并不是说是一个人的特有的习惯就可以称的上是了,我想大家不会认为一个人爱偷或者爱骗人也是个性发展吧,这也就是说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度,纪律就是在度的方面上来影响学生,也就是促进他们的个性的发展,我方三辩也说了:如果没有了纪律,想必不是个性的发展,而是恶习惯的滋生了。再打个比方:我们的生活行为就好象是一座城市,而纪律则是城市里的道路。我们的个性应当是沿着道路向前行走,这才是发展(前提条件是纪律是正确的,不过,如果是不正确的,那还是纪律吗?)。而对方辩友有一种误解,认为强调遵守纪律,就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实际上,纪律和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严格的纪律,才能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少数人违反纪律就是对大多数人自由的侵犯。一个人个性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纪律为保证;否则,个性的发展也会走入误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营造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最后,请允许我再用邓小平的话: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纪律了吧!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方认为:纪律促进个性发展。我的总结完毕,谢谢大家!

正方总结陈词:主席、各位评委、辩友、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方的观点是:纪律促进个性发展。对方辩友反复强调纪律限制个性的发展。显然无视组织纪律存在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个性发展,那么,试问:如果把自己的个性凌驾于组织纪律上,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而我方强调的是:其一,组织纪律是个性发展的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有法律,一个社会有社会口德,一个政党有自己的组织纪律,一个学校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个体在这个“方圆”的规矩内进行。其二,组织纪律和个性发展是一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自由是相对于法律之下的自由,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安稳的学习、生活来表现出自我的个性。它们本质上并没有冲突。最后我们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在团队的纪律中,在这场辩论赛的规则中促进团队的凝聚力。让我们大声宣唱:有个性才有差异,有差异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有进步才有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展开个性的翅膀去迎接那美好的艳阳天吧。

根本不是 “促进”吧,叫“规范”才对。自我约束,更准确地说是自律吧,自律和纪律的概念是相同的咯,那么对方对纪律的定义又做何解释呢。重共性轻个性、重外在的纪律轻内在的能动。依此类推,阴阳失衡的教育,也是不健康的。个性受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就只会去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创造性?!当一个民族,压抑个性形成习惯时,是多么的可怕,这个民族怎么能创新?而纪律就会极大地限制个性的发展。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地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大度一点,豁达一点?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是否允许孩子不坐端正?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允许对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学习课外内容?

微软公司提出“星期五”工作法,即员工上班可以不穿套装,他们可以穿合适自己个性的衣服,因为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上班穿统一服装会影响工作效率!

纪律存在于不同范围和种类之中,它随着个性物体的出现而出现。从历史上看,原始社会人类分为母系和父系世族。母系的纪律便为女尊男卑,从而使得男子的个性化劳动被深深束缚,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纪律也在大大的束缚着个人和单位的个性化发展。

纪律促进(限制)个性发展 篇2

1. 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 它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无法保证一所大学正常发展的基础设施, 自然也不能实现这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基础设施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 一些学校基础设施根本就没有, 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二是“旧”, 一些基础设施过于陈旧, 如实验室的淘汰设备和过期药品、图书馆的一些陈旧藏书、实习电站的老化等等, 这些陈旧的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小”, 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规模太小, 如实验室设备的不完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足、学生宿舍的狭小与紧张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目前的正常教学需要。

1.2 农业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 农业高校的规模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与全国其它高校面临的情况一样, 西藏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较弱, 对政府支持依赖性很强, 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高校还不能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办学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办学效益低上, 相对的高投入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与西藏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不相适应。

1.3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 客观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进入农业高校, 教师供给存在很大缺口,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学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 学科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 造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 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1.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将由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产量、规模”型向知识为基础的“质量、效益”型转化。[1]但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部分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 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

2.1 实施扶持型的高等农业教育公共政策[2]

一方面,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 充分认识到发展西藏农业首先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提高西藏高等农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还需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业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结合西藏实际, 持续扩大办学规模。

2.2 西藏高等农业教育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3], 办出西藏特色

与其他产业不同, 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高等农业教育开放性的特征, 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4]西藏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 生活在辽阔的农牧区, 赖以生存的是农牧业。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西藏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因此, 西藏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 (林区) 、面向西藏农牧民, 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农业高校要面向西藏实际, 加强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等学科建设, 形成相互配合、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与人才基础。以特色学科为支撑, 不继加强与西藏农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传统优势专业建设, 把优势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 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就是要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学生适应性广、就业面宽、发展潜力大, 经得起职业技术型人才标准的考验——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是即是优势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另外, 还要从应急办起来短线专业中甄别出未来西藏农业长期需要的专业, 构建相应的学科, 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 使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能够持续更新, 与时俱进。

