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精选8篇)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共筑中国梦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将来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也逐渐提上了议事的日程,而且在近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

据有关统计至2013年末,我国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共有22329万人1,是世界儿童总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儿童所处地位特殊,长久以来我国从事儿童问题研究的阵容强大,研究范围广泛,而且成果累累。但是,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特殊儿童是指孤儿、聋哑、智力低下和肢体残障等儿童,他们在生理或精神上存在不同的缺陷,但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都是祖国独特的瑰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要让特殊儿童和其他的正常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的成长。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的抽样调查,中国残疾儿童为504.3万人,占总残障人口的6.08%,城镇的残疾儿童占19.20%,农村则占到80.80%2。儿童是社会的弱者,这些数量庞大的特殊儿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中更为脆弱的弱者,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和照顾。2010年被称之为儿童福利元年,在这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并建立孤儿国家保障的制度旨在切实保障孤儿的权益,与此同时部分特殊儿童也被纳入低保、五保、优抚对象,这些说明国家对特殊儿童越来越重视。

但是,总体上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水平偏低,保障范围较小。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总体发展缓慢,这也影响到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而且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其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明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总数及工作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

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数量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社会福利院单位从2009年1611家增长到2012年1719家,三年间共增加108家。其中儿童福利机构从303家增长到463家,共增加160家。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总数仅为4.2万人,儿童福利机构的职工为1.1万人3。虽然每年我国儿童福 ① 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② 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hgnd&m ③ 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a=q&type=global&dbcode 利机构都在增加,不过我国的残疾儿童却达到了504.3万,其中每年我国0~6岁的残疾儿童还在以19.9万人数增加。到了2012年末,大约仅有17.6万的特殊儿童生活在各种福利机构中。另外据央视《新闻1+1》在2013年1月10日播出节目《孤儿救助从弥补漏洞开始》的相关报道中指出,我国省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只有9家,地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相对较多,333家,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仅有64家。换个角度看,我国共有2853个县,其中只有64个县有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也就是说县级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平均仅占有2%的比例。总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满足不了现实的社会需求。

其次,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与社会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突出。第一,服务人员与收养的特殊儿童比例差距大。根据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应为1:1.5。但是至2012年底,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仅孤儿人数达到10.9万人,而社会福利院的职工数却只有4.2万人,其中儿童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为1.1万人,收养的特殊儿童与服务人员的比例大约是11:1。换句话说,现有的服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每人至少要负责照顾十一位特殊儿童,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也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有所下降。而且如果将后勤、科室人员等从这些服务人员中扣除,意味着直接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一线员工如医生和护士、护理员和保育员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的不足直接阻碍其扩展和发展。

第二,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民政部的一项调查表明:8个儿童福利机构的1047名服务人员中,女性人数为773名,占总体比例的78.3%,另外直接护理儿童的454名护理人员中女性工作人员为443名,占总体比例的97.6%[1]。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性别差距大,缺乏男性服务人员。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活动范围仅限院内,每天24小时接触的对象也只有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服务人员,所以这些工作人员在他们人格和性格塑造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女性服务人员与男性相比更细心、耐心、富有同情心,对照顾对象容易产生感情,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女性自身的性格也存在着片面性,不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容易导致性格缺陷;依赖性强不利于其形成独立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差。而男性工作者的稳定性、自制性和独立性要比女性强,也更为理性、果断,男性在特殊儿童的人格和性格塑造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工作人员性格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三,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现有的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水准偏低。现今在儿童福利领域的工作者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初或更早参加工作的,80%以上的服务人员最高学历仅为高中学历,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社会背景,而且也很少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另外由于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在招收新的工作人员时受到编制紧缺的限制造成新分配的儿童康复治疗、心理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服务人员较少,远不能满足现今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需要。然而,特殊儿童身体的成长和智力的发育以及人格的塑造都是在儿童福利机构进行的,并且这完全是个不可逆转和不可更改的过程,所以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各岗位的服务人员比例不当,内部分工缺乏专业性,导致一线员工少,后勤员工多;医生、护士少,护理员、保育员多。这种情况下,往往在开展特殊儿童康复和心理疏导活动中造成医生、护士不足。而且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专业人员职位的设置也比较单一,目前专业的职位仅有医生和护士,缺少音乐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儿童社会工作者和理疗师等职位。专业人才是儿童福利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服务人员队伍缺少专业化成为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2.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面临诸多问题

家是任何一位儿童最好的福利,对于孩子来说亲情关怀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但是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中大多数都是孤儿或弃婴,对于他们来说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日夜照顾他们的服务人员就是他们的“父母”,儿童福利机构在这些特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这些特殊儿童承担着相当大的责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本身的问题和压力不断凸显,这些问题和压力制约着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

第一,经费不足是阻碍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的财政投入,但这部分经费不足以支付逐年递增的收养儿童数所需的费用、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器材的维护更新等日益增长的费用,儿童福利机构常常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各大城市的弃婴数量有增无减;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来自农村大量的弃婴也被带进城市,送往儿童福利机构。

