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篇1

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特色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延长。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以来,随着旅游消费方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放松身心的乡村旅游产品倍受市场推崇,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发展潜力。而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日趋城市化,这种零距离感受自然气息的乡村旅游情愫也必然成为城市主流旅游消费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生活交流,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篇2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 近年来在兰州发展得特别迅猛。随着兰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 广大乡村基础设施也得以改善, 乡村民族文化的发掘和培育, 独具兰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尤其是都市游客的青睐。这本是好事一桩, 它可为人们提供更多走进绿色、融入自然、享受休闲生活的生态化空间。然而, 反观近几年来兴起的某些乡村游, 经济效益似乎成了经营者们的主要追逐目标。而且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创意, 照搬他人模式, 让人走到哪儿都似曾相识, 而且价格也不便宜, 长此以往, 肯定难以激起人们再前去旅游的兴致。

因此, 面对即有的资源开发乡村旅游, 要细心挖掘、整理、开发, 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 把最闪光的东西、最具特色的产品呈现给游人, 绝非种点花草, 建几栋干净房子就成的, 必须依靠浓郁的本土气息, 运用创新思维, 发掘比较优势, 避免雷同撞脸, 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东西, 让游人既欣赏到本土的自然风光, 还能享受到乡野乐趣。最终, 达到使人不仅自己看了还想再来, 还会口口相传吸引更多人来的目的。青城之所以能吸引兰州人来此, 有其自身的文化魅力的吸引, 但下一步的发展前景, 依然要向这个方向看齐, 向文化内涵要效益。

另一方面, 笔者觉得乡村游不仅仅是看景点、景色、吃吃喝喝, 互动体验的休闲生活也很重要“, 玩”其实也可以成为乡村游独特的内涵。那么, 乡村如何玩出新花样呢?体验就能补短板。磨豆腐、烧饭、饲养、深井打水等。这些颇费力气、看起来也并不高大上的项目, 对于旅游者来说, 无疑是最佳的生活体验。因此, 发展乡村游, 农村不仅需要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升级衣食住行, 同时也不能丢掉最本土古朴的生活场景。把二者结合, 乡村游才能生动、丰富起来。显然, 青城的乡村旅游发展红火, 也得益于这一点。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篇3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1 前言

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向往安稳、平静生活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发展了一段历程,而且发展途中呈现出必不可挡的趋势。有不少模型都很具有代表性,例如宏村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所不同,部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一些优秀的自然资源或者遗产来进行发展,还有一些是当地人根据其特点以及需要逐步建立起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深受地域限制,一般情况下其管理人员也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也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在发展中遭遇各种难题的原因。根据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业以及农村等问题上还是非常有效的。

该文章主要以大连旅顺的乡村旅游业为代表进行探讨,对多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阐述。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连旅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等进行探究,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2 旅顺口区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大连市旅顺口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展乡村旅游,这不仅与其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也与它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密切关系,旅顺口位于黄海的西侧,渤海的东侧,北侧则是辽东半岛,南侧虽是海,但海的那边是山东半岛。在中国都属于有名的风景区,荣获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多项荣誉称号。旅游由多个景区及景点等共同组成,其中典型代表有鸟岛、甲午战争遗址等等。

3 旅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SWOT分析

3.1 SWOT分析

SWOT分析在初期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在经济剖析方面使用,现在已经逐渐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中也有所应用。其中S表示有利的地方,W表示不利的地方,O表示的是机遇,T表示的是挑战。所以借助对该代表地点的探究,使用SWOT分析法能够能帮助人们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2 优势

3.2.1 旅顺雄厚的农业基础是发展的物质保证

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充足的农业资源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亲身去体会其中的乐趣。旅顺农业非常发达,盛产苹果等多种水果。这里的渔业也非常发达,有着久远的发展史,海产品非常丰富。大连市海岸线曲折,在一千九百米以上,这是水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因地制宜,畜牧业在这里也拥有一片天地。便捷的交通,为旅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些优势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

3.2.2 旅顺的地缘优势及便利的交通条件

坐落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的旅顺口区,其北侧就是辽东半岛。在该地开辟的旅顺新港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密切联系起来。旅顺口的陆地面积较为宽阔,海岸线也较长,高速路穿过此地,比如沈大高速等,交通便捷。这都为旅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基础条件。