2.3 大力提高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面向高校所在区域, 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既是教学实践, 也是科研实践, 同时使学校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农业高校面向农村而言, 高校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影响产业结构,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产业的技术基础, 使农业科技含量在农村产业中的贡献率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在大力提高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具体举措有:第一, 利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梯队, 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二, 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 强化科研基地建设, 使西藏农业高校直接面向西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三,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 拓展合作与交流的领域, 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 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以免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4 准确定位,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经费筹措工作

学校定位是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灵魂, 它决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模糊的学校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阶段性正常发展, 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了。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 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从教学型, 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型, 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 经调查,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定位方面, 表现为认识不够统一:赞成办成教学科研型的占51.3%, 赞成办成教学型的占37.4%, 赞成办成科研型的占11.3%。可见, 未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仍像其它院校一样, 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 不过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教学型。教学型大学的指导思想, 决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水平是重中之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则是鼓励导向, 并非强制, 即并不强调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与服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 则要适当引进高水平研究型人员为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服务, 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靠政府投入与学费收入来办学, 因此要以优质教学水平争取更的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 同时可适当提高学生学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结合西藏乃至全国当前与未来需要, 开设办学成本低、就业趋势好的短线专业, 提高办学效益。

2.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 给高等农业院校扩招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有利于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和民间教育资本的吸纳。但与此同时, 西藏农业高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众化条件下学校如何定位;如何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学生增多、个体能力与素质差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如何确保质量与速度相吻合。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提高和保持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才能算对上述挑战做出了圆满回答。经调查发现, 西藏农业高校大学生自信心不强, 对大学生能力的自我信任度普遍不高, 与高职学院学生就业相比认为有优势的不足一半, 大学生本身对择业前景悲观、茫然或无所谓的占很大比例, 就业时首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占绝大多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首先, 进一步加强大学科、专业改造力度, 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 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立足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力求使学生这一“产品”适销对路。其次, 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 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再次, 农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使之常态化, 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教育课程, 开展就业咨询, 收集发布就业信息, 组织召开就业洽谈会等,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拓展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秀芹, 刘贵友, 周艳球.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中国农业教育, 2007 (1) .

[2]库夭梅, 江青艳, 黄文勇.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选择.高教探索, 2007 (2) .

[3]李国杰, 关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对高等教育发展走势的策略.江苏高教, 2007 (6) .

发展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篇3

发展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那么学校该如何立足课堂,积极营造理解、宽容、赏识、平等和谐的高品位的发展性文化,把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服务师生发展,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教育的艺术。

几年来我们东丰镇中心小学始终以“发展性教育”为指导,运用激励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个性得到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满怀希望地升入初中,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下面我就以抓学困生的个性发展为切入点,谈谈我校是如何运用发展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一、“三、四、五” 策略,让学困生尽享爱的阳光。

我们东丰镇中心小学受布局调整因素的影响,学生大多是菜农、下岗职工、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校的学困生特别多。面对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使他们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我们本着求实、求细、求活的原则,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了“转化学困生策论三四五”。 “三”是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帮助学困生建立和恢复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但它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老师耐心和诚心予以配合,需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这“三个相信”是我们转化学困生始终坚持的信念。“四”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困生要做到“四优先”即“提问优先”,“作业布置批改优先”;“座位优先”、“家访优先”我们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困生,凡事优先想到学困生。针对学困生学习知识慢,对学习容易失望,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作业要分层次,分梯度、分难度确保作业收到实效。要随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久而久之,他们自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也就变得爱学习了;对于他们的座次,我们要求教师尽量将其安排在前面或过道两侧,这样可以随时关注他们,随时指导他们,我们要求教师要优生家访学困生,和家长沟通情况,共同教育,使其不断进步;“五”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困生享受“五心级”的服务:即“爱心、热心、细心、耐心、恒心”。老师那真诚的“五心级的服务”,让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学困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满怀信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二 、“低、小、多、快”的教学原则,让学困生徜徉知识海洋

