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史有感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党史有感(精选9篇)

读党史有感 篇1

通过一段时间阅读有关党的历史,让我受益匪浅。读完这饱含深刻意义的党历史,从中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改变中国近代史走向的一步一步辛酸经历,这本书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本书紧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准确介绍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崇高追求和崇高使命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本书准确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坚韧不拔的实践探索,用历史发展的进程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和带领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本书运用真实而生动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启迪党员干部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更加坚定地、更加自觉地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

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深刻阐释党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在谈到如何研究党史时说:“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我们要用这样的研究来使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进步。”创造明天,先要读懂昨天,只有一刻也不停止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介绍了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介绍了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介绍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伟大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些都为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借鉴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既是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要求,又是大学生党员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我们应时刻做到:

一是要强化自身学习,切实明辨是非,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对党的理论学习,党的理论也是一部发展史,学理论就是学党史的延续和深化,深刻理解这些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理论真知的内涵,积极探索产生理论真知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隐藏在底层的共产党人生生不息总能找到正确道路的本质所在。明辨我们党现在面临的复杂局面中哪些是时代属性固有的缺陷,哪些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西方社会强加在我们党身上的欲加之罪,哪些是网络社会虚拟化炒作吹起来的不利的泡泡,又有哪些确实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不足。越明辨越客观,越客观越能做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越坚定。

二是善于用自己掌握的党史知识和对现状的客观分析说服影响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使其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不再人云亦云地编排中国共产党的不是;敢于与各种偏激、不正当、别有用心的思潮作斗争,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捍卫党的舆论阵地。

三是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并处理工作中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说实话,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那些历史遗留问题都是让人头疼的大难题。但透过历史去看,这些事是过去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实不足为怪。过去的时代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遗留问题,现在和将来的时代同样孕育着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条件,只要严格遵循法规制度,只要紧紧围绕发展主题,积极探索具有敏感时代特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保持主动,顺势而为,扎实推进,问题终会得到圆满解决。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天很多80,90后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的新型党员,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认真学习这段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将这段历史同自己当前的工作相结合,作深刻反思,我们就无法正确把握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总结,就无法将当前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就会走弯路、走错路。

读党史有感 篇2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读《菜汤》有感 篇3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读《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有感 篇4

优秀的党史工作者,总是对历史饱含深情与痴情,探索者历史的发展线索。已被书写的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党的历史,牵涉着太多的政治话语,进入新的世纪,又被太多的商业化,很多人跋涉其中,便被圈囿在内,许多不是不忍卒读,就是搞笑娱乐,充满着大众的狂欢,党史读物的迷津无法解脱。

《领导干部读经典》作为一本较为轻松的党史读物、既有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据详实且智慧有理智的叙述,从而显得从容大方。读《领导干部读经典》,你会赞叹良久,感怀深远,也会感触历史的书写,就是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演绎,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沧海一粟,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中华民族复兴是充满希望的。

研究中共党史的人,都会有一种探索中共党的意识的冲动,《领导干部读经典》也是如此。中共的整合力,是充满着魅力和魔力的,这是统战的功劳,也是中共的三大法宝之一,书中对此有更深的解读,用官方的话讲,就是中流砥柱。确实,中华民族需要一个核心,一个中心,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话语体系。刘绍卫从经典文本着手,也许正是想从在这没有经典的当下时代中,寻找一些经典或者希望,树立起中共的经典文献的光芒,让人们拨开历史的尘埃,照亮其中温暖的核心价值,这对现代人来讲,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中共的思想是充满着魅力的,从革命到建设、改革,不断地嬗变、修饬、体系化的过程,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情怀,其思想渗透到社会,也是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也创造了中共的丰功伟业,而这在党史经典文献表现得十分充分。

历史潮来潮去,淹没多少足迹,留下经典的不多,经典能留存的更少,经典就是经典,经典蕴含太多的深意。

这也许是读经典的另类意义,也是这本书的抛砖引玉的价值

【篇二】

我们可以这样说,大陆的年轻一代,已经没有什么读史的意识。这不单单是因为历史总给人以陈旧质感,还充满着沧桑的意味,还在于这个国家的复杂和嬗变,使得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在各种复杂的话语的面前变得朦胧而充满隔阂,年轻一代更向往西方的精神指引,特别在这充满着精神空虚和就业的压力之下,读史,特别是读党史,还是算了吧!