3.3 弱势

3.3.1 各级政府和群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群众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群众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认识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存在一定差距。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去乡村旅游是一种缺乏乐趣、缺乏品味的行为。正因如此,去乡村旅游的游客相对较少。而且一些游客非常轻视农村地区的卫生问题,乱丢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不注重环保,这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3.3.2 尚未培育出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区

政府的扶持是旅顺农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仍然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旅游产品也有待完善,其特色程度也不够。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也没有稳定的客源,各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除此之外,比如勒索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3.3.3 乡村旅游开发资源不足

很多地区乡村因为独特的资源或者风景吸引众多游客,旅游业发展较好,但是由于诸多的限制性因素,本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完善,因此,想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势必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再加上相比于其他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盈利较少,远远达不到可以支撑其持续发展的目标,融资难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绊脚石,配套的旅游产品促销也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目前传统旅游景点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而乡村旅游的光顾游客远远少于前者。

3.4 机遇

3.4.1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热潮

回顾世界乡村旅游发展史可谓是历史悠久历经沧桑。作为人们青睐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而发展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乡村旅游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从数据来看,乡村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在2014年农场迎接了1800万位游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充满风情的农场,仅美国东部地区就有1500多家供游客观光度假的农场。而一些地区主要依靠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利福尼亚的农业收入影响整个美国的农业发展,而其乡村旅游业近几年就已经盈利7500万美元。与发展历史久、已较为成熟的国外乡村旅游业相比,5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乡村旅游业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近年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大批的游客。据数据统计,2014年已有2179万游客前往北京地区郊区农业旅游景点游览消费,产生达十二亿人民币的收入。国内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成都,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农家美味、住宿以及观光项目,以“农家乐”的形式于去年创造了近一亿人民币的收入,这也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福利,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5000元。由此可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带动农业发展,拉动农村人口就业。《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建设,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为乡村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完善片源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4.2 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潜在的客户数量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基本的物质条件已经难以让人们满足,人们在享受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后更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各种食品安全和传染疾病的社会问题让人们关注到健康,更加注重养身。基于此,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认可,大量的潜在客户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3.4.3 地方政策的扶持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大连旅顺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及相关政策。即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而旅顺则应以乡村旅游及其附加产品为重点发展旅游业。

3.5 挑战

3.5.1 “农家乐”活动未能激起旅游动机

产业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以“吃农家菜,干农家活”为主题吸引游客,然而随着这一类“农家乐”数量的增长,面临游客“差异化”的需求,许多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因为形式老套、重复单一,完全满足不了游客的旅游需求,所以乡村旅游业需要规划好新的发展方向,推出新产品,留住已有游客,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3.5.2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差异化

国家对旅游业的支持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旅游的欲望,再加上很多游客已有的旅游体验,游客的旅游需求逐渐趋于个性化和差异化,乡村旅游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满足游客差异化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旅游方案、生产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4 旅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意见建议

4.1 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实行规模化经营

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应积极建设配套设施设备,避免分散性的经营,而是采取联合经营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旅游体系。首先,对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应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信设备,与交通部门相配合,形成方便快捷的旅游专线;对于公共设施如厕所等也应修缮,同时加强对游客住宿环境的建设,注意设施的卫生标准和环境的整洁度,考虑到游客群体大部分是城市游客,对环境和设施的卫生及清洁程度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注意厨房、餐具、卧室、浴室、浴室、卫生间、游泳池和公共场所的卫生。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4.2 将传统乡村游项目与民间艺术相结合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成体系化,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美食、住宿、出行、观光、购物、娱乐”一条完整产业链。比如游客在进行“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的过程中,可鼓励游客参与传统的民间项目踩高跷,以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游客的驻足,甚至留宿,这样将会产生更多的收入。另外,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途径是与城市旅游体系相结合,进行统一的战略规划。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可以进行资源互补,游客可在体会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后体验一下农家怡然自得的风味,城乡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弥补旅游淡旺季的不平衡需求,不仅有利于带动整个旅游体系的发展,也利于形成高效综合性的乡村旅游体系;另一方面,在城乡旅游体系共同发展的环境下,可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的优势弥补乡村较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保护区以及通过宣传手段,保护乡村或城郊地区的自然景观,对传统文化进行维护和发扬,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并确保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平衡区域内旅游项目的游客量、吸引潜在游客、带动乡村地区就业及农民参与度、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形成城乡旅游一体体系、树立城市形象等,作为一种特色、自然的旅游项目,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城郊或农村旅游基地应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弱项,借鉴优秀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制定宣传方案,找准消费市场,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旅游业。

[1]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张寅,潘晶.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0,(23).