总的来说,儿童福利机构的扩展速度远落后于弃婴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经费紧缺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加重儿童福利机构的负担也降低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显得更加紧张。虽然,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福利的发展,但是福利机构的各种设施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落后,儿童福利机构收养人员大多数都是特殊儿童,他们需要有专业人员照顾和特定的治疗康复器材。但是因为经费不足,儿童福利机构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员就业,也不能及时维修或更新老化的康复器材、日常锻炼或智力开发的设备,这些都阻碍了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有悖公平,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是民政部的附属机构,机构管理层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长久以来把儿童福利机构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经营,以集中供养为管理理念,把收养被遗弃的特殊儿童当作政治性任务执行,往往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管理人员传统的集中供养管理理念,缺乏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导致儿童福利机构整体工作效率低下,这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机构,也不利于儿童福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使得我国儿童福利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行方式单一。它采取的是单一的封闭式运行方式,缺乏灵活性。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注重统一的“养、治、教”方式,忽视特殊 儿童个体的特殊性,不利于其个人特殊潜能的发展;注重集体院内照料,忽视亲情及家庭伦理方面的人性化照料,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塑造。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范围仅限于福利院内,缺乏流动性,缺少与社会上正常同龄儿童交流,造成院内特殊儿童的情感世界存在很大的盲区。一般而言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是要等到16岁以后,才能独立走向社会[2]。单一的封闭运行方式使得院内的特殊儿童无法像有家的儿童可以在家人保护下最大程度接触到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相反他们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往往错过了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这些可能导致他们长大离开福利机构后,因为生存能力较差、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不能顺利融入社会,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脱轨。国有儿童福利机构因建立的时间比较早,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较偏远,导致其逐渐游离于主流社会。具体表现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的政治性往往超过了服务性,导致儿童福利机构内部膨胀,缺乏动力机制,绩效制度落后,忽视以人为本根本的服务理念。另外,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将机构中要处理的问题都当作内部事务处理,而不是向社会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科学决策。远离社会导致儿童福利机构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手段比较狭窄、片面,同时也使一些有志于帮助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因缺乏合法合理的渠道进入而最终不得不放弃,导致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资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独立封闭运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方式最终导致儿童福利机构与主流社会逐渐脱轨,使儿童福利机构无法借助外界力量和资源解决经费不足、管理理念落后、运行方式单

一、专业队伍紧缺等问题,这阻碍了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更好更快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我国儿童的权利也是义务,对于特殊儿童也不例外。要重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因为儿童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如果错过儿童智力、语言能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之后的开发培养往往事倍功半。特殊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增强技能、扩展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完成社会化,让特殊儿童顺利回归主流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既体现教育本身的公平性,也体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普及特殊教育福利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特殊教育学校存在供需矛盾,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

首先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突出,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偏低。据统计,2010年我国18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约有1289万,6~14岁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肢体残疾儿童57.8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视力残疾儿童15.1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特殊教育每年招生6.5万人,在校生42.6万人。2011年,中国的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1.1%,还有27.9%处于失学状态。到了2012年,全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853所,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还有9.1万4。这与国务院制定的特殊 ④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2012年统计资料儿童的入学率要达到80%的目标差距较大,而且我国至今还未建立针对精神残疾、肢体残疾、综合残疾等残疾儿童的幼儿园。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因缺乏基本的设施及教学办公用品而无法扩大招生范围。目前,学龄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有限的特殊教育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突出。

另外,因为社会、家庭观念的落后,导致许多人忽视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家长主动放弃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利,认为特殊儿童即使接受教育后也达不到正常水平,而且特殊儿童的教育费用相对较高,使家境困难的家庭不得不放弃让孩子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义务教育的想法。这造成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却偏低说明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福利发展缓慢。

2.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阻碍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以海南省为例全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一共三所,2008年全省共有50个特殊教育班,648名学生,专任教师105人,生师比13.0:1,但如果按照全省所有特教学生计算,生师比为28.3:1,缺特教教师390人(按生师比6:1测算)[3]。而且82%的师资集中在海南省省特殊教育学校,剩下的18%分散在其他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说明我国现有的特教教师缺口较大。另外,据统计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专科学历人数的比例为33%,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数的比例为64%[4]。因此,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平均学历较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全国只有四所,每年的毕业生都在五十人以下;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也只有两所,每年毕业仅为三十人左右;数量最多的应该是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共有34所,但它所培训的人数也不到四百人。而且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就业体制的制约使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到特殊教育机构就业十分的困难,这也导致一大批的专业人员流失。

3.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和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及经费不足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及社会对特殊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刚刚起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已经实现现代化或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再以上面提到的海南省为例,全省共三所特殊学校,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西部市县相对落后地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大,教育成本较高,特殊教育资源有限。导致80%生活在农村的特殊儿童,因家里经济困难无法接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所以解决这部分特殊儿童教育经费问题主要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然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拨款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各地经费普遍不足,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且,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尚未形成,现有资金的利用率较低,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 1.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