发展性教育让我们明白了:转化学困生,不仅是个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发展的愿望,都可以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发展。针对学困生学习基础差,接受新知识慢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小、多、快的教学原则,让学困生有成就动机,有竞争意识,主动参与教学,学得省时高效,“低,小,多,快”,具体来说:(1)低起点——就是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要求过高,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教师从教学目的、任务到教学内容、方法等具体的实验操作、管理都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万丈高楼平地起”,简单说就是以学困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2)小步子——即教学步子要小: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理的分层渐近,使学困生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简单说就是不能“一口吃个馒头”;(3)多活动——即在教学中让学困生全方位参与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活动中去,让他们学轻松愉快,减轻负担,提高学习兴趣。简单说就是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真正面向全休学生。(4)快反馈——即在每个层面都要设计学生的练、说、评及教师的启、导、查等环节,这种快速反馈,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快速矫正,免得知识欠债,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久而久之,学困生也变得爱学习了,学习兴趣也就会自觉形成,轻松步入学习殿堂。

“低、小、多、快”这一教学法原则是对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的客观反映,它是发展性教育规律的,也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一旦形成,我们的学生就可以获得一种主动内在的要求,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并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三、赏识性评价,让学困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的发展层次参差不齐,评价的时候就要多一把尺子,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学生。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学生。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提出了“偏爱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口号,要求教师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未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动力机制,因材施教,让他们学得积极主动。使用激励性评价,多看努力,少看能力。看自身发展进步的幅度和速度,给学生发展的动力,使其迎头赶上。虽然学困生学习困难,但并不是什么都困难,什么都落后,他们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标兵……老师们都能用赏识教育评价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如有的学困生劳动积极,就评他为劳动积极分子;有的体育成绩好,就评他为体育标兵;只要进步,就评进步之星;对人有礼貌,就评他文明之星等,激发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困生转化工作进入良性轨道,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注重生活细节,注重实效。如针对学困生娇气、任性、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我们就开展了“感恩教育从孝敬父母做起”的专题教育活动。为了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培養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家长很是感动,普遍反映孩子懂事了。如六年二班的于朋同学,父母离异,他与继母的关系不和谐。当他第一次为继母洗脚时,继母觉得很不自然。“三、八”节,他用自己的压岁钱为继母买了一束花和一块手表,并祝她节日快乐。继母感动的说:“好孩子,我以后一定好好疼你”。家长会上他的父亲流着泪说“这是我多年的一块心病,自己想了好多办法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老师帮我解决了。这个学校真好,不光教孩子,还教大人;不仅教孩子学知识;还教孩子学做人”。四年二班的刘闯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他母亲在外摆水果滩。在汇报时他说;“看到妈妈的手冻得又红又肿,才知道父母挣钱真难,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再乱花钱了,长大让父母上好日子”。针对我校贫困生多的特点,学校还开展了“团结互助从创建和谐校园做起”的专题教育活动。几年来,学校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已经成为一项自觉的活动。学校每年都为部分贫困生免费做校服,仅去年的“六、一”学校老师和同学就积极捐款2200多元为80多为贫困学生每人购置了一套崭新的休闲服装,看着同在一个校园的孩子享受着同样的快乐,我们也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通过学习发展性教育,老师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学生的动力系统被开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对学困生的成因、类型、转化措施,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理性化,系统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学困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学质量幅度提高: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认可。近两年本学区生员外流现象明显好转。外学区学生也慕名而来,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增加老师们转化学困生的信心。

纪律促进(限制)个性发展 篇4

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在这个赛场与大家共同探讨今天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分析一下辩题。促进:推动使向前发展,一点点的促进也叫促进。个性又叫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普遍存在的精神面貌,从个人来说,它所反映的是每一个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同判定以及追求。

再看辩题中的发展,所谓的个性发展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像好的方向发展。

纪律作为一种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我从三个大点来阐述这个辩题:

第一:纪律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促进了个性的发展。正因为纪律有强制性,他才能对不良的个性进行强有力的矫正,而当纪律参与到不良的个性发展时,只要这个不良个性的载体意识到了纪律,这个不良个性就会优化转变,因而促进了个性的发展。纪律起着传递社会价值,集体价值的作用,让我们从社会正义的角度上,明辨是非,为我们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纪律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在个性所反映的是每一个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同判定以及追求。而转化为内在约束里的纪律更是对优良个性的一种坚固,更促进个人对自身个性的发展。