[3] 张捷.科技与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4,(3).

[4] 陈庄助.21世纪初我国国内旅游泊费走势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16(5):21-24.

[5] 王坦.乡村旅游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6] 李跃军.试论浙东海滨黄金旅游线的构建[J].人文地理,2013,(2).

[7] 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8] 叶全良.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9] 张文.旅游与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10] Li Jie,Zhao Wenhong.Tourism enterprise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M].China Tourism Press,2014,(8).

[11] Wang Xingbin.Guide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planning[M].China Tourism Press,2013,(9).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篇4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作为中国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很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杭州市近郊的外桐坞村则是特色旅游发展模式中的典范。外桐坞村结合自己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内部打造村落艺术风范,完善市政配套入户,并进行招商引资。外延发展模式则重视环境保护,增强外桐坞村旅游互动性并与周边村落旅游产品有效整合。目前,外桐坞村已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民俗淳朴,艺术风韵浓厚的田园文艺范小镇。

[关键词] 杭州;外桐坞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农村发展方针政策,推进了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乡村旅游的前行。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不断寻找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低碳生态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乡村旅游对城市居民最大的吸引力。杭州的乡村旅游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风情小镇是浙江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2009年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就发出《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1-2年努力,创建市级“风情小镇”十个左右。具体到这十个小镇,每一个小镇又须有自己的“风情”。外桐坞村结合自己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在这十个风情小镇中就是主打田园文艺范。

一、外桐坞村发展概况

外桐坞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东北面3KM处,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整个村东面面山,南与唐家桥相邻,西与里桐坞村相对,北与大清村相挨,绕城高速穿村而过。相传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游历至此,被这里恬静的景色所吸引,留下了赞美的诗句:“朝涉外桐坞,暂与俗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

全村总面积130公顷,现有山林1260亩,茶地282亩,以种植茶叶为主。这里曾是朱德元帅开辟茶园,点评茶叶的地方。尝闻,朱德元帅下乡考察时,四次在村中驻足,和村民一起下地、采茶。他非常关心茶农生产和生活,指导茶村发展规划,极力赞赏外桐坞村的茶叶,给予“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赞誉,并鼓励村民“多产茶叶,多发展绿色茶经济”。这段佳话,奠定了茶叶在外桐坞的地位和价值。

在开建风情小镇时,外桐坞村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民俗淳朴,以开放、大气、优雅、舒畅的原生态环境为特色。该茶村以青山、小溪、茶园、山林、村落为背景,以悠久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精髓,集茶园、花园、果园、菜园、庭院于一体,是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乡土,放飞心情,感受文化的乡村旅游村落。

二、外桐坞特色乡村旅游内涵打造模式

在深入了解外桐坞村调研过程中,发现该村落的旅游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说它的成功有偶然因素,但与村委会抓住机遇、合理规划、打造亮点是分不开的。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外桐坞村的特色乡村旅游内涵打造无疑是成功的,也成为省内外很多村落学习、借鉴的对象。

1.村落的艺术风范

如果说外桐坞紧邻西湖景区,生态环境良好为其特色,那么在首批杭州风情小镇中并没有太多特色。外桐坞之所以定位于田园文艺,这得追溯该村落的艺术发展之路。外桐坞村艺术缘分是与中国美术学院相结的。如果没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立,外桐坞村也许就和周边茶村并没有太多区别。自2004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陆续完工,由于外桐坞村离校区只有大约十分钟车程,而村外茶园环绕,村里遍栽石榴,成为很多美院学生写生之地。随着写生名气越来越大,也吸引了一些艺术家开始进入外桐坞村进行创作等。