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立法尚未形成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途径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使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但目前,我国指导残疾儿童保障事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法律层级较低,以“条例”、“通知”居多,威慑性低、执行力弱,实施效果不理想[5]。比如我国现存法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及行政规章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以上相关法律和行政规章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特殊儿童,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很难从法律上制裁侵害特殊儿童权益的行为。而且我国至今还尚未出台保护特殊儿童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政策,也未出台关于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政策[6]。由于缺失相关法律,歧视特殊儿童、虐待特殊儿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流浪儿童、弃婴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已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有关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涉及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法律难以执行到位也是阻碍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卑心理和排斥情绪较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相对较差。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意识不到,甚至会错误认为本该如此。特殊儿童天生处于弱势,自我保护意识几乎为零。

其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树立保护特殊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相反对特殊儿童及特殊儿童家庭存在歧视和偏见,把他们当成社会负担,抱以淡漠的态度,甚至虐待特殊儿童。另外,农村的特殊儿童家庭的家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及时为自己的孩子争取相应的权益保障。而且我国80%的残疾儿童生活在农村,他们家庭的经济负担比较沉重,大多数的残疾人家庭存在贫困风险。因此,大多数农村家庭只能满足特殊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复治疗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从原来的家庭分离出来减轻其经济负担,让家庭成员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特殊儿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使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再次,一些当地的政府官员把照顾和保护特殊儿童的责任错误理解为是社会的责任,从而推脱自身责任,对现有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法律和规章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也不重视具体操作的细节和规范,忽视配套措施的建立健全。

三、开创中国特色式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对策措施

(一)学习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1.创新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模式

单一的传统集体式照料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发达国家在特殊儿童领域的经验和我国的不断实践探索,认为社区照顾和家庭寄养这两种模式有利于解决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许多问题,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利于促进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照顾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将特殊儿童从封闭的院舍转移到正常化和开放性的社区环境中供养保护,同时儿童福利机构也对附近的社区开放。这让特殊儿童最大程度上可以保持与家庭、同龄普通儿童及社区的密切联系,让院内的特殊儿童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和不同类型的人,有利于其向社会化、个性化过程发展。社区照顾与社区的家庭合作,可以很好地综合利用社区和儿童福利机构的双方资源,一方面儿童福利机构不仅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器材康复资源和共享专业服务人员,还可以为社区的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儿童福利机构提供足够的场地,社区中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机构中特殊儿童的情感空白,塑造完整的人格。

家庭寄养是指儿童福利机构将特殊儿童委托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养育,为特殊儿童配置合适的家庭,达到最佳的效果。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大福利,家庭寄养不仅能让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而且能够有效分流儿童福利机构的收养压力为被遗弃的特殊儿童与儿童福利机构的供需找到一个平衡点。政府应该加大对寄养家庭的对象补助,不仅提供资金补助还要对寄养家庭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察,以保证寄养儿童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的家庭寄养经过探索与实践已经有了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广德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具体的内容或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以寄养儿童为中心。家庭寄养模式一方面为解决儿童福利机构供需矛盾提供有效地途径,另一方面,也增加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和照顾。家庭寄养有利于特殊儿童体验亲情的温暖,能够很好的提高特殊儿童的照料质量,有利于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家庭寄养为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2.增加或整合儿童福利机构,缓解供需矛盾

由于我国特殊儿童基数大,每年增加的弃婴数超过儿童福利机构的承载能力,导致散落在社会上的特殊儿童频频发生悲剧,如贵州毕节5个流浪儿童的死亡事件、兰考弃儿等。缓解供需矛盾首先要增设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散落于社会的特殊儿童。要解决儿童福利机构的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现有的儿童福利机构,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改变儿童福利机构单一的运行方式,积极推进市场化,儿童福利机构在竞争环境下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成本,整合利用原有的福利机构中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医疗资源等,提高工作效率和容纳能力,使其在不扩张的情况下扩大收养人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儿 童社会福利事业,培育和发展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分散国有儿童福利机构的压力,缓解供需矛盾。

3.加强培训专业人员

要解决我国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这个问题,首先在各高等学校要增设社会工作、特殊儿童心理学、医疗人员等专业,培育相关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各儿童福利机构,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现有工作人员在职培训或继续学习,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努力创立专业化队伍。再次,为志愿者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尽可能增强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协助专业人员照顾特殊儿童。最后,改革儿童福利机构的用人机制,学习企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积极拓展用人渠道吸收更多年轻的专业人才。

4.积极筹集资金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拓展资金来源。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儿童福利机构的拨款,建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倡导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特别要引导大企业积极投身特殊儿童的公益事业。最后,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不仅要开源而且要注意节流,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意识,节约各方面的成本,高效利用有限资金。

(二)加快社会资源整合,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发展 1.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

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供需矛盾,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增设新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学校规模,多渠道增加教育机会。扩大招生对象,特别是针对家庭贫困的特殊儿童给予减免学费、发放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学校还应加大舆论宣传改善其家长及社会对特殊儿童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其次,在无法大规模增设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以骨干学校为基础,推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模式,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不足问题。