党史,这是被人任意改写的时代,从红色影视的娱乐化,到市场化,党史,就是一个被改写的符号。幼儿更多被奥特曼的动漫时间侵占,或者是喜羊羊等之类,偶尔才有20世纪50年代的《小兵张嘎》等儿童电影,还要一些小孩喜欢,或者美术片《美猴王》,这是国产美术片的辉煌,目前得此殊荣的并不多。

好的历史研究者往往能从历史从重建人的价值观,或者给予一种精神的力量。该书作者好像试图寻找一个历史的精神指标。相对而言,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历史,已经没有往常的70年代以上人的历史意识,红色年代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声音,真是这样,如何构建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真的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一个时代需要新的叙述,党史阐释也是一样,该书的作者以党史经典文献作为切入点,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找到了党史与当代年轻人对话的窗口,一个话题的由头。

这也许是写史、读史的价值。从《中国共产党宣言》,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科学发展观》,这里似乎有一个线索,就是蕴含着一种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之梦在里面,虽然这与复兴之路的思路相近,党也显示了从党史解读的一种新的视角。

阅读党史经典,虽然没有恍如隔世之感,但隔膜始终会存在,这也是作者似乎注意到的地方,所以书尽量采取通俗的写法,融入更多的时代感,尽量营造一份心境,一种氛围。

【篇三】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毛泽东同志还说,搞党史经典,“对于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动各方面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说:“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感知党的光辉成就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取得了三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七一”讲话研讨班上指出:“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许多具体的道路构成的,是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具体的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等。这些具体道路都要求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理论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指南。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代中国要想发展进步,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保障,这个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理论体系”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二者绘就了美好蓝图;

“制度”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发展佳境。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规范性表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义;

二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即“五个有利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做到经济自强、文化自觉、而且要做到制度自信。离开我们已经取得成功的制度体系,去另外寻找的制度模式是一种幻想。

“三大成就”是我们党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这三大成就,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些成就,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能够对全党和全国人民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重要资源。这些成就,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

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作风连着党的形象和生命,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各项任务的完成。在90年的奋斗、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锤炼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及时告诫全党要警惕党内产生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并告诫全党“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进入新世纪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十七大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又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终身学习,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四个作风。这些作风,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以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基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灵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行为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之所以饱经风雨而不衰,历经磨难更坚强,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党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认可。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借鉴和运用党的成功经验

第一,举什么旗,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经验教训表明,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旗帜就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表达。旗帜代表党的政治形象,旗帜引领人民前进的方向,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历史已经证明,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旗帜,给党和人民带来伟大的胜利。举起“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旗帜,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纠正“文化大革命”实践和理论的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旗帜,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胜利。第二,走什么路,是党的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道路决定成败,从革命到建设、改革,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的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历史对中国是严峻的,也是宽厚的。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中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亡与发展之路。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问题。第三,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胜衰的根本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其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之一是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离心离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是人心向背;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对中外政党特别是共产党执政的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

学习党史,读点党史经典,吸取党的失误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30年代革命根据地的丢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等,都是重大的挫折甚至失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并不在于从来不犯错误、从来没有曲折,而是在于能够勇敢地承认和正视自己的失误和挫折,郑重、科学地对待这些失误和挫折。我们党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大革命的失败,才终于选择和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正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从中记取深刻的教训,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才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教训,是苦涩的,但也是深刻的;

虽然令人痛心,但却刻骨铭心,可以让人永世不忘。邓小平同志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后曾说过:“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甚至还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诚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所以,我们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光荣伟大,要充分认识她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

【篇四】

党史经典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秉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载体的经典党史文献,凝聚着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激情和智慧,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红色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我们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党史经典中有理想信仰。信仰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个人而言,信仰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

对民族来讲,信仰构成凝聚民心的精神;

对国家来说,信仰构成国家意志的核心。就政党的本质来说,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从《可爱的中国》的一首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到《八七会议记录》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激情,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系列的经典的背后,有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抛弃殷实富裕的生活,甚至毁家纾难而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涌现出无数像雷锋、焦裕禄等这样的英雄人物,这就是理想的召唤,就是信仰的力量。