从2006年开始,一些艺术家租下村民的房子,创建工作室。据统计,外桐坞村共162户人家,现已有40多位艺术家进驻该村。有些当地村民将房屋整体出租,有些则是一层改为工作室,二三层留着自己住。艺术家们根据自己喜好,对房子做些外立面改造和内部装修,如此一混搭,平凡的村屋开始有了文艺范儿,甚至在中国美院毕业季,有些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将其的毕业展演放在村里举行。平时村里也有许多艺术交流展示,是名符其实的‘艺术村落’。

2.内部改造、凸显特色

自2007年外桐坞定位“艺术村落“打造以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奋斗中创新。如果说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及艺术家率先将一股清风带入小村,那么之后的“风情小镇”打造,则使外桐坞声名鹊起,并真正促使其蜕变为一个美丽乡村。外桐坞村的目标,是要将艺术人士的集聚优势与茶村特有景观相融合,成为一个集艺术、体验、交流为一体的风情小镇。

为了更好凸显风情小镇特色、并服务游客和艺术家,外桐坞村对村落进行了有效规划和改造。在“风情小镇”一期建设中,共改建房屋580平方米;为了更好呈现小镇的统一设计风格,共拆迁艺术街沿线主房8处、附房37处。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风情小镇的市政配套。这个情趣盎然的小村落,已实现雨污水、电力上改下、煤气、自来水等大市政配套入户,一个秀外慧中的“风情小镇”,已经初具雏形。

3.招商引资进一步提升品牌

改造后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便利的交通逐渐成为外桐坞村与周边村落乡村旅游的亮点,为了进一步提升外桐坞村田园文艺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村委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进行招商引资。2011年,外桐坞风情小镇暨中国美院国家大学创意园“艺术村落”落成仪式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别具一格的崭新的外桐坞村正式亮相。至今,外桐坞已完成建设和招商的画外桐坞一期主要是村落入口的二号桥洞到三禾美术馆的艺术街,集聚了设计服务、现代传媒等优势产业,吸引了几十位艺术大师、名家入驻,有效地提升了外桐坞文艺村落的人气和知名度。

4.打造中国版“枫丹白露”

外桐坞村前期的改造是为了优化村落资源,打造特色;招商引资则是以市场经济观点来推动村落的旅游发展进而提升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如果说这些就是外桐坞村乡村旅游发展最终状态,那么外桐坞村很快就会被类似村落进行复制,从而淹没在田园文艺村落中;甚至会有其他村落成为更有名气的田园艺术乡村小镇。为了进一步营造艺术氛围,提升艺术村落内涵建设,外桐坞村在之前发展的基础上有效的借鉴国外成功乡村旅游发展案例,经过对比选择和多次方案调整,最终以打造中国版“枫丹白露”为自身的最终定位。

由此,村里特意请来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对村落进行专业的规划。专家结合外桐坞自然景观和特有的文化艺术气息,外桐坞将形成以“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家休闲娱乐区、居民生活休闲区、石榴采摘体验区、茶园观光区、茶艺体验区和艺术文化区等6大功能片区。经过专业规划改造后,外桐坞村现在的环境,都能和杭州市区或近郊高档住宅区媲美了,农居内庭院独立、房间宽敞,房间外则是小桥流水,棚架满荫,村道宽敞干净,房屋不仅是外立面,连设计风格都艺术化起来了。

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小镇,以其艺术特色蜚声世界。如今的外桐坞村,因为艺术家的不断入驻,在与厚重历史文化的交融中,滋生出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它被广大艺术家称作是“中国版的枫丹白露”

三、外桐坞乡村旅游外延发展模式

从众多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发展案例来看,内涵特色建设是旅游目的地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但是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发展还需要其他条件与之共同推进才能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1.重视环境保护

外桐坞村随着艺术家不断融入当地生活、工作,带动了村落的发展,吸引了广大游客前往,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不少当地居民也会向艺术家学习画画,从事艺术工作,这些都改变着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是从外桐坞村发展的根由来看,主要是便利的交通、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生活方式吸引了附近大学生写生,因此现有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文生活方式的保存是外桐坞村在未来旅游发展过程中因为重视的,一旦优美的自然环境被大量的游客或者经商环境所破坏,那么有可能在其他村落出现另一个“田园文艺村”或“中国版枫丹白露”。