第二:纪律保证了人的自由从而促进个性发展。一个人能表现个性,其前提是这个人拥有自由。如果没有自由,那么一切个性都无从谈起。而正是纪律保证了人的自由。马克思说过:“纪律的创立是为了保证每个人都独立,自由。”柏(bo)拉图也曾说过:“纪律是自由的保姆。”这些,都说明了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不会是单一的,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纪律与个性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纪律促进个性发展,具有适应性和可变性。如果某条纪律阻碍了人们的个性发展,它就会被修正或淘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忠君”的规矩,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这样的纪律或是规矩早已被现代的自由所取代。正是因为纪律的发展性个性才得以更加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

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纪律像是引导个性发展的风筝线,使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朝向一种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果农修剪树枝也是为了让树木能得到更好的生长条件。对方同学可能会说,纪律限制了人们的诸多行动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但还请对方同学在待会的论证中首先明晰行为与个性的具体关系,是否限制了行为就等同于限制个性发展;同样的,自由永远是有限制条件的,对于发展而言,是否有了纪律的规范就能等同于限制,就能否定纪律对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纪律会促进个性发展。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下面有我来做我方攻辩小结:

1、对方辩友偷换概念,诚然个性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自由,但是那是在不损害他人自由的前提下的,而不是无秩序的,比如我们今天的比赛,虽然有规则的限制,但是任然让我们每一个辩手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发扬个性。对方辩友一直说:“纪律会限制个性的发展”,按照对方的逻辑,个性的发展就是指违法乱纪啰?

2、个性是相对的,共性则是绝对的,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条框框体现出人们的共性,那么个性又是从何而来呢?也就是说有了共性才能有个性,对方辩友一再否定纪律对于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是同时也在自己打自己的脸呢?

3、对方辩友,无论是学校还是军队还是我们今天的比赛都有一定的纪律规范。因为只有规范了不良因素的不良行为,才能呢个让每个人有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纪律对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吗?

4、焚书坑儒(这一类事情的代表,到那天不一定会提出来要灵活善变不要照着念!)确实造成了很对不良后果,但是对方辩友目光过于短浅。这种情形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缺失一个规范统治者行为的纪律。当然就没有给这些人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所以到底还是没有一个正规的纪律来约束。

5、对方辩友逻辑混乱,我们所强调的是“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那些不良的个性也是个性,我们并没有否定不良的个性不是个性的说法,我们只是不赞同个性的不良属于发展。积极地,向上的变化才能叫做发展,而对方辩友口中的说辞不是我们可不敢苟同哦。

。。。你可以根据他们提出的东西再添加一些东西进来。。

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篇5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景  探索合作  尊重差异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学。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巩固练习阶段,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的空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这样设计,看似相同的活动要求,事实上对学生而言,却包含着丰富而有差异的智力要求。结果,有的学生只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长方形,而有些学生却设计出了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更有一些学生设计组合图形时,还兼顾了图案的审美性。这样既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

大数学教学观明确指出:“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收到更大的效益。同样如“圆的面积”一课,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里我们只能讨论其中的一种转化情况,也就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至于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其他平面图形以及如何转化等,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课外去进一步探索、研究。另一方面,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更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组织学生多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以后,我带学生到附近的商店、或银行开展一些调查,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以后,我让学生自已到课外搜集数据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再如在组织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起学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如在课堂提问上: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另外,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钢铁厂,炼750千克钢需要用50吨水。照这样计算,一天节约55吨水,可以炼钢多少千克?”要求学习暂困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等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各层次学生若多解对一种方法,就予以加分鼓励。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教师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一位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多项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作者情况:

蒋  仪:小学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

家校沟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6

——“课外访万家”活动心得体会

10月25日,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为了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关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号召,下午放学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离学校十多里的梳店村罗家冲。深入到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感触很深。觉得学生的学习、品行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家访的目的,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教师也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走访可以更深地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感到老师更加亲近。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老师走访的感动会比单独说教学生收到的效果大得多。

2、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3、有些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留守学生缺乏家庭的关爱、家庭的温暖。隔代教育扭曲了学生的成长。

4、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得到锻炼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构建高效课堂,2011年10月11日到21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并积极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感触颇多。觉得“课内比教学”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

1、“课内比教学”是一次变革教与学方式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利用这样一个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课内比教学”是一次提升教学基本功的机会。比教学,就是比教学基本功。因此,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有效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了新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好教案、学案,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做,既提升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功,让老师得到了锻炼,又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3、“课内比教学”是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课内比教学”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表现,使我获得了一份丰富的精神大餐,学到了其他老师教育教学的长处。