2.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师资质量

要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需要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始。首先,在我国各省的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更多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任教师,从而向特殊教育学校输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师资质量。其次,组织现有师资定期到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参加专业技能及辅助技能的短期培训,增强其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鼓励社会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培训机构,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岗前培训,为特殊教育领域积极培养具有任职资格的专业人才。最后,通过提高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待遇水平和地位,从而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整合多方资源

要推进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而解决特殊儿童教育经费不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合作,通过扩大筹资渠道整合多方资源等手段。首先,政府应强化自身对特殊教育的主导性责任,逐渐增加其财政投入,并成立专项教育经费,用于资助特教教师培训,购买专用设备,改善办学环境等,努力做到专款专用。其次,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吸纳社会各界捐资和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公益彩票,扩大特殊教育经费总量。最后,应科学合理利用特殊教育经费,降低成本,整合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加快立法进程

1.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的立法进程

要促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首先的立法先行。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已有的相关法律规章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尽快制定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权益,尤其是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要将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支出法制化、规范化、明细化,明确规定政府在特殊儿童社会福利领域的义务和责任。从立法层面彻底解决和改善我国的弃婴问题,为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提供一道坚实的屏障。

2.改善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传统观念

首次,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介绍特殊儿童的有关情况,提高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认识,消除社会的歧视,转变传统观念,为特殊儿童及家庭营造公平、和谐的生活氛围,让特殊儿童在充满关怀和爱的环境下成长。

其次,社区可以通过与特殊儿童家庭合作一起组织社会公众与特殊儿童或特殊儿童家庭面对面交流活动,组织大家走进儿童福利机构亲身感受特殊儿童真实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这群特殊的孩子们,激发大家的同情心,消除传统观念上对特殊儿童的误解,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些特殊儿童。同时可以建立定期的固定沟通渠道以便社会大众随时与特殊儿童进行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最后,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特殊儿童的家庭,设立专项的补助资金和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定期免费的培训以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训练。另外要提高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把保障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当成应尽的义务,促进专门性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立法制定及落实。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推进特殊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的关键,完善的监督机制有 利于确保制定的特殊儿童社会福利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特殊儿童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规章顺利实施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社会福利。有利于营造特殊儿童福利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使特殊儿童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人民大众的监督作用,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监督网络。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2

一、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较为缓慢

由于农村信息化的程度相对于城市而言较慢,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功能和作用的认知能力较弱,常常存在电子商务信息滞后的情况。这对于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比较不利,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如农村人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事物存在怀疑,在应用这一事物时必然存在犹疑,对电子商务缺乏客观的认知,必然导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限。而且农村人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功能了解甚少,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多数是进件多于发件,没有真正的领会到电子商务的神奇之处。

2.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应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能力弱,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政府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是资金的主力投入者,这就造成了平台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不能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建设等的需求。各项物流配送的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需求。如保鲜和冷冻的货物,以及宠物等都需要特殊的运输方式,而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设施上,短时间内是无法达到的。因此,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是必然结果。

3. 专业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农村电子商务缺乏专业的人才操控整个系统。尤其是计算机人才尤其匮乏,另外专业网店的开店指导、产品推广等人才亦是严重不足。甚至缺乏专业的人才组织学习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培训,任由农村这大好的电商资源严重浪费。各种专业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本质原因。

二、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存在问题的主要办法

1. 大力宣传农村电子商务优势

大力宣传农村电子商务优势,向广大农村群众宣传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发展优势。如电子商务已经被全球认可,波及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特色的产品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全世界,走出国门,实现出口贸易。而且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化信息化的产业产物,体现了资本投入最小化的同时,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降低了经营的风险,为农村自主创业提供了思路,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

2. 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必须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引进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迅速壮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科学系统化建设。如接受来自于企业的资助,允许企业以融资的形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配套的物流服务。并培养专业的、适合农村的电子商务人才,如培养专业的产品推广人才、产品营销人才等。另外,专业的农村电子商务管理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对整个平台的管理和培训等工作,规范农村电子商务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服务于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使得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渐地提升,农村的经济得到相应的发展。

3. 积极引进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积极引进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主要是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如从全局考虑,对电子商务高端人才的汇集尤为重要,尤其是对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升级等人才,是全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计算机类人才,对整个电子商务网络的安全性操作,以及后台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大量的高管类人才需要补充,需要专业化的管理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销售和物流以及支付等事项,对整个电子商务的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具备一定经验的人才。如管理类人才要求会应用各种办公软件,对后台交易进行监控,以及售后维权等事件的处理。而且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所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硬性技术之时,也应该重视农村电子商务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队伍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更好更快地赶上城市的进程,并超越城市电子商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部分。

结论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落后,技术落后、思想落后、人才滞后、服务落后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技术和人才落后,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最大的障碍。另外,思想落后导致农村电子商务的进步和发展受限,短时间内发展缓慢,大环境对电子商务的认知能力较弱。针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的解决策略主要是全面整顿、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完善整个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优化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未来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望实现网络化、多元化、多层次化、全球化。因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目标和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尤其是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进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以农村致富之路需要电子商务的助力。