2.增强外桐坞村旅游互动性

外桐坞的旅游规划以“农家石榴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和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家休闲娱乐区、居民生活休闲区、石榴采摘体验区、茶园观光区、茶艺体验区和艺术文化区等6大功能片区。在调研后发现,外桐坞当前艺术文化已经做得很不错,而且是它的亮点,相较而言农家休闲娱乐、石榴采摘体验、茶艺体验等能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还不是很多,该村落旅游的互动性还有很大的空间挖掘。增强游客的体验项目,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外桐坞最核心的旅游资源是其内部产品旅游整合发展的侧重点。

3.与周边村落旅游产品有效整合

从外桐坞村所在的旅游区位来看,它处于杭州重点打造的之江旅游度假区中的龙坞旅游经济体。外桐坞村与周边的村落结合自身资源特点确定差异化定位避免了近距离的竞争,邻近村落之间很好的地缘优势可以考虑彼此之间的旅游景区如何有效的串联形成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推向市场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规划的。在调研过程中,前往外桐坞的游客主要以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为主,在与他们沟通中了解他们对于周边其他村落的旅游景区并不熟悉,即使有少数人知道邻近村落有其他特色旅游资源或经典,但是对于他们吸引了并不大。当然这样的问题在龙坞镇其他村落同样存在,因此外桐坞的旅游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村落,受限于村子有限的地理空间以及能够开发的土地资源,因此要促使龙坞旅游景区内各村落旅游资源有效的整合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仅是外桐坞同样也是龙坞旅游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董一淋.西湖:3个区级文创产业园、5个文创点正式揭牌成立[J].杭州(周刊),2011(12)

[2]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如何打造信州特色乡村 篇5

信州区农村特色建筑的核心应在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在形式上应体现一定的风格特色,在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等方面有所体现。二是在本质上新农村建筑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协调。新农村特色建筑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地方特色,更要追求建设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适与生产生活的新型农村社区,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一、如上所述,我区新农村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应适应区域发展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规划设计,协调乡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系,整合新农村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优势条件,从宏观层面为信州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同时,应加强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注重挖掘农村自身经济发展及家庭经济发展的潜在条件,并将其逐项落实到空间规划之中,以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应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信州农村的空间规划要从区域范围着手进而分析其产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农业及其他第一产业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第二、第三产业项目、现代农村流通业等,为其在乡村规划出充分的空间。同时,在农宅设计中,考虑家庭产业发展,并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考虑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和农民生产培训等方面,使规划与信州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三)应延续乡村及地域自然人文特色。

设计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信州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负担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在信州农村的规划中中,应对其地域、乡土文化自己研究,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到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设计以及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之中,使信州农村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应尊重农村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信州新村建设中,往往由原来的几个自然村同时迁村并点。或以一个村为基础,其他几个村迁入组成。在规划设计中,应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庄社会秩序安定,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特征,规划中尊重原有村庄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市政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则统一规划,完善配套。是搬入新村的农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又尽可能多地体会到愿有熟悉的生活氛围,从心理上避免陌生感,避免迁村并点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新村的社区安定,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应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民生产的场所。因此,农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民生产活动。例如:农村规划布局,应有利于产业发展,要考虑农宅与耕地或者产业基地的距离;在交通组织上,要考虑生产用车的交通流线和存放场所;在新宅设计中,要考虑庭院经济的场地,家禽家畜的养殖场所,家庭的生产用房等等。规划设计之前,应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新农村规划不仅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更有利于农民开展生产活动。

(六)应以改善居民生活为目标。

在农村规划中,应通过合理的规划居住用地,设计优美的景观环境,配置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农宅,并通过节能技术的采用,最大程度的降低农民生活成本的支出,达到改善居民生活的目标。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要有一个高质量的规划设计。

农村建筑特色风貌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编制高水平,切实可行的规划,通盘考虑经济土地产业地域及自然人文特色,村庄原有社会伦理格局,农民生产生活等诸多的影响因素,并将其逐项落实到新农村规划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同时规划出完整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形成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农村民居保护观。