当然,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也反映出一些不足,如有些老师的教学业务不熟,体现出学校没有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学习心得

从今年六月份开始,省教育厅组织了全省47万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我校于10月8日下午集中观看了全省“比教学,访万家”的推进报告会,会上三位学校代表,分别代表了各自的学校进行了经验汇报,然后省教育厅长陈丽华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通过今天的观看学习,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次活动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探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次活动概括起来有“四新”即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它是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掌握新技能构建新机制,实现新目标的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课内比教学”即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通过考察教师在常态教学环境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综合学生成绩和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比较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说“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课外访万家”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全省中小学校的校领导访教师,教师访学生,以班主任为主,面对面沟通,覆盖全部学生家庭。主要是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成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使我体会到“访万家”不是简单地记录和检查教师家访结果,而是要逐步建立有效的教师家访制度和学校合作制度获得学生和学长对其师德修养的认同,为开展教师职业规范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新技能,“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是帮助教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需要。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必然带来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增加新的内容,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知识”,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比教学”活动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时代特征的湖北名师。

谢场小学“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

为了不断丰富课内比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全面展示“课内比教学”成果。由教导处牵头组织实施,教研组具体落实“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反思”等活动,对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周密部署

按照市教育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通知和方案要求,我校认真地制定了“课内比教学”方案,并组织全校教师聆听了省教育厅陈厅长的讲话,并学习市教育局和本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广泛宣传动员。为加强对“课内比教学”活动的领导,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李佑武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考评机制,把教师“课内比教学”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也作为推荐、评选优秀、骨干教师、评优表模的必备条件。

10月9日,我校隆重举行“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校长作了热情洋溢、振奋人心的讲话,号召我校教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确保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圆满完成。

二、真实有效开展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们自觉查找相关的资料,有效整合资源,自己制作课件。改变以往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三个一模式,教师们信心十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为有效课堂的创建营造氛围。

2、实现了课堂角色转换

在课堂中,以往那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复存在,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3、课堂生动、有趣、有效

10月10日,“课内比教学”活动拉开帷幕。在活动中,所有参赛教师从说课、备课到讲课倾力以赴。我校年轻教师程秀娟讲的《解决问题》一课,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枯燥的数字教学不再乏味,展示了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独具风采的教学特色,体现了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听课老师也听得入迷,大家认真做好笔记,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课堂扎实、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吴茂香老师为上好三年级科学《水》这一课,除了精心备课和同事们讨论,研究这节课怎么上外,还自己花钱买塑料袋、牛奶、饮料、醋等做实验需要的物品,整节课教师真正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到知识的形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一年级教师帅丹教学《我在家里贴字卡》一课,她准备了许多张书写规范的卡片;二年级毛琴老师教学《看图识汉字》,她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三年级教师万敏教学《七颗钻石》一课,精心设计了板书;还有其他上课教师广泛搜集资料,制作图片、录音、课件等,从我们所听的任何一节课上,都可以看出老师们付出的心血。

三、细化过程管理,健全档案建设

1、一直严格过程管理。自“课内比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 导处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指导者,在过程管理上,我们做到认真组织、热情服务、悉心指导、细致整理。按照我校“教学大比武”活动安排表,教研组提前通知讲课教师做好准备,并做好当天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有专人收集活动图片资料。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听课并且参与打分。讲课结束,即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当天的“比武”情况,并做好比武教师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反思、比武图片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做好“课内比教学”活动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从上级通知、方案到学校通知、方案、比武课程安排表,从教师的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到比武得分表,建立个人业务档案。

四、交流回顾

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些值得学习的亮点:

1、体现了“以生为本、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精神。通过课前有目的有内容的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对学生学情的分析,采取层次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享受到了激励性的语言带给学生和老师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看到教师们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的深入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校教师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我与“课内比教学”

本学期以来,全体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361”快乐课堂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展示的平台交给了学生,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着收获着,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反思这次活动,感触颇多。

一、教学效率提高了

“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聚在一起潜心研究,集体备课,自我反思,沟通交流,使每节课都真切朴实而富有成效,每一位听课者都能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每一位执教者也能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找出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样一来,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教学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了。

二、学习效率提高了

教师们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导学案,使每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有效的课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学生更加大胆主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师生关系融洽了

在“361”快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交给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进入课堂学习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爱上了课堂,师生关系也就更加融洽了。