摘要:本文着眼于农村电子商务,注重研究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存在认知缓慢、人才匮乏等多种问题。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大力宣传电子商务优势,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等。随着农村的科技和环境的发展,使得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环境也在不断的优化。

关键词:我国农村,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问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郑亚琴,郑文生.关于构建农村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技术经济,2007(03)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关键词:儿童 社会 音乐教育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感情,丰富人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但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由于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商业化发展,使得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着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成败。

一、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商业化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已经逐渐富有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很多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无论是私立的琴房还是公立的少年宫等等,他们都在积极地开展有偿培训活动。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招收更多的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幌子下,谋取更大的利益。由此而出现一种现象:在生源招纳、师资招聘、课程教授、乐器贩售等各个环节都成了商业化教育环节。

(二)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没有注重儿童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音乐歌唱教育中强调以“音乐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強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做到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这渐渐成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最基本要求。然而,现在的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由于音乐教师对音乐的本质的认识不够,使得他们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把儿童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能够培养儿童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整堂课都是机械动作的反复。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扼杀了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对于儿童的情感培育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三)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现在的儿童社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总是设计更多的教学内容,想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他们课堂设计的内容多而繁杂,没有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这种教学方式反而让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儿童在音乐课堂上没有兴趣,感觉音乐枯燥无味。孩子本来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的课堂是充满灵活性和激情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音乐课堂学习中,他们才能保持极高的兴趣去学习。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过于死板,教学节奏不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课堂设计的提问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针对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策略

(一)明确儿童社会的音乐教育内涵,准确把握好功能定位

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更加强调音乐的普及型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个音乐教育的内涵。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儿童社会音乐教学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明确素质教育是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音乐意境,形成审美感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任何的教育和教学都不能孤立其他的教育而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感体验,让儿童形成审美的感知,使学生通过艺术熏陶来感染自己,从而教育自己、影响他人的情感升华,领略音乐的意境,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音乐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与“美”结下不解之缘,不论是什么阶段的学习者,都应该或多或少的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音乐教学重在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在于引导儿童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古人对音乐的表现标准定位为物我的融合,这不无道理,只有儿童自己融入其中,才能感化他人,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

(三)设计符合儿童的课程,提高音乐的有效性

在儿童社会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教育。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孩子实施个性化教育。对于某些学生而言,他们的对音乐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同时审美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对他们的音乐歌唱教学就可以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意在培养的对音乐的认识,了解什么是音乐,从他们特点出发进行课程的安排。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儿童而言,基于他们的审美观点得到初步的发展,因此可以在歌唱教学中注重审美观念的融合,通过设计更深入的课程来增加他们的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让学生“感受美”。随着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的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审美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同时也是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不只是音乐的教育,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美的融合,要着重在培养他们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儿童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社会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儿童社会音乐教育中,只有不断的总结和探索,才能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将儿童社会音乐教育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王鲲.从音乐“童考”现象看我国现行儿童音乐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刘姗姗.南京地区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D].南京艺术学院,2009.

[3]蒋娟全.现代儿童的身心发展与音乐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4]赵俊.浅谈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教育功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5]桂平.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1,(16).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1.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国人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特殊儿童是烂泥扶不上墙。特殊儿童因此而受到歧视,排挤。在受教育的机会上也遭受不平等待遇,例如有些学校会拒绝招收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也还存在结构层次不完整、法律效力低、立法科学性不够等缺憾。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3.家长观念陈旧,知识的缺乏。家有特殊儿童对父母来说,是很复杂的心情:包括了罪恶感、焦虑、否定等。当父母知道自己有个特殊儿童时,会显得无措、悲痛、绝望、甚至厌恶。而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继续性障碍,并殃及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4.学前特殊教育体制不完善。第一,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我国对特殊教育的财政资助是直接拨款给公办教育机构,而不是拨给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其二,管理混乱。学前特殊教育办学主体混乱,既有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卫生医疗部门,还有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多个办学主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5.特殊教育师资的规模偏小,数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二、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改变社会观念。加大对相关信息的宣传,转变国人观念与认识。特殊的孩子也是个生命体,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是他比一般人需要额外的帮助。而且有越来越多发现,证明残障的人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却往往在另一方面比一般人灵巧。由此可见,重视特殊教育并不是浪费,而是人才投资。

2.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立法与管理。制定专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立法,将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保障,在立法上不断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贯彻与实施,为各类特殊儿童制定专门的学前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3.转变家长传统观念,加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4.完善学前特殊教育体制。一是规范学前特殊教育管理。首先,国家应尽快完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明确学前特殊教育各个办学主体的职能,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多元连续的特殊学生安置系统,切实推进特殊教育的制度建设。三是增加学前特殊教育投入。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在最终结果上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5

一. 消费信用释义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消费,亦称信贷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达到种消费目的,在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凭借个人信用,不立即付款即获取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交易方式。

我国当前的主要消费信用形式: 1.商业企业直接以赊销方式,特别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2.银行和其他机构直接贷款给消费者用以购买住房、耐用消费品;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凭借信用卡,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场所进行消费。