党史经典中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经典解读,是信仰和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党史经典蕴含丰富的意识形态的内涵,蕴含着一段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党史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党史经典中有力量源泉。阅读党史经典,我们会想起红色岁月,忆起革命年代,涌起红色激情。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人民意志的胜利。从党史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要永远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旗帜,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真正做到思想上贴近群众、感情上融入群众、工作上深入群众、行动上为了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党史经典中有执政的智慧。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是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关系党的形象,而且关系到党的生命和国家长治久安。回顾我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法宝。一部部党史经典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史经典是一部大书,蕴含着丰富的超凡的执政智慧和经验,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

党史经典中有奋斗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积累下来并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党的历史,浸透了血水和汗水,凝聚了光荣与辉煌。纵观党的90多年奋斗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财富璀璨夺目。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和升华,是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精神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党史经典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文化特质,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化心灵、陶冶情感、升华情感、激励精神。

党史经典有道德教化的功效。阅读党史经典,是激励,更是教育。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作为精神支柱,才能构建社会秩序和安定人心,促进稳定和发展。邓小平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着重大变化,给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全新挑战。朱光潜指出,“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关照和了解,所以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的基础。”党史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行为规范,充盈着一种道德进步的牵引力,具有道德的教化功能,能够促进社会德育化和德育社会化。运用党史经典精神资源和现实生活为载体,把党史经典蕴含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用感性形式,如红色旅游、影视、文学艺术等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注重个体经验的获得和体验,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塑造高尚的道德,引导个体发现和内化社会道德规范,改造和提升道德生活,引导人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党史有感 篇5

——读党史人物李大钊生平事迹有感

在我们组组织的第二次理论学习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党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和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伟大贡献。

我在课前已阅读过李大钊的生平,通过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与讨论,我越发景仰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是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先烈李大钊的这一不朽名言,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担当”重大责任、追求社会道义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在关系中国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用其坚实的“铁肩”,通过“妙手”撰写的“文章”,“担”起了改革开放的“道义”,表现了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时代责任感。这种历史的担当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然而,纵观时下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物价持续上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从挟尸要价到官员腐败,社会上又充斥着混乱,冷漠,道德伦理的丧失,人们在浮躁与忙碌的追逐中开始弱化自己。虽然,我们的国家有太多的骄傲,但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放慢一点脚步,理性、实际地看待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更需要我们这一代汲取前辈们的正能量,脚踏实地,以强国富民为志,承担起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责任。

李大钊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于191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日本三年,李大钊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李大钊著有《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文章,他不仅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曾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组建中国共产党打下坚实的基础。放眼今天,战争远去,烽烟消散,在如今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加热衷“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训。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岁月走得坎坷艰辛,今天的我们更应居安思危,学习李大钊的先驱精神,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理念,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党史后感 篇6

作者:xxx 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历史与社会学院举办了“知党史 感党恩”的知识竞赛,让我再次走向中国共产党的过去,重温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我党一直把思想文化作战摆在重要的位置。民族魂、民族精神更是各个时期的领导人不断强调的问题。没有思想的坚固堡垒,任何作战行动都付诸空流,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不断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确实是其他政党难以做到的一点。今天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也很好的继承了这一良好传统,我觉得能够有幸在党组织下参加这样的活动,更要懂得珍惜,作为一名普通的共青团员,我想,我也是在创造历史,我也是在继往开来。

其次,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党的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得来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反动,在混乱的年代为人民开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在无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军为百姓作战。工农红军从1928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结合了不怕死不敌人的爱国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一切只为革命的胜利。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铁索桥再险,同样可以征服;饥寒交迫再苦,同样可以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很多战士,可是我们最终以一支部队的名义克服天险,走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个民族,我觉得,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长征将会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断唱响耳畔。