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不仅从老师们的身上找到了很多闪光点,同时在自己亲历的讲课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在大展示中,不宜面面俱到,要懂得取舍。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即可,无需重复展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大展示应当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是有争议、有价值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在“练一练”环节中,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将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入课堂中,使得反馈有漏洞。应该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加深理解,完善认知。

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学习,积淀教学素养,多请教,博取百家之长,多反思,力避自身不足,多参与,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与 “课内比教学”共成长

本学期以来,我校认真开展了“课内比较学”活动,全校老师都通过说课、讲课、听课、评课和讨论。一次次紧张而激烈的 “课内比教学”活动,深深感触到这次讲课和听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组织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从各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熊伟老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罗小川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每个人回味无穷我得到了很多收获和体会,特总结如下。

一、巧妙地使用媒体。在物理课堂上几位老师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教学。每位物理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通过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准备、实施课堂教学和教师评议的活动,就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然后找出改进的办法,并依照办法改进,就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发扬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创新学生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篇7

一、学生评价多元指标体系的构建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首先应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也是衡量课改是否科学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改目标, 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学生评价三级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是学校依据“个性和谐发展+学有所长”的校本培养目标, 分解为“厚德” (社会主义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博学” (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素质) 、“健体” (强健的身体素质) 、“日新” (显优的技能和创新素质) 四个方面, 由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

二级指标由各年级组根据一级指标体系和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体设定评价项目, 突出年段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和个性发展方向。如一年级组将“厚德”, 二级指标再分解为“爱国、诚信、仁爱、坚毅、正直”五个评价方面。

三级指标指评价细则及关键行为表现, 由班级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现状及个性特征, 对二级指标评价项目的再分解再细化 (个性化) ,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和调控。如某班教师将上述二级指标中的“爱国”又细化为:会唱国歌;认识知道我国的国旗、首都、国徽;认真严肃地参加升旗仪式;知道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等。

二、学生评价工程的实施

“步步高”学生评价工程是我校实施学生评价体制创新的主体。它以“争章”为基础, 主题月活动搭平台, “成长档案”与“学生成长素质报告单”作展示, “学校—家庭—社区”凝合力指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 行动有序, 步步引领

“步步高”学生评价工程共分三步:第一步骤为“争章”, 每学期推出8至12枚不等, 要求100%的学生参加。“争章”活动贯穿整个学期, 延续6个学年。每学期期末, 争章率达到90%的学生, 获得“单项奖”申报资格。第二步骤为自主申报“单项奖”, 学校在期末推出“劳动小模范、艺术小精灵、体育小健将、进步小勇士、创新小雏鹰、网络小飞侠”等奖项, 由学生自主申报。通过评议获得两个单项奖以上的学生, 随即获得被推评“形象大使”的资格。第三步骤为多方评议、逐级按比例推评产生班级与校级“形象大使”。系列评价活动结束以后, 学校以隆重的仪式进行表彰, 引领学生收获“踏踏实实登高台, 无限精彩在眼前”的成长感悟。

2. 内容丰富, 凸显个性

“争章”活动重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单项奖”评比重在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形象大使”的评比则注重树立身边的榜样, 同伴引领成长。

“步步高”工程的基础是“定章”, 它综合体现了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导向性。为此, 在设计各“章”时, 我们综合匹配每一项素质发展指标:如爱国章、孝心章等体现了“德”育;健体章、游戏章等匹配了“体”育;巧手章、艺术章等对应了“美”育;服务章、自理章等强化“劳”育。我们又根据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特点, 分别设立了母语章、英语章、神算章、网艺章等, 以达成“智”育的目标。同时, 每枚章的内容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以凸显该年龄段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

3. 形式生动, 富有童趣

为确保“争章”活动有序有效, 我们将十二级按照一学期一级章安排在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中。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按照中国十二生肖排序。为了让活动更接近小学生心理, 我们从中西方经典卡通动物形象中, 择取学生最喜欢的十二种卡通形象命级, 乐趣无穷 (见下表) 。同时将争章活动有序地融合进每月的主题文化活动中, 以各枚奖章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以“争章”的达成率来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