二. 消费信用的主要类型

我国消费信用类型主要有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信用卡消费及其他消费类型,其中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占消费信用的90%以上,是消费信用的主体部分。

三.发展消费信用的原因

根本原因: 鼓励消费,刺激国内需求,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

直接原因:满足居民对高档耐用品消费的需要;解决家庭收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需要;消费观念的转变。

四. 我国消费信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消费信贷开始于1998年,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了,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刺激消费信用的发展,但是结果却不甚乐观,不尽如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银行宣传解释多,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具体表现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消费信用存在风险隐患

风险规避是市场上每一个信贷消费者以及信贷机构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风险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a、消费者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b、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

c、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d、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e、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f、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2.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的不完善

作为信用消费的两大巨头,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个人住房、汽车消费却“热”不起来,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住房、汽车消费信贷金触服务不完善

a、手续繁琐,效率不高

b、贷款额度低,期限短,利率高,付现额度大。

c、商业银行贷款的责任管理模式过于粗放。

d、银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经营收人与成本支出不划算。

(二)、商业银行没有采取积极的对策

a、解放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不贷款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不但要大力宣传住房消费信贷,包括向政府宣传以获取政策支持,向社会宜传以增加客户,解放居民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住房等分配,消费不负债”的落后消费观念。

b、精确计算贷款风险,完善住房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应设立精算部门,专门计算贷款风险系数。特别是住房消费信贷,由于其年限

较长,风险系数较大,受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等系列影响,发生违约可能性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争取将风险降到最小化。

c、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

前面已经提到了消费信用存在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而其风险又存在不确定性,因而一套完善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于规避风险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

1.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此项内容主要是方便银行对借款人真实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等基本情况的一般把握。

2.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基于对借款人运用第一还款来源的预期,就个人而言,现金收入即为第一还款来源。

3.个人保险保障情况。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期限较长,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银行和贷款人都在寻求第三方保障。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消费信贷的安全性。

4.个人信用记载。通过借款人历次借款活动的连续纪录,以观察其是否有良好的还款意愿,是否有恶意拖欠或赖帐等恶劣倾向。

5.个人其他资产的构成。银行掌握个人的全部资产,既可在贷款时选择合适的抵押品,又可对借款人的偿还有一个全面的判断。

6.个人债务情况。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时,还应适当考虑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如果借款人负债比例过高,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那么银行就不应发放贷款。

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消费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同时将对银行及时收回贷款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将必然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不断深化,美学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原来的哲学、中文、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逐渐成为其他各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公共选修课。但是,目前我国美学原理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美学教学的质量,进而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一、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方面。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究竟要达到哪些目的`?到底为什么服务?这些问题都是美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它引导着美学教学的基本方向。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美学教学就不可能步入正规的渠道,美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很难表现出来。而恰恰就是这些问题,我国当前的美学教学并没有完全解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能很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精神,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法均显得刻板、机械、陈旧、俗套,缺乏灵性和创新性。例如有些教材虽然坚持了唯物论的表述倾向,但却不能将其活学活用,对人的审美心理做了过于简单的反映论表述,这不仅与当今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不符,而且也有违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精神。二是偏重于西方美学观念的介绍和发掘,而对我国优良的审美文化传统重视不够。并且多数美学教材还较多地沿用了原苏联模式,未能反映出我国民族审美意识的特色。三是美学教学未能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三个面向”的精神,使美学教学为现实服务的目标不够明确。

其次是美学教学的内容方面。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美学教学也不例外。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在内容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偏执于某家某派。由于我国的美学研究并不成熟,门派之争一度极为明显,而许多教材不是兼容各家各派的观点,而是偏执于一家之言,这样就不能充分反映出美学研究的各种综合成果,使教学内容偏颇失衡,不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容易使学生囿于一家之言,从而严重影响了美学研究成果的全面转化。二是缺乏逻辑线索。无论从实际的教学内容,还是从几种常见的教科书的特点来看,美学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完全可以看出是依据教材编写者或施教者个人的好恶来取舍,根本没有照顾到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秩序,显得杂乱无序、随心所欲。由此,就自然导致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比例失衡、残缺不全、东拼西凑等种种现象。三是对美学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充分。美学教学应当关注和充分吸收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美学教学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与当代社会的实际联系。并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堂内容。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做得都不充分,许多教材观点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现时性,而教师又不善于把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这势必使美学教学的内容显得单调、乏味。

第三是美学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美学教学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美学教学的实际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美学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是其一贯手法,没能切合美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发出更多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更加切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美学教学实际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学生学习美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美学教学过程中,没能加入相应的实践内容,也没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幻灯和投影技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7

(一) 儿童福利机构预算管理的特点

儿童福利机构 (以下简称机构) 是为14周岁以下孤、弃、残儿童提供养护、康复、医疗、教育、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其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 帮助儿童适应社会, 促进儿童自身发展。目前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均属三无人员, (即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来源人员) , 且收养的三无人员99%以上属残疾儿童, 90%以上属重度残疾儿童, 机构内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预算拨款和部分社会捐赠资金收入, 资金主要支出方向是用于三无人员的日常生活起居、专业的康复训练、手术医疗、教育费用等。由于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为保证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 有效合理的预算编制及严格的预算执行显得尤为重要。