我们的历史也有创伤,那惨烈的日军30万人南京大屠杀至今仍是我们心头无法抹去的阴影。1937年日本的侵华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惨无人道的行径毫无天理。可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反而拍案而起,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在艰苦的环境下,在被动的局面下,我们党充分集中才智,密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历经8年终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这当中,多少优秀的爱国爱党人士牺牲,多少无辜的善良百姓受害,可是,中国共产党挑起了责任,强忍悲痛,义无反顾。

在党过去的不到百年的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常提及。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们确实无法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可是现在不同了,历史已经被我们改写,在新时期,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证明,我们的经济同样可以向革命一样焕然一新。有理由相信,我党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长远战略为计,以远大目标为航,在今后谱写更加辉煌的奇迹。

自从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20世纪也是充满活力和经济飞速的时代。

它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实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京九铁路,世纪之交的经济大动脉,在城乡结合处拉响了充满企盼与追求的汽笛;三峡工程描绘着经济开放的轮廓;浦江开放,将中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香港、澳门的回归雪洗了百年耻辱;奥运会领奖台上飘起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的版图上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

在这繁花似锦的年头,我们共同的母亲—伟大的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华诞,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一起为我们的党祝福,贺寿!

今天我们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

读《简·爱》有感 篇7

一.对待家庭的态度

读者在读《简·爱》这部作品时, 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简·爱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爱、敢说敢做的女性, 那面对自己深深爱着的罗切斯特, 她为什么不和罗一起远走高飞呢?为什么不劝说罗切斯特冲破封建伦理以及教义的束缚, 勇敢地和自己的疯妻离婚呢?我们要从《简·爱》中去习读作者意图。简·爱有着自己的家庭婚姻观念, 作者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基督教思想, 而是对其中男女不平等、歧视社会弱势群体等人为的错误思想进行无情的批判。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走进结婚教堂时, 在解释过婚姻的目的之后, 牧师向前跨出一步, 对罗切斯特说:“我要求并且责令你们二人————因为一切心里可怕的秘密都要宣布出来的那个可怕的审判日, 你们是要答话的————如果你们中间的一个人知道有什么障碍, 使你们不能合法地结为夫妇, 那就现在自己坦白, 因为你们要相信, 凡是不经过上帝的圣言允许而结合的, 都不是由上帝结合的, 他们的婚姻也就是不合法的。”这番看似严厉、不合时宜的话却充分展现出了基督教婚姻的神圣与庄严, 这也是简爱所想要的, 她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带着对幸福婚姻的美好期盼走进结婚教堂的。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

简·爱对待爱情的态度, 归纳起来有自由、平等、独立、尊严以及爱。

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走遍几乎大半个地球之后, 竟在自己的庄园中遇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爱人, 这个女人与他前任漂亮、高大、浅薄且轻佻的女人不同:简·爱娇小而稳重、质朴而且单纯, 就像一个小修女。在罗的专横和粗暴面前, 简·爱表现得落落大方, 不卑不亢。正是简·爱的那种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渴望独立的个性, 造就了这个看似极为平凡的女孩的不普通的亮点, 浑身充满着一种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

当简·爱发现自己已经被罗切斯特深深吸引之后, 她没有顾忌自己与男主人之间相差悬殊的身份和地位, 而是选择了勇敢地去爱, 这种坚定和力量来自于她对于爱情的信念。因为在她看来, 不论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存在多大的差距, 在精神层面上都是平等的。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女教师竟然爱上了一个上流社会的男人, 这在当时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当中, 简直是常人不敢想象的。简爱的这种举动, 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以及等级观念的一种大胆的挑战, 难免会遭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以及言语上的侮辱。但是, 勇敢的简·爱是一个并不看重权贵的人, 只有她才能在这种环境之中勇敢地、坦坦荡荡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三.对待朋友的态度

读《小言论》有感 篇8

我1937年4月生于苏州,出生后适逢日寇对苏州轰炸、对南京进逼。母亲抱着我与长兄王荫一起,坐难民船,逃往盐城建湖县水乡,父親则继续留在苏州打工,挣钱养家。我虚岁6岁时,进了新四军创办的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时,我有次打开长兄从苏州带回的图书,里面有很多杂志、书籍,如《小朋友》、《中学生》、《生活》、《大众生活》、《中国地理》、吴敬恒著《帝国主义侵华史》、高尔基著《夜店》等。而《生活》、《大众生活》正是邹韬奋先生创办的。这两份杂志文字通俗,我能看懂,特别是其中的读者来信,各种各样的问题,韬奋先生都一一作答,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并感受到社会的复杂。