4. 多元参与, 直观记录

“步步高”评价工程, 倡导自评、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社区评等多元主体参与, 并记录评价者的寄语,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 我们为每个学生设计了一本《争章手册》, 让一枚枚奖章整整齐齐地展示在手册里, 帮助学生回顾成长过程, 从“争章”的努力中体验甘苦, 为其人生寻找自信的支点。家长、教师还和学生一起制作整理反映成长印迹的《学子成长记录册》, 里面以各种形式记录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一幕幕场景:一件成功的作品、一次认真的作业、一篇优秀的作文, 也有发人深省的一张失败的考卷等等, 直观地记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轨迹。期末家访时, 学校会发送给每个学生一张《学子成长素质报告单》, 里面收集了在“厚德、博学、健体、创新”等方面老师、学生、爸爸妈妈所给的综合评价, 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三、教学动态情境的学生评价

针对当前学生评价中普遍重视学习结果的静态性评价, 轻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为突出学生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开展, 我们选取两个主要的动态教学情境并有所侧重地来探索我校的创新评价体制。这两个教学动态情境中的学生评价及重点是:课堂学习评价侧重学生参与性、作业评价侧重评价的激励性。

1. 课堂教学, 评价侧重参与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我们以鼓励学生有效“参与”为标准, 引导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鼓励热情地参与。在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中, 有一条指标成为衡量我校课堂质效的重要指标———“必须确保100%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交流的机会”。为此, 在评价形式上, 教师创设了开火车、送邮件等活动, 鼓励人人参与, 引导团队和谐友爱。

鼓励智慧地参与。当今课堂存在“表扬泛滥”“学生跟着老师的感觉走”等多种怪圈。怎样让学生智慧地参与课堂学习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 强调评价向学生具有独创性思维和观点倾斜的评价观念。对普通知识理解, 教师只需点头示意就行了, 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 让他们有机会在独创性的观点下共同探究。第二, 强调评价的针对性。评价要因材施评, 尤其对于后进生或胆小学生的表扬, 教师应该不惜花时间、不吝赏识, 开启其智慧。第三, 强调评价的多角度。教师的评价应该不仅从知识性出发, 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和态度方面, 杜绝“一评到底”的简单肤浅评价。

2. 作业练习, 评价侧重激励性

作业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态度情感等有效形式。评价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注他的“成就”, 肯定他的行为, 帮助改正错误。只有真正地激发其情感兴趣, 学生才会更加努力地完成下一次作业, 不断提高。

分层激励。优秀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强, 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我们就要求他们作业的正确率要高、书写要工整、答题要富有创意, 在作业后面经常会写上“老师期待着你会有更精彩的创意”“去读读这本书吧, 它会给你更高明的答案”。

对后进生, 由于他们对学习和作业往往缺乏信心, 为了提高其学习热情, 增强其自信心, 在批改作业时, 我们尽量做到稍有进步便给予热情的评语, 或画上一个大拇指等。不允许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留下醒目的“×”, 以免伤害其自尊。我们要求教师工工整整地在学生做错的题目旁边加上“?”, 等学生订正好后再画上一个漂亮的“√”。在给作业打分时, 对较差学生的作业, 暂不打分, 等他们订正后, 再给他们评分。这样, 即使没得满分的学生, 如果订正对了, 同样可以得到“100”分, 使后进生在评价的反馈中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亮点激励。我们特别注意学生作业中个性化的东西, 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例如, 有的学生字写得好, 可获得“小书法家展示台的展览资格”;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 富有创新, 可得“创新星”一颗。作业全部做对的学生, 可得一朵小花;书写工整的学生, 在小花后面可再加一颗小星;有进步的学生, 可再加一个拇指, 再写上激励性的评语。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篇8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将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加强常规管理,培养学生个性。为了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形成,我从班级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班容班貌等情况抓起,争取获得流动红旗班。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从守纪律、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的基础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卫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尊重学生,开展赏识教育。以小组为单位,设立“我能行”评比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智能,都有人格的闪光点,学生自己表述自己的优点,以激励原则为主,赞赏、欣赏他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在老师的赞扬、赏识下,使学生的个性在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展示自我中得以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还建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图书馆”。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认识自我,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挥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培养自觉、自立、自强、自理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2. 以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利用清明节、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抓备课、上课,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效。备课要求教师做到“三有”,即“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两备”,即备“教法、学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备课应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现激发情感、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争、敢辩、敢说”。

2. 抓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3. 抓个性化作业,张扬学生个性。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不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体现学生的自身特色。

4. 抓个性化评价,给学生公正评价的舞台。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5. 抓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通过数学竞赛等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的切身体验,拓宽了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我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上一篇:高一新学期音乐教学计划下一篇:医疗器械注册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