目前信州区农村居民已自发兴建了大量的民居,多数是近几年才新建或者翻修过的,有的民居还在建设中,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本着适度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坚持民居的新建、改造相结合的保护观。对现状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予以修缮保护。对于村民当代自发新建的民居,质量、结构等方面状况都比较良好,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对其进行改造,延续传统民居的风貌,保持村落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而对现状质量差、价值不大且空置的民居予以拆除新建。

(三)要充分恢复与利用赣派民居建筑元素。

传统民居是一种特色的文化符号,江西赣派建筑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信州乡村目前传统风貌建筑已经基本消失,建议对部分界面的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恢复其传统风貌,置换其部分功能,使其成为一方特色,此外,对影响村庄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统一建筑风格,使得村庄整体呈现一种蓬勃的生机。因旅游发展或村民安置而新建的建筑物、街灯、招牌灯都应避免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尽量节制装饰,保持质朴、简单的乡村氛围。

(四)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独特建筑风貌。

农村建房特色风貌强调保留淳朴元素的同时,要发扬其文化特色,利用生态渗透,将新老元素相互融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穿凿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小村庄,也可以利用良好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在旅游时代到来的今天,打造特色项目,创建独特建筑风貌来吸引项目落户,增强竞争力。

(五)要全盘考虑农村特色建筑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结构合理性。

对农村建房风貌重塑时要尽量保存现状较好的元素,如完好的门窗、墙面的贴砖、原有的坡屋顶等,因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收益,与当地环境和谐的建筑风貌,又要和改造的经济性和空间的实用性结合起来,使之为村民所乐意接受。改造的进行也不能够一味地满足视觉形象的需求,还更应该关注改造措施背后所带来的使用效益,如增加使用空间、保护建筑主体等。

(六)要塑造有特色的整体空间环境。

村庄空间特色的塑造应从村庄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地域人文历史环境和时代发展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区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自然山水田园是村庄大地所处的景观环境,以其自然的底蕴引导着村庄空间形态的塑造,应结合地形,依借田园风光,发挥自然特色。地域人文历史汇集了村庄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如老街、民居、宗祠、其他珍贵的文物建筑、名树古木、古井、作坊等,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人文历史环境,通过保护、延续和发展地域人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地域传统风格,突出表现环境的领域感和建筑文化特色。新颖的时代特色是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体现,应通过现代建筑、道路、小品来展现时代的特色。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特色素材的挖掘组织,避免众多农村千篇一律的空间形象,丰富村庄的地方建筑文化,对于村庄形象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典型经验特色亮点 篇6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强组织、建队伍、壮产业,夯实发展根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选育用管调”培养新机制,建设素质过硬“领头雁”队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健全“选育用管调”全链条培养机制,按照公开考聘一批、培养使用一批、调整退出一批的原则,从本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各类人才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今年,党组织书记换届后,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岁、大专文化以上学历较上届提升*个百分点,年龄学历全面实现“一降一升”。

通过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抽调政治、能力较强的优秀干部到乡镇学习锻炼,提升村(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用管理干部的思维和标准培育村(社区)干部,实行中期考核、岗位目标管理、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动态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吸引*名优秀农民工到村任职,培育*名后备干部、*名农民技术员和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了一批规模较大、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人才队伍。建立“合作社+”发展新思路,铺就强村富民“幸福路”

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载体,建立“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立财金互动惠农机制,整合*万元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近年来,全县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余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家,其中超过*家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创建国家级示范社*个、省级示范社*个、省级示范场*家、市级示范场*家,吸引*万户群众参与合作社,入社率达*,村级覆盖率达*。

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织密基层治理“连心网”。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纳入全县“十大行动”计划,出台统揽城乡基层治理“*+*”方案,实施“*+*+*”重点任务,推动体制机制、治理模式、服务方式等纵深发展,构建“一核一约两榜三会五员七个好”“集体经济+自治积分”“阳光用水”等*个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全域治理能力。