读初中时,我读了韬奋先生的《萍踪忆语》,打开了我认识西方国情、民情、文化的一扇窗。我负笈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教世界近代史的老师是王造时 (1903-1971),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与韬奋先生是难友。这在我的心中,增加了不少对韬奋先生的亲切感。

韬奋先生是以新闻、出版界的前驱名世的。其实,他也是中国杂志界的老前辈,在中国杂文史上留下重要一页。这本《小言论》,就是其杂文代表作。这本书编入韬奋先生 1928年至 1933年写的小言论,也就是杂文,文字少则几百字,多则不过千字,是名符其实的短杂文。但是,篇幅虽小,内容却极为丰富,小中见大,多数文章都从小处入手,归结到有重大意义的结论中,使文章大大升华。社会病态的点点滴滴,国民性的林林总总,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国民政府的腐败,汉奸汪精卫的卖国求荣,台湾高山族同胞的悲壮抗日,东北义勇军的殊死抵抗,等等等等,韬奋先生用他的铁笔,犀利剖析,掷地有声;而其所讴歌的抗暴御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彪炳千秋。

忝为杂文家之列,我以为韬奋先生的杂文,给我们很多启示。环顾海内杂文作家,就论述范围之博而言,无人能望韬奋先生项背。杂文如沦为时事小评论,前途堪虞。他的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虽不是什么独创,但鞭辟入里。没有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做不到的。

起笔至此,不禁想起一件与韬奋先生有关的趣事。亡友出版家、编辑家、文史学者戴文葆学长,“文革”中受迫害,被发配老家阜宁县,在阜宁中学打扫厕所,掏大粪。十年前,文葆先生获得出版界大奖韬奋奖。消息传到阜宁,老乡奔走相告,说“戴文葆‘文化大革命’时在阜宁中学掏大粪掏得好,最近在北京得了掏粪奖!”呜乎,这些老乡根本不知道韬奋先生是何许人也,因此才会闹出这样大的笑话。隔膜如此,令人嗟叹。后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专栏“新世说”中披露此事,引起曾彦修(严修)老前辈的注意,致电文葆先生,他特地来我家拜访,我将这份报纸送他留念。

显然,让更多人——包括普通百姓铭记邹韬奋先生,应当是新闻出版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本文编辑 谢宁)

阅读党史有感 篇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所在的党支部给每个党员发了一套《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作为一名新党员,印象中我还没有认真仔细阅读过党史,有的只是看看有关党史题材的影视片。若不是这次有学习要求,我想这套厚重书籍也许会束之高阁。因而,我只好把书籍放在电脑桌一旁偶有时间才浏览。不过正是这偶尔的翻阅,让我慢慢地适应了读党史的感觉,也逐渐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历史和书本的描叙又联系对比起来。有时发现时下的影视节目由于要吸引观众眼球,提高票房或收视率,掺杂太多不真实的故事在里边,而通过读史学习使我了解事件的原委和真实性,了解党的历史发展过程,更能明史鉴史,更好地履行职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90年的奋斗与求索,才开拓出今天的崭新局面。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国一直在寻求救国之道,但是这些并没有将中国从水身火热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直到有一天,苦难的中国在90年前就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支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此,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伴随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2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使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自身也发展成为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三条原

理,理所当然地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其实,如果我不是通过读党史,不通过全过程地回顾一下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所走过的极不平凡而又光辉灿烂的征程,恐怕难以真切和由衷地从思想上、从感情上和认知上,真正地体会和坚定不移地高度认同上述这三点共识。

在党史一则轶事里,毛毛写道小时候问父亲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那么前途未卜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小平同志沉默片刻,答:“跟着走”。简单的三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这是一位大国领袖革命生涯的高度总结,也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的完美注脚。今天,在迎接建党90周年的这些日子,我们回望历史,才能格外珍视如今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更加自觉而又坚定地“永远跟党走”。

上一篇:学习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的体会下一篇:我敬佩的一个人小学四年级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