(二) 儿童福利机构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十八大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儿童福利机构面临体制的改革和深化, 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作为事业性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社会机构, 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切实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和水平, 不仅关乎着本单位的健康、和谐、科学发展, 更关乎着国家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水平。

1、加强预算管理有助于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合理申请使用财政资金, 保障孤残儿童合法权益, 为机构内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2、加强预算管理有助于福利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制、规范内部管理、加强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养育质量和康复训练、特殊教育水平,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现儿童福利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儿童福利机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儿童福利机构作为事业性单位较之企业单位在运作过程上有较大差别, 一些单位领导及职工的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在财务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单位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指导性理念, 对财务知识学习不够系统, 导致对预算管理的忽视, 错误地认为预算管理仅仅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 与其他部门毫无关系, 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预算管理的意义。

(二) 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不全

由于受到上述不良思想的负面性影响, 多数儿童福利机构内部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目前, 儿童福利机构一般未设置专门的预算部门也未指定专人负责预算工作, 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工作, 致使一些单位将预算管理认为是财务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些机构的标准化体系虽已建立, 并通过贯标获得认证, 但实际运行存在严重脱节, 预算标准执行大打折扣。

(三) 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

一方面,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 通常预算编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任务, 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不够, 在预算的编制环节存在许多脱离实际的问题。许多机构的预算编制都以申请到更多的财政拨款为目的, 对于孤残儿童的养育等方面资金能较好保证, 但对于创新的、新型的、长期的项目预算编制, 有时存在遗漏等现象, 忽视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另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儿童福利机构的预算管理过程过于简单, 并且有着质量较低及时间较短的不良状况。编制预算和上级部门审批的时间有限, 搜集、编制工作时间被压缩, 往往预算编制时间被无形产生“两头挤”现象, 导致预算各方面信息不完整不准确, 预算编制的过程缺乏严肃性, 直接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

(四) 预算执行不力

就日常的工作来看, 并没有真正的关注预算执行的情况, 许多预算管理内容无法根据相关规定加以开展, 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的执行工作不严肃、不充分。认为预算经财政部门批复后, 就不需要制定按月、按季的用款计划和分类明细计划, 导致单位资金使用心中无数。有些预算项目执行进度缓慢, 部门间的协调较少、很多项目执行进度不理想, 在年终的时候, 仍有剩余资金, 存在年末的时候突击花钱的现象。

(五) 缺乏对预算的监管

由于儿童福利机构大都属于民政部门下属二、三级单位在预算监督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为例:属北京市民政局下属三级单位, 尚未有单位内部专门的组织机构去督导预算的全面落实, 预算督导工作依靠上级部门监督。预算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到位, 制度落实的缺失会降低机构管理工作的效果, 监督落实的缺失使得机构预算业务的控制力被大大的削弱, 使得机构的资金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 进而增加了机构决策失误的风险, 资金安全运行的风险。预算期终了后, 机构通常没有全面地考核和分析预算执行的情况, 预算管理的监督控制机制不足, 不能及时解决和发现问题, 容易导致目标与结果的巨大偏差。对机构的经费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如何, 上级部门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考核指标来进行控制。

(六) 预算与决算脱节

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 对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预算执行情况作为衡量政府资金有效性的依据, 决算报表中无法反映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机构部门预算与决算数据之间缺少必要的核对。业务部门往往存在“重预算、轻决算”“重数字、轻分析”的现象。种种原因导致了决算工作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严重阻碍了预算与决算的良好衔接。

三、完善儿童福利机构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预算管理意识

预算管理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 广泛涉及诸多方面内容, 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离不开单位全体职工的良好配合。让领导及职工充分的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财务部门, 参与预算管理各项工作, 为预算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就预算的编制来看, 应当根据科学的流程, 有规划、有步骤地将预算编制的科学测算展开, 机构的负责人必须将预算编制的认识加深, 尽可能地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 充分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

(二)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是预算得以顺利良好执行的必备前提。要强化事业单位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 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和理念灌输,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使他们自发的建立健全内部预算管理机制, 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完善内部设置, 设立专门的预算部门或由专人负责预算工作, 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 资产管理, 人事管理等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协调沟通机制, 通过良好的协调沟通, 完成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评审工作, 并确保预算部门能够及时取得预算基准日基础信息和资料, 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三)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机构的预算编制一定要详实严谨, 要给预算编制留有充足的时间。在编制预算前, 财务部门需要与上级单位及相关领导沟通, 了解未来一定时期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需要深入各业务部门了解情况, 掌握实际工作的需求;要对现金流量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合理安排资金。同时, 做好与上级部门的协调工作, 积极争取更多的预算编制有效时间, 以便于更加仔细充分地思考、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地编报。

(四) 严格预算执行

严格的预算管理工作, 可以促进机构自身加强管理和改革, 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在财政部门批复预算后, 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确保预算能够得以严格执行。