整合*余万元资金,建成全响应服务治理应急指挥中心和*个乡村治理服务中心,汇聚融通党建、综治、应急、交通等*余类基础数据,形成“一网融合”的县乡村三级信息化平台。现在,群众诉求“线上”交办率超过*,办结效率与以往相比提升了*倍,群众满意率达*以上,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1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 “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 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 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 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 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 “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 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 发挥地域优势, 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 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 美化各家院落, 营造处处相宜, 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 “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 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 在生产和生活中,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 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 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 农村经济不发达, 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 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 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 乡村依山就势而建, 不仅顺应自然地形, 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 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 并能融于自然之中, 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 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 (图2)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 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 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 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 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 是不可建设用地, 其以保护为主, 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 乡村中原有的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 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 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 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 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 (图3) , 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 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 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 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 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 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 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 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 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 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 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 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 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 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 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 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高潮。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 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 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 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 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 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 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 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 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 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 水田靠河谷地带, 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 附近大小龙潭遍布, 水源十分丰富, 地势优越。可见, 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 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 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 因地制宜, 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 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 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 通过调研可知, 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 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 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 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 保持乡村自然基地, 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 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 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 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 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 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 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 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 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 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 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 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 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 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 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 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 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 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 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 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 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 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 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 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 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 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 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 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 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 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 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 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 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敏, 李伟娟, 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2 (3) :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丽, 李鹏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邵剑杰, 黄淑娟, 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 2013 (11) :42~43.

[6]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2005.

特呈岛:特色乡村经典品牌 篇8

该岛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为海洋捕捞及海水养殖。目前,全岛捕捞渔船485艘,海水养殖10000多箱,成为湛江乃至全省大型的海水養殖基地。

2003年4月10日,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特呈岛,还到渔民陈武汉家作客。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关怀备至,对解决岛上“行路难”、“卖鱼难”、“避风难”、“饮水难”做了具体指示。总书记的关怀为特呈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美好前程。如今,特呈岛发生了可喜变化,“四难”得到了解决。看到家乡可喜变化,渔民陈武汉情不自禁地给胡总书记写信,胡总书记很快复信,勉励岛民再接再厉,自力更生,指示要“早日把特呈岛建设成为文明生态旅游新海岛”。

目前,全岛七条自然村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特呈岛被评为“湛江市最美的村庄”,其中胡锦涛总书记到过的坡尾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陈武汉带头成立了全省首个深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红红火火。特呈避风港、环岛公路、中心广场、生态旅游度假村等项目相继建设,海岛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特色乡村旅游区(点)服务规范 篇9

-特色乡村旅游区(点)服务规范

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

DBJ440100/T 9—2008 2008-07-08发布 2008-09-01实施

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ICS 03.080 A 01 DBJ440100/T 9-2008 I 前 言

本规范由广州市旅游局提出。

DBJ 本规范起草单位:广州市旅游局、广州市农业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马相承、柯显东、丁劭筠、杨莉、谢涤湘、林木钦、杨华杰。本规范为首次发布。DBJ440100/T 9-2008 1 特色乡村旅游区(点)服务规范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特色乡村旅游区(点)的术语、定义及服务要求。

本规范规定了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特色乡村旅游区(点)的设置与服务管理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9663 旅店卫生标准

GB/T 1000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T 17775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 18483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GB/T 18971 旅游规划通则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 乡村旅游区(点)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购物、科普、农事体验等服务的旅游活动场所,包括特色旅游村、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农庄、乡村特色餐馆等类型。3.2 特色旅游村

环境优美整洁,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具有较大旅游发展潜力的村落。3.3 农业观光旅游区

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观光、生产和科研基地,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利用生产科研优势,发展旅游而形成的旅游区。3.4 旅游农庄

为游客提供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观光、休闲、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场所。3.5 乡村特色餐馆

具有一定规模、特色浓郁的乡村餐饮服务场所。DBJ440100/T 9-2008 2 4 总体要求 4.1 基本条件

乡村旅游区(点)应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包括工商注册登记、卫生许可证、消防检查意见书、排污申报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依法持证经营,并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年检。乡村旅游区(点)应有乡村氛围,依托乡村环境开发利用乡村资源,旅游产品乡土气息浓郁。4.2 基础设施

4.2.1 公共图形符号规范、明显,符合GB/T 10001的要求。4.2.2 交通可达性良好,出入道路能满足旅游接待需要。4.2.3 电力、通讯设施完善,设置有电话、咨询和投诉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确保畅通。4.2.4 设置与游客接待规模相适应的厕所,并根据GB/T 18973对厕所进行规范化建设改造,达到旅游厕所星级以上标准。

4.2.5 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充足、齐备。

4.2.6 停车场地面积适当,布局合理,有专人负责管理。4.2.7 消防、安全设施齐备、有效,危险地段安全警示标志明显。4.2.8 具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配备常用应急药品。4.3 旅游服务

4.3.1 有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工作。4.3.2 树立游客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

4.3.3 从业人员热情有礼,文明用语,服务态度良好。4.3.4 信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经营。4.3.5 注重仪容仪表,着装统一、有特色。

4.3.6 服务项目明确,消费明码标价,符合国家有关物价政策。4.3.7 讲解内容丰富、生动,科学合理。4.3.8 应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4.4 旅游管理

4.4.1 建立管理机构,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规范服务。

4.4.2 建立健全并落实服务、安全、卫生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各项检查。4.4.3 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处理投诉及时得当。

4.4.4 旅游区(点)的设立应符合当地旅游发展规划,有条件的宜按照GB/T17775、GB/T 18971要求编制旅游区(点)规划。

4.4.5 做好宣传推广,有一定的宣传途径,配备必要的宣传资料。

4.4.6 旅游发展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倡导绿色消费。

4.4.7 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特色建筑物,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4.4.8 旅游区(点)的发展应惠及当地村民,宜吸收当地村民就业。4.5 安全管理

4.5.1 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并经过当地安监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

4.5.2 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安全责任书。

4.5.3 建立安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健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4.5.4 建立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有应急预案。4.5.5 配备与接待规模相适应的安保人员,保证游览秩序和维护安全。4.5.6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游客安全。DBJ440100/T 9-2008 3 4.6 卫生要求

4.6.1 环境优美,整洁卫生。

4.6.2 餐饮场所卫生应符合GB16153的要求,厨房位置合理,饮用水、食品等符合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

4.6.3 住宿场所卫生应符合GB9663的要求,宾客用品更换、洗涤、消毒制度健全。4.6.4 垃圾处理、污水排放、饮食油烟排放应符合GB8978、GB18483等相关规定。4.6.5 设置足够的垃圾箱(桶),并有专人及时清理。4.6.6 卫生设备和设施完好。

4.6.7 卫生责任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健全,定期进行卫生检查。4.6.8 从业人员应持有卫生部门核发的《健康证》。5 分类要求 5.1 特色旅游村 5.1.1 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5.1.2 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5.1.3 有多处旅游参观点,旅游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健康,本地民俗特色浓郁。5.1.4 宜开发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5.1.5 附近有重要旅游区的,宜与之联动发展。

5.1.6 村容村貌优美、整洁干净,无乱堆、乱放、乱建、随意丢弃垃圾等不良现象。5.1.7 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较为完善。5.1.8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邻里和睦。

5.1.9 村民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5.2 农业观光旅游区

5.2.1 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特色突出。

5.2.2 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与旅游开发结合良好。

5.2.3 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分区合理,整体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5.2.4 接待场地、餐厅、客房和娱乐等旅游设施布局合理、规模适当。5.2.5 有专门的游客参观通道,参观线路组织合理。5.2.6 应设置农业科普设施。

5.2.7 注重旅游产品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5.2.8 宜开展农事体验活动。5.2.9 提供专业的导游解说服务。5.2.10 应发展农产品旅游购物。5.3 旅游农庄

5.3.1 农庄内外环境优美,整体风格与乡村氛围相协调。5.3.2 为游客提供种养采摘或其它农家生活体验活动。5.3.3 具备观光、休闲、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设施齐备,布局合理。5.3.4 具有一定的占地面积和接待规模。

5.3.5 宜举办乡土特色明显、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5.3.6 宜设置特色农产品展示或销售区。5.4 乡村特色餐馆

5.4.1 整体风格具有乡村特色,与周边环境协调。5.4.2 就餐环境、菜式出品乡村风格鲜明。

5.4.3 注重菜式创新,有几款具本地特色的农家菜。DBJ440100/T 9-2008 4 5.4.4 宜与生产基地或农户建立农产品购销合作关系。5.4.5 宜配套相应的农事展示或活动设施。

上一篇:励磁专业英语下一篇:职场人必看的职场充电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