1、充分发挥预算对于机构内设部门各项活动的管控作用。

首先将预算编制在机构内部进行层层分解, 并将指标下达各个部门, 视情况安排机构的各项收支, 确保预算能够严格有效的执行。对经批复执行的预算进行分解, 层层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个人。认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月报表及相关报表, 根据本年度的总体目标, 分析预算执行中的不正常因素及对预算执行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和环节,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2、要建立预算执行的分析机制。

定期对各个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 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 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要细化、量化机构预算, 加强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可行性, 主动管理, 做到按计划支出。通过预算的执行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五) 加强预算监管

1、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机关支持,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进一步完善机构内设, 成立独立的机构审计部门, 从根本上解决监管问题, 另一方面, 从制度的层面积极寻找突破口, 完善制度、创新制度, 用制度来规范要求。要改变重预算、轻管理的现象。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来保证整个预算过程的实现, 做到事前审核, 事中监控, 事后检查。定期不定期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机构应充分重视自身的预算监督工作。在财政部门预算批复后, 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进行跟踪问效。在机构内设专人配合预算管理机构进行预算执行的监督, 提高监督的独立性, 使得预算能够有效的执行。

3、机构应该加强预算绩效考核, 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应当充分地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出来, 通过审计监督预算执行的过程, 不但要评价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还应当以责任定人, 以制度定责任。例如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三无”休养员生活费项目2013年已列入财政部考核项目及北京市财政局绩效考评项目, 定期接受专家、事务所等监管机构考核, 确实更好地保障了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

4、保证预算监管的严肃性。通过建立约束监督机制和监管部门时时监管预算执行情况, 使预算监管工作有章可循。通过日常财务监管与内审监督紧密结合, 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 提高公务卡使用效率, 扩大公务卡消费规模, 降低现金提取和使用比率, 减少预算执行风险。

(六) 预算与决算的衔接

决算综合反映了机构预算执行情况, 是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决算数据与预算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决算的编制, 可以帮助我们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促进下一年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通过预算的执行加以验证, 预算执行的结果形成决算, 决算为预算编制提供方向。预算、决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环环相扣, 互为促进, 要重视预算, 也要关注决算。在构建统一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部门预决算的可比性, 更好的对机构发展提供支持资金。

四、结论

完善儿童福利机构预算管理, 要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管、预算与结算的衔接四方面入手,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将每一笔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让机构内的每一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快乐地成长。

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儿童福利机构也乘风破浪, 将改革迅速引向深入。当前儿童福利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较多问题, 特别是预算执行不力、缺乏预算监管、预算与决算脱节等问题凸显。这些问题的存在, 极大制约了儿童福利机构快速、和谐、科学的发展。本文结合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儿童福利机构的特点, 以及预算管理对儿童福利机构的重要意义入手, 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要求, 深入地探析了儿童福利机构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意识理念、方法手段、监管执行等种种的问题, 加以分析, 对应查找出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措施, 旨在促进儿童福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儿童福利,预算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明华.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时代金融.2013 (2)

[2]高艳琴.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 (5)

我国公众营养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 篇8

1.两类营养不良并存全国营养不良的表现呈现出二元化特征,即营养摄入不足和摄入失衡并存。在地域分布上,我们曾将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关注对象放在农村,将营养摄入失衡的主要关注对象放在城市。根据2002年的调查,实际情况比过去更加复杂,城市中也有“不足”,农村中也有“过剩”。人们常说的富贵病即因营养摄入失衡引起的慢性疾病,已经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

2.贫困农村营养攻坚任务繁重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贫困农村的营养状况依然很不乐观。贫困农村人口受到营养不良影响的比例竟高达2/3以上,这对于该类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解决贫困农村营养不良,使该类地区居民的体格与智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其劳动创造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

3.城乡慢性病快速发展的趋势必须遏制在我国城乡,与营养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形成了对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同时,它也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于这些疾病同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直接相关,如何通过提倡合理膳食,改善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并加以干预措施,遏制住这些疾病在广大城乡地区大面积快速增长的势头,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4.婴幼儿营养应高度重视婴幼儿的营养应该从母亲怀孕做起,所以,婴幼儿的营养问题应该包括孕妇、婴幼儿和乳母的营养。由于受营养知识、经济条件、喂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其精神实质就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和目的。婴幼儿是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婴幼儿的发育质量决定了未来人口的素质,因此关注和提高婴幼儿的营养水平应该看作是战略问题。

5.公众普遍缺乏营养科学知识和理念我国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食物取材、利用,还是食物加工、烹调技术都享誉世界。但是,以往我国大部分群众对食物的认识还仅仅是“为了吃饱”,提高一级的要求是“吃好”。至于什么是“吃好”,很多人理解是“色、香、味、形”,而缺乏营养科学理念和均衡营养的要求。除特殊情况外,无论是通过食物、饮料,还是通过营养素补充剂,营养的摄入都必须通过吃、喝等个人行为来完成。所以,主动学习和接受营养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是改善营养状况的关键。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体检通知下一篇:学期主题班